Introduction to Science Communication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ebooks...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科學傳播概論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Communication 許浩庭

    工設 104 F34001171

    a75586881314@hotmail.com.tw

    mailto:a75586881314@hotmail.com.tw

  • 目錄

    自序

    科傳導論與科傳源流

    科學傳播的源流與發展

    科學素養與公民社會

    媒體素養與公民社會

    文字報導(一)

    文字報導(二)

    文字心得(一)

    文字心得(二)

  • 自序

    科學傳播概論這門課雖然是不小心從第二階

    段的通識抽籤中選到的,但是上了一個學期的課

    程,實在收穫不少,不敢說自己真的很瞭解科學

    傳播真正的意義,但是的確增加了我的視野,相

    信以後看待事情也可以多考慮一些,所以還有待

    日後的加強。

    這份電子書算是搜集了這一學期課程的重點

    (雖然整理的時間相當的長),除此,有些主題還

    附上我自己課後感想(後記),也有些問題我覺

    得值得思考的。

    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的掌握每個細節,但是能夠

    理解以及掌握其中的精隨是必要的。還有在課堂

  • 上面聽他們的演講感覺到他們的功力其實頗深

    厚。應該要經過多少的磨練以及膽量才能在台上

    侃侃而談,從容不迫的應對進退,值得讓我們學

    習。

    科傳導論與科傳源流

    科學傳播

    關尚仁 博士

    日 期:100/9/21、100/9/28

    講 師:關尚仁 博士

    單 位: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

    科學與公眾需求

    『科技的進步來自於滿足公眾需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當

    科學滿足需求的同時,則須具有素養及智慧的內涵。電視是 21世紀

    最棒的發明,卻往往忽略了素養;而現代新聞往往強調『非理性』

    科學傳播目的

    科學傳播俗稱『科普傳播』,是將科普知識傳達給大眾,重視社會大眾的需求和特性;科學傳播旨在提升全民之科學素養,科學素

    養也稱科學與科技素養,其範圍界定

    科學傳播定義

    運用適當的技術、媒介、活動及對話,以產生

  • 個人對科學的 AEIOU 回應;其中:

    Awareness意識

    對科學新知的認識、印象。請同學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對科學產生

    認知、注意。

    Enjoyment樂趣

    科學傳播

    關尚仁 博士

    看電視的時候或者是用手機拍照的時候是一種樂趣,那你享受各

    種科學、科技研發的結果時,其實都有一些樂趣在裡面。

    Interest興趣

    一個科學主題讓你產生了興趣,激發你自發性的投入科學或科

    傳。

    Opinion-forming 意見

    科學態度的形成、重新建構、 共同建構價值觀,非常的重要。

    社會公民有了素養以後,會隨著素養逐漸提升,表達自己的觀念、

    價值觀,可以理性的討論一個事件。

    Understanding了解

    瞭解科學的內容、過程及對社會的影響。(舉例:流言終結者)

    現代科學節目的目的為使社會大眾取得科學知識,利用線場實證、眼

    見為憑的特性,不能眼見的就以實例、動畫方式傳達知識給觀眾,讓

    你知道科學的本質、特性、精神;所以在這裡面要跟大家說 A、E、I、

    O、U 不一定是會單獨存在。其中,意見會隨著素養提升而提升(理

    性對話),科學傳播是永續、不間斷的。

  • 科學

    傳播

    的 源流

    與發展

    科學傳播

    關尚仁博士

    大眾科學啟蒙

    在現代科學萌芽的十五與十六世紀,以實驗工具或儀器、

    珍禽異獸為主要內容,這種科學展示,令西方社會驚

    艷。

    十七世紀啟蒙運動,促使展示向公眾開放。

    科學展示之脈絡動機﹕

    權力的展示:暗示社會階級的存在與落差,以及特定階

    層對科學研究、科學知識的壟斷。

    民眾須被灌輸科學知識:假定民眾既無科學知識,亦

  • 無接近權限,被貼上「智識低落」的標籤。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國力的提昇使歐洲各國國際競爭

    隨之轉烈,科學工具與儀器對公眾展覽的角色,除更加

    顯著,功能亦趨多元。

    科學專家主動辦理,扮演主導角色。

    灌輸平民百姓科學與科技知識之教化功能,即「赤字模

    式」思維。

    此類展示企圖達成「社會教化」功能與「國力展示」功

    能。

    社會教化與國力宣揚的功能交互作用,衍生「國民對科

    學理解的增加,意謂國民素質的提昇,是國力的另一項

    指標。」

    大眾科學普及

    (science popularization)

    科學與科技因透過大眾傳播媒介傳佈,形構大眾科學普

    及。

    透過雜誌散佈,在十九世紀前期已紮根。

    二十世紀初期,科學家就知道運用報紙對社會大眾傳播

    科學。

  • 二十世紀廣播電視媒介快速發展,成為傳播科學與科技

    重要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科學與科技在戰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促發「科學致勝論」。

    美國由於核能研究引發各界環境生態保護意識,重大決

    策日益倚重科學評估,科學家開始介入政策決定,「科

    技官僚」大量出現。

    (公眾參與科學)

    2005 年英國邁入「公眾參與科學(PEST) 」:在公眾

    理解科學基礎上,強調雙向溝通、消費者本位,以及全

    民參與科學與科技決策的民主精神。

    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

    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

    會文化」基金。

    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

    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

    科學傳播的場域

    政府

  • 科學素養與公民社會

    科學傳播

    林孝信 教授

    一. 西方科學觀念與科學素養要求的演變

    1. 古希臘的科學觀與自由民的科學素養

    2.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科學觀與對科學素養的態度

    3. 工業革命後的科學觀

    4. 後現代主義的科學觀

    5. 科學教育目標的演變

    二. 西方公民社會的演變

    1. 古希臘的公民社會

  • 2. 資本主義興起後的公民社會

    亞當斯密時期的公民社會與他的公民社會觀

    黑格爾對公民社會的分析

    3. 從經濟公民社會到政治公民社會:民主化與公民社會

    三. 科學素養的內涵

    1. 認識生活中的科學

    2. 學習科學新知

    3. 掌握科學的基礎知識

    4. 關心科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包括科學可能的副作用,並

    建立理性的對待態度。

    5. 培養科學態度與精神

    媒體參與與公民社會

    科學傳播

    莫雍季 博士

    素養

    o 持續的學習

    o 達成個人目標、發展智慧潛能、充分參與社群與社會

    Literacy:一組理解和使用文化中主要符號系統的能力。包括

    文字的讀寫能力(知識閱讀、順暢書寫、批判思考的能力)

    o 圖像的視覺能力

  • o 聽、說、資訊、創意、科技…

    o 內涵依需要在不同社會文化情境而異

    素養的種類

    o 倫理素養:分辨倫理難題與抉擇的能力

    o 民主素養:透過民主程序處理爭議的能力

    o 科學素養:瞭解科學產生之效果及其相應限制,具備正

    視科學相關社會影響的態度,進而願意參與科學相關公共

    議題之討論、反思及抉擇

    o 媒體素養:瞭解媒體科技與媒介組織如何產製訊息、建

    構形象及意義,並對媒體訊息具有開放、批判及省思的能

    A manipulated and distorted world

  • 常用傳播能力

    文字報 導

    (一)

    文字報導(一)週日科學大師演講

    報道者:許浩庭 系級:工設 104 學號:F34001171

    講座日期:2012/10/28 講者:黃生

    枷椗十誡—漂泊紅樹林

    在今日的環境中,看似不變的海平面正以不為人知的速度緩緩地上

    升中。然而究竟有多少人會正視這個問題呢?許多低窪地區的國家將

  • 面臨淹沒的局面或必須遷移到較高的國主抑或其他國家以求生存。像

    吐瓦魯、吉里巴斯、馬爾地夫等幾個國家就是例子。然而最重要的是

    以上列舉的國家皆有紅樹林的小島。但是他們的命運呢?然而台灣

    呢?

    首先我先舉例"夫魯"這個國家為例,「齊之唇也 唇亡齒寒 君甚知

    也」,以這句話來詮釋紅樹林對這個國家的依賴性,簡單來說紅樹林就

    是這個國家的生存命脈。

    紅樹林是沿岸環境的保護者,也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經濟資源.

    「紅樹林」名稱的由來,是源自於一種紅樹科植物- 紅茄苳 的特徵,

    這種樹的木材、樹幹、枝條、花朵都是紅色的,其中樹皮的部分可以

    提煉 單寧 做紅色的染料 ,馬來人於是稱它的樹皮為「紅樹皮」,而

    中文名稱則叫做紅樹。大家除了耳熟能詳的台灣紅樹林外,還有那些

    其他國家擁有呢?紅樹林分怖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河口、潟湖,形

    成大片林澤。紅樹林除了我們所熟悉的海茄苳、水筆子以外,尚有,

    1.角果木 2.海椰子,3. 五梨跤 ,4.海桑, 5.木果楝 等

    紅樹林除了我們所熟悉的國土保安、近海資源尚有其他用途:

    1. 抵抗潮汐和洪水的沖擊。 2. 過濾陸地徑流和內陸帶出的有機物質

    和污染物。 3.為許多海洋動物 提供棲息和覓食的理想生境。 4.是近

    海生產力, 提供有機碎屑的主要生產者。 5.植物 本身的生產物。 6.

  • 紅樹林 具有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的價值。以上所

    舉例的是主要的原因,還有其他有利因素不再列舉。

    除了我們所熟悉的設保護區立法保育紅樹林外,還有別的保護措施

    嗎?在清高宗純曆乾隆五十四年就已經規定了禁砍茄椗十戒,我就列

    舉幾條:1 生茄椗一律不許砍伐違者罰一百文 2 六月不許摘茄椗籽 3

    藥魚如死茄椗苗罰錢兩百文 4 因天災人禍遭洋船或漁船壓毀茄椗者

    免罰 5 一切罰錢歸林市公廟當香燭燈油費 6……….哈哈,就連乾隆皇

    帝那時候也在提倡永續發展以及生態維護。

    那麼當代的保護措施呢?又保護措施沒做好會有怎樣的後果呢?舉

    2004 年的南亞大海嘯而言, 造成近 30 餘萬的人員死亡和巨大的財產

    損失。早在海嘯發生前,1980~2000 二十年間,印度庫達羅(Cuddalore)

    地區的 5 個村落,卻已破壞了 26%,相當於 5.7~4.2 百萬畝的紅樹林,

    紅樹林的國土保安功能喪失,讓本來有屏障的村落變成了沒有屏障,

    以致受害嚴重。

    然而要怎麼去改善這問題呢?復原紅樹林可能恢復它的功能,但很

    難恢復它的組成。復原一公頃紅樹林的成本,約只要 150~2000 元美

    金(Parish,2005)。成本低廉,成效顯著,即使它的組成很難恢復,各

    地方政府仍樂意為之。然而在復原的過程中有些必須注意的: 最不能

    忽視族群遺傳結構的問題,以免造成更難處理的生態問題。像南中國

  • 海和印度洋水筆仔族群親緣地理關係。因此不能不正視此問題的嚴重

    性。

    在聽完這次演講之後,有深深領悟到對於紅樹林的關心態度不能再

    怠慢或忽視,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況且我們又不是在位者,

    不能下指令或政策去決定怎樣之類的。因此我們至少必須保有對生態

    環境議題的關心及重視。

    這是一場相當符合科學普及的演講,內容並不艱深,但是卻發人深

    省。當天我有看到許多帶著小朋友的媽媽也在聽,感覺是來過很多次

    了,這對科學的普及是一件好事,能教育下一代的人成為科學人,並非

    知識人,兩者不同的點在於科學人擁有知識人所沒有的:關懷,口頭

    上說說的遠比做的人還多,希望能生體力行或至少擁有這種精神吧。

    對我來說,這一趟高雄之旅正式知性之旅。

    文字報導二

    許浩庭 F34001171 工設 104

    國立台中科學博物館屬於台灣第一座科學博物館,館內可分科學中心,

    太空劇場、生命科學廳、中國科學廳、與地球科學廳五大館。

    已太空劇場為例,已聲光、電化科技於一身,半球體載動畫展示當中,

    帶領觀眾遨遊天際,探索浩瀚星海,體會大自然之美景。當你置身與當

  • 中時,能夠充分地感受到期臨場感,友時候已山川大自然美景為主軸來

    呈現大自然之奧祕,時而壯闊波瀾,時而險峻。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蒞

    臨台中科博館,但每每都能讓我記憶猶新,不管大人或小孩都要親自來

    走過一趟。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剛好這一次的旅程碰上來百年難得一次的木乃伊展,許許多多的木乃

    伊成列載我眼前,遙想起當年的保屍防腐劑巧已相當的純熟,對於老祖

    宗的智慧相當敬佩。

    還有許許多多的展館能提供許多寶貴的體驗及知識,科博館強調實地

    第手做經驗,讓大人以及小孩都能有參與感,這是一件好事。若能在小

    時候培養對於科學知識的疑問及好奇心,在期日後長大之後雖不一定

    能成人研究科學的人,但必能成為”科學人”(這此指的科學人為培養

    有科學素養的人)。在哪裡可以盡情地享受沐浴於科學的滋養,徜徉於

    無盡浩瀚的知識殿堂當中。只要以寬闊的心態去面當已即接受,想必

    這趟旅程必不虛此行。

    之後,逛累了,就隨意地找一家在科博館裡面的餐廳做下來吃頓在科學

    洗禮過後的美味午餐。雖然價格稍貴了一些,但我想必是值得的。能

    夠讓新思放鬆下來去沉澱剛剛所吸收到的心知以及昇華成更進一步

    的內斂涵養。邊咀嚼食物邊享受那種氛圍,真是一大的享受。

    我認為科博館的存在有其相當大的必要性,他是為小時候的小孩子打

  • 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為日後的科學探索與啟發鋪路。這種科學教與以

    及素養並非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能夠從書籍方面來著手,或抑從

    DVD 錄影帶之類的傳播媒介吸收科學知識,或是親自走出戶外去踏踏

    青吹吹風,實際地去參訪科學博物館,也不失是一個好選擇。不能等的

    終就還是不能感怠慢,替日後的主人翁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

    科學傳播概論--學習報告心得(二)

    工設系 許浩庭 F34001171

    我要如何成為一個科學傳播人?

    首先我認為要成為一個好的科學傳播人就必須先了解:「科學傳播」是甚麼。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因互動而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係。在初民時代,當人們瞭

    解到一些事情,或是發現一種新事物時,就要設法轉告別人,以期能引起相應的

    行動。所以傳遞訊息就漸漸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情況的必要手段,這種早期訊息

    傳遞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傳播」。

  • 理解

    意識 參與

    人是傳播者,有慾望也有能力從事傳播。這種傳播能力不但包含各種聲音、姿態、

    動作與表情的生理機能,而且也

    有分辨與使用信號的能力。符號

    是傳播過程的工具,但人的解釋、

    操縱及製作新符號的能力是傳播

    過程的產物。

    傳播的定義:傳播則是一種

    輸送及接收訊息的過程,主要是

    把訊息編碼後,經過傳輸及解碼

    的程序,達到接收者之處。

    現在知道了科學傳播的定義之後,要成為一個好的科學傳播人必須先培養好

    「科學素養」

  • 1.實用科學素養應用於幫助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知識。

    2.文化科學素養 能欣賞科學,並視之為人類文明偉大的成就。

    3.公民科學素養讓公民能夠更瞭解科學及科學相關的議題,使其能夠勇於發表自

    己對事件的看法,進而關心並參與科技社會的民主過程。

    隨著傳播科技的進步與成熟,各種新興的傳播媒體應運而生,傳播媒體原有的功

    能與形態也因此隨之變化無限;在新舊媒體交會的同時,各種媒體針對不同的閱

    聽人,也逐漸開創出一個新的傳播環境與媒體需求。

    長期以來,大家都熱衷討論從工

    業時代到後工業時代,再到資訊時

    代的轉變,而事實上後資訊時代已

    悄悄來臨。資訊時代中,大眾媒體

    變得愈來愈「大」也愈來愈「小」,

    一方面,新形態的傳播媒介擁有廣

    大的閱聽眾,使廣播的領域變得更

    寬廣;而同時小眾雜誌及錄影帶銷

    售,和有線電視服務則是窄播的例

    子,在後資訊時代中,我們的視聽對象將趨向極端個人化,一掃地理的限制,就

    好像「超文本」掙脫了印刷篇幅的限制一樣,數位生活也愈來愈不需要仰賴特定

    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因此,政府長期以來對此一所謂後資訊時代新傳播環境的

    產生與民眾對媒體的需求即嘗試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措施,諸如:修改廣電法、

    訂定有線電視法、公共電視法,並成立國家廣播電台、公共電視、開放有線電視

    及衛星傳播等。但概括而言,卻迄今仍缺乏整體性傳播政策的調適,以致傳播環

    境失調現象有愈趨惡化的趨勢。

    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其功能勢必有所轉變,傳統的傳播價值與社會功能

    也因而產生變化,又因傳播政策無法適當的配合,更造成傳播環境的失調;所以

    當資訊、節目、報紙與雜誌在未來媒體呈現上結合現象時,現有未予統籌規劃的

    傳播政策,將更加顯現出各類窘態。政府除應積極調整管理媒體的腳步,允宜考

    慮成立統籌機構、制定完整的傳播法規,將媒體的所有權、功能與科技在統一的

    規範下,涵蓋媒體發展的導向及對社會大眾的責任。

  • 在台灣,行政院新聞局兼有擔任政府發言人與傳播媒體管理者先天上相互矛盾的

    現象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以政府的化妝師來管理媒體,自然很難擺脫宣傳者的角

    色,也不易掌握行政中立,同時也構成傳播自由的先天威脅;傳播資源的公平分

    配,則更需要民主化、多元化的組織體系。政府與媒體本有互相制衡的功能,政

    府要把握行政中立媒體才有傳播自由,是十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若以前述觀察為前提,對現行的新聞局而言,允宜改制為電信資訊傳播委員會,

    將原交通部主管的電信業務,屬於傳播活動的基礎建設劃歸電信資傳委員會管轄,

    以收統籌管理之效,而同時廣播電視法及有線電視法亦應重新檢討立法,徹底去

    除過去為因應時代背景而產生的威權管制色彩。資傳委員所執行的媒體政策應該

    著重在多元化社會的建立,有系統建立一個權責合一的政府管理機構與研究發展

    部門,在完整的傳播政策與法規導引下,各種不同的媒體能有一貫的政策邏輯,

    並依不同的媒體特性訂定發展策略細則,如此才能使媒體的發展在整體的架構下

    發揮其正確的功能,在未來科技的研究上制定發展計畫,開拓更有前瞻性的遠景,

    促進多元意見的公平表達與自由流通,將政府的角色真正導入一種民主時代應有

    的境界。

    據聞政府目前似正考慮將現有的電信法、廣電法、有線電視法及公共電視法等與

    傳播相關的法規,整合為一部完整的電子媒介法或傳播基本法,並設立一個獨立

    且事權統一的傳播管理機構,我們認為這個大方向應屬正確,更期待前瞻性的傳

    播政策因此而加速誕生。如是,則台灣未來傳播事業可望隨著數位科技與寬頻時

    代的來臨而有著暢旺蓬勃的生存發展空間。

    新聞背後的故事

    有品牌的資料

    網路發言的特色一:不具名、不需負責。

    網路發言的特色二:同類相吸。

  • 網路發言的特色三:真實性不易查證(或說:資料太易取得,一般人懶於查證)。

    學科學傳播的人必收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舉常常聽到的生命三角為例:

    2004 年,一封宣傳地震“生命三角求生法”的郵件開始在互聯網上流傳。該

    理論聲稱:當地震導致建築物倒塌時,

    物體或家具會受到掉落屋頂的撞擊,使

    http://www.slideshare.net/blacktyre/ss-7279017

  • 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被稱作“生命三角”。因此如果地震

    發生時在床上的要翻身下床,在靠近沙發或椅子的旁邊躺下,然後蜷縮起來。如

    果可能還要盡量接近外牆,伺機逃出。同理,在車裡的人要立刻出去坐在或趴在

    車邊。按照理論創始人道格·庫普的說法,地震中使用生命三角方法,可以獲得

    90%的生存率,用傳統方法則會導致 98%的死亡率。

    三角理論”來自爆破的樓房中 1996 年,庫普在土耳其嘗試驗證這一理論。他

    的團隊將 20 具人模型分別放置於一座樓內的桌子底下和旁邊,接著炸毀了那座

    樓房。現場清理報告指出,桌子底下的 10 具模型均被掉下的房頂“砸死”,而

    旁邊 10 具則全數“生還”,原因是桌子將房頂支起,在其旁邊形成三角錐形空

    間。這個過程還被拍攝成名為“生命三角”(Triangle of Life)的紀錄片。由此,

    庫普認定,“生命三角”是地震逃生的唯一有效方式。

    新媒體的威力

    內容出版+接收裝置+新傳播科技(資訊科技+電子

    通訊)=具綜合移動、社交、互動及商務功能的傳播

    介質

    智慧型手機

  • 平板電腦

  • 電子書閱讀器

    台中科博館

    科學傳播人的養成應該

    從小時候就要開始做起,小

    時候就能接觸一些雜誌,或

    是時常踏出戶外去科博館

    抑或是科工館去探索其中

    的奧秘。時常培養對科學的

    熱愛以及興趣。慢慢地,在

    求學階段便能夠善加運用

    對科學學習的動力去學好

    科學,然而我並不認我這樣

    就是一個好得科學傳播人

    (根本就不是)。

  • 想成為一個科學傳播人,必須先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上面已經提及)。自身先顧及

    了之後,緊接著的工作就是把科學看似只有科學家等級的人才能了解的知識,化

    為一般大眾所能理解的程度,去詮釋演繹科學。就積極面而已,不只「獨善其身,

    更是要兼善天下」。如果人做到這樣的話就不愧對於是一個學科學的人。

    放眼歷史,從有文

    明記載以來,人類幾千

    年的歷史,每每存在著

    科學的影子。從古老埃

    及的金字塔建置,到現

    代發展的奈米科技,科

    學無所不在,然而恆久

    以來,唯一不變的,就

    是在於科學的精神跟態

    度,科學領域的人,總

    是以不斷進步,不斷思

    考的態度來面對科學。

    科學日新月異,精神亙

    古不變。

    沒錯!!!學科學就是學科學的「精神」與「態度」,然而這也是學科學就難達成

    的兩個東西,在我成為一個科學傳播者之前,必須把這兩個詞放在我的心中,內化

    為身體以及心的一部分。

    有了目標之後,然後還需要努力去完成這項使命。

    「努力的過程」和「結果」是一

    種〝因果關係〞

    如果沒有努力的過程,怎麼會有好

    的結果?

    即使努力之後沒有好的結果,但是

    至少有得到好結果的機會呀

    「完美的結果」跟第一名的榮耀一

    樣~

  • 都是專屬於最最努力用心‧最懂事半功倍方法‧最有恆心毅力的人

    這同時也是一種運動家精神〝志在參加,不在得獎〞的意義

    當你努力跑完全程,卻沒有得獎的時候

    你也該為自己的堅持和不放棄好好恭喜自己一番

    因為你的堅持和不放棄是很難能可貴的精神!!

    工設系 許浩庭 F34001171

    科學傳播的源流與發展

    綜合各有關的研究文獻,科學傳播的內涵大

    致可分為五類:

    1.科學與媒介:側重於二者的哲學基礎、實際表現及彼此關係(如影響科學傳播

    效果)的探討。

    2.科學作家(包括科學新聞記者):探討其背景、訓練、工作表現、對科學之認

    知等問題。

    3.科學寫作(包括對一般讀者及具科技專業知識的讀者):嚴格而言,應分為通

  • 俗科學寫作及技術寫作。探討寫作技巧之磨鍊及科學知識之表達等。

    4.科學消息之傳播:側重於以傳播理論的觀點,探討有效的科學消息之流傳,包

    括消息內容及來源、傳播通道、傳播媒介、閱聽人以及效果評估等。

    5.科學家:側重在科學家的人文精神、

    習性、傳播能力(溝通技巧)及科學

    圈的次文化等的了解。

    科學傳播的源流與發展,這堂課在十月

    三號所演講。然而在探討科學傳播的

    源流與發展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科學

    傳播是什麼。科學傳播俗稱「科普傳

    播」,科學傳播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質,建立一個有科學文化的社會,

    令民眾有足夠的科學素質欣賞科學、了解科技、支持和感謝科學的研究。現在你

    有初步的瞭解了嗎?

    現在來討論,大眾啟蒙科學,首先在於十五與十六世紀以實驗

    工具或儀器、珍禽異獸為主要內容,這種科學展示,令西方社會驚艷。然而這時候他們的目的是炫示跨國貿易、探險、田野研究、實驗成

    果,以及科學社群內的意見與資訊交流。

    主要以科學家與王公貴族等極少數階層為對象。

    重點來了,十

    七世紀啟蒙運

    動,促使展示向公眾開放。權力的展示:暗示社

    會階級的存在與落差,以

    及特定階層對科學研究、

    科學知識的壟斷。科學展

    示為後世展館或博覽會雛

    形。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國

  • 力的提昇使歐洲各國國際競爭隨之轉烈,科學工具與儀器對公眾展覽的角色,除

    更加顯著,功能亦趨多元。

    珍禽異獸

    伽利略望遠鏡

    在我們之前歷史課本讀

    到的相關知識,配合工

    業革命在1851

  • 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旨在宣揚國威的盛會。

    科學專家主動辦理,扮演主導角色。

    灌輸平民百姓科學與科技知識之教化功能,即「赤字模式」思維。此類展示企達

    成「社會教化」功能與「國力展示」功能。社會教化與國力宣揚的功能交互作用,

    衍生「國民對科學理解的增加,意謂國民素質的提昇,是國力的另一項指標。」

    科學與科技因

    透過大眾傳播

    媒介傳佈,形

    構大眾科學普

    及。透過雜誌

    散佈在十九世

    紀前期已紮根。

    然而到了二十

    世紀初期,科

    學家就知道運

    用報紙對社會

    大眾

    二十世紀廣

    播電視媒介

    快速發展,

    成為傳播科

    學與科技重

    要工具。 在科學普及人民之前,還是有一段不可避免的過渡期,大眾傳播媒體亦造成科學與

  • 傳播的緊張,甚至對立。原因一:科學與傳播專門領域之差異。原因二:

    媒體科學內容未臻精確

    與過度簡化,乃至因過度簡

    化,而有成為「偽科學」之

    虞,甚至激發民眾的反科學

    心態。原因三:傳播媒體過

    度商業化取向。

    然而如何去分辨科學傳播的

    定位呢?,是針對社會大眾的

    科學教育。與學校科學教育

    有別!科學傳播針對目標閱聽

    眾,運用合宜的形式、載具、

    通路等,傳佈科學與科技,

    以社會大眾之A.E.I.O.U. 為目

    的,旨在育化及提昇全民「科學素養」。

  • 電子書

    A:意識(Awareness):指的對科學

    知識的認識。

    E:樂趣(Enjoyment):樂於享受和參與關於科學的新知。

    I:興趣(Interest):對於科學或科技會自發性的參與和對其有興趣。

    O:意見(Opinion-forming):和民眾一起參與討論科學,共同發表對科學的意見。

    U:了解(Understanding):了解科學的內容和它的意義,如何影響生活。

    理解

    意識 參與

  • 廣受學生歡迎的「科學傳播系列課程」,在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計畫

    辦公室和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的努力推動下持續開辦。本學期開設課程包含國

    立成功大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長榮大學聯合開

    辦之「科學行銷概論」;逢甲大學與靜宜大學二校之「科學傳播概論」;及國立陽

    明大學「科學新聞寫作-醫學篇」,逐步落實「科學傳播人才培育」之中程目標。

    上學期成功大學、高第一科技大學與高應用科技大學開設之「科學傳播概論」,

    學生課後反應良好,本學期新加入長榮大學陣容,共同開設「科學行銷概論」,

    選課人數將近三百人。本學期課程著重科學傳播的社會行銷策略,講述如何應用

    廣告進行科學傳播,並進一步探討科學傳播與公共關係二者間的影響,再輔以科

    學行銷專題實作,讓學生以實際參與行銷企劃活動,落實「從做中學」之訓練。

    科學傳播概論」開設於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修

    習學生超過 200 名,熱門程度可見一斑。課程內容除讓學生了解科學傳播源流與

    發展,和影視、文字寫作、展館與網路新媒體等各種科學傳播媒體與形式,亦探

    討各國科學傳播之發展,反思國內科學傳播之現況,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於科學傳

    播中所需之核心能力與扮演角色,並能進一步將大眾傳播學理應用於國內科學傳

    播實務工作。

    節錄至

    http://www.scicom.idv.tw/newsletter/62/index.html

  • 為發掘並培育具有科學研究潛

    力之中學學生,本館自民國 85 年起

    辦理「青少年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受理對象為國中七年及高中(職)二

    年級學生,輔導學生從事科學研究與

    應用科學之優秀人才,以增進學生對

    科學研究能力與提升科學研究水準,

    成為未來科技人才。

    101 年青少年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中

    華民國 101 年 2 月 3 日科實字第 1010000407 號函發布 壹、 目的 一、為培養中

    等學校學生科學研究興趣,提高科學教育水準。 二、為發掘、輔導及培育具有

    科學研究潛力之中等學校學生從事科學研究。 三、提供科展優秀學生延續指導

    研究,儲備未來科技人才。 貳、辦理單位...

    BY::http://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166

  • 目前正全力投入十二年國教規劃的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曾經擔任科學教育館

    館長。他認為要培養二十一世紀的人才,科學教育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目前正全力投入十二年國教規劃的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曾經擔任科學教育館

    館長。他認為要培養二十一世紀的人才,科學教育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科學教育具有讓學生學習回歸教育本質的特色,教育本質是讓學生學會論證、

    探究與批判反思的能力,科學教育剛好就呼應這三種本質。所以,要辦好教育,

    讓孩子一生受用,科學教育非常重要。

    科學教育可以正德利用厚生。教育部在九十二年發布科學教育白皮書,揭櫫的

    方向,就是希望學生能夠認知科學之奇、欣賞科學之美、實踐科學之用。科學的

    奇,是讓人遨遊在知識世界。科學的美,可以彰顯真理、秩序、證據、創新的美。

    如果好好利用科學,可以貢獻人類更好的生活。

    台灣自然資源少,但自然災害很多,我們一定要培育很多人文和科學人才,成

    為人才鼎盛的國家。科學教育可以培養科學人才,讓我們具有國際競爭力。二十

    一世紀是競爭又合作的世紀,我們憑什麼競爭?就是教育力,教育中,最能彰顯

    競爭力的,就是科學人才。

    BY: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1906

  • 原來科學傳播除了課堂上的教學,更要融入生活的各種媒介,創造一個科學

    俯拾即是的社會,讓民眾理所當然自發的接觸科學,才是科學傳播的最終目標。

    經由在實務界致力於科學傳播者的分享,我們看到了科學傳播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相信日後科學傳播會是大家致力推廣的共識。

    科學傳播的型式有許許多多種,不管是文字、影音、大眾演講或口語傳播,

    展覽館也是形式之一,透過民眾親自的觀察親眼觀看,也利用數位的方似和名眾

    有所互動,透過這種邊玩、邊學、邊看的方式,來獲取科學相關知識,我想其所

    達到的教育效果會是相當明顯的。

    而名眾對於接收學知識則

    是依循著 AEIOU,首先對科學

    知識有了初步認識,感受到他的

    樂趣,進而產生興趣,形成自己

    的意見了解內容對社會產生影

    響。 而各國政府也積極推動各

    式的科普計劃,像是於圖書館購

    置大量科普書籍,培訓專業的科

    普解說員,或是拍攝像是

    discovery的科學知識相關影片,

    舉辦大型科普演講等等,這些對

    於科學知識的推廣都有很大的

    幫助。也望未來有更多的科學家

    可以投身這塊領域,體認自身的

    角色與責任,整合也能更加完善,

    培育更多中高階專業人才,政府

    也能重視這方面推動更多活動,

    而公眾也能更理解並且參與科

    學,而不再將"科學"視為一艱深

    難懂並且複雜的學科。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