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QING DAILY 副刊 · 江对岸的家里边,哪家的亲人好过呢?...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CHONGQINGDAILY 副刊 美编 黄小川2017年 11月 12日 星期日 8版CHONGQINGDAILY

    作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范长江被后人更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记者身份。范长江是第一个在国内报纸上如实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记者,是最早报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真相的新闻记者,也是第一个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的中国记者……

    范长江是记者出身,以记者出名,对怎么做记者最有发言权。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下《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阐述自己的新闻记者观。他认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五方面的素养。一是态度,一种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否则个人会“如同飞机一样,没有定向,乱飞一阵,非闯祸不可”。二是操守,要能“坚持着真理的火炬,在夹攻中奋斗”。三是知识,既要博又要精,并能在广泛的常识基础上,有自己的专长,如外交、经

    济、军事、政治等。四是技术,比如采访方面,要能流利的谈话、速记、打字、摄影,至少一门精通的外语;在表达方面,要会写论说、通讯、特写、译电、翻译和演说;在行动方面,可以骑马、游泳、骑自行车、开汽车、打枪、驾船,长距离徒步、航海,将来最好能开飞机。五是健康的身体。

    按照当下的学说看来,范长江对于记者这五个方面的要求,一点也没有过时。其中第四点技术,更是符合目前媒体融合时代对全能型记者的培养要求。当然,相比技术,范长江更为看重的是记者的操守,即品行问题。

    1938年8月,范长江在《战时新闻工作的真义》一文中写到,“作为新闻记者有许多便利,使得许多人羡慕。于是有一部分人认为享受此种便利为当然,往往无限度地使用这种便利。”范长江不仅倡导职业操守,而且坚持

    职业操守。他提出一个最低标准,就是记者“必须生活于自己正当的工作收入中。无论如何个人不能得非工作报酬的津贴与政治军事有关的津贴”。他认为这些非工作报酬“本质上带有浓厚的毒质,最易摧残一个有希望的新闻记者的前途”。

    这一观点,范长江在另一篇文章《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记者》当中予以了重申,并认为这是记者的气节体现。无疑,这对所有新闻记者,包括当下新闻记者,都是有益的告诫。

    气节与操守,是一个新闻记者独立人格的标志。但是,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范长江提出,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这是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集中要求之一,也是将新闻职业提升到

    新闻事业的衡量标准之一。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里语重心长地指出,

    “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翻看历史,范长江要求记者坚定人民群众立场的观

    点一直没有变化。他认为只有这样,扎根人民,面向群众,报纸才能成为抗战军民“绝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指导力量。

    这种立场,革命战争时代需要,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在1950年7月华东新闻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范长江作为代表在会上提出了新闻工作者的四个信条:消息绝对真实;思想要正确;建立群众观念;建立自我批评。范长江认为,坚守这四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走向人民,把自己锻炼成人民新闻工作的战士。这四点,可以视为他作为一个资深新闻人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良好而真诚的期待。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新闻舆论工作者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职责更加重大,要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舆论工作者,长江同志的教诲不容忘记!

    没有过时的新闻观 ⦾蔡斐

    江津白沙是历史文化名镇,方圆数十里的乡民都会到此赶集。白沙人对桥的渴盼一直都是非常强烈的。

    早年,我一表姐在白沙对岸的滩盘丝厂上班。暑假里,她带着女儿坐渡船过江逛白沙。她们买衣服,溜冰,下馆子吃肥肠面,不亦乐乎地逛了一整天。傍晚,在码头准备回去的时候,却得知长江水位已经越过警戒线,客运渡口已经封渡停航。

    女儿拽着她的衣角,吓得不停地问:“回不去了怎么办?”回不了家的岂止表姐娘俩。还有表姐的同事、滩盘的街坊和一些陌生的准备过江到成渝铁路白沙站坐火车远行的人。有的摇摇头打道回府,另择出行佳期。但是家在滩盘的就麻烦了。一大群人望着滔滔的洪水,焦灼不安。那时候没有电话手机,不能随时报平安。

    江对岸的家里边,哪家的亲人好过呢?表姐夫站在江边心急如焚:今晚过不了江,娘俩呆在白沙,就会露宿街头。万一遇到酒鬼纠缠可如何是好?

    天色越来越暗,有人跺着脚,有人急得哭起来,有人无奈地去投宿亲戚了。一个小

    伙子,是滩盘码头搬运工人,他一根接着一根地猛抽着烟。突然,他像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说:“我去找我朋友试一试。不过要冒险,愿不愿意跟我走?”

    归心似箭的人们哪有不愿意的?于是,小伙子带着十几个大人小孩往朝天嘴方向,经过东华古街,到了锅儿厂,找到他的朋友。朋友有一条机动渔船。于是,一行人登上了那艘渔船,分坐在两边的船舷上。朋友解开缆绳,渔船突突地向对岸驶去。

    随着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人们对渡船的依赖不如从前,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风樯动,龟蛇静,起宠图,自古被称作天堑的长江,也将被白沙人征服。

    2011 年,白沙工业园成立,总体规划9.29平方公里。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白沙时代。

    道路、平场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幄晟科技来了,智博粉末冶金来了,鑫果味食品来了,渝邦新能源来了,江小白酒业也来了……并且很快适应了这一块富硒土地,将简单纯粹的品牌播撒向神州大地。

    白沙工业园只有工业?不!毕竟是历史文化名镇,如何让名播四方的古朴典雅跟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发展新气象交相辉映,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足不出户却能坐拥享受传统和现代?得天独厚的优势给予了白沙人绝妙的灵感。

    表姐的妞儿已经长大出嫁,在白沙购置了新房。表姐特别喜欢女儿的新家,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的图文展示了她的满足和自豪:“下班了,社区图书馆正在开读书会。”“家门口有了星级农贸市场,还有中央空调哦。”“看了么看了么,白沙镇亮相国际了!”

    受妞儿之邀,我得以走进这座安居乐业的康健之城。在开阔大气的中庭里,休闲功能区、亲水游玩区、康体功能区、儿童乐园、音乐广场、田园生态小溪、湖畔梯田等规划设计体贴细心,集“仁心、爱心、孝心、诚心、宽心”于一体的文化社区凝聚人心,将厚重的白沙文化演示,将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发扬光大。

    听说,白沙长江大桥将于2017年底开工建设,预计工期48个月。新白沙令人向往。

    旧白沙,新白沙 ⦾刘云霞

    因病而陡然终止了近半个世纪的繁劳工作,断然消卸了几十年的社会重负和诸多责任,我从未这样惊恐生命的短暂!生命仿佛被掏空而轻浮天地,灵魂四处寻找支点,恍然飘进了诺贝尔文学奖精品文库。

    在生死徘徊的日子里,我的心驾着那一本本书的航船,抵达世界千奇百怪的胜景,仿佛呼吸到那纤尘不染的空气。走进更迭变幻的时代,仿佛捡起刀锤石器,和远古人一起刀耕火种……

    在等待检查判断结果的悬念里,我依傍着那一字字鼓荡的翅膀,飞进了世界各色男女老幼的心中,和他们一起为不平的世事而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感伤那惊魂动魄的悲欢离合……

    泰戈尔说:“死的时候,众多合而为一;生的时候,一化为众多。”书是人生的导师,使我彻悟人的社会性,引导我顺势而存,应运而生,将渺小的一化为众多,绘成人生的精彩;此刻读文学经典百部,书是人生的导师,仿佛拉开精神过滤网,把我曾经痴迷以

    求的苦烦,求之不得的迷惘,情义两伤的创痛,死神挑衅的惊恐细细滤去,让精神涅槃,将众多化一,回到人之初自我、自然、自在、自由的纯粹人性。

    人生如过堂,必经书卷浓郁的前堂,攻学业求学识;进庄重规严的正堂,建功业求功名;再入曲径通幽的后花园,享受生命颐养天年。人生的一切磨难都当无怨,所有的付出都当无悔!阅读中洞明,终极虽空,过程绚烂,那是人世过招的印痕并非云烟。该奋斗时不虚度,该放下时不留念,该舍去时不遗憾。中国传统文化让人在任何生命状态下都能找到精神的支点。

    慢慢悟彻,生命的根是扎在文化里的。书籍仿佛文化的泥土,阅读就是为灵魂培根,为生命播脉。唯有书籍可填补时光空白,让浮游的灵魂沁泥生根,空乏的生命润泽厚重。

    生命以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魂魄两种形态而存在。没有精神灵魂的人叫“植物人”。人在有形的物质世界生存,却由无形

    的精神支配有形的作为。汉字的心在五脏六腑中唯独没有肉

    旁,心不是肉长的,心的运动属于精神情感。情绪支配心血的喷涌,心中那两点水在中国的行草书法中,从不安分地沉于心里,而是猛烈跳绽飞升于天地的,正如人之灵魂。

    所以,中国判断生死,是以心脏停止跳动为标志;西方则以脑死亡为标志,却都把精神意识作为人生命的主要特征。思不停,心不死,生命就不会终止。

    生命在于运动,包含形体的物质运动叫阅历,和心脑的精神运动叫阅读。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承载的是生命的双重运动。被那些最深沉的生命体验所感动,为那些千古人杰灵魂所浸润,经那些贤哲木鱼敲打而顿悟!慢慢发现,老来阅读可补人生不能企及的阅历,阅读的精神运动有延续衰微生命之功效。让人灵魂润泽,精神阔远,智窍洞开。让短暂的生命形骸,积淀百年的生命内涵而丰博厚重!

    阅读承载生命之重 ⦾杨恩芳

    离开普洱,已有些时日,却总有一缕情思挥之不去,是优良率保持在100%的洁净空气?是森林覆盖率近70%的满目葱茏?是醇香回甘的普洱茶?还是犹如天籁的阿佤新歌?似乎都是,又似乎还有点别的什么。普洱,这块位于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总有一种莫名的魅力让人驰念。

    普洱城,因茶而名,因茶而兴。到了这里,寻茶,自当是第一出剧情。

    洁净的街市上茶叶店遍布,我甚至怀疑它们可以容纳的客人量会超过这座小城的居民。走着逛着,累了就踅进一家店,直冲冲地问哪种茶好?老板微笑着,并不会急着给你推荐,而是让你坐在茶台前,取茶、沏水、冲、泡,让你自己品尝,在一旁慢悠悠地向你介绍几种茶不同的口感。问哪个牌子好,什么等级优?老板竟是淡淡地回道,好茶就是好茶啰,没什么等级之分。

    等级自然是有的。满屋满架的茶叶,价格从几百到数万元的皆有。你若感兴趣,老板会周到地给你推荐几款。

    普洱产茶历史悠久,茶马古道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普洱茶大热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大量资本进入,各类品牌群起,数千年古树、几百年老茶等概念,让人眼花缭乱,也不免风波暗生、口舌四起。普洱人却不以为意,好茶就在山上哩。

    普洱境内有120万亩野生古茶树林和1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标语,随处可见。

    我去过国内几个著名的产茶区,普洱未必是最有名的,但这里的茶园环境却堪称是最原生态的。探访景迈山古茶林时,正值细雨霏霏,整个茶山一片云雾缭绕,湿漉的空气沁人心脾。陪同的当地人士介绍,这里一年四季几乎都是阳光和雨雾交替变换,极有利于茶的生长。

    上山的车一路颠簸,细看才发觉路面不是水泥也不是柏油路,而是用小石块铺的,据说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污染。

    走进古茶园,每棵树都挂着标牌,一看,上面详细标记着树龄、树高、树径、冠幅、养护责任人名字等内容。几百年、上千年的茶树比比皆是。已过秋茶采摘时节,古茶树静静地扬枝吮露,白中透绿的茶花还在开放,枝枝叶叶皆荣。

    景迈古茶山被称作普洱茶的原生地,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林,据说至今已有1700多年。2.8万亩的古茶园有古茶树320余万株,年产茶270多吨,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山产的茶叶颇具特点,一是香。景迈山茶的香是有名的,古茶树同高大的古树混生,相互滋养,使其有一种独特而强烈的山野香气。二是耐泡。一杯茶可以持续十多泡,仍然杯底留香。我脑海里突然跳出几句王昌龄的诗:“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景迈山里有一座千年布朗古寨——翁基,坡上坡下,栋栋木屋,乡风淳朴,夜不闭户,保持着浓郁的原始风貌。

    走进山寨,似乎家家户户门前都铺着茶叶,人们筛检翻晒茶叶忙碌着。布朗族是个以茶为生的民族,茶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可饮,可药,可做菜。随着普洱茶日益为人们喜爱,许多布朗人家依靠茶叶年收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茶树成为了当地人的“摇钱树”。

    随意走进一栋木屋,到处都是制好

    的茶叶,满屋兰香充盈。接待我的布朗族大姐说,景迈的茶春夏秋皆可采摘,春茶最佳,越嫩越香。现在最新的茶就是才采摘不久的秋茶,我于是花200元购买了一公斤秋茶,布朗族大姐嘱咐,保存只要注意干燥不串味,就可以长期保存,普洱茶会自然陈化,越久越醇香。不过,存放个三五年喝掉最好。

    这些布朗族乡亲普通话并不流利,不会对你讲故事,茶是自家茶园采摘的,很快就会卖完,没有什么几百年的老茶概念;茶树是老祖宗种的,简简单单修剪枝丫就好,制茶的手艺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神秘,古树嫩叶,无非是摊凉—杀青—揉捻—晒干,千百年来就是如此。这些离普洱茶最近的人反而对普洱茶“懂”得最少。人与环境,人与茶,一切就这么自自然然地融合一起。

    香港作家蔡澜曾经痛批某些做秀的“茶道”,“何谓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纯朴自然,一个真字就跑出来了。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茶道。”

    我深以为然,所谓的大简至味,大味至淡,或许就是如此。

    普洱迷人的不仅仅有茶,还有歌。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在上个世纪

    六十年代唱遍大江南北,使人们认识了大山中的阿佤人。

    在普洱市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我再一次欣赏到了阿佤新歌。

    在西盟职业中学里,佤族学生们载歌载舞迎接我们。男孩子敲响木鼓,女孩子跳起甩发舞,佤族木鼓震憾人心,舞蹈粗犷纯朴、歌声奔放如天籁。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这些皮肤黝黑、发型各异的佤族新一代脸上满溢着的自信、欢乐、阳光,却撩拨人心,久久难忘。别小看这些孩子,他们到过北京、深圳甚至欧洲演出。15岁的佤族少女叶九告诉我,她毕业后的梦想就是去当舞蹈演员,去全世界展示阿佤人的风采。

    佤族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称,歌声与舞蹈如同山上的树林环绕村村寨寨。如今佤族歌舞已经走出大山,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品牌,帮助阿佤人民脱贫致富。西盟职业中学培养的文艺表演生供不应求,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文化场所大受欢迎。西盟的佤族原生态歌舞乐《佤部落》《阿佤欢歌》等先后到过国家大剧院和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巡演。

    在西盟县,我看到一面墙上写着《西盟公约》——

    “像对木依吉一样敬畏自然,爱护环境;江三木洛一样公平正义,和谐相处;在安木雅的护佑下平静宽容,快乐生活。天赐之,吾爱之、惜之、护之;吾爱之,惜之、护之、天佑之。”(木依吉、江三木洛、安木雅都是佤族神话中的英雄人物。)

    刹那间,我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甚至,还有一些自惭。

    有人说,在佤族这个“直过民族”(特指直接由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文化里,你能找到人类童年文化的影子:本真与单纯。确实如此,敬畏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简单平实又感恩快乐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不正是现代人苦苦追寻的生活境界吗?我们对此的理解未必比阿佤人更透彻、明白。

    突然感悟到,普洱茶与歌的魅力就在于自然朴实,野性勃发,生长于自然中,在自然中陈化,历久弥香,天人合一,形成迷人的魅力。

    天赐普洱,名副其实。

    普洱的茶与歌 ⦾半月

    《《杜甫杜甫》》

    国画

    周顺恺

    周顺恺

    投稿邮箱:kjwtzx@163.com责编 兰世秋 编辑 强雯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