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第二次諮詢稿 i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概論 課程理念 1 課程宗旨 1 課程設計原則 2 第二章 課程架構 課程目標 3 課程結構 4 學習時間的安排 23 第三章 課程規畫 學習進程 24 規畫課程 27 課程統籌 28 第四章 學與教 30 第五章 評估 校內評估 31 公開評核 31 第六章 學與教資源 運用宗教資料及從閱讀中學習宗教 34 運用資訊科技學習宗教 34 社區資源 34 第七章 支援措施 課程資源 35 專業發展課程 35 附錄 教師參考資料 36 學生參考資料 42

NSS ERS 2nd Consultation chi final - 新學制網上簡報 · 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委員會聯合組成,為香港三年高中新學制 的各個科目編訂課程及評估指引。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第二次諮詢稿

i

目錄

引 言

第 一 章 概 論

課 程 理 念 1 課 程 宗 旨 1 課 程 設 計 原 則 2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課 程 目 標 3 課 程 結 構 4 學 習 時 間 的 安 排 23

第 三 章 課 程 規 畫

學 習 進 程 24 規 畫 課 程 27 課 程 統 籌 28

第 四 章 學 與 教 30

第 五 章 評 估

校 內 評 估 31 公 開 評 核 31

第 六 章 學 與 教 資 源

運 用 宗 教 資 料 及 從 閱 讀 中 學 習 宗 教 34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學 習 宗 教 34 社 區 資 源 34

第 七 章 支 援 措 施

課 程 資 源 35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35

附 錄

教 師 參 考 資 料 36 學 生 參 考 資 料 42

第二次諮詢稿

ii

第二次諮詢稿

iii

引言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委員會(高中),是由課程發展

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委員會聯合組成,為香港三年高中新學制

的各個科目編訂課程及評估指引。在 2004 年 10 月至 2005 年 1 月的第

一階段諮詢期內,教育統籌局印製了《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

對未來的投資》文件,以蒐集各持份者對設計藍圖、實施時間及財政

安排等問題的意見。與此同時,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

合編訂了《新高中課程核心及選修科目架構建議》,就各科課程及評估

設計的初步構思,向學校徵詢意見,以便將來發展課程及評估指引。

總結第一階段諮詢各界的意見,教育統籌局於 2005 年 5 月發表《高

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報告書,為新高

中學制的實施,策劃未來的路向;同時,亦為課程及評估第二階段的

諮詢訂定發展方向,這也是我們發展課程及評估指引所採用的多階段

及互動模式的過程。再者,經考慮第一階諮詢期內,從不同渠道蒐集

到的回饋,以及學習領域統籌人/科主任交回的問卷調查結果後,各科

的課程及評估架構已作出修訂及加以詳述。歡迎各界人士,特別是學

界,繼續向我們提供意見。

讀者請一併閱覽報告書,以便了解各科在新高中學制內的定位。

若對新高中倫理及宗教科課程及評估架構建議有任何意見,歡迎寄往

以下地址:

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胡忠大廈 13 樓 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收 傳真號碼:2573 5299 電郵:[email protected]

第二次諮詢稿

iv

第二次諮詢稿

1

第 一 章 概 論

1.1 倫理與宗教科是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的選修科之一。本科旨在讓學

生探索有關意義、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等問題。本課程致力培養學生的洞察力,使他們在

道德與精神生活及獨立自主方面能夠獲益。這些質素使他們在多元化的香港社會、文化

和政治狀況下能過充滿意義的生活。

課 程 理 念

1.2 倫理與宗教科對學生的社交、道德和靈性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學生在人生各個階

段都會遇到一些宗教和道德問題的挑戰,包括生命的起源和生存目標、身分認同、性與

婚姻、受苦、死後的生命等等。本課程幫助學生透過探究學習的過程,思考宗教和道德

的問題,使學生能對切身的生活經驗作批判反思,建立對理解個人宗教信仰的自信,並

且能維護自己的宗教立場。

1.3 本科尤其有助學生以欣賞的態度,面對香港這個多元化的社會。香港社會深厚的

宗教傳統能豐富本科的內容,對學生在學習和比較不同宗教方面都有裨益。

1.4 本科可加強學生對宗教及道德問題的分析能力,鼓勵他們探究和反思在人類歷史

和全球性的相關議題。本科能幫助學生有條不紊地整合和表達個人的信念,並與其他人

展開對話。倫理與宗教科的研習能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讓他們繼續在文化研

究、歷史、神學、哲學、公共行政、人力資源管理、社會工作及刑事司法等範疇進行探

索。學生對自我的瞭解,以及他們從學習中所取得的知識,有助他們日後成為社會工作

者、輔導員、教師、神職人員和記者。

1.5 學生在第一至第三階段的學習,已經透過宗教教育科、聖經知識科、佛學科、綜

合人文科及歷史科,對不同的宗教傳統有基本的認識。本課程在第四學習階段的設計,

強調宗教概念、信仰和價值觀與學生日常生活的關係。教師宜在適當時候,讓學生參考

和鞏固之前所學的內容。

課 程 宗 旨

1.6 倫理與宗教科旨在使學生能:

(a) 認識他們所研習的宗教及本港其他的主要宗教;

(b) 對宗教和道德問題作出理性和明智判斷;

(c) 在靈性、道德及社會方面的觸覺有所提昇;以及

(d) 具備與其他宗教信仰者交往的正面態度,並尊重他們信仰的權利。

第二次諮詢稿

2

課 程 設 計 原 則

1.7 倫理與宗教科課程的發展,是建基於預期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所掌握的知識、技

能、價值觀和態度、以及學習經歷。課程架構的設計能幫助學生掌握所選修的宗教傳統

的基本知識和概念,並能理解在道德、靈性和宗教層面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的倫理議題,

成為一個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和觀點,且能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

1.8 本課程兼具宗教教育的兩種主要進路,即系統進路(學習宗教)及生命課題進路(從

宗教中學習),並強調兩種進路在教學上同樣重要。系統進路涉及掌握和理解宗教信仰、

教導、禮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識;生命課題進路則建立學生探究和回應問題的技

能,特別是關於身分與經驗、意義與目的、價值與委身等問題。兩種進路的配合,能讓

學生認識和反思倫理和宗教問題與他們個人信仰和價值的關係,有助學生評價宗教對他

們生活的影響,為他們提供一個探索生命意義的途徑。

第二次諮詢稿

3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課 程 目 標

2.1 本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就以下各項獲得知識及理解:

(a) 道德對個人與社會的重要性;

(b) 各主要倫理體系的歷史價值及它們歷久不衰的原因;

(c) 有關宗教的起源、經典、律例、形式與禮儀的知識;

(d) 宗教創始人及他們至今仍具影響力的原因;以及

(e) 關於宗教與倫理議題的當代觀點。

2.2 本課程有助提升學生的技能,使他們能夠:

(a) 反思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經驗;

(b) 與持有不同信念和價值觀的人客觀地進行討論;

(c) 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信念和行為;

(d) 以證據和合理論點為依據,進行有關宗教意義問題的辯論;以及

(e) 藉探索宗教,改善自己、造福社群。

2.3 本課程幫助學生培養下列的價值觀和態度:

(a) 尊重他人;

(b) 願意肯定他人的需求、感受和期望,並學習他人的見解;

(c) 對模稜兩可和弔詭情況有包容的胸襟;

(d) 欣賞宗教及文化的差異;

(e) 尊重生命;以及

(f) 熱切尋求生命的意義和真理。

第二次諮詢稿

4

課 程 結 構

2.4 本課程分必修及選修兩部分。必修部分約佔本科課時的五分之二,選修部分(包

括以體驗學習為主的宗教實踐部分),約佔本科課時的五分之三。

必 修 部 分 : 倫 理 學

倫理學導論,重點為探究價值觀的形成和以邏輯思考為根據作判斷。

選 修 部 分 一 : 宗 教 傳 統 ( 選 一 單 元 )

單元一 佛 教

單元二 基督宗教

單元三 孔 教*

單元四 伊斯蘭教*

單元五 道 教* *將於較後日子推行

選 修 部 分 二 : 宗 教 體 驗 ( 選 一 單 元 )

讓學生透過體驗學習活動,從實踐中學習一系列圍繞宗教的教導,以及這些教導與人類

共同經驗的關係。教師可指導學生反思這些學習經歷及有關意義。

單元一 學會服務及從服務中學習

單元二 從不同宗教禮儀中學習

5

第二次諮詢稿

必修

部分

倫理

倫理

學的

重點

為探

究價

值觀

的形

成和

如何

以邏

輯思

考為

根據

作判

斷;

學生

透過

研究

某些

個人

及社

會問

題,

建立

一套

倫理

觀作

道德

判斷

及選

擇的

基礎

單元

一:

範倫

理學

主題

關現

象/概

說明

道德

原則

一些

基本

的道

德原

則:

如仁

慈、

避免

傷害

、尊

重自

主、

忠誠

− 道

德原

則與

道德

規條

的分

別:

道德

原則

應放

諸四

海皆

準;

道德

規條

有約

束行

為的

意思

道德

的本

道德

推理

廓清

道德

概念

− 確

立理

性思

維的

價值

− 持

守開

放的

態度

(不

受自

身利

益或

偏見

影響

元主

− 在

多元

化社

會裏

,持

不同

道德

標準

的人

,如

何尋

求可

能的

共識

,並

重彼

此的

差異

(例

如:

寬容

、對

話)

德與

宗教

道德

與宗

教的

關係

:矛

盾、

互相

補足

或互

不相

行為

理論

− 後

果的

好壞

重於

對錯

− 按

後果

的好

壞判

斷行

為的

對錯

(例

如:

功利

/效益

主義

——

以好

的後

為對

,壞

的後

果為

錯)

行為

功利

/效益

主義

與規

條功

利/效

益主

義務

對錯

重於

後果

的好

− 按

行為

的本

身判

斷對

錯(

例如

:根

據康

德的

倫理

學原

則,

不論

後果

壞,

履行

道德

義務

就是

對的

− 各

種義

務或

有衝

突(

例如

:公

正未

必能

與忠

誠相

容)

6

第二次諮詢稿

價值

與美

德理

內在

價值

內在

價值

的定

義:

事物

本身

所存

在的

價值

− 內

在價

值的

例子

具價

− 工

具價

值的

定義

:產

生或

導向

其他

目的

的手

段或

方法

− 工

具價

值的

例子

− 人

或物

的不

同特

質和

屬性

− 人

們所

推崇

的美

好特

質―

―誠

信、

公正

、誠

實、

孝順

、責

任感

、審

慎、

勇敢

……

− 人

們所

厭惡

的特

質―

―說

謊及

欺詐

、自

私自

利、

報復

、嫉

妒…

…等

先次

− 在

互不

相容

的情

況下

排列

美德

或價

值的

優先

次序

(例

如:「

忠誠

」與

「孝

」)

− 各

種美

德及

價值

或有

衝突

(例

如「

誠實

」未

必能

與「

悲憫

」共

存)

7

第二次諮詢稿

單元

二:

人及

社會

問題

主題

關現

象/概

說明

人權

天賦

尊嚴

了解

甚麼

是人

天生

存有

而應

備受

尊重

的特

− 甚

麼情

況與

人的

天賦

尊嚴

有衝

民及

政治

權利

私隱

、取

得資

訊、

信仰

自由

、發

表個

人意

見、

結社

、人

身自

由(

不成

為奴

隸及

不被

強迫

做某

些工

作)

等權

濟、

社會

及文

化權

利−

工作

及公

平對

待、

得到

基本

生活

需要

、醫

療、

受教

育、

居住

及享

受文

娛等

權利

止歧

− 歧

視的

成因

− 探

討歧

視的

不同

表現

形式

− 一

些過

去與

現在

有關

歧視

的例

權利

的本

− 權

利與

義務

− 權

利與

法治

− 人

在維

護其

權利

的同

時,

也要

履行

義務

− 人

應如

何行

使其

自決

生育

生育

與否

的原

− 個

人及

社會

對生

育的

不同

考慮

避孕

避孕

的原

− 不

同文

化、

政治

或宗

教團

體對

避孕

的看

墮胎

墮胎

的原

− 墮

胎所

涉及

的倫

理問

題:「

生命

」與

「選

擇」

的角

衰老

衰老

的概

念:

從法

律、

文化

、宗

教及

哲學

的觀

點看

衰老

受苦

受苦

的概

念:

從法

律、

文化

、宗

教及

哲學

的觀

點看

受苦

生存

與死

自殺

一個

對己

、對

人及

對社

會負

責任

的人

,要

為個

人所

作的

決定

承擔

後果

對別

人要

彼此

相愛

及尊

− 與

自殺

相關

的倫

理考

8

第二次諮詢稿

樂死

安樂

死的

類別

:「主

動安

樂死

」、「

被動

安樂

死」、

「自

願安

樂死

」、「

非自

願安

樂死

」及

「不

自願

安樂

死」

− 與

安樂

死相

關的

倫理

考慮

− 不

同的

刑罰

理論

:「阻

嚇」、

「報

應」

及「

改造

」理

− 與

死刑

相關

的倫

理考

愛、

性與

婚姻

異性

及同

性的

性關

− 戀

愛與

性行

− 異

性戀

的價

值和

特徵

− 同

性戀

爭議

所涉

及的

倫理

議題

− 獨

身的

原因

− 對

獨身

所持

不同

看法

− 獨

身的

後果

前及

婚外

的性

行為

對婚

前性

行為

的不

同態

− 婚

外性

行為

對配

偶和

家庭

的影

姻與

離婚

婚姻

的意

− 維

持良

好婚

姻關

係的

要素

− 離

婚的

原因

及影

− 色

情活

動出

現的

成因

− 贊

成或

反對

色情

事物

的原

− 對

色情

活動

的態

− 賣

淫活

動出

現的

成因

− 贊

成或

反對

賣淫

活動

的原

− 對

賣淫

活動

的態

生物

倫理

醫學

倫理

醫護

人員

與病

人的

關係

− 病

人權

別選

− 性

別選

擇的

原因

− 性

別選

擇所

引起

的倫

理問

9

第二次諮詢稿

因工

− 基

因工

程的

意思

− 贊

成或

反對

基因

工程

的倫

理論

− 複

製所

引發

的爭

− 贊

成或

反對

複製

的倫

理論

環境

倫理

污染

與消

費主

− 環

境污

染的

成因

− 商

業化

消費

的結

− 評

價物

質價

值如

何影

響人

類社

會與

環境

的關

自然

環境

的運

用與

− 贊

成或

反對

運用

與開

發大

自然

的論

物多

樣化

與保

− 大

自然

的工

具價

值和

內在

價值

:支

持生

態平

衡及

生物

多樣

化的

理據

− 保

育對

保護

環境

的重

要性

− 贊

成及

反對

利用

動物

作為

食物

與實

驗的

論證

球村

及可

持續

發展

可持

續發

展的

多重

意義

− 經

濟發

展和

保護

環境

的共

同目

標和

矛盾

− 人

們應

以全

球觀

點來

分析

和解

決環

境問

公義

/公平

/平等

公義

/公平

/平等

的意

− 公

義/公

平/平

等問

題所

涉及

的政

策,

如稅

收,

社會

福利

− 與

公義

/公平

/平等

相關

的議

題(

如:

公平

貿易

、企

業貸

款、

貪污

、工

行動

商業

及經

濟倫

貧窮

貧窮

的根

− 在

全球

化趨

勢下

貧窮

的成

因及

解決

方法

廣告

廣告

用來

傳達

訊息

與建

立價

值的

方法

− 廣

告對

人類

生活

帶來

的正

面和

負面

影響

− 廣

告所

依據

的價

企業

的社

會責

− 賺

取利

潤的

動機

及社

會責

− 對

持份

者(如

消費

者、

社群

和股

東)應

負的

責任

− 與

生產

過程

和產

出相

關的

倫理

考慮

10

第二次諮詢稿

傳媒

倫理

資訊

與娛

− 市

民的

知情

權及

大眾

傳媒

在現

代生

活的

角色

(例

如:

傳訊

、溝

通及

供娛

樂)

論自

由及

編輯

自主

言論

自由

在今

日社

會的

重要

性及

與大

眾傳

媒的

關係

− 言

論自

由的

力量

及傳

媒可

能濫

用言

論自

由的

手法

− 保

持批

判性

的評

論及

向社

會問

− 全

球化

下,

財團

及政

治團

體擁

有傳

媒媒

體所

衍生

的倫

理問

業操

守及

專業

精神

大眾

傳媒

的專

業操

守(

特別

是對

個人

及私

隱的

尊重

− 傳

媒工

作者

的角

色及

使命

:報

道真

相和

堅持

公義

傳媒

倫理

相關

的議

題−

定型

對社

會的

影響

− 誤

導的

資訊

、灌

輸及

煽動

的危

− 審

查檢

定:

贊成

或反

對審

查檢

定的

論證

;保

障傳

媒自

由、

個人

私隱

公眾

利益

間之

平衡

11

第二次諮詢稿

選修

部分

一:

教傳

(選一

單元

)

單元

一:

主題

說明

佛教

歷史

度佛

教史

佛教

出現

的時

代背

印度

的土

著文

明及

雅利

安人

的移

社會

背景

:四

姓制

度及

其影

思想

背景

:吠

陀思

想及

其影

革新

思想

(六

師外

道)

及其

影響

佛陀

的生

出生

、童

年、

成長

和婚

姻、

出家

、尋

師訪

道、

修習

苦行

放棄

苦行

、得

成佛

初轉

法輪

,三

寶具

化度

恆河

兩岸

示入

涅槃

經典

結集

及教

團發

結集

的意

三藏

的界

定及

發展

首次

結集

第二

次結

第三

次結

第四

次結

教的

傳播

教在

印度

的發

展概

原始

佛教

時期

(佛

陀在

世至

佛滅

後百

餘年

教團

分裂

及部

派佛

教時

大乘

佛教

的興

起、

般若

思想

的發

中觀

思想

、唯

識思

想、

如來

藏思

想和

密宗

思想

的出

佛教

教團

衰落

佛教

在印

度滅

12

第二次諮詢稿

佛教

在其

他地

區的

發展

概況

教傳

入東

亞及

南亞

諸國

的發

佛教

傳入

中國

的發

展(

傳入

期、

融合

期、

鼎盛

期、

衰落

期)

佛教

傳入

西藏

的發

佛教

傳入

西方

國家

的發

日的

佛教

南傳

佛教

、漢

傳佛

教、

藏傳

佛教

、西

方佛

南傳

、漢

傳、

藏傳

和西

方佛

教的

思想

重點

及教

團特

香港

佛教

的多

元發

佛教

在香

港的

歷史

及發

漢傳

、南

傳和

藏傳

佛教

在香

港的

發展

及影

香港

的佛

教團

體及

其對

社會

的貢

原始

佛教

教義

起觀

――

佛法

的核

心思

緣起

的意

緣起

思想

的發

聖諦

――

佛法

的基

礎範

了解

四聖

諦的

意義

和關

苦聖

諦:

苦的

現象

集聖

諦:

苦的

來源

滅聖

諦:

苦的

止息

道聖

諦:

離苦

之道

二因

緣―

―佛

法的

根本

二因

緣各

支的

含義

轉與

還滅

報與

輪迴

――

佛法

的因

果思

業力

與輪

迴的

意思

較婆

羅門

教與

佛教

的業

蘊無

我―

―生

命的

本質

五蘊

的構

無我

的意

佛教

教義

法印

――

佛法

的判

斷標

三法

印的

意思

13

第二次諮詢稿

佛法

的實

天乘

――

三皈

五戒

十善

戒定

慧三

五乘

不共

求人

天福

樂的

眾生

佛法

實踐

持三

皈,

五戒

廣修

十善

聲聞

乘―

―四

念住

、八

正道

心解

脫生

死輪

迴的

眾生

求脫

離生

死苦

:證

阿羅

漢、

辟支

佛果

修習

四念

無常

、苦

、無

修習

八正

聲聞

四果

與涅

菩薩

乘―

―六

度、

四攝

和四

無量

發心

自利

利他

的眾

實踐

六度

四攝

實踐

四無

量心

大悲

心與

菩提

大菩

提、

大涅

槃、

佛果

14

第二次諮詢稿

單元

二:

督宗

主題

要點

經索

背景

本背

約的

信念

越節

西乃

山之

出12

:21-

42;

出19

:1-8

, 20:

1-21

應許

之新

耶31

:3-4

, 31-

34

結/則

36:2

2-28

彌賽

亞/默

西亞

的盼

賽/依

11:1

-9

約中

以色

列民

族的

歷史

及身

揀選

/召選

­ 選

民的

意思

­ 割

禮/割

損禮

盟約

­ 盟

約的

內容

及性

申7:

6-9,

14:

2; 詩

/詠33

:12

賽/依

14:1

, 41:

8-9

創12

:1-3

, 15:

1-21

, 17:

1-22

的亞

伯拉

罕/亞

巴郎

出19

:4-5

, 20:

1-17

, 23:

20-3

3,

24:1

-8中

的摩

西/梅

撒下

7:16

, 詩

/詠89

:2-4

中的

大衛

/達味

兩約

之間

的歷

­ 希

臘化

­ 馬

加比

/瑪加

伯獨

立戰

­ 羅

馬帝

國統

會及

政治

背景

第一

世紀

的巴

勒斯

坦/巴

肋斯

羅馬

佔領

期:

解釋

巴勒

斯坦

/巴肋

斯坦

的政

治形

­ 總

­ 希

律王

/黑落

德王

­ 公

會/公

議會

15

第二次諮詢稿

介紹

數個

猶太

黨派

的特

­ 撒

都該

人/撒

杜塞

­ 法

利賽

人/法

利塞

­ 奮

銳黨

人(

激進

黨人

)/熱

誠黨

­ 希

律黨

/黑落

德黨

­ 愛

釋尼

派/厄

色尼

介紹

人民

的處

境及

背景

­ 農

民、

漁民

、地

主、

工匠

及商

­ 公

職人

員:

稅吏

、祭

司/司

祭、

利未

人/

肋未

人、

會堂

長老

/會堂

重要

歷史

事件

­ 公

元七

十年

,耶

路撒

冷被

攻陷

,聖

殿

被毀

耶穌

的事

基督

宗教

之源

頭:

耶穌

基督

誕生

與兒

馬太

/瑪竇

對耶

穌出

生的

描述

:指

出耶

穌的

降生

是舊

約中

的預

太/瑪

1:18

-25,

2:1

-23

路加

對耶

穌出

生的

描述

1:26

-56

描述

耶穌

的童

年生

路2:

1-52

傳道

事工

準備

施洗

約翰

/洗者

若翰

/谷1:

2-8,

6:1

4-29

耶穌

受洗

/谷1:

9-11

試探

穌受

試探

/谷1:

12-1

3, 路

4:1-

13

16

第二次諮詢稿

耶穌

呼召

門徒

揀選

及差

呼召

四漁

夫作

門徒

呼召

稅吏

利未

/肋未

作門

揀選

/設立

十二

使徒

/宗徒

派遣

十二

使徒

/宗徒

出外

傳道

可/谷

1:16

-20

可/谷

2:13

-17

可/谷

3:13

-19

可/谷

6:7-

13

耶穌

透過

神蹟

傳道

治病

好痲

瘋病

可/谷

1:40

-45

安息

日治

好枯

手人

/谷3:

1-6

叫葉

魯的

女兒

復活

/復活

雅依

洛女

可/谷

5:22

-23,

35-

43

治好

血崩

/血漏

病婦

可/谷

5:24

-34

一個

女人

的信

心/客

納罕

婦人

/谷7:

24-3

0

在伯

賽大

/貝特

賽達

治好

瞎子

/谷8:

22-2

6

趕鬼

/驅魔

鬼入

豬群

/治好

革辣

撒附

魔人

/谷5:

1-20

趕出

男孩

身上

的鬼

/治好

附魔

的兒

可/谷

9:14

-29

控制

大自

平息

風浪

/谷4:

35-4

1

給五

千(

猶太

人)

吃飽

/首次

增餅

/谷6:

30-4

4

其他

向祂

要求

一個

從天

而來

的「

徵兆

」的

利賽

人/法

利塞

人所

說的

可/谷

8:11

-13

改變

形象

/顯聖

可/谷

9:2-

8

受難

− 預

言受

三次

預言

受難

可/谷

8:31

-33,

9:3

0-32

,

10:3

2-34

受難

進入

耶路

撒冷

/谷11

:1-1

0

在伯

大尼

/伯達

尼受

膏/傅

香液

/谷14

:1-1

1

設立

主餐

/最後

晚餐

/谷14

:12-

31

客西

馬尼

園/革

責馬

尼園

/谷14

:32-

42

被捕

可/谷

14:4

3-52

在公

會/公

議會

可/谷

14:5

3-65

17

第二次諮詢稿

彼得

的否

認/伯

多祿

的背

在彼

拉多

/比拉

多前

可/谷

14:6

6-72

可/谷

15:1

-15

受難

與埋

釘十

字架

與死

可/谷

15:1

6-41

埋葬

/谷15

:42-

47

復活

與升

復活

/谷16

:1-1

4

耶穌

的升

可/谷

16:1

9-20

穌的

教訓

上帝

國/天

上帝

國/天

國的

開展

與臨

斗底

下的

可/谷

4:21

-23

成長

的種

子/種

子自

可/谷

4:26

-29

芥菜

種/芥

可/谷

4:30

-34

進入

上帝

國/天

國的

途徑

改和

接受

福音

基督

徒的

愛心

/愛德

可/谷

1:15

可/谷

9:41

-50

上帝

國/天

國正

屬於

像小

孩一

樣的

可/谷

10:1

3-16

財主

的難

題/富

貴少

年求

問永

生之

可/谷

10:1

7-27

言聖

殿被

可/谷

13:1

-6

− 上

帝國

/天國

來臨

的情

形及

沒有

人知

道那

日子

/谷13

:32-

37

上帝

/天主

對人

的要

耶穌

對門

徒的

教導

服事

與管

可/谷

9:33

-37

作眾

人的

僕人

/谷10

:42-

45

紀念

耶穌

/谷14

:22-

25

反對

與贊

可/谷

9:38

-41

捨棄

與賞

可/谷

10:2

8-30

領受

聖靈

/聖神

/若20

:19-

23

價及

使命

十字

架跟

隨主

/谷8:

34-3

8

往普

天下

去傳

福音

/谷16

:15-

20

18

第二次諮詢稿

比喻

國的

比喻

可/谷

4:1-

20

惡園

可/谷

12:1

-12

世的

比喻

個童

太/瑪

25:1

-13

山羊

與綿

羊/公

審判

/瑪25

:31-

46

德倫

理的

比喻

饒恕

人的

惡僕

/寬恕

之道

好撒

馬利

亞人

/慈善

的撒

瑪黎

雅人

太/瑪

18:2

1-35

路10

:25-

37

他比

三個

僕人

/塔冷

太/瑪

25:1

4-30

迷羊

/亡羊

15:1

-7

浪子

/蕩子

15:1

1-32

律法

律法

和傳

統的

教導

大的

誡命

/谷12

:28-

34

赦罪

/谷2:

1-12

律法

和傳

統的

爭論

否和

稅吏

、罪

人一

起吃

可/谷

2:16

-17

禁食

的爭

可/谷

2:18

-22

有關

安息

日的

爭議

/谷2:

23-2

8

洗手

吃飯

:潔

淨禮

的爭

可/谷

7:1-

5, 1

4-22

供養

父母

與向

上帝

/天主

獻禮

物的

爭議

/谷7:

6-13

離婚

的問

可/谷

10:1

-12

納稅

的問

可/谷

12:1

3-17

復活

的爭

可/谷

12:1

8-27

有關

彌賽

亞/默

西亞

的問

可/谷

12:3

5-37

山寶

訓/山

中聖

訓:

天國

子民

的特

登山

寶訓

/山中

聖訓

福/真

福八

太/瑪

5:3-

12

六個

論題

/瑪5:

21-4

8

真正

的敬

太/瑪

6:1-

18

對生

命的

態度

/瑪6:

19-7

:11

19

第二次諮詢稿

黃金

太/瑪

7:12

三個

警告

/瑪7:

13-2

7

耶穌

的身

耶穌

傳道

工作

的延

續與

承傳

當時

的猶

太人

對耶

穌身

分的

看法

鬼王

趕鬼

/賴魔

王驅

可/谷

3:20

-22

門徒

對耶

穌身

分的

理解

撒勒

/納匝

肋民

眾厭

棄耶

可/谷

6:1-

4

視耶

穌為

復活

了的

施洗

約翰

/洗者

若翰

/谷6:

14-1

6

視耶

穌為

施洗

約翰

/洗者

若翰

、以

利亞

/厄里

亞或

先知

中的

一位

可/谷

8:28

老師

/師傅

、導

太/瑪

23:8

, 10

上帝

的兒

子/天

主子

/谷1:

1; 3

:11;

5:7

; 14

:61;

15:3

9

彌賽

亞/默

西亞

/谷8:

29;

14:6

1-62

; 15

:32

耶穌

對自

身的

理解

可/谷

2:10

; 2:

28;

8:31

; 10

:45

期教

會的

發展

穌的

升天

/宗1:

6-11

五旬

節―

―聖

靈/聖

神降

徒/宗

2:1-

24, 2

:32-

41

彼得

/伯多

祿的

宣教

/宗2-

5

初期

信徒

遭逼

迫(

司提

反/斯

德望

及雅

各/

雅各

伯殉

道)

徒/宗

6-8;

12

掃羅

歸主

/掃祿

歸化

/宗9:

1-19

向外

邦人

宣教

/宗9-

12

耶路

撒冷

的會

議/宗

徒會

/宗15

福音

傳到

羅馬

/宗28

督宗

教基

本信

仰的

發展

信心

與救

保羅

/保祿

的救

恩觀

信稱

義/因

信成

羅1:

16-1

7

主權

的轉

林前

/格前

7:23

20

第二次諮詢稿

神契

後/格

後5:

14-1

5

羅6:

15-1

8

雅各

/雅各

伯對

信心

/信德

與行

為的

觀念

雅各

/雅各

伯的

教導

作為

保羅

/保祿

「因

信稱

義/因

信成

義」

觀念

的補

雅2:

14-2

6

新的

誡命

此相

約/若

13:3

4, 1

5:12

;

一/若

一2:

7-11

, 3:1

1-18

21

第二次諮詢稿

選修

部分

二:

教體

(選一

單元

)

透過

體驗

學習

活動

,讓

學生

從實

踐中

學習

一系

列圍

繞宗

教的

教導

,以

及這

些教

導與

人類

共同

經歷

之間

的關

係。

學生

可透

過參

加服

務計

畫或

參觀

舉行

宗教

活動

的地

方,

獲取

這些

學習

經歷

。教

師則

可幫

助學

生反

思,

引導

他們

對學

習經

歷賦

予相

關的

意義

單元

一:

學會

服務

及從

服務

中學

備註

體經

驗及

觀察

:與

他人

一起

計畫

和參

與服

思:

反思

服務

經驗

合和

概念

化:

綜合

從服

務經

驗所

取得

的資

料和

感想

,並

把有

關經

驗和

感想

概括

為較

廣泛

的課

從服

務中

所得

的體

會,

在生

活或

其他

服務

中實

踐出

人服

務學

習檔

案:

撰寫

反思

日誌

及服

務報

告,

建立

個人

的學

習檔

單元

二:

從不

同宗

教禮

儀中

學習

(例

如參

觀宗

教建

築或

觀察

宗教

儀式

際經

驗及

觀察

:體

驗一

個信

仰團

體如

何透

過象

徵/崇

拜/節

日/儀

式來

表達

他們

的信

仰和

感受

思:

反思

參觀

經驗

合和

概念

化:

綜合

從參

觀經

驗所

取得

的資

料和

感想

,並

把它

們與

其他

宗教

經驗

互相

比較

考有

關經

驗,

評價

其中

的信

念和

價值

人參

觀學

習檔

案:

撰寫

反思

日誌

及參

觀報

告,

建立

個人

的學

習檔

單元

希望

學生

參與

一些

有別

於在

課程

第二

部分

所研

習的

宗教

傳統

的活

動,

以豐

富其

學習

經歷

22

第二次諮詢稿

討論

其中

涉及

的宗

教教

訓、

理議

題或

人類

共享

的經

建議

學習

進程

親身

體驗

具體

經驗

和觀

察:

計畫

和參

服務

,或

體驗

一個

信仰

團體

何透

過禮

儀表

達其

信仰

觀察

反思

對所

獲取

的經

驗加

以整

理和

深入

思考

剛才

發生

了甚

麼事

?」

「我

們做

了些

甚麼

?」

總結

領會

從體

驗中

分析

有關

資料

的初

步結

果,

並尋

求類

同的

體驗

「如

果這

樣的

話,

甚麼

事會

發生

?」

這樣

又如

何?

深化

所學

,轉

化應

用:

價從

服務

/參觀

活動

所得

之領

會,

開展

新的

學習

行為

如果

這樣

的話

,則

…嗎

?」

「現

在怎

樣呢

?」

藉提

問指

導學

生有

關體

驗的

意義

把所

學轉

化為

概念

(內

化)

個人

體驗

學習

檔案

反思

日誌

在新

的情

境中

測試

該觀

念:

把所

學應

用到

個人

經驗

及其

他服

務經

驗中

化所

學到

日常

生活

第二次諮詢稿

23

學 習 時 間 的 安 排

2.5 於高中修讀倫理與宗教科,三年之總課時約 270 小時,建議時間分配如下:

必修部分: 倫理學

單元 主題 建議學習時數 (小時)

規範倫理學 道德的本質

行為理論

價值與美德理論

30

個人及社會問題 人權

生存與死亡

愛、性與婚姻

生物倫理

環境倫理

商業及經濟倫理

傳媒倫理

70

選修部分一: 宗教傳統

主題 建議學習時數 (小時)

佛教歷史 30

佛教教義 34

單元一:佛教

佛法實踐 36

主題 建議學習時數 (小時)

背景 16

基督宗教之源頭:耶穌基督 64

單元二:基督宗教

耶穌傳道工作的延續與承傳 20

選修部分二: 宗教體驗

單元 建議學習時數 (小時)

學會服務及從服務中學習

從不同宗教禮儀中學習

50-70

註:學生選修倫理及宗教科,其學習時間可計算入「其他學習經歷」內。

第二次諮詢稿

24

第 三 章 課 程 規 畫

學 習 進 程

3.1 教師可透過組織不同學習單元,配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歷、興趣、能力和性向,

設計和採用不同的學習進程,來實施倫理與宗教科課程。以下建議三個不同模式,供教

師參考。

(a) 模式一:建基於初中的宗教教育經驗,高中第一年主要是宗教傳統的學習,此安排

有助聯繫學生的學習經歷,達至課程更順利過渡;透過研習較熟悉的課題,以建立

信心,準備學習倫理學。高中第二年開始研讀倫理學和展開宗教體驗活動。

特色:

首兩年的學與教集中於倫理學及宗教傳統,透過學習倫理學及宗教傳統的不同

課題,強化知識基礎,這有助擴闊他們在宗教體驗部分的視野。

在高中第二年,教師與學生開始為宗教體驗活動作準備。透過服務或宗教禮儀

的考察,學生可以對這些體驗活動提出個人的反思和評價。

在高中第三年,學生完成在宗教體驗的服務或宗教禮儀的考察,並完成撰寫體

驗報告。

高中一

高中二

高中三

準備

體驗

總結

及評

年級 倫理學/宗教傳統

選修部分:宗教傳統

必修部分:倫理學 規範倫理學 個人及社會問題:研習四個倫理課題

宗教體驗

必修部分:倫理學 個人及社會問題:研習三個倫理課題

第二次諮詢稿

25

(b) 模式二:宗教體驗貫穿整個高中三年的課程。在高中第一年,學生會學習宗教傳

統的大部分課題(約三分二),其餘的會在高中第二年完成。倫理學的大部分課題

將會在高中第二年修讀,於高中第三年完成其他課題。

特色:

宗教體驗的活動能持續、有系統地在三年內完成。

學生能在高中第一年就展開宗教體驗的工作。

學生有更靈活的空間去準備、體驗及評價宗教體驗。

高中一

高中二

高中三

準備

體驗

總結

及評

年級 倫理學/宗教傳統

選修部分:宗教傳統 佛教:三個課題,選取兩個 基督宗教:三個課題,選取一至兩個

選修部分:宗教傳統 佛教:三個課題,選取一個 基督宗教:三個課題,選取一至兩個 必修部分:倫理學 規範倫理學 個人及社會問題:研習三個倫理課題

宗教體驗

必修部分:倫理學 個人及社會問題:研習四個倫理課題

第二次諮詢稿

26

(c) 模式三:宗教體驗和倫理學的探討會貫穿整個高中三年的課程。學生在高中第一

年已有機會學習倫理學及宗教傳統。宗教傳統會於高中第二年完成,而倫理學則

於高中第三年完成。

特色:

學生從高中第一及第二年,透過修讀倫理學和宗教傳統的不同課題,得到豐富

的學習經歷,有助他們在策畫宗教體驗活動時,作好準備。

宗教體驗的活動能有系統地在三年內計畫和完成。

學生能在高中第一年學習倫理學和為宗教體驗作預備。

學生有更靈活的空間去準備、體驗及評價宗教體驗活動。

高中一

高中二

高中三

準備

體驗

總結

及評

年級

選修部分:宗教傳統 佛教:三個課題,選取一個 基督宗教:三個課題,選取一至兩個 必修部分:倫理學 規範倫理學 個人及社會問題:研習一個倫理課題

選修部分:宗教傳統 佛教:三個課題,選取兩個 基督宗教:三個課題,選取一至兩個 必修部分:倫理學 個人及社會問題:研習兩個倫理課題

必修部分:倫理學 個人及社會問題:研習四個倫理課題

倫理學/宗教傳統 宗教體驗

第二次諮詢稿

27

規 畫 課 程

3.2 宗教是人類經驗與信仰的表達。學習宗教和從宗教中學習,兩者同樣重要,因為

學習宗教能幫助學生瞭解自己和其他人。修讀倫理與宗教科能提升學習者在靈性、道

德、社會及文化各方面的發展。為使課程能擴闊學生的視野,高中倫理與宗教科的學與

教應提供機會,讓他們認識本地和世界各地的宗教,使他們能:

(a) 了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信仰,及對宗教議題有不同的看法;

(b) 了解宗教信仰如何透過不同的媒體(例如雕塑及詩歌)表達出來;

(c) 明瞭宗教信仰如何影響個人對一些重要的社會和道德議題的態度;

(d) 欣賞豐富多元的社會,並對其挑戰保持開放的態度;

(e) 有自信去表達及傳遞自己的看法、意念及信仰;

(f) 與人分享及討論跟道德和宗教有關的議題及經驗;以及

(g) 開始探索個人人生意義的問題。

學生可以透過下列的方法,實行上述提及的學習機會,使他們在倫理與宗教科的學習更

有意義:

(a) 把他們自身的經驗及對生命的理解帶進課堂內,與人分享;

(b) 將探索由個人層面提昇到更廣闊的視野;

(c) 處理一些能構成個人選擇及行為的依據的議題;

(d) 透過體驗學習活動及各種在真實世界的經歷,評價他們的信仰及信念;以及

(e) 把他們從體驗學習所學到的技能和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

教師可以透過以下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上述提及的學習機會,使他們在倫理與宗教科的

教學更有意義:

(a) 給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如:參觀宗教建築、參與節日慶典、訪問宗教領袖;

(b) 把倫理與宗教科和其他學科進行整合,使之成為學生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c) 提供不同的學習環境及情境去傳遞學習的內容;以及

(d) 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照顧個別及整體學生的需要。

第二次諮詢稿

28

3.3 高中的倫理與宗教科課程建基於學生前期的學習經歷。透過基礎教育,學生有機

會學習一些主流宗教的知識,及這些宗教對個人、社區、社會及世界的影響。學生或已

開始探索信仰、宗教及倫理本質,以及掌握了一些技能,包括分析、表達、反思、評價

及應用等。教師在規畫倫理與宗教科課程時,應考慮學生已有的學習經歷和能力,並可

以透過以下建議的方法,對倫理與宗教科課程內容作出適當的調節:

(a) 從早期的學習階段中選取教材;

(b) 預先選定一個至兩個角度來討論問題;

(c) 透過複述、鞏固、強化及推論,來教導新的知識、技能及理解;

(d) 運用豐富的資源,如互動的刺激、資訊及傳意技巧等;以及

(e) 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工具或環境來表達所學。例如用互動故事書、角色扮演、繪畫等

來匯報學習成果,取代以書寫作評核。

3.4 要幫助特別積極和能力高的學生在倫理與宗教科得到最佳發展,教師應鼓勵他們

自發學習,並提供空間,使他們有自由探索靈性及發展道德的機會。教師需要敏銳地利

用他們的專業判斷,給予學生恰當的回應。教師可以參考以下的建議,為有卓越表現的

學生預備具挑戰性的任務:

(a) 利用多種具挑戰性的提問策略,鼓勵學生探索倫理與宗教的現象及問題;

(b) 設計延伸性的作業,鼓勵學生對所探索的議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及反思;

(c) 集中探討符號、比喻、文字及故事的詮釋,並提供不同方法以刺激學生反思上述學

習課題的意義;

(d) 將意念和學習應用到新的或陌生的處境;

(e) 透過探討在宗教禮儀或修持所蘊含的終極或根本問題,使學生從學習宗教中開闢思

路;

(f) 幫助學生把倫理與宗教科和其他學科的學習建立聯繫;以及

(g) 提供具挑戰性的閱讀資料,讓學生深入反思某特定宗教主題或倫理議題。

課 程 統 籌

3.5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的課程規畫,焦點在於學與教的運作;而課程統籌的重點,

則集中在如何管理課程的資源,使課程能順利實施。要有效地統籌本課程,教師需注意

以下範疇:

第二次諮詢稿

29

資源

3.6 不少現時常用的宗教教育教材,於新高中推行時,仍然可繼續作為倫理與宗教科

的教學資源。例如,課程發展處於二零零一為高級補充程度會考編制的「法理情――倫

理及宗教科教學支援教材」。教師只需作簡單的調適,教材便能支援新高中倫理與宗教

科的大部分課題。有機會享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宗教典籍、書刊、宗教藝術品、各類型

的工作紙、錄音帶、錄影帶、地圖、海報、電腦軟件和學生的作業,對學生的學習非常

重要。設置倫理及宗教教育資源庫,有助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要。

發展教學能力

3.7 教師團隊應對倫理與宗教科的課程目標和宗旨有清晰的理解,並認同學生在本科

所應獲得的預期學習經驗。教師應掌握如何對課程作出適當安排,以切合學生的需要,

促進他們的學習及進度,並深信本科能為學校的整體發展,作出貢獻。

3.8 共同備課對新任教本科的教師尤其重要。協作教學能增進教師對教育的委身、自

我裝備和教學熱誠。教師可透過系統化的觀課和回饋活動,分享有效的實踐方法和教學

策略,達致預期的教學目的,同時有效提昇教師的專業能力。

3.9 執行一個清晰的教師專業發展政策,是教學質素的保證。應鼓勵教師為專業發展

訂出優先次序,確保他們有機會討論相關專業發展計畫的質素,能否符合他們及學校的

期望。

第二次諮詢稿

30

第 四 章 學 與 教

學 與 教

4.1 本課程兼具兩種不同的宗教教育進路:系統進路及生命課題進路。雖然這兩種進

路都有特定的目的、重點和內容,不過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法是關鍵性的,能夠影響學

與教的質素。

4.2 教師在設計學與教的策略時,宜結合反思與探究的教學法。這方法與學科宗旨是

一致的,而且切合不同組別學生的需求和興趣。

4.3 具備反思和探究元素的教學法,應包括以下五個階段:

(a) 探索

選擇探究題目的基本準則,取決於該題目是否值得探索,是否有助達到課程目標和

促進學生對課程的理解。

(b) 認識

鼓勵學生在廣泛而複雜的科目範疇內,發掘知識的重要部分。這會有助學生吸收新

知識和鞏固之前所學的知識。

(c) 理解

透過多樣化的學習經驗,例如資料搜集、討論、個案研究、訪問等,幫助學生明白

相關的意念和概念,瞭解兩者間的複雜關係,以及把相關的知識結合起來。

(d) 表達

本科重視學生所持有的信念、感受、思想和經驗等模式,並以此作為學習內容。教

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表達個人的想法,並就上述模式進行探究和評

價。教師設計的學與教活動,應讓學生有大量的機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對

一系列信仰的探索作出回應。

(e) 反思

本課程最根本的關注點,是人類尋覓一套信念和價值的需求。在這前提下,反思的

意義是指學生能真誠和明智地評價某特定信念,以及其所伴隨的價值。

第二次諮詢稿

31

第 五 章 評 估

5.1 評估是在學習過程中,蒐集學生學習表現的顯證,以改進學與教,並確認學生學

習的成果。評估的設計必須配合本科的學習目標、課程設計及學習進程。

校 內 評 估

5.2 校內評估是學校採用的評估措施,以作為為倫理與宗教科課程三年高中學與教策

略的組成部分。校內評估旨在給予學生回饋,以提升學與教的質素,並適時報告學生的

學習進展。

5.3 評估的設計應按照學習的目的和進程,透過不同的評估模式來進行,而非只看學

業成績。舉例來說,教師可通過觀察來評估學生在參與討論中的表現,以書面習作評估

學生表達個人意見的能力,以及用專題研習評估學生的思維發展。

5.4 本課程的目標,一方面在於發展學生的智能,加深他們對倫理和宗教議題的認識;

另一方面注重學生德性及靈性上的培育,讓他們對別人的感受及經驗有敏銳的觸覺,善

於反思個人的生活,改進自我。因此,本課程極鼓勵教師設計能為學生提供有效回饋的

評估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升反思能力。這些活動可包括個案分析、辯論、

撰寫反思日誌、考查和專題研習。

公開評核

5.5 水平參照評核

倫理與宗教科的公開評核,是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對有關本科資歷所進行的評核措施。

本科的公開評核,將採用水平參照方式評定學生水平,以等級報告成績。目的是要在學

生完成三年高中倫理與宗教科課程後,確認他們學習的成果。學生的表現是參照所訂定

的評核水平來評定,而不是與其他學生的表現互相比較。「水平參照評核」描述各級的

水平,具體說明評核所依據的標準,以顯示個別學生的表現。這些水平描述將會在稍後

的階段公布。

5.6 公開評核模式

第 一 部 分 : 筆 試

試卷評核(佔公開評核 70%)

卷一:倫理學,滿分為六十分(佔試卷評核 50%)。

甲部:必答部分,佔 20 分。題目數量:4-5 題。

第二次諮詢稿

32

相關範圍:規範倫理學。

乙部:選答部分,佔 40 分。題目數量:4 題;選答數量:2 題。

相關範圍:個人及社會問題

卷二:宗教傳統,滿分為六十分(佔試卷評核 50%)。

單元一:佛教【考試時不會派發佛學經文】

1. 佛教歷史:兩題選一題。

2. 佛教教義及佛法實踐:四題選兩題。

3. 每題 20 分,全卷共答三題。

單元二:基督宗教【考生可攜帶合規格的聖經進入試場應考】

五題選三題,每題 20 分。

註: 1. 所有題目均為論述題。 2. 答題時,答案的長短或因題目的要求有所不同。

第 二 部 分 : 校 本 評 核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校本評核的比重,建議佔全科公開評核的 30%。實施校本評核的優

點是:

(i) 校本評核能夠提供更有效的評估,靈活採用多樣化的評估方法和活動,更全面評

核學生學習的成果;因為有些學習成果,不一定可以用筆試評核。

(ii) 校本評核可以衡量學生恆常學習的努力成果,這比「一試定生死」的公開考試更

能確認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校內評核 (佔公開評核 15%)

年級 比重 評核模式

高中一 0% ***********

高中二 10% 學年內兩份成績最好的功課

高中三 5% 學年內成績最好的測驗

宗教體驗 (佔公開評核 15%)

參觀或服務的整體報

考生提交參觀或服務報告,內容應包括:

扼要報告

(i) 有關機構的背景資料;或與服務有關

的資料

10%

第二次諮詢稿

33

(ii) 參觀或服務的過程,包括:

­ 準備過程:訂立個人目標,行動計畫

­ 實行過程:該次參觀或服務的簡報

從該次參觀或服務的經驗討論相關的

倫理及宗教主題

討論是否已經達到個人設定的目標

探討該次參觀或服務的經驗對學生個

人道德、靈性、文化修養及人際關係可

能有的影響

考生整體表現

教師對考生在整個過程的參與的評核,包括以

下各項:

自發性

與人合作的表現

溝通能力

獨立處事的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

5%

註:1. 有關以功課及測驗作為校內評核的要求及指引稍後公佈。 2. 有關宗教體驗的評分要求及指引稍後公佈。

5.7 校本評核並非課程的外加部分,通過課堂討論及觀察等方式來評核學生的學習表

現,是課內課外的慣常活動。其設計和實施,應切合學習目標和學習進程,必須避免增

加教師和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第二次諮詢稿

34

第 六 章 學 與 教 資 源

運 用 宗 教 資 料 及 從 閱 讀 中 學 習 宗 教

6.1 運用宗教資料於學習活動中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想像力和代入感。教師應指

導學生有效的閱讀的方法,使他們能夠理解課文及經典內容,並能搜尋及運用所得的資

料,以建立對宗教和倫理課題的理解。此外,學生亦應懂得運用與其學習有關的宗教用

語和詞彙,藉以討論及評價宗教事件。學生應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資料以增進他們對

某一倫理課題的理解,確立個人的判斷及立場。例如,在討論與「安樂死」相關的課題

時,學生閱讀的範圍可包括倫理學家及其他學者發表的相關著作、醫療報告、法庭案例,

以及政治家、社會領袖、普羅大眾等不同階層人士的意見。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學 習 宗 教

6.2 教師可利用資訊科技,增強教學效果。如用電腦簡報綜合文字、圖像、聲效和動

畫等素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深對內容的印象。透過使用互聯網,可以擴闊學

生的視野和培養他們學會學習的能力;網上討論讓學生有機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同

時學習接納不同的見解。使用數碼化視聽教材,可以吸引學生的專注力。透過圖畫和圖

表傳達信息能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增進知識。簡單及易於使用的教材有意象圖表,這較

運用文字描述更有效,學生亦會較容易明白。一些切合課題的歌曲、錄像和電影,也能

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與教的果效。採用這類教材時,教師宜注意下列事項︰

(a) 注意教學時間的限制。因課堂時間緊逼,準備器材用品及選取相關的教材應預先作

妥善安排,以免影響教學效果。所選取的教材未必全套適用,如教材未經篩選,會

耗費時間,也令主題鬆散。

(b) 不宜使用全節時間播放這類教材,應分配部分時間進行討論及分析的活動,讓學生

獲得全面的學習機會。

(c) 選擇教材宜小心,對於一些偏重娛樂性的節目應避免使用。經常謹記教學目的,盡

量選用不偏不倚的教材,避免受到單一主觀立場的影響。

(d) 教師在選用這類教材時,須留意是否符合版權保護條例。

社 區 資 源

6.3 要促進學與教的效能,拓展學習空間十分重要。香港社會具有深厚的宗教傳統,

有助學生在課堂以外獲取真實的學習經歷。本地不少的宗教、文化及社會團體,均能提

供豐富的資源,協助倫理與宗教科課程的實施。在教師和學生組織體驗學習活動時,這

些團體能給予莫大幫助。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參觀崇拜的地方,如主教座堂、教堂、廟

宇、清真寺及會堂等,獲得一手的體驗;亦可通過與宗教人士訪談及參觀宗教儀式與慶

典時,深化他們對不同宗教信仰與實踐的理解。

第二次諮詢稿

35

第 七 章 支 援 措 施

7.1 為了支援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課程的實施,課程發展處將於二零零五年九月至二

零零八年八月提供下列支援措施:

發展課程支援材料

(a) 提供資源套以幫助教師處理課程內的新概念、主題和議題。

(b) 提供學生習作事例及指引,指出如何把「促進學習的評估」策略應用於倫理與宗

教科的學習中。

課 程 資 源

7.2 課程發展議會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將會聯合編訂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課程及評估

指引,並會發展相關的課程支援材料,以協助學校實施本課程。支援材料包括學習活動

示例、學與教的資料、詞彙釋義、參考資料、體驗活動策畫及操作手冊等。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7.3 課程發展處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將為任教新課程的教師舉辦一系列的專業培訓課

程,其中包括研討會、工作坊及課程等:

(a) 認識及闡釋課程 9 小時

• 課程規畫研討會 (3x3 小時)

(b) 增潤知識 15 小時

• 增潤知識的課程 (5x3 小時)

(c) 學與教策略 12 小時

• 必修部分的學與教策略研討會 ( 2x3 小時)

• 選修部分的學與教策略工作坊 ( 2x3 小時)

(d) 評估 9 小時

• 評估的研討會 (3x3 小時)

7.4 課程發展處會因應教師的不同需要,就個別課題舉辦相關講座及工作坊。

第二次諮詢稿

36

附 錄

教師參考資料

總論

Benson, Peter L. and Roehlkepartain, Eugene C. Beyond Leaf Ranking: Learning to Serve/ Serving to Learn.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3.

Brelsford, Theodore, ed. “Religious Education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Religious Education, Vol. 97, No. 3, 2002.

Broadbent, Lynne and Brown, Alan, ed. Issues in Religious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Falmer,

2002.

Curriculum Council. Syllabus and Additional Subject Information. Volume VIII: Beliefs and Values (Year 11-12) 2004-2005. Curriculum Council of Western Australia Home Page. Western

Australia: Curriculum Council, 2004.

Erricker, Clive and Erricker Jane. Reconstructing Religious, Spiritual and Moral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Falmer, 2000.

Groome, Thomas H. and Horell, Harold Daly, ed. Horizons & Hopes: the Future of Religious Education. New York: Paulist Press, 2003.

Nord, Warren A. and Haynes, Charles C. T. Taking Religion Seriously across the Curriculu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8.

Pumfrey, P. D. and Verman, G. K.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Curriculum. Volume 1: The Foundation Subjects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93.

Read, G., Rudge, J., Teece, G. and Howarth, Roger B. The Westhill Project RE 5-16 : How Do I Teach RE? England: Stanley Thornes Ltd, 1992.

Scottish Consultation Council on the Curriculum, Higher Still Development Unit and Scottish

Further Education Unit . Higher Still Subject Guide: Religious, Moral and Philosophical Studies. Dundee: Scottish Consultative Council on the Curriculum, 1997.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Ethics and Religious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 (Advanced Supplementary Level). Hong Kong: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1.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Syllabus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Religious Studies (Christianity)-Secondary 4-5. Hong Kong: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1998.

第二次諮詢稿

37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Religious Education: A Scheme of Work for Key Stage 3. London: 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2000.

Wayne, B. J., Rick, St. Germaine and Gene, Begay Jr. Joining Hands: A Resourcebook on Integrat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Iow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Whitaker, Patrick. Managing to Learn: Aspects of Reflectiv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Schools. London: Cassell, 1995.

Wright, Andrew. Spiritual and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Falmer, 2001. 網站:

www.curriculum.wa.edu.au/pages/syllabus_manuals/volumes/VIII_society/society.htm

必修部分:倫理學

Almond, B. and Hill, D., eds. Applied Philosophy: Morals and Metaphysics in Contemporary Debate. London: Routledge, 1991.

Cahn, Steven and Markie, Peter, ed., 2002. Ethics: History,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y, R.G. and Wellman, C.H. A Companion to Applied Ethics. Malden: Blackwell, 2003.

Hudson, W. D.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London: Macmillan, 1983.

May, Larry; Collins-Chobanian, Shari and Wong, Kai, eds. Applying Ethics: A Multicultural Approach. Second edition. N.J.: Prentice Hall, 1998.

McDonald, Julie, ed., Contemporary Moral Issues in a Diverse Society.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Olen, Jeffrey and Barry, Vincent. Applying Ethics: A Text with Readings. Sixth edition.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1999.

Rachels, James.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McGraw-Hill, 1993.

Shaw, William H., ed. Social and Personal Ethic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cation,

1993.

Singer, Peter. Practical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Singer, Peter, ed., A Companion to Ethics. Oxford: Blackwell, 1997.

第二次諮詢稿

38

Sterba, James P., ed., Morality in Practice. Fourth edition.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1994.

Vardy, Peter and Paul Grosch. The Puzzle of Ethics. Revised edition. London: Fount, 1999.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White, T. I. Right and Wrong: A Brief Guide to Understanding Ethics. Ea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88.

大衛.卡羅著,陳芳智譯。《生死大事:如何幫助所愛的人走完人生旅程》。台北:遠流

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丘仁宗。《生死之間:道德難題與生命倫理》。香港:中華書局,1988。

江大惠、郭文池、素絢。《活在死亡前》。香港:突破出版社,1997。

佛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

余達心、江丕盛等著。《複製人:祝福抑咒詛》。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和基道出版社,

1998。

吳羅瑜編。《是非黑白》。香港:天道書樓,1978。

威廉.貝奈特著,聶筱秋譯。《道德羅盤》。香港:晨星出版社,1998。

傅士德著,謝藹諭、盧林麗娜合譯。《基督徒看性》。香港:基道出版社,1987。

楊牧谷。《做人真艱難》(增修版)。香港:更新資源出版社,1999。

楊牧谷著,賴百樂、李玉霞改編。《自殺少年事件簿/九面睇》。香港:更新資源(香港)

有限公司,1998。

葉保強、陳志輝。《商亦有道:商業倫理學與個案分析》。香港:中華書局,1999。

路易斯.波伊曼著,魏德驥等譯。《解構死亡:死亡、自殺、安樂死和死刑的剖析》。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劉帝傑。《突破科技文化的感染力》。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1999。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

霍玉蓮。《情難捨:從相依之道到相分之痛》。香港:突破出版社,2000。

魏澤民編。《全球倫理與宗教文化》。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2003。

第二次諮詢稿

39

羅拉.L.納舒著,張國棟譯。《商場聖徒:商界信徒的掙扎與出路》。香港:基道出版

社有限公司,1999。

羅秉祥。《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香港:宣道出版社,1992。

羅秉祥。《繁星與道德》。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羅秉祥。《生死男女》。香港:突破出版社,1994。

羅秉祥。《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香港:基道出版社,1997。

關啟文。《是非、曲直:對人權、同性戀的倫理反思》。香港:宣道出版社,2000。

選修部分:宗教傳統

佛教

Chatterjee, S. An Introduction to Indian Philosophy. Calcutta : University of Calcutta, 1968.

Hirriyanna, M. Essentials of Indian Philosophy.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49.

Hirriyanna, M. Outlines of Indian Philosophy.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32.

Sharme, C. A Critical Survey of Indian Philosophy. Delhi: Motial Banarsidass, 1976.

中村元。《從比較觀點看佛教》。台北:香光書鄉出版社,2003。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2。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3。

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Datta, D. M.、Chatteyee, S. C. 著,李志夫譯。《印度哲學導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第二次諮詢稿

40

公司,1974。

張澄基。《佛學今論》(上、下)。台北:慧炬出版社,1993。

陳兵。《重讀釋迦牟尼》。台北:橡樹林文化,2003。

陳銚鴻。《佛教哲學:一個歷史的分析》。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84。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

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摩難陀法師。《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

霍韜晦。《佛教的現代智慧》。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82。

霍韜晦。《佛學》(上、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狄雍原著,霍韜晦譯。《歐美佛學研究小史》。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83。

羅侯羅.化普樂著,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1987。

羅蘭。《釋迦牟尼》。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

關大眠著,鄭柏銘譯。《佛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釋聖嚴。《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慧日講堂,1980。

釋聖嚴。《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慧日講堂,1980。

基督宗教

Banks, R. Paul’s Idea of Community.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4.

Barclay, W. The Men, The Meaning, The Message of the New Testament Books. Louisville:

Westminster Press, 1978.

Barclay, W. The Mind of Jesus. London: SCM, 1960.

Beasley-Murray, G. R. Jesus and the Kingdom of God.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86.

Bruce, F. F. Commentaries on the New Testament – The Book of Acts.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88.

第二次諮詢稿

41

Cranfield, C.E.B. e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Ellison, H. L. The Message of the Old Testament. Exeter: Paternoster, 1969.

Fuller, R. E. ed. A New Catholic Commentary on Holy Scripture. London: Nelson, 1969.

Harrington, W. et al. New Testament Message. Dublin, Ireland: Veritas Publication, 1979.

Hendrickx, H. The Passion Narratives. London: Geoffrey Chapmen, 1984.

Hendrickx, H.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London: Geoffrey Chapman, 1984.

Longnecker, R. The Ministry and Message of Paul.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1971.

Miller, J. W. Meet the Prophet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7.

Rad, G. V.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s. London: SCM, 1965.

Stuhlmueller, C. et al. Old Testament Message. Wilmington: Glazier, 1981.

Tasker, R. V. G. The Gospel of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London: Tyndale, 1961.

王國顯。《建立基督的身體》。香港:宣道出版社,1977。

吳慧儀。《談情說理話新約》。香港:更新資源(香港)有限公司,1996。

李思敬。《恩怨情仇論舊約》。香港:更新資源(香港)有限公司,1997。

若望保祿二世著,高志仁譯。《教宗的智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莫子奮。《基督徒的社會觀》。香港:天梯出版社,1982。

陳終道。《耶穌基督的神蹟》。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1982。

陳終道。《寶訓精義》。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1981。

陳惠榮編。《證主聖經百科全書》(1-3 冊)。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5。

馮國泰著,李保羅譯:《使徒行傳研經導讀》。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1986。

黃根春。《四福音真貌》。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1。

第二次諮詢稿

42

黃鍚木編。《四福音合參》。香港:基道出版社,1995。

楊牧谷。《亂世豐筵:耶穌基督的邀約》。香港:更新資源(香港)有限公司,1999。

摩根著,方克仁譯。《基督生平中的關鍵時機》。Monterey Park, Calif.:美國活泉出版社,

1988。

滕慕理。《新約背景》。香港:種籽出版社,1985。

薛利著,鍾越娜譯。《教會是甚麼》。Monterey Park, Calif.:美國活泉出版社,1986。

學生參考資料

必修部分:倫理學

Grice, P. Active Resources for Christianity 1 :The Christian Church, Christian Festivals, Ultimate Questions, Moral Issues.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1999.

Jenkins, J. Contemporary Moral Issues: Examining Religions.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1992.

Teichman, J. Social Ethics: A Student’s Guide. Oxford: Blackwell. 1996.

Windsor, G. and Huges, J. Christian Life, Personal and Social Issues: Exploring Christianit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1991.

陳特。《倫理學釋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

羅秉祥。《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香港:宣道出版社,1992。

羅秉祥。《繁星與道德》。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羅秉祥。《生死男女》。香港:突破出版社,1994。

羅秉祥。《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香港:基道出版社,1997。

賈詩勒著,李永明譯:《基督教倫理學》。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1996。

蘇穎智。《跨世紀倫理地圖》。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1999。

樂施會。《無窮校園》。網站:www.oxfam.org.hk

第二次諮詢稿

43

選修部分:宗教傳統

佛教

《中國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一行禪師。《故道白雲》。香港:香港大學佛學硏究中心,1999。

一行禪師。《你可以不生氣》。台北:橡樹林文化,2003。

Narada Thera 著,了參法師譯。《真理的語言:南傳法句經》。台北:水星文化,2001。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注本)。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

朱瑞玟。《佛說成語故事:佛經智慧 500》。台北:實學社出版有限公司,2004。

那爛陀長老。《佛陀與佛法》。高雄:佛陀教育中心,1999。

林許文二、陳師蘭。《印度聖境旅人書》。台北:商智文化,2000。

星雲大師。《十大弟子傳》。台北:佛光出版社,2002。

淨因法師。《五戒的現代意義》。香港:東蓮覺苑,2002。

楊曾文。《中國佛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聖嚴法師。《聖者的故事》。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3。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88。

蔡志忠。《智慧的語言:法句經》(漫畫著作)。香港:博益出版社,2000。

顏素慧編。《釋迦牟尼小百科》。台北:橡樹林,2002。

羅睺羅.化普樂著,法嚴譯。《佛陀的啓示》。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1988。

證嚴法師。《證嚴法師說故事》。台北:平安文化,1996。

覺光大師。《現代佛學基礎》(修訂版)。香港:香海正覺蓮社,2001。

佛教天地網。網站:www.ebud.net

第二次諮詢稿

44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網站:ccbs.ntu.edu.tw/BDLM/front.htm

基督宗教

Barclay, W. The Daily Study Bible: The Gospels of Matthew, Mark, Luke and Act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5.

Grice, P. Active Resources for Christianity 2: Jesus Christ, Christian Belief and Practice, Key Christian Concepts.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2001.

Jenkins, J. Christianity: Examining Religions.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1989.

Theissen, G. The Shadow of the Galilean: 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in Narrative Form. London: SCM Press, 1987.

Tierney, P. Effective Religious Studies (Section A). Hong Kong: Pilot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8.

Theissen, G.著、香港公教真理學會譯。《加里肋亞人的影子》。香港:香港公敎真理學會,

1989。

吳慧儀。《談情說理話新約》。香港:更新資源(香港)有限公司,1996。

李思敬。《恩怨情仇論舊約》。香港:更新資源(香港)有限公司,1997。

陳終道。《寶訓精義》。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