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674-035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61-1456/C 双月刊 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ZHONGGUO YAN’AN GANBU XUEYUAN XUEBAO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6 2018年11月 第11卷 第6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674-035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61-1456C 双月刊

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二一八年

第十一卷

第六期

编辑出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国内发行

陕西省报刊发行局

国内发行代号

52-242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Email

xbbjbcelayorgcn

xuebao8226099163com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学报

62018年11月15日出版

印刷延安日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定价1000元

2018年11月 第11卷 第6期

C

M

Y

CM

MY

CY

CMY

K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674-035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61-1456C 双月刊

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二一八年

第十一卷

第六期

编辑出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国内发行

陕西省报刊发行局

国内发行代号

52-242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Email

xbbjbcelayorgcn

xuebao8226099163com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学报

62018年11月15日出版

印刷延安日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定价1000元

2018年11月 第11卷 第6期

C

M

Y

CM

MY

CY

CMY

K

(学报编辑部 文 钱竹 图)本刊联系电话0911-2196629ensp 2196630 投稿信箱xuebao8226099163 com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国

延安干部学院主办的政治类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为全

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

A刊核心期刊常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

义研究中共党史(延安十三年史)研究党建研究国家

治理现代化研究干部教育研究等栏目现发布 2019

年选题指南对于重点选题和优秀稿件本刊将优先刊

用优稿优酬热诚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解读

国际视阈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

陕甘宁边区史

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纪念研究

中共革命与近代中国近代社会

党建研究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与逻辑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新时代党建工作创新经验与实践问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与深化路径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涵优势与发展路径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及其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治理体系

干部教育研究

学习贯彻《2018mdash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干部教育学科定位基础理论

党性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性教育与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视野下的党性教育

JOURNAL OF CH INA E X ECUT IV E L EADERSH I P ACADEMY YAN AN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选题

指南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学报学报主管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编委会主任

李国喜

编委会副主任

靳 铭 赵耀宏 韩东晖 贾 波

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广荣 师晨旭 杨志和

李国喜 赵耀宏 贾 波

曹长青 韩东晖 靳 铭

主 编

赵耀宏

执行主编

张海波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叶 敏 5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张艳娥 16

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郭海龙 2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卢德友 罗 涛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覃正爱 41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林俊德 49

党的建设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遐见 67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施新州 75

目 录

学报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编 辑曹祖明

刘 滢

赵 春

艺术总监于 多

英文翻译李俏梅

编 辑 部

特别声明

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

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

授给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使用费已包含在本刊所付一次性稿酬中作者不再许可他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作品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

部分内容或者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欢迎国内外各类二次文献和报刊转载本刊发表的作品但请注明出处和责任编辑

姓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席军良 86

中共党史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陈 曦 9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耿 磊 99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明前108

国情研究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鹿锦秋 赵 璐120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 瑜130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学报学报主管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编委会主任

李国喜

编委会副主任

靳 铭 赵耀宏 韩东晖 贾 波

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广荣 师晨旭 杨志和

李国喜 赵耀宏 贾 波

曹长青 韩东晖 靳 铭

主 编

赵耀宏

执行主编

张海波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叶 敏 5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张艳娥 16

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郭海龙 2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卢德友 罗 涛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覃正爱 41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林俊德 49

党的建设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遐见 67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施新州 75

目 录

学报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编 辑曹祖明

刘 滢

赵 春

艺术总监于 多

英文翻译李俏梅

编 辑 部

特别声明

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

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

授给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使用费已包含在本刊所付一次性稿酬中作者不再许可他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作品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

部分内容或者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欢迎国内外各类二次文献和报刊转载本刊发表的作品但请注明出处和责任编辑

姓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席军良 86

中共党史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陈 曦 9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耿 磊 99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明前108

国情研究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鹿锦秋 赵 璐120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 瑜130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Table of Contents

Looking Back on the 40-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YE Min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rsquos Proposition about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ZHANG Yanrsquoe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

mdashmdashA Critique of Laskirsquos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GUO Hailong

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

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

LU Deyou LUO Tao

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IN Zhengrsquoai

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 4 of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from 1949 to 1976)

LIN Junde

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

WANG Xiajian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

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 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SHI Xinzhou

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XI Junliang

ldquoFeminist Anxietyrdquo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 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CHEN Xi

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ldquoTo Organizerdquo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ENG Lei

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WANG Mingqian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

LU Jinqiu ZHAO Lu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

WANG Yu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叶 敏

(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徐汇 200237)

【摘 要】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成功和有效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ldquo认识自己的过去rdquo对正在走的道

路建立清晰的认知坚定ldquo四个自信rdquo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发展奇迹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视

角进行了解释和探讨概括提炼共识性见解包括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

学而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西方经济学照搬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的有效作为中国发展奇迹的

取得离不开ldquo前三十年rdquo的积累中国发展奇迹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展因子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奇迹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05mdash11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逐步走上了ldquo快车

道rdquo国民经济制造能力和人民生活得到长足的

进步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827122亿元

从 2010年之后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根据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预测到 2022年中国占世界产值的

份额预计将从 1990年的 4升至 212018年的

《财富》世界 500强榜单新鲜出炉中国公司达到

了 120家已经非常接近美国(126家)远超第

三位的日本(52家)根据 2017年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发布《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从 1978年

到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 293810元(约为现价 4800美元)2014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了 0727在 188个国

家(地区)中列第 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

国家组报告同时显示1978mdash2010年参考国

际扶贫标准中国共减少了 66亿农村贫困人口

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 70以上为世界减贫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 1980年的 679岁提高到了 2010年的 748岁上海居民

预期寿命达到8026岁

对于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国际上逐步形成

了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和ldquo中国奇迹

论rdquo三种论调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认为中国的发展和

增长不可持续并终将崩溃比如美籍华裔律师

章家敦 2001 年 7 月出版的 《中国即将崩溃》 一

书[1]2007年之后另一位美国学者谢淑丽写了

一本《中国脆弱的强权》[2]与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

不同的是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认为中国发展成就有目

共睹但是对西方世界却是一种威胁比如

1995 年美国学者詹姆斯middot哈克特 ( James

【收稿日期】 2018-10-21

【作者简介】叶敏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硕士生

导师

5

Hackett) 在 《敢撄怒龙之逆鳞》 一文中说道

ldquo在苏联解体五年之后一个新的邪恶帝国正在出

现它的名字叫中国rdquo[3] 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已经在

西方右翼和民粹势力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ldquo中

国奇迹论rdquo则被西方一些学者所讨论有人认为

ldquo中国找到了一条更少痛苦地摆脱lsquo马尔萨斯陷阱rsquo

的道路rdquo[4]甚至有外国人率先提出了与ldquo华盛顿

共识rdquo相对的ldquo北京共识rdquo[5]国内学者和华人学

者则对中国发展奇迹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著名经

济学家张五常曾一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大惑不

解但又认为其中必有取胜之道他说ldquo我可以

在一个星期内写成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然

而在那么多的不利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

续了那么久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helliphellip中国一

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情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

奇迹那是为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rdquo[6]

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有效解释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ldquo认识自己的过去rdquo坚定ldquo四个自信rdquo

同时解释是一种国际话语权如果在解释中国

的发展奇迹中出现ldquo失声rdquoldquo失语rdquo那么中国的

发展成就就很容易被ldquo移花接木rdquo到歪曲的理论

和观点之上在国际和国内混淆视听对中国发

展奇迹的解释还有助于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广

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一定经验本文旨

在从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文化视角

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性观点

并试图梳理和总结出其中的共识性见解

一中国式市场机制的魔力效应

经济视角的解释

经济学与经济发展有天然的亲近性所以在

解释中国发展奇迹时经济视角和经济学家提供

的文献和观点也最为值得重视总体而言经济

视角和经济学家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主要有五

种观点分别从市场效应改革开放经济模

式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累积效应等角

度呈现不同的见解经济学家较为集中的观点认

为中国的发展奇迹是因为市场机制的魔力经济

学家吴敬琏指出ldquo市场制度的建立解放了被制度

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rdquo[7]而张维迎则强调市场和

私营企业家群体的贡献ldquo我们中国只是在过去30年里边真正开始市场化的改革取得的经济增长

成就在世界上被称为一个奇迹rdquo中国企业家群

体举足轻重ldquo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大的经济发

展都与企业家群体的成长有关rdquo[8] 4-31新制度主

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

ldquo中国大陆的复兴是伴随着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并

转向更包容的经济制度而来的在农业和工业中

的市场激励以及随之而来的外国投资和技术

使中国走向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道路rdquoldquo中国能够

增长首先是因为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已经进行的一

些基本改革走向了包容性经济制度只要中国

经济制度一直还在更加包容的道路上发展增长

就会一直持续尽管可能步伐会慢一些中国还

从大量供应的廉价劳动力及获得的外国市场资

本和技术中大大受益rdquo[9] 313-320

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视角出发的学者则更

加关注中国经济的转型机制而不仅仅认为市场

机制会自动发生作用中国的发展逻辑实际上说

明对市场力量的释放是由国家的改革措施和开

放战略来完成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ldquo中国

改革所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或进化式改革包

括做大蛋糕增量改革试验推广非激进改

革rdquo同时林毅夫强调经济改革改变了原来中

国错配的比较优势ldquo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

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

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

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

制 使 所 具 有 的 资 源 比 较 优 势 能 够 发 挥 出

来rdquo[10] 264-271289 周其仁指出ldquo虽然不少观察家以

为lsquo廉价劳动力rsquo是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法宝但

我认为更切合实际的答案是改革激发了中国人

发展经济的诱因开放则降低了中国人的学习成

本结合起来早已存在的要素低成本改革开

6

放显著降低了的制度费用以及中国人力资本的

迅速积累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综合成本竞争

力其中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是中国奇迹的真

正秘密rdquo[11]

另有一些经济学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供了

解释中国发展的中层机制理论他们反思为什么

中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下得以

起飞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性

质以及地方政府竞争对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不

少国内外学者都注意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特

别是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性质的行为逻

辑发生的变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指引下地方政府和基层政权总体上呈现出ldquo厂

商化rdquo的趋向比如苏南乡镇集体的崛起过程

乡镇政权及其有效作为弥补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

性仍然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1213]中国的

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国形成了行政集权和经济分

配的中央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有着做大GDP和税

源的巨大激励形成了一种ldquo市场维护rdquo的财政

联邦主义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14] 149-185 张军认

为ldquo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力量有竞争

产生的能量这么强大没有任何竞争有地方lsquo为

增长而竞争rsquo对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么重

要rdquo[15]ldquo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是地方政府追逐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结

果而分税制驱动了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最大

化追逐rdquo[16] 355-356 张五常则将地方政府竞争聚焦到

县一级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ldquo中国在困

难的九十年代还有急速发展的主要原因rdquo周黎安

试图找到地方政府竞争的官员激励机制他提出

了著名的ldquo政治晋升锦标赛rdquo理论ldquo以经济增长

为基础的晋升锦标赛结合了中国政府体制和经济

结构的独特性质在政府官员手中拥有巨大的行

政权力和自由处置权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具有

中国特色的激励地方官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治

理方式rdquo[17]

乡镇企业的ldquo异军突起rdquo是改革开放之后发

生的一件大事这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取得

发展成就的中间机制有学者认为农村工业的发

展对于中国成功地启动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文

一认为ldquo国家笼统扶持的高投资率和引进一些国

外现代企业是无法引爆工业革命的rdquo因为市场是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有机发育而形成的农村工

业是一种ldquo原始工业化过程就地利用了农村剩

余劳动力而不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哺育了农业

劳动人口的专业化技能和社会分工催化了农村

商业繁荣和农产品商业化多样化提升了广大

基层民众的购买力和工资水平发酵和深化了城

乡市场rdquoldquo也就是说在原始工业化急剧扩张和

整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资金与技术积累最终

会使得规模化生产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有机可

乘有利可图因而在十多年lsquo含辛茹苦rsquo的

高速农村工业发育和城乡商业革命之后中国终

于在1990年前后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rdquo[18] 6275 在

讨论中国集体企业发展的根源时裴小林指出农

村工业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获得发展关键之处

在于改革ldquo扭转了改革前农业剩余从农民流向国

家财政的历史趋势使农业剩余从国家财政反向

回流到农民手中因此他们有了购买重工业的投

资品和填补轻工业投资空白的资金rdquoldquo农业剩余

的反向回流就是乡镇企业投资迅猛扩张的资金供

给来源也是启动了中国经济大转轨和经济起飞

的具体改革项目rdquo[19] 1-48 王永钦和李明关注到乡

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基层政权的积极作为形成的

ldquo互联的关系型合约rdquo的重要性在市场缺失和不

完美的情况下ldquo关系型合约rdquo的存在确保了乡镇

企业社区和政府自身的合作发展克服了土

地劳动力和信贷市场的缺失这个问题极大地

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20]

与纯市场观点形成辩论的另外一种观点认

为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保障中

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高粱认为社会主

义最基本原则是追求最大的社会公平在资本主

义全球化的环境中在我国人均资源高度紧张和

社会差距巨大的情况下走ldquo完全市场经济rdquo道

路势必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分裂节

7

制资本权力的过渡膨胀更多关注劳动大众利

益是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社会

主义的历史合理性还在于ldquo以政权力量挣脱列强

控制消灭买办官僚资本建设了自主工业科技

体系告别了百年积弱rdquo[21] 59-80 鲁品越认为由

于国际体系的存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存在

事实上的剥削结构发展中国家无法在发达国家

控制的国际体系中实现工业化积累也必然成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最终承担者因而

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国必须

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三

十年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建构立国之本而后三十

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出场以我为

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而兼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包容与引导民营资本共同发

展[22] 陈平认为中国的发展奇迹在于走上一条

ldquo混合经济rdquo道路ldquo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条经

验是混合经济的健康发展远胜过东欧的全面

私有化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国有企

业的竞争能力中国非盈利事业的学习能力构

成中国经济兼有市场经济下的技术更新活力以

及社会主义经济下的稳定性rdquo[23]

比强调政府积极作为的观点走得更远一些

学者认为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解释仅仅强调后

三十年的贡献是有失公允的实际上从更长的视

野出发中国的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发挥

着重要的累积和铺垫作用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

阿里吉认为ldquo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是这些劳动

力在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上的高素质再

加上他们在中国国内生产性流动的供需环境迅速

扩大此外二者并不是外资创造的而是基于

当地传统的发展进程创造的其中包括缔造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革命传统rdquo[24] 354 德怀特middot帕金

斯提出ldquo中国自 1978年以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和

结构变化并非凭空出现的在 1978年以前中

国为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付出了一个世纪的努

力 这 些 努 力 为 中 国 的 现 代 经 济 搭 建 了 基

石rdquo[25] 3 俄罗斯经济学家波波夫强调ldquo中国在

1949mdash1979年期间的发展也比世界其他大多数国

家好得多这种发展为中国改革之后极其突出的

成功奠定了基础rdquo[4]

二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政治视角的解释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经济视角解释提供了不少

的洞见但是经济视角的解释往往容易忽视政治

上的前置条件即便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已经在尽

力结合政治上的因素也仅仅涉及政治对经济体

制的改革效应而对中国发展奇迹的透视政治

视角和政治学者也有一套值得重视的观点在解

释中国发展奇迹的思路上政治视角侧重于关注

中国政权的性质以及政权运作对于经济发展产生

的制度红利潘维认为中国之所以取得发展成

功背后隐藏的政权密码是一种民本的ldquo中华政

体rdquo其基本特征包括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

制先进无私团结的执政集团独特的政府

分工制衡纠错机制[26] 3-85 同样是基于对中国当下

政治体制的历史传承性的重视贝淡宁认为中国

是一种ldquo贤能政治rdquo体制政权的特征是基层民

主中间实验和高层尚贤基层民主是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中间实验是中

央与地方在政策制定过程的协调高层尚贤是通

过考试制度干部选拔制度使德能兼备的领导人

产生[27] 164-178 朱云汉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读认为

除了中国规模之ldquo大rdquo的优势和ldquo后发优势rdquo之

外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造就了中国政府非凡的

社会动员能力这种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

的动员能力成为中国发展的政治推动力政治社

会学者赵鼎新也认为中国发展部分原因在于中国

国家的性质ldquo中国直到90年代仍然保持着革命政

权的大部分组织和动员能力所以国家还有很强

的能力领导这样一场改革并能够在发展经济方

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这种政权结构非常有利于经

济发展rdquo[28] 113

8

从政治视角说明中国发展奇迹之所以可能的

第二个思路是关注操盘中国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

政党性质及其作为能力张维为认为中国共产

党应该被看做是一个ldquo国家型政党rdquo也就是代表

一个国家整体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还是继承

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基本上建立了一个选贤任能

的干部制度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种全面改良的

ldquo新型民主集中制rdquo能够更加充分实现民主与集

中之间的平衡他指出ldquo中国的重大决策如五

年计划制定基本上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在社会

各个层面进行成千上万次的磋商和咨询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几上几下最后才形成共

识作出决定在中央政府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

中往往会向数以千计的智库政府机构高

校学者专业人员征询意见甚至会从微博等

社交媒体的激烈讨论中吸取有用的建议rdquo[29]政治

学者任剑涛也认可中国式ldquo以党建国rdquoldquo以党治

国rdquo的ldquo政党国家rdquo对于发展的贡献指出ldquo这

是中共创制的政党国家所凸显的经济发展奇迹

再次证明政党国家与经济发展并不直接冲突而

且能构成二者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这对唯有

民主政体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理论论说绝对

是一种挑战rdquoldquolsquo以党建国rsquo在政治上促使国家

迅速统一lsquo以党治国rsquo在经济上促使国家经济总

量疾速增长尽管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后者为

前者提供支持rdquo[30]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宏观性理论观点的长处在

于可以呈现整体上的论断和画面感但是不足之

处则在于可能会成为一种很难被打开的ldquo黑

箱rdquo所以一些学者也试图从中观层面和政治角

度对中国发展奇迹提供更加具体化的解释俞可

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

于ldquo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以治理改革为主体内容的

政治改革rdquo其内容包括ldquo从中央与地方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依

法治国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社会

治 理 政 府 问 责 政 府 透 明 基 层 自 治

等rdquo[31]胡鞍钢认为ldquo五年计划是理解中国发展

奇迹的一把钥匙也是成为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

手段发挥着提供公共服务调控发展模式促

进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的重要职能rdquo [32]王

绍光等人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决策模式是一种ldquo集

思广益型rdquo决策模式保证了中国各类重要决策

的理性智慧和质量他们以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编

制过程为例解读了这种ldquo集思广益型rdquo决策模式

的运作模式ldquolsquo十二五rsquo规划编制历时两年

多经历了基本思路研究党中央编制正式编

制《纲要》三轮的lsquo集思广益rsquo过程每一轮都

包括屈群策(发散思维)集众思(集中智慧)

广纳言(征求意见)合议决(集体商定)告四

方(传达贯彻)五个环节rdquo[33]德国学者韩博天

从ldquo政策试验rdquo角度解读了中国的发展成功之

道指出ldquo中国在大范围内持续进行的松散

制度化的lsquo分级制试验rsquo可以被看作是经济腾飞

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策制定机制rdquoldquo政策

试验是指把来自基层的建议和地方积累的经验注

入国家政策的一种机制这常被视为促进制度创

新的有力手段和避免因情况不明而导致改革震荡

的有效方法rdquo[34]瑞典学者罗斯坦则关注了中国

特色的ldquo干部制rdquo对经济发展的贡献ldquo相比西

方传统中以韦伯式官僚体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的核心而言lsquo干部制rsquo这种中国特色的政府

管理模式在公共行政中所起到的作用常被学者所

忽略不同于韦伯式官僚体制备受规则制度的桎

梏干部制则能够集中精力去执行具体的政策方

针所以中国的干部组织避免了韦伯式官僚的

授权问题能够更为有效地执行社会经济发展政

策rdquo[35]在分析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一系列赶超的

原因时周建明强调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塑造了一

种发展产业和攻克核心技术的ldquo协同攻关机

制rdquoldquo中国许多重大项目的开发成功都离不开

协同攻关回顾建国以来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协

同攻关并不依赖计划经济体制也不依赖市场经

济体制最重要的是依赖于党统揽全局协调四

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能够有效进行统筹协调的

体制rdquo[36]

9

三中国社会对发展的韧性支撑

社会视角的解释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经济视角较为关注

资源配置及其决定机制政治视角则提醒关注中

国发展的政治前置条件以及国家的主动作为能

力社会视角和社会学家在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

释也有值得关注的观点他们主要侧重从人口结

构社会制度社会资本等角度提供了中国发展

的社会视野在社会视角的分析中一些学者关

注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规模和中国人的品性

对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社会学家李培林认为中

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代价高昂但是也为中国

发展赢得了人口上的优势ldquo在这一政策的执行

中农村中也发生过一些粗暴的过火做法并因

此受到国际上一些舆论的批评但 30多年持续地

实行低生育率政策却使中国避免了可能的人口

灾难中国因这一政策少生了3亿多人节省了近

30万亿的抚养费用rdquoldquo人口的控制使中国获得了

发展的机会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切实收益rdquo[37]温铁

军从更大历史视野强调了中国人口规模和社会文

化对中国发展潜在作用ldquo中国由于地处lsquo远东rsquo

殖民化的成本太高原住民人口过于庞大不仅

没有被殖民者及其后裔所替代而且在近现代的

国家政治建设中维护了自身传统并形成了能够

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机制这样的机制使中国比

那些西方殖民社会具备了更快更易于进入工业

化的条件这也正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并且维持经

济持续增长的真正的lsquo比较优势rsquo之所在rdquo[38]政

治学者徐勇认为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中国的ldquo农民理性rdquoldquo要理解lsquo中国奇迹rsquo必须

理解中国农民要理解农民必须理解农民理

性长期日常农业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农民理性

在农业社会内部的功效是有限的主要是生存理

性而这种理性以其惯性进入工商业社会后会形

成扩张势态产生一种农民理性与工业社会优势

结合的lsquo叠加优势rsquo释放出其在传统农业社会和

现代工商业社会都未有的巨大能量rdquo中国的ldquo农

民理性rdquo包括的要素有ldquo勤劳勤俭算计互

惠人情求稳好学忍耐rdquo[39]

从社会制度层面一些社会学家指出了中国

特色的农民工制度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

元结构制度土地公有制制度对中国发展的积极

支撑作用农民工的准确含义是保留家乡小块土

地的进城务工者农民工在许多国家的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中都出现过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

度安排中国的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

采取ldquo半耕半农rdquo的代际合作模式来组织家庭生

活赚取工业和农业上的两块收入这不仅使得

国家和农民更有能力承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失业风

险而且农民工也可以承受相比失地农民更低的

工资农民工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获得

了巨大的社会韧性和回旋空间中国计划经济年

代形成的以户籍制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广

受批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

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保

护农民和农村贺雪峰认为ldquo城乡二元结构是在

特定历史时期为了从农村汲取用于工业化的原

始资本积累而采用的城乡相对分割的制度安排

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快速完成工业化建立完整

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短期内将中国由一个农业国

建成工业国起到了巨大作用rdquo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限制了农民的进城同时也保护了农民返乡的权

利ldquo农民可以返回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让进城

失败农民在城市贫民窟和农村家乡之间做出选

择选择就是权利农民可以选择返乡的权力

这是他们基本的人权rdquo[40]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提供

了巨大的优势曹锦清认为现在的中国地权是公

有制同时又存在一定的模糊性ldquo正因为中国这

样的土地制度再加上这个土地征用法确保了中

国政府的土地征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

以低成本高速推进而后使得地方招商引资发

展工业城市化成为可能中国的这一轮工业

化就是工业资本和土地的结合大体上叫做零

10

地租helliphellip中国的产品一旦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就把同类产品的价格通常降低30mdash50降低那

么多这个降低使中国的产品从正面讲不可战

胜我们运用马克思当年讲英国的产品把全世界

打败的那句话廉价的产品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

的重炮rdquo[41]与一些土改失败的国家相比李昌平

认为现行的中国土地制度至少有两大优势一

个农民集体所有制优势这为ldquo改善社区公共生

活和维持社区自治rdquo提供了基础中国土地制度

的第二大优势是农民可以在ldquo大农业rdquo框架下

自主改变土地用途ldquo这有利农民适用市场变化调

整生产结构 也有利农民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发

展机会和选择机会rdquo[42] 社会学家李强也指出

ldquo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使得我国的城镇化能

够大规模快速地推进rdquo[43]还有人强调了基于中

国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ldquo土地财政rdquo对于中国

发展的贡献ldquo中国城市伟大成就背后的真正秘

密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

础的制度mdashmdashlsquo土地财政rsquo可以说没有这一伟

大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是一句

空话rdquo[44]

社会视角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读还有一个重

要的思路是强调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

用李少敏等学者认为中国人较高的人际信任

水平可以充当非正式制度的一部分从而减轻正

式制度中的腐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中国ldquo关

系rdquo网络不仅可能成为滋生腐败与从属关系的温

床而且也可以作为保障经济交易诚信的非正式

制度[45] 129-154倪志伟(Victor Nee)对中国长三角

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的观察发现在市场不完善

和政策不利于的情况下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网络

和社会规范极为重要正是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之

间的网络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维护确保了企业

家的生意特别是解决了资本积累问题声誉机

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dquo公平的交易可

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不公平的交易违约或者

有意的赖账等行为不仅威胁企业和现有合作伙

伴之间的商业关系还可能招致地方性商业网络

中其他成员严厉的制裁rdquo[46] 244-245

四中国文化对发展的铺垫作用

文化视角的解释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

要话题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的重要根源韦伯的ldquo文化决定论rdquo传统被许多

人所继承著名学者兰德斯认为ldquo文化会使局面

完全不一样rdquo[47] 47-49不过虽然感觉到文化的重要

作用但是对于文化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的逻辑

关系仍然存在重大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对

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难以衡量的比如管理学大

师迈克尔middot波特认为ldquo文化在经济进步中起作

用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怎样做到在兼顾其他

有影响的因素的情况下来诠释文化的作用而

且把文化的影响单独提出来却相当不容易rdquo因

为ldquo源于文化的行为与经济体制所促成或强化

的行为是很难分开的rdquo[48] 60-73 萨克斯也认为

ldquo如果说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那么与更广

泛的地理和政治经济因素相比它看来是起辅助

作用的rdquo[49] 74-87

不过韦伯主义对经济发展的思路在解释亚

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时却存在较大理论鸿沟需要

填平东亚经济在二战之后的发展被称为东亚奇

迹而东亚并不存在韦伯意义上的新教伦理而

是处于儒家文化圈的笼罩之中但是顺着韦伯的

思路一些研究者认为文化和价值观对日本和

ldquo亚洲四小龙rdquo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是值得重视

的虽然韦伯本人对儒家文化持批判态度但是

儒家文化仍被许多人用来解释东亚的发展米策

泽尔在《走出困境》一书中对韦伯的理论假设

进行了批评与修正他认为韦伯误解了儒家文化

的ldquo精神rdquo因为朱熹的新儒家思想并不是缺乏活

力的和静止的儒家文化不一定成为社会经济发

展的障碍[50]美国学者弗兰克middot吉伯尼基于日本

所创造的ldquo经济奇迹rdquo在《设计的奇迹》中提出

来的他认为儒家劳动道德传统是日本成功的决

11

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他提出日本是不同于西方

资本主义的ldquo儒家资本主义rdquo[51] 243 在中国近代曾

行走中国的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对中国人节俭能

力和达观心态印象深刻并且认为这是中国的竞

争优势ldquo中国人超乎寻常的节俭能力和面对逆境

的达观态度会使他们获益匪浅只要中国人能转

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再轻视物质利益将他们

无疑是十分杰出的聪明才智用于推动科学进步

我们就不难看到中国人将会在与其他民族的经济

竞争中取得胜利中国人在以往的历史中所取得

的成就使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判断rdquo[52] 74

在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中儒家文化所起

的作用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奇

迹看来并非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毫无关系但是另

一方面长久以来儒家文化又被普遍地认为对

经济发展只会产生压制和禁锢的作用历史学家

黄仁宇指出ldquo在农业社会的中央集权官僚管理和

货币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体制方面的不

兼容性rdquoldquo的确官僚制国家有它自己的推动

力如果对社会稳定的渴求超过了经济增长或普

遍繁荣我们就不妨说维持一个基本的农业社

会结构比从事甚至允许任何形式的商业或工业

发展更有利于朝廷和官僚士大夫rdquo[53] 18虽然儒

家文化中有ldquo重农抑商rdquo的思想但是也有学者

认为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

因子并且儒家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

种元素的传承和添加余英时认为中国传统宗

教的世俗化倾向在宋代就已经导致了商人精神的

觉醒[54] 289金耀金指出日本和亚洲ldquo四小龙rdquo

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勤恳耐劳和奉行

节俭的儒家文化是这些经济实现赶超的原因[55]

国外学者帕金斯关注儒家文化的ldquo重教传统rdquo对

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潜在作用他指出ldquo以增长

为导向的政策同样受益于中国从 19世纪末期甚至

更早的年代开始就打下的坚实基础例如中国

所具有的产生大量世界级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能

力是建立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的重视教育的传

统之上的rdquo[25] 28

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从文化角度解释中国

的发展奇迹的观点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疑问比

如赵鼎新指出ldquo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

大革命对传统儒家文化传承的破坏作用rdquo既然儒

家文化发生了ldquo中断rdquo又何从谈起儒家文化对经

济发展的积极影响[28] 113 林毅夫则质疑ldquo处于儒

家文化圈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在16世纪17世纪率

先实现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此外同样受到儒家

文化影响的许多其他国家并没有实现同样的经济

成功而许许多多与儒家文化无缘的国家却更早

地实现了经济现代化rdquo[10] 103

结语与讨论

从上述观点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发展奇

迹的解释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经济

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每一种

视角都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要点分析尺度和学理

洞见虽然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发展奇迹的

解释总体上呈现ldquo分rdquo的趋向但也能够发现国

内外学者相关解释隐含的共识性见解

第一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中

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而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西

方经济学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无从解释中国的

发展奇迹因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并不建立在西方

经济学所要求的完善产权体系和市场规则之上

而是在一种混合产权和市场规则逐步形成的情态

下实现的增长

第二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的

有效作为无论是经济视角的解释抑或是基于

政治视角的解释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中国政府

是经济发展的ldquo操盘手rdquo国家主动启动的经济体

制改革地方政府的公司化ldquo为增长的竞争rdquo

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主义ldquo政治晋升锦标赛rdquo等

一系列理论观点都说明国家政府高度介入中国

的经济发展过程并且做对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

ldquo关节点rdquo政治视角提供的中华政体政党型国

家贤能政治政策试验五年规划集思广益

式决策协同攻关体制同样指出中国的政权机

12

构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以获取经济增长和

社会进步的发展理性

第三中国发展奇迹的取得离不开ldquo前三十

年rdquo的积累社会视角的一些学者提供了大量观

点说明ldquo前三十年rdquo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

之后的中国经济起飞提供了巨大的共享无论人

力资本素质的培育土地公有制城乡二元结

构农民工制度都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

国际竞争中占据着相当的竞争优势ldquo前三十年rdquo

打下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ldquo遗产rdquo并不是改

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ldquo负资产rdquo而是中国

取得非凡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中国发展奇迹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

展因子作用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的讨论说明

一国之发展与一国之历史人口规模和文化具有

相当的关联性社会和文化视角提出的中国的人

口规模儒家文化对ldquo经世致用rdquo性质中国的

农民理性重教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必要条

件支撑着中国发展

虽然存在一系列共识性见解但是国内外学

者对于中国发展奇迹的ldquo成色rdquo和前景仍然具有

分歧性意见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发展奇迹的

ldquo成色rdquo很足例如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

认为ldquo我们可以这样定位过去 30年或整个 20世

纪后半叶的中国有人把它叫做lsquo奇迹rsquo认为是

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持续性经济增长因为它增

长的速度事实上超过了lsquo亚洲四小龙rsquo的记录

超过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也超过了美国南北

战争以后的快速崛起过程更超过了 19世纪德国

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其他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

现代化速度不仅如此它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

范围的工业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

能以这种速度在那么大的规模与地理范围内进

行 快 速 工 业 化 这 是 史 无 前 例 空 前 绝 后

的rdquo[56] 122

比较谨慎的观点认为中国发展奇迹的ldquo成

色rdquo最好不应被过分高估丁学良指出ldquo目前中

国的再崛起只是经济上的再崛起而不是全面的

崛起因为中国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不仅仅是

给世界提供最多的产品而是同时为人类提供多

种多样的软力量要素这些软力量要素包括政治

制度法律制度行政体系乃至科学文化艺

术和语言rdquo[57] 4而赵鼎新认为ldquo我们既不能像五

四运动时期或者lsquo河殇rsquo时代的知识分子仅仅

因为中国在军事冲突和经济竞争上处于一时的下

风就把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贬低得一无是处也不

应该像今天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官员和文化保

守主义者因为中国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就开始飘

飘然他们中有的误把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巨

大的财富当作中国的强大不知道中国在创新能

力高端市场的主导能力关键性技术和文化软

实力等方面和许多国家相比都还有质上的巨大差

距有的以为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

道路殊不知中国的成功主要就在民族国家建构

和市场建构的成功而这正是西方世界得以兴起

的两大支柱或者说是现代化的核心rdquo[28]

对于中国发展奇迹的延续性问题乐观的观

点认为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很低经济增长仍然

有较大的空间比如林毅夫就认为与日本台

湾地区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和人均GDP增长相

参照中国 2008年之后仍然有 20年平均每年 8的经济增长率潜力林毅夫乐观地预测ldquo到

2030 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的人均收入应

该至少可以达到美国的 50经济的总体规模是

美国的两倍届时我国就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体rdquo[58]不过林毅夫的乐观预测没有把国际上大国

竞争的因素放进来考虑特别是还是以ldquo自由贸

易世界rdquo为前提而近几年世界发展形势说明这

一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Gordon G Chan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M] New YorkRandom HouseInc2001

[2]SHIRK Susan L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James HackettldquoBetween Dragon and Wrathrdquo[N] 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41995

13

[4]弗拉基米尔middot波波夫广阔视野下的中俄转型比较[J]陈

弘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1)

[5]乔舒亚middot库珀middot雷默北京共识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

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背景共识[C]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7]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8]张维迎什么改变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middot罗宾逊李增刚译国家为

什么会失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0]林毅夫等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1]周其仁制度变迁驱动经济增长[J]新经济导刊2010

(5)

[12]OiJC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The China Quarterly1995

(144)

[13]WalderAG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101(2)

[14]Yingyi Qian amp Barry R Weingast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J]The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2)

[15]张军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J]东岳论

丛2005(4)

[16]张军自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17]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

研究2007(7)

[18]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mdashmdash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

原理批判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9]裴小林中国经济转轨的真实起源[C]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第11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0]王永钦李明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互联合约的视角

[J]管理世界2008(10)

[21]高粱 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C]玛雅主编 道路自

信中国为什么能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2]鲁品越国际体系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mdashmdash

立足唯物史观对ldquo中国奇迹rdquo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

究2014(10)

[23]陈平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J]红旗文稿2010(4)

[24]乔万尼middot阿里吉亚当middot斯密在北京mdashmdash21世纪的谱系

[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

[25]帕金斯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C]

林毅夫姚洋编中国奇迹回顾与展望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

[26]潘维当代中华体制mdashmdash中国模式的经济政治社会

解析[C]潘维主编 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

6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7]贝淡宁贤能政治mdashmdash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

适合中国[M]吴万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8]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mdashmdash前现代中西模式的

比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9]张维为中国成功的五个原因[EBOL](2014-03-07)

[2018- 09- 01]httpwwwguanchacnzhang- wei-

wei2014_03_07_211566shtml

[30]任剑涛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J]江

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3)

[31]俞可平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J]武汉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2]胡鞍钢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mdashmdash以五年计划转

型为例(从ldquo六五rdquo到ldquo十一五rdquo)[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1(1)

[33]王绍光鄢一龙胡鞍钢中国中央政府ldquo集思广益型rdquo

决策模式mdashmdash国家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的出台[J]中国软科

学2014(6)

[34]韩博天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J]石磊

译开放时代2008(5)

[35]博middot罗斯坦 经济增长与政府质量的中国式悖论mdashmdash

ldquo韦伯式rdquo科层制与中国特色ldquo干部制rdquo[J]臧雷振译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

[36]周建明超越经济视角看产业政策mdashmdash对林毅夫张维

迎之争的评论[J]文化纵横2017(3)

[37]李培林改革和发展的ldquo中国经验rdquo[J]甘肃社会科学

2010(4)

[38]温铁军ldquo中国经验rdquo与ldquo比较优势rdquo[J]开放时代2008

(5)

[39]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ldquo中国奇迹rdquo的创造主体分析对

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中国社会

科学2010(1)

[40]贺雪峰农民有退路国家才有出路[J]同舟共济2015

(3)

14

[41]曹锦清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城市化[J]中国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2]李昌平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之优越性mdashmdash与越南之

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3]李强中国城镇化ldquo推进模式rdquo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12(7)

[44]赵燕菁 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J] 城市发展研

究2014(1)

[45]LiShaomin MJudy J Wu Why Some Countries

Thrive Despite Corruption The Role of Trust in

the Corruption-Efficiency Relationship[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017(1)

[46]倪志伟欧索菲自下而上的变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7]戴维middot兰德斯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C]塞缪

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

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程克雄译 北京新华出版

社2001

[48]迈克尔middot波特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

学[C]塞缪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

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程克雄译 北

京新华出版社2001

[49]杰弗里middot萨克斯 对新的经济发展社会学的几点看法

[C]塞缪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

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

[50] TA Metzger 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

Confucian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

[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51]吴建华 东亚现代化与中国[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4

[52]古德诺解析中国[M]蔡向阳李茂增译北京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998

[53]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

[54]余英时 内在超越之路[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2

[55]金耀金东亚经济发展的一个文化诠释[J]信报财经月

刊1987(11)

[56]朱云汉 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M] 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7]丁学良中国经济再崛起mdashmdash国际比较的视野[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8]林毅夫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将延续[J]求是2012(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Looking Back on theLooking Back on the 4040-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Multiple PerspectivesMultiple Perspectives

YE MinYE Min((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hui Shanghai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hui Shanghai 2003720037))AbstractAbstract The success and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will help us better

ldquoappreciate our pastrdqu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 we are on and 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in the pathsystem theory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ecoded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come to consensu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should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simply copying Western economics the key to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lies in theeffective role of the state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is indispensable from the achievements gained in the

ldquoprevious 30 yearsrdquo and it cannot do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Key Words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velopment miracle summarize experience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 95周年大会的讲话

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的接续发展视角

提出党要具备ldquo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rdquo坚定ldquo自

我革命的勇气rdquo[1]等重大命题在2017年2月省部

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

题研讨班的讲话中习近平深入阐述了ldquo党必须

勇于自我革命rdquo的问题2018年1月5日在省部

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开班式讲话中

他进一步提出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

贯之进行下去rdquoldquo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

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

命rdquo[2]等一系列重要论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ldquo伟

大社会革命rdquo的思想习近平关于ldquo伟大社会革

命rdquo的重要论断回归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本真

在整体社会革命的视域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来路与前程澄清了一些重大认识误区在科

学社会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下推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刻理论意

蕴和重大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革命观的

整体性意蕴

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革

命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范畴其本意和地位与实践

范畴是同义相通的意指人的一切ldquo改变客观世

界rdquo和ldquo改变现存事物rdquo的活动ldquo哲学家们只是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张艳娥

(西安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无论是对理解马克思

主义理论本身还是对推进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

进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相关思想做了系统阐述澄明了ldquo社会革命rdquo绝不局限于ldquo政治革命rdquo和ldquo阶级斗争rdquo

改革开放不是要盲目ldquo告别革命rdquo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执政中必须保持革命性等重大问题阐明了坚守革命的

ldquo人民中心rdquo原则坚持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在回归马克思主义整体革命观的同时揭示了

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时代性内涵实现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整合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革命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16mdash09

【收稿日期】 2018-09-02

【作者简介】张艳娥西安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ldquo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内在逻辑研究(16XKS007)rdquo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6

用 不 同 的 方 式 解 释 世 界 问 题 在 于 改 变 世

界rdquo[3] 136 改变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也是革命

性活动ldquo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

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

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rdquo[3] 155 在ldquo使现存世界革

命化rdquo的实际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理论

重心始终集中在ldquo对社会历史领域的现存事物与

现存状态的改变或革命化rdquo上其逻辑内涵主要

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展现出来集

中表现为整体性的社会革命总结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

想的片面性理解割裂性解读是造成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出现挫折的深层原因我们曾

有一度将社会革命的内涵和外延窄化为政治革命

与阶级斗争认为ldquo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

表现helliphellip社会革命不是经济斗争也不是思想

斗争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指夺取政权

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

反动阶级的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

里rdquo[4] 408这种窄化理解将社会革命完全等同于政

治革命特别是暴力革命以至于在和平建设时

期谈革命色变要革命就要搞阶级斗争为纲给

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巨大危害割裂性理解的另一

种情形是ldquo告别革命rdquo论的一度盛行将革命与

改革相对立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对

立将执政党与革命党完全割裂和对立等不一

而足否定了ldquo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rdquo的错

误论调真的就要彻底消解共产党的革命性吗

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还要不要继续革命可以

说围绕着全面把握科学革命观所产生的问题都

是在根本上决定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大问

题而回归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整体性本真是进行

理论与思想整合的关键

(一)社会革命是包括政治革命在内的整体性

社会变革

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解决的

活动都具有革命的性质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

解决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形式来解决并不必

然都表现为剧烈的阶级对抗方式政治革命是革

命的一种最主要形式但不代表社会革命的全

部不应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归结为一般意义

上的政治革命特别是不能把其完全等同于暴力

革命恩格斯晚年高度重视和平长入新社会的可

能性和必要性在《一八九一年德国社会民主党

纲领草案批判》中指出ldquo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

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

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

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长入新社会比如法国和

美 国 那 样 的 民 主 共 和 国 英 国 那 样 的 君 主

国rdquo[5] 293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政治革命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无产阶级要首先通

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但社会革命还需要在政治革命基础上通过消

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

系来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变革旧的社会关系和

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共

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过

程是包括政治革命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革一

般来说宏观的社会革命首先会在经济生产领

域发生然后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到并引发思想文

化领域继而政治领域的变革

(二)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的

根本改变

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社会观历史观和

革命观是有机统一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

功不是简单将受压迫阶级提升到统治地位从

而实现对另一些人的统治而是包括实现经济

文化意识等领域的整体革新性发展是社会形

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马克思主

义的革命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政治范畴或

社会学范畴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意涵的哲学范

畴革命性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

属性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ldquo同传统的所有制关

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

展 进 程 中 要 同 传 统 的 观 念 实 行 最 彻 底 的 决

裂rdquo[3] 421革命所追求的是ldquo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

17

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rdquo[3] 422

(三)社会革命是一个开放性的历史进程是

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在系统总结欧洲 1848年革命经验基础上马

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阐述了他们的ldquo不断革命rdquo思

想ldquo民主派小资产者只不过希望实现了上述要

求便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

却是要不断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

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

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

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

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

些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生 产 力 集 中 到 了 无 产 者 手

中rdquo[3] 557马克思把不断革命同无产阶级专政与共

产主义运动直接联系起来认为革命的社会主义

就是要ldquo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

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

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

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

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

过渡阶段rdquo[3] 532由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实

现国际联合到ldquo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

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rdquoldquo四

个达到rdquo的论断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

和任务层次的递进性ldquo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将

以共产主义原则的实现而告终rdquo[6] 624-626同时

不断革命的进程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又有其阶

段性的目标任务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把握好革

命的历史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做到在ldquo各个发展

阶 段 上 共 产 党 人 始 终 代 表 整 个 运 动 的 利

益rdquo[3] 413在革命的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统一

中努力实现阶段性革命任务不能盲目冒进

因为ldquo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

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

提rdquo[7] 338 坚持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相统一

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无产

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战略指导实践的理论

基础

二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

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创新发展

(一)从整体革命的视角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性质前途及历史方位

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

去rdquo[2]ldquo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

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

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

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rdquo[2]只有在推进人类解

放的不断革命历史大视野下才能准确定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位及前进方向习近平从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革命观的整体视角把握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廓清了一系列认识的迷雾

一是在理论和精神深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ldquo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

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

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的科学社会主义rdquo[8] 2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质

表现为革命理想主义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在已

有的研究和政策的把握上我们对作为科学制度

规范的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关注较多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原则

的强调比较充分但对科学社会主义中革命理想

主义的价值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

要性关注不足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

革命理想主义承继发展所取得成果的系统研究不

够习近平关于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论断倡扬革

命理想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有助于我们

在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内在规律的认识

18

二是明确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

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

别的什么主义在价值目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与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民主社会主义ldquo最终目标是

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rdquo的信条一度对我们

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走ldquo老路

邪路rdquo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最

低纲领与最高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统一中牢固树立ldquo四个

自信rdquo而重申整体革命观重塑目标信仰在其中

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dquo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

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

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

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

斗终身rdquo[9]

三是重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价

值与现代性意蕴考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不难

发现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不同的社会主义

运动模式间的分歧直接或间接都与对马克思主义

革命观的不同理解相关如何对待不断革命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ldquo三大对立rdquo①论争产

生的重要根源探究ldquo社会革命在西方世界何以

可能rdquo成为卢卡奇葛兰西卢森堡等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西方马克思主

义者批评斯大林模式将马克思丰富的革命观狭义

化为政治革命乃至暴力革命阉割了其总体性和

深刻性而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尖锐指出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往往离开政治革命和无产阶级

专政的制度前提来谈论文化革命和人的解放未

免流于空谈争论对话的关键在于回归马克思主

义的整体性回归对科学革命观的整体性把握

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旗帜会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搭建起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模式间进

一步沟通对话的桥梁纽带增强中国模式科学社

会主义的ldquo底色rdquo拓展其世界性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

彰显出整体性特征越来越具备对自身的理论与

实践逻辑进行整体自洽性自证和说明的充要条

件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

视角以理论的彻底性和使命信仰为主要抓手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进行了整合深入阐

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逻辑由十八大

后多次强调正确处理ldquo前后两个三十年rdquo的关系

到不断强调共产党人的ldquo革命初心rdquo从着力扭转

意识形态领域松软散局面到强调巩固意识形

态领导权管理权从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到突出政治建设为统领的

全面从严治党系统布局都凸显着马克思革命思

想在其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习近平对ldquo伟大社

会革命rdquo的系统论述更是在马克思总体革命观的

视域中对以往认识进行了完整阐述将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

革命的光谱之中来加以把握实现了对理论与实

践的高度凝练概括

(二)在革命历史性与发展阶段性的统一中把

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新时代伟大社会革

命的任务目的

社会革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实质是通过改变落

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完善先进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的客观运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同社会形态

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基础和源

泉而社会主要矛盾又是基本矛盾的具体性表

现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表现为革命历史性与

发展阶段性的统一其转化为路线方针就是准确

把握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90多年的

历史不难看到什么时候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比

较符合国情实际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就能取得伟

19

大成就而一旦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失误和偏

差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发生严重失误党的八大

曾经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社会主要矛盾做

出正确的判断但在不久就放弃了这一正确认

识转而重提阶级斗争造成发展方向走向

ldquo左rdquo的泥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社会

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ldquo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rdquo[10] 842《决议》在理论上完整明确的回

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革命的问题ldquo我们坚决

纠正lsquo文化大革命rsquo中所谓的lsquo一个阶级推翻一

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rsquo口号的错

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

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不但

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

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

差别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

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

产主义的实现rdquo[10] 844-845 这些思想为在整体革命视

野中把握改革的性质方向定下了总的基调邓小

平关于改革是ldquo第二次革命rdquo的论断与《决议》

上述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

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

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指明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

命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人民需要出现了许多新

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

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一系列ldquo软需

要rdquo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社会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已经进

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而主要制约既来自科学技术等先进生产力发

展的短板也来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不

完善不健全如收入分配法治建设生态建

设等领域存在的短板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新

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在以往革命的基础上呈现出

许多新的时代特征首先是全面性整体性新时

代社会革命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

系和完善上层建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

包含经济生产领域的革命内容也包含在经济基

础上的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革命要求涉

及经济科技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制度治理

体系等方方面面其次是阶段重点性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

求新时代的社会革命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

证统一中贯彻落实好ldquo以人民为中心rdquo的ldquo五大

发展rdquo理念在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领

域协调推进ldquo四个全面rdquo战略布局在整个革命

进程中统揽ldquo四个伟大rdquo进程

(三)在坚持革命彻底性的前提下重申和塑立

ldquo人民中心rdquo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历史观的彻底运用是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

法在社会领域的展现正如列宁所说ldquo即把社会

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

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

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

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rdquo[11] 416 真正的革命性

要求理论的彻底性即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

一ldquo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

护rdquoldquo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

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rdquo[3] 411马克思主义的

革命性根本上源于其人民性体现在其鲜明的党

性和阶级性原则之中鲜明的党性原则和立足人

民大众的阶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那

种刻意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质消解其革

命性精神实质模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诸多

意识形态界限的做法不仅失之偏颇而且也是一

种信念动摇和方向迷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和决定性力量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和决定性力

20

量习近平ldquo以人民为中心rdquo的思想进一步回答

了伟大革命的价值归宿主体担当和效果评价等

问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历史主体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价值旨归的当代追求夯实了马克思

革命思想由理论落地为实践状态的中间环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社会革命

的成果和继续必须坚守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前

提在阶级社会政治革命始终是社会革命的中

心环节和关键所在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

命事业的最根本保障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ldquo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

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

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

主rdquo[12] 35-36 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

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是保持革命性的基本动力无

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解放全人类才

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

权后继续保持革命性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既得利

益的藩篱ldquo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

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rdquo[12] 44-45 不断

革命就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始终做到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推进

伟大革命的主要形式和根本动力改革就是革

命要ldquo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

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rdquo[13]同时把群众路线

作为行动方针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革命的力量

源泉不断的社会革命是人民群众自身的解放事

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尊

重人民首创精神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群众路

线反映了革命彻底性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

把人民史观与实践观相结合转化为工作方法的成

功典范也是形成正确理论政策保障革命正确

方向的重要机制

(四)在深入把握社会主义革命规律基础上坚

持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

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思想内含着深厚

的党建维度他们认为新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

改变世界上是内在一致的ldquo哲学把无产阶级当

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

作自己的精神武器rdquo[3] 16 无产阶级要实现改造世

界的目标必须组织成为政党在 《共产党宣

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一

个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共同纲领

并进一步阐明不断革命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

观同时也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历史使

命的重要思想ldquo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

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

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

裂rdquo[3] 421ldquo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

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

运动的未来rdquo[3] 434 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

后列宁多次重申并强调布尔什维克的先进性

纯洁性建设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是实现

社会革命的基本支撑条件ldquo党是阶级的先进部

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

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这些目的可能被每天的

日常工作暂时遮蔽起来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

失掉作为斗争着的无产阶级的指路明灯的意

义rdquo[14] 337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性和无产

阶级政党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党的

建设的伟大工程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极端重要

性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

ldquo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

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

党rdquo[15] 602毛泽东从哲学高度回答了党的思想建

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纲领性原则要求为

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增添了新内容填补了薄弱

环节在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的自身建设作为推进和实现

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和核心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对于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社会

革命内在统一的机制条件等问题都进行了一系

列新的思考做出一系列新的判断形成了ldquo关

21

键在党rdquo的高度政治共识

习近平首次阐明的ldquo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重要论断

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蕴

含深刻的理论与实践逻辑首先ldquo两个革命相协

同rdquo思想从新的视角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

验革命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事业不断推进社会

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社会实践的主

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自身建设作

为推进一切事业的根本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

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

素确保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成为社会

革命的指路明灯和中流砥柱ldquo勇于自我革命是

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

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

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rdquo[16] 589 其次ldquo两个革命相

协同rdquo的思想立足新时代来把握不断革命的新要

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继续推进社会

革命必须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

勇于自我革命是应对新时代执政考验的关键所

在因为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坚持全面深化改

革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内容要求中国

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

革命党要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执政党必须首先

进行自我革命继续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勇于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

制要ldquo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rdquo[17] 92再

次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的思想从新高度总结了社

会主义社会治理规律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

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能解决得很好社会主

义国家ldquo以党建国rdquoldquo以党建制rdquo的内在逻辑决

定了政党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

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

命是必然结论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

的统一中统揽ldquo四个伟大rdquo

(一)筑牢伟大事业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

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

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决定我们事业全局的根本

问题ldquo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

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

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rdquo中华文明5000多年

的传承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90多年的

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 70年的持续探索和

改革开放 40年的伟大实践共同奠立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实践根基和理论基础在不断解决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的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

动力与必然归宿坚定推进伟大革命是一以贯之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准确

理解和把握伟大社会革命思想能从根本上筑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基础其实质

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革命的历史

性与阶段性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中准

确把握每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地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

标前进

(二)增强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

推进新时代伟大革命必须有效应对重大挑

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集

中表现为消除体制机制的僵化清除政治生态的

腐化破除利益格局的固化摆脱意识形态的软

化整体国家安全态势的强化以及防止生态环境

的恶化等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斗争是长期复杂而

艰巨的这需要我们增强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

总结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进行新时代伟大斗争

22

要求我们立稳人民价值立场广泛发动人民力

量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保持党的先进

性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力坚持不断革

命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不断ldquo改变世

界rdquo的革命性本质是进行ldquo伟大斗争rdquo的理论依

据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斗争必胜的保障在马

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广阔视野中才能全面把握住新

时代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的根源所在树立必胜

的信心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来看随着改革

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出现的历史虚

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

冲击商品交换原则不断侵蚀党员干部和社会公

众的精神家园信仰缺失精神迷失的问题呈日

益加重之势这些问题的应对归根到底需要在马

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树立科学革命

观廓清迷雾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属

性对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继续保持革命性这

一问题必须做出坚定回答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

施只有树立科学革命观才能理解社会革命是一

个历史必然性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进行伟大

斗争的战略定力和自觉性

(三)指明伟大梦想的路径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过程也是从政

治解放到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过

程是不断社会革命在东方大国的具体展现过

程也是世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伟大梦

想的接续奋斗也进入了新阶段踏上了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民族复兴的梦想

与社会主义的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同时赋予

中国梦以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双重维度一方面中

国梦与近代以来解决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内在统

一承载着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福的渴望另一方面中国梦也是世界历史进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探寻构建新现代性模式

的重要价值在实践中中国梦的民族性与现代

性逻辑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阶段递进性现代

性诉求寓于民族性任务和民族性形式之中社会

主义现代性的展现需要依托民族国家的复兴和发

展中国梦的实现能更好的为解答一些人类共性

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

(四)夯实伟大工程的根基屏障

中国共产党既是长期执政的党也是马克思

主义革命党在执政的历史方位中保持革命性是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勇于自

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

势不断自我革命就是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

一致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过程是马克思主

义政党彻底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要求和体现新

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强化革命意识与革命精神教

育思想建设是培养自我革命精神的基础用马

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牢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党团结统一

的基础筑牢精神支柱对于执政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而言ldquo革命理想高于天rdquo只有保持矢志不

渝的革命精神才能从根本上保持自身先进性和

纯洁性丧失革命精神放弃不断革命的立场

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也就消失了ldquo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

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rdquo[2]同

时要加强党的自我革命能力建设首先将政治

建设摆在首位讲政治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

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

疫力的根本途径其次加强党的组织机制和纪

律制度建设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必先有更加

坚定的自我革命意志和行动自觉抵制商品交换

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

治生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

战斗性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提高自我革命的能力

水平再次抓住关键少数发挥上行下效的带

动作用党的主要领导干部需要首先做到信念过

硬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ldquo在开展批评

和自我批评方面为全党作表率做勇于自我革命

的战士rdquo[18] 190

23

注释

①ldquo三大对立rdquo一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ldquo人道

主义的马克思rdquo与ldquo科学主义的马克思rdquo的ldquo对立论rdquo马克

思与恩格斯的ldquo对立论rdquo以及ldquo青年马克思rdquo与ldquo老年马克

思rdquo的ldquo对立论rdquo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8-01-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

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8-05-05

[1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

[1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人民日报

2018-04-11

[1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8

[1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6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责任编辑 曹祖明】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rsquorsquos Proposition abouts Proposition aboutthethe ldquo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rdquo

ZHANG YanZHANG Yanrsquorsquoee(School of Marxism Xi(School of Marxism Xirsquorsquo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rsquorsquoan Shaanxian Shaanxi 710100710100))

AbstractAbstract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features of Marxism is evolutionary Since the Partyrsquos 18th National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iterated the ldquorevolutionary spiritrdquo and the ldquooriginal aspirationand missionrdquo and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on advancing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in the new era Xirsquosexpositions on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have clarified some major issues including that the ldquosocialrevolutionrdquo is by no means confined toldquopolitical revolutionrdquo and ldquoclass strugglerdquo reform and opening updoesnrsquot mean ldquodone with revolutionrdquo and a proletarian party must keep to its revolutionary nature in the courseof its long-term governance He has also put forth a series of important ideas such as the necessity to adhering tothe principle of ldquopeople-centeredrdquo revolution and to the ldquosynergy of the two revolutionsrdquo While retrieving aholistic revolutionary viewpoint from Marxism these expositions have shed light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These expositions advocate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revolutionary idealismand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Party to advance the Great Project while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people incarrying out the Great Struggle advancing the Great Cause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Dream

Key WordsKey Words Xi Jinping social revolution Marxist view on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or a new era

24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郭海龙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 海淀 100032)

【摘 要】《〈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一书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议题这些议题深入分析起来就

是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难题以及社会主义的大趋势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是统一战线和

革命策略问题社会主义的理论难题主要是如何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吸收其进步和合理的一面使得

社会主义具备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克服其弊端从而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大趋势是社会

主义新文明将在东方达到新的高度而一切理论都有适用范围不可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社会主义

的新高度一定能塑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新文明

【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大趋势

【中图分类号】D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25mdash10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共产党宣

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 170周年以这一

重要的时间节点以此为契机《〈共产党宣

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以下简称 《里程

碑》)中译本得以问世《宣言》所具有的重要意

义已经被历史所证明而《里程碑》为我们了解

西方社会主义者如何看待《宣言》提供了一个独

特的视角

《里程碑》一书是1948年拉斯基受英国工党委

托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00周年而撰写

的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显然带有拉斯基本人思

想的特点和时代烙印从《里程碑》一书可以

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

的思考对理论困境的探索以及时代变迁对拉斯

基的影响使其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了风格多

变色彩斑斓的特征该书由中国政法大学的青

年才俊吴韵曦翻译并作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编辑学者程王刚先生策划的拉斯基系列丛书的

第一本著作付梓这对于深入开展拉斯基和相关

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了解《宣言》所处的那

个时代以及写作过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重要史

料该书的价值会在学者们以后的研究中得到显

现目前从该书中可以管窥到《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些基本的现实问

题(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团结一致开展斗争实现复

兴)和理论困境(社会主义如何看待自由主义和

【收稿日期】 2018-11-02

【作者简介】郭海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国际价值rdquo(项目编号17C01)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25

资本主义)以及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涉及的社

会主义大趋势(革命时机和理论适用边界问题)

一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前随着 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

持续影响世界各种力量面临着大调整资本的

力量从苏东剧变以来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经初步改

观然而社会主义力量却四分五裂难以形成

合力去推倒资本主义这堵ldquo朽墙rdquo(列宁语)

《里程碑》一书提到了团结一致用合法或密

谋手段开展斗争的问题

(一)统一战线方面应当减少内耗联合各

方面的正义和进步力量平衡和遏制资本的力量

《里程碑》一书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致

力于工人阶级的团结ldquo自从巴贝夫密谋尤其是

1830年法国革命以来出现了诸多争论而阐明

一种源于这场争论的学说取代各种竞争的流

派从而把混乱的思想整合为团结工人力量奠

定行动基础的哲学正是宣言的目的之一rdquoldquo无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批判不同于他们的其他社

会主义流派工人阶级力量的团结都是他们最关

注的事情这一点在他们事业的起步阶段就显现

出来了rdquo[1] 3140ldquo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

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rdquo[2] 66在第一

国际成立大会上面对圣马丁教堂的与会者马

克思说道ldquo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

helliphellip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

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

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的经验

证明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该存在的兄弟团结

忽视那应该鼓励他们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

战的兄弟团结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mdashmdash使他

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helliphellip工人阶级的解

放helliphellip要求工人们兄弟般的合作rdquo[3] 13-14

然而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却四分五裂在马

克思时代就存在封建社会主义ldquo真正的rdquo社会

主义布朗基派蒲鲁东派巴枯宁派等众多派

别后来马克思主义占据了上风在马克思主义

内部最早的分裂源于修正主义的出现到了一

战爆发之时大部分修正主义者放弃了国际主

义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参与一战这种ldquo护

国主义rdquo与打算ldquo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rdquo

使国际主义反战立场出现了尖锐的对立致使第

二国际解体一战后随着第三国际和伯尔尼国

际维也纳国际的分别出现东西方社会主义出

现了第一次重大的历史分野一直延续至今这

一分野就像基督教 1054年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一样给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划分了界线此后

在东方托派和斯大林派的分裂以及第四国际的

成立是第二次重大分裂冷战期间中苏论战

使得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毛派运动这是第

三次重大分裂而2017年从1951年成立的社会

党国际中分裂出ldquo进步联盟rdquo也是一次重大的分

裂事件

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分化是客观形势使

然但这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ldquo全世界无

产者联合起来rdquo的初衷不过客观形势变化

导致的分裂并不意味着左翼政党之间应当像两

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势同水火致使法西斯势力

渔翁得利各左翼政党虽然有差异但应当对彼

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持开放态度在政治上求大

同存小异彼此团结联合起来壮大社会正义

力量这方面存在一些良好的迹象比如二

战后法国社会党和法国共产党之间就在竞选中

长期合作2018年尼泊尔共产党(毛)和尼泊

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之间合并后主宰了尼泊

尔政局198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党国际

互派观察员参加对方的一些大型会议这些都是

左翼政党之间加强国际联合的积极现象

冷战结束以来在国际范围内资强社弱

西强东弱的局面一直没有根本改观全球权力格

局严重失衡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西方尤

其是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压

力2018年中美贸易战就是其中极端的一例以

往借助经济危机得势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等西方

左翼政党如今却在 2008年开始的全球危机中表

26

现不佳相反以极右翼为代表的民粹主义却借

机填补了政治真空烜赫一时这是对左翼政党

的一个新挑战要想在整体不振的情形下壮大左

翼力量还需要各种类型的左翼党派摒弃门户之

见形成共同纲领携手共进以在当今全球金

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ldquo资本无国界rdquo的形势

下维护ldquo没有祖国rdquo(《宣言》用语)的工人等

劳动者的整体利益

(二)在革命策略方面密谋与合法是斗争的

两手要因地制宜

在《里程碑》一书中拉斯基提到了《共产

党宣言》之所以用《宣言》这个说法是为了纪

念法国大革命中涌现出的巴贝夫等革命先驱巴

贝夫曾以密谋组织著称布朗基主义魏特琳的

主张则是对巴贝夫主义的新发展俄国类似主张

的有特卡乔夫主义这些密谋组织发动的起义或

者暗杀行动若成功获得政权的必然是这些密

谋组织而为了维持政权将形成一种少数人统

治多数人的局面这样就不得不维持高压统治

这样形成了一种类似克伦威尔专政拿破仑独裁

的局面这种路线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反

对的

魏特林和马克思恩格斯在方法问题上存在

严重的分歧马克思希望社会主义者的品性无可

挑剔做到理论的分析能力和实际的鼓动组织能

力相结合他强调以唤起资产阶级善意作为变

革源泉的任何社会主义学说都是荒唐的而魏特

林坚持认为坚决果断的领导人加上巧妙利用的

流氓无产者可以随时发动革命[1] 18巴贝夫布

朗基特卡乔夫的主张和魏特林的主张异曲同工

当然马克思和列宁又在策略上存在不同之

处有人认为列宁后来的主张与巴贝夫布朗

基魏特林和特卡乔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

实两者则截然不同因为基础完全不一样列

宁吸取了马克思的主张并根据俄国的特点进行

了创造正如拉斯基在《里程碑》一书所言列

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非常注意把自己的观

点区别于布朗基列宁主张的必要条件包括首

先政权掌握的军队不再效忠于统治者他认

为必须打碎国家机器工人阶级必须出现以示

威和罢工为标志的大规模革命骚乱必须要有团

结可靠的工人阶级力量(working-class power)来

领导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在这些条件下工人阶

级的胜利才有真正的希望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列宁所考虑的是政府机器彻底崩溃将开辟新方向

前景的那些条件列宁相当清楚而正确地坚称

基于普选权的ldquo民主共和国rdquo是资产阶级社会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后壁垒[1] 49-50

而容易使得布朗基主义和列宁主义混淆的内

容主要表现在布尔什维克的发展逻辑中在列宁

的领导下1903年布尔什维克诞生之后采取了

符合沙俄没有民主警察恐怖统治盛行条件下的

组织形式mdashmdash职业革命家集团和民主集中制这

一独特的主张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沿着这一

逻辑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当时组织最为严密

权力最集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党派并且在二月

革 命 十 月 革 命 和 内 战 构 成 的 ldquo 俄 国 大 革

命rdquo[4] 176结束后的 1921年作为不得已的临时措

施执政的俄共(布)中央明确提出取消党内派

别活动这一禁令影响和塑造了整个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总的来说这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

响积极的一面是党内公开的对立和分歧减少

了有助于团结一致解决紧急问题在民主发展

不充分的国家有助于壮大自己的声势消极的一

面也比较明显取消派别活动缺乏制衡就会太依

赖英明的领导人一旦领导人平庸或者使坏整

个政党都要跟着倒霉比如苏联共产党的戈尔巴

乔夫正是这样的领导人而按照这种建党原则建

立起来的中国国民党也同样毁在了当时大权在握

的李登辉手中

正如《里程碑》一书所言值得一提的是和

列宁同为左派都反对第二国际中派和右派议会

路线的罗莎middot卢森堡并不赞同列宁的集中制原

则并预言集中制将导致苏联出现官僚化现象

卢森堡主张的是工人阶级的自发性原则即依靠

工人阶级觉悟自发参与革命斗争革命成功后

27

的政权是自下而上的自治政权卢森堡的主张

是比较契合公社原则的即实现工人阶级集体自

我管理这一无产阶级专政的ldquo初心rdquo而不是执政

党代替或者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但是这一主张

在 20世纪初却非常不合时宜相比之下卢森堡

的主张无疑更加接近马克思的阐述然而理性

的思考是一套逻辑现实的发展是另一套逻辑

这是因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

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行政独大

迈进权力日益集中于行政而脱胎于专制制度

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在传统专制残余和现实

集权需求(肃清国内外反对者外部诱压型现代

化)的双重作用下权力由相对集中向高度集中

演进这也是后来同罗莎middot卢森堡有类似主张的

托洛茨基和陈独秀在政治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

因可以说正是列宁吸收马克思卢森堡的主

张并进行创造性改造才解决了俄国无产阶级

政党革命的策略问题要是没有列宁的创造性改

造俄国革命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会在

黑暗中摸索很多年列宁的创新充分体现了一句

话ldquo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rdquo

当然至于苏联忽视了民主集中制是民主的集中

制mdashmdash这种集中制要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和前

提mdashmdash而走向了官僚化则是后话也是现实社

会主义需要加以克服的弊端

对此可以考虑用列宁的主张解决列宁当初

提出集中制所导致的上述问题列宁认为ldquo无

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lsquo打碎rsquo这个机器(资产

阶级国家机器mdashmdash笔者注)即摧毁这个机器

在下面即地方上实行最完全的自治而在上面用

武装的无产阶级的直接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来代

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rdquo[5] 147简而言之就是

在高层实行集权在基层取消委任任命的官

吏实行民众自我管理即自治制度对于中国

而言鉴于从英美法俄等国家政府首脑集

权的现象总结出来的ldquo集权铁律rdquo我国可以在

地市级以上(含地市)仍旧权力集中同时在

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基层根据具体条件尝试因

地制宜地逐步扩大自治直到实现孙中山当年论

述过的ldquo县自治rdquo[6]

二社会主义面临的理论难题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本来是对资本主义

和自由主义的继承和超越但是由于十月革命

以来两个制度之间的对峙现实社会主义甚至

反对诸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资本主义和自由

主义合理和进步的事物走到了资本主义和自由

主义的对立面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在理论

上予以澄清这样才能打破苏联模式留下的教

条开拓社会主义新的高度《里程碑》在论述

《宣言》的时候也提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自由主义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在思想谱系方面20世纪初新的自由主

义比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

关于拉斯基的思想谱系《里程碑》译者在序

言中坦言偏于激进的拉斯基与偏于保守的哈耶

克分别影响了 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的自由主

义从选择拉斯基到选择哈耶克思想性格从激

进转向保守思想内容从观念为主转向制度为

主正是中国自由主义发展深入的表现[7] 41-6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环境渐渐走向开放

多样包容各类思潮学派纷纷涌现在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拉斯基在伦

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同事兼论敌哈耶克获得了更多

青睐哈氏代表作纷纷在国内出版影响遍及哲

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在哈耶克声

名日隆之际拉斯基的学说在国内思想界却难以

恢复昔日影响[1]译者序20

在译者看来哈耶克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

义而拉斯基代表的是激进的自由主义此说涉

及到拉斯基思想的定位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对自由主义的各个流派进行简单的梳理

自由主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封建贵族同国王

的斗争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源头奠定宪政基础

的 1215 年 《大宪章》(Magna CartaGreatGrandChapter) 便是这种斗争的产物ldquo封建主义孕育

28

了个人自由主义rdquo[8] 14自由主义真正成型是在工

业革命开展之际英国著名的思想家亚当middot斯密

以及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

卢梭狄德罗阐述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自由主

义英国的小约翰middot密尔(又译作穆勒)是自由

主义的集大成者而小约翰middot密尔已经表现出了

向社会主义靠拢的若干新倾向[9] 15-19 这些新倾

向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即

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由于这种新倾向

吸收了社会主义的因素因而被称作社会自由主

义 其 早 期 代 表 人 物 有 霍 布 豪 斯 (LeonardTrelawney Hobhouse) 霍 布 森 (John AtkinsonHobson)等人二战前后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约

翰middot凯恩斯威廉middot贝弗利奇而新的自由主义

与社会民主主义基本趋同并最终为社会民主主

义所吸纳这典型地体现在一战后英国政党政治

格局中工党的崛起和自由党的衰落成为这一趋

势的标志性事件二战后随着新的自由主义与

民主社会主义联合推出ldquo三十年 (1945-1979)共识政治rdquo的壮大以建设福利国家为代表的社

会自由主义(即新的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社会市场模式即莱茵模

式不过随着福利国家带来了ldquo滞胀危机rdquo等

消极影响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

主义(neo-liberalism)开始批判公有制和福利国

家并随着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上台而成为ldquo显

学rdquo在英美形成了盎格鲁-萨克逊模式风靡

全球且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吸收了其中有用的部

分推出了ldquo第三条道路rdquo而今随着 2008年

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肆虐新自由主义似乎

开始巅峰之处遭遇挫折走上了下坡路这样

1979年体现新的自由主义理念的莱茵模式失去

魅力2008年体现新自由主义理念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折戟沉沙这暗自契合了康德拉季耶

夫的ldquo长波理论rdquo(生产每过 30年左右会经历一

个长周期)而这带来的则是社会思潮随之风云

变幻

相对于社会自由主义(即新的自由主义)强

调公平和福利属于中左道路新自由主义更强

调效率和责任因而是更激进的变革更加偏

右在谱系上拉斯基是接近社会自由主义的社

会民主主义政党工党的领导人属于中左阵营

而哈耶克则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右翼政

治理论家

(二)两制关系在扬弃中超越

《里程碑》一书提到ldquo《共产党宣言》早就

过了需要大加颂扬的阶段每一位严肃的社会研

究者都会承认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政治文献之

一它产生的影响堪比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和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rdquo[1] 30-31这一说法指

出在人类历史上和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一样《共产党宣言》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 1789年法国《人

权宣言》标志着以ldquo平等自由博爱rdquo为格言

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而 1848年《共产党宣

言》则标志着以经济平等社会公正为核心内容

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两者之间虽然相距 60年左右却显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到来这样的

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是像十月革命之后帝国主义

对待苏维埃政权甚至二战后对苏联集团发动

ldquo冷战rdquo那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死敌抑或

是两者还有另一种关系

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死敌证据也十分

充足例如《里程碑》一书指出《共产党宣

言》ldquo旨在揭开那些现存秩序资产阶级基础的面

纱其掩盖方式之一是资本主义文明对被当作奴

隶的工人隐藏了真实目的它之所以这样抨击

还在于防止工人被其他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学说所

欺骗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这些学说想要使

工人放弃废除阶级剥削社会建立无阶级社会的

重要任务rdquo[1] 31 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确以取代

或者ldquo埋葬rdquo(赫鲁晓夫语)资本主义为己任

然而社会主义的初衷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

的弊端而提出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的经

济危机以及由基本矛盾引发的资产阶级与无产

29

阶级的对抗使得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mdashmdash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mdashmdash的

学说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在资产

阶级革命实现政治民主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民

主和公有制的主张这使自由主义从政治领域

发展到了经济领域即政治自由的实现之后

要实现经济自由这也是社会自由主义 (新的

自由主义积极的自由主义 [10] 5) 和社会民主

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共同追求的经济目标

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们实质上是对古典自由主

义 (消极的自由主义) 理论中自由概念的继承

和延伸把自由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

域因此社会主义是对自由主义即资本主

义政治自由的继承和超越

这种继承和超越还有新的拓展20世纪90年代面对苏联东欧剧变对ldquo社会主义rdquo一词造成

的消极影响民主社会主义重新启用社会民主主

义一词但按照其新的理论解释这一词汇已经

不是二战前的社会民主主义而是主张ldquo社会民

主rdquo的主义[11] 6 这样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社

会民主主义不仅把自由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

领域更是扩展到了社会领域这代表了社会主

义理论探索的新领域至于绿党等生态主义者提

出的ldquo生态民主rdquo即物种之间的平等虽然把自

由扩大到了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拓展了自由的

范畴但是和社会主义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以

及科学社会主义)所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

这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但其对资本主义弊

端持批判态度是左翼的同盟军

这样社会主义应当在看待与资本主义的关

系上进一步理顺思路对于资本主义进步的文明

成果如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应当毫不迟疑

地拿来使用并创造出更好的发展模式对于资

本主义的弊端如经济危机拜金主义与享乐主

义等文化颓废现象应继续持批判态度在自身

发展中加以克服从而在扬弃中实现对资本主义

的超越而不是ldquo把孩子同洗澡水一起倒掉rdquo(马

克思语)

三社会主义的大趋势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东方成功虽然不符合

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却验证了历史上新制度

产生于旧制度薄弱环节的规律即ldquo文明钟摆周

期律rdquo这进一步涉及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东西

方社会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各自的理论只有在对方

社会本土化才能行得通否则各种带有ldquo弥赛

亚rdquo(Messiah)救世主义情结的理论只会在对方社

会中碰壁这在《里程碑》一书中也有所体现

(一)在革命时机方面由于文明钟摆周期律

的作用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东方成功

《里程碑》一书认为恩格斯晚年显然希望

社会主义的和平力量不断发展以致构成私有制

势力的威胁他预言这种威胁将导致私有制势

力自己去破坏宪法届时社会民主党就能获得

捍卫自己的自由在他看来那正是革命斗争的

开端[1] 44ldquo世界历史的讽刺把一切都颠倒了过

来我们是lsquo革命者rsquolsquo颠覆者rsquo但是我们用合

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

成就多得多那些自称为秩序党的党派却在它

们自己所造成的合法状态下走向崩溃helliphellip只要我

们不糊涂到任凭这些党派把我们骗入巷战那么

它们最后只有一条出路自己去破坏这个致命的

合法性rdquo[12] 552 这实际上蕴含着革命时机方面的辩

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是世界革命同时胜利ldquo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

在一个国家发生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

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

革命rdquo[13] 241 ldquo同时rdquo不是指同一天同一时刻而

是指革命形势革命进程相差时间不远构成共

同潮流ldquo胜利rdquo的标志不是夺取政权的政治胜

利而是社会主义作为全面社会变革的最终胜

利生产力发展水平无疑是衡量社会主义革命的

物质前提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却是

另外情形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财富积累

30

和改革工人阶级生活改善获得了一些政治权

利社会不再ldquo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

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rdquo [14]28而是工人阶级上

层日益白领化这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革命可能

性大为降低甚至罗莎middot卢森堡提倡的促进革命精

神的总罢工也被视为ldquo(总)胡闹rdquo[15]489

同时沙俄形势独特列宁依据ldquo相互补

充rdquo原理提出世界革命战略并逐渐形成了一国

政治革命首先胜利进而引发世界革命的策略

以此为指南十月革命获得了成功然而并未引

发世界革命但列宁从未改变推进世界革命战略

的初衷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时列宁仍在动

员ldquo如果这一点(学习)做到了我深信世界

革命的前途不但是美好的而且是非常美好

的rdquo[16] 729 总之列宁的ldquo一国首先胜利rdquo论是

指俄国无产阶级能首先夺取政权即政治革命的

胜利俄国社会主义全面变革的最终胜利即社

会革命的胜利还需要世界革命尤其是西欧革

命的支援而列宁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一战造成的

革命机会通过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农民和士

兵一举取得了成功从而以实践突破了马克思

恩格斯设想的ldquo同时胜利论rdquo

这看似偶然实际充满了必然性《里程碑》

一书提到ldquo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时候英国

已经具备资本主义特性最成熟的表现rdquo[2] 34 而撰

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ldquo社会革命的发源地如

他们(马克思和恩格斯mdashmdash本文注)所料一定是

德国rdquo[1] 32拉斯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ldquo极大

高估了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渗透到德国工人阶级的

程度rdquo[1] 32这其实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马克思

和恩格斯意识到英国资本主义最先进的情况下

仍然认为德国是革命发源地甚至马克思晚年

意识到俄国的重要性[1] 35 认为ldquo俄国已是欧洲革

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rdquo[14]序10

这种对资本主义先进的英国不抱社会主义革

命的希望反倒寄希望于落后的德国甚至更落

后的俄国的看法其实立足的是唯物史观ldquo俄国

的资产阶级非常少城市工人阶级相比广大农民

要弱小得多俄国还存在邪恶暴政和普遍愚昧的

悠久传统西方民主国家并不存在这样的状况

如果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之后试图通过民主方

式进行统治那么即使他们击退了外国干涉平

息了内战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也会由于主

要关心土地个人占有的农民的反对而变得不堪重

负只有按照赫尔岑把共产主义形容为lsquo颠倒过

来的沙皇专制制度rsquo时对于专政的定义赋予国

家政权以专政的特性他们才能在俄国推行社会

主义rdquo[1] 105-106

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就是ldquo文明钟摆

周期律rdquo在人类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现象欧洲

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时东方国家曾长期光辉灿

烂而近代欧洲成为了世界的中心时东方则暗

淡了下来如今世界又面临权势向东方转移的问

题[17] 19-22 无独有偶在社会主义历史上也存在

类似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

设想的那样首先爆发在资本主义发达的欧美国家

并ldquo同时胜利rdquo而且欧美迄今没有社会主义革命

的迹象而在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主义革命则

在俄国中国等国家开花结果出现了ldquo一国首

先胜利rdquo的状况并以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文明形

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上述高度文明在世界东西

方犹如钟摆那样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情况可称作

文明钟摆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大历史

话题 ②在同一文明链条上的粗笨之处即相对薄

弱的环节往往容易产生社会变革从而演化出新

的文明形态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制度变革往

往发生在旧制度的薄弱地区从而使得落后地区

因制度变革而后来者居上促使世界文明中心在

东西方之间摆动就像钟摆一样在两端之间周期

性摆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文明钟摆的概念制

度革新往往先发生在旧制度薄弱的环节且变革

比较彻底这样旧制度的薄弱环节往往成为新

制度的诞生地借助新制度优势旧制度薄弱环

节的区域后来者居上成为新文明的巅峰之地

表现出来就是人类历史上不同制度最高程度的文

明有规律地依次在东西方周期性交替出现形成

31

了ldquo文明钟摆周期律rdquo[18]

(二) 适用范围问题ldquo文化相对主义rdquo比

ldquo弥赛亚rdquo更科学地揭示了理论的边界

《里程碑》不止一次提到苏联把马列主义教

条化ldquo实际上毫不夸张地说在苏联共产党的

领导下存在一种为了只接受莫斯科领导和指引

的那些人而捍卫宣言威望的企图声称它离开了

先是由列宁后来是斯大林先后运用和阐释过的

正统学说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可以更进一步

认为谁要是不接受这套学说就会遭受莫斯科

派追随者的强烈愤慨就像当初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待lsquo真正的rsquo社会主义者一样rdquo[1] 70

不过《里程碑》也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其实不是这么做的ldquo没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和

恩格斯认为政权从资产阶级政党转到工人阶级

政党手中会产生一种僵化的专政而这种专政

确立一种结构严谨的正统学说对自己成员的凌

驾并不亚于其他公民批评这种学说将被视为最

大的叛逆同样没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

经论证过非辩证唯物主义者就不能服务于社会

主义事业或者曾经认真争辩过因为共产党员是

辩证唯物主义者所以只能指望他们来认识科

学自然和社会的进程他们俩都是论战的猛将

(fierce controversialists)习惯于施予和承受沉重

的打击但是他们从未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正

确有权建立实质上的宗教法庭来强制实行他们

的教义rdquo[1] 100-101

这种苏共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差异如果仅

仅认为是苏共倾向于集权导致的则显得过于主

观化应该看到苏共的做法与古希腊柏拉图

曾经论证的ldquo哲学王rdquo观点颇为相似这既是东

方国家的某些特性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客观形

势在塑造着苏共

如前所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最初是知识分

子类型的革命家集团组成的群体在当时相对落

后的东方国家知识分子的作用犹如带领古犹

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那样的ldquo先知rdquo(prophet)

普列汉诺夫更是被列宁誉为ldquo教育了整整一代

人rdquo列宁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承担了一个在落

后的俄国为广大知识水平不高的大众提供指路明

灯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先锋队的作用列宁

曾指出在落后的俄国不是社会主义意识控制

人们的头脑就是资产阶级意识控制人的头脑

为了树立社会主义意识需要对广大群众尤其是

工人群众ldquo灌输rdquo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动员他

们参与革命革命胜利后列宁曾一度想按照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让工人接管资本家的企

业并试行了一段时间发现管理混乱而且大

多缺乏自觉为社会主义为国家奉献的意识再

加上内战逼近布尔什维克不得不采取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把企业收归国家管理这一放一

收显示的是无产阶级的大多数不具备集体自我

管理能力时的无奈

这种经济上的一放一收对应在政治上就

是俄国实施的无产阶级专政与马克思的设想存

在极大的差别《里程碑》一书指出马克思和恩

格斯所说的ldquo无产阶级专政rdquo指一种社会组织形

式(an organisation of society)由工人阶级掌握政

权并且使用一切必要力量防止曾经掌权的阶级

重新夺回政权他们认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将运

用政权改造生产关系压制任何妨碍这种改变的

企图但是恩格斯把巴黎公社视为无产阶级专

政显然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要以多数人支持

为基础采用普选的方式承认人民有权经常选

举有权罢免代表这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

参与专政的工作此外马克思关于公社是立法

和行政议行合一的说法显然否认了权力分立的

合理性并且假设专政通过公众选举服从公众

意愿的民选机构来实施通过每一个选区对任何

选出代表的罢免权来实行马克思写道ldquo如果用

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

不过的rdquo [3] 156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不容忽

视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认为无产阶级专政

意味着共产党对于社会其他部分的专政那就相

当于政权集中到一个单独的政党通过暴力将其

意志强加给全体党外公民[1] 75

32

显然拉斯基对苏联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描述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比较惋惜的甚至是持抨

击态度的

不 过 要 是 从 文 化 相 对 主 义 (culturalrelativism)[19] 250-254 的视角来了解这一差别则显

得更容易理解文化相对主义是一个文化哲学术

语核心是承认和尊重各种文化差异并在平等

基础上进行交流例如GDH柯尔承认苏联是社

会主义但认为苏联模式只适合东方国家GDH柯尔明确把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适用范围限制在西

欧[20] 20 对当时的殖民地柯尔等人认为它们尚未

发展到自主的程度一时难以独立被称作ldquo时

机未到rdquo结构(not-yet structure即他们希望殖民

地能够自治和民主地参与政治但是时机未

到)[21] 303304 柯尔的这种看法相对于拉斯基则

清醒和理智得多拉斯基在这里和很多动辄以普

世价值要求他国的西方人士一样怀有某种ldquo弥

赛亚rdquo救世主义情结这其实并没有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不符合辩证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

念文化相对主义则更符合唯物史观不过他

们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未必懂辩证法

在这种语境下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高度

一定能塑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新文明对

此我们要有高度的理论自信但是面对这种

自信我们不可犯西方人和苏联人曾经犯过的错

误mdashmdash带着ldquo弥赛亚rdquo救世主义情结盲目推广自

己的模式我们要有理论上的自知之明不要重

蹈苏联当年强行在东欧推广自己模式甚至不惜

把南斯拉夫联邦开除出情报局的覆辙也不要步

冷战后西方的后尘(在苏东剧变之后西方盲目

向全世界兜售ldquo华盛顿共识rdquo导致一些国家尤其

是拉美国家陷入了ldquo中等收入陷阱rdquo在这些国

家底层对社会的不满诱发了民粹主义反过来

传播到了西方影响了西方的发展和进步)实际

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只是提供一种借鉴和

参考他国不应照搬照抄这方面周恩来同志

的做法值得赞赏他曾经劝非洲朋友要根据自身

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要急着实

行社会主义是啊ldquo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

则为枳rdquo世界上没有ldquo放之四海而皆准rdquo的ldquo灵

丹妙药rdquo只有根据自身国情自身实践不断总结

和创新的理论才能对本国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

作用在当代中国这一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变化着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

展并臻于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迄今为止从 1615年英国的托马斯middot莫尔发

表《乌托邦》一书以来社会主义已经走过500年了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也

走过了170年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世界社会主

义发生了沧桑巨变在曲折中前进只有在社会主

义大趋势显示的历史大框架下认真面对和解决社

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理论困境才能真正在战

略上和策略上促进社会主义的复兴从而为全人类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人的解放奠定基础

注释

①正如《国家与革命》第一版序言明确指出的那样列宁写

道ldquo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

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践的意义了rdquo

②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大历史话题是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跨度时间长动辄上百年的跨度主要以社会制

度的更替为考察对象二是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而是

对一个文明的宏观因素进行客观观察

参考文献

[1]拉斯基《共产党宣言》mdashmdash社会主义的里程碑[M]吴韵

曦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盛发从ldquo十月革命rdquo到ldquo俄国大革命rdquomdashmdash俄罗斯修改

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J]观察与交流2017(176)

[5]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郭海龙社会主义民主的ldquo大一统rdquomdashmdash在政治哲学方面

融合马中西的一种尝试[C]第十三届中国青年政治

学论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7]张世保ldquo拉斯基rdquo与ldquo哈耶克rdquomdashmdash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中

的激进与保守[C]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Sidney PainterFeudalism and Liberty Baltimore John

33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1

[9]梁利锋 密尔的ldquo自由社会主义rdquo思想研究[D] 北京大

学2003

[10]Isaiah BerlinTwo Concepts of LibertyAn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before University of Oxford on

31October1958 OxfordClarendon Press1959

[11]托马斯middot迈尔 社会民主主义导论[M] 殷叙彝译 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4]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卡尔middot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第一

册群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AF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Ledger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8]郭海龙文明钟摆过度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未来[C]

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2018

[19]AWWrightGDHCole and Socialist Democracy

[20]郭海龙自由人的联合mdashmdashG D H柯尔的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21]迪佩什middot查卡拉巴提作为可能性的滞后再谈庶民历

史[C]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曹祖明】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mdashmdashmdashmdashA Critique of LaskiA Critique of Laskirsquorsquoss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GUO HailongGUO Hailong(Central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aidian Beijing(Central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aidian Beijing 100032100032))

AbstractAbstract Laskirsquos work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deals with some important issues coveringsom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facing socialism as well as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ism The problemsfacing socialism concern mainly the united front and revolutionary strategy The theoretical dilemma facingsocialism lies in how to absorb the advanced and rational elements of capitalism while rejecting its drawbacks so asto succeed the achievements of capitalistic civilization and overcome its demerits and as a result surpasscapitalism in every dimension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ism is that the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ll reach a newheight in the East but as all theories have their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y should not be abused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s a new height of socialist theory which will shape a new civilization moreadvanced than capitalism

Key WordsKey Words world socialism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general trend

34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卢德友 罗 涛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 要】在多元思潮的暗流涌动中马克思主义正遭受三种质疑解释力弱化的ldquo过时论rdquo宏大叙事的

ldquo无实证rdquo以及单一贫困的ldquo决定论rdquo依据关涉现实的理论自觉对此做出有力回应需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

敞开的时代感超越经验的实证性以及面向实践的方法论从而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现实中迸发

出的强大生命力与解释力以及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张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实社会生命力时代感实证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35mdash06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多样性的复杂图

式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似乎逐渐加深

这些质疑总体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马克思

主义作为 19世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恐无力解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复杂现

实言外之意即是马克思主义ldquo过时了rdquo二是声

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阐释呈现出一种

宏大叙事难以从微观视角去审视当代社会发展

的具体问题弦外之音是马克思主义ldquo无实证rdquo

三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依循一种单向的线性逻辑来

探讨社会历史无法全面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多

样性状况意在指责马克思主义是贫困的ldquo决定

论rdquo总体而言这些质疑可谓诸说蜂起但都共

同反映出一个关键问题mdashmdash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当

下社会发展的现实相对接在当今社会发展复杂

多样各种思潮暗流涌动的背景下阐明马克思

主义的时代感实证性与方法论显得尤为紧迫

这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存在因由

更事关其理论价值的时代展现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

敞开的时代感

当前在人们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喧嚣声

中ldquo马克思主义过时了rdquo好像是是最为ldquo理直气

壮rdquo的一种论调不少人声称无论从社会历史

基本状况的变迁还是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

锋芒来看马克思主义都已然失去目标所指而成

为ldquo过去式rdquo一时间为了ldquo挽救rdquo马克思主义

即将失去的生命力对其进行ldquo重建rdquoldquo拆解rdquo

与ldquo移植rdquo等成为时髦之举难道马克思主义真

的已成为明日黄花显然不是

【收稿日期】 2018-09-10

【作者简介】卢德友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罗涛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受南京理工大学ldquo特色应用型文科建设计划(AE91319006)rdquo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

育点ldquo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rdquo资助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35

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所澄明的普遍真

理在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中非但没有丝毫弱

化反而更加保持自身对于时代问题的强烈关

注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ldquo我们时代唯一不可

超越的哲学rdquo事实反复证明退潮的不是马克思

主义而是那些喧嚣一时的理论遑论马克思主

义ldquo过时rdquo无非基于这么两点貌似合理的推定

一是当今的社会状况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可同

日而语故马克思主义无法解答现实社会的诸多

新问题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这一科学理论

的价值指向是唤起无产阶级打碎自身的枷锁而

获得解放但今天的无产阶级已被整合进资本主

义的国家之中阶级的革命意志和反抗精神已然

消退这导致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目标所指

任何时代都有适应自身的时代精神而哲学就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大

踏步向前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类社会ldquo机器大工

业时代rdquo的场境直指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处的社会

问题由商品经济开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资

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在促进社会分工的同时也导

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

的无产阶级作为变革这一不合理社会的现实力

量在埋葬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解放自身与全人类

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马克思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

力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矛盾形式人民群众的

主体力量等观点一一阐明出来这构成马克思主义

重要的科学结论并始终在指导世界无产阶级解放

自身的革命运动中保持强烈在场

其一纵然社会历史发生巨大变迁也难以

越出马克思主义划定的基本框架与动物不同的

是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了自由创造的存在尺

度它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而哲学无

疑是其ldquo澄明者与守护者rdquo[1] 3-9正如自然科学存

在可资运用的ldquo公式rdquoldquo定律rdquo以及政治学中存

在公认的ldquo公理rdquo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存在普遍

有效的ldquo框架rdquo这种ldquo框架rdquo是分析社会历史问

题的基本维度譬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

本动力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作用

社会形态划分的主要依据等等无论针对何种

社会形态都可以运用这一基本框架获得科学解

释而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现实顶多是为这个

框架填充丰富的内容而已诚然当今的社会状

况较之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确实有巨大差异以至

于曾经激烈冲突的两大阶级也暂时缓和了矛盾

资产阶级调整了自身的统治方式无产阶级遭受

的压迫显得更为隐蔽生存处境有所改善然

而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丝毫未变甚至其阶级

统治正在不断的精致改进中得到加强所以我

们决不能轻率地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那些

普遍真理以及内含其中的革命意蕴黯然失色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思索仍

有重大的理论解释力与思想穿透力它所揭示的

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从未ldquo过时rdquo对此阿

兰middot巴迪欧的见地可谓切中肯綮如果我们抱以

严谨的态度就不会草率地ldquo宣布什么东西lsquo终

结了rsquo完成了或陷于彻底的死局rdquo[2] 8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间总是面向变

化着的社会现实敞开有别于黑格尔哲学沉醉于

理性的思想建构从而呈现出封闭式的抽象逻辑

怪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锋芒总是持续地戳进现

实尽管共产主义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社

会形态但这并非意味着ldquo历史的终结rdquo相反

届时正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真正启程可见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点人们之所以刻意唱衰马

克思主义多是出于资本主义制度一直腐而不

朽垂而不死的尴尬实情特里middot伊格尔顿一语

中的ldquo让马克思主义者失去信心的是这样一个事

实即资本主义制度仍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行并

没有进行任何改进rdquo[3] 12然而只要资本主义制

度一息尚存其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就无法越出

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发展路向也定然摆脱不了被

更优越社会制度取代的终局因此马克思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仍未失效在这方面

我们从未ldquo失去信心rdquo马克思就曾指出ldquo社会

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rdquo[4] 60 在具体实践活动中

36

思考和解决新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展现时代性

和生命力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无

时无刻不在介入现实社会并在其中丰富和完善

自身的理论形态这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之所

在以时过境迁和社会变革为由妄称马克思主

义陈旧过时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和历史

的态度它既是对一百多年以来共产主义运动持

续开展的历史事实忘却殆尽更是对人类社会普

遍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置若罔闻如果单纯依据

理论创立的时间来判定其是否过时的话那我们

大可不必研究孔孟之道古希腊哲学了历史

正如爱德华middotHmiddot卡尔提及的那样ldquo就是现在与

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rdquo[5] 115

因此正像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

学者特里middot伊格尔顿认为的那样无论是柏拉

图笛卡尔还是黑格尔他们的思想空间如何深

邃理论体系如何宏大以他们的思想理论所指

导的现实运动却在ldquo历史上从未出现过rdquo[3] 前言 2

但《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却真正做到了在理论

与现实之间我们常常抱以一种奇怪的思维定式

mdashmdash过时的一定是理论绝非现实但我们又何曾

想过ldquo或许过时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资

本主义本身呢rdquo[3] 14

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超越

经验的实证性

按照罗素关于人类理智形态的划分哲学是

处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一块飞地介于信仰与科

学之间并受两者影响19世纪后期以来自然科

学获得的巨大发展推动理性的实证思维方式向

哲学领地大举进军不断冲击着哲学与实证科学

之间的界限由于经验实证被奉若圭臬不仅一

般的哲学理论被打上实证科学的印迹就连马克

思主义理论也难逃此命运

不少人就声称马克思主义根本缺乏实证

它给出的仅仅是一些不言自明未经验证贴上

ldquo客观rdquo标签的普遍原理再套上辩证法的外壳使

人难以推翻由于缺乏经验实证这种ldquo科学的精

神rdquo马克思主义就呈现为主观武断的ldquo宏大叙

事rdquo以所谓的ldquo客观规律rdquo来掩盖社会历史发展

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人们尊崇实证科学的背景

下这一荒唐无知的论调似乎大有市场然而

纯粹的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事实真相视而

不见的选择性无知

首先从理论创生的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的

产生具有自然科学意义上的ldquo实证rdquo众所周知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的唯物史观过程中留下了无论

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令人惊讶的笔记手稿与摘

要构成他全面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第一手资料一是深入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甚至是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派等这些都构成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二是对包括物理学化学

天文学生物学甚至是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具有深

刻把握熟练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博大精深的知

识海洋三是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的关注mdashmdash如俄

国中国以及印度等的研究mdashmdash而做出丰富翔实的

人类学笔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路径探寻现实突

破最后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

济运行的全面考察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剖析了

使用价值价值货币地租利润等形式最后

发现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秘密以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这在成就《资

本论》作为不朽经典的同时也成就了马克思作为

资本主义社会ldquo病理学家rdquo的地位时至今日西

方社会仍承认马克思是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第一

人倘若这些都不是实证研究还到哪里去找真正

的实证研究

其次从理论原则的高度来看马克思主义

超越了自然科学中的经验ldquo实证rdquo自然科学中的

经验实证方法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归

纳而得出一般性结论相比之下历史唯物主义

关注ldquo现实的人rdquo及其生活过程以揭示社会发

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超越自然科学中的经

37

验实证方法马克思认为以实证方式对现实进

行经验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它

充其量只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最一

般的结论但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

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就

以ldquo实证rdquoldquo实证哲学rdquo指代ldquo神的启示rdquo并将

之视为历史学派坦率而天真的无所顾忌的方

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证

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去研究

问题以反对那种从思辨出发的ldquo虚假的实证主

义rdquo《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抛弃先验的

抽象原则转而从真正的实证立场mdashmdash从社会生

活的事实本身出发去研究问题马克思认为描

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科学就是真正

的实证科学至此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达到一

个新高度即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不以任何理论原

则为根据而是以现实本身作为思维真理性的最

高标准倘若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从事物的现

象直接通达其本质那么ldquo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

的了rdquo[6] 923正如马克思所领悟到的那样历史并

非一些僵死的事实堆积而是ldquo现实的人rdquo的活

动展开的实际生活过程

再次马克思还建立了真正的ldquo实证科学rdquo

即ldquo历史科学rdquo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了

消灭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ldquo思辨哲学rdquo马克思

以现实作为研究对象将ldquo历史科学rdquo的存在范畴

界划出来之所以说ldquo历史科学rdquo就是马克思所要

建立的ldquo真正的实证科学rdquo乃是由于自然科学专

注于通过客观的经验实证认识事物造成一种见物

不见人的结果试想过度地专注于经验实证再

严谨的科学研究也会迷失在无法穷尽的经验材料

中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将失去目标只能如波

普尔那样以不断的ldquo试错rdquoldquo证伪rdquo去开展ldquo社会

零星工程rdquo相比较之下马克思主义借用经验实

证却又能从中超拔而出旨在将人自然与社会统

一起来还原科学以属人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指

出ldquo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

学rdquo[4]66 如果忘却哲学的现实土壤即使是对现实

进行实证研究也势必导致抽象思辨因此ldquo历史

科学rdquo关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恰恰是对

ldquo思辨哲学rdquo的终止ldquo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

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rdquo[4]73-74

马克思不是一位经院派的学者而是一位躬

身现实革命运动的思想家正如海德格尔曾领悟

到的那样ldquo生存问题总是只有通过生存活动本身

才能弄清楚rdquo[6] 15 在马克思运用实证分析的事实

背后还耸立着一个更大的价值目标所以在

马克思那里实证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马克思曾

以ldquo关于自由活动的空谈rdquo来批评海尔曼middot泽米

希的ldquo无条件的无前提的自由rdquo[7] 549就意在挑

明理论一旦脱离和忘却现实生活的基础只能是

虚幻的空中楼阁与无根的流动浮萍

三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面向

实践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遵从客观规律的

总体进程它以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为依据将社会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种必

然社会形态最终达致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

景然而一股强大的质疑声认为这是十足的

ldquo历史主义rdquo甚至是ldquo贫困的历史决定论rdquo即马

克思主义依靠单一的线性逻辑认定人类历史发

展存在的某种客观ldquo铁律rdquo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

史选择对此变得毫无意义始终在ldquo俄狄浦斯效

应rdquo面前无能为力

历史主义 (historicism)指一种强调历史发

展具有普遍规律和既定目的的理论倾向历史主

义的观念早已有之其基本原则可追溯到古希腊

的朴素辩证法古希腊思想家赫西俄德曾明确探

讨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未来趋势在启蒙运动

以后的欧陆哲学中理性受到推崇并被推向历史

领域认为历史的进步在于那种普遍的形而上学

理性的推动它与自然科学人的社会活动无

关为此维科试图将历史重新拉回到人类的社

38

会活动即ldquo新科学rdquo要关注民政世界从而形

成历史主义的基本精神这一点受到马克思的高

度评价历史主义的典型代表当属黑格尔黑格

尔将世界视为绝对精神外化和实现自身的过程

历史的进步与人的作用始终无法逃脱ldquo理性的狡

计rdquo如此一来思维的逻辑被移入历史进程在

思维的逻辑推演中重构客观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阵营内部卢卡奇与葛兰西

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主义的超越阿

尔都塞也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贴上历史主义的标签

然而在大多数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马克

思主义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纯粹的历史主义如施特

劳斯鲍德里亚波普尔等在施特劳斯看来包

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理论流派都热衷于探讨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相信今胜于昔并创造出各种

虚无的ldquo历史观念rdquo这在促使理论本身走向歧途

的同时也使整个西方思想陷入ldquo现代性的危

机rdquo鲍德里亚也指出马克思只是以唯物主义的

方式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已他与黑格尔在本

质上并无二致深受黑格尔式思维的影响历史主

义是在对历史进行ldquo理论追溯rdquo和逻辑重构以形

成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单线发展逻辑

相比之下波普尔的批评更具有冲击性他

认为任何宣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都是

一种不切实际的历史决定论未被证明的乌托

邦马克思主义所呈现的宏观整体性成为历史

决定论的典型因为它指出历史发展必然沿着预

定的道路进行在波普尔看来柏拉图黑格尔

与马克思都是历史主义的代表因为他们都试图

对历史进行ldquo规律性的预演rdquo波普尔受到休谟关

于归纳问题探讨的启发认为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的做法在逻辑上是一种徒劳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更是枉然而李凯尔特等新康德主义者对于ldquo文

化科学rdquo的阐述更使波普尔对此深信不疑在

波普尔的视野里社会历史问题不存在一般性的

规律只是一连串事件的连续和堆砌倘若非要

从中找出所谓一般性规律只能使得理论本身走

向贫困的决定论所以波普尔仿效自然科学中

的方法提出ldquo试错rdquo与ldquo证伪rdquo原则无论多

么科学严谨的理论都可以被检验和推翻就算是

牛顿那样光辉的理论也是如此当他将这一原则

运用到社会科学决定论的历史观就顺理成章地

受到批判就马克思主义而言波普尔承认其在

创始人的表述中是可检验的但马克思的后继者

们为避免它被事实推翻而做的解释使这一理论

本身的科学性受到侵蚀破坏与此同时马克思

主义被理论家们做出教条化的庸俗理解加之苏

联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巨大失误都为波普尔否

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了重要口实据此

波普尔自然将历史决定论与专制极权的ldquo封闭

社会rdquo等同视之正如他在 《开放社会及其敌

人》中宣称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ldquo纯粹的历史

主义rdquo因为它的ldquo方法是十分贫乏的rdquo[8] 145-146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历

史主义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似乎成为

基本共识即马克思主义继承而又超越了历史主

义因为它以实践辩证法作为本体论基础展示出

面向实践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唯心

主义历史观的合理内核mdashmdash辩证法并扬弃费尔巴

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造性地形成科学的唯物史

观以此马克思认为不应将历史视为精神与理

念现实化的过程而应从人的感性活动去加以理

解马克思主要关注人在历史中的现实处境意识

到历史并不具有某种特殊的人格它不过是ldquo追求

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rdquo由此马克思认同

维科将ldquo新科学rdquo聚焦于民政世界的做法但它更

强调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统一的视角来看待历史

因为脱离人及其实践活动的历史无非是ldquo不涉及

现实rdquo的ldquo超历史rdquo以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既

摆脱了黑格尔形而上学性又克服了早期历史主义

的虚无主义普遍主义倾向探索出一条强调实践

的全新历史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基于马克思研究资本

主义社会和指导工人阶级革命过程的深邃洞见与

其他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无意于在头脑中进行理性

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深厚的实践

39

底蕴从马克思青年时期投身的政治实践开始无

论是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考察东方社

会马克思都在躬身指导无产阶级运动中据守着实

践的方法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列宁

才得以通过ldquo十月革命rdquo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甚至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尤其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无不是在厚重的历史实

践中展开可以说ldquo实践rdquo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核

心命题马克思主义正是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以

生产资料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调整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揭示出来最终指向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马克

思到底是不是一个乌托邦思想家呢如果ldquolsquo乌托

邦思想家rsquo意味着预见未来将远远好于现实那马

克思就是rdquo[3] 10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我们留下的

思想遗产需要在现代社会加以据守诚如人们确

信的那样ldquo马克思首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全

部现代社会生活的可信的框架rdquo[9]280

要言之当前马克思主义遭受的三种质疑

道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实情mdashmdash马克思在当代社

会并没有被认真阅读诚如德里达所指认的那

样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ldquo将永远

都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

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rdquo[10] 14-15

在历史唯物主义所迸发的强大生命力面前

任何对理论交锋与实践发展的视而不见都将是一

种懈怠之举而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时代感实

证性与方法论需要在具体的时代处境中加以阐

明我们身处不断变革的伟大时代要努力坚持

马克思主义使其在关注社会现实中迸发强大的

生命力与解释力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杨晓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J]哲学研究2011

(3)

[2]阿兰middot巴迪欧哲学宣言[M] 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14

[3]特里middot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李杨等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EH 卡尔 历史是什么[M] 陈恒译 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汤姆middot洛克曼杨学功等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10]雅克middot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 何一译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

LU Deyou LUO TaoLU Deyou LUO Tao((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210094))

AbstractAbstract With the upsurge of pluralist ideologies Marxism is challenged for three accounts ie being tooldquooutdatedrdquo to hold a convincing explanatory power being too grand and theoretical to offer any ldquoconcreteevidencerdquo and being a simplistic and poor theory of ldquodeterminismrdquo To refute these accusations with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concerning the re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elucidate three dimensions it concerns socialrealities including its openness to the times empirical nature beyon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rientedmethodology Only to connect it with social realities and readily embrace the theoretical legacy of Marxism can wemake it display great vitality and explanatory power and greater theoretical space

Key WordsKey Words Marxism social realities vitality sense of the times empirical methodology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同中国当代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并

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大理论成果之一的毛泽

东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哲学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毛泽东哲学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成熟的哲学理论自邓

小平以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在毛泽东哲学

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分析和处理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所

用的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都闪烁着毛泽东哲学

思想的光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虽然进行了一些哲学探索但其系统的纯粹

的哲学探索并不多其哲学基础没有离开毛泽东

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涵盖了唯物论辩证

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哲学

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

成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ldquo三中全会以后我

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

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

本点还是那些rdquo[1] 300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些

ldquo基本点rdquo主要就是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

唯物论以矛盾学说为主体的辩证法以实践理

论为中心的认识论和以群众史观为代表的历史

观正是这些ldquo基本点rdquo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一实事求是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基本理论

为了反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覃正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其中实事求是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矛盾

学说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法基础实践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群众史观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观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41mdash08

【收稿日期】 2018-07-17

【作者简介】覃正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湘潭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省

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41

主观主义方法与学风毛泽东对中国古代的实事

求是范畴进行了哲学的改造与提升ldquolsquo实事rsquo就

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lsquo是rsquo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lsquo求rsquo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

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

周 围 事 变 的 内 部 联 系 作 为 我 们 行 动 的 向

导rdquo[2] 801毛泽东用中国话语ldquo实事求是rdquo阐述马

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就告诉我们所

谓实事求是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

合唯此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大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偏离当时的中国实际仿

效俄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致使革命遭

受巨大的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在革命的危急关头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现状

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中国应该走农

村包围城市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而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终的胜利延安整风运

动后实事求是开始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并成

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

(二)实事求是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中的地位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创

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邓小平曾

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他说ldquo我读的书并

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

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

个rdquo[3] 382ldquo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

就是lsquo实事求是rsquo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

想的精髓rdquo[3] 6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领导

集体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形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首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新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提出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实事求是的内容进行了

深化和拓展在邓小平看来要真正坚持党的思

想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并指出ldquo解放思想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符合主观

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rdquo[4] 364 解放思想是

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勤

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坚持创新才能彻底摆脱本

本主义的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实事

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就会出现错误的倾向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认为ldquo只

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

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

论才能顺利发展rdquo[4] 143 可见邓小平关于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

坚持和发展

其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新

的时代特征出发强调与时俱进并将党的思想路

线概括为ldquo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rdquo与

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

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的发展永无

止境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与时俱

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

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行动的指南要从新的实际

出发不断地探索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创新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从本质上讲与时俱进和实事

求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强调从实际出

发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再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

出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 2004年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克服

党员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虚假浮夸以权谋

私与民争利脱离群众等问题必须大力弘扬

求真务实精神在胡锦涛看来ldquo求真务实是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

42

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

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rdquo具体

地说所谓求真务实就是要ldquo求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

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

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

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

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rdquo[5]由此不

难看出求真务实就是强调在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勇于实践做到知

与行的辩证统一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

学世界观的本质要求

最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

用ldquo三严三实rdquo来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ldquo实

事求是rdquo是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也是一种科学

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但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

ldquo实事求是rdquo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弄

虚作假主观随意却屡禁不止呢关键还是要解

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ldquo总开关rdquo问题习

近平提出党员干部要ldquo三严三实rdquo即ldquo既严以修

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

实做人要实rdquoldquo三严三实rdquo 既是对中华民族优

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总结也是对践行

ldquo实事求是rdquo提出的更高要求体现了改造主观世

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古人云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目前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

的换挡期和爬坡过坎的紧要期ldquo险滩rdquo必须去

涉ldquo硬骨头rdquo必须去啃因此更加需要党员干

部ldquo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

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rdquoldquo三严三实rdquo对于更

好地践行ldquo实事求是rdquo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历程来看实事求是

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

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对实事求

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按客观规律

办事ldquo三严三实rdquo则是对践行ldquo实事求是rdquo提出

的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实事求是反对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则和立场的前提下一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从而推动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二矛盾学说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辩证法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

矛盾学说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矛盾思想的基础

上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思想并结

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创立了富有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矛盾学说

毛泽东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来阐述他的矛盾

学说首先辩证法的宇宙观和形而上学的宇宙

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以及内外因在事

物发展中的地位在毛泽东看来ldquo事物内部的这

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

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

因rdquo[6] 301 换言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

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其次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

盾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

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其特

点因此在分析矛盾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

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即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绝对的个性

是相对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是

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再次不同的矛盾和

43

矛盾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复杂的事

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

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事物的性质是由取

得支配地位的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最

后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根本属性斗

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

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

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分析矛盾斗争性中

毛泽东强调对抗是矛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

的形式要具体地研究矛盾不能套用对抗性矛

盾的解决方法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学说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也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方法论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党根据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

革命的方针和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就是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走出了与苏联不同

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这

种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得

到解决并且提出了统筹兼顾处理ldquo十大关系rdquo

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这一系列的矛盾

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

(二)矛盾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

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之

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结合可以说毛泽东的矛盾学

说功不可没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运用毛泽东

矛盾学说的产物在传统理论看来计划与市场

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制度搞计划就不能有市

场搞市场就不能有计划邓小平认为市场和

计划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只是不同的发展经

济的手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区分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人

们关于计划与市场不相容的思想枷锁对市场经

济有了全新的认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具

有矛盾的统一性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发展市

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有力手段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对毛泽东矛

盾学说的具体运用毛泽东认为ldquo在社会主义社

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rdquo[7]这

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得到

解决邓小平以毛泽东这一基本矛盾思想为基

础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出要通

过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

化教育体制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

条件中国的发展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

路充分调动国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扩

大开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一切有益的文明成

果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活力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运用毛泽

东矛盾学说的产物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它以

对抗或非对抗的方式存在处理矛盾的方式具

有多样性人们可以用对抗的方式或非对抗的

方式处理矛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毛泽

东只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忽视矛盾的同一性

但纵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毛泽东不

仅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且强调矛盾的同一

性例如毛泽东就特别强调统一战线和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

性的有机统一实质上就是强调和谐因为和

谐是矛盾各方面处于平衡的状态是矛盾的一

种非对抗的存在形式胡锦涛提出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以此为核心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就是以毛泽东的矛盾

44

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

盾而是社会的各种矛盾达到动态的平衡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

理论典范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

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地处理好主

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任务胡锦涛在邓

小平ldquo发展才是硬道理rdquo江泽民ldquo发展是党执政

兴国的第一要务rdquo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

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

是根本方法从而把毛泽东矛盾学说的运用提高

到一个新水平

第五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

要矛盾的认识是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最新成

果在习近平看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人民的美好生

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

重大的判断正因为主要矛盾变了所以经济社

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也要发生变化例如ldquo五大发

展rdquo理念就是主要矛盾变化之后需要处理的具体

矛盾其中创新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创新与守旧的

矛盾协调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均衡与非均衡之间

的矛盾绿色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可持续与不可持

续之间的矛盾开放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开放与封

闭之间的矛盾共享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公平与效

率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新常

态下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与社会局势的稳定

三实践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实践理论的主要内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创

新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通过吸收

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观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

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形式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正确地揭示

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实践理论

毛泽东的实践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

实践的基本形式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

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ldquo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rdquo此外阶

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二

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实

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

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ldquo不入虎穴焉

得虎子rdquoldquo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rdquo[6] 288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经过实践

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的落脚点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判断认识是否符合真理是依客观上社会实

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三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毛泽东认

为ldquo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必须表现于

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rdquo[6] 292 认识

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部事物是处在低级的感

性认识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加工制

造是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理性认识阶段

认识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

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

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

跃只有实现这一飞跃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把革命的理论转化为革命的实践也就是

说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与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ldquo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rdquo[6]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的

辩证发展规律

45

(二)实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毛泽东以实践为核心的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有效地指导中国

革命取得胜利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文化

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受ldquo两个凡是rdquo的影响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止步不前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前夕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由于坚

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为党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

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

决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空谈误国实

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这个不争论

就体现了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敢闯敢试的决心和勇气江泽民胡锦涛

习近平等继续坚持和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的

精神ldquo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

子rdquo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党充分尊重和发挥人

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实践和勤于思

考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和

发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ldquo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rdquo的认

识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

发展的理论论据毛泽东说ldquo马克思列宁主义并

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

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

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dquo[6]] 296- 297 的

确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向前

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也要不断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

发首次提出ldquo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dquo的

科学论断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描绘了蓝图江泽

民在新形势下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

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想在实践中推动了党的建设

的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胡锦涛总结

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

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无止境

认识也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

放的必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四群众史观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历史观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此要坚决依靠人民

群众和相信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毛泽东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又吸收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

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包括深刻的群众观点一

以贯之的群众路线为人称道的群众作风和行之

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在内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群众

史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

历史观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

观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是指导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毛泽东指

出ldquo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力rdquo[2] 1031 而人民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国

家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为了便于分

清敌友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用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的范畴进行科学的界

定从量上讲人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从质

上说人民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新中

国建立后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范畴有了新的界

定认为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

围其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ldquo在

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

46

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dquo[2] 899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深入群众的实践中去体察

民情集中民智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更好

地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

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ldquo全

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

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

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rdquo[2] 1094-1095 再次

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能

否处理好党群关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

固要处理好党群关系一是要一切为了人民群

众 要 对 人 民 负 责 全 心 全 意 为 人 民 服

务[2] 1095-1096 二是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

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是社会实

践的主体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

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三是要向人民群众

学习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要向人民群众

学习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尾

巴主义等在内的不良作风

(二)群众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

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得到丰富和发展

首先邓小平提出ldquo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

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rdquo[4] 368

为此邓小平要求恢复和发扬毛泽东关于群众路

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

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

群众一是对人民群众的范畴有了新的界定指

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丰富了人民范畴的内涵二是尊重人

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ldquo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

答应rdquo作为新时期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与否

的根本标准三是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向人民群众

学习的观点要先当学生再当先生虚心学

习广纳民意才能找到正确的施政方向实现

正确的领导

其次江泽民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

政治优势江泽民认为ldquo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

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

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rdquo[8] 262

一是在对人民群众范畴的界定上江泽民强调民

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

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

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都是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这是对毛泽东人民范畴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二是强调党的各项事业的裁决者是人

民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深刻地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三

是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

想的本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不断加

强党自身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展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做最

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再次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胡锦涛

认为ldquo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

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

护 和 发 展 人 民 群 众 的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权

益rdquo[9] 646 一是在对人民范畴的定义上强调以人

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ldquo人rdquo是以劳动者为主

体包含各个社会阶层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

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全体社会成员负责满足人

民多样性需求的执政理念是对毛泽东关于人民

范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在对人民群众的地

位和作用认识上胡锦涛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建设主体是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推动力量要坚持人

47

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三是在处

理党群关系上胡锦涛特别强调毛泽东的ldquo两个

务必rdquo思想坚持ldquo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rdquo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的

成果

第四习近平运用毛泽东群众史观提出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

主体地位在习近平看来ldquo人民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dquo[10]因为

ldquo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

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rdquo[11]二是强调中国梦

的实质是人民的梦习近平指出ldquo中国梦归根到

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

不断为人民造福rdquo[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实现中国梦就是为

了增进人民的福祉三是通过扎实开展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群众史观习近平认为要把

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

创造历史伟业因此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群众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

贯彻到党的思想和行动中去集中解决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ldquo四风rdquo问

题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这

与毛泽东的群众史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胡锦涛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继

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

2004-01-1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5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8-10-27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12]习近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

民来实现[N]人民日报2013-03-1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IN ZhengQIN Zhengrsquorsquoaiai((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Committee Changsha Huna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Committee Changsha Hunan 410006410006))

AbstractAbstract What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is a major theoretical issue The foundation lies in Mao Zedongrsquos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which the theory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onstitutes its materialistic basis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ions its dialectical basis thetheory of practice the basis of its epistemology the people-based view of history the basis of its view of history

Key WordsKey Words Mao Zed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hilosophical basis

48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林俊德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这一卷《年谱》着重记录毛泽东主席为战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作出的艰

苦努力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是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承担错误责任制定建设计划必须从实

际出发留有余地注意综合平衡要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大办

粮食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来确定人民公社体制不得刮ldquo共产风rdquo不得搞浮

夸和强迫命令瞎指挥社会主义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遵循其规律才能健康发展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

步掌握所有这些不仅对于当时战胜挫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年谱》社会主义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49mdash18

《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 第 4 卷记载

的是 1959 年 4 月至 1961 年 6 月毛泽东主席的主

要活动这是我们党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遇到重大挫折社会主

义事业遭到诸多损失的时期毛泽东最早察

觉 到 党 的 指 导 方 针 的 偏 差 和 从 中 央 到 省

地县公社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中的失误及

其 严 重 后 果 以 巨 大 的 勇 气 和 毅 力 予 以 纠

正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艰难而顽强地前

进这一卷 《年谱》 着重反映毛泽东为纠错

所作的艰苦努力所采取的许多既解决当时

问题又具有长远意义的措施

一认真总结经验用正反两方面经验

指导工作开辟道路

这一时期毛泽东把总结经验摆在非常突出的

地位这既是因为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已十年之

久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前所未有的事业

创造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加以总结

必将有助于全党看清这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哪

些事情做得好是怎样做好的哪些事情做得不

好或不够好原因何在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提

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也是因为 1958年提出社

【收稿日期】 2018-07-10

【作者简介】林俊德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原顾问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49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推广人民

公社以来出现了许多没有料到的问题发生了

相当大的困难很需要通过总结经验弄清症结

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途径以便

掌握主动权扭转被动局面毛泽东在1959年11月底的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回顾中国

共产党近四十年的历史说明ldquo不断总结经验是

重要的rdquo[1] 1031他率先垂范对这几年工作的经验

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或者系统或者片断的

总结1959年4月5日他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

作题为ldquo工作方法rdquo的讲话共十六个问题就

是对近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如ldquo多谋善断rdquo

ldquo留有余地rdquoldquo波浪式地前进rdquoldquo观察形势rdquoldquo当

机立断rdquoldquo与人通气rdquoldquo解除封锁rdquoldquo注意个别

人的反对意见rdquo等等是从1958年8月在北戴河

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ldquo北戴河会

议rdquo)到 1959年 3月底至 4月初在上海举行的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 (史称

ldquo上海会议rdquo)这段时间正反两面的实践获得的

重要认识ldquo客观事物是在实践中间逐步认识

的rdquo[2] 10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逐步认识客观事物

的过程4月 29日他写给省地县社生

产队生产小队六级干部的信谈了当时影响农

业生产的六个关键问题即包产问题密植问

题节约粮食问题播种面积要多的问题机械

化问题讲真话问题都是针对大跃进以来农业

方面的一些不成功的做法而提出的贯穿一个中

心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

要求出发反对瞎指挥反对违背群众的意愿作

决定这是从总结反面经验中获得真知的典范

信末说ldquo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

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

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

什么叫自由自由是必然的认识rdquo[2] 35他从探讨

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是非得失中揭示了通过实

践积累经验通过总结经验掌握客观规律的科学

认识事物的路径有感于领导层对 1959年钢产量

和粮食产量从超越条件的高指标调整为比较适当

的指标经历了数次艰难转弯的情况他说ldquo世界

上的人自己不碰钉子没有经验总是不转

弯rdquo[2] 70道出了反面经验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

性7月2日在庐山召开的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各

协作区主任会议上他总结近几年经济工作的经

验提出ldquo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

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过去是重

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

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

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helliphellip要把衣

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

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建设同时

国家也可以多积累rdquo[2] 84-85他着重指出ldquo大跃进

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在整

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

才能有群众路线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

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

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

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rdquo[2] 85-86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认识实际上提出

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指导方

针他对1958年工作的估计是ldquo有伟大成绩有

不少问题前途是光明的缺点只是一二三

个指头的问题许多问题是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

看得出来的rdquo[2] 86-87 这种估计源于他的一个根深蒂

固的认识ldquo党领导下的一切人民事业成绩都是

主要的而缺点错误则是第二位的不过十个指

头中的一个指头而已rdquo[2] 133 这个论断显示了他的

至诚的人民情怀但从历史上看有相当的片面

性应该说只有在党的路线正确人民忠实执

行党的路线的情况下人民事业的成绩才是主要

的一旦党的路线出偏差或者人民离开了党的

正确路线人民事业就可能收效甚微乃至一败

涂地这已为他领导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事实所证明然而他没有估计到他领导的党的

路线也会出偏差的情况亦不承认他付出巨大心

血希望以此迅速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总体上不成功的事实始终用这

50

样的观点观察形势认识问题他认为1958年的大跃进虽然出了许多乱子但是最大的成绩是

从北戴河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注意搞经济了包

括工业农业商业[2] 71 他尤其看重大办钢铁运

动的作用ldquo从局部短期看大办钢铁好像是吃

了亏但是从整体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值得

的因为经过大办钢铁的运动把我国整个经济

建设的局面打开了在全国建立了很多新的钢铁

基地和其他工业的基地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大

大加快建设速度rdquo[2] 288 他说1958年ldquo人们的热

情是宝贵的只是工作中有些盲目性在大跃进

形势中包含着某些错误某些消极因素现在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包含着有益的积极因

素去年 (指 1958年mdashmdash引者注) 形势本来很

好但是带有一些盲目性只想好的方面没有

想到困难rdquo[2] 84这里阐述了ldquo祸兮福所倚福兮

祸所伏rdquo的辩证法真理1958年的好形势中潜伏

着危机由于头脑不清醒盲目乐观终于酿成

灾难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包含着有益的积极因

素只要认真对待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出现

更好的形势他用这一思想激励全党同志增强信

心克服困难使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他提

出ldquo我们要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认识规

律helliphellip要从成绩和错误缺点两方面来认识rdquo[2] 97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1959年 8月 11日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他在

总结 1958年以来的工作时指出存在诸多反面的成

绩提醒全党注意这些问题特别是认识其教育

意义ldquo去年一年今年这半年不但有正面的成

绩而且有反面的成绩比如lsquo共产风rsquo浮夸之

风吹遍全国强迫命令否定商品交换等价交

换价值法则还有比例失调市场紧张引起

城乡各阶级紧张这大为教育了我们的同志学

会什么叫价值法则什么叫等价交换这是个大

学校在大跃进中放了许多假lsquo卫星rsquo报纸上

登了许多这些东西势必要走向反面浮夸之风

就走到实事求是helliphellip反面的东西变成一种有益

于我们的教材rdquo[2] 143-144他告诫全党ldquo路线正确与

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要有时

间从实践的结果来证明我们对建设应该说还

没有经验至少还要十年rdquo[2] 98这期间他在会

见外宾的谈话中不仅总结了近几年的工作还进

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年的工作10 月 5日在会见十七个拉美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时

他说ldquo在过去十年内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是有成就的可以说革命和建设是同时进行的

头八年我们的精力放在革命放在为社会主义

建设扫清道路上后两年我们的全部精力放在

建设方面今后十年或二十年内我们的主要精

力将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rdquo[2] 199-200 10月 14日

在会见波兰党政代表团时他说ldquo新中国成立

后头三年我们一点经验也没有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只能抄苏联的一九五六年我们开始想

多快好省的问题就在这一年提出了这个

口号一九五八年形成了党的总路线并且在党

代表大会上通过了helliphellip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需要

两年完成的现在只需要一年甚至更少的时间

时间缩短了一半投资也节省三分之一但质量

和过去一样人民公社是群众创造的中央只是

总结经验并把它推广在中国的条件下不搞公社

不行中国有很多天灾每年都有没有大规模

的组织就不能抵抗灾害公社成立后过去不能

利用的资源现在也能利用了rdquo[2] 211-212 10月 25日在会见巴西共产党代表团时他说ldquo十年

来我们在工作中得到很大的成就将来要在主

要工业产品的生产上超过英国这是好事但这

点不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英国只有五千万

人口中国有六亿五千万人口我们一定要在按

人口计算的生产上同英国比赶上或超过以后才

能说解决了问题要这样做不是几年或十几年时

间的事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五十年helliphellip有

了和平的环境在国内政策上不犯大错误在这

样条件下可以达到上述目的错误是免不了的

认识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如你们认识巴西

也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要同自然界斗争要搞

技术革命是新的东西就是不懂好的是有苏

51

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但不能全抄他们

的一部分可以抄一部分不能抄中国还是中

国历史条件不同rdquo[2] 224-225 在 1959年 12月 10日

至 1960年 2月 9日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过程中他对

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把关于

我国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提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来总结从而更

系统更严谨更深刻1960年 6月 18日他写

的《十年总结》对1956年以来党的工作的成败得

失作了梳理从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

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灿烂而艰难曲折

的历程既肯定ldquo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

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rdquo[3] 216又自觉ldquo我们对

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

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rdquo提出ldquo我们要以第二个

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

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

命和建设服务rdquo[2] 420 这篇短文从事实出发揭示

了我们党通过反复实践逐渐认识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规律的过程既不隐讳党的失误也不隐

讳自己的失误将过去十年特别是 1958年以来

的重大决策哪些是正确的有效的哪些有缺

陷出了问题采取什么措施予以解决解决到

什么程度等等一一列举他说ldquo我们过去十

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这样一

个过程中间经过许多错误的认识逐步改正这

些错误以归于正确rdquo由此得出结论ldquo真理不

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rdquoldquo自由是必然

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

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

的rdquo[2] 420 12月30日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听取东

北小组华北小组讨论情况汇报后他专门讲了

总结经验的问题ldquo这几年说人家思想混乱首先

是我们自己思想混乱总结经验前后不要矛盾

才行过去一个时期一方面纠正lsquo共产风rsquo纠

正瞎指挥风另一方面又来了几个大办助长

了lsquo共产风rsquo这不是矛盾吗helliphellip一九六〇年有

天灾又有人祸敌人的破坏尚且不说我们工作

上是有错误的突出的是大办水利大办工业

调劳动力过多三年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

助要真正地好好地总结三年经验把这几年的

经验总结起来接受过来就可以把消极因素转

化为积极因素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看来就是缩

短工业战线大办农业大办粮食rdquo[2] 511-512 这篇

讲话既讲了总结经验的正确方法又讲了总结三

年经验将它接受过来的意义还讲了他总结的

这三年的基本经验为科学总结经验提供了重要

依据总结经验就是实行领导也是重要的领

导方法毛泽东指出ldquo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

者的任务rdquo[4] 369 他通过总结经验用规律性的认

识指明前进方向用具体的经验提示各级干部

哪些是可以汲取和借鉴的哪些是必须防范和摒

弃的切实负起领导的责任

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党的指导方针

的偏差和实际工作的错误以巨大

的勇气和毅力予以纠正努力把党

的工作引导到正确的轨道

毛泽东历来注意中央决策是否落到实处落

下去后结果如何的问题这卷《年谱》涉及的年

代是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大决策全面实施的时期毛泽东以迫

不及待的心情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了

解全国各地的有关情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

《毛泽东传》(1949mdash1976)第二十七章ldquo大兴调

查研究之风rdquo(上)叙述了1961年1月20日至2月22日毛泽东围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问题运

用多种形式调查研究的情况可看作这 33天毛泽

东调查研究的路线图也是这个时期毛泽东为解

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

别具一格的调查研究的缩影很能反映毛泽东工

作的特色ldquo这次调查的显著特点是真实调查组

52

不带框框实际情况是怎样就是怎样调查获得

的材料和调查组的意见如实报告毛泽东毛泽东

获得的是比较真实的情况rdquo[1] 1118-1133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认识

到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

题相当严重他在 1959年 7月 10日于庐山召开的

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有关人员会议上作了概括性的

评述ldquo去年北戴河会议的时候人心高涨但埋

伏了一部分被动不论谁批评都要承认当时有

一部分缺点错误简单来说就是三千万吨钢

基本建设一千九百项粮食增产一倍办公社中

刮lsquo共产风rsquo这四件事搞得很被动特别是公布

了四大指标(指钢煤粮棉生产指标mdashmdash引

者注)自己设个菩萨自己拜对农业生产的确估

计过高并且据此安排生活有浪费工业基本

建设是搞多了金木水火土分散了工业生产指

标过高缺乏综合平衡为了三千万吨钢引起

了各方的不满helliphellip跃进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夸

大helliphellip人民公社叫大合作社或者说基本上还

是高级合作社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是把公社

看得太高了rdquo[2] 96 这里指出了工农业生产的ldquo高

指标rdquo和公社化中的ldquo共产风rdquo两大问题这确

实是当时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是牵动全局

引发其他许多问题的问题

关于高指标毛泽东在1959年7月2日于庐山

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各协作区主任开会时说

ldquo去年做了一件蠢事就是要把好几年的指标在一

年内达到像粮食的指标一万零五百亿斤恐怕

要到一九六四年才能达到rdquo[1] 962 他认为工业生

产的高指标特别是规定了脱离实际的钢产指

标大大破坏了各方面的平衡ldquo过去就是片面

性只注意高炉平炉的生产设备能力煤的账

不算焦炭的账不算矿石的账不算容积也不

算运输也不算真正一算从前那么高的指标

就不行不晓得讲了多少年的有计划按比例发

展就是不注意不是综合平衡各个工业部门

的联系工业部门跟农业部门的联系重轻

农的联系就没有顾到rdquo[2] 71 农业生产的高指

标尤其是规定了超出客观可能的粮食生产指

标导致严重后果浮夸弄虚作假以及随之

而来的难以完成又不得不完成的高征购结果就

是粮荒饿死人毛泽东了解这种情况他除了

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六次会议上戳穿一些地方搞

ldquo并拢rdquo(禾秧要熟的时候把许多亩并到一亩)造

亩产几万斤水稻的神话[2] 20 外还在同外宾的谈

话中批评这类浮夸现象1959年 5月 22日他在

会见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时说ldquo我们的口号

(指ldquo多快好省rdquomdashmdash引者注)提出来以后有许

多好的新气象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浮夸

的现象想入非非想到天上去了不切实际

胡思乱想这是不好的方面helliphellip办事要认真

不是吹一口气吹出来的我们教育干部教育群

众指出不切实际的夸大的作风后果是不好

的rdquo[2] 55 4月 17日他看了国务院秘书厅四月六

日关于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五省缺粮

情况及处理办法给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并总理

副总理的报告和中央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四月九

日关于十五省春荒情况的统计表当即批示周恩

来ldquo总理此件我已全部看了建议(一)将

此件(实为两件一件是十五省的表一件是五

省缺粮情况及处理办法)立刻印三十份以十五

份在三日内用飞机送到十五省委第一书记手

收请他们迅即处理以救二千五百一十七万人

的暂时(两个月)紧急危机helliphelliprdquo[2] 22 此后全

国各地缺粮情况越来越严重直至大出毛泽东所

料他在 6月 13日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无奈地说

ldquo许多问题是料不到的helliphellip粮食去年大丰收今

年大紧张也没有料到rdquo[2] 71

关于ldquo共产风rdquo毛泽东认为ldquo共产风rdquo是办

公社过程中不管价值法则等价交换导致的主

要内容有三条一是贫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

义务劳动太多三是ldquo共rdquo各种ldquo产rdquoldquo即是

说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

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rdquo[1] 916ldquo共产风rdquo又带来

了强迫命令风和瞎指挥风这几股歪风破坏了农

村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恶化了农民之间

53

的关系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

生产力毛泽东在 6月 22日外出考察途中的专列

上同河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说ldquo去年大家头脑

热上上下下一起热一热就充公helliphellip这个教

训大啦公社教训粮食教训农业教训工业

教训公社教训就是群众路线的问题脱离群

众刮lsquo共产风rsquo哪一件事情触怒了群众呢就

是刮lsquo共产风rsquordquo[2] 75

高指标和ldquo共产风rdquo等错误是一种超越客

观条件不能为而硬要为的ldquo左rdquo的倾向毛泽

东意识到这一点6月 25日他特地与陪同外出

考察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人谈起开始创

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政策很ldquo左rdquo的情况包括他

自己过激的举动指出ldquo去年刮lsquo共产风rsquo也

是一种lsquo左rsquo的错误rdquo[2] 79 7月 20日庐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他在庐山住处听取中央办

公厅负责人汇报各组讨论情况时说ldquo有些气就是

要泄浮夸风瞎指挥贪多贪大这些气就是要

泄rdquoldquo我准备和那些lsquo左派rsquo就是那些不愿意承

认错误也不愿意听别人讲他错误的人那些不

愿意认真总结去年经验教训的人谈一谈让他们

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rdquo[2] 108 所以从第一次郑州

会议①以来至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把注意力放

在纠ldquo左rdquo上庐山会议后期由于错误地判断

彭德怀等同志对党的工作所作批评的性质错误

地开展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并且将它延

伸到地方县以下纠ldquo左rdquo行动中断此后一段

时间ldquo左rdquo的错误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泛滥

导致严重后果毛泽东只好重新进行纠ldquo左rdquo的

工作他在1961年3月5日于广州召开的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上对这一曲折过程作了反思颇有些

懊恼的意味ldquo在庐山会议之前我们对情况的了

解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在庐山会议之后就不大清

楚了因为庐山会议之后一反右有人讲真实

话讲困难讲存在的问题讲客观实际情况等

等都被认为是右的东西结果造成一种空气

不敢讲真实情况了相反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情

绪不讲实际了例如河南本来粮食产量只有二

百四十亿斤他们说有四百多亿斤这都是反右

反出来的郑州会议(指第二次郑州会议②)的召

开是为了反lsquo左rsquohelliphellip从三月到六月只反了四

个月的lsquo左rsquo如果继续反下去那就好了谁知

道彭德怀在中间插了一手我们就反右helliphellip但

是带来一个高估产高征购高分配这个教训

值得我们吸取这件事也教育了我们反lsquo左rsquo

中间插了一个反右在群众中间一反结果就反

出一个浮夸风庐山会议反右这股风把我们原来

的反lsquo左rsquo割断了rdquo[2] 547-548

毛泽东纠错的努力着重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承担中央领导工作所犯错误的责任

1959年 6月 24日毛泽东在外出考察途中对王任

重说ldquo决策错了领导人要承担责任不能片面

地责备下面领导者替被领导者承担责任这是

取得下级信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rdquo[2] 78他就是

这样做的自从认识到 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存在

许多问题他在各种场合多次作自我批评1959年 4月 5日他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说ldquo北戴

河会议以后我们的计划工作一直被动毫无主

动武昌会议③是被迫由三千万吨钢搞成两千万吨

的北戴河会议决议是大会通过的通过之后我

看了一下我也有责任没有提出意见我那个

时候也在高潮越多越好rdquo[2] 9 7月20日他在庐

山住处对中办负责人说ldquo欠债是要还的不能出

了错误一推了之去年犯了错误每个人都有责

任首先是我rdquo[2] 108 7月 23日在庐山召开的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ldquo去年八月以前主

要精力放在革命方面对建设根本外行在西楼

开会时曾经讲过不要写lsquo英明领导rsquo管都没

管还说什么英明但是同志们一九五八

年一九五九年主要责任在我身上应该说

我helliphellip大办钢铁的发明权是柯庆施还是我我

说是我helliphellip一个是一〇七〇万吨钢是我建议

的我下的决心其次是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

权有推广之权北戴河决议是我建议写的还

有总路线是虚的我们现在的经济工作helliphellip

没有完全失败也不是大部分失败是一部分失

54

败如果讲责任helliphellip第一个责任是我rdquo[2] 114-115

1960年 6月 18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闭幕会上他在讲话中提到两件事语气很

重ldquo我在北戴河同意一九五九年完成三千万吨

钢不是发疯吗再一个例子一九五九年三月

第二次郑州会议我主张对lsquo一平二调rsquo的账可以

不算要算账还是不要算账这是关系广大群众

的利益问题关系公社的所有制能不能巩固能

不能发展的问题rdquo[2] 422 其实毛泽东对于他提出

的ldquo账可以不算rdquo的主张很快就意识到不妥

并作了纠正1959年4月3日他在审阅一位中央

领导同志关于各省的六级干部会议和县的五级干

部会议情况的信时写的批语说ldquo就算账这个问题

来说郑州说的是一般不算应翻过来一般要

算rdquo[2] 3随后他又两次讲到这个问题特别强调了

算账的重大意义1960年 8月 10日在北戴河召

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他说

ldquo秋种要尽可能种多一点种好一点从前我有一

个时候偏在一面就是武昌会议那个时期赞成

一些同志的建议叫做少种多收后头看起来不

行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少种多收就是搞

丰产方二是要广种薄收rdquo[2] 441 这一偏颇他在

一年多以前写给从省到生产小队六级干部的信中

已作了更正如今他又在众多高官面前曝光

1961年 3月 23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

上他恳切地表示ldquo这几年出现的高指标等问

题总的责任当然是我负因为我是主席rdquo[2] 567

6月8日在京召开的有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参加的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他对几年来党的一

些决策违反客观规律遭惩罚之事作了检讨ldquo违反

客观事物的规律硬去实行要受惩罚受了惩

罚就要检讨现在我们受惩罚土地人牲

畜瘦了lsquo三瘦rsquo不是受惩罚是什么helliphellip现在的

lsquo三瘦rsquo主要是中央和我负责我负主要责

任rdquo[2] 597-598 毛泽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检讨自

己认识和工作中的失误全然不顾及是否有损面

子也不担心自己的某些见解主张遭到否定

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于是否有利于国家建设

事业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凡是与此相违背

的哪怕是自己提出的或者自己推崇的统统

去除此举表现了他的坦荡胸襟彰显了他对人

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品格这不仅没有损害他

的威信反而使他赢得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充分的

信任从而凝聚起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其次调整过高的工农业生产指标稳定以

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体制毛泽东

清醒地认识到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是当时经济工

作的突出问题他召开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会

议同经济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反复协商并且做

通了一些主张生产指标越高越好的领导人的工

作对 1959年工农业生产指标作了压缩比较注

意各方面的比例关系钢的计划指标是焦点

1959年 4月初的八届七中全会将它从武昌会议确

定的 2000万吨调整为 1800万吨(洋钢为 1650万

吨)与此相适应变动了一些其他主要工业产品

的指标粮食棉花武昌会议已经公布的数字

(粮食 10500亿斤棉花 1亿担)不变其他一些

农产品产量指标则都有一些降低[2] 5 到了 6月 13日召开的研究工业农业和市场问题的会议上

又把钢的计划指标降到 1300万吨基本建设项目

也作了较大幅度的压缩粮食指标农业部门负

责人说现在包下去的是六千亿斤左右毛泽东

说ldquo我的意思是包五千亿斤就差不多了今年只

比去年增产两百亿斤日子过得紧一点不要放

开肚皮吃饭明年日子会比今年好一万零五百

亿斤是一九六四年的事粮食有五千亿斤就好

了不要按五千亿斤安排按四千五安排本来

是一些好事因为一些指标一高每天处于被

动工业指标农业指标有一部分主观主义

对客观必然性认识不足那么高的指标吹了

不要了什么两千万吨钢多少万担棉花根本

不理农业以后不要公布产量了工业明年的

指标切记不可高我看大体就是今年的指标低

一点也可以搞一个马鞍形嘛rdquo[2] 69-70 1960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对第二个

五年计划后三年(1960mdash1962年)补充计划的十

55

四项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降低[2] 410 他坦言

ldquo过去的雄心太大了其志可嘉就是办不

到rdquo[2] 76 鉴于一年多来经济工作冒进及其恶果的

教训(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提到那时ldquo事实上

就是反冒进只是不公开讲rdquo还说ldquo反冒进的司

令就是我rdquo[2] 105)他强调要坚持ldquo留有余地rdquo的

原则把它看作一个政治问题一个马克思主义

的方法问题他在八届七中全会上说ldquo成都会

议④就讲留有余地后头不留有余地了我们过去

打仗是三倍四倍五倍六倍以至七倍的兵

力来包围敌人这是留了很大的余地不打无准

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而现在我们搞工业很

多是打没有把握之仗没有准备之仗不晓得多

谋善断留有余地这是个政治问题这是个马

克思主义的方法问题rdquo[2] 9后来他又说ldquo不是纸

头上口头上留有余地而是实际上真正留有余

地这个气就可以鼓干劲有鼓的余地不然干

劲就鼓不上去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rdquo[2] 416他还

提出要注意综合平衡问题ldquo搞社会主义建设很

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比如社会主义建设

需要钢铁等种种东西缺一样就不能综合平

衡农业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

副渔五个方面rdquo[2] 68

与此同时毛泽东用很多时间很大精力解

决公社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次郑州会

议以来他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制定一系列文

件规定了人民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相应的政

策如实行按劳分配社员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

和存款仍归社员所有实行三级(公社大队

生产队)所有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

既要生产自己食用的产品也要生产用于同其

他公社和国家交换的商品要遵守价值法则进

行等价交换不得刮ldquo共产风rdquo等等但是推行

起来并不顺利更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主要表

现在相当多地方坚持大队基本所有制还有一

些地方急着向公社基本所有制过渡实行生产队

基本所有制的地方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生产队

的自主权极其有限社员的生产活动和家庭生活

都受到诸多限制ldquo共产风rdquo没能刹住有些地方

刮得更猛社队干部强迫命令瞎指挥现象严

重公共食堂不能满足需要社员不愿意参加

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人民公社的体制不适合

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觉悟程度引起的

即如毛泽东所说ldquo把公社看得太高了rdquo因此他

着重抓了人民公社体制规模的调整(或落实)

和社队干部作风的整顿等问题1959年 4月初

他在一些地方和中央有关方面领导人报送的材

料信件上写批语肯定一些地方认真解决ldquo一

平二调三收款rdquo问题的做法指出ldquo县社两级

该退还的迅速地退还给生产队了一身清净

然后进而解决队与社员的矛盾公社就可以大大

地发展起来rdquoldquo县社要向生产队算清过去几个

月大调大抓的账解决大集体与小集体间的矛

盾这当然是要首先解决的还有一个必须随着

解决的矛盾生产队干部与生产小队干部全体

社员群众间的矛盾小集体与社员的矛盾rdquo[2] 23

4月4日他修改中央政治局一九五九年四月上海

会议纪要 《关于人民公社的十三个问题 (修正

稿)》申明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确定ldquo要按

群众的迫切要求办事rdquo将修正稿说的ldquo要由生产

队基本所有制公社部分所有制改变为公社基本

所有制生产队部分所有制rdquo所需时间从ldquo三

四年五六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rdquo改为

ldquo要许多时间rdquo并指出ldquo这种改变在经济上不

能使任何一个生产队生产小队和任何一个个人

吃亏而只能使他们较之以前更有益处rdquo将修改

稿所提将来由生产队基本所有制改变为公社基本

所有制的条件从一项改为两项即除了要有社

员群众自愿这一政治条件还要具备一定的物质

条件[2] 7- 8ldquo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

队rdquo后来写进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

案)》作为人民公社制度的重要内容规定了下

来修正稿提出上级规定增产技术措施时必须

充分考虑各地情况不同使下面能够因地制宜

毛泽东在修改这一条时加写ldquo不管当地情况的区

别由上面强制规定的所谓增产技术措施例如

56

强制规定种植的密度是很危险的rdquo[2] 7鲜明地表

达了反对某些领导机关无视各地实际情况强制

推行自以为是的生产措施的瞎指挥作风的态度

1961年3月7日他在广州同王任重谈话时又讲到

反对农业生产上的瞎指挥问题ldquo农村跟城市总有

区别农业跟工业总有不同农业就不能像工业

那样来指挥生产农业更不能用通电话的办法来

指挥生产农村常开电话会议布置任务实际

就是死命令这可害死人我看领导生产这方

面就要搞消极一点helliphellip总之不要瞎指挥rdquo[2] 551

1959年 4月 14日他在外出途中同河北省委和天

津市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抓紧时间整社ldquo对

作风极端恶劣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惩办要撤

换一批不执行党的政策的干部整社要搞三条

一落实基本核算单位基本核算单位主要应该

是生产队二彻底算账先算公社同生产队

的后算生产队同生产小队的三包产根本

不管指标不指标就是按去年的实际产量搞增产

指标包产以后要使群众有产可超这样他的

积极性就大了让群众有产可超要落实公社

党委和公社各级领导机构都要选举都搞委员

会公社选举时要把生产队有经验的干部选上

公社决定大事情一定叫生产队长小队长参

加否则就是冒险现在人们胆子太大了不谋

于群众不谋于基层干部不考虑反面意见也

不听上级的就是他一人能断实际上是少谋武

断rdquo[2] 16 这里谈的是办公社过程中产生和存在

的一些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所提对策有很强

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能真正付诸实施将使

人民公社得到比较健康的发展5月7日中央发

出《关于农业的五条紧急指示》和《关于分配私

人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鸡鹅鸭问题》两个文件出

台了两项重要政策明确家畜家禽ldquo实行公养私

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rdquo恢复社员的自留地规定

ldquo仍然按照原高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自留地不超

过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百分之五rdquo毛泽东在审定

前一个文件稿时加写了一句话强调恢复自留地

的必要性ldquo没有自留地不能大量发展私人喂养的

猪鸡鹅鸭不能实行公养私养两条腿走路的方

针rdquo[2] 3940 6月 11日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

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这个文件是

毛泽东同邓子恢李先念廖鲁言三人商好后

由廖邓起草的ldquo指示rdquo除重申五月七日ldquo五条

紧急指示rdquo中关于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和

恢复社员的自留地两项规定外还提出鼓励社

员利用零星空闲时间把零星闲散土地充分利用起

来收获由个人自由支配屋前屋后的零星树木

(包括竹木果树)仍然归还社员私有并且奖励社

员利用屋前屋后和其他废弃土地种竹木水果谁

种谁有ldquo指示rdquo说上述这种大集体当中的小私

有在一个长时期内是必要的有利于生产的发

展和人民生活的安排允许小私有实际是保护

社员在集体劳动时间以外的劳动成果并不是什

么ldquo发展资本主义rdquohelliphellip经验证明禁止搞这些

家庭副业一切归公的简单办法是有害的也

是行不通的[2] 66-67后来1961年初毛泽东在听

取一些地方对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

案)》(简称ldquo六十条rdquo)的反映时对人民公社

的特点[5] 425 和活动准则作了新的表述ldquo社队

都要有点积累将来定个比例lsquo一大二公rsquo公

就表现在社队有点积累rdquoldquo基本原则是两个一

个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个是价值法则等

价交换我看在两三年内新的公社不要去搞积累

了万万不要再平调了那末公社干什么事呢

就去搞政治领导搞lsquo六十条rsquo中规定的公社管

的那些事我看就是要恢复一九五七年那个时候

的评工记分多劳多得那一套rdquo[2] 573-574

农村公共食堂虽然早在办公社之前的一九

五六年河北就有办的但是在全国普遍办起来

还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期间毛

泽东非常看重这件事认为这是个ldquo极端重要rdquo

的问题[2] 341 他可能以为办公共食堂有利于节约

劳动力能够把农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妇女从家

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

组织集体劳动和各种群众性活动也有利于培养

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以满腔热情予以扶

57

持以极大耐心加以引导在本卷《年谱》涉及

的两年零三个月几乎在所有会议上毛泽东都

讲到公共食堂就办食堂的意义方式原则等

问题发表了意见还对各地报送的有关报告材

料作出批示写下批语罕有哪一件事情像公共

食堂那样受到毛泽东如此的重视为之说了那么

多的话写下那么多的文字1959年年中以前

他的态度是积极办好形式多样自愿参加ldquo不

愿意参加可以不参加rdquo也不要一哄而散ldquo保持

百分之二十也好rdquo[2] 7086 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春他对办好食堂充满信心提出公共食堂普遍

化全民化的要求1959年8月5日他看了中共

湘潭地委工作组七月一日整理的《平江谈岑公社

稻竹大队食堂散伙和恢复情况》的材料将其题

目改为《湖南省平江县谈岑公社稻竹大队几十个

食堂散伙又恢复的情况》并写了长篇批示其中

说ldquo此件很值得一看一个大队的几十个食堂

一下子都散了过一会又都恢复了教训是

不应当在困难面前低头像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

这一类的事情是有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的一

风吹是不应当也不可能的某些食堂可以一风

吹掉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乃至大部分人又要

办起来或者在几天之后或者在几十天之后

或者在几个月之后或者在更长时间之后总之

又要吹回来的rdquo[2] 133134 1960年3月15日他看了

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三份材料即《八个省农村

公共食堂情况》《河南省农村公共食堂情况》《一

九五九年年底全国农村公共食堂情况》十分高

兴当即代中央起草了转发这三份材料的批语

还在这三份材料中为中央加写了一些指示性的断

语在《八个省农村公共食堂情况》材料说到农

村公共食堂认真执行按人定量凭票吃饭节余

归己处加写了一大段话其中说ldquo就全国说

来能够争取占全体农村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人到

食堂吃饭就很好了像河南湖南四川云

南贵州上海安徽七个省市争取了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人到食堂吃饭当然更好rdquo[2] 341 他希望

很快实现公共食堂普遍化也是这一年的三月中

旬他看了黑龙江省委农工部三月五日关于农村

公共食堂情况的电话汇报记录此汇报记录列举

若干具体事实说明该省ldquo大多数食堂办得较好rdquo

并说ldquo目前常年的劳动力食堂是我省农村食堂

的主要形式全民食堂是部分的但发展趋势是

向全民食堂过渡rdquo随即提笔写了以下批语ldquo加

强领导全民食堂猪菜丰富计划用粮指标

到户粮食到堂以人定量凭票吃饭节余归

己按月算账明明白白账单上墙生产生

活两样都强人心振奋rdquo[2] 346347 这个用整齐文

字构成的批语充分肯定了公共食堂这项制度全

面概括了一些办得好的食堂的成功经验明确指

出了办全民食堂的方向这应该是他关于农村公

共食堂的比较完整的构想过了一年随着各地

报送的有关食堂问题的材料越来越多加上他派

出的调查组提供的有关食堂的情况和普通群众的

反映他对食堂的蔽端有了比较多的了解1961年 3月 13日在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及所属

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即三

南会议)上毛泽东说ldquo有些食堂难以为继广

东有个大队总支书记说办食堂有四大坏处一

是破坏山林二是浪费劳力三是没有肉吃(因

为家庭不能养猪)四是不利于生产这个同志提

出的问题值得注意这些问题不解决食堂非散

伙不可今年不散伙明年也得散伙勉强办下

去办十年也还得散伙没有柴烧把桥都拆了

还扒房子砍树这样的食堂是反社会主义的

看来食堂要有几种形式一部分人可以吃常年食

堂大部分人吃农忙食堂北方冬季食堂非散伙

让 大 家 回 家 吃 饭 不 可 因 为 有 个 取 暖 的 问

题rdquo[2] 556这里对办食堂的要求放得很宽了他转

述的广东那个大队总支书记对食堂的评价几乎

全盘否定了食堂这一事物毛泽东对这样的言论

居然能够容忍甚至基本赞同这与 1959年 7月

23日他在庐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对中

国科学院赴河北昌黎调查组否定食堂言论的严厉

批评(指责该调查组ldquo说食堂没有一点好处攻

其一点不及其余rdquo[2] 114)形成鲜明的对照458

月 9日他在长沙同湖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

ldquo食堂的确存在几个问题用工太多浪费劳动力

嘛浪费柴火破坏森林嘛还有浪费粮食再

一个就是社员不能养猪还得两头搞一头是搞

食堂一头是家里开伙rdquo[2] 573 5月 14日他在天

津同河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食堂散得越快

越好政策出自于调查研究[2] 586 食堂问题到此

有了结论5月 21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

议上他说ldquo食堂原来都说是群众要求办说

群众如何热烈欢迎现在看群众实际是不欢迎

的是反对的rdquo[2] 590 看来这是他下决心让食堂自

生自灭的根本原因

以上一系列举措使人民公社不仅在实际上

恢复了高级社的规模 (就作为基本核算单位而

言)也部分地恢复了高级社的某些政策并且开

始注意解决如何发挥集体和社员个人两个积极性

的问题

这个时期毛泽东纠错的行动是真诚的努力

的也是有成效的在一些重要方面刹住了

ldquo左rdquo的思潮的泛滥使经济混乱的情况有所改

变然而那些错误的根源在于建设指导方针的

偏差就是建设事业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上急

于求变核心是一个ldquo快rdquo字当年宣传社会主

义建设总路线虽然说的是ldquo多快好省rdquo

实际上着力点在多快好省一带而过强调

ldquo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rdquo尽管毛泽东比其他领导

人冷静理智不像某些领导人那样不着边际

想入非非但是他也希望并且相信能够在不太长

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直至过渡到共产主义他的思想中同样有不

少脱离实际超越条件的因素所以对于高速

度早转变这类计划和意愿他是发自内心的赞

同高速度前述他的自我批评的相关部分表达

得淋漓尽致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思想倾

向在1960年4月的一次会议上他说ldquo实力政

策实力地位在世界上没有不搞实力的手中

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我们处在被轻视的地

位就是钢铁不够要继续跃进憋口气有好

处十年搞一亿吨钢卫星上天人家能做到的

你也应该做到人能也我亦能也你这么一点

钢年产才一千三百多万吨看不起你是应该

的等我们年产一亿吨钢看得起的看得起看

不起的也要看得起其实这一肚子气早已有了

一百多年来人家说我们是lsquo东亚病夫rsquordquo[2] 373-374

他就是要争这口气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早转

变应该指出毛泽东是中共领导集体中最早认

识到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建立后要实现ldquo两个

过渡rdquo的领导人所谓两个过渡就是由社会主

义的目前阶段到完成阶段的过渡由社会主义的

全民所有制到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而社

会主义的目前阶段又要实现两个过渡即由小集

体所有制(基本队有)到大集体所有制(基本社

有) 的过渡由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过

渡实际上存在着三个过渡毛泽东清晰地勾画

了这整个过程无疑是一大贡献但是他设想的

三个过渡的时间都太短了在《年谱》第3卷涉及

的年代他认为实现第一个过渡只需三五年

最多七年第二个过渡需要十几一二十年第

三个过渡大概需要三四十年在本卷时间段

也看得很容易想得很短暂1959年 11月 16日

他为转发华东协作区会议纪要致信周恩来彭

真信中说ldquo华东此次会议的纪要共五件我

已看过觉得可行建议中央予以批准rdquo华东协

作区会议讨论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ldquo关于

农业生产和人民公社一九六〇年要力争更大的

跃进人民公社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由基本队有

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rdquo[2] 239 12月 2日在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ldquo我在武汉讲过我们不

要先于苏联进入共产主义等也可以但是从集

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等十年犹可再等

就不利了对生产不利了rdquo[2] 244 1960 年 3 月 4日他为转发贵州省委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

况的报告代中央起草的批语肯定贵州省委的报

告ldquo写得很好rdquoldquo是一个科学总结rdquoldquo可以使我

们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事业中在五

年至十年内跃进一大步rdquo[2] 333334 这里断言当时

59

我国已经处在ldquo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rdquo的

进程中实在太离谱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是

不可能彻底纠正大跃进以来的种种错误的他也

不允许触动那个ldquo底rdquo即以ldquo快rdquo为中心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总方针这就是他不能容

忍彭德怀等人在庐山会议上对党的工作中某些带

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所作批评的原因在他看

来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的九个月间

中央一直在纠正错误ldquo左rdquo的倾向扭转了ldquo共

产风rdquo不刮了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制指标逐步

落实ldquo问题都解决了或者剩下尾巴很快就解

决情况好转了rdquo在这个时候彭德怀等人站

出来批评这指责那就是ldquo要攻击这个总路

线想要破坏这个总路线rdquo[2] 129151-152 于是开

展了波及面很广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不

仅中断了纠错的行动而且使已经纠正的错误思

想行为重新抬头甚至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使

日后要用更大的气力才能纠正过来毛泽东后来

也意识到这一点1961年 3月 19日他在广州同

几位同志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第二稿修改问题时说ldquo农村问题在一九五九

年即已发生庐山会议反右使问题加重一九

六〇年更严重rdquo[2] 564

再次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困难与人民

同甘共苦战胜困难由于党的领导工作出现严

重失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极度混乱由于

连年大范围多种类的自然灾害粮食和其他农

作物产量骤降家禽家畜大量减少加上苏联背

信弃义撕毁合同召回全部专家终止援建项

目影响了我们各方面的工作还追讨欠它的

粮油肉蛋四种农产品和外贸欠债 16亿卢

布还有我国自 1959年起发生重大困难突出表

现在粮食不足副食品短缺许多地方发生饿

病逃荒死现象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毛

泽东一方面忧心如焚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既

为人民群众蒙受的灾难而焦虑也为党的工作的

过失而歉疚另一方面从容淡定冷静对待精

心谋划发挥党中央的集体智慧动员组织全党

的力量为战胜灾害克服困难而艰苦奋斗

最重要的是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站在一

起共渡难关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

民是毛泽东从事任何工作遵循的根本原则也

是他克敌制胜的重大法宝面对严重的困难他

更加执着地坚持这一原则他深信ldquo靠老百姓就

有出路rdquo[2] 352ldquo人民是最靠得住的rdquo[2] 516相信群

众就要同群众在一起ldquo我们要和人民站在一

起干部同群众是联系起来的rdquo[2] 448ldquo要适合群

众的要求要反映群众合情合理的要求rdquo[2] 549

ldquo凡是不适合群众要求的事都不办rdquo[2] 541ldquo什么是

上帝人民就是上帝helliphellip团结人民的大多数才

有前途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政党领袖只能是

人民的代表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要倒台了人

民中间最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主要的基本的是

团结工人和农民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代表他们

的意志rdquo[2] 391相信群众就要依靠群众从群众

中汲取智慧和力量ldquo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同

群众合作不要脱离他们要得到群众的同意

经济建设路线也好理论也好总是发动人民群

众同群众合作从群众那里发源如工厂一

样他们供给我们原料rdquo[2] 571-572他把战胜困难的

基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相信人民群众有决心也

有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同时他把自己看作人民

群众的一员视人民群众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

他采取了一个至今令无数正直人士动容的举动

不吃肉只吃素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

他从1960年10月开始吃素不吃肉了他对护士

长说ldquo国家有困难了我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节

约跟老百姓共同渡过难关不要给肉吃省下

来换外汇吃素不要紧rdquo护士长怕他营养不够

影响健康每天都给他计算摄入食物的热量身

材高大的毛泽东的体重这时下降到七十五公

斤[1] 1098 这一举动使亿万人民真切地感受到领袖

同他们身贴身心连心从而极大地教育和感动

了他们激励他们同心同德以泰山压顶不弯腰

的气概面对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战胜

困难

60

如何战胜困难当时最大的问题在农村毛

泽东认为需要从坚决纠正ldquo共产风rdquo和集中劳

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下手

关于纠正ldquo共产风rdquo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毛

泽东作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没有触及产生

ldquo共产风rdquo的根源mdashmdash急于过渡相反各地都在

竞相搞过渡试点且有扩大之势加上几个大

办大办食堂大办县社工业大办土铁路

大办水利大办养猪等等更加助长了一平二调

的ldquo共产风rdquo到了1960年10月ldquo共产风rdquo和其

他几股歪风对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对农村

经济以及人民正常生活造成的极大破坏和严重后

果大量地暴露出来问题已到了非彻底解决不

可的时候了10月下旬毛泽东召集会议讨论如

何纠正和堵塞ldquo共产风rdquo的问题中央委托周恩

来主持起草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

急指示信》经毛泽东审定后于 11月 3日发出

这份紧急指示信规定了十二条政策(简称ldquo十二

条rdquo)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

的根本制度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

误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坚持生产小队的

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

规模的家庭副业少扣多分尽力做到百分之九

十的社员增加收入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

原则供给部分和工资部分三七开从各方面节

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安排好粮食

办好公共食堂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活跃农村经济认真实行劳逸结合放手发动群

众整风整社[1] 1101 这个重要文件的贯彻执行和

随后一些相关规定的出台特别是 1961年春制定

和实施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有

效地遏制了ldquo共产风rdquo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

极性为战胜灾害克服困难奠定了牢固的基

础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ldquo一平

二调rdquo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是从十一月发出ldquo十

二条rdquo指示开始的[2] 601

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主要是确立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按农轻重为序安排经

济建设计划毛泽东说ldquo现在讲挂帅第一应该

是农业第二是工业rdquo[2] 85ldquo不是重轻农而是农

轻重rdquoldquo农业布局问题主要是粮食还有其他

经济作物rdquo[2] 347ldquo要真正以农业为基础rdquo[2] 428这

是从 1958年经济工作的教训中获得的重要认识

是我们党探索有别于苏联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

重要成果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众多农民占大

多数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并

非权宜之计只不过在当时的形势下有着更加紧

迫的意义按照这一要求党中央于 1960年 8月

10日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的指示》要举全党之力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

产搞上去这也是针对现实情况mdashmdash最大的困难

是缺粮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作出的决策毛

泽东就此讲过很多话作过很多批示包括粮食

的极端重要性(ldquo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条rdquo

粮食是ldquo宝中之宝rdquoldquo没有粮食吃会死人rdquo)如

何多种多产粮食和吃法收法管法用法以

及如何征购销售都涉及了为粮食行业提供

了根本遵循1959年7月5日他为印发粮食部副

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〇年度粮食分

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和李先念为报

送这个报告给他的信写了题为《粮食问题》的

长篇批语共五条将涉及粮食的诸多问题都讲

清楚了很完整很透彻且很精彩很生动

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为解决粮食问题是如何地煞费

苦心其中两条是这样的ldquo(三)多产粮是上

策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

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恢复私

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rdquoldquo(四)好好地精

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

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

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

得较多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

气洋洋rdquo[2] 92 那几年粮食产量锐减除自然灾害

外就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放在工业上挤了

农业毛泽东在1960年7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

常委扩大会议上说ldquo农业被挤了十年一挤劳动

61

力二挤设备运输力rdquo[2] 428 为此1961年 1月中旬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一九六一年全国

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

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

方针加强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支援尽最大努力

争取农业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轻工业部门应当

努力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增加生产尽可能地保

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应当适当缩小基本建

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采取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2] 524-525 5月下旬至 6月中旬举行

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二

千万以上本年内减少一千万[2] 589中央机关率先

行动在很短时间中央各部门在京单位从 24万人减少至 12万人精简了百分之五十[2] 607这一

举措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增加了大批劳动力又相

应地减少了城镇商品粮和副食品的供应量对渡

过困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1961年4月7日同农垦部部长王震谈

话时说ldquo在农村中真正将所有制问题改正过来

生产队之间的生产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

义问题解决了上面的瞎指挥完全改正过来真

正搞好了形势有的一年就可以转过来有的要

二三年rdquo[2] 573事实正如他所预言的由于采取上

述果断措施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各级干

部的紧张劳作调整工作较快取得成效到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业生产开始回

升国家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市场商品供应的紧

张状况有所缓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也略有上升

三认定社会主义是艰难而光明的

事业只要遵循其固有规律不懈

奋斗必能成功

这是毛泽东从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年的

实践和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获得的

认识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必须经过

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毛泽东虽

然从总体上肯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大决策坚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设

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然而他毕竟是善于观察问

题思考问题的思想家是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

位置以人民意志和愿望为决策唯一根据的政治

家195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挫折

人民群众受到的损失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的

他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尽管他对挫折损失

的估计不像其他人那样严重更同实际情况有较

大差距并且他总是能够从挫折损失中看到积

极的有益的因素但损失终归是损失包括饿

死了许多人这样的惨重的损失这不能不促使他

作深入的反思经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年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特别

是对 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回顾和思

索同时研究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终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了比较

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认识到在我们这样的底子很

薄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决不是短时间轻而易

举能够成功的他说ldquo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提高

经济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

化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提出了lsquo多

快好省rsquo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

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rdquo[2] 67

ldquo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变成近代化的工农业国

家要人民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化需要几十年的

时间rdquo[2] 212ldquo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

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

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

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

过早了rdquo[2] 270ldquo现在看来建设只能逐步搞恐

怕要搞半个世纪rdquo[2] 510ldquo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

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

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

展rdquo[2] 523 这两次谈话都说ldquo现在看来rdquo即是说

以前不是这样看的这是反思的结果这些认识

同我们党如今对于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比起

来还有不小距离但是较之于初始对社会主义

62

的认识则前进了一大步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速度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实现国家工业化是

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使之立于牢固

之地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显示其强

大威力的必然要求而经济文化落后既使这种

要求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又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和

延缓了它的进程于是工业化速度就成为一个

尖锐的问题ldquo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

尖锐rdquo[2] 259 1959年5月 毛泽东在向兄弟党领导

人介绍我国的现实情况时说ldquo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靠人

力靠手工生产效率很低特别是在农村要

机械化工业也好农业也好要有一个过

程rdquo[2] 54他在读前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有关段落时联系我国实际说ldquo就lsquo保证社会主

义胜利所必需的生产力的发展rsquo来说我们的钢

最少需要一二亿吨rdquo[2] 249 钢产量是经济实力的重

要标志要达到年产一二亿吨的目标必须作出

艰苦的努力他还提出要在世界上站住脚必

须搞尖端技术ldquo国防尖端这个东西要切实抓一

下现在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好像就不是一个

国家人家就不理你rdquo[2] 304ldquo机械化半机械

化自动化半自动化这个技术革命至少搞十

年嘛十年以后还要化就是这么化下去化一

万年再讲不说死了rdquo[2] 388

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巨大的

优越性毛泽东说ldquo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

家好我们要懂得这个原则根本的问题是制度

问题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rdquo[2] 321 社会

主义国家以人民大众为主人一切依靠人民一

切为了人民有关民生的事一定能够比资本主义

国家做得好ldquo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定可以做

到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鱼吃有菜牛

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我们应当

有志气有决心做到这一项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

伟大意义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应当有信心做到这

一项事情rdquo[2] 89 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

人民创造财富人民享有财富有着强大的凝聚

力和号召力能够举全国全民之力办那些关系

全局关系长远的大事因而在国家建设上也一

定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搞得好能够创造资本主

义国家未曾有过的奇迹ldquo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

级统治的三百年是一个大跃进资产阶级能够实

现大跃进无产阶级为什么不能实现大跃进为

什么中国共产党二十三年的历史 (到一九七二

年)不能超过他们呢rdquo[2] 304ldquo中国人人都充满干

劲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五十年后中国

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rdquo[2] 424 据此他坚信

ldquo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大发展在中国这是毫无

疑义的rdquo[2] 247

社会主义建设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遵循其

规律才能健康发展毛泽东指出ldquo事物是按照

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的helliphellip人们必须在自己的

实践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

自己主观地臆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

反映到主观的规律亦即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

理 就 可 以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实 现 人 们 的 理

想rdquo[2] 417 社会主义建设是十月革命之后才开始的

崭新事业对于它的规律我们还知之不多知

之不深要真正掌握它正确运用它来推进社会

主义事业还需经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多次胜利

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毛泽东在阅读上述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根据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建

设的一些规律性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具有重大

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下论述特别值得注

意ldquo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

再生产的共同规律helliphellip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

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

举rdquo[2] 277 要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建立重工业就要

求人民在初期忍受一点牺牲ldquo但是只要我们能够

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

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

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

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

63

展是不利的rdquo[2] 258-259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为避

免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涌到城市里来使城市

人口过分膨胀ldquo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

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helliphellip每个公

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

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

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

一 些 农 村 的 人 口 就 不 会 再 向 城 市 盲 目 流

动rdquo[2] 260ldquo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

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增

加农产品的生产rdquo[2] 315 这里提出了防止多余的

农业人口涌入城市的根本措施实际是缩小工农

差别城乡差别的根本措施历史证明是正确

的可行的是否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哪些企

业由谁去管是有关建设的重大问题ldquo中央不

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还必须同时依靠地方的积

极性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

性rdquo[2] 259ldquo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

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

发展的动力rdquo[2] 266ldquo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

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

浪式发展rdquo[2] 281这是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方

法坚持这样的方法就不会因为社会主义事业

不可避免地遇到某些困难遭到某些挫折而惊慌

失措甚至悲观失望而是能够冷静对待振奋

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意志将社会主义事

业推向前进ldquo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首先就是

劳动者有没有权利来克服各种敌对势力和它们的

影响的问题像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这类东

西掌握在谁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是属于权

利的问题人民内部有各个派别有党派性一

切国家机关一切部队一切企业一切文化教

育事业掌握在哪一派手里对于保证人民的权利

问题关系极大总之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

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够把

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

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

会保险等等权利rdquo[2] 267 社会主义民主的首要问题

是人民自己管理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机关部队

和文化教育舆论等等)以便克服各种敌对势

力及其影响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意义

所作的从未有过的深刻精辟的论述把对于社

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推进到崭新的高度为实现社

会主义民主提供了根本指针ldquo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

lsquo既得利益集团rsquo的问题每一个时期总会有

这样一部分人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

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

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

立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不能只有建设没

有 破 坏 要 破 坏 就 会 引 起 一 部 分 人 的 抵

触rdquo[2] 267-268 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极

其深刻极富远见的认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ldquo既得利益集团rdquo的问题社会的改革进步将

阻力重重举步维艰ldquo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

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

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

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

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

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

命rdquo[2] 275ldquo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

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

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

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helliphellip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

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lsquo边rsquo的helliphellip建成社会

主义也有一个lsquo边rsquo要有笔账例如工业

占多大比重生产多少钢人民生活水平多么

高等等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lsquo边rsquo

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

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

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

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

64

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

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rdquo[2] 263-264 这两

段议论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论述了社会

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

件指出到了共产主义还要继续发展还要经过

许多阶段并非一成不变止步不前了在社会

主义思想史上只有列宁谈到社会主义的阶段问

题但极为简略远不如毛泽东的相关论述清

晰明确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对

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有重要启示

这是运用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的原理和不断革命

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互关系的原理观察社会进

程的范例坚持这样的观点就既能够不懈奋

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又能

够在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使社会从一个阶段向

另一个阶段转变而不会不作艰苦的努力坐等

社会阶段的转变或者混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

界限把将来才能做的事勉强放在现时来做

ldquo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

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

民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

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

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

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rdquo[2] 326 艰

苦奋斗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是共产党

人的政治优势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条件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还有一点值得提出毛泽东始终把世界各国人

民的革命事业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事业看作自己的事业

把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看作人类进步事业的

一部分这期间他会见了许多国家特别是亚

非拉美国家的众多友好人士热情支持他们的正

义斗争真诚感谢他们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支

持和帮助1959年 5月 15日他在会见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和代表时

说ldquo你们来我们国家访问是看得起我们是一种

友谊rdquo[2] 50 同一天在会见智利政界人士时他

说ldquo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是友好的helliphellip

整个拉丁美洲二十个国家见了这些国家的人我

就高兴我感到平等还有非洲人也是一样黑非

洲的人皮肤颜色同我们的不一样是漆黑的但我

见到他们仔细看他们觉得他们很美黑得出

油我们见到他们是兄弟一样rdquo[2] 51 1960年5月8日在会见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工会代表团和各界

著名人士时他说ldquo古巴的人民拉丁美洲的人

民全世界的人民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rdquo[2]390 5月17日在会见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时他

说ldquo你们的斗争支持了我们你们牵制了很大一部

分帝国主义力量你们在北大西洋的后方开了一个

战场rdquo[2] 395 11月 3日在会见南非共产党代表团

时他说ldquo中国人民支持亚非拉以及全世界一

切反帝斗争的人民这句话只讲了一半还有一

半亚非拉人民支持了我们哪一半多我看

后一半多rdquo[2]475 在同外国朋友交往中有一件事很令

人感动1960年5月10日毛泽东会见了古巴军队

总督察加尔维斯少校和夫人并共进午餐交谈

中加尔维斯提出毛主席同志是否可以写一封信

给卡斯特罗(指菲德尔middot卡斯特罗时任古巴临时

政府总理mdashmdash原书注)向他表示支持并写信向

古巴人民问候以毛主席在国际上具有的威望这

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毛泽东爽快地答应可

以就托你带回去转交[2] 392 几天后他给卡斯特

罗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古巴人民的民族民主

革命斗争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坚决的支持[2]406 7月23日他会见古巴工人联合会代表团客人们又提

出请他写一封给古巴人民的信以鼓舞古巴人民

他说上次托加尔维斯少校已带去了一封给卡斯特

罗总理的信如果还需要的话我可以再写如果

那封已经可以了那就不用写了吧古巴客人齐声

说非常需要毛主席的鼓励希望有一封给古巴人

民的信毛泽东说只要对古巴有利的事我都愿意

做好吧我再写一封信给你们带回去会见后

毛泽东又写了一封给卡斯特罗的信由我全国总工

会负责人交古巴工人联合会代表团团长带回[2] 435

ldquo只要对古巴有利的事我都愿意做rdquo这就是一位伟

65

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境界他在上述给卡斯

特罗的信中满怀信心地说ldquo只要各国革命领导核心

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依靠最广大人民

群众坚持不懈地斗争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

阻止人民前进rdquo[2]406 6月7日他在会见阿尔巴尼亚

议会代表团时豪迈地表示ldquo世界的进步是注定了

的我对世界是乐观的rdquo[2]409

注释

①1958 年 11 月 2 日至 10 日在郑州召开的有部分中央领导

人大区负责人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

②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

③1958年党中央在武昌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即11月21日

至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1月28日至12月10

日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④1958年3月9日至26日在成都召开的有中共中央领导人

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

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

参考文献

[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mdash1976)下册 [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 4 卷 [M] 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3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6

[4]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刘 滢】

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 44 ofof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rsquos Lifes Life (from(from 19491949 toto 19761976))

LIN JundeLIN Junde((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jian Committee Fuzhou Fujian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jian Committee Fuzhou Fujian 350001350001))

AbstractAbstract Volume 4 of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focuses on Maorsquos endeavors to overcome the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in advancing socialism in China which include mainly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umming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onducting in- depth investigations and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rrors andwrongs making plans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meanwhile allowing for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 paying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balance prioritiz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order of agriculture light industry and heavyindustry with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attaching foremost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peoplersquos commun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s well as on the wills and demand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asants opposing and stopping resolutely the trends of

ldquogoing communismrdquo boasting and exaggerating achievements and giving arbitrary and impracticable directionsHe asserted that socialism had its own inherent laws and only by following its laws can we develop soundly Hepointed out that as we did not know much about the law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we had to go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experience both victories and failures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m in-depths before wecould learn about and grasp these laws These measures and approach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overcoming the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at that time but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long- term and healthy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Key Words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

66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王遐见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领导干部腐败问题的产生直接原因是对权力的贪欲和对权力边界意识的模糊根本原因是权力

边界制度的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级党政机构应运用底线思维适度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方

式界定机关及干部的权力适用范围加强权力监督完善权力岗位责任制度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组织机构

和社会资源的权力配置和职能领导干部应加强对权力来源权力边界及其分类的理解掌握适度用权方法论

原则自觉践行融科学性法治性与德治性于一体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权力观权力边界党政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67mdash08

正像一切事物均有其度的范围一样权力亦

有其度的边界授权机构法规制度及监督机

构能否对一定权力准确定位和有效监管掌权者

能否对权力来源权力边界及其分类准确理解

以及权力的掌控或使用是否得当决定着权力实

施的成败得失亦即决定其是产生正能量还是负

能量由权力来源限度与边界的意识规定及

适当用权的方法构成科学的权力观体系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党政干

部要ldquo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

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

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

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和廉洁操守rdquo[1] 391在反腐败斗争法规制度建设

上ldquo要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环节合理确定

权力归属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明确

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强化权力流程控

制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杜绝各种暗箱操作把

权力运行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最大

限度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rdquo[2] 189 这为权力边界的

合理定位理性分析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基本遵

循和研究思路

一权力由来及其边界定位

权力运行规律与权力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

的遵循客观的权力运行规律是领导者正当发挥

【收稿日期】 2018-10-19

【作者简介】王遐见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苏省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重大招标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体系

整体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8VSJ005)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研

究》(项目编号16ZD004)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按社会要素贡献分配机制研究》(项目编

号16ZHB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67

权力能动作用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

及其职责范围掌握好权力的度的边界才能确

保权力应用的正确方向和正能量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条件下只有由人民选举

产生代表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人民代表

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力才是正当有

效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产生的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的权力也都是通过立

法的形式加以规定的领导者的权力通常直接或

间接地由群众选举产生或者由上级机关任命

上级机关任命的职权本质上也是在代表人民根

本利益的共产党领导下授予在体现人民共同意

志和人民共同认可的合法情况下才能正式生效

按能力资历和绩效考核的晋升或应聘在得到

所在工作单位大多数员工认可下才能有效实施

因而领导干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权力

最终来源于人民合理定位自己在历史舞台上扮

演的主要角色准确把握角色规范对人民负

责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事业负责我国宪法明

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

样ldquo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

力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

根基永远坚如磐石rdquo[1] 27

对权力合理定位至关重要辩证法大师黑格

尔曾对权力限度作出精辟的论断认为凡一切人

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

等皆有其确定的限度超越这限度就会招致

毁灭习近平高度重视权力的制度构建与安排

强调ldquo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

性长期性rdquo[1] 391-392只有通过制度对不同角色不

同职级的权力合理定位使当权者在政治生态系

统历史坐标系中明确自己的角色规范和职权限

度才有可能把握好权力的分寸份量只有构建

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

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从制度上根

本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定的权力必须规定其有限的职责范围马

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均有保持自己

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即都有质和量相统

一的度事物度的两端或涵容的边界线是判断量

变还是质变的关节点或临界线要求我们凡事都

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遵守基本的政治规矩对于

权力而言所谓适度就是指权力掌控者的认知

和行为要同权力职责范围的度相适应一切权力

均有度失度必然失误我们决不能ldquo置之度

外rdquo要防止过或不及贪得无厌急于求成欲

速则不达甚至可能导致ldquo物极必反rdquo的负效

应量的准备不足不成熟就急于促成事物质

变结果可能导致权力正效用的流产或产生畸形

的负效用

正确运用权力的关键是明确权力的临界点或

边界线正像国界是由若干个界碑所连成的边界

线一样权力的边界也是由若干个规范条例所组

成形成权力发挥的限度运用权力首先应当

把握它的边界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使用权

力权力是有限的国家只是权力的象征权力

只能在授予的范围内自由裁量当权力应用符合

历史规律和社会利益并在道德纪律和法律规

定的范围内使用时权力越大应用得越充分

发挥的正能量也越大相反当权力应用违背历

史规律和社会利益以致突破道德纪律和法律

的底线时权力就滥用得越严重产生的负能量

也越大正如列宁在强调真理相对性时所指出的

那样ldquo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

走了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rdquo[3] 211

二权力边界类别及其界限划分

ldquo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

人心rdquo[1] 385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类型不

同类型的职权具有不同的边界限度不同权力的

边界差别决定着不同的责任担当与能量效应一

个掌权者要想用好权必须在明确人民委托和赋

予的公共权力基础上弄清楚和把握好职责边界

经济边界政治边界道德边界和文化边界从

68

而尽量发挥正能量效应防止和克服负能量危害

权力的职责边界是指履行一定职务所应承

担的基本的职能与责任范围其边界线包括上限

与下限权力履职的边界上限是按照最高标准

圆满完成岗位的目标和任务其正能量便是在职

务分工内通过正当行使职权尽心尽力做好的各项

事务及其绩效职务工资是对其职责绩效的回

报是在完成基本工作量基础上所应得的劳动报

酬奖金则是履职超常发挥形成突出贡献的奖

励权力履职的边界下限是基本的岗位责任和

义务若突破此边界限度采取非正当手段未

能正常行使职权没有做好份内事务或做了不该

做的违规行为便会招致恶性的负能量效应党

纪党法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刑罚等是对权

力使用者失职行为严重后果的必要惩处

权力的经济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经济边际

限度权力经济边界的上限应是权力效用最大

化的极限是职权潜能充分发挥达到经济效益

的最高程度其正能量表现为绩效显著经济利

益最大化经济潜力最大限度发挥等最有利的经

济价值权力的经济边界下限是法律容忍的经

济犯罪量刑的底线突破此底线产生的负能量

表现为逾越一定限额或基本经济法则的贪污受贿

行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盗窃经济情报违背

商业诚信原则违反合同串通垄断哄抬物

价污染环境乱砍滥伐滥捕滥猎等经济犯罪

现象

权力的政治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政治极

限通常是由国家宪法法律地方法规和党纪党

法所规定的政治规矩权力政治边界的上限应

是对实现政治统治最有利的手段和最高法则其

正能量表现为勤政为民对党忠诚报效祖国

廉洁奉公伸张正义等崇高义举权力政治边界

的下限是国家宪法法律地方法规和党纪党法

所限制的政治犯罪量刑底线突破此底线产生的

负能量诸如违背基本政治法则的结党营私排

斥异己打击报复胡作非为违法乱纪抵制

政策分裂祖国泄漏国家机密等政治犯罪现象

权力的道德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道德极

限权力的道德边界上限是利用权力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的公德善

行其正能量表现为德隆望尊舍己为公刚正

不阿襟怀坦白恪尽职守等高尚品行具有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

神权力道德边界的下限是道德规范所容忍的

最低底线越过基本的道德底线从而违反基本

的职业操守和岗位职责违背基本的民意道义

和良心丧失起码的人格其后果势必触犯法

律其负能量体呈现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阿

谀奉承唯利是图等不良品性和不端行为

权力的文化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人文极

限权力文化边界的上限是利用权力尽可能地

激发民众智力斗志凝聚力精神动力的最高

精神境界其正能量便是使民众表现出斗志昂

扬激情满腔忘我精神奋不顾身等精神极

限权力的文化边界下限是一定民族长期形成

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突

破此限度即违反地方民族惯习的基本规矩由

此释放的负能量定是伤风败俗低级趣味庸俗

粗陋弄虚作假装腔作势等丑陋现象

三权力边界的扭曲

领导者的权力是否超出职权的度的边界是

判断权力是否正当使用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权

力能否产生正能量的基本尺度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有人曲解权力的边界以致由于滥用职权而

产生负能量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害

一是越权越位超出职务职权的边界而过度

地用权就是越权或越位如下级干部僭越职权

冒用上级领导的名义发号施令行政领导人突破

职权类型和办事程序用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程

序上级领导违背岗位职责分工越级干涉不属

于自己分管的具体事务对此2013年习近平在

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

调ldquo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

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

69

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rdquo[1] 388 领导干部就应当

严守本分不擅权越位对下对上协调好关系

恪尽职守做好该做的份内工作

二是错权错位把本属于其它单位或个人的

权力拿来加以使用则错权或错位如一些公益属

性的国有企业将生产或储藏的公共产品变成市场

化营利品完全按市场原则拍卖或定价将主营

公共产品承担公共服务的业务责任同附带次要

的营利性业务活动相混淆主次不分甚至颠倒

是非也有一些微观领域的供求关系买卖行

为贸易活动等经济关系本应主要由作为市场

主体的企业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调节的活动

却由政府大包大揽本应属于政府间接调控的权

限范畴却变成了直接干预对此习近平在十八

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ldquo加大政府职能转变

力度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又认真负责管

好该管的事从lsquo越位点rsquo退出把lsquo缺位点rsquo

补上rdquo[4] 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采取

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全面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的

举措体现为纠正权力错位的实际行动已产生

并将进一步产生深远效果

三是失职缺位表现为未履行岗位责任放

弃丧失正当权力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亦即由

主观偏见造成人为的失权或缺位近年来一些

国有企业领导为了能够顺利地嫁接改造在改制

中将公司财产大幅贬值处理把公司股份廉价

地转让给外商或私营企业主以及高管导致国有

资产严重缩水贬值流失使国资控股能力下

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玩忽职守也是一种失职

行为它跟乱权一样会导致渎职比如借口

集体领导而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以

致办事效率低下延误时机酿成难以挽回的苦

果列宁说过ldquo借口集体管理而无人负责是最

危险的祸害rdquo[5] 347

四是专权专行此即独断专行的权力膨胀行

为表现为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将单位中

的大权独揽高度集权一把手说了算一支笔

签字决定单位的审批项目报销项目人事安排

或重要决策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ldquo要按照程

序进行决策特别是涉及资金项目用人等重

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不搞个人专权rdquo[6] 99

表明对部分领导干部胆大妄为独断专行的专权

现象强烈不满并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决策程序

发挥集体领导效能的主张

五是公权私用此即假公济私以权谋私

获取不正当利益如用行政权谋取经济权搞钱

权交易权力ldquo寻租rdquo把职务权当作个人权利

胡做非为ldquo搭便车rdquo把单位法人权当作个人产

权任意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集体财产损

公肥私中饱私囊阳奉阴违随意曲解或变通

上级政策等习近平对此严厉指出领导者要明

确自己手中职权范围把握好权力限度要明确

公款公权的性质ldquo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

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

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

公严格自律rdquo[1] 394

四权力滥用的根源

权力使用是一个主观与客观自身素质与外

在环境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过程权力使

用失当既有主观及行为失误的原因也会有客

观历史根源和现实制约因素习近平指出ldquo面对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

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

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

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为形式

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lsquo四风rsquo

上rdquo[1] 36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源发

于社会存在权力误用滥用的根源是多方面

的是主客观若干原因的集中发酵

一是认识根源对权力的理解和使用存在着

认识误区亦即误用的盲区以为独揽大权才能

提高权力使用的效率权势越大越有威望权力

越ldquo民主rdquo越好权力是上级领导授予的只要

对上负责对下敷衍即可只要传达文件学习

理解上级政策精神即尽职了蒙混过关即可把

70

具体落实政策看成是ldquo自找麻烦rdquoldquo增加负担rdquo

以为ldquo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dquo等等其主要思想根

源在于权力边界模糊权力及岗位的责任淡

薄对公权公职的定位存在误解贪慕虚荣急

功近利权力意识膨胀

二是历史根源除了同历史上的官僚主义有

共同点以外就是受长期存在的权力高度集中的

管理体制局限1980年邓小平在批评当时领导机

关的弊端时客观地分析道ldquo我们的各级领导机

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

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

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

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

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

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

病根rdquo[7] 288 究其症结ldquo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

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

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

统有关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

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

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

权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

次都没有涉及到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

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rdquo[7] 289 对此

习近平也一针见血地指出ldquo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

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

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

实际rdquo[8] 75

三是经济根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影响

(1)单位影响如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政

企不分盈亏不自负许多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

任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体制不完善不少

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未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

(2)个人影响如自身经济利益驱动家庭经济

压力驱动做生意搞经济的收益高于从政的利

益反差等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要争取的

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 社会环境影响

如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反差大价值判断的利益取

向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小农经济

思想浮夸风行贿受贿请客送礼公款吃喝

等不良风气(4)经济体制影响正如邓小平指

出的ldquo经济领域中的某些lsquo官工rsquolsquo官商rsquolsquo官农rsquo

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

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

壑有时两个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地区办起

交涉来会发生完全不应有的困难helliphelliprdquo[7] 294

(5)新旧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制度漏洞如市场经

济发育不健全非法交易不公平竞争腐败的

成本较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等处罚

较轻费用报销的机会多财务预决算审核和监

督失灵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经济法规

不健全执法不严经济政策不配套调适组织

不健全宏观调控失灵暗箱操作信息不对

称垄断结盟非法经营监管不严等

四是政治根源制度失范造成政治体制转换

的真空地带或盲区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

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权超越司法权行政干

预过多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缺乏民主监督

行政监督制度约束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

致以党代政行政权干预经济过多存在权势过

大的官本位体制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

际形成独断专行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家长

制作风基层组织涣散无章可循的自由散漫行

为等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

出ldquo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

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

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

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rdquo[7] 287

五是文化根源消极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影响如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迷信活动官僚主

义专制主义个人特权思想趋炎附势陋习

重情轻法等思维定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讲

排场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率实际速

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社会关系

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因循守旧墨守

71

成规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事物的小生产习惯

势力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轻视科学和教育

的现象西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享

乐主义思想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

围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弊端

六是心理根源个别领导干部个性好强心理

预期过高欲望过大任意妄为唯我独尊急

功近利好走极端由于心理素质差从而自私

心理重政治免疫力差抵御腐蚀的意志薄弱

以致在ldquo钱权色rdquo三关面前经不住考验

五正当用权的方法论原则

掌权者只有在掌握领导科学规律前提下明

确权力基本适用范围和岗位职责才能确保权力

运行恰到好处只有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

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担当意识宗旨意

识从而具备良好素质的条件下公正无私地采

用科学方法才能实现权力使用的正当有效

(一)领导者必须树立权力边界限度与权力民

主监督意识

必须作风端正坚守信念党政干部要端正

工作作风ldquo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

牢 记 党 的 性 质 和 宗 旨 牢 记 党 对 干 部 的 要

求rdquo[1] 394只有坚守信念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

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坚持德才兼备的好

干部标准选拔领导干部必须体现时代发展要

求习近平提出ldquo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

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rdquo力求

ldquo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

人民群众信得过rdquo[1] 412应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将组

织培养与自身练内功相结合ldquo成长为一个好干

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rdquo[1] 416 要树立

权力边界意识赏罚分明对奖惩制度要弄清是

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奖励个人还是奖励集体

奖金来源是上级下达还是部门创收贯彻上级政

策还是另行制定对策的权限边界范畴否则会

走向两个极端或者保守落后助长懒惰或者

好大喜功欲速则不达其结果均可能导致违法

乱纪扰乱人心适得其反应当常修ldquo为政之

德rdquo孔子说过ldquo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拱之rdquo从政应当讲究政德以德润

身习近平指出ldquo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

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

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

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rdquo[1] 394并且要发挥

表率作用ldquo领导干部要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

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

管rdquo[1] 168心底无私天地宽政德端正的干部才

会经常有效地释放正能量要敢于接受群众监

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

督既要像洛克和孟德斯鸠倡导的那样用法律

约束限制行政权力以行政权力制约行政权

力又要像列宁倡导的那样发挥ldquo人民的权

利rdquo对国家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正如习近

平要求的那样ldquo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

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

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

督rdquo[1] 388在监督机制上ldquo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

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

保证权力正确行使rdquo[1] 395只有政务公开保障人

民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并让人民群众公开选举

一切公职人员和拥有罢免权让群众骨干和知识

分子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才能真正实现权

力制约和民主监督只有ldquo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

机制rdquo[9] 56才能有效避免滥用职权现象

(二)权力掌控应坚持宏观适度调控与微观适

当放开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ldquo要强化权力制约科学配置权

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rdquo[1] 395在十

九大报告中他代表党中央具体提出权力配置

策略要求ldquo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

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

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

家机构组织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

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

72

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

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

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

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

离rdquo[9] 59这为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提

出了重要方略我们应当认识到权力掌控在属

于全局和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层面事务上要坚持

一般原则基本原理上级政策及路线方针的主

导作用发挥整体协调优化组合适度调整

必要控制的功能而在属于具体个人的班组

的局部的战术性层面事务上应当适当地放开

政策灵活机动地处理个别特殊问题允许各个

体利用开放性的平台自由自主地发挥自身特长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呈现多样性发展形成各个

体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实现模式在保持

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

系统有序运行的规章制度和日常纪律范围内维

护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在动态平衡中

实现全面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使权力运用在有

收有放有利有节中发挥最佳效能

(三)权力职责应当坚持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权力适当集中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企业改

制资产重组乃至社会动乱战争危险等非常

态情况下为确定和实施重大决策进行重大改

革和重大变动需要发挥权力集中的效率但在

和平的社会常态下权力过于集中则易于形成

权欲膨胀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等现象分权恰

当实行分工负责制在各个环节上能够专人负

责堵塞漏洞在一个较大规模的单位中领导

班子要分工负责同时一些可以由具体部门负责

的事务可以下放权力强化子系统目标责任制和

自组织能力调动基层单位和员工民主自治的积

极性提高其运作效率诚如邓小平指出的

ldquo各级都要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rdquoldquo上下都

要讲究工作效率rdquo[7] 246-247当然也要注意权力

不能过于分散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形成整体合

力应当在合理分权放权过程中仍然要保持正

常有序的集中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

样ldquo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报告工

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

围内的工作rdquo[1] 396

(四)权力享用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ldquo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rdquo[1] 164一定的权力

规定了应当享有的由实际效用带来的一定利益

在职责允许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所获得的经济

政治精神等方面利益是正当的同时在社会

政治舞台上法律和道德也对一定的社会角色作

了相应的规范客观要求权力拥有者承担相应的

义务责任在权责明晰的情况下权力拥有者既

要依法办事依职务章程规定的岗位责任制做好

业务同时由于权力的位能势能高层社会关系

资本和条件的优越上层渠道通畅及惯性力作用

等优势往往可以发挥超常的功效能够解决一

般群众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权力拥有者在不违

背政治原则不增加权力使用公共成本的情况

下除了恪尽职守干好基本的份内之事外还

应当力所能及地为民分忧解难使权力的正能量

最大化应按习近平要求的那样ldquo各级领导干部

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

督当好人民公仆rdquoldquo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

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

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

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dquo[9] 23

(五)权力实施应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它要

求在选拔干部或选举人大代表时发扬民主权利加

以选举同时将群众选举的结果及提出的意见加

以集中处理形成由多数人公意公权所决定的结

果我们应当ldquo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

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相 结 合 既 充 分 发 扬 民 主 又 善 于 集 中 统

一rdquo[9] 61-62相反如果只强调民主凡事均由多数

73

人的意见决定则是一种泛民主主义最终趋向

于保守落后平均主义只强调集中凡事由个

别领导人决定也会独断专行主观武断违背

民意以致难以服众只有在民主与集中有机结

合的基础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统一才

能使选举或表决方式的最终结果获得上下一致的

认同并合乎规律地产生正效应

总之唯物辩证法关于适度原则以及习近平

倡导的权力观思想是探索领导权规律的哲学依

据党政机构依据权力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规

律完善权力职责范围的制度体系优化领导权

力的空间结构划定人权和产权保护的红线构

建科学合理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公民

权产权格局以及具体权力清单是确保权力行

为主体正当用权的先决条件领导干部明确权力

根本来源于人民增强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

感把握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正确用

权的思想前提和政治保证当权者只有牢固树立

权力边界意识遵纪守法地掌握权力上限与下限

的边界和阈限才能有节有序地适当用权避免

滥用职权只有坚持法治与德治并行底线思维

与辩证思维共用自律与他律融通标与本兼

治才能实现决策谋略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

性最大限度地释放权力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

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

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

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

方正出版社2016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

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9]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 春】

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WANG XiajianWANG Xiajian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210023))AbstractAbstract The cause for official corruption lies directly in the greed for power and vague awareness of limits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which is fundamentally attributable to the imperfect power boundary institutions A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Party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shouldthink about worst-case scenarios adopt a moderate and dialectical approach to thinking define clearly the scopesof power for the institutions and the officials strengthen oversight over the exercise of power improve the system of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and the duties of each post and the system of the list ofpower and designate properly the powers and functions for state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resources Leading officialsshould appreciate better the source limi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power master the principles of moderate useof power and consciously practice institutional norms and mechanisms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that integratesound governanc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approach to powe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Xi Jinping

74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施新州

(国家法官学院 行政审判与综合理论教研部北京 西城 100070)

【摘 要】党组是国家各机关中的领导核心因其所在国家机关在组织属性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上的不

同而在角色与功能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或差异性《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主要在共性方面进行了规定

党组需结合实际情况增加自身适应性在《条例》修订时注意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客观要求一是明确不同国

家机关中党组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明确对人才政治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并重原则二是明确授权党组制定党内

法规权限及其效力位阶为其进行自我管理的下位法规制定提供依据三是明确党组职责及党组会议的议事内

容与范围议事程序规则与方法

【关键词】党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依规治党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75mdash11

政党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中国共产党

作为具有长期领导和执政地位的政治组织还是

实现国家各机关之间协调统一的枢纽作为党的

派出机构党组则是实现这一枢纽功能的重要组

织设置也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的重要关节点体现了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

特功能及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为

了进一步完善党组制度提高党组工作的制度

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015年 5月 29日党的第十

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

组工作条例 (试行)》(以下简称 《党组条

例》)是关于党组工作的一部基础主干性质的中

央党内法规①2018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

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 (2018mdash2022年)》(以下简称《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其中涉及修订 《党组条

例》本文通过对党组功能的梳理结合《党组条

例》文本内容期望对其功能定位及功能实现方

式(议事规则等)方面的修订提出建议鉴于论

题所限及论述方便行文中的党组主要是指中央

国家机关中的党组

一角色与功能

党组作为重要关节点的一般分析

作为党的派出机构党组就是在国家各机关

【收稿日期】 2018-11-08

【作者简介】施新州国家法官学院行政审判与综合理论教研部教授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党内法

规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75

中党的小组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于小组成员

皆为该国家机关中的领导成员而且是其核心领

导成员客观上使党组成为国家各机关中的领导

核心因此它在组织机构目标任务运行方

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与党委和其他党组织有着很

大不同其关键性作用体现在其对人大政府

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诸国家机关重大事项具有

决定权党组在基本功能上的共性与在具体功能

上的个性[1]统一于党组在国家各机关中领导和执

政的具体实践因此党组是实现依法治国与依

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所谓关节点从一般

意义上说就是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依规治

党是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托从党的领导和执政角

度来说ldquo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

障rdquo党组ldquo是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

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rdquo[2]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ldquo凡是有党员领导

成员3人以上的经批准可以设立党组rdquo[3]《党组

条例》第5条第2款也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设立党组的范围即包括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

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应当

设立党组同时还规定了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机

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可以设立机关党组代

表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这是党组在角色与功能上的共性体现然

而党组的差异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是基于其

所在单位作为国家机关不同构成部分在组织属

性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上的不同因此各党组

在工作属性工作内容和领导方式上亦有很大差

异性即在其角色与功能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

我们不妨以中央国家机关中的党组为例进行分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党组是党的中央委

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设立的领

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角色和功能一方

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一般政治性质所决

定另一方面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最高权力机

关工作属性决定的就全国人大常委会而言根

据宪法第 57条规定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mdashmdash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宪法第 67条规定

了其 22项职权其中包括ldquo撤销省自治区直

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

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rdquo的权力同时具

有ldquo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

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rdquo

等权力党组作为党中央派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

机构并起到领导核心作用目的是在保证党的

政治领导和人大工作政治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保

障全国人大工作正常有效运转实现其既定工作

目标这就需要党组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同时遵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关于国家立法

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派生权力的

监督权等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这自

然就构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之个性方面

国务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国务院设立

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角色和功能

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一般政治性质

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国务院的行政管理属性决

定的国务院就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在国家政权组织中执行国

家法律从事国家政务机关内部事务和社会公

共事务管理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宪法第 89条规

定了其 18项职权其中包括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

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服从国

务院的领导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党组是党中

央派驻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党组织同样起着领

导核心的作用国务院党组同样需要遵循其政府

管理与行政运行之基本规律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最高

人民法院设立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其角色和功能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

政治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法工作属性决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

76

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

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

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

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的运行

同样需要遵循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工作规律和特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最

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其角色和功能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

构的政治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检察

院的检察工作属性决定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

督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

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检察

院是最高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

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

责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则要遵循法律监督机关的基

本规律和特点开展工作

可见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

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而言它们各自属于不

同性质的国家机关履行着不同的国家职能②因

此在其中建立的党组自然会在工作内容和工作

方式上存在差异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会

导致党组在结构功能上的差异性mdashmdash所在单位上

各自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家

机关中与其下属机关之间的关系状况也会引起党

组的这种差异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立法

机关地方人大常委会之间并无直接的领导与被

领导关系而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下级机

关之间明确存在着直接领导的上下级关系但

是最高人民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则是审级的指

导监督关系并不存在行政层级上的领导关系

那么其各自党组所面临的工作属性工作内容

和范围以及上下级党组之间的工作关系等必然也

存在着个性化差异当然在同一系统单处于不

同层级的党组之间是不发生直接领导与被领导关

系的这一原则早已确定 ③ 事实上《中国共产

党章程》(以下简称ldquo党章rdquo)第15条规定了上级

领导机关一般不干预下级组织的原则 ④之所以实

行不干预的限定是充分考虑到下级党组织所面

临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并使其保持相对的适应

性上下级党组之间更是如此但其职责的范

围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还是会因这种层级关系

的差异性产生各自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上的差异性

二共性与个性

党组功能差异性的规范分析

党组功能是指党组的职责或党组的职能和责

任由其具体角色(即其地位)所决定《党组条

例》在第 3章共 9条对党组的功能进行了明确规

定[3]基本上包括五项内容(1)关于政治领导

职责(2) 关于本单位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

(3)关于干部队伍建设(4)关于对本单位统战

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领导

(5)关于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的职责这些职责

描述了国家各机关党组在功能上共性方面的规定

性我们可以称之为ldquo一般功能rdquo即指作为党的

中央委员会指派的组织机构所承载的基本功能

根据前述规定具体包括政治领导功能重大事

项的决策功能干部管理功能领导群团工作功

能党的建设等自我管理功能等五个方面

党组的政治领导功能是指党组代表党的中

央委员会在所在国家机关中的领导和执政功能

《党组条例》第 3条规定了党组工作的原则其中

第4个原则就是ldquo坚持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本

单位领导班子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相统一把党

的主张通过法定民主程序转化为本单位领导班

子的决定rdquo[3]具体表现为(1)党组将党的指导

思想与所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实际有机结合明确

其工作目标和方向能够完成党在本领域所提出

的目标和任务(2)在政治领导过程中形成能够

集中反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符合所在

国家机关工作规律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和工作

77

方法(3)在所在国家机关工作实践中不断检验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总结经验并充实完

善这一功能集中体现了党组功能的共性特征

党组的重大事项决策功能是指党组作为决

策主体对所在国家机关重大事项作出最后决定的

权力和职责目的是保障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

贯彻落实和所在国家机关具体功能的实现正确

的决策能够引导所在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

开展促进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各自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比较而言党组的此项

功能在不同国家机关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具体

表现在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等各层面

党组的管理干部功能是指党组作为管理主

体对所在国家机关重要干部进行管理的权力和职

责目的是保障党管干部原则的实现和促进所在

国家机关干部队伍的优化干部是任何组织实现

其功能的重要组织者领导者党的干部是党的

事业的骨干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干部队

伍在素质能力上的提升和队伍构成梯队建设等

各方面的最优化因为国家各机关对干部的专业

性上有不同的要求党组的干部管理功能也呈现

出相应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通用型干部和专业

型干部的配备使用和培养等诸方面

党组领导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的功能是指

党组作为领导者对所在国家机关的统战工作和工

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管理权力和职

责这一功能是为了保障所在国家机关目标和任

务的实现也旨在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加强党群

关系但客观而言国家机关本身的行政层级设

置及其管理上层级性设置及其运行原则要求在相

当程度上遮蔽了其初衷

党组关于党的建设等在内的自我管理功能

是指党组作为责任主体对所在国家机关党组织的

建设及其具体管理的权力和职责《党组条例》第

3条规定的党组工作原则之第二条就是ldquo坚持全面

从严治党依据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开展工作

落实党组管党治党责任rdquo[3]国家各机关党组自然

都会按照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⑤来加

强此项功能这也是党组功能共性方面的内容

但在具体管理方式上有相应的差异性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党组条例》关于党

组的职责规定是党组较为共性方面的功能党组

的功能根本上在于体现党在国家机关中的领导和

执政地位正如党章总纲中所指出的ldquo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

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rdquo[4]这是由当

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但是共

性中又包含着个性差异国家各机关中的党组功

能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而具有差异性第一因

国家各机关政治地位不同其政治功能也有所不

同例如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全

国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

间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职责其他国家各机关

是其派生机关行使不同权力并向其负责因此

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这种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决定

了其功能上的差异性第二是国家各机关权力

属性不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

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行使着不同的国家权

力在权力的保障行使等方面存在不同要求

因而各自党组会相应发挥不同的功能以满足这种

要求第三是国家各机关的工作目标工作属

性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及工作方法不同第

四是国家各机关的权力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或相

互制约关系这种差异性促使党组在行使自身权

力实现其功能时需要相应遵循不同的规则或方

式这也是国家政治在法治化转型过程中所要求

的亦如党章总纲中所指出的ldquo党必须保证国家

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

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

致地工作rdquo[4]这就对党组提出了基本的政治要

求要满足这种要求就必须通过各党组具体功

能的个性化差异来实现并保障

党组功能上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其

功能的扩展这种差异性也会相应增强党的十九

大修订通过的党章在第 48条规定了党组的七项任

78

务⑥与之前的规定相比增加了两项内容一是

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

责任二是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

党员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同时对于机关和直

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由过去的ldquo指导rdquo改为ldquo领

导rdquo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所在国家机关中党组的领

导责任和管理权限这在突出党组共性功能的同

时因国家机关工作属性的不同而突显了其个性差

异尤其是在不同领域上下级国家机关党组之间的

关系上根据《党组条例》第 15条第 1款规定

ldquo实行垂直管理或者实行双重领导并以上级单位领

导为主的单位党组可以讨论决定本系统工作规划

部署机构设置干部队伍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

重要事项rdquo[3]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之

间不存在行政层级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其上下

级党组在具体功能上与其他国家机关党组就存在很

大不同而国务院及其相应部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在本系统中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其党组就具有决定

本系统工作规划部署机构设置干部队伍管理

党风廉政建设等重要事项的职责法院系统在层级

上仅有审级上的指导监督关系而不存在领导关

系上下级党组之间的关系就与前者大为不同

了⑦上述各种差异性对党组功能的实现方式也提

出了相应要求

三功能转型

党组的发展历程及其法治化要求

党组功能的实现决定着国家政治的整体效

能其功能实现方式的科学性则反映着国家政治

运行的规范化程度当代中国政治实现法治化转

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以党内法治化带动国家法

治化[5] 而党组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

为它是中国共产党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各环节中一

个独特的组织存在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形成了

以党组为中轴的ldquo双重嵌套rdquo的政治整合结

构[6] 因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首先要求实现党组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优化

即其在自身组织结构设置的科学化与在履行职责

行为上的法治化当前的这一要求当然是相对

于过去而言的为充分说明这种法治化和科学化

要求的现实性还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党组及其功

能实现方式的历史演进

党组的前身是党团最早出现在党的四大通

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中明确规定

ldquo吾党在国民党及其他有政治性质的重要团体中

应组织党团从中支配该党和该团体的活动此

种团体应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志合组之按其性

质隶属于各级执行委员会rdquo[7]党的五大通过的

《对于组织问题议决案》要求ldquo在党面前将来

又有一个问题即集中各方面的指导在工会

在农会在国民党及其他团体为着这个必须

明显组织党团严密服从党的指导rdquo同时党的

第五届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

次修正章程决案》在第十章专门规定了党团的两

项功能一是扩大党的影响二是推行党的政

策另外《关于组织问题草案之决议》也明确要

求ldquo地方支部应在工农群众组织中组织党团以

联结这些组织rdquo同时指出ldquo支部是群众中的核

心党团是受支部指导在群众中发生核心作用的

组织rdquo党的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

规定了党团组织问题党团的目的是ldquo争取该组

织内的大多数分子在自己影响之下rdquo同时要求

ldquo一切党团工作必须在各该非党的劳动群众组织章

程与决议范围之内进行rdquo⑧这就提出了党团与非

党的劳动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处理原则即党

团的工作不能超然于所在的群众组织之上党的

六大通过的党章专门规定了党团进一步明确了

其具体任务即ldquo加强党的影响实行党的政

策并监督党员在非党组织中之工作rdquo这就扩展

了党团的功能即加强对非党组织中党员的管

理当然党团的任务决定了党团的工作原则

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除了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党团的结构与

功能及其具体运行方式还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客

79

观影响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党在恶

劣环境中形成了一元化领导方式其基本点是

ldquo党的中央局及地方党委为各该地区的最高领导机

关统一各地方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中央局及

各级党委的决定指示同级政府的党团(后为

党组)军队的军政委员会以及民众团体的党团及

党员均须无条件地执行rdquo[7]这就决定了其职责

的履行完全是行政命令式的到了党的七大党

在局部执政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党团的运

行方式也要相应变化在名称上党团改为党

组七大通过的党章在第九章专门规定了《党外

组织中的党组》对党组设立的条件和范围进行了

规定对党组的任务则表述为ldquo在各该组织的领

导机关中指导党员为加强党的影响实现党的政

策而工作rdquo⑨ 事实上又恢复到党的五大时的规

定更加强调党组的领导功能而非其管理功能

了同时对于如何处理党组与相关党的支部的

关系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作了

进一步说明明确了党组任务的特殊性并指出

在ldquo必要时并得指导该机关中的党的支部动

员该机关中一切党员来协助自己的工作rdquo⑩可

见当时党组的工作方式是按照党内传统和惯例

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实现全面执政为了尽快

建立国家政治体系并克服各种困难中央在 1949年 11月作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

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

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要求ldquo国家各机关

的领导人员中包括许多非党民主人士按照党组

系统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通过党组在政府部

门实现党的政策和决定并加强党员干部和非党

干部的团结rdquo[8] 174首次在全国政权机关中设置党

组客观上促进了新生政权的成长和发展随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ldquo五四宪法rdquo的

颁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掀开了新的篇

章同时新生政权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官僚主

义等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克服这需要党组的任

务及其工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八大党章在第九章

专门规定了《党外组织中的党组》其中第59条规

定了党组的五项任务104877810486491048659把ldquo巩固党和国家的法

律rdquo作为党组的任务表明党组在履行职责时开

始在治国理念上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历史挫折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在第

九章专门规定了党组的设立地位构成和任

务 104877810486491048660其中第46条规定了党组的任务ldquo主要是负

责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

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党组织的工

作rdquo[4]关于党组的设立规定ldquo在中央和地方国

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或其他

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rdquo到党的十三大

修改党章时修改为ldquo可以成立党组rdquo即将这一强

制性规定改为建议性规定原因在于党的十三大

报告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其中核心思想

是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并提出ldquo党应当保

证政权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应当充分尊重而不是

包办群众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rdquo为此明

确ldquo政府各部门现有的党组各自向批准它成立的

党委负责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统一和效能要逐

步撤销rdquo[9]其本义是希望通过抛开党组织传统运

行习惯和方式来实现国家各机关自身工作的规范

化和科学化但是这显然是削弱了党的领导原

则不仅不符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要

求也客观制约了国家机关功能的实现于是在

1989年之后党组又陆续得到恢复在此基础

上党组又经历了一个不断加强和完善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其功能的不断增强和领导核心作用的

强化1992 年党的十四大修改的党章恢复了十二

大党章对党组的规定对党组的任务增加了两项

内容一是ldquo负责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

群众rdquo二是ldquo指导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rdquo并

明确ldquo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工作

部门可以建立党委rdquo[4]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强

调了ldquo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rdquo同时强调了党组

管理干部的职能104877810486491048661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修改的党

章沿用了十六大党章的表述

8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

略部署和具体实施规划极大促进了党组在结构

与功能上的优化(即其科学化与法治化)因为

ldquo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

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

义法治全会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lsquo三统一rsquolsquo四善于rsquo并做

出了系统部署rdquo[10] 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重要关

节点的党组在目标任务结构功能运行原则和

行为方式上都需要进一步法治化于是《党组条

例》应运而生第一次用基础主干性中央党内法

规的形式对党组的设立职责组织原则议事

决策和责任追究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初步满足了

党组及其运行法治化与科学化的规范性要求党

的十九大修改的党章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的功能

在新时代对党组提出了新要求也体现了对《党

组条例》进行修改的紧迫性

四功能定位及其依据

对《党组条例》修订的建议

优化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目的是实现党的

目标和任务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当

然面对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具体条件党组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因此《党

组条例》在修订时应注意到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

两方面的客观要求据前述分析党组的功能是

由其作为党组织体系(党中央)派出组织和所在

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一双重角色所决定的党

组功能定位就需要建立在党组织运行原则和所在

国家机关运行原则基础之上因而党组作为党

中央的派出机关在外代表党中央不折不扣地贯

彻执行党中央业已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

作为所在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首先要确保所在

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既定目标的实

现并遵循所在国家机关工作属性所决定的工作

原则和基本规律基于此修订《党组条例》时

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不同国家机关党组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党组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

则党组的组织执行力和运行状况直接体现着党

在各领域的领导形象和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

的领导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

力就要加强党组建设并提升其工作效能为

此党组就要结合所在领域实际运行情况和基本

特点及其要求有效开展工作既要将党的大政方

针路线政策贯彻到位又要保障本单位本部门工

作目标的实现如前所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

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分别履

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包括立法权任免权决

定权等)行政权和司法权等不同权力遵循着立

法行政和司法等不同工作规律因而其工作运

行机制亦不同 104877810486491048662 相应地党组要发挥领导核心

功能就需要结合其所在领域或部门的工作实际

及其规律要求开展工作明确自身职责范围总

结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工作内容和方法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在领

导人大工作政府工作和司法工作以及群团工作

和社会工作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人大

工作规律政府工作规律和司法工作规律等有了

深刻认识应该在总结这些规律认识和工作经验

的基础上对不同党组的工作规定出各自具体的

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

因此党组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是由其工

作内容决定的它们所要决定的若干重大问题分

属于不同工作类型并具有不同工作性质其解决

方式也就存在不同的原则要求这些原则要求要

体现在党组会议与所在单位工作会议的关系处理

上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处理好党组会

议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之间的关系委

员长会议由常务委员会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

书长组成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104877810486491048663而

党组的领导和执政功能直接体现在对这些重要日

常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上国务院党组最

高人民法院党组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都要通过

81

处理好党组会议和机关业务工作会议的关系来展

现其领导地位能力和水平就二者的关系而

言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原则做好本职工作是

基本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为了做到这一点党

组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应在对第 10条第(二)

项所规定的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

安排等进行专业化区分进而明确规定专业化而

且针对性的决定方式哪些需要按照党内民主集

中制原则哪些需要多数原则哪些需要党组进

行决策哪些需要扩大范围进行决策这就需要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处理好党组会议与相关

工作会议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建议在《党组条

例》第 3条增加一项内容即ldquo坚持实事求是

尊重本单位工作所遵循的基本规律rdquo

(二)明确授权党组制定党内法规权限及其效

力位阶

上述党组所制定的规则规定办法细则

当然属于党内法规范畴但是它们在效力等级

上究竟是属于哪个层级的党内法规呢在具体类

型上又属于哪一类型的党内法规呢例如在现

实政治生活中2016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曾颁

布 《中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规则 (试

行)》对最高检党组的工作职责原则制度

程序监督责任和党组自身建设作出了明确规

定这是ldquo最高检全面系统规范党组工作的首个文

件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4全国人大设立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党组和全国人大机关党组其机关党组也于

2017年6月28日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全国人大机关党建工

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实施办法》

等根据其基本属性它们当然属于党内法规范

畴但若问它们是否属于中央党内法规这就首先

需要明确中央党内法规的内涵与外延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以下

简称《制定条例》)第 2条对党内法规的概念界

定104877810486491048665党内法规可以分为三个效力层级即中央

党内法规中纪委和各部门党内法规以及地方党

内法规构成了ldquo1+4rdquo 纵向上的效力位阶[11]

可见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党的中央组织以

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

区直辖市党委而中央党内法规制定主体就是

党的中央组织因此要搞清楚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等各党组所制定的党内法规是否属于中央党

内法规就要搞清楚党组本身是否可以称为党的

中央组织根据党章第3章的规定党的中央组织

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中

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党的中央军

事委员会而第2章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其中第

13条第3款规定ldquo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可

以派出代表机关rdquo上述各党组属于党的中央委员

会的派出代表机关形式之一它们在具体结构与

功能上显然不能与党的中央委员会相提并论并

不具有中央党内法规制定主体资格因此上述

任何一部党内法规也自然不属于中央党内法规

但是上述各党组工作所辐射的领域则是全

方位的其党内法规的实际约束力在范围上又是

全覆盖的鉴于党组制度直接关乎党的领导执政

方式及其能力水平这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以

保障党组的领导核心功能及其实现因此应明

确授权党组制定自我管理和所属领域党内法规的

权限建议《党组条例》第 10条增加一项内容

即ldquo可根据单位工作属性规律和特点制定符合

党组织建设需要的党内法规rdquo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为党组制定自身范围内的党内法规提供直接依

据当然此类党内法规既不属于中央党内法

规也不属于中纪委和中央各部门诸如中央组织

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央对

外联络部中央政法委等中央部委机构所制定的

党内法规更不是地方党内法规我们可以称之

为ldquo派出机构党内法规rdquo其效力仅限于其派出机

构及其所在单位系统之内这一点可以在《制定

条例》修订时呼应一下

(三)明确党组职责及党组会议的议事内容与

范围议事程序规则与方法

82

党组的职责包括总的政治领导责任和其他具

体职责两部分因为党组是中央设立的领导机构

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首要职责当然是履行好

政治领导责任即ldquo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

落实的重要作用rdquo[3]同时《党组条例》第 10条

至第 16条所规定的具体职责诸如领导并加强人

才队伍建设领导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领导从

严治党的职责等等都是其共性方面的要求

而忽略了其个性化差异我们以党管干部原则和

人事任免决定权的关系为例《党组条例》第11条强调党管干部原则第24条第2款规定ldquo党组讨

论决定人事任免事项应当严格按照《党政领导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执行rdquo[3]尽管现有规定

隐含着关于ldquo人才rdquo的专业化要求但在部分领

域的具体实践中对其专业性的要求往往会因各种

原因被忽略掉了这与专业化分工的现实工作需

要是相背离的如何在坚持干部管理的政治原则

时还能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要

求这一点需要在《党组条例》中进行明确国

家各机关相应的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和司法工作

都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对其工作者也就有了专

业性限制鉴于此建议在《党组条例》第 11条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定中明确对人才的政

治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并重原则将党管干部原

则和专业化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党组条例》在第5条第6条第7条规定了

党组的设立和对党组书记的要求第 17条则对党

组书记职责进行了规定从上述规定的具体内容

来看对党组书记这一ldquo关键中的关键rdquo角色仅

规定了一般性要求而缺乏基于相应工作和职务

专业属性上的限定性要求诸如在工作经历知

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定为有利于所在单位开展工

作及其工作目标的实现建议在第7条增加如下内

容即ldquo党组书记应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阅历和

教育背景rdquo

党组是所在单位的决策中枢讨论并决定所

在单位重大问题党组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就

显得十分重要尽管《党组条例》对此也进行了

规定例如第23条至第27条规定了议事决策的基

本程序和原则然而这些规定也仅是总体性要

求忽略了党组在立法工作行政工作执法工

作和司法工作中决策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在相

应条规中增加如下表述ldquo根据具体工作的基本属

性规律和特点要求进行科学决策rdquo以保障其单

位工作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建议在第

10条增加一款ldquo对于不同类型的重大问题应采

取不同的讨论和决定方式rdquo这样就可以兼顾到党

组决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以适应其功能实

现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要求

综上所述党组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优化需

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党组条

例》 的制定本身就是这一优化过程的阶段性成

果不仅促进了党组在领导和执政方式上科学化

和法治化还增强了其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和水

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ldquo依法治国与依

规治党有机统一rdquo并要求ldquo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

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rdquo[12]我

们知道《党组条例》既属于党的建设(主要是党

的组织建设)方面的中央党内法规又属于党的

领导法规制度因此对 《党组条例》 进行修

改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政治在实现法治化转型的

过程性要求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础性支

撑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党组建设进而推进党内民

主和党内法治的要求为实现依规治党提供制度

性保障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统一于当代中国政

治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法治化进程之中

注 释

①《党组条例》规定了党组设立的条件范围原则和职责等

内容是党组设立和运行的总依据总遵循其中第2条界

定了党组的概念即ldquo党组是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

导机关中设立的领导机构在本单位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载《人民日

报》2015年6月17日第2版

②另外还有在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组其角色

和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也充分体现着党的领导功能

本文仅讨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党组

83

③例如邓小平曾在《党和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指出ldquo上

下级党团不发生关系rdquo参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

④具体表述是ldquo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

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在通常情况下要征求下级组织的

意见要保证下级组织能够正常行使他们的职权凡属

应由下级组织处理的问题如无特殊情况上级领导机关

不要干预rdquo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载《人

民日报》2017年10月29日第1版

⑤ldquo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

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rdquo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

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第1版

⑥第 48 条规定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

从严治党责任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

管理工作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党员

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团结党外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

家交给的任务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中

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

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

29日第1版

⑦但是关于人财物省级统管司法改革就要求上下级法院

的省内垂直管理高级法院的党组就有了相应类似的职

责同时当前司法改革正在攻坚阶段上下级法院的关

系还应根据改革需要在不同工作领域进行细致划分

⑧ldquo党团乃是隶属于各该级党部的一种组织受各该级党部

的指导机关指挥他没有自己组织的系统和指挥系统上

级机关中党团决不能直接指挥同一团体中下级机关的党

团(如铁总的党团决不能直接指挥各铁路工会的党团全

总的党团不能指挥各省总各全国产总的党团等)但决不

因此而妨碍工农会的独立的组织和指挥系统就是说工

农会上级机关可以受该党团的影响而指挥下级工农会

然并不能由上级党团直接出面指挥下级党团同时下级

党部对于其所管辖的党团指导必须根据于上级党部对

各项工作的方针使其能与上级党团的行动相合rdquo参见

《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党的六大通过)

⑨七大党章第60条规定ldquo在政府工会农会合作社及其他

群众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凡有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三人以

上者即成立党组党组的任务是在各该组织的领导机关

中指导党员为加强党的影响实现党的政策而工作rdquo

⑩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一九四五年五月在中国共

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明确指出ldquo各级政府

机关及其他机关中党的支部应直接由同级党的委员会来

领导这种机关支部不应该代替党组的工作党章规定

这种机关中的党组由在该机关中负责的党员来组织有其

特殊的为党的机关支部所不能代替的任务党组在实现自

己的任务有必要时并得指导该机关中的党的支部动员该

机关中一切党员来协助自己的工作rdquo

104877810486491048659《中国共产党章程》(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国共产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第59条规定ldquo在这些组织中负

责实现党的政策和决议加强同非党干部的团结密切同群

众的联系巩固党和国家的法律同官僚主义作斗争rdquo

104877810486491048660党的九大和十大在党章中取消了党组的规定直到党的

十一大通过的党章才重新恢复了关于党组的规定第14

条第2款规定ldquo在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中应设立党组

中央一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党组成员由党中央指

定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党组成员由相当的

党委指定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八日通过)

104877810486491048661第四十六条规定ldquo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

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

立党组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

工作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rdquo见《中国共产党章

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2

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04877810486491048662另外在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组其角色和功

能也有不同的要求

104877810486491048663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处理的常务委员会重要日常工作包括

四项(一)决定常务委员会每次会议的会期拟定会议议

程草案(二)对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和质询案决定

交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

议审议(三)指导和协调各专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四)

处理常务委员会其他重要日常工作参见《中华人民共

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载中国人大网http

wwwnpcgovcnwxzlwxzl2000- 1206content_4425

htm2018年8月29日最后浏览

104877810486491048664《中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规则(试行)》专章明确了

更合党组工作要求和内容的7项工作制度细化了议事决

84

策决策执行决策复议事项督办文稿审签5个方面的

工作程序规范了更具最高检特色的及时备案监督党组

集体监督领导亲自监督建立台账监督群众评议监督

等 5 个方面的工作监督参见《最高检颁布党组工作规

则 党组职责范围内事项个人无权决定》载《法制日报》

2016年5月19日第1版

104877810486491048665《制定条例》第2条规定ldquo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

规章制度的总称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

(中共中央2012年5月26日印发)载《中国共产党党内法

规选编(2007-2012)》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陈尤文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运作模式与机制建设

[J]社会科学2005(11)

[2]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

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5-29

[3]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

06-17

[4]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

[5]施新州当代中国政治体法治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基本

特征[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6)

[6]吴晓林郭慧玲党组政治研究ldquo双重嵌套rdquo的政治整合

结构[J]探索2016(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1921mdash1949)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2 卷

(1949mdash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

[11]宋功德坚持依规治党[J]中国法学2018(2)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责任编辑 赵 春】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mdashmdashmdashmdash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mendment to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mendment to RegulationsRegulations

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HI XinzhouSHI Xinzhou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nd Theory National Judges College(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nd Theory National Judges CollegeXicheng BeijngXicheng Beijng 100070100070))

AbstractAbstract Party leadership groups are the leadership cores in state institutions They differ in roles andfunction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features purposes and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As the Regulations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inly makes provisions in terms ofcommona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amendments to it First clarify the work principles that different Partyleadership groups should follow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mphasis on both political and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personnel should be added to Article 11 on provisions of strengthening personneldevelopment so as to combine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supervising officials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fessionalismSecond empower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o formulate internal rules and clarify its effectiveness level so as toprovide the basis for it in formulating lower rules of self-supervi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be explicitly authorized to establish the ldquointraparty regulations for the resident agencyrdquo in provisions on thebasis for formulating lower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self-supervision Third define clearl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and specify the contents scopes procedures and methods of the meetings

Key WordsKey Words Party Leadership group Regulations 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85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席军良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关键是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

色党建品牌创建思路不仅能解决传统党建模式ldquo四化rdquo问题而且为国有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打造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关键是要处理好ldquo做实rdquo与ldquo做活rdquo的辩证关系具体体现在做好ldquo加法rdquo构建有

效对接机制做好ldquo减法rdquo构建有效消解机制做好ldquo乘法rdquo构建有效共建机制做好ldquo除法rdquo构建有效适

应机制由此实现将自上而下的方向把控与自下而上的参与有效的对接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有效联动确

保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86mdash06

2016年 10月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

设工作会议上指出ldquo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

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

lsquo根rsquo和lsquo魂rsquo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rdquo[1]

所谓ldquo独特优势rdquo就是要通过坚持和加强党对国

有企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党组织建设融入到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过程之中进而实现建立中

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实现以上目

标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ldquo全面解决党的领

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rdquo

那么如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ldquo四化rdquo难题

又如何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实现建立中国特色现代

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呢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

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文献探讨从具体问题到品牌建设

习近平明确了国有企业党建的ldquo四化rdquo难

题研究者大多就ldquo四化rdquo难题中的具体问题及

其化解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是国企党建具体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重

点探讨某一具体难题如李征认为国企党建ldquo边

缘化rdquo主要表现是党的组织在企业组织体系中的

地位难以保障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责任难以落实

和党务工作力量不足[2]朱珊珊提出存在ldquo两个不

到位rdquo即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不到

位[3] 陈民强从责任落实不到位基础管理不扎

实人员配备不充足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制约国企

党建活力的因素[4] 章治国分析了制约国企党建

【收稿日期】 2018-11-01

【作者简介】席军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西部国情研究中心专职教师政治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ldquo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新时代党建工作品牌研究rdquo课题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86

的四大瓶颈即思想认识障碍体制性障碍机

制性障碍和内生动力障碍[5]黄文生从思想认识

公司治理党建预生产融合党员能力干部职

工ldquo获得感rdquo等六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国企党建存

在的问题[6]

二是问题导向的国企党建解决思路研究潘

桂妹提出了ldquo双管齐下rdquo的创新思路即创新国

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国有企业党建

工作的内容载体[7]王新文则认为应结合自身特

点突出实践特色发挥制度驱动载体推动

典型带动党群互动等ldquo四动效应rdquo来增强党建

工作的执行力活力感召力和凝聚力[8] 陈民

强认为积极探索增强国企党建活力的有效途径主

要有提素质树正气增活力塑形象鼓干

劲[9] 黄文生提出从思想引领党的领导与完善

公司治理统一党建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稳定

的深入融合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

干部职工和社会大众有ldquo获得感rdquo时代创新等六

个方面进行强化[10] 于芳则提出从创建ldquo学习

型rdquoldquo创新型rdquoldquo活力型rdquo廉洁型rdquo党组织的角度

化解党建难题[11]刘宝增提出要在党组织发挥作

用ldquo组织化rdquoldquo制度化rdquoldquo具体化rdquoldquo制度化rdquo上下

功夫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

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12]

从当前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大都集中于

从问题的剖析中寻找国企党建发展的思路可以

认定为是以问题为统率的解决思路这些研究是

以问题为导向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很容易

陷入就问题研究问题的局面从而缺乏系统性的

思考同时国有企业发展上有着很强的ldquo经济

优先性rdquo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通常很难将党建与

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这显然难以适应国有企业发

展的要求时代呼唤一种新的党建工作模式来解

决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内在机

制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迫切

需要以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适应性的工作思路构

建新的国企党建发展模式以党建特色品牌为统

领的工作模式应运而生

首先党建品牌创建能够为国企党建工作注

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党对

国有企业的领导ldquo一以贯之rdquo同时又要ldquo紧紧围

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

化边缘化问题rdquo之所以会出现ldquo四化rdquo问题

就在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否能够不断适应企业

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适应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

领导的需要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命题国有企业党建

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现象应用符合国有企业

发展的新党建理念用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的思想代替旧有的理念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与时俱进党建品牌创建作为新的时代理念和工

作思路能够为国企党建注入新的活力也必然

能够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其次党建品牌创建能够成为新时代加强国

企党建的抓手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国有

企业制度的有效保证党建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

工程它既涉及到国企党建中一般问题的解决

而是更重要的是引入新的要素新的机制来实现

国企党建新的突破正所谓ldquo人叫人干人不干

机制催人人不闲rdquo在新时代党建品牌创建着力

于通过有效机制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治理实现有机

融合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现有机结

合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实现有效统合突破

ldquo党建乏力党建低效rdquo的困局由此它必然成

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国企的有力体现

也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目

标在企业的有效表现相比于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的党建工作思路品牌创建思路更具有战略性

系统性和发展性

二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基础保障

与推进要素

党建品牌创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

长期的建设过程不过如果国有企业能够形成

自身独特的党建品牌那么在推进新时代国有企

87

业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为国有企业党建品

牌的创建提供了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不

仅是必要的而且需要不断提升

(一)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必要保障

党委领导有力是品牌创建之ldquo心rdquo国企党建

品牌创建需要坚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核心其中党

委领导是新时代品牌创建之ldquo型rdquo坚强有力是新

时代党建品牌的ldquo魂rdquo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

新时代国企党建品牌创建中党委坚强有力的领

导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导上也体现在品牌创建全

过程的有效支持上 (如资源动员人力支持等

等)同时党建品牌创建有一个相应的过程这

不仅要求党委领导坚强有力也要持续用力这

就意味着保障品牌创建的成功必须紧紧依靠国

有企业党委来持续提供资源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红色挖掘有方是品牌创建之ldquo根rdquo习近平指

出ldquo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因

为其内在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

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是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要

让旧居旧址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把红

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

传承好rdquo国有企业要打造自身的党建品牌必须立

足于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其中ldquo红

色rdquo是内涵要发现能够体现国有企业所在区域

特色行业特色的红色资源这是把党建工作成

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前提基础ldquo挖掘rdquo是要

求不仅要了解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还要深度

挖掘红色资源的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在了解

ldquo表rdquo的基础上实现对ldquo里rdquo的把握真正明确红

色资源的厚度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将红色资源与

国有企业的业务发展实现有效对接

调查研究有度是品牌创建之ldquo法rdquo2013年 7月 23日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

会时强调ldquo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

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

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

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rdquo国企党

建品牌建设需要加强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在

形式上体现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在层次上体

现为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只有在对内上进行全

方位的深度调查才能明确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才

能真正将问题纳入到党建品牌创建中予以解决并

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只有在对外上进行多层面的

纵深调查才能明确本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亮点

和特色不至于ldquo人云亦云rdquo在经过深入对内

对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深度的研究才能有的放

矢也才能够确保创建的品牌符合企业所需时

代所要

制度保障有效是品牌创建之ldquo表rdquo在国有企

业党建品牌创建中除了党委的核心领导把握方

向和进度红色资源的有效挖掘作为核心内容

外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在一个时期内

能够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就需要在企业

内部建立或形成一种制度使品牌创建运转起

来首先需要有上下贯穿的有效组织体系执行

品牌创建工作党建品牌创建是一个系统性工

程涉及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要克服资源整

合的难点必须要组建执行有力的机构其次需

要赋予党建工作部门以有效的横向资源整合能

力国企党建工作虽不仅仅是党建工作部门的职

责但在同一个层级必须要由党建部门或党建专

干来组织党建工作交流内部支部间的党建联动

都需要党建部门来协商和组织同时对于公司

层面的党建工作部署都需要依靠党建工作部门

来有效落实最后需要有规划性的时间保障

这个时间保障必须要紧凑且有一定弹性空间过

于紧凑就难以提炼出特色亮点而变成任务性的申

报过于弹性则可能因为管理力度不够而陷入构

建无效的困境破除这两者需要国有企业在制度

上形成一种三年或五年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党

建工作目标将品牌建设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二)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可能条件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品牌创建的政治基础

8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ldquo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

中党是领导一切的rdquo[13] 20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

顺应时代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的

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ldquo长子rdquo

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形势下推进党建品牌创

建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企业发展

要求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个大势下国有企业

才有坚定的政治基础将党建工作切实转化为自身

的发展动力才能将党建工作真正融入到业务工

作中实现党建引领发展党建推动发展的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品牌创建的社会基

础习近平强调ldquo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

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rdquo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

要内容也将成为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社会

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庄严宣告

ldquo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

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rdquo[13]在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的时代背景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理念

指引下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迎来了新的ldquo东

风rdquo必须要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保

障人民共同利益的政治任务实践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要义

ldquo党建+rdquo项目是品牌创建的有效载体形式

党建品牌创建不是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由点到面

逐步推进的过程要把党建品牌创建的成本和风

险降到最低就需要借助有效的载体当前在

国有企业中广泛实行的ldquo党建+rdquo项目就是一种有

效载体首先ldquo党建+rdquo项目鼓励国有企业员工

努力结合自身支部部门特色进行ldquo党建+业务rdquo

的深度融合进而提炼出部门性局部性的亮

点是一种由下而上汲取智慧的有效方式也充

分激发了国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二ldquo党建+rdquo项目的推进不是封闭性的而是

开放的它强调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融合有

助于形成以部门为基础或以党建内容为基础的多

元联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调动多方力量与资

源实现党建有效目标的重要形式

三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

从理念上来说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过程既

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过程也是践行建立中国

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过程这就要求一方面

要将党建品牌做ldquo实rdquo只有ldquo做实rdquo才能实现党

的领导全面加强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将党建品

牌做ldquo活rdquo只有ldquo做活rdquo才能将党建特色优势转

化为国有企业发展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建立中国

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

ldquo实rdquo与ldquo活rdquo具有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ldquo实rdquo是ldquo活rdquo的前提

基础也是ldquo活rdquo发挥和发展的载体也就是说

ldquo实rdquo是ldquo活rdquo的根基所在如果没有党建品牌建

设的ldquo实rdquo那么就不会有党建品牌建设更好的

ldquo活rdquo而ldquo活rdquo能够更好地做好ldquo实rdquo也能够为

ldquo实rdquo助推动力为党建品牌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

蓝图创造活力党建魅力党建和辉煌党建如

果没有ldquo活rdquo那么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建设就很难

有更好的发展党建之ldquo实rdquo可能略显僵化缺乏

应有的生机与活力ldquo实rdquo与ldquo活rdquo的辩证关系

从实践上来说是要找到有效思路统筹党的全面领

导与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目标并将其体现

到公司治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要做好四ldquo法rdquo

(一)做好ldquo加法rdquo构建有效对接机制

国企党建工作从来就不是附属而是有效引

领力量在新时代的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建设上

需要牢固树立ldquo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

展rdquo的工作理念应当明确的是国企党建发展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方向性把控又需要自下而上

的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明确

在把握方向的基础上创造有利条件有效路径将

党员的能力发挥出来把党员的能量聚合出来

这是纵向关系层面对接机制的构建在横向关系

层面要打造党建与企业治理的有效对接机制

在国企党建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党建与生产经营

ldquo两张皮rdquo的现象以至于出现ldquo说得最重要干

得不重要忙得什么都不要rdquo的局面党建要真

89

正成为企业治理和发展的核心引领力不能靠硬

性的匹配而是要做柔性的对接应该说最重

要的是将确定的党建品牌核心要素引入到对国有

企业治理与发展的问题分析中在实践上要以问

题为统领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上的实用性意

蕴由此才能真正以党建工作实效推进业务工作

的落实具体来说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思

想上的融通将红色资源与企业服务宗旨卓越

企业文化相结合构建体现ldquo地方特色型发展指

向rdquo的党建精神增强企业以ldquo人民为中心rdquo的

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二是工作上的融

合推进党的建设与企业的组织领导运行管

理制度保障责任落实绩效考核等方面相结

合实现融入发展抓党建进入管理起作用三

是实践上的融汇谋求共产党员的先锋意识与普

通员工的职业规划结合坚持党员素质提高与企

业骨干培育相结合构建体现ldquo人的全面发展目

标rdquo的党建特色

(二)做好ldquo减法rdquo构建有效消解机制

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应是为了党建而党

建而应坚持直面问题的党建解决思路在新时

代党建品牌创建过程中必须直面国有企业面临

的ldquo弱化虚化边缘化和淡化rdquo问题构建有

针对性的消解机制一是构建党建弱化消解机

制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党委领导能力有限造成

的领导不力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弱等党建不力

问题在新时代以红色资源构建党建品牌过程

中要着力通过精神宣传实践感悟特色主体

活动等方式结合定期与不定期党建工作专业化

能力培训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着力破除企

业党的领导和建设ldquo弱化rdquo问题着力打造ldquo引

领式党建rdquo二是构建党建虚化消解机制针对党

建内容较虚党建工作ldquo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

要忙起来不要rdquo的困局要着力在ldquo软任务rdquo

上采取ldquo硬办法rdquo坚持ldquo虚工实做rdquoldquo虚事做

实rdquo的原则创新党建内容尤其是将红色资源

通过党员干部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工作方式作

为加强党建的载体打造ldquo接受性党建rdquo三是构

建边缘化消解机制针对国有企业党建中存在的

ldquo克服中心工作业务工作为主党建工作为辅rdquo

思维造成的党务工作形式化党组织工作行政化

现象必须明确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模

式呈现的不适应性导致的边缘化问题新时代国

有企业党建创建中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

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员工需要和红色党建资源进

行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工具践行网上

自主学习网上党性体检通过ldquo智慧型党建rdquo

破除边缘化难题四是构建淡化消解机制针对

部分国有企业对党建工作不上心党组织生活不

健全现象以及存在的ldquo无党员班组rdquoldquo有党员无

组织rdquo的问题必须明确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

领导解决党建淡化问题

(三)做好ldquo乘法rdquo构建有效共建机制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是ldquo闭门式rdquo党建而

是要紧紧围绕企业ldquo为人民服务rdquo的宗旨突破

党员家庭社区组织之间的界线将八小时

工作制内的工作与八小时工作外的生活结合起

来实现多元互动形成乘数效应实现有效共

建一是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

下切实明确国有企业为人民的宗旨以人民需

求为先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搭建起

人民群众与企业的良性服务关系模式二是在国

有企业工作中既需要明确党员的义务在急难

险重任务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需

要明确党员的权利尊重党员的权利从个人成

长上人文关怀上让党员充分感受到企业的ldquo温

度rdquo唯有如此才能迸发出党员对企业发展对

国企党建的真实认同三是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建

设中除了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之外更应强

调党组织之间的互动联创构建不同党支部能够

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有效制度机

制由此组织也就形成了集合效应从而能够

产生集合乘数推动党建品牌的形成发展和ldquo落

地生根rdquo

(四)做好ldquo除法rdquo构建有效适应机制

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

90

以采取上下循环提升的路径一是公司的统一品

牌应是在充分总结提炼各个党组织支部的党

建亮点或品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品牌二

是在公司提炼形成统一的党建品牌之后各个党

组织支部应在统一品牌体系之下进一步发展具

有自身党组织支部特色的子品牌并能及时根

据业务需要不断推动自身党建的发展如此需

要构建经常性的反馈提升机制即通过探索充分

发挥厂党组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交流平台通

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制度化互动

机制以破除ldquo有品牌无优势有党建特色

无品牌亮点rdquo等问题三是要着力构建差异化适

应机制针对国有企业老员工中年员工和青年

员工不同特点以差异化发展需求的满足来构筑

差异化的党建策略形成党建发展的强大支撑力

量充分把握老员工求ldquo安rdquo中年员工求

ldquo稳rdquo青年员工求ldquo进rdquo的不同需求制定有针

对性的发展计划如对青年员工要有明确的成长

轨迹图让青年员工在企业有盼头事业上有奔

头以有效的需求适应作为人文后盾再充分发

挥老员工的经验中年员工的能力和青年员工的

干劲形成老新相济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法

四是要着力构建有效的岗位适应机制党建工作

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最重要的是配备好党建

人才队伍一方面是真正选拔思想好能力强

热爱党建工作的企业员工从事党建工作而不是

强制性派任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

制即明确党建工作人员的晋升渠道并保障

ldquo能上能下能进能出rdquo如此才能有效破除党建

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确保党建工作由优秀人才

抓的局面

结 语

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适应了问题解决之

需时代发展所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品牌创

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

过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全员动员全程参与逐步

构建的品牌创建的过程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政

治任务而是自上而下的方向把控与自下而上的

参与有效的对接不仅是企业党员干部的内部动

员过程而是企业内外部有效联动的结果如

此不仅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ldquo弱

化虚化边缘化淡化rdquo的问题得到系统解

决而且以品牌创建过程对公司进行了有效动

员以品牌创建引领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将有助于国有企业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中国特色现

代国有企业制度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

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开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0-12

[2]李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边缘化问题探析[J]中共天津

市委党校学报2018(3)

[3]朱珊珊从问题入手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J]中国党

政干部论坛2018(4)

[4]陈民强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 前

线2018(1)

[5]章治国如何解决制约企业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J]中

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6)

[6]黄文生把国企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J]理论视野

2017(1)

[7]潘桂妹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J]湖南

社会科学2010(5)

[8]王新文发挥ldquo四动效应rdquo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青年记

者2013(8)

[9]陈民强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 前

线2018(1)

[10]黄文生 把国企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J] 理论视

野2017(1)

[11]于芳新常态下强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J]财经问题研

究2016(6)

[12]刘宝增推动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ldquo三化rdquo[J]中国

党政干部论坛2018(3)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 春】

(下转至第129页)

91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

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陈 曦

(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6)

【摘 要】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个人救赎与社会革命的共存在革命中被隐匿的性别问题让许多女性

在革命道路上寻求自身独立时不得不面对来自性别的焦虑被称之为ldquo革命祖母rdquo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向警予也因此陷入了革命工作ldquo男同志与女同志rdquo的性别分工以及婚恋与革命的双重女权焦虑之中基于

向警予女权焦虑的两个方面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中共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的文本梳理发现中共党内

妇女工作者一方面通过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争取妇女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党内男性主流话语建

构女性主体性身份另一方面以女性立场建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关系来消解婚姻家庭中的传统

性别角色塑造在中共妇女工作实践中建构了ldquo妇女群众rdquoldquo妇女事业rdquo等具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特色的话语体

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女权焦虑话语建构中共妇女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92mdash07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下20世纪 20年代的中国进入到近代社会思想最为激荡和变革

的时代期间中国思想革命从反封建伦理强

调个人价值的ldquo纲常革命rdquo到1923年转变为以集

体主义为导向的ldquo制度革命rdquo中国妇女运动目标

设计也从ldquo宜家善种rdquo的国民母家国同构的女

国民进入到反对纲常伦理呼唤个人情欲的觉

醒之后随着ldquo革命rdquo统领一切的集体主义兴

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唯物史观也随之进入

妇女解放运动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

国化进程尽管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妇女理论建

构总体上保持与中国社会变革同步但中国女性

主体性意识不断地自我觉醒并没有将两者合二为

一被称之为ldquo革命祖母rdquo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

命家向警予在女权道路上的ldquo焦虑rdquo映射出两

性在国家民族革命洪流中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述

说促使我们探究党内妇女工作者是如何在男性

主流革命话语中建构革命女性的主体身份并在

党内妇女工作实践中开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收稿日期】 2018-11-01

【作者简介】陈曦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ldquo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rdquo(项目编号

Y201840130)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92

一向警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

向警予牺牲后前夫蔡和森在悲痛中撰文

《向警予传》此文用极其精炼的文字描述了向警

予的革命生涯在革命语言的述说中树立了向警

予ldquo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女英雄rdquo的革命形象ldquo勇

敢rdquoldquo忠实rdquoldquo热情rdquoldquo无产阶级化rdquoldquo积极rdquo

ldquo战斗rdquo是文中对向警予革命者身份的颂扬即便

是对曾经亲密伴侣的怀念蔡和森的语言表达也

是与向警予的革命身份紧密相连ldquo伟大的警予

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

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

人rdquo[1] 344在热情颂扬中蔡和森也多次使用了

ldquo痛苦rdquo一词这痛苦不单是蔡和森对亡妻追忆的

痛苦更是蔡和森以一个男性革命者视角体认向

警予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痛苦在蔡和森的追忆

中向警予自 1922年积极投身革命以后往日

ldquo绝对的与一般娇弱女同学不相同rdquo的女学生的奋

争形象少了革命工作中的女权ldquo焦虑rdquo带来的

ldquo痛苦rdquo却日益增多

其一革命中的男同志和女同志在蔡和森

的眼里向警予是一个ldquo事业的野心家rdquo她经常

这样激励自己ldquo将来我如若做不出大事业我要

把自己粉碎起来烧成灰rdquo[1] 342 1920年12月赴法

勤工俭学期间尽管求学生活异常艰辛但向警

予在《给爹爹妈妈》的信中仍然显示出强烈的

ldquo野心rdquoldquo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

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

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rdquo[1] 304

1922年向警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

担任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从倡导国民教育的

女权先锋到处理各种妇女事务的共产党的女部

长向警予将身心完全投入革命事业但此时蔡

和森已觉察到ldquo她精神上常常感受到一种压迫

以为女同志的能力不如男同志在她看来仿佛

是lsquo奇耻大辱rsquordquo[1] 343 而且这种精神压迫并不因

工作受到肯定而减弱ldquo同志们愈说她是女同志中

最好的一个她便愈不满足rdquo[1] 343尽管她极力排

斥传统的女性形象不苟言笑衣着朴素革命

活动中与男性一样冲锋在前但同志们对她的尊

称ldquo革命老祖母rdquo仍然是与其性别身份相连向

警予焦虑于革命工作的男女有别纵然蔡和森认

为ldquo以向警予的能力来说本可担任一般党的工

作rdquo[1] 343但革命中的ldquo女同志rdquo被认定为从事

ldquo妇女rdquo工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勇敢走出封建家庭革命工作却依然是传统

性别分工性别敏感使ldquo她总是不甘于lsquo妇女rsquo

工作rdquo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抗拒和由此产

生的革命活动中的紧张和矛盾常使向警予陷入到

女权焦虑的痛苦之中

其二婚恋与革命向警予在常德女子师范

读书期间因目睹好友余曼贞备受封建家庭伦理

折磨的婚姻生活遂产生不婚的念头1918年

面对后母为攀附当地权贵而包办的婚姻向警予

毅然拒绝并立志ldquo以身许国致力教育终身

不嫁rdquo1920年向警予与蔡和森结为伉俪但二

人的婚姻模式却别具一格结婚纪念照是二人共

同捧读《资本论》并以ldquo同盟rdquo代替ldquo婚姻rdquo

这对于当时许多正处于批判旧式婚姻的年轻人来

说ldquo向蔡同盟rdquo无疑是一次婚姻模式的巨大革

新对此青年毛泽东曾在给罗学瓒的去信中大

为称赞并提议ldquo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

一个lsquo拒婚同盟rsquordquo[1] 323

婚姻改称为ldquo同盟rdquo称谓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

摆脱了传统家庭的性别角色和道德观念别人眼中

的ldquo蔡太太rdquo和母职身份不仅让她无法掩饰自己的

性别更增添了在工作中无法挣脱的自身性别局

限革命中创造的爱情同盟形式在现实中并不能挣

脱旧式家庭道德和情爱伦理的束缚由于向蔡二人

的感情变化在莫斯科的向警予情感生活处于极其

紧张的状态ldquo每当她个人或同着和森最痛苦的时

候她每每回转心肠咬紧牙齿这样的叫甚至这样的

写道lsquo只有为革命而死绝不为爱情死一点泪一

点血都应为我们的红旗而流为什么爱情而流呢

可耻rsquordquo[1] 343 蔡和森体会到了这种情感伦理的痛

苦但他坚信革命者的向警予必定是以革命的方式

93

来面对痛苦ldquo她纵然禁不住自己愈加痛苦起来同

时又愈加强固了自己只有为革命而死的决心rdquo[1]343

作为男性知识分子精英的蔡和森一贯持有国家民

族解放的性别隐喻他站在男权中心立场将向警予

的命运与国族命运相联系在革命洪流中的向警

予她的情欲理应被革命所取代

然而如果向警予仅是焦虑于革命与爱情的

不可兼得那么向警予和彭述之蔡和森和李

一纯之间的情感变化却似乎难以用革命与爱情

的取舍关系做注脚向警予勇敢地向蔡和森坦白

了自己的感情变化但仍无法逃离党内受制于传

统观念对女性的伦理约束ldquo向蔡同盟rdquo也无法摆

脱传统婚姻观念的窠臼五四运动对女性解放最

终的婚姻指向决定了觉悟女性的离家出走实现

个人独立后的最终归宿仍然是婚姻且除婚姻之

外别无它路可寻革命中的女性婚姻也仍是置

于传统婚姻框架内女性革命者与男性革命者迈

入婚姻殿堂就意味着成为辅佐丈夫革命事业的革

命伴侣这与妇女在传统婚姻家庭中对丈夫辅佐

和服从的两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相似性的

在向警予生命的最后两年女权焦虑和大革

命的失败让她陷入到极度痛苦中她以坚定ldquo只

有为革命而死的决心rdquo和加倍地忘我工作来缓解

痛苦直至牺牲无可否认男性知识分子倡导

了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启蒙尽管表象上是女性

被置于男性中心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下但向警予

的女权焦虑映射了女性主体性的觉醒和男女两性

对于社会改造的不同性别诉求也印证中国妇女

解放自晚清以来与中国社会变革相伴相生但又

独具自我延续的脉络自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成为这一脉络

中最为显著也最具实效的主体力量

二消解ldquo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

向警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

时党内男权思想的顽固性和觉悟女性在探索女性

主体性时的困惑以及妇女在国家民族语境中解

放自身争取主体独立性时的艰难同时向警

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也促使我们去探究中共早期从

事妇女运动的同志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

国妇女解放运动实际结合中去消解焦虑通过考

察20世纪20年代中共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

的相关文本本文从向警予ldquo女权焦虑rdquo的两个

方面革命中的性别角色塑造和革命与婚恋的关

系尝试探讨党内妇女工作者在建党初期对马克

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建构

(一)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中争取妇女

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男性主流话语建

构女性的主体身份

早期中共男性党员大多用阶级观点来分析妇

女问题将性别问题纳入阶级分析把妇女解放

等同于劳动妇女的解放进而等同于阶级解放

陈独秀认为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需要社会主义

来解决妇女问题在该过程中ldquo自然是连带发

生rdquo当时社会上所列举出的种种妇女问题不过是

经济问题ldquo经济不独立遂生出人格的不独立

因而生出无数痛苦的事情rdquo所以同属于弱者的

女子和劳动者ldquo除了社会主义没有别的办

法rdquo[2]陈望道把ldquo女人运动rdquo(妇女运动)分为

两类一是为恢复女子ldquo自由和特权rdquo 的ldquo女人

对男人的人权运动rdquo二是消除贫富不公的ldquo劳动

者对资本家的经济运动rdquo他认为前一种运动ldquo反

对男女差别rdquo其结果不过是有产者的平等并非

是人类的平等但后一种目的是ldquo驱穷rdquo获得人

类平等是男女合力的阶级解放运动[3] 这些观

点普遍认为阶级解放就是妇女解放不需要单独

的妇女解放运动

1923年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

放运动的全面开展在解决中国妇女运动所面临

的实际问题时较早具有性别觉悟的党员不再拘

泥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而是将马克思妇女

理论应用于中国的性别议题实际在阶级与革命

的话语体系中区隔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利用妇

女工作的性别优势在男性主流的阶级解放理论

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初步建构形

成了具有中国妇女运动经验的理论特色

94

1 建构了被压迫妇女从统治阶级手中ldquo取

回rdquo权力的理论从而论证了妇女解放具有的自

身特性和价值合理性肖楚女在《ldquo女子解放rdquo

底根本义》中提出中国妇女解放的两重要义的

内核第一摆脱传统文化中男性对女性的ldquo玩

具化rdquo形象塑造ldquo女性自身提高女性美rdquo第

二妇女解放的目标具有价值合理性是取回应

有权力而不是争夺他者的权利反对把女子解

放ldquo看作是女子对于社会的要求或者可以由社会

给予女子的事rdquo如果把女子解放放在ldquo待解放rdquo

的位置ldquo到底得不到解放rdquo[4] 98肖楚女把妇女解

放由ldquo争rdquo转为ldquo取rdquo无疑是从性别视角来看待

妇女解放通过对妇女解放的重新定义建构了

妇女解放的价值立场并尝试将社会性别视角与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视角的互补使用向警予《力

争妇女团体参加国民会议》也大声疾呼ldquo权利不

是支配阶级给予我们的恩赏物而是我们向支配

阶级手里夺回来的战利品rdquo[1] 224

2立足于劳动妇女立场认识国内妇女解放观

点的差异配合国民大革命的革命要求建构

ldquo妇女群众rdquo作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地位

恽代英在 《妇女运动》 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中

ldquo投机派男子rdquo假借妇女解放来求自身的解放一

旦目标达到便ldquo把一切社会问题都抛之脑后rdquo

ldquo少数所谓lsquo解放的妇女rsquordquo的中产阶级女权团体

也与这些ldquo投机派男子rdquo一样所以妇女的解

放是ldquo全妇女的解放rdquoldquo只有全体的解放没有

个人的解放rdquo[4] 290-292ldquo全体妇女的解放rdquo意味着

妇女群众的解放反对把妇女解放割裂为妇女内

部各阶层的解放

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分析了大革命时

期国内各派妇女运动的缺点归纳总结了各派的政

治思想分别为ldquo守旧的宗法社会见解rdquoldquo基督教

会式的lsquo欧化式rsquo妇女观rdquoldquo妇女主义者的妇女

观rdquo和ldquo国民革命妇女观rdquo她提出各派别应

ldquo抛弃自己政治上的特别用意rdquo以国民革命妇女观

为指导用ldquo妇女切身利益的总要求rdquo来建立中国

妇女运动的大联盟ldquo使妇女群众参加政治运动和

社会运动这样中国妇女才有男女平等的希望rdquo[5]

尽管 1928年中共六大《妇女运动决议案》认

为随着大革命失败ldquo妇女的联合战线rdquo已不具

有积极意义也将妇女群众等同于工农妇女但

党的妇女运动的群众化工作宗旨被保留下来这

就使ldquo妇女群众rdquo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

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

绝大数成员的总和妇女群众虽然在中国历史各

个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一切争取解放的妇女

都属于妇女群众这就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拓

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争取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3结合中国妇女运动阶级分化的实际和国民

革命的大背景把阶级解放运动转化为妇女运动

的实际工作以ldquo妇女事业rdquo作为中国妇女解放

实践经验的基本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中国化的实践特征杨之华在ldquo五卅惨案rdquo后总

结上海妇女运动经验认为五四之前的中国妇女

是以被压迫妇女的整体概念出现ldquo直到五四运

动一般女子才被新潮流冲动了自身的问题rdquo

原因在于ldquo五四运动之后所谓新文化运动之中便

开始阶级的分化妇女运动也是如此rdquo她以作

为全国妇运缩影的上海妇运为例对妇女运动中

的各派别进行了归类描述尽管各妇女团体代表

的利益不同但各派都在为中国妇女解放努力

面对强大的敌人唯有大家团结起来ldquo组织能

代表一切被压迫妇女做运动的团体rdquo[4] 309-313才

能获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向警予从实际出发

提出ldquo以社会主义的互助协进代替个人主义的自

由竞争rdquo的妇女解放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案较为

详细地介绍了宣传设计组织婚姻自觉联盟儿

童公育妇女教育经费借贷工读互助团等 6项

极具建设意义的措施[1] 11-21 从 1922年中共二大

通过的《妇女运动的决议》到 1928年中共六大的

《妇女运动决议案》短短 7年间中共中央通过

了十多份关于妇女运动的正式决议案早期从事

妇女运动的中共党员正是将妇女运动的实践经验

转化为中央的决议从而把妇女的性别话语纳入

95

主流话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把ldquo妇女

事业rdquo作为基本原则的妇女解放运动体现了早

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实践性特征

(二)以女性立场建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

情与革命的新型关系来消解传统社会对革命女性

的性别角色塑造

胡适在其日记中对近代中国思想的划分提

出以 1923年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ldquo维多利

亚思想时代从梁任公到《新青年》多是侧重个

人的解放rdquo二是ldquo集团主义时代1923年以后

无论为民族主义运动或共产革命皆属于反个

人主义的倾向rdquo[6] 277在革命宏大叙事下属于私

领域的爱情家庭都进入公领域革命是无私

的要先革命后恋爱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起源》和无政府主义成为当时党内情欲与革

命关系的主要思想来源施存统认为婚姻本质上

对感情和性专属于某一个人的要求让人无法忍

受[7]陈乔年甚至将革命者的情欲激进地表达为如

同ldquo同喝一杯水和抽一支香烟一样rdquo简单[8] 99

1927年 6月胡汉民发表对当时存在不同恋爱观的

态度时就明确以ldquo最讨厌无产阶级专政尚未成

功但痨病已到第三期rdquo[9]来嘲讽当时共产党人的

情爱观

革命的激进转化为对情欲的激进态度对传

统两性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男性来说两者并

无不妥无论是封建家庭伦理中性的ldquo保守rdquo还

是革命浪潮推动下性的ldquo解放rdquo男性总是基于男

性中心立场来要求女性女性在自由恋爱呼吁下

走出家门但最终却无奈地发现自由不过是选择

嫁给男人甲还是嫁给男人乙婚姻仍旧是女性唯

一的归属且两性关系依旧受传统家庭格局限

制在传统家庭礼教的框架下革命女性相较之

普通女性而言对于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紧

张体验更为明显

党内对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关系在感知上

的性别差异既反映出革命女性的性别敏感与革

命男权中心之间的紧张另一方面也促使具有性

别觉悟的党员通过党员活动和思想交流努力消

解传统文化的性别刻板印象ldquo使党组织不仅是一

个革命团体也成为一个变革传统性别关系挑

战传统文化的亚文化群rdquo[10] 304

1党内妇女工作者尝试以唯物史观来看待两

性关系并基于女性立场建构革命女性与性的关

系1920年沈雁冰以性道德为例批评社会对

待妇女问题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他认为男女

两性的性道德不平等是ldquo第一解放rdquo但ldquo解

放rdquo不是让女性效仿男性在传统关系上的霸权

而是创造两性共同遵守的新道德ldquo才是lsquo人rsquo的办

法不然便入兽的行为rdquo[11]沈雁冰以ldquo妇女问题

原是社会改造问题之一rdquo尝试将两性关系问题置

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用平等的两性新道

德来建构女性在此问题上的话语权

如果沈雁冰是尝试以唯物史观来看待两性关

系那么肖楚女则是希望不仅要用唯物史观挖掘

出女性在性别问题上不平等而且更需要在女性

立场上建构革命女性与性的新关系他在《ldquo女

子解放rdquo底根本义》开宗明义提出女性需要解

放ldquo性rdquo解放ldquo性rdquo就是改变性别刻板印象使

女子不能以ldquo女性特质rdquo成为男子的玩具他认

为导致女性ldquo玩具化rdquo的原因不单是文明进步

引发的ldquo人类底lsquo趣味刺激rsquordquo提高更在于

ldquo经济日益偏向男性中心rdquo因而对女性的尊重仍

停留在ldquo不是在尊敬lsquo女rsquo性的lsquo人rsquo而是在尊

敬lsquo美人rsquordquo的传统两性观念女性的生理性征

在两性世界里仍然是对女性的能指而人的ldquo意

思总是只指男人rdquo女子只有ldquo从自己解放自己做

起rdquo改变自身对女性ldquo柔弱的lsquo我是女人rsquordquo的

性别刻板印象否则男女就无法在心理上达到

ldquo性的平等rdquo对于如何激发革命女性主体能动

性进而改变对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肖

楚女提出ldquolsquo忘其所以rsquo的性解放rdquo所谓ldquo忘其

所以的性解放rdquo就是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异的前提

下用ldquo心理学的两性同观rdquo来进行社会性别建

构通过ldquo女性自身提高女性美rdquo并以ldquo和愉而

含刚健婀娜而现庄严者也rdquo的标准来建构女性

96

美[4] 99-101尽管受时代限制肖楚女对生理性别和

社会性别的区分仅表述为生理学的性和心理学的

性但俨然已触及了性别的社会建构问题更令

人佩服的是他提议抛弃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本

身就是动摇男性中心的性别塑造这是在女性立

场上对革命女性与性关系的建构与言说

2党内妇女工作者普遍接受革命高于爱情的

恋爱观但反对以革命或反传统的名义绑架爱

情呼吁革命女性在恋爱与婚姻中的主体能动

性年仅17岁的张若名在1919年《觉悟》创刊号

上撰写《ldquo急先锋rdquo的女子》文章高呼ldquo女子

解放从女子做起不要等着旁人解放rdquo号召具有

ldquo真心提携rdquoldquo牺牲精神rdquo和ldquo独身主义rdquo的ldquo急

先锋rdquo女子作为妇女运动的代表来引领中国妇

女解放运动[12]她的呼声代表了当时女性主体意

识日益觉醒的大多数革命女性对于革命与爱情关

系的基本看法只有不婚才能真心投入革命无

私地为革命牺牲倘若革命者必须面对爱情也

只有将两性之间的爱慕转化为共同的革命事业

恋爱成为ldquo革命同志爱rdquo似乎才是革命与爱情的

正解但当恋爱的私领域完全被革命的公领域代

替最终演变为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革命爱情的时

候个人的情爱标准就同质化为革命理想的一致

与否由于向警予和蔡和森的感情变故在党组

织的安排下二人不得不离开火热的国内革命前

线爱情影响了革命工作向警予焦虑于力争做

去性别化的革命家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女性情

欲ldquo当革命介入恋爱很可能解决不了恋爱的问

题但可以确定的是被扭曲的恋爱是可以反噬

革命的rdquo[8] 100

面对革命舍弃爱情这仅是五四之后革命

女性在婚姻爱情上所面对的一个场景而另一个

场景是以革命和反传统的名义绑架爱情1922年7月到 8月《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先后刊

登了两篇批评所谓新青年恋爱观的文章文章针

对某男青年曲解反传统婚姻恋爱观将自己的感

情以革命和反传统的名义强加于所爱慕的女子的

荒唐做法辛辣讽刺了当时男女青年在恋爱自由

上不对等的性别地位而文中的女子和文章的作

者就是中共妇女运动的卓越领袖杨之华

杨之华批评当时所谓的ldquo新rdquo青年把男女社

交与恋爱同质化的错误观点男子对女子社交的

鼓励不过是美化为爱情至上被暗恋女子必须

接受的ldquo单相思rdquo更有甚者把社交当做ldquo吊膀

子rdquo手段在杨之华看来打着ldquo新rdquo的名义用

社交绑架恋爱其结果不过是ldquo新新旧旧混合起

来竟比旧的还要旧比污浊的更污浊rdquo[13]她在文

中大声疾呼女子恋爱自由的前提必须是自由意

志对于求爱者把无产阶级的求爱方式当做ldquo吊

膀子rdquo的谬论她指出ldquo吊膀子rdquo实质是ldquo不生

产者虚伪的没廉耻的诱骗异性的专有名词rdquo用无

产阶级来掩饰ldquo两性间一种恶行为rdquoldquo简直污蔑

了纯洁的无产阶级rdquo[14] 174-177以革命和反传统名义

绑架爱情的荒唐做法让杨之华认识到即便在进

步青年中仍然存在两性间的不平等女性依旧被

简单地视为男性的对象男女社交也被狭义地定

义为两性出于吸引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完全将革

命女性走出家门进入公领域的社会革命贬低为

ldquo自由婚恋rdquo

反观五四社交公开的模式它内生于男女性

别权力秩序的等级社会中自由的婚恋是建立在

知识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想象基础之上男子决定

恋爱自由权婚姻基本形式仍是以男性传承为婚

姻关系的轴心两性性别塑造的社会机制仍牢固

不变女性如若不能改变在婚恋中的被动地位

婚恋自由不过是男性家长制的另一种表述罢了

对于这个问题杨之华认为婚恋自由一定要强调

离婚自由不仅受旧式婚姻制度压迫的婚姻可以

离婚自由恋爱的婚姻也可以离婚ldquo即使恋爱是

自由的自然地长期的也须得经过不满意的

过程rdquoldquo到了不得已的时候还是应该出于离婚

底一途rdquo这对于当时社会认为女性的婚姻不幸在

于被封建礼教迫害把新式婚姻作为妇女解放最

终归宿观点给予了有力的反驳文末她鼓励女

性勇敢摆脱婚姻的各种束缚尊重自己的自由意

志ldquo经济不能独立也不要紧只要身体强壮

97

终有生活可度一人有一人的天然力量何必定

要依靠别人别受一番痛苦呢rdquo[15]

除了杨之华强调的离婚自由党内妇女工作

者也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

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家务劳动社会化获得启

发提出用儿童公育等实际措施改变婚姻家庭中

女性的传统性别定位向警予在《女子解放与改

造的商榷》中把组织婚姻自觉联盟和儿童公育作

为女性全体解放的途径可以看出区别于当时

国内其他女权思想仅限于理论讨论中国共产党

不仅寻求妇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而且

更注重在实践中创造中国妇女解放的女性经验

结 语

早期在中共党内工作力量上占据优势的男

性尽管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但在

实际工作中仍部分延续了传统男权思想在语言上

的控制权以及机构上的支配权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向警予陷入了革命工作的ldquo男同志与女同

志rdquo性别分工婚恋与革命的双重女权焦虑之

中从向警予的女权焦虑出发本文通过对 20世纪 20年代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的文本梳

理发现党内早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同志尝试

通过理论探讨发动和组织妇女群众开展解放运

动并与残存于社会和党内的传统男权思想和行

为作斗争她们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中争

取妇女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男性主流

话语建构革命女性的主体身份并以女性立场建

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关系来消解

婚姻家庭中的传统性别角色塑造这种跻身主流

话语结构为女性解放赢得支持的做法也成为日

后中国妇女解放本土化实践中最典型的特质而

与此同时所建构的具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特色的

基本话语如ldquo妇女群众rdquoldquo妇女事业rdquo等日后

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女工作话语体系的建

构基石

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妇

女运动决议案这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最为详

尽的一份妇女文件议案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自大革

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的经验教训

肯定了妇女运动在革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今

后的妇女运动指示了方向与此同时1928年国民

党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的 《改组中央党部

案》以ldquo妨碍本党代表国民之利益rdquo为由取消

原中央党部的农民工人商民青年妇女五个

部另设民众训练委员会取代上述各部工作以传

统的贤妻良母形象来代替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女性形

象[16]20世纪20年代末国共两党对女性不同的态

度表明经过中国共产党早期倡导和从事妇女解放

运动同志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已经

开始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戴绪恭姚维斗编向警予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N]广东群报1921-01-13

[3]陈望道我想(二)[J]新妇女1920(4)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

动历史资料(1921mdash1927)[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J]女伴1926(12)

[6]沈卫威编胡适日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7]施存统解决婚姻问题的意见[J]觉悟1920(5)

[8]吕芳上无声之声(I)近代中国妇女与国家(1600-1950)

[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9]胡汉民青年的烦恼与出路[J]中央半月刊1927(6)

[10]张素玲 革命与限制mdashmdash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

(1921mdash1927)[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11]沈雁冰我们该怎么预备了去谈妇女解放问题[J]妇女

杂志1920(6)

[12]张若名ldquo急先锋rdquo的女子[J]觉悟1919(1)

[13]杨之华社交与恋爱[J]妇女评论1922(7)

[14]杨之华 对于ldquo争论lsquo社交和恋爱rsquordquo的争论[M]马纯

古章蕴回忆杨之华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15]杨之华离婚问题之我见[J]妇女评论1922(8)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汇编第五辑第

一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赵 春】

(下转至第107页)

98

ldquo组织起来rdquo是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根据地进行

农业集体生产的重要思路具体表现在组织民众

进行劳动互助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研究方法

和视角的涉入根据地农业互助运动研究出现新

趋势以陕甘宁边区为例黄正林从国家与乡村

互动角度出发将组建农业互助视为政府在整合

农业资源方面的努力周海燕从政权规训角度出

发分析包括集体化在内的边区大生产运动如何

成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① 这些研究利于我们重新

认识边区互助运动也促使笔者思考其一从

政权角度出发边区政府是出于何种考虑来转变

组织思路又是如何来向干部及民众解释组织思

路的转变其二从政策连贯性出发新式互助

与苏区互助民间传统三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其三就组织成效而言相对于抗战初期新式

互助成效的取得得力于哪些因素为此本文

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边区政府文件

报刊档案等史料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希

冀展现抗战时期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组织思路的转

变历程及边区整体环境与互助运动发展的关系

一互助的ldquo尴尬rdquo延续苏区

互助模式的失败

打破农民落后的分散经济实现农业合作化

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方针1932年 2月为

开展春耕运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要求各地在

领导春耕运动中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的困难组

织民众开展诸如人工耕牛等互助来保障耕种

的进行特别要注意发动民众帮助红军家属进行

农业生产[1]7月为在ldquo反围剿rdquo中保障农业生

产政府要求发动民众组织收获队割禾队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耿 磊

(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面对民众不适应政府提倡的互助反而自发互助生产边区政府调整组织思路注重民间传统互

助对民众集体生产的刺激性为让基层干部民众理解并接受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毛泽东通过《经济问题与

财政问题》《组织起来》等报告有效地将民间传统与苏区互助传统衔接起来强调二者在调剂劳动力方面的

同质性新式互助融合了民间传统形式及苏区互助内容凸显着边区政府的乡村建设思路其成效的取得得

力于此时边区整体动员氛围的形成和边区政府对新式互助实用性的注重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毛泽东群众动员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6) 06mdash0099mdash08

【收稿日期】 2018-07-12

【作者简介】耿磊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ldquo工作队与陕甘宁边区乡村动员研究rdquo(2016YB032)系列成果之一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99

在保障各自农活完成后帮助其他劳力较少的农

户进行收割尤其首先要保障红军家属的农业收

割[2]也就是说自中央苏区时期政府提倡农业劳

动互助开始就侧重于发动群众来解决红军家属

生产困难说明组建的生产互助具有政治经济

的双重意义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中共组建的劳

动互助中一直存在着义务耕田代耕等

为强调春耕运动的重要性和帮助红军家属进

行生产1933年博古强调为解决当前耕牛等

农业资源的短缺鼓励民众开展集体生产各级

苏维埃须努力鼓励民众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助生产

组织但首先要注意帮助红军家属的生产[3]组织

农民集体耕种组织犁牛站等来补偿农业资源

的缺乏22日《红色中华》发表社论《应该立刻

开始实行协助运动》在强调运动意义时首先指

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协助运

动就苏区而言集体化并非当前的主要任务

而是开展协助运动ldquo帮助实现我们目前的一切战

斗任务rdquo[4]随后苏维埃中央政府相继颁发《劳

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和《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

训令》指导乡村组织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

农业劳动互助组织进而形成苏区互助组织模

式即以合作社的形式来解决乡村劳动力生产

资料的不足组织农民集体互助生产

就苏区时期劳动互助的组织效果据学者研

究ldquo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

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

的积极性rdquo[5]32 但有资料表明当时运动还存在着

不足特别是基层政权的动员力度方面如苏维埃

政府在检查各地的春耕运动中认为各地政府对

于政府的训令执行很不充分ldquo缺乏动员群众的工作

以至不能成为群众的运动rdquo[6]王观澜指出当前组织

的劳动互助组织在民众动员方面ldquo非常不够rdquo且组

织效果ldquo还只限于那些先进区乡rdquo[7]由此来看虽

然政府出台相应的组织章程但由于基层政权对群

众的动员不够致使组织效果(除个别区域)并未

达到预设效果至于动员力度不足的原因除政府

乡村动员经验不足(与抗战时期相比)外还与当

时苏区面临ldquo反围剿rdquo压力无法致力于开展强大

的乡村动员有关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为促进农业生产

1936年土地部发布春耕运动训令认为ldquo组织

劳动互助社实行劳动力调剂也是一个好办

法rdquo[8] 52随后土地部颁布《劳动互助社暂行组

织纲要》规定只要民众(包含富农)自愿均

可参加劳动互助社互助社以乡为单位1至3个小村可组织互助小组[8] 61 由此可见政府延续了

苏区互助组织模式组建劳动互助社等组织只

是随着中日矛盾的升级组织思路发生了改变

如同意富农加入互助组织

此时的组织效果除代耕队外其余的互助

组织ldquo都不起什么作用rdquo[9] 22至于原因其一

互助组织的规定未能适应乡村实况如春耕运动

中曾规定ldquo没有牛的人借最好的牛耕一天以

后可补偿牛主三天人工次等的补偿两天rdquo[10]类

似这样的规定虽出于保障互助双方利益的考虑

但忽略了乡村习俗如两家属亲戚朋友不一定

把工还足靖边ldquo一个牛工要变七个人工rdquo绥德

ldquo一个驴工要变四个人工rdquo[9] 6如此群众对于政

府的互助规定未必能很好地去适应和接受其

二农业环境的恶化阻碍着互助的发展相对

于苏区而言边区大部分区域存在着土壤水利

等不利于农作物生产的因素[11] 25 且战乱加剧土地

荒芜如华池保安交界处的二家川仅有二三

十户人家甘泉县的傅村川延安的金盆湾等

地都几乎变成荒地 [12] 752 在这样的环境下

ldquo延安县安塞县等地过去每乡都有一两个札工

内战时期它们都绝迹了rdquo[9] 23 环境的恶化致使

民间传统互助都有所衰退更何况那些由政府倡

导与乡村习俗相左的苏区互助模式之组织

抗战爆发后伴随着国共关系的转变边区

农业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增强边区应对

危机的能力自 1939年开始政府号召开展大生

产运动随之政府加强对组织互助生产的领导

颁布《陕甘宁边区劳动互助社暂行组织规程》和

《陕甘宁边区义务耕田队条例》规定ldquo只要赞成

100

并能遵守本社一切规定rdquo的民众都可以参加劳

动互助社[13] 203说明在抗战前的组织基础上政

府进一步修正相关内容希冀以宽松的组织要

求来整合边区劳动力资源

理论上讲社会环境的平稳组织政策的宽

松应利于互助组织的发展但事实并未如此

到 1940年民众认为当前的劳动互助社等都属于

ldquo政府为了动员义务劳动的组织rdquo所以民众宁愿

自发组织起乡间原有的变工扎工等而不愿意

积极参与到政府所提倡的互助中去 另外在时

人看来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等互助组织

不但在乡村中没有发挥其作用反而阻碍了当前

的乡村生产ldquo因此须要取消的rdquo[14]政府提倡的

互助组织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ldquo阻

碍rdquo民众自发的互助生产政府提倡的互助处于

ldquo尴尬rdquo局面

笔者曾就基层干部组织本身农业形势三

个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民间为何会ldquo非正式rdquo地取

消政府提倡的互助组织[15]现在看来如将分析

视角转移到政权的组织思路上来原因还应包括

政府仍未突破苏区模式的组建思路组织动员力

度仍存在不足也就是说与其将原因解释为边

区延续苏区模式未能适应边区客观形势的发展

不如将视角放在此时政府仍未形成有效的组织思

路(包括构建相应的动员氛围)来保障互助组织

的有效性因为不论是抗战初期的延续苏区互助

模式还是 1942年之后组建新式互助其提倡

者主导者都是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

二化解ldquo尴尬rdquo政府ldquo组织起来rdquo

思路的形成

从抗战后期互助组织效果来说应是很大程度

上化解了 1940年左右出现互助组织的尴尬局面

从这一层面出发1940年起边区政府的互助组织思

路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就ldquo组织起来rdquo思路形

成的过程学界大多注意到 1943年作为边区互助

运动的分水岭很少注意 1941mdash1942 年的探索

期更忽略抗战后期边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对互助

运动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从而造成当前学界对

该问题研究的不足其一仅注意到毛泽东ldquo组

织rdquo思想在互助运动的核心作用未能系统地展现

出政府ldquo组织起来rdquo思路的形成过程其二只强

调互助运动在解决农业问题的作用却忽略了运动

中蕴含的乡村建设理念在此笔者首先就前者来

展开论述看看边区政府如何在化解尴尬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ldquo组织起来rdquo的思路

1941年 5月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

政纲领》就边区军事政策优抚政策ldquo三三

制rdquo政策农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系统地

确立了边区乡村社会整体发展方向至于经济方

面则要求切实进行民众动员解决乡村存在的

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结合当时国共

关系的紧张及边区财政经济的困境该纲领努力

解决农业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就被纳入到政府

的工作思路中

如将该纲领与 1941年边区互助的探索结合起

来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地方政府不

仅没有限制乡村旧有的变工等互助组织发生而

且还充分利用这些互助组织来调动民众生产的积

极性 因为在1940年底边区中央局编发的《边

区经济建设》强调过要努力发展集体生产一方

面加强对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的领导另一

方 面 可 采 用 乡 村 中 存 在 的 换 工 扎 工 等 方

式 [16] 499也就是说面对一边是上级要求设法解

决农业生产困难组织群众集体生产另一边是

群众自发互助生产为此部分地方就借用扎

工变工等来动员农民参与集体生产完成生产

任务既顺应乡村形势又符合上级的政策

至于为何仅部分地方在尝试运用这种方式

须从政府此时并未放弃延续苏区模式的角度来解

释因为《边区经济建设》虽提到注重扎工变

工等民间传统但这一ldquo注重rdquo只是配合着对原

有劳动互助社等组织的加强说明政府仍在尝试

通过加强或修正苏区模式来化解劳动互助存在

的尴尬如 1941年政府相继颁布《农业生产互

101

助小组暂行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优待抗属代

耕工作细则》等

1942年是抗战时期边区经济最困难时期严

峻的形势要求农业经济必须有所发展那么边

区政府原计划通过修正苏区互助模式来完善互助

组织的思路也就必须让位于如何迅速调整工作

思路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受 1941 年部分地方生产成绩的影响1942年 2 月 6 日西北局要求各级党委在春耕运动

中应更加注重采用变工扎工来组织民众进行

农业生产[17] 3716日《解放日报》发表《在春

耕运动的任务下》强调指出ldquolsquo按庄稼rsquolsquo调

份子rsquo等方式是政府所允许的赞成的扎工

和编工等方式是政府所拥护的并欢迎发展这

种劳动方式rdquo[18]从党委工作指示到报纸的宣传

强调均表明边区政府开始明确提倡并注重ldquo农

村中的互助精神即使这种互相帮忙的效果还不

大 但 它 的 影 响 和 刺 激 生 产 的 力 量 却 非 常

大rdquo[19]ldquo农村中的互助rdquo应指民间互助传统

也就印证了笔者的思考在中央看来即使民间

互助的效果比不上延续苏区互助的效果但因前

者对农民参与生产的刺激很大因此各地应给

予重视和充分利用

但就政府而言如何向农民宣传解释政府互

助组织思路的转变呢在 1942年西北高干会上

毛泽东在肯定延安县利用变工扎工等组织民众

集体生产的基础上强调指出乡村旧时存在着民

众农忙时进行互助帮助ldquo这个办法叫做劳动互

助从前江西苏区普遍实行的劳动互助社或耕田

队就是用这个办法组织起来的rdquo而当前边区部

分地区所组织的变工ldquo就是这种办法rdquo因此

各地ldquo应以大力组织劳动互助社大大地发展农

民的集体劳动rdquo而对于乡村存在的扎工ldquo也为

边区农民所欢迎其法不是劳动互助helliphellip亦能调

剂 劳 动 力 各 地 对 外 来 扎 工 应 予 以 帮

助rdquo[12] 771mdash772也就是说在毛泽东看来边区民

间传统的变工扎工与苏区时期组织的劳动互

助社义务耕田队本质上同属调剂劳动力的方

式即解决个体农业生产资源不足不同的只是

名称也就解释了为何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

提到ldquo无论叫什么名称无论每一单位的人数是

几个人的几十个人的几百个人的又无论单

是由全劳动力组成的或有半劳动力参加的又

无论实行互助的是人力畜力工具或者在农

忙时竟至集体吃饭住宿也无论是临时型的还

是永久性的总之只要是群众自愿参加(决不

能强迫)的集体互助组织就是好的rdquo[12] 896 这种

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阐释进一步避开了抗战初

期政府提倡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等存在的

问题在强调农民自愿的原则下糅合着政府提

倡的组织与民间传统互助的差异性在调剂劳动

力的层面上将二者等同起来

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在 1944年中共西北

局研究室编撰的《边区的劳动互助》中将抗战

以来边区政府组织的劳动互助发展历程只以 1943年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并将前期的组织情况描述

为ldquo是从内战时期就组织起rdquo因ldquo不是农民群

众自愿的组织而是自上而下地按乡村抄名单

式地组织起来的空架子rdquo在1940年之后都ldquo非正

式地取消了rdquo[9] 23-24 因为在西北局研究室看来

体现 1943年前后政府互助组织的不同应侧重于

农民的自愿程度和组织方式两个方面至于边区

政府在 1939年和 1941年颁发的相关互助组织规

定以及互助组织存在的问题则被归纳为延续

ldquo内战时期rdquo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就当时而言不

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愿意或能接受这样的解

释抗战初期边区政府在互助组织方面的努力

因此让位于此时政府宣传的需要即使前者也许

仅表现在制度设计层面

至于 1940年的尴尬局面的化解与否就涉及

到 1943年之后新式互助的组织效果对此以往

研究给予详细叙述不再累述笔者要强调的是

农民对新式互助的态度因为尴尬局面的形成

主要表现在农民宁愿自发组织起来而不去支持

政府所提倡的那么尴尬的化解与否更应从

农民的角度去考察

102

整体看相对于抗战初期农民更倾向于新

式互助据米脂县印斗区群众反映ldquo原初说要组

织变工有些人还是高低有些难意还半天家盘

算着吃亏不吃亏尔格你要拆也拆不散了(经验

介绍)而且还要更往美气里变呢rdquo[20] 512 曾在吴

家枣园进行过变工的农民反映ldquo这里的生活美

呢秋收以后我们要回家去多找些人来我们

那里地不够虽然已经减了租可是还有地

主我们比这里的老百姓穷但可不像以前国民

党统治时那样坏那时候村长和军队要什么我

们就得给什么不给就打你还有税什么东

西都抽税但是现在政府帮助我们啦rdquo[21] 74-75 移

民到固临县的河南难民说边区政府ldquo不但为俺

们找到了地种而且给俺们妇女找到了活做真

是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好政府俺们在河南连

赈款也领不到不得不去卖儿卖女并有无数的

人饿死了边区却是什么都给俺们预备好了rdquo[22]

在民众看来政府不但组织变工而且还帮助农

民ldquo找活rdquo(扎工)这是政府给农民ldquo预备rdquo好

了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

的困难因而都表现出乐意接受的姿态

三ldquo传统rdquo的扩大新式互助与

乡村社会的改造

农民为何积极参与新式互助以往研究从新

式互助利用农民所熟习的形式并改造了不合理成

份的角度进行解释并注意到边区政府的大力提

倡与领导但从政策连续性的角度出发同样是

政府所提倡与领导的农民为何在抗战初期表现

出不配合呢这样来看除尊重民间习俗外新

式互助还存在着吸引或影响民众参与的其他因

素即本文所要展现的另一重要问题即新式互

助的组织内容及边区此时的动员氛围

首先来看新式互助的组织内容如前所述

不论是民间互助还是苏区互助其性质均是保

障农业生产的经济组织但新式互助的性质有所

不同是融合着政府安置移难民拥军优抗文

化教育等乡村建设理念的综合组织

安置移难民方面政府要求民众协助解决移

难民的生产与生活而民众的协助主要体现在互

助方面如 1943年新宁县组织 581个劳力共

帮助移难民开荒 1480亩播种 310亩新正县一

区也组织起 177个牛工帮助移难民开荒 117亩

播种 321亩[20] 642 有效解决移难民的生产问题

另外在当地民众(老户)与移难民(新户)的

生产互助中老户对于新户的帮工大部分是没

有报酬即使有需要新户还工的也是较平常不

同如一般的牛工需要3个人工来偿还但新户仅

还2个人工[20] 642虽存在着政府的动员效果但如

此的劳动互助应切实解决了移难民的生产生

活等问题

拥军优抗方面以往工作中存在着诸如民众

ldquo只顾自己牲口少驮些带上细长的口袋使装不

下多的粮rdquo等现象[23] 影响着拥军工作的效果

但新式互助发挥组织优势从而保障拥军优抗的

组织性如新正县别岭村的唐将班子打柴送到区

政府帮助政府解决了生活问题[24] 淳耀县白塬

村在组织大变工的同时组织担架队负责对外送

公粮在 2天之内完成 32石的公粮运送任务另

外村里某抗属家的 30余亩地就是由村里组织

的搭工班子负责在半天之内完成了耕种[25]

文化教育方面李鼎铭曾指出劳动互助

ldquo是变工队又是识字组并且由此推动了其他工

作rdquo[26] 223组织农业集体生产的同时开展乡村教育

工作如志丹县某村的锄草队利用干活的休息

时间集体学习《群众报》不仅能趁机向民众进

行社会教育提升民众的政治文化认识而且还

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热忱最后该村的经验后被

县政府通令各区借鉴学习[27]

除此之外二流子改造环境卫生等也被融

合到新式互助如富县大义区的张德清因以前不

从事生产打架生事导致其在乡村民众中的印象

极坏后经过区政府的教育后回村参加互助生

产并用所得的工钱赎回其在以前出典的土

地[28]再如富县太乐区因地处高原存在着人畜

103

饮水困难区干部便组织民众变工打井利用3个月的时间不仅修整了 41孔旧井而且还打了 4孔新井修了 20个水窖有效地解决了全区民众

的吃水问题[29]

综上所述新式互助在继承苏区互助传统的

同时利用民间传统形式整合了乡村社会资

源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推动乡村文化乡

村改造等工作正如时人所说伴随着集体劳动

的普遍发展其内容形式也是在不断进步中

ldquo现在集体劳动已开始与锄奸拥军自卫教

育等联合起来rdquo[30]赛尔登也认为新式互助作为中

共在边区的一大创举ldquo是发现了将广大民众参与

的抗战活动与广泛的乡村改造运动紧密连结起来

的具体方法rdquo[31] 260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民众会对新

式互助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的生产生

活都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式互助的影响而这种

影响相对于抗战初期是促进着他们生活环境的

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互助组织氛围方面相对于抗战初

期在新式互助的组建过程中边区政府更注重

发挥政权的动员优势

新式互助组建方式的民众化民众化是指政

府在解决实际生产困难的基础上倡导由农民自

发组织劳动互助如边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扩

大民众生产基础陇东关中等地区ldquo即有不少

个农户因退租解决了吃粮和农具困难生产情绪

特别高自动组织起变工队rdquo[32]当区干部号召金

庄村组织变工时群众议论ldquo变工固然好但只

是一件忙烦事领工没好处就没有人愿成头rdquo

区干部建议群众到ldquo合作社借农贷到铁匠铺里

定打rdquo在得到干部帮助解决生产工具的保证后

该村民众便组织起变工队[33]

再者新式互助改变以往仅依靠基层行政组织

的方式充分利用农民出身的劳动英雄基层党员

等来引导民众参与互助任弼时曾指出乡村变工

队 的 队 长 必 须 是 ldquo 富 有 生 产 经 验 与 劳 动 热

忱rdquo[34] 49如在以前马家沟村民众因担心申长林

ldquo劳动好咱们抵不住rdquo不愿和他变工从 1942

年起在申长林的主动说服下全村 13个劳动力

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结果全村没有一垧地荒芜而

且民众也主动地提出ldquo老申干什么咱们也干什

么rdquo[35]当石明德提出在村里组织搭工组时村里

部分民众不愿意特别是自家生产资源不存在问题

的李德礼陈日顺等更是不同意参加后经石明

德的耐心解释这些户才最终答应参加[20]538 利用

民众熟悉的劳动英雄去动员用民众熟习的互助形

式去组织民众更容易接受和参与

边区形成干部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的氛围不

论是中央苏区时期还是抗战初期劳动互助的组

建均缺乏有力的群众动员到 1943年鉴于农业

在边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边区政府要求各级党组

织特别是乡村党支部要彻底地转变工作重心

重点ldquo放在领导群众生产上rdquo[36]支部还应把变

工扎工等组织ldquo加以扩大充实起来使得每个人

力畜力都能发挥他的最大效能rdquo[37]充分发挥

乡村支部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与领导农民

互助生产为互助组织的充实奠定坚实基础

再结合此时边区开展的ldquo建立一个在思想

方法和方向等方面都一致的统一政党rdquo的整风运

动之背景党的基层组织的力量得到很大程度的

凝聚那么经毛泽东及政府的大力提倡ldquo组织

起来rdquo的互助理念理应会在各级干部中形成一种

高度统一的动员氛围作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

部ldquo不能不rdquo去积极地组织与领导新式互助如

固临县庆元区的宣传科长谭守荣亲自在念曲村

组织起 14人的变工白虎乡乡长郝焕领导西岭村

组织起 10人的变工[38]另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延川县共有 2340人参加扎工其中党员占

343[39]1944年安塞县由党员直接参加领导的

变扎工占全县组织总数的457[40] 207 有人也

许会质疑这些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宣传性但试

想政府如此地大规模宣传恰好反映出当时政

府对基层干部参与组织互助的期望而这正好是

以往互助组织工作中所缺乏的

综上所述新式互助之所以能吸引农民参与

与其衔接着乡村各项工作有密切的关系新式互助

104

之所以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一方面在于政府改变组

建方式注重从解决生产困难树立劳模的倡导出

发另一方面通过整风运动和干部动员督促各级

干部积极投入到劳动互助组建工作中

余 论

以往学者之所以仅将新式互助的成效归结于

对民间传统形式的采用及毛泽东的大力提倡在

笔者看来其一以往在分析边区劳动互助时

主要依据西北局研究室编写的 《边区的劳动互

助》和毛泽东发表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

《组织起来》等文献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文献资

料的具体语境特别是从政府组织思路历程上去

分析其二在分析政府互助组建过程时学者

大都将 1940mdash1942年组建模式的探索简单归纳为

部分地方政府的尝试很少从边区政府组织思路

的连贯角度去考察因而就容易站在对比 1943年前后边区互助成效的基础上去分析新式互助的

成功因素忽略此时边区形成的动员氛围及所面

临的军事危机笔者认为这恰恰忽略政府组织

互助的主观性及组织效果产生的时景性

第一毛泽东一系列报告的目的在于促使边

区接受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因为从延续苏区模

式转变到利用民间传统基层干部或民众很难及

时适应更何况延续苏区的互助在民间被ldquo非正

式rdquo地取消了因此消除民众对以往互助的

ldquo不满rdquo及接受政府将要组织的新式互助这是边

区政府在解释政策时的首要目的作为对边区互

助运动的总结《边区的劳动互助》必定会遵循此

时政府的政策精神来阐述配合着政府对新式互

助的提倡

第二就新式互助成效的取得对民间传统

的利用和经毛泽东首倡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

因素但边区此时形成强大的动员氛围也是重要

的组织基础特别是相对于抗战初期来说政府

对农业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整风运动对干部服务

群众意识的形塑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互

助组织动员力度不足的问题正如学者所言ldquo在

整风运动中一些新的政策就是为了针对这些挑

战而制定的这些政策的核心是动员起来进行

经济建设与改造发展农业经济是实现其他目

标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rdquo[31] 202

第三面临的军事危机促使中共中央及边区

政府提升农业互助生产的重要性1943年 7月

国民党准备军事进攻边区虽该计划最终因中共

抗议而未能实施但促使中共重新定位与国民党

的政治关系同时使中共意识到要强化农业集体

生产来增强边区经济实力特别是注重劳动互助

组织的实用性因为是年 10月西北局高级干部会

议上毛泽东指出这次高干会ldquo就是准备打仗的

问题我们反对破裂反对内战但投降派煽起

破裂就要有办法对付rdquoldquo如果全体人民的劳动

都组织在集体互助劳动之中则全边区一千四百

万亩耕地的收获要增加一倍以上rdquo[41] 475-476 11月

29日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强调边

区ldquo遭受国民党的重重封锁rdquoldquo目前我们在经济

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rdquoldquo这是

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

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rdquo[12] 894- 896

ldquo组织起来rdquo不仅成为组织群众发展边区经济的

重要途径更是成为中共领导民众在ldquo反对势

力rdquo包围下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面临边区政府组织劳动互助不被

民众所接受为促进农业经济改善边区经济状

况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逐渐改变组织思路注

重并发挥民间旧有互助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

作用为解释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和大力推进农

业生产ldquo组织起来rdquo毛泽东糅合了苏区模式和民

间旧有互助的差异强调二者在调剂劳动力层面

的同质性从而为抗战后期乃至新中国初期农业

集体生产奠定思想基础而边区组建的新式互

助其主体内容是对苏区互助内容的延续和扩

大只是将民众不适应的ldquo劳动互助社rdquo等形

式改换成其所熟悉的变工扎工等传统形式

相对于抗战初期此时新式互助成效的取得不

仅得力于民间互助形式的采用及毛泽东的大力提

105

倡而且离不开此时新式互助与乡村社会的密切

联系和边区形成的动员氛围而ldquo组织起来rdquo工

作思路的转变更体现着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对

当时革命形势的重新审定

注释

①见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

合》《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周海燕《作为规训的生产

mdashmdash以大生产运动叙事为中心的话语考察》《开放时代》

2012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N] 红色中华

1932-02-10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N]红色中华

1932-07-21

[3]博古 为着布尔塞维克的春耕而斗争[N] 红色中华

1933-02-10

[4]亮平应该立刻开始实行协助运动[N]红色中华1933-

02-22

[5]魏本权曾耀荣民间互助合作运动革命策略中央苏

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再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2)

[6]人民委员会对于春耕中之耕牛粮食问题的决议[N]红

色中华1932-03-16

[7]王观澜 春耕检查与夏耕的任务[N] 红色中华1936-

05-06

[8]王观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7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望瑶市的春耕动员在热烈进行中[N]红色中华1936-

02-13

[11]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mdash1945)[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

[13]陕西省档案馆等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

[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14]边区建设厅农村劳动组织调查材料[B]庆阳市档案馆

藏陕甘宁边区政府卷

[15]耿磊探索中的转型1941mdash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农业

劳动互助[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2)

[16]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40mdash1941 年甲 2

[G]1994

[17]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2年甲2[G]1994

[18]在春耕运动的任务下[N]解放日报1942-02-16

[19]提高边区人民生产热忱[N]解放日报1942-03-20

[20]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2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1]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M] 李凤鸣译北京新华

出版社1987

[22]固临县府帮助下河南难民妇女参加纺织[N] 解放日

报1943-07-26

[23]曹德九农村中节省人力畜力的几个问题[N]解放日

报1943-03-25

[24]新正三区二乡别岭村唐将班子[N] 解放日报1943-

12-19

[25]石明德述鲁直记模范的白塬村[N]解放日报1943-

12-08

[2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

献汇辑[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7]志丹各区组织劳动力已锄地八千余亩某村休息时锄

草队变为读报组[N]解放日报1943-06-24

[28]任自强 富县二流子张德清转变揽工赎回三十亩地

[N]解放日报1943-11-18

[29]学习仝万明同志[N]解放日报1944-04-16

[30]丁冬放论集体劳动[N]解放日报1944-02-09

[31]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2]詹武云天劳动互助的一些经验[N]解放日报1945-

03-07

[33]莫艾一个札工队的诞生[N]解放日报1943-03-22

[34]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1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5]石毅申长林mdash党员的模范[N]解放日报1943-03-07

[36]赵志领导生产应成为农村支部的首要职责[N]解放

日报1943-01-25

[37]鲁直论农村支部在今年生产中的作用[N]解放日报

1943-02-02

[38]固临改良农作法克服天旱每亩地增产粮五合[N]解放

日报1943-11-04

[39]介绍陕甘宁边区组织集体劳动的经验[N]解放日报

1943-12-21

[40]中央档案馆等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5年 甲

6[G]1994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刘 滢】

106

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 ldquoldquoTo OrganizeTo Organizerdquordquo 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ENG LeiGENG Lei((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Lanzhou GansuGansu 73003073003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eoplersquos preference to the mutual aid production teams formed among themselvesinstead of the ones advoca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adjusted its thinking and turnedto the folk mutual aid tradition to mobilize the public in the collective produc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the governmentrsquo s thinking in organizing production among the officials and people at the primary level MaoZedong effectively linked the folk tradition with the mutual aid practice in the Soviet Area through a series ofspeech reports including ldquoO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ssuesrdquo and ldquoTo Organizerdquo etc stressing thehomogeneity of the two in regulating labor force The new mutual aid form incorporated into it the folk traditionsand the mutual aid practice in the Soviet Area highlighting the governmentrsquos vision for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the border region The achievements were attributable to the general mobiliz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 and theimportance the border government attached to the practicality of this new mutual aid form

Key Words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mutual ai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o Zedongmass mobilization

ldquoldquoFeminist AnxietyFeminist Anxietyrdquordquo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CHEN XiCHEN Xi(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310018))

AbstractAbstract In the 1920s personal salv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coincided in China Due to gender issueshidden in the revolution many women faced gender anxiety while they were seeking their independence on therevolutionary path Xiang Jingyu an early revolutionary known as ldquoRevolutionary Grandmardquo also suffered fromthe dual anxiety caused by the division of revolutionary work by ldquomale comrades and female comradesrdquo and thedilemma of marriage and revolution Focused on the two aspects of Xiangrsquos anxie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extson womenrsquos emancipation by the CPC revolutionaries in the 1920s and finds that women revolutionaries in theParty on the one hand strived for greater space for womenrsquos liberation in the grand context of the proletarianrevolution and meanwhile strategically took advantage of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men within the Party toconstruct womenrsquo s subjective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onstructed from womenrsquo s standpoin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sex love and revolution in the revolution to dissolve the traditional genderstereotypes in traditional marriage life As a result they succeeded in 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ystem includingsuch new words as ldquothe masses of women (妇女群众) and ldquowomenrsquos career (妇女事业)rdquo etc with the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womenrsquos liberation movement which opened up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Marxist theory on women in China

Key WordsKey Words feminist anxiet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Marxist theory on women Marxism in China

(上接第98页)

107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王明前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抗战前淮北区农村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依赖封建地租剥削存在着迫切的减租

减息斗争的社会要求淮北区党和政府根据淮北区地方实际探索适合本边区特点的减租减息政策逐渐实现

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一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更是群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体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减租减息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大贫雇农中农群众

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租减息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的高利贷现象但是减租后高

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村商品经济的正常借贷现象可以通过政府社会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关键词】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群众路线阶级性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08mdash12

淮北抗日根据地(以下简称淮北区)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八个战略区之一

淮北区东临运河南濒淮河北抵陇海线直接

控制津浦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党史学

界对淮北区减租减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

就① 但仍然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

先现有研究对抗战前淮北区农村存在的各种封

建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形式缺乏有机梳理特别是

对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的封建性缺乏本质认识从

而对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的社会基础估计不足

其次现有研究仍然把减租减息斗争仅仅定性为

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判断虽然合理但是没有

进一步深入认识到减租斗争在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实践中还具有政治斗争的内涵换言之减租

斗争不仅仅是经济斗争更是群众运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而体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

统一最后现有研究虽然肯定了减租减息斗争

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相对忽略作为生产关系

调整的减租减息其实也具有某种后遗症即它

不可能彻底消灭农村经济生活中的租佃和高利借

贷现象因此现有研究也就不能准确判断这种

现象是否属于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这客

观上影响到对减租斗争整体绩效的评价本文拟

以上述思路为线索全面考察淮北区的减租减息

政策以期增加中共党史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的学术认知

一减租减息斗争前淮北区农村

的租佃和高利贷剥削形式

抗战前淮北区农村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土

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依赖封建地

【收稿日期】 2018-12-08

【作者简介】王明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08

租剥削

淮北区土地占有状况总体而言ldquo江苏边境

比较分散安徽边境比较集中岗地比较分散

湖地比较集中两边比较分散当中又比较集

中rdquo具体到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土地占有状况占

总户数 5的地主占有 40mdash45的土地占户数

7的富农占有 20的土地占户数 40的中农占

有 30的土地占户数 50的贫农占有 10mdash15的土地占户数 8的雇工占有 1的土地[1] 47-50

从地主的经营方式看分租地主即主要依靠封建

地租剥削的地主比较经营地主占绝大多数[1] 52

剥削形式上ldquo一般的分租多于包租rdquo湖地分租

较多江苏沙地与稻田包租多分租有对半分

四六分三七分淮宝有一种估租是ldquo等庄稼

成熟时由地主或派分场先生去估然后照对半

数或四成交给地主rdquo包租租额从一斗到七斗不

等其中以大头佃即一季租最苛重ldquo一次交麦

租地租更重泗灵睢最高大头租有交六斗甚

至一石一亩的路西豫东一带的发种地ldquo佃户形同

雇工地主类似经营地主收粮食时倒二八倒三

七分工本一切是地主的所分粮食类似工资地

租形态ldquo一般是粮租有些园地瓜地有作钱租

的个别地方有给钱租的现在均改了实物地

租rdquo少数以劳力换地种额外剥削方面ldquo有打

杂差打官差年礼节礼估租请分场先生

种地要请上庄酒还有什么押板订田礼等规

矩rdquo[1] 53具体到豫皖苏边区各地土地占有关系

也呈现出地区差异ldquo土地苏北比较集中阶级分

化明显各处还可以见到封建时代庄园制的残

余rdquoldquo皖北土地集中程度次之rdquoldquo豫东土地分散

不集中小农自耕农占主要地位地主的剥削在

经济上还较其他地区稍轻rdquo[2]83再具体如涡北的曹

市乡全乡 900 多顷土地地主占有 250 至 300顷其中本集保佃农有 80多户占总户数一

半四里保共280户佃农占70户占14[1]130-132

淮北区高利贷剥削以淮宝县黄集区绥靖乡

为例大致包括以下形式首先是借钱计利有

春一四秋一二春一五秋一三春一六秋

一四等算法如ldquo春一四秋一二就是秋后或

春天借的债夏收后付利息四分还不起而延至

秋收后付款则将利息四分亦折成本钱按二分

一厘付息照这样计算春一四秋一二利率

即是两季付付息六分八厘rdquo其次是集头钱

ldquo每逢一集即加利二成rdquoldquo过一两集不还可以利上

加利rdquo月头钱ldquo按月加利二成有月不过五的

习惯过了五天即要多付一个月的利息rdquo再次

是借粮计利即ldquo所谓一个两个就是春天借一

斗粮麦后即要还二斗rdquo又称作ldquo五年三十

二rdquo即ldquo如果借五年不能偿还则本利即涨到三

十二倍rdquo最后是利用粮价涨落翻滚利钱即

ldquo粮价贱时便把钱算作粮食粮价贵时便把粮食

算作钱这即是所谓听涨不听落rdquo[3] 32-33高利贷

债主最毒辣的手段是所谓ldquo要人要地rdquo即ldquo当

农民无钱还债而又不愿押出或卖掉土地债主便

会逼迫你到他家里帮工抵债这是无偿劳动rdquo而

且ldquo所抵往往算作与每年的利息相抵消不能将

本抵掉rdquo[3][36]总之高利贷剥削呈现ldquo放债mdashmdash

取利mdashmdash押地mdashmdash兼并土地rdquo的趋势[3] 40 该乡债

主ldquo多是暴发户守财奴剥削的办法非常野

蛮落后直至可以任意剥夺债户的身体自由

或驱为奴仆rdquo这是因为该乡农村经济与岔河一

带ldquo封建的地主经济与商业资本密切联系着地

主富农往往兼作商人他们可以把游资投入借贷

关系取利rdquo也可以在ldquo生息不及经商取利多时rdquo

转为商业资本该乡高利贷ldquo是对农民劳动力财

力的剥夺榨取rdquo它不仅是ldquo一种农村剥削者用以

兼并农民土地的工具rdquo而且ldquo把大批劳动力驱为

己用大部并与生产过程分离开来rdquo其结果ldquo自

然就缩小农村的生产加深农村的经济的危机与

加速农民破产的过程并减低农民的生产情

绪rdquo[3] 49又如泗灵睢县ldquo农村经济为商业资本所

控制百分之八十的悬租均系从大李集放出地

租多系一季租大头租罚租等rdquo[4] 353 再如涡北

曹市乡的高利贷剥削有三种形式一为合子地

即整租ldquo借一千元每年给五斗六斗利利还不

清到第二年再折成本再加利rdquo二为转湾子钱

109

是流行于集镇上的一种短期放债ldquo借一千元每逢

集还五十元利rdquo三为ldquo听涨不跌rdquo[1]130-132

上述对淮北区农村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状况的

分析足以证明淮北区存在着迫切的减租减息斗

争的社会要求

二淮北区减租减息政策的逐渐

正规化与科学化

淮北区党和政府在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有关

ldquo二五rdquo减租指示的同时根据淮北区地方实际

及时调整政策探索适合本边区特点的减租减息

政策在艰苦的实践中淮北区减租减息政策逐

渐实现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一

淮北区开辟之初减租政策并未直接实现

ldquo二五rdquo减租而是在原租额基础上削减一般以

三七分租为原则

1941年 6月 22日刘瑞龙在总结泗县专署成

立一年来运西苏皖根据地施政成绩时提出ldquo对半

减二五四六减二成三七减一五一斗减一

升二斗减三升三斗减六升四斗减一斗租

金减租合粮算满收满缴半收半缴不收不

缴佃户必须缴租rdquo减息方面ldquo借钱还钱借

粮还粮低价还原筹借加一五价高加一半

年利一分半月利一分五rdquo[2] 152 9月 21日颁布的

《淮北行署施政纲领》宣布保护人权财权

ldquo对私人之土地房屋财产不分贫富一律加

以保护并保证出当承当买卖之自由rdquo在此

基础上ldquo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

间解除各种对渔民船户之不合理待遇rdquoldquo确

定佃农及债户有交租交息之义务rdquo[5] 7412月25日颁布的《淮北苏皖边区修正改善人民生活办法》

坚决贯彻减租减息精神减租方面对于分租

制规定ldquo对半改三五六五分四六分改三七

分三七改二五七五分原租过轻者不得再

减并规定满收满缴半收半缴rdquo对于包租制

规定ldquo一律减二成rdquo因法币贬值而导致钱租改

为粮租时办法规定ldquo由东佃双方商定但不得

超过三七分租原则rdquo同时宣布ldquo取消各种陋

规废除年礼节礼分场酒及额外劳役以后

地主要佃户做活一律照普遍工价给钱rdquo减息方

面规定ldquo借钱还钱分半付息月利一分半

每元月利一分五厘借粮还粮二成付息不论

去冬或今春借的粮食借粮一石还粮一石二

斗老债还本(民国二十九年以前者)利过本

停付利分期还本利停本停付利减半还

本rdquo对于当赎地根据抵押双方贫富状况分别规

定ldquo穷赎富满期回赎当价得分期归还过期

三年以上者半价赎回过期六年以上者出价

三分之一赎回过期九年以上者无价赎回青

苗回赎除种三七分rdquoldquo富赎贫满期原价回

赎青苗不准回赎在富人将地赎回如不自己

耕种原承当人有租佃优先权rdquo同时宣布ldquo废除

转当由原出当人向首先承当人盘价后再与最

后承当人直接发生关系rdquo[6] 82-85同日颁布的淮

北苏皖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宣布ldquo境内人民之

土地房屋债权及其它一切合法私有财产者

有营业证或契约者一律依法保障其所有权任何

人不得侵犯私有财产其私有主有自由使用支

配租佃当卖之权利其继承人有继承权非

罪大恶极之汉奸经边区行政公署批准没收其财

产者任何人不得对人民私有财产进行没收或危

害逃亡敌区之业主地主其家无人主持且未

指定代管人者得由当地区乡政府代管按照

规定交纳田赋公粮但必需经边区行政公署批

准待业主地主归来即行发还rdquo[5] 87

1942 年是淮北区减租减息全面铺开的一

年淮北区党和政府通过相关立法支持和配合

减租斗争的展开基本实现了减租减息政策的正

规化

1月 14日淮北苏皖边联救总会第一次扩大

会议决议案要求1942年度坚决贯彻减租法令

ldquo在基本地区从一九四一年午季起未经减租者

一律于今年夏季依照去年政府减租法令实行退

租减租之后应普遍发动主佃双方订立租佃合

同 (租佃时期五年以上)以保障佃权而利生

110

产rdquoldquo边区新区今年必须发动群众组织佃户

一律实行减租减息rdquo减息方面针对私人借贷性

质的高利贷决议提出ldquo借粮利息不超过五成

者照规定借约归还借粮lsquo听涨不听落rsquo者

农民吃亏太甚要求达到照春耕中等价扣算不

得照最高价lsquo头里跑rsquolsquo悬租rsquo及lsquo买青钱rsquo等

借钱之债以达到照银号春耕贷款定价扣算还粮

不还利为原则借钱还钱因麦初粮食变卖不出

可等粮食平稳时归还rdquo[7] 146- 148 6月 20日通过的

《淮北苏皖边区减租条例》分别地租种类确定具

体减租率条例规定分租ldquo原来对半分成者改

三五六五分四六改三七分三七改二五七五

分原租不到三七分者不减rdquo包租ldquo一律减二

五满收满缴半收半缴不收不缴rdquo钱租改粮

租ldquo由东佃双方协议根据土质好坏商定粮

租但不超过三七分租为原则rdquo淮宝地区仍实行

三七分租其次取消各种封建性陋规即额外剥

削ldquo废除年礼节礼分场酒等额外负担及无报

酬之劳役佃东如用佃户做工时一律照当时工

资付价rdquo最后《条例》坚决保护佃权规定

ldquo无永佃权之契约期满之地佃东有依约处理之自

由但不得出卖出当与伪区并须于退佃三个月

前通知佃户如因退佃而影响佃户生活时得由

政府调处之佃东出卖出当有永佃权或契约未满

之土地原佃户有继续佃种之权如原约未满

不得转佃他人佃东在契约期满出卖出当与转佃

土地时原佃户有以同等条件承买承当承典之优

先权rdquo[7] 162-163 同日颁布的《边区当地押地赎地办

法》同样以维护贫苦农民的基本生产权利为宗

旨办法规定ldquo承当人或出当人为贫苦烈属

抗属与鳏寡孤独之贫户专以此地为生在赎地

时政府得以优待抗属烈属救济贫困之原则斟

酌情形处理之rdquoldquo当地人将地赎回因缺乏劳动

力出卖出租转当他人者原承当人及贫苦抗

属烈属有依同等条件承买承当承租之优先

权rdquoldquo高利贷性质之押地按月利分半付息还

本将地抽回原约作废以至下年收益百分之

三十计利过本停息还本利倍本者本利不

付无利之押地以当地论rdquoldquo高利贷性质之恶

租按原本分半行息另立契约原约作废利

过本停息还本利倍本本利停付rdquo[7] 165 同日通

过的《淮北苏皖边区救灾借贷办法》专门用于调

整1941年冬季至1942年春季救灾期间的农村借贷

关系办法规定ldquo借粮还粮借粗还粗借细还

细利加二成借粗还细一斗还一斗rdquoldquo借粮

时以款代粮者以借粮论rdquoldquo借钱或借粮折钱

者依照原定契约付息还本rdquoldquo借粮借钱无

力归还者得由双方协议以工折还按当时市

价折合粮钱计算rdquo[7] 166 为充分保障人权和财

权维护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统一战线1942年 10月刘瑞龙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做报告指出

ldquo凡地主在敌区土地在我地区者可以收粮收

租并带一定限度的粮食出外向边区内放债

只要不是过高的利息尽可以来收债政府予以

保障rdquo[5] 147鉴于1942年至1943年边区农村社会

ldquo因法币跌价一般的借钱比较少中心区高利贷

形式多是借粮听涨不跌也有少数特殊高利贷

如 悬 租 麦 坠 子 账 边 缘 区 则 普 遍 是 借 悬 租

账rdquo[5] 355 的情况为有效抑制高利贷淮北区采

取ldquo借钱还钱麦息改为钱息三成午秋两季还

本明年付息借户一律不准将粮食运输出境

以免影响根据地内之民食rdquo的办法对付根据地内

的高利贷采用ldquo以清还集体借贷来影响私人利

贷rdquoldquo由农救会组织群众照集体借贷归还rdquo私人

借贷ldquo对特别高利贷如边区悬租等照边境区高

利贷减息办法还rdquo的办法对付根据地内外之间

的高利贷[5] 357总之1942年是淮北区减租斗争的

奠基之年这一年淮北区灵活贯彻中央ldquo二

五rdquo减租原则结合地方习惯ldquo规定对半分改三

五六五分四六分改三七分三七分改二五

七五分并把钱租改粮租废除陋规减租后订

立新契约规定减租和交租办法调整了东佃关

系rdquo减息方面根据利息不超过五分的原则

ldquo对高利贷即所谓大头利政府不予保障保障普

通利贷奖励低利借贷rdquo[5] 131-132 实践证明淮北

区没有刻板执行中共中央的ldquo二五rdquo减租要求

111

而是根据地方实际以ldquo三七分租rdquo作为心理定

位采取逐级削减地租租额的办法恰恰体现了

其决策的务实性和科学性

随着减租斗争的逐渐深入淮北区党和政府

一方面及时根据各地反馈的情况调整政策对各

地减租工作适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

进一步修正减租减息法令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

1943 年 5 月 17 日淮北区党委指示泗南县

委在春耕工作中ldquo必须贯彻减租退租发动借

贷减轻高利贷对农民之剥削这是与提高生产

不能分离的rdquo[3] 81 5月 27日通过的《淮北苏皖边

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ldquo一律减二成五满收满

交半收半交不收不交rdquo分租ldquo原来对半分

者改三五六五分四六分者改三七分三七分

者改二五七五分原租不到三七分三七分者改

二五七五分原租不到三七分者酌减rdquoldquo已实

行三七分租之地区(如淮宝)仍照三七分租rdquo

条例保障公平交租权利规定ldquo交租使用当地通

用之斗禁止大斗收租小斗交租rdquoldquo承租人如

遭受疾病死亡被盗等意外无力清交地租时得

与出租协商还期交纳之出租人对欠租不得作

价行息rdquoldquo钱租改粮租由双方协议根据土质

好坏商定粮租以不超过三七分为原则rdquo《条

例》为保障佃权促进生产发展特规定ldquo出租

人于典卖其租地于他人时原承租人依同一价

格有承典承买之优先权出租典卖其土地于他

人时承买承典若非自耕或雇人耕种者原承租

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权租佃契约期满出租人

仍将土地出租时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

权rdquoldquo出租人收回自种之土地三年内再行出租

时原承租人有承租之优先权rdquoldquo承租人如在租

地上进行耕地改良出租人不得反对并应给予

帮助和鼓励rdquo[8] 121-124 6月1日淮北苏皖边区行署

要求在夏收工作中首先坚决贯彻减租做到

ldquo本地区内一律彻底减租新地区减租不能少于二

成rdquo同时坚决保障佃权ldquo佃东不得借故抽地

若佃东较佃户贫苦而抽地自耕者须依本署颁布

的土地租佃条例办理rdquo其次要求坚决限制高利

贷对所谓ldquo听春价rdquoldquo其借粮价格不得照当时

最高价作价应照年后麦前中等价作价还粮rdquo对

于ldquo头里跑rdquoldquo借一百元还一百元另外利息最

多三十元不还麦利rdquo[8] 130-131鉴于ldquo农村中有一

种借粮名lsquo听涨不听跌rsquo的高利贷如麦前借粮

一斗不论借时价格如何但择其涨至最高的粮价

计算麦后归还时适值粮价跌低以其低跌之粮

价折钱还粮或钱这样春天借一斗经过一个月

或两个月的功夫还时要付四斗至五斗rdquo以及

ldquo另一种高利贷叫青麦账又叫lsquo头里跑rsquo又相似

悬租如麦前借钱一千元麦后除一千元外另加

二石至三石的利息rdquo6月 7日淮北苏皖边区参

议会与各县参议长联席会议决议提出ldquolsquo听涨不

听跌rsquo不能以春天最高粮价付还也不便以最低

粮价付还(以顾全债权人得到相当的利息)则从

旧历年后麦收前之中等粮食价格或平均价格折

标归还lsquo青麦账rsquo应依政府借钱办法利率最多不

超过三成实在贫苦而无力一次付清者分期清

还rdquo[6] 379-380 10月20日淮北区党委关于冬春两季

工作的总计划提出ldquo贯彻减租减息政策实行查

租适当解决因减租后所发生的土地纠纷实行

土地复查rdquo[9] 108 11月22日刘玉柱在邳睢铜秋季

群众运动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减租减息

的具体政策在巩固中提高斗争成绩减租方

面在坚决贯彻ldquo二五rdquo减租原则的同时在边

区ldquo为了照顾东佃双方的困难减租率可减至二

成rdquo减息方面ldquo地坯子(指地纳租)秋季可减

息四分之一即二斗给五升麦季可二分之一退

即二斗息退回一斗rdquo此外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盐

金高利贷可灵活掌握政策尺度ldquo在政府无专门

贷款前不主观定减息办法是可以的但应在社

会上造成一种舆论制裁以求稍减利率rdquo对于转

佃地ldquo佃富农的租地可转佃贫农但须尽可能

采取说服办法中农租地一般不转佃自愿让给

贫农者例外绝不能强迫rdquo[7] 332-334

随着抗战胜利形势的日趋明朗淮北区党和

政府逐渐把减租斗争引导向促进生产发展和巩固

农民既得成果方面上来减租日益和保佃退租

112

倒粮打击地主阶级恶意对抗减租等政治斗争结

合起来日益注重社会效益

1944 年 2 月 17 日淮北区党委指示春耕工

作要求通过进一步贯彻减租减息来促进生产

一方面ldquo彻底查租退租调整东佃关系在

查租退租中保障佃权解决种子对粪柴草诸

问题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解决生产基金rdquo

另方面ldquo调剂借贷关系实行借贷自由实行公

平借贷奖励低利借贷高利贷不予保障实行

借粮还粮借钱准许按借钱时市价折粮还rdquo[8] 187

1944年 5月淮北苏皖边区行署训令要求在夏收

中坚决贯彻减租要求ldquo退租自民国三十年开

始一般未减租者以债务论除退还原租外

加年利二成以单利算如系以威胁利诱办法

过去未减租者以欺诈取财论一切悬租按照借

贷关系借钱折粮算加年利二成归还rdquo[8] 205

1944年的夏收工作淮北区党和政府特别针对减

息问题号召群众一方面ldquo继续举办积谷防止

灾荒rdquo另方面ldquo提倡私人自由借贷rdquoldquo并提出

在各合作社举办小本借贷所rdquo[5] 3579 月 24 日

邓子恢致函泗灵睢县委ldquo减新租查旧租要真

正做到没有一个不减不退的地主没一个不得到

实际利益的佃户同时在今秋的减查退过程中

必须联系到为今冬扩军运动的准备工作rdquo[10] 177

12月 7日淮北区党委指示路西群众工作首先

要求在减租方面ldquo仍以实行二五减租原则为适

宜rdquo为解决明年春荒ldquo减租时间一律从今年秋

季减起rdquo其次在减息方面要求做到ldquo对老债

主要是利过本停利还本利倍本停利战后还

本分本还息rdquo

1945年 1月 11日淮北边区各界人士联席会

议决议提出调整租佃关系的原则应该是ldquo一方

面保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另一方面保护佃户的

土地使用权rdquo在此基础上ldquo适当解决地主生活上

的困难问题和保护佃户的基本生活不能有所

偏废rdquo决议首先规定有正式租佃契约且已满期

者依租佃条例处理即ldquo出租人于典卖其租地

与他人时原承租人依同一价格有承典或承卖之

优先权出租人典卖其土地与他人时承卖承典

人若非自耕或雇人耕种者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

之优先权租佃契约期满出租人仍将土地出租

时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权出租人收回

自种之土地三年内再行出租时原承租人有承

租之优先权rdquo租佃契约未满或无契约者如果地

主生活确实困难需要抽回一部分土地出卖出

当或自种决议规定ldquo地主生活确实发生困难

其抽回部分又不影响佃户基本生活者可商同佃

户抽回一部分抽回土地的数量丘位应与佃户

协商解决如发生争议由政府和农救会适当调

处rdquo[2] 194-195 3月 20日淮北路西第二次群众工作

会议春季工作决议案要求在 1945年午收前继续

贯彻减租具体而言要求ldquo肖宿永在午收

前实行二成减租午收后改二五减租其他各县

均实行二五减租rdquo包租ldquo实行除旱涝rdquoldquo将秫

秫豆子杂粮分开计算年成rdquo对于地主的涨租行

为要分别情形处置ldquo因对抗减租而涨租者从

去年秋季起涨额不算仍照原租额减租rdquoldquo在

年前曾实行减租回来因地主逼迫退回并加重

租额者减租数目仍退还佃户rdquo租额过重即减

租后仍超过 375的情况ldquo可双方协商改变租

额或待午收后更改rdquo关于欠租的情况ldquo减租

前农民欠地主地租可予免交减租后实行交

租rdquo减租与保佃相结合ldquo减租后应强调保障佃

权改订租约rdquo减租斗争应首先ldquo组织减租小

组 用 集 体 减 租 方 法 并 选 出 积 极 分 子 带 头

减rdquo[1] 181-182 6月淮北区党委指示夏秋两季查减

租工作要求重点做好减退包租的工作即ldquo按

原租额二五减未减者退租rdquoldquo地主因减租增加

包租额者除将增加部分退佃户外仍照原租额

二五减租比率计算退回应减之租rdquoldquo原包租额

过高应行降低地主所得最高不得超过土地收

获量百分之三十五rdquoldquo游击区已成为根据地者

应即依法减租原来实行让租地区未让之租

应按过去让租成数实行退租rdquoldquo自减租后应由地

主负担之公粮公草田赋河工路工等粮

款而由佃户代出者应全部归还佃户利加二

113

成减租后如有地主应对粪而未对粪者得按

原对粪成数偿还佃户rdquo对地主非法无理抽地对抗

减租者指示要求ldquo地主自耕者交出一部或全

部仍归原佃户耕种地主将抽回之地转佃给其

他佃户者如新佃户比原佃户富者应退还一部

或全部归原佃户耕种如新佃户很穷原佃户

能维持生活而地主亦无土地出租者不变rdquo减租

与保佃结合鼓励租佃双方订立长期租约ldquo原来

规定租期者可延长五年以上原来未规定租期者

照旧新契约一经订立旧契约应即交出作

废rdquo[1] 281-285

淮北区各地党和政府在执行边区减租法令的

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减租办法

1943年 1月宿东县委在反思减租斗争的经

验教训时首先认识到ldquo我们同志只看到包租

制的剥削感觉非让租不可而未看到分租制的

剥削感觉对半分租倒还公道不知道不管包租

也好分租也好通通都是地主不劳而获的封建

剥削均应削弱减轻rdquo其次他们在分析社会经

济状况时认识到ldquo在宿东也包括着土地比较分

散与土地比较集中的两种地区rdquo土地集中地

区ldquo地主较大地质较好收获较多租额较

高rdquo土地分散地区ldquo地主较小地质较坏收

获较少租额较低rdquo因此在土地分散地区的

减租斗争ldquo让租率可以提得低一点灵活一

点能按百分之十让也是好的rdquo[7] 206-208最后

他们认为游击区的减租斗争一般地ldquo应强调政

府法令通过乡保甲行政系统来传达推行rdquo但

是也ldquo不应把直接劝让当作一般的主要的方法

而应尽可能发动群众作斗争rdquo[7] 2101945年 3月

21日泗灵睢县委致函邓子恢刘瑞龙谢邦

志表示泗灵睢县在减租工作中首先在查退租

方面ldquo按包租减二五满收满缴半收半缴

不收不缴之法令照退rdquo在查佃权方面ldquo一切非

法无理抽佃户租种土地者应在地主自种地中补

还或酌予赔偿损失rdquo查租额方面ldquo秋增租额

一律并且按原租照退并照未加前二五减

租rdquo其次在减息方面针对较为流行的悬租

形式即ldquo前年六百元一亩去年一千五百元

每亩付利三斗有的规定清明后不许赎有的拿

刀收麦也赎放的人是富裕中农富农集镇商

人专门高利贷者也有个别雇农贫农rdquo的现

象规定悬租ldquo利息仍照减半付还rdquo另针对

ldquo去年是借一百元麦后给一斗小麦rdquo的ldquo麦青rdquo

高利贷形式泗灵睢县委提出ldquo借粮还粮借

钱折当年粮利不过五成rdquo再针对ldquo听涨不听

掉rdquo形式县委提出ldquo战前旧账借钱还钱

利倍本停付利还本利二倍于本本利停

付rdquo[1] 186-1875月 2日淮北二分区党委要求各地

在夏收群众工作中普遍实行减租包租ldquo一律

实行二五减租法令rdquoldquo凡经二五减租后其租额

过重者可由东佃双方协议降低租额重订新契

约但其租额不得超过全收获量千分之三百七十

五rdquoldquo普遍收成在六成以上者不除旱涝rdquoldquo一季

租(纯麦)或大头小尾巴租(麦多秋少)一律

改为两季租麦季各半秋粮缴秫秫豆子各

半rdquoldquo麦前减租未退者如系地主有粮蓄意拖延

未退者麦后依去年减租率除旱涝从午季租中

扣除rdquoldquo佃户接地租时种旱秋(秫秫谷子)

者缴满季租种早秋者缴半季租rdquo分租ldquo过去

对半分者改为三五六五分过去四六分者改为

三七分rdquoldquo租二八者改三七分租三七者改四六

分rdquo游击区或二面三面敌占区ldquo可实行一成

五到二成减租rdquo学田庙地及其它所谓ldquo公

产rdquoldquo按二五减租后重订租约其租额不超过

全收获量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rdquo[1] 233- 234在夏

邑雪商亳这样的边缘区ldquo强调减新租对退

旧租不过于强调rdquo[1] 240减息方面ldquo过去旧债

利过本者停利还本利倍本者本利停付rdquoldquo当地

三周年为限当青赎青当白赎白地价皆折法

币计算rdquoldquo合子地(即摇当地)付两次利以上

本利停付付一次利者停利付本数年而未付

一次利者可付一次利还付本但还不起者可分

期还或少还不还rdquoldquo新债一律按粮计算借

钱可折粮利息二成到五成由双方协议自

定rdquo[1] 2356月 8日淮北三地委 1945年夏秋发动

114

群众的决议提出在减租工作中对于包租

ldquo我一面地区一律实行二五减租多面地区按照

具体情况实行二成至一成减租或让租各地能种

两季者原夏季大头租改为两季租夏秋各

半只能种一季者仍为一季租rdquo对于分租

ldquo我一面地区主佃对种(或除种)者实行三

五六五减租烂种者(地主出种)实行四六

分租多面地区实行四六或四五五五分租草

随粮分rdquo在退租工作中ldquo未减租者即按照各

年各季减租租数退租一律加息二成rdquo决议坚

决打击地主为减租而恶意涨租要求ldquo原为我

中心区者除降低到原租额再照二次减租外应

将所涨租数加息二成退还原佃户rdquo已转变为根

据地的原敌占区ldquo自本季起降低到原租额

再实行二五减租所涨租数可不退还rdquoldquo地主有

意将地亩数加多者应查实按地亩交租自颁布

减租法令后应将多交地租数退还原佃户rdquo为

保障佃权决议要求ldquo订立租约由主佃双方

自由订立租期不得低于五年期满后双方重新

协商续订新约或解约在订约期间地主照规

定成数减租rdquoldquo在租约期期满以前未商得佃户

同意地主不得擅自出卖出当或转佃rdquo减息

方面决议要求新利债ldquo按一般规定月利不

超过二分至五分年利不超过二成至五成rdquo旧

利债ldquo抗战前之旧债借钱还钱利倍于本

停利还本利二倍于本本利停付rdquo悬租ldquo在

邳睢铜三县利息是四减三在灵宿萧铜四县

是减半付息延期还本rdquo借粮还粮ldquo利息不超

过五成青麦账亦可照当时价折粮rdquo借烟土

ldquo除本减半付息rdquo借银元ldquo还银元不付利

息或按当时粮价折粮还亦可rdquo[1] 298- 2991945年涡北的减租政策分种地ldquo三五六五分

缴一斗退三升rdquo课地ldquo看年成豆子不收不

缴秫秫杂粮算六成算过年成有一斗再减二

升五rdquo减租与保佃相结合ldquo佃户有佃权不能

乱抽田rdquo减息方面对最恶毒的合子地ldquo年利

算二成利过本钱止利还本利过两倍本利

不还退回文书rdquo[1] 134

三减租减息斗争中群众路线

和阶级路线的统一

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仅是生产关系领

域的变革更是一场在不损害农村抗日统一战线

前提下的政治斗争是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淮北区的减租减息斗争体

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

淮北区党和政府始终强调党组织应该在减租

斗争中充分启发引导群众的斗争觉悟最终

使减租成为群众自觉参与的政治斗争实践经验

证明淮北区减租工作大体经历了ldquo不强调发动

群众只运用工作队与保甲长来减租rdquo的ldquo法令

减租rdquo阶段ldquo由上而下的号召与由下而上的配合

起来干部领着群众干rdquo的ldquo农救减租rdquo阶段

ldquo中心区减租继续深入边区各地也进行了减租

其最大特点是采取了攻势防卫的策略rdquo特别是

ldquo由佃户自己组织佃户小组用自己集体行动进行

减租普遍采取斗争的方法rdquo的ldquo集体减租rdquo阶

段随着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到1944年ldquo减租

已成为一种制度rdquo[5] 355

1943年 5月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在指示夏收

工作中要求各地贯彻减租减息斗争减租方面

要求在基本区ldquo今年必须彻底肃清明减暗不减

现象未减者一律退租同时发动佃户与地主订

立租佃合同订立租期以保护佃权rdquo在边区

新区ldquo今年须一律实行减租rdquo但是可以ldquo在方

式上缓和一些注意协商求让方式rdquo为发动群众

参加减租一方面ldquo废止分场委员会一类组织

避免代替包办现象rdquo另方面ldquo农救会必须积极领

导农民组织佃户集体讨论集体决议一致

行动以求达到目的rdquo减息方面指示要求既要

克服ldquo由政府以一纸布告来规定利息限制粮

价rdquo的ldquo左rdquo的想法也要纠正ldquo让我们基本群

众辗转于高利贷的骨髓敲剥之下而不能自拔rdquo的

ldquo右rdquo的错误指示要求首先ldquo应利用银号贷款

集体借贷及私人借贷低利还付者广为宣传造

115

成一种舆论的攻势与压力以达减息之目的rdquo其

次ldquo召集农民地主士绅举行还债会议以

农民之优势及动员开明士绅使生救会规定的利

息得到双方满意通过rdquo再次ldquo动员农救会员

研究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关系直接与债主交

涉以达到减息目的对个别顽固分子实行拖

的办法rdquo最后ldquo由政府颁布改善借贷关系文

件表示某种程度之高利贷不予以法律保护作

为各地根据rdquo其中关键是ldquo依靠于农民之团结

及生救会与士绅之劝解rdquo[7] 231-23211月 22日刘

玉柱在邳睢铜秋季群众运动会议上总结指出为

继续深化减租斗争的成绩首先要注意当群众的

斗争情绪尚不高涨时ldquo党和群众团体应先选择一

个对象发动斗争使之当场兑现并提高群众

情绪采取打一儆百兴奋群众震动全局办法rdquo

其次要贯彻保障佃权认识到ldquo减租退租保障

佃权都要采取群众集体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彻

底rdquo的道理做到ldquo东佃立约规定年限反对

地主强拿地rdquo以提高群众减租斗争的决心[7] 332

1944年10月刘瑞龙在总结淮北五年来群众工作

时指出虽然地主阶级总体上对抗减租但具体

而言ldquo大地主抵抗最力一下子打不垮中小地

主社会力量不大容易打垮rdquo因此减租斗争应

贯彻群众路线ldquo强调群众的自觉斗争rdquo[1] 63这需

要党政军民密切结合党组织ldquo是领导减租的中

心执行与掌握减租政策布置重要减租斗争rdquo

政府ldquo公开号召减租出布告举行士绅座谈

会召集各行政人员动员做减租的模范制裁明

减暗不减适当处理东佃纠纷rdquo群众团体ldquo公

开出面领导群众减租rdquo为打击地主阶级破坏减

租ldquo实行查退租保障佃权是贯彻减租的主要保

证rdquo同时还要处理好佃农与自耕农的统一战线问

题既要坚持ldquo在一切改善民生斗争中以减租

为主rdquo也要抓住自耕农的要求如春荒救济减

息等以更好地发动农民群众在减租斗争达到

高潮时一方面要ldquo控制减租发展不要超过中

央所指示的程度rdquo另方面在纠正过火行动时ldquo不

能泼冷水要保持群众热气rdquo对具体的租佃形式

要具体分析决定对策如ldquo个别地方包租租额原

订过高即使减租也还是高了因此决定减后地

主收租额不得超过全收获量千分之二百七十五

大头租可改为两季租租额与种类双方协商

棉地烟地按二八分租或按当地粮食收获量改

交粮租rdquo彻底减租后要首先解决部分中小地主

生活下降要求抽地自种的问题做到一方面要

ldquo在减租未彻底实行以前要强调保障佃权不应

随便抽地以免影响佃户不敢减租rdquo又要ldquo允许

中小地主在不影响佃户生活条件下抽回一部分土

地自种rdquo当然这要在佃农生活真正得到改善即

佃农ldquo必然要将余资买牛买肥改良土地增

加生产最后要购买土地rdquo之时其次解决贫

农要求对大地主匀地的问题他认为ldquo个别地方

提出调剂佃地发动贫农向大佃户斗争甚至转移

中农佃户土地这是完全不对的rdquo而应该ldquo主动

劝告群众从提高原有耕地生产设法个别经农救

会协商在大佃农自愿又不影响大佃农原来生活

的原则下酌匀一小部分土地调剂给抗烈属及赤

贫的民兵队员rdquo但是ldquo必须要经过说服教育协

商办法进行rdquo[1] 64-6812月 7日淮北区党委指示

路西群众工作要求在减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

线ldquo主要群众自己起来斗争才能贯彻减租减息

增资至于说服地主自愿及行政协助干部模范

作用只能是辅助的rdquo[11] 455

1945年2月赵敏总结涡北地区减租斗争经验

指出新地区减租ldquo先由佃户小组集体减租但

到一定的时候发生困难必须组织较大规模的斗

争打击地主威势rdquo斗争成功与否ldquo主要是靠农

民的自发自觉和我们有组织的领导rdquo[1]1473月20日吴芝圃在路西群众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ldquo为

普遍的发动群众为解决灾荒中的口粮问题与维持

春耕生产必须以普遍减租即减的地区要补漏

洞未减的要广泛减为第一个重要武器rdquo为此

ldquo必须善于打破群众对减租的顾虑必须针对群众

的心理来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rdquo必须ldquo从实际出

发决定最适合最有效的方针不是被动也不是单

纯热情的盲动而是有根据有步骤的争取主动改

116

造现实rdquo[1] 1753月23日淮北区委致函泗灵睢县

委ldquo斗争纲领应将重心放在贯彻查租减租上这

是基本群众政治优势确立的基本关键rdquo[1] 198 5月4日刘瑞龙在指导春季生产时指出查租经验证

明ldquo必须经过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和耐心工作必

须加深群众和干部中的阶级教育必须抓住佃户中

的积极分子并推动佃户组织rdquo[1] 201 6月5日狄克

东在总结泗阳县春季查租工作时指出ldquo查租能否

彻底首先建立在佃户自觉自愿的思想基础上真

正教育佃户提高佃户觉悟解除佃户思想上各种

顾虑是减租彻底的基本保证rdquo而争取佃户中的

落后分子是减租成功与否的关键泗南县采取两

种办法一种是ldquo耐心说服长期教育rdquo另一种是

开佃户家庭会议rdquo这种会议ldquo不仅可以打通佃户

本人思想而且可以提高佃户全家的阶级觉

悟rdquo[3]258-260 6月淮北区党委要求在夏秋两季查减

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首先ldquo在领导上抓住一

点rdquo其次ldquo在力量的组织上尽量避免采取工作

队形式而把突击力量充实到群众团体中去rdquo

最后要充分发动群众先深入调查研究ldquo帮助佃

户做庄稼活取得佃户的友谊与信任rdquo之后

ldquo在接触谈话中要注意发现与教育积极分子rdquo再

通过他们ldquo团结组织和教育广大的佃户群众成立

或扩大佃户小组使他们敢于面对面的向地主作斗

争rdquo[1] 2857月江风提出农民抽条子赎地赎物

是ldquo带着打击高利贷性质rdquo的经济斗争尽管这一

斗争尚是ldquo防御性的以攻为守的rdquo但是ldquo经过

抽条子斗争的群众已经敢于并迫切要求清算清

算明白才能提高他们的革命情绪与觉悟rdquo同

时他提出反高利贷斗争应该做到在不妨碍发挥群

众积极性的同时ldquo不致使债主丧失生存条

件rdquo[3]50总之不管地方社会情况如何复杂统一

战线的巩固与群众路线的贯彻并不矛盾

随着抗战胜利的日益临近淮北区党和政府

更加强调阶级路线在减租斗争中的贯彻这也是

切实保护减租后广大基本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3月 20日吴芝圃在路西群众工作会议上提

出应突出减租斗争的阶级性他指出ldquo农村中是

有阶级的这阶级就是地主与农民地主与农民

的主要关系是建立在租佃关系上地主对农民的

主要剥削是地租的剥削rdquo因此ldquo在发动群众

时固然应从经济利益上着眼但同时要从阶级

利益上着眼应当以减租为发动群众的中心口

号rdquo他因此建议通过集体减租办法因为ldquo群众

集体起来之后他的情绪心理便有很大的不

同rdquo[5] 370-3713月23日邓子恢刘瑞龙指示泗灵

睢县委普遍开展查租一方面ldquo主要干部要亲

自下手打破干部中减租不成问题的思想rdquo另方

面ldquo要进行阶级教育要使大家了解减租是艰苦

斗争rdquo[1] 1945月 4日刘瑞龙在指示春季生产工

作时指出ldquo生产工作的重心应即转入查租互助

上去一般是中心地区以互助为主查租为辅

边区以查租为主互助为辅rdquo查租工作应贯彻阶

级教育ldquo必须加深群众和干部中的阶级路线必

须抓住佃户中的积极分子并推动佃户组织必须

适当的组织群众的说理斗争必须抓紧时机即

查即算即算即退rdquo[3] 246-247

四减租减息斗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减租减息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

大贫雇农中农群众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

和经济效益

1943年11月22日刘玉柱在邳睢铜秋季群众

运动会议上总结指出减租斗争取得了显著的社

会效果地主阶级ldquo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被冲垮

了他们在群众压迫之前政治上变得开明些

了自然他们经济上的削弱也是很大的rdquo[7] 316富

农ldquo经济上一般是没什么大变动的只有一些带

封建性的富农被斗后经济上受到部分损失社会

地位也就削弱了些另有一些因工资一增再增

生产情绪表现消极rdquo中农贫农是减租斗争的受

益者ldquo不少的中贫农大都得到了许多实际的现成

利益许多参加了群众团体一天天的觉悟起

来rdquo[7] 320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总

体上看ldquo从思想上言论上有意无意的为地主

封建势力服务的知识分子的主流在斗争过程

117

中已转向工农群众rdquo尽管ldquo还不能说是完全属

于工农群众rdquo但这一变化已说明ldquo知识分子争取

与改造的第一步已经收到了初步成绩rdquo[7] 32012月赵敏总结边区第二届农救会对 10个县的调查

指出雇工ldquo因得到增加工资春荒借贷与免除

负担的好处极大部分上升为贫农rdquo贫农ldquo得

到减租减息春荒借贷政府生产贷款的利益

特别是佃贫农获得减租利益更大一般地多上

升为中农rdquo中农ldquo一部分得到政府借贷其中

佃户中农又得减租利益一般地也向富裕的中农

方向发展rdquo即便是剥削者地主富农也ldquo加强

了劳动观点参加生产改造了自己使过去的

寄生生活逐渐改变过来rdquo[7] 3461944 年 10 月 22日刘瑞龙在总结五年来淮北区减租斗争成绩时指

出总体上讲ldquo地主下降以中小地主为最显

著最迅速大地主在减租之后 下降得还不甚

显著在农民方面佃农比自耕农上升得快多向

富农发展富农本身是没有什么发展的雇工向贫

农上升贫农向中农发展rdquo[5]343 减息方面总体而

言由于 1944年政府加大生产贷款力度使得

ldquo法币价格猛跌中心区借高利贷的很少rdquo[5]355

洪泽湖区的减租斗争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1941年11月张孑夫总结了洪泽湖区减租斗争的

经验首先从分析生产关系入手总结出湖区各

种剥削形式包括封建性的剥削形式割苇子打

鸡头包簖钱打莲子奴隶性的头子钱和商业

性的行佣大称结果减租斗争ldquo目前割苇子三

七分了限制了剥削包簖钱取消了头子钱取

消了鸡头莲子实行政府管理行佣大称

各乡大半有了合作社代替了鱼鸭各行rdquo从而实

现了ldquo不经过私人占有就转入社会主义经

济rdquo[7] 113的良性发展轨道

但是减租减息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

的高利贷现象经过减租斗争的边区农村社会

ldquo随着群众生活改善而变化的借贷关系是比较复

杂的rdquo债权人ldquo中农多富农次之地主又次

之少数工人贫农也放债rdquo债务人ldquo贫农最

多中农次之少数地主(破落)也借债rdquo借贷

用途ldquo借作口粮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rdquo借贷手

续ldquo大都是私人自由借贷集体借贷只占百分之

十rdquo总之边区农村借贷关系出现了ldquo目前边区

各中心地区地主老富农借的很少而农民与工

人之间借贷关系较多甚至有些地主与老富农借

穷人账的rdquo[1] 72-73 新趋势以泗阳县颜圩乡为例

减租地主后私人高利贷仍有借粮借钱两种形

式借粮又有ldquo听春价rdquoldquo头里跑rdquoldquo顺风长rdquo

等形式如ldquo顺风长rdquoldquo借山芋干子一斗午季

还小麦一斗借草本季草价只三十元一担一

担有五十个还时按一元三角五一个二倍多

利rdquo借钱ldquo最多四分利大部无利麦收后即

还麦rdquo借债方面贫农ldquo多半是吃rdquo中农ldquo吃

与干旁的事约各占一半rdquo富农地主ldquo很少是

没有吃而借账的rdquo可见贫农中农借债的原因

主要是生产生活所迫放债方面中农贫

农雇农也逐渐参与放债这一现象说明农民在

减租斗争中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说明这

种高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村商品经济的

正常借贷现象如雇农ldquo放债的多半是家中有几

亩地而自己去雇工人少吃不完将余粮放

出还是在增加工资后的一种现象rdquo中农ldquo放账

的多了这说明中农的经济状况上升了rdquo[7] 257-258

针对上述新现象刘瑞龙在1944年10月22日的一次群众工作总结发言中指出减息工作应该

相应地转变到ldquo改善群众生活提高生产政府发

放贷款继续举办积谷于合作社的小本借贷于

麦前麦后平粜粮价在这种条件下再提倡私

人自由借贷rdquo[1] 73 的方向上来换言之可以通过

政府社会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抗战前淮北区农村生产关系主

要表现为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

依赖封建地租剥削淮北区存在着迫切的减租减

息斗争的社会要求淮北区党和政府在坚决贯彻

中共中央有关ldquo二五rdquo减租指示的同时根据淮

北区地方实际及时调整政策探索适合本边区

特点的减租减息政策在艰苦的实践中淮北区

减租减息政策逐渐实现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

118

一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仅是生产关系领

域的变革更是一场在不损害农村抗日统一战线

前提下的政治斗争是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淮北区的减租减息斗争体

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减租减息

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大贫雇农中

农群众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减租减息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的高利贷现

象但是减租后高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

村商品经济的正常借贷现象可以通过政府社会

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注释

①相关研究参见马洪武主编《华中抗日根据地史》当代

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欧远方童天星《淮北抗日根据地

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朱超南等编《淮北抗日

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李柏林

《减租减息与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抗日

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等

参考文献

[1]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2册(群众运动部分)[G]1984

[2]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1册(武装斗争部分)[G]1985

[3]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5辑(财政经济部分)[G]1985

[4]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2册(武装斗争部分)[G]1985

[5]淮北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

[6]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第1册(政权建设部分)[G]1985

[7]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1册(群众运动部分)[G]1984

[8]安徽省财政厅合肥安徽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

经史料选二[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9]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4辑(党的建设部分)[G]1985

[10] 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

根 据 地 史 料 选 辑 第 2 辑 第 2 册(政 权 建 设 部 分)

[G]1985

[11]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G]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

【责任编辑 刘 滢】

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WANG MingqianWANG Mingqian

((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361005))AbstractAbstract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land in Huaibei (region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a few landlords whose mode of operation was dependent highl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land rentHence arose an urgent social demand to reduce land rent and interest on loans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e Partyand Government in the region explored to set up policy to reduce land rent and interest rates suitable for localconditions and improved it steadily to make it sound and regular The campaign to reduce rent and interest inHuaibei Region was both a reform in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mass movement embodying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mass line and the class line The campaign brought about marked changes beneficial to thepoor peasants farm labourers and the middle- class peasant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social and economicbenefits Rent and interest reduction did not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high-interest loans in rural communitiesof the region but the usury-type credit after the movement became the normal borrow-and-loan practice in therural commodity economy which can be solved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Key Words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mass line class nature

119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

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鹿锦秋 赵 璐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构建家庭性别公正伦理是有效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石家庭伦理发展诉求

从两性平权趋向性别公正反映了对我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对西方女性主义平等观的借鉴随之

性别公正对新时代我国家庭伦理建设的意义更为凸显但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及性别角色认知状况

制约着家庭性别伦理公正性的实现应对这些挑战要以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策体系为根本

以夯实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及倡导家庭性别公正理念为依托以家庭成员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道德实践为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性别公正现代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D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20mdash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号召推进家庭

文明建设提出ldquo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

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

我国妇女事业发展具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rdquo[1]强

调要ldquo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rdquo[2]

构建家庭ldquo性别公正rdquo伦理正是有效推进家庭文

明建设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夯实社会公正

的重要基石尽管伴随新时代男女平等理论与实

践的深入推进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已取

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经济社会转型影响及父权

制传统性别文化规范制约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缺失现象依旧普遍因此立足性别公正视

域深入探讨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

问题对于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公正以

及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ldquo性别公正rdquo在我国当代家庭

伦理建设中的提出背景

习近平指出ldquo长期以来男女平等尊重妇

女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针对妇女的歧视

依然存在rdquo[2]对于曾经深受ldquo男尊女卑rdquo陈规陋

习束缚的中国来说强调现代语境中的ldquo性别公

正rdquo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家庭伦理视域

下的ldquo性别公正rdquo作为表征男女家庭成员性别关

【收稿日期】 2018-10-10

【作者简介】鹿锦秋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赵璐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ldquo当代西方左翼女性主义正义理论研究rdquo(项目编号14YJA710017)山东省高

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ldquo当前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rdquo(项目编号J15WA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20

系平衡性和恰当性的重要范畴其核心意涵是主

张在家庭性别伦理建设中应秉承男女ldquo价值无

差别rdquo活动ldquo领域无限制rdquo的性别平等理念在

尊重两性生理及社会文化差异基础上以ldquo不偏

不倚一视同仁rdquo为核心要求以尊重两性ldquo自

由选择rdquo意愿为原则对男女两性的家庭社会

角色以及ldquo权利与义务rdquoldquo贡献与回报rdquo等资源

按一定比例公平合理分配并在必要情况下进行

适度补救性调节以达成ldquo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rdquo使男女家庭成员都ldquo得其所

应得rdquo的理念原则制度法律政策状态

和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女性对家庭伦理的

诉求从ldquo两性平权rdquo到ldquo性别公正rdquo的趋势日益

明显这既反映了对新中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其实

践的反思和深化又与西方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理论的引进与借鉴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前依据传统马克思主义建构的

ldquo男女平等rdquo法律政策明确规定我国女性在各领

域享有与男性平等权利极力倡导女性走出家

庭积极投身社会生产向男性看齐的ldquo铁姑

娘rdquo受到大力追捧尽管这对增强我国女性独立

性和翻身解放对颠覆ldquo男主外女主内rdquo传统

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及文化观念贡献巨大但这种

女性解放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安排女性虽以

男性基准进入生产领域但未跻身国家公共话语

生产领域同时男性也未在家庭中承担起相应的

家务劳动这种将女性解放等同于女性就业片

面追求与男性等同性的男女平等理念忽视了两

性生理差异许多就业女性因劳动强度增加而身

心受损实则是形式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

等对女性而言显然不公正

20世纪80年代一贯受到国家保护的女性地

位及其就业等保障遭遇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

猛烈冲击女性下岗生活难男女收入差距大

女性家庭地位降低打工妹问题凸显等女性受歧

视问题频发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困惑

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开始质疑和挑战ldquo男女平

等rdquo这一传统女性解放意识形态重新反思新时

代下ldquo女性解放rdquo的应有意涵呼吁中国女性意

识的觉醒应ldquo使lsquo妇女rsquo成为一个与lsquo阶级rsquo并

行的独立的范畴rdquo[3] 96-97通过削弱性别与阶级之

间的关联女性解放理论与ldquo性别差异rdquo挂钩

与原先男性基准的ldquo男女平等rdquo理念脱钩两性

自然差异的因素被重新强调这种ldquo分离rdquo需求

随着经济转型愈加强烈1988年中国妇女六大召

开后全国妇联审时度势及时号召女性在家庭

及社会中要ldquo自尊自信自立自强rdquo男女

平等话语开始转向突出女性特点的ldquo自我发展rdquo

口号但进入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推进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差

距拉大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使阶层

分化加大男女间男性内部及女性内部的不平

等关系愈加明显和复杂性别不公正现象增多

这种社会剧变必然要求ldquo男女平等rdquo分析重新考

虑阶层或阶级区域城乡民族等因素女性

诉求也就从单纯追求对家庭及社会利益分配的

ldquo两性平权rdquo发展到既要尊重ldquo两性差异rdquoldquo女性

间差异rdquo又要关注ldquo相互交叉的多元差异rdquo以

保障任何女性的家庭及社会处境都比ldquo平等的最

初安排rdquo有所改善的性别公正话语针对这一诉

求2018年中国妇女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婚姻

家庭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各项政策法规必须要ldquo充

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在保

障和改善民生中关注妇女需求让尊重和关爱妇

女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rdquo[4]习

近平在会上强调要ldquo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最普通

的妇女特别是困难妇女身上格外关心贫困妇

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为她们做

好事解难事办实事rdquo[4]由上可见我国家

庭伦理从ldquo两性平权rdquo到追求ldquo两性差异rdquo和

ldquo妇女间差异rdquo的ldquo性别公正rdquo的发展趋势正

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男女平等理论中阶级与性别

平等与公正群体与个体等诸多范畴内在矛盾不

断反思重建和深化的结果而这一过程又与当

代西方社会性别理念及女性主义平等观演进逻辑

121

相吻合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前秉承自由资本主义性别平等观的第一

波女性主义在极力反对主流政治思想男性偏

见积极追求两性法权平等的同时不得不面对

这种普遍主义正义伦理造成的两性事实上的不平

等和忽视两性差异的本质主义困境二战后对国

家资本主义父权制发起挑战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转

而追求承认男女差异的平等明确提出标示男性

统治女性不平等权力结构的ldquo社会性别rdquo概念

要求重新评估女性特质及其价值并予以肯定ldquo平

等与差异rdquo议题由此被提上论辩日程二十世纪

90年代以来信奉后现代主义的第三波女性主义进

而认识到女性内部客观存在的种族阶级宗

教文化差异使女性难以作为一个群体统一行

动因而在指责社会性别概念ldquo忽略阶级种族

及文化的冲击及影响rdquo的同时强调在基本权利

平等的基础上赋予性别平等ldquo既强调性别差异

又强调女性间差异rdquo意蕴追求一种基于差异性

的合理的正当的平等而这种动态差异平等观

通常趋向于诉求ldquo性别正义rdquo或ldquo性别公正rdquo进

行表达但这种观点由于过分追求ldquo弃同求异rdquo

而被视为ldquo女性主体性被彻底摧毁而不利于女性

解放rdquo因而目前这种性别公正观又逐渐呈现出一

种ldquo在顾及女性内部差异基础上寻求女性团结路

径rdquo的辩证女性主义新趋向

总体而言由于当代西方社会性别理念及性

别平等观的演进逻辑与我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其实

践有不谋而合之处有助于解答我国学者对性别

平等理论及实践的困惑因而汲取西方社会性别

理念及性别平等思想精华也就成为发展我国性别

平等理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以 1995年北京世妇

会为标志我国正式将西方社会性别观点纳入决

策主流并作为发展战略广泛推行这一时期引进

的社会性别理念核心是旨在规定差异而非追寻平

等的ldquo承认差异rdquo思想正是受此影响我国主

流话语开始强调男女性别差异和分化并将马克

思主义女性理论阐释为运用性别观点分析女性问

题原先ldquo集体性别无意识rdquo的男女平等概念逐

渐为被承认差异的性别平等概念所取代同时

面对我国社会分化及性别分层西方关注女性内

部差异的性别平等观及正义理论也为国内学者探

究女性分层及性别公正问题提供了借鉴本世纪

初女性学界明确提出要建设一种强调基于差异

的平等以性别公正为核心价值诉求以建构和

谐性别关系为目标的先进性别文化其实质是倡

导ldquo一种需要接受基于不可更改的生物属性的自

然差异而导致的事实lsquo不平等rsquo之上的正义价值

的评价与规导的制度安排和行动准则rdquo[5] 67近年

来伴随ldquo公平正义rdquo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战略构想的基本条件ldquo公正rdquo被纳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ldquo公平正义rdquoldquo公正rdquo作为国家主导

性权威话语从此进入囊括家庭性别伦理学在内的

妇女性别研究领域ldquo男女平等rdquo到ldquo性别公

正rdquo的发展诉求日趋凸显总之这一趋向不是

性别ldquo差异性rdquo完全取代性别ldquo同质性rdquo的过

程而是将二者辩证融合实现两性之间普遍性

公正和差异性平等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性别公

正是实现男女平等的手段其目标归根结底是达

致实质性的男女平等

二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

建设的影响因素

伴随经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

我们应当看到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男女两性

在城乡家庭经济政治婚恋情感及思想观念中

的性别角色所处地位及对各领域ldquo权利与义

务rdquoldquo贡献与回报rdquo资源的享有和分配更加趋向

平等公正但ldquo男强女弱rdquoldquo男多女少rdquoldquo男高

女低rdquoldquo男主女从rdquo的不平等传统家庭性别伦理

仍旧存在甚至凸显笔者认为涵盖收入职

业教育情感等建构要素的夫妻间相对资源禀

赋的性别结构以及家庭性别角色及夫妻权力规范

意识是直接制约当前我国家庭性别伦理公正性实

现程度的两大主要因素

(一)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对家庭

122

性别公正的影响

ldquo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rdquo范畴表征

的是基于对比夫妻双方各自拥有的资源获取能力

及实际占有量的性别差异夫妻之间收入及职

业受教育程度情感投入等要素的相对资源禀

赋差异对我国家庭经济政治婚恋情感及性别

观念的公正伦理建构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夫妻间经济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经济关系是家庭伦理建设之根

ldquo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rdquo[6] 286

因此夫妻经济收入及对家庭经济贡献的差异无

疑对家务劳动承担家庭事务决策权个人事务

自主权及性别观念的公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第一夫妻经济收入及家庭经济贡献的差异

对夫妻家务劳动时间影响显著研究显示工作

收入稳定的已婚女性比无收入已婚女性的能源获

取并占有的能力更强承担的家务更少家务劳

动时间更短[7] 而丈夫经济贡献更多的家庭妻

子家务劳动时间显著高于经济贡献差不多的家

庭可见夫妻中拥有资源优势的一方可能会减

少或避免家务劳动而相对ldquo劣势rdquo的一方可能

承担更多家务第二夫妻之间家庭收入从事

职业及社会地位的相对资源禀赋差异对双方权力

关系家庭地位平等程度及个人自主权大小影响显

著家庭经济贡献能增加丈夫家庭权力和影响

力同样也能提高妻子在家庭各项事务上的话语

权和决定权第三夫妻之间家庭收入从事职

业及社会地位的相对资源禀赋差异对夫妻确立公

正性别观念影响显著性别观念与人们在劳动实

践中形成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刘爱玉佟新等

许多学者认为婚前家庭经济地位越低家庭经

济贡献及职业地位小于丈夫的妻子其性别分工

观念相对传统和落后而婚前家庭经济地位越

高婚后对家庭经济贡献及职业地位与丈夫差不

多或大于丈夫的妻子其性别分工观念则呈现更

为进步和平等的态势[8] 232235

2夫妻间教育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第一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家务平等分担

具有重要的独立影响大多实证研究认为相对

资源论的ldquo教育资源优势有助于降低个人承担的

家务劳动量rdquo这一论断具有较强解释力牛建林

指出ldquo夫高妻低rdquo的教育匹配不利于打破ldquo男外

女内rdquo固化模式和实现家务分工平等化而ldquo夫

妻相同rdquoldquo夫低妻高rdquo的教育匹配则能不同程度地

推动男性平等分担家务[9] 这表明提高女性受教

育程度是推动家务性别分工公正化的最直接力

量第二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家庭性别政治

地位的平等建构有一定影响教育程度同于或高

于丈夫的女性由于更有能力获取社会参与途径及

资源因而她们对丈夫及家庭不再存有强大依附

性同时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助于她们形成更为独

立的自主意识和平等诉求并有能力获得更为平

等的家庭地位及更为积极的主观感受

3夫妻间情感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夫妻在家庭生活中情感投入大小及其差异对

家务劳动承担及家庭权力分配平衡性密切相关

也是制约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实现程度不可忽视的

重要因素第一夫妻情感投入与家务劳动分担

之间关系显著情感资源如同收入教育资源

也对夫妻家务劳动承担相对独立地发挥影响可

以说家务劳动应被视为体现夫妻契约关系情感

本质和维系发展夫妻情感关系的一种情感劳

动而非纯粹简单的理性劳动付出或者是全然

根据物质经济及教育资源状况而理性精明算计的

结果第二相对情感资源与家庭权力获得也具

有一定关系婚姻需求和依赖理论认为夫妻中

情感付出更多更重视婚姻的一方往往因更担

心配偶变心而更易不惜失去权力去顺从对方而

付出较少感情或对婚姻缺乏兴趣的一方往往可以

更自由更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

在婚姻关系中占据优势权力地位传统女性通常

将婚姻视为终生归宿婚后经济和感情上则更多

依赖丈夫更需要坚守家庭因此放弃权力或接

受配偶支配的概率更大

(二)传统性别角色及规范对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的影响

123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观念的

增强ldquo男尊女卑rdquoldquo男强女弱rdquo等不平等性别角

色观念及规范已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但近十年来

由于社会转型期国家就业模式的更新市场竞争

的加剧及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助推等因

素[9]的综合作用传统性别角色意识不但未衰

落反而呈更加定型化态势这种传统性别文化

ldquo回潮rdquo趋势的凸显对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

理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1传统性别角色及规范对家务劳动承担及工

作mdash家庭冲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对家庭经济贡献越大受教育程

度越高的女性家务劳动承担越少但研究表明

对此不能一概而论妻子的相对高收入虽能减少

其家务劳动但相对收入增幅超过一定范围时

反而会增加妻子家务劳动这种逆转实则由性别

观念造成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浓厚的人习惯于固

化男女气质与家庭性别分工之间联系对ldquo男外

女内rdquo分工合理性深信不疑所以当传统性别观

念浓厚的妻子比其丈夫对家庭经济贡献更大时

就会将自己视为违背这种传统分工规范的ldquo女强

人rdquo如果其丈夫也具有这种传统性别分工观念

就会因其未能全面担负养家责任而自卑内疚正

是为了弥补这种ldquo性别角色偏差rdquo妻子才力求多

做家务来体现其女性特征以维持家庭的稳定而

拥有现代化性别平等观念的妻子则不会因为成为

家庭经济支柱而与ldquo男外女内rdquoldquo贤妻良母rdquo

ldquo相夫教子rdquo性别角色期待有强烈违和感因而她

们并不刻意强求自己多做家务以平衡夫妻关系

因此夫妻家务劳动时间的多寡既与二者收入

职业地位教育情感时间等相对资源禀赋

差异相关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性别角色

及规范这一独立因素影响的深浅体现了夫妻相

对资源对比及性别角色意识的共同作用

2家庭性别角色及规范对当前我国家庭政治

性别公正的影响

目前不论是家庭财产基础教育及健康

营养等供养和支持家庭成员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源

分配还是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个人事务自主

权及家庭实权感等家庭权力的分配男女两性总

体上仍不够均衡公正女性相比男性仍处边缘状

态伴随当前社会转型及ldquo夫为妻权rdquo向ldquo夫妻

平权rdquo的过渡我国个人社会性别角色态度出现

了ldquo传统型rdquo与ldquo现代型rdquo的分化对男性而

言许多ldquo男尊女卑rdquoldquo男主女从rdquo的父权制传

统性别意识浓厚的男性仍将自己视为当仁不让的

ldquo一家之主rdquo仍将ldquo三从四德rdquo视为衡量贤妻良

母的标准因而在家庭财产教育及健康等资源

分配上往往ldquo重男轻女rdquo而且在家庭重大事务处

理上常不顾妻子平等权力而自己说了算致使一

些女性即使经济收入学历职位比丈夫更高

也经常受制于或听命于丈夫目前我国父权制文

化和传统性别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平等夫

妻权力关系的构建相比男性性别观念因素以

及性别化的行为选择对女性家庭权力的影响更

大因此帮助女性确立现代平等性别观念是

实现家庭政治性别公正的关键

3传统性别观念回潮对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理念的影响

尽管当前我国男女两性对性别公正观认同程

度存在性别差异但调查发现近十年来无论男

女对性别平等观念总体却趋向淡化和倒退对

ldquo男外女内rdquoldquo女子无才便是德rdquo等诸多不平等传

统性别文化规范的认同率反而有所提高传统性

别观念在当今我国各群体中普遍趋向回潮已是学

界共识和不争事实原因有其一与我国女性

在当前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的处

境及遭遇密切相关女性进入职场后因受制于

各种性别歧视规则而比男性更难晋升更易失

业尤其当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因时间精力和生

理等因素限制而难以兼顾倍感无奈时就会不

得不为维持家庭生存保障重拾ldquo男主外女主

内rdquo的传统性别角色放弃事业回归家庭其

二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正观念淡化直接源于传

统性别观念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复归近年来出

于为中国市场经济强劲发展寻找文化动力归因的

124

目的传统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性别

文化被重新审视并在政府学界民间及市场中

蓬勃回归在学术界许多新儒学学派将儒家传

统的男权性别文化和家庭观念神话本质化对

当今许多人的性别观念回归传统产生了思想和理

论助推力传统性别观念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复

归则是导致当前我国男女家庭性别公正观念回落

的最直接原因它对男女个体现代性家庭性别公

正观念的建构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尤其是使男

女个体对ldquo男主外女主内rdquoldquo丈夫的发展比妻

子更重要rdquoldquo干得好不如嫁得好rdquo等传统性别观

念的认同率明显升高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传统性别观念复归并非

是向父权制男权社会的彻底倒退而是向着实现

性别公正之路前进的漫长过程中暂时的曲折因

为这种复归的基础不再以土地财产私有和父系

继承为基础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及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涵盖女性在内的当代中国

各群体已在阶层城乡性别族裔等多种维度

上高度分化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及家庭观

显然缺乏统领女性全部生活的能力

三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

建设的推进路径

有效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既需要国家建立

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也需要社会工作及服务机

构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家庭性别公正理念的有效

推进还需要家庭成员个体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

道德实践需要的推动

(一)以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

策体系为根本

ldquo家庭政策rdquo是指包括法律在内的由国家以及

政府各部门所制定的旨在推进家庭性别公正建

设有助于女性家庭地位提升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主导下的政策规定自 1995年社会性别视角逐渐

被纳入我国社会发展各领域主流以来在对建国

后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已有法律政策

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同时我国又陆续制定了诸多

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法律政策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越来越强但迄今为止由于我国社会政策体系

对家庭功能及其性别视角的忽视其中关于家庭

性别公正伦理和提高女性家庭地位方面的政策法

规较少与家庭公正相关的其它领域的政策法规

也存在诸多性别盲视和短视现象即使有关家庭

性别公正的政策法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仍以

男性标准作为提高女性家庭地位的标准而缺乏真

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别平等精神内容表述宽泛笼

统原则性太强实际可操作性差而且内容分

散零碎不够系统化总体实效性较低鉴于家

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对有效推进我国家庭文明建

设实现社会公正及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

性因此充分履行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应尽职责

积极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策体系对

加强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极具必要性

1增强政府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家庭性别公正

理念是前提

理念决定政策政策承载理念明确社会

性别主流化和家庭性别公正理念是家庭政策决

策的依据目前我国许多政策制定者决策者

及执行者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及家庭性别公

正问题存在盲视或短视不同程度地缺乏敏感

度甚至有人不知ldquo男女平等rdquo是基本国策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家庭政策本身的性别敏感

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性别公正政策的制定

与执行效果因而要推进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

设无疑首先要通过国家倡导教育培训工

作实践评估考核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尤其是

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的带头和垂范作用努力提

升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政策

制定者和执行者的社会性别理论素养及实践能

力增强他们的性别敏感意识和性别歧视现象

的分辨能力使他们既要认识社会公共领域消

除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与偏见落实贯彻男女平

等国策的必要性也要重视家庭内部女性地位

提升及男女平等实现程度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

125

重要影响唯有将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提高

到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层面使性别公正意识纳

入到家庭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决策主流才有可能

提升相关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的性别敏感度

将习近平ldquo对严重侵犯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要坚

决依法打击对错误言论要及时予以批驳rdquo[2]的

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办法

增强全体民众的性别敏感度力求让家庭性别公

正理念深入人心达到消除家庭性别不公现象

提升女性家庭地位建构和谐家庭的目的

2建构向女性倾斜的发展性家庭政策是核心

当前我国ldquo男高女低rdquoldquo男强女弱rdquo的性别

公正伦理格局显然向男性倾斜而对女性不够公

正女性是维系家庭发展的中坚力量而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又以家庭健康发展为基础如果女性

受到家庭制约而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势必对

家庭及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效推进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就要制定一系列ldquo关爱

家庭rdquoldquo以人为本rdquo的基于支持女性发展改善

女性福利的家庭政策

第一提高女性自身资源占有量并推动女性

在社会领域的发展加强抵御传统性别文化规范

消极影响的意识及能力应结合实际及时调整

补充和完善相关政策重点加强女性受教育就

业及生育保障为女性获取经济政治等社会资

源提升社会地位增强社会竞争力创造公平环

境不断扩大受保护女性范围尤其要明确规定

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权利使更多女性享有就业

保障用人单位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处罚规定

应更具体对为女性提供工作和照顾家庭便利的

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设立奖项等激励措施通过

法律手段确立弹性工作制度并设法防止企业以

此制度为幌子侵害职业女性权益政府为只参与

家务劳动而未能就业的妇女提供社会保险参保费

用补贴并对那些承担家庭责任的女性劳动者提

供哺乳误工费国家给予生育保险资金支持将

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

围以维护女性生育权益不被侵害加大对女

性尤其是低学历女性和农村女性参与技能培训

和继续教育的投资设立贫困地区女童教育专项

资金扩大ldquo两免一补rdquo政策覆盖面提高农村

贫困家庭女孩入学率等

第二政府要确立旨在促进性别公正的发展

性家庭政策家务劳动及儿童照料方面政府应

在《婚姻法》等法律政策中对家务劳动的经济及

社会价值予以高度肯定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明

确家务劳动付出者(不只是女性)的权益保障原

则以消除家务劳动女性化的刻板印象并对家

务劳动付出者因家务劳动及家庭照料造成的损失

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应将婚姻期间夫妻一方获得

的文凭资格执照等产生的利益(包括预期利

益)纳入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以补偿另一方的支

持投入和贡献通过设立父亲假开展ldquo他为

她rdquo活动等方式打破照顾责任女性化的设定

强调男性家庭责任鼓励男性主动参与共同分

担家务劳动为减轻家庭养育孩子的负担可适

当延长女性产假并将丈夫陪产假统一立法同时

增加生育补贴育儿津贴和学前教育补贴还应

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在企业内部提

供托儿设施加大公共幼托服务投入家庭财产

继承方面应采用多种方法保障所有继承人无论

男女均有平等地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财产资源

分配方面应建立并完善体现性别公正的夫妻财

产登记制度夫妻对共同财产应ldquo享有平等地占

有使用管理收益及处分的权利helliphellip夫妻个

人财产由其本人享有占有管理使用收益及

处分的权利rdquo[10]针对农村女性土地权利保障问

题男女参与村民大会决策的人数比例应大体平

衡保证女性土地权益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决策

权还要将保护女性土地权益的原则性规定细

化具体化保障出嫁他乡的女性及留在娘家的

出嫁女的娘家土地继承权丧偶女性在迁入地的

土地权无地或丧失土地女性的权益补偿除发

包方(集体)外侵犯妇女土地权利的个人及组

织也应给予司法救济[11]等等婚姻关系方面

因欺诈胁迫而结婚的或因其他原因非自愿结婚

126

的以及虚假婚姻应作为可撤销婚姻以保护受害

人婚姻权益对实施家庭暴力侵害家庭成员人身

权利的违法行为人受害人可请求人民法院依法

追究民事责任[10] 201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

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确立了告诫人身安

全保护裁定撤销监护制度等家暴处置新机制而

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将ldquo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

互尊重rdquo原则性条款具体化比如明确忠实义

务请求权的概念明确规定并完善ldquo第三者rdquo侵

害配偶权之民事责任等以维护婚姻的严肃性和

权威性促进夫妻婚姻情感公正

(二) 以夯实女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

倡导家庭性别公正理念为依托

实现家庭内的性别平等既需要政府政策支

持也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合作联动及对家庭

性别公正理念的广泛认可和大力倡导

1建立和完善补救性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

合的女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应对当前婚姻家庭

及男女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各种挑战我国女

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从最初各类民间组织提供

相关服务到妇联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展开实务

再到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广泛介入已经初步

形成妇联主导依托社区专业机构参与的工作

模式[12]但针对当前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中的

现存问题首先需要各级妇联ldquo主动作为哪里

的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妇联组织就要

站出来说话依法依规为妇女全面发展营造环

境扫清障碍创造条件rdquo[2]其次还要不断拓展

社区现有服务领域继续推进和完善补救性预

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女性及家庭社

会工作实务工作加大对家政服务公共托幼和

养老机构的投入打破以家庭为主体的固有照料

模式减少家务劳动对女性就业的冲击缓解职

业女性家庭mdash工作之间的冲突组织相关活动帮

助女性开发资源获取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对

夫妻间亲子间婆媳间及兄弟姐妹间的误解

摩擦分歧和矛盾专业人员应及时提供调解服

务对歧视女性及侵害女性权益等现象要积极

为受害女性维权广泛设立专门服务平台运用

ldquo先维情再维权rdquo理念通过提供情感调解和法

律援助服务干预离婚危机优化夫妻情感营造

婚姻幸福采用有效举措健全多方资源协同救助

的反家暴社会工作机制以多种形式定期组织普

及社会性别理论知识宣传家庭及社会各领域性

别平等理念及政策的教育培训提升民众性别敏

感度及对各种性别不公现象的识别力及应对力

对单亲特困失业等特殊女性群体提供专业社

工服务项目为其组建关爱档案给其以心理

道义经济及法律支持助其树立自信并实现自

立提倡将公共服务人员纳入政府公职人员行

列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和业务考核以增强队伍

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构建并完善农村女性社会工

作服务模式积极宣传性别平等理念帮助女性

参与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力促农村女性就业创

业增加收益尤其要为留守妇女提供生活就

业创收情感心理等全方位帮助

2大力提倡相互关爱共担责任的家庭性别

文化风尚

家庭是父权制性别文化最难攻破的隐蔽ldquo堡

垒rdquo要推进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必须采取强

有力措施充分利用全社会各方舆论和大众传媒

工具大力倡导和推广相互尊重共担责任的家

庭性别公正理念及文化风尚最大限度消除性别

歧视和男权文化的不利影响为实现男女在家庭

领域的全方位平等提供不可或缺的良好社会氛

围充分发挥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龙头培训

教育作用通过各种深入民众的喜闻乐见的活动

宣传家庭性别平等理念扎实推进家庭性别公正

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影响将男女平

等国策及家庭性别平等公正理念贯穿于党校

大中小学常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开设社会性

别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课程剔除课程内

容及教育理念中隐含的性别歧视素材并严格规

范教师言行杜绝旧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在报

纸广播电视电影新闻期刊及网络新媒体

127

等各大众传媒领域建立家庭性别平等监管机制

禁止控制隐含家庭性别歧视的文化宣传积极

发挥新闻传播工具的正向影响力并通过各种形

式大力维护女性家庭权益深度展示女性自尊

自信自立自强风采积极倡导夫妻共担家

务同步发展理念将家庭性别平等理念贯穿大

众传媒各领域媒体宣传全过程大力强化倡导

家庭性别平等尊重女性的社会舆论环境努力

推动公众尤其是男性文化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三)以家庭成员个体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道

德实践需要为动力

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推进离不

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社会力量的协同推动及家庭

性别公正理念的文化氛围等外部客观条件但外

因须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效力要推进全社会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深入发展必须通过多种

渠道和方式让家庭男女成员个体自觉形成性别公

正伦理道德实践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男女家庭

成员高度重视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对促进个

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

相关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倡导的社会性别平等理

念力求在生活学习实践及社会教育中提升对

男权主义传统性别文化和先进的性别平等理念的

辨识力自觉抵制ldquo男强女弱rdquoldquo男尊女卑rdquo的

传统性别角色规范及家庭暴力婚外恋等不利于

婚姻幸福的性别不公行为形成男女相互尊重

共担家务权利平衡遇事协商互敬互爱地

位平等的性别公正道德意识并自觉实践其中

女性要提高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金钱观和婚姻观树立终身学习终身

受益的观念不断充实提升自己遇到家庭资源

分配不公夫妻权力不平等家暴婚外遇等性

别不公现象要敢于运用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维护

自己的正当权益而男性则要重新定位对女性的

认识打破传统的ldquo男外女内rdquo传统观念主动

承担家务劳动同时抛弃传统性别规范贴在女性

身上的ldquo弱者rdquo标签对女性独立生活和工作的

能力予以认可和肯定在处理家庭重大事务问题

上杜绝一言堂等独断专横的家庭作风要给予

女性更多的人格尊重和情感关爱总之全面推

进我国新时代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需要男女

两性齐心合力共同努力

综上彻底消除家庭内部男女不平等的种种

传统观念和行为切实保障女性平等拥有各项家

庭资源平等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平等享有家庭

发展成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

能一蹴而就只有政府社会及个人全方位多

角度协同合作和并肩作战才能积极推进新时代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最终实现两性和谐发展

和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妇女工作金句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和梦想[EBOL][2018-10-29](2018-11-01)httpcpc

peoplecomcnn120181029c164113-30367608html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 组织动员妇女走在

时代前列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18-11-03

[3]林春刘伯红金一虹试析中国女性主义学派[A]邱

仁宗主编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C]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黄晓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

旗帜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mdashmdash在中

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妇女

报2018-10-31

[5]李兰芬编性别和谐与女性发展[A]女性发展与城市

性格[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李超海家务劳动时间家务决策权与妇女社会地位关

系探讨mdashmdash以第3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例

[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李文女性家庭经济贡献与其性别分工观念及家务承担

[A]谭琳姜秀花编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牛建林夫妻教育匹配对男性平等分担家务的影响[J]

人口与经济2017(2)

[10]陈苇婚姻法修改及其完善[J]现代法学2003(4)

[11]宋健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政策[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8

[12]孔海娥陈文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妇女婚姻家庭社会

工作实务述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5(4)

【责任编辑 赵 春】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

LU Jinqiu ZHAO LuLU Jinqiu ZHAO Lu((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255049))

AbstractAbstract Building family gender justice ethics is a cornerstone for effective promotion of family civilizationand social justice The demands for family ethics in China today tend to shift from gender equality to genderjustice embodying an introspection on the theory and realities of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and the absorption ofWestern feminist visions on gender equity Gender justice is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ignificance in constructinggender ethic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factors such as the gender structure of the relativeresource endowment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gender role cognition etc have restricted the realization ofjustice in family gender ethics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family policy system dominatedby the mainstream gender justice strengthen social work on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and advocate the outlook onfamily gender justice and heighten family membersrsquo consciousness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gender justic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gender ethics

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XI JunliangXI Junliang((Center for West China Studies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Center for West China Studies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rsquoan Yanan Yanrsquorsquoan Shaanxian Shaanxi 716000716000))AbstractAbstract The key to establishing a modern state-owned enterpri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es in

strengthening overall Party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ing Party building strength into the development strength Theidea of creating a distinctive Party building brand can solve theldquofour stereotypesrdquo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 forParty building and inject vitality and impetu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 To create aParty building brand for a state- 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it is important to handle well the dialecticalrelationship betweenldquomaking concrete effortsrdquo andldquodoing it creativelyrdquo To be specific it is important todevelop a set of mechanisms for effective connection dis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adaptation so as to achieve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op- down direction- steering and bottom- up participation efficient coordination of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of the enterprise and hence create successively a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state-owned enterprise Party building brand practical mechanism

(上接第91页)

129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王 瑜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村研究院北京 海淀 100084)

【摘 要】浙江丽水在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标准和动态统一管理帮扶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出保险保障金融助

力城乡互通的减贫防贫与发展模式在相对贫困瞄准协同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城乡一体等共性问题和

前瞻性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主要经验和启示一是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

宜及时延伸帮扶对象范围二是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实现多部门的政策瞄准协同三是注重防范贫困风

险创新机制增进防贫脱贫的稳定性四是完善帮扶手段措施激活困难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五是协调推进

各项改革增进城乡减贫与发展的一体化

【关键词】扶贫改革相对贫困统一认定互助金融城乡一体

【中图分类号】D601F3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30mdash07

浙江丽水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

开发任务重工作基础较好地区也是国务院扶

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3年确立的全国 3个首批国家

级扶贫改革试验区①之一在 5年来的扶贫改革试

验中丽水地区在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标准和动态

统一管理帮扶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出保险保障

金融助力城乡互通的减贫防贫与发展模式积

累了经验对破解当前我国扶贫领域中的相对贫

困瞄准协同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城乡一体

等新形势下的贫困议题具有借鉴意义

一因地因时制定帮扶标准

贫困识别相对化

贫困标准是确定帮扶对象制定扶贫措施

考核脱贫成果的重要尺度是实施精准识别的前

提条件[1]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

创举2014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范围内

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

电子信息档案并通过定期核查实现贫困认定

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在全国性建档立卡之

前浙江省率先于 2008年建立了低收入农户数据

库在全国最早开始了实践精准扶贫动员各方

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

的大扶贫格局十年来浙江省因地因时制定帮

扶标准一是在 2012mdash2015年实施符合浙江省实

际的 4600元绝对贫困标准二是在消灭绝对贫困

后帮扶标准锁定相对贫困②的低收入农户

(一)4600元绝对贫困标准阶段(2012mdash2015年)

2011年国家制定 2300元(2010年不变价)

【收稿日期】 2018-10-11

【作者简介】王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7CGL030)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7M610933)的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30

的扶贫标准后浙江省从农民收入和生活成本的

实际出发于2012年出台了4600元(2010年不变

价)的扶贫标准虽然浙江省的扶贫标准在数额

上是全国的两倍但4600元之于浙江省与2300元之于全国相比是水平相近的绝对贫困标准

4600元的浙江扶贫标准占同期浙江省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11303元2010年)的 407而

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占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5919元2010年)的389

(二)新一轮低收入农户扶持阶段(2016年以来)

2015年底浙江省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

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率先完成脱

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16年以来扶持对象为新

一轮低收入农户以具有当地户籍共同生活的

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为认定的主要依据一般按

当地(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作

为低收入农户的认定标准线凡家庭人均年收入

低于该标准线的均应纳入低收入农户范围新一

轮低收入农户由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和

ldquo4600rdquo低收入农户巩固扶持对象(系指如无巩固

帮扶措施年均收入极易滑入 4600元以下的农

户) 组成其总量按 2014 年农村人口的 5计

算③其中低保对象与低保边缘对象按 1∶1测算

在景宁县的低收入农户中低保对象人数占

480低保边缘对象人数占 479其他经济困

难人数占41

二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

政策瞄准协同化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财政投

入不足且ldquo碎片化rdquo困境[2]而不同部门之间政策

自成体系ldquo多龙治水rdquo的局面是帮扶对象识别

标准不统一帮扶资源投入难平衡的主要原因

为逐步实现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的ldquo两

线合一rdquo需要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识别方

案[3]因此实现各部门对困难群体的统一认定

是帮扶资源和政策瞄准协同的基础在统一认定

识别方面浙江省的实践走在了前沿

(一)首推低收入农户统一认定标准

2016年以来浙江省④首推低收入农户⑤统一

认定标准⑥有效解决了以往因标准不一而导致的

ldquo救助rdquo(民政部门主管)与ldquo扶贫rdquo(扶贫部门主

管)两项政策之间识别与瞄准之间的矛盾过

去低保家庭与低收入农户由民政部门和扶贫部

门以不同的收入财产认定标准分别认定帮扶资

源投入不统筹在实践中容易产生识别矛盾和帮

扶失衡例如理论上低保对象也应是低收入农

户但实际上低收入农户未完全覆盖低保户对

于同时为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农户的群体则因不

同部门帮扶可能同时享受两套帮扶政策低收

入农户的统一认定机制则由多部门统一认定低

收入农户收入财产标准有效实现了识别和瞄准

的衔接不同部门帮扶的统筹平衡对当前我国

低保与扶贫衔接问题提供了实践案例

(二)建立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机制

新建立的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机制以 2013年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和原ldquo4600rdquo为基础开展

了动态管理统一和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工作为

实现部门资源共享机制增强基础在统一认定

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帮扶对象分类

施策低保边缘户将作为一般贫困户同绝对贫

困户(即低保户五保户)和特殊贫困户(因病

等返贫户)分类落实专项扶贫社会救助等帮扶

政策有效实现了信息共享政策协同资源统

筹与此同时继丽水云和莲都两县于 2015年和 2016年率先实现城乡低保统一标准以后2018年开始丽水全市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

一体化政策 ⑦ 为进一步的城乡一体化减贫机制

奠定了基础

三保险护航降低脆弱风险

防贫成效稳定化

重大疾病意外伤残等重大支出项是家庭陷

入贫困的主要风险[4]和直接诱因[5]无论从全国

131

性数据还是地方性数据来看贫困户致贫原因

主要包括疾病伤残缺少劳动力子女上学

等[67]从机制措施设计上系统性地降低脆弱风

险和防范贫困已成为现阶段贫困治理的新任务

(一)防贫重在降低脆弱性和返贫风险

贫困群体贫困边缘群体和刚刚脱离贫困的

群体防范风险的能力弱脆弱性高极易因疾

病升学自然灾害冲击等刚性支出剧增而陷入

贫困在景宁县新一轮认定的低收入农户(8658户16209 人) 中因病致贫的占 563 (4878户)因残致贫的占 214(1850户)因学致贫

的占 35 (306 户)因灾致贫的占 06 (49户) ⑧针对当地低收入农户的贫困特征为促进

减贫成效稳定可持续丽水景宁县于 2018年创新

推出精准扶贫救助责任保险 (俗称ldquo脱贫保rdquo

ldquo防贫保rdquo)实行分类分级保险救助使帮扶对

象免于因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而致贫返

贫其中ldquo脱贫保rdquo针对新一轮低收入农户

(2017年)保险赔付标准更高ldquo防贫保rdquo针对上

一轮低收入农户(2013年)中刚脱离贫困线但需

防止返贫的人员⑨

(二)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的防贫机制

主要做法是利用政府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资源

配置优势构建ldquo政保rdquo合作平台⑩通过政府在保

险费率支出上给予财政支持保险公司运用其专

业优势参与社会扶贫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

和社会管理功能为正处于贫困状态人员和刚脱

离贫困线人员在疾病救助自然灾害助学金等

方面拉一条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救助带防止

困难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而致贫返贫ldquo脱贫

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通过精准对接到户到人补齐困

难群众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短板形成了防御风

险降低脆弱和稳定脱贫的新机制目前ldquo脱贫

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的项目合作期限为 3年104877810486491048659共安排

浙江省ldquo两山rdquo建设财政专项激励资金 620万元

截至调研时点景宁县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已

签署保险金额2064万元针对低收入群众以及刚

脱离贫困线群众共 52026人进行精准扶贫救助保

险防止低收入群众因病因灾致贫返贫2018年3月因暴雨风灾造成自家香菇棚受损的5户低收

入农户获得保险理赔资金共计12000元2名生病

住院的低收入农户获得了医疗补助共约5000元

四普惠金融造血助力发展

脱贫动力内生化

经验研究表明金融普惠有助于降低农村家

庭的贫困脆弱性[8]但现实中ldquo三农rdquo融资难

银行不敢贷是农户缺乏发展资金农村金融供给

不足的现实困境也是限制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能

力和帮扶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约束丽水市

近年来通过创新信息对接方式抵押担保模式

有效复原了普惠金融造血功能增强了贫困地区

发展能力和帮扶对象内生动力

(一)创新信息对接方式化解信息不对称对

小农户的信贷约束

在授信信息上精准建档授信全面开展农

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

库覆盖所有低收入农户实现了批量信用等级

评定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行政村信用评

价全覆盖在信贷产品上精准匹配需求通过

村居化管理定期走访等形式全面掌握低收入

群体易地搬迁升学转学等特定资金需求信息

量身定制ldquo移民安居贷rdquoldquo生源地助学贷款rdquo等

特色信贷产品积极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如遂昌

联社对接民政部门收集移民信息建立数据库创

新推出ldquo移民经商贷rdquo可一次授信随用随借

循环使用利率较普通贷款下浮 20有效助力

移民易地搬迁后经商致富截至 2017年末已累

计发放贷款 1032户金额 13亿元在银政联动

上精准扶持创业银行机构与当地扶贫办旅

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

制共享农家乐民宿来料加工农村电商等

重点创业领域贫困群体名录重点支持经部门推

荐的创业贫困村贫困户截至 2017年末丽水

地区累计发放创业扶贫贷款8635万元

132

(二)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弥补农户抵押担保

缺失的短板

在抵押担保方面丽水结合该地区 90以上

地域为山地丘陵林地是当地农民手上最重要资

产的实际从 2006年开始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建

立起从林权评估登记抵押担保到发生不良贷

款处置的一整套配套制度形成了林权抵押的

ldquo丽水模式rdquo在担保方面通过政府担保深化政

银联动推进ldquo政银保rdquo小额贷款贴息项目

2014年景宁县在第一轮实施的基础上推出了

第二轮ldquo政银保rdquo合作小额贴息贷款项目政银

保由政府以每万元150元的年保险费全额出资为低

收入农户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全年保费约为450万元根据贷款银行统计从 2014年实施ldquo政银

保rdquo项目以来截止2017年12月底景宁县已累

计向低收入农户发放贷款 9565笔金额 476亿

元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方面

发挥了积极的效果

(三)深化农村金融村社化在地化发挥村

级互助组织效能优势

以景宁县为例村级资金互助会目前充分发

挥了多种组织资源的优势一是村级资金互助会

由省级扶贫资金出资作为初始资金池(一般每村

20万元)实现扶贫资金农村金融的村社化在地

化解决了农户难以自发形成资金互助的困境

二是资金互助会由村级成立(同时设理事会监

事会)在村庄内封闭运行有需求农户参股104877810486491048660成

为会员(规模 30mdash50户同时对低收入农户有比

例要求)互相担保借贷104877810486491048661并在期末根据参股额

不同享受利息分红104877810486491048662发挥了村级自治组织现有的

组织资源和熟人社会的网络资源优势降低了资

金使用管理成本和监管成本三是利用第三方组

织机构的专业优势规范了资金管理包括农商

银行提供资金的管理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

审查审计服务等2008年至今景宁县下达村级

资金互助组织104877810486491048663组建计划共计 59个104877810486491048664覆盖景宁县

行政村数量的232为方便农户小额借贷促进

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以鹤溪街道双后

岗村为例该村农户以香菇种植山林经营为

主2013年开始运行村级资金互助会入股会员

50户(其中 17户为低收入农户)占该村农户数

510会员单户借贷一般以 1万元或 2万元104877810486491048665为

主一年一贷主要用于肥料使用用工投入等

袋料香菇投入由于产业收益稳定每万元贷款

可以为农户增收 125mdash15万元对农户尤其是低

收入农户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起到了助推作

用并且会员逐渐积累起了生产发展资金目

前该村 40的会员实际上不再需要此项贷款预

期近几年内互助资金会将在该村完成助力发展的

使命而由会员大会解散

五城乡改革打通双向渠道

减贫发展一体化

ldquo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rdquo是当前城乡

关系中市民化难题和农村就业增收困境的普遍写

照已有调查研究表明即便是具有强烈市民化

意愿的农民工也并不愿意以ldquo双放弃rdquo(放弃承

包地和宅基地)来换取城镇户籍[9]丽水云和县以

户籍管理农村产权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一系列

改革为基础通过农民进城和农村资源盘活两端

发力打通了城乡互通ldquo双向渠道rdquo实现了城乡

融合利民普惠的减贫发展一体化

(一)畅通进城安居通道让农民融得进城

在农民进城方面云和县通过异地搬迁安

置户籍管理改革社区服务革新等一系列措

施畅通农民进城安居融合的通道一是大

力扶持异地搬迁安置让更多农民ldquo进得来rdquo通

过整合资金加大农民异地搬迁扶持力度104877810486491048666统筹水

源保护目标扩大搬迁范围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

垦土地综合整治以增强搬迁用地和资金保障

自 2001年以来先后在县城建成 5个农民异地搬

迁安置小区累计安置20574人推动了农村人口

向县城集聚实现当前 74的人口925的学

生95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居住就学和发展

二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上农村配套政策体

133

系让进城农民ldquo安下心rdquo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

农户口性质及其衍生户口类型划分104877810486491048667的同时原农

民户籍转换为居民后按ldquo就高不就低自由选

择不重复享受rdquo的原则可凭社员证享受相关

涉农政策和权益或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和待遇破除了农民带资进城落户障碍三是推

进社区管理服务方式创新让进城农民ldquo融得

好rdquo实行随居定籍以合法稳定住所或者合法稳

定职业为基本条件按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

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新建社

区直选主任契合需求的方式强化服务促进

异地搬迁进城人员融入城镇

(二)厘定农村资源受益权属让农民安心离乡

在农村权益方面云和县通过多项产权改革

厘定权属盘活资源释放红利打通农村资源受

益通道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厘定权

益农村集体产权方面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的基础上云和县于 2014年 8月全面完成村经济

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户为

单位折股量化到人发放股权证同时赋予农

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收益抵押担保等权益

农村土地房屋方面继续推动农村土地104877810486501048658房

产104877810486501048659确权发证二是搭建平台拓宽流转范围规

范流转交易在权属清晰基础上建立县农村产

权流转交易中心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资

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融资和流转交易开

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在ldquo用途管制规划

控制rdquo和ldquo自愿公开公平rdquo的原则下放开

宅基地使用权社内流转限制允许本县农村村民

(户籍改革到位后持有社员证居民)在县城规划区

范围之外跨社流转宅基地使用权 104877810486501048660对ldquo有房rdquo和

ldquo空闲rdquo两种宅基地类型可分别采取村民自主流

转和村集体公开挂牌竞标方式进行流转 104877810486501048661截至

2018 年 4 月底云和县已跨社 (跨村跨乡跨镇)流转有房宅基地 1268平方米(13宗)空闲

宅基地 3200平方米(37宗)三是推进空闲农房

ldquo二次创业rdquo畅通资本下乡资源创收渠道在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体系下通过租赁空闲农房或

者将闲置农房征收为国有公开出让的方式由市

民或企业用于自身养生休闲对外经营既让闲

置农房发挥效益增加进城农民收益又让市民

直接参与乡村发展根据云和县对适合发展农家

乐民宿经济空闲农房的调查摸底全县适合进行

ldquo二次创业rdquo的空闲农房达 1115余幢已成功租

赁农村空闲农房 100余幢为农民直接创收 400余万元

六浙江丽水扶贫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浙江丽水地区的扶贫改革试验在精准识别帮

扶对象统一认定协同瞄准防范贫困风险激

发内生动力城乡减贫发展一体化等关乎扶贫开

发全局性重大问题全国性共性问题和新时代前

瞻性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扶贫改革的实现机

制具有五方面的重要经验

(一)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宜及时延伸

帮扶对象范围

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进程中要重视临界贫困

和相对贫困问题逐步实现贫困对象识别瞄准

的延伸和动态管理在现有建档立卡基础上既

要立足当前也要谋划长远及时摸清临界贫困

人群贫困现状着手调查研究对贫困人群的分类

分级登记管理浙江省结合地区实际按当地

(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15倍作为低

收入农户的认定标准线并在低收入农户中以1∶1比例认定低保对象与低保边缘对象及时将贫困

脆弱性较高的边缘群体纳入了帮扶对象范围

(二)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实现多部门的

政策瞄准协同

实现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

效衔接关键在于统一认定标准以此为基础实

现信息共享政策协同资源统筹浙江省实施

低收入农户(相对贫困人口)的统一认定标准

在统一认定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帮

扶对象分类施策有效平衡了帮扶资源避免在

各类不同困难群众之间形成政策鸿沟和悬崖效应

(三)注重防范贫困风险创新机制增进防贫

134

脱贫的稳定性

脱贫攻坚在预期时间内整体消除绝对贫困之

后脱贫群众的脆弱性问题和返贫风险将依然存

在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和治理返贫将成为新的

工作重心丽水景宁县探索的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

保rdquo模式通过ldquo政保rdquo合作开辟了对低收入农

户的分类分级保险救助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

理与补偿功能形成了稳定脱贫和防贫的新机制

(四)完善帮扶手段措施激活困难群众的内

生发展动力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

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

实现长久脱贫的关键激发内生动力重点是要

完善扶贫手段措施避免单一化的给钱给物帮扶

手段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

培养丽水市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发挥了政府的服

务功能通过增进信息对称抵押担保激活了

普惠金融的造血功能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和帮扶对象内生动力

(五)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增进城乡减贫与发

展的一体化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城镇化困境农村

贫困问题以及逐渐凸显的农民工贫困问题等需

要协调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

革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等领域一系列改革缩小

城乡福利差距实现农民带资进城安居落户确

保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让体制改革释放普惠

福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减贫与发展一体化

注 释

①其他2个扶贫改革试验区分别是辽宁阜新广东清远参

见国务院扶贫办201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

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复函》(国开发〔2013〕1 号)

httpwwwcpadgovcnart20151123art_701_41434

html

②一般而言相对贫困标准是以收入低于中位数(例如50

或60)来衡量贫困虽然浙江省以当地(县市区)最低

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来作为认定线依然是一个绝对贫

困线的概念但相比于国家贫困线县市区的最低生活

保障标准具有相对化的特征同时其贫困总量按农村人

口的比例计算实际上也具有相对化的特征只不过当前

这个相对标准不是一般意义上较高水平的相对值

③其中丽水衢州温州台州金华的低收入农户总量可

高于当地农村人口5

④具体参见浙江省农办扶贫办民政厅《关于印发〈浙江

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认定机制及动态管理办法〉并开

展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及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浙农

办〔2016〕82号)《关于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复核及动

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浙农办〔2017〕52号)和浙江省

农办《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操作细则(试行)》

⑤根据《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认定机制及动态管理

办法》低收入农户是指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人均可支

配收入在当地农村居民中明显偏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认定的经济困难农户主要包括民政部门认定的最低

生活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对象和扶贫办认定的

其他扶贫建档立卡对象

⑥具体涵盖了对低收入农户的定义认定标准和认定机制

⑦丽水市政府《关于全市实行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的通知》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行

⑧另有其他原因致贫的占182(1575户)

⑨不包括本轮依然被认定为低收入农户的

⑩为保证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和保险部门双方在友

好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精准扶贫救助

责任保险项目实施方案》其目标任务合作内容运行机

制已较为清晰

104877810486491048659初期运行的保险期限为2018年1月mdash2020年12月

104877810486491048660每个会员参股不超过2000元

104877810486491048661低收入农户参股额不同但享受的借贷额度无差异

104877810486491048662资金互助会利息收入的40用作管理费30用于会员分

红40存留在资金池

104877810486491048663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互助组织共30个620万元省级

特扶资金互助组织共29个580万元

104877810486491048664目前实际注册运行为34家其中1家已申请退出并将补

助资金退回国库(20万元)根据调研部分村级因村内

就业结构人员流动而不适合运行互助资金(比如外出务

工经商为主)部分村因农户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需

要互助资金这些情形自然形成了资金量较小需在村内

封闭运行互助担保的村级互助资金的退出

104877810486491048665限制条件是单户一次不超过3万元

104877810486491048666云和县异地搬迁补助标准从原来的 5000 元人mdash17500

元人最高提高到60000元人

135

1048778104864910486672014年12月15日云和县的户口性质统一转换为ldquo居民

户口rdquo

104877810486501048658云和县原土地证发证率93新一轮土地确权进度在丽水

地区属于倒数第二慢计划2018年8月之前完成

104877810486501048659截至2018年4月云和县农村房产证发证率不到30发

证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农村的违章违建问题较普遍在宽

容范围(5)之外的违章部分不处理则无法发证因而农

民往往宁可不要证

104877810486501048660在县城规划区1022平方公里范围以内允许协调安置置

换宅基地在县城规划区1022平方公里范围以外允许跨

社流转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只需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批准同意即可对外跨社流转

104877810486501048661政府同时制定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指导价和最低

保护价维护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稳定

参考文献

[1]徐鑫如何对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识别[J]中国统计2017

(5)

[2]辜胜阻李睿杨艺贤等推进ldquo十三五rdquo脱贫攻坚的对

策思考[J]财政研究2016(2)

[3]朱梦冰李实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mdashmdash农

村低保政策的瞄准效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7(9)

[4]周君璧施国庆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与扶贫对象精准

确定[J]贵州社会科学2017(9)

[5]田北海王连生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贫困表征生成机制与

治理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6]汪三贵王瑜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分析研究报

告[D]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2015

[7]胡联王艳汪三贵等精准扶贫的成效分析mdashmdash基于

安徽省12县(区)调研数据的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学报2017(1)

[8]张栋浩尹志超金融普惠风险应对与农村家庭贫困脆

弱性[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

态势与战略取向[J]改革2011(5)

【责任编辑 赵 春】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WANG YuWANG Y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 100084100084))AbstractAbstract Lishui a poor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set up a standard for poverty assistance and a dynamic

unifie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targeted poor population in light of its local conditions And on this basis Lishuihas developed a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combining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ffort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ncorporates insurance protection cooperative financial support and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They madeexplorations and innovations in several common and forward- looking issues including relative poverty targetedcollaboration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deavors endogenous impetus to eliminating poverty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from Lishuirsquos endeavor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a) identify accurately the poor group and adjust the poverty line timely in light of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cover allthe targeted b) ascertain the targets of poverty assistance in a dynamic and unified manner to achieve multi-sectoral policy targeting synergy c) guard against poverty risks and innovate the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results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deavors d) improve the assistance means and measures to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the people in need and e) coordinate and advance reforms in different fronts to promote rural-urban integration for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reform relative poverty unified identification cooperative financ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136

Page 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674-035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61-1456C 双月刊

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二一八年

第十一卷

第六期

编辑出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国内发行

陕西省报刊发行局

国内发行代号

52-242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Email

xbbjbcelayorgcn

xuebao8226099163com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学报

62018年11月15日出版

印刷延安日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定价1000元

2018年11月 第11卷 第6期

C

M

Y

CM

MY

CY

CMY

K

(学报编辑部 文 钱竹 图)本刊联系电话0911-2196629ensp 2196630 投稿信箱xuebao8226099163 com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国

延安干部学院主办的政治类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为全

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

A刊核心期刊常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

义研究中共党史(延安十三年史)研究党建研究国家

治理现代化研究干部教育研究等栏目现发布 2019

年选题指南对于重点选题和优秀稿件本刊将优先刊

用优稿优酬热诚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解读

国际视阈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

陕甘宁边区史

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纪念研究

中共革命与近代中国近代社会

党建研究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与逻辑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新时代党建工作创新经验与实践问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与深化路径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涵优势与发展路径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及其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治理体系

干部教育研究

学习贯彻《2018mdash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干部教育学科定位基础理论

党性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性教育与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视野下的党性教育

JOURNAL OF CH INA E X ECUT IV E L EADERSH I P ACADEMY YAN AN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选题

指南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学报学报主管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编委会主任

李国喜

编委会副主任

靳 铭 赵耀宏 韩东晖 贾 波

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广荣 师晨旭 杨志和

李国喜 赵耀宏 贾 波

曹长青 韩东晖 靳 铭

主 编

赵耀宏

执行主编

张海波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叶 敏 5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张艳娥 16

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郭海龙 2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卢德友 罗 涛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覃正爱 41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林俊德 49

党的建设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遐见 67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施新州 75

目 录

学报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编 辑曹祖明

刘 滢

赵 春

艺术总监于 多

英文翻译李俏梅

编 辑 部

特别声明

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

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

授给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使用费已包含在本刊所付一次性稿酬中作者不再许可他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作品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

部分内容或者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欢迎国内外各类二次文献和报刊转载本刊发表的作品但请注明出处和责任编辑

姓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席军良 86

中共党史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陈 曦 9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耿 磊 99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明前108

国情研究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鹿锦秋 赵 璐120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 瑜130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学报学报主管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编委会主任

李国喜

编委会副主任

靳 铭 赵耀宏 韩东晖 贾 波

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广荣 师晨旭 杨志和

李国喜 赵耀宏 贾 波

曹长青 韩东晖 靳 铭

主 编

赵耀宏

执行主编

张海波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叶 敏 5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张艳娥 16

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郭海龙 2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卢德友 罗 涛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覃正爱 41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林俊德 49

党的建设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遐见 67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施新州 75

目 录

学报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编 辑曹祖明

刘 滢

赵 春

艺术总监于 多

英文翻译李俏梅

编 辑 部

特别声明

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

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

授给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使用费已包含在本刊所付一次性稿酬中作者不再许可他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作品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

部分内容或者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欢迎国内外各类二次文献和报刊转载本刊发表的作品但请注明出处和责任编辑

姓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席军良 86

中共党史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陈 曦 9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耿 磊 99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明前108

国情研究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鹿锦秋 赵 璐120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 瑜130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Table of Contents

Looking Back on the 40-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YE Min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rsquos Proposition about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ZHANG Yanrsquoe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

mdashmdashA Critique of Laskirsquos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GUO Hailong

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

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

LU Deyou LUO Tao

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IN Zhengrsquoai

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 4 of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from 1949 to 1976)

LIN Junde

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

WANG Xiajian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

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 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SHI Xinzhou

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XI Junliang

ldquoFeminist Anxietyrdquo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 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CHEN Xi

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ldquoTo Organizerdquo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ENG Lei

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WANG Mingqian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

LU Jinqiu ZHAO Lu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

WANG Yu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叶 敏

(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徐汇 200237)

【摘 要】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成功和有效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ldquo认识自己的过去rdquo对正在走的道

路建立清晰的认知坚定ldquo四个自信rdquo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发展奇迹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视

角进行了解释和探讨概括提炼共识性见解包括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

学而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西方经济学照搬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的有效作为中国发展奇迹的

取得离不开ldquo前三十年rdquo的积累中国发展奇迹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展因子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奇迹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05mdash11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逐步走上了ldquo快车

道rdquo国民经济制造能力和人民生活得到长足的

进步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827122亿元

从 2010年之后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根据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预测到 2022年中国占世界产值的

份额预计将从 1990年的 4升至 212018年的

《财富》世界 500强榜单新鲜出炉中国公司达到

了 120家已经非常接近美国(126家)远超第

三位的日本(52家)根据 2017年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发布《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从 1978年

到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 293810元(约为现价 4800美元)2014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了 0727在 188个国

家(地区)中列第 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

国家组报告同时显示1978mdash2010年参考国

际扶贫标准中国共减少了 66亿农村贫困人口

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 70以上为世界减贫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 1980年的 679岁提高到了 2010年的 748岁上海居民

预期寿命达到8026岁

对于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国际上逐步形成

了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和ldquo中国奇迹

论rdquo三种论调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认为中国的发展和

增长不可持续并终将崩溃比如美籍华裔律师

章家敦 2001 年 7 月出版的 《中国即将崩溃》 一

书[1]2007年之后另一位美国学者谢淑丽写了

一本《中国脆弱的强权》[2]与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

不同的是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认为中国发展成就有目

共睹但是对西方世界却是一种威胁比如

1995 年美国学者詹姆斯middot哈克特 ( James

【收稿日期】 2018-10-21

【作者简介】叶敏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硕士生

导师

5

Hackett) 在 《敢撄怒龙之逆鳞》 一文中说道

ldquo在苏联解体五年之后一个新的邪恶帝国正在出

现它的名字叫中国rdquo[3] 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已经在

西方右翼和民粹势力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ldquo中

国奇迹论rdquo则被西方一些学者所讨论有人认为

ldquo中国找到了一条更少痛苦地摆脱lsquo马尔萨斯陷阱rsquo

的道路rdquo[4]甚至有外国人率先提出了与ldquo华盛顿

共识rdquo相对的ldquo北京共识rdquo[5]国内学者和华人学

者则对中国发展奇迹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著名经

济学家张五常曾一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大惑不

解但又认为其中必有取胜之道他说ldquo我可以

在一个星期内写成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然

而在那么多的不利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

续了那么久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helliphellip中国一

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情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

奇迹那是为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rdquo[6]

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有效解释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ldquo认识自己的过去rdquo坚定ldquo四个自信rdquo

同时解释是一种国际话语权如果在解释中国

的发展奇迹中出现ldquo失声rdquoldquo失语rdquo那么中国的

发展成就就很容易被ldquo移花接木rdquo到歪曲的理论

和观点之上在国际和国内混淆视听对中国发

展奇迹的解释还有助于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广

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一定经验本文旨

在从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文化视角

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性观点

并试图梳理和总结出其中的共识性见解

一中国式市场机制的魔力效应

经济视角的解释

经济学与经济发展有天然的亲近性所以在

解释中国发展奇迹时经济视角和经济学家提供

的文献和观点也最为值得重视总体而言经济

视角和经济学家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主要有五

种观点分别从市场效应改革开放经济模

式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累积效应等角

度呈现不同的见解经济学家较为集中的观点认

为中国的发展奇迹是因为市场机制的魔力经济

学家吴敬琏指出ldquo市场制度的建立解放了被制度

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rdquo[7]而张维迎则强调市场和

私营企业家群体的贡献ldquo我们中国只是在过去30年里边真正开始市场化的改革取得的经济增长

成就在世界上被称为一个奇迹rdquo中国企业家群

体举足轻重ldquo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大的经济发

展都与企业家群体的成长有关rdquo[8] 4-31新制度主

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

ldquo中国大陆的复兴是伴随着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并

转向更包容的经济制度而来的在农业和工业中

的市场激励以及随之而来的外国投资和技术

使中国走向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道路rdquoldquo中国能够

增长首先是因为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已经进行的一

些基本改革走向了包容性经济制度只要中国

经济制度一直还在更加包容的道路上发展增长

就会一直持续尽管可能步伐会慢一些中国还

从大量供应的廉价劳动力及获得的外国市场资

本和技术中大大受益rdquo[9] 313-320

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视角出发的学者则更

加关注中国经济的转型机制而不仅仅认为市场

机制会自动发生作用中国的发展逻辑实际上说

明对市场力量的释放是由国家的改革措施和开

放战略来完成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ldquo中国

改革所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或进化式改革包

括做大蛋糕增量改革试验推广非激进改

革rdquo同时林毅夫强调经济改革改变了原来中

国错配的比较优势ldquo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

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

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

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

制 使 所 具 有 的 资 源 比 较 优 势 能 够 发 挥 出

来rdquo[10] 264-271289 周其仁指出ldquo虽然不少观察家以

为lsquo廉价劳动力rsquo是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法宝但

我认为更切合实际的答案是改革激发了中国人

发展经济的诱因开放则降低了中国人的学习成

本结合起来早已存在的要素低成本改革开

6

放显著降低了的制度费用以及中国人力资本的

迅速积累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综合成本竞争

力其中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是中国奇迹的真

正秘密rdquo[11]

另有一些经济学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供了

解释中国发展的中层机制理论他们反思为什么

中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下得以

起飞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性

质以及地方政府竞争对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不

少国内外学者都注意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特

别是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性质的行为逻

辑发生的变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指引下地方政府和基层政权总体上呈现出ldquo厂

商化rdquo的趋向比如苏南乡镇集体的崛起过程

乡镇政权及其有效作为弥补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

性仍然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1213]中国的

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国形成了行政集权和经济分

配的中央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有着做大GDP和税

源的巨大激励形成了一种ldquo市场维护rdquo的财政

联邦主义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14] 149-185 张军认

为ldquo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力量有竞争

产生的能量这么强大没有任何竞争有地方lsquo为

增长而竞争rsquo对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么重

要rdquo[15]ldquo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是地方政府追逐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结

果而分税制驱动了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最大

化追逐rdquo[16] 355-356 张五常则将地方政府竞争聚焦到

县一级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ldquo中国在困

难的九十年代还有急速发展的主要原因rdquo周黎安

试图找到地方政府竞争的官员激励机制他提出

了著名的ldquo政治晋升锦标赛rdquo理论ldquo以经济增长

为基础的晋升锦标赛结合了中国政府体制和经济

结构的独特性质在政府官员手中拥有巨大的行

政权力和自由处置权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具有

中国特色的激励地方官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治

理方式rdquo[17]

乡镇企业的ldquo异军突起rdquo是改革开放之后发

生的一件大事这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取得

发展成就的中间机制有学者认为农村工业的发

展对于中国成功地启动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文

一认为ldquo国家笼统扶持的高投资率和引进一些国

外现代企业是无法引爆工业革命的rdquo因为市场是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有机发育而形成的农村工

业是一种ldquo原始工业化过程就地利用了农村剩

余劳动力而不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哺育了农业

劳动人口的专业化技能和社会分工催化了农村

商业繁荣和农产品商业化多样化提升了广大

基层民众的购买力和工资水平发酵和深化了城

乡市场rdquoldquo也就是说在原始工业化急剧扩张和

整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资金与技术积累最终

会使得规模化生产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有机可

乘有利可图因而在十多年lsquo含辛茹苦rsquo的

高速农村工业发育和城乡商业革命之后中国终

于在1990年前后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rdquo[18] 6275 在

讨论中国集体企业发展的根源时裴小林指出农

村工业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获得发展关键之处

在于改革ldquo扭转了改革前农业剩余从农民流向国

家财政的历史趋势使农业剩余从国家财政反向

回流到农民手中因此他们有了购买重工业的投

资品和填补轻工业投资空白的资金rdquoldquo农业剩余

的反向回流就是乡镇企业投资迅猛扩张的资金供

给来源也是启动了中国经济大转轨和经济起飞

的具体改革项目rdquo[19] 1-48 王永钦和李明关注到乡

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基层政权的积极作为形成的

ldquo互联的关系型合约rdquo的重要性在市场缺失和不

完美的情况下ldquo关系型合约rdquo的存在确保了乡镇

企业社区和政府自身的合作发展克服了土

地劳动力和信贷市场的缺失这个问题极大地

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20]

与纯市场观点形成辩论的另外一种观点认

为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保障中

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高粱认为社会主

义最基本原则是追求最大的社会公平在资本主

义全球化的环境中在我国人均资源高度紧张和

社会差距巨大的情况下走ldquo完全市场经济rdquo道

路势必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分裂节

7

制资本权力的过渡膨胀更多关注劳动大众利

益是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社会

主义的历史合理性还在于ldquo以政权力量挣脱列强

控制消灭买办官僚资本建设了自主工业科技

体系告别了百年积弱rdquo[21] 59-80 鲁品越认为由

于国际体系的存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存在

事实上的剥削结构发展中国家无法在发达国家

控制的国际体系中实现工业化积累也必然成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最终承担者因而

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国必须

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三

十年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建构立国之本而后三十

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出场以我为

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而兼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包容与引导民营资本共同发

展[22] 陈平认为中国的发展奇迹在于走上一条

ldquo混合经济rdquo道路ldquo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条经

验是混合经济的健康发展远胜过东欧的全面

私有化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国有企

业的竞争能力中国非盈利事业的学习能力构

成中国经济兼有市场经济下的技术更新活力以

及社会主义经济下的稳定性rdquo[23]

比强调政府积极作为的观点走得更远一些

学者认为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解释仅仅强调后

三十年的贡献是有失公允的实际上从更长的视

野出发中国的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发挥

着重要的累积和铺垫作用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

阿里吉认为ldquo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是这些劳动

力在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上的高素质再

加上他们在中国国内生产性流动的供需环境迅速

扩大此外二者并不是外资创造的而是基于

当地传统的发展进程创造的其中包括缔造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革命传统rdquo[24] 354 德怀特middot帕金

斯提出ldquo中国自 1978年以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和

结构变化并非凭空出现的在 1978年以前中

国为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付出了一个世纪的努

力 这 些 努 力 为 中 国 的 现 代 经 济 搭 建 了 基

石rdquo[25] 3 俄罗斯经济学家波波夫强调ldquo中国在

1949mdash1979年期间的发展也比世界其他大多数国

家好得多这种发展为中国改革之后极其突出的

成功奠定了基础rdquo[4]

二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政治视角的解释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经济视角解释提供了不少

的洞见但是经济视角的解释往往容易忽视政治

上的前置条件即便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已经在尽

力结合政治上的因素也仅仅涉及政治对经济体

制的改革效应而对中国发展奇迹的透视政治

视角和政治学者也有一套值得重视的观点在解

释中国发展奇迹的思路上政治视角侧重于关注

中国政权的性质以及政权运作对于经济发展产生

的制度红利潘维认为中国之所以取得发展成

功背后隐藏的政权密码是一种民本的ldquo中华政

体rdquo其基本特征包括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

制先进无私团结的执政集团独特的政府

分工制衡纠错机制[26] 3-85 同样是基于对中国当下

政治体制的历史传承性的重视贝淡宁认为中国

是一种ldquo贤能政治rdquo体制政权的特征是基层民

主中间实验和高层尚贤基层民主是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中间实验是中

央与地方在政策制定过程的协调高层尚贤是通

过考试制度干部选拔制度使德能兼备的领导人

产生[27] 164-178 朱云汉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读认为

除了中国规模之ldquo大rdquo的优势和ldquo后发优势rdquo之

外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造就了中国政府非凡的

社会动员能力这种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

的动员能力成为中国发展的政治推动力政治社

会学者赵鼎新也认为中国发展部分原因在于中国

国家的性质ldquo中国直到90年代仍然保持着革命政

权的大部分组织和动员能力所以国家还有很强

的能力领导这样一场改革并能够在发展经济方

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这种政权结构非常有利于经

济发展rdquo[28] 113

8

从政治视角说明中国发展奇迹之所以可能的

第二个思路是关注操盘中国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

政党性质及其作为能力张维为认为中国共产

党应该被看做是一个ldquo国家型政党rdquo也就是代表

一个国家整体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还是继承

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基本上建立了一个选贤任能

的干部制度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种全面改良的

ldquo新型民主集中制rdquo能够更加充分实现民主与集

中之间的平衡他指出ldquo中国的重大决策如五

年计划制定基本上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在社会

各个层面进行成千上万次的磋商和咨询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几上几下最后才形成共

识作出决定在中央政府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

中往往会向数以千计的智库政府机构高

校学者专业人员征询意见甚至会从微博等

社交媒体的激烈讨论中吸取有用的建议rdquo[29]政治

学者任剑涛也认可中国式ldquo以党建国rdquoldquo以党治

国rdquo的ldquo政党国家rdquo对于发展的贡献指出ldquo这

是中共创制的政党国家所凸显的经济发展奇迹

再次证明政党国家与经济发展并不直接冲突而

且能构成二者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这对唯有

民主政体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理论论说绝对

是一种挑战rdquoldquolsquo以党建国rsquo在政治上促使国家

迅速统一lsquo以党治国rsquo在经济上促使国家经济总

量疾速增长尽管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后者为

前者提供支持rdquo[30]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宏观性理论观点的长处在

于可以呈现整体上的论断和画面感但是不足之

处则在于可能会成为一种很难被打开的ldquo黑

箱rdquo所以一些学者也试图从中观层面和政治角

度对中国发展奇迹提供更加具体化的解释俞可

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

于ldquo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以治理改革为主体内容的

政治改革rdquo其内容包括ldquo从中央与地方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依

法治国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社会

治 理 政 府 问 责 政 府 透 明 基 层 自 治

等rdquo[31]胡鞍钢认为ldquo五年计划是理解中国发展

奇迹的一把钥匙也是成为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

手段发挥着提供公共服务调控发展模式促

进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的重要职能rdquo [32]王

绍光等人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决策模式是一种ldquo集

思广益型rdquo决策模式保证了中国各类重要决策

的理性智慧和质量他们以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编

制过程为例解读了这种ldquo集思广益型rdquo决策模式

的运作模式ldquolsquo十二五rsquo规划编制历时两年

多经历了基本思路研究党中央编制正式编

制《纲要》三轮的lsquo集思广益rsquo过程每一轮都

包括屈群策(发散思维)集众思(集中智慧)

广纳言(征求意见)合议决(集体商定)告四

方(传达贯彻)五个环节rdquo[33]德国学者韩博天

从ldquo政策试验rdquo角度解读了中国的发展成功之

道指出ldquo中国在大范围内持续进行的松散

制度化的lsquo分级制试验rsquo可以被看作是经济腾飞

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策制定机制rdquoldquo政策

试验是指把来自基层的建议和地方积累的经验注

入国家政策的一种机制这常被视为促进制度创

新的有力手段和避免因情况不明而导致改革震荡

的有效方法rdquo[34]瑞典学者罗斯坦则关注了中国

特色的ldquo干部制rdquo对经济发展的贡献ldquo相比西

方传统中以韦伯式官僚体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的核心而言lsquo干部制rsquo这种中国特色的政府

管理模式在公共行政中所起到的作用常被学者所

忽略不同于韦伯式官僚体制备受规则制度的桎

梏干部制则能够集中精力去执行具体的政策方

针所以中国的干部组织避免了韦伯式官僚的

授权问题能够更为有效地执行社会经济发展政

策rdquo[35]在分析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一系列赶超的

原因时周建明强调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塑造了一

种发展产业和攻克核心技术的ldquo协同攻关机

制rdquoldquo中国许多重大项目的开发成功都离不开

协同攻关回顾建国以来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协

同攻关并不依赖计划经济体制也不依赖市场经

济体制最重要的是依赖于党统揽全局协调四

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能够有效进行统筹协调的

体制rdquo[36]

9

三中国社会对发展的韧性支撑

社会视角的解释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经济视角较为关注

资源配置及其决定机制政治视角则提醒关注中

国发展的政治前置条件以及国家的主动作为能

力社会视角和社会学家在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

释也有值得关注的观点他们主要侧重从人口结

构社会制度社会资本等角度提供了中国发展

的社会视野在社会视角的分析中一些学者关

注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规模和中国人的品性

对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社会学家李培林认为中

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代价高昂但是也为中国

发展赢得了人口上的优势ldquo在这一政策的执行

中农村中也发生过一些粗暴的过火做法并因

此受到国际上一些舆论的批评但 30多年持续地

实行低生育率政策却使中国避免了可能的人口

灾难中国因这一政策少生了3亿多人节省了近

30万亿的抚养费用rdquoldquo人口的控制使中国获得了

发展的机会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切实收益rdquo[37]温铁

军从更大历史视野强调了中国人口规模和社会文

化对中国发展潜在作用ldquo中国由于地处lsquo远东rsquo

殖民化的成本太高原住民人口过于庞大不仅

没有被殖民者及其后裔所替代而且在近现代的

国家政治建设中维护了自身传统并形成了能够

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机制这样的机制使中国比

那些西方殖民社会具备了更快更易于进入工业

化的条件这也正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并且维持经

济持续增长的真正的lsquo比较优势rsquo之所在rdquo[38]政

治学者徐勇认为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中国的ldquo农民理性rdquoldquo要理解lsquo中国奇迹rsquo必须

理解中国农民要理解农民必须理解农民理

性长期日常农业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农民理性

在农业社会内部的功效是有限的主要是生存理

性而这种理性以其惯性进入工商业社会后会形

成扩张势态产生一种农民理性与工业社会优势

结合的lsquo叠加优势rsquo释放出其在传统农业社会和

现代工商业社会都未有的巨大能量rdquo中国的ldquo农

民理性rdquo包括的要素有ldquo勤劳勤俭算计互

惠人情求稳好学忍耐rdquo[39]

从社会制度层面一些社会学家指出了中国

特色的农民工制度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

元结构制度土地公有制制度对中国发展的积极

支撑作用农民工的准确含义是保留家乡小块土

地的进城务工者农民工在许多国家的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中都出现过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

度安排中国的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

采取ldquo半耕半农rdquo的代际合作模式来组织家庭生

活赚取工业和农业上的两块收入这不仅使得

国家和农民更有能力承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失业风

险而且农民工也可以承受相比失地农民更低的

工资农民工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获得

了巨大的社会韧性和回旋空间中国计划经济年

代形成的以户籍制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广

受批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

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保

护农民和农村贺雪峰认为ldquo城乡二元结构是在

特定历史时期为了从农村汲取用于工业化的原

始资本积累而采用的城乡相对分割的制度安排

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快速完成工业化建立完整

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短期内将中国由一个农业国

建成工业国起到了巨大作用rdquo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限制了农民的进城同时也保护了农民返乡的权

利ldquo农民可以返回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让进城

失败农民在城市贫民窟和农村家乡之间做出选

择选择就是权利农民可以选择返乡的权力

这是他们基本的人权rdquo[40]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提供

了巨大的优势曹锦清认为现在的中国地权是公

有制同时又存在一定的模糊性ldquo正因为中国这

样的土地制度再加上这个土地征用法确保了中

国政府的土地征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

以低成本高速推进而后使得地方招商引资发

展工业城市化成为可能中国的这一轮工业

化就是工业资本和土地的结合大体上叫做零

10

地租helliphellip中国的产品一旦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就把同类产品的价格通常降低30mdash50降低那

么多这个降低使中国的产品从正面讲不可战

胜我们运用马克思当年讲英国的产品把全世界

打败的那句话廉价的产品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

的重炮rdquo[41]与一些土改失败的国家相比李昌平

认为现行的中国土地制度至少有两大优势一

个农民集体所有制优势这为ldquo改善社区公共生

活和维持社区自治rdquo提供了基础中国土地制度

的第二大优势是农民可以在ldquo大农业rdquo框架下

自主改变土地用途ldquo这有利农民适用市场变化调

整生产结构 也有利农民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发

展机会和选择机会rdquo[42] 社会学家李强也指出

ldquo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使得我国的城镇化能

够大规模快速地推进rdquo[43]还有人强调了基于中

国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ldquo土地财政rdquo对于中国

发展的贡献ldquo中国城市伟大成就背后的真正秘

密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

础的制度mdashmdashlsquo土地财政rsquo可以说没有这一伟

大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是一句

空话rdquo[44]

社会视角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读还有一个重

要的思路是强调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

用李少敏等学者认为中国人较高的人际信任

水平可以充当非正式制度的一部分从而减轻正

式制度中的腐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中国ldquo关

系rdquo网络不仅可能成为滋生腐败与从属关系的温

床而且也可以作为保障经济交易诚信的非正式

制度[45] 129-154倪志伟(Victor Nee)对中国长三角

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的观察发现在市场不完善

和政策不利于的情况下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网络

和社会规范极为重要正是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之

间的网络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维护确保了企业

家的生意特别是解决了资本积累问题声誉机

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dquo公平的交易可

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不公平的交易违约或者

有意的赖账等行为不仅威胁企业和现有合作伙

伴之间的商业关系还可能招致地方性商业网络

中其他成员严厉的制裁rdquo[46] 244-245

四中国文化对发展的铺垫作用

文化视角的解释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

要话题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的重要根源韦伯的ldquo文化决定论rdquo传统被许多

人所继承著名学者兰德斯认为ldquo文化会使局面

完全不一样rdquo[47] 47-49不过虽然感觉到文化的重要

作用但是对于文化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的逻辑

关系仍然存在重大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对

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难以衡量的比如管理学大

师迈克尔middot波特认为ldquo文化在经济进步中起作

用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怎样做到在兼顾其他

有影响的因素的情况下来诠释文化的作用而

且把文化的影响单独提出来却相当不容易rdquo因

为ldquo源于文化的行为与经济体制所促成或强化

的行为是很难分开的rdquo[48] 60-73 萨克斯也认为

ldquo如果说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那么与更广

泛的地理和政治经济因素相比它看来是起辅助

作用的rdquo[49] 74-87

不过韦伯主义对经济发展的思路在解释亚

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时却存在较大理论鸿沟需要

填平东亚经济在二战之后的发展被称为东亚奇

迹而东亚并不存在韦伯意义上的新教伦理而

是处于儒家文化圈的笼罩之中但是顺着韦伯的

思路一些研究者认为文化和价值观对日本和

ldquo亚洲四小龙rdquo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是值得重视

的虽然韦伯本人对儒家文化持批判态度但是

儒家文化仍被许多人用来解释东亚的发展米策

泽尔在《走出困境》一书中对韦伯的理论假设

进行了批评与修正他认为韦伯误解了儒家文化

的ldquo精神rdquo因为朱熹的新儒家思想并不是缺乏活

力的和静止的儒家文化不一定成为社会经济发

展的障碍[50]美国学者弗兰克middot吉伯尼基于日本

所创造的ldquo经济奇迹rdquo在《设计的奇迹》中提出

来的他认为儒家劳动道德传统是日本成功的决

11

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他提出日本是不同于西方

资本主义的ldquo儒家资本主义rdquo[51] 243 在中国近代曾

行走中国的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对中国人节俭能

力和达观心态印象深刻并且认为这是中国的竞

争优势ldquo中国人超乎寻常的节俭能力和面对逆境

的达观态度会使他们获益匪浅只要中国人能转

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再轻视物质利益将他们

无疑是十分杰出的聪明才智用于推动科学进步

我们就不难看到中国人将会在与其他民族的经济

竞争中取得胜利中国人在以往的历史中所取得

的成就使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判断rdquo[52] 74

在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中儒家文化所起

的作用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奇

迹看来并非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毫无关系但是另

一方面长久以来儒家文化又被普遍地认为对

经济发展只会产生压制和禁锢的作用历史学家

黄仁宇指出ldquo在农业社会的中央集权官僚管理和

货币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体制方面的不

兼容性rdquoldquo的确官僚制国家有它自己的推动

力如果对社会稳定的渴求超过了经济增长或普

遍繁荣我们就不妨说维持一个基本的农业社

会结构比从事甚至允许任何形式的商业或工业

发展更有利于朝廷和官僚士大夫rdquo[53] 18虽然儒

家文化中有ldquo重农抑商rdquo的思想但是也有学者

认为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

因子并且儒家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

种元素的传承和添加余英时认为中国传统宗

教的世俗化倾向在宋代就已经导致了商人精神的

觉醒[54] 289金耀金指出日本和亚洲ldquo四小龙rdquo

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勤恳耐劳和奉行

节俭的儒家文化是这些经济实现赶超的原因[55]

国外学者帕金斯关注儒家文化的ldquo重教传统rdquo对

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潜在作用他指出ldquo以增长

为导向的政策同样受益于中国从 19世纪末期甚至

更早的年代开始就打下的坚实基础例如中国

所具有的产生大量世界级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能

力是建立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的重视教育的传

统之上的rdquo[25] 28

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从文化角度解释中国

的发展奇迹的观点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疑问比

如赵鼎新指出ldquo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

大革命对传统儒家文化传承的破坏作用rdquo既然儒

家文化发生了ldquo中断rdquo又何从谈起儒家文化对经

济发展的积极影响[28] 113 林毅夫则质疑ldquo处于儒

家文化圈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在16世纪17世纪率

先实现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此外同样受到儒家

文化影响的许多其他国家并没有实现同样的经济

成功而许许多多与儒家文化无缘的国家却更早

地实现了经济现代化rdquo[10] 103

结语与讨论

从上述观点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发展奇

迹的解释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经济

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每一种

视角都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要点分析尺度和学理

洞见虽然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发展奇迹的

解释总体上呈现ldquo分rdquo的趋向但也能够发现国

内外学者相关解释隐含的共识性见解

第一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中

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而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西

方经济学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无从解释中国的

发展奇迹因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并不建立在西方

经济学所要求的完善产权体系和市场规则之上

而是在一种混合产权和市场规则逐步形成的情态

下实现的增长

第二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的

有效作为无论是经济视角的解释抑或是基于

政治视角的解释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中国政府

是经济发展的ldquo操盘手rdquo国家主动启动的经济体

制改革地方政府的公司化ldquo为增长的竞争rdquo

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主义ldquo政治晋升锦标赛rdquo等

一系列理论观点都说明国家政府高度介入中国

的经济发展过程并且做对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

ldquo关节点rdquo政治视角提供的中华政体政党型国

家贤能政治政策试验五年规划集思广益

式决策协同攻关体制同样指出中国的政权机

12

构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以获取经济增长和

社会进步的发展理性

第三中国发展奇迹的取得离不开ldquo前三十

年rdquo的积累社会视角的一些学者提供了大量观

点说明ldquo前三十年rdquo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

之后的中国经济起飞提供了巨大的共享无论人

力资本素质的培育土地公有制城乡二元结

构农民工制度都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

国际竞争中占据着相当的竞争优势ldquo前三十年rdquo

打下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ldquo遗产rdquo并不是改

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ldquo负资产rdquo而是中国

取得非凡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中国发展奇迹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

展因子作用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的讨论说明

一国之发展与一国之历史人口规模和文化具有

相当的关联性社会和文化视角提出的中国的人

口规模儒家文化对ldquo经世致用rdquo性质中国的

农民理性重教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必要条

件支撑着中国发展

虽然存在一系列共识性见解但是国内外学

者对于中国发展奇迹的ldquo成色rdquo和前景仍然具有

分歧性意见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发展奇迹的

ldquo成色rdquo很足例如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

认为ldquo我们可以这样定位过去 30年或整个 20世

纪后半叶的中国有人把它叫做lsquo奇迹rsquo认为是

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持续性经济增长因为它增

长的速度事实上超过了lsquo亚洲四小龙rsquo的记录

超过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也超过了美国南北

战争以后的快速崛起过程更超过了 19世纪德国

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其他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

现代化速度不仅如此它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

范围的工业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

能以这种速度在那么大的规模与地理范围内进

行 快 速 工 业 化 这 是 史 无 前 例 空 前 绝 后

的rdquo[56] 122

比较谨慎的观点认为中国发展奇迹的ldquo成

色rdquo最好不应被过分高估丁学良指出ldquo目前中

国的再崛起只是经济上的再崛起而不是全面的

崛起因为中国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不仅仅是

给世界提供最多的产品而是同时为人类提供多

种多样的软力量要素这些软力量要素包括政治

制度法律制度行政体系乃至科学文化艺

术和语言rdquo[57] 4而赵鼎新认为ldquo我们既不能像五

四运动时期或者lsquo河殇rsquo时代的知识分子仅仅

因为中国在军事冲突和经济竞争上处于一时的下

风就把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贬低得一无是处也不

应该像今天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官员和文化保

守主义者因为中国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就开始飘

飘然他们中有的误把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巨

大的财富当作中国的强大不知道中国在创新能

力高端市场的主导能力关键性技术和文化软

实力等方面和许多国家相比都还有质上的巨大差

距有的以为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

道路殊不知中国的成功主要就在民族国家建构

和市场建构的成功而这正是西方世界得以兴起

的两大支柱或者说是现代化的核心rdquo[28]

对于中国发展奇迹的延续性问题乐观的观

点认为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很低经济增长仍然

有较大的空间比如林毅夫就认为与日本台

湾地区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和人均GDP增长相

参照中国 2008年之后仍然有 20年平均每年 8的经济增长率潜力林毅夫乐观地预测ldquo到

2030 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的人均收入应

该至少可以达到美国的 50经济的总体规模是

美国的两倍届时我国就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体rdquo[58]不过林毅夫的乐观预测没有把国际上大国

竞争的因素放进来考虑特别是还是以ldquo自由贸

易世界rdquo为前提而近几年世界发展形势说明这

一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Gordon G Chan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M] New YorkRandom HouseInc2001

[2]SHIRK Susan L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James HackettldquoBetween Dragon and Wrathrdquo[N] 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41995

13

[4]弗拉基米尔middot波波夫广阔视野下的中俄转型比较[J]陈

弘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1)

[5]乔舒亚middot库珀middot雷默北京共识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

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背景共识[C]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7]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8]张维迎什么改变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middot罗宾逊李增刚译国家为

什么会失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0]林毅夫等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1]周其仁制度变迁驱动经济增长[J]新经济导刊2010

(5)

[12]OiJC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The China Quarterly1995

(144)

[13]WalderAG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101(2)

[14]Yingyi Qian amp Barry R Weingast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J]The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2)

[15]张军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J]东岳论

丛2005(4)

[16]张军自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17]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

研究2007(7)

[18]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mdashmdash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

原理批判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9]裴小林中国经济转轨的真实起源[C]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第11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0]王永钦李明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互联合约的视角

[J]管理世界2008(10)

[21]高粱 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C]玛雅主编 道路自

信中国为什么能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2]鲁品越国际体系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mdashmdash

立足唯物史观对ldquo中国奇迹rdquo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

究2014(10)

[23]陈平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J]红旗文稿2010(4)

[24]乔万尼middot阿里吉亚当middot斯密在北京mdashmdash21世纪的谱系

[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

[25]帕金斯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C]

林毅夫姚洋编中国奇迹回顾与展望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

[26]潘维当代中华体制mdashmdash中国模式的经济政治社会

解析[C]潘维主编 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

6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7]贝淡宁贤能政治mdashmdash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

适合中国[M]吴万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8]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mdashmdash前现代中西模式的

比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9]张维为中国成功的五个原因[EBOL](2014-03-07)

[2018- 09- 01]httpwwwguanchacnzhang- wei-

wei2014_03_07_211566shtml

[30]任剑涛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J]江

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3)

[31]俞可平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J]武汉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2]胡鞍钢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mdashmdash以五年计划转

型为例(从ldquo六五rdquo到ldquo十一五rdquo)[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1(1)

[33]王绍光鄢一龙胡鞍钢中国中央政府ldquo集思广益型rdquo

决策模式mdashmdash国家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的出台[J]中国软科

学2014(6)

[34]韩博天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J]石磊

译开放时代2008(5)

[35]博middot罗斯坦 经济增长与政府质量的中国式悖论mdashmdash

ldquo韦伯式rdquo科层制与中国特色ldquo干部制rdquo[J]臧雷振译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

[36]周建明超越经济视角看产业政策mdashmdash对林毅夫张维

迎之争的评论[J]文化纵横2017(3)

[37]李培林改革和发展的ldquo中国经验rdquo[J]甘肃社会科学

2010(4)

[38]温铁军ldquo中国经验rdquo与ldquo比较优势rdquo[J]开放时代2008

(5)

[39]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ldquo中国奇迹rdquo的创造主体分析对

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中国社会

科学2010(1)

[40]贺雪峰农民有退路国家才有出路[J]同舟共济2015

(3)

14

[41]曹锦清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城市化[J]中国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2]李昌平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之优越性mdashmdash与越南之

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3]李强中国城镇化ldquo推进模式rdquo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12(7)

[44]赵燕菁 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J] 城市发展研

究2014(1)

[45]LiShaomin MJudy J Wu Why Some Countries

Thrive Despite Corruption The Role of Trust in

the Corruption-Efficiency Relationship[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017(1)

[46]倪志伟欧索菲自下而上的变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7]戴维middot兰德斯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C]塞缪

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

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程克雄译 北京新华出版

社2001

[48]迈克尔middot波特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

学[C]塞缪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

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程克雄译 北

京新华出版社2001

[49]杰弗里middot萨克斯 对新的经济发展社会学的几点看法

[C]塞缪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

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

[50] TA Metzger 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

Confucian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

[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51]吴建华 东亚现代化与中国[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4

[52]古德诺解析中国[M]蔡向阳李茂增译北京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998

[53]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

[54]余英时 内在超越之路[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2

[55]金耀金东亚经济发展的一个文化诠释[J]信报财经月

刊1987(11)

[56]朱云汉 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M] 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7]丁学良中国经济再崛起mdashmdash国际比较的视野[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8]林毅夫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将延续[J]求是2012(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Looking Back on theLooking Back on the 4040-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Multiple PerspectivesMultiple Perspectives

YE MinYE Min((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hui Shanghai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hui Shanghai 2003720037))AbstractAbstract The success and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will help us better

ldquoappreciate our pastrdqu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 we are on and 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in the pathsystem theory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ecoded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come to consensu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should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simply copying Western economics the key to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lies in theeffective role of the state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is indispensable from the achievements gained in the

ldquoprevious 30 yearsrdquo and it cannot do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Key Words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velopment miracle summarize experience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 95周年大会的讲话

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的接续发展视角

提出党要具备ldquo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rdquo坚定ldquo自

我革命的勇气rdquo[1]等重大命题在2017年2月省部

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

题研讨班的讲话中习近平深入阐述了ldquo党必须

勇于自我革命rdquo的问题2018年1月5日在省部

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开班式讲话中

他进一步提出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

贯之进行下去rdquoldquo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

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

命rdquo[2]等一系列重要论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ldquo伟

大社会革命rdquo的思想习近平关于ldquo伟大社会革

命rdquo的重要论断回归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本真

在整体社会革命的视域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来路与前程澄清了一些重大认识误区在科

学社会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下推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刻理论意

蕴和重大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革命观的

整体性意蕴

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革

命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范畴其本意和地位与实践

范畴是同义相通的意指人的一切ldquo改变客观世

界rdquo和ldquo改变现存事物rdquo的活动ldquo哲学家们只是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张艳娥

(西安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无论是对理解马克思

主义理论本身还是对推进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

进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相关思想做了系统阐述澄明了ldquo社会革命rdquo绝不局限于ldquo政治革命rdquo和ldquo阶级斗争rdquo

改革开放不是要盲目ldquo告别革命rdquo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执政中必须保持革命性等重大问题阐明了坚守革命的

ldquo人民中心rdquo原则坚持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在回归马克思主义整体革命观的同时揭示了

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时代性内涵实现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整合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革命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16mdash09

【收稿日期】 2018-09-02

【作者简介】张艳娥西安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ldquo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内在逻辑研究(16XKS007)rdquo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6

用 不 同 的 方 式 解 释 世 界 问 题 在 于 改 变 世

界rdquo[3] 136 改变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也是革命

性活动ldquo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

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

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rdquo[3] 155 在ldquo使现存世界革

命化rdquo的实际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理论

重心始终集中在ldquo对社会历史领域的现存事物与

现存状态的改变或革命化rdquo上其逻辑内涵主要

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展现出来集

中表现为整体性的社会革命总结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

想的片面性理解割裂性解读是造成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出现挫折的深层原因我们曾

有一度将社会革命的内涵和外延窄化为政治革命

与阶级斗争认为ldquo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

表现helliphellip社会革命不是经济斗争也不是思想

斗争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指夺取政权

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

反动阶级的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

里rdquo[4] 408这种窄化理解将社会革命完全等同于政

治革命特别是暴力革命以至于在和平建设时

期谈革命色变要革命就要搞阶级斗争为纲给

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巨大危害割裂性理解的另一

种情形是ldquo告别革命rdquo论的一度盛行将革命与

改革相对立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对

立将执政党与革命党完全割裂和对立等不一

而足否定了ldquo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rdquo的错

误论调真的就要彻底消解共产党的革命性吗

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还要不要继续革命可以

说围绕着全面把握科学革命观所产生的问题都

是在根本上决定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大问

题而回归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整体性本真是进行

理论与思想整合的关键

(一)社会革命是包括政治革命在内的整体性

社会变革

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解决的

活动都具有革命的性质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

解决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形式来解决并不必

然都表现为剧烈的阶级对抗方式政治革命是革

命的一种最主要形式但不代表社会革命的全

部不应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归结为一般意义

上的政治革命特别是不能把其完全等同于暴力

革命恩格斯晚年高度重视和平长入新社会的可

能性和必要性在《一八九一年德国社会民主党

纲领草案批判》中指出ldquo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

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

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

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长入新社会比如法国和

美 国 那 样 的 民 主 共 和 国 英 国 那 样 的 君 主

国rdquo[5] 293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政治革命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无产阶级要首先通

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但社会革命还需要在政治革命基础上通过消

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

系来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变革旧的社会关系和

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共

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过

程是包括政治革命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革一

般来说宏观的社会革命首先会在经济生产领

域发生然后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到并引发思想文

化领域继而政治领域的变革

(二)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的

根本改变

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社会观历史观和

革命观是有机统一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

功不是简单将受压迫阶级提升到统治地位从

而实现对另一些人的统治而是包括实现经济

文化意识等领域的整体革新性发展是社会形

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马克思主

义的革命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政治范畴或

社会学范畴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意涵的哲学范

畴革命性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

属性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ldquo同传统的所有制关

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

展 进 程 中 要 同 传 统 的 观 念 实 行 最 彻 底 的 决

裂rdquo[3] 421革命所追求的是ldquo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

17

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rdquo[3] 422

(三)社会革命是一个开放性的历史进程是

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在系统总结欧洲 1848年革命经验基础上马

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阐述了他们的ldquo不断革命rdquo思

想ldquo民主派小资产者只不过希望实现了上述要

求便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

却是要不断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

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

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

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

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

些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生 产 力 集 中 到 了 无 产 者 手

中rdquo[3] 557马克思把不断革命同无产阶级专政与共

产主义运动直接联系起来认为革命的社会主义

就是要ldquo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

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

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

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

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

过渡阶段rdquo[3] 532由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实

现国际联合到ldquo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

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rdquoldquo四

个达到rdquo的论断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

和任务层次的递进性ldquo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将

以共产主义原则的实现而告终rdquo[6] 624-626同时

不断革命的进程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又有其阶

段性的目标任务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把握好革

命的历史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做到在ldquo各个发展

阶 段 上 共 产 党 人 始 终 代 表 整 个 运 动 的 利

益rdquo[3] 413在革命的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统一

中努力实现阶段性革命任务不能盲目冒进

因为ldquo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

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

提rdquo[7] 338 坚持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相统一

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无产

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战略指导实践的理论

基础

二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

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创新发展

(一)从整体革命的视角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性质前途及历史方位

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

去rdquo[2]ldquo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

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

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

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rdquo[2]只有在推进人类解

放的不断革命历史大视野下才能准确定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位及前进方向习近平从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革命观的整体视角把握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廓清了一系列认识的迷雾

一是在理论和精神深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ldquo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

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

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的科学社会主义rdquo[8] 2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质

表现为革命理想主义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在已

有的研究和政策的把握上我们对作为科学制度

规范的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关注较多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原则

的强调比较充分但对科学社会主义中革命理想

主义的价值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

要性关注不足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

革命理想主义承继发展所取得成果的系统研究不

够习近平关于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论断倡扬革

命理想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有助于我们

在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内在规律的认识

18

二是明确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

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

别的什么主义在价值目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与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民主社会主义ldquo最终目标是

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rdquo的信条一度对我们

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走ldquo老路

邪路rdquo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最

低纲领与最高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统一中牢固树立ldquo四个

自信rdquo而重申整体革命观重塑目标信仰在其中

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dquo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

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

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

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

斗终身rdquo[9]

三是重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价

值与现代性意蕴考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不难

发现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不同的社会主义

运动模式间的分歧直接或间接都与对马克思主义

革命观的不同理解相关如何对待不断革命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ldquo三大对立rdquo①论争产

生的重要根源探究ldquo社会革命在西方世界何以

可能rdquo成为卢卡奇葛兰西卢森堡等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西方马克思主

义者批评斯大林模式将马克思丰富的革命观狭义

化为政治革命乃至暴力革命阉割了其总体性和

深刻性而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尖锐指出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往往离开政治革命和无产阶级

专政的制度前提来谈论文化革命和人的解放未

免流于空谈争论对话的关键在于回归马克思主

义的整体性回归对科学革命观的整体性把握

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旗帜会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搭建起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模式间进

一步沟通对话的桥梁纽带增强中国模式科学社

会主义的ldquo底色rdquo拓展其世界性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

彰显出整体性特征越来越具备对自身的理论与

实践逻辑进行整体自洽性自证和说明的充要条

件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

视角以理论的彻底性和使命信仰为主要抓手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进行了整合深入阐

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逻辑由十八大

后多次强调正确处理ldquo前后两个三十年rdquo的关系

到不断强调共产党人的ldquo革命初心rdquo从着力扭转

意识形态领域松软散局面到强调巩固意识形

态领导权管理权从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到突出政治建设为统领的

全面从严治党系统布局都凸显着马克思革命思

想在其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习近平对ldquo伟大社

会革命rdquo的系统论述更是在马克思总体革命观的

视域中对以往认识进行了完整阐述将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

革命的光谱之中来加以把握实现了对理论与实

践的高度凝练概括

(二)在革命历史性与发展阶段性的统一中把

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新时代伟大社会革

命的任务目的

社会革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实质是通过改变落

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完善先进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的客观运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同社会形态

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基础和源

泉而社会主要矛盾又是基本矛盾的具体性表

现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表现为革命历史性与

发展阶段性的统一其转化为路线方针就是准确

把握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90多年的

历史不难看到什么时候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比

较符合国情实际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就能取得伟

19

大成就而一旦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失误和偏

差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发生严重失误党的八大

曾经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社会主要矛盾做

出正确的判断但在不久就放弃了这一正确认

识转而重提阶级斗争造成发展方向走向

ldquo左rdquo的泥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社会

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ldquo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rdquo[10] 842《决议》在理论上完整明确的回

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革命的问题ldquo我们坚决

纠正lsquo文化大革命rsquo中所谓的lsquo一个阶级推翻一

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rsquo口号的错

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

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不但

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

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

差别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

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

产主义的实现rdquo[10] 844-845 这些思想为在整体革命视

野中把握改革的性质方向定下了总的基调邓小

平关于改革是ldquo第二次革命rdquo的论断与《决议》

上述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

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

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指明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

命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人民需要出现了许多新

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

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一系列ldquo软需

要rdquo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社会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已经进

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而主要制约既来自科学技术等先进生产力发

展的短板也来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不

完善不健全如收入分配法治建设生态建

设等领域存在的短板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新

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在以往革命的基础上呈现出

许多新的时代特征首先是全面性整体性新时

代社会革命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

系和完善上层建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

包含经济生产领域的革命内容也包含在经济基

础上的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革命要求涉

及经济科技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制度治理

体系等方方面面其次是阶段重点性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

求新时代的社会革命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

证统一中贯彻落实好ldquo以人民为中心rdquo的ldquo五大

发展rdquo理念在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领

域协调推进ldquo四个全面rdquo战略布局在整个革命

进程中统揽ldquo四个伟大rdquo进程

(三)在坚持革命彻底性的前提下重申和塑立

ldquo人民中心rdquo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历史观的彻底运用是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

法在社会领域的展现正如列宁所说ldquo即把社会

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

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

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

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rdquo[11] 416 真正的革命性

要求理论的彻底性即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

一ldquo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

护rdquoldquo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

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rdquo[3] 411马克思主义的

革命性根本上源于其人民性体现在其鲜明的党

性和阶级性原则之中鲜明的党性原则和立足人

民大众的阶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那

种刻意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质消解其革

命性精神实质模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诸多

意识形态界限的做法不仅失之偏颇而且也是一

种信念动摇和方向迷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和决定性力量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和决定性力

20

量习近平ldquo以人民为中心rdquo的思想进一步回答

了伟大革命的价值归宿主体担当和效果评价等

问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历史主体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价值旨归的当代追求夯实了马克思

革命思想由理论落地为实践状态的中间环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社会革命

的成果和继续必须坚守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前

提在阶级社会政治革命始终是社会革命的中

心环节和关键所在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

命事业的最根本保障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ldquo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

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

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

主rdquo[12] 35-36 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

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是保持革命性的基本动力无

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解放全人类才

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

权后继续保持革命性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既得利

益的藩篱ldquo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

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rdquo[12] 44-45 不断

革命就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始终做到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推进

伟大革命的主要形式和根本动力改革就是革

命要ldquo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

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rdquo[13]同时把群众路线

作为行动方针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革命的力量

源泉不断的社会革命是人民群众自身的解放事

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尊

重人民首创精神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群众路

线反映了革命彻底性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

把人民史观与实践观相结合转化为工作方法的成

功典范也是形成正确理论政策保障革命正确

方向的重要机制

(四)在深入把握社会主义革命规律基础上坚

持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

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思想内含着深厚

的党建维度他们认为新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

改变世界上是内在一致的ldquo哲学把无产阶级当

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

作自己的精神武器rdquo[3] 16 无产阶级要实现改造世

界的目标必须组织成为政党在 《共产党宣

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一

个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共同纲领

并进一步阐明不断革命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

观同时也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历史使

命的重要思想ldquo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

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

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

裂rdquo[3] 421ldquo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

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

运动的未来rdquo[3] 434 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

后列宁多次重申并强调布尔什维克的先进性

纯洁性建设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是实现

社会革命的基本支撑条件ldquo党是阶级的先进部

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

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这些目的可能被每天的

日常工作暂时遮蔽起来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

失掉作为斗争着的无产阶级的指路明灯的意

义rdquo[14] 337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性和无产

阶级政党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党的

建设的伟大工程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极端重要

性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

ldquo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

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

党rdquo[15] 602毛泽东从哲学高度回答了党的思想建

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纲领性原则要求为

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增添了新内容填补了薄弱

环节在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的自身建设作为推进和实现

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和核心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对于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社会

革命内在统一的机制条件等问题都进行了一系

列新的思考做出一系列新的判断形成了ldquo关

21

键在党rdquo的高度政治共识

习近平首次阐明的ldquo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重要论断

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蕴

含深刻的理论与实践逻辑首先ldquo两个革命相协

同rdquo思想从新的视角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

验革命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事业不断推进社会

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社会实践的主

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自身建设作

为推进一切事业的根本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

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

素确保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成为社会

革命的指路明灯和中流砥柱ldquo勇于自我革命是

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

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

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rdquo[16] 589 其次ldquo两个革命相

协同rdquo的思想立足新时代来把握不断革命的新要

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继续推进社会

革命必须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

勇于自我革命是应对新时代执政考验的关键所

在因为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坚持全面深化改

革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内容要求中国

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

革命党要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执政党必须首先

进行自我革命继续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勇于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

制要ldquo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rdquo[17] 92再

次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的思想从新高度总结了社

会主义社会治理规律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

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能解决得很好社会主

义国家ldquo以党建国rdquoldquo以党建制rdquo的内在逻辑决

定了政党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

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

命是必然结论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

的统一中统揽ldquo四个伟大rdquo

(一)筑牢伟大事业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

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

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决定我们事业全局的根本

问题ldquo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

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

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rdquo中华文明5000多年

的传承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90多年的

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 70年的持续探索和

改革开放 40年的伟大实践共同奠立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实践根基和理论基础在不断解决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的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

动力与必然归宿坚定推进伟大革命是一以贯之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准确

理解和把握伟大社会革命思想能从根本上筑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基础其实质

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革命的历史

性与阶段性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中准

确把握每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地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

标前进

(二)增强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

推进新时代伟大革命必须有效应对重大挑

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集

中表现为消除体制机制的僵化清除政治生态的

腐化破除利益格局的固化摆脱意识形态的软

化整体国家安全态势的强化以及防止生态环境

的恶化等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斗争是长期复杂而

艰巨的这需要我们增强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

总结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进行新时代伟大斗争

22

要求我们立稳人民价值立场广泛发动人民力

量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保持党的先进

性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力坚持不断革

命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不断ldquo改变世

界rdquo的革命性本质是进行ldquo伟大斗争rdquo的理论依

据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斗争必胜的保障在马

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广阔视野中才能全面把握住新

时代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的根源所在树立必胜

的信心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来看随着改革

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出现的历史虚

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

冲击商品交换原则不断侵蚀党员干部和社会公

众的精神家园信仰缺失精神迷失的问题呈日

益加重之势这些问题的应对归根到底需要在马

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树立科学革命

观廓清迷雾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属

性对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继续保持革命性这

一问题必须做出坚定回答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

施只有树立科学革命观才能理解社会革命是一

个历史必然性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进行伟大

斗争的战略定力和自觉性

(三)指明伟大梦想的路径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过程也是从政

治解放到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过

程是不断社会革命在东方大国的具体展现过

程也是世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伟大梦

想的接续奋斗也进入了新阶段踏上了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民族复兴的梦想

与社会主义的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同时赋予

中国梦以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双重维度一方面中

国梦与近代以来解决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内在统

一承载着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福的渴望另一方面中国梦也是世界历史进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探寻构建新现代性模式

的重要价值在实践中中国梦的民族性与现代

性逻辑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阶段递进性现代

性诉求寓于民族性任务和民族性形式之中社会

主义现代性的展现需要依托民族国家的复兴和发

展中国梦的实现能更好的为解答一些人类共性

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

(四)夯实伟大工程的根基屏障

中国共产党既是长期执政的党也是马克思

主义革命党在执政的历史方位中保持革命性是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勇于自

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

势不断自我革命就是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

一致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过程是马克思主

义政党彻底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要求和体现新

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强化革命意识与革命精神教

育思想建设是培养自我革命精神的基础用马

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牢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党团结统一

的基础筑牢精神支柱对于执政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而言ldquo革命理想高于天rdquo只有保持矢志不

渝的革命精神才能从根本上保持自身先进性和

纯洁性丧失革命精神放弃不断革命的立场

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也就消失了ldquo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

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rdquo[2]同

时要加强党的自我革命能力建设首先将政治

建设摆在首位讲政治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

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

疫力的根本途径其次加强党的组织机制和纪

律制度建设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必先有更加

坚定的自我革命意志和行动自觉抵制商品交换

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

治生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

战斗性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提高自我革命的能力

水平再次抓住关键少数发挥上行下效的带

动作用党的主要领导干部需要首先做到信念过

硬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ldquo在开展批评

和自我批评方面为全党作表率做勇于自我革命

的战士rdquo[18] 190

23

注释

①ldquo三大对立rdquo一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ldquo人道

主义的马克思rdquo与ldquo科学主义的马克思rdquo的ldquo对立论rdquo马克

思与恩格斯的ldquo对立论rdquo以及ldquo青年马克思rdquo与ldquo老年马克

思rdquo的ldquo对立论rdquo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8-01-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

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8-05-05

[1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

[1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人民日报

2018-04-11

[1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8

[1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6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责任编辑 曹祖明】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rsquorsquos Proposition abouts Proposition aboutthethe ldquo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rdquo

ZHANG YanZHANG Yanrsquorsquoee(School of Marxism Xi(School of Marxism Xirsquorsquo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rsquorsquoan Shaanxian Shaanxi 710100710100))

AbstractAbstract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features of Marxism is evolutionary Since the Partyrsquos 18th National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iterated the ldquorevolutionary spiritrdquo and the ldquooriginal aspirationand missionrdquo and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on advancing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in the new era Xirsquosexpositions on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have clarified some major issues including that the ldquosocialrevolutionrdquo is by no means confined toldquopolitical revolutionrdquo and ldquoclass strugglerdquo reform and opening updoesnrsquot mean ldquodone with revolutionrdquo and a proletarian party must keep to its revolutionary nature in the courseof its long-term governance He has also put forth a series of important ideas such as the necessity to adhering tothe principle of ldquopeople-centeredrdquo revolution and to the ldquosynergy of the two revolutionsrdquo While retrieving aholistic revolutionary viewpoint from Marxism these expositions have shed light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These expositions advocate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revolutionary idealismand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Party to advance the Great Project while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people incarrying out the Great Struggle advancing the Great Cause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Dream

Key WordsKey Words Xi Jinping social revolution Marxist view on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or a new era

24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郭海龙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 海淀 100032)

【摘 要】《〈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一书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议题这些议题深入分析起来就

是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难题以及社会主义的大趋势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是统一战线和

革命策略问题社会主义的理论难题主要是如何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吸收其进步和合理的一面使得

社会主义具备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克服其弊端从而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大趋势是社会

主义新文明将在东方达到新的高度而一切理论都有适用范围不可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社会主义

的新高度一定能塑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新文明

【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大趋势

【中图分类号】D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25mdash10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共产党宣

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 170周年以这一

重要的时间节点以此为契机《〈共产党宣

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以下简称 《里程

碑》)中译本得以问世《宣言》所具有的重要意

义已经被历史所证明而《里程碑》为我们了解

西方社会主义者如何看待《宣言》提供了一个独

特的视角

《里程碑》一书是1948年拉斯基受英国工党委

托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00周年而撰写

的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显然带有拉斯基本人思

想的特点和时代烙印从《里程碑》一书可以

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

的思考对理论困境的探索以及时代变迁对拉斯

基的影响使其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了风格多

变色彩斑斓的特征该书由中国政法大学的青

年才俊吴韵曦翻译并作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编辑学者程王刚先生策划的拉斯基系列丛书的

第一本著作付梓这对于深入开展拉斯基和相关

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了解《宣言》所处的那

个时代以及写作过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重要史

料该书的价值会在学者们以后的研究中得到显

现目前从该书中可以管窥到《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些基本的现实问

题(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团结一致开展斗争实现复

兴)和理论困境(社会主义如何看待自由主义和

【收稿日期】 2018-11-02

【作者简介】郭海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国际价值rdquo(项目编号17C01)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25

资本主义)以及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涉及的社

会主义大趋势(革命时机和理论适用边界问题)

一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前随着 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

持续影响世界各种力量面临着大调整资本的

力量从苏东剧变以来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经初步改

观然而社会主义力量却四分五裂难以形成

合力去推倒资本主义这堵ldquo朽墙rdquo(列宁语)

《里程碑》一书提到了团结一致用合法或密

谋手段开展斗争的问题

(一)统一战线方面应当减少内耗联合各

方面的正义和进步力量平衡和遏制资本的力量

《里程碑》一书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致

力于工人阶级的团结ldquo自从巴贝夫密谋尤其是

1830年法国革命以来出现了诸多争论而阐明

一种源于这场争论的学说取代各种竞争的流

派从而把混乱的思想整合为团结工人力量奠

定行动基础的哲学正是宣言的目的之一rdquoldquo无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批判不同于他们的其他社

会主义流派工人阶级力量的团结都是他们最关

注的事情这一点在他们事业的起步阶段就显现

出来了rdquo[1] 3140ldquo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

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rdquo[2] 66在第一

国际成立大会上面对圣马丁教堂的与会者马

克思说道ldquo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

helliphellip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

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

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的经验

证明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该存在的兄弟团结

忽视那应该鼓励他们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

战的兄弟团结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mdashmdash使他

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helliphellip工人阶级的解

放helliphellip要求工人们兄弟般的合作rdquo[3] 13-14

然而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却四分五裂在马

克思时代就存在封建社会主义ldquo真正的rdquo社会

主义布朗基派蒲鲁东派巴枯宁派等众多派

别后来马克思主义占据了上风在马克思主义

内部最早的分裂源于修正主义的出现到了一

战爆发之时大部分修正主义者放弃了国际主

义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参与一战这种ldquo护

国主义rdquo与打算ldquo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rdquo

使国际主义反战立场出现了尖锐的对立致使第

二国际解体一战后随着第三国际和伯尔尼国

际维也纳国际的分别出现东西方社会主义出

现了第一次重大的历史分野一直延续至今这

一分野就像基督教 1054年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一样给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划分了界线此后

在东方托派和斯大林派的分裂以及第四国际的

成立是第二次重大分裂冷战期间中苏论战

使得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毛派运动这是第

三次重大分裂而2017年从1951年成立的社会

党国际中分裂出ldquo进步联盟rdquo也是一次重大的分

裂事件

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分化是客观形势使

然但这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ldquo全世界无

产者联合起来rdquo的初衷不过客观形势变化

导致的分裂并不意味着左翼政党之间应当像两

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势同水火致使法西斯势力

渔翁得利各左翼政党虽然有差异但应当对彼

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持开放态度在政治上求大

同存小异彼此团结联合起来壮大社会正义

力量这方面存在一些良好的迹象比如二

战后法国社会党和法国共产党之间就在竞选中

长期合作2018年尼泊尔共产党(毛)和尼泊

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之间合并后主宰了尼泊

尔政局198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党国际

互派观察员参加对方的一些大型会议这些都是

左翼政党之间加强国际联合的积极现象

冷战结束以来在国际范围内资强社弱

西强东弱的局面一直没有根本改观全球权力格

局严重失衡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西方尤

其是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压

力2018年中美贸易战就是其中极端的一例以

往借助经济危机得势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等西方

左翼政党如今却在 2008年开始的全球危机中表

26

现不佳相反以极右翼为代表的民粹主义却借

机填补了政治真空烜赫一时这是对左翼政党

的一个新挑战要想在整体不振的情形下壮大左

翼力量还需要各种类型的左翼党派摒弃门户之

见形成共同纲领携手共进以在当今全球金

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ldquo资本无国界rdquo的形势

下维护ldquo没有祖国rdquo(《宣言》用语)的工人等

劳动者的整体利益

(二)在革命策略方面密谋与合法是斗争的

两手要因地制宜

在《里程碑》一书中拉斯基提到了《共产

党宣言》之所以用《宣言》这个说法是为了纪

念法国大革命中涌现出的巴贝夫等革命先驱巴

贝夫曾以密谋组织著称布朗基主义魏特琳的

主张则是对巴贝夫主义的新发展俄国类似主张

的有特卡乔夫主义这些密谋组织发动的起义或

者暗杀行动若成功获得政权的必然是这些密

谋组织而为了维持政权将形成一种少数人统

治多数人的局面这样就不得不维持高压统治

这样形成了一种类似克伦威尔专政拿破仑独裁

的局面这种路线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反

对的

魏特林和马克思恩格斯在方法问题上存在

严重的分歧马克思希望社会主义者的品性无可

挑剔做到理论的分析能力和实际的鼓动组织能

力相结合他强调以唤起资产阶级善意作为变

革源泉的任何社会主义学说都是荒唐的而魏特

林坚持认为坚决果断的领导人加上巧妙利用的

流氓无产者可以随时发动革命[1] 18巴贝夫布

朗基特卡乔夫的主张和魏特林的主张异曲同工

当然马克思和列宁又在策略上存在不同之

处有人认为列宁后来的主张与巴贝夫布朗

基魏特林和特卡乔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

实两者则截然不同因为基础完全不一样列

宁吸取了马克思的主张并根据俄国的特点进行

了创造正如拉斯基在《里程碑》一书所言列

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非常注意把自己的观

点区别于布朗基列宁主张的必要条件包括首

先政权掌握的军队不再效忠于统治者他认

为必须打碎国家机器工人阶级必须出现以示

威和罢工为标志的大规模革命骚乱必须要有团

结可靠的工人阶级力量(working-class power)来

领导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在这些条件下工人阶

级的胜利才有真正的希望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列宁所考虑的是政府机器彻底崩溃将开辟新方向

前景的那些条件列宁相当清楚而正确地坚称

基于普选权的ldquo民主共和国rdquo是资产阶级社会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后壁垒[1] 49-50

而容易使得布朗基主义和列宁主义混淆的内

容主要表现在布尔什维克的发展逻辑中在列宁

的领导下1903年布尔什维克诞生之后采取了

符合沙俄没有民主警察恐怖统治盛行条件下的

组织形式mdashmdash职业革命家集团和民主集中制这

一独特的主张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沿着这一

逻辑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当时组织最为严密

权力最集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党派并且在二月

革 命 十 月 革 命 和 内 战 构 成 的 ldquo 俄 国 大 革

命rdquo[4] 176结束后的 1921年作为不得已的临时措

施执政的俄共(布)中央明确提出取消党内派

别活动这一禁令影响和塑造了整个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总的来说这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

响积极的一面是党内公开的对立和分歧减少

了有助于团结一致解决紧急问题在民主发展

不充分的国家有助于壮大自己的声势消极的一

面也比较明显取消派别活动缺乏制衡就会太依

赖英明的领导人一旦领导人平庸或者使坏整

个政党都要跟着倒霉比如苏联共产党的戈尔巴

乔夫正是这样的领导人而按照这种建党原则建

立起来的中国国民党也同样毁在了当时大权在握

的李登辉手中

正如《里程碑》一书所言值得一提的是和

列宁同为左派都反对第二国际中派和右派议会

路线的罗莎middot卢森堡并不赞同列宁的集中制原

则并预言集中制将导致苏联出现官僚化现象

卢森堡主张的是工人阶级的自发性原则即依靠

工人阶级觉悟自发参与革命斗争革命成功后

27

的政权是自下而上的自治政权卢森堡的主张

是比较契合公社原则的即实现工人阶级集体自

我管理这一无产阶级专政的ldquo初心rdquo而不是执政

党代替或者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但是这一主张

在 20世纪初却非常不合时宜相比之下卢森堡

的主张无疑更加接近马克思的阐述然而理性

的思考是一套逻辑现实的发展是另一套逻辑

这是因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

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行政独大

迈进权力日益集中于行政而脱胎于专制制度

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在传统专制残余和现实

集权需求(肃清国内外反对者外部诱压型现代

化)的双重作用下权力由相对集中向高度集中

演进这也是后来同罗莎middot卢森堡有类似主张的

托洛茨基和陈独秀在政治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

因可以说正是列宁吸收马克思卢森堡的主

张并进行创造性改造才解决了俄国无产阶级

政党革命的策略问题要是没有列宁的创造性改

造俄国革命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会在

黑暗中摸索很多年列宁的创新充分体现了一句

话ldquo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rdquo

当然至于苏联忽视了民主集中制是民主的集中

制mdashmdash这种集中制要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和前

提mdashmdash而走向了官僚化则是后话也是现实社

会主义需要加以克服的弊端

对此可以考虑用列宁的主张解决列宁当初

提出集中制所导致的上述问题列宁认为ldquo无

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lsquo打碎rsquo这个机器(资产

阶级国家机器mdashmdash笔者注)即摧毁这个机器

在下面即地方上实行最完全的自治而在上面用

武装的无产阶级的直接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来代

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rdquo[5] 147简而言之就是

在高层实行集权在基层取消委任任命的官

吏实行民众自我管理即自治制度对于中国

而言鉴于从英美法俄等国家政府首脑集

权的现象总结出来的ldquo集权铁律rdquo我国可以在

地市级以上(含地市)仍旧权力集中同时在

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基层根据具体条件尝试因

地制宜地逐步扩大自治直到实现孙中山当年论

述过的ldquo县自治rdquo[6]

二社会主义面临的理论难题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本来是对资本主义

和自由主义的继承和超越但是由于十月革命

以来两个制度之间的对峙现实社会主义甚至

反对诸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资本主义和自由

主义合理和进步的事物走到了资本主义和自由

主义的对立面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在理论

上予以澄清这样才能打破苏联模式留下的教

条开拓社会主义新的高度《里程碑》在论述

《宣言》的时候也提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自由主义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在思想谱系方面20世纪初新的自由主

义比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

关于拉斯基的思想谱系《里程碑》译者在序

言中坦言偏于激进的拉斯基与偏于保守的哈耶

克分别影响了 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的自由主

义从选择拉斯基到选择哈耶克思想性格从激

进转向保守思想内容从观念为主转向制度为

主正是中国自由主义发展深入的表现[7] 41-6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环境渐渐走向开放

多样包容各类思潮学派纷纷涌现在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拉斯基在伦

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同事兼论敌哈耶克获得了更多

青睐哈氏代表作纷纷在国内出版影响遍及哲

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在哈耶克声

名日隆之际拉斯基的学说在国内思想界却难以

恢复昔日影响[1]译者序20

在译者看来哈耶克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

义而拉斯基代表的是激进的自由主义此说涉

及到拉斯基思想的定位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对自由主义的各个流派进行简单的梳理

自由主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封建贵族同国王

的斗争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源头奠定宪政基础

的 1215 年 《大宪章》(Magna CartaGreatGrandChapter) 便是这种斗争的产物ldquo封建主义孕育

28

了个人自由主义rdquo[8] 14自由主义真正成型是在工

业革命开展之际英国著名的思想家亚当middot斯密

以及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

卢梭狄德罗阐述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自由主

义英国的小约翰middot密尔(又译作穆勒)是自由

主义的集大成者而小约翰middot密尔已经表现出了

向社会主义靠拢的若干新倾向[9] 15-19 这些新倾

向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即

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由于这种新倾向

吸收了社会主义的因素因而被称作社会自由主

义 其 早 期 代 表 人 物 有 霍 布 豪 斯 (LeonardTrelawney Hobhouse) 霍 布 森 (John AtkinsonHobson)等人二战前后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约

翰middot凯恩斯威廉middot贝弗利奇而新的自由主义

与社会民主主义基本趋同并最终为社会民主主

义所吸纳这典型地体现在一战后英国政党政治

格局中工党的崛起和自由党的衰落成为这一趋

势的标志性事件二战后随着新的自由主义与

民主社会主义联合推出ldquo三十年 (1945-1979)共识政治rdquo的壮大以建设福利国家为代表的社

会自由主义(即新的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社会市场模式即莱茵模

式不过随着福利国家带来了ldquo滞胀危机rdquo等

消极影响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

主义(neo-liberalism)开始批判公有制和福利国

家并随着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上台而成为ldquo显

学rdquo在英美形成了盎格鲁-萨克逊模式风靡

全球且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吸收了其中有用的部

分推出了ldquo第三条道路rdquo而今随着 2008年

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肆虐新自由主义似乎

开始巅峰之处遭遇挫折走上了下坡路这样

1979年体现新的自由主义理念的莱茵模式失去

魅力2008年体现新自由主义理念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折戟沉沙这暗自契合了康德拉季耶

夫的ldquo长波理论rdquo(生产每过 30年左右会经历一

个长周期)而这带来的则是社会思潮随之风云

变幻

相对于社会自由主义(即新的自由主义)强

调公平和福利属于中左道路新自由主义更强

调效率和责任因而是更激进的变革更加偏

右在谱系上拉斯基是接近社会自由主义的社

会民主主义政党工党的领导人属于中左阵营

而哈耶克则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右翼政

治理论家

(二)两制关系在扬弃中超越

《里程碑》一书提到ldquo《共产党宣言》早就

过了需要大加颂扬的阶段每一位严肃的社会研

究者都会承认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政治文献之

一它产生的影响堪比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和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rdquo[1] 30-31这一说法指

出在人类历史上和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一样《共产党宣言》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 1789年法国《人

权宣言》标志着以ldquo平等自由博爱rdquo为格言

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而 1848年《共产党宣

言》则标志着以经济平等社会公正为核心内容

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两者之间虽然相距 60年左右却显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到来这样的

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是像十月革命之后帝国主义

对待苏维埃政权甚至二战后对苏联集团发动

ldquo冷战rdquo那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死敌抑或

是两者还有另一种关系

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死敌证据也十分

充足例如《里程碑》一书指出《共产党宣

言》ldquo旨在揭开那些现存秩序资产阶级基础的面

纱其掩盖方式之一是资本主义文明对被当作奴

隶的工人隐藏了真实目的它之所以这样抨击

还在于防止工人被其他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学说所

欺骗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这些学说想要使

工人放弃废除阶级剥削社会建立无阶级社会的

重要任务rdquo[1] 31 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确以取代

或者ldquo埋葬rdquo(赫鲁晓夫语)资本主义为己任

然而社会主义的初衷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

的弊端而提出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的经

济危机以及由基本矛盾引发的资产阶级与无产

29

阶级的对抗使得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mdashmdash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mdashmdash的

学说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在资产

阶级革命实现政治民主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民

主和公有制的主张这使自由主义从政治领域

发展到了经济领域即政治自由的实现之后

要实现经济自由这也是社会自由主义 (新的

自由主义积极的自由主义 [10] 5) 和社会民主

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共同追求的经济目标

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们实质上是对古典自由主

义 (消极的自由主义) 理论中自由概念的继承

和延伸把自由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

域因此社会主义是对自由主义即资本主

义政治自由的继承和超越

这种继承和超越还有新的拓展20世纪90年代面对苏联东欧剧变对ldquo社会主义rdquo一词造成

的消极影响民主社会主义重新启用社会民主主

义一词但按照其新的理论解释这一词汇已经

不是二战前的社会民主主义而是主张ldquo社会民

主rdquo的主义[11] 6 这样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社

会民主主义不仅把自由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

领域更是扩展到了社会领域这代表了社会主

义理论探索的新领域至于绿党等生态主义者提

出的ldquo生态民主rdquo即物种之间的平等虽然把自

由扩大到了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拓展了自由的

范畴但是和社会主义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以

及科学社会主义)所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

这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但其对资本主义弊

端持批判态度是左翼的同盟军

这样社会主义应当在看待与资本主义的关

系上进一步理顺思路对于资本主义进步的文明

成果如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应当毫不迟疑

地拿来使用并创造出更好的发展模式对于资

本主义的弊端如经济危机拜金主义与享乐主

义等文化颓废现象应继续持批判态度在自身

发展中加以克服从而在扬弃中实现对资本主义

的超越而不是ldquo把孩子同洗澡水一起倒掉rdquo(马

克思语)

三社会主义的大趋势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东方成功虽然不符合

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却验证了历史上新制度

产生于旧制度薄弱环节的规律即ldquo文明钟摆周

期律rdquo这进一步涉及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东西

方社会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各自的理论只有在对方

社会本土化才能行得通否则各种带有ldquo弥赛

亚rdquo(Messiah)救世主义情结的理论只会在对方社

会中碰壁这在《里程碑》一书中也有所体现

(一)在革命时机方面由于文明钟摆周期律

的作用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东方成功

《里程碑》一书认为恩格斯晚年显然希望

社会主义的和平力量不断发展以致构成私有制

势力的威胁他预言这种威胁将导致私有制势

力自己去破坏宪法届时社会民主党就能获得

捍卫自己的自由在他看来那正是革命斗争的

开端[1] 44ldquo世界历史的讽刺把一切都颠倒了过

来我们是lsquo革命者rsquolsquo颠覆者rsquo但是我们用合

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

成就多得多那些自称为秩序党的党派却在它

们自己所造成的合法状态下走向崩溃helliphellip只要我

们不糊涂到任凭这些党派把我们骗入巷战那么

它们最后只有一条出路自己去破坏这个致命的

合法性rdquo[12] 552 这实际上蕴含着革命时机方面的辩

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是世界革命同时胜利ldquo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

在一个国家发生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

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

革命rdquo[13] 241 ldquo同时rdquo不是指同一天同一时刻而

是指革命形势革命进程相差时间不远构成共

同潮流ldquo胜利rdquo的标志不是夺取政权的政治胜

利而是社会主义作为全面社会变革的最终胜

利生产力发展水平无疑是衡量社会主义革命的

物质前提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却是

另外情形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财富积累

30

和改革工人阶级生活改善获得了一些政治权

利社会不再ldquo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

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rdquo [14]28而是工人阶级上

层日益白领化这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革命可能

性大为降低甚至罗莎middot卢森堡提倡的促进革命精

神的总罢工也被视为ldquo(总)胡闹rdquo[15]489

同时沙俄形势独特列宁依据ldquo相互补

充rdquo原理提出世界革命战略并逐渐形成了一国

政治革命首先胜利进而引发世界革命的策略

以此为指南十月革命获得了成功然而并未引

发世界革命但列宁从未改变推进世界革命战略

的初衷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时列宁仍在动

员ldquo如果这一点(学习)做到了我深信世界

革命的前途不但是美好的而且是非常美好

的rdquo[16] 729 总之列宁的ldquo一国首先胜利rdquo论是

指俄国无产阶级能首先夺取政权即政治革命的

胜利俄国社会主义全面变革的最终胜利即社

会革命的胜利还需要世界革命尤其是西欧革

命的支援而列宁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一战造成的

革命机会通过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农民和士

兵一举取得了成功从而以实践突破了马克思

恩格斯设想的ldquo同时胜利论rdquo

这看似偶然实际充满了必然性《里程碑》

一书提到ldquo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时候英国

已经具备资本主义特性最成熟的表现rdquo[2] 34 而撰

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ldquo社会革命的发源地如

他们(马克思和恩格斯mdashmdash本文注)所料一定是

德国rdquo[1] 32拉斯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ldquo极大

高估了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渗透到德国工人阶级的

程度rdquo[1] 32这其实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马克思

和恩格斯意识到英国资本主义最先进的情况下

仍然认为德国是革命发源地甚至马克思晚年

意识到俄国的重要性[1] 35 认为ldquo俄国已是欧洲革

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rdquo[14]序10

这种对资本主义先进的英国不抱社会主义革

命的希望反倒寄希望于落后的德国甚至更落

后的俄国的看法其实立足的是唯物史观ldquo俄国

的资产阶级非常少城市工人阶级相比广大农民

要弱小得多俄国还存在邪恶暴政和普遍愚昧的

悠久传统西方民主国家并不存在这样的状况

如果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之后试图通过民主方

式进行统治那么即使他们击退了外国干涉平

息了内战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也会由于主

要关心土地个人占有的农民的反对而变得不堪重

负只有按照赫尔岑把共产主义形容为lsquo颠倒过

来的沙皇专制制度rsquo时对于专政的定义赋予国

家政权以专政的特性他们才能在俄国推行社会

主义rdquo[1] 105-106

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就是ldquo文明钟摆

周期律rdquo在人类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现象欧洲

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时东方国家曾长期光辉灿

烂而近代欧洲成为了世界的中心时东方则暗

淡了下来如今世界又面临权势向东方转移的问

题[17] 19-22 无独有偶在社会主义历史上也存在

类似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

设想的那样首先爆发在资本主义发达的欧美国家

并ldquo同时胜利rdquo而且欧美迄今没有社会主义革命

的迹象而在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主义革命则

在俄国中国等国家开花结果出现了ldquo一国首

先胜利rdquo的状况并以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文明形

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上述高度文明在世界东西

方犹如钟摆那样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情况可称作

文明钟摆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大历史

话题 ②在同一文明链条上的粗笨之处即相对薄

弱的环节往往容易产生社会变革从而演化出新

的文明形态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制度变革往

往发生在旧制度的薄弱地区从而使得落后地区

因制度变革而后来者居上促使世界文明中心在

东西方之间摆动就像钟摆一样在两端之间周期

性摆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文明钟摆的概念制

度革新往往先发生在旧制度薄弱的环节且变革

比较彻底这样旧制度的薄弱环节往往成为新

制度的诞生地借助新制度优势旧制度薄弱环

节的区域后来者居上成为新文明的巅峰之地

表现出来就是人类历史上不同制度最高程度的文

明有规律地依次在东西方周期性交替出现形成

31

了ldquo文明钟摆周期律rdquo[18]

(二) 适用范围问题ldquo文化相对主义rdquo比

ldquo弥赛亚rdquo更科学地揭示了理论的边界

《里程碑》不止一次提到苏联把马列主义教

条化ldquo实际上毫不夸张地说在苏联共产党的

领导下存在一种为了只接受莫斯科领导和指引

的那些人而捍卫宣言威望的企图声称它离开了

先是由列宁后来是斯大林先后运用和阐释过的

正统学说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可以更进一步

认为谁要是不接受这套学说就会遭受莫斯科

派追随者的强烈愤慨就像当初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待lsquo真正的rsquo社会主义者一样rdquo[1] 70

不过《里程碑》也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其实不是这么做的ldquo没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和

恩格斯认为政权从资产阶级政党转到工人阶级

政党手中会产生一种僵化的专政而这种专政

确立一种结构严谨的正统学说对自己成员的凌

驾并不亚于其他公民批评这种学说将被视为最

大的叛逆同样没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

经论证过非辩证唯物主义者就不能服务于社会

主义事业或者曾经认真争辩过因为共产党员是

辩证唯物主义者所以只能指望他们来认识科

学自然和社会的进程他们俩都是论战的猛将

(fierce controversialists)习惯于施予和承受沉重

的打击但是他们从未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正

确有权建立实质上的宗教法庭来强制实行他们

的教义rdquo[1] 100-101

这种苏共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差异如果仅

仅认为是苏共倾向于集权导致的则显得过于主

观化应该看到苏共的做法与古希腊柏拉图

曾经论证的ldquo哲学王rdquo观点颇为相似这既是东

方国家的某些特性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客观形

势在塑造着苏共

如前所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最初是知识分

子类型的革命家集团组成的群体在当时相对落

后的东方国家知识分子的作用犹如带领古犹

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那样的ldquo先知rdquo(prophet)

普列汉诺夫更是被列宁誉为ldquo教育了整整一代

人rdquo列宁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承担了一个在落

后的俄国为广大知识水平不高的大众提供指路明

灯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先锋队的作用列宁

曾指出在落后的俄国不是社会主义意识控制

人们的头脑就是资产阶级意识控制人的头脑

为了树立社会主义意识需要对广大群众尤其是

工人群众ldquo灌输rdquo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动员他

们参与革命革命胜利后列宁曾一度想按照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让工人接管资本家的企

业并试行了一段时间发现管理混乱而且大

多缺乏自觉为社会主义为国家奉献的意识再

加上内战逼近布尔什维克不得不采取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把企业收归国家管理这一放一

收显示的是无产阶级的大多数不具备集体自我

管理能力时的无奈

这种经济上的一放一收对应在政治上就

是俄国实施的无产阶级专政与马克思的设想存

在极大的差别《里程碑》一书指出马克思和恩

格斯所说的ldquo无产阶级专政rdquo指一种社会组织形

式(an organisation of society)由工人阶级掌握政

权并且使用一切必要力量防止曾经掌权的阶级

重新夺回政权他们认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将运

用政权改造生产关系压制任何妨碍这种改变的

企图但是恩格斯把巴黎公社视为无产阶级专

政显然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要以多数人支持

为基础采用普选的方式承认人民有权经常选

举有权罢免代表这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

参与专政的工作此外马克思关于公社是立法

和行政议行合一的说法显然否认了权力分立的

合理性并且假设专政通过公众选举服从公众

意愿的民选机构来实施通过每一个选区对任何

选出代表的罢免权来实行马克思写道ldquo如果用

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

不过的rdquo [3] 156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不容忽

视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认为无产阶级专政

意味着共产党对于社会其他部分的专政那就相

当于政权集中到一个单独的政党通过暴力将其

意志强加给全体党外公民[1] 75

32

显然拉斯基对苏联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描述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比较惋惜的甚至是持抨

击态度的

不 过 要 是 从 文 化 相 对 主 义 (culturalrelativism)[19] 250-254 的视角来了解这一差别则显

得更容易理解文化相对主义是一个文化哲学术

语核心是承认和尊重各种文化差异并在平等

基础上进行交流例如GDH柯尔承认苏联是社

会主义但认为苏联模式只适合东方国家GDH柯尔明确把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适用范围限制在西

欧[20] 20 对当时的殖民地柯尔等人认为它们尚未

发展到自主的程度一时难以独立被称作ldquo时

机未到rdquo结构(not-yet structure即他们希望殖民

地能够自治和民主地参与政治但是时机未

到)[21] 303304 柯尔的这种看法相对于拉斯基则

清醒和理智得多拉斯基在这里和很多动辄以普

世价值要求他国的西方人士一样怀有某种ldquo弥

赛亚rdquo救世主义情结这其实并没有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不符合辩证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

念文化相对主义则更符合唯物史观不过他

们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未必懂辩证法

在这种语境下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高度

一定能塑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新文明对

此我们要有高度的理论自信但是面对这种

自信我们不可犯西方人和苏联人曾经犯过的错

误mdashmdash带着ldquo弥赛亚rdquo救世主义情结盲目推广自

己的模式我们要有理论上的自知之明不要重

蹈苏联当年强行在东欧推广自己模式甚至不惜

把南斯拉夫联邦开除出情报局的覆辙也不要步

冷战后西方的后尘(在苏东剧变之后西方盲目

向全世界兜售ldquo华盛顿共识rdquo导致一些国家尤其

是拉美国家陷入了ldquo中等收入陷阱rdquo在这些国

家底层对社会的不满诱发了民粹主义反过来

传播到了西方影响了西方的发展和进步)实际

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只是提供一种借鉴和

参考他国不应照搬照抄这方面周恩来同志

的做法值得赞赏他曾经劝非洲朋友要根据自身

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要急着实

行社会主义是啊ldquo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

则为枳rdquo世界上没有ldquo放之四海而皆准rdquo的ldquo灵

丹妙药rdquo只有根据自身国情自身实践不断总结

和创新的理论才能对本国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

作用在当代中国这一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变化着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

展并臻于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迄今为止从 1615年英国的托马斯middot莫尔发

表《乌托邦》一书以来社会主义已经走过500年了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也

走过了170年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世界社会主

义发生了沧桑巨变在曲折中前进只有在社会主

义大趋势显示的历史大框架下认真面对和解决社

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理论困境才能真正在战

略上和策略上促进社会主义的复兴从而为全人类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人的解放奠定基础

注释

①正如《国家与革命》第一版序言明确指出的那样列宁写

道ldquo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

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践的意义了rdquo

②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大历史话题是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跨度时间长动辄上百年的跨度主要以社会制

度的更替为考察对象二是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而是

对一个文明的宏观因素进行客观观察

参考文献

[1]拉斯基《共产党宣言》mdashmdash社会主义的里程碑[M]吴韵

曦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盛发从ldquo十月革命rdquo到ldquo俄国大革命rdquomdashmdash俄罗斯修改

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J]观察与交流2017(176)

[5]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郭海龙社会主义民主的ldquo大一统rdquomdashmdash在政治哲学方面

融合马中西的一种尝试[C]第十三届中国青年政治

学论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7]张世保ldquo拉斯基rdquo与ldquo哈耶克rdquomdashmdash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中

的激进与保守[C]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Sidney PainterFeudalism and Liberty Baltimore John

33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1

[9]梁利锋 密尔的ldquo自由社会主义rdquo思想研究[D] 北京大

学2003

[10]Isaiah BerlinTwo Concepts of LibertyAn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before University of Oxford on

31October1958 OxfordClarendon Press1959

[11]托马斯middot迈尔 社会民主主义导论[M] 殷叙彝译 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4]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卡尔middot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第一

册群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AF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Ledger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8]郭海龙文明钟摆过度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未来[C]

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2018

[19]AWWrightGDHCole and Socialist Democracy

[20]郭海龙自由人的联合mdashmdashG D H柯尔的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21]迪佩什middot查卡拉巴提作为可能性的滞后再谈庶民历

史[C]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曹祖明】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mdashmdashmdashmdashA Critique of LaskiA Critique of Laskirsquorsquoss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GUO HailongGUO Hailong(Central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aidian Beijing(Central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aidian Beijing 100032100032))

AbstractAbstract Laskirsquos work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deals with some important issues coveringsom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facing socialism as well as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ism The problemsfacing socialism concern mainly the united front and revolutionary strategy The theoretical dilemma facingsocialism lies in how to absorb the advanced and rational elements of capitalism while rejecting its drawbacks so asto succeed the achievements of capitalistic civilization and overcome its demerits and as a result surpasscapitalism in every dimension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ism is that the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ll reach a newheight in the East but as all theories have their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y should not be abused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s a new height of socialist theory which will shape a new civilization moreadvanced than capitalism

Key WordsKey Words world socialism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general trend

34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卢德友 罗 涛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 要】在多元思潮的暗流涌动中马克思主义正遭受三种质疑解释力弱化的ldquo过时论rdquo宏大叙事的

ldquo无实证rdquo以及单一贫困的ldquo决定论rdquo依据关涉现实的理论自觉对此做出有力回应需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

敞开的时代感超越经验的实证性以及面向实践的方法论从而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现实中迸发

出的强大生命力与解释力以及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张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实社会生命力时代感实证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35mdash06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多样性的复杂图

式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似乎逐渐加深

这些质疑总体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马克思

主义作为 19世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恐无力解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复杂现

实言外之意即是马克思主义ldquo过时了rdquo二是声

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阐释呈现出一种

宏大叙事难以从微观视角去审视当代社会发展

的具体问题弦外之音是马克思主义ldquo无实证rdquo

三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依循一种单向的线性逻辑来

探讨社会历史无法全面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多

样性状况意在指责马克思主义是贫困的ldquo决定

论rdquo总体而言这些质疑可谓诸说蜂起但都共

同反映出一个关键问题mdashmdash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当

下社会发展的现实相对接在当今社会发展复杂

多样各种思潮暗流涌动的背景下阐明马克思

主义的时代感实证性与方法论显得尤为紧迫

这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存在因由

更事关其理论价值的时代展现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

敞开的时代感

当前在人们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喧嚣声

中ldquo马克思主义过时了rdquo好像是是最为ldquo理直气

壮rdquo的一种论调不少人声称无论从社会历史

基本状况的变迁还是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

锋芒来看马克思主义都已然失去目标所指而成

为ldquo过去式rdquo一时间为了ldquo挽救rdquo马克思主义

即将失去的生命力对其进行ldquo重建rdquoldquo拆解rdquo

与ldquo移植rdquo等成为时髦之举难道马克思主义真

的已成为明日黄花显然不是

【收稿日期】 2018-09-10

【作者简介】卢德友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罗涛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受南京理工大学ldquo特色应用型文科建设计划(AE91319006)rdquo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

育点ldquo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rdquo资助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35

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所澄明的普遍真

理在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中非但没有丝毫弱

化反而更加保持自身对于时代问题的强烈关

注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ldquo我们时代唯一不可

超越的哲学rdquo事实反复证明退潮的不是马克思

主义而是那些喧嚣一时的理论遑论马克思主

义ldquo过时rdquo无非基于这么两点貌似合理的推定

一是当今的社会状况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可同

日而语故马克思主义无法解答现实社会的诸多

新问题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这一科学理论

的价值指向是唤起无产阶级打碎自身的枷锁而

获得解放但今天的无产阶级已被整合进资本主

义的国家之中阶级的革命意志和反抗精神已然

消退这导致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目标所指

任何时代都有适应自身的时代精神而哲学就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大

踏步向前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类社会ldquo机器大工

业时代rdquo的场境直指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处的社会

问题由商品经济开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资

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在促进社会分工的同时也导

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

的无产阶级作为变革这一不合理社会的现实力

量在埋葬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解放自身与全人类

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马克思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

力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矛盾形式人民群众的

主体力量等观点一一阐明出来这构成马克思主义

重要的科学结论并始终在指导世界无产阶级解放

自身的革命运动中保持强烈在场

其一纵然社会历史发生巨大变迁也难以

越出马克思主义划定的基本框架与动物不同的

是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了自由创造的存在尺

度它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而哲学无

疑是其ldquo澄明者与守护者rdquo[1] 3-9正如自然科学存

在可资运用的ldquo公式rdquoldquo定律rdquo以及政治学中存

在公认的ldquo公理rdquo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存在普遍

有效的ldquo框架rdquo这种ldquo框架rdquo是分析社会历史问

题的基本维度譬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

本动力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作用

社会形态划分的主要依据等等无论针对何种

社会形态都可以运用这一基本框架获得科学解

释而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现实顶多是为这个

框架填充丰富的内容而已诚然当今的社会状

况较之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确实有巨大差异以至

于曾经激烈冲突的两大阶级也暂时缓和了矛盾

资产阶级调整了自身的统治方式无产阶级遭受

的压迫显得更为隐蔽生存处境有所改善然

而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丝毫未变甚至其阶级

统治正在不断的精致改进中得到加强所以我

们决不能轻率地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那些

普遍真理以及内含其中的革命意蕴黯然失色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思索仍

有重大的理论解释力与思想穿透力它所揭示的

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从未ldquo过时rdquo对此阿

兰middot巴迪欧的见地可谓切中肯綮如果我们抱以

严谨的态度就不会草率地ldquo宣布什么东西lsquo终

结了rsquo完成了或陷于彻底的死局rdquo[2] 8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间总是面向变

化着的社会现实敞开有别于黑格尔哲学沉醉于

理性的思想建构从而呈现出封闭式的抽象逻辑

怪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锋芒总是持续地戳进现

实尽管共产主义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社

会形态但这并非意味着ldquo历史的终结rdquo相反

届时正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真正启程可见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点人们之所以刻意唱衰马

克思主义多是出于资本主义制度一直腐而不

朽垂而不死的尴尬实情特里middot伊格尔顿一语

中的ldquo让马克思主义者失去信心的是这样一个事

实即资本主义制度仍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行并

没有进行任何改进rdquo[3] 12然而只要资本主义制

度一息尚存其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就无法越出

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发展路向也定然摆脱不了被

更优越社会制度取代的终局因此马克思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仍未失效在这方面

我们从未ldquo失去信心rdquo马克思就曾指出ldquo社会

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rdquo[4] 60 在具体实践活动中

36

思考和解决新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展现时代性

和生命力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无

时无刻不在介入现实社会并在其中丰富和完善

自身的理论形态这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之所

在以时过境迁和社会变革为由妄称马克思主

义陈旧过时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和历史

的态度它既是对一百多年以来共产主义运动持

续开展的历史事实忘却殆尽更是对人类社会普

遍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置若罔闻如果单纯依据

理论创立的时间来判定其是否过时的话那我们

大可不必研究孔孟之道古希腊哲学了历史

正如爱德华middotHmiddot卡尔提及的那样ldquo就是现在与

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rdquo[5] 115

因此正像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

学者特里middot伊格尔顿认为的那样无论是柏拉

图笛卡尔还是黑格尔他们的思想空间如何深

邃理论体系如何宏大以他们的思想理论所指

导的现实运动却在ldquo历史上从未出现过rdquo[3] 前言 2

但《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却真正做到了在理论

与现实之间我们常常抱以一种奇怪的思维定式

mdashmdash过时的一定是理论绝非现实但我们又何曾

想过ldquo或许过时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资

本主义本身呢rdquo[3] 14

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超越

经验的实证性

按照罗素关于人类理智形态的划分哲学是

处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一块飞地介于信仰与科

学之间并受两者影响19世纪后期以来自然科

学获得的巨大发展推动理性的实证思维方式向

哲学领地大举进军不断冲击着哲学与实证科学

之间的界限由于经验实证被奉若圭臬不仅一

般的哲学理论被打上实证科学的印迹就连马克

思主义理论也难逃此命运

不少人就声称马克思主义根本缺乏实证

它给出的仅仅是一些不言自明未经验证贴上

ldquo客观rdquo标签的普遍原理再套上辩证法的外壳使

人难以推翻由于缺乏经验实证这种ldquo科学的精

神rdquo马克思主义就呈现为主观武断的ldquo宏大叙

事rdquo以所谓的ldquo客观规律rdquo来掩盖社会历史发展

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人们尊崇实证科学的背景

下这一荒唐无知的论调似乎大有市场然而

纯粹的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事实真相视而

不见的选择性无知

首先从理论创生的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的

产生具有自然科学意义上的ldquo实证rdquo众所周知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的唯物史观过程中留下了无论

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令人惊讶的笔记手稿与摘

要构成他全面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第一手资料一是深入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甚至是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派等这些都构成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二是对包括物理学化学

天文学生物学甚至是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具有深

刻把握熟练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博大精深的知

识海洋三是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的关注mdashmdash如俄

国中国以及印度等的研究mdashmdash而做出丰富翔实的

人类学笔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路径探寻现实突

破最后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

济运行的全面考察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剖析了

使用价值价值货币地租利润等形式最后

发现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秘密以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这在成就《资

本论》作为不朽经典的同时也成就了马克思作为

资本主义社会ldquo病理学家rdquo的地位时至今日西

方社会仍承认马克思是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第一

人倘若这些都不是实证研究还到哪里去找真正

的实证研究

其次从理论原则的高度来看马克思主义

超越了自然科学中的经验ldquo实证rdquo自然科学中的

经验实证方法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归

纳而得出一般性结论相比之下历史唯物主义

关注ldquo现实的人rdquo及其生活过程以揭示社会发

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超越自然科学中的经

37

验实证方法马克思认为以实证方式对现实进

行经验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它

充其量只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最一

般的结论但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

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就

以ldquo实证rdquoldquo实证哲学rdquo指代ldquo神的启示rdquo并将

之视为历史学派坦率而天真的无所顾忌的方

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证

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去研究

问题以反对那种从思辨出发的ldquo虚假的实证主

义rdquo《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抛弃先验的

抽象原则转而从真正的实证立场mdashmdash从社会生

活的事实本身出发去研究问题马克思认为描

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科学就是真正

的实证科学至此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达到一

个新高度即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不以任何理论原

则为根据而是以现实本身作为思维真理性的最

高标准倘若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从事物的现

象直接通达其本质那么ldquo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

的了rdquo[6] 923正如马克思所领悟到的那样历史并

非一些僵死的事实堆积而是ldquo现实的人rdquo的活

动展开的实际生活过程

再次马克思还建立了真正的ldquo实证科学rdquo

即ldquo历史科学rdquo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了

消灭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ldquo思辨哲学rdquo马克思

以现实作为研究对象将ldquo历史科学rdquo的存在范畴

界划出来之所以说ldquo历史科学rdquo就是马克思所要

建立的ldquo真正的实证科学rdquo乃是由于自然科学专

注于通过客观的经验实证认识事物造成一种见物

不见人的结果试想过度地专注于经验实证再

严谨的科学研究也会迷失在无法穷尽的经验材料

中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将失去目标只能如波

普尔那样以不断的ldquo试错rdquoldquo证伪rdquo去开展ldquo社会

零星工程rdquo相比较之下马克思主义借用经验实

证却又能从中超拔而出旨在将人自然与社会统

一起来还原科学以属人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指

出ldquo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

学rdquo[4]66 如果忘却哲学的现实土壤即使是对现实

进行实证研究也势必导致抽象思辨因此ldquo历史

科学rdquo关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恰恰是对

ldquo思辨哲学rdquo的终止ldquo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

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rdquo[4]73-74

马克思不是一位经院派的学者而是一位躬

身现实革命运动的思想家正如海德格尔曾领悟

到的那样ldquo生存问题总是只有通过生存活动本身

才能弄清楚rdquo[6] 15 在马克思运用实证分析的事实

背后还耸立着一个更大的价值目标所以在

马克思那里实证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马克思曾

以ldquo关于自由活动的空谈rdquo来批评海尔曼middot泽米

希的ldquo无条件的无前提的自由rdquo[7] 549就意在挑

明理论一旦脱离和忘却现实生活的基础只能是

虚幻的空中楼阁与无根的流动浮萍

三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面向

实践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遵从客观规律的

总体进程它以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为依据将社会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种必

然社会形态最终达致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

景然而一股强大的质疑声认为这是十足的

ldquo历史主义rdquo甚至是ldquo贫困的历史决定论rdquo即马

克思主义依靠单一的线性逻辑认定人类历史发

展存在的某种客观ldquo铁律rdquo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

史选择对此变得毫无意义始终在ldquo俄狄浦斯效

应rdquo面前无能为力

历史主义 (historicism)指一种强调历史发

展具有普遍规律和既定目的的理论倾向历史主

义的观念早已有之其基本原则可追溯到古希腊

的朴素辩证法古希腊思想家赫西俄德曾明确探

讨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未来趋势在启蒙运动

以后的欧陆哲学中理性受到推崇并被推向历史

领域认为历史的进步在于那种普遍的形而上学

理性的推动它与自然科学人的社会活动无

关为此维科试图将历史重新拉回到人类的社

38

会活动即ldquo新科学rdquo要关注民政世界从而形

成历史主义的基本精神这一点受到马克思的高

度评价历史主义的典型代表当属黑格尔黑格

尔将世界视为绝对精神外化和实现自身的过程

历史的进步与人的作用始终无法逃脱ldquo理性的狡

计rdquo如此一来思维的逻辑被移入历史进程在

思维的逻辑推演中重构客观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阵营内部卢卡奇与葛兰西

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主义的超越阿

尔都塞也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贴上历史主义的标签

然而在大多数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马克

思主义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纯粹的历史主义如施特

劳斯鲍德里亚波普尔等在施特劳斯看来包

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理论流派都热衷于探讨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相信今胜于昔并创造出各种

虚无的ldquo历史观念rdquo这在促使理论本身走向歧途

的同时也使整个西方思想陷入ldquo现代性的危

机rdquo鲍德里亚也指出马克思只是以唯物主义的

方式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已他与黑格尔在本

质上并无二致深受黑格尔式思维的影响历史主

义是在对历史进行ldquo理论追溯rdquo和逻辑重构以形

成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单线发展逻辑

相比之下波普尔的批评更具有冲击性他

认为任何宣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都是

一种不切实际的历史决定论未被证明的乌托

邦马克思主义所呈现的宏观整体性成为历史

决定论的典型因为它指出历史发展必然沿着预

定的道路进行在波普尔看来柏拉图黑格尔

与马克思都是历史主义的代表因为他们都试图

对历史进行ldquo规律性的预演rdquo波普尔受到休谟关

于归纳问题探讨的启发认为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的做法在逻辑上是一种徒劳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更是枉然而李凯尔特等新康德主义者对于ldquo文

化科学rdquo的阐述更使波普尔对此深信不疑在

波普尔的视野里社会历史问题不存在一般性的

规律只是一连串事件的连续和堆砌倘若非要

从中找出所谓一般性规律只能使得理论本身走

向贫困的决定论所以波普尔仿效自然科学中

的方法提出ldquo试错rdquo与ldquo证伪rdquo原则无论多

么科学严谨的理论都可以被检验和推翻就算是

牛顿那样光辉的理论也是如此当他将这一原则

运用到社会科学决定论的历史观就顺理成章地

受到批判就马克思主义而言波普尔承认其在

创始人的表述中是可检验的但马克思的后继者

们为避免它被事实推翻而做的解释使这一理论

本身的科学性受到侵蚀破坏与此同时马克思

主义被理论家们做出教条化的庸俗理解加之苏

联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巨大失误都为波普尔否

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了重要口实据此

波普尔自然将历史决定论与专制极权的ldquo封闭

社会rdquo等同视之正如他在 《开放社会及其敌

人》中宣称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ldquo纯粹的历史

主义rdquo因为它的ldquo方法是十分贫乏的rdquo[8] 145-146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历

史主义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似乎成为

基本共识即马克思主义继承而又超越了历史主

义因为它以实践辩证法作为本体论基础展示出

面向实践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唯心

主义历史观的合理内核mdashmdash辩证法并扬弃费尔巴

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造性地形成科学的唯物史

观以此马克思认为不应将历史视为精神与理

念现实化的过程而应从人的感性活动去加以理

解马克思主要关注人在历史中的现实处境意识

到历史并不具有某种特殊的人格它不过是ldquo追求

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rdquo由此马克思认同

维科将ldquo新科学rdquo聚焦于民政世界的做法但它更

强调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统一的视角来看待历史

因为脱离人及其实践活动的历史无非是ldquo不涉及

现实rdquo的ldquo超历史rdquo以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既

摆脱了黑格尔形而上学性又克服了早期历史主义

的虚无主义普遍主义倾向探索出一条强调实践

的全新历史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基于马克思研究资本

主义社会和指导工人阶级革命过程的深邃洞见与

其他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无意于在头脑中进行理性

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深厚的实践

39

底蕴从马克思青年时期投身的政治实践开始无

论是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考察东方社

会马克思都在躬身指导无产阶级运动中据守着实

践的方法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列宁

才得以通过ldquo十月革命rdquo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甚至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尤其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无不是在厚重的历史实

践中展开可以说ldquo实践rdquo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核

心命题马克思主义正是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以

生产资料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调整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揭示出来最终指向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马克

思到底是不是一个乌托邦思想家呢如果ldquolsquo乌托

邦思想家rsquo意味着预见未来将远远好于现实那马

克思就是rdquo[3] 10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我们留下的

思想遗产需要在现代社会加以据守诚如人们确

信的那样ldquo马克思首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全

部现代社会生活的可信的框架rdquo[9]280

要言之当前马克思主义遭受的三种质疑

道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实情mdashmdash马克思在当代社

会并没有被认真阅读诚如德里达所指认的那

样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ldquo将永远

都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

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rdquo[10] 14-15

在历史唯物主义所迸发的强大生命力面前

任何对理论交锋与实践发展的视而不见都将是一

种懈怠之举而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时代感实

证性与方法论需要在具体的时代处境中加以阐

明我们身处不断变革的伟大时代要努力坚持

马克思主义使其在关注社会现实中迸发强大的

生命力与解释力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杨晓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J]哲学研究2011

(3)

[2]阿兰middot巴迪欧哲学宣言[M] 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14

[3]特里middot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李杨等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EH 卡尔 历史是什么[M] 陈恒译 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汤姆middot洛克曼杨学功等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10]雅克middot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 何一译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

LU Deyou LUO TaoLU Deyou LUO Tao((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210094))

AbstractAbstract With the upsurge of pluralist ideologies Marxism is challenged for three accounts ie being tooldquooutdatedrdquo to hold a convincing explanatory power being too grand and theoretical to offer any ldquoconcreteevidencerdquo and being a simplistic and poor theory of ldquodeterminismrdquo To refute these accusations with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concerning the re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elucidate three dimensions it concerns socialrealities including its openness to the times empirical nature beyon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rientedmethodology Only to connect it with social realities and readily embrace the theoretical legacy of Marxism can wemake it display great vitality and explanatory power and greater theoretical space

Key WordsKey Words Marxism social realities vitality sense of the times empirical methodology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同中国当代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并

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大理论成果之一的毛泽

东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哲学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毛泽东哲学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成熟的哲学理论自邓

小平以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在毛泽东哲学

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分析和处理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所

用的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都闪烁着毛泽东哲学

思想的光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虽然进行了一些哲学探索但其系统的纯粹

的哲学探索并不多其哲学基础没有离开毛泽东

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涵盖了唯物论辩证

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哲学

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

成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ldquo三中全会以后我

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

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

本点还是那些rdquo[1] 300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些

ldquo基本点rdquo主要就是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

唯物论以矛盾学说为主体的辩证法以实践理

论为中心的认识论和以群众史观为代表的历史

观正是这些ldquo基本点rdquo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一实事求是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基本理论

为了反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覃正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其中实事求是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矛盾

学说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法基础实践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群众史观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观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41mdash08

【收稿日期】 2018-07-17

【作者简介】覃正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湘潭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省

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41

主观主义方法与学风毛泽东对中国古代的实事

求是范畴进行了哲学的改造与提升ldquolsquo实事rsquo就

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lsquo是rsquo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lsquo求rsquo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

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

周 围 事 变 的 内 部 联 系 作 为 我 们 行 动 的 向

导rdquo[2] 801毛泽东用中国话语ldquo实事求是rdquo阐述马

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就告诉我们所

谓实事求是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

合唯此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大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偏离当时的中国实际仿

效俄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致使革命遭

受巨大的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在革命的危急关头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现状

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中国应该走农

村包围城市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而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终的胜利延安整风运

动后实事求是开始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并成

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

(二)实事求是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中的地位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创

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邓小平曾

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他说ldquo我读的书并

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

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

个rdquo[3] 382ldquo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

就是lsquo实事求是rsquo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

想的精髓rdquo[3] 6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领导

集体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形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首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新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提出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实事求是的内容进行了

深化和拓展在邓小平看来要真正坚持党的思

想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并指出ldquo解放思想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符合主观

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rdquo[4] 364 解放思想是

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勤

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坚持创新才能彻底摆脱本

本主义的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实事

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就会出现错误的倾向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认为ldquo只

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

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

论才能顺利发展rdquo[4] 143 可见邓小平关于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

坚持和发展

其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新

的时代特征出发强调与时俱进并将党的思想路

线概括为ldquo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rdquo与

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

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的发展永无

止境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与时俱

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

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行动的指南要从新的实际

出发不断地探索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创新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从本质上讲与时俱进和实事

求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强调从实际出

发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再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

出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 2004年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克服

党员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虚假浮夸以权谋

私与民争利脱离群众等问题必须大力弘扬

求真务实精神在胡锦涛看来ldquo求真务实是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

42

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

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rdquo具体

地说所谓求真务实就是要ldquo求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

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

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

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

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rdquo[5]由此不

难看出求真务实就是强调在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勇于实践做到知

与行的辩证统一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

学世界观的本质要求

最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

用ldquo三严三实rdquo来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ldquo实

事求是rdquo是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也是一种科学

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但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

ldquo实事求是rdquo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弄

虚作假主观随意却屡禁不止呢关键还是要解

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ldquo总开关rdquo问题习

近平提出党员干部要ldquo三严三实rdquo即ldquo既严以修

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

实做人要实rdquoldquo三严三实rdquo 既是对中华民族优

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总结也是对践行

ldquo实事求是rdquo提出的更高要求体现了改造主观世

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古人云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目前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

的换挡期和爬坡过坎的紧要期ldquo险滩rdquo必须去

涉ldquo硬骨头rdquo必须去啃因此更加需要党员干

部ldquo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

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rdquoldquo三严三实rdquo对于更

好地践行ldquo实事求是rdquo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历程来看实事求是

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

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对实事求

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按客观规律

办事ldquo三严三实rdquo则是对践行ldquo实事求是rdquo提出

的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实事求是反对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则和立场的前提下一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从而推动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二矛盾学说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辩证法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

矛盾学说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矛盾思想的基础

上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思想并结

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创立了富有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矛盾学说

毛泽东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来阐述他的矛盾

学说首先辩证法的宇宙观和形而上学的宇宙

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以及内外因在事

物发展中的地位在毛泽东看来ldquo事物内部的这

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

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

因rdquo[6] 301 换言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

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其次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

盾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

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其特

点因此在分析矛盾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

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即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绝对的个性

是相对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是

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再次不同的矛盾和

43

矛盾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复杂的事

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

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事物的性质是由取

得支配地位的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最

后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根本属性斗

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

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

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分析矛盾斗争性中

毛泽东强调对抗是矛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

的形式要具体地研究矛盾不能套用对抗性矛

盾的解决方法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学说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也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方法论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党根据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

革命的方针和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就是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走出了与苏联不同

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这

种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得

到解决并且提出了统筹兼顾处理ldquo十大关系rdquo

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这一系列的矛盾

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

(二)矛盾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

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之

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结合可以说毛泽东的矛盾学

说功不可没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运用毛泽东

矛盾学说的产物在传统理论看来计划与市场

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制度搞计划就不能有市

场搞市场就不能有计划邓小平认为市场和

计划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只是不同的发展经

济的手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区分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人

们关于计划与市场不相容的思想枷锁对市场经

济有了全新的认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具

有矛盾的统一性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发展市

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有力手段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对毛泽东矛

盾学说的具体运用毛泽东认为ldquo在社会主义社

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rdquo[7]这

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得到

解决邓小平以毛泽东这一基本矛盾思想为基

础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出要通

过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

化教育体制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

条件中国的发展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

路充分调动国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扩

大开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一切有益的文明成

果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活力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运用毛泽

东矛盾学说的产物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它以

对抗或非对抗的方式存在处理矛盾的方式具

有多样性人们可以用对抗的方式或非对抗的

方式处理矛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毛泽

东只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忽视矛盾的同一性

但纵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毛泽东不

仅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且强调矛盾的同一

性例如毛泽东就特别强调统一战线和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

性的有机统一实质上就是强调和谐因为和

谐是矛盾各方面处于平衡的状态是矛盾的一

种非对抗的存在形式胡锦涛提出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以此为核心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就是以毛泽东的矛盾

44

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

盾而是社会的各种矛盾达到动态的平衡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

理论典范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

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地处理好主

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任务胡锦涛在邓

小平ldquo发展才是硬道理rdquo江泽民ldquo发展是党执政

兴国的第一要务rdquo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

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

是根本方法从而把毛泽东矛盾学说的运用提高

到一个新水平

第五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

要矛盾的认识是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最新成

果在习近平看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人民的美好生

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

重大的判断正因为主要矛盾变了所以经济社

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也要发生变化例如ldquo五大发

展rdquo理念就是主要矛盾变化之后需要处理的具体

矛盾其中创新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创新与守旧的

矛盾协调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均衡与非均衡之间

的矛盾绿色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可持续与不可持

续之间的矛盾开放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开放与封

闭之间的矛盾共享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公平与效

率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新常

态下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与社会局势的稳定

三实践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实践理论的主要内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创

新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通过吸收

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观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

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形式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正确地揭示

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实践理论

毛泽东的实践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

实践的基本形式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

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ldquo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rdquo此外阶

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二

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实

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

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ldquo不入虎穴焉

得虎子rdquoldquo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rdquo[6] 288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经过实践

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的落脚点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判断认识是否符合真理是依客观上社会实

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三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毛泽东认

为ldquo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必须表现于

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rdquo[6] 292 认识

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部事物是处在低级的感

性认识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加工制

造是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理性认识阶段

认识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

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

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

跃只有实现这一飞跃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把革命的理论转化为革命的实践也就是

说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与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ldquo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rdquo[6]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的

辩证发展规律

45

(二)实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毛泽东以实践为核心的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有效地指导中国

革命取得胜利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文化

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受ldquo两个凡是rdquo的影响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止步不前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前夕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由于坚

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为党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

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

决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空谈误国实

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这个不争论

就体现了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敢闯敢试的决心和勇气江泽民胡锦涛

习近平等继续坚持和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的

精神ldquo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

子rdquo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党充分尊重和发挥人

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实践和勤于思

考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和

发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ldquo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rdquo的认

识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

发展的理论论据毛泽东说ldquo马克思列宁主义并

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

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

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dquo[6]] 296- 297 的

确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向前

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也要不断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

发首次提出ldquo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dquo的

科学论断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描绘了蓝图江泽

民在新形势下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

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想在实践中推动了党的建设

的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胡锦涛总结

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

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无止境

认识也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

放的必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四群众史观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历史观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此要坚决依靠人民

群众和相信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毛泽东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又吸收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

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包括深刻的群众观点一

以贯之的群众路线为人称道的群众作风和行之

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在内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群众

史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

历史观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

观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是指导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毛泽东指

出ldquo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力rdquo[2] 1031 而人民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国

家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为了便于分

清敌友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用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的范畴进行科学的界

定从量上讲人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从质

上说人民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新中

国建立后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范畴有了新的界

定认为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

围其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ldquo在

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

46

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dquo[2] 899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深入群众的实践中去体察

民情集中民智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更好

地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

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ldquo全

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

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

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rdquo[2] 1094-1095 再次

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能

否处理好党群关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

固要处理好党群关系一是要一切为了人民群

众 要 对 人 民 负 责 全 心 全 意 为 人 民 服

务[2] 1095-1096 二是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

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是社会实

践的主体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

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三是要向人民群众

学习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要向人民群众

学习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尾

巴主义等在内的不良作风

(二)群众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

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得到丰富和发展

首先邓小平提出ldquo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

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rdquo[4] 368

为此邓小平要求恢复和发扬毛泽东关于群众路

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

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

群众一是对人民群众的范畴有了新的界定指

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丰富了人民范畴的内涵二是尊重人

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ldquo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

答应rdquo作为新时期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与否

的根本标准三是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向人民群众

学习的观点要先当学生再当先生虚心学

习广纳民意才能找到正确的施政方向实现

正确的领导

其次江泽民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

政治优势江泽民认为ldquo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

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

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rdquo[8] 262

一是在对人民群众范畴的界定上江泽民强调民

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

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

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都是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这是对毛泽东人民范畴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二是强调党的各项事业的裁决者是人

民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深刻地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三

是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

想的本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不断加

强党自身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展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做最

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再次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胡锦涛

认为ldquo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

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

护 和 发 展 人 民 群 众 的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权

益rdquo[9] 646 一是在对人民范畴的定义上强调以人

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ldquo人rdquo是以劳动者为主

体包含各个社会阶层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

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全体社会成员负责满足人

民多样性需求的执政理念是对毛泽东关于人民

范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在对人民群众的地

位和作用认识上胡锦涛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建设主体是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推动力量要坚持人

47

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三是在处

理党群关系上胡锦涛特别强调毛泽东的ldquo两个

务必rdquo思想坚持ldquo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rdquo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的

成果

第四习近平运用毛泽东群众史观提出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

主体地位在习近平看来ldquo人民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dquo[10]因为

ldquo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

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rdquo[11]二是强调中国梦

的实质是人民的梦习近平指出ldquo中国梦归根到

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

不断为人民造福rdquo[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实现中国梦就是为

了增进人民的福祉三是通过扎实开展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群众史观习近平认为要把

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

创造历史伟业因此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群众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

贯彻到党的思想和行动中去集中解决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ldquo四风rdquo问

题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这

与毛泽东的群众史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胡锦涛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继

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

2004-01-1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5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8-10-27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12]习近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

民来实现[N]人民日报2013-03-1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IN ZhengQIN Zhengrsquorsquoaiai((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Committee Changsha Huna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Committee Changsha Hunan 410006410006))

AbstractAbstract What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is a major theoretical issue The foundation lies in Mao Zedongrsquos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which the theory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onstitutes its materialistic basis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ions its dialectical basis thetheory of practice the basis of its epistemology the people-based view of history the basis of its view of history

Key WordsKey Words Mao Zed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hilosophical basis

48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林俊德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这一卷《年谱》着重记录毛泽东主席为战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作出的艰

苦努力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是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承担错误责任制定建设计划必须从实

际出发留有余地注意综合平衡要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大办

粮食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来确定人民公社体制不得刮ldquo共产风rdquo不得搞浮

夸和强迫命令瞎指挥社会主义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遵循其规律才能健康发展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

步掌握所有这些不仅对于当时战胜挫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年谱》社会主义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49mdash18

《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 第 4 卷记载

的是 1959 年 4 月至 1961 年 6 月毛泽东主席的主

要活动这是我们党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遇到重大挫折社会主

义事业遭到诸多损失的时期毛泽东最早察

觉 到 党 的 指 导 方 针 的 偏 差 和 从 中 央 到 省

地县公社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中的失误及

其 严 重 后 果 以 巨 大 的 勇 气 和 毅 力 予 以 纠

正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艰难而顽强地前

进这一卷 《年谱》 着重反映毛泽东为纠错

所作的艰苦努力所采取的许多既解决当时

问题又具有长远意义的措施

一认真总结经验用正反两方面经验

指导工作开辟道路

这一时期毛泽东把总结经验摆在非常突出的

地位这既是因为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已十年之

久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前所未有的事业

创造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加以总结

必将有助于全党看清这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哪

些事情做得好是怎样做好的哪些事情做得不

好或不够好原因何在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提

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也是因为 1958年提出社

【收稿日期】 2018-07-10

【作者简介】林俊德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原顾问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49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推广人民

公社以来出现了许多没有料到的问题发生了

相当大的困难很需要通过总结经验弄清症结

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途径以便

掌握主动权扭转被动局面毛泽东在1959年11月底的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回顾中国

共产党近四十年的历史说明ldquo不断总结经验是

重要的rdquo[1] 1031他率先垂范对这几年工作的经验

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或者系统或者片断的

总结1959年4月5日他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

作题为ldquo工作方法rdquo的讲话共十六个问题就

是对近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如ldquo多谋善断rdquo

ldquo留有余地rdquoldquo波浪式地前进rdquoldquo观察形势rdquoldquo当

机立断rdquoldquo与人通气rdquoldquo解除封锁rdquoldquo注意个别

人的反对意见rdquo等等是从1958年8月在北戴河

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ldquo北戴河会

议rdquo)到 1959年 3月底至 4月初在上海举行的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 (史称

ldquo上海会议rdquo)这段时间正反两面的实践获得的

重要认识ldquo客观事物是在实践中间逐步认识

的rdquo[2] 10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逐步认识客观事物

的过程4月 29日他写给省地县社生

产队生产小队六级干部的信谈了当时影响农

业生产的六个关键问题即包产问题密植问

题节约粮食问题播种面积要多的问题机械

化问题讲真话问题都是针对大跃进以来农业

方面的一些不成功的做法而提出的贯穿一个中

心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

要求出发反对瞎指挥反对违背群众的意愿作

决定这是从总结反面经验中获得真知的典范

信末说ldquo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

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

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

什么叫自由自由是必然的认识rdquo[2] 35他从探讨

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是非得失中揭示了通过实

践积累经验通过总结经验掌握客观规律的科学

认识事物的路径有感于领导层对 1959年钢产量

和粮食产量从超越条件的高指标调整为比较适当

的指标经历了数次艰难转弯的情况他说ldquo世界

上的人自己不碰钉子没有经验总是不转

弯rdquo[2] 70道出了反面经验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

性7月2日在庐山召开的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各

协作区主任会议上他总结近几年经济工作的经

验提出ldquo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

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过去是重

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

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

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helliphellip要把衣

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

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建设同时

国家也可以多积累rdquo[2] 84-85他着重指出ldquo大跃进

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在整

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

才能有群众路线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

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

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

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rdquo[2] 85-86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认识实际上提出

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指导方

针他对1958年工作的估计是ldquo有伟大成绩有

不少问题前途是光明的缺点只是一二三

个指头的问题许多问题是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

看得出来的rdquo[2] 86-87 这种估计源于他的一个根深蒂

固的认识ldquo党领导下的一切人民事业成绩都是

主要的而缺点错误则是第二位的不过十个指

头中的一个指头而已rdquo[2] 133 这个论断显示了他的

至诚的人民情怀但从历史上看有相当的片面

性应该说只有在党的路线正确人民忠实执

行党的路线的情况下人民事业的成绩才是主要

的一旦党的路线出偏差或者人民离开了党的

正确路线人民事业就可能收效甚微乃至一败

涂地这已为他领导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事实所证明然而他没有估计到他领导的党的

路线也会出偏差的情况亦不承认他付出巨大心

血希望以此迅速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总体上不成功的事实始终用这

50

样的观点观察形势认识问题他认为1958年的大跃进虽然出了许多乱子但是最大的成绩是

从北戴河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注意搞经济了包

括工业农业商业[2] 71 他尤其看重大办钢铁运

动的作用ldquo从局部短期看大办钢铁好像是吃

了亏但是从整体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值得

的因为经过大办钢铁的运动把我国整个经济

建设的局面打开了在全国建立了很多新的钢铁

基地和其他工业的基地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大

大加快建设速度rdquo[2] 288 他说1958年ldquo人们的热

情是宝贵的只是工作中有些盲目性在大跃进

形势中包含着某些错误某些消极因素现在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包含着有益的积极因

素去年 (指 1958年mdashmdash引者注) 形势本来很

好但是带有一些盲目性只想好的方面没有

想到困难rdquo[2] 84这里阐述了ldquo祸兮福所倚福兮

祸所伏rdquo的辩证法真理1958年的好形势中潜伏

着危机由于头脑不清醒盲目乐观终于酿成

灾难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包含着有益的积极因

素只要认真对待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出现

更好的形势他用这一思想激励全党同志增强信

心克服困难使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他提

出ldquo我们要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认识规

律helliphellip要从成绩和错误缺点两方面来认识rdquo[2] 97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1959年 8月 11日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他在

总结 1958年以来的工作时指出存在诸多反面的成

绩提醒全党注意这些问题特别是认识其教育

意义ldquo去年一年今年这半年不但有正面的成

绩而且有反面的成绩比如lsquo共产风rsquo浮夸之

风吹遍全国强迫命令否定商品交换等价交

换价值法则还有比例失调市场紧张引起

城乡各阶级紧张这大为教育了我们的同志学

会什么叫价值法则什么叫等价交换这是个大

学校在大跃进中放了许多假lsquo卫星rsquo报纸上

登了许多这些东西势必要走向反面浮夸之风

就走到实事求是helliphellip反面的东西变成一种有益

于我们的教材rdquo[2] 143-144他告诫全党ldquo路线正确与

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要有时

间从实践的结果来证明我们对建设应该说还

没有经验至少还要十年rdquo[2] 98这期间他在会

见外宾的谈话中不仅总结了近几年的工作还进

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年的工作10 月 5日在会见十七个拉美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时

他说ldquo在过去十年内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是有成就的可以说革命和建设是同时进行的

头八年我们的精力放在革命放在为社会主义

建设扫清道路上后两年我们的全部精力放在

建设方面今后十年或二十年内我们的主要精

力将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rdquo[2] 199-200 10月 14日

在会见波兰党政代表团时他说ldquo新中国成立

后头三年我们一点经验也没有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只能抄苏联的一九五六年我们开始想

多快好省的问题就在这一年提出了这个

口号一九五八年形成了党的总路线并且在党

代表大会上通过了helliphellip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需要

两年完成的现在只需要一年甚至更少的时间

时间缩短了一半投资也节省三分之一但质量

和过去一样人民公社是群众创造的中央只是

总结经验并把它推广在中国的条件下不搞公社

不行中国有很多天灾每年都有没有大规模

的组织就不能抵抗灾害公社成立后过去不能

利用的资源现在也能利用了rdquo[2] 211-212 10月 25日在会见巴西共产党代表团时他说ldquo十年

来我们在工作中得到很大的成就将来要在主

要工业产品的生产上超过英国这是好事但这

点不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英国只有五千万

人口中国有六亿五千万人口我们一定要在按

人口计算的生产上同英国比赶上或超过以后才

能说解决了问题要这样做不是几年或十几年时

间的事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五十年helliphellip有

了和平的环境在国内政策上不犯大错误在这

样条件下可以达到上述目的错误是免不了的

认识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如你们认识巴西

也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要同自然界斗争要搞

技术革命是新的东西就是不懂好的是有苏

51

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但不能全抄他们

的一部分可以抄一部分不能抄中国还是中

国历史条件不同rdquo[2] 224-225 在 1959年 12月 10日

至 1960年 2月 9日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过程中他对

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把关于

我国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提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来总结从而更

系统更严谨更深刻1960年 6月 18日他写

的《十年总结》对1956年以来党的工作的成败得

失作了梳理从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

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灿烂而艰难曲折

的历程既肯定ldquo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

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rdquo[3] 216又自觉ldquo我们对

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

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rdquo提出ldquo我们要以第二个

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

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

命和建设服务rdquo[2] 420 这篇短文从事实出发揭示

了我们党通过反复实践逐渐认识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规律的过程既不隐讳党的失误也不隐

讳自己的失误将过去十年特别是 1958年以来

的重大决策哪些是正确的有效的哪些有缺

陷出了问题采取什么措施予以解决解决到

什么程度等等一一列举他说ldquo我们过去十

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这样一

个过程中间经过许多错误的认识逐步改正这

些错误以归于正确rdquo由此得出结论ldquo真理不

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rdquoldquo自由是必然

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

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

的rdquo[2] 420 12月30日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听取东

北小组华北小组讨论情况汇报后他专门讲了

总结经验的问题ldquo这几年说人家思想混乱首先

是我们自己思想混乱总结经验前后不要矛盾

才行过去一个时期一方面纠正lsquo共产风rsquo纠

正瞎指挥风另一方面又来了几个大办助长

了lsquo共产风rsquo这不是矛盾吗helliphellip一九六〇年有

天灾又有人祸敌人的破坏尚且不说我们工作

上是有错误的突出的是大办水利大办工业

调劳动力过多三年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

助要真正地好好地总结三年经验把这几年的

经验总结起来接受过来就可以把消极因素转

化为积极因素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看来就是缩

短工业战线大办农业大办粮食rdquo[2] 511-512 这篇

讲话既讲了总结经验的正确方法又讲了总结三

年经验将它接受过来的意义还讲了他总结的

这三年的基本经验为科学总结经验提供了重要

依据总结经验就是实行领导也是重要的领

导方法毛泽东指出ldquo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

者的任务rdquo[4] 369 他通过总结经验用规律性的认

识指明前进方向用具体的经验提示各级干部

哪些是可以汲取和借鉴的哪些是必须防范和摒

弃的切实负起领导的责任

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党的指导方针

的偏差和实际工作的错误以巨大

的勇气和毅力予以纠正努力把党

的工作引导到正确的轨道

毛泽东历来注意中央决策是否落到实处落

下去后结果如何的问题这卷《年谱》涉及的年

代是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大决策全面实施的时期毛泽东以迫

不及待的心情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了

解全国各地的有关情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

《毛泽东传》(1949mdash1976)第二十七章ldquo大兴调

查研究之风rdquo(上)叙述了1961年1月20日至2月22日毛泽东围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问题运

用多种形式调查研究的情况可看作这 33天毛泽

东调查研究的路线图也是这个时期毛泽东为解

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

别具一格的调查研究的缩影很能反映毛泽东工

作的特色ldquo这次调查的显著特点是真实调查组

52

不带框框实际情况是怎样就是怎样调查获得

的材料和调查组的意见如实报告毛泽东毛泽东

获得的是比较真实的情况rdquo[1] 1118-1133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认识

到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

题相当严重他在 1959年 7月 10日于庐山召开的

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有关人员会议上作了概括性的

评述ldquo去年北戴河会议的时候人心高涨但埋

伏了一部分被动不论谁批评都要承认当时有

一部分缺点错误简单来说就是三千万吨钢

基本建设一千九百项粮食增产一倍办公社中

刮lsquo共产风rsquo这四件事搞得很被动特别是公布

了四大指标(指钢煤粮棉生产指标mdashmdash引

者注)自己设个菩萨自己拜对农业生产的确估

计过高并且据此安排生活有浪费工业基本

建设是搞多了金木水火土分散了工业生产指

标过高缺乏综合平衡为了三千万吨钢引起

了各方的不满helliphellip跃进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夸

大helliphellip人民公社叫大合作社或者说基本上还

是高级合作社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是把公社

看得太高了rdquo[2] 96 这里指出了工农业生产的ldquo高

指标rdquo和公社化中的ldquo共产风rdquo两大问题这确

实是当时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是牵动全局

引发其他许多问题的问题

关于高指标毛泽东在1959年7月2日于庐山

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各协作区主任开会时说

ldquo去年做了一件蠢事就是要把好几年的指标在一

年内达到像粮食的指标一万零五百亿斤恐怕

要到一九六四年才能达到rdquo[1] 962 他认为工业生

产的高指标特别是规定了脱离实际的钢产指

标大大破坏了各方面的平衡ldquo过去就是片面

性只注意高炉平炉的生产设备能力煤的账

不算焦炭的账不算矿石的账不算容积也不

算运输也不算真正一算从前那么高的指标

就不行不晓得讲了多少年的有计划按比例发

展就是不注意不是综合平衡各个工业部门

的联系工业部门跟农业部门的联系重轻

农的联系就没有顾到rdquo[2] 71 农业生产的高指

标尤其是规定了超出客观可能的粮食生产指

标导致严重后果浮夸弄虚作假以及随之

而来的难以完成又不得不完成的高征购结果就

是粮荒饿死人毛泽东了解这种情况他除了

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六次会议上戳穿一些地方搞

ldquo并拢rdquo(禾秧要熟的时候把许多亩并到一亩)造

亩产几万斤水稻的神话[2] 20 外还在同外宾的谈

话中批评这类浮夸现象1959年 5月 22日他在

会见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时说ldquo我们的口号

(指ldquo多快好省rdquomdashmdash引者注)提出来以后有许

多好的新气象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浮夸

的现象想入非非想到天上去了不切实际

胡思乱想这是不好的方面helliphellip办事要认真

不是吹一口气吹出来的我们教育干部教育群

众指出不切实际的夸大的作风后果是不好

的rdquo[2] 55 4月 17日他看了国务院秘书厅四月六

日关于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五省缺粮

情况及处理办法给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并总理

副总理的报告和中央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四月九

日关于十五省春荒情况的统计表当即批示周恩

来ldquo总理此件我已全部看了建议(一)将

此件(实为两件一件是十五省的表一件是五

省缺粮情况及处理办法)立刻印三十份以十五

份在三日内用飞机送到十五省委第一书记手

收请他们迅即处理以救二千五百一十七万人

的暂时(两个月)紧急危机helliphelliprdquo[2] 22 此后全

国各地缺粮情况越来越严重直至大出毛泽东所

料他在 6月 13日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无奈地说

ldquo许多问题是料不到的helliphellip粮食去年大丰收今

年大紧张也没有料到rdquo[2] 71

关于ldquo共产风rdquo毛泽东认为ldquo共产风rdquo是办

公社过程中不管价值法则等价交换导致的主

要内容有三条一是贫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

义务劳动太多三是ldquo共rdquo各种ldquo产rdquoldquo即是

说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

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rdquo[1] 916ldquo共产风rdquo又带来

了强迫命令风和瞎指挥风这几股歪风破坏了农

村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恶化了农民之间

53

的关系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

生产力毛泽东在 6月 22日外出考察途中的专列

上同河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说ldquo去年大家头脑

热上上下下一起热一热就充公helliphellip这个教

训大啦公社教训粮食教训农业教训工业

教训公社教训就是群众路线的问题脱离群

众刮lsquo共产风rsquo哪一件事情触怒了群众呢就

是刮lsquo共产风rsquordquo[2] 75

高指标和ldquo共产风rdquo等错误是一种超越客

观条件不能为而硬要为的ldquo左rdquo的倾向毛泽

东意识到这一点6月 25日他特地与陪同外出

考察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人谈起开始创

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政策很ldquo左rdquo的情况包括他

自己过激的举动指出ldquo去年刮lsquo共产风rsquo也

是一种lsquo左rsquo的错误rdquo[2] 79 7月 20日庐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他在庐山住处听取中央办

公厅负责人汇报各组讨论情况时说ldquo有些气就是

要泄浮夸风瞎指挥贪多贪大这些气就是要

泄rdquoldquo我准备和那些lsquo左派rsquo就是那些不愿意承

认错误也不愿意听别人讲他错误的人那些不

愿意认真总结去年经验教训的人谈一谈让他们

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rdquo[2] 108 所以从第一次郑州

会议①以来至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把注意力放

在纠ldquo左rdquo上庐山会议后期由于错误地判断

彭德怀等同志对党的工作所作批评的性质错误

地开展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并且将它延

伸到地方县以下纠ldquo左rdquo行动中断此后一段

时间ldquo左rdquo的错误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泛滥

导致严重后果毛泽东只好重新进行纠ldquo左rdquo的

工作他在1961年3月5日于广州召开的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上对这一曲折过程作了反思颇有些

懊恼的意味ldquo在庐山会议之前我们对情况的了

解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在庐山会议之后就不大清

楚了因为庐山会议之后一反右有人讲真实

话讲困难讲存在的问题讲客观实际情况等

等都被认为是右的东西结果造成一种空气

不敢讲真实情况了相反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情

绪不讲实际了例如河南本来粮食产量只有二

百四十亿斤他们说有四百多亿斤这都是反右

反出来的郑州会议(指第二次郑州会议②)的召

开是为了反lsquo左rsquohelliphellip从三月到六月只反了四

个月的lsquo左rsquo如果继续反下去那就好了谁知

道彭德怀在中间插了一手我们就反右helliphellip但

是带来一个高估产高征购高分配这个教训

值得我们吸取这件事也教育了我们反lsquo左rsquo

中间插了一个反右在群众中间一反结果就反

出一个浮夸风庐山会议反右这股风把我们原来

的反lsquo左rsquo割断了rdquo[2] 547-548

毛泽东纠错的努力着重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承担中央领导工作所犯错误的责任

1959年 6月 24日毛泽东在外出考察途中对王任

重说ldquo决策错了领导人要承担责任不能片面

地责备下面领导者替被领导者承担责任这是

取得下级信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rdquo[2] 78他就是

这样做的自从认识到 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存在

许多问题他在各种场合多次作自我批评1959年 4月 5日他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说ldquo北戴

河会议以后我们的计划工作一直被动毫无主

动武昌会议③是被迫由三千万吨钢搞成两千万吨

的北戴河会议决议是大会通过的通过之后我

看了一下我也有责任没有提出意见我那个

时候也在高潮越多越好rdquo[2] 9 7月20日他在庐

山住处对中办负责人说ldquo欠债是要还的不能出

了错误一推了之去年犯了错误每个人都有责

任首先是我rdquo[2] 108 7月 23日在庐山召开的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ldquo去年八月以前主

要精力放在革命方面对建设根本外行在西楼

开会时曾经讲过不要写lsquo英明领导rsquo管都没

管还说什么英明但是同志们一九五八

年一九五九年主要责任在我身上应该说

我helliphellip大办钢铁的发明权是柯庆施还是我我

说是我helliphellip一个是一〇七〇万吨钢是我建议

的我下的决心其次是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

权有推广之权北戴河决议是我建议写的还

有总路线是虚的我们现在的经济工作helliphellip

没有完全失败也不是大部分失败是一部分失

54

败如果讲责任helliphellip第一个责任是我rdquo[2] 114-115

1960年 6月 18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闭幕会上他在讲话中提到两件事语气很

重ldquo我在北戴河同意一九五九年完成三千万吨

钢不是发疯吗再一个例子一九五九年三月

第二次郑州会议我主张对lsquo一平二调rsquo的账可以

不算要算账还是不要算账这是关系广大群众

的利益问题关系公社的所有制能不能巩固能

不能发展的问题rdquo[2] 422 其实毛泽东对于他提出

的ldquo账可以不算rdquo的主张很快就意识到不妥

并作了纠正1959年4月3日他在审阅一位中央

领导同志关于各省的六级干部会议和县的五级干

部会议情况的信时写的批语说ldquo就算账这个问题

来说郑州说的是一般不算应翻过来一般要

算rdquo[2] 3随后他又两次讲到这个问题特别强调了

算账的重大意义1960年 8月 10日在北戴河召

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他说

ldquo秋种要尽可能种多一点种好一点从前我有一

个时候偏在一面就是武昌会议那个时期赞成

一些同志的建议叫做少种多收后头看起来不

行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少种多收就是搞

丰产方二是要广种薄收rdquo[2] 441 这一偏颇他在

一年多以前写给从省到生产小队六级干部的信中

已作了更正如今他又在众多高官面前曝光

1961年 3月 23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

上他恳切地表示ldquo这几年出现的高指标等问

题总的责任当然是我负因为我是主席rdquo[2] 567

6月8日在京召开的有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参加的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他对几年来党的一

些决策违反客观规律遭惩罚之事作了检讨ldquo违反

客观事物的规律硬去实行要受惩罚受了惩

罚就要检讨现在我们受惩罚土地人牲

畜瘦了lsquo三瘦rsquo不是受惩罚是什么helliphellip现在的

lsquo三瘦rsquo主要是中央和我负责我负主要责

任rdquo[2] 597-598 毛泽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检讨自

己认识和工作中的失误全然不顾及是否有损面

子也不担心自己的某些见解主张遭到否定

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于是否有利于国家建设

事业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凡是与此相违背

的哪怕是自己提出的或者自己推崇的统统

去除此举表现了他的坦荡胸襟彰显了他对人

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品格这不仅没有损害他

的威信反而使他赢得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充分的

信任从而凝聚起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其次调整过高的工农业生产指标稳定以

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体制毛泽东

清醒地认识到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是当时经济工

作的突出问题他召开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会

议同经济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反复协商并且做

通了一些主张生产指标越高越好的领导人的工

作对 1959年工农业生产指标作了压缩比较注

意各方面的比例关系钢的计划指标是焦点

1959年 4月初的八届七中全会将它从武昌会议确

定的 2000万吨调整为 1800万吨(洋钢为 1650万

吨)与此相适应变动了一些其他主要工业产品

的指标粮食棉花武昌会议已经公布的数字

(粮食 10500亿斤棉花 1亿担)不变其他一些

农产品产量指标则都有一些降低[2] 5 到了 6月 13日召开的研究工业农业和市场问题的会议上

又把钢的计划指标降到 1300万吨基本建设项目

也作了较大幅度的压缩粮食指标农业部门负

责人说现在包下去的是六千亿斤左右毛泽东

说ldquo我的意思是包五千亿斤就差不多了今年只

比去年增产两百亿斤日子过得紧一点不要放

开肚皮吃饭明年日子会比今年好一万零五百

亿斤是一九六四年的事粮食有五千亿斤就好

了不要按五千亿斤安排按四千五安排本来

是一些好事因为一些指标一高每天处于被

动工业指标农业指标有一部分主观主义

对客观必然性认识不足那么高的指标吹了

不要了什么两千万吨钢多少万担棉花根本

不理农业以后不要公布产量了工业明年的

指标切记不可高我看大体就是今年的指标低

一点也可以搞一个马鞍形嘛rdquo[2] 69-70 1960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对第二个

五年计划后三年(1960mdash1962年)补充计划的十

55

四项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降低[2] 410 他坦言

ldquo过去的雄心太大了其志可嘉就是办不

到rdquo[2] 76 鉴于一年多来经济工作冒进及其恶果的

教训(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提到那时ldquo事实上

就是反冒进只是不公开讲rdquo还说ldquo反冒进的司

令就是我rdquo[2] 105)他强调要坚持ldquo留有余地rdquo的

原则把它看作一个政治问题一个马克思主义

的方法问题他在八届七中全会上说ldquo成都会

议④就讲留有余地后头不留有余地了我们过去

打仗是三倍四倍五倍六倍以至七倍的兵

力来包围敌人这是留了很大的余地不打无准

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而现在我们搞工业很

多是打没有把握之仗没有准备之仗不晓得多

谋善断留有余地这是个政治问题这是个马

克思主义的方法问题rdquo[2] 9后来他又说ldquo不是纸

头上口头上留有余地而是实际上真正留有余

地这个气就可以鼓干劲有鼓的余地不然干

劲就鼓不上去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rdquo[2] 416他还

提出要注意综合平衡问题ldquo搞社会主义建设很

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比如社会主义建设

需要钢铁等种种东西缺一样就不能综合平

衡农业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

副渔五个方面rdquo[2] 68

与此同时毛泽东用很多时间很大精力解

决公社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次郑州会

议以来他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制定一系列文

件规定了人民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相应的政

策如实行按劳分配社员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

和存款仍归社员所有实行三级(公社大队

生产队)所有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

既要生产自己食用的产品也要生产用于同其

他公社和国家交换的商品要遵守价值法则进

行等价交换不得刮ldquo共产风rdquo等等但是推行

起来并不顺利更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主要表

现在相当多地方坚持大队基本所有制还有一

些地方急着向公社基本所有制过渡实行生产队

基本所有制的地方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生产队

的自主权极其有限社员的生产活动和家庭生活

都受到诸多限制ldquo共产风rdquo没能刹住有些地方

刮得更猛社队干部强迫命令瞎指挥现象严

重公共食堂不能满足需要社员不愿意参加

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人民公社的体制不适合

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觉悟程度引起的

即如毛泽东所说ldquo把公社看得太高了rdquo因此他

着重抓了人民公社体制规模的调整(或落实)

和社队干部作风的整顿等问题1959年 4月初

他在一些地方和中央有关方面领导人报送的材

料信件上写批语肯定一些地方认真解决ldquo一

平二调三收款rdquo问题的做法指出ldquo县社两级

该退还的迅速地退还给生产队了一身清净

然后进而解决队与社员的矛盾公社就可以大大

地发展起来rdquoldquo县社要向生产队算清过去几个

月大调大抓的账解决大集体与小集体间的矛

盾这当然是要首先解决的还有一个必须随着

解决的矛盾生产队干部与生产小队干部全体

社员群众间的矛盾小集体与社员的矛盾rdquo[2] 23

4月4日他修改中央政治局一九五九年四月上海

会议纪要 《关于人民公社的十三个问题 (修正

稿)》申明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确定ldquo要按

群众的迫切要求办事rdquo将修正稿说的ldquo要由生产

队基本所有制公社部分所有制改变为公社基本

所有制生产队部分所有制rdquo所需时间从ldquo三

四年五六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rdquo改为

ldquo要许多时间rdquo并指出ldquo这种改变在经济上不

能使任何一个生产队生产小队和任何一个个人

吃亏而只能使他们较之以前更有益处rdquo将修改

稿所提将来由生产队基本所有制改变为公社基本

所有制的条件从一项改为两项即除了要有社

员群众自愿这一政治条件还要具备一定的物质

条件[2] 7- 8ldquo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

队rdquo后来写进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

案)》作为人民公社制度的重要内容规定了下

来修正稿提出上级规定增产技术措施时必须

充分考虑各地情况不同使下面能够因地制宜

毛泽东在修改这一条时加写ldquo不管当地情况的区

别由上面强制规定的所谓增产技术措施例如

56

强制规定种植的密度是很危险的rdquo[2] 7鲜明地表

达了反对某些领导机关无视各地实际情况强制

推行自以为是的生产措施的瞎指挥作风的态度

1961年3月7日他在广州同王任重谈话时又讲到

反对农业生产上的瞎指挥问题ldquo农村跟城市总有

区别农业跟工业总有不同农业就不能像工业

那样来指挥生产农业更不能用通电话的办法来

指挥生产农村常开电话会议布置任务实际

就是死命令这可害死人我看领导生产这方

面就要搞消极一点helliphellip总之不要瞎指挥rdquo[2] 551

1959年 4月 14日他在外出途中同河北省委和天

津市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抓紧时间整社ldquo对

作风极端恶劣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惩办要撤

换一批不执行党的政策的干部整社要搞三条

一落实基本核算单位基本核算单位主要应该

是生产队二彻底算账先算公社同生产队

的后算生产队同生产小队的三包产根本

不管指标不指标就是按去年的实际产量搞增产

指标包产以后要使群众有产可超这样他的

积极性就大了让群众有产可超要落实公社

党委和公社各级领导机构都要选举都搞委员

会公社选举时要把生产队有经验的干部选上

公社决定大事情一定叫生产队长小队长参

加否则就是冒险现在人们胆子太大了不谋

于群众不谋于基层干部不考虑反面意见也

不听上级的就是他一人能断实际上是少谋武

断rdquo[2] 16 这里谈的是办公社过程中产生和存在

的一些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所提对策有很强

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能真正付诸实施将使

人民公社得到比较健康的发展5月7日中央发

出《关于农业的五条紧急指示》和《关于分配私

人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鸡鹅鸭问题》两个文件出

台了两项重要政策明确家畜家禽ldquo实行公养私

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rdquo恢复社员的自留地规定

ldquo仍然按照原高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自留地不超

过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百分之五rdquo毛泽东在审定

前一个文件稿时加写了一句话强调恢复自留地

的必要性ldquo没有自留地不能大量发展私人喂养的

猪鸡鹅鸭不能实行公养私养两条腿走路的方

针rdquo[2] 3940 6月 11日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

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这个文件是

毛泽东同邓子恢李先念廖鲁言三人商好后

由廖邓起草的ldquo指示rdquo除重申五月七日ldquo五条

紧急指示rdquo中关于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和

恢复社员的自留地两项规定外还提出鼓励社

员利用零星空闲时间把零星闲散土地充分利用起

来收获由个人自由支配屋前屋后的零星树木

(包括竹木果树)仍然归还社员私有并且奖励社

员利用屋前屋后和其他废弃土地种竹木水果谁

种谁有ldquo指示rdquo说上述这种大集体当中的小私

有在一个长时期内是必要的有利于生产的发

展和人民生活的安排允许小私有实际是保护

社员在集体劳动时间以外的劳动成果并不是什

么ldquo发展资本主义rdquohelliphellip经验证明禁止搞这些

家庭副业一切归公的简单办法是有害的也

是行不通的[2] 66-67后来1961年初毛泽东在听

取一些地方对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

案)》(简称ldquo六十条rdquo)的反映时对人民公社

的特点[5] 425 和活动准则作了新的表述ldquo社队

都要有点积累将来定个比例lsquo一大二公rsquo公

就表现在社队有点积累rdquoldquo基本原则是两个一

个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个是价值法则等

价交换我看在两三年内新的公社不要去搞积累

了万万不要再平调了那末公社干什么事呢

就去搞政治领导搞lsquo六十条rsquo中规定的公社管

的那些事我看就是要恢复一九五七年那个时候

的评工记分多劳多得那一套rdquo[2] 573-574

农村公共食堂虽然早在办公社之前的一九

五六年河北就有办的但是在全国普遍办起来

还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期间毛

泽东非常看重这件事认为这是个ldquo极端重要rdquo

的问题[2] 341 他可能以为办公共食堂有利于节约

劳动力能够把农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妇女从家

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

组织集体劳动和各种群众性活动也有利于培养

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以满腔热情予以扶

57

持以极大耐心加以引导在本卷《年谱》涉及

的两年零三个月几乎在所有会议上毛泽东都

讲到公共食堂就办食堂的意义方式原则等

问题发表了意见还对各地报送的有关报告材

料作出批示写下批语罕有哪一件事情像公共

食堂那样受到毛泽东如此的重视为之说了那么

多的话写下那么多的文字1959年年中以前

他的态度是积极办好形式多样自愿参加ldquo不

愿意参加可以不参加rdquo也不要一哄而散ldquo保持

百分之二十也好rdquo[2] 7086 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春他对办好食堂充满信心提出公共食堂普遍

化全民化的要求1959年8月5日他看了中共

湘潭地委工作组七月一日整理的《平江谈岑公社

稻竹大队食堂散伙和恢复情况》的材料将其题

目改为《湖南省平江县谈岑公社稻竹大队几十个

食堂散伙又恢复的情况》并写了长篇批示其中

说ldquo此件很值得一看一个大队的几十个食堂

一下子都散了过一会又都恢复了教训是

不应当在困难面前低头像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

这一类的事情是有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的一

风吹是不应当也不可能的某些食堂可以一风

吹掉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乃至大部分人又要

办起来或者在几天之后或者在几十天之后

或者在几个月之后或者在更长时间之后总之

又要吹回来的rdquo[2] 133134 1960年3月15日他看了

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三份材料即《八个省农村

公共食堂情况》《河南省农村公共食堂情况》《一

九五九年年底全国农村公共食堂情况》十分高

兴当即代中央起草了转发这三份材料的批语

还在这三份材料中为中央加写了一些指示性的断

语在《八个省农村公共食堂情况》材料说到农

村公共食堂认真执行按人定量凭票吃饭节余

归己处加写了一大段话其中说ldquo就全国说

来能够争取占全体农村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人到

食堂吃饭就很好了像河南湖南四川云

南贵州上海安徽七个省市争取了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人到食堂吃饭当然更好rdquo[2] 341 他希望

很快实现公共食堂普遍化也是这一年的三月中

旬他看了黑龙江省委农工部三月五日关于农村

公共食堂情况的电话汇报记录此汇报记录列举

若干具体事实说明该省ldquo大多数食堂办得较好rdquo

并说ldquo目前常年的劳动力食堂是我省农村食堂

的主要形式全民食堂是部分的但发展趋势是

向全民食堂过渡rdquo随即提笔写了以下批语ldquo加

强领导全民食堂猪菜丰富计划用粮指标

到户粮食到堂以人定量凭票吃饭节余归

己按月算账明明白白账单上墙生产生

活两样都强人心振奋rdquo[2] 346347 这个用整齐文

字构成的批语充分肯定了公共食堂这项制度全

面概括了一些办得好的食堂的成功经验明确指

出了办全民食堂的方向这应该是他关于农村公

共食堂的比较完整的构想过了一年随着各地

报送的有关食堂问题的材料越来越多加上他派

出的调查组提供的有关食堂的情况和普通群众的

反映他对食堂的蔽端有了比较多的了解1961年 3月 13日在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及所属

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即三

南会议)上毛泽东说ldquo有些食堂难以为继广

东有个大队总支书记说办食堂有四大坏处一

是破坏山林二是浪费劳力三是没有肉吃(因

为家庭不能养猪)四是不利于生产这个同志提

出的问题值得注意这些问题不解决食堂非散

伙不可今年不散伙明年也得散伙勉强办下

去办十年也还得散伙没有柴烧把桥都拆了

还扒房子砍树这样的食堂是反社会主义的

看来食堂要有几种形式一部分人可以吃常年食

堂大部分人吃农忙食堂北方冬季食堂非散伙

让 大 家 回 家 吃 饭 不 可 因 为 有 个 取 暖 的 问

题rdquo[2] 556这里对办食堂的要求放得很宽了他转

述的广东那个大队总支书记对食堂的评价几乎

全盘否定了食堂这一事物毛泽东对这样的言论

居然能够容忍甚至基本赞同这与 1959年 7月

23日他在庐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对中

国科学院赴河北昌黎调查组否定食堂言论的严厉

批评(指责该调查组ldquo说食堂没有一点好处攻

其一点不及其余rdquo[2] 114)形成鲜明的对照458

月 9日他在长沙同湖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

ldquo食堂的确存在几个问题用工太多浪费劳动力

嘛浪费柴火破坏森林嘛还有浪费粮食再

一个就是社员不能养猪还得两头搞一头是搞

食堂一头是家里开伙rdquo[2] 573 5月 14日他在天

津同河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食堂散得越快

越好政策出自于调查研究[2] 586 食堂问题到此

有了结论5月 21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

议上他说ldquo食堂原来都说是群众要求办说

群众如何热烈欢迎现在看群众实际是不欢迎

的是反对的rdquo[2] 590 看来这是他下决心让食堂自

生自灭的根本原因

以上一系列举措使人民公社不仅在实际上

恢复了高级社的规模 (就作为基本核算单位而

言)也部分地恢复了高级社的某些政策并且开

始注意解决如何发挥集体和社员个人两个积极性

的问题

这个时期毛泽东纠错的行动是真诚的努力

的也是有成效的在一些重要方面刹住了

ldquo左rdquo的思潮的泛滥使经济混乱的情况有所改

变然而那些错误的根源在于建设指导方针的

偏差就是建设事业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上急

于求变核心是一个ldquo快rdquo字当年宣传社会主

义建设总路线虽然说的是ldquo多快好省rdquo

实际上着力点在多快好省一带而过强调

ldquo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rdquo尽管毛泽东比其他领导

人冷静理智不像某些领导人那样不着边际

想入非非但是他也希望并且相信能够在不太长

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直至过渡到共产主义他的思想中同样有不

少脱离实际超越条件的因素所以对于高速

度早转变这类计划和意愿他是发自内心的赞

同高速度前述他的自我批评的相关部分表达

得淋漓尽致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思想倾

向在1960年4月的一次会议上他说ldquo实力政

策实力地位在世界上没有不搞实力的手中

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我们处在被轻视的地

位就是钢铁不够要继续跃进憋口气有好

处十年搞一亿吨钢卫星上天人家能做到的

你也应该做到人能也我亦能也你这么一点

钢年产才一千三百多万吨看不起你是应该

的等我们年产一亿吨钢看得起的看得起看

不起的也要看得起其实这一肚子气早已有了

一百多年来人家说我们是lsquo东亚病夫rsquordquo[2] 373-374

他就是要争这口气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早转

变应该指出毛泽东是中共领导集体中最早认

识到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建立后要实现ldquo两个

过渡rdquo的领导人所谓两个过渡就是由社会主

义的目前阶段到完成阶段的过渡由社会主义的

全民所有制到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而社

会主义的目前阶段又要实现两个过渡即由小集

体所有制(基本队有)到大集体所有制(基本社

有) 的过渡由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过

渡实际上存在着三个过渡毛泽东清晰地勾画

了这整个过程无疑是一大贡献但是他设想的

三个过渡的时间都太短了在《年谱》第3卷涉及

的年代他认为实现第一个过渡只需三五年

最多七年第二个过渡需要十几一二十年第

三个过渡大概需要三四十年在本卷时间段

也看得很容易想得很短暂1959年 11月 16日

他为转发华东协作区会议纪要致信周恩来彭

真信中说ldquo华东此次会议的纪要共五件我

已看过觉得可行建议中央予以批准rdquo华东协

作区会议讨论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ldquo关于

农业生产和人民公社一九六〇年要力争更大的

跃进人民公社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由基本队有

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rdquo[2] 239 12月 2日在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ldquo我在武汉讲过我们不

要先于苏联进入共产主义等也可以但是从集

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等十年犹可再等

就不利了对生产不利了rdquo[2] 244 1960 年 3 月 4日他为转发贵州省委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

况的报告代中央起草的批语肯定贵州省委的报

告ldquo写得很好rdquoldquo是一个科学总结rdquoldquo可以使我

们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事业中在五

年至十年内跃进一大步rdquo[2] 333334 这里断言当时

59

我国已经处在ldquo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rdquo的

进程中实在太离谱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是

不可能彻底纠正大跃进以来的种种错误的他也

不允许触动那个ldquo底rdquo即以ldquo快rdquo为中心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总方针这就是他不能容

忍彭德怀等人在庐山会议上对党的工作中某些带

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所作批评的原因在他看

来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的九个月间

中央一直在纠正错误ldquo左rdquo的倾向扭转了ldquo共

产风rdquo不刮了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制指标逐步

落实ldquo问题都解决了或者剩下尾巴很快就解

决情况好转了rdquo在这个时候彭德怀等人站

出来批评这指责那就是ldquo要攻击这个总路

线想要破坏这个总路线rdquo[2] 129151-152 于是开

展了波及面很广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不

仅中断了纠错的行动而且使已经纠正的错误思

想行为重新抬头甚至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使

日后要用更大的气力才能纠正过来毛泽东后来

也意识到这一点1961年 3月 19日他在广州同

几位同志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第二稿修改问题时说ldquo农村问题在一九五九

年即已发生庐山会议反右使问题加重一九

六〇年更严重rdquo[2] 564

再次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困难与人民

同甘共苦战胜困难由于党的领导工作出现严

重失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极度混乱由于

连年大范围多种类的自然灾害粮食和其他农

作物产量骤降家禽家畜大量减少加上苏联背

信弃义撕毁合同召回全部专家终止援建项

目影响了我们各方面的工作还追讨欠它的

粮油肉蛋四种农产品和外贸欠债 16亿卢

布还有我国自 1959年起发生重大困难突出表

现在粮食不足副食品短缺许多地方发生饿

病逃荒死现象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毛

泽东一方面忧心如焚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既

为人民群众蒙受的灾难而焦虑也为党的工作的

过失而歉疚另一方面从容淡定冷静对待精

心谋划发挥党中央的集体智慧动员组织全党

的力量为战胜灾害克服困难而艰苦奋斗

最重要的是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站在一

起共渡难关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

民是毛泽东从事任何工作遵循的根本原则也

是他克敌制胜的重大法宝面对严重的困难他

更加执着地坚持这一原则他深信ldquo靠老百姓就

有出路rdquo[2] 352ldquo人民是最靠得住的rdquo[2] 516相信群

众就要同群众在一起ldquo我们要和人民站在一

起干部同群众是联系起来的rdquo[2] 448ldquo要适合群

众的要求要反映群众合情合理的要求rdquo[2] 549

ldquo凡是不适合群众要求的事都不办rdquo[2] 541ldquo什么是

上帝人民就是上帝helliphellip团结人民的大多数才

有前途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政党领袖只能是

人民的代表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要倒台了人

民中间最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主要的基本的是

团结工人和农民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代表他们

的意志rdquo[2] 391相信群众就要依靠群众从群众

中汲取智慧和力量ldquo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同

群众合作不要脱离他们要得到群众的同意

经济建设路线也好理论也好总是发动人民群

众同群众合作从群众那里发源如工厂一

样他们供给我们原料rdquo[2] 571-572他把战胜困难的

基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相信人民群众有决心也

有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同时他把自己看作人民

群众的一员视人民群众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

他采取了一个至今令无数正直人士动容的举动

不吃肉只吃素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

他从1960年10月开始吃素不吃肉了他对护士

长说ldquo国家有困难了我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节

约跟老百姓共同渡过难关不要给肉吃省下

来换外汇吃素不要紧rdquo护士长怕他营养不够

影响健康每天都给他计算摄入食物的热量身

材高大的毛泽东的体重这时下降到七十五公

斤[1] 1098 这一举动使亿万人民真切地感受到领袖

同他们身贴身心连心从而极大地教育和感动

了他们激励他们同心同德以泰山压顶不弯腰

的气概面对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战胜

困难

60

如何战胜困难当时最大的问题在农村毛

泽东认为需要从坚决纠正ldquo共产风rdquo和集中劳

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下手

关于纠正ldquo共产风rdquo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毛

泽东作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没有触及产生

ldquo共产风rdquo的根源mdashmdash急于过渡相反各地都在

竞相搞过渡试点且有扩大之势加上几个大

办大办食堂大办县社工业大办土铁路

大办水利大办养猪等等更加助长了一平二调

的ldquo共产风rdquo到了1960年10月ldquo共产风rdquo和其

他几股歪风对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对农村

经济以及人民正常生活造成的极大破坏和严重后

果大量地暴露出来问题已到了非彻底解决不

可的时候了10月下旬毛泽东召集会议讨论如

何纠正和堵塞ldquo共产风rdquo的问题中央委托周恩

来主持起草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

急指示信》经毛泽东审定后于 11月 3日发出

这份紧急指示信规定了十二条政策(简称ldquo十二

条rdquo)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

的根本制度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

误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坚持生产小队的

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

规模的家庭副业少扣多分尽力做到百分之九

十的社员增加收入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

原则供给部分和工资部分三七开从各方面节

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安排好粮食

办好公共食堂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活跃农村经济认真实行劳逸结合放手发动群

众整风整社[1] 1101 这个重要文件的贯彻执行和

随后一些相关规定的出台特别是 1961年春制定

和实施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有

效地遏制了ldquo共产风rdquo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

极性为战胜灾害克服困难奠定了牢固的基

础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ldquo一平

二调rdquo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是从十一月发出ldquo十

二条rdquo指示开始的[2] 601

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主要是确立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按农轻重为序安排经

济建设计划毛泽东说ldquo现在讲挂帅第一应该

是农业第二是工业rdquo[2] 85ldquo不是重轻农而是农

轻重rdquoldquo农业布局问题主要是粮食还有其他

经济作物rdquo[2] 347ldquo要真正以农业为基础rdquo[2] 428这

是从 1958年经济工作的教训中获得的重要认识

是我们党探索有别于苏联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

重要成果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众多农民占大

多数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并

非权宜之计只不过在当时的形势下有着更加紧

迫的意义按照这一要求党中央于 1960年 8月

10日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的指示》要举全党之力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

产搞上去这也是针对现实情况mdashmdash最大的困难

是缺粮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作出的决策毛

泽东就此讲过很多话作过很多批示包括粮食

的极端重要性(ldquo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条rdquo

粮食是ldquo宝中之宝rdquoldquo没有粮食吃会死人rdquo)如

何多种多产粮食和吃法收法管法用法以

及如何征购销售都涉及了为粮食行业提供

了根本遵循1959年7月5日他为印发粮食部副

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〇年度粮食分

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和李先念为报

送这个报告给他的信写了题为《粮食问题》的

长篇批语共五条将涉及粮食的诸多问题都讲

清楚了很完整很透彻且很精彩很生动

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为解决粮食问题是如何地煞费

苦心其中两条是这样的ldquo(三)多产粮是上

策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

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恢复私

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rdquoldquo(四)好好地精

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

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

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

得较多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

气洋洋rdquo[2] 92 那几年粮食产量锐减除自然灾害

外就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放在工业上挤了

农业毛泽东在1960年7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

常委扩大会议上说ldquo农业被挤了十年一挤劳动

61

力二挤设备运输力rdquo[2] 428 为此1961年 1月中旬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一九六一年全国

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

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

方针加强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支援尽最大努力

争取农业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轻工业部门应当

努力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增加生产尽可能地保

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应当适当缩小基本建

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采取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2] 524-525 5月下旬至 6月中旬举行

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二

千万以上本年内减少一千万[2] 589中央机关率先

行动在很短时间中央各部门在京单位从 24万人减少至 12万人精简了百分之五十[2] 607这一

举措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增加了大批劳动力又相

应地减少了城镇商品粮和副食品的供应量对渡

过困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1961年4月7日同农垦部部长王震谈

话时说ldquo在农村中真正将所有制问题改正过来

生产队之间的生产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

义问题解决了上面的瞎指挥完全改正过来真

正搞好了形势有的一年就可以转过来有的要

二三年rdquo[2] 573事实正如他所预言的由于采取上

述果断措施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各级干

部的紧张劳作调整工作较快取得成效到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业生产开始回

升国家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市场商品供应的紧

张状况有所缓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也略有上升

三认定社会主义是艰难而光明的

事业只要遵循其固有规律不懈

奋斗必能成功

这是毛泽东从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年的

实践和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获得的

认识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必须经过

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毛泽东虽

然从总体上肯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大决策坚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设

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然而他毕竟是善于观察问

题思考问题的思想家是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

位置以人民意志和愿望为决策唯一根据的政治

家195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挫折

人民群众受到的损失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的

他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尽管他对挫折损失

的估计不像其他人那样严重更同实际情况有较

大差距并且他总是能够从挫折损失中看到积

极的有益的因素但损失终归是损失包括饿

死了许多人这样的惨重的损失这不能不促使他

作深入的反思经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年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特别

是对 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回顾和思

索同时研究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终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了比较

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认识到在我们这样的底子很

薄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决不是短时间轻而易

举能够成功的他说ldquo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提高

经济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

化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提出了lsquo多

快好省rsquo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

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rdquo[2] 67

ldquo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变成近代化的工农业国

家要人民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化需要几十年的

时间rdquo[2] 212ldquo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

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

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

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

过早了rdquo[2] 270ldquo现在看来建设只能逐步搞恐

怕要搞半个世纪rdquo[2] 510ldquo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

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

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

展rdquo[2] 523 这两次谈话都说ldquo现在看来rdquo即是说

以前不是这样看的这是反思的结果这些认识

同我们党如今对于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比起

来还有不小距离但是较之于初始对社会主义

62

的认识则前进了一大步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速度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实现国家工业化是

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使之立于牢固

之地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显示其强

大威力的必然要求而经济文化落后既使这种

要求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又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和

延缓了它的进程于是工业化速度就成为一个

尖锐的问题ldquo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

尖锐rdquo[2] 259 1959年5月 毛泽东在向兄弟党领导

人介绍我国的现实情况时说ldquo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靠人

力靠手工生产效率很低特别是在农村要

机械化工业也好农业也好要有一个过

程rdquo[2] 54他在读前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有关段落时联系我国实际说ldquo就lsquo保证社会主

义胜利所必需的生产力的发展rsquo来说我们的钢

最少需要一二亿吨rdquo[2] 249 钢产量是经济实力的重

要标志要达到年产一二亿吨的目标必须作出

艰苦的努力他还提出要在世界上站住脚必

须搞尖端技术ldquo国防尖端这个东西要切实抓一

下现在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好像就不是一个

国家人家就不理你rdquo[2] 304ldquo机械化半机械

化自动化半自动化这个技术革命至少搞十

年嘛十年以后还要化就是这么化下去化一

万年再讲不说死了rdquo[2] 388

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巨大的

优越性毛泽东说ldquo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

家好我们要懂得这个原则根本的问题是制度

问题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rdquo[2] 321 社会

主义国家以人民大众为主人一切依靠人民一

切为了人民有关民生的事一定能够比资本主义

国家做得好ldquo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定可以做

到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鱼吃有菜牛

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我们应当

有志气有决心做到这一项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

伟大意义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应当有信心做到这

一项事情rdquo[2] 89 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

人民创造财富人民享有财富有着强大的凝聚

力和号召力能够举全国全民之力办那些关系

全局关系长远的大事因而在国家建设上也一

定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搞得好能够创造资本主

义国家未曾有过的奇迹ldquo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

级统治的三百年是一个大跃进资产阶级能够实

现大跃进无产阶级为什么不能实现大跃进为

什么中国共产党二十三年的历史 (到一九七二

年)不能超过他们呢rdquo[2] 304ldquo中国人人都充满干

劲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五十年后中国

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rdquo[2] 424 据此他坚信

ldquo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大发展在中国这是毫无

疑义的rdquo[2] 247

社会主义建设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遵循其

规律才能健康发展毛泽东指出ldquo事物是按照

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的helliphellip人们必须在自己的

实践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

自己主观地臆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

反映到主观的规律亦即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

理 就 可 以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实 现 人 们 的 理

想rdquo[2] 417 社会主义建设是十月革命之后才开始的

崭新事业对于它的规律我们还知之不多知

之不深要真正掌握它正确运用它来推进社会

主义事业还需经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多次胜利

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毛泽东在阅读上述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根据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建

设的一些规律性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具有重大

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下论述特别值得注

意ldquo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

再生产的共同规律helliphellip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

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

举rdquo[2] 277 要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建立重工业就要

求人民在初期忍受一点牺牲ldquo但是只要我们能够

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

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

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

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

63

展是不利的rdquo[2] 258-259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为避

免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涌到城市里来使城市

人口过分膨胀ldquo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

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helliphellip每个公

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

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

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

一 些 农 村 的 人 口 就 不 会 再 向 城 市 盲 目 流

动rdquo[2] 260ldquo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

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增

加农产品的生产rdquo[2] 315 这里提出了防止多余的

农业人口涌入城市的根本措施实际是缩小工农

差别城乡差别的根本措施历史证明是正确

的可行的是否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哪些企

业由谁去管是有关建设的重大问题ldquo中央不

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还必须同时依靠地方的积

极性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

性rdquo[2] 259ldquo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

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

发展的动力rdquo[2] 266ldquo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

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

浪式发展rdquo[2] 281这是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方

法坚持这样的方法就不会因为社会主义事业

不可避免地遇到某些困难遭到某些挫折而惊慌

失措甚至悲观失望而是能够冷静对待振奋

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意志将社会主义事

业推向前进ldquo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首先就是

劳动者有没有权利来克服各种敌对势力和它们的

影响的问题像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这类东

西掌握在谁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是属于权

利的问题人民内部有各个派别有党派性一

切国家机关一切部队一切企业一切文化教

育事业掌握在哪一派手里对于保证人民的权利

问题关系极大总之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

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够把

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

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

会保险等等权利rdquo[2] 267 社会主义民主的首要问题

是人民自己管理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机关部队

和文化教育舆论等等)以便克服各种敌对势

力及其影响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意义

所作的从未有过的深刻精辟的论述把对于社

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推进到崭新的高度为实现社

会主义民主提供了根本指针ldquo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

lsquo既得利益集团rsquo的问题每一个时期总会有

这样一部分人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

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

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

立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不能只有建设没

有 破 坏 要 破 坏 就 会 引 起 一 部 分 人 的 抵

触rdquo[2] 267-268 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极

其深刻极富远见的认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ldquo既得利益集团rdquo的问题社会的改革进步将

阻力重重举步维艰ldquo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

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

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

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

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

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

命rdquo[2] 275ldquo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

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

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

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helliphellip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

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lsquo边rsquo的helliphellip建成社会

主义也有一个lsquo边rsquo要有笔账例如工业

占多大比重生产多少钢人民生活水平多么

高等等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lsquo边rsquo

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

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

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

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

64

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

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rdquo[2] 263-264 这两

段议论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论述了社会

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

件指出到了共产主义还要继续发展还要经过

许多阶段并非一成不变止步不前了在社会

主义思想史上只有列宁谈到社会主义的阶段问

题但极为简略远不如毛泽东的相关论述清

晰明确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对

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有重要启示

这是运用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的原理和不断革命

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互关系的原理观察社会进

程的范例坚持这样的观点就既能够不懈奋

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又能

够在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使社会从一个阶段向

另一个阶段转变而不会不作艰苦的努力坐等

社会阶段的转变或者混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

界限把将来才能做的事勉强放在现时来做

ldquo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

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

民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

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

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

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rdquo[2] 326 艰

苦奋斗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是共产党

人的政治优势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条件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还有一点值得提出毛泽东始终把世界各国人

民的革命事业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事业看作自己的事业

把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看作人类进步事业的

一部分这期间他会见了许多国家特别是亚

非拉美国家的众多友好人士热情支持他们的正

义斗争真诚感谢他们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支

持和帮助1959年 5月 15日他在会见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和代表时

说ldquo你们来我们国家访问是看得起我们是一种

友谊rdquo[2] 50 同一天在会见智利政界人士时他

说ldquo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是友好的helliphellip

整个拉丁美洲二十个国家见了这些国家的人我

就高兴我感到平等还有非洲人也是一样黑非

洲的人皮肤颜色同我们的不一样是漆黑的但我

见到他们仔细看他们觉得他们很美黑得出

油我们见到他们是兄弟一样rdquo[2] 51 1960年5月8日在会见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工会代表团和各界

著名人士时他说ldquo古巴的人民拉丁美洲的人

民全世界的人民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rdquo[2]390 5月17日在会见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时他

说ldquo你们的斗争支持了我们你们牵制了很大一部

分帝国主义力量你们在北大西洋的后方开了一个

战场rdquo[2] 395 11月 3日在会见南非共产党代表团

时他说ldquo中国人民支持亚非拉以及全世界一

切反帝斗争的人民这句话只讲了一半还有一

半亚非拉人民支持了我们哪一半多我看

后一半多rdquo[2]475 在同外国朋友交往中有一件事很令

人感动1960年5月10日毛泽东会见了古巴军队

总督察加尔维斯少校和夫人并共进午餐交谈

中加尔维斯提出毛主席同志是否可以写一封信

给卡斯特罗(指菲德尔middot卡斯特罗时任古巴临时

政府总理mdashmdash原书注)向他表示支持并写信向

古巴人民问候以毛主席在国际上具有的威望这

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毛泽东爽快地答应可

以就托你带回去转交[2] 392 几天后他给卡斯特

罗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古巴人民的民族民主

革命斗争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坚决的支持[2]406 7月23日他会见古巴工人联合会代表团客人们又提

出请他写一封给古巴人民的信以鼓舞古巴人民

他说上次托加尔维斯少校已带去了一封给卡斯特

罗总理的信如果还需要的话我可以再写如果

那封已经可以了那就不用写了吧古巴客人齐声

说非常需要毛主席的鼓励希望有一封给古巴人

民的信毛泽东说只要对古巴有利的事我都愿意

做好吧我再写一封信给你们带回去会见后

毛泽东又写了一封给卡斯特罗的信由我全国总工

会负责人交古巴工人联合会代表团团长带回[2] 435

ldquo只要对古巴有利的事我都愿意做rdquo这就是一位伟

65

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境界他在上述给卡斯

特罗的信中满怀信心地说ldquo只要各国革命领导核心

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依靠最广大人民

群众坚持不懈地斗争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

阻止人民前进rdquo[2]406 6月7日他在会见阿尔巴尼亚

议会代表团时豪迈地表示ldquo世界的进步是注定了

的我对世界是乐观的rdquo[2]409

注释

①1958 年 11 月 2 日至 10 日在郑州召开的有部分中央领导

人大区负责人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

②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

③1958年党中央在武昌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即11月21日

至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1月28日至12月10

日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④1958年3月9日至26日在成都召开的有中共中央领导人

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

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

参考文献

[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mdash1976)下册 [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 4 卷 [M] 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3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6

[4]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刘 滢】

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 44 ofof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rsquos Lifes Life (from(from 19491949 toto 19761976))

LIN JundeLIN Junde((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jian Committee Fuzhou Fujian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jian Committee Fuzhou Fujian 350001350001))

AbstractAbstract Volume 4 of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focuses on Maorsquos endeavors to overcome the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in advancing socialism in China which include mainly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umming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onducting in- depth investigations and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rrors andwrongs making plans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meanwhile allowing for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 paying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balance prioritiz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order of agriculture light industry and heavyindustry with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attaching foremost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peoplersquos commun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s well as on the wills and demand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asants opposing and stopping resolutely the trends of

ldquogoing communismrdquo boasting and exaggerating achievements and giving arbitrary and impracticable directionsHe asserted that socialism had its own inherent laws and only by following its laws can we develop soundly Hepointed out that as we did not know much about the law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we had to go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experience both victories and failures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m in-depths before wecould learn about and grasp these laws These measures and approach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overcoming the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at that time but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long- term and healthy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Key Words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

66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王遐见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领导干部腐败问题的产生直接原因是对权力的贪欲和对权力边界意识的模糊根本原因是权力

边界制度的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级党政机构应运用底线思维适度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方

式界定机关及干部的权力适用范围加强权力监督完善权力岗位责任制度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组织机构

和社会资源的权力配置和职能领导干部应加强对权力来源权力边界及其分类的理解掌握适度用权方法论

原则自觉践行融科学性法治性与德治性于一体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权力观权力边界党政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67mdash08

正像一切事物均有其度的范围一样权力亦

有其度的边界授权机构法规制度及监督机

构能否对一定权力准确定位和有效监管掌权者

能否对权力来源权力边界及其分类准确理解

以及权力的掌控或使用是否得当决定着权力实

施的成败得失亦即决定其是产生正能量还是负

能量由权力来源限度与边界的意识规定及

适当用权的方法构成科学的权力观体系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党政干

部要ldquo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

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

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

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和廉洁操守rdquo[1] 391在反腐败斗争法规制度建设

上ldquo要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环节合理确定

权力归属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明确

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强化权力流程控

制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杜绝各种暗箱操作把

权力运行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最大

限度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rdquo[2] 189 这为权力边界的

合理定位理性分析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基本遵

循和研究思路

一权力由来及其边界定位

权力运行规律与权力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

的遵循客观的权力运行规律是领导者正当发挥

【收稿日期】 2018-10-19

【作者简介】王遐见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苏省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重大招标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体系

整体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8VSJ005)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研

究》(项目编号16ZD004)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按社会要素贡献分配机制研究》(项目编

号16ZHB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67

权力能动作用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

及其职责范围掌握好权力的度的边界才能确

保权力应用的正确方向和正能量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条件下只有由人民选举

产生代表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人民代表

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力才是正当有

效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产生的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的权力也都是通过立

法的形式加以规定的领导者的权力通常直接或

间接地由群众选举产生或者由上级机关任命

上级机关任命的职权本质上也是在代表人民根

本利益的共产党领导下授予在体现人民共同意

志和人民共同认可的合法情况下才能正式生效

按能力资历和绩效考核的晋升或应聘在得到

所在工作单位大多数员工认可下才能有效实施

因而领导干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权力

最终来源于人民合理定位自己在历史舞台上扮

演的主要角色准确把握角色规范对人民负

责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事业负责我国宪法明

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

样ldquo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

力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

根基永远坚如磐石rdquo[1] 27

对权力合理定位至关重要辩证法大师黑格

尔曾对权力限度作出精辟的论断认为凡一切人

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

等皆有其确定的限度超越这限度就会招致

毁灭习近平高度重视权力的制度构建与安排

强调ldquo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

性长期性rdquo[1] 391-392只有通过制度对不同角色不

同职级的权力合理定位使当权者在政治生态系

统历史坐标系中明确自己的角色规范和职权限

度才有可能把握好权力的分寸份量只有构建

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

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从制度上根

本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定的权力必须规定其有限的职责范围马

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均有保持自己

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即都有质和量相统

一的度事物度的两端或涵容的边界线是判断量

变还是质变的关节点或临界线要求我们凡事都

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遵守基本的政治规矩对于

权力而言所谓适度就是指权力掌控者的认知

和行为要同权力职责范围的度相适应一切权力

均有度失度必然失误我们决不能ldquo置之度

外rdquo要防止过或不及贪得无厌急于求成欲

速则不达甚至可能导致ldquo物极必反rdquo的负效

应量的准备不足不成熟就急于促成事物质

变结果可能导致权力正效用的流产或产生畸形

的负效用

正确运用权力的关键是明确权力的临界点或

边界线正像国界是由若干个界碑所连成的边界

线一样权力的边界也是由若干个规范条例所组

成形成权力发挥的限度运用权力首先应当

把握它的边界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使用权

力权力是有限的国家只是权力的象征权力

只能在授予的范围内自由裁量当权力应用符合

历史规律和社会利益并在道德纪律和法律规

定的范围内使用时权力越大应用得越充分

发挥的正能量也越大相反当权力应用违背历

史规律和社会利益以致突破道德纪律和法律

的底线时权力就滥用得越严重产生的负能量

也越大正如列宁在强调真理相对性时所指出的

那样ldquo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

走了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rdquo[3] 211

二权力边界类别及其界限划分

ldquo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

人心rdquo[1] 385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类型不

同类型的职权具有不同的边界限度不同权力的

边界差别决定着不同的责任担当与能量效应一

个掌权者要想用好权必须在明确人民委托和赋

予的公共权力基础上弄清楚和把握好职责边界

经济边界政治边界道德边界和文化边界从

68

而尽量发挥正能量效应防止和克服负能量危害

权力的职责边界是指履行一定职务所应承

担的基本的职能与责任范围其边界线包括上限

与下限权力履职的边界上限是按照最高标准

圆满完成岗位的目标和任务其正能量便是在职

务分工内通过正当行使职权尽心尽力做好的各项

事务及其绩效职务工资是对其职责绩效的回

报是在完成基本工作量基础上所应得的劳动报

酬奖金则是履职超常发挥形成突出贡献的奖

励权力履职的边界下限是基本的岗位责任和

义务若突破此边界限度采取非正当手段未

能正常行使职权没有做好份内事务或做了不该

做的违规行为便会招致恶性的负能量效应党

纪党法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刑罚等是对权

力使用者失职行为严重后果的必要惩处

权力的经济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经济边际

限度权力经济边界的上限应是权力效用最大

化的极限是职权潜能充分发挥达到经济效益

的最高程度其正能量表现为绩效显著经济利

益最大化经济潜力最大限度发挥等最有利的经

济价值权力的经济边界下限是法律容忍的经

济犯罪量刑的底线突破此底线产生的负能量

表现为逾越一定限额或基本经济法则的贪污受贿

行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盗窃经济情报违背

商业诚信原则违反合同串通垄断哄抬物

价污染环境乱砍滥伐滥捕滥猎等经济犯罪

现象

权力的政治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政治极

限通常是由国家宪法法律地方法规和党纪党

法所规定的政治规矩权力政治边界的上限应

是对实现政治统治最有利的手段和最高法则其

正能量表现为勤政为民对党忠诚报效祖国

廉洁奉公伸张正义等崇高义举权力政治边界

的下限是国家宪法法律地方法规和党纪党法

所限制的政治犯罪量刑底线突破此底线产生的

负能量诸如违背基本政治法则的结党营私排

斥异己打击报复胡作非为违法乱纪抵制

政策分裂祖国泄漏国家机密等政治犯罪现象

权力的道德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道德极

限权力的道德边界上限是利用权力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的公德善

行其正能量表现为德隆望尊舍己为公刚正

不阿襟怀坦白恪尽职守等高尚品行具有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

神权力道德边界的下限是道德规范所容忍的

最低底线越过基本的道德底线从而违反基本

的职业操守和岗位职责违背基本的民意道义

和良心丧失起码的人格其后果势必触犯法

律其负能量体呈现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阿

谀奉承唯利是图等不良品性和不端行为

权力的文化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人文极

限权力文化边界的上限是利用权力尽可能地

激发民众智力斗志凝聚力精神动力的最高

精神境界其正能量便是使民众表现出斗志昂

扬激情满腔忘我精神奋不顾身等精神极

限权力的文化边界下限是一定民族长期形成

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突

破此限度即违反地方民族惯习的基本规矩由

此释放的负能量定是伤风败俗低级趣味庸俗

粗陋弄虚作假装腔作势等丑陋现象

三权力边界的扭曲

领导者的权力是否超出职权的度的边界是

判断权力是否正当使用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权

力能否产生正能量的基本尺度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有人曲解权力的边界以致由于滥用职权而

产生负能量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害

一是越权越位超出职务职权的边界而过度

地用权就是越权或越位如下级干部僭越职权

冒用上级领导的名义发号施令行政领导人突破

职权类型和办事程序用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程

序上级领导违背岗位职责分工越级干涉不属

于自己分管的具体事务对此2013年习近平在

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

调ldquo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

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

69

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rdquo[1] 388 领导干部就应当

严守本分不擅权越位对下对上协调好关系

恪尽职守做好该做的份内工作

二是错权错位把本属于其它单位或个人的

权力拿来加以使用则错权或错位如一些公益属

性的国有企业将生产或储藏的公共产品变成市场

化营利品完全按市场原则拍卖或定价将主营

公共产品承担公共服务的业务责任同附带次要

的营利性业务活动相混淆主次不分甚至颠倒

是非也有一些微观领域的供求关系买卖行

为贸易活动等经济关系本应主要由作为市场

主体的企业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调节的活动

却由政府大包大揽本应属于政府间接调控的权

限范畴却变成了直接干预对此习近平在十八

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ldquo加大政府职能转变

力度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又认真负责管

好该管的事从lsquo越位点rsquo退出把lsquo缺位点rsquo

补上rdquo[4] 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采取

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全面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的

举措体现为纠正权力错位的实际行动已产生

并将进一步产生深远效果

三是失职缺位表现为未履行岗位责任放

弃丧失正当权力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亦即由

主观偏见造成人为的失权或缺位近年来一些

国有企业领导为了能够顺利地嫁接改造在改制

中将公司财产大幅贬值处理把公司股份廉价

地转让给外商或私营企业主以及高管导致国有

资产严重缩水贬值流失使国资控股能力下

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玩忽职守也是一种失职

行为它跟乱权一样会导致渎职比如借口

集体领导而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以

致办事效率低下延误时机酿成难以挽回的苦

果列宁说过ldquo借口集体管理而无人负责是最

危险的祸害rdquo[5] 347

四是专权专行此即独断专行的权力膨胀行

为表现为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将单位中

的大权独揽高度集权一把手说了算一支笔

签字决定单位的审批项目报销项目人事安排

或重要决策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ldquo要按照程

序进行决策特别是涉及资金项目用人等重

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不搞个人专权rdquo[6] 99

表明对部分领导干部胆大妄为独断专行的专权

现象强烈不满并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决策程序

发挥集体领导效能的主张

五是公权私用此即假公济私以权谋私

获取不正当利益如用行政权谋取经济权搞钱

权交易权力ldquo寻租rdquo把职务权当作个人权利

胡做非为ldquo搭便车rdquo把单位法人权当作个人产

权任意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集体财产损

公肥私中饱私囊阳奉阴违随意曲解或变通

上级政策等习近平对此严厉指出领导者要明

确自己手中职权范围把握好权力限度要明确

公款公权的性质ldquo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

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

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

公严格自律rdquo[1] 394

四权力滥用的根源

权力使用是一个主观与客观自身素质与外

在环境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过程权力使

用失当既有主观及行为失误的原因也会有客

观历史根源和现实制约因素习近平指出ldquo面对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

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

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

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为形式

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lsquo四风rsquo

上rdquo[1] 36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源发

于社会存在权力误用滥用的根源是多方面

的是主客观若干原因的集中发酵

一是认识根源对权力的理解和使用存在着

认识误区亦即误用的盲区以为独揽大权才能

提高权力使用的效率权势越大越有威望权力

越ldquo民主rdquo越好权力是上级领导授予的只要

对上负责对下敷衍即可只要传达文件学习

理解上级政策精神即尽职了蒙混过关即可把

70

具体落实政策看成是ldquo自找麻烦rdquoldquo增加负担rdquo

以为ldquo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dquo等等其主要思想根

源在于权力边界模糊权力及岗位的责任淡

薄对公权公职的定位存在误解贪慕虚荣急

功近利权力意识膨胀

二是历史根源除了同历史上的官僚主义有

共同点以外就是受长期存在的权力高度集中的

管理体制局限1980年邓小平在批评当时领导机

关的弊端时客观地分析道ldquo我们的各级领导机

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

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

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

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

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

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

病根rdquo[7] 288 究其症结ldquo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

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

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

统有关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

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

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

权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

次都没有涉及到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

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rdquo[7] 289 对此

习近平也一针见血地指出ldquo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

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

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

实际rdquo[8] 75

三是经济根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影响

(1)单位影响如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政

企不分盈亏不自负许多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

任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体制不完善不少

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未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

(2)个人影响如自身经济利益驱动家庭经济

压力驱动做生意搞经济的收益高于从政的利

益反差等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要争取的

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 社会环境影响

如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反差大价值判断的利益取

向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小农经济

思想浮夸风行贿受贿请客送礼公款吃喝

等不良风气(4)经济体制影响正如邓小平指

出的ldquo经济领域中的某些lsquo官工rsquolsquo官商rsquolsquo官农rsquo

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

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

壑有时两个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地区办起

交涉来会发生完全不应有的困难helliphelliprdquo[7] 294

(5)新旧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制度漏洞如市场经

济发育不健全非法交易不公平竞争腐败的

成本较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等处罚

较轻费用报销的机会多财务预决算审核和监

督失灵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经济法规

不健全执法不严经济政策不配套调适组织

不健全宏观调控失灵暗箱操作信息不对

称垄断结盟非法经营监管不严等

四是政治根源制度失范造成政治体制转换

的真空地带或盲区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

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权超越司法权行政干

预过多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缺乏民主监督

行政监督制度约束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

致以党代政行政权干预经济过多存在权势过

大的官本位体制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

际形成独断专行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家长

制作风基层组织涣散无章可循的自由散漫行

为等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

出ldquo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

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

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

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rdquo[7] 287

五是文化根源消极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影响如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迷信活动官僚主

义专制主义个人特权思想趋炎附势陋习

重情轻法等思维定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讲

排场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率实际速

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社会关系

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因循守旧墨守

71

成规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事物的小生产习惯

势力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轻视科学和教育

的现象西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享

乐主义思想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

围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弊端

六是心理根源个别领导干部个性好强心理

预期过高欲望过大任意妄为唯我独尊急

功近利好走极端由于心理素质差从而自私

心理重政治免疫力差抵御腐蚀的意志薄弱

以致在ldquo钱权色rdquo三关面前经不住考验

五正当用权的方法论原则

掌权者只有在掌握领导科学规律前提下明

确权力基本适用范围和岗位职责才能确保权力

运行恰到好处只有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

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担当意识宗旨意

识从而具备良好素质的条件下公正无私地采

用科学方法才能实现权力使用的正当有效

(一)领导者必须树立权力边界限度与权力民

主监督意识

必须作风端正坚守信念党政干部要端正

工作作风ldquo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

牢 记 党 的 性 质 和 宗 旨 牢 记 党 对 干 部 的 要

求rdquo[1] 394只有坚守信念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

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坚持德才兼备的好

干部标准选拔领导干部必须体现时代发展要

求习近平提出ldquo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

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rdquo力求

ldquo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

人民群众信得过rdquo[1] 412应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将组

织培养与自身练内功相结合ldquo成长为一个好干

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rdquo[1] 416 要树立

权力边界意识赏罚分明对奖惩制度要弄清是

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奖励个人还是奖励集体

奖金来源是上级下达还是部门创收贯彻上级政

策还是另行制定对策的权限边界范畴否则会

走向两个极端或者保守落后助长懒惰或者

好大喜功欲速则不达其结果均可能导致违法

乱纪扰乱人心适得其反应当常修ldquo为政之

德rdquo孔子说过ldquo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拱之rdquo从政应当讲究政德以德润

身习近平指出ldquo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

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

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

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rdquo[1] 394并且要发挥

表率作用ldquo领导干部要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

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

管rdquo[1] 168心底无私天地宽政德端正的干部才

会经常有效地释放正能量要敢于接受群众监

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

督既要像洛克和孟德斯鸠倡导的那样用法律

约束限制行政权力以行政权力制约行政权

力又要像列宁倡导的那样发挥ldquo人民的权

利rdquo对国家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正如习近

平要求的那样ldquo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

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

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

督rdquo[1] 388在监督机制上ldquo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

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

保证权力正确行使rdquo[1] 395只有政务公开保障人

民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并让人民群众公开选举

一切公职人员和拥有罢免权让群众骨干和知识

分子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才能真正实现权

力制约和民主监督只有ldquo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

机制rdquo[9] 56才能有效避免滥用职权现象

(二)权力掌控应坚持宏观适度调控与微观适

当放开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ldquo要强化权力制约科学配置权

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rdquo[1] 395在十

九大报告中他代表党中央具体提出权力配置

策略要求ldquo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

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

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

家机构组织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

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

72

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

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

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

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

离rdquo[9] 59这为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提

出了重要方略我们应当认识到权力掌控在属

于全局和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层面事务上要坚持

一般原则基本原理上级政策及路线方针的主

导作用发挥整体协调优化组合适度调整

必要控制的功能而在属于具体个人的班组

的局部的战术性层面事务上应当适当地放开

政策灵活机动地处理个别特殊问题允许各个

体利用开放性的平台自由自主地发挥自身特长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呈现多样性发展形成各个

体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实现模式在保持

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

系统有序运行的规章制度和日常纪律范围内维

护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在动态平衡中

实现全面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使权力运用在有

收有放有利有节中发挥最佳效能

(三)权力职责应当坚持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权力适当集中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企业改

制资产重组乃至社会动乱战争危险等非常

态情况下为确定和实施重大决策进行重大改

革和重大变动需要发挥权力集中的效率但在

和平的社会常态下权力过于集中则易于形成

权欲膨胀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等现象分权恰

当实行分工负责制在各个环节上能够专人负

责堵塞漏洞在一个较大规模的单位中领导

班子要分工负责同时一些可以由具体部门负责

的事务可以下放权力强化子系统目标责任制和

自组织能力调动基层单位和员工民主自治的积

极性提高其运作效率诚如邓小平指出的

ldquo各级都要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rdquoldquo上下都

要讲究工作效率rdquo[7] 246-247当然也要注意权力

不能过于分散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形成整体合

力应当在合理分权放权过程中仍然要保持正

常有序的集中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

样ldquo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报告工

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

围内的工作rdquo[1] 396

(四)权力享用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ldquo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rdquo[1] 164一定的权力

规定了应当享有的由实际效用带来的一定利益

在职责允许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所获得的经济

政治精神等方面利益是正当的同时在社会

政治舞台上法律和道德也对一定的社会角色作

了相应的规范客观要求权力拥有者承担相应的

义务责任在权责明晰的情况下权力拥有者既

要依法办事依职务章程规定的岗位责任制做好

业务同时由于权力的位能势能高层社会关系

资本和条件的优越上层渠道通畅及惯性力作用

等优势往往可以发挥超常的功效能够解决一

般群众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权力拥有者在不违

背政治原则不增加权力使用公共成本的情况

下除了恪尽职守干好基本的份内之事外还

应当力所能及地为民分忧解难使权力的正能量

最大化应按习近平要求的那样ldquo各级领导干部

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

督当好人民公仆rdquoldquo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

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

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

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dquo[9] 23

(五)权力实施应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它要

求在选拔干部或选举人大代表时发扬民主权利加

以选举同时将群众选举的结果及提出的意见加

以集中处理形成由多数人公意公权所决定的结

果我们应当ldquo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

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相 结 合 既 充 分 发 扬 民 主 又 善 于 集 中 统

一rdquo[9] 61-62相反如果只强调民主凡事均由多数

73

人的意见决定则是一种泛民主主义最终趋向

于保守落后平均主义只强调集中凡事由个

别领导人决定也会独断专行主观武断违背

民意以致难以服众只有在民主与集中有机结

合的基础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统一才

能使选举或表决方式的最终结果获得上下一致的

认同并合乎规律地产生正效应

总之唯物辩证法关于适度原则以及习近平

倡导的权力观思想是探索领导权规律的哲学依

据党政机构依据权力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规

律完善权力职责范围的制度体系优化领导权

力的空间结构划定人权和产权保护的红线构

建科学合理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公民

权产权格局以及具体权力清单是确保权力行

为主体正当用权的先决条件领导干部明确权力

根本来源于人民增强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

感把握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正确用

权的思想前提和政治保证当权者只有牢固树立

权力边界意识遵纪守法地掌握权力上限与下限

的边界和阈限才能有节有序地适当用权避免

滥用职权只有坚持法治与德治并行底线思维

与辩证思维共用自律与他律融通标与本兼

治才能实现决策谋略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

性最大限度地释放权力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

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

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

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

方正出版社2016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

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9]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 春】

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WANG XiajianWANG Xiajian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210023))AbstractAbstract The cause for official corruption lies directly in the greed for power and vague awareness of limits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which is fundamentally attributable to the imperfect power boundary institutions A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Party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shouldthink about worst-case scenarios adopt a moderate and dialectical approach to thinking define clearly the scopesof power for the institutions and the officials strengthen oversight over the exercise of power improve the system of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and the duties of each post and the system of the list ofpower and designate properly the powers and functions for state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resources Leading officialsshould appreciate better the source limi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power master the principles of moderate useof power and consciously practice institutional norms and mechanisms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that integratesound governanc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approach to powe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Xi Jinping

74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施新州

(国家法官学院 行政审判与综合理论教研部北京 西城 100070)

【摘 要】党组是国家各机关中的领导核心因其所在国家机关在组织属性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上的不

同而在角色与功能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或差异性《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主要在共性方面进行了规定

党组需结合实际情况增加自身适应性在《条例》修订时注意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客观要求一是明确不同国

家机关中党组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明确对人才政治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并重原则二是明确授权党组制定党内

法规权限及其效力位阶为其进行自我管理的下位法规制定提供依据三是明确党组职责及党组会议的议事内

容与范围议事程序规则与方法

【关键词】党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依规治党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75mdash11

政党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中国共产党

作为具有长期领导和执政地位的政治组织还是

实现国家各机关之间协调统一的枢纽作为党的

派出机构党组则是实现这一枢纽功能的重要组

织设置也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的重要关节点体现了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

特功能及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为

了进一步完善党组制度提高党组工作的制度

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015年 5月 29日党的第十

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

组工作条例 (试行)》(以下简称 《党组条

例》)是关于党组工作的一部基础主干性质的中

央党内法规①2018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

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 (2018mdash2022年)》(以下简称《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其中涉及修订 《党组条

例》本文通过对党组功能的梳理结合《党组条

例》文本内容期望对其功能定位及功能实现方

式(议事规则等)方面的修订提出建议鉴于论

题所限及论述方便行文中的党组主要是指中央

国家机关中的党组

一角色与功能

党组作为重要关节点的一般分析

作为党的派出机构党组就是在国家各机关

【收稿日期】 2018-11-08

【作者简介】施新州国家法官学院行政审判与综合理论教研部教授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党内法

规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75

中党的小组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于小组成员

皆为该国家机关中的领导成员而且是其核心领

导成员客观上使党组成为国家各机关中的领导

核心因此它在组织机构目标任务运行方

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与党委和其他党组织有着很

大不同其关键性作用体现在其对人大政府

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诸国家机关重大事项具有

决定权党组在基本功能上的共性与在具体功能

上的个性[1]统一于党组在国家各机关中领导和执

政的具体实践因此党组是实现依法治国与依

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所谓关节点从一般

意义上说就是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依规治

党是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托从党的领导和执政角

度来说ldquo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

障rdquo党组ldquo是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

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rdquo[2]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ldquo凡是有党员领导

成员3人以上的经批准可以设立党组rdquo[3]《党组

条例》第5条第2款也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设立党组的范围即包括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

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应当

设立党组同时还规定了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机

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可以设立机关党组代

表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这是党组在角色与功能上的共性体现然

而党组的差异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是基于其

所在单位作为国家机关不同构成部分在组织属

性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上的不同因此各党组

在工作属性工作内容和领导方式上亦有很大差

异性即在其角色与功能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

我们不妨以中央国家机关中的党组为例进行分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党组是党的中央委

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设立的领

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角色和功能一方

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一般政治性质所决

定另一方面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最高权力机

关工作属性决定的就全国人大常委会而言根

据宪法第 57条规定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mdashmdash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宪法第 67条规定

了其 22项职权其中包括ldquo撤销省自治区直

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

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rdquo的权力同时具

有ldquo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

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rdquo

等权力党组作为党中央派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

机构并起到领导核心作用目的是在保证党的

政治领导和人大工作政治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保

障全国人大工作正常有效运转实现其既定工作

目标这就需要党组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同时遵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关于国家立法

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派生权力的

监督权等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这自

然就构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之个性方面

国务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国务院设立

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角色和功能

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一般政治性质

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国务院的行政管理属性决

定的国务院就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在国家政权组织中执行国

家法律从事国家政务机关内部事务和社会公

共事务管理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宪法第 89条规

定了其 18项职权其中包括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

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服从国

务院的领导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党组是党中

央派驻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党组织同样起着领

导核心的作用国务院党组同样需要遵循其政府

管理与行政运行之基本规律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最高

人民法院设立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其角色和功能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

政治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法工作属性决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

76

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

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

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

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的运行

同样需要遵循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工作规律和特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最

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其角色和功能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

构的政治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检察

院的检察工作属性决定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

督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

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检察

院是最高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

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

责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则要遵循法律监督机关的基

本规律和特点开展工作

可见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

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而言它们各自属于不

同性质的国家机关履行着不同的国家职能②因

此在其中建立的党组自然会在工作内容和工作

方式上存在差异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会

导致党组在结构功能上的差异性mdashmdash所在单位上

各自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家

机关中与其下属机关之间的关系状况也会引起党

组的这种差异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立法

机关地方人大常委会之间并无直接的领导与被

领导关系而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下级机

关之间明确存在着直接领导的上下级关系但

是最高人民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则是审级的指

导监督关系并不存在行政层级上的领导关系

那么其各自党组所面临的工作属性工作内容

和范围以及上下级党组之间的工作关系等必然也

存在着个性化差异当然在同一系统单处于不

同层级的党组之间是不发生直接领导与被领导关

系的这一原则早已确定 ③ 事实上《中国共产

党章程》(以下简称ldquo党章rdquo)第15条规定了上级

领导机关一般不干预下级组织的原则 ④之所以实

行不干预的限定是充分考虑到下级党组织所面

临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并使其保持相对的适应

性上下级党组之间更是如此但其职责的范

围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还是会因这种层级关系

的差异性产生各自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上的差异性

二共性与个性

党组功能差异性的规范分析

党组功能是指党组的职责或党组的职能和责

任由其具体角色(即其地位)所决定《党组条

例》在第 3章共 9条对党组的功能进行了明确规

定[3]基本上包括五项内容(1)关于政治领导

职责(2) 关于本单位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

(3)关于干部队伍建设(4)关于对本单位统战

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领导

(5)关于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的职责这些职责

描述了国家各机关党组在功能上共性方面的规定

性我们可以称之为ldquo一般功能rdquo即指作为党的

中央委员会指派的组织机构所承载的基本功能

根据前述规定具体包括政治领导功能重大事

项的决策功能干部管理功能领导群团工作功

能党的建设等自我管理功能等五个方面

党组的政治领导功能是指党组代表党的中

央委员会在所在国家机关中的领导和执政功能

《党组条例》第 3条规定了党组工作的原则其中

第4个原则就是ldquo坚持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本

单位领导班子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相统一把党

的主张通过法定民主程序转化为本单位领导班

子的决定rdquo[3]具体表现为(1)党组将党的指导

思想与所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实际有机结合明确

其工作目标和方向能够完成党在本领域所提出

的目标和任务(2)在政治领导过程中形成能够

集中反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符合所在

国家机关工作规律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和工作

77

方法(3)在所在国家机关工作实践中不断检验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总结经验并充实完

善这一功能集中体现了党组功能的共性特征

党组的重大事项决策功能是指党组作为决

策主体对所在国家机关重大事项作出最后决定的

权力和职责目的是保障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

贯彻落实和所在国家机关具体功能的实现正确

的决策能够引导所在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

开展促进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各自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比较而言党组的此项

功能在不同国家机关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具体

表现在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等各层面

党组的管理干部功能是指党组作为管理主

体对所在国家机关重要干部进行管理的权力和职

责目的是保障党管干部原则的实现和促进所在

国家机关干部队伍的优化干部是任何组织实现

其功能的重要组织者领导者党的干部是党的

事业的骨干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干部队

伍在素质能力上的提升和队伍构成梯队建设等

各方面的最优化因为国家各机关对干部的专业

性上有不同的要求党组的干部管理功能也呈现

出相应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通用型干部和专业

型干部的配备使用和培养等诸方面

党组领导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的功能是指

党组作为领导者对所在国家机关的统战工作和工

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管理权力和职

责这一功能是为了保障所在国家机关目标和任

务的实现也旨在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加强党群

关系但客观而言国家机关本身的行政层级设

置及其管理上层级性设置及其运行原则要求在相

当程度上遮蔽了其初衷

党组关于党的建设等在内的自我管理功能

是指党组作为责任主体对所在国家机关党组织的

建设及其具体管理的权力和职责《党组条例》第

3条规定的党组工作原则之第二条就是ldquo坚持全面

从严治党依据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开展工作

落实党组管党治党责任rdquo[3]国家各机关党组自然

都会按照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⑤来加

强此项功能这也是党组功能共性方面的内容

但在具体管理方式上有相应的差异性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党组条例》关于党

组的职责规定是党组较为共性方面的功能党组

的功能根本上在于体现党在国家机关中的领导和

执政地位正如党章总纲中所指出的ldquo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

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rdquo[4]这是由当

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但是共

性中又包含着个性差异国家各机关中的党组功

能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而具有差异性第一因

国家各机关政治地位不同其政治功能也有所不

同例如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全

国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

间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职责其他国家各机关

是其派生机关行使不同权力并向其负责因此

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这种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决定

了其功能上的差异性第二是国家各机关权力

属性不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

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行使着不同的国家权

力在权力的保障行使等方面存在不同要求

因而各自党组会相应发挥不同的功能以满足这种

要求第三是国家各机关的工作目标工作属

性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及工作方法不同第

四是国家各机关的权力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或相

互制约关系这种差异性促使党组在行使自身权

力实现其功能时需要相应遵循不同的规则或方

式这也是国家政治在法治化转型过程中所要求

的亦如党章总纲中所指出的ldquo党必须保证国家

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

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

致地工作rdquo[4]这就对党组提出了基本的政治要

求要满足这种要求就必须通过各党组具体功

能的个性化差异来实现并保障

党组功能上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其

功能的扩展这种差异性也会相应增强党的十九

大修订通过的党章在第 48条规定了党组的七项任

78

务⑥与之前的规定相比增加了两项内容一是

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

责任二是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

党员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同时对于机关和直

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由过去的ldquo指导rdquo改为ldquo领

导rdquo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所在国家机关中党组的领

导责任和管理权限这在突出党组共性功能的同

时因国家机关工作属性的不同而突显了其个性差

异尤其是在不同领域上下级国家机关党组之间的

关系上根据《党组条例》第 15条第 1款规定

ldquo实行垂直管理或者实行双重领导并以上级单位领

导为主的单位党组可以讨论决定本系统工作规划

部署机构设置干部队伍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

重要事项rdquo[3]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之

间不存在行政层级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其上下

级党组在具体功能上与其他国家机关党组就存在很

大不同而国务院及其相应部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在本系统中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其党组就具有决定

本系统工作规划部署机构设置干部队伍管理

党风廉政建设等重要事项的职责法院系统在层级

上仅有审级上的指导监督关系而不存在领导关

系上下级党组之间的关系就与前者大为不同

了⑦上述各种差异性对党组功能的实现方式也提

出了相应要求

三功能转型

党组的发展历程及其法治化要求

党组功能的实现决定着国家政治的整体效

能其功能实现方式的科学性则反映着国家政治

运行的规范化程度当代中国政治实现法治化转

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以党内法治化带动国家法

治化[5] 而党组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

为它是中国共产党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各环节中一

个独特的组织存在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形成了

以党组为中轴的ldquo双重嵌套rdquo的政治整合结

构[6] 因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首先要求实现党组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优化

即其在自身组织结构设置的科学化与在履行职责

行为上的法治化当前的这一要求当然是相对

于过去而言的为充分说明这种法治化和科学化

要求的现实性还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党组及其功

能实现方式的历史演进

党组的前身是党团最早出现在党的四大通

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中明确规定

ldquo吾党在国民党及其他有政治性质的重要团体中

应组织党团从中支配该党和该团体的活动此

种团体应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志合组之按其性

质隶属于各级执行委员会rdquo[7]党的五大通过的

《对于组织问题议决案》要求ldquo在党面前将来

又有一个问题即集中各方面的指导在工会

在农会在国民党及其他团体为着这个必须

明显组织党团严密服从党的指导rdquo同时党的

第五届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

次修正章程决案》在第十章专门规定了党团的两

项功能一是扩大党的影响二是推行党的政

策另外《关于组织问题草案之决议》也明确要

求ldquo地方支部应在工农群众组织中组织党团以

联结这些组织rdquo同时指出ldquo支部是群众中的核

心党团是受支部指导在群众中发生核心作用的

组织rdquo党的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

规定了党团组织问题党团的目的是ldquo争取该组

织内的大多数分子在自己影响之下rdquo同时要求

ldquo一切党团工作必须在各该非党的劳动群众组织章

程与决议范围之内进行rdquo⑧这就提出了党团与非

党的劳动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处理原则即党

团的工作不能超然于所在的群众组织之上党的

六大通过的党章专门规定了党团进一步明确了

其具体任务即ldquo加强党的影响实行党的政

策并监督党员在非党组织中之工作rdquo这就扩展

了党团的功能即加强对非党组织中党员的管

理当然党团的任务决定了党团的工作原则

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除了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党团的结构与

功能及其具体运行方式还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客

79

观影响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党在恶

劣环境中形成了一元化领导方式其基本点是

ldquo党的中央局及地方党委为各该地区的最高领导机

关统一各地方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中央局及

各级党委的决定指示同级政府的党团(后为

党组)军队的军政委员会以及民众团体的党团及

党员均须无条件地执行rdquo[7]这就决定了其职责

的履行完全是行政命令式的到了党的七大党

在局部执政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党团的运

行方式也要相应变化在名称上党团改为党

组七大通过的党章在第九章专门规定了《党外

组织中的党组》对党组设立的条件和范围进行了

规定对党组的任务则表述为ldquo在各该组织的领

导机关中指导党员为加强党的影响实现党的政

策而工作rdquo⑨ 事实上又恢复到党的五大时的规

定更加强调党组的领导功能而非其管理功能

了同时对于如何处理党组与相关党的支部的

关系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作了

进一步说明明确了党组任务的特殊性并指出

在ldquo必要时并得指导该机关中的党的支部动

员该机关中一切党员来协助自己的工作rdquo⑩可

见当时党组的工作方式是按照党内传统和惯例

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实现全面执政为了尽快

建立国家政治体系并克服各种困难中央在 1949年 11月作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

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

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要求ldquo国家各机关

的领导人员中包括许多非党民主人士按照党组

系统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通过党组在政府部

门实现党的政策和决定并加强党员干部和非党

干部的团结rdquo[8] 174首次在全国政权机关中设置党

组客观上促进了新生政权的成长和发展随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ldquo五四宪法rdquo的

颁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掀开了新的篇

章同时新生政权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官僚主

义等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克服这需要党组的任

务及其工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八大党章在第九章

专门规定了《党外组织中的党组》其中第59条规

定了党组的五项任务104877810486491048659把ldquo巩固党和国家的法

律rdquo作为党组的任务表明党组在履行职责时开

始在治国理念上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历史挫折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在第

九章专门规定了党组的设立地位构成和任

务 104877810486491048660其中第46条规定了党组的任务ldquo主要是负

责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

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党组织的工

作rdquo[4]关于党组的设立规定ldquo在中央和地方国

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或其他

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rdquo到党的十三大

修改党章时修改为ldquo可以成立党组rdquo即将这一强

制性规定改为建议性规定原因在于党的十三大

报告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其中核心思想

是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并提出ldquo党应当保

证政权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应当充分尊重而不是

包办群众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rdquo为此明

确ldquo政府各部门现有的党组各自向批准它成立的

党委负责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统一和效能要逐

步撤销rdquo[9]其本义是希望通过抛开党组织传统运

行习惯和方式来实现国家各机关自身工作的规范

化和科学化但是这显然是削弱了党的领导原

则不仅不符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要

求也客观制约了国家机关功能的实现于是在

1989年之后党组又陆续得到恢复在此基础

上党组又经历了一个不断加强和完善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其功能的不断增强和领导核心作用的

强化1992 年党的十四大修改的党章恢复了十二

大党章对党组的规定对党组的任务增加了两项

内容一是ldquo负责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

群众rdquo二是ldquo指导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rdquo并

明确ldquo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工作

部门可以建立党委rdquo[4]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强

调了ldquo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rdquo同时强调了党组

管理干部的职能104877810486491048661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修改的党

章沿用了十六大党章的表述

8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

略部署和具体实施规划极大促进了党组在结构

与功能上的优化(即其科学化与法治化)因为

ldquo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

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

义法治全会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lsquo三统一rsquolsquo四善于rsquo并做

出了系统部署rdquo[10] 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重要关

节点的党组在目标任务结构功能运行原则和

行为方式上都需要进一步法治化于是《党组条

例》应运而生第一次用基础主干性中央党内法

规的形式对党组的设立职责组织原则议事

决策和责任追究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初步满足了

党组及其运行法治化与科学化的规范性要求党

的十九大修改的党章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的功能

在新时代对党组提出了新要求也体现了对《党

组条例》进行修改的紧迫性

四功能定位及其依据

对《党组条例》修订的建议

优化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目的是实现党的

目标和任务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当

然面对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具体条件党组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因此《党

组条例》在修订时应注意到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

两方面的客观要求据前述分析党组的功能是

由其作为党组织体系(党中央)派出组织和所在

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一双重角色所决定的党

组功能定位就需要建立在党组织运行原则和所在

国家机关运行原则基础之上因而党组作为党

中央的派出机关在外代表党中央不折不扣地贯

彻执行党中央业已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

作为所在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首先要确保所在

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既定目标的实

现并遵循所在国家机关工作属性所决定的工作

原则和基本规律基于此修订《党组条例》时

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不同国家机关党组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党组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

则党组的组织执行力和运行状况直接体现着党

在各领域的领导形象和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

的领导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

力就要加强党组建设并提升其工作效能为

此党组就要结合所在领域实际运行情况和基本

特点及其要求有效开展工作既要将党的大政方

针路线政策贯彻到位又要保障本单位本部门工

作目标的实现如前所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

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分别履

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包括立法权任免权决

定权等)行政权和司法权等不同权力遵循着立

法行政和司法等不同工作规律因而其工作运

行机制亦不同 104877810486491048662 相应地党组要发挥领导核心

功能就需要结合其所在领域或部门的工作实际

及其规律要求开展工作明确自身职责范围总

结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工作内容和方法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在领

导人大工作政府工作和司法工作以及群团工作

和社会工作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人大

工作规律政府工作规律和司法工作规律等有了

深刻认识应该在总结这些规律认识和工作经验

的基础上对不同党组的工作规定出各自具体的

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

因此党组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是由其工

作内容决定的它们所要决定的若干重大问题分

属于不同工作类型并具有不同工作性质其解决

方式也就存在不同的原则要求这些原则要求要

体现在党组会议与所在单位工作会议的关系处理

上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处理好党组会

议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之间的关系委

员长会议由常务委员会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

书长组成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104877810486491048663而

党组的领导和执政功能直接体现在对这些重要日

常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上国务院党组最

高人民法院党组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都要通过

81

处理好党组会议和机关业务工作会议的关系来展

现其领导地位能力和水平就二者的关系而

言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原则做好本职工作是

基本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为了做到这一点党

组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应在对第 10条第(二)

项所规定的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

安排等进行专业化区分进而明确规定专业化而

且针对性的决定方式哪些需要按照党内民主集

中制原则哪些需要多数原则哪些需要党组进

行决策哪些需要扩大范围进行决策这就需要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处理好党组会议与相关

工作会议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建议在《党组条

例》第 3条增加一项内容即ldquo坚持实事求是

尊重本单位工作所遵循的基本规律rdquo

(二)明确授权党组制定党内法规权限及其效

力位阶

上述党组所制定的规则规定办法细则

当然属于党内法规范畴但是它们在效力等级

上究竟是属于哪个层级的党内法规呢在具体类

型上又属于哪一类型的党内法规呢例如在现

实政治生活中2016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曾颁

布 《中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规则 (试

行)》对最高检党组的工作职责原则制度

程序监督责任和党组自身建设作出了明确规

定这是ldquo最高检全面系统规范党组工作的首个文

件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4全国人大设立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党组和全国人大机关党组其机关党组也于

2017年6月28日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全国人大机关党建工

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实施办法》

等根据其基本属性它们当然属于党内法规范

畴但若问它们是否属于中央党内法规这就首先

需要明确中央党内法规的内涵与外延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以下

简称《制定条例》)第 2条对党内法规的概念界

定104877810486491048665党内法规可以分为三个效力层级即中央

党内法规中纪委和各部门党内法规以及地方党

内法规构成了ldquo1+4rdquo 纵向上的效力位阶[11]

可见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党的中央组织以

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

区直辖市党委而中央党内法规制定主体就是

党的中央组织因此要搞清楚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等各党组所制定的党内法规是否属于中央党

内法规就要搞清楚党组本身是否可以称为党的

中央组织根据党章第3章的规定党的中央组织

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中

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党的中央军

事委员会而第2章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其中第

13条第3款规定ldquo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可

以派出代表机关rdquo上述各党组属于党的中央委员

会的派出代表机关形式之一它们在具体结构与

功能上显然不能与党的中央委员会相提并论并

不具有中央党内法规制定主体资格因此上述

任何一部党内法规也自然不属于中央党内法规

但是上述各党组工作所辐射的领域则是全

方位的其党内法规的实际约束力在范围上又是

全覆盖的鉴于党组制度直接关乎党的领导执政

方式及其能力水平这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以

保障党组的领导核心功能及其实现因此应明

确授权党组制定自我管理和所属领域党内法规的

权限建议《党组条例》第 10条增加一项内容

即ldquo可根据单位工作属性规律和特点制定符合

党组织建设需要的党内法规rdquo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为党组制定自身范围内的党内法规提供直接依

据当然此类党内法规既不属于中央党内法

规也不属于中纪委和中央各部门诸如中央组织

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央对

外联络部中央政法委等中央部委机构所制定的

党内法规更不是地方党内法规我们可以称之

为ldquo派出机构党内法规rdquo其效力仅限于其派出机

构及其所在单位系统之内这一点可以在《制定

条例》修订时呼应一下

(三)明确党组职责及党组会议的议事内容与

范围议事程序规则与方法

82

党组的职责包括总的政治领导责任和其他具

体职责两部分因为党组是中央设立的领导机构

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首要职责当然是履行好

政治领导责任即ldquo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

落实的重要作用rdquo[3]同时《党组条例》第 10条

至第 16条所规定的具体职责诸如领导并加强人

才队伍建设领导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领导从

严治党的职责等等都是其共性方面的要求

而忽略了其个性化差异我们以党管干部原则和

人事任免决定权的关系为例《党组条例》第11条强调党管干部原则第24条第2款规定ldquo党组讨

论决定人事任免事项应当严格按照《党政领导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执行rdquo[3]尽管现有规定

隐含着关于ldquo人才rdquo的专业化要求但在部分领

域的具体实践中对其专业性的要求往往会因各种

原因被忽略掉了这与专业化分工的现实工作需

要是相背离的如何在坚持干部管理的政治原则

时还能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要

求这一点需要在《党组条例》中进行明确国

家各机关相应的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和司法工作

都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对其工作者也就有了专

业性限制鉴于此建议在《党组条例》第 11条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定中明确对人才的政

治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并重原则将党管干部原

则和专业化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党组条例》在第5条第6条第7条规定了

党组的设立和对党组书记的要求第 17条则对党

组书记职责进行了规定从上述规定的具体内容

来看对党组书记这一ldquo关键中的关键rdquo角色仅

规定了一般性要求而缺乏基于相应工作和职务

专业属性上的限定性要求诸如在工作经历知

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定为有利于所在单位开展工

作及其工作目标的实现建议在第7条增加如下内

容即ldquo党组书记应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阅历和

教育背景rdquo

党组是所在单位的决策中枢讨论并决定所

在单位重大问题党组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就

显得十分重要尽管《党组条例》对此也进行了

规定例如第23条至第27条规定了议事决策的基

本程序和原则然而这些规定也仅是总体性要

求忽略了党组在立法工作行政工作执法工

作和司法工作中决策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在相

应条规中增加如下表述ldquo根据具体工作的基本属

性规律和特点要求进行科学决策rdquo以保障其单

位工作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建议在第

10条增加一款ldquo对于不同类型的重大问题应采

取不同的讨论和决定方式rdquo这样就可以兼顾到党

组决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以适应其功能实

现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要求

综上所述党组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优化需

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党组条

例》 的制定本身就是这一优化过程的阶段性成

果不仅促进了党组在领导和执政方式上科学化

和法治化还增强了其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和水

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ldquo依法治国与依

规治党有机统一rdquo并要求ldquo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

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rdquo[12]我

们知道《党组条例》既属于党的建设(主要是党

的组织建设)方面的中央党内法规又属于党的

领导法规制度因此对 《党组条例》 进行修

改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政治在实现法治化转型的

过程性要求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础性支

撑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党组建设进而推进党内民

主和党内法治的要求为实现依规治党提供制度

性保障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统一于当代中国政

治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法治化进程之中

注 释

①《党组条例》规定了党组设立的条件范围原则和职责等

内容是党组设立和运行的总依据总遵循其中第2条界

定了党组的概念即ldquo党组是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

导机关中设立的领导机构在本单位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载《人民日

报》2015年6月17日第2版

②另外还有在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组其角色

和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也充分体现着党的领导功能

本文仅讨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党组

83

③例如邓小平曾在《党和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指出ldquo上

下级党团不发生关系rdquo参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

④具体表述是ldquo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

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在通常情况下要征求下级组织的

意见要保证下级组织能够正常行使他们的职权凡属

应由下级组织处理的问题如无特殊情况上级领导机关

不要干预rdquo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载《人

民日报》2017年10月29日第1版

⑤ldquo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

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rdquo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

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第1版

⑥第 48 条规定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

从严治党责任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

管理工作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党员

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团结党外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

家交给的任务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中

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

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

29日第1版

⑦但是关于人财物省级统管司法改革就要求上下级法院

的省内垂直管理高级法院的党组就有了相应类似的职

责同时当前司法改革正在攻坚阶段上下级法院的关

系还应根据改革需要在不同工作领域进行细致划分

⑧ldquo党团乃是隶属于各该级党部的一种组织受各该级党部

的指导机关指挥他没有自己组织的系统和指挥系统上

级机关中党团决不能直接指挥同一团体中下级机关的党

团(如铁总的党团决不能直接指挥各铁路工会的党团全

总的党团不能指挥各省总各全国产总的党团等)但决不

因此而妨碍工农会的独立的组织和指挥系统就是说工

农会上级机关可以受该党团的影响而指挥下级工农会

然并不能由上级党团直接出面指挥下级党团同时下级

党部对于其所管辖的党团指导必须根据于上级党部对

各项工作的方针使其能与上级党团的行动相合rdquo参见

《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党的六大通过)

⑨七大党章第60条规定ldquo在政府工会农会合作社及其他

群众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凡有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三人以

上者即成立党组党组的任务是在各该组织的领导机关

中指导党员为加强党的影响实现党的政策而工作rdquo

⑩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一九四五年五月在中国共

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明确指出ldquo各级政府

机关及其他机关中党的支部应直接由同级党的委员会来

领导这种机关支部不应该代替党组的工作党章规定

这种机关中的党组由在该机关中负责的党员来组织有其

特殊的为党的机关支部所不能代替的任务党组在实现自

己的任务有必要时并得指导该机关中的党的支部动员该

机关中一切党员来协助自己的工作rdquo

104877810486491048659《中国共产党章程》(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国共产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第59条规定ldquo在这些组织中负

责实现党的政策和决议加强同非党干部的团结密切同群

众的联系巩固党和国家的法律同官僚主义作斗争rdquo

104877810486491048660党的九大和十大在党章中取消了党组的规定直到党的

十一大通过的党章才重新恢复了关于党组的规定第14

条第2款规定ldquo在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中应设立党组

中央一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党组成员由党中央指

定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党组成员由相当的

党委指定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八日通过)

104877810486491048661第四十六条规定ldquo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

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

立党组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

工作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rdquo见《中国共产党章

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2

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04877810486491048662另外在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组其角色和功

能也有不同的要求

104877810486491048663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处理的常务委员会重要日常工作包括

四项(一)决定常务委员会每次会议的会期拟定会议议

程草案(二)对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和质询案决定

交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

议审议(三)指导和协调各专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四)

处理常务委员会其他重要日常工作参见《中华人民共

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载中国人大网http

wwwnpcgovcnwxzlwxzl2000- 1206content_4425

htm2018年8月29日最后浏览

104877810486491048664《中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规则(试行)》专章明确了

更合党组工作要求和内容的7项工作制度细化了议事决

84

策决策执行决策复议事项督办文稿审签5个方面的

工作程序规范了更具最高检特色的及时备案监督党组

集体监督领导亲自监督建立台账监督群众评议监督

等 5 个方面的工作监督参见《最高检颁布党组工作规

则 党组职责范围内事项个人无权决定》载《法制日报》

2016年5月19日第1版

104877810486491048665《制定条例》第2条规定ldquo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

规章制度的总称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

(中共中央2012年5月26日印发)载《中国共产党党内法

规选编(2007-2012)》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陈尤文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运作模式与机制建设

[J]社会科学2005(11)

[2]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

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5-29

[3]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

06-17

[4]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

[5]施新州当代中国政治体法治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基本

特征[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6)

[6]吴晓林郭慧玲党组政治研究ldquo双重嵌套rdquo的政治整合

结构[J]探索2016(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1921mdash1949)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2 卷

(1949mdash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

[11]宋功德坚持依规治党[J]中国法学2018(2)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责任编辑 赵 春】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mdashmdashmdashmdash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mendment to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mendment to RegulationsRegulations

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HI XinzhouSHI Xinzhou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nd Theory National Judges College(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nd Theory National Judges CollegeXicheng BeijngXicheng Beijng 100070100070))

AbstractAbstract Party leadership groups are the leadership cores in state institutions They differ in roles andfunction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features purposes and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As the Regulations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inly makes provisions in terms ofcommona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amendments to it First clarify the work principles that different Partyleadership groups should follow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mphasis on both political and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personnel should be added to Article 11 on provisions of strengthening personneldevelopment so as to combine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supervising officials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fessionalismSecond empower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o formulate internal rules and clarify its effectiveness level so as toprovide the basis for it in formulating lower rules of self-supervi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be explicitly authorized to establish the ldquointraparty regulations for the resident agencyrdquo in provisions on thebasis for formulating lower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self-supervision Third define clearl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and specify the contents scopes procedures and methods of the meetings

Key WordsKey Words Party Leadership group Regulations 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85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席军良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关键是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

色党建品牌创建思路不仅能解决传统党建模式ldquo四化rdquo问题而且为国有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打造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关键是要处理好ldquo做实rdquo与ldquo做活rdquo的辩证关系具体体现在做好ldquo加法rdquo构建有

效对接机制做好ldquo减法rdquo构建有效消解机制做好ldquo乘法rdquo构建有效共建机制做好ldquo除法rdquo构建有效适

应机制由此实现将自上而下的方向把控与自下而上的参与有效的对接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有效联动确

保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86mdash06

2016年 10月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

设工作会议上指出ldquo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

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

lsquo根rsquo和lsquo魂rsquo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rdquo[1]

所谓ldquo独特优势rdquo就是要通过坚持和加强党对国

有企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党组织建设融入到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过程之中进而实现建立中

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实现以上目

标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ldquo全面解决党的领

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rdquo

那么如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ldquo四化rdquo难题

又如何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实现建立中国特色现代

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呢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

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文献探讨从具体问题到品牌建设

习近平明确了国有企业党建的ldquo四化rdquo难

题研究者大多就ldquo四化rdquo难题中的具体问题及

其化解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是国企党建具体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重

点探讨某一具体难题如李征认为国企党建ldquo边

缘化rdquo主要表现是党的组织在企业组织体系中的

地位难以保障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责任难以落实

和党务工作力量不足[2]朱珊珊提出存在ldquo两个不

到位rdquo即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不到

位[3] 陈民强从责任落实不到位基础管理不扎

实人员配备不充足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制约国企

党建活力的因素[4] 章治国分析了制约国企党建

【收稿日期】 2018-11-01

【作者简介】席军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西部国情研究中心专职教师政治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ldquo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新时代党建工作品牌研究rdquo课题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86

的四大瓶颈即思想认识障碍体制性障碍机

制性障碍和内生动力障碍[5]黄文生从思想认识

公司治理党建预生产融合党员能力干部职

工ldquo获得感rdquo等六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国企党建存

在的问题[6]

二是问题导向的国企党建解决思路研究潘

桂妹提出了ldquo双管齐下rdquo的创新思路即创新国

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国有企业党建

工作的内容载体[7]王新文则认为应结合自身特

点突出实践特色发挥制度驱动载体推动

典型带动党群互动等ldquo四动效应rdquo来增强党建

工作的执行力活力感召力和凝聚力[8] 陈民

强认为积极探索增强国企党建活力的有效途径主

要有提素质树正气增活力塑形象鼓干

劲[9] 黄文生提出从思想引领党的领导与完善

公司治理统一党建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稳定

的深入融合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

干部职工和社会大众有ldquo获得感rdquo时代创新等六

个方面进行强化[10] 于芳则提出从创建ldquo学习

型rdquoldquo创新型rdquoldquo活力型rdquo廉洁型rdquo党组织的角度

化解党建难题[11]刘宝增提出要在党组织发挥作

用ldquo组织化rdquoldquo制度化rdquoldquo具体化rdquoldquo制度化rdquo上下

功夫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

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12]

从当前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大都集中于

从问题的剖析中寻找国企党建发展的思路可以

认定为是以问题为统率的解决思路这些研究是

以问题为导向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很容易

陷入就问题研究问题的局面从而缺乏系统性的

思考同时国有企业发展上有着很强的ldquo经济

优先性rdquo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通常很难将党建与

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这显然难以适应国有企业发

展的要求时代呼唤一种新的党建工作模式来解

决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内在机

制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迫切

需要以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适应性的工作思路构

建新的国企党建发展模式以党建特色品牌为统

领的工作模式应运而生

首先党建品牌创建能够为国企党建工作注

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党对

国有企业的领导ldquo一以贯之rdquo同时又要ldquo紧紧围

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

化边缘化问题rdquo之所以会出现ldquo四化rdquo问题

就在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否能够不断适应企业

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适应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

领导的需要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命题国有企业党建

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现象应用符合国有企业

发展的新党建理念用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的思想代替旧有的理念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与时俱进党建品牌创建作为新的时代理念和工

作思路能够为国企党建注入新的活力也必然

能够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其次党建品牌创建能够成为新时代加强国

企党建的抓手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国有

企业制度的有效保证党建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

工程它既涉及到国企党建中一般问题的解决

而是更重要的是引入新的要素新的机制来实现

国企党建新的突破正所谓ldquo人叫人干人不干

机制催人人不闲rdquo在新时代党建品牌创建着力

于通过有效机制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治理实现有机

融合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现有机结

合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实现有效统合突破

ldquo党建乏力党建低效rdquo的困局由此它必然成

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国企的有力体现

也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目

标在企业的有效表现相比于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的党建工作思路品牌创建思路更具有战略性

系统性和发展性

二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基础保障

与推进要素

党建品牌创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

长期的建设过程不过如果国有企业能够形成

自身独特的党建品牌那么在推进新时代国有企

87

业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为国有企业党建品

牌的创建提供了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不

仅是必要的而且需要不断提升

(一)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必要保障

党委领导有力是品牌创建之ldquo心rdquo国企党建

品牌创建需要坚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核心其中党

委领导是新时代品牌创建之ldquo型rdquo坚强有力是新

时代党建品牌的ldquo魂rdquo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

新时代国企党建品牌创建中党委坚强有力的领

导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导上也体现在品牌创建全

过程的有效支持上 (如资源动员人力支持等

等)同时党建品牌创建有一个相应的过程这

不仅要求党委领导坚强有力也要持续用力这

就意味着保障品牌创建的成功必须紧紧依靠国

有企业党委来持续提供资源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红色挖掘有方是品牌创建之ldquo根rdquo习近平指

出ldquo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因

为其内在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

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是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要

让旧居旧址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把红

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

传承好rdquo国有企业要打造自身的党建品牌必须立

足于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其中ldquo红

色rdquo是内涵要发现能够体现国有企业所在区域

特色行业特色的红色资源这是把党建工作成

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前提基础ldquo挖掘rdquo是要

求不仅要了解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还要深度

挖掘红色资源的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在了解

ldquo表rdquo的基础上实现对ldquo里rdquo的把握真正明确红

色资源的厚度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将红色资源与

国有企业的业务发展实现有效对接

调查研究有度是品牌创建之ldquo法rdquo2013年 7月 23日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

会时强调ldquo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

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

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

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rdquo国企党

建品牌建设需要加强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在

形式上体现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在层次上体

现为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只有在对内上进行全

方位的深度调查才能明确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才

能真正将问题纳入到党建品牌创建中予以解决并

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只有在对外上进行多层面的

纵深调查才能明确本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亮点

和特色不至于ldquo人云亦云rdquo在经过深入对内

对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深度的研究才能有的放

矢也才能够确保创建的品牌符合企业所需时

代所要

制度保障有效是品牌创建之ldquo表rdquo在国有企

业党建品牌创建中除了党委的核心领导把握方

向和进度红色资源的有效挖掘作为核心内容

外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在一个时期内

能够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就需要在企业

内部建立或形成一种制度使品牌创建运转起

来首先需要有上下贯穿的有效组织体系执行

品牌创建工作党建品牌创建是一个系统性工

程涉及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要克服资源整

合的难点必须要组建执行有力的机构其次需

要赋予党建工作部门以有效的横向资源整合能

力国企党建工作虽不仅仅是党建工作部门的职

责但在同一个层级必须要由党建部门或党建专

干来组织党建工作交流内部支部间的党建联动

都需要党建部门来协商和组织同时对于公司

层面的党建工作部署都需要依靠党建工作部门

来有效落实最后需要有规划性的时间保障

这个时间保障必须要紧凑且有一定弹性空间过

于紧凑就难以提炼出特色亮点而变成任务性的申

报过于弹性则可能因为管理力度不够而陷入构

建无效的困境破除这两者需要国有企业在制度

上形成一种三年或五年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党

建工作目标将品牌建设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二)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可能条件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品牌创建的政治基础

8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ldquo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

中党是领导一切的rdquo[13] 20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

顺应时代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的

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ldquo长子rdquo

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形势下推进党建品牌创

建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企业发展

要求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个大势下国有企业

才有坚定的政治基础将党建工作切实转化为自身

的发展动力才能将党建工作真正融入到业务工

作中实现党建引领发展党建推动发展的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品牌创建的社会基

础习近平强调ldquo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

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rdquo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

要内容也将成为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社会

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庄严宣告

ldquo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

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rdquo[13]在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的时代背景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理念

指引下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迎来了新的ldquo东

风rdquo必须要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保

障人民共同利益的政治任务实践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要义

ldquo党建+rdquo项目是品牌创建的有效载体形式

党建品牌创建不是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由点到面

逐步推进的过程要把党建品牌创建的成本和风

险降到最低就需要借助有效的载体当前在

国有企业中广泛实行的ldquo党建+rdquo项目就是一种有

效载体首先ldquo党建+rdquo项目鼓励国有企业员工

努力结合自身支部部门特色进行ldquo党建+业务rdquo

的深度融合进而提炼出部门性局部性的亮

点是一种由下而上汲取智慧的有效方式也充

分激发了国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二ldquo党建+rdquo项目的推进不是封闭性的而是

开放的它强调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融合有

助于形成以部门为基础或以党建内容为基础的多

元联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调动多方力量与资

源实现党建有效目标的重要形式

三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

从理念上来说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过程既

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过程也是践行建立中国

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过程这就要求一方面

要将党建品牌做ldquo实rdquo只有ldquo做实rdquo才能实现党

的领导全面加强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将党建品

牌做ldquo活rdquo只有ldquo做活rdquo才能将党建特色优势转

化为国有企业发展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建立中国

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

ldquo实rdquo与ldquo活rdquo具有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ldquo实rdquo是ldquo活rdquo的前提

基础也是ldquo活rdquo发挥和发展的载体也就是说

ldquo实rdquo是ldquo活rdquo的根基所在如果没有党建品牌建

设的ldquo实rdquo那么就不会有党建品牌建设更好的

ldquo活rdquo而ldquo活rdquo能够更好地做好ldquo实rdquo也能够为

ldquo实rdquo助推动力为党建品牌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

蓝图创造活力党建魅力党建和辉煌党建如

果没有ldquo活rdquo那么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建设就很难

有更好的发展党建之ldquo实rdquo可能略显僵化缺乏

应有的生机与活力ldquo实rdquo与ldquo活rdquo的辩证关系

从实践上来说是要找到有效思路统筹党的全面领

导与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目标并将其体现

到公司治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要做好四ldquo法rdquo

(一)做好ldquo加法rdquo构建有效对接机制

国企党建工作从来就不是附属而是有效引

领力量在新时代的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建设上

需要牢固树立ldquo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

展rdquo的工作理念应当明确的是国企党建发展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方向性把控又需要自下而上

的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明确

在把握方向的基础上创造有利条件有效路径将

党员的能力发挥出来把党员的能量聚合出来

这是纵向关系层面对接机制的构建在横向关系

层面要打造党建与企业治理的有效对接机制

在国企党建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党建与生产经营

ldquo两张皮rdquo的现象以至于出现ldquo说得最重要干

得不重要忙得什么都不要rdquo的局面党建要真

89

正成为企业治理和发展的核心引领力不能靠硬

性的匹配而是要做柔性的对接应该说最重

要的是将确定的党建品牌核心要素引入到对国有

企业治理与发展的问题分析中在实践上要以问

题为统领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上的实用性意

蕴由此才能真正以党建工作实效推进业务工作

的落实具体来说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思

想上的融通将红色资源与企业服务宗旨卓越

企业文化相结合构建体现ldquo地方特色型发展指

向rdquo的党建精神增强企业以ldquo人民为中心rdquo的

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二是工作上的融

合推进党的建设与企业的组织领导运行管

理制度保障责任落实绩效考核等方面相结

合实现融入发展抓党建进入管理起作用三

是实践上的融汇谋求共产党员的先锋意识与普

通员工的职业规划结合坚持党员素质提高与企

业骨干培育相结合构建体现ldquo人的全面发展目

标rdquo的党建特色

(二)做好ldquo减法rdquo构建有效消解机制

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应是为了党建而党

建而应坚持直面问题的党建解决思路在新时

代党建品牌创建过程中必须直面国有企业面临

的ldquo弱化虚化边缘化和淡化rdquo问题构建有

针对性的消解机制一是构建党建弱化消解机

制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党委领导能力有限造成

的领导不力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弱等党建不力

问题在新时代以红色资源构建党建品牌过程

中要着力通过精神宣传实践感悟特色主体

活动等方式结合定期与不定期党建工作专业化

能力培训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着力破除企

业党的领导和建设ldquo弱化rdquo问题着力打造ldquo引

领式党建rdquo二是构建党建虚化消解机制针对党

建内容较虚党建工作ldquo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

要忙起来不要rdquo的困局要着力在ldquo软任务rdquo

上采取ldquo硬办法rdquo坚持ldquo虚工实做rdquoldquo虚事做

实rdquo的原则创新党建内容尤其是将红色资源

通过党员干部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工作方式作

为加强党建的载体打造ldquo接受性党建rdquo三是构

建边缘化消解机制针对国有企业党建中存在的

ldquo克服中心工作业务工作为主党建工作为辅rdquo

思维造成的党务工作形式化党组织工作行政化

现象必须明确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模

式呈现的不适应性导致的边缘化问题新时代国

有企业党建创建中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

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员工需要和红色党建资源进

行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工具践行网上

自主学习网上党性体检通过ldquo智慧型党建rdquo

破除边缘化难题四是构建淡化消解机制针对

部分国有企业对党建工作不上心党组织生活不

健全现象以及存在的ldquo无党员班组rdquoldquo有党员无

组织rdquo的问题必须明确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

领导解决党建淡化问题

(三)做好ldquo乘法rdquo构建有效共建机制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是ldquo闭门式rdquo党建而

是要紧紧围绕企业ldquo为人民服务rdquo的宗旨突破

党员家庭社区组织之间的界线将八小时

工作制内的工作与八小时工作外的生活结合起

来实现多元互动形成乘数效应实现有效共

建一是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

下切实明确国有企业为人民的宗旨以人民需

求为先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搭建起

人民群众与企业的良性服务关系模式二是在国

有企业工作中既需要明确党员的义务在急难

险重任务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需

要明确党员的权利尊重党员的权利从个人成

长上人文关怀上让党员充分感受到企业的ldquo温

度rdquo唯有如此才能迸发出党员对企业发展对

国企党建的真实认同三是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建

设中除了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之外更应强

调党组织之间的互动联创构建不同党支部能够

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有效制度机

制由此组织也就形成了集合效应从而能够

产生集合乘数推动党建品牌的形成发展和ldquo落

地生根rdquo

(四)做好ldquo除法rdquo构建有效适应机制

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

90

以采取上下循环提升的路径一是公司的统一品

牌应是在充分总结提炼各个党组织支部的党

建亮点或品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品牌二

是在公司提炼形成统一的党建品牌之后各个党

组织支部应在统一品牌体系之下进一步发展具

有自身党组织支部特色的子品牌并能及时根

据业务需要不断推动自身党建的发展如此需

要构建经常性的反馈提升机制即通过探索充分

发挥厂党组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交流平台通

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制度化互动

机制以破除ldquo有品牌无优势有党建特色

无品牌亮点rdquo等问题三是要着力构建差异化适

应机制针对国有企业老员工中年员工和青年

员工不同特点以差异化发展需求的满足来构筑

差异化的党建策略形成党建发展的强大支撑力

量充分把握老员工求ldquo安rdquo中年员工求

ldquo稳rdquo青年员工求ldquo进rdquo的不同需求制定有针

对性的发展计划如对青年员工要有明确的成长

轨迹图让青年员工在企业有盼头事业上有奔

头以有效的需求适应作为人文后盾再充分发

挥老员工的经验中年员工的能力和青年员工的

干劲形成老新相济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法

四是要着力构建有效的岗位适应机制党建工作

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最重要的是配备好党建

人才队伍一方面是真正选拔思想好能力强

热爱党建工作的企业员工从事党建工作而不是

强制性派任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

制即明确党建工作人员的晋升渠道并保障

ldquo能上能下能进能出rdquo如此才能有效破除党建

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确保党建工作由优秀人才

抓的局面

结 语

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适应了问题解决之

需时代发展所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品牌创

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

过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全员动员全程参与逐步

构建的品牌创建的过程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政

治任务而是自上而下的方向把控与自下而上的

参与有效的对接不仅是企业党员干部的内部动

员过程而是企业内外部有效联动的结果如

此不仅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ldquo弱

化虚化边缘化淡化rdquo的问题得到系统解

决而且以品牌创建过程对公司进行了有效动

员以品牌创建引领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将有助于国有企业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中国特色现

代国有企业制度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

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开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0-12

[2]李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边缘化问题探析[J]中共天津

市委党校学报2018(3)

[3]朱珊珊从问题入手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J]中国党

政干部论坛2018(4)

[4]陈民强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 前

线2018(1)

[5]章治国如何解决制约企业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J]中

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6)

[6]黄文生把国企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J]理论视野

2017(1)

[7]潘桂妹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J]湖南

社会科学2010(5)

[8]王新文发挥ldquo四动效应rdquo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青年记

者2013(8)

[9]陈民强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 前

线2018(1)

[10]黄文生 把国企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J] 理论视

野2017(1)

[11]于芳新常态下强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J]财经问题研

究2016(6)

[12]刘宝增推动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ldquo三化rdquo[J]中国

党政干部论坛2018(3)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 春】

(下转至第129页)

91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

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陈 曦

(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6)

【摘 要】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个人救赎与社会革命的共存在革命中被隐匿的性别问题让许多女性

在革命道路上寻求自身独立时不得不面对来自性别的焦虑被称之为ldquo革命祖母rdquo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向警予也因此陷入了革命工作ldquo男同志与女同志rdquo的性别分工以及婚恋与革命的双重女权焦虑之中基于

向警予女权焦虑的两个方面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中共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的文本梳理发现中共党内

妇女工作者一方面通过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争取妇女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党内男性主流话语建

构女性主体性身份另一方面以女性立场建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关系来消解婚姻家庭中的传统

性别角色塑造在中共妇女工作实践中建构了ldquo妇女群众rdquoldquo妇女事业rdquo等具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特色的话语体

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女权焦虑话语建构中共妇女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92mdash07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下20世纪 20年代的中国进入到近代社会思想最为激荡和变革

的时代期间中国思想革命从反封建伦理强

调个人价值的ldquo纲常革命rdquo到1923年转变为以集

体主义为导向的ldquo制度革命rdquo中国妇女运动目标

设计也从ldquo宜家善种rdquo的国民母家国同构的女

国民进入到反对纲常伦理呼唤个人情欲的觉

醒之后随着ldquo革命rdquo统领一切的集体主义兴

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唯物史观也随之进入

妇女解放运动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

国化进程尽管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妇女理论建

构总体上保持与中国社会变革同步但中国女性

主体性意识不断地自我觉醒并没有将两者合二为

一被称之为ldquo革命祖母rdquo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

命家向警予在女权道路上的ldquo焦虑rdquo映射出两

性在国家民族革命洪流中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述

说促使我们探究党内妇女工作者是如何在男性

主流革命话语中建构革命女性的主体身份并在

党内妇女工作实践中开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收稿日期】 2018-11-01

【作者简介】陈曦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ldquo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rdquo(项目编号

Y201840130)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92

一向警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

向警予牺牲后前夫蔡和森在悲痛中撰文

《向警予传》此文用极其精炼的文字描述了向警

予的革命生涯在革命语言的述说中树立了向警

予ldquo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女英雄rdquo的革命形象ldquo勇

敢rdquoldquo忠实rdquoldquo热情rdquoldquo无产阶级化rdquoldquo积极rdquo

ldquo战斗rdquo是文中对向警予革命者身份的颂扬即便

是对曾经亲密伴侣的怀念蔡和森的语言表达也

是与向警予的革命身份紧密相连ldquo伟大的警予

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

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

人rdquo[1] 344在热情颂扬中蔡和森也多次使用了

ldquo痛苦rdquo一词这痛苦不单是蔡和森对亡妻追忆的

痛苦更是蔡和森以一个男性革命者视角体认向

警予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痛苦在蔡和森的追忆

中向警予自 1922年积极投身革命以后往日

ldquo绝对的与一般娇弱女同学不相同rdquo的女学生的奋

争形象少了革命工作中的女权ldquo焦虑rdquo带来的

ldquo痛苦rdquo却日益增多

其一革命中的男同志和女同志在蔡和森

的眼里向警予是一个ldquo事业的野心家rdquo她经常

这样激励自己ldquo将来我如若做不出大事业我要

把自己粉碎起来烧成灰rdquo[1] 342 1920年12月赴法

勤工俭学期间尽管求学生活异常艰辛但向警

予在《给爹爹妈妈》的信中仍然显示出强烈的

ldquo野心rdquoldquo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

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

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rdquo[1] 304

1922年向警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

担任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从倡导国民教育的

女权先锋到处理各种妇女事务的共产党的女部

长向警予将身心完全投入革命事业但此时蔡

和森已觉察到ldquo她精神上常常感受到一种压迫

以为女同志的能力不如男同志在她看来仿佛

是lsquo奇耻大辱rsquordquo[1] 343 而且这种精神压迫并不因

工作受到肯定而减弱ldquo同志们愈说她是女同志中

最好的一个她便愈不满足rdquo[1] 343尽管她极力排

斥传统的女性形象不苟言笑衣着朴素革命

活动中与男性一样冲锋在前但同志们对她的尊

称ldquo革命老祖母rdquo仍然是与其性别身份相连向

警予焦虑于革命工作的男女有别纵然蔡和森认

为ldquo以向警予的能力来说本可担任一般党的工

作rdquo[1] 343但革命中的ldquo女同志rdquo被认定为从事

ldquo妇女rdquo工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勇敢走出封建家庭革命工作却依然是传统

性别分工性别敏感使ldquo她总是不甘于lsquo妇女rsquo

工作rdquo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抗拒和由此产

生的革命活动中的紧张和矛盾常使向警予陷入到

女权焦虑的痛苦之中

其二婚恋与革命向警予在常德女子师范

读书期间因目睹好友余曼贞备受封建家庭伦理

折磨的婚姻生活遂产生不婚的念头1918年

面对后母为攀附当地权贵而包办的婚姻向警予

毅然拒绝并立志ldquo以身许国致力教育终身

不嫁rdquo1920年向警予与蔡和森结为伉俪但二

人的婚姻模式却别具一格结婚纪念照是二人共

同捧读《资本论》并以ldquo同盟rdquo代替ldquo婚姻rdquo

这对于当时许多正处于批判旧式婚姻的年轻人来

说ldquo向蔡同盟rdquo无疑是一次婚姻模式的巨大革

新对此青年毛泽东曾在给罗学瓒的去信中大

为称赞并提议ldquo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

一个lsquo拒婚同盟rsquordquo[1] 323

婚姻改称为ldquo同盟rdquo称谓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

摆脱了传统家庭的性别角色和道德观念别人眼中

的ldquo蔡太太rdquo和母职身份不仅让她无法掩饰自己的

性别更增添了在工作中无法挣脱的自身性别局

限革命中创造的爱情同盟形式在现实中并不能挣

脱旧式家庭道德和情爱伦理的束缚由于向蔡二人

的感情变化在莫斯科的向警予情感生活处于极其

紧张的状态ldquo每当她个人或同着和森最痛苦的时

候她每每回转心肠咬紧牙齿这样的叫甚至这样的

写道lsquo只有为革命而死绝不为爱情死一点泪一

点血都应为我们的红旗而流为什么爱情而流呢

可耻rsquordquo[1] 343 蔡和森体会到了这种情感伦理的痛

苦但他坚信革命者的向警予必定是以革命的方式

93

来面对痛苦ldquo她纵然禁不住自己愈加痛苦起来同

时又愈加强固了自己只有为革命而死的决心rdquo[1]343

作为男性知识分子精英的蔡和森一贯持有国家民

族解放的性别隐喻他站在男权中心立场将向警予

的命运与国族命运相联系在革命洪流中的向警

予她的情欲理应被革命所取代

然而如果向警予仅是焦虑于革命与爱情的

不可兼得那么向警予和彭述之蔡和森和李

一纯之间的情感变化却似乎难以用革命与爱情

的取舍关系做注脚向警予勇敢地向蔡和森坦白

了自己的感情变化但仍无法逃离党内受制于传

统观念对女性的伦理约束ldquo向蔡同盟rdquo也无法摆

脱传统婚姻观念的窠臼五四运动对女性解放最

终的婚姻指向决定了觉悟女性的离家出走实现

个人独立后的最终归宿仍然是婚姻且除婚姻之

外别无它路可寻革命中的女性婚姻也仍是置

于传统婚姻框架内女性革命者与男性革命者迈

入婚姻殿堂就意味着成为辅佐丈夫革命事业的革

命伴侣这与妇女在传统婚姻家庭中对丈夫辅佐

和服从的两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相似性的

在向警予生命的最后两年女权焦虑和大革

命的失败让她陷入到极度痛苦中她以坚定ldquo只

有为革命而死的决心rdquo和加倍地忘我工作来缓解

痛苦直至牺牲无可否认男性知识分子倡导

了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启蒙尽管表象上是女性

被置于男性中心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下但向警予

的女权焦虑映射了女性主体性的觉醒和男女两性

对于社会改造的不同性别诉求也印证中国妇女

解放自晚清以来与中国社会变革相伴相生但又

独具自我延续的脉络自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成为这一脉络

中最为显著也最具实效的主体力量

二消解ldquo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

向警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

时党内男权思想的顽固性和觉悟女性在探索女性

主体性时的困惑以及妇女在国家民族语境中解

放自身争取主体独立性时的艰难同时向警

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也促使我们去探究中共早期从

事妇女运动的同志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

国妇女解放运动实际结合中去消解焦虑通过考

察20世纪20年代中共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

的相关文本本文从向警予ldquo女权焦虑rdquo的两个

方面革命中的性别角色塑造和革命与婚恋的关

系尝试探讨党内妇女工作者在建党初期对马克

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建构

(一)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中争取妇女

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男性主流话语建

构女性的主体身份

早期中共男性党员大多用阶级观点来分析妇

女问题将性别问题纳入阶级分析把妇女解放

等同于劳动妇女的解放进而等同于阶级解放

陈独秀认为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需要社会主义

来解决妇女问题在该过程中ldquo自然是连带发

生rdquo当时社会上所列举出的种种妇女问题不过是

经济问题ldquo经济不独立遂生出人格的不独立

因而生出无数痛苦的事情rdquo所以同属于弱者的

女子和劳动者ldquo除了社会主义没有别的办

法rdquo[2]陈望道把ldquo女人运动rdquo(妇女运动)分为

两类一是为恢复女子ldquo自由和特权rdquo 的ldquo女人

对男人的人权运动rdquo二是消除贫富不公的ldquo劳动

者对资本家的经济运动rdquo他认为前一种运动ldquo反

对男女差别rdquo其结果不过是有产者的平等并非

是人类的平等但后一种目的是ldquo驱穷rdquo获得人

类平等是男女合力的阶级解放运动[3] 这些观

点普遍认为阶级解放就是妇女解放不需要单独

的妇女解放运动

1923年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

放运动的全面开展在解决中国妇女运动所面临

的实际问题时较早具有性别觉悟的党员不再拘

泥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而是将马克思妇女

理论应用于中国的性别议题实际在阶级与革命

的话语体系中区隔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利用妇

女工作的性别优势在男性主流的阶级解放理论

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初步建构形

成了具有中国妇女运动经验的理论特色

94

1 建构了被压迫妇女从统治阶级手中ldquo取

回rdquo权力的理论从而论证了妇女解放具有的自

身特性和价值合理性肖楚女在《ldquo女子解放rdquo

底根本义》中提出中国妇女解放的两重要义的

内核第一摆脱传统文化中男性对女性的ldquo玩

具化rdquo形象塑造ldquo女性自身提高女性美rdquo第

二妇女解放的目标具有价值合理性是取回应

有权力而不是争夺他者的权利反对把女子解

放ldquo看作是女子对于社会的要求或者可以由社会

给予女子的事rdquo如果把女子解放放在ldquo待解放rdquo

的位置ldquo到底得不到解放rdquo[4] 98肖楚女把妇女解

放由ldquo争rdquo转为ldquo取rdquo无疑是从性别视角来看待

妇女解放通过对妇女解放的重新定义建构了

妇女解放的价值立场并尝试将社会性别视角与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视角的互补使用向警予《力

争妇女团体参加国民会议》也大声疾呼ldquo权利不

是支配阶级给予我们的恩赏物而是我们向支配

阶级手里夺回来的战利品rdquo[1] 224

2立足于劳动妇女立场认识国内妇女解放观

点的差异配合国民大革命的革命要求建构

ldquo妇女群众rdquo作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地位

恽代英在 《妇女运动》 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中

ldquo投机派男子rdquo假借妇女解放来求自身的解放一

旦目标达到便ldquo把一切社会问题都抛之脑后rdquo

ldquo少数所谓lsquo解放的妇女rsquordquo的中产阶级女权团体

也与这些ldquo投机派男子rdquo一样所以妇女的解

放是ldquo全妇女的解放rdquoldquo只有全体的解放没有

个人的解放rdquo[4] 290-292ldquo全体妇女的解放rdquo意味着

妇女群众的解放反对把妇女解放割裂为妇女内

部各阶层的解放

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分析了大革命时

期国内各派妇女运动的缺点归纳总结了各派的政

治思想分别为ldquo守旧的宗法社会见解rdquoldquo基督教

会式的lsquo欧化式rsquo妇女观rdquoldquo妇女主义者的妇女

观rdquo和ldquo国民革命妇女观rdquo她提出各派别应

ldquo抛弃自己政治上的特别用意rdquo以国民革命妇女观

为指导用ldquo妇女切身利益的总要求rdquo来建立中国

妇女运动的大联盟ldquo使妇女群众参加政治运动和

社会运动这样中国妇女才有男女平等的希望rdquo[5]

尽管 1928年中共六大《妇女运动决议案》认

为随着大革命失败ldquo妇女的联合战线rdquo已不具

有积极意义也将妇女群众等同于工农妇女但

党的妇女运动的群众化工作宗旨被保留下来这

就使ldquo妇女群众rdquo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

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

绝大数成员的总和妇女群众虽然在中国历史各

个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一切争取解放的妇女

都属于妇女群众这就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拓

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争取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3结合中国妇女运动阶级分化的实际和国民

革命的大背景把阶级解放运动转化为妇女运动

的实际工作以ldquo妇女事业rdquo作为中国妇女解放

实践经验的基本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中国化的实践特征杨之华在ldquo五卅惨案rdquo后总

结上海妇女运动经验认为五四之前的中国妇女

是以被压迫妇女的整体概念出现ldquo直到五四运

动一般女子才被新潮流冲动了自身的问题rdquo

原因在于ldquo五四运动之后所谓新文化运动之中便

开始阶级的分化妇女运动也是如此rdquo她以作

为全国妇运缩影的上海妇运为例对妇女运动中

的各派别进行了归类描述尽管各妇女团体代表

的利益不同但各派都在为中国妇女解放努力

面对强大的敌人唯有大家团结起来ldquo组织能

代表一切被压迫妇女做运动的团体rdquo[4] 309-313才

能获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向警予从实际出发

提出ldquo以社会主义的互助协进代替个人主义的自

由竞争rdquo的妇女解放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案较为

详细地介绍了宣传设计组织婚姻自觉联盟儿

童公育妇女教育经费借贷工读互助团等 6项

极具建设意义的措施[1] 11-21 从 1922年中共二大

通过的《妇女运动的决议》到 1928年中共六大的

《妇女运动决议案》短短 7年间中共中央通过

了十多份关于妇女运动的正式决议案早期从事

妇女运动的中共党员正是将妇女运动的实践经验

转化为中央的决议从而把妇女的性别话语纳入

95

主流话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把ldquo妇女

事业rdquo作为基本原则的妇女解放运动体现了早

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实践性特征

(二)以女性立场建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

情与革命的新型关系来消解传统社会对革命女性

的性别角色塑造

胡适在其日记中对近代中国思想的划分提

出以 1923年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ldquo维多利

亚思想时代从梁任公到《新青年》多是侧重个

人的解放rdquo二是ldquo集团主义时代1923年以后

无论为民族主义运动或共产革命皆属于反个

人主义的倾向rdquo[6] 277在革命宏大叙事下属于私

领域的爱情家庭都进入公领域革命是无私

的要先革命后恋爱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起源》和无政府主义成为当时党内情欲与革

命关系的主要思想来源施存统认为婚姻本质上

对感情和性专属于某一个人的要求让人无法忍

受[7]陈乔年甚至将革命者的情欲激进地表达为如

同ldquo同喝一杯水和抽一支香烟一样rdquo简单[8] 99

1927年 6月胡汉民发表对当时存在不同恋爱观的

态度时就明确以ldquo最讨厌无产阶级专政尚未成

功但痨病已到第三期rdquo[9]来嘲讽当时共产党人的

情爱观

革命的激进转化为对情欲的激进态度对传

统两性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男性来说两者并

无不妥无论是封建家庭伦理中性的ldquo保守rdquo还

是革命浪潮推动下性的ldquo解放rdquo男性总是基于男

性中心立场来要求女性女性在自由恋爱呼吁下

走出家门但最终却无奈地发现自由不过是选择

嫁给男人甲还是嫁给男人乙婚姻仍旧是女性唯

一的归属且两性关系依旧受传统家庭格局限

制在传统家庭礼教的框架下革命女性相较之

普通女性而言对于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紧

张体验更为明显

党内对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关系在感知上

的性别差异既反映出革命女性的性别敏感与革

命男权中心之间的紧张另一方面也促使具有性

别觉悟的党员通过党员活动和思想交流努力消

解传统文化的性别刻板印象ldquo使党组织不仅是一

个革命团体也成为一个变革传统性别关系挑

战传统文化的亚文化群rdquo[10] 304

1党内妇女工作者尝试以唯物史观来看待两

性关系并基于女性立场建构革命女性与性的关

系1920年沈雁冰以性道德为例批评社会对

待妇女问题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他认为男女

两性的性道德不平等是ldquo第一解放rdquo但ldquo解

放rdquo不是让女性效仿男性在传统关系上的霸权

而是创造两性共同遵守的新道德ldquo才是lsquo人rsquo的办

法不然便入兽的行为rdquo[11]沈雁冰以ldquo妇女问题

原是社会改造问题之一rdquo尝试将两性关系问题置

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用平等的两性新道

德来建构女性在此问题上的话语权

如果沈雁冰是尝试以唯物史观来看待两性关

系那么肖楚女则是希望不仅要用唯物史观挖掘

出女性在性别问题上不平等而且更需要在女性

立场上建构革命女性与性的新关系他在《ldquo女

子解放rdquo底根本义》开宗明义提出女性需要解

放ldquo性rdquo解放ldquo性rdquo就是改变性别刻板印象使

女子不能以ldquo女性特质rdquo成为男子的玩具他认

为导致女性ldquo玩具化rdquo的原因不单是文明进步

引发的ldquo人类底lsquo趣味刺激rsquordquo提高更在于

ldquo经济日益偏向男性中心rdquo因而对女性的尊重仍

停留在ldquo不是在尊敬lsquo女rsquo性的lsquo人rsquo而是在尊

敬lsquo美人rsquordquo的传统两性观念女性的生理性征

在两性世界里仍然是对女性的能指而人的ldquo意

思总是只指男人rdquo女子只有ldquo从自己解放自己做

起rdquo改变自身对女性ldquo柔弱的lsquo我是女人rsquordquo的

性别刻板印象否则男女就无法在心理上达到

ldquo性的平等rdquo对于如何激发革命女性主体能动

性进而改变对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肖

楚女提出ldquolsquo忘其所以rsquo的性解放rdquo所谓ldquo忘其

所以的性解放rdquo就是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异的前提

下用ldquo心理学的两性同观rdquo来进行社会性别建

构通过ldquo女性自身提高女性美rdquo并以ldquo和愉而

含刚健婀娜而现庄严者也rdquo的标准来建构女性

96

美[4] 99-101尽管受时代限制肖楚女对生理性别和

社会性别的区分仅表述为生理学的性和心理学的

性但俨然已触及了性别的社会建构问题更令

人佩服的是他提议抛弃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本

身就是动摇男性中心的性别塑造这是在女性立

场上对革命女性与性关系的建构与言说

2党内妇女工作者普遍接受革命高于爱情的

恋爱观但反对以革命或反传统的名义绑架爱

情呼吁革命女性在恋爱与婚姻中的主体能动

性年仅17岁的张若名在1919年《觉悟》创刊号

上撰写《ldquo急先锋rdquo的女子》文章高呼ldquo女子

解放从女子做起不要等着旁人解放rdquo号召具有

ldquo真心提携rdquoldquo牺牲精神rdquo和ldquo独身主义rdquo的ldquo急

先锋rdquo女子作为妇女运动的代表来引领中国妇

女解放运动[12]她的呼声代表了当时女性主体意

识日益觉醒的大多数革命女性对于革命与爱情关

系的基本看法只有不婚才能真心投入革命无

私地为革命牺牲倘若革命者必须面对爱情也

只有将两性之间的爱慕转化为共同的革命事业

恋爱成为ldquo革命同志爱rdquo似乎才是革命与爱情的

正解但当恋爱的私领域完全被革命的公领域代

替最终演变为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革命爱情的时

候个人的情爱标准就同质化为革命理想的一致

与否由于向警予和蔡和森的感情变故在党组

织的安排下二人不得不离开火热的国内革命前

线爱情影响了革命工作向警予焦虑于力争做

去性别化的革命家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女性情

欲ldquo当革命介入恋爱很可能解决不了恋爱的问

题但可以确定的是被扭曲的恋爱是可以反噬

革命的rdquo[8] 100

面对革命舍弃爱情这仅是五四之后革命

女性在婚姻爱情上所面对的一个场景而另一个

场景是以革命和反传统的名义绑架爱情1922年7月到 8月《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先后刊

登了两篇批评所谓新青年恋爱观的文章文章针

对某男青年曲解反传统婚姻恋爱观将自己的感

情以革命和反传统的名义强加于所爱慕的女子的

荒唐做法辛辣讽刺了当时男女青年在恋爱自由

上不对等的性别地位而文中的女子和文章的作

者就是中共妇女运动的卓越领袖杨之华

杨之华批评当时所谓的ldquo新rdquo青年把男女社

交与恋爱同质化的错误观点男子对女子社交的

鼓励不过是美化为爱情至上被暗恋女子必须

接受的ldquo单相思rdquo更有甚者把社交当做ldquo吊膀

子rdquo手段在杨之华看来打着ldquo新rdquo的名义用

社交绑架恋爱其结果不过是ldquo新新旧旧混合起

来竟比旧的还要旧比污浊的更污浊rdquo[13]她在文

中大声疾呼女子恋爱自由的前提必须是自由意

志对于求爱者把无产阶级的求爱方式当做ldquo吊

膀子rdquo的谬论她指出ldquo吊膀子rdquo实质是ldquo不生

产者虚伪的没廉耻的诱骗异性的专有名词rdquo用无

产阶级来掩饰ldquo两性间一种恶行为rdquoldquo简直污蔑

了纯洁的无产阶级rdquo[14] 174-177以革命和反传统名义

绑架爱情的荒唐做法让杨之华认识到即便在进

步青年中仍然存在两性间的不平等女性依旧被

简单地视为男性的对象男女社交也被狭义地定

义为两性出于吸引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完全将革

命女性走出家门进入公领域的社会革命贬低为

ldquo自由婚恋rdquo

反观五四社交公开的模式它内生于男女性

别权力秩序的等级社会中自由的婚恋是建立在

知识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想象基础之上男子决定

恋爱自由权婚姻基本形式仍是以男性传承为婚

姻关系的轴心两性性别塑造的社会机制仍牢固

不变女性如若不能改变在婚恋中的被动地位

婚恋自由不过是男性家长制的另一种表述罢了

对于这个问题杨之华认为婚恋自由一定要强调

离婚自由不仅受旧式婚姻制度压迫的婚姻可以

离婚自由恋爱的婚姻也可以离婚ldquo即使恋爱是

自由的自然地长期的也须得经过不满意的

过程rdquoldquo到了不得已的时候还是应该出于离婚

底一途rdquo这对于当时社会认为女性的婚姻不幸在

于被封建礼教迫害把新式婚姻作为妇女解放最

终归宿观点给予了有力的反驳文末她鼓励女

性勇敢摆脱婚姻的各种束缚尊重自己的自由意

志ldquo经济不能独立也不要紧只要身体强壮

97

终有生活可度一人有一人的天然力量何必定

要依靠别人别受一番痛苦呢rdquo[15]

除了杨之华强调的离婚自由党内妇女工作

者也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

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家务劳动社会化获得启

发提出用儿童公育等实际措施改变婚姻家庭中

女性的传统性别定位向警予在《女子解放与改

造的商榷》中把组织婚姻自觉联盟和儿童公育作

为女性全体解放的途径可以看出区别于当时

国内其他女权思想仅限于理论讨论中国共产党

不仅寻求妇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而且

更注重在实践中创造中国妇女解放的女性经验

结 语

早期在中共党内工作力量上占据优势的男

性尽管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但在

实际工作中仍部分延续了传统男权思想在语言上

的控制权以及机构上的支配权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向警予陷入了革命工作的ldquo男同志与女同

志rdquo性别分工婚恋与革命的双重女权焦虑之

中从向警予的女权焦虑出发本文通过对 20世纪 20年代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的文本梳

理发现党内早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同志尝试

通过理论探讨发动和组织妇女群众开展解放运

动并与残存于社会和党内的传统男权思想和行

为作斗争她们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中争

取妇女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男性主流

话语建构革命女性的主体身份并以女性立场建

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关系来消解

婚姻家庭中的传统性别角色塑造这种跻身主流

话语结构为女性解放赢得支持的做法也成为日

后中国妇女解放本土化实践中最典型的特质而

与此同时所建构的具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特色的

基本话语如ldquo妇女群众rdquoldquo妇女事业rdquo等日后

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女工作话语体系的建

构基石

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妇

女运动决议案这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最为详

尽的一份妇女文件议案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自大革

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的经验教训

肯定了妇女运动在革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今

后的妇女运动指示了方向与此同时1928年国民

党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的 《改组中央党部

案》以ldquo妨碍本党代表国民之利益rdquo为由取消

原中央党部的农民工人商民青年妇女五个

部另设民众训练委员会取代上述各部工作以传

统的贤妻良母形象来代替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女性形

象[16]20世纪20年代末国共两党对女性不同的态

度表明经过中国共产党早期倡导和从事妇女解放

运动同志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已经

开始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戴绪恭姚维斗编向警予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N]广东群报1921-01-13

[3]陈望道我想(二)[J]新妇女1920(4)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

动历史资料(1921mdash1927)[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J]女伴1926(12)

[6]沈卫威编胡适日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7]施存统解决婚姻问题的意见[J]觉悟1920(5)

[8]吕芳上无声之声(I)近代中国妇女与国家(1600-1950)

[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9]胡汉民青年的烦恼与出路[J]中央半月刊1927(6)

[10]张素玲 革命与限制mdashmdash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

(1921mdash1927)[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11]沈雁冰我们该怎么预备了去谈妇女解放问题[J]妇女

杂志1920(6)

[12]张若名ldquo急先锋rdquo的女子[J]觉悟1919(1)

[13]杨之华社交与恋爱[J]妇女评论1922(7)

[14]杨之华 对于ldquo争论lsquo社交和恋爱rsquordquo的争论[M]马纯

古章蕴回忆杨之华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15]杨之华离婚问题之我见[J]妇女评论1922(8)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汇编第五辑第

一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赵 春】

(下转至第107页)

98

ldquo组织起来rdquo是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根据地进行

农业集体生产的重要思路具体表现在组织民众

进行劳动互助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研究方法

和视角的涉入根据地农业互助运动研究出现新

趋势以陕甘宁边区为例黄正林从国家与乡村

互动角度出发将组建农业互助视为政府在整合

农业资源方面的努力周海燕从政权规训角度出

发分析包括集体化在内的边区大生产运动如何

成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① 这些研究利于我们重新

认识边区互助运动也促使笔者思考其一从

政权角度出发边区政府是出于何种考虑来转变

组织思路又是如何来向干部及民众解释组织思

路的转变其二从政策连贯性出发新式互助

与苏区互助民间传统三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其三就组织成效而言相对于抗战初期新式

互助成效的取得得力于哪些因素为此本文

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边区政府文件

报刊档案等史料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希

冀展现抗战时期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组织思路的转

变历程及边区整体环境与互助运动发展的关系

一互助的ldquo尴尬rdquo延续苏区

互助模式的失败

打破农民落后的分散经济实现农业合作化

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方针1932年 2月为

开展春耕运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要求各地在

领导春耕运动中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的困难组

织民众开展诸如人工耕牛等互助来保障耕种

的进行特别要注意发动民众帮助红军家属进行

农业生产[1]7月为在ldquo反围剿rdquo中保障农业生

产政府要求发动民众组织收获队割禾队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耿 磊

(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面对民众不适应政府提倡的互助反而自发互助生产边区政府调整组织思路注重民间传统互

助对民众集体生产的刺激性为让基层干部民众理解并接受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毛泽东通过《经济问题与

财政问题》《组织起来》等报告有效地将民间传统与苏区互助传统衔接起来强调二者在调剂劳动力方面的

同质性新式互助融合了民间传统形式及苏区互助内容凸显着边区政府的乡村建设思路其成效的取得得

力于此时边区整体动员氛围的形成和边区政府对新式互助实用性的注重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毛泽东群众动员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6) 06mdash0099mdash08

【收稿日期】 2018-07-12

【作者简介】耿磊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ldquo工作队与陕甘宁边区乡村动员研究rdquo(2016YB032)系列成果之一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99

在保障各自农活完成后帮助其他劳力较少的农

户进行收割尤其首先要保障红军家属的农业收

割[2]也就是说自中央苏区时期政府提倡农业劳

动互助开始就侧重于发动群众来解决红军家属

生产困难说明组建的生产互助具有政治经济

的双重意义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中共组建的劳

动互助中一直存在着义务耕田代耕等

为强调春耕运动的重要性和帮助红军家属进

行生产1933年博古强调为解决当前耕牛等

农业资源的短缺鼓励民众开展集体生产各级

苏维埃须努力鼓励民众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助生产

组织但首先要注意帮助红军家属的生产[3]组织

农民集体耕种组织犁牛站等来补偿农业资源

的缺乏22日《红色中华》发表社论《应该立刻

开始实行协助运动》在强调运动意义时首先指

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协助运

动就苏区而言集体化并非当前的主要任务

而是开展协助运动ldquo帮助实现我们目前的一切战

斗任务rdquo[4]随后苏维埃中央政府相继颁发《劳

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和《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

训令》指导乡村组织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

农业劳动互助组织进而形成苏区互助组织模

式即以合作社的形式来解决乡村劳动力生产

资料的不足组织农民集体互助生产

就苏区时期劳动互助的组织效果据学者研

究ldquo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

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

的积极性rdquo[5]32 但有资料表明当时运动还存在着

不足特别是基层政权的动员力度方面如苏维埃

政府在检查各地的春耕运动中认为各地政府对

于政府的训令执行很不充分ldquo缺乏动员群众的工作

以至不能成为群众的运动rdquo[6]王观澜指出当前组织

的劳动互助组织在民众动员方面ldquo非常不够rdquo且组

织效果ldquo还只限于那些先进区乡rdquo[7]由此来看虽

然政府出台相应的组织章程但由于基层政权对群

众的动员不够致使组织效果(除个别区域)并未

达到预设效果至于动员力度不足的原因除政府

乡村动员经验不足(与抗战时期相比)外还与当

时苏区面临ldquo反围剿rdquo压力无法致力于开展强大

的乡村动员有关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为促进农业生产

1936年土地部发布春耕运动训令认为ldquo组织

劳动互助社实行劳动力调剂也是一个好办

法rdquo[8] 52随后土地部颁布《劳动互助社暂行组

织纲要》规定只要民众(包含富农)自愿均

可参加劳动互助社互助社以乡为单位1至3个小村可组织互助小组[8] 61 由此可见政府延续了

苏区互助组织模式组建劳动互助社等组织只

是随着中日矛盾的升级组织思路发生了改变

如同意富农加入互助组织

此时的组织效果除代耕队外其余的互助

组织ldquo都不起什么作用rdquo[9] 22至于原因其一

互助组织的规定未能适应乡村实况如春耕运动

中曾规定ldquo没有牛的人借最好的牛耕一天以

后可补偿牛主三天人工次等的补偿两天rdquo[10]类

似这样的规定虽出于保障互助双方利益的考虑

但忽略了乡村习俗如两家属亲戚朋友不一定

把工还足靖边ldquo一个牛工要变七个人工rdquo绥德

ldquo一个驴工要变四个人工rdquo[9] 6如此群众对于政

府的互助规定未必能很好地去适应和接受其

二农业环境的恶化阻碍着互助的发展相对

于苏区而言边区大部分区域存在着土壤水利

等不利于农作物生产的因素[11] 25 且战乱加剧土地

荒芜如华池保安交界处的二家川仅有二三

十户人家甘泉县的傅村川延安的金盆湾等

地都几乎变成荒地 [12] 752 在这样的环境下

ldquo延安县安塞县等地过去每乡都有一两个札工

内战时期它们都绝迹了rdquo[9] 23 环境的恶化致使

民间传统互助都有所衰退更何况那些由政府倡

导与乡村习俗相左的苏区互助模式之组织

抗战爆发后伴随着国共关系的转变边区

农业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增强边区应对

危机的能力自 1939年开始政府号召开展大生

产运动随之政府加强对组织互助生产的领导

颁布《陕甘宁边区劳动互助社暂行组织规程》和

《陕甘宁边区义务耕田队条例》规定ldquo只要赞成

100

并能遵守本社一切规定rdquo的民众都可以参加劳

动互助社[13] 203说明在抗战前的组织基础上政

府进一步修正相关内容希冀以宽松的组织要

求来整合边区劳动力资源

理论上讲社会环境的平稳组织政策的宽

松应利于互助组织的发展但事实并未如此

到 1940年民众认为当前的劳动互助社等都属于

ldquo政府为了动员义务劳动的组织rdquo所以民众宁愿

自发组织起乡间原有的变工扎工等而不愿意

积极参与到政府所提倡的互助中去 另外在时

人看来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等互助组织

不但在乡村中没有发挥其作用反而阻碍了当前

的乡村生产ldquo因此须要取消的rdquo[14]政府提倡的

互助组织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ldquo阻

碍rdquo民众自发的互助生产政府提倡的互助处于

ldquo尴尬rdquo局面

笔者曾就基层干部组织本身农业形势三

个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民间为何会ldquo非正式rdquo地取

消政府提倡的互助组织[15]现在看来如将分析

视角转移到政权的组织思路上来原因还应包括

政府仍未突破苏区模式的组建思路组织动员力

度仍存在不足也就是说与其将原因解释为边

区延续苏区模式未能适应边区客观形势的发展

不如将视角放在此时政府仍未形成有效的组织思

路(包括构建相应的动员氛围)来保障互助组织

的有效性因为不论是抗战初期的延续苏区互助

模式还是 1942年之后组建新式互助其提倡

者主导者都是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

二化解ldquo尴尬rdquo政府ldquo组织起来rdquo

思路的形成

从抗战后期互助组织效果来说应是很大程度

上化解了 1940年左右出现互助组织的尴尬局面

从这一层面出发1940年起边区政府的互助组织思

路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就ldquo组织起来rdquo思路形

成的过程学界大多注意到 1943年作为边区互助

运动的分水岭很少注意 1941mdash1942 年的探索

期更忽略抗战后期边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对互助

运动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从而造成当前学界对

该问题研究的不足其一仅注意到毛泽东ldquo组

织rdquo思想在互助运动的核心作用未能系统地展现

出政府ldquo组织起来rdquo思路的形成过程其二只强

调互助运动在解决农业问题的作用却忽略了运动

中蕴含的乡村建设理念在此笔者首先就前者来

展开论述看看边区政府如何在化解尴尬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ldquo组织起来rdquo的思路

1941年 5月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

政纲领》就边区军事政策优抚政策ldquo三三

制rdquo政策农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系统地

确立了边区乡村社会整体发展方向至于经济方

面则要求切实进行民众动员解决乡村存在的

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结合当时国共

关系的紧张及边区财政经济的困境该纲领努力

解决农业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就被纳入到政府

的工作思路中

如将该纲领与 1941年边区互助的探索结合起

来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地方政府不

仅没有限制乡村旧有的变工等互助组织发生而

且还充分利用这些互助组织来调动民众生产的积

极性 因为在1940年底边区中央局编发的《边

区经济建设》强调过要努力发展集体生产一方

面加强对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的领导另一

方 面 可 采 用 乡 村 中 存 在 的 换 工 扎 工 等 方

式 [16] 499也就是说面对一边是上级要求设法解

决农业生产困难组织群众集体生产另一边是

群众自发互助生产为此部分地方就借用扎

工变工等来动员农民参与集体生产完成生产

任务既顺应乡村形势又符合上级的政策

至于为何仅部分地方在尝试运用这种方式

须从政府此时并未放弃延续苏区模式的角度来解

释因为《边区经济建设》虽提到注重扎工变

工等民间传统但这一ldquo注重rdquo只是配合着对原

有劳动互助社等组织的加强说明政府仍在尝试

通过加强或修正苏区模式来化解劳动互助存在

的尴尬如 1941年政府相继颁布《农业生产互

101

助小组暂行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优待抗属代

耕工作细则》等

1942年是抗战时期边区经济最困难时期严

峻的形势要求农业经济必须有所发展那么边

区政府原计划通过修正苏区互助模式来完善互助

组织的思路也就必须让位于如何迅速调整工作

思路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受 1941 年部分地方生产成绩的影响1942年 2 月 6 日西北局要求各级党委在春耕运动

中应更加注重采用变工扎工来组织民众进行

农业生产[17] 3716日《解放日报》发表《在春

耕运动的任务下》强调指出ldquolsquo按庄稼rsquolsquo调

份子rsquo等方式是政府所允许的赞成的扎工

和编工等方式是政府所拥护的并欢迎发展这

种劳动方式rdquo[18]从党委工作指示到报纸的宣传

强调均表明边区政府开始明确提倡并注重ldquo农

村中的互助精神即使这种互相帮忙的效果还不

大 但 它 的 影 响 和 刺 激 生 产 的 力 量 却 非 常

大rdquo[19]ldquo农村中的互助rdquo应指民间互助传统

也就印证了笔者的思考在中央看来即使民间

互助的效果比不上延续苏区互助的效果但因前

者对农民参与生产的刺激很大因此各地应给

予重视和充分利用

但就政府而言如何向农民宣传解释政府互

助组织思路的转变呢在 1942年西北高干会上

毛泽东在肯定延安县利用变工扎工等组织民众

集体生产的基础上强调指出乡村旧时存在着民

众农忙时进行互助帮助ldquo这个办法叫做劳动互

助从前江西苏区普遍实行的劳动互助社或耕田

队就是用这个办法组织起来的rdquo而当前边区部

分地区所组织的变工ldquo就是这种办法rdquo因此

各地ldquo应以大力组织劳动互助社大大地发展农

民的集体劳动rdquo而对于乡村存在的扎工ldquo也为

边区农民所欢迎其法不是劳动互助helliphellip亦能调

剂 劳 动 力 各 地 对 外 来 扎 工 应 予 以 帮

助rdquo[12] 771mdash772也就是说在毛泽东看来边区民

间传统的变工扎工与苏区时期组织的劳动互

助社义务耕田队本质上同属调剂劳动力的方

式即解决个体农业生产资源不足不同的只是

名称也就解释了为何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

提到ldquo无论叫什么名称无论每一单位的人数是

几个人的几十个人的几百个人的又无论单

是由全劳动力组成的或有半劳动力参加的又

无论实行互助的是人力畜力工具或者在农

忙时竟至集体吃饭住宿也无论是临时型的还

是永久性的总之只要是群众自愿参加(决不

能强迫)的集体互助组织就是好的rdquo[12] 896 这种

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阐释进一步避开了抗战初

期政府提倡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等存在的

问题在强调农民自愿的原则下糅合着政府提

倡的组织与民间传统互助的差异性在调剂劳动

力的层面上将二者等同起来

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在 1944年中共西北

局研究室编撰的《边区的劳动互助》中将抗战

以来边区政府组织的劳动互助发展历程只以 1943年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并将前期的组织情况描述

为ldquo是从内战时期就组织起rdquo因ldquo不是农民群

众自愿的组织而是自上而下地按乡村抄名单

式地组织起来的空架子rdquo在1940年之后都ldquo非正

式地取消了rdquo[9] 23-24 因为在西北局研究室看来

体现 1943年前后政府互助组织的不同应侧重于

农民的自愿程度和组织方式两个方面至于边区

政府在 1939年和 1941年颁发的相关互助组织规

定以及互助组织存在的问题则被归纳为延续

ldquo内战时期rdquo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就当时而言不

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愿意或能接受这样的解

释抗战初期边区政府在互助组织方面的努力

因此让位于此时政府宣传的需要即使前者也许

仅表现在制度设计层面

至于 1940年的尴尬局面的化解与否就涉及

到 1943年之后新式互助的组织效果对此以往

研究给予详细叙述不再累述笔者要强调的是

农民对新式互助的态度因为尴尬局面的形成

主要表现在农民宁愿自发组织起来而不去支持

政府所提倡的那么尴尬的化解与否更应从

农民的角度去考察

102

整体看相对于抗战初期农民更倾向于新

式互助据米脂县印斗区群众反映ldquo原初说要组

织变工有些人还是高低有些难意还半天家盘

算着吃亏不吃亏尔格你要拆也拆不散了(经验

介绍)而且还要更往美气里变呢rdquo[20] 512 曾在吴

家枣园进行过变工的农民反映ldquo这里的生活美

呢秋收以后我们要回家去多找些人来我们

那里地不够虽然已经减了租可是还有地

主我们比这里的老百姓穷但可不像以前国民

党统治时那样坏那时候村长和军队要什么我

们就得给什么不给就打你还有税什么东

西都抽税但是现在政府帮助我们啦rdquo[21] 74-75 移

民到固临县的河南难民说边区政府ldquo不但为俺

们找到了地种而且给俺们妇女找到了活做真

是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好政府俺们在河南连

赈款也领不到不得不去卖儿卖女并有无数的

人饿死了边区却是什么都给俺们预备好了rdquo[22]

在民众看来政府不但组织变工而且还帮助农

民ldquo找活rdquo(扎工)这是政府给农民ldquo预备rdquo好

了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

的困难因而都表现出乐意接受的姿态

三ldquo传统rdquo的扩大新式互助与

乡村社会的改造

农民为何积极参与新式互助以往研究从新

式互助利用农民所熟习的形式并改造了不合理成

份的角度进行解释并注意到边区政府的大力提

倡与领导但从政策连续性的角度出发同样是

政府所提倡与领导的农民为何在抗战初期表现

出不配合呢这样来看除尊重民间习俗外新

式互助还存在着吸引或影响民众参与的其他因

素即本文所要展现的另一重要问题即新式互

助的组织内容及边区此时的动员氛围

首先来看新式互助的组织内容如前所述

不论是民间互助还是苏区互助其性质均是保

障农业生产的经济组织但新式互助的性质有所

不同是融合着政府安置移难民拥军优抗文

化教育等乡村建设理念的综合组织

安置移难民方面政府要求民众协助解决移

难民的生产与生活而民众的协助主要体现在互

助方面如 1943年新宁县组织 581个劳力共

帮助移难民开荒 1480亩播种 310亩新正县一

区也组织起 177个牛工帮助移难民开荒 117亩

播种 321亩[20] 642 有效解决移难民的生产问题

另外在当地民众(老户)与移难民(新户)的

生产互助中老户对于新户的帮工大部分是没

有报酬即使有需要新户还工的也是较平常不

同如一般的牛工需要3个人工来偿还但新户仅

还2个人工[20] 642虽存在着政府的动员效果但如

此的劳动互助应切实解决了移难民的生产生

活等问题

拥军优抗方面以往工作中存在着诸如民众

ldquo只顾自己牲口少驮些带上细长的口袋使装不

下多的粮rdquo等现象[23] 影响着拥军工作的效果

但新式互助发挥组织优势从而保障拥军优抗的

组织性如新正县别岭村的唐将班子打柴送到区

政府帮助政府解决了生活问题[24] 淳耀县白塬

村在组织大变工的同时组织担架队负责对外送

公粮在 2天之内完成 32石的公粮运送任务另

外村里某抗属家的 30余亩地就是由村里组织

的搭工班子负责在半天之内完成了耕种[25]

文化教育方面李鼎铭曾指出劳动互助

ldquo是变工队又是识字组并且由此推动了其他工

作rdquo[26] 223组织农业集体生产的同时开展乡村教育

工作如志丹县某村的锄草队利用干活的休息

时间集体学习《群众报》不仅能趁机向民众进

行社会教育提升民众的政治文化认识而且还

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热忱最后该村的经验后被

县政府通令各区借鉴学习[27]

除此之外二流子改造环境卫生等也被融

合到新式互助如富县大义区的张德清因以前不

从事生产打架生事导致其在乡村民众中的印象

极坏后经过区政府的教育后回村参加互助生

产并用所得的工钱赎回其在以前出典的土

地[28]再如富县太乐区因地处高原存在着人畜

103

饮水困难区干部便组织民众变工打井利用3个月的时间不仅修整了 41孔旧井而且还打了 4孔新井修了 20个水窖有效地解决了全区民众

的吃水问题[29]

综上所述新式互助在继承苏区互助传统的

同时利用民间传统形式整合了乡村社会资

源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推动乡村文化乡

村改造等工作正如时人所说伴随着集体劳动

的普遍发展其内容形式也是在不断进步中

ldquo现在集体劳动已开始与锄奸拥军自卫教

育等联合起来rdquo[30]赛尔登也认为新式互助作为中

共在边区的一大创举ldquo是发现了将广大民众参与

的抗战活动与广泛的乡村改造运动紧密连结起来

的具体方法rdquo[31] 260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民众会对新

式互助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的生产生

活都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式互助的影响而这种

影响相对于抗战初期是促进着他们生活环境的

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互助组织氛围方面相对于抗战初

期在新式互助的组建过程中边区政府更注重

发挥政权的动员优势

新式互助组建方式的民众化民众化是指政

府在解决实际生产困难的基础上倡导由农民自

发组织劳动互助如边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扩

大民众生产基础陇东关中等地区ldquo即有不少

个农户因退租解决了吃粮和农具困难生产情绪

特别高自动组织起变工队rdquo[32]当区干部号召金

庄村组织变工时群众议论ldquo变工固然好但只

是一件忙烦事领工没好处就没有人愿成头rdquo

区干部建议群众到ldquo合作社借农贷到铁匠铺里

定打rdquo在得到干部帮助解决生产工具的保证后

该村民众便组织起变工队[33]

再者新式互助改变以往仅依靠基层行政组织

的方式充分利用农民出身的劳动英雄基层党员

等来引导民众参与互助任弼时曾指出乡村变工

队 的 队 长 必 须 是 ldquo 富 有 生 产 经 验 与 劳 动 热

忱rdquo[34] 49如在以前马家沟村民众因担心申长林

ldquo劳动好咱们抵不住rdquo不愿和他变工从 1942

年起在申长林的主动说服下全村 13个劳动力

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结果全村没有一垧地荒芜而

且民众也主动地提出ldquo老申干什么咱们也干什

么rdquo[35]当石明德提出在村里组织搭工组时村里

部分民众不愿意特别是自家生产资源不存在问题

的李德礼陈日顺等更是不同意参加后经石明

德的耐心解释这些户才最终答应参加[20]538 利用

民众熟悉的劳动英雄去动员用民众熟习的互助形

式去组织民众更容易接受和参与

边区形成干部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的氛围不

论是中央苏区时期还是抗战初期劳动互助的组

建均缺乏有力的群众动员到 1943年鉴于农业

在边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边区政府要求各级党组

织特别是乡村党支部要彻底地转变工作重心

重点ldquo放在领导群众生产上rdquo[36]支部还应把变

工扎工等组织ldquo加以扩大充实起来使得每个人

力畜力都能发挥他的最大效能rdquo[37]充分发挥

乡村支部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与领导农民

互助生产为互助组织的充实奠定坚实基础

再结合此时边区开展的ldquo建立一个在思想

方法和方向等方面都一致的统一政党rdquo的整风运

动之背景党的基层组织的力量得到很大程度的

凝聚那么经毛泽东及政府的大力提倡ldquo组织

起来rdquo的互助理念理应会在各级干部中形成一种

高度统一的动员氛围作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

部ldquo不能不rdquo去积极地组织与领导新式互助如

固临县庆元区的宣传科长谭守荣亲自在念曲村

组织起 14人的变工白虎乡乡长郝焕领导西岭村

组织起 10人的变工[38]另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延川县共有 2340人参加扎工其中党员占

343[39]1944年安塞县由党员直接参加领导的

变扎工占全县组织总数的457[40] 207 有人也

许会质疑这些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宣传性但试

想政府如此地大规模宣传恰好反映出当时政

府对基层干部参与组织互助的期望而这正好是

以往互助组织工作中所缺乏的

综上所述新式互助之所以能吸引农民参与

与其衔接着乡村各项工作有密切的关系新式互助

104

之所以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一方面在于政府改变组

建方式注重从解决生产困难树立劳模的倡导出

发另一方面通过整风运动和干部动员督促各级

干部积极投入到劳动互助组建工作中

余 论

以往学者之所以仅将新式互助的成效归结于

对民间传统形式的采用及毛泽东的大力提倡在

笔者看来其一以往在分析边区劳动互助时

主要依据西北局研究室编写的 《边区的劳动互

助》和毛泽东发表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

《组织起来》等文献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文献资

料的具体语境特别是从政府组织思路历程上去

分析其二在分析政府互助组建过程时学者

大都将 1940mdash1942年组建模式的探索简单归纳为

部分地方政府的尝试很少从边区政府组织思路

的连贯角度去考察因而就容易站在对比 1943年前后边区互助成效的基础上去分析新式互助的

成功因素忽略此时边区形成的动员氛围及所面

临的军事危机笔者认为这恰恰忽略政府组织

互助的主观性及组织效果产生的时景性

第一毛泽东一系列报告的目的在于促使边

区接受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因为从延续苏区模

式转变到利用民间传统基层干部或民众很难及

时适应更何况延续苏区的互助在民间被ldquo非正

式rdquo地取消了因此消除民众对以往互助的

ldquo不满rdquo及接受政府将要组织的新式互助这是边

区政府在解释政策时的首要目的作为对边区互

助运动的总结《边区的劳动互助》必定会遵循此

时政府的政策精神来阐述配合着政府对新式互

助的提倡

第二就新式互助成效的取得对民间传统

的利用和经毛泽东首倡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

因素但边区此时形成强大的动员氛围也是重要

的组织基础特别是相对于抗战初期来说政府

对农业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整风运动对干部服务

群众意识的形塑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互

助组织动员力度不足的问题正如学者所言ldquo在

整风运动中一些新的政策就是为了针对这些挑

战而制定的这些政策的核心是动员起来进行

经济建设与改造发展农业经济是实现其他目

标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rdquo[31] 202

第三面临的军事危机促使中共中央及边区

政府提升农业互助生产的重要性1943年 7月

国民党准备军事进攻边区虽该计划最终因中共

抗议而未能实施但促使中共重新定位与国民党

的政治关系同时使中共意识到要强化农业集体

生产来增强边区经济实力特别是注重劳动互助

组织的实用性因为是年 10月西北局高级干部会

议上毛泽东指出这次高干会ldquo就是准备打仗的

问题我们反对破裂反对内战但投降派煽起

破裂就要有办法对付rdquoldquo如果全体人民的劳动

都组织在集体互助劳动之中则全边区一千四百

万亩耕地的收获要增加一倍以上rdquo[41] 475-476 11月

29日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强调边

区ldquo遭受国民党的重重封锁rdquoldquo目前我们在经济

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rdquoldquo这是

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

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rdquo[12] 894- 896

ldquo组织起来rdquo不仅成为组织群众发展边区经济的

重要途径更是成为中共领导民众在ldquo反对势

力rdquo包围下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面临边区政府组织劳动互助不被

民众所接受为促进农业经济改善边区经济状

况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逐渐改变组织思路注

重并发挥民间旧有互助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

作用为解释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和大力推进农

业生产ldquo组织起来rdquo毛泽东糅合了苏区模式和民

间旧有互助的差异强调二者在调剂劳动力层面

的同质性从而为抗战后期乃至新中国初期农业

集体生产奠定思想基础而边区组建的新式互

助其主体内容是对苏区互助内容的延续和扩

大只是将民众不适应的ldquo劳动互助社rdquo等形

式改换成其所熟悉的变工扎工等传统形式

相对于抗战初期此时新式互助成效的取得不

仅得力于民间互助形式的采用及毛泽东的大力提

105

倡而且离不开此时新式互助与乡村社会的密切

联系和边区形成的动员氛围而ldquo组织起来rdquo工

作思路的转变更体现着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对

当时革命形势的重新审定

注释

①见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

合》《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周海燕《作为规训的生产

mdashmdash以大生产运动叙事为中心的话语考察》《开放时代》

2012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N] 红色中华

1932-02-10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N]红色中华

1932-07-21

[3]博古 为着布尔塞维克的春耕而斗争[N] 红色中华

1933-02-10

[4]亮平应该立刻开始实行协助运动[N]红色中华1933-

02-22

[5]魏本权曾耀荣民间互助合作运动革命策略中央苏

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再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2)

[6]人民委员会对于春耕中之耕牛粮食问题的决议[N]红

色中华1932-03-16

[7]王观澜 春耕检查与夏耕的任务[N] 红色中华1936-

05-06

[8]王观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7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望瑶市的春耕动员在热烈进行中[N]红色中华1936-

02-13

[11]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mdash1945)[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

[13]陕西省档案馆等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

[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14]边区建设厅农村劳动组织调查材料[B]庆阳市档案馆

藏陕甘宁边区政府卷

[15]耿磊探索中的转型1941mdash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农业

劳动互助[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2)

[16]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40mdash1941 年甲 2

[G]1994

[17]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2年甲2[G]1994

[18]在春耕运动的任务下[N]解放日报1942-02-16

[19]提高边区人民生产热忱[N]解放日报1942-03-20

[20]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2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1]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M] 李凤鸣译北京新华

出版社1987

[22]固临县府帮助下河南难民妇女参加纺织[N] 解放日

报1943-07-26

[23]曹德九农村中节省人力畜力的几个问题[N]解放日

报1943-03-25

[24]新正三区二乡别岭村唐将班子[N] 解放日报1943-

12-19

[25]石明德述鲁直记模范的白塬村[N]解放日报1943-

12-08

[2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

献汇辑[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7]志丹各区组织劳动力已锄地八千余亩某村休息时锄

草队变为读报组[N]解放日报1943-06-24

[28]任自强 富县二流子张德清转变揽工赎回三十亩地

[N]解放日报1943-11-18

[29]学习仝万明同志[N]解放日报1944-04-16

[30]丁冬放论集体劳动[N]解放日报1944-02-09

[31]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2]詹武云天劳动互助的一些经验[N]解放日报1945-

03-07

[33]莫艾一个札工队的诞生[N]解放日报1943-03-22

[34]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1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5]石毅申长林mdash党员的模范[N]解放日报1943-03-07

[36]赵志领导生产应成为农村支部的首要职责[N]解放

日报1943-01-25

[37]鲁直论农村支部在今年生产中的作用[N]解放日报

1943-02-02

[38]固临改良农作法克服天旱每亩地增产粮五合[N]解放

日报1943-11-04

[39]介绍陕甘宁边区组织集体劳动的经验[N]解放日报

1943-12-21

[40]中央档案馆等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5年 甲

6[G]1994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刘 滢】

106

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 ldquoldquoTo OrganizeTo Organizerdquordquo 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ENG LeiGENG Lei((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Lanzhou GansuGansu 73003073003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eoplersquos preference to the mutual aid production teams formed among themselvesinstead of the ones advoca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adjusted its thinking and turnedto the folk mutual aid tradition to mobilize the public in the collective produc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the governmentrsquo s thinking in organizing production among the officials and people at the primary level MaoZedong effectively linked the folk tradition with the mutual aid practice in the Soviet Area through a series ofspeech reports including ldquoO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ssuesrdquo and ldquoTo Organizerdquo etc stressing thehomogeneity of the two in regulating labor force The new mutual aid form incorporated into it the folk traditionsand the mutual aid practice in the Soviet Area highlighting the governmentrsquos vision for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the border region The achievements were attributable to the general mobiliz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 and theimportance the border government attached to the practicality of this new mutual aid form

Key Words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mutual ai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o Zedongmass mobilization

ldquoldquoFeminist AnxietyFeminist Anxietyrdquordquo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CHEN XiCHEN Xi(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310018))

AbstractAbstract In the 1920s personal salv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coincided in China Due to gender issueshidden in the revolution many women faced gender anxiety while they were seeking their independence on therevolutionary path Xiang Jingyu an early revolutionary known as ldquoRevolutionary Grandmardquo also suffered fromthe dual anxiety caused by the division of revolutionary work by ldquomale comrades and female comradesrdquo and thedilemma of marriage and revolution Focused on the two aspects of Xiangrsquos anxie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extson womenrsquos emancipation by the CPC revolutionaries in the 1920s and finds that women revolutionaries in theParty on the one hand strived for greater space for womenrsquos liberation in the grand context of the proletarianrevolution and meanwhile strategically took advantage of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men within the Party toconstruct womenrsquo s subjective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onstructed from womenrsquo s standpoin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sex love and revolution in the revolution to dissolve the traditional genderstereotypes in traditional marriage life As a result they succeeded in 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ystem includingsuch new words as ldquothe masses of women (妇女群众) and ldquowomenrsquos career (妇女事业)rdquo etc with the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womenrsquos liberation movement which opened up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Marxist theory on women in China

Key WordsKey Words feminist anxiet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Marxist theory on women Marxism in China

(上接第98页)

107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王明前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抗战前淮北区农村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依赖封建地租剥削存在着迫切的减租

减息斗争的社会要求淮北区党和政府根据淮北区地方实际探索适合本边区特点的减租减息政策逐渐实现

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一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更是群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体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减租减息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大贫雇农中农群众

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租减息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的高利贷现象但是减租后高

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村商品经济的正常借贷现象可以通过政府社会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关键词】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群众路线阶级性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08mdash12

淮北抗日根据地(以下简称淮北区)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八个战略区之一

淮北区东临运河南濒淮河北抵陇海线直接

控制津浦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党史学

界对淮北区减租减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

就① 但仍然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

先现有研究对抗战前淮北区农村存在的各种封

建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形式缺乏有机梳理特别是

对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的封建性缺乏本质认识从

而对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的社会基础估计不足

其次现有研究仍然把减租减息斗争仅仅定性为

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判断虽然合理但是没有

进一步深入认识到减租斗争在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实践中还具有政治斗争的内涵换言之减租

斗争不仅仅是经济斗争更是群众运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而体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

统一最后现有研究虽然肯定了减租减息斗争

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相对忽略作为生产关系

调整的减租减息其实也具有某种后遗症即它

不可能彻底消灭农村经济生活中的租佃和高利借

贷现象因此现有研究也就不能准确判断这种

现象是否属于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这客

观上影响到对减租斗争整体绩效的评价本文拟

以上述思路为线索全面考察淮北区的减租减息

政策以期增加中共党史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的学术认知

一减租减息斗争前淮北区农村

的租佃和高利贷剥削形式

抗战前淮北区农村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土

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依赖封建地

【收稿日期】 2018-12-08

【作者简介】王明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08

租剥削

淮北区土地占有状况总体而言ldquo江苏边境

比较分散安徽边境比较集中岗地比较分散

湖地比较集中两边比较分散当中又比较集

中rdquo具体到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土地占有状况占

总户数 5的地主占有 40mdash45的土地占户数

7的富农占有 20的土地占户数 40的中农占

有 30的土地占户数 50的贫农占有 10mdash15的土地占户数 8的雇工占有 1的土地[1] 47-50

从地主的经营方式看分租地主即主要依靠封建

地租剥削的地主比较经营地主占绝大多数[1] 52

剥削形式上ldquo一般的分租多于包租rdquo湖地分租

较多江苏沙地与稻田包租多分租有对半分

四六分三七分淮宝有一种估租是ldquo等庄稼

成熟时由地主或派分场先生去估然后照对半

数或四成交给地主rdquo包租租额从一斗到七斗不

等其中以大头佃即一季租最苛重ldquo一次交麦

租地租更重泗灵睢最高大头租有交六斗甚

至一石一亩的路西豫东一带的发种地ldquo佃户形同

雇工地主类似经营地主收粮食时倒二八倒三

七分工本一切是地主的所分粮食类似工资地

租形态ldquo一般是粮租有些园地瓜地有作钱租

的个别地方有给钱租的现在均改了实物地

租rdquo少数以劳力换地种额外剥削方面ldquo有打

杂差打官差年礼节礼估租请分场先生

种地要请上庄酒还有什么押板订田礼等规

矩rdquo[1] 53具体到豫皖苏边区各地土地占有关系

也呈现出地区差异ldquo土地苏北比较集中阶级分

化明显各处还可以见到封建时代庄园制的残

余rdquoldquo皖北土地集中程度次之rdquoldquo豫东土地分散

不集中小农自耕农占主要地位地主的剥削在

经济上还较其他地区稍轻rdquo[2]83再具体如涡北的曹

市乡全乡 900 多顷土地地主占有 250 至 300顷其中本集保佃农有 80多户占总户数一

半四里保共280户佃农占70户占14[1]130-132

淮北区高利贷剥削以淮宝县黄集区绥靖乡

为例大致包括以下形式首先是借钱计利有

春一四秋一二春一五秋一三春一六秋

一四等算法如ldquo春一四秋一二就是秋后或

春天借的债夏收后付利息四分还不起而延至

秋收后付款则将利息四分亦折成本钱按二分

一厘付息照这样计算春一四秋一二利率

即是两季付付息六分八厘rdquo其次是集头钱

ldquo每逢一集即加利二成rdquoldquo过一两集不还可以利上

加利rdquo月头钱ldquo按月加利二成有月不过五的

习惯过了五天即要多付一个月的利息rdquo再次

是借粮计利即ldquo所谓一个两个就是春天借一

斗粮麦后即要还二斗rdquo又称作ldquo五年三十

二rdquo即ldquo如果借五年不能偿还则本利即涨到三

十二倍rdquo最后是利用粮价涨落翻滚利钱即

ldquo粮价贱时便把钱算作粮食粮价贵时便把粮食

算作钱这即是所谓听涨不听落rdquo[3] 32-33高利贷

债主最毒辣的手段是所谓ldquo要人要地rdquo即ldquo当

农民无钱还债而又不愿押出或卖掉土地债主便

会逼迫你到他家里帮工抵债这是无偿劳动rdquo而

且ldquo所抵往往算作与每年的利息相抵消不能将

本抵掉rdquo[3][36]总之高利贷剥削呈现ldquo放债mdashmdash

取利mdashmdash押地mdashmdash兼并土地rdquo的趋势[3] 40 该乡债

主ldquo多是暴发户守财奴剥削的办法非常野

蛮落后直至可以任意剥夺债户的身体自由

或驱为奴仆rdquo这是因为该乡农村经济与岔河一

带ldquo封建的地主经济与商业资本密切联系着地

主富农往往兼作商人他们可以把游资投入借贷

关系取利rdquo也可以在ldquo生息不及经商取利多时rdquo

转为商业资本该乡高利贷ldquo是对农民劳动力财

力的剥夺榨取rdquo它不仅是ldquo一种农村剥削者用以

兼并农民土地的工具rdquo而且ldquo把大批劳动力驱为

己用大部并与生产过程分离开来rdquo其结果ldquo自

然就缩小农村的生产加深农村的经济的危机与

加速农民破产的过程并减低农民的生产情

绪rdquo[3] 49又如泗灵睢县ldquo农村经济为商业资本所

控制百分之八十的悬租均系从大李集放出地

租多系一季租大头租罚租等rdquo[4] 353 再如涡北

曹市乡的高利贷剥削有三种形式一为合子地

即整租ldquo借一千元每年给五斗六斗利利还不

清到第二年再折成本再加利rdquo二为转湾子钱

109

是流行于集镇上的一种短期放债ldquo借一千元每逢

集还五十元利rdquo三为ldquo听涨不跌rdquo[1]130-132

上述对淮北区农村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状况的

分析足以证明淮北区存在着迫切的减租减息斗

争的社会要求

二淮北区减租减息政策的逐渐

正规化与科学化

淮北区党和政府在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有关

ldquo二五rdquo减租指示的同时根据淮北区地方实际

及时调整政策探索适合本边区特点的减租减息

政策在艰苦的实践中淮北区减租减息政策逐

渐实现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一

淮北区开辟之初减租政策并未直接实现

ldquo二五rdquo减租而是在原租额基础上削减一般以

三七分租为原则

1941年 6月 22日刘瑞龙在总结泗县专署成

立一年来运西苏皖根据地施政成绩时提出ldquo对半

减二五四六减二成三七减一五一斗减一

升二斗减三升三斗减六升四斗减一斗租

金减租合粮算满收满缴半收半缴不收不

缴佃户必须缴租rdquo减息方面ldquo借钱还钱借

粮还粮低价还原筹借加一五价高加一半

年利一分半月利一分五rdquo[2] 152 9月 21日颁布的

《淮北行署施政纲领》宣布保护人权财权

ldquo对私人之土地房屋财产不分贫富一律加

以保护并保证出当承当买卖之自由rdquo在此

基础上ldquo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

间解除各种对渔民船户之不合理待遇rdquoldquo确

定佃农及债户有交租交息之义务rdquo[5] 7412月25日颁布的《淮北苏皖边区修正改善人民生活办法》

坚决贯彻减租减息精神减租方面对于分租

制规定ldquo对半改三五六五分四六分改三七

分三七改二五七五分原租过轻者不得再

减并规定满收满缴半收半缴rdquo对于包租制

规定ldquo一律减二成rdquo因法币贬值而导致钱租改

为粮租时办法规定ldquo由东佃双方商定但不得

超过三七分租原则rdquo同时宣布ldquo取消各种陋

规废除年礼节礼分场酒及额外劳役以后

地主要佃户做活一律照普遍工价给钱rdquo减息方

面规定ldquo借钱还钱分半付息月利一分半

每元月利一分五厘借粮还粮二成付息不论

去冬或今春借的粮食借粮一石还粮一石二

斗老债还本(民国二十九年以前者)利过本

停付利分期还本利停本停付利减半还

本rdquo对于当赎地根据抵押双方贫富状况分别规

定ldquo穷赎富满期回赎当价得分期归还过期

三年以上者半价赎回过期六年以上者出价

三分之一赎回过期九年以上者无价赎回青

苗回赎除种三七分rdquoldquo富赎贫满期原价回

赎青苗不准回赎在富人将地赎回如不自己

耕种原承当人有租佃优先权rdquo同时宣布ldquo废除

转当由原出当人向首先承当人盘价后再与最

后承当人直接发生关系rdquo[6] 82-85同日颁布的淮

北苏皖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宣布ldquo境内人民之

土地房屋债权及其它一切合法私有财产者

有营业证或契约者一律依法保障其所有权任何

人不得侵犯私有财产其私有主有自由使用支

配租佃当卖之权利其继承人有继承权非

罪大恶极之汉奸经边区行政公署批准没收其财

产者任何人不得对人民私有财产进行没收或危

害逃亡敌区之业主地主其家无人主持且未

指定代管人者得由当地区乡政府代管按照

规定交纳田赋公粮但必需经边区行政公署批

准待业主地主归来即行发还rdquo[5] 87

1942 年是淮北区减租减息全面铺开的一

年淮北区党和政府通过相关立法支持和配合

减租斗争的展开基本实现了减租减息政策的正

规化

1月 14日淮北苏皖边联救总会第一次扩大

会议决议案要求1942年度坚决贯彻减租法令

ldquo在基本地区从一九四一年午季起未经减租者

一律于今年夏季依照去年政府减租法令实行退

租减租之后应普遍发动主佃双方订立租佃合

同 (租佃时期五年以上)以保障佃权而利生

110

产rdquoldquo边区新区今年必须发动群众组织佃户

一律实行减租减息rdquo减息方面针对私人借贷性

质的高利贷决议提出ldquo借粮利息不超过五成

者照规定借约归还借粮lsquo听涨不听落rsquo者

农民吃亏太甚要求达到照春耕中等价扣算不

得照最高价lsquo头里跑rsquolsquo悬租rsquo及lsquo买青钱rsquo等

借钱之债以达到照银号春耕贷款定价扣算还粮

不还利为原则借钱还钱因麦初粮食变卖不出

可等粮食平稳时归还rdquo[7] 146- 148 6月 20日通过的

《淮北苏皖边区减租条例》分别地租种类确定具

体减租率条例规定分租ldquo原来对半分成者改

三五六五分四六改三七分三七改二五七五

分原租不到三七分者不减rdquo包租ldquo一律减二

五满收满缴半收半缴不收不缴rdquo钱租改粮

租ldquo由东佃双方协议根据土质好坏商定粮

租但不超过三七分租为原则rdquo淮宝地区仍实行

三七分租其次取消各种封建性陋规即额外剥

削ldquo废除年礼节礼分场酒等额外负担及无报

酬之劳役佃东如用佃户做工时一律照当时工

资付价rdquo最后《条例》坚决保护佃权规定

ldquo无永佃权之契约期满之地佃东有依约处理之自

由但不得出卖出当与伪区并须于退佃三个月

前通知佃户如因退佃而影响佃户生活时得由

政府调处之佃东出卖出当有永佃权或契约未满

之土地原佃户有继续佃种之权如原约未满

不得转佃他人佃东在契约期满出卖出当与转佃

土地时原佃户有以同等条件承买承当承典之优

先权rdquo[7] 162-163 同日颁布的《边区当地押地赎地办

法》同样以维护贫苦农民的基本生产权利为宗

旨办法规定ldquo承当人或出当人为贫苦烈属

抗属与鳏寡孤独之贫户专以此地为生在赎地

时政府得以优待抗属烈属救济贫困之原则斟

酌情形处理之rdquoldquo当地人将地赎回因缺乏劳动

力出卖出租转当他人者原承当人及贫苦抗

属烈属有依同等条件承买承当承租之优先

权rdquoldquo高利贷性质之押地按月利分半付息还

本将地抽回原约作废以至下年收益百分之

三十计利过本停息还本利倍本者本利不

付无利之押地以当地论rdquoldquo高利贷性质之恶

租按原本分半行息另立契约原约作废利

过本停息还本利倍本本利停付rdquo[7] 165 同日通

过的《淮北苏皖边区救灾借贷办法》专门用于调

整1941年冬季至1942年春季救灾期间的农村借贷

关系办法规定ldquo借粮还粮借粗还粗借细还

细利加二成借粗还细一斗还一斗rdquoldquo借粮

时以款代粮者以借粮论rdquoldquo借钱或借粮折钱

者依照原定契约付息还本rdquoldquo借粮借钱无

力归还者得由双方协议以工折还按当时市

价折合粮钱计算rdquo[7] 166 为充分保障人权和财

权维护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统一战线1942年 10月刘瑞龙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做报告指出

ldquo凡地主在敌区土地在我地区者可以收粮收

租并带一定限度的粮食出外向边区内放债

只要不是过高的利息尽可以来收债政府予以

保障rdquo[5] 147鉴于1942年至1943年边区农村社会

ldquo因法币跌价一般的借钱比较少中心区高利贷

形式多是借粮听涨不跌也有少数特殊高利贷

如 悬 租 麦 坠 子 账 边 缘 区 则 普 遍 是 借 悬 租

账rdquo[5] 355 的情况为有效抑制高利贷淮北区采

取ldquo借钱还钱麦息改为钱息三成午秋两季还

本明年付息借户一律不准将粮食运输出境

以免影响根据地内之民食rdquo的办法对付根据地内

的高利贷采用ldquo以清还集体借贷来影响私人利

贷rdquoldquo由农救会组织群众照集体借贷归还rdquo私人

借贷ldquo对特别高利贷如边区悬租等照边境区高

利贷减息办法还rdquo的办法对付根据地内外之间

的高利贷[5] 357总之1942年是淮北区减租斗争的

奠基之年这一年淮北区灵活贯彻中央ldquo二

五rdquo减租原则结合地方习惯ldquo规定对半分改三

五六五分四六分改三七分三七分改二五

七五分并把钱租改粮租废除陋规减租后订

立新契约规定减租和交租办法调整了东佃关

系rdquo减息方面根据利息不超过五分的原则

ldquo对高利贷即所谓大头利政府不予保障保障普

通利贷奖励低利借贷rdquo[5] 131-132 实践证明淮北

区没有刻板执行中共中央的ldquo二五rdquo减租要求

111

而是根据地方实际以ldquo三七分租rdquo作为心理定

位采取逐级削减地租租额的办法恰恰体现了

其决策的务实性和科学性

随着减租斗争的逐渐深入淮北区党和政府

一方面及时根据各地反馈的情况调整政策对各

地减租工作适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

进一步修正减租减息法令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

1943 年 5 月 17 日淮北区党委指示泗南县

委在春耕工作中ldquo必须贯彻减租退租发动借

贷减轻高利贷对农民之剥削这是与提高生产

不能分离的rdquo[3] 81 5月 27日通过的《淮北苏皖边

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ldquo一律减二成五满收满

交半收半交不收不交rdquo分租ldquo原来对半分

者改三五六五分四六分者改三七分三七分

者改二五七五分原租不到三七分三七分者改

二五七五分原租不到三七分者酌减rdquoldquo已实

行三七分租之地区(如淮宝)仍照三七分租rdquo

条例保障公平交租权利规定ldquo交租使用当地通

用之斗禁止大斗收租小斗交租rdquoldquo承租人如

遭受疾病死亡被盗等意外无力清交地租时得

与出租协商还期交纳之出租人对欠租不得作

价行息rdquoldquo钱租改粮租由双方协议根据土质

好坏商定粮租以不超过三七分为原则rdquo《条

例》为保障佃权促进生产发展特规定ldquo出租

人于典卖其租地于他人时原承租人依同一价

格有承典承买之优先权出租典卖其土地于他

人时承买承典若非自耕或雇人耕种者原承租

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权租佃契约期满出租人

仍将土地出租时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

权rdquoldquo出租人收回自种之土地三年内再行出租

时原承租人有承租之优先权rdquoldquo承租人如在租

地上进行耕地改良出租人不得反对并应给予

帮助和鼓励rdquo[8] 121-124 6月1日淮北苏皖边区行署

要求在夏收工作中首先坚决贯彻减租做到

ldquo本地区内一律彻底减租新地区减租不能少于二

成rdquo同时坚决保障佃权ldquo佃东不得借故抽地

若佃东较佃户贫苦而抽地自耕者须依本署颁布

的土地租佃条例办理rdquo其次要求坚决限制高利

贷对所谓ldquo听春价rdquoldquo其借粮价格不得照当时

最高价作价应照年后麦前中等价作价还粮rdquo对

于ldquo头里跑rdquoldquo借一百元还一百元另外利息最

多三十元不还麦利rdquo[8] 130-131鉴于ldquo农村中有一

种借粮名lsquo听涨不听跌rsquo的高利贷如麦前借粮

一斗不论借时价格如何但择其涨至最高的粮价

计算麦后归还时适值粮价跌低以其低跌之粮

价折钱还粮或钱这样春天借一斗经过一个月

或两个月的功夫还时要付四斗至五斗rdquo以及

ldquo另一种高利贷叫青麦账又叫lsquo头里跑rsquo又相似

悬租如麦前借钱一千元麦后除一千元外另加

二石至三石的利息rdquo6月 7日淮北苏皖边区参

议会与各县参议长联席会议决议提出ldquolsquo听涨不

听跌rsquo不能以春天最高粮价付还也不便以最低

粮价付还(以顾全债权人得到相当的利息)则从

旧历年后麦收前之中等粮食价格或平均价格折

标归还lsquo青麦账rsquo应依政府借钱办法利率最多不

超过三成实在贫苦而无力一次付清者分期清

还rdquo[6] 379-380 10月20日淮北区党委关于冬春两季

工作的总计划提出ldquo贯彻减租减息政策实行查

租适当解决因减租后所发生的土地纠纷实行

土地复查rdquo[9] 108 11月22日刘玉柱在邳睢铜秋季

群众运动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减租减息

的具体政策在巩固中提高斗争成绩减租方

面在坚决贯彻ldquo二五rdquo减租原则的同时在边

区ldquo为了照顾东佃双方的困难减租率可减至二

成rdquo减息方面ldquo地坯子(指地纳租)秋季可减

息四分之一即二斗给五升麦季可二分之一退

即二斗息退回一斗rdquo此外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盐

金高利贷可灵活掌握政策尺度ldquo在政府无专门

贷款前不主观定减息办法是可以的但应在社

会上造成一种舆论制裁以求稍减利率rdquo对于转

佃地ldquo佃富农的租地可转佃贫农但须尽可能

采取说服办法中农租地一般不转佃自愿让给

贫农者例外绝不能强迫rdquo[7] 332-334

随着抗战胜利形势的日趋明朗淮北区党和

政府逐渐把减租斗争引导向促进生产发展和巩固

农民既得成果方面上来减租日益和保佃退租

112

倒粮打击地主阶级恶意对抗减租等政治斗争结

合起来日益注重社会效益

1944 年 2 月 17 日淮北区党委指示春耕工

作要求通过进一步贯彻减租减息来促进生产

一方面ldquo彻底查租退租调整东佃关系在

查租退租中保障佃权解决种子对粪柴草诸

问题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解决生产基金rdquo

另方面ldquo调剂借贷关系实行借贷自由实行公

平借贷奖励低利借贷高利贷不予保障实行

借粮还粮借钱准许按借钱时市价折粮还rdquo[8] 187

1944年 5月淮北苏皖边区行署训令要求在夏收

中坚决贯彻减租要求ldquo退租自民国三十年开

始一般未减租者以债务论除退还原租外

加年利二成以单利算如系以威胁利诱办法

过去未减租者以欺诈取财论一切悬租按照借

贷关系借钱折粮算加年利二成归还rdquo[8] 205

1944年的夏收工作淮北区党和政府特别针对减

息问题号召群众一方面ldquo继续举办积谷防止

灾荒rdquo另方面ldquo提倡私人自由借贷rdquoldquo并提出

在各合作社举办小本借贷所rdquo[5] 3579 月 24 日

邓子恢致函泗灵睢县委ldquo减新租查旧租要真

正做到没有一个不减不退的地主没一个不得到

实际利益的佃户同时在今秋的减查退过程中

必须联系到为今冬扩军运动的准备工作rdquo[10] 177

12月 7日淮北区党委指示路西群众工作首先

要求在减租方面ldquo仍以实行二五减租原则为适

宜rdquo为解决明年春荒ldquo减租时间一律从今年秋

季减起rdquo其次在减息方面要求做到ldquo对老债

主要是利过本停利还本利倍本停利战后还

本分本还息rdquo

1945年 1月 11日淮北边区各界人士联席会

议决议提出调整租佃关系的原则应该是ldquo一方

面保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另一方面保护佃户的

土地使用权rdquo在此基础上ldquo适当解决地主生活上

的困难问题和保护佃户的基本生活不能有所

偏废rdquo决议首先规定有正式租佃契约且已满期

者依租佃条例处理即ldquo出租人于典卖其租地

与他人时原承租人依同一价格有承典或承卖之

优先权出租人典卖其土地与他人时承卖承典

人若非自耕或雇人耕种者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

之优先权租佃契约期满出租人仍将土地出租

时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权出租人收回

自种之土地三年内再行出租时原承租人有承

租之优先权rdquo租佃契约未满或无契约者如果地

主生活确实困难需要抽回一部分土地出卖出

当或自种决议规定ldquo地主生活确实发生困难

其抽回部分又不影响佃户基本生活者可商同佃

户抽回一部分抽回土地的数量丘位应与佃户

协商解决如发生争议由政府和农救会适当调

处rdquo[2] 194-195 3月 20日淮北路西第二次群众工作

会议春季工作决议案要求在 1945年午收前继续

贯彻减租具体而言要求ldquo肖宿永在午收

前实行二成减租午收后改二五减租其他各县

均实行二五减租rdquo包租ldquo实行除旱涝rdquoldquo将秫

秫豆子杂粮分开计算年成rdquo对于地主的涨租行

为要分别情形处置ldquo因对抗减租而涨租者从

去年秋季起涨额不算仍照原租额减租rdquoldquo在

年前曾实行减租回来因地主逼迫退回并加重

租额者减租数目仍退还佃户rdquo租额过重即减

租后仍超过 375的情况ldquo可双方协商改变租

额或待午收后更改rdquo关于欠租的情况ldquo减租

前农民欠地主地租可予免交减租后实行交

租rdquo减租与保佃相结合ldquo减租后应强调保障佃

权改订租约rdquo减租斗争应首先ldquo组织减租小

组 用 集 体 减 租 方 法 并 选 出 积 极 分 子 带 头

减rdquo[1] 181-182 6月淮北区党委指示夏秋两季查减

租工作要求重点做好减退包租的工作即ldquo按

原租额二五减未减者退租rdquoldquo地主因减租增加

包租额者除将增加部分退佃户外仍照原租额

二五减租比率计算退回应减之租rdquoldquo原包租额

过高应行降低地主所得最高不得超过土地收

获量百分之三十五rdquoldquo游击区已成为根据地者

应即依法减租原来实行让租地区未让之租

应按过去让租成数实行退租rdquoldquo自减租后应由地

主负担之公粮公草田赋河工路工等粮

款而由佃户代出者应全部归还佃户利加二

113

成减租后如有地主应对粪而未对粪者得按

原对粪成数偿还佃户rdquo对地主非法无理抽地对抗

减租者指示要求ldquo地主自耕者交出一部或全

部仍归原佃户耕种地主将抽回之地转佃给其

他佃户者如新佃户比原佃户富者应退还一部

或全部归原佃户耕种如新佃户很穷原佃户

能维持生活而地主亦无土地出租者不变rdquo减租

与保佃结合鼓励租佃双方订立长期租约ldquo原来

规定租期者可延长五年以上原来未规定租期者

照旧新契约一经订立旧契约应即交出作

废rdquo[1] 281-285

淮北区各地党和政府在执行边区减租法令的

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减租办法

1943年 1月宿东县委在反思减租斗争的经

验教训时首先认识到ldquo我们同志只看到包租

制的剥削感觉非让租不可而未看到分租制的

剥削感觉对半分租倒还公道不知道不管包租

也好分租也好通通都是地主不劳而获的封建

剥削均应削弱减轻rdquo其次他们在分析社会经

济状况时认识到ldquo在宿东也包括着土地比较分

散与土地比较集中的两种地区rdquo土地集中地

区ldquo地主较大地质较好收获较多租额较

高rdquo土地分散地区ldquo地主较小地质较坏收

获较少租额较低rdquo因此在土地分散地区的

减租斗争ldquo让租率可以提得低一点灵活一

点能按百分之十让也是好的rdquo[7] 206-208最后

他们认为游击区的减租斗争一般地ldquo应强调政

府法令通过乡保甲行政系统来传达推行rdquo但

是也ldquo不应把直接劝让当作一般的主要的方法

而应尽可能发动群众作斗争rdquo[7] 2101945年 3月

21日泗灵睢县委致函邓子恢刘瑞龙谢邦

志表示泗灵睢县在减租工作中首先在查退租

方面ldquo按包租减二五满收满缴半收半缴

不收不缴之法令照退rdquo在查佃权方面ldquo一切非

法无理抽佃户租种土地者应在地主自种地中补

还或酌予赔偿损失rdquo查租额方面ldquo秋增租额

一律并且按原租照退并照未加前二五减

租rdquo其次在减息方面针对较为流行的悬租

形式即ldquo前年六百元一亩去年一千五百元

每亩付利三斗有的规定清明后不许赎有的拿

刀收麦也赎放的人是富裕中农富农集镇商

人专门高利贷者也有个别雇农贫农rdquo的现

象规定悬租ldquo利息仍照减半付还rdquo另针对

ldquo去年是借一百元麦后给一斗小麦rdquo的ldquo麦青rdquo

高利贷形式泗灵睢县委提出ldquo借粮还粮借

钱折当年粮利不过五成rdquo再针对ldquo听涨不听

掉rdquo形式县委提出ldquo战前旧账借钱还钱

利倍本停付利还本利二倍于本本利停

付rdquo[1] 186-1875月 2日淮北二分区党委要求各地

在夏收群众工作中普遍实行减租包租ldquo一律

实行二五减租法令rdquoldquo凡经二五减租后其租额

过重者可由东佃双方协议降低租额重订新契

约但其租额不得超过全收获量千分之三百七十

五rdquoldquo普遍收成在六成以上者不除旱涝rdquoldquo一季

租(纯麦)或大头小尾巴租(麦多秋少)一律

改为两季租麦季各半秋粮缴秫秫豆子各

半rdquoldquo麦前减租未退者如系地主有粮蓄意拖延

未退者麦后依去年减租率除旱涝从午季租中

扣除rdquoldquo佃户接地租时种旱秋(秫秫谷子)

者缴满季租种早秋者缴半季租rdquo分租ldquo过去

对半分者改为三五六五分过去四六分者改为

三七分rdquoldquo租二八者改三七分租三七者改四六

分rdquo游击区或二面三面敌占区ldquo可实行一成

五到二成减租rdquo学田庙地及其它所谓ldquo公

产rdquoldquo按二五减租后重订租约其租额不超过

全收获量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rdquo[1] 233- 234在夏

邑雪商亳这样的边缘区ldquo强调减新租对退

旧租不过于强调rdquo[1] 240减息方面ldquo过去旧债

利过本者停利还本利倍本者本利停付rdquoldquo当地

三周年为限当青赎青当白赎白地价皆折法

币计算rdquoldquo合子地(即摇当地)付两次利以上

本利停付付一次利者停利付本数年而未付

一次利者可付一次利还付本但还不起者可分

期还或少还不还rdquoldquo新债一律按粮计算借

钱可折粮利息二成到五成由双方协议自

定rdquo[1] 2356月 8日淮北三地委 1945年夏秋发动

114

群众的决议提出在减租工作中对于包租

ldquo我一面地区一律实行二五减租多面地区按照

具体情况实行二成至一成减租或让租各地能种

两季者原夏季大头租改为两季租夏秋各

半只能种一季者仍为一季租rdquo对于分租

ldquo我一面地区主佃对种(或除种)者实行三

五六五减租烂种者(地主出种)实行四六

分租多面地区实行四六或四五五五分租草

随粮分rdquo在退租工作中ldquo未减租者即按照各

年各季减租租数退租一律加息二成rdquo决议坚

决打击地主为减租而恶意涨租要求ldquo原为我

中心区者除降低到原租额再照二次减租外应

将所涨租数加息二成退还原佃户rdquo已转变为根

据地的原敌占区ldquo自本季起降低到原租额

再实行二五减租所涨租数可不退还rdquoldquo地主有

意将地亩数加多者应查实按地亩交租自颁布

减租法令后应将多交地租数退还原佃户rdquo为

保障佃权决议要求ldquo订立租约由主佃双方

自由订立租期不得低于五年期满后双方重新

协商续订新约或解约在订约期间地主照规

定成数减租rdquoldquo在租约期期满以前未商得佃户

同意地主不得擅自出卖出当或转佃rdquo减息

方面决议要求新利债ldquo按一般规定月利不

超过二分至五分年利不超过二成至五成rdquo旧

利债ldquo抗战前之旧债借钱还钱利倍于本

停利还本利二倍于本本利停付rdquo悬租ldquo在

邳睢铜三县利息是四减三在灵宿萧铜四县

是减半付息延期还本rdquo借粮还粮ldquo利息不超

过五成青麦账亦可照当时价折粮rdquo借烟土

ldquo除本减半付息rdquo借银元ldquo还银元不付利

息或按当时粮价折粮还亦可rdquo[1] 298- 2991945年涡北的减租政策分种地ldquo三五六五分

缴一斗退三升rdquo课地ldquo看年成豆子不收不

缴秫秫杂粮算六成算过年成有一斗再减二

升五rdquo减租与保佃相结合ldquo佃户有佃权不能

乱抽田rdquo减息方面对最恶毒的合子地ldquo年利

算二成利过本钱止利还本利过两倍本利

不还退回文书rdquo[1] 134

三减租减息斗争中群众路线

和阶级路线的统一

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仅是生产关系领

域的变革更是一场在不损害农村抗日统一战线

前提下的政治斗争是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淮北区的减租减息斗争体

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

淮北区党和政府始终强调党组织应该在减租

斗争中充分启发引导群众的斗争觉悟最终

使减租成为群众自觉参与的政治斗争实践经验

证明淮北区减租工作大体经历了ldquo不强调发动

群众只运用工作队与保甲长来减租rdquo的ldquo法令

减租rdquo阶段ldquo由上而下的号召与由下而上的配合

起来干部领着群众干rdquo的ldquo农救减租rdquo阶段

ldquo中心区减租继续深入边区各地也进行了减租

其最大特点是采取了攻势防卫的策略rdquo特别是

ldquo由佃户自己组织佃户小组用自己集体行动进行

减租普遍采取斗争的方法rdquo的ldquo集体减租rdquo阶

段随着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到1944年ldquo减租

已成为一种制度rdquo[5] 355

1943年 5月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在指示夏收

工作中要求各地贯彻减租减息斗争减租方面

要求在基本区ldquo今年必须彻底肃清明减暗不减

现象未减者一律退租同时发动佃户与地主订

立租佃合同订立租期以保护佃权rdquo在边区

新区ldquo今年须一律实行减租rdquo但是可以ldquo在方

式上缓和一些注意协商求让方式rdquo为发动群众

参加减租一方面ldquo废止分场委员会一类组织

避免代替包办现象rdquo另方面ldquo农救会必须积极领

导农民组织佃户集体讨论集体决议一致

行动以求达到目的rdquo减息方面指示要求既要

克服ldquo由政府以一纸布告来规定利息限制粮

价rdquo的ldquo左rdquo的想法也要纠正ldquo让我们基本群

众辗转于高利贷的骨髓敲剥之下而不能自拔rdquo的

ldquo右rdquo的错误指示要求首先ldquo应利用银号贷款

集体借贷及私人借贷低利还付者广为宣传造

115

成一种舆论的攻势与压力以达减息之目的rdquo其

次ldquo召集农民地主士绅举行还债会议以

农民之优势及动员开明士绅使生救会规定的利

息得到双方满意通过rdquo再次ldquo动员农救会员

研究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关系直接与债主交

涉以达到减息目的对个别顽固分子实行拖

的办法rdquo最后ldquo由政府颁布改善借贷关系文

件表示某种程度之高利贷不予以法律保护作

为各地根据rdquo其中关键是ldquo依靠于农民之团结

及生救会与士绅之劝解rdquo[7] 231-23211月 22日刘

玉柱在邳睢铜秋季群众运动会议上总结指出为

继续深化减租斗争的成绩首先要注意当群众的

斗争情绪尚不高涨时ldquo党和群众团体应先选择一

个对象发动斗争使之当场兑现并提高群众

情绪采取打一儆百兴奋群众震动全局办法rdquo

其次要贯彻保障佃权认识到ldquo减租退租保障

佃权都要采取群众集体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彻

底rdquo的道理做到ldquo东佃立约规定年限反对

地主强拿地rdquo以提高群众减租斗争的决心[7] 332

1944年10月刘瑞龙在总结淮北五年来群众工作

时指出虽然地主阶级总体上对抗减租但具体

而言ldquo大地主抵抗最力一下子打不垮中小地

主社会力量不大容易打垮rdquo因此减租斗争应

贯彻群众路线ldquo强调群众的自觉斗争rdquo[1] 63这需

要党政军民密切结合党组织ldquo是领导减租的中

心执行与掌握减租政策布置重要减租斗争rdquo

政府ldquo公开号召减租出布告举行士绅座谈

会召集各行政人员动员做减租的模范制裁明

减暗不减适当处理东佃纠纷rdquo群众团体ldquo公

开出面领导群众减租rdquo为打击地主阶级破坏减

租ldquo实行查退租保障佃权是贯彻减租的主要保

证rdquo同时还要处理好佃农与自耕农的统一战线问

题既要坚持ldquo在一切改善民生斗争中以减租

为主rdquo也要抓住自耕农的要求如春荒救济减

息等以更好地发动农民群众在减租斗争达到

高潮时一方面要ldquo控制减租发展不要超过中

央所指示的程度rdquo另方面在纠正过火行动时ldquo不

能泼冷水要保持群众热气rdquo对具体的租佃形式

要具体分析决定对策如ldquo个别地方包租租额原

订过高即使减租也还是高了因此决定减后地

主收租额不得超过全收获量千分之二百七十五

大头租可改为两季租租额与种类双方协商

棉地烟地按二八分租或按当地粮食收获量改

交粮租rdquo彻底减租后要首先解决部分中小地主

生活下降要求抽地自种的问题做到一方面要

ldquo在减租未彻底实行以前要强调保障佃权不应

随便抽地以免影响佃户不敢减租rdquo又要ldquo允许

中小地主在不影响佃户生活条件下抽回一部分土

地自种rdquo当然这要在佃农生活真正得到改善即

佃农ldquo必然要将余资买牛买肥改良土地增

加生产最后要购买土地rdquo之时其次解决贫

农要求对大地主匀地的问题他认为ldquo个别地方

提出调剂佃地发动贫农向大佃户斗争甚至转移

中农佃户土地这是完全不对的rdquo而应该ldquo主动

劝告群众从提高原有耕地生产设法个别经农救

会协商在大佃农自愿又不影响大佃农原来生活

的原则下酌匀一小部分土地调剂给抗烈属及赤

贫的民兵队员rdquo但是ldquo必须要经过说服教育协

商办法进行rdquo[1] 64-6812月 7日淮北区党委指示

路西群众工作要求在减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

线ldquo主要群众自己起来斗争才能贯彻减租减息

增资至于说服地主自愿及行政协助干部模范

作用只能是辅助的rdquo[11] 455

1945年2月赵敏总结涡北地区减租斗争经验

指出新地区减租ldquo先由佃户小组集体减租但

到一定的时候发生困难必须组织较大规模的斗

争打击地主威势rdquo斗争成功与否ldquo主要是靠农

民的自发自觉和我们有组织的领导rdquo[1]1473月20日吴芝圃在路西群众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ldquo为

普遍的发动群众为解决灾荒中的口粮问题与维持

春耕生产必须以普遍减租即减的地区要补漏

洞未减的要广泛减为第一个重要武器rdquo为此

ldquo必须善于打破群众对减租的顾虑必须针对群众

的心理来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rdquo必须ldquo从实际出

发决定最适合最有效的方针不是被动也不是单

纯热情的盲动而是有根据有步骤的争取主动改

116

造现实rdquo[1] 1753月23日淮北区委致函泗灵睢县

委ldquo斗争纲领应将重心放在贯彻查租减租上这

是基本群众政治优势确立的基本关键rdquo[1] 198 5月4日刘瑞龙在指导春季生产时指出查租经验证

明ldquo必须经过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和耐心工作必

须加深群众和干部中的阶级教育必须抓住佃户中

的积极分子并推动佃户组织rdquo[1] 201 6月5日狄克

东在总结泗阳县春季查租工作时指出ldquo查租能否

彻底首先建立在佃户自觉自愿的思想基础上真

正教育佃户提高佃户觉悟解除佃户思想上各种

顾虑是减租彻底的基本保证rdquo而争取佃户中的

落后分子是减租成功与否的关键泗南县采取两

种办法一种是ldquo耐心说服长期教育rdquo另一种是

开佃户家庭会议rdquo这种会议ldquo不仅可以打通佃户

本人思想而且可以提高佃户全家的阶级觉

悟rdquo[3]258-260 6月淮北区党委要求在夏秋两季查减

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首先ldquo在领导上抓住一

点rdquo其次ldquo在力量的组织上尽量避免采取工作

队形式而把突击力量充实到群众团体中去rdquo

最后要充分发动群众先深入调查研究ldquo帮助佃

户做庄稼活取得佃户的友谊与信任rdquo之后

ldquo在接触谈话中要注意发现与教育积极分子rdquo再

通过他们ldquo团结组织和教育广大的佃户群众成立

或扩大佃户小组使他们敢于面对面的向地主作斗

争rdquo[1] 2857月江风提出农民抽条子赎地赎物

是ldquo带着打击高利贷性质rdquo的经济斗争尽管这一

斗争尚是ldquo防御性的以攻为守的rdquo但是ldquo经过

抽条子斗争的群众已经敢于并迫切要求清算清

算明白才能提高他们的革命情绪与觉悟rdquo同

时他提出反高利贷斗争应该做到在不妨碍发挥群

众积极性的同时ldquo不致使债主丧失生存条

件rdquo[3]50总之不管地方社会情况如何复杂统一

战线的巩固与群众路线的贯彻并不矛盾

随着抗战胜利的日益临近淮北区党和政府

更加强调阶级路线在减租斗争中的贯彻这也是

切实保护减租后广大基本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3月 20日吴芝圃在路西群众工作会议上提

出应突出减租斗争的阶级性他指出ldquo农村中是

有阶级的这阶级就是地主与农民地主与农民

的主要关系是建立在租佃关系上地主对农民的

主要剥削是地租的剥削rdquo因此ldquo在发动群众

时固然应从经济利益上着眼但同时要从阶级

利益上着眼应当以减租为发动群众的中心口

号rdquo他因此建议通过集体减租办法因为ldquo群众

集体起来之后他的情绪心理便有很大的不

同rdquo[5] 370-3713月23日邓子恢刘瑞龙指示泗灵

睢县委普遍开展查租一方面ldquo主要干部要亲

自下手打破干部中减租不成问题的思想rdquo另方

面ldquo要进行阶级教育要使大家了解减租是艰苦

斗争rdquo[1] 1945月 4日刘瑞龙在指示春季生产工

作时指出ldquo生产工作的重心应即转入查租互助

上去一般是中心地区以互助为主查租为辅

边区以查租为主互助为辅rdquo查租工作应贯彻阶

级教育ldquo必须加深群众和干部中的阶级路线必

须抓住佃户中的积极分子并推动佃户组织必须

适当的组织群众的说理斗争必须抓紧时机即

查即算即算即退rdquo[3] 246-247

四减租减息斗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减租减息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

大贫雇农中农群众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

和经济效益

1943年11月22日刘玉柱在邳睢铜秋季群众

运动会议上总结指出减租斗争取得了显著的社

会效果地主阶级ldquo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被冲垮

了他们在群众压迫之前政治上变得开明些

了自然他们经济上的削弱也是很大的rdquo[7] 316富

农ldquo经济上一般是没什么大变动的只有一些带

封建性的富农被斗后经济上受到部分损失社会

地位也就削弱了些另有一些因工资一增再增

生产情绪表现消极rdquo中农贫农是减租斗争的受

益者ldquo不少的中贫农大都得到了许多实际的现成

利益许多参加了群众团体一天天的觉悟起

来rdquo[7] 320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总

体上看ldquo从思想上言论上有意无意的为地主

封建势力服务的知识分子的主流在斗争过程

117

中已转向工农群众rdquo尽管ldquo还不能说是完全属

于工农群众rdquo但这一变化已说明ldquo知识分子争取

与改造的第一步已经收到了初步成绩rdquo[7] 32012月赵敏总结边区第二届农救会对 10个县的调查

指出雇工ldquo因得到增加工资春荒借贷与免除

负担的好处极大部分上升为贫农rdquo贫农ldquo得

到减租减息春荒借贷政府生产贷款的利益

特别是佃贫农获得减租利益更大一般地多上

升为中农rdquo中农ldquo一部分得到政府借贷其中

佃户中农又得减租利益一般地也向富裕的中农

方向发展rdquo即便是剥削者地主富农也ldquo加强

了劳动观点参加生产改造了自己使过去的

寄生生活逐渐改变过来rdquo[7] 3461944 年 10 月 22日刘瑞龙在总结五年来淮北区减租斗争成绩时指

出总体上讲ldquo地主下降以中小地主为最显

著最迅速大地主在减租之后 下降得还不甚

显著在农民方面佃农比自耕农上升得快多向

富农发展富农本身是没有什么发展的雇工向贫

农上升贫农向中农发展rdquo[5]343 减息方面总体而

言由于 1944年政府加大生产贷款力度使得

ldquo法币价格猛跌中心区借高利贷的很少rdquo[5]355

洪泽湖区的减租斗争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1941年11月张孑夫总结了洪泽湖区减租斗争的

经验首先从分析生产关系入手总结出湖区各

种剥削形式包括封建性的剥削形式割苇子打

鸡头包簖钱打莲子奴隶性的头子钱和商业

性的行佣大称结果减租斗争ldquo目前割苇子三

七分了限制了剥削包簖钱取消了头子钱取

消了鸡头莲子实行政府管理行佣大称

各乡大半有了合作社代替了鱼鸭各行rdquo从而实

现了ldquo不经过私人占有就转入社会主义经

济rdquo[7] 113的良性发展轨道

但是减租减息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

的高利贷现象经过减租斗争的边区农村社会

ldquo随着群众生活改善而变化的借贷关系是比较复

杂的rdquo债权人ldquo中农多富农次之地主又次

之少数工人贫农也放债rdquo债务人ldquo贫农最

多中农次之少数地主(破落)也借债rdquo借贷

用途ldquo借作口粮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rdquo借贷手

续ldquo大都是私人自由借贷集体借贷只占百分之

十rdquo总之边区农村借贷关系出现了ldquo目前边区

各中心地区地主老富农借的很少而农民与工

人之间借贷关系较多甚至有些地主与老富农借

穷人账的rdquo[1] 72-73 新趋势以泗阳县颜圩乡为例

减租地主后私人高利贷仍有借粮借钱两种形

式借粮又有ldquo听春价rdquoldquo头里跑rdquoldquo顺风长rdquo

等形式如ldquo顺风长rdquoldquo借山芋干子一斗午季

还小麦一斗借草本季草价只三十元一担一

担有五十个还时按一元三角五一个二倍多

利rdquo借钱ldquo最多四分利大部无利麦收后即

还麦rdquo借债方面贫农ldquo多半是吃rdquo中农ldquo吃

与干旁的事约各占一半rdquo富农地主ldquo很少是

没有吃而借账的rdquo可见贫农中农借债的原因

主要是生产生活所迫放债方面中农贫

农雇农也逐渐参与放债这一现象说明农民在

减租斗争中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说明这

种高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村商品经济的

正常借贷现象如雇农ldquo放债的多半是家中有几

亩地而自己去雇工人少吃不完将余粮放

出还是在增加工资后的一种现象rdquo中农ldquo放账

的多了这说明中农的经济状况上升了rdquo[7] 257-258

针对上述新现象刘瑞龙在1944年10月22日的一次群众工作总结发言中指出减息工作应该

相应地转变到ldquo改善群众生活提高生产政府发

放贷款继续举办积谷于合作社的小本借贷于

麦前麦后平粜粮价在这种条件下再提倡私

人自由借贷rdquo[1] 73 的方向上来换言之可以通过

政府社会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抗战前淮北区农村生产关系主

要表现为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

依赖封建地租剥削淮北区存在着迫切的减租减

息斗争的社会要求淮北区党和政府在坚决贯彻

中共中央有关ldquo二五rdquo减租指示的同时根据淮

北区地方实际及时调整政策探索适合本边区

特点的减租减息政策在艰苦的实践中淮北区

减租减息政策逐渐实现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

118

一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仅是生产关系领

域的变革更是一场在不损害农村抗日统一战线

前提下的政治斗争是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淮北区的减租减息斗争体

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减租减息

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大贫雇农中

农群众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减租减息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的高利贷现

象但是减租后高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

村商品经济的正常借贷现象可以通过政府社会

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注释

①相关研究参见马洪武主编《华中抗日根据地史》当代

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欧远方童天星《淮北抗日根据地

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朱超南等编《淮北抗日

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李柏林

《减租减息与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抗日

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等

参考文献

[1]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2册(群众运动部分)[G]1984

[2]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1册(武装斗争部分)[G]1985

[3]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5辑(财政经济部分)[G]1985

[4]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2册(武装斗争部分)[G]1985

[5]淮北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

[6]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第1册(政权建设部分)[G]1985

[7]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1册(群众运动部分)[G]1984

[8]安徽省财政厅合肥安徽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

经史料选二[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9]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4辑(党的建设部分)[G]1985

[10] 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

根 据 地 史 料 选 辑 第 2 辑 第 2 册(政 权 建 设 部 分)

[G]1985

[11]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G]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

【责任编辑 刘 滢】

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WANG MingqianWANG Mingqian

((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361005))AbstractAbstract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land in Huaibei (region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a few landlords whose mode of operation was dependent highl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land rentHence arose an urgent social demand to reduce land rent and interest on loans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e Partyand Government in the region explored to set up policy to reduce land rent and interest rates suitable for localconditions and improved it steadily to make it sound and regular The campaign to reduce rent and interest inHuaibei Region was both a reform in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mass movement embodying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mass line and the class line The campaign brought about marked changes beneficial to thepoor peasants farm labourers and the middle- class peasant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social and economicbenefits Rent and interest reduction did not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high-interest loans in rural communitiesof the region but the usury-type credit after the movement became the normal borrow-and-loan practice in therural commodity economy which can be solved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Key Words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mass line class nature

119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

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鹿锦秋 赵 璐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构建家庭性别公正伦理是有效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石家庭伦理发展诉求

从两性平权趋向性别公正反映了对我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对西方女性主义平等观的借鉴随之

性别公正对新时代我国家庭伦理建设的意义更为凸显但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及性别角色认知状况

制约着家庭性别伦理公正性的实现应对这些挑战要以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策体系为根本

以夯实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及倡导家庭性别公正理念为依托以家庭成员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道德实践为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性别公正现代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D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20mdash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号召推进家庭

文明建设提出ldquo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

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

我国妇女事业发展具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rdquo[1]强

调要ldquo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rdquo[2]

构建家庭ldquo性别公正rdquo伦理正是有效推进家庭文

明建设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夯实社会公正

的重要基石尽管伴随新时代男女平等理论与实

践的深入推进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已取

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经济社会转型影响及父权

制传统性别文化规范制约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缺失现象依旧普遍因此立足性别公正视

域深入探讨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

问题对于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公正以

及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ldquo性别公正rdquo在我国当代家庭

伦理建设中的提出背景

习近平指出ldquo长期以来男女平等尊重妇

女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针对妇女的歧视

依然存在rdquo[2]对于曾经深受ldquo男尊女卑rdquo陈规陋

习束缚的中国来说强调现代语境中的ldquo性别公

正rdquo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家庭伦理视域

下的ldquo性别公正rdquo作为表征男女家庭成员性别关

【收稿日期】 2018-10-10

【作者简介】鹿锦秋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赵璐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ldquo当代西方左翼女性主义正义理论研究rdquo(项目编号14YJA710017)山东省高

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ldquo当前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rdquo(项目编号J15WA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20

系平衡性和恰当性的重要范畴其核心意涵是主

张在家庭性别伦理建设中应秉承男女ldquo价值无

差别rdquo活动ldquo领域无限制rdquo的性别平等理念在

尊重两性生理及社会文化差异基础上以ldquo不偏

不倚一视同仁rdquo为核心要求以尊重两性ldquo自

由选择rdquo意愿为原则对男女两性的家庭社会

角色以及ldquo权利与义务rdquoldquo贡献与回报rdquo等资源

按一定比例公平合理分配并在必要情况下进行

适度补救性调节以达成ldquo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rdquo使男女家庭成员都ldquo得其所

应得rdquo的理念原则制度法律政策状态

和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女性对家庭伦理的

诉求从ldquo两性平权rdquo到ldquo性别公正rdquo的趋势日益

明显这既反映了对新中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其实

践的反思和深化又与西方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理论的引进与借鉴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前依据传统马克思主义建构的

ldquo男女平等rdquo法律政策明确规定我国女性在各领

域享有与男性平等权利极力倡导女性走出家

庭积极投身社会生产向男性看齐的ldquo铁姑

娘rdquo受到大力追捧尽管这对增强我国女性独立

性和翻身解放对颠覆ldquo男主外女主内rdquo传统

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及文化观念贡献巨大但这种

女性解放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安排女性虽以

男性基准进入生产领域但未跻身国家公共话语

生产领域同时男性也未在家庭中承担起相应的

家务劳动这种将女性解放等同于女性就业片

面追求与男性等同性的男女平等理念忽视了两

性生理差异许多就业女性因劳动强度增加而身

心受损实则是形式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

等对女性而言显然不公正

20世纪80年代一贯受到国家保护的女性地

位及其就业等保障遭遇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

猛烈冲击女性下岗生活难男女收入差距大

女性家庭地位降低打工妹问题凸显等女性受歧

视问题频发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困惑

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开始质疑和挑战ldquo男女平

等rdquo这一传统女性解放意识形态重新反思新时

代下ldquo女性解放rdquo的应有意涵呼吁中国女性意

识的觉醒应ldquo使lsquo妇女rsquo成为一个与lsquo阶级rsquo并

行的独立的范畴rdquo[3] 96-97通过削弱性别与阶级之

间的关联女性解放理论与ldquo性别差异rdquo挂钩

与原先男性基准的ldquo男女平等rdquo理念脱钩两性

自然差异的因素被重新强调这种ldquo分离rdquo需求

随着经济转型愈加强烈1988年中国妇女六大召

开后全国妇联审时度势及时号召女性在家庭

及社会中要ldquo自尊自信自立自强rdquo男女

平等话语开始转向突出女性特点的ldquo自我发展rdquo

口号但进入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推进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差

距拉大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使阶层

分化加大男女间男性内部及女性内部的不平

等关系愈加明显和复杂性别不公正现象增多

这种社会剧变必然要求ldquo男女平等rdquo分析重新考

虑阶层或阶级区域城乡民族等因素女性

诉求也就从单纯追求对家庭及社会利益分配的

ldquo两性平权rdquo发展到既要尊重ldquo两性差异rdquoldquo女性

间差异rdquo又要关注ldquo相互交叉的多元差异rdquo以

保障任何女性的家庭及社会处境都比ldquo平等的最

初安排rdquo有所改善的性别公正话语针对这一诉

求2018年中国妇女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婚姻

家庭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各项政策法规必须要ldquo充

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在保

障和改善民生中关注妇女需求让尊重和关爱妇

女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rdquo[4]习

近平在会上强调要ldquo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最普通

的妇女特别是困难妇女身上格外关心贫困妇

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为她们做

好事解难事办实事rdquo[4]由上可见我国家

庭伦理从ldquo两性平权rdquo到追求ldquo两性差异rdquo和

ldquo妇女间差异rdquo的ldquo性别公正rdquo的发展趋势正

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男女平等理论中阶级与性别

平等与公正群体与个体等诸多范畴内在矛盾不

断反思重建和深化的结果而这一过程又与当

代西方社会性别理念及女性主义平等观演进逻辑

121

相吻合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前秉承自由资本主义性别平等观的第一

波女性主义在极力反对主流政治思想男性偏

见积极追求两性法权平等的同时不得不面对

这种普遍主义正义伦理造成的两性事实上的不平

等和忽视两性差异的本质主义困境二战后对国

家资本主义父权制发起挑战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转

而追求承认男女差异的平等明确提出标示男性

统治女性不平等权力结构的ldquo社会性别rdquo概念

要求重新评估女性特质及其价值并予以肯定ldquo平

等与差异rdquo议题由此被提上论辩日程二十世纪

90年代以来信奉后现代主义的第三波女性主义进

而认识到女性内部客观存在的种族阶级宗

教文化差异使女性难以作为一个群体统一行

动因而在指责社会性别概念ldquo忽略阶级种族

及文化的冲击及影响rdquo的同时强调在基本权利

平等的基础上赋予性别平等ldquo既强调性别差异

又强调女性间差异rdquo意蕴追求一种基于差异性

的合理的正当的平等而这种动态差异平等观

通常趋向于诉求ldquo性别正义rdquo或ldquo性别公正rdquo进

行表达但这种观点由于过分追求ldquo弃同求异rdquo

而被视为ldquo女性主体性被彻底摧毁而不利于女性

解放rdquo因而目前这种性别公正观又逐渐呈现出一

种ldquo在顾及女性内部差异基础上寻求女性团结路

径rdquo的辩证女性主义新趋向

总体而言由于当代西方社会性别理念及性

别平等观的演进逻辑与我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其实

践有不谋而合之处有助于解答我国学者对性别

平等理论及实践的困惑因而汲取西方社会性别

理念及性别平等思想精华也就成为发展我国性别

平等理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以 1995年北京世妇

会为标志我国正式将西方社会性别观点纳入决

策主流并作为发展战略广泛推行这一时期引进

的社会性别理念核心是旨在规定差异而非追寻平

等的ldquo承认差异rdquo思想正是受此影响我国主

流话语开始强调男女性别差异和分化并将马克

思主义女性理论阐释为运用性别观点分析女性问

题原先ldquo集体性别无意识rdquo的男女平等概念逐

渐为被承认差异的性别平等概念所取代同时

面对我国社会分化及性别分层西方关注女性内

部差异的性别平等观及正义理论也为国内学者探

究女性分层及性别公正问题提供了借鉴本世纪

初女性学界明确提出要建设一种强调基于差异

的平等以性别公正为核心价值诉求以建构和

谐性别关系为目标的先进性别文化其实质是倡

导ldquo一种需要接受基于不可更改的生物属性的自

然差异而导致的事实lsquo不平等rsquo之上的正义价值

的评价与规导的制度安排和行动准则rdquo[5] 67近年

来伴随ldquo公平正义rdquo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战略构想的基本条件ldquo公正rdquo被纳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ldquo公平正义rdquoldquo公正rdquo作为国家主导

性权威话语从此进入囊括家庭性别伦理学在内的

妇女性别研究领域ldquo男女平等rdquo到ldquo性别公

正rdquo的发展诉求日趋凸显总之这一趋向不是

性别ldquo差异性rdquo完全取代性别ldquo同质性rdquo的过

程而是将二者辩证融合实现两性之间普遍性

公正和差异性平等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性别公

正是实现男女平等的手段其目标归根结底是达

致实质性的男女平等

二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

建设的影响因素

伴随经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

我们应当看到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男女两性

在城乡家庭经济政治婚恋情感及思想观念中

的性别角色所处地位及对各领域ldquo权利与义

务rdquoldquo贡献与回报rdquo资源的享有和分配更加趋向

平等公正但ldquo男强女弱rdquoldquo男多女少rdquoldquo男高

女低rdquoldquo男主女从rdquo的不平等传统家庭性别伦理

仍旧存在甚至凸显笔者认为涵盖收入职

业教育情感等建构要素的夫妻间相对资源禀

赋的性别结构以及家庭性别角色及夫妻权力规范

意识是直接制约当前我国家庭性别伦理公正性实

现程度的两大主要因素

(一)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对家庭

122

性别公正的影响

ldquo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rdquo范畴表征

的是基于对比夫妻双方各自拥有的资源获取能力

及实际占有量的性别差异夫妻之间收入及职

业受教育程度情感投入等要素的相对资源禀

赋差异对我国家庭经济政治婚恋情感及性别

观念的公正伦理建构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夫妻间经济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经济关系是家庭伦理建设之根

ldquo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rdquo[6] 286

因此夫妻经济收入及对家庭经济贡献的差异无

疑对家务劳动承担家庭事务决策权个人事务

自主权及性别观念的公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第一夫妻经济收入及家庭经济贡献的差异

对夫妻家务劳动时间影响显著研究显示工作

收入稳定的已婚女性比无收入已婚女性的能源获

取并占有的能力更强承担的家务更少家务劳

动时间更短[7] 而丈夫经济贡献更多的家庭妻

子家务劳动时间显著高于经济贡献差不多的家

庭可见夫妻中拥有资源优势的一方可能会减

少或避免家务劳动而相对ldquo劣势rdquo的一方可能

承担更多家务第二夫妻之间家庭收入从事

职业及社会地位的相对资源禀赋差异对双方权力

关系家庭地位平等程度及个人自主权大小影响显

著家庭经济贡献能增加丈夫家庭权力和影响

力同样也能提高妻子在家庭各项事务上的话语

权和决定权第三夫妻之间家庭收入从事职

业及社会地位的相对资源禀赋差异对夫妻确立公

正性别观念影响显著性别观念与人们在劳动实

践中形成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刘爱玉佟新等

许多学者认为婚前家庭经济地位越低家庭经

济贡献及职业地位小于丈夫的妻子其性别分工

观念相对传统和落后而婚前家庭经济地位越

高婚后对家庭经济贡献及职业地位与丈夫差不

多或大于丈夫的妻子其性别分工观念则呈现更

为进步和平等的态势[8] 232235

2夫妻间教育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第一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家务平等分担

具有重要的独立影响大多实证研究认为相对

资源论的ldquo教育资源优势有助于降低个人承担的

家务劳动量rdquo这一论断具有较强解释力牛建林

指出ldquo夫高妻低rdquo的教育匹配不利于打破ldquo男外

女内rdquo固化模式和实现家务分工平等化而ldquo夫

妻相同rdquoldquo夫低妻高rdquo的教育匹配则能不同程度地

推动男性平等分担家务[9] 这表明提高女性受教

育程度是推动家务性别分工公正化的最直接力

量第二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家庭性别政治

地位的平等建构有一定影响教育程度同于或高

于丈夫的女性由于更有能力获取社会参与途径及

资源因而她们对丈夫及家庭不再存有强大依附

性同时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助于她们形成更为独

立的自主意识和平等诉求并有能力获得更为平

等的家庭地位及更为积极的主观感受

3夫妻间情感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夫妻在家庭生活中情感投入大小及其差异对

家务劳动承担及家庭权力分配平衡性密切相关

也是制约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实现程度不可忽视的

重要因素第一夫妻情感投入与家务劳动分担

之间关系显著情感资源如同收入教育资源

也对夫妻家务劳动承担相对独立地发挥影响可

以说家务劳动应被视为体现夫妻契约关系情感

本质和维系发展夫妻情感关系的一种情感劳

动而非纯粹简单的理性劳动付出或者是全然

根据物质经济及教育资源状况而理性精明算计的

结果第二相对情感资源与家庭权力获得也具

有一定关系婚姻需求和依赖理论认为夫妻中

情感付出更多更重视婚姻的一方往往因更担

心配偶变心而更易不惜失去权力去顺从对方而

付出较少感情或对婚姻缺乏兴趣的一方往往可以

更自由更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

在婚姻关系中占据优势权力地位传统女性通常

将婚姻视为终生归宿婚后经济和感情上则更多

依赖丈夫更需要坚守家庭因此放弃权力或接

受配偶支配的概率更大

(二)传统性别角色及规范对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的影响

123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观念的

增强ldquo男尊女卑rdquoldquo男强女弱rdquo等不平等性别角

色观念及规范已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但近十年来

由于社会转型期国家就业模式的更新市场竞争

的加剧及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助推等因

素[9]的综合作用传统性别角色意识不但未衰

落反而呈更加定型化态势这种传统性别文化

ldquo回潮rdquo趋势的凸显对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

理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1传统性别角色及规范对家务劳动承担及工

作mdash家庭冲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对家庭经济贡献越大受教育程

度越高的女性家务劳动承担越少但研究表明

对此不能一概而论妻子的相对高收入虽能减少

其家务劳动但相对收入增幅超过一定范围时

反而会增加妻子家务劳动这种逆转实则由性别

观念造成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浓厚的人习惯于固

化男女气质与家庭性别分工之间联系对ldquo男外

女内rdquo分工合理性深信不疑所以当传统性别观

念浓厚的妻子比其丈夫对家庭经济贡献更大时

就会将自己视为违背这种传统分工规范的ldquo女强

人rdquo如果其丈夫也具有这种传统性别分工观念

就会因其未能全面担负养家责任而自卑内疚正

是为了弥补这种ldquo性别角色偏差rdquo妻子才力求多

做家务来体现其女性特征以维持家庭的稳定而

拥有现代化性别平等观念的妻子则不会因为成为

家庭经济支柱而与ldquo男外女内rdquoldquo贤妻良母rdquo

ldquo相夫教子rdquo性别角色期待有强烈违和感因而她

们并不刻意强求自己多做家务以平衡夫妻关系

因此夫妻家务劳动时间的多寡既与二者收入

职业地位教育情感时间等相对资源禀赋

差异相关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性别角色

及规范这一独立因素影响的深浅体现了夫妻相

对资源对比及性别角色意识的共同作用

2家庭性别角色及规范对当前我国家庭政治

性别公正的影响

目前不论是家庭财产基础教育及健康

营养等供养和支持家庭成员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源

分配还是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个人事务自主

权及家庭实权感等家庭权力的分配男女两性总

体上仍不够均衡公正女性相比男性仍处边缘状

态伴随当前社会转型及ldquo夫为妻权rdquo向ldquo夫妻

平权rdquo的过渡我国个人社会性别角色态度出现

了ldquo传统型rdquo与ldquo现代型rdquo的分化对男性而

言许多ldquo男尊女卑rdquoldquo男主女从rdquo的父权制传

统性别意识浓厚的男性仍将自己视为当仁不让的

ldquo一家之主rdquo仍将ldquo三从四德rdquo视为衡量贤妻良

母的标准因而在家庭财产教育及健康等资源

分配上往往ldquo重男轻女rdquo而且在家庭重大事务处

理上常不顾妻子平等权力而自己说了算致使一

些女性即使经济收入学历职位比丈夫更高

也经常受制于或听命于丈夫目前我国父权制文

化和传统性别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平等夫

妻权力关系的构建相比男性性别观念因素以

及性别化的行为选择对女性家庭权力的影响更

大因此帮助女性确立现代平等性别观念是

实现家庭政治性别公正的关键

3传统性别观念回潮对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理念的影响

尽管当前我国男女两性对性别公正观认同程

度存在性别差异但调查发现近十年来无论男

女对性别平等观念总体却趋向淡化和倒退对

ldquo男外女内rdquoldquo女子无才便是德rdquo等诸多不平等传

统性别文化规范的认同率反而有所提高传统性

别观念在当今我国各群体中普遍趋向回潮已是学

界共识和不争事实原因有其一与我国女性

在当前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的处

境及遭遇密切相关女性进入职场后因受制于

各种性别歧视规则而比男性更难晋升更易失

业尤其当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因时间精力和生

理等因素限制而难以兼顾倍感无奈时就会不

得不为维持家庭生存保障重拾ldquo男主外女主

内rdquo的传统性别角色放弃事业回归家庭其

二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正观念淡化直接源于传

统性别观念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复归近年来出

于为中国市场经济强劲发展寻找文化动力归因的

124

目的传统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性别

文化被重新审视并在政府学界民间及市场中

蓬勃回归在学术界许多新儒学学派将儒家传

统的男权性别文化和家庭观念神话本质化对

当今许多人的性别观念回归传统产生了思想和理

论助推力传统性别观念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复

归则是导致当前我国男女家庭性别公正观念回落

的最直接原因它对男女个体现代性家庭性别公

正观念的建构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尤其是使男

女个体对ldquo男主外女主内rdquoldquo丈夫的发展比妻

子更重要rdquoldquo干得好不如嫁得好rdquo等传统性别观

念的认同率明显升高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传统性别观念复归并非

是向父权制男权社会的彻底倒退而是向着实现

性别公正之路前进的漫长过程中暂时的曲折因

为这种复归的基础不再以土地财产私有和父系

继承为基础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及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涵盖女性在内的当代中国

各群体已在阶层城乡性别族裔等多种维度

上高度分化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及家庭观

显然缺乏统领女性全部生活的能力

三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

建设的推进路径

有效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既需要国家建立

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也需要社会工作及服务机

构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家庭性别公正理念的有效

推进还需要家庭成员个体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

道德实践需要的推动

(一)以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

策体系为根本

ldquo家庭政策rdquo是指包括法律在内的由国家以及

政府各部门所制定的旨在推进家庭性别公正建

设有助于女性家庭地位提升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主导下的政策规定自 1995年社会性别视角逐渐

被纳入我国社会发展各领域主流以来在对建国

后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已有法律政策

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同时我国又陆续制定了诸多

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法律政策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越来越强但迄今为止由于我国社会政策体系

对家庭功能及其性别视角的忽视其中关于家庭

性别公正伦理和提高女性家庭地位方面的政策法

规较少与家庭公正相关的其它领域的政策法规

也存在诸多性别盲视和短视现象即使有关家庭

性别公正的政策法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仍以

男性标准作为提高女性家庭地位的标准而缺乏真

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别平等精神内容表述宽泛笼

统原则性太强实际可操作性差而且内容分

散零碎不够系统化总体实效性较低鉴于家

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对有效推进我国家庭文明建

设实现社会公正及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

性因此充分履行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应尽职责

积极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策体系对

加强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极具必要性

1增强政府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家庭性别公正

理念是前提

理念决定政策政策承载理念明确社会

性别主流化和家庭性别公正理念是家庭政策决

策的依据目前我国许多政策制定者决策者

及执行者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及家庭性别公

正问题存在盲视或短视不同程度地缺乏敏感

度甚至有人不知ldquo男女平等rdquo是基本国策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家庭政策本身的性别敏感

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性别公正政策的制定

与执行效果因而要推进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

设无疑首先要通过国家倡导教育培训工

作实践评估考核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尤其是

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的带头和垂范作用努力提

升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政策

制定者和执行者的社会性别理论素养及实践能

力增强他们的性别敏感意识和性别歧视现象

的分辨能力使他们既要认识社会公共领域消

除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与偏见落实贯彻男女平

等国策的必要性也要重视家庭内部女性地位

提升及男女平等实现程度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

125

重要影响唯有将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提高

到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层面使性别公正意识纳

入到家庭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决策主流才有可能

提升相关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的性别敏感度

将习近平ldquo对严重侵犯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要坚

决依法打击对错误言论要及时予以批驳rdquo[2]的

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办法

增强全体民众的性别敏感度力求让家庭性别公

正理念深入人心达到消除家庭性别不公现象

提升女性家庭地位建构和谐家庭的目的

2建构向女性倾斜的发展性家庭政策是核心

当前我国ldquo男高女低rdquoldquo男强女弱rdquo的性别

公正伦理格局显然向男性倾斜而对女性不够公

正女性是维系家庭发展的中坚力量而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又以家庭健康发展为基础如果女性

受到家庭制约而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势必对

家庭及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效推进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就要制定一系列ldquo关爱

家庭rdquoldquo以人为本rdquo的基于支持女性发展改善

女性福利的家庭政策

第一提高女性自身资源占有量并推动女性

在社会领域的发展加强抵御传统性别文化规范

消极影响的意识及能力应结合实际及时调整

补充和完善相关政策重点加强女性受教育就

业及生育保障为女性获取经济政治等社会资

源提升社会地位增强社会竞争力创造公平环

境不断扩大受保护女性范围尤其要明确规定

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权利使更多女性享有就业

保障用人单位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处罚规定

应更具体对为女性提供工作和照顾家庭便利的

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设立奖项等激励措施通过

法律手段确立弹性工作制度并设法防止企业以

此制度为幌子侵害职业女性权益政府为只参与

家务劳动而未能就业的妇女提供社会保险参保费

用补贴并对那些承担家庭责任的女性劳动者提

供哺乳误工费国家给予生育保险资金支持将

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

围以维护女性生育权益不被侵害加大对女

性尤其是低学历女性和农村女性参与技能培训

和继续教育的投资设立贫困地区女童教育专项

资金扩大ldquo两免一补rdquo政策覆盖面提高农村

贫困家庭女孩入学率等

第二政府要确立旨在促进性别公正的发展

性家庭政策家务劳动及儿童照料方面政府应

在《婚姻法》等法律政策中对家务劳动的经济及

社会价值予以高度肯定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明

确家务劳动付出者(不只是女性)的权益保障原

则以消除家务劳动女性化的刻板印象并对家

务劳动付出者因家务劳动及家庭照料造成的损失

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应将婚姻期间夫妻一方获得

的文凭资格执照等产生的利益(包括预期利

益)纳入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以补偿另一方的支

持投入和贡献通过设立父亲假开展ldquo他为

她rdquo活动等方式打破照顾责任女性化的设定

强调男性家庭责任鼓励男性主动参与共同分

担家务劳动为减轻家庭养育孩子的负担可适

当延长女性产假并将丈夫陪产假统一立法同时

增加生育补贴育儿津贴和学前教育补贴还应

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在企业内部提

供托儿设施加大公共幼托服务投入家庭财产

继承方面应采用多种方法保障所有继承人无论

男女均有平等地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财产资源

分配方面应建立并完善体现性别公正的夫妻财

产登记制度夫妻对共同财产应ldquo享有平等地占

有使用管理收益及处分的权利helliphellip夫妻个

人财产由其本人享有占有管理使用收益及

处分的权利rdquo[10]针对农村女性土地权利保障问

题男女参与村民大会决策的人数比例应大体平

衡保证女性土地权益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决策

权还要将保护女性土地权益的原则性规定细

化具体化保障出嫁他乡的女性及留在娘家的

出嫁女的娘家土地继承权丧偶女性在迁入地的

土地权无地或丧失土地女性的权益补偿除发

包方(集体)外侵犯妇女土地权利的个人及组

织也应给予司法救济[11]等等婚姻关系方面

因欺诈胁迫而结婚的或因其他原因非自愿结婚

126

的以及虚假婚姻应作为可撤销婚姻以保护受害

人婚姻权益对实施家庭暴力侵害家庭成员人身

权利的违法行为人受害人可请求人民法院依法

追究民事责任[10] 201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

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确立了告诫人身安

全保护裁定撤销监护制度等家暴处置新机制而

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将ldquo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

互尊重rdquo原则性条款具体化比如明确忠实义

务请求权的概念明确规定并完善ldquo第三者rdquo侵

害配偶权之民事责任等以维护婚姻的严肃性和

权威性促进夫妻婚姻情感公正

(二) 以夯实女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

倡导家庭性别公正理念为依托

实现家庭内的性别平等既需要政府政策支

持也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合作联动及对家庭

性别公正理念的广泛认可和大力倡导

1建立和完善补救性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

合的女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应对当前婚姻家庭

及男女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各种挑战我国女

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从最初各类民间组织提供

相关服务到妇联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展开实务

再到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广泛介入已经初步

形成妇联主导依托社区专业机构参与的工作

模式[12]但针对当前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中的

现存问题首先需要各级妇联ldquo主动作为哪里

的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妇联组织就要

站出来说话依法依规为妇女全面发展营造环

境扫清障碍创造条件rdquo[2]其次还要不断拓展

社区现有服务领域继续推进和完善补救性预

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女性及家庭社

会工作实务工作加大对家政服务公共托幼和

养老机构的投入打破以家庭为主体的固有照料

模式减少家务劳动对女性就业的冲击缓解职

业女性家庭mdash工作之间的冲突组织相关活动帮

助女性开发资源获取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对

夫妻间亲子间婆媳间及兄弟姐妹间的误解

摩擦分歧和矛盾专业人员应及时提供调解服

务对歧视女性及侵害女性权益等现象要积极

为受害女性维权广泛设立专门服务平台运用

ldquo先维情再维权rdquo理念通过提供情感调解和法

律援助服务干预离婚危机优化夫妻情感营造

婚姻幸福采用有效举措健全多方资源协同救助

的反家暴社会工作机制以多种形式定期组织普

及社会性别理论知识宣传家庭及社会各领域性

别平等理念及政策的教育培训提升民众性别敏

感度及对各种性别不公现象的识别力及应对力

对单亲特困失业等特殊女性群体提供专业社

工服务项目为其组建关爱档案给其以心理

道义经济及法律支持助其树立自信并实现自

立提倡将公共服务人员纳入政府公职人员行

列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和业务考核以增强队伍

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构建并完善农村女性社会工

作服务模式积极宣传性别平等理念帮助女性

参与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力促农村女性就业创

业增加收益尤其要为留守妇女提供生活就

业创收情感心理等全方位帮助

2大力提倡相互关爱共担责任的家庭性别

文化风尚

家庭是父权制性别文化最难攻破的隐蔽ldquo堡

垒rdquo要推进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必须采取强

有力措施充分利用全社会各方舆论和大众传媒

工具大力倡导和推广相互尊重共担责任的家

庭性别公正理念及文化风尚最大限度消除性别

歧视和男权文化的不利影响为实现男女在家庭

领域的全方位平等提供不可或缺的良好社会氛

围充分发挥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龙头培训

教育作用通过各种深入民众的喜闻乐见的活动

宣传家庭性别平等理念扎实推进家庭性别公正

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影响将男女平

等国策及家庭性别平等公正理念贯穿于党校

大中小学常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开设社会性

别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课程剔除课程内

容及教育理念中隐含的性别歧视素材并严格规

范教师言行杜绝旧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在报

纸广播电视电影新闻期刊及网络新媒体

127

等各大众传媒领域建立家庭性别平等监管机制

禁止控制隐含家庭性别歧视的文化宣传积极

发挥新闻传播工具的正向影响力并通过各种形

式大力维护女性家庭权益深度展示女性自尊

自信自立自强风采积极倡导夫妻共担家

务同步发展理念将家庭性别平等理念贯穿大

众传媒各领域媒体宣传全过程大力强化倡导

家庭性别平等尊重女性的社会舆论环境努力

推动公众尤其是男性文化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三)以家庭成员个体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道

德实践需要为动力

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推进离不

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社会力量的协同推动及家庭

性别公正理念的文化氛围等外部客观条件但外

因须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效力要推进全社会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深入发展必须通过多种

渠道和方式让家庭男女成员个体自觉形成性别公

正伦理道德实践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男女家庭

成员高度重视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对促进个

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

相关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倡导的社会性别平等理

念力求在生活学习实践及社会教育中提升对

男权主义传统性别文化和先进的性别平等理念的

辨识力自觉抵制ldquo男强女弱rdquoldquo男尊女卑rdquo的

传统性别角色规范及家庭暴力婚外恋等不利于

婚姻幸福的性别不公行为形成男女相互尊重

共担家务权利平衡遇事协商互敬互爱地

位平等的性别公正道德意识并自觉实践其中

女性要提高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金钱观和婚姻观树立终身学习终身

受益的观念不断充实提升自己遇到家庭资源

分配不公夫妻权力不平等家暴婚外遇等性

别不公现象要敢于运用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维护

自己的正当权益而男性则要重新定位对女性的

认识打破传统的ldquo男外女内rdquo传统观念主动

承担家务劳动同时抛弃传统性别规范贴在女性

身上的ldquo弱者rdquo标签对女性独立生活和工作的

能力予以认可和肯定在处理家庭重大事务问题

上杜绝一言堂等独断专横的家庭作风要给予

女性更多的人格尊重和情感关爱总之全面推

进我国新时代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需要男女

两性齐心合力共同努力

综上彻底消除家庭内部男女不平等的种种

传统观念和行为切实保障女性平等拥有各项家

庭资源平等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平等享有家庭

发展成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

能一蹴而就只有政府社会及个人全方位多

角度协同合作和并肩作战才能积极推进新时代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最终实现两性和谐发展

和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妇女工作金句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和梦想[EBOL][2018-10-29](2018-11-01)httpcpc

peoplecomcnn120181029c164113-30367608html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 组织动员妇女走在

时代前列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18-11-03

[3]林春刘伯红金一虹试析中国女性主义学派[A]邱

仁宗主编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C]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黄晓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

旗帜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mdashmdash在中

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妇女

报2018-10-31

[5]李兰芬编性别和谐与女性发展[A]女性发展与城市

性格[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李超海家务劳动时间家务决策权与妇女社会地位关

系探讨mdashmdash以第3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例

[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李文女性家庭经济贡献与其性别分工观念及家务承担

[A]谭琳姜秀花编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牛建林夫妻教育匹配对男性平等分担家务的影响[J]

人口与经济2017(2)

[10]陈苇婚姻法修改及其完善[J]现代法学2003(4)

[11]宋健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政策[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8

[12]孔海娥陈文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妇女婚姻家庭社会

工作实务述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5(4)

【责任编辑 赵 春】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

LU Jinqiu ZHAO LuLU Jinqiu ZHAO Lu((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255049))

AbstractAbstract Building family gender justice ethics is a cornerstone for effective promotion of family civilizationand social justice The demands for family ethics in China today tend to shift from gender equality to genderjustice embodying an introspection on the theory and realities of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and the absorption ofWestern feminist visions on gender equity Gender justice is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ignificance in constructinggender ethic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factors such as the gender structure of the relativeresource endowment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gender role cognition etc have restricted the realization ofjustice in family gender ethics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family policy system dominatedby the mainstream gender justice strengthen social work on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and advocate the outlook onfamily gender justice and heighten family membersrsquo consciousness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gender justic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gender ethics

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XI JunliangXI Junliang((Center for West China Studies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Center for West China Studies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rsquoan Yanan Yanrsquorsquoan Shaanxian Shaanxi 716000716000))AbstractAbstract The key to establishing a modern state-owned enterpri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es in

strengthening overall Party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ing Party building strength into the development strength Theidea of creating a distinctive Party building brand can solve theldquofour stereotypesrdquo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 forParty building and inject vitality and impetu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 To create aParty building brand for a state- 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it is important to handle well the dialecticalrelationship betweenldquomaking concrete effortsrdquo andldquodoing it creativelyrdquo To be specific it is important todevelop a set of mechanisms for effective connection dis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adaptation so as to achieve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op- down direction- steering and bottom- up participation efficient coordination of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of the enterprise and hence create successively a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state-owned enterprise Party building brand practical mechanism

(上接第91页)

129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王 瑜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村研究院北京 海淀 100084)

【摘 要】浙江丽水在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标准和动态统一管理帮扶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出保险保障金融助

力城乡互通的减贫防贫与发展模式在相对贫困瞄准协同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城乡一体等共性问题和

前瞻性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主要经验和启示一是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

宜及时延伸帮扶对象范围二是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实现多部门的政策瞄准协同三是注重防范贫困风

险创新机制增进防贫脱贫的稳定性四是完善帮扶手段措施激活困难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五是协调推进

各项改革增进城乡减贫与发展的一体化

【关键词】扶贫改革相对贫困统一认定互助金融城乡一体

【中图分类号】D601F3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30mdash07

浙江丽水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

开发任务重工作基础较好地区也是国务院扶

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3年确立的全国 3个首批国家

级扶贫改革试验区①之一在 5年来的扶贫改革试

验中丽水地区在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标准和动态

统一管理帮扶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出保险保障

金融助力城乡互通的减贫防贫与发展模式积

累了经验对破解当前我国扶贫领域中的相对贫

困瞄准协同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城乡一体

等新形势下的贫困议题具有借鉴意义

一因地因时制定帮扶标准

贫困识别相对化

贫困标准是确定帮扶对象制定扶贫措施

考核脱贫成果的重要尺度是实施精准识别的前

提条件[1]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

创举2014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范围内

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

电子信息档案并通过定期核查实现贫困认定

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在全国性建档立卡之

前浙江省率先于 2008年建立了低收入农户数据

库在全国最早开始了实践精准扶贫动员各方

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

的大扶贫格局十年来浙江省因地因时制定帮

扶标准一是在 2012mdash2015年实施符合浙江省实

际的 4600元绝对贫困标准二是在消灭绝对贫困

后帮扶标准锁定相对贫困②的低收入农户

(一)4600元绝对贫困标准阶段(2012mdash2015年)

2011年国家制定 2300元(2010年不变价)

【收稿日期】 2018-10-11

【作者简介】王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7CGL030)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7M610933)的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30

的扶贫标准后浙江省从农民收入和生活成本的

实际出发于2012年出台了4600元(2010年不变

价)的扶贫标准虽然浙江省的扶贫标准在数额

上是全国的两倍但4600元之于浙江省与2300元之于全国相比是水平相近的绝对贫困标准

4600元的浙江扶贫标准占同期浙江省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11303元2010年)的 407而

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占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5919元2010年)的389

(二)新一轮低收入农户扶持阶段(2016年以来)

2015年底浙江省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

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率先完成脱

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16年以来扶持对象为新

一轮低收入农户以具有当地户籍共同生活的

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为认定的主要依据一般按

当地(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作

为低收入农户的认定标准线凡家庭人均年收入

低于该标准线的均应纳入低收入农户范围新一

轮低收入农户由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和

ldquo4600rdquo低收入农户巩固扶持对象(系指如无巩固

帮扶措施年均收入极易滑入 4600元以下的农

户) 组成其总量按 2014 年农村人口的 5计

算③其中低保对象与低保边缘对象按 1∶1测算

在景宁县的低收入农户中低保对象人数占

480低保边缘对象人数占 479其他经济困

难人数占41

二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

政策瞄准协同化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财政投

入不足且ldquo碎片化rdquo困境[2]而不同部门之间政策

自成体系ldquo多龙治水rdquo的局面是帮扶对象识别

标准不统一帮扶资源投入难平衡的主要原因

为逐步实现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的ldquo两

线合一rdquo需要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识别方

案[3]因此实现各部门对困难群体的统一认定

是帮扶资源和政策瞄准协同的基础在统一认定

识别方面浙江省的实践走在了前沿

(一)首推低收入农户统一认定标准

2016年以来浙江省④首推低收入农户⑤统一

认定标准⑥有效解决了以往因标准不一而导致的

ldquo救助rdquo(民政部门主管)与ldquo扶贫rdquo(扶贫部门主

管)两项政策之间识别与瞄准之间的矛盾过

去低保家庭与低收入农户由民政部门和扶贫部

门以不同的收入财产认定标准分别认定帮扶资

源投入不统筹在实践中容易产生识别矛盾和帮

扶失衡例如理论上低保对象也应是低收入农

户但实际上低收入农户未完全覆盖低保户对

于同时为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农户的群体则因不

同部门帮扶可能同时享受两套帮扶政策低收

入农户的统一认定机制则由多部门统一认定低

收入农户收入财产标准有效实现了识别和瞄准

的衔接不同部门帮扶的统筹平衡对当前我国

低保与扶贫衔接问题提供了实践案例

(二)建立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机制

新建立的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机制以 2013年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和原ldquo4600rdquo为基础开展

了动态管理统一和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工作为

实现部门资源共享机制增强基础在统一认定

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帮扶对象分类

施策低保边缘户将作为一般贫困户同绝对贫

困户(即低保户五保户)和特殊贫困户(因病

等返贫户)分类落实专项扶贫社会救助等帮扶

政策有效实现了信息共享政策协同资源统

筹与此同时继丽水云和莲都两县于 2015年和 2016年率先实现城乡低保统一标准以后2018年开始丽水全市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

一体化政策 ⑦ 为进一步的城乡一体化减贫机制

奠定了基础

三保险护航降低脆弱风险

防贫成效稳定化

重大疾病意外伤残等重大支出项是家庭陷

入贫困的主要风险[4]和直接诱因[5]无论从全国

131

性数据还是地方性数据来看贫困户致贫原因

主要包括疾病伤残缺少劳动力子女上学

等[67]从机制措施设计上系统性地降低脆弱风

险和防范贫困已成为现阶段贫困治理的新任务

(一)防贫重在降低脆弱性和返贫风险

贫困群体贫困边缘群体和刚刚脱离贫困的

群体防范风险的能力弱脆弱性高极易因疾

病升学自然灾害冲击等刚性支出剧增而陷入

贫困在景宁县新一轮认定的低收入农户(8658户16209 人) 中因病致贫的占 563 (4878户)因残致贫的占 214(1850户)因学致贫

的占 35 (306 户)因灾致贫的占 06 (49户) ⑧针对当地低收入农户的贫困特征为促进

减贫成效稳定可持续丽水景宁县于 2018年创新

推出精准扶贫救助责任保险 (俗称ldquo脱贫保rdquo

ldquo防贫保rdquo)实行分类分级保险救助使帮扶对

象免于因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而致贫返

贫其中ldquo脱贫保rdquo针对新一轮低收入农户

(2017年)保险赔付标准更高ldquo防贫保rdquo针对上

一轮低收入农户(2013年)中刚脱离贫困线但需

防止返贫的人员⑨

(二)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的防贫机制

主要做法是利用政府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资源

配置优势构建ldquo政保rdquo合作平台⑩通过政府在保

险费率支出上给予财政支持保险公司运用其专

业优势参与社会扶贫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

和社会管理功能为正处于贫困状态人员和刚脱

离贫困线人员在疾病救助自然灾害助学金等

方面拉一条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救助带防止

困难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而致贫返贫ldquo脱贫

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通过精准对接到户到人补齐困

难群众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短板形成了防御风

险降低脆弱和稳定脱贫的新机制目前ldquo脱贫

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的项目合作期限为 3年104877810486491048659共安排

浙江省ldquo两山rdquo建设财政专项激励资金 620万元

截至调研时点景宁县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已

签署保险金额2064万元针对低收入群众以及刚

脱离贫困线群众共 52026人进行精准扶贫救助保

险防止低收入群众因病因灾致贫返贫2018年3月因暴雨风灾造成自家香菇棚受损的5户低收

入农户获得保险理赔资金共计12000元2名生病

住院的低收入农户获得了医疗补助共约5000元

四普惠金融造血助力发展

脱贫动力内生化

经验研究表明金融普惠有助于降低农村家

庭的贫困脆弱性[8]但现实中ldquo三农rdquo融资难

银行不敢贷是农户缺乏发展资金农村金融供给

不足的现实困境也是限制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能

力和帮扶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约束丽水市

近年来通过创新信息对接方式抵押担保模式

有效复原了普惠金融造血功能增强了贫困地区

发展能力和帮扶对象内生动力

(一)创新信息对接方式化解信息不对称对

小农户的信贷约束

在授信信息上精准建档授信全面开展农

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

库覆盖所有低收入农户实现了批量信用等级

评定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行政村信用评

价全覆盖在信贷产品上精准匹配需求通过

村居化管理定期走访等形式全面掌握低收入

群体易地搬迁升学转学等特定资金需求信息

量身定制ldquo移民安居贷rdquoldquo生源地助学贷款rdquo等

特色信贷产品积极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如遂昌

联社对接民政部门收集移民信息建立数据库创

新推出ldquo移民经商贷rdquo可一次授信随用随借

循环使用利率较普通贷款下浮 20有效助力

移民易地搬迁后经商致富截至 2017年末已累

计发放贷款 1032户金额 13亿元在银政联动

上精准扶持创业银行机构与当地扶贫办旅

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

制共享农家乐民宿来料加工农村电商等

重点创业领域贫困群体名录重点支持经部门推

荐的创业贫困村贫困户截至 2017年末丽水

地区累计发放创业扶贫贷款8635万元

132

(二)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弥补农户抵押担保

缺失的短板

在抵押担保方面丽水结合该地区 90以上

地域为山地丘陵林地是当地农民手上最重要资

产的实际从 2006年开始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建

立起从林权评估登记抵押担保到发生不良贷

款处置的一整套配套制度形成了林权抵押的

ldquo丽水模式rdquo在担保方面通过政府担保深化政

银联动推进ldquo政银保rdquo小额贷款贴息项目

2014年景宁县在第一轮实施的基础上推出了

第二轮ldquo政银保rdquo合作小额贴息贷款项目政银

保由政府以每万元150元的年保险费全额出资为低

收入农户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全年保费约为450万元根据贷款银行统计从 2014年实施ldquo政银

保rdquo项目以来截止2017年12月底景宁县已累

计向低收入农户发放贷款 9565笔金额 476亿

元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方面

发挥了积极的效果

(三)深化农村金融村社化在地化发挥村

级互助组织效能优势

以景宁县为例村级资金互助会目前充分发

挥了多种组织资源的优势一是村级资金互助会

由省级扶贫资金出资作为初始资金池(一般每村

20万元)实现扶贫资金农村金融的村社化在地

化解决了农户难以自发形成资金互助的困境

二是资金互助会由村级成立(同时设理事会监

事会)在村庄内封闭运行有需求农户参股104877810486491048660成

为会员(规模 30mdash50户同时对低收入农户有比

例要求)互相担保借贷104877810486491048661并在期末根据参股额

不同享受利息分红104877810486491048662发挥了村级自治组织现有的

组织资源和熟人社会的网络资源优势降低了资

金使用管理成本和监管成本三是利用第三方组

织机构的专业优势规范了资金管理包括农商

银行提供资金的管理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

审查审计服务等2008年至今景宁县下达村级

资金互助组织104877810486491048663组建计划共计 59个104877810486491048664覆盖景宁县

行政村数量的232为方便农户小额借贷促进

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以鹤溪街道双后

岗村为例该村农户以香菇种植山林经营为

主2013年开始运行村级资金互助会入股会员

50户(其中 17户为低收入农户)占该村农户数

510会员单户借贷一般以 1万元或 2万元104877810486491048665为

主一年一贷主要用于肥料使用用工投入等

袋料香菇投入由于产业收益稳定每万元贷款

可以为农户增收 125mdash15万元对农户尤其是低

收入农户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起到了助推作

用并且会员逐渐积累起了生产发展资金目

前该村 40的会员实际上不再需要此项贷款预

期近几年内互助资金会将在该村完成助力发展的

使命而由会员大会解散

五城乡改革打通双向渠道

减贫发展一体化

ldquo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rdquo是当前城乡

关系中市民化难题和农村就业增收困境的普遍写

照已有调查研究表明即便是具有强烈市民化

意愿的农民工也并不愿意以ldquo双放弃rdquo(放弃承

包地和宅基地)来换取城镇户籍[9]丽水云和县以

户籍管理农村产权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一系列

改革为基础通过农民进城和农村资源盘活两端

发力打通了城乡互通ldquo双向渠道rdquo实现了城乡

融合利民普惠的减贫发展一体化

(一)畅通进城安居通道让农民融得进城

在农民进城方面云和县通过异地搬迁安

置户籍管理改革社区服务革新等一系列措

施畅通农民进城安居融合的通道一是大

力扶持异地搬迁安置让更多农民ldquo进得来rdquo通

过整合资金加大农民异地搬迁扶持力度104877810486491048666统筹水

源保护目标扩大搬迁范围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

垦土地综合整治以增强搬迁用地和资金保障

自 2001年以来先后在县城建成 5个农民异地搬

迁安置小区累计安置20574人推动了农村人口

向县城集聚实现当前 74的人口925的学

生95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居住就学和发展

二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上农村配套政策体

133

系让进城农民ldquo安下心rdquo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

农户口性质及其衍生户口类型划分104877810486491048667的同时原农

民户籍转换为居民后按ldquo就高不就低自由选

择不重复享受rdquo的原则可凭社员证享受相关

涉农政策和权益或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和待遇破除了农民带资进城落户障碍三是推

进社区管理服务方式创新让进城农民ldquo融得

好rdquo实行随居定籍以合法稳定住所或者合法稳

定职业为基本条件按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

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新建社

区直选主任契合需求的方式强化服务促进

异地搬迁进城人员融入城镇

(二)厘定农村资源受益权属让农民安心离乡

在农村权益方面云和县通过多项产权改革

厘定权属盘活资源释放红利打通农村资源受

益通道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厘定权

益农村集体产权方面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的基础上云和县于 2014年 8月全面完成村经济

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户为

单位折股量化到人发放股权证同时赋予农

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收益抵押担保等权益

农村土地房屋方面继续推动农村土地104877810486501048658房

产104877810486501048659确权发证二是搭建平台拓宽流转范围规

范流转交易在权属清晰基础上建立县农村产

权流转交易中心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资

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融资和流转交易开

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在ldquo用途管制规划

控制rdquo和ldquo自愿公开公平rdquo的原则下放开

宅基地使用权社内流转限制允许本县农村村民

(户籍改革到位后持有社员证居民)在县城规划区

范围之外跨社流转宅基地使用权 104877810486501048660对ldquo有房rdquo和

ldquo空闲rdquo两种宅基地类型可分别采取村民自主流

转和村集体公开挂牌竞标方式进行流转 104877810486501048661截至

2018 年 4 月底云和县已跨社 (跨村跨乡跨镇)流转有房宅基地 1268平方米(13宗)空闲

宅基地 3200平方米(37宗)三是推进空闲农房

ldquo二次创业rdquo畅通资本下乡资源创收渠道在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体系下通过租赁空闲农房或

者将闲置农房征收为国有公开出让的方式由市

民或企业用于自身养生休闲对外经营既让闲

置农房发挥效益增加进城农民收益又让市民

直接参与乡村发展根据云和县对适合发展农家

乐民宿经济空闲农房的调查摸底全县适合进行

ldquo二次创业rdquo的空闲农房达 1115余幢已成功租

赁农村空闲农房 100余幢为农民直接创收 400余万元

六浙江丽水扶贫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浙江丽水地区的扶贫改革试验在精准识别帮

扶对象统一认定协同瞄准防范贫困风险激

发内生动力城乡减贫发展一体化等关乎扶贫开

发全局性重大问题全国性共性问题和新时代前

瞻性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扶贫改革的实现机

制具有五方面的重要经验

(一)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宜及时延伸

帮扶对象范围

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进程中要重视临界贫困

和相对贫困问题逐步实现贫困对象识别瞄准

的延伸和动态管理在现有建档立卡基础上既

要立足当前也要谋划长远及时摸清临界贫困

人群贫困现状着手调查研究对贫困人群的分类

分级登记管理浙江省结合地区实际按当地

(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15倍作为低

收入农户的认定标准线并在低收入农户中以1∶1比例认定低保对象与低保边缘对象及时将贫困

脆弱性较高的边缘群体纳入了帮扶对象范围

(二)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实现多部门的

政策瞄准协同

实现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

效衔接关键在于统一认定标准以此为基础实

现信息共享政策协同资源统筹浙江省实施

低收入农户(相对贫困人口)的统一认定标准

在统一认定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帮

扶对象分类施策有效平衡了帮扶资源避免在

各类不同困难群众之间形成政策鸿沟和悬崖效应

(三)注重防范贫困风险创新机制增进防贫

134

脱贫的稳定性

脱贫攻坚在预期时间内整体消除绝对贫困之

后脱贫群众的脆弱性问题和返贫风险将依然存

在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和治理返贫将成为新的

工作重心丽水景宁县探索的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

保rdquo模式通过ldquo政保rdquo合作开辟了对低收入农

户的分类分级保险救助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

理与补偿功能形成了稳定脱贫和防贫的新机制

(四)完善帮扶手段措施激活困难群众的内

生发展动力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

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

实现长久脱贫的关键激发内生动力重点是要

完善扶贫手段措施避免单一化的给钱给物帮扶

手段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

培养丽水市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发挥了政府的服

务功能通过增进信息对称抵押担保激活了

普惠金融的造血功能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和帮扶对象内生动力

(五)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增进城乡减贫与发

展的一体化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城镇化困境农村

贫困问题以及逐渐凸显的农民工贫困问题等需

要协调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

革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等领域一系列改革缩小

城乡福利差距实现农民带资进城安居落户确

保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让体制改革释放普惠

福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减贫与发展一体化

注 释

①其他2个扶贫改革试验区分别是辽宁阜新广东清远参

见国务院扶贫办201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

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复函》(国开发〔2013〕1 号)

httpwwwcpadgovcnart20151123art_701_41434

html

②一般而言相对贫困标准是以收入低于中位数(例如50

或60)来衡量贫困虽然浙江省以当地(县市区)最低

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来作为认定线依然是一个绝对贫

困线的概念但相比于国家贫困线县市区的最低生活

保障标准具有相对化的特征同时其贫困总量按农村人

口的比例计算实际上也具有相对化的特征只不过当前

这个相对标准不是一般意义上较高水平的相对值

③其中丽水衢州温州台州金华的低收入农户总量可

高于当地农村人口5

④具体参见浙江省农办扶贫办民政厅《关于印发〈浙江

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认定机制及动态管理办法〉并开

展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及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浙农

办〔2016〕82号)《关于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复核及动

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浙农办〔2017〕52号)和浙江省

农办《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操作细则(试行)》

⑤根据《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认定机制及动态管理

办法》低收入农户是指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人均可支

配收入在当地农村居民中明显偏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认定的经济困难农户主要包括民政部门认定的最低

生活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对象和扶贫办认定的

其他扶贫建档立卡对象

⑥具体涵盖了对低收入农户的定义认定标准和认定机制

⑦丽水市政府《关于全市实行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的通知》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行

⑧另有其他原因致贫的占182(1575户)

⑨不包括本轮依然被认定为低收入农户的

⑩为保证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和保险部门双方在友

好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精准扶贫救助

责任保险项目实施方案》其目标任务合作内容运行机

制已较为清晰

104877810486491048659初期运行的保险期限为2018年1月mdash2020年12月

104877810486491048660每个会员参股不超过2000元

104877810486491048661低收入农户参股额不同但享受的借贷额度无差异

104877810486491048662资金互助会利息收入的40用作管理费30用于会员分

红40存留在资金池

104877810486491048663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互助组织共30个620万元省级

特扶资金互助组织共29个580万元

104877810486491048664目前实际注册运行为34家其中1家已申请退出并将补

助资金退回国库(20万元)根据调研部分村级因村内

就业结构人员流动而不适合运行互助资金(比如外出务

工经商为主)部分村因农户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需

要互助资金这些情形自然形成了资金量较小需在村内

封闭运行互助担保的村级互助资金的退出

104877810486491048665限制条件是单户一次不超过3万元

104877810486491048666云和县异地搬迁补助标准从原来的 5000 元人mdash17500

元人最高提高到60000元人

135

1048778104864910486672014年12月15日云和县的户口性质统一转换为ldquo居民

户口rdquo

104877810486501048658云和县原土地证发证率93新一轮土地确权进度在丽水

地区属于倒数第二慢计划2018年8月之前完成

104877810486501048659截至2018年4月云和县农村房产证发证率不到30发

证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农村的违章违建问题较普遍在宽

容范围(5)之外的违章部分不处理则无法发证因而农

民往往宁可不要证

104877810486501048660在县城规划区1022平方公里范围以内允许协调安置置

换宅基地在县城规划区1022平方公里范围以外允许跨

社流转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只需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批准同意即可对外跨社流转

104877810486501048661政府同时制定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指导价和最低

保护价维护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稳定

参考文献

[1]徐鑫如何对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识别[J]中国统计2017

(5)

[2]辜胜阻李睿杨艺贤等推进ldquo十三五rdquo脱贫攻坚的对

策思考[J]财政研究2016(2)

[3]朱梦冰李实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mdashmdash农

村低保政策的瞄准效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7(9)

[4]周君璧施国庆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与扶贫对象精准

确定[J]贵州社会科学2017(9)

[5]田北海王连生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贫困表征生成机制与

治理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6]汪三贵王瑜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分析研究报

告[D]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2015

[7]胡联王艳汪三贵等精准扶贫的成效分析mdashmdash基于

安徽省12县(区)调研数据的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学报2017(1)

[8]张栋浩尹志超金融普惠风险应对与农村家庭贫困脆

弱性[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

态势与战略取向[J]改革2011(5)

【责任编辑 赵 春】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WANG YuWANG Y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 100084100084))AbstractAbstract Lishui a poor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set up a standard for poverty assistance and a dynamic

unifie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targeted poor population in light of its local conditions And on this basis Lishuihas developed a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combining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ffort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ncorporates insurance protection cooperative financial support and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They madeexplorations and innovations in several common and forward- looking issues including relative poverty targetedcollaboration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deavors endogenous impetus to eliminating poverty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from Lishuirsquos endeavor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a) identify accurately the poor group and adjust the poverty line timely in light of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cover allthe targeted b) ascertain the targets of poverty assistance in a dynamic and unified manner to achieve multi-sectoral policy targeting synergy c) guard against poverty risks and innovate the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results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deavors d) improve the assistance means and measures to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the people in need and e) coordinate and advance reforms in different fronts to promote rural-urban integration for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reform relative poverty unified identification cooperative financ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136

Page 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学报编辑部 文 钱竹 图)本刊联系电话0911-2196629ensp 2196630 投稿信箱xuebao8226099163 com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国

延安干部学院主办的政治类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为全

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

A刊核心期刊常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

义研究中共党史(延安十三年史)研究党建研究国家

治理现代化研究干部教育研究等栏目现发布 2019

年选题指南对于重点选题和优秀稿件本刊将优先刊

用优稿优酬热诚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解读

国际视阈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

陕甘宁边区史

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纪念研究

中共革命与近代中国近代社会

党建研究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与逻辑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新时代党建工作创新经验与实践问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与深化路径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涵优势与发展路径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及其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治理体系

干部教育研究

学习贯彻《2018mdash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干部教育学科定位基础理论

党性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性教育与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视野下的党性教育

JOURNAL OF CH INA E X ECUT IV E L EADERSH I P ACADEMY YAN AN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选题

指南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学报学报主管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编委会主任

李国喜

编委会副主任

靳 铭 赵耀宏 韩东晖 贾 波

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广荣 师晨旭 杨志和

李国喜 赵耀宏 贾 波

曹长青 韩东晖 靳 铭

主 编

赵耀宏

执行主编

张海波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叶 敏 5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张艳娥 16

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郭海龙 2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卢德友 罗 涛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覃正爱 41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林俊德 49

党的建设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遐见 67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施新州 75

目 录

学报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编 辑曹祖明

刘 滢

赵 春

艺术总监于 多

英文翻译李俏梅

编 辑 部

特别声明

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

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

授给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使用费已包含在本刊所付一次性稿酬中作者不再许可他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作品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

部分内容或者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欢迎国内外各类二次文献和报刊转载本刊发表的作品但请注明出处和责任编辑

姓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席军良 86

中共党史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陈 曦 9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耿 磊 99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明前108

国情研究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鹿锦秋 赵 璐120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 瑜130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学报学报主管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编委会主任

李国喜

编委会副主任

靳 铭 赵耀宏 韩东晖 贾 波

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广荣 师晨旭 杨志和

李国喜 赵耀宏 贾 波

曹长青 韩东晖 靳 铭

主 编

赵耀宏

执行主编

张海波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叶 敏 5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张艳娥 16

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郭海龙 2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卢德友 罗 涛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覃正爱 41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林俊德 49

党的建设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遐见 67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施新州 75

目 录

学报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编 辑曹祖明

刘 滢

赵 春

艺术总监于 多

英文翻译李俏梅

编 辑 部

特别声明

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

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

授给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使用费已包含在本刊所付一次性稿酬中作者不再许可他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作品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

部分内容或者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欢迎国内外各类二次文献和报刊转载本刊发表的作品但请注明出处和责任编辑

姓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席军良 86

中共党史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陈 曦 9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耿 磊 99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明前108

国情研究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鹿锦秋 赵 璐120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 瑜130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Table of Contents

Looking Back on the 40-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YE Min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rsquos Proposition about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ZHANG Yanrsquoe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

mdashmdashA Critique of Laskirsquos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GUO Hailong

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

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

LU Deyou LUO Tao

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IN Zhengrsquoai

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 4 of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from 1949 to 1976)

LIN Junde

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

WANG Xiajian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

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 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SHI Xinzhou

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XI Junliang

ldquoFeminist Anxietyrdquo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 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CHEN Xi

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ldquoTo Organizerdquo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ENG Lei

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WANG Mingqian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

LU Jinqiu ZHAO Lu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

WANG Yu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叶 敏

(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徐汇 200237)

【摘 要】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成功和有效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ldquo认识自己的过去rdquo对正在走的道

路建立清晰的认知坚定ldquo四个自信rdquo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发展奇迹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视

角进行了解释和探讨概括提炼共识性见解包括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

学而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西方经济学照搬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的有效作为中国发展奇迹的

取得离不开ldquo前三十年rdquo的积累中国发展奇迹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展因子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奇迹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05mdash11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逐步走上了ldquo快车

道rdquo国民经济制造能力和人民生活得到长足的

进步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827122亿元

从 2010年之后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根据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预测到 2022年中国占世界产值的

份额预计将从 1990年的 4升至 212018年的

《财富》世界 500强榜单新鲜出炉中国公司达到

了 120家已经非常接近美国(126家)远超第

三位的日本(52家)根据 2017年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发布《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从 1978年

到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 293810元(约为现价 4800美元)2014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了 0727在 188个国

家(地区)中列第 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

国家组报告同时显示1978mdash2010年参考国

际扶贫标准中国共减少了 66亿农村贫困人口

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 70以上为世界减贫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 1980年的 679岁提高到了 2010年的 748岁上海居民

预期寿命达到8026岁

对于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国际上逐步形成

了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和ldquo中国奇迹

论rdquo三种论调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认为中国的发展和

增长不可持续并终将崩溃比如美籍华裔律师

章家敦 2001 年 7 月出版的 《中国即将崩溃》 一

书[1]2007年之后另一位美国学者谢淑丽写了

一本《中国脆弱的强权》[2]与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

不同的是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认为中国发展成就有目

共睹但是对西方世界却是一种威胁比如

1995 年美国学者詹姆斯middot哈克特 ( James

【收稿日期】 2018-10-21

【作者简介】叶敏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硕士生

导师

5

Hackett) 在 《敢撄怒龙之逆鳞》 一文中说道

ldquo在苏联解体五年之后一个新的邪恶帝国正在出

现它的名字叫中国rdquo[3] 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已经在

西方右翼和民粹势力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ldquo中

国奇迹论rdquo则被西方一些学者所讨论有人认为

ldquo中国找到了一条更少痛苦地摆脱lsquo马尔萨斯陷阱rsquo

的道路rdquo[4]甚至有外国人率先提出了与ldquo华盛顿

共识rdquo相对的ldquo北京共识rdquo[5]国内学者和华人学

者则对中国发展奇迹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著名经

济学家张五常曾一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大惑不

解但又认为其中必有取胜之道他说ldquo我可以

在一个星期内写成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然

而在那么多的不利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

续了那么久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helliphellip中国一

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情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

奇迹那是为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rdquo[6]

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有效解释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ldquo认识自己的过去rdquo坚定ldquo四个自信rdquo

同时解释是一种国际话语权如果在解释中国

的发展奇迹中出现ldquo失声rdquoldquo失语rdquo那么中国的

发展成就就很容易被ldquo移花接木rdquo到歪曲的理论

和观点之上在国际和国内混淆视听对中国发

展奇迹的解释还有助于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广

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一定经验本文旨

在从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文化视角

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性观点

并试图梳理和总结出其中的共识性见解

一中国式市场机制的魔力效应

经济视角的解释

经济学与经济发展有天然的亲近性所以在

解释中国发展奇迹时经济视角和经济学家提供

的文献和观点也最为值得重视总体而言经济

视角和经济学家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主要有五

种观点分别从市场效应改革开放经济模

式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累积效应等角

度呈现不同的见解经济学家较为集中的观点认

为中国的发展奇迹是因为市场机制的魔力经济

学家吴敬琏指出ldquo市场制度的建立解放了被制度

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rdquo[7]而张维迎则强调市场和

私营企业家群体的贡献ldquo我们中国只是在过去30年里边真正开始市场化的改革取得的经济增长

成就在世界上被称为一个奇迹rdquo中国企业家群

体举足轻重ldquo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大的经济发

展都与企业家群体的成长有关rdquo[8] 4-31新制度主

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

ldquo中国大陆的复兴是伴随着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并

转向更包容的经济制度而来的在农业和工业中

的市场激励以及随之而来的外国投资和技术

使中国走向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道路rdquoldquo中国能够

增长首先是因为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已经进行的一

些基本改革走向了包容性经济制度只要中国

经济制度一直还在更加包容的道路上发展增长

就会一直持续尽管可能步伐会慢一些中国还

从大量供应的廉价劳动力及获得的外国市场资

本和技术中大大受益rdquo[9] 313-320

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视角出发的学者则更

加关注中国经济的转型机制而不仅仅认为市场

机制会自动发生作用中国的发展逻辑实际上说

明对市场力量的释放是由国家的改革措施和开

放战略来完成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ldquo中国

改革所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或进化式改革包

括做大蛋糕增量改革试验推广非激进改

革rdquo同时林毅夫强调经济改革改变了原来中

国错配的比较优势ldquo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

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

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

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

制 使 所 具 有 的 资 源 比 较 优 势 能 够 发 挥 出

来rdquo[10] 264-271289 周其仁指出ldquo虽然不少观察家以

为lsquo廉价劳动力rsquo是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法宝但

我认为更切合实际的答案是改革激发了中国人

发展经济的诱因开放则降低了中国人的学习成

本结合起来早已存在的要素低成本改革开

6

放显著降低了的制度费用以及中国人力资本的

迅速积累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综合成本竞争

力其中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是中国奇迹的真

正秘密rdquo[11]

另有一些经济学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供了

解释中国发展的中层机制理论他们反思为什么

中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下得以

起飞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性

质以及地方政府竞争对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不

少国内外学者都注意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特

别是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性质的行为逻

辑发生的变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指引下地方政府和基层政权总体上呈现出ldquo厂

商化rdquo的趋向比如苏南乡镇集体的崛起过程

乡镇政权及其有效作为弥补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

性仍然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1213]中国的

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国形成了行政集权和经济分

配的中央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有着做大GDP和税

源的巨大激励形成了一种ldquo市场维护rdquo的财政

联邦主义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14] 149-185 张军认

为ldquo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力量有竞争

产生的能量这么强大没有任何竞争有地方lsquo为

增长而竞争rsquo对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么重

要rdquo[15]ldquo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是地方政府追逐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结

果而分税制驱动了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最大

化追逐rdquo[16] 355-356 张五常则将地方政府竞争聚焦到

县一级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ldquo中国在困

难的九十年代还有急速发展的主要原因rdquo周黎安

试图找到地方政府竞争的官员激励机制他提出

了著名的ldquo政治晋升锦标赛rdquo理论ldquo以经济增长

为基础的晋升锦标赛结合了中国政府体制和经济

结构的独特性质在政府官员手中拥有巨大的行

政权力和自由处置权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具有

中国特色的激励地方官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治

理方式rdquo[17]

乡镇企业的ldquo异军突起rdquo是改革开放之后发

生的一件大事这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取得

发展成就的中间机制有学者认为农村工业的发

展对于中国成功地启动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文

一认为ldquo国家笼统扶持的高投资率和引进一些国

外现代企业是无法引爆工业革命的rdquo因为市场是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有机发育而形成的农村工

业是一种ldquo原始工业化过程就地利用了农村剩

余劳动力而不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哺育了农业

劳动人口的专业化技能和社会分工催化了农村

商业繁荣和农产品商业化多样化提升了广大

基层民众的购买力和工资水平发酵和深化了城

乡市场rdquoldquo也就是说在原始工业化急剧扩张和

整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资金与技术积累最终

会使得规模化生产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有机可

乘有利可图因而在十多年lsquo含辛茹苦rsquo的

高速农村工业发育和城乡商业革命之后中国终

于在1990年前后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rdquo[18] 6275 在

讨论中国集体企业发展的根源时裴小林指出农

村工业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获得发展关键之处

在于改革ldquo扭转了改革前农业剩余从农民流向国

家财政的历史趋势使农业剩余从国家财政反向

回流到农民手中因此他们有了购买重工业的投

资品和填补轻工业投资空白的资金rdquoldquo农业剩余

的反向回流就是乡镇企业投资迅猛扩张的资金供

给来源也是启动了中国经济大转轨和经济起飞

的具体改革项目rdquo[19] 1-48 王永钦和李明关注到乡

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基层政权的积极作为形成的

ldquo互联的关系型合约rdquo的重要性在市场缺失和不

完美的情况下ldquo关系型合约rdquo的存在确保了乡镇

企业社区和政府自身的合作发展克服了土

地劳动力和信贷市场的缺失这个问题极大地

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20]

与纯市场观点形成辩论的另外一种观点认

为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保障中

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高粱认为社会主

义最基本原则是追求最大的社会公平在资本主

义全球化的环境中在我国人均资源高度紧张和

社会差距巨大的情况下走ldquo完全市场经济rdquo道

路势必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分裂节

7

制资本权力的过渡膨胀更多关注劳动大众利

益是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社会

主义的历史合理性还在于ldquo以政权力量挣脱列强

控制消灭买办官僚资本建设了自主工业科技

体系告别了百年积弱rdquo[21] 59-80 鲁品越认为由

于国际体系的存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存在

事实上的剥削结构发展中国家无法在发达国家

控制的国际体系中实现工业化积累也必然成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最终承担者因而

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国必须

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三

十年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建构立国之本而后三十

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出场以我为

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而兼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包容与引导民营资本共同发

展[22] 陈平认为中国的发展奇迹在于走上一条

ldquo混合经济rdquo道路ldquo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条经

验是混合经济的健康发展远胜过东欧的全面

私有化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国有企

业的竞争能力中国非盈利事业的学习能力构

成中国经济兼有市场经济下的技术更新活力以

及社会主义经济下的稳定性rdquo[23]

比强调政府积极作为的观点走得更远一些

学者认为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解释仅仅强调后

三十年的贡献是有失公允的实际上从更长的视

野出发中国的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发挥

着重要的累积和铺垫作用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

阿里吉认为ldquo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是这些劳动

力在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上的高素质再

加上他们在中国国内生产性流动的供需环境迅速

扩大此外二者并不是外资创造的而是基于

当地传统的发展进程创造的其中包括缔造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革命传统rdquo[24] 354 德怀特middot帕金

斯提出ldquo中国自 1978年以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和

结构变化并非凭空出现的在 1978年以前中

国为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付出了一个世纪的努

力 这 些 努 力 为 中 国 的 现 代 经 济 搭 建 了 基

石rdquo[25] 3 俄罗斯经济学家波波夫强调ldquo中国在

1949mdash1979年期间的发展也比世界其他大多数国

家好得多这种发展为中国改革之后极其突出的

成功奠定了基础rdquo[4]

二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政治视角的解释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经济视角解释提供了不少

的洞见但是经济视角的解释往往容易忽视政治

上的前置条件即便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已经在尽

力结合政治上的因素也仅仅涉及政治对经济体

制的改革效应而对中国发展奇迹的透视政治

视角和政治学者也有一套值得重视的观点在解

释中国发展奇迹的思路上政治视角侧重于关注

中国政权的性质以及政权运作对于经济发展产生

的制度红利潘维认为中国之所以取得发展成

功背后隐藏的政权密码是一种民本的ldquo中华政

体rdquo其基本特征包括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

制先进无私团结的执政集团独特的政府

分工制衡纠错机制[26] 3-85 同样是基于对中国当下

政治体制的历史传承性的重视贝淡宁认为中国

是一种ldquo贤能政治rdquo体制政权的特征是基层民

主中间实验和高层尚贤基层民主是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中间实验是中

央与地方在政策制定过程的协调高层尚贤是通

过考试制度干部选拔制度使德能兼备的领导人

产生[27] 164-178 朱云汉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读认为

除了中国规模之ldquo大rdquo的优势和ldquo后发优势rdquo之

外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造就了中国政府非凡的

社会动员能力这种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

的动员能力成为中国发展的政治推动力政治社

会学者赵鼎新也认为中国发展部分原因在于中国

国家的性质ldquo中国直到90年代仍然保持着革命政

权的大部分组织和动员能力所以国家还有很强

的能力领导这样一场改革并能够在发展经济方

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这种政权结构非常有利于经

济发展rdquo[28] 113

8

从政治视角说明中国发展奇迹之所以可能的

第二个思路是关注操盘中国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

政党性质及其作为能力张维为认为中国共产

党应该被看做是一个ldquo国家型政党rdquo也就是代表

一个国家整体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还是继承

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基本上建立了一个选贤任能

的干部制度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种全面改良的

ldquo新型民主集中制rdquo能够更加充分实现民主与集

中之间的平衡他指出ldquo中国的重大决策如五

年计划制定基本上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在社会

各个层面进行成千上万次的磋商和咨询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几上几下最后才形成共

识作出决定在中央政府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

中往往会向数以千计的智库政府机构高

校学者专业人员征询意见甚至会从微博等

社交媒体的激烈讨论中吸取有用的建议rdquo[29]政治

学者任剑涛也认可中国式ldquo以党建国rdquoldquo以党治

国rdquo的ldquo政党国家rdquo对于发展的贡献指出ldquo这

是中共创制的政党国家所凸显的经济发展奇迹

再次证明政党国家与经济发展并不直接冲突而

且能构成二者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这对唯有

民主政体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理论论说绝对

是一种挑战rdquoldquolsquo以党建国rsquo在政治上促使国家

迅速统一lsquo以党治国rsquo在经济上促使国家经济总

量疾速增长尽管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后者为

前者提供支持rdquo[30]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宏观性理论观点的长处在

于可以呈现整体上的论断和画面感但是不足之

处则在于可能会成为一种很难被打开的ldquo黑

箱rdquo所以一些学者也试图从中观层面和政治角

度对中国发展奇迹提供更加具体化的解释俞可

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

于ldquo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以治理改革为主体内容的

政治改革rdquo其内容包括ldquo从中央与地方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依

法治国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社会

治 理 政 府 问 责 政 府 透 明 基 层 自 治

等rdquo[31]胡鞍钢认为ldquo五年计划是理解中国发展

奇迹的一把钥匙也是成为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

手段发挥着提供公共服务调控发展模式促

进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的重要职能rdquo [32]王

绍光等人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决策模式是一种ldquo集

思广益型rdquo决策模式保证了中国各类重要决策

的理性智慧和质量他们以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编

制过程为例解读了这种ldquo集思广益型rdquo决策模式

的运作模式ldquolsquo十二五rsquo规划编制历时两年

多经历了基本思路研究党中央编制正式编

制《纲要》三轮的lsquo集思广益rsquo过程每一轮都

包括屈群策(发散思维)集众思(集中智慧)

广纳言(征求意见)合议决(集体商定)告四

方(传达贯彻)五个环节rdquo[33]德国学者韩博天

从ldquo政策试验rdquo角度解读了中国的发展成功之

道指出ldquo中国在大范围内持续进行的松散

制度化的lsquo分级制试验rsquo可以被看作是经济腾飞

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策制定机制rdquoldquo政策

试验是指把来自基层的建议和地方积累的经验注

入国家政策的一种机制这常被视为促进制度创

新的有力手段和避免因情况不明而导致改革震荡

的有效方法rdquo[34]瑞典学者罗斯坦则关注了中国

特色的ldquo干部制rdquo对经济发展的贡献ldquo相比西

方传统中以韦伯式官僚体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的核心而言lsquo干部制rsquo这种中国特色的政府

管理模式在公共行政中所起到的作用常被学者所

忽略不同于韦伯式官僚体制备受规则制度的桎

梏干部制则能够集中精力去执行具体的政策方

针所以中国的干部组织避免了韦伯式官僚的

授权问题能够更为有效地执行社会经济发展政

策rdquo[35]在分析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一系列赶超的

原因时周建明强调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塑造了一

种发展产业和攻克核心技术的ldquo协同攻关机

制rdquoldquo中国许多重大项目的开发成功都离不开

协同攻关回顾建国以来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协

同攻关并不依赖计划经济体制也不依赖市场经

济体制最重要的是依赖于党统揽全局协调四

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能够有效进行统筹协调的

体制rdquo[36]

9

三中国社会对发展的韧性支撑

社会视角的解释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经济视角较为关注

资源配置及其决定机制政治视角则提醒关注中

国发展的政治前置条件以及国家的主动作为能

力社会视角和社会学家在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

释也有值得关注的观点他们主要侧重从人口结

构社会制度社会资本等角度提供了中国发展

的社会视野在社会视角的分析中一些学者关

注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规模和中国人的品性

对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社会学家李培林认为中

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代价高昂但是也为中国

发展赢得了人口上的优势ldquo在这一政策的执行

中农村中也发生过一些粗暴的过火做法并因

此受到国际上一些舆论的批评但 30多年持续地

实行低生育率政策却使中国避免了可能的人口

灾难中国因这一政策少生了3亿多人节省了近

30万亿的抚养费用rdquoldquo人口的控制使中国获得了

发展的机会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切实收益rdquo[37]温铁

军从更大历史视野强调了中国人口规模和社会文

化对中国发展潜在作用ldquo中国由于地处lsquo远东rsquo

殖民化的成本太高原住民人口过于庞大不仅

没有被殖民者及其后裔所替代而且在近现代的

国家政治建设中维护了自身传统并形成了能够

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机制这样的机制使中国比

那些西方殖民社会具备了更快更易于进入工业

化的条件这也正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并且维持经

济持续增长的真正的lsquo比较优势rsquo之所在rdquo[38]政

治学者徐勇认为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中国的ldquo农民理性rdquoldquo要理解lsquo中国奇迹rsquo必须

理解中国农民要理解农民必须理解农民理

性长期日常农业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农民理性

在农业社会内部的功效是有限的主要是生存理

性而这种理性以其惯性进入工商业社会后会形

成扩张势态产生一种农民理性与工业社会优势

结合的lsquo叠加优势rsquo释放出其在传统农业社会和

现代工商业社会都未有的巨大能量rdquo中国的ldquo农

民理性rdquo包括的要素有ldquo勤劳勤俭算计互

惠人情求稳好学忍耐rdquo[39]

从社会制度层面一些社会学家指出了中国

特色的农民工制度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

元结构制度土地公有制制度对中国发展的积极

支撑作用农民工的准确含义是保留家乡小块土

地的进城务工者农民工在许多国家的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中都出现过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

度安排中国的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

采取ldquo半耕半农rdquo的代际合作模式来组织家庭生

活赚取工业和农业上的两块收入这不仅使得

国家和农民更有能力承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失业风

险而且农民工也可以承受相比失地农民更低的

工资农民工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获得

了巨大的社会韧性和回旋空间中国计划经济年

代形成的以户籍制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广

受批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

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保

护农民和农村贺雪峰认为ldquo城乡二元结构是在

特定历史时期为了从农村汲取用于工业化的原

始资本积累而采用的城乡相对分割的制度安排

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快速完成工业化建立完整

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短期内将中国由一个农业国

建成工业国起到了巨大作用rdquo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限制了农民的进城同时也保护了农民返乡的权

利ldquo农民可以返回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让进城

失败农民在城市贫民窟和农村家乡之间做出选

择选择就是权利农民可以选择返乡的权力

这是他们基本的人权rdquo[40]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提供

了巨大的优势曹锦清认为现在的中国地权是公

有制同时又存在一定的模糊性ldquo正因为中国这

样的土地制度再加上这个土地征用法确保了中

国政府的土地征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

以低成本高速推进而后使得地方招商引资发

展工业城市化成为可能中国的这一轮工业

化就是工业资本和土地的结合大体上叫做零

10

地租helliphellip中国的产品一旦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就把同类产品的价格通常降低30mdash50降低那

么多这个降低使中国的产品从正面讲不可战

胜我们运用马克思当年讲英国的产品把全世界

打败的那句话廉价的产品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

的重炮rdquo[41]与一些土改失败的国家相比李昌平

认为现行的中国土地制度至少有两大优势一

个农民集体所有制优势这为ldquo改善社区公共生

活和维持社区自治rdquo提供了基础中国土地制度

的第二大优势是农民可以在ldquo大农业rdquo框架下

自主改变土地用途ldquo这有利农民适用市场变化调

整生产结构 也有利农民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发

展机会和选择机会rdquo[42] 社会学家李强也指出

ldquo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使得我国的城镇化能

够大规模快速地推进rdquo[43]还有人强调了基于中

国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ldquo土地财政rdquo对于中国

发展的贡献ldquo中国城市伟大成就背后的真正秘

密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

础的制度mdashmdashlsquo土地财政rsquo可以说没有这一伟

大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是一句

空话rdquo[44]

社会视角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读还有一个重

要的思路是强调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

用李少敏等学者认为中国人较高的人际信任

水平可以充当非正式制度的一部分从而减轻正

式制度中的腐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中国ldquo关

系rdquo网络不仅可能成为滋生腐败与从属关系的温

床而且也可以作为保障经济交易诚信的非正式

制度[45] 129-154倪志伟(Victor Nee)对中国长三角

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的观察发现在市场不完善

和政策不利于的情况下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网络

和社会规范极为重要正是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之

间的网络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维护确保了企业

家的生意特别是解决了资本积累问题声誉机

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dquo公平的交易可

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不公平的交易违约或者

有意的赖账等行为不仅威胁企业和现有合作伙

伴之间的商业关系还可能招致地方性商业网络

中其他成员严厉的制裁rdquo[46] 244-245

四中国文化对发展的铺垫作用

文化视角的解释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

要话题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的重要根源韦伯的ldquo文化决定论rdquo传统被许多

人所继承著名学者兰德斯认为ldquo文化会使局面

完全不一样rdquo[47] 47-49不过虽然感觉到文化的重要

作用但是对于文化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的逻辑

关系仍然存在重大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对

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难以衡量的比如管理学大

师迈克尔middot波特认为ldquo文化在经济进步中起作

用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怎样做到在兼顾其他

有影响的因素的情况下来诠释文化的作用而

且把文化的影响单独提出来却相当不容易rdquo因

为ldquo源于文化的行为与经济体制所促成或强化

的行为是很难分开的rdquo[48] 60-73 萨克斯也认为

ldquo如果说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那么与更广

泛的地理和政治经济因素相比它看来是起辅助

作用的rdquo[49] 74-87

不过韦伯主义对经济发展的思路在解释亚

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时却存在较大理论鸿沟需要

填平东亚经济在二战之后的发展被称为东亚奇

迹而东亚并不存在韦伯意义上的新教伦理而

是处于儒家文化圈的笼罩之中但是顺着韦伯的

思路一些研究者认为文化和价值观对日本和

ldquo亚洲四小龙rdquo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是值得重视

的虽然韦伯本人对儒家文化持批判态度但是

儒家文化仍被许多人用来解释东亚的发展米策

泽尔在《走出困境》一书中对韦伯的理论假设

进行了批评与修正他认为韦伯误解了儒家文化

的ldquo精神rdquo因为朱熹的新儒家思想并不是缺乏活

力的和静止的儒家文化不一定成为社会经济发

展的障碍[50]美国学者弗兰克middot吉伯尼基于日本

所创造的ldquo经济奇迹rdquo在《设计的奇迹》中提出

来的他认为儒家劳动道德传统是日本成功的决

11

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他提出日本是不同于西方

资本主义的ldquo儒家资本主义rdquo[51] 243 在中国近代曾

行走中国的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对中国人节俭能

力和达观心态印象深刻并且认为这是中国的竞

争优势ldquo中国人超乎寻常的节俭能力和面对逆境

的达观态度会使他们获益匪浅只要中国人能转

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再轻视物质利益将他们

无疑是十分杰出的聪明才智用于推动科学进步

我们就不难看到中国人将会在与其他民族的经济

竞争中取得胜利中国人在以往的历史中所取得

的成就使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判断rdquo[52] 74

在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中儒家文化所起

的作用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奇

迹看来并非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毫无关系但是另

一方面长久以来儒家文化又被普遍地认为对

经济发展只会产生压制和禁锢的作用历史学家

黄仁宇指出ldquo在农业社会的中央集权官僚管理和

货币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体制方面的不

兼容性rdquoldquo的确官僚制国家有它自己的推动

力如果对社会稳定的渴求超过了经济增长或普

遍繁荣我们就不妨说维持一个基本的农业社

会结构比从事甚至允许任何形式的商业或工业

发展更有利于朝廷和官僚士大夫rdquo[53] 18虽然儒

家文化中有ldquo重农抑商rdquo的思想但是也有学者

认为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

因子并且儒家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

种元素的传承和添加余英时认为中国传统宗

教的世俗化倾向在宋代就已经导致了商人精神的

觉醒[54] 289金耀金指出日本和亚洲ldquo四小龙rdquo

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勤恳耐劳和奉行

节俭的儒家文化是这些经济实现赶超的原因[55]

国外学者帕金斯关注儒家文化的ldquo重教传统rdquo对

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潜在作用他指出ldquo以增长

为导向的政策同样受益于中国从 19世纪末期甚至

更早的年代开始就打下的坚实基础例如中国

所具有的产生大量世界级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能

力是建立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的重视教育的传

统之上的rdquo[25] 28

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从文化角度解释中国

的发展奇迹的观点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疑问比

如赵鼎新指出ldquo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

大革命对传统儒家文化传承的破坏作用rdquo既然儒

家文化发生了ldquo中断rdquo又何从谈起儒家文化对经

济发展的积极影响[28] 113 林毅夫则质疑ldquo处于儒

家文化圈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在16世纪17世纪率

先实现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此外同样受到儒家

文化影响的许多其他国家并没有实现同样的经济

成功而许许多多与儒家文化无缘的国家却更早

地实现了经济现代化rdquo[10] 103

结语与讨论

从上述观点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发展奇

迹的解释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经济

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每一种

视角都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要点分析尺度和学理

洞见虽然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发展奇迹的

解释总体上呈现ldquo分rdquo的趋向但也能够发现国

内外学者相关解释隐含的共识性见解

第一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中

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而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西

方经济学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无从解释中国的

发展奇迹因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并不建立在西方

经济学所要求的完善产权体系和市场规则之上

而是在一种混合产权和市场规则逐步形成的情态

下实现的增长

第二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的

有效作为无论是经济视角的解释抑或是基于

政治视角的解释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中国政府

是经济发展的ldquo操盘手rdquo国家主动启动的经济体

制改革地方政府的公司化ldquo为增长的竞争rdquo

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主义ldquo政治晋升锦标赛rdquo等

一系列理论观点都说明国家政府高度介入中国

的经济发展过程并且做对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

ldquo关节点rdquo政治视角提供的中华政体政党型国

家贤能政治政策试验五年规划集思广益

式决策协同攻关体制同样指出中国的政权机

12

构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以获取经济增长和

社会进步的发展理性

第三中国发展奇迹的取得离不开ldquo前三十

年rdquo的积累社会视角的一些学者提供了大量观

点说明ldquo前三十年rdquo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

之后的中国经济起飞提供了巨大的共享无论人

力资本素质的培育土地公有制城乡二元结

构农民工制度都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

国际竞争中占据着相当的竞争优势ldquo前三十年rdquo

打下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ldquo遗产rdquo并不是改

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ldquo负资产rdquo而是中国

取得非凡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中国发展奇迹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

展因子作用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的讨论说明

一国之发展与一国之历史人口规模和文化具有

相当的关联性社会和文化视角提出的中国的人

口规模儒家文化对ldquo经世致用rdquo性质中国的

农民理性重教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必要条

件支撑着中国发展

虽然存在一系列共识性见解但是国内外学

者对于中国发展奇迹的ldquo成色rdquo和前景仍然具有

分歧性意见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发展奇迹的

ldquo成色rdquo很足例如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

认为ldquo我们可以这样定位过去 30年或整个 20世

纪后半叶的中国有人把它叫做lsquo奇迹rsquo认为是

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持续性经济增长因为它增

长的速度事实上超过了lsquo亚洲四小龙rsquo的记录

超过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也超过了美国南北

战争以后的快速崛起过程更超过了 19世纪德国

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其他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

现代化速度不仅如此它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

范围的工业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

能以这种速度在那么大的规模与地理范围内进

行 快 速 工 业 化 这 是 史 无 前 例 空 前 绝 后

的rdquo[56] 122

比较谨慎的观点认为中国发展奇迹的ldquo成

色rdquo最好不应被过分高估丁学良指出ldquo目前中

国的再崛起只是经济上的再崛起而不是全面的

崛起因为中国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不仅仅是

给世界提供最多的产品而是同时为人类提供多

种多样的软力量要素这些软力量要素包括政治

制度法律制度行政体系乃至科学文化艺

术和语言rdquo[57] 4而赵鼎新认为ldquo我们既不能像五

四运动时期或者lsquo河殇rsquo时代的知识分子仅仅

因为中国在军事冲突和经济竞争上处于一时的下

风就把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贬低得一无是处也不

应该像今天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官员和文化保

守主义者因为中国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就开始飘

飘然他们中有的误把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巨

大的财富当作中国的强大不知道中国在创新能

力高端市场的主导能力关键性技术和文化软

实力等方面和许多国家相比都还有质上的巨大差

距有的以为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

道路殊不知中国的成功主要就在民族国家建构

和市场建构的成功而这正是西方世界得以兴起

的两大支柱或者说是现代化的核心rdquo[28]

对于中国发展奇迹的延续性问题乐观的观

点认为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很低经济增长仍然

有较大的空间比如林毅夫就认为与日本台

湾地区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和人均GDP增长相

参照中国 2008年之后仍然有 20年平均每年 8的经济增长率潜力林毅夫乐观地预测ldquo到

2030 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的人均收入应

该至少可以达到美国的 50经济的总体规模是

美国的两倍届时我国就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体rdquo[58]不过林毅夫的乐观预测没有把国际上大国

竞争的因素放进来考虑特别是还是以ldquo自由贸

易世界rdquo为前提而近几年世界发展形势说明这

一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Gordon G Chan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M] New YorkRandom HouseInc2001

[2]SHIRK Susan L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James HackettldquoBetween Dragon and Wrathrdquo[N] 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41995

13

[4]弗拉基米尔middot波波夫广阔视野下的中俄转型比较[J]陈

弘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1)

[5]乔舒亚middot库珀middot雷默北京共识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

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背景共识[C]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7]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8]张维迎什么改变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middot罗宾逊李增刚译国家为

什么会失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0]林毅夫等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1]周其仁制度变迁驱动经济增长[J]新经济导刊2010

(5)

[12]OiJC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The China Quarterly1995

(144)

[13]WalderAG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101(2)

[14]Yingyi Qian amp Barry R Weingast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J]The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2)

[15]张军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J]东岳论

丛2005(4)

[16]张军自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17]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

研究2007(7)

[18]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mdashmdash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

原理批判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9]裴小林中国经济转轨的真实起源[C]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第11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0]王永钦李明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互联合约的视角

[J]管理世界2008(10)

[21]高粱 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C]玛雅主编 道路自

信中国为什么能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2]鲁品越国际体系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mdashmdash

立足唯物史观对ldquo中国奇迹rdquo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

究2014(10)

[23]陈平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J]红旗文稿2010(4)

[24]乔万尼middot阿里吉亚当middot斯密在北京mdashmdash21世纪的谱系

[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

[25]帕金斯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C]

林毅夫姚洋编中国奇迹回顾与展望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

[26]潘维当代中华体制mdashmdash中国模式的经济政治社会

解析[C]潘维主编 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

6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7]贝淡宁贤能政治mdashmdash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

适合中国[M]吴万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8]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mdashmdash前现代中西模式的

比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9]张维为中国成功的五个原因[EBOL](2014-03-07)

[2018- 09- 01]httpwwwguanchacnzhang- wei-

wei2014_03_07_211566shtml

[30]任剑涛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J]江

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3)

[31]俞可平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J]武汉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2]胡鞍钢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mdashmdash以五年计划转

型为例(从ldquo六五rdquo到ldquo十一五rdquo)[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1(1)

[33]王绍光鄢一龙胡鞍钢中国中央政府ldquo集思广益型rdquo

决策模式mdashmdash国家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的出台[J]中国软科

学2014(6)

[34]韩博天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J]石磊

译开放时代2008(5)

[35]博middot罗斯坦 经济增长与政府质量的中国式悖论mdashmdash

ldquo韦伯式rdquo科层制与中国特色ldquo干部制rdquo[J]臧雷振译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

[36]周建明超越经济视角看产业政策mdashmdash对林毅夫张维

迎之争的评论[J]文化纵横2017(3)

[37]李培林改革和发展的ldquo中国经验rdquo[J]甘肃社会科学

2010(4)

[38]温铁军ldquo中国经验rdquo与ldquo比较优势rdquo[J]开放时代2008

(5)

[39]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ldquo中国奇迹rdquo的创造主体分析对

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中国社会

科学2010(1)

[40]贺雪峰农民有退路国家才有出路[J]同舟共济2015

(3)

14

[41]曹锦清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城市化[J]中国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2]李昌平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之优越性mdashmdash与越南之

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3]李强中国城镇化ldquo推进模式rdquo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12(7)

[44]赵燕菁 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J] 城市发展研

究2014(1)

[45]LiShaomin MJudy J Wu Why Some Countries

Thrive Despite Corruption The Role of Trust in

the Corruption-Efficiency Relationship[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017(1)

[46]倪志伟欧索菲自下而上的变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7]戴维middot兰德斯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C]塞缪

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

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程克雄译 北京新华出版

社2001

[48]迈克尔middot波特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

学[C]塞缪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

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程克雄译 北

京新华出版社2001

[49]杰弗里middot萨克斯 对新的经济发展社会学的几点看法

[C]塞缪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

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

[50] TA Metzger 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

Confucian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

[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51]吴建华 东亚现代化与中国[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4

[52]古德诺解析中国[M]蔡向阳李茂增译北京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998

[53]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

[54]余英时 内在超越之路[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2

[55]金耀金东亚经济发展的一个文化诠释[J]信报财经月

刊1987(11)

[56]朱云汉 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M] 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7]丁学良中国经济再崛起mdashmdash国际比较的视野[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8]林毅夫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将延续[J]求是2012(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Looking Back on theLooking Back on the 4040-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Multiple PerspectivesMultiple Perspectives

YE MinYE Min((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hui Shanghai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hui Shanghai 2003720037))AbstractAbstract The success and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will help us better

ldquoappreciate our pastrdqu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 we are on and 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in the pathsystem theory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ecoded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come to consensu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should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simply copying Western economics the key to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lies in theeffective role of the state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is indispensable from the achievements gained in the

ldquoprevious 30 yearsrdquo and it cannot do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Key Words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velopment miracle summarize experience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 95周年大会的讲话

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的接续发展视角

提出党要具备ldquo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rdquo坚定ldquo自

我革命的勇气rdquo[1]等重大命题在2017年2月省部

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

题研讨班的讲话中习近平深入阐述了ldquo党必须

勇于自我革命rdquo的问题2018年1月5日在省部

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开班式讲话中

他进一步提出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

贯之进行下去rdquoldquo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

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

命rdquo[2]等一系列重要论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ldquo伟

大社会革命rdquo的思想习近平关于ldquo伟大社会革

命rdquo的重要论断回归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本真

在整体社会革命的视域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来路与前程澄清了一些重大认识误区在科

学社会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下推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刻理论意

蕴和重大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革命观的

整体性意蕴

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革

命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范畴其本意和地位与实践

范畴是同义相通的意指人的一切ldquo改变客观世

界rdquo和ldquo改变现存事物rdquo的活动ldquo哲学家们只是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张艳娥

(西安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无论是对理解马克思

主义理论本身还是对推进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

进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相关思想做了系统阐述澄明了ldquo社会革命rdquo绝不局限于ldquo政治革命rdquo和ldquo阶级斗争rdquo

改革开放不是要盲目ldquo告别革命rdquo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执政中必须保持革命性等重大问题阐明了坚守革命的

ldquo人民中心rdquo原则坚持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在回归马克思主义整体革命观的同时揭示了

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时代性内涵实现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整合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革命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16mdash09

【收稿日期】 2018-09-02

【作者简介】张艳娥西安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ldquo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内在逻辑研究(16XKS007)rdquo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6

用 不 同 的 方 式 解 释 世 界 问 题 在 于 改 变 世

界rdquo[3] 136 改变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也是革命

性活动ldquo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

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

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rdquo[3] 155 在ldquo使现存世界革

命化rdquo的实际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理论

重心始终集中在ldquo对社会历史领域的现存事物与

现存状态的改变或革命化rdquo上其逻辑内涵主要

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展现出来集

中表现为整体性的社会革命总结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

想的片面性理解割裂性解读是造成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出现挫折的深层原因我们曾

有一度将社会革命的内涵和外延窄化为政治革命

与阶级斗争认为ldquo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

表现helliphellip社会革命不是经济斗争也不是思想

斗争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指夺取政权

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

反动阶级的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

里rdquo[4] 408这种窄化理解将社会革命完全等同于政

治革命特别是暴力革命以至于在和平建设时

期谈革命色变要革命就要搞阶级斗争为纲给

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巨大危害割裂性理解的另一

种情形是ldquo告别革命rdquo论的一度盛行将革命与

改革相对立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对

立将执政党与革命党完全割裂和对立等不一

而足否定了ldquo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rdquo的错

误论调真的就要彻底消解共产党的革命性吗

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还要不要继续革命可以

说围绕着全面把握科学革命观所产生的问题都

是在根本上决定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大问

题而回归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整体性本真是进行

理论与思想整合的关键

(一)社会革命是包括政治革命在内的整体性

社会变革

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解决的

活动都具有革命的性质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

解决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形式来解决并不必

然都表现为剧烈的阶级对抗方式政治革命是革

命的一种最主要形式但不代表社会革命的全

部不应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归结为一般意义

上的政治革命特别是不能把其完全等同于暴力

革命恩格斯晚年高度重视和平长入新社会的可

能性和必要性在《一八九一年德国社会民主党

纲领草案批判》中指出ldquo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

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

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

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长入新社会比如法国和

美 国 那 样 的 民 主 共 和 国 英 国 那 样 的 君 主

国rdquo[5] 293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政治革命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无产阶级要首先通

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但社会革命还需要在政治革命基础上通过消

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

系来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变革旧的社会关系和

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共

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过

程是包括政治革命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革一

般来说宏观的社会革命首先会在经济生产领

域发生然后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到并引发思想文

化领域继而政治领域的变革

(二)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的

根本改变

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社会观历史观和

革命观是有机统一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

功不是简单将受压迫阶级提升到统治地位从

而实现对另一些人的统治而是包括实现经济

文化意识等领域的整体革新性发展是社会形

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马克思主

义的革命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政治范畴或

社会学范畴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意涵的哲学范

畴革命性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

属性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ldquo同传统的所有制关

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

展 进 程 中 要 同 传 统 的 观 念 实 行 最 彻 底 的 决

裂rdquo[3] 421革命所追求的是ldquo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

17

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rdquo[3] 422

(三)社会革命是一个开放性的历史进程是

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在系统总结欧洲 1848年革命经验基础上马

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阐述了他们的ldquo不断革命rdquo思

想ldquo民主派小资产者只不过希望实现了上述要

求便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

却是要不断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

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

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

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

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

些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生 产 力 集 中 到 了 无 产 者 手

中rdquo[3] 557马克思把不断革命同无产阶级专政与共

产主义运动直接联系起来认为革命的社会主义

就是要ldquo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

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

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

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

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

过渡阶段rdquo[3] 532由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实

现国际联合到ldquo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

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rdquoldquo四

个达到rdquo的论断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

和任务层次的递进性ldquo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将

以共产主义原则的实现而告终rdquo[6] 624-626同时

不断革命的进程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又有其阶

段性的目标任务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把握好革

命的历史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做到在ldquo各个发展

阶 段 上 共 产 党 人 始 终 代 表 整 个 运 动 的 利

益rdquo[3] 413在革命的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统一

中努力实现阶段性革命任务不能盲目冒进

因为ldquo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

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

提rdquo[7] 338 坚持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相统一

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无产

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战略指导实践的理论

基础

二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

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创新发展

(一)从整体革命的视角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性质前途及历史方位

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

去rdquo[2]ldquo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

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

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

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rdquo[2]只有在推进人类解

放的不断革命历史大视野下才能准确定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位及前进方向习近平从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革命观的整体视角把握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廓清了一系列认识的迷雾

一是在理论和精神深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ldquo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

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

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的科学社会主义rdquo[8] 2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质

表现为革命理想主义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在已

有的研究和政策的把握上我们对作为科学制度

规范的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关注较多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原则

的强调比较充分但对科学社会主义中革命理想

主义的价值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

要性关注不足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

革命理想主义承继发展所取得成果的系统研究不

够习近平关于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论断倡扬革

命理想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有助于我们

在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内在规律的认识

18

二是明确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

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

别的什么主义在价值目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与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民主社会主义ldquo最终目标是

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rdquo的信条一度对我们

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走ldquo老路

邪路rdquo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最

低纲领与最高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统一中牢固树立ldquo四个

自信rdquo而重申整体革命观重塑目标信仰在其中

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dquo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

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

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

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

斗终身rdquo[9]

三是重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价

值与现代性意蕴考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不难

发现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不同的社会主义

运动模式间的分歧直接或间接都与对马克思主义

革命观的不同理解相关如何对待不断革命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ldquo三大对立rdquo①论争产

生的重要根源探究ldquo社会革命在西方世界何以

可能rdquo成为卢卡奇葛兰西卢森堡等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西方马克思主

义者批评斯大林模式将马克思丰富的革命观狭义

化为政治革命乃至暴力革命阉割了其总体性和

深刻性而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尖锐指出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往往离开政治革命和无产阶级

专政的制度前提来谈论文化革命和人的解放未

免流于空谈争论对话的关键在于回归马克思主

义的整体性回归对科学革命观的整体性把握

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旗帜会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搭建起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模式间进

一步沟通对话的桥梁纽带增强中国模式科学社

会主义的ldquo底色rdquo拓展其世界性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

彰显出整体性特征越来越具备对自身的理论与

实践逻辑进行整体自洽性自证和说明的充要条

件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

视角以理论的彻底性和使命信仰为主要抓手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进行了整合深入阐

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逻辑由十八大

后多次强调正确处理ldquo前后两个三十年rdquo的关系

到不断强调共产党人的ldquo革命初心rdquo从着力扭转

意识形态领域松软散局面到强调巩固意识形

态领导权管理权从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到突出政治建设为统领的

全面从严治党系统布局都凸显着马克思革命思

想在其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习近平对ldquo伟大社

会革命rdquo的系统论述更是在马克思总体革命观的

视域中对以往认识进行了完整阐述将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

革命的光谱之中来加以把握实现了对理论与实

践的高度凝练概括

(二)在革命历史性与发展阶段性的统一中把

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新时代伟大社会革

命的任务目的

社会革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实质是通过改变落

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完善先进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的客观运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同社会形态

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基础和源

泉而社会主要矛盾又是基本矛盾的具体性表

现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表现为革命历史性与

发展阶段性的统一其转化为路线方针就是准确

把握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90多年的

历史不难看到什么时候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比

较符合国情实际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就能取得伟

19

大成就而一旦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失误和偏

差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发生严重失误党的八大

曾经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社会主要矛盾做

出正确的判断但在不久就放弃了这一正确认

识转而重提阶级斗争造成发展方向走向

ldquo左rdquo的泥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社会

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ldquo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rdquo[10] 842《决议》在理论上完整明确的回

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革命的问题ldquo我们坚决

纠正lsquo文化大革命rsquo中所谓的lsquo一个阶级推翻一

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rsquo口号的错

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

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不但

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

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

差别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

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

产主义的实现rdquo[10] 844-845 这些思想为在整体革命视

野中把握改革的性质方向定下了总的基调邓小

平关于改革是ldquo第二次革命rdquo的论断与《决议》

上述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

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

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指明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

命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人民需要出现了许多新

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

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一系列ldquo软需

要rdquo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社会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已经进

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而主要制约既来自科学技术等先进生产力发

展的短板也来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不

完善不健全如收入分配法治建设生态建

设等领域存在的短板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新

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在以往革命的基础上呈现出

许多新的时代特征首先是全面性整体性新时

代社会革命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

系和完善上层建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

包含经济生产领域的革命内容也包含在经济基

础上的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革命要求涉

及经济科技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制度治理

体系等方方面面其次是阶段重点性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

求新时代的社会革命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

证统一中贯彻落实好ldquo以人民为中心rdquo的ldquo五大

发展rdquo理念在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领

域协调推进ldquo四个全面rdquo战略布局在整个革命

进程中统揽ldquo四个伟大rdquo进程

(三)在坚持革命彻底性的前提下重申和塑立

ldquo人民中心rdquo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历史观的彻底运用是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

法在社会领域的展现正如列宁所说ldquo即把社会

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

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

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

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rdquo[11] 416 真正的革命性

要求理论的彻底性即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

一ldquo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

护rdquoldquo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

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rdquo[3] 411马克思主义的

革命性根本上源于其人民性体现在其鲜明的党

性和阶级性原则之中鲜明的党性原则和立足人

民大众的阶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那

种刻意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质消解其革

命性精神实质模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诸多

意识形态界限的做法不仅失之偏颇而且也是一

种信念动摇和方向迷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和决定性力量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和决定性力

20

量习近平ldquo以人民为中心rdquo的思想进一步回答

了伟大革命的价值归宿主体担当和效果评价等

问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历史主体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价值旨归的当代追求夯实了马克思

革命思想由理论落地为实践状态的中间环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社会革命

的成果和继续必须坚守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前

提在阶级社会政治革命始终是社会革命的中

心环节和关键所在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

命事业的最根本保障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ldquo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

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

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

主rdquo[12] 35-36 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

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是保持革命性的基本动力无

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解放全人类才

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

权后继续保持革命性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既得利

益的藩篱ldquo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

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rdquo[12] 44-45 不断

革命就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始终做到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推进

伟大革命的主要形式和根本动力改革就是革

命要ldquo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

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rdquo[13]同时把群众路线

作为行动方针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革命的力量

源泉不断的社会革命是人民群众自身的解放事

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尊

重人民首创精神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群众路

线反映了革命彻底性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

把人民史观与实践观相结合转化为工作方法的成

功典范也是形成正确理论政策保障革命正确

方向的重要机制

(四)在深入把握社会主义革命规律基础上坚

持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

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思想内含着深厚

的党建维度他们认为新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

改变世界上是内在一致的ldquo哲学把无产阶级当

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

作自己的精神武器rdquo[3] 16 无产阶级要实现改造世

界的目标必须组织成为政党在 《共产党宣

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一

个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共同纲领

并进一步阐明不断革命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

观同时也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历史使

命的重要思想ldquo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

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

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

裂rdquo[3] 421ldquo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

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

运动的未来rdquo[3] 434 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

后列宁多次重申并强调布尔什维克的先进性

纯洁性建设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是实现

社会革命的基本支撑条件ldquo党是阶级的先进部

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

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这些目的可能被每天的

日常工作暂时遮蔽起来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

失掉作为斗争着的无产阶级的指路明灯的意

义rdquo[14] 337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性和无产

阶级政党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党的

建设的伟大工程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极端重要

性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

ldquo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

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

党rdquo[15] 602毛泽东从哲学高度回答了党的思想建

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纲领性原则要求为

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增添了新内容填补了薄弱

环节在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的自身建设作为推进和实现

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和核心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对于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社会

革命内在统一的机制条件等问题都进行了一系

列新的思考做出一系列新的判断形成了ldquo关

21

键在党rdquo的高度政治共识

习近平首次阐明的ldquo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重要论断

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蕴

含深刻的理论与实践逻辑首先ldquo两个革命相协

同rdquo思想从新的视角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

验革命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事业不断推进社会

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社会实践的主

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自身建设作

为推进一切事业的根本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

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

素确保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成为社会

革命的指路明灯和中流砥柱ldquo勇于自我革命是

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

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

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rdquo[16] 589 其次ldquo两个革命相

协同rdquo的思想立足新时代来把握不断革命的新要

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继续推进社会

革命必须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

勇于自我革命是应对新时代执政考验的关键所

在因为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坚持全面深化改

革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内容要求中国

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

革命党要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执政党必须首先

进行自我革命继续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勇于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

制要ldquo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rdquo[17] 92再

次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的思想从新高度总结了社

会主义社会治理规律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

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能解决得很好社会主

义国家ldquo以党建国rdquoldquo以党建制rdquo的内在逻辑决

定了政党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

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

命是必然结论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

的统一中统揽ldquo四个伟大rdquo

(一)筑牢伟大事业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

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

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决定我们事业全局的根本

问题ldquo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

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

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rdquo中华文明5000多年

的传承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90多年的

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 70年的持续探索和

改革开放 40年的伟大实践共同奠立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实践根基和理论基础在不断解决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的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

动力与必然归宿坚定推进伟大革命是一以贯之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准确

理解和把握伟大社会革命思想能从根本上筑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基础其实质

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革命的历史

性与阶段性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中准

确把握每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地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

标前进

(二)增强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

推进新时代伟大革命必须有效应对重大挑

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集

中表现为消除体制机制的僵化清除政治生态的

腐化破除利益格局的固化摆脱意识形态的软

化整体国家安全态势的强化以及防止生态环境

的恶化等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斗争是长期复杂而

艰巨的这需要我们增强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

总结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进行新时代伟大斗争

22

要求我们立稳人民价值立场广泛发动人民力

量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保持党的先进

性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力坚持不断革

命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不断ldquo改变世

界rdquo的革命性本质是进行ldquo伟大斗争rdquo的理论依

据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斗争必胜的保障在马

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广阔视野中才能全面把握住新

时代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的根源所在树立必胜

的信心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来看随着改革

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出现的历史虚

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

冲击商品交换原则不断侵蚀党员干部和社会公

众的精神家园信仰缺失精神迷失的问题呈日

益加重之势这些问题的应对归根到底需要在马

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树立科学革命

观廓清迷雾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属

性对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继续保持革命性这

一问题必须做出坚定回答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

施只有树立科学革命观才能理解社会革命是一

个历史必然性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进行伟大

斗争的战略定力和自觉性

(三)指明伟大梦想的路径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过程也是从政

治解放到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过

程是不断社会革命在东方大国的具体展现过

程也是世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伟大梦

想的接续奋斗也进入了新阶段踏上了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民族复兴的梦想

与社会主义的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同时赋予

中国梦以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双重维度一方面中

国梦与近代以来解决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内在统

一承载着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福的渴望另一方面中国梦也是世界历史进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探寻构建新现代性模式

的重要价值在实践中中国梦的民族性与现代

性逻辑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阶段递进性现代

性诉求寓于民族性任务和民族性形式之中社会

主义现代性的展现需要依托民族国家的复兴和发

展中国梦的实现能更好的为解答一些人类共性

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

(四)夯实伟大工程的根基屏障

中国共产党既是长期执政的党也是马克思

主义革命党在执政的历史方位中保持革命性是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勇于自

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

势不断自我革命就是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

一致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过程是马克思主

义政党彻底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要求和体现新

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强化革命意识与革命精神教

育思想建设是培养自我革命精神的基础用马

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牢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党团结统一

的基础筑牢精神支柱对于执政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而言ldquo革命理想高于天rdquo只有保持矢志不

渝的革命精神才能从根本上保持自身先进性和

纯洁性丧失革命精神放弃不断革命的立场

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也就消失了ldquo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

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rdquo[2]同

时要加强党的自我革命能力建设首先将政治

建设摆在首位讲政治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

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

疫力的根本途径其次加强党的组织机制和纪

律制度建设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必先有更加

坚定的自我革命意志和行动自觉抵制商品交换

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

治生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

战斗性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提高自我革命的能力

水平再次抓住关键少数发挥上行下效的带

动作用党的主要领导干部需要首先做到信念过

硬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ldquo在开展批评

和自我批评方面为全党作表率做勇于自我革命

的战士rdquo[18] 190

23

注释

①ldquo三大对立rdquo一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ldquo人道

主义的马克思rdquo与ldquo科学主义的马克思rdquo的ldquo对立论rdquo马克

思与恩格斯的ldquo对立论rdquo以及ldquo青年马克思rdquo与ldquo老年马克

思rdquo的ldquo对立论rdquo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8-01-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

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8-05-05

[1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

[1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人民日报

2018-04-11

[1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8

[1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6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责任编辑 曹祖明】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rsquorsquos Proposition abouts Proposition aboutthethe ldquo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rdquo

ZHANG YanZHANG Yanrsquorsquoee(School of Marxism Xi(School of Marxism Xirsquorsquo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rsquorsquoan Shaanxian Shaanxi 710100710100))

AbstractAbstract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features of Marxism is evolutionary Since the Partyrsquos 18th National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iterated the ldquorevolutionary spiritrdquo and the ldquooriginal aspirationand missionrdquo and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on advancing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in the new era Xirsquosexpositions on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have clarified some major issues including that the ldquosocialrevolutionrdquo is by no means confined toldquopolitical revolutionrdquo and ldquoclass strugglerdquo reform and opening updoesnrsquot mean ldquodone with revolutionrdquo and a proletarian party must keep to its revolutionary nature in the courseof its long-term governance He has also put forth a series of important ideas such as the necessity to adhering tothe principle of ldquopeople-centeredrdquo revolution and to the ldquosynergy of the two revolutionsrdquo While retrieving aholistic revolutionary viewpoint from Marxism these expositions have shed light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These expositions advocate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revolutionary idealismand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Party to advance the Great Project while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people incarrying out the Great Struggle advancing the Great Cause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Dream

Key WordsKey Words Xi Jinping social revolution Marxist view on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or a new era

24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郭海龙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 海淀 100032)

【摘 要】《〈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一书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议题这些议题深入分析起来就

是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难题以及社会主义的大趋势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是统一战线和

革命策略问题社会主义的理论难题主要是如何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吸收其进步和合理的一面使得

社会主义具备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克服其弊端从而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大趋势是社会

主义新文明将在东方达到新的高度而一切理论都有适用范围不可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社会主义

的新高度一定能塑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新文明

【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大趋势

【中图分类号】D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25mdash10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共产党宣

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 170周年以这一

重要的时间节点以此为契机《〈共产党宣

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以下简称 《里程

碑》)中译本得以问世《宣言》所具有的重要意

义已经被历史所证明而《里程碑》为我们了解

西方社会主义者如何看待《宣言》提供了一个独

特的视角

《里程碑》一书是1948年拉斯基受英国工党委

托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00周年而撰写

的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显然带有拉斯基本人思

想的特点和时代烙印从《里程碑》一书可以

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

的思考对理论困境的探索以及时代变迁对拉斯

基的影响使其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了风格多

变色彩斑斓的特征该书由中国政法大学的青

年才俊吴韵曦翻译并作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编辑学者程王刚先生策划的拉斯基系列丛书的

第一本著作付梓这对于深入开展拉斯基和相关

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了解《宣言》所处的那

个时代以及写作过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重要史

料该书的价值会在学者们以后的研究中得到显

现目前从该书中可以管窥到《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些基本的现实问

题(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团结一致开展斗争实现复

兴)和理论困境(社会主义如何看待自由主义和

【收稿日期】 2018-11-02

【作者简介】郭海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国际价值rdquo(项目编号17C01)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25

资本主义)以及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涉及的社

会主义大趋势(革命时机和理论适用边界问题)

一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前随着 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

持续影响世界各种力量面临着大调整资本的

力量从苏东剧变以来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经初步改

观然而社会主义力量却四分五裂难以形成

合力去推倒资本主义这堵ldquo朽墙rdquo(列宁语)

《里程碑》一书提到了团结一致用合法或密

谋手段开展斗争的问题

(一)统一战线方面应当减少内耗联合各

方面的正义和进步力量平衡和遏制资本的力量

《里程碑》一书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致

力于工人阶级的团结ldquo自从巴贝夫密谋尤其是

1830年法国革命以来出现了诸多争论而阐明

一种源于这场争论的学说取代各种竞争的流

派从而把混乱的思想整合为团结工人力量奠

定行动基础的哲学正是宣言的目的之一rdquoldquo无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批判不同于他们的其他社

会主义流派工人阶级力量的团结都是他们最关

注的事情这一点在他们事业的起步阶段就显现

出来了rdquo[1] 3140ldquo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

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rdquo[2] 66在第一

国际成立大会上面对圣马丁教堂的与会者马

克思说道ldquo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

helliphellip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

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

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的经验

证明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该存在的兄弟团结

忽视那应该鼓励他们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

战的兄弟团结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mdashmdash使他

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helliphellip工人阶级的解

放helliphellip要求工人们兄弟般的合作rdquo[3] 13-14

然而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却四分五裂在马

克思时代就存在封建社会主义ldquo真正的rdquo社会

主义布朗基派蒲鲁东派巴枯宁派等众多派

别后来马克思主义占据了上风在马克思主义

内部最早的分裂源于修正主义的出现到了一

战爆发之时大部分修正主义者放弃了国际主

义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参与一战这种ldquo护

国主义rdquo与打算ldquo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rdquo

使国际主义反战立场出现了尖锐的对立致使第

二国际解体一战后随着第三国际和伯尔尼国

际维也纳国际的分别出现东西方社会主义出

现了第一次重大的历史分野一直延续至今这

一分野就像基督教 1054年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一样给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划分了界线此后

在东方托派和斯大林派的分裂以及第四国际的

成立是第二次重大分裂冷战期间中苏论战

使得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毛派运动这是第

三次重大分裂而2017年从1951年成立的社会

党国际中分裂出ldquo进步联盟rdquo也是一次重大的分

裂事件

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分化是客观形势使

然但这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ldquo全世界无

产者联合起来rdquo的初衷不过客观形势变化

导致的分裂并不意味着左翼政党之间应当像两

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势同水火致使法西斯势力

渔翁得利各左翼政党虽然有差异但应当对彼

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持开放态度在政治上求大

同存小异彼此团结联合起来壮大社会正义

力量这方面存在一些良好的迹象比如二

战后法国社会党和法国共产党之间就在竞选中

长期合作2018年尼泊尔共产党(毛)和尼泊

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之间合并后主宰了尼泊

尔政局198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党国际

互派观察员参加对方的一些大型会议这些都是

左翼政党之间加强国际联合的积极现象

冷战结束以来在国际范围内资强社弱

西强东弱的局面一直没有根本改观全球权力格

局严重失衡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西方尤

其是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压

力2018年中美贸易战就是其中极端的一例以

往借助经济危机得势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等西方

左翼政党如今却在 2008年开始的全球危机中表

26

现不佳相反以极右翼为代表的民粹主义却借

机填补了政治真空烜赫一时这是对左翼政党

的一个新挑战要想在整体不振的情形下壮大左

翼力量还需要各种类型的左翼党派摒弃门户之

见形成共同纲领携手共进以在当今全球金

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ldquo资本无国界rdquo的形势

下维护ldquo没有祖国rdquo(《宣言》用语)的工人等

劳动者的整体利益

(二)在革命策略方面密谋与合法是斗争的

两手要因地制宜

在《里程碑》一书中拉斯基提到了《共产

党宣言》之所以用《宣言》这个说法是为了纪

念法国大革命中涌现出的巴贝夫等革命先驱巴

贝夫曾以密谋组织著称布朗基主义魏特琳的

主张则是对巴贝夫主义的新发展俄国类似主张

的有特卡乔夫主义这些密谋组织发动的起义或

者暗杀行动若成功获得政权的必然是这些密

谋组织而为了维持政权将形成一种少数人统

治多数人的局面这样就不得不维持高压统治

这样形成了一种类似克伦威尔专政拿破仑独裁

的局面这种路线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反

对的

魏特林和马克思恩格斯在方法问题上存在

严重的分歧马克思希望社会主义者的品性无可

挑剔做到理论的分析能力和实际的鼓动组织能

力相结合他强调以唤起资产阶级善意作为变

革源泉的任何社会主义学说都是荒唐的而魏特

林坚持认为坚决果断的领导人加上巧妙利用的

流氓无产者可以随时发动革命[1] 18巴贝夫布

朗基特卡乔夫的主张和魏特林的主张异曲同工

当然马克思和列宁又在策略上存在不同之

处有人认为列宁后来的主张与巴贝夫布朗

基魏特林和特卡乔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

实两者则截然不同因为基础完全不一样列

宁吸取了马克思的主张并根据俄国的特点进行

了创造正如拉斯基在《里程碑》一书所言列

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非常注意把自己的观

点区别于布朗基列宁主张的必要条件包括首

先政权掌握的军队不再效忠于统治者他认

为必须打碎国家机器工人阶级必须出现以示

威和罢工为标志的大规模革命骚乱必须要有团

结可靠的工人阶级力量(working-class power)来

领导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在这些条件下工人阶

级的胜利才有真正的希望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列宁所考虑的是政府机器彻底崩溃将开辟新方向

前景的那些条件列宁相当清楚而正确地坚称

基于普选权的ldquo民主共和国rdquo是资产阶级社会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后壁垒[1] 49-50

而容易使得布朗基主义和列宁主义混淆的内

容主要表现在布尔什维克的发展逻辑中在列宁

的领导下1903年布尔什维克诞生之后采取了

符合沙俄没有民主警察恐怖统治盛行条件下的

组织形式mdashmdash职业革命家集团和民主集中制这

一独特的主张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沿着这一

逻辑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当时组织最为严密

权力最集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党派并且在二月

革 命 十 月 革 命 和 内 战 构 成 的 ldquo 俄 国 大 革

命rdquo[4] 176结束后的 1921年作为不得已的临时措

施执政的俄共(布)中央明确提出取消党内派

别活动这一禁令影响和塑造了整个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总的来说这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

响积极的一面是党内公开的对立和分歧减少

了有助于团结一致解决紧急问题在民主发展

不充分的国家有助于壮大自己的声势消极的一

面也比较明显取消派别活动缺乏制衡就会太依

赖英明的领导人一旦领导人平庸或者使坏整

个政党都要跟着倒霉比如苏联共产党的戈尔巴

乔夫正是这样的领导人而按照这种建党原则建

立起来的中国国民党也同样毁在了当时大权在握

的李登辉手中

正如《里程碑》一书所言值得一提的是和

列宁同为左派都反对第二国际中派和右派议会

路线的罗莎middot卢森堡并不赞同列宁的集中制原

则并预言集中制将导致苏联出现官僚化现象

卢森堡主张的是工人阶级的自发性原则即依靠

工人阶级觉悟自发参与革命斗争革命成功后

27

的政权是自下而上的自治政权卢森堡的主张

是比较契合公社原则的即实现工人阶级集体自

我管理这一无产阶级专政的ldquo初心rdquo而不是执政

党代替或者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但是这一主张

在 20世纪初却非常不合时宜相比之下卢森堡

的主张无疑更加接近马克思的阐述然而理性

的思考是一套逻辑现实的发展是另一套逻辑

这是因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

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行政独大

迈进权力日益集中于行政而脱胎于专制制度

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在传统专制残余和现实

集权需求(肃清国内外反对者外部诱压型现代

化)的双重作用下权力由相对集中向高度集中

演进这也是后来同罗莎middot卢森堡有类似主张的

托洛茨基和陈独秀在政治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

因可以说正是列宁吸收马克思卢森堡的主

张并进行创造性改造才解决了俄国无产阶级

政党革命的策略问题要是没有列宁的创造性改

造俄国革命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会在

黑暗中摸索很多年列宁的创新充分体现了一句

话ldquo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rdquo

当然至于苏联忽视了民主集中制是民主的集中

制mdashmdash这种集中制要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和前

提mdashmdash而走向了官僚化则是后话也是现实社

会主义需要加以克服的弊端

对此可以考虑用列宁的主张解决列宁当初

提出集中制所导致的上述问题列宁认为ldquo无

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lsquo打碎rsquo这个机器(资产

阶级国家机器mdashmdash笔者注)即摧毁这个机器

在下面即地方上实行最完全的自治而在上面用

武装的无产阶级的直接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来代

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rdquo[5] 147简而言之就是

在高层实行集权在基层取消委任任命的官

吏实行民众自我管理即自治制度对于中国

而言鉴于从英美法俄等国家政府首脑集

权的现象总结出来的ldquo集权铁律rdquo我国可以在

地市级以上(含地市)仍旧权力集中同时在

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基层根据具体条件尝试因

地制宜地逐步扩大自治直到实现孙中山当年论

述过的ldquo县自治rdquo[6]

二社会主义面临的理论难题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本来是对资本主义

和自由主义的继承和超越但是由于十月革命

以来两个制度之间的对峙现实社会主义甚至

反对诸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资本主义和自由

主义合理和进步的事物走到了资本主义和自由

主义的对立面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在理论

上予以澄清这样才能打破苏联模式留下的教

条开拓社会主义新的高度《里程碑》在论述

《宣言》的时候也提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自由主义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在思想谱系方面20世纪初新的自由主

义比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

关于拉斯基的思想谱系《里程碑》译者在序

言中坦言偏于激进的拉斯基与偏于保守的哈耶

克分别影响了 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的自由主

义从选择拉斯基到选择哈耶克思想性格从激

进转向保守思想内容从观念为主转向制度为

主正是中国自由主义发展深入的表现[7] 41-6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环境渐渐走向开放

多样包容各类思潮学派纷纷涌现在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拉斯基在伦

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同事兼论敌哈耶克获得了更多

青睐哈氏代表作纷纷在国内出版影响遍及哲

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在哈耶克声

名日隆之际拉斯基的学说在国内思想界却难以

恢复昔日影响[1]译者序20

在译者看来哈耶克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

义而拉斯基代表的是激进的自由主义此说涉

及到拉斯基思想的定位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对自由主义的各个流派进行简单的梳理

自由主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封建贵族同国王

的斗争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源头奠定宪政基础

的 1215 年 《大宪章》(Magna CartaGreatGrandChapter) 便是这种斗争的产物ldquo封建主义孕育

28

了个人自由主义rdquo[8] 14自由主义真正成型是在工

业革命开展之际英国著名的思想家亚当middot斯密

以及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

卢梭狄德罗阐述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自由主

义英国的小约翰middot密尔(又译作穆勒)是自由

主义的集大成者而小约翰middot密尔已经表现出了

向社会主义靠拢的若干新倾向[9] 15-19 这些新倾

向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即

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由于这种新倾向

吸收了社会主义的因素因而被称作社会自由主

义 其 早 期 代 表 人 物 有 霍 布 豪 斯 (LeonardTrelawney Hobhouse) 霍 布 森 (John AtkinsonHobson)等人二战前后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约

翰middot凯恩斯威廉middot贝弗利奇而新的自由主义

与社会民主主义基本趋同并最终为社会民主主

义所吸纳这典型地体现在一战后英国政党政治

格局中工党的崛起和自由党的衰落成为这一趋

势的标志性事件二战后随着新的自由主义与

民主社会主义联合推出ldquo三十年 (1945-1979)共识政治rdquo的壮大以建设福利国家为代表的社

会自由主义(即新的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社会市场模式即莱茵模

式不过随着福利国家带来了ldquo滞胀危机rdquo等

消极影响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

主义(neo-liberalism)开始批判公有制和福利国

家并随着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上台而成为ldquo显

学rdquo在英美形成了盎格鲁-萨克逊模式风靡

全球且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吸收了其中有用的部

分推出了ldquo第三条道路rdquo而今随着 2008年

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肆虐新自由主义似乎

开始巅峰之处遭遇挫折走上了下坡路这样

1979年体现新的自由主义理念的莱茵模式失去

魅力2008年体现新自由主义理念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折戟沉沙这暗自契合了康德拉季耶

夫的ldquo长波理论rdquo(生产每过 30年左右会经历一

个长周期)而这带来的则是社会思潮随之风云

变幻

相对于社会自由主义(即新的自由主义)强

调公平和福利属于中左道路新自由主义更强

调效率和责任因而是更激进的变革更加偏

右在谱系上拉斯基是接近社会自由主义的社

会民主主义政党工党的领导人属于中左阵营

而哈耶克则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右翼政

治理论家

(二)两制关系在扬弃中超越

《里程碑》一书提到ldquo《共产党宣言》早就

过了需要大加颂扬的阶段每一位严肃的社会研

究者都会承认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政治文献之

一它产生的影响堪比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和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rdquo[1] 30-31这一说法指

出在人类历史上和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一样《共产党宣言》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 1789年法国《人

权宣言》标志着以ldquo平等自由博爱rdquo为格言

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而 1848年《共产党宣

言》则标志着以经济平等社会公正为核心内容

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两者之间虽然相距 60年左右却显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到来这样的

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是像十月革命之后帝国主义

对待苏维埃政权甚至二战后对苏联集团发动

ldquo冷战rdquo那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死敌抑或

是两者还有另一种关系

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死敌证据也十分

充足例如《里程碑》一书指出《共产党宣

言》ldquo旨在揭开那些现存秩序资产阶级基础的面

纱其掩盖方式之一是资本主义文明对被当作奴

隶的工人隐藏了真实目的它之所以这样抨击

还在于防止工人被其他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学说所

欺骗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这些学说想要使

工人放弃废除阶级剥削社会建立无阶级社会的

重要任务rdquo[1] 31 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确以取代

或者ldquo埋葬rdquo(赫鲁晓夫语)资本主义为己任

然而社会主义的初衷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

的弊端而提出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的经

济危机以及由基本矛盾引发的资产阶级与无产

29

阶级的对抗使得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mdashmdash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mdashmdash的

学说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在资产

阶级革命实现政治民主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民

主和公有制的主张这使自由主义从政治领域

发展到了经济领域即政治自由的实现之后

要实现经济自由这也是社会自由主义 (新的

自由主义积极的自由主义 [10] 5) 和社会民主

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共同追求的经济目标

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们实质上是对古典自由主

义 (消极的自由主义) 理论中自由概念的继承

和延伸把自由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

域因此社会主义是对自由主义即资本主

义政治自由的继承和超越

这种继承和超越还有新的拓展20世纪90年代面对苏联东欧剧变对ldquo社会主义rdquo一词造成

的消极影响民主社会主义重新启用社会民主主

义一词但按照其新的理论解释这一词汇已经

不是二战前的社会民主主义而是主张ldquo社会民

主rdquo的主义[11] 6 这样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社

会民主主义不仅把自由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

领域更是扩展到了社会领域这代表了社会主

义理论探索的新领域至于绿党等生态主义者提

出的ldquo生态民主rdquo即物种之间的平等虽然把自

由扩大到了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拓展了自由的

范畴但是和社会主义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以

及科学社会主义)所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

这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但其对资本主义弊

端持批判态度是左翼的同盟军

这样社会主义应当在看待与资本主义的关

系上进一步理顺思路对于资本主义进步的文明

成果如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应当毫不迟疑

地拿来使用并创造出更好的发展模式对于资

本主义的弊端如经济危机拜金主义与享乐主

义等文化颓废现象应继续持批判态度在自身

发展中加以克服从而在扬弃中实现对资本主义

的超越而不是ldquo把孩子同洗澡水一起倒掉rdquo(马

克思语)

三社会主义的大趋势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东方成功虽然不符合

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却验证了历史上新制度

产生于旧制度薄弱环节的规律即ldquo文明钟摆周

期律rdquo这进一步涉及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东西

方社会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各自的理论只有在对方

社会本土化才能行得通否则各种带有ldquo弥赛

亚rdquo(Messiah)救世主义情结的理论只会在对方社

会中碰壁这在《里程碑》一书中也有所体现

(一)在革命时机方面由于文明钟摆周期律

的作用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东方成功

《里程碑》一书认为恩格斯晚年显然希望

社会主义的和平力量不断发展以致构成私有制

势力的威胁他预言这种威胁将导致私有制势

力自己去破坏宪法届时社会民主党就能获得

捍卫自己的自由在他看来那正是革命斗争的

开端[1] 44ldquo世界历史的讽刺把一切都颠倒了过

来我们是lsquo革命者rsquolsquo颠覆者rsquo但是我们用合

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

成就多得多那些自称为秩序党的党派却在它

们自己所造成的合法状态下走向崩溃helliphellip只要我

们不糊涂到任凭这些党派把我们骗入巷战那么

它们最后只有一条出路自己去破坏这个致命的

合法性rdquo[12] 552 这实际上蕴含着革命时机方面的辩

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是世界革命同时胜利ldquo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

在一个国家发生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

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

革命rdquo[13] 241 ldquo同时rdquo不是指同一天同一时刻而

是指革命形势革命进程相差时间不远构成共

同潮流ldquo胜利rdquo的标志不是夺取政权的政治胜

利而是社会主义作为全面社会变革的最终胜

利生产力发展水平无疑是衡量社会主义革命的

物质前提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却是

另外情形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财富积累

30

和改革工人阶级生活改善获得了一些政治权

利社会不再ldquo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

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rdquo [14]28而是工人阶级上

层日益白领化这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革命可能

性大为降低甚至罗莎middot卢森堡提倡的促进革命精

神的总罢工也被视为ldquo(总)胡闹rdquo[15]489

同时沙俄形势独特列宁依据ldquo相互补

充rdquo原理提出世界革命战略并逐渐形成了一国

政治革命首先胜利进而引发世界革命的策略

以此为指南十月革命获得了成功然而并未引

发世界革命但列宁从未改变推进世界革命战略

的初衷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时列宁仍在动

员ldquo如果这一点(学习)做到了我深信世界

革命的前途不但是美好的而且是非常美好

的rdquo[16] 729 总之列宁的ldquo一国首先胜利rdquo论是

指俄国无产阶级能首先夺取政权即政治革命的

胜利俄国社会主义全面变革的最终胜利即社

会革命的胜利还需要世界革命尤其是西欧革

命的支援而列宁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一战造成的

革命机会通过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农民和士

兵一举取得了成功从而以实践突破了马克思

恩格斯设想的ldquo同时胜利论rdquo

这看似偶然实际充满了必然性《里程碑》

一书提到ldquo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时候英国

已经具备资本主义特性最成熟的表现rdquo[2] 34 而撰

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ldquo社会革命的发源地如

他们(马克思和恩格斯mdashmdash本文注)所料一定是

德国rdquo[1] 32拉斯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ldquo极大

高估了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渗透到德国工人阶级的

程度rdquo[1] 32这其实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马克思

和恩格斯意识到英国资本主义最先进的情况下

仍然认为德国是革命发源地甚至马克思晚年

意识到俄国的重要性[1] 35 认为ldquo俄国已是欧洲革

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rdquo[14]序10

这种对资本主义先进的英国不抱社会主义革

命的希望反倒寄希望于落后的德国甚至更落

后的俄国的看法其实立足的是唯物史观ldquo俄国

的资产阶级非常少城市工人阶级相比广大农民

要弱小得多俄国还存在邪恶暴政和普遍愚昧的

悠久传统西方民主国家并不存在这样的状况

如果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之后试图通过民主方

式进行统治那么即使他们击退了外国干涉平

息了内战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也会由于主

要关心土地个人占有的农民的反对而变得不堪重

负只有按照赫尔岑把共产主义形容为lsquo颠倒过

来的沙皇专制制度rsquo时对于专政的定义赋予国

家政权以专政的特性他们才能在俄国推行社会

主义rdquo[1] 105-106

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就是ldquo文明钟摆

周期律rdquo在人类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现象欧洲

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时东方国家曾长期光辉灿

烂而近代欧洲成为了世界的中心时东方则暗

淡了下来如今世界又面临权势向东方转移的问

题[17] 19-22 无独有偶在社会主义历史上也存在

类似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

设想的那样首先爆发在资本主义发达的欧美国家

并ldquo同时胜利rdquo而且欧美迄今没有社会主义革命

的迹象而在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主义革命则

在俄国中国等国家开花结果出现了ldquo一国首

先胜利rdquo的状况并以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文明形

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上述高度文明在世界东西

方犹如钟摆那样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情况可称作

文明钟摆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大历史

话题 ②在同一文明链条上的粗笨之处即相对薄

弱的环节往往容易产生社会变革从而演化出新

的文明形态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制度变革往

往发生在旧制度的薄弱地区从而使得落后地区

因制度变革而后来者居上促使世界文明中心在

东西方之间摆动就像钟摆一样在两端之间周期

性摆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文明钟摆的概念制

度革新往往先发生在旧制度薄弱的环节且变革

比较彻底这样旧制度的薄弱环节往往成为新

制度的诞生地借助新制度优势旧制度薄弱环

节的区域后来者居上成为新文明的巅峰之地

表现出来就是人类历史上不同制度最高程度的文

明有规律地依次在东西方周期性交替出现形成

31

了ldquo文明钟摆周期律rdquo[18]

(二) 适用范围问题ldquo文化相对主义rdquo比

ldquo弥赛亚rdquo更科学地揭示了理论的边界

《里程碑》不止一次提到苏联把马列主义教

条化ldquo实际上毫不夸张地说在苏联共产党的

领导下存在一种为了只接受莫斯科领导和指引

的那些人而捍卫宣言威望的企图声称它离开了

先是由列宁后来是斯大林先后运用和阐释过的

正统学说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可以更进一步

认为谁要是不接受这套学说就会遭受莫斯科

派追随者的强烈愤慨就像当初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待lsquo真正的rsquo社会主义者一样rdquo[1] 70

不过《里程碑》也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其实不是这么做的ldquo没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和

恩格斯认为政权从资产阶级政党转到工人阶级

政党手中会产生一种僵化的专政而这种专政

确立一种结构严谨的正统学说对自己成员的凌

驾并不亚于其他公民批评这种学说将被视为最

大的叛逆同样没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

经论证过非辩证唯物主义者就不能服务于社会

主义事业或者曾经认真争辩过因为共产党员是

辩证唯物主义者所以只能指望他们来认识科

学自然和社会的进程他们俩都是论战的猛将

(fierce controversialists)习惯于施予和承受沉重

的打击但是他们从未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正

确有权建立实质上的宗教法庭来强制实行他们

的教义rdquo[1] 100-101

这种苏共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差异如果仅

仅认为是苏共倾向于集权导致的则显得过于主

观化应该看到苏共的做法与古希腊柏拉图

曾经论证的ldquo哲学王rdquo观点颇为相似这既是东

方国家的某些特性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客观形

势在塑造着苏共

如前所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最初是知识分

子类型的革命家集团组成的群体在当时相对落

后的东方国家知识分子的作用犹如带领古犹

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那样的ldquo先知rdquo(prophet)

普列汉诺夫更是被列宁誉为ldquo教育了整整一代

人rdquo列宁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承担了一个在落

后的俄国为广大知识水平不高的大众提供指路明

灯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先锋队的作用列宁

曾指出在落后的俄国不是社会主义意识控制

人们的头脑就是资产阶级意识控制人的头脑

为了树立社会主义意识需要对广大群众尤其是

工人群众ldquo灌输rdquo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动员他

们参与革命革命胜利后列宁曾一度想按照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让工人接管资本家的企

业并试行了一段时间发现管理混乱而且大

多缺乏自觉为社会主义为国家奉献的意识再

加上内战逼近布尔什维克不得不采取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把企业收归国家管理这一放一

收显示的是无产阶级的大多数不具备集体自我

管理能力时的无奈

这种经济上的一放一收对应在政治上就

是俄国实施的无产阶级专政与马克思的设想存

在极大的差别《里程碑》一书指出马克思和恩

格斯所说的ldquo无产阶级专政rdquo指一种社会组织形

式(an organisation of society)由工人阶级掌握政

权并且使用一切必要力量防止曾经掌权的阶级

重新夺回政权他们认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将运

用政权改造生产关系压制任何妨碍这种改变的

企图但是恩格斯把巴黎公社视为无产阶级专

政显然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要以多数人支持

为基础采用普选的方式承认人民有权经常选

举有权罢免代表这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

参与专政的工作此外马克思关于公社是立法

和行政议行合一的说法显然否认了权力分立的

合理性并且假设专政通过公众选举服从公众

意愿的民选机构来实施通过每一个选区对任何

选出代表的罢免权来实行马克思写道ldquo如果用

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

不过的rdquo [3] 156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不容忽

视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认为无产阶级专政

意味着共产党对于社会其他部分的专政那就相

当于政权集中到一个单独的政党通过暴力将其

意志强加给全体党外公民[1] 75

32

显然拉斯基对苏联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描述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比较惋惜的甚至是持抨

击态度的

不 过 要 是 从 文 化 相 对 主 义 (culturalrelativism)[19] 250-254 的视角来了解这一差别则显

得更容易理解文化相对主义是一个文化哲学术

语核心是承认和尊重各种文化差异并在平等

基础上进行交流例如GDH柯尔承认苏联是社

会主义但认为苏联模式只适合东方国家GDH柯尔明确把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适用范围限制在西

欧[20] 20 对当时的殖民地柯尔等人认为它们尚未

发展到自主的程度一时难以独立被称作ldquo时

机未到rdquo结构(not-yet structure即他们希望殖民

地能够自治和民主地参与政治但是时机未

到)[21] 303304 柯尔的这种看法相对于拉斯基则

清醒和理智得多拉斯基在这里和很多动辄以普

世价值要求他国的西方人士一样怀有某种ldquo弥

赛亚rdquo救世主义情结这其实并没有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不符合辩证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

念文化相对主义则更符合唯物史观不过他

们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未必懂辩证法

在这种语境下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高度

一定能塑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新文明对

此我们要有高度的理论自信但是面对这种

自信我们不可犯西方人和苏联人曾经犯过的错

误mdashmdash带着ldquo弥赛亚rdquo救世主义情结盲目推广自

己的模式我们要有理论上的自知之明不要重

蹈苏联当年强行在东欧推广自己模式甚至不惜

把南斯拉夫联邦开除出情报局的覆辙也不要步

冷战后西方的后尘(在苏东剧变之后西方盲目

向全世界兜售ldquo华盛顿共识rdquo导致一些国家尤其

是拉美国家陷入了ldquo中等收入陷阱rdquo在这些国

家底层对社会的不满诱发了民粹主义反过来

传播到了西方影响了西方的发展和进步)实际

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只是提供一种借鉴和

参考他国不应照搬照抄这方面周恩来同志

的做法值得赞赏他曾经劝非洲朋友要根据自身

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要急着实

行社会主义是啊ldquo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

则为枳rdquo世界上没有ldquo放之四海而皆准rdquo的ldquo灵

丹妙药rdquo只有根据自身国情自身实践不断总结

和创新的理论才能对本国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

作用在当代中国这一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变化着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

展并臻于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迄今为止从 1615年英国的托马斯middot莫尔发

表《乌托邦》一书以来社会主义已经走过500年了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也

走过了170年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世界社会主

义发生了沧桑巨变在曲折中前进只有在社会主

义大趋势显示的历史大框架下认真面对和解决社

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理论困境才能真正在战

略上和策略上促进社会主义的复兴从而为全人类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人的解放奠定基础

注释

①正如《国家与革命》第一版序言明确指出的那样列宁写

道ldquo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

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践的意义了rdquo

②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大历史话题是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跨度时间长动辄上百年的跨度主要以社会制

度的更替为考察对象二是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而是

对一个文明的宏观因素进行客观观察

参考文献

[1]拉斯基《共产党宣言》mdashmdash社会主义的里程碑[M]吴韵

曦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盛发从ldquo十月革命rdquo到ldquo俄国大革命rdquomdashmdash俄罗斯修改

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J]观察与交流2017(176)

[5]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郭海龙社会主义民主的ldquo大一统rdquomdashmdash在政治哲学方面

融合马中西的一种尝试[C]第十三届中国青年政治

学论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7]张世保ldquo拉斯基rdquo与ldquo哈耶克rdquomdashmdash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中

的激进与保守[C]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Sidney PainterFeudalism and Liberty Baltimore John

33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1

[9]梁利锋 密尔的ldquo自由社会主义rdquo思想研究[D] 北京大

学2003

[10]Isaiah BerlinTwo Concepts of LibertyAn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before University of Oxford on

31October1958 OxfordClarendon Press1959

[11]托马斯middot迈尔 社会民主主义导论[M] 殷叙彝译 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4]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卡尔middot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第一

册群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AF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Ledger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8]郭海龙文明钟摆过度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未来[C]

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2018

[19]AWWrightGDHCole and Socialist Democracy

[20]郭海龙自由人的联合mdashmdashG D H柯尔的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21]迪佩什middot查卡拉巴提作为可能性的滞后再谈庶民历

史[C]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曹祖明】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mdashmdashmdashmdashA Critique of LaskiA Critique of Laskirsquorsquoss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GUO HailongGUO Hailong(Central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aidian Beijing(Central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aidian Beijing 100032100032))

AbstractAbstract Laskirsquos work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deals with some important issues coveringsom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facing socialism as well as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ism The problemsfacing socialism concern mainly the united front and revolutionary strategy The theoretical dilemma facingsocialism lies in how to absorb the advanced and rational elements of capitalism while rejecting its drawbacks so asto succeed the achievements of capitalistic civilization and overcome its demerits and as a result surpasscapitalism in every dimension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ism is that the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ll reach a newheight in the East but as all theories have their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y should not be abused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s a new height of socialist theory which will shape a new civilization moreadvanced than capitalism

Key WordsKey Words world socialism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general trend

34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卢德友 罗 涛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 要】在多元思潮的暗流涌动中马克思主义正遭受三种质疑解释力弱化的ldquo过时论rdquo宏大叙事的

ldquo无实证rdquo以及单一贫困的ldquo决定论rdquo依据关涉现实的理论自觉对此做出有力回应需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

敞开的时代感超越经验的实证性以及面向实践的方法论从而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现实中迸发

出的强大生命力与解释力以及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张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实社会生命力时代感实证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35mdash06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多样性的复杂图

式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似乎逐渐加深

这些质疑总体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马克思

主义作为 19世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恐无力解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复杂现

实言外之意即是马克思主义ldquo过时了rdquo二是声

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阐释呈现出一种

宏大叙事难以从微观视角去审视当代社会发展

的具体问题弦外之音是马克思主义ldquo无实证rdquo

三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依循一种单向的线性逻辑来

探讨社会历史无法全面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多

样性状况意在指责马克思主义是贫困的ldquo决定

论rdquo总体而言这些质疑可谓诸说蜂起但都共

同反映出一个关键问题mdashmdash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当

下社会发展的现实相对接在当今社会发展复杂

多样各种思潮暗流涌动的背景下阐明马克思

主义的时代感实证性与方法论显得尤为紧迫

这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存在因由

更事关其理论价值的时代展现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

敞开的时代感

当前在人们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喧嚣声

中ldquo马克思主义过时了rdquo好像是是最为ldquo理直气

壮rdquo的一种论调不少人声称无论从社会历史

基本状况的变迁还是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

锋芒来看马克思主义都已然失去目标所指而成

为ldquo过去式rdquo一时间为了ldquo挽救rdquo马克思主义

即将失去的生命力对其进行ldquo重建rdquoldquo拆解rdquo

与ldquo移植rdquo等成为时髦之举难道马克思主义真

的已成为明日黄花显然不是

【收稿日期】 2018-09-10

【作者简介】卢德友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罗涛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受南京理工大学ldquo特色应用型文科建设计划(AE91319006)rdquo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

育点ldquo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rdquo资助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35

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所澄明的普遍真

理在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中非但没有丝毫弱

化反而更加保持自身对于时代问题的强烈关

注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ldquo我们时代唯一不可

超越的哲学rdquo事实反复证明退潮的不是马克思

主义而是那些喧嚣一时的理论遑论马克思主

义ldquo过时rdquo无非基于这么两点貌似合理的推定

一是当今的社会状况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可同

日而语故马克思主义无法解答现实社会的诸多

新问题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这一科学理论

的价值指向是唤起无产阶级打碎自身的枷锁而

获得解放但今天的无产阶级已被整合进资本主

义的国家之中阶级的革命意志和反抗精神已然

消退这导致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目标所指

任何时代都有适应自身的时代精神而哲学就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大

踏步向前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类社会ldquo机器大工

业时代rdquo的场境直指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处的社会

问题由商品经济开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资

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在促进社会分工的同时也导

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

的无产阶级作为变革这一不合理社会的现实力

量在埋葬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解放自身与全人类

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马克思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

力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矛盾形式人民群众的

主体力量等观点一一阐明出来这构成马克思主义

重要的科学结论并始终在指导世界无产阶级解放

自身的革命运动中保持强烈在场

其一纵然社会历史发生巨大变迁也难以

越出马克思主义划定的基本框架与动物不同的

是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了自由创造的存在尺

度它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而哲学无

疑是其ldquo澄明者与守护者rdquo[1] 3-9正如自然科学存

在可资运用的ldquo公式rdquoldquo定律rdquo以及政治学中存

在公认的ldquo公理rdquo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存在普遍

有效的ldquo框架rdquo这种ldquo框架rdquo是分析社会历史问

题的基本维度譬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

本动力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作用

社会形态划分的主要依据等等无论针对何种

社会形态都可以运用这一基本框架获得科学解

释而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现实顶多是为这个

框架填充丰富的内容而已诚然当今的社会状

况较之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确实有巨大差异以至

于曾经激烈冲突的两大阶级也暂时缓和了矛盾

资产阶级调整了自身的统治方式无产阶级遭受

的压迫显得更为隐蔽生存处境有所改善然

而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丝毫未变甚至其阶级

统治正在不断的精致改进中得到加强所以我

们决不能轻率地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那些

普遍真理以及内含其中的革命意蕴黯然失色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思索仍

有重大的理论解释力与思想穿透力它所揭示的

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从未ldquo过时rdquo对此阿

兰middot巴迪欧的见地可谓切中肯綮如果我们抱以

严谨的态度就不会草率地ldquo宣布什么东西lsquo终

结了rsquo完成了或陷于彻底的死局rdquo[2] 8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间总是面向变

化着的社会现实敞开有别于黑格尔哲学沉醉于

理性的思想建构从而呈现出封闭式的抽象逻辑

怪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锋芒总是持续地戳进现

实尽管共产主义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社

会形态但这并非意味着ldquo历史的终结rdquo相反

届时正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真正启程可见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点人们之所以刻意唱衰马

克思主义多是出于资本主义制度一直腐而不

朽垂而不死的尴尬实情特里middot伊格尔顿一语

中的ldquo让马克思主义者失去信心的是这样一个事

实即资本主义制度仍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行并

没有进行任何改进rdquo[3] 12然而只要资本主义制

度一息尚存其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就无法越出

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发展路向也定然摆脱不了被

更优越社会制度取代的终局因此马克思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仍未失效在这方面

我们从未ldquo失去信心rdquo马克思就曾指出ldquo社会

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rdquo[4] 60 在具体实践活动中

36

思考和解决新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展现时代性

和生命力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无

时无刻不在介入现实社会并在其中丰富和完善

自身的理论形态这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之所

在以时过境迁和社会变革为由妄称马克思主

义陈旧过时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和历史

的态度它既是对一百多年以来共产主义运动持

续开展的历史事实忘却殆尽更是对人类社会普

遍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置若罔闻如果单纯依据

理论创立的时间来判定其是否过时的话那我们

大可不必研究孔孟之道古希腊哲学了历史

正如爱德华middotHmiddot卡尔提及的那样ldquo就是现在与

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rdquo[5] 115

因此正像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

学者特里middot伊格尔顿认为的那样无论是柏拉

图笛卡尔还是黑格尔他们的思想空间如何深

邃理论体系如何宏大以他们的思想理论所指

导的现实运动却在ldquo历史上从未出现过rdquo[3] 前言 2

但《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却真正做到了在理论

与现实之间我们常常抱以一种奇怪的思维定式

mdashmdash过时的一定是理论绝非现实但我们又何曾

想过ldquo或许过时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资

本主义本身呢rdquo[3] 14

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超越

经验的实证性

按照罗素关于人类理智形态的划分哲学是

处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一块飞地介于信仰与科

学之间并受两者影响19世纪后期以来自然科

学获得的巨大发展推动理性的实证思维方式向

哲学领地大举进军不断冲击着哲学与实证科学

之间的界限由于经验实证被奉若圭臬不仅一

般的哲学理论被打上实证科学的印迹就连马克

思主义理论也难逃此命运

不少人就声称马克思主义根本缺乏实证

它给出的仅仅是一些不言自明未经验证贴上

ldquo客观rdquo标签的普遍原理再套上辩证法的外壳使

人难以推翻由于缺乏经验实证这种ldquo科学的精

神rdquo马克思主义就呈现为主观武断的ldquo宏大叙

事rdquo以所谓的ldquo客观规律rdquo来掩盖社会历史发展

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人们尊崇实证科学的背景

下这一荒唐无知的论调似乎大有市场然而

纯粹的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事实真相视而

不见的选择性无知

首先从理论创生的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的

产生具有自然科学意义上的ldquo实证rdquo众所周知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的唯物史观过程中留下了无论

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令人惊讶的笔记手稿与摘

要构成他全面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第一手资料一是深入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甚至是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派等这些都构成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二是对包括物理学化学

天文学生物学甚至是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具有深

刻把握熟练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博大精深的知

识海洋三是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的关注mdashmdash如俄

国中国以及印度等的研究mdashmdash而做出丰富翔实的

人类学笔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路径探寻现实突

破最后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

济运行的全面考察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剖析了

使用价值价值货币地租利润等形式最后

发现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秘密以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这在成就《资

本论》作为不朽经典的同时也成就了马克思作为

资本主义社会ldquo病理学家rdquo的地位时至今日西

方社会仍承认马克思是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第一

人倘若这些都不是实证研究还到哪里去找真正

的实证研究

其次从理论原则的高度来看马克思主义

超越了自然科学中的经验ldquo实证rdquo自然科学中的

经验实证方法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归

纳而得出一般性结论相比之下历史唯物主义

关注ldquo现实的人rdquo及其生活过程以揭示社会发

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超越自然科学中的经

37

验实证方法马克思认为以实证方式对现实进

行经验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它

充其量只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最一

般的结论但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

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就

以ldquo实证rdquoldquo实证哲学rdquo指代ldquo神的启示rdquo并将

之视为历史学派坦率而天真的无所顾忌的方

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证

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去研究

问题以反对那种从思辨出发的ldquo虚假的实证主

义rdquo《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抛弃先验的

抽象原则转而从真正的实证立场mdashmdash从社会生

活的事实本身出发去研究问题马克思认为描

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科学就是真正

的实证科学至此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达到一

个新高度即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不以任何理论原

则为根据而是以现实本身作为思维真理性的最

高标准倘若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从事物的现

象直接通达其本质那么ldquo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

的了rdquo[6] 923正如马克思所领悟到的那样历史并

非一些僵死的事实堆积而是ldquo现实的人rdquo的活

动展开的实际生活过程

再次马克思还建立了真正的ldquo实证科学rdquo

即ldquo历史科学rdquo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了

消灭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ldquo思辨哲学rdquo马克思

以现实作为研究对象将ldquo历史科学rdquo的存在范畴

界划出来之所以说ldquo历史科学rdquo就是马克思所要

建立的ldquo真正的实证科学rdquo乃是由于自然科学专

注于通过客观的经验实证认识事物造成一种见物

不见人的结果试想过度地专注于经验实证再

严谨的科学研究也会迷失在无法穷尽的经验材料

中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将失去目标只能如波

普尔那样以不断的ldquo试错rdquoldquo证伪rdquo去开展ldquo社会

零星工程rdquo相比较之下马克思主义借用经验实

证却又能从中超拔而出旨在将人自然与社会统

一起来还原科学以属人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指

出ldquo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

学rdquo[4]66 如果忘却哲学的现实土壤即使是对现实

进行实证研究也势必导致抽象思辨因此ldquo历史

科学rdquo关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恰恰是对

ldquo思辨哲学rdquo的终止ldquo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

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rdquo[4]73-74

马克思不是一位经院派的学者而是一位躬

身现实革命运动的思想家正如海德格尔曾领悟

到的那样ldquo生存问题总是只有通过生存活动本身

才能弄清楚rdquo[6] 15 在马克思运用实证分析的事实

背后还耸立着一个更大的价值目标所以在

马克思那里实证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马克思曾

以ldquo关于自由活动的空谈rdquo来批评海尔曼middot泽米

希的ldquo无条件的无前提的自由rdquo[7] 549就意在挑

明理论一旦脱离和忘却现实生活的基础只能是

虚幻的空中楼阁与无根的流动浮萍

三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面向

实践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遵从客观规律的

总体进程它以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为依据将社会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种必

然社会形态最终达致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

景然而一股强大的质疑声认为这是十足的

ldquo历史主义rdquo甚至是ldquo贫困的历史决定论rdquo即马

克思主义依靠单一的线性逻辑认定人类历史发

展存在的某种客观ldquo铁律rdquo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

史选择对此变得毫无意义始终在ldquo俄狄浦斯效

应rdquo面前无能为力

历史主义 (historicism)指一种强调历史发

展具有普遍规律和既定目的的理论倾向历史主

义的观念早已有之其基本原则可追溯到古希腊

的朴素辩证法古希腊思想家赫西俄德曾明确探

讨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未来趋势在启蒙运动

以后的欧陆哲学中理性受到推崇并被推向历史

领域认为历史的进步在于那种普遍的形而上学

理性的推动它与自然科学人的社会活动无

关为此维科试图将历史重新拉回到人类的社

38

会活动即ldquo新科学rdquo要关注民政世界从而形

成历史主义的基本精神这一点受到马克思的高

度评价历史主义的典型代表当属黑格尔黑格

尔将世界视为绝对精神外化和实现自身的过程

历史的进步与人的作用始终无法逃脱ldquo理性的狡

计rdquo如此一来思维的逻辑被移入历史进程在

思维的逻辑推演中重构客观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阵营内部卢卡奇与葛兰西

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主义的超越阿

尔都塞也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贴上历史主义的标签

然而在大多数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马克

思主义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纯粹的历史主义如施特

劳斯鲍德里亚波普尔等在施特劳斯看来包

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理论流派都热衷于探讨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相信今胜于昔并创造出各种

虚无的ldquo历史观念rdquo这在促使理论本身走向歧途

的同时也使整个西方思想陷入ldquo现代性的危

机rdquo鲍德里亚也指出马克思只是以唯物主义的

方式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已他与黑格尔在本

质上并无二致深受黑格尔式思维的影响历史主

义是在对历史进行ldquo理论追溯rdquo和逻辑重构以形

成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单线发展逻辑

相比之下波普尔的批评更具有冲击性他

认为任何宣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都是

一种不切实际的历史决定论未被证明的乌托

邦马克思主义所呈现的宏观整体性成为历史

决定论的典型因为它指出历史发展必然沿着预

定的道路进行在波普尔看来柏拉图黑格尔

与马克思都是历史主义的代表因为他们都试图

对历史进行ldquo规律性的预演rdquo波普尔受到休谟关

于归纳问题探讨的启发认为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的做法在逻辑上是一种徒劳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更是枉然而李凯尔特等新康德主义者对于ldquo文

化科学rdquo的阐述更使波普尔对此深信不疑在

波普尔的视野里社会历史问题不存在一般性的

规律只是一连串事件的连续和堆砌倘若非要

从中找出所谓一般性规律只能使得理论本身走

向贫困的决定论所以波普尔仿效自然科学中

的方法提出ldquo试错rdquo与ldquo证伪rdquo原则无论多

么科学严谨的理论都可以被检验和推翻就算是

牛顿那样光辉的理论也是如此当他将这一原则

运用到社会科学决定论的历史观就顺理成章地

受到批判就马克思主义而言波普尔承认其在

创始人的表述中是可检验的但马克思的后继者

们为避免它被事实推翻而做的解释使这一理论

本身的科学性受到侵蚀破坏与此同时马克思

主义被理论家们做出教条化的庸俗理解加之苏

联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巨大失误都为波普尔否

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了重要口实据此

波普尔自然将历史决定论与专制极权的ldquo封闭

社会rdquo等同视之正如他在 《开放社会及其敌

人》中宣称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ldquo纯粹的历史

主义rdquo因为它的ldquo方法是十分贫乏的rdquo[8] 145-146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历

史主义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似乎成为

基本共识即马克思主义继承而又超越了历史主

义因为它以实践辩证法作为本体论基础展示出

面向实践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唯心

主义历史观的合理内核mdashmdash辩证法并扬弃费尔巴

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造性地形成科学的唯物史

观以此马克思认为不应将历史视为精神与理

念现实化的过程而应从人的感性活动去加以理

解马克思主要关注人在历史中的现实处境意识

到历史并不具有某种特殊的人格它不过是ldquo追求

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rdquo由此马克思认同

维科将ldquo新科学rdquo聚焦于民政世界的做法但它更

强调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统一的视角来看待历史

因为脱离人及其实践活动的历史无非是ldquo不涉及

现实rdquo的ldquo超历史rdquo以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既

摆脱了黑格尔形而上学性又克服了早期历史主义

的虚无主义普遍主义倾向探索出一条强调实践

的全新历史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基于马克思研究资本

主义社会和指导工人阶级革命过程的深邃洞见与

其他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无意于在头脑中进行理性

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深厚的实践

39

底蕴从马克思青年时期投身的政治实践开始无

论是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考察东方社

会马克思都在躬身指导无产阶级运动中据守着实

践的方法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列宁

才得以通过ldquo十月革命rdquo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甚至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尤其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无不是在厚重的历史实

践中展开可以说ldquo实践rdquo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核

心命题马克思主义正是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以

生产资料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调整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揭示出来最终指向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马克

思到底是不是一个乌托邦思想家呢如果ldquolsquo乌托

邦思想家rsquo意味着预见未来将远远好于现实那马

克思就是rdquo[3] 10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我们留下的

思想遗产需要在现代社会加以据守诚如人们确

信的那样ldquo马克思首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全

部现代社会生活的可信的框架rdquo[9]280

要言之当前马克思主义遭受的三种质疑

道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实情mdashmdash马克思在当代社

会并没有被认真阅读诚如德里达所指认的那

样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ldquo将永远

都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

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rdquo[10] 14-15

在历史唯物主义所迸发的强大生命力面前

任何对理论交锋与实践发展的视而不见都将是一

种懈怠之举而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时代感实

证性与方法论需要在具体的时代处境中加以阐

明我们身处不断变革的伟大时代要努力坚持

马克思主义使其在关注社会现实中迸发强大的

生命力与解释力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杨晓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J]哲学研究2011

(3)

[2]阿兰middot巴迪欧哲学宣言[M] 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14

[3]特里middot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李杨等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EH 卡尔 历史是什么[M] 陈恒译 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汤姆middot洛克曼杨学功等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10]雅克middot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 何一译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

LU Deyou LUO TaoLU Deyou LUO Tao((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210094))

AbstractAbstract With the upsurge of pluralist ideologies Marxism is challenged for three accounts ie being tooldquooutdatedrdquo to hold a convincing explanatory power being too grand and theoretical to offer any ldquoconcreteevidencerdquo and being a simplistic and poor theory of ldquodeterminismrdquo To refute these accusations with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concerning the re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elucidate three dimensions it concerns socialrealities including its openness to the times empirical nature beyon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rientedmethodology Only to connect it with social realities and readily embrace the theoretical legacy of Marxism can wemake it display great vitality and explanatory power and greater theoretical space

Key WordsKey Words Marxism social realities vitality sense of the times empirical methodology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同中国当代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并

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大理论成果之一的毛泽

东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哲学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毛泽东哲学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成熟的哲学理论自邓

小平以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在毛泽东哲学

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分析和处理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所

用的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都闪烁着毛泽东哲学

思想的光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虽然进行了一些哲学探索但其系统的纯粹

的哲学探索并不多其哲学基础没有离开毛泽东

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涵盖了唯物论辩证

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哲学

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

成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ldquo三中全会以后我

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

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

本点还是那些rdquo[1] 300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些

ldquo基本点rdquo主要就是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

唯物论以矛盾学说为主体的辩证法以实践理

论为中心的认识论和以群众史观为代表的历史

观正是这些ldquo基本点rdquo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一实事求是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基本理论

为了反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覃正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其中实事求是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矛盾

学说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法基础实践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群众史观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观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41mdash08

【收稿日期】 2018-07-17

【作者简介】覃正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湘潭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省

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41

主观主义方法与学风毛泽东对中国古代的实事

求是范畴进行了哲学的改造与提升ldquolsquo实事rsquo就

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lsquo是rsquo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lsquo求rsquo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

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

周 围 事 变 的 内 部 联 系 作 为 我 们 行 动 的 向

导rdquo[2] 801毛泽东用中国话语ldquo实事求是rdquo阐述马

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就告诉我们所

谓实事求是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

合唯此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大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偏离当时的中国实际仿

效俄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致使革命遭

受巨大的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在革命的危急关头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现状

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中国应该走农

村包围城市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而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终的胜利延安整风运

动后实事求是开始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并成

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

(二)实事求是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中的地位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创

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邓小平曾

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他说ldquo我读的书并

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

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

个rdquo[3] 382ldquo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

就是lsquo实事求是rsquo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

想的精髓rdquo[3] 6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领导

集体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形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首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新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提出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实事求是的内容进行了

深化和拓展在邓小平看来要真正坚持党的思

想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并指出ldquo解放思想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符合主观

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rdquo[4] 364 解放思想是

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勤

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坚持创新才能彻底摆脱本

本主义的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实事

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就会出现错误的倾向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认为ldquo只

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

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

论才能顺利发展rdquo[4] 143 可见邓小平关于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

坚持和发展

其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新

的时代特征出发强调与时俱进并将党的思想路

线概括为ldquo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rdquo与

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

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的发展永无

止境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与时俱

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

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行动的指南要从新的实际

出发不断地探索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创新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从本质上讲与时俱进和实事

求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强调从实际出

发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再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

出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 2004年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克服

党员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虚假浮夸以权谋

私与民争利脱离群众等问题必须大力弘扬

求真务实精神在胡锦涛看来ldquo求真务实是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

42

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

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rdquo具体

地说所谓求真务实就是要ldquo求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

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

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

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

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rdquo[5]由此不

难看出求真务实就是强调在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勇于实践做到知

与行的辩证统一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

学世界观的本质要求

最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

用ldquo三严三实rdquo来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ldquo实

事求是rdquo是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也是一种科学

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但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

ldquo实事求是rdquo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弄

虚作假主观随意却屡禁不止呢关键还是要解

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ldquo总开关rdquo问题习

近平提出党员干部要ldquo三严三实rdquo即ldquo既严以修

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

实做人要实rdquoldquo三严三实rdquo 既是对中华民族优

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总结也是对践行

ldquo实事求是rdquo提出的更高要求体现了改造主观世

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古人云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目前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

的换挡期和爬坡过坎的紧要期ldquo险滩rdquo必须去

涉ldquo硬骨头rdquo必须去啃因此更加需要党员干

部ldquo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

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rdquoldquo三严三实rdquo对于更

好地践行ldquo实事求是rdquo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历程来看实事求是

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

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对实事求

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按客观规律

办事ldquo三严三实rdquo则是对践行ldquo实事求是rdquo提出

的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实事求是反对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则和立场的前提下一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从而推动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二矛盾学说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辩证法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

矛盾学说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矛盾思想的基础

上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思想并结

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创立了富有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矛盾学说

毛泽东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来阐述他的矛盾

学说首先辩证法的宇宙观和形而上学的宇宙

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以及内外因在事

物发展中的地位在毛泽东看来ldquo事物内部的这

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

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

因rdquo[6] 301 换言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

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其次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

盾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

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其特

点因此在分析矛盾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

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即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绝对的个性

是相对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是

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再次不同的矛盾和

43

矛盾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复杂的事

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

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事物的性质是由取

得支配地位的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最

后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根本属性斗

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

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

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分析矛盾斗争性中

毛泽东强调对抗是矛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

的形式要具体地研究矛盾不能套用对抗性矛

盾的解决方法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学说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也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方法论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党根据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

革命的方针和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就是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走出了与苏联不同

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这

种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得

到解决并且提出了统筹兼顾处理ldquo十大关系rdquo

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这一系列的矛盾

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

(二)矛盾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

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之

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结合可以说毛泽东的矛盾学

说功不可没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运用毛泽东

矛盾学说的产物在传统理论看来计划与市场

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制度搞计划就不能有市

场搞市场就不能有计划邓小平认为市场和

计划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只是不同的发展经

济的手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区分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人

们关于计划与市场不相容的思想枷锁对市场经

济有了全新的认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具

有矛盾的统一性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发展市

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有力手段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对毛泽东矛

盾学说的具体运用毛泽东认为ldquo在社会主义社

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rdquo[7]这

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得到

解决邓小平以毛泽东这一基本矛盾思想为基

础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出要通

过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

化教育体制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

条件中国的发展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

路充分调动国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扩

大开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一切有益的文明成

果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活力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运用毛泽

东矛盾学说的产物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它以

对抗或非对抗的方式存在处理矛盾的方式具

有多样性人们可以用对抗的方式或非对抗的

方式处理矛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毛泽

东只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忽视矛盾的同一性

但纵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毛泽东不

仅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且强调矛盾的同一

性例如毛泽东就特别强调统一战线和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

性的有机统一实质上就是强调和谐因为和

谐是矛盾各方面处于平衡的状态是矛盾的一

种非对抗的存在形式胡锦涛提出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以此为核心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就是以毛泽东的矛盾

44

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

盾而是社会的各种矛盾达到动态的平衡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

理论典范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

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地处理好主

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任务胡锦涛在邓

小平ldquo发展才是硬道理rdquo江泽民ldquo发展是党执政

兴国的第一要务rdquo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

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

是根本方法从而把毛泽东矛盾学说的运用提高

到一个新水平

第五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

要矛盾的认识是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最新成

果在习近平看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人民的美好生

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

重大的判断正因为主要矛盾变了所以经济社

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也要发生变化例如ldquo五大发

展rdquo理念就是主要矛盾变化之后需要处理的具体

矛盾其中创新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创新与守旧的

矛盾协调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均衡与非均衡之间

的矛盾绿色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可持续与不可持

续之间的矛盾开放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开放与封

闭之间的矛盾共享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公平与效

率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新常

态下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与社会局势的稳定

三实践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实践理论的主要内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创

新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通过吸收

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观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

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形式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正确地揭示

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实践理论

毛泽东的实践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

实践的基本形式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

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ldquo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rdquo此外阶

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二

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实

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

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ldquo不入虎穴焉

得虎子rdquoldquo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rdquo[6] 288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经过实践

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的落脚点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判断认识是否符合真理是依客观上社会实

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三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毛泽东认

为ldquo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必须表现于

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rdquo[6] 292 认识

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部事物是处在低级的感

性认识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加工制

造是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理性认识阶段

认识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

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

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

跃只有实现这一飞跃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把革命的理论转化为革命的实践也就是

说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与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ldquo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rdquo[6]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的

辩证发展规律

45

(二)实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毛泽东以实践为核心的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有效地指导中国

革命取得胜利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文化

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受ldquo两个凡是rdquo的影响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止步不前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前夕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由于坚

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为党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

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

决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空谈误国实

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这个不争论

就体现了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敢闯敢试的决心和勇气江泽民胡锦涛

习近平等继续坚持和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的

精神ldquo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

子rdquo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党充分尊重和发挥人

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实践和勤于思

考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和

发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ldquo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rdquo的认

识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

发展的理论论据毛泽东说ldquo马克思列宁主义并

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

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

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dquo[6]] 296- 297 的

确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向前

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也要不断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

发首次提出ldquo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dquo的

科学论断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描绘了蓝图江泽

民在新形势下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

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想在实践中推动了党的建设

的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胡锦涛总结

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

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无止境

认识也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

放的必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四群众史观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历史观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此要坚决依靠人民

群众和相信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毛泽东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又吸收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

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包括深刻的群众观点一

以贯之的群众路线为人称道的群众作风和行之

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在内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群众

史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

历史观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

观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是指导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毛泽东指

出ldquo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力rdquo[2] 1031 而人民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国

家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为了便于分

清敌友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用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的范畴进行科学的界

定从量上讲人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从质

上说人民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新中

国建立后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范畴有了新的界

定认为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

围其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ldquo在

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

46

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dquo[2] 899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深入群众的实践中去体察

民情集中民智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更好

地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

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ldquo全

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

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

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rdquo[2] 1094-1095 再次

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能

否处理好党群关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

固要处理好党群关系一是要一切为了人民群

众 要 对 人 民 负 责 全 心 全 意 为 人 民 服

务[2] 1095-1096 二是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

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是社会实

践的主体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

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三是要向人民群众

学习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要向人民群众

学习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尾

巴主义等在内的不良作风

(二)群众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

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得到丰富和发展

首先邓小平提出ldquo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

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rdquo[4] 368

为此邓小平要求恢复和发扬毛泽东关于群众路

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

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

群众一是对人民群众的范畴有了新的界定指

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丰富了人民范畴的内涵二是尊重人

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ldquo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

答应rdquo作为新时期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与否

的根本标准三是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向人民群众

学习的观点要先当学生再当先生虚心学

习广纳民意才能找到正确的施政方向实现

正确的领导

其次江泽民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

政治优势江泽民认为ldquo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

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

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rdquo[8] 262

一是在对人民群众范畴的界定上江泽民强调民

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

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

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都是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这是对毛泽东人民范畴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二是强调党的各项事业的裁决者是人

民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深刻地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三

是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

想的本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不断加

强党自身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展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做最

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再次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胡锦涛

认为ldquo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

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

护 和 发 展 人 民 群 众 的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权

益rdquo[9] 646 一是在对人民范畴的定义上强调以人

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ldquo人rdquo是以劳动者为主

体包含各个社会阶层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

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全体社会成员负责满足人

民多样性需求的执政理念是对毛泽东关于人民

范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在对人民群众的地

位和作用认识上胡锦涛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建设主体是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推动力量要坚持人

47

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三是在处

理党群关系上胡锦涛特别强调毛泽东的ldquo两个

务必rdquo思想坚持ldquo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rdquo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的

成果

第四习近平运用毛泽东群众史观提出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

主体地位在习近平看来ldquo人民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dquo[10]因为

ldquo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

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rdquo[11]二是强调中国梦

的实质是人民的梦习近平指出ldquo中国梦归根到

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

不断为人民造福rdquo[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实现中国梦就是为

了增进人民的福祉三是通过扎实开展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群众史观习近平认为要把

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

创造历史伟业因此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群众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

贯彻到党的思想和行动中去集中解决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ldquo四风rdquo问

题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这

与毛泽东的群众史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胡锦涛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继

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

2004-01-1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5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8-10-27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12]习近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

民来实现[N]人民日报2013-03-1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IN ZhengQIN Zhengrsquorsquoaiai((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Committee Changsha Huna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Committee Changsha Hunan 410006410006))

AbstractAbstract What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is a major theoretical issue The foundation lies in Mao Zedongrsquos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which the theory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onstitutes its materialistic basis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ions its dialectical basis thetheory of practice the basis of its epistemology the people-based view of history the basis of its view of history

Key WordsKey Words Mao Zed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hilosophical basis

48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林俊德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这一卷《年谱》着重记录毛泽东主席为战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作出的艰

苦努力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是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承担错误责任制定建设计划必须从实

际出发留有余地注意综合平衡要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大办

粮食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来确定人民公社体制不得刮ldquo共产风rdquo不得搞浮

夸和强迫命令瞎指挥社会主义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遵循其规律才能健康发展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

步掌握所有这些不仅对于当时战胜挫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年谱》社会主义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49mdash18

《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 第 4 卷记载

的是 1959 年 4 月至 1961 年 6 月毛泽东主席的主

要活动这是我们党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遇到重大挫折社会主

义事业遭到诸多损失的时期毛泽东最早察

觉 到 党 的 指 导 方 针 的 偏 差 和 从 中 央 到 省

地县公社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中的失误及

其 严 重 后 果 以 巨 大 的 勇 气 和 毅 力 予 以 纠

正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艰难而顽强地前

进这一卷 《年谱》 着重反映毛泽东为纠错

所作的艰苦努力所采取的许多既解决当时

问题又具有长远意义的措施

一认真总结经验用正反两方面经验

指导工作开辟道路

这一时期毛泽东把总结经验摆在非常突出的

地位这既是因为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已十年之

久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前所未有的事业

创造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加以总结

必将有助于全党看清这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哪

些事情做得好是怎样做好的哪些事情做得不

好或不够好原因何在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提

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也是因为 1958年提出社

【收稿日期】 2018-07-10

【作者简介】林俊德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原顾问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49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推广人民

公社以来出现了许多没有料到的问题发生了

相当大的困难很需要通过总结经验弄清症结

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途径以便

掌握主动权扭转被动局面毛泽东在1959年11月底的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回顾中国

共产党近四十年的历史说明ldquo不断总结经验是

重要的rdquo[1] 1031他率先垂范对这几年工作的经验

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或者系统或者片断的

总结1959年4月5日他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

作题为ldquo工作方法rdquo的讲话共十六个问题就

是对近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如ldquo多谋善断rdquo

ldquo留有余地rdquoldquo波浪式地前进rdquoldquo观察形势rdquoldquo当

机立断rdquoldquo与人通气rdquoldquo解除封锁rdquoldquo注意个别

人的反对意见rdquo等等是从1958年8月在北戴河

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ldquo北戴河会

议rdquo)到 1959年 3月底至 4月初在上海举行的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 (史称

ldquo上海会议rdquo)这段时间正反两面的实践获得的

重要认识ldquo客观事物是在实践中间逐步认识

的rdquo[2] 10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逐步认识客观事物

的过程4月 29日他写给省地县社生

产队生产小队六级干部的信谈了当时影响农

业生产的六个关键问题即包产问题密植问

题节约粮食问题播种面积要多的问题机械

化问题讲真话问题都是针对大跃进以来农业

方面的一些不成功的做法而提出的贯穿一个中

心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

要求出发反对瞎指挥反对违背群众的意愿作

决定这是从总结反面经验中获得真知的典范

信末说ldquo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

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

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

什么叫自由自由是必然的认识rdquo[2] 35他从探讨

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是非得失中揭示了通过实

践积累经验通过总结经验掌握客观规律的科学

认识事物的路径有感于领导层对 1959年钢产量

和粮食产量从超越条件的高指标调整为比较适当

的指标经历了数次艰难转弯的情况他说ldquo世界

上的人自己不碰钉子没有经验总是不转

弯rdquo[2] 70道出了反面经验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

性7月2日在庐山召开的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各

协作区主任会议上他总结近几年经济工作的经

验提出ldquo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

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过去是重

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

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

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helliphellip要把衣

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

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建设同时

国家也可以多积累rdquo[2] 84-85他着重指出ldquo大跃进

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在整

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

才能有群众路线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

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

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

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rdquo[2] 85-86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认识实际上提出

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指导方

针他对1958年工作的估计是ldquo有伟大成绩有

不少问题前途是光明的缺点只是一二三

个指头的问题许多问题是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

看得出来的rdquo[2] 86-87 这种估计源于他的一个根深蒂

固的认识ldquo党领导下的一切人民事业成绩都是

主要的而缺点错误则是第二位的不过十个指

头中的一个指头而已rdquo[2] 133 这个论断显示了他的

至诚的人民情怀但从历史上看有相当的片面

性应该说只有在党的路线正确人民忠实执

行党的路线的情况下人民事业的成绩才是主要

的一旦党的路线出偏差或者人民离开了党的

正确路线人民事业就可能收效甚微乃至一败

涂地这已为他领导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事实所证明然而他没有估计到他领导的党的

路线也会出偏差的情况亦不承认他付出巨大心

血希望以此迅速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总体上不成功的事实始终用这

50

样的观点观察形势认识问题他认为1958年的大跃进虽然出了许多乱子但是最大的成绩是

从北戴河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注意搞经济了包

括工业农业商业[2] 71 他尤其看重大办钢铁运

动的作用ldquo从局部短期看大办钢铁好像是吃

了亏但是从整体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值得

的因为经过大办钢铁的运动把我国整个经济

建设的局面打开了在全国建立了很多新的钢铁

基地和其他工业的基地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大

大加快建设速度rdquo[2] 288 他说1958年ldquo人们的热

情是宝贵的只是工作中有些盲目性在大跃进

形势中包含着某些错误某些消极因素现在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包含着有益的积极因

素去年 (指 1958年mdashmdash引者注) 形势本来很

好但是带有一些盲目性只想好的方面没有

想到困难rdquo[2] 84这里阐述了ldquo祸兮福所倚福兮

祸所伏rdquo的辩证法真理1958年的好形势中潜伏

着危机由于头脑不清醒盲目乐观终于酿成

灾难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包含着有益的积极因

素只要认真对待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出现

更好的形势他用这一思想激励全党同志增强信

心克服困难使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他提

出ldquo我们要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认识规

律helliphellip要从成绩和错误缺点两方面来认识rdquo[2] 97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1959年 8月 11日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他在

总结 1958年以来的工作时指出存在诸多反面的成

绩提醒全党注意这些问题特别是认识其教育

意义ldquo去年一年今年这半年不但有正面的成

绩而且有反面的成绩比如lsquo共产风rsquo浮夸之

风吹遍全国强迫命令否定商品交换等价交

换价值法则还有比例失调市场紧张引起

城乡各阶级紧张这大为教育了我们的同志学

会什么叫价值法则什么叫等价交换这是个大

学校在大跃进中放了许多假lsquo卫星rsquo报纸上

登了许多这些东西势必要走向反面浮夸之风

就走到实事求是helliphellip反面的东西变成一种有益

于我们的教材rdquo[2] 143-144他告诫全党ldquo路线正确与

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要有时

间从实践的结果来证明我们对建设应该说还

没有经验至少还要十年rdquo[2] 98这期间他在会

见外宾的谈话中不仅总结了近几年的工作还进

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年的工作10 月 5日在会见十七个拉美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时

他说ldquo在过去十年内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是有成就的可以说革命和建设是同时进行的

头八年我们的精力放在革命放在为社会主义

建设扫清道路上后两年我们的全部精力放在

建设方面今后十年或二十年内我们的主要精

力将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rdquo[2] 199-200 10月 14日

在会见波兰党政代表团时他说ldquo新中国成立

后头三年我们一点经验也没有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只能抄苏联的一九五六年我们开始想

多快好省的问题就在这一年提出了这个

口号一九五八年形成了党的总路线并且在党

代表大会上通过了helliphellip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需要

两年完成的现在只需要一年甚至更少的时间

时间缩短了一半投资也节省三分之一但质量

和过去一样人民公社是群众创造的中央只是

总结经验并把它推广在中国的条件下不搞公社

不行中国有很多天灾每年都有没有大规模

的组织就不能抵抗灾害公社成立后过去不能

利用的资源现在也能利用了rdquo[2] 211-212 10月 25日在会见巴西共产党代表团时他说ldquo十年

来我们在工作中得到很大的成就将来要在主

要工业产品的生产上超过英国这是好事但这

点不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英国只有五千万

人口中国有六亿五千万人口我们一定要在按

人口计算的生产上同英国比赶上或超过以后才

能说解决了问题要这样做不是几年或十几年时

间的事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五十年helliphellip有

了和平的环境在国内政策上不犯大错误在这

样条件下可以达到上述目的错误是免不了的

认识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如你们认识巴西

也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要同自然界斗争要搞

技术革命是新的东西就是不懂好的是有苏

51

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但不能全抄他们

的一部分可以抄一部分不能抄中国还是中

国历史条件不同rdquo[2] 224-225 在 1959年 12月 10日

至 1960年 2月 9日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过程中他对

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把关于

我国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提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来总结从而更

系统更严谨更深刻1960年 6月 18日他写

的《十年总结》对1956年以来党的工作的成败得

失作了梳理从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

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灿烂而艰难曲折

的历程既肯定ldquo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

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rdquo[3] 216又自觉ldquo我们对

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

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rdquo提出ldquo我们要以第二个

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

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

命和建设服务rdquo[2] 420 这篇短文从事实出发揭示

了我们党通过反复实践逐渐认识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规律的过程既不隐讳党的失误也不隐

讳自己的失误将过去十年特别是 1958年以来

的重大决策哪些是正确的有效的哪些有缺

陷出了问题采取什么措施予以解决解决到

什么程度等等一一列举他说ldquo我们过去十

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这样一

个过程中间经过许多错误的认识逐步改正这

些错误以归于正确rdquo由此得出结论ldquo真理不

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rdquoldquo自由是必然

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

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

的rdquo[2] 420 12月30日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听取东

北小组华北小组讨论情况汇报后他专门讲了

总结经验的问题ldquo这几年说人家思想混乱首先

是我们自己思想混乱总结经验前后不要矛盾

才行过去一个时期一方面纠正lsquo共产风rsquo纠

正瞎指挥风另一方面又来了几个大办助长

了lsquo共产风rsquo这不是矛盾吗helliphellip一九六〇年有

天灾又有人祸敌人的破坏尚且不说我们工作

上是有错误的突出的是大办水利大办工业

调劳动力过多三年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

助要真正地好好地总结三年经验把这几年的

经验总结起来接受过来就可以把消极因素转

化为积极因素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看来就是缩

短工业战线大办农业大办粮食rdquo[2] 511-512 这篇

讲话既讲了总结经验的正确方法又讲了总结三

年经验将它接受过来的意义还讲了他总结的

这三年的基本经验为科学总结经验提供了重要

依据总结经验就是实行领导也是重要的领

导方法毛泽东指出ldquo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

者的任务rdquo[4] 369 他通过总结经验用规律性的认

识指明前进方向用具体的经验提示各级干部

哪些是可以汲取和借鉴的哪些是必须防范和摒

弃的切实负起领导的责任

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党的指导方针

的偏差和实际工作的错误以巨大

的勇气和毅力予以纠正努力把党

的工作引导到正确的轨道

毛泽东历来注意中央决策是否落到实处落

下去后结果如何的问题这卷《年谱》涉及的年

代是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大决策全面实施的时期毛泽东以迫

不及待的心情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了

解全国各地的有关情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

《毛泽东传》(1949mdash1976)第二十七章ldquo大兴调

查研究之风rdquo(上)叙述了1961年1月20日至2月22日毛泽东围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问题运

用多种形式调查研究的情况可看作这 33天毛泽

东调查研究的路线图也是这个时期毛泽东为解

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

别具一格的调查研究的缩影很能反映毛泽东工

作的特色ldquo这次调查的显著特点是真实调查组

52

不带框框实际情况是怎样就是怎样调查获得

的材料和调查组的意见如实报告毛泽东毛泽东

获得的是比较真实的情况rdquo[1] 1118-1133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认识

到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

题相当严重他在 1959年 7月 10日于庐山召开的

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有关人员会议上作了概括性的

评述ldquo去年北戴河会议的时候人心高涨但埋

伏了一部分被动不论谁批评都要承认当时有

一部分缺点错误简单来说就是三千万吨钢

基本建设一千九百项粮食增产一倍办公社中

刮lsquo共产风rsquo这四件事搞得很被动特别是公布

了四大指标(指钢煤粮棉生产指标mdashmdash引

者注)自己设个菩萨自己拜对农业生产的确估

计过高并且据此安排生活有浪费工业基本

建设是搞多了金木水火土分散了工业生产指

标过高缺乏综合平衡为了三千万吨钢引起

了各方的不满helliphellip跃进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夸

大helliphellip人民公社叫大合作社或者说基本上还

是高级合作社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是把公社

看得太高了rdquo[2] 96 这里指出了工农业生产的ldquo高

指标rdquo和公社化中的ldquo共产风rdquo两大问题这确

实是当时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是牵动全局

引发其他许多问题的问题

关于高指标毛泽东在1959年7月2日于庐山

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各协作区主任开会时说

ldquo去年做了一件蠢事就是要把好几年的指标在一

年内达到像粮食的指标一万零五百亿斤恐怕

要到一九六四年才能达到rdquo[1] 962 他认为工业生

产的高指标特别是规定了脱离实际的钢产指

标大大破坏了各方面的平衡ldquo过去就是片面

性只注意高炉平炉的生产设备能力煤的账

不算焦炭的账不算矿石的账不算容积也不

算运输也不算真正一算从前那么高的指标

就不行不晓得讲了多少年的有计划按比例发

展就是不注意不是综合平衡各个工业部门

的联系工业部门跟农业部门的联系重轻

农的联系就没有顾到rdquo[2] 71 农业生产的高指

标尤其是规定了超出客观可能的粮食生产指

标导致严重后果浮夸弄虚作假以及随之

而来的难以完成又不得不完成的高征购结果就

是粮荒饿死人毛泽东了解这种情况他除了

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六次会议上戳穿一些地方搞

ldquo并拢rdquo(禾秧要熟的时候把许多亩并到一亩)造

亩产几万斤水稻的神话[2] 20 外还在同外宾的谈

话中批评这类浮夸现象1959年 5月 22日他在

会见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时说ldquo我们的口号

(指ldquo多快好省rdquomdashmdash引者注)提出来以后有许

多好的新气象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浮夸

的现象想入非非想到天上去了不切实际

胡思乱想这是不好的方面helliphellip办事要认真

不是吹一口气吹出来的我们教育干部教育群

众指出不切实际的夸大的作风后果是不好

的rdquo[2] 55 4月 17日他看了国务院秘书厅四月六

日关于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五省缺粮

情况及处理办法给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并总理

副总理的报告和中央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四月九

日关于十五省春荒情况的统计表当即批示周恩

来ldquo总理此件我已全部看了建议(一)将

此件(实为两件一件是十五省的表一件是五

省缺粮情况及处理办法)立刻印三十份以十五

份在三日内用飞机送到十五省委第一书记手

收请他们迅即处理以救二千五百一十七万人

的暂时(两个月)紧急危机helliphelliprdquo[2] 22 此后全

国各地缺粮情况越来越严重直至大出毛泽东所

料他在 6月 13日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无奈地说

ldquo许多问题是料不到的helliphellip粮食去年大丰收今

年大紧张也没有料到rdquo[2] 71

关于ldquo共产风rdquo毛泽东认为ldquo共产风rdquo是办

公社过程中不管价值法则等价交换导致的主

要内容有三条一是贫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

义务劳动太多三是ldquo共rdquo各种ldquo产rdquoldquo即是

说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

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rdquo[1] 916ldquo共产风rdquo又带来

了强迫命令风和瞎指挥风这几股歪风破坏了农

村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恶化了农民之间

53

的关系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

生产力毛泽东在 6月 22日外出考察途中的专列

上同河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说ldquo去年大家头脑

热上上下下一起热一热就充公helliphellip这个教

训大啦公社教训粮食教训农业教训工业

教训公社教训就是群众路线的问题脱离群

众刮lsquo共产风rsquo哪一件事情触怒了群众呢就

是刮lsquo共产风rsquordquo[2] 75

高指标和ldquo共产风rdquo等错误是一种超越客

观条件不能为而硬要为的ldquo左rdquo的倾向毛泽

东意识到这一点6月 25日他特地与陪同外出

考察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人谈起开始创

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政策很ldquo左rdquo的情况包括他

自己过激的举动指出ldquo去年刮lsquo共产风rsquo也

是一种lsquo左rsquo的错误rdquo[2] 79 7月 20日庐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他在庐山住处听取中央办

公厅负责人汇报各组讨论情况时说ldquo有些气就是

要泄浮夸风瞎指挥贪多贪大这些气就是要

泄rdquoldquo我准备和那些lsquo左派rsquo就是那些不愿意承

认错误也不愿意听别人讲他错误的人那些不

愿意认真总结去年经验教训的人谈一谈让他们

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rdquo[2] 108 所以从第一次郑州

会议①以来至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把注意力放

在纠ldquo左rdquo上庐山会议后期由于错误地判断

彭德怀等同志对党的工作所作批评的性质错误

地开展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并且将它延

伸到地方县以下纠ldquo左rdquo行动中断此后一段

时间ldquo左rdquo的错误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泛滥

导致严重后果毛泽东只好重新进行纠ldquo左rdquo的

工作他在1961年3月5日于广州召开的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上对这一曲折过程作了反思颇有些

懊恼的意味ldquo在庐山会议之前我们对情况的了

解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在庐山会议之后就不大清

楚了因为庐山会议之后一反右有人讲真实

话讲困难讲存在的问题讲客观实际情况等

等都被认为是右的东西结果造成一种空气

不敢讲真实情况了相反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情

绪不讲实际了例如河南本来粮食产量只有二

百四十亿斤他们说有四百多亿斤这都是反右

反出来的郑州会议(指第二次郑州会议②)的召

开是为了反lsquo左rsquohelliphellip从三月到六月只反了四

个月的lsquo左rsquo如果继续反下去那就好了谁知

道彭德怀在中间插了一手我们就反右helliphellip但

是带来一个高估产高征购高分配这个教训

值得我们吸取这件事也教育了我们反lsquo左rsquo

中间插了一个反右在群众中间一反结果就反

出一个浮夸风庐山会议反右这股风把我们原来

的反lsquo左rsquo割断了rdquo[2] 547-548

毛泽东纠错的努力着重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承担中央领导工作所犯错误的责任

1959年 6月 24日毛泽东在外出考察途中对王任

重说ldquo决策错了领导人要承担责任不能片面

地责备下面领导者替被领导者承担责任这是

取得下级信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rdquo[2] 78他就是

这样做的自从认识到 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存在

许多问题他在各种场合多次作自我批评1959年 4月 5日他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说ldquo北戴

河会议以后我们的计划工作一直被动毫无主

动武昌会议③是被迫由三千万吨钢搞成两千万吨

的北戴河会议决议是大会通过的通过之后我

看了一下我也有责任没有提出意见我那个

时候也在高潮越多越好rdquo[2] 9 7月20日他在庐

山住处对中办负责人说ldquo欠债是要还的不能出

了错误一推了之去年犯了错误每个人都有责

任首先是我rdquo[2] 108 7月 23日在庐山召开的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ldquo去年八月以前主

要精力放在革命方面对建设根本外行在西楼

开会时曾经讲过不要写lsquo英明领导rsquo管都没

管还说什么英明但是同志们一九五八

年一九五九年主要责任在我身上应该说

我helliphellip大办钢铁的发明权是柯庆施还是我我

说是我helliphellip一个是一〇七〇万吨钢是我建议

的我下的决心其次是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

权有推广之权北戴河决议是我建议写的还

有总路线是虚的我们现在的经济工作helliphellip

没有完全失败也不是大部分失败是一部分失

54

败如果讲责任helliphellip第一个责任是我rdquo[2] 114-115

1960年 6月 18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闭幕会上他在讲话中提到两件事语气很

重ldquo我在北戴河同意一九五九年完成三千万吨

钢不是发疯吗再一个例子一九五九年三月

第二次郑州会议我主张对lsquo一平二调rsquo的账可以

不算要算账还是不要算账这是关系广大群众

的利益问题关系公社的所有制能不能巩固能

不能发展的问题rdquo[2] 422 其实毛泽东对于他提出

的ldquo账可以不算rdquo的主张很快就意识到不妥

并作了纠正1959年4月3日他在审阅一位中央

领导同志关于各省的六级干部会议和县的五级干

部会议情况的信时写的批语说ldquo就算账这个问题

来说郑州说的是一般不算应翻过来一般要

算rdquo[2] 3随后他又两次讲到这个问题特别强调了

算账的重大意义1960年 8月 10日在北戴河召

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他说

ldquo秋种要尽可能种多一点种好一点从前我有一

个时候偏在一面就是武昌会议那个时期赞成

一些同志的建议叫做少种多收后头看起来不

行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少种多收就是搞

丰产方二是要广种薄收rdquo[2] 441 这一偏颇他在

一年多以前写给从省到生产小队六级干部的信中

已作了更正如今他又在众多高官面前曝光

1961年 3月 23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

上他恳切地表示ldquo这几年出现的高指标等问

题总的责任当然是我负因为我是主席rdquo[2] 567

6月8日在京召开的有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参加的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他对几年来党的一

些决策违反客观规律遭惩罚之事作了检讨ldquo违反

客观事物的规律硬去实行要受惩罚受了惩

罚就要检讨现在我们受惩罚土地人牲

畜瘦了lsquo三瘦rsquo不是受惩罚是什么helliphellip现在的

lsquo三瘦rsquo主要是中央和我负责我负主要责

任rdquo[2] 597-598 毛泽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检讨自

己认识和工作中的失误全然不顾及是否有损面

子也不担心自己的某些见解主张遭到否定

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于是否有利于国家建设

事业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凡是与此相违背

的哪怕是自己提出的或者自己推崇的统统

去除此举表现了他的坦荡胸襟彰显了他对人

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品格这不仅没有损害他

的威信反而使他赢得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充分的

信任从而凝聚起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其次调整过高的工农业生产指标稳定以

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体制毛泽东

清醒地认识到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是当时经济工

作的突出问题他召开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会

议同经济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反复协商并且做

通了一些主张生产指标越高越好的领导人的工

作对 1959年工农业生产指标作了压缩比较注

意各方面的比例关系钢的计划指标是焦点

1959年 4月初的八届七中全会将它从武昌会议确

定的 2000万吨调整为 1800万吨(洋钢为 1650万

吨)与此相适应变动了一些其他主要工业产品

的指标粮食棉花武昌会议已经公布的数字

(粮食 10500亿斤棉花 1亿担)不变其他一些

农产品产量指标则都有一些降低[2] 5 到了 6月 13日召开的研究工业农业和市场问题的会议上

又把钢的计划指标降到 1300万吨基本建设项目

也作了较大幅度的压缩粮食指标农业部门负

责人说现在包下去的是六千亿斤左右毛泽东

说ldquo我的意思是包五千亿斤就差不多了今年只

比去年增产两百亿斤日子过得紧一点不要放

开肚皮吃饭明年日子会比今年好一万零五百

亿斤是一九六四年的事粮食有五千亿斤就好

了不要按五千亿斤安排按四千五安排本来

是一些好事因为一些指标一高每天处于被

动工业指标农业指标有一部分主观主义

对客观必然性认识不足那么高的指标吹了

不要了什么两千万吨钢多少万担棉花根本

不理农业以后不要公布产量了工业明年的

指标切记不可高我看大体就是今年的指标低

一点也可以搞一个马鞍形嘛rdquo[2] 69-70 1960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对第二个

五年计划后三年(1960mdash1962年)补充计划的十

55

四项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降低[2] 410 他坦言

ldquo过去的雄心太大了其志可嘉就是办不

到rdquo[2] 76 鉴于一年多来经济工作冒进及其恶果的

教训(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提到那时ldquo事实上

就是反冒进只是不公开讲rdquo还说ldquo反冒进的司

令就是我rdquo[2] 105)他强调要坚持ldquo留有余地rdquo的

原则把它看作一个政治问题一个马克思主义

的方法问题他在八届七中全会上说ldquo成都会

议④就讲留有余地后头不留有余地了我们过去

打仗是三倍四倍五倍六倍以至七倍的兵

力来包围敌人这是留了很大的余地不打无准

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而现在我们搞工业很

多是打没有把握之仗没有准备之仗不晓得多

谋善断留有余地这是个政治问题这是个马

克思主义的方法问题rdquo[2] 9后来他又说ldquo不是纸

头上口头上留有余地而是实际上真正留有余

地这个气就可以鼓干劲有鼓的余地不然干

劲就鼓不上去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rdquo[2] 416他还

提出要注意综合平衡问题ldquo搞社会主义建设很

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比如社会主义建设

需要钢铁等种种东西缺一样就不能综合平

衡农业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

副渔五个方面rdquo[2] 68

与此同时毛泽东用很多时间很大精力解

决公社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次郑州会

议以来他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制定一系列文

件规定了人民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相应的政

策如实行按劳分配社员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

和存款仍归社员所有实行三级(公社大队

生产队)所有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

既要生产自己食用的产品也要生产用于同其

他公社和国家交换的商品要遵守价值法则进

行等价交换不得刮ldquo共产风rdquo等等但是推行

起来并不顺利更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主要表

现在相当多地方坚持大队基本所有制还有一

些地方急着向公社基本所有制过渡实行生产队

基本所有制的地方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生产队

的自主权极其有限社员的生产活动和家庭生活

都受到诸多限制ldquo共产风rdquo没能刹住有些地方

刮得更猛社队干部强迫命令瞎指挥现象严

重公共食堂不能满足需要社员不愿意参加

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人民公社的体制不适合

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觉悟程度引起的

即如毛泽东所说ldquo把公社看得太高了rdquo因此他

着重抓了人民公社体制规模的调整(或落实)

和社队干部作风的整顿等问题1959年 4月初

他在一些地方和中央有关方面领导人报送的材

料信件上写批语肯定一些地方认真解决ldquo一

平二调三收款rdquo问题的做法指出ldquo县社两级

该退还的迅速地退还给生产队了一身清净

然后进而解决队与社员的矛盾公社就可以大大

地发展起来rdquoldquo县社要向生产队算清过去几个

月大调大抓的账解决大集体与小集体间的矛

盾这当然是要首先解决的还有一个必须随着

解决的矛盾生产队干部与生产小队干部全体

社员群众间的矛盾小集体与社员的矛盾rdquo[2] 23

4月4日他修改中央政治局一九五九年四月上海

会议纪要 《关于人民公社的十三个问题 (修正

稿)》申明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确定ldquo要按

群众的迫切要求办事rdquo将修正稿说的ldquo要由生产

队基本所有制公社部分所有制改变为公社基本

所有制生产队部分所有制rdquo所需时间从ldquo三

四年五六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rdquo改为

ldquo要许多时间rdquo并指出ldquo这种改变在经济上不

能使任何一个生产队生产小队和任何一个个人

吃亏而只能使他们较之以前更有益处rdquo将修改

稿所提将来由生产队基本所有制改变为公社基本

所有制的条件从一项改为两项即除了要有社

员群众自愿这一政治条件还要具备一定的物质

条件[2] 7- 8ldquo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

队rdquo后来写进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

案)》作为人民公社制度的重要内容规定了下

来修正稿提出上级规定增产技术措施时必须

充分考虑各地情况不同使下面能够因地制宜

毛泽东在修改这一条时加写ldquo不管当地情况的区

别由上面强制规定的所谓增产技术措施例如

56

强制规定种植的密度是很危险的rdquo[2] 7鲜明地表

达了反对某些领导机关无视各地实际情况强制

推行自以为是的生产措施的瞎指挥作风的态度

1961年3月7日他在广州同王任重谈话时又讲到

反对农业生产上的瞎指挥问题ldquo农村跟城市总有

区别农业跟工业总有不同农业就不能像工业

那样来指挥生产农业更不能用通电话的办法来

指挥生产农村常开电话会议布置任务实际

就是死命令这可害死人我看领导生产这方

面就要搞消极一点helliphellip总之不要瞎指挥rdquo[2] 551

1959年 4月 14日他在外出途中同河北省委和天

津市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抓紧时间整社ldquo对

作风极端恶劣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惩办要撤

换一批不执行党的政策的干部整社要搞三条

一落实基本核算单位基本核算单位主要应该

是生产队二彻底算账先算公社同生产队

的后算生产队同生产小队的三包产根本

不管指标不指标就是按去年的实际产量搞增产

指标包产以后要使群众有产可超这样他的

积极性就大了让群众有产可超要落实公社

党委和公社各级领导机构都要选举都搞委员

会公社选举时要把生产队有经验的干部选上

公社决定大事情一定叫生产队长小队长参

加否则就是冒险现在人们胆子太大了不谋

于群众不谋于基层干部不考虑反面意见也

不听上级的就是他一人能断实际上是少谋武

断rdquo[2] 16 这里谈的是办公社过程中产生和存在

的一些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所提对策有很强

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能真正付诸实施将使

人民公社得到比较健康的发展5月7日中央发

出《关于农业的五条紧急指示》和《关于分配私

人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鸡鹅鸭问题》两个文件出

台了两项重要政策明确家畜家禽ldquo实行公养私

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rdquo恢复社员的自留地规定

ldquo仍然按照原高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自留地不超

过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百分之五rdquo毛泽东在审定

前一个文件稿时加写了一句话强调恢复自留地

的必要性ldquo没有自留地不能大量发展私人喂养的

猪鸡鹅鸭不能实行公养私养两条腿走路的方

针rdquo[2] 3940 6月 11日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

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这个文件是

毛泽东同邓子恢李先念廖鲁言三人商好后

由廖邓起草的ldquo指示rdquo除重申五月七日ldquo五条

紧急指示rdquo中关于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和

恢复社员的自留地两项规定外还提出鼓励社

员利用零星空闲时间把零星闲散土地充分利用起

来收获由个人自由支配屋前屋后的零星树木

(包括竹木果树)仍然归还社员私有并且奖励社

员利用屋前屋后和其他废弃土地种竹木水果谁

种谁有ldquo指示rdquo说上述这种大集体当中的小私

有在一个长时期内是必要的有利于生产的发

展和人民生活的安排允许小私有实际是保护

社员在集体劳动时间以外的劳动成果并不是什

么ldquo发展资本主义rdquohelliphellip经验证明禁止搞这些

家庭副业一切归公的简单办法是有害的也

是行不通的[2] 66-67后来1961年初毛泽东在听

取一些地方对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

案)》(简称ldquo六十条rdquo)的反映时对人民公社

的特点[5] 425 和活动准则作了新的表述ldquo社队

都要有点积累将来定个比例lsquo一大二公rsquo公

就表现在社队有点积累rdquoldquo基本原则是两个一

个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个是价值法则等

价交换我看在两三年内新的公社不要去搞积累

了万万不要再平调了那末公社干什么事呢

就去搞政治领导搞lsquo六十条rsquo中规定的公社管

的那些事我看就是要恢复一九五七年那个时候

的评工记分多劳多得那一套rdquo[2] 573-574

农村公共食堂虽然早在办公社之前的一九

五六年河北就有办的但是在全国普遍办起来

还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期间毛

泽东非常看重这件事认为这是个ldquo极端重要rdquo

的问题[2] 341 他可能以为办公共食堂有利于节约

劳动力能够把农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妇女从家

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

组织集体劳动和各种群众性活动也有利于培养

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以满腔热情予以扶

57

持以极大耐心加以引导在本卷《年谱》涉及

的两年零三个月几乎在所有会议上毛泽东都

讲到公共食堂就办食堂的意义方式原则等

问题发表了意见还对各地报送的有关报告材

料作出批示写下批语罕有哪一件事情像公共

食堂那样受到毛泽东如此的重视为之说了那么

多的话写下那么多的文字1959年年中以前

他的态度是积极办好形式多样自愿参加ldquo不

愿意参加可以不参加rdquo也不要一哄而散ldquo保持

百分之二十也好rdquo[2] 7086 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春他对办好食堂充满信心提出公共食堂普遍

化全民化的要求1959年8月5日他看了中共

湘潭地委工作组七月一日整理的《平江谈岑公社

稻竹大队食堂散伙和恢复情况》的材料将其题

目改为《湖南省平江县谈岑公社稻竹大队几十个

食堂散伙又恢复的情况》并写了长篇批示其中

说ldquo此件很值得一看一个大队的几十个食堂

一下子都散了过一会又都恢复了教训是

不应当在困难面前低头像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

这一类的事情是有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的一

风吹是不应当也不可能的某些食堂可以一风

吹掉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乃至大部分人又要

办起来或者在几天之后或者在几十天之后

或者在几个月之后或者在更长时间之后总之

又要吹回来的rdquo[2] 133134 1960年3月15日他看了

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三份材料即《八个省农村

公共食堂情况》《河南省农村公共食堂情况》《一

九五九年年底全国农村公共食堂情况》十分高

兴当即代中央起草了转发这三份材料的批语

还在这三份材料中为中央加写了一些指示性的断

语在《八个省农村公共食堂情况》材料说到农

村公共食堂认真执行按人定量凭票吃饭节余

归己处加写了一大段话其中说ldquo就全国说

来能够争取占全体农村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人到

食堂吃饭就很好了像河南湖南四川云

南贵州上海安徽七个省市争取了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人到食堂吃饭当然更好rdquo[2] 341 他希望

很快实现公共食堂普遍化也是这一年的三月中

旬他看了黑龙江省委农工部三月五日关于农村

公共食堂情况的电话汇报记录此汇报记录列举

若干具体事实说明该省ldquo大多数食堂办得较好rdquo

并说ldquo目前常年的劳动力食堂是我省农村食堂

的主要形式全民食堂是部分的但发展趋势是

向全民食堂过渡rdquo随即提笔写了以下批语ldquo加

强领导全民食堂猪菜丰富计划用粮指标

到户粮食到堂以人定量凭票吃饭节余归

己按月算账明明白白账单上墙生产生

活两样都强人心振奋rdquo[2] 346347 这个用整齐文

字构成的批语充分肯定了公共食堂这项制度全

面概括了一些办得好的食堂的成功经验明确指

出了办全民食堂的方向这应该是他关于农村公

共食堂的比较完整的构想过了一年随着各地

报送的有关食堂问题的材料越来越多加上他派

出的调查组提供的有关食堂的情况和普通群众的

反映他对食堂的蔽端有了比较多的了解1961年 3月 13日在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及所属

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即三

南会议)上毛泽东说ldquo有些食堂难以为继广

东有个大队总支书记说办食堂有四大坏处一

是破坏山林二是浪费劳力三是没有肉吃(因

为家庭不能养猪)四是不利于生产这个同志提

出的问题值得注意这些问题不解决食堂非散

伙不可今年不散伙明年也得散伙勉强办下

去办十年也还得散伙没有柴烧把桥都拆了

还扒房子砍树这样的食堂是反社会主义的

看来食堂要有几种形式一部分人可以吃常年食

堂大部分人吃农忙食堂北方冬季食堂非散伙

让 大 家 回 家 吃 饭 不 可 因 为 有 个 取 暖 的 问

题rdquo[2] 556这里对办食堂的要求放得很宽了他转

述的广东那个大队总支书记对食堂的评价几乎

全盘否定了食堂这一事物毛泽东对这样的言论

居然能够容忍甚至基本赞同这与 1959年 7月

23日他在庐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对中

国科学院赴河北昌黎调查组否定食堂言论的严厉

批评(指责该调查组ldquo说食堂没有一点好处攻

其一点不及其余rdquo[2] 114)形成鲜明的对照458

月 9日他在长沙同湖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

ldquo食堂的确存在几个问题用工太多浪费劳动力

嘛浪费柴火破坏森林嘛还有浪费粮食再

一个就是社员不能养猪还得两头搞一头是搞

食堂一头是家里开伙rdquo[2] 573 5月 14日他在天

津同河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食堂散得越快

越好政策出自于调查研究[2] 586 食堂问题到此

有了结论5月 21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

议上他说ldquo食堂原来都说是群众要求办说

群众如何热烈欢迎现在看群众实际是不欢迎

的是反对的rdquo[2] 590 看来这是他下决心让食堂自

生自灭的根本原因

以上一系列举措使人民公社不仅在实际上

恢复了高级社的规模 (就作为基本核算单位而

言)也部分地恢复了高级社的某些政策并且开

始注意解决如何发挥集体和社员个人两个积极性

的问题

这个时期毛泽东纠错的行动是真诚的努力

的也是有成效的在一些重要方面刹住了

ldquo左rdquo的思潮的泛滥使经济混乱的情况有所改

变然而那些错误的根源在于建设指导方针的

偏差就是建设事业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上急

于求变核心是一个ldquo快rdquo字当年宣传社会主

义建设总路线虽然说的是ldquo多快好省rdquo

实际上着力点在多快好省一带而过强调

ldquo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rdquo尽管毛泽东比其他领导

人冷静理智不像某些领导人那样不着边际

想入非非但是他也希望并且相信能够在不太长

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直至过渡到共产主义他的思想中同样有不

少脱离实际超越条件的因素所以对于高速

度早转变这类计划和意愿他是发自内心的赞

同高速度前述他的自我批评的相关部分表达

得淋漓尽致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思想倾

向在1960年4月的一次会议上他说ldquo实力政

策实力地位在世界上没有不搞实力的手中

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我们处在被轻视的地

位就是钢铁不够要继续跃进憋口气有好

处十年搞一亿吨钢卫星上天人家能做到的

你也应该做到人能也我亦能也你这么一点

钢年产才一千三百多万吨看不起你是应该

的等我们年产一亿吨钢看得起的看得起看

不起的也要看得起其实这一肚子气早已有了

一百多年来人家说我们是lsquo东亚病夫rsquordquo[2] 373-374

他就是要争这口气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早转

变应该指出毛泽东是中共领导集体中最早认

识到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建立后要实现ldquo两个

过渡rdquo的领导人所谓两个过渡就是由社会主

义的目前阶段到完成阶段的过渡由社会主义的

全民所有制到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而社

会主义的目前阶段又要实现两个过渡即由小集

体所有制(基本队有)到大集体所有制(基本社

有) 的过渡由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过

渡实际上存在着三个过渡毛泽东清晰地勾画

了这整个过程无疑是一大贡献但是他设想的

三个过渡的时间都太短了在《年谱》第3卷涉及

的年代他认为实现第一个过渡只需三五年

最多七年第二个过渡需要十几一二十年第

三个过渡大概需要三四十年在本卷时间段

也看得很容易想得很短暂1959年 11月 16日

他为转发华东协作区会议纪要致信周恩来彭

真信中说ldquo华东此次会议的纪要共五件我

已看过觉得可行建议中央予以批准rdquo华东协

作区会议讨论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ldquo关于

农业生产和人民公社一九六〇年要力争更大的

跃进人民公社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由基本队有

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rdquo[2] 239 12月 2日在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ldquo我在武汉讲过我们不

要先于苏联进入共产主义等也可以但是从集

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等十年犹可再等

就不利了对生产不利了rdquo[2] 244 1960 年 3 月 4日他为转发贵州省委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

况的报告代中央起草的批语肯定贵州省委的报

告ldquo写得很好rdquoldquo是一个科学总结rdquoldquo可以使我

们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事业中在五

年至十年内跃进一大步rdquo[2] 333334 这里断言当时

59

我国已经处在ldquo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rdquo的

进程中实在太离谱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是

不可能彻底纠正大跃进以来的种种错误的他也

不允许触动那个ldquo底rdquo即以ldquo快rdquo为中心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总方针这就是他不能容

忍彭德怀等人在庐山会议上对党的工作中某些带

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所作批评的原因在他看

来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的九个月间

中央一直在纠正错误ldquo左rdquo的倾向扭转了ldquo共

产风rdquo不刮了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制指标逐步

落实ldquo问题都解决了或者剩下尾巴很快就解

决情况好转了rdquo在这个时候彭德怀等人站

出来批评这指责那就是ldquo要攻击这个总路

线想要破坏这个总路线rdquo[2] 129151-152 于是开

展了波及面很广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不

仅中断了纠错的行动而且使已经纠正的错误思

想行为重新抬头甚至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使

日后要用更大的气力才能纠正过来毛泽东后来

也意识到这一点1961年 3月 19日他在广州同

几位同志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第二稿修改问题时说ldquo农村问题在一九五九

年即已发生庐山会议反右使问题加重一九

六〇年更严重rdquo[2] 564

再次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困难与人民

同甘共苦战胜困难由于党的领导工作出现严

重失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极度混乱由于

连年大范围多种类的自然灾害粮食和其他农

作物产量骤降家禽家畜大量减少加上苏联背

信弃义撕毁合同召回全部专家终止援建项

目影响了我们各方面的工作还追讨欠它的

粮油肉蛋四种农产品和外贸欠债 16亿卢

布还有我国自 1959年起发生重大困难突出表

现在粮食不足副食品短缺许多地方发生饿

病逃荒死现象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毛

泽东一方面忧心如焚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既

为人民群众蒙受的灾难而焦虑也为党的工作的

过失而歉疚另一方面从容淡定冷静对待精

心谋划发挥党中央的集体智慧动员组织全党

的力量为战胜灾害克服困难而艰苦奋斗

最重要的是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站在一

起共渡难关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

民是毛泽东从事任何工作遵循的根本原则也

是他克敌制胜的重大法宝面对严重的困难他

更加执着地坚持这一原则他深信ldquo靠老百姓就

有出路rdquo[2] 352ldquo人民是最靠得住的rdquo[2] 516相信群

众就要同群众在一起ldquo我们要和人民站在一

起干部同群众是联系起来的rdquo[2] 448ldquo要适合群

众的要求要反映群众合情合理的要求rdquo[2] 549

ldquo凡是不适合群众要求的事都不办rdquo[2] 541ldquo什么是

上帝人民就是上帝helliphellip团结人民的大多数才

有前途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政党领袖只能是

人民的代表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要倒台了人

民中间最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主要的基本的是

团结工人和农民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代表他们

的意志rdquo[2] 391相信群众就要依靠群众从群众

中汲取智慧和力量ldquo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同

群众合作不要脱离他们要得到群众的同意

经济建设路线也好理论也好总是发动人民群

众同群众合作从群众那里发源如工厂一

样他们供给我们原料rdquo[2] 571-572他把战胜困难的

基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相信人民群众有决心也

有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同时他把自己看作人民

群众的一员视人民群众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

他采取了一个至今令无数正直人士动容的举动

不吃肉只吃素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

他从1960年10月开始吃素不吃肉了他对护士

长说ldquo国家有困难了我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节

约跟老百姓共同渡过难关不要给肉吃省下

来换外汇吃素不要紧rdquo护士长怕他营养不够

影响健康每天都给他计算摄入食物的热量身

材高大的毛泽东的体重这时下降到七十五公

斤[1] 1098 这一举动使亿万人民真切地感受到领袖

同他们身贴身心连心从而极大地教育和感动

了他们激励他们同心同德以泰山压顶不弯腰

的气概面对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战胜

困难

60

如何战胜困难当时最大的问题在农村毛

泽东认为需要从坚决纠正ldquo共产风rdquo和集中劳

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下手

关于纠正ldquo共产风rdquo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毛

泽东作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没有触及产生

ldquo共产风rdquo的根源mdashmdash急于过渡相反各地都在

竞相搞过渡试点且有扩大之势加上几个大

办大办食堂大办县社工业大办土铁路

大办水利大办养猪等等更加助长了一平二调

的ldquo共产风rdquo到了1960年10月ldquo共产风rdquo和其

他几股歪风对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对农村

经济以及人民正常生活造成的极大破坏和严重后

果大量地暴露出来问题已到了非彻底解决不

可的时候了10月下旬毛泽东召集会议讨论如

何纠正和堵塞ldquo共产风rdquo的问题中央委托周恩

来主持起草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

急指示信》经毛泽东审定后于 11月 3日发出

这份紧急指示信规定了十二条政策(简称ldquo十二

条rdquo)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

的根本制度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

误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坚持生产小队的

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

规模的家庭副业少扣多分尽力做到百分之九

十的社员增加收入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

原则供给部分和工资部分三七开从各方面节

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安排好粮食

办好公共食堂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活跃农村经济认真实行劳逸结合放手发动群

众整风整社[1] 1101 这个重要文件的贯彻执行和

随后一些相关规定的出台特别是 1961年春制定

和实施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有

效地遏制了ldquo共产风rdquo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

极性为战胜灾害克服困难奠定了牢固的基

础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ldquo一平

二调rdquo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是从十一月发出ldquo十

二条rdquo指示开始的[2] 601

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主要是确立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按农轻重为序安排经

济建设计划毛泽东说ldquo现在讲挂帅第一应该

是农业第二是工业rdquo[2] 85ldquo不是重轻农而是农

轻重rdquoldquo农业布局问题主要是粮食还有其他

经济作物rdquo[2] 347ldquo要真正以农业为基础rdquo[2] 428这

是从 1958年经济工作的教训中获得的重要认识

是我们党探索有别于苏联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

重要成果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众多农民占大

多数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并

非权宜之计只不过在当时的形势下有着更加紧

迫的意义按照这一要求党中央于 1960年 8月

10日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的指示》要举全党之力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

产搞上去这也是针对现实情况mdashmdash最大的困难

是缺粮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作出的决策毛

泽东就此讲过很多话作过很多批示包括粮食

的极端重要性(ldquo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条rdquo

粮食是ldquo宝中之宝rdquoldquo没有粮食吃会死人rdquo)如

何多种多产粮食和吃法收法管法用法以

及如何征购销售都涉及了为粮食行业提供

了根本遵循1959年7月5日他为印发粮食部副

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〇年度粮食分

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和李先念为报

送这个报告给他的信写了题为《粮食问题》的

长篇批语共五条将涉及粮食的诸多问题都讲

清楚了很完整很透彻且很精彩很生动

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为解决粮食问题是如何地煞费

苦心其中两条是这样的ldquo(三)多产粮是上

策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

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恢复私

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rdquoldquo(四)好好地精

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

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

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

得较多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

气洋洋rdquo[2] 92 那几年粮食产量锐减除自然灾害

外就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放在工业上挤了

农业毛泽东在1960年7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

常委扩大会议上说ldquo农业被挤了十年一挤劳动

61

力二挤设备运输力rdquo[2] 428 为此1961年 1月中旬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一九六一年全国

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

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

方针加强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支援尽最大努力

争取农业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轻工业部门应当

努力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增加生产尽可能地保

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应当适当缩小基本建

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采取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2] 524-525 5月下旬至 6月中旬举行

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二

千万以上本年内减少一千万[2] 589中央机关率先

行动在很短时间中央各部门在京单位从 24万人减少至 12万人精简了百分之五十[2] 607这一

举措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增加了大批劳动力又相

应地减少了城镇商品粮和副食品的供应量对渡

过困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1961年4月7日同农垦部部长王震谈

话时说ldquo在农村中真正将所有制问题改正过来

生产队之间的生产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

义问题解决了上面的瞎指挥完全改正过来真

正搞好了形势有的一年就可以转过来有的要

二三年rdquo[2] 573事实正如他所预言的由于采取上

述果断措施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各级干

部的紧张劳作调整工作较快取得成效到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业生产开始回

升国家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市场商品供应的紧

张状况有所缓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也略有上升

三认定社会主义是艰难而光明的

事业只要遵循其固有规律不懈

奋斗必能成功

这是毛泽东从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年的

实践和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获得的

认识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必须经过

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毛泽东虽

然从总体上肯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大决策坚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设

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然而他毕竟是善于观察问

题思考问题的思想家是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

位置以人民意志和愿望为决策唯一根据的政治

家195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挫折

人民群众受到的损失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的

他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尽管他对挫折损失

的估计不像其他人那样严重更同实际情况有较

大差距并且他总是能够从挫折损失中看到积

极的有益的因素但损失终归是损失包括饿

死了许多人这样的惨重的损失这不能不促使他

作深入的反思经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年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特别

是对 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回顾和思

索同时研究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终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了比较

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认识到在我们这样的底子很

薄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决不是短时间轻而易

举能够成功的他说ldquo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提高

经济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

化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提出了lsquo多

快好省rsquo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

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rdquo[2] 67

ldquo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变成近代化的工农业国

家要人民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化需要几十年的

时间rdquo[2] 212ldquo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

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

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

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

过早了rdquo[2] 270ldquo现在看来建设只能逐步搞恐

怕要搞半个世纪rdquo[2] 510ldquo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

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

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

展rdquo[2] 523 这两次谈话都说ldquo现在看来rdquo即是说

以前不是这样看的这是反思的结果这些认识

同我们党如今对于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比起

来还有不小距离但是较之于初始对社会主义

62

的认识则前进了一大步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速度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实现国家工业化是

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使之立于牢固

之地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显示其强

大威力的必然要求而经济文化落后既使这种

要求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又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和

延缓了它的进程于是工业化速度就成为一个

尖锐的问题ldquo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

尖锐rdquo[2] 259 1959年5月 毛泽东在向兄弟党领导

人介绍我国的现实情况时说ldquo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靠人

力靠手工生产效率很低特别是在农村要

机械化工业也好农业也好要有一个过

程rdquo[2] 54他在读前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有关段落时联系我国实际说ldquo就lsquo保证社会主

义胜利所必需的生产力的发展rsquo来说我们的钢

最少需要一二亿吨rdquo[2] 249 钢产量是经济实力的重

要标志要达到年产一二亿吨的目标必须作出

艰苦的努力他还提出要在世界上站住脚必

须搞尖端技术ldquo国防尖端这个东西要切实抓一

下现在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好像就不是一个

国家人家就不理你rdquo[2] 304ldquo机械化半机械

化自动化半自动化这个技术革命至少搞十

年嘛十年以后还要化就是这么化下去化一

万年再讲不说死了rdquo[2] 388

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巨大的

优越性毛泽东说ldquo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

家好我们要懂得这个原则根本的问题是制度

问题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rdquo[2] 321 社会

主义国家以人民大众为主人一切依靠人民一

切为了人民有关民生的事一定能够比资本主义

国家做得好ldquo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定可以做

到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鱼吃有菜牛

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我们应当

有志气有决心做到这一项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

伟大意义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应当有信心做到这

一项事情rdquo[2] 89 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

人民创造财富人民享有财富有着强大的凝聚

力和号召力能够举全国全民之力办那些关系

全局关系长远的大事因而在国家建设上也一

定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搞得好能够创造资本主

义国家未曾有过的奇迹ldquo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

级统治的三百年是一个大跃进资产阶级能够实

现大跃进无产阶级为什么不能实现大跃进为

什么中国共产党二十三年的历史 (到一九七二

年)不能超过他们呢rdquo[2] 304ldquo中国人人都充满干

劲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五十年后中国

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rdquo[2] 424 据此他坚信

ldquo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大发展在中国这是毫无

疑义的rdquo[2] 247

社会主义建设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遵循其

规律才能健康发展毛泽东指出ldquo事物是按照

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的helliphellip人们必须在自己的

实践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

自己主观地臆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

反映到主观的规律亦即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

理 就 可 以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实 现 人 们 的 理

想rdquo[2] 417 社会主义建设是十月革命之后才开始的

崭新事业对于它的规律我们还知之不多知

之不深要真正掌握它正确运用它来推进社会

主义事业还需经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多次胜利

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毛泽东在阅读上述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根据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建

设的一些规律性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具有重大

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下论述特别值得注

意ldquo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

再生产的共同规律helliphellip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

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

举rdquo[2] 277 要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建立重工业就要

求人民在初期忍受一点牺牲ldquo但是只要我们能够

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

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

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

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

63

展是不利的rdquo[2] 258-259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为避

免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涌到城市里来使城市

人口过分膨胀ldquo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

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helliphellip每个公

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

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

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

一 些 农 村 的 人 口 就 不 会 再 向 城 市 盲 目 流

动rdquo[2] 260ldquo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

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增

加农产品的生产rdquo[2] 315 这里提出了防止多余的

农业人口涌入城市的根本措施实际是缩小工农

差别城乡差别的根本措施历史证明是正确

的可行的是否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哪些企

业由谁去管是有关建设的重大问题ldquo中央不

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还必须同时依靠地方的积

极性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

性rdquo[2] 259ldquo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

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

发展的动力rdquo[2] 266ldquo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

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

浪式发展rdquo[2] 281这是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方

法坚持这样的方法就不会因为社会主义事业

不可避免地遇到某些困难遭到某些挫折而惊慌

失措甚至悲观失望而是能够冷静对待振奋

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意志将社会主义事

业推向前进ldquo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首先就是

劳动者有没有权利来克服各种敌对势力和它们的

影响的问题像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这类东

西掌握在谁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是属于权

利的问题人民内部有各个派别有党派性一

切国家机关一切部队一切企业一切文化教

育事业掌握在哪一派手里对于保证人民的权利

问题关系极大总之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

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够把

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

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

会保险等等权利rdquo[2] 267 社会主义民主的首要问题

是人民自己管理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机关部队

和文化教育舆论等等)以便克服各种敌对势

力及其影响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意义

所作的从未有过的深刻精辟的论述把对于社

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推进到崭新的高度为实现社

会主义民主提供了根本指针ldquo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

lsquo既得利益集团rsquo的问题每一个时期总会有

这样一部分人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

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

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

立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不能只有建设没

有 破 坏 要 破 坏 就 会 引 起 一 部 分 人 的 抵

触rdquo[2] 267-268 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极

其深刻极富远见的认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ldquo既得利益集团rdquo的问题社会的改革进步将

阻力重重举步维艰ldquo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

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

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

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

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

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

命rdquo[2] 275ldquo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

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

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

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helliphellip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

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lsquo边rsquo的helliphellip建成社会

主义也有一个lsquo边rsquo要有笔账例如工业

占多大比重生产多少钢人民生活水平多么

高等等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lsquo边rsquo

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

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

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

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

64

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

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rdquo[2] 263-264 这两

段议论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论述了社会

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

件指出到了共产主义还要继续发展还要经过

许多阶段并非一成不变止步不前了在社会

主义思想史上只有列宁谈到社会主义的阶段问

题但极为简略远不如毛泽东的相关论述清

晰明确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对

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有重要启示

这是运用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的原理和不断革命

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互关系的原理观察社会进

程的范例坚持这样的观点就既能够不懈奋

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又能

够在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使社会从一个阶段向

另一个阶段转变而不会不作艰苦的努力坐等

社会阶段的转变或者混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

界限把将来才能做的事勉强放在现时来做

ldquo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

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

民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

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

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

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rdquo[2] 326 艰

苦奋斗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是共产党

人的政治优势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条件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还有一点值得提出毛泽东始终把世界各国人

民的革命事业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事业看作自己的事业

把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看作人类进步事业的

一部分这期间他会见了许多国家特别是亚

非拉美国家的众多友好人士热情支持他们的正

义斗争真诚感谢他们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支

持和帮助1959年 5月 15日他在会见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和代表时

说ldquo你们来我们国家访问是看得起我们是一种

友谊rdquo[2] 50 同一天在会见智利政界人士时他

说ldquo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是友好的helliphellip

整个拉丁美洲二十个国家见了这些国家的人我

就高兴我感到平等还有非洲人也是一样黑非

洲的人皮肤颜色同我们的不一样是漆黑的但我

见到他们仔细看他们觉得他们很美黑得出

油我们见到他们是兄弟一样rdquo[2] 51 1960年5月8日在会见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工会代表团和各界

著名人士时他说ldquo古巴的人民拉丁美洲的人

民全世界的人民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rdquo[2]390 5月17日在会见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时他

说ldquo你们的斗争支持了我们你们牵制了很大一部

分帝国主义力量你们在北大西洋的后方开了一个

战场rdquo[2] 395 11月 3日在会见南非共产党代表团

时他说ldquo中国人民支持亚非拉以及全世界一

切反帝斗争的人民这句话只讲了一半还有一

半亚非拉人民支持了我们哪一半多我看

后一半多rdquo[2]475 在同外国朋友交往中有一件事很令

人感动1960年5月10日毛泽东会见了古巴军队

总督察加尔维斯少校和夫人并共进午餐交谈

中加尔维斯提出毛主席同志是否可以写一封信

给卡斯特罗(指菲德尔middot卡斯特罗时任古巴临时

政府总理mdashmdash原书注)向他表示支持并写信向

古巴人民问候以毛主席在国际上具有的威望这

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毛泽东爽快地答应可

以就托你带回去转交[2] 392 几天后他给卡斯特

罗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古巴人民的民族民主

革命斗争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坚决的支持[2]406 7月23日他会见古巴工人联合会代表团客人们又提

出请他写一封给古巴人民的信以鼓舞古巴人民

他说上次托加尔维斯少校已带去了一封给卡斯特

罗总理的信如果还需要的话我可以再写如果

那封已经可以了那就不用写了吧古巴客人齐声

说非常需要毛主席的鼓励希望有一封给古巴人

民的信毛泽东说只要对古巴有利的事我都愿意

做好吧我再写一封信给你们带回去会见后

毛泽东又写了一封给卡斯特罗的信由我全国总工

会负责人交古巴工人联合会代表团团长带回[2] 435

ldquo只要对古巴有利的事我都愿意做rdquo这就是一位伟

65

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境界他在上述给卡斯

特罗的信中满怀信心地说ldquo只要各国革命领导核心

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依靠最广大人民

群众坚持不懈地斗争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

阻止人民前进rdquo[2]406 6月7日他在会见阿尔巴尼亚

议会代表团时豪迈地表示ldquo世界的进步是注定了

的我对世界是乐观的rdquo[2]409

注释

①1958 年 11 月 2 日至 10 日在郑州召开的有部分中央领导

人大区负责人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

②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

③1958年党中央在武昌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即11月21日

至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1月28日至12月10

日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④1958年3月9日至26日在成都召开的有中共中央领导人

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

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

参考文献

[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mdash1976)下册 [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 4 卷 [M] 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3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6

[4]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刘 滢】

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 44 ofof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rsquos Lifes Life (from(from 19491949 toto 19761976))

LIN JundeLIN Junde((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jian Committee Fuzhou Fujian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jian Committee Fuzhou Fujian 350001350001))

AbstractAbstract Volume 4 of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focuses on Maorsquos endeavors to overcome the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in advancing socialism in China which include mainly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umming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onducting in- depth investigations and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rrors andwrongs making plans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meanwhile allowing for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 paying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balance prioritiz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order of agriculture light industry and heavyindustry with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attaching foremost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peoplersquos commun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s well as on the wills and demand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asants opposing and stopping resolutely the trends of

ldquogoing communismrdquo boasting and exaggerating achievements and giving arbitrary and impracticable directionsHe asserted that socialism had its own inherent laws and only by following its laws can we develop soundly Hepointed out that as we did not know much about the law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we had to go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experience both victories and failures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m in-depths before wecould learn about and grasp these laws These measures and approach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overcoming the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at that time but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long- term and healthy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Key Words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

66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王遐见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领导干部腐败问题的产生直接原因是对权力的贪欲和对权力边界意识的模糊根本原因是权力

边界制度的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级党政机构应运用底线思维适度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方

式界定机关及干部的权力适用范围加强权力监督完善权力岗位责任制度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组织机构

和社会资源的权力配置和职能领导干部应加强对权力来源权力边界及其分类的理解掌握适度用权方法论

原则自觉践行融科学性法治性与德治性于一体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权力观权力边界党政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67mdash08

正像一切事物均有其度的范围一样权力亦

有其度的边界授权机构法规制度及监督机

构能否对一定权力准确定位和有效监管掌权者

能否对权力来源权力边界及其分类准确理解

以及权力的掌控或使用是否得当决定着权力实

施的成败得失亦即决定其是产生正能量还是负

能量由权力来源限度与边界的意识规定及

适当用权的方法构成科学的权力观体系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党政干

部要ldquo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

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

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

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和廉洁操守rdquo[1] 391在反腐败斗争法规制度建设

上ldquo要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环节合理确定

权力归属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明确

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强化权力流程控

制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杜绝各种暗箱操作把

权力运行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最大

限度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rdquo[2] 189 这为权力边界的

合理定位理性分析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基本遵

循和研究思路

一权力由来及其边界定位

权力运行规律与权力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

的遵循客观的权力运行规律是领导者正当发挥

【收稿日期】 2018-10-19

【作者简介】王遐见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苏省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重大招标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体系

整体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8VSJ005)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研

究》(项目编号16ZD004)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按社会要素贡献分配机制研究》(项目编

号16ZHB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67

权力能动作用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

及其职责范围掌握好权力的度的边界才能确

保权力应用的正确方向和正能量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条件下只有由人民选举

产生代表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人民代表

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力才是正当有

效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产生的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的权力也都是通过立

法的形式加以规定的领导者的权力通常直接或

间接地由群众选举产生或者由上级机关任命

上级机关任命的职权本质上也是在代表人民根

本利益的共产党领导下授予在体现人民共同意

志和人民共同认可的合法情况下才能正式生效

按能力资历和绩效考核的晋升或应聘在得到

所在工作单位大多数员工认可下才能有效实施

因而领导干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权力

最终来源于人民合理定位自己在历史舞台上扮

演的主要角色准确把握角色规范对人民负

责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事业负责我国宪法明

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

样ldquo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

力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

根基永远坚如磐石rdquo[1] 27

对权力合理定位至关重要辩证法大师黑格

尔曾对权力限度作出精辟的论断认为凡一切人

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

等皆有其确定的限度超越这限度就会招致

毁灭习近平高度重视权力的制度构建与安排

强调ldquo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

性长期性rdquo[1] 391-392只有通过制度对不同角色不

同职级的权力合理定位使当权者在政治生态系

统历史坐标系中明确自己的角色规范和职权限

度才有可能把握好权力的分寸份量只有构建

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

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从制度上根

本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定的权力必须规定其有限的职责范围马

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均有保持自己

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即都有质和量相统

一的度事物度的两端或涵容的边界线是判断量

变还是质变的关节点或临界线要求我们凡事都

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遵守基本的政治规矩对于

权力而言所谓适度就是指权力掌控者的认知

和行为要同权力职责范围的度相适应一切权力

均有度失度必然失误我们决不能ldquo置之度

外rdquo要防止过或不及贪得无厌急于求成欲

速则不达甚至可能导致ldquo物极必反rdquo的负效

应量的准备不足不成熟就急于促成事物质

变结果可能导致权力正效用的流产或产生畸形

的负效用

正确运用权力的关键是明确权力的临界点或

边界线正像国界是由若干个界碑所连成的边界

线一样权力的边界也是由若干个规范条例所组

成形成权力发挥的限度运用权力首先应当

把握它的边界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使用权

力权力是有限的国家只是权力的象征权力

只能在授予的范围内自由裁量当权力应用符合

历史规律和社会利益并在道德纪律和法律规

定的范围内使用时权力越大应用得越充分

发挥的正能量也越大相反当权力应用违背历

史规律和社会利益以致突破道德纪律和法律

的底线时权力就滥用得越严重产生的负能量

也越大正如列宁在强调真理相对性时所指出的

那样ldquo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

走了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rdquo[3] 211

二权力边界类别及其界限划分

ldquo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

人心rdquo[1] 385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类型不

同类型的职权具有不同的边界限度不同权力的

边界差别决定着不同的责任担当与能量效应一

个掌权者要想用好权必须在明确人民委托和赋

予的公共权力基础上弄清楚和把握好职责边界

经济边界政治边界道德边界和文化边界从

68

而尽量发挥正能量效应防止和克服负能量危害

权力的职责边界是指履行一定职务所应承

担的基本的职能与责任范围其边界线包括上限

与下限权力履职的边界上限是按照最高标准

圆满完成岗位的目标和任务其正能量便是在职

务分工内通过正当行使职权尽心尽力做好的各项

事务及其绩效职务工资是对其职责绩效的回

报是在完成基本工作量基础上所应得的劳动报

酬奖金则是履职超常发挥形成突出贡献的奖

励权力履职的边界下限是基本的岗位责任和

义务若突破此边界限度采取非正当手段未

能正常行使职权没有做好份内事务或做了不该

做的违规行为便会招致恶性的负能量效应党

纪党法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刑罚等是对权

力使用者失职行为严重后果的必要惩处

权力的经济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经济边际

限度权力经济边界的上限应是权力效用最大

化的极限是职权潜能充分发挥达到经济效益

的最高程度其正能量表现为绩效显著经济利

益最大化经济潜力最大限度发挥等最有利的经

济价值权力的经济边界下限是法律容忍的经

济犯罪量刑的底线突破此底线产生的负能量

表现为逾越一定限额或基本经济法则的贪污受贿

行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盗窃经济情报违背

商业诚信原则违反合同串通垄断哄抬物

价污染环境乱砍滥伐滥捕滥猎等经济犯罪

现象

权力的政治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政治极

限通常是由国家宪法法律地方法规和党纪党

法所规定的政治规矩权力政治边界的上限应

是对实现政治统治最有利的手段和最高法则其

正能量表现为勤政为民对党忠诚报效祖国

廉洁奉公伸张正义等崇高义举权力政治边界

的下限是国家宪法法律地方法规和党纪党法

所限制的政治犯罪量刑底线突破此底线产生的

负能量诸如违背基本政治法则的结党营私排

斥异己打击报复胡作非为违法乱纪抵制

政策分裂祖国泄漏国家机密等政治犯罪现象

权力的道德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道德极

限权力的道德边界上限是利用权力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的公德善

行其正能量表现为德隆望尊舍己为公刚正

不阿襟怀坦白恪尽职守等高尚品行具有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

神权力道德边界的下限是道德规范所容忍的

最低底线越过基本的道德底线从而违反基本

的职业操守和岗位职责违背基本的民意道义

和良心丧失起码的人格其后果势必触犯法

律其负能量体呈现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阿

谀奉承唯利是图等不良品性和不端行为

权力的文化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人文极

限权力文化边界的上限是利用权力尽可能地

激发民众智力斗志凝聚力精神动力的最高

精神境界其正能量便是使民众表现出斗志昂

扬激情满腔忘我精神奋不顾身等精神极

限权力的文化边界下限是一定民族长期形成

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突

破此限度即违反地方民族惯习的基本规矩由

此释放的负能量定是伤风败俗低级趣味庸俗

粗陋弄虚作假装腔作势等丑陋现象

三权力边界的扭曲

领导者的权力是否超出职权的度的边界是

判断权力是否正当使用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权

力能否产生正能量的基本尺度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有人曲解权力的边界以致由于滥用职权而

产生负能量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害

一是越权越位超出职务职权的边界而过度

地用权就是越权或越位如下级干部僭越职权

冒用上级领导的名义发号施令行政领导人突破

职权类型和办事程序用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程

序上级领导违背岗位职责分工越级干涉不属

于自己分管的具体事务对此2013年习近平在

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

调ldquo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

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

69

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rdquo[1] 388 领导干部就应当

严守本分不擅权越位对下对上协调好关系

恪尽职守做好该做的份内工作

二是错权错位把本属于其它单位或个人的

权力拿来加以使用则错权或错位如一些公益属

性的国有企业将生产或储藏的公共产品变成市场

化营利品完全按市场原则拍卖或定价将主营

公共产品承担公共服务的业务责任同附带次要

的营利性业务活动相混淆主次不分甚至颠倒

是非也有一些微观领域的供求关系买卖行

为贸易活动等经济关系本应主要由作为市场

主体的企业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调节的活动

却由政府大包大揽本应属于政府间接调控的权

限范畴却变成了直接干预对此习近平在十八

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ldquo加大政府职能转变

力度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又认真负责管

好该管的事从lsquo越位点rsquo退出把lsquo缺位点rsquo

补上rdquo[4] 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采取

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全面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的

举措体现为纠正权力错位的实际行动已产生

并将进一步产生深远效果

三是失职缺位表现为未履行岗位责任放

弃丧失正当权力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亦即由

主观偏见造成人为的失权或缺位近年来一些

国有企业领导为了能够顺利地嫁接改造在改制

中将公司财产大幅贬值处理把公司股份廉价

地转让给外商或私营企业主以及高管导致国有

资产严重缩水贬值流失使国资控股能力下

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玩忽职守也是一种失职

行为它跟乱权一样会导致渎职比如借口

集体领导而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以

致办事效率低下延误时机酿成难以挽回的苦

果列宁说过ldquo借口集体管理而无人负责是最

危险的祸害rdquo[5] 347

四是专权专行此即独断专行的权力膨胀行

为表现为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将单位中

的大权独揽高度集权一把手说了算一支笔

签字决定单位的审批项目报销项目人事安排

或重要决策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ldquo要按照程

序进行决策特别是涉及资金项目用人等重

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不搞个人专权rdquo[6] 99

表明对部分领导干部胆大妄为独断专行的专权

现象强烈不满并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决策程序

发挥集体领导效能的主张

五是公权私用此即假公济私以权谋私

获取不正当利益如用行政权谋取经济权搞钱

权交易权力ldquo寻租rdquo把职务权当作个人权利

胡做非为ldquo搭便车rdquo把单位法人权当作个人产

权任意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集体财产损

公肥私中饱私囊阳奉阴违随意曲解或变通

上级政策等习近平对此严厉指出领导者要明

确自己手中职权范围把握好权力限度要明确

公款公权的性质ldquo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

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

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

公严格自律rdquo[1] 394

四权力滥用的根源

权力使用是一个主观与客观自身素质与外

在环境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过程权力使

用失当既有主观及行为失误的原因也会有客

观历史根源和现实制约因素习近平指出ldquo面对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

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

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

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为形式

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lsquo四风rsquo

上rdquo[1] 36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源发

于社会存在权力误用滥用的根源是多方面

的是主客观若干原因的集中发酵

一是认识根源对权力的理解和使用存在着

认识误区亦即误用的盲区以为独揽大权才能

提高权力使用的效率权势越大越有威望权力

越ldquo民主rdquo越好权力是上级领导授予的只要

对上负责对下敷衍即可只要传达文件学习

理解上级政策精神即尽职了蒙混过关即可把

70

具体落实政策看成是ldquo自找麻烦rdquoldquo增加负担rdquo

以为ldquo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dquo等等其主要思想根

源在于权力边界模糊权力及岗位的责任淡

薄对公权公职的定位存在误解贪慕虚荣急

功近利权力意识膨胀

二是历史根源除了同历史上的官僚主义有

共同点以外就是受长期存在的权力高度集中的

管理体制局限1980年邓小平在批评当时领导机

关的弊端时客观地分析道ldquo我们的各级领导机

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

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

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

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

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

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

病根rdquo[7] 288 究其症结ldquo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

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

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

统有关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

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

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

权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

次都没有涉及到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

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rdquo[7] 289 对此

习近平也一针见血地指出ldquo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

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

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

实际rdquo[8] 75

三是经济根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影响

(1)单位影响如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政

企不分盈亏不自负许多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

任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体制不完善不少

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未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

(2)个人影响如自身经济利益驱动家庭经济

压力驱动做生意搞经济的收益高于从政的利

益反差等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要争取的

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 社会环境影响

如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反差大价值判断的利益取

向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小农经济

思想浮夸风行贿受贿请客送礼公款吃喝

等不良风气(4)经济体制影响正如邓小平指

出的ldquo经济领域中的某些lsquo官工rsquolsquo官商rsquolsquo官农rsquo

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

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

壑有时两个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地区办起

交涉来会发生完全不应有的困难helliphelliprdquo[7] 294

(5)新旧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制度漏洞如市场经

济发育不健全非法交易不公平竞争腐败的

成本较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等处罚

较轻费用报销的机会多财务预决算审核和监

督失灵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经济法规

不健全执法不严经济政策不配套调适组织

不健全宏观调控失灵暗箱操作信息不对

称垄断结盟非法经营监管不严等

四是政治根源制度失范造成政治体制转换

的真空地带或盲区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

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权超越司法权行政干

预过多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缺乏民主监督

行政监督制度约束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

致以党代政行政权干预经济过多存在权势过

大的官本位体制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

际形成独断专行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家长

制作风基层组织涣散无章可循的自由散漫行

为等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

出ldquo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

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

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

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rdquo[7] 287

五是文化根源消极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影响如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迷信活动官僚主

义专制主义个人特权思想趋炎附势陋习

重情轻法等思维定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讲

排场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率实际速

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社会关系

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因循守旧墨守

71

成规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事物的小生产习惯

势力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轻视科学和教育

的现象西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享

乐主义思想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

围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弊端

六是心理根源个别领导干部个性好强心理

预期过高欲望过大任意妄为唯我独尊急

功近利好走极端由于心理素质差从而自私

心理重政治免疫力差抵御腐蚀的意志薄弱

以致在ldquo钱权色rdquo三关面前经不住考验

五正当用权的方法论原则

掌权者只有在掌握领导科学规律前提下明

确权力基本适用范围和岗位职责才能确保权力

运行恰到好处只有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

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担当意识宗旨意

识从而具备良好素质的条件下公正无私地采

用科学方法才能实现权力使用的正当有效

(一)领导者必须树立权力边界限度与权力民

主监督意识

必须作风端正坚守信念党政干部要端正

工作作风ldquo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

牢 记 党 的 性 质 和 宗 旨 牢 记 党 对 干 部 的 要

求rdquo[1] 394只有坚守信念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

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坚持德才兼备的好

干部标准选拔领导干部必须体现时代发展要

求习近平提出ldquo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

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rdquo力求

ldquo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

人民群众信得过rdquo[1] 412应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将组

织培养与自身练内功相结合ldquo成长为一个好干

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rdquo[1] 416 要树立

权力边界意识赏罚分明对奖惩制度要弄清是

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奖励个人还是奖励集体

奖金来源是上级下达还是部门创收贯彻上级政

策还是另行制定对策的权限边界范畴否则会

走向两个极端或者保守落后助长懒惰或者

好大喜功欲速则不达其结果均可能导致违法

乱纪扰乱人心适得其反应当常修ldquo为政之

德rdquo孔子说过ldquo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拱之rdquo从政应当讲究政德以德润

身习近平指出ldquo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

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

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

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rdquo[1] 394并且要发挥

表率作用ldquo领导干部要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

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

管rdquo[1] 168心底无私天地宽政德端正的干部才

会经常有效地释放正能量要敢于接受群众监

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

督既要像洛克和孟德斯鸠倡导的那样用法律

约束限制行政权力以行政权力制约行政权

力又要像列宁倡导的那样发挥ldquo人民的权

利rdquo对国家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正如习近

平要求的那样ldquo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

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

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

督rdquo[1] 388在监督机制上ldquo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

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

保证权力正确行使rdquo[1] 395只有政务公开保障人

民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并让人民群众公开选举

一切公职人员和拥有罢免权让群众骨干和知识

分子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才能真正实现权

力制约和民主监督只有ldquo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

机制rdquo[9] 56才能有效避免滥用职权现象

(二)权力掌控应坚持宏观适度调控与微观适

当放开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ldquo要强化权力制约科学配置权

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rdquo[1] 395在十

九大报告中他代表党中央具体提出权力配置

策略要求ldquo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

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

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

家机构组织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

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

72

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

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

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

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

离rdquo[9] 59这为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提

出了重要方略我们应当认识到权力掌控在属

于全局和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层面事务上要坚持

一般原则基本原理上级政策及路线方针的主

导作用发挥整体协调优化组合适度调整

必要控制的功能而在属于具体个人的班组

的局部的战术性层面事务上应当适当地放开

政策灵活机动地处理个别特殊问题允许各个

体利用开放性的平台自由自主地发挥自身特长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呈现多样性发展形成各个

体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实现模式在保持

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

系统有序运行的规章制度和日常纪律范围内维

护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在动态平衡中

实现全面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使权力运用在有

收有放有利有节中发挥最佳效能

(三)权力职责应当坚持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权力适当集中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企业改

制资产重组乃至社会动乱战争危险等非常

态情况下为确定和实施重大决策进行重大改

革和重大变动需要发挥权力集中的效率但在

和平的社会常态下权力过于集中则易于形成

权欲膨胀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等现象分权恰

当实行分工负责制在各个环节上能够专人负

责堵塞漏洞在一个较大规模的单位中领导

班子要分工负责同时一些可以由具体部门负责

的事务可以下放权力强化子系统目标责任制和

自组织能力调动基层单位和员工民主自治的积

极性提高其运作效率诚如邓小平指出的

ldquo各级都要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rdquoldquo上下都

要讲究工作效率rdquo[7] 246-247当然也要注意权力

不能过于分散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形成整体合

力应当在合理分权放权过程中仍然要保持正

常有序的集中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

样ldquo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报告工

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

围内的工作rdquo[1] 396

(四)权力享用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ldquo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rdquo[1] 164一定的权力

规定了应当享有的由实际效用带来的一定利益

在职责允许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所获得的经济

政治精神等方面利益是正当的同时在社会

政治舞台上法律和道德也对一定的社会角色作

了相应的规范客观要求权力拥有者承担相应的

义务责任在权责明晰的情况下权力拥有者既

要依法办事依职务章程规定的岗位责任制做好

业务同时由于权力的位能势能高层社会关系

资本和条件的优越上层渠道通畅及惯性力作用

等优势往往可以发挥超常的功效能够解决一

般群众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权力拥有者在不违

背政治原则不增加权力使用公共成本的情况

下除了恪尽职守干好基本的份内之事外还

应当力所能及地为民分忧解难使权力的正能量

最大化应按习近平要求的那样ldquo各级领导干部

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

督当好人民公仆rdquoldquo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

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

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

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dquo[9] 23

(五)权力实施应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它要

求在选拔干部或选举人大代表时发扬民主权利加

以选举同时将群众选举的结果及提出的意见加

以集中处理形成由多数人公意公权所决定的结

果我们应当ldquo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

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相 结 合 既 充 分 发 扬 民 主 又 善 于 集 中 统

一rdquo[9] 61-62相反如果只强调民主凡事均由多数

73

人的意见决定则是一种泛民主主义最终趋向

于保守落后平均主义只强调集中凡事由个

别领导人决定也会独断专行主观武断违背

民意以致难以服众只有在民主与集中有机结

合的基础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统一才

能使选举或表决方式的最终结果获得上下一致的

认同并合乎规律地产生正效应

总之唯物辩证法关于适度原则以及习近平

倡导的权力观思想是探索领导权规律的哲学依

据党政机构依据权力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规

律完善权力职责范围的制度体系优化领导权

力的空间结构划定人权和产权保护的红线构

建科学合理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公民

权产权格局以及具体权力清单是确保权力行

为主体正当用权的先决条件领导干部明确权力

根本来源于人民增强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

感把握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正确用

权的思想前提和政治保证当权者只有牢固树立

权力边界意识遵纪守法地掌握权力上限与下限

的边界和阈限才能有节有序地适当用权避免

滥用职权只有坚持法治与德治并行底线思维

与辩证思维共用自律与他律融通标与本兼

治才能实现决策谋略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

性最大限度地释放权力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

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

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

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

方正出版社2016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

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9]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 春】

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WANG XiajianWANG Xiajian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210023))AbstractAbstract The cause for official corruption lies directly in the greed for power and vague awareness of limits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which is fundamentally attributable to the imperfect power boundary institutions A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Party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shouldthink about worst-case scenarios adopt a moderate and dialectical approach to thinking define clearly the scopesof power for the institutions and the officials strengthen oversight over the exercise of power improve the system of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and the duties of each post and the system of the list ofpower and designate properly the powers and functions for state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resources Leading officialsshould appreciate better the source limi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power master the principles of moderate useof power and consciously practice institutional norms and mechanisms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that integratesound governanc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approach to powe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Xi Jinping

74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施新州

(国家法官学院 行政审判与综合理论教研部北京 西城 100070)

【摘 要】党组是国家各机关中的领导核心因其所在国家机关在组织属性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上的不

同而在角色与功能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或差异性《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主要在共性方面进行了规定

党组需结合实际情况增加自身适应性在《条例》修订时注意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客观要求一是明确不同国

家机关中党组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明确对人才政治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并重原则二是明确授权党组制定党内

法规权限及其效力位阶为其进行自我管理的下位法规制定提供依据三是明确党组职责及党组会议的议事内

容与范围议事程序规则与方法

【关键词】党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依规治党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75mdash11

政党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中国共产党

作为具有长期领导和执政地位的政治组织还是

实现国家各机关之间协调统一的枢纽作为党的

派出机构党组则是实现这一枢纽功能的重要组

织设置也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的重要关节点体现了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

特功能及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为

了进一步完善党组制度提高党组工作的制度

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015年 5月 29日党的第十

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

组工作条例 (试行)》(以下简称 《党组条

例》)是关于党组工作的一部基础主干性质的中

央党内法规①2018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

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 (2018mdash2022年)》(以下简称《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其中涉及修订 《党组条

例》本文通过对党组功能的梳理结合《党组条

例》文本内容期望对其功能定位及功能实现方

式(议事规则等)方面的修订提出建议鉴于论

题所限及论述方便行文中的党组主要是指中央

国家机关中的党组

一角色与功能

党组作为重要关节点的一般分析

作为党的派出机构党组就是在国家各机关

【收稿日期】 2018-11-08

【作者简介】施新州国家法官学院行政审判与综合理论教研部教授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党内法

规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75

中党的小组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于小组成员

皆为该国家机关中的领导成员而且是其核心领

导成员客观上使党组成为国家各机关中的领导

核心因此它在组织机构目标任务运行方

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与党委和其他党组织有着很

大不同其关键性作用体现在其对人大政府

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诸国家机关重大事项具有

决定权党组在基本功能上的共性与在具体功能

上的个性[1]统一于党组在国家各机关中领导和执

政的具体实践因此党组是实现依法治国与依

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所谓关节点从一般

意义上说就是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依规治

党是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托从党的领导和执政角

度来说ldquo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

障rdquo党组ldquo是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

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rdquo[2]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ldquo凡是有党员领导

成员3人以上的经批准可以设立党组rdquo[3]《党组

条例》第5条第2款也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设立党组的范围即包括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

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应当

设立党组同时还规定了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机

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可以设立机关党组代

表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这是党组在角色与功能上的共性体现然

而党组的差异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是基于其

所在单位作为国家机关不同构成部分在组织属

性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上的不同因此各党组

在工作属性工作内容和领导方式上亦有很大差

异性即在其角色与功能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

我们不妨以中央国家机关中的党组为例进行分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党组是党的中央委

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设立的领

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角色和功能一方

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一般政治性质所决

定另一方面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最高权力机

关工作属性决定的就全国人大常委会而言根

据宪法第 57条规定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mdashmdash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宪法第 67条规定

了其 22项职权其中包括ldquo撤销省自治区直

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

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rdquo的权力同时具

有ldquo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

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rdquo

等权力党组作为党中央派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

机构并起到领导核心作用目的是在保证党的

政治领导和人大工作政治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保

障全国人大工作正常有效运转实现其既定工作

目标这就需要党组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同时遵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关于国家立法

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派生权力的

监督权等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这自

然就构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之个性方面

国务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国务院设立

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角色和功能

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一般政治性质

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国务院的行政管理属性决

定的国务院就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在国家政权组织中执行国

家法律从事国家政务机关内部事务和社会公

共事务管理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宪法第 89条规

定了其 18项职权其中包括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

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服从国

务院的领导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党组是党中

央派驻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党组织同样起着领

导核心的作用国务院党组同样需要遵循其政府

管理与行政运行之基本规律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最高

人民法院设立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其角色和功能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

政治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法工作属性决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

76

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

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

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

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的运行

同样需要遵循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工作规律和特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最

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其角色和功能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

构的政治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检察

院的检察工作属性决定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

督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

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检察

院是最高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

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

责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则要遵循法律监督机关的基

本规律和特点开展工作

可见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

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而言它们各自属于不

同性质的国家机关履行着不同的国家职能②因

此在其中建立的党组自然会在工作内容和工作

方式上存在差异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会

导致党组在结构功能上的差异性mdashmdash所在单位上

各自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家

机关中与其下属机关之间的关系状况也会引起党

组的这种差异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立法

机关地方人大常委会之间并无直接的领导与被

领导关系而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下级机

关之间明确存在着直接领导的上下级关系但

是最高人民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则是审级的指

导监督关系并不存在行政层级上的领导关系

那么其各自党组所面临的工作属性工作内容

和范围以及上下级党组之间的工作关系等必然也

存在着个性化差异当然在同一系统单处于不

同层级的党组之间是不发生直接领导与被领导关

系的这一原则早已确定 ③ 事实上《中国共产

党章程》(以下简称ldquo党章rdquo)第15条规定了上级

领导机关一般不干预下级组织的原则 ④之所以实

行不干预的限定是充分考虑到下级党组织所面

临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并使其保持相对的适应

性上下级党组之间更是如此但其职责的范

围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还是会因这种层级关系

的差异性产生各自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上的差异性

二共性与个性

党组功能差异性的规范分析

党组功能是指党组的职责或党组的职能和责

任由其具体角色(即其地位)所决定《党组条

例》在第 3章共 9条对党组的功能进行了明确规

定[3]基本上包括五项内容(1)关于政治领导

职责(2) 关于本单位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

(3)关于干部队伍建设(4)关于对本单位统战

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领导

(5)关于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的职责这些职责

描述了国家各机关党组在功能上共性方面的规定

性我们可以称之为ldquo一般功能rdquo即指作为党的

中央委员会指派的组织机构所承载的基本功能

根据前述规定具体包括政治领导功能重大事

项的决策功能干部管理功能领导群团工作功

能党的建设等自我管理功能等五个方面

党组的政治领导功能是指党组代表党的中

央委员会在所在国家机关中的领导和执政功能

《党组条例》第 3条规定了党组工作的原则其中

第4个原则就是ldquo坚持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本

单位领导班子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相统一把党

的主张通过法定民主程序转化为本单位领导班

子的决定rdquo[3]具体表现为(1)党组将党的指导

思想与所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实际有机结合明确

其工作目标和方向能够完成党在本领域所提出

的目标和任务(2)在政治领导过程中形成能够

集中反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符合所在

国家机关工作规律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和工作

77

方法(3)在所在国家机关工作实践中不断检验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总结经验并充实完

善这一功能集中体现了党组功能的共性特征

党组的重大事项决策功能是指党组作为决

策主体对所在国家机关重大事项作出最后决定的

权力和职责目的是保障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

贯彻落实和所在国家机关具体功能的实现正确

的决策能够引导所在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

开展促进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各自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比较而言党组的此项

功能在不同国家机关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具体

表现在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等各层面

党组的管理干部功能是指党组作为管理主

体对所在国家机关重要干部进行管理的权力和职

责目的是保障党管干部原则的实现和促进所在

国家机关干部队伍的优化干部是任何组织实现

其功能的重要组织者领导者党的干部是党的

事业的骨干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干部队

伍在素质能力上的提升和队伍构成梯队建设等

各方面的最优化因为国家各机关对干部的专业

性上有不同的要求党组的干部管理功能也呈现

出相应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通用型干部和专业

型干部的配备使用和培养等诸方面

党组领导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的功能是指

党组作为领导者对所在国家机关的统战工作和工

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管理权力和职

责这一功能是为了保障所在国家机关目标和任

务的实现也旨在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加强党群

关系但客观而言国家机关本身的行政层级设

置及其管理上层级性设置及其运行原则要求在相

当程度上遮蔽了其初衷

党组关于党的建设等在内的自我管理功能

是指党组作为责任主体对所在国家机关党组织的

建设及其具体管理的权力和职责《党组条例》第

3条规定的党组工作原则之第二条就是ldquo坚持全面

从严治党依据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开展工作

落实党组管党治党责任rdquo[3]国家各机关党组自然

都会按照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⑤来加

强此项功能这也是党组功能共性方面的内容

但在具体管理方式上有相应的差异性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党组条例》关于党

组的职责规定是党组较为共性方面的功能党组

的功能根本上在于体现党在国家机关中的领导和

执政地位正如党章总纲中所指出的ldquo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

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rdquo[4]这是由当

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但是共

性中又包含着个性差异国家各机关中的党组功

能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而具有差异性第一因

国家各机关政治地位不同其政治功能也有所不

同例如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全

国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

间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职责其他国家各机关

是其派生机关行使不同权力并向其负责因此

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这种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决定

了其功能上的差异性第二是国家各机关权力

属性不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

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行使着不同的国家权

力在权力的保障行使等方面存在不同要求

因而各自党组会相应发挥不同的功能以满足这种

要求第三是国家各机关的工作目标工作属

性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及工作方法不同第

四是国家各机关的权力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或相

互制约关系这种差异性促使党组在行使自身权

力实现其功能时需要相应遵循不同的规则或方

式这也是国家政治在法治化转型过程中所要求

的亦如党章总纲中所指出的ldquo党必须保证国家

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

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

致地工作rdquo[4]这就对党组提出了基本的政治要

求要满足这种要求就必须通过各党组具体功

能的个性化差异来实现并保障

党组功能上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其

功能的扩展这种差异性也会相应增强党的十九

大修订通过的党章在第 48条规定了党组的七项任

78

务⑥与之前的规定相比增加了两项内容一是

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

责任二是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

党员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同时对于机关和直

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由过去的ldquo指导rdquo改为ldquo领

导rdquo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所在国家机关中党组的领

导责任和管理权限这在突出党组共性功能的同

时因国家机关工作属性的不同而突显了其个性差

异尤其是在不同领域上下级国家机关党组之间的

关系上根据《党组条例》第 15条第 1款规定

ldquo实行垂直管理或者实行双重领导并以上级单位领

导为主的单位党组可以讨论决定本系统工作规划

部署机构设置干部队伍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

重要事项rdquo[3]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之

间不存在行政层级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其上下

级党组在具体功能上与其他国家机关党组就存在很

大不同而国务院及其相应部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在本系统中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其党组就具有决定

本系统工作规划部署机构设置干部队伍管理

党风廉政建设等重要事项的职责法院系统在层级

上仅有审级上的指导监督关系而不存在领导关

系上下级党组之间的关系就与前者大为不同

了⑦上述各种差异性对党组功能的实现方式也提

出了相应要求

三功能转型

党组的发展历程及其法治化要求

党组功能的实现决定着国家政治的整体效

能其功能实现方式的科学性则反映着国家政治

运行的规范化程度当代中国政治实现法治化转

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以党内法治化带动国家法

治化[5] 而党组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

为它是中国共产党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各环节中一

个独特的组织存在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形成了

以党组为中轴的ldquo双重嵌套rdquo的政治整合结

构[6] 因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首先要求实现党组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优化

即其在自身组织结构设置的科学化与在履行职责

行为上的法治化当前的这一要求当然是相对

于过去而言的为充分说明这种法治化和科学化

要求的现实性还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党组及其功

能实现方式的历史演进

党组的前身是党团最早出现在党的四大通

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中明确规定

ldquo吾党在国民党及其他有政治性质的重要团体中

应组织党团从中支配该党和该团体的活动此

种团体应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志合组之按其性

质隶属于各级执行委员会rdquo[7]党的五大通过的

《对于组织问题议决案》要求ldquo在党面前将来

又有一个问题即集中各方面的指导在工会

在农会在国民党及其他团体为着这个必须

明显组织党团严密服从党的指导rdquo同时党的

第五届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

次修正章程决案》在第十章专门规定了党团的两

项功能一是扩大党的影响二是推行党的政

策另外《关于组织问题草案之决议》也明确要

求ldquo地方支部应在工农群众组织中组织党团以

联结这些组织rdquo同时指出ldquo支部是群众中的核

心党团是受支部指导在群众中发生核心作用的

组织rdquo党的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

规定了党团组织问题党团的目的是ldquo争取该组

织内的大多数分子在自己影响之下rdquo同时要求

ldquo一切党团工作必须在各该非党的劳动群众组织章

程与决议范围之内进行rdquo⑧这就提出了党团与非

党的劳动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处理原则即党

团的工作不能超然于所在的群众组织之上党的

六大通过的党章专门规定了党团进一步明确了

其具体任务即ldquo加强党的影响实行党的政

策并监督党员在非党组织中之工作rdquo这就扩展

了党团的功能即加强对非党组织中党员的管

理当然党团的任务决定了党团的工作原则

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除了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党团的结构与

功能及其具体运行方式还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客

79

观影响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党在恶

劣环境中形成了一元化领导方式其基本点是

ldquo党的中央局及地方党委为各该地区的最高领导机

关统一各地方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中央局及

各级党委的决定指示同级政府的党团(后为

党组)军队的军政委员会以及民众团体的党团及

党员均须无条件地执行rdquo[7]这就决定了其职责

的履行完全是行政命令式的到了党的七大党

在局部执政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党团的运

行方式也要相应变化在名称上党团改为党

组七大通过的党章在第九章专门规定了《党外

组织中的党组》对党组设立的条件和范围进行了

规定对党组的任务则表述为ldquo在各该组织的领

导机关中指导党员为加强党的影响实现党的政

策而工作rdquo⑨ 事实上又恢复到党的五大时的规

定更加强调党组的领导功能而非其管理功能

了同时对于如何处理党组与相关党的支部的

关系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作了

进一步说明明确了党组任务的特殊性并指出

在ldquo必要时并得指导该机关中的党的支部动

员该机关中一切党员来协助自己的工作rdquo⑩可

见当时党组的工作方式是按照党内传统和惯例

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实现全面执政为了尽快

建立国家政治体系并克服各种困难中央在 1949年 11月作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

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

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要求ldquo国家各机关

的领导人员中包括许多非党民主人士按照党组

系统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通过党组在政府部

门实现党的政策和决定并加强党员干部和非党

干部的团结rdquo[8] 174首次在全国政权机关中设置党

组客观上促进了新生政权的成长和发展随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ldquo五四宪法rdquo的

颁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掀开了新的篇

章同时新生政权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官僚主

义等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克服这需要党组的任

务及其工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八大党章在第九章

专门规定了《党外组织中的党组》其中第59条规

定了党组的五项任务104877810486491048659把ldquo巩固党和国家的法

律rdquo作为党组的任务表明党组在履行职责时开

始在治国理念上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历史挫折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在第

九章专门规定了党组的设立地位构成和任

务 104877810486491048660其中第46条规定了党组的任务ldquo主要是负

责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

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党组织的工

作rdquo[4]关于党组的设立规定ldquo在中央和地方国

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或其他

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rdquo到党的十三大

修改党章时修改为ldquo可以成立党组rdquo即将这一强

制性规定改为建议性规定原因在于党的十三大

报告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其中核心思想

是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并提出ldquo党应当保

证政权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应当充分尊重而不是

包办群众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rdquo为此明

确ldquo政府各部门现有的党组各自向批准它成立的

党委负责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统一和效能要逐

步撤销rdquo[9]其本义是希望通过抛开党组织传统运

行习惯和方式来实现国家各机关自身工作的规范

化和科学化但是这显然是削弱了党的领导原

则不仅不符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要

求也客观制约了国家机关功能的实现于是在

1989年之后党组又陆续得到恢复在此基础

上党组又经历了一个不断加强和完善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其功能的不断增强和领导核心作用的

强化1992 年党的十四大修改的党章恢复了十二

大党章对党组的规定对党组的任务增加了两项

内容一是ldquo负责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

群众rdquo二是ldquo指导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rdquo并

明确ldquo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工作

部门可以建立党委rdquo[4]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强

调了ldquo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rdquo同时强调了党组

管理干部的职能104877810486491048661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修改的党

章沿用了十六大党章的表述

8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

略部署和具体实施规划极大促进了党组在结构

与功能上的优化(即其科学化与法治化)因为

ldquo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

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

义法治全会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lsquo三统一rsquolsquo四善于rsquo并做

出了系统部署rdquo[10] 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重要关

节点的党组在目标任务结构功能运行原则和

行为方式上都需要进一步法治化于是《党组条

例》应运而生第一次用基础主干性中央党内法

规的形式对党组的设立职责组织原则议事

决策和责任追究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初步满足了

党组及其运行法治化与科学化的规范性要求党

的十九大修改的党章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的功能

在新时代对党组提出了新要求也体现了对《党

组条例》进行修改的紧迫性

四功能定位及其依据

对《党组条例》修订的建议

优化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目的是实现党的

目标和任务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当

然面对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具体条件党组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因此《党

组条例》在修订时应注意到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

两方面的客观要求据前述分析党组的功能是

由其作为党组织体系(党中央)派出组织和所在

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一双重角色所决定的党

组功能定位就需要建立在党组织运行原则和所在

国家机关运行原则基础之上因而党组作为党

中央的派出机关在外代表党中央不折不扣地贯

彻执行党中央业已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

作为所在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首先要确保所在

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既定目标的实

现并遵循所在国家机关工作属性所决定的工作

原则和基本规律基于此修订《党组条例》时

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不同国家机关党组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党组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

则党组的组织执行力和运行状况直接体现着党

在各领域的领导形象和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

的领导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

力就要加强党组建设并提升其工作效能为

此党组就要结合所在领域实际运行情况和基本

特点及其要求有效开展工作既要将党的大政方

针路线政策贯彻到位又要保障本单位本部门工

作目标的实现如前所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

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分别履

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包括立法权任免权决

定权等)行政权和司法权等不同权力遵循着立

法行政和司法等不同工作规律因而其工作运

行机制亦不同 104877810486491048662 相应地党组要发挥领导核心

功能就需要结合其所在领域或部门的工作实际

及其规律要求开展工作明确自身职责范围总

结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工作内容和方法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在领

导人大工作政府工作和司法工作以及群团工作

和社会工作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人大

工作规律政府工作规律和司法工作规律等有了

深刻认识应该在总结这些规律认识和工作经验

的基础上对不同党组的工作规定出各自具体的

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

因此党组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是由其工

作内容决定的它们所要决定的若干重大问题分

属于不同工作类型并具有不同工作性质其解决

方式也就存在不同的原则要求这些原则要求要

体现在党组会议与所在单位工作会议的关系处理

上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处理好党组会

议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之间的关系委

员长会议由常务委员会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

书长组成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104877810486491048663而

党组的领导和执政功能直接体现在对这些重要日

常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上国务院党组最

高人民法院党组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都要通过

81

处理好党组会议和机关业务工作会议的关系来展

现其领导地位能力和水平就二者的关系而

言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原则做好本职工作是

基本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为了做到这一点党

组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应在对第 10条第(二)

项所规定的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

安排等进行专业化区分进而明确规定专业化而

且针对性的决定方式哪些需要按照党内民主集

中制原则哪些需要多数原则哪些需要党组进

行决策哪些需要扩大范围进行决策这就需要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处理好党组会议与相关

工作会议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建议在《党组条

例》第 3条增加一项内容即ldquo坚持实事求是

尊重本单位工作所遵循的基本规律rdquo

(二)明确授权党组制定党内法规权限及其效

力位阶

上述党组所制定的规则规定办法细则

当然属于党内法规范畴但是它们在效力等级

上究竟是属于哪个层级的党内法规呢在具体类

型上又属于哪一类型的党内法规呢例如在现

实政治生活中2016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曾颁

布 《中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规则 (试

行)》对最高检党组的工作职责原则制度

程序监督责任和党组自身建设作出了明确规

定这是ldquo最高检全面系统规范党组工作的首个文

件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4全国人大设立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党组和全国人大机关党组其机关党组也于

2017年6月28日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全国人大机关党建工

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实施办法》

等根据其基本属性它们当然属于党内法规范

畴但若问它们是否属于中央党内法规这就首先

需要明确中央党内法规的内涵与外延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以下

简称《制定条例》)第 2条对党内法规的概念界

定104877810486491048665党内法规可以分为三个效力层级即中央

党内法规中纪委和各部门党内法规以及地方党

内法规构成了ldquo1+4rdquo 纵向上的效力位阶[11]

可见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党的中央组织以

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

区直辖市党委而中央党内法规制定主体就是

党的中央组织因此要搞清楚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等各党组所制定的党内法规是否属于中央党

内法规就要搞清楚党组本身是否可以称为党的

中央组织根据党章第3章的规定党的中央组织

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中

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党的中央军

事委员会而第2章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其中第

13条第3款规定ldquo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可

以派出代表机关rdquo上述各党组属于党的中央委员

会的派出代表机关形式之一它们在具体结构与

功能上显然不能与党的中央委员会相提并论并

不具有中央党内法规制定主体资格因此上述

任何一部党内法规也自然不属于中央党内法规

但是上述各党组工作所辐射的领域则是全

方位的其党内法规的实际约束力在范围上又是

全覆盖的鉴于党组制度直接关乎党的领导执政

方式及其能力水平这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以

保障党组的领导核心功能及其实现因此应明

确授权党组制定自我管理和所属领域党内法规的

权限建议《党组条例》第 10条增加一项内容

即ldquo可根据单位工作属性规律和特点制定符合

党组织建设需要的党内法规rdquo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为党组制定自身范围内的党内法规提供直接依

据当然此类党内法规既不属于中央党内法

规也不属于中纪委和中央各部门诸如中央组织

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央对

外联络部中央政法委等中央部委机构所制定的

党内法规更不是地方党内法规我们可以称之

为ldquo派出机构党内法规rdquo其效力仅限于其派出机

构及其所在单位系统之内这一点可以在《制定

条例》修订时呼应一下

(三)明确党组职责及党组会议的议事内容与

范围议事程序规则与方法

82

党组的职责包括总的政治领导责任和其他具

体职责两部分因为党组是中央设立的领导机构

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首要职责当然是履行好

政治领导责任即ldquo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

落实的重要作用rdquo[3]同时《党组条例》第 10条

至第 16条所规定的具体职责诸如领导并加强人

才队伍建设领导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领导从

严治党的职责等等都是其共性方面的要求

而忽略了其个性化差异我们以党管干部原则和

人事任免决定权的关系为例《党组条例》第11条强调党管干部原则第24条第2款规定ldquo党组讨

论决定人事任免事项应当严格按照《党政领导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执行rdquo[3]尽管现有规定

隐含着关于ldquo人才rdquo的专业化要求但在部分领

域的具体实践中对其专业性的要求往往会因各种

原因被忽略掉了这与专业化分工的现实工作需

要是相背离的如何在坚持干部管理的政治原则

时还能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要

求这一点需要在《党组条例》中进行明确国

家各机关相应的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和司法工作

都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对其工作者也就有了专

业性限制鉴于此建议在《党组条例》第 11条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定中明确对人才的政

治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并重原则将党管干部原

则和专业化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党组条例》在第5条第6条第7条规定了

党组的设立和对党组书记的要求第 17条则对党

组书记职责进行了规定从上述规定的具体内容

来看对党组书记这一ldquo关键中的关键rdquo角色仅

规定了一般性要求而缺乏基于相应工作和职务

专业属性上的限定性要求诸如在工作经历知

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定为有利于所在单位开展工

作及其工作目标的实现建议在第7条增加如下内

容即ldquo党组书记应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阅历和

教育背景rdquo

党组是所在单位的决策中枢讨论并决定所

在单位重大问题党组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就

显得十分重要尽管《党组条例》对此也进行了

规定例如第23条至第27条规定了议事决策的基

本程序和原则然而这些规定也仅是总体性要

求忽略了党组在立法工作行政工作执法工

作和司法工作中决策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在相

应条规中增加如下表述ldquo根据具体工作的基本属

性规律和特点要求进行科学决策rdquo以保障其单

位工作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建议在第

10条增加一款ldquo对于不同类型的重大问题应采

取不同的讨论和决定方式rdquo这样就可以兼顾到党

组决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以适应其功能实

现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要求

综上所述党组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优化需

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党组条

例》 的制定本身就是这一优化过程的阶段性成

果不仅促进了党组在领导和执政方式上科学化

和法治化还增强了其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和水

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ldquo依法治国与依

规治党有机统一rdquo并要求ldquo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

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rdquo[12]我

们知道《党组条例》既属于党的建设(主要是党

的组织建设)方面的中央党内法规又属于党的

领导法规制度因此对 《党组条例》 进行修

改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政治在实现法治化转型的

过程性要求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础性支

撑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党组建设进而推进党内民

主和党内法治的要求为实现依规治党提供制度

性保障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统一于当代中国政

治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法治化进程之中

注 释

①《党组条例》规定了党组设立的条件范围原则和职责等

内容是党组设立和运行的总依据总遵循其中第2条界

定了党组的概念即ldquo党组是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

导机关中设立的领导机构在本单位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载《人民日

报》2015年6月17日第2版

②另外还有在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组其角色

和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也充分体现着党的领导功能

本文仅讨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党组

83

③例如邓小平曾在《党和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指出ldquo上

下级党团不发生关系rdquo参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

④具体表述是ldquo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

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在通常情况下要征求下级组织的

意见要保证下级组织能够正常行使他们的职权凡属

应由下级组织处理的问题如无特殊情况上级领导机关

不要干预rdquo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载《人

民日报》2017年10月29日第1版

⑤ldquo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

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rdquo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

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第1版

⑥第 48 条规定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

从严治党责任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

管理工作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党员

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团结党外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

家交给的任务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中

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

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

29日第1版

⑦但是关于人财物省级统管司法改革就要求上下级法院

的省内垂直管理高级法院的党组就有了相应类似的职

责同时当前司法改革正在攻坚阶段上下级法院的关

系还应根据改革需要在不同工作领域进行细致划分

⑧ldquo党团乃是隶属于各该级党部的一种组织受各该级党部

的指导机关指挥他没有自己组织的系统和指挥系统上

级机关中党团决不能直接指挥同一团体中下级机关的党

团(如铁总的党团决不能直接指挥各铁路工会的党团全

总的党团不能指挥各省总各全国产总的党团等)但决不

因此而妨碍工农会的独立的组织和指挥系统就是说工

农会上级机关可以受该党团的影响而指挥下级工农会

然并不能由上级党团直接出面指挥下级党团同时下级

党部对于其所管辖的党团指导必须根据于上级党部对

各项工作的方针使其能与上级党团的行动相合rdquo参见

《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党的六大通过)

⑨七大党章第60条规定ldquo在政府工会农会合作社及其他

群众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凡有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三人以

上者即成立党组党组的任务是在各该组织的领导机关

中指导党员为加强党的影响实现党的政策而工作rdquo

⑩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一九四五年五月在中国共

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明确指出ldquo各级政府

机关及其他机关中党的支部应直接由同级党的委员会来

领导这种机关支部不应该代替党组的工作党章规定

这种机关中的党组由在该机关中负责的党员来组织有其

特殊的为党的机关支部所不能代替的任务党组在实现自

己的任务有必要时并得指导该机关中的党的支部动员该

机关中一切党员来协助自己的工作rdquo

104877810486491048659《中国共产党章程》(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国共产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第59条规定ldquo在这些组织中负

责实现党的政策和决议加强同非党干部的团结密切同群

众的联系巩固党和国家的法律同官僚主义作斗争rdquo

104877810486491048660党的九大和十大在党章中取消了党组的规定直到党的

十一大通过的党章才重新恢复了关于党组的规定第14

条第2款规定ldquo在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中应设立党组

中央一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党组成员由党中央指

定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党组成员由相当的

党委指定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八日通过)

104877810486491048661第四十六条规定ldquo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

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

立党组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

工作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rdquo见《中国共产党章

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2

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04877810486491048662另外在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组其角色和功

能也有不同的要求

104877810486491048663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处理的常务委员会重要日常工作包括

四项(一)决定常务委员会每次会议的会期拟定会议议

程草案(二)对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和质询案决定

交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

议审议(三)指导和协调各专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四)

处理常务委员会其他重要日常工作参见《中华人民共

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载中国人大网http

wwwnpcgovcnwxzlwxzl2000- 1206content_4425

htm2018年8月29日最后浏览

104877810486491048664《中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规则(试行)》专章明确了

更合党组工作要求和内容的7项工作制度细化了议事决

84

策决策执行决策复议事项督办文稿审签5个方面的

工作程序规范了更具最高检特色的及时备案监督党组

集体监督领导亲自监督建立台账监督群众评议监督

等 5 个方面的工作监督参见《最高检颁布党组工作规

则 党组职责范围内事项个人无权决定》载《法制日报》

2016年5月19日第1版

104877810486491048665《制定条例》第2条规定ldquo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

规章制度的总称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

(中共中央2012年5月26日印发)载《中国共产党党内法

规选编(2007-2012)》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陈尤文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运作模式与机制建设

[J]社会科学2005(11)

[2]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

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5-29

[3]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

06-17

[4]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

[5]施新州当代中国政治体法治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基本

特征[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6)

[6]吴晓林郭慧玲党组政治研究ldquo双重嵌套rdquo的政治整合

结构[J]探索2016(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1921mdash1949)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2 卷

(1949mdash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

[11]宋功德坚持依规治党[J]中国法学2018(2)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责任编辑 赵 春】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mdashmdashmdashmdash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mendment to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mendment to RegulationsRegulations

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HI XinzhouSHI Xinzhou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nd Theory National Judges College(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nd Theory National Judges CollegeXicheng BeijngXicheng Beijng 100070100070))

AbstractAbstract Party leadership groups are the leadership cores in state institutions They differ in roles andfunction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features purposes and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As the Regulations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inly makes provisions in terms ofcommona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amendments to it First clarify the work principles that different Partyleadership groups should follow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mphasis on both political and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personnel should be added to Article 11 on provisions of strengthening personneldevelopment so as to combine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supervising officials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fessionalismSecond empower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o formulate internal rules and clarify its effectiveness level so as toprovide the basis for it in formulating lower rules of self-supervi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be explicitly authorized to establish the ldquointraparty regulations for the resident agencyrdquo in provisions on thebasis for formulating lower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self-supervision Third define clearl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and specify the contents scopes procedures and methods of the meetings

Key WordsKey Words Party Leadership group Regulations 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85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席军良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关键是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

色党建品牌创建思路不仅能解决传统党建模式ldquo四化rdquo问题而且为国有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打造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关键是要处理好ldquo做实rdquo与ldquo做活rdquo的辩证关系具体体现在做好ldquo加法rdquo构建有

效对接机制做好ldquo减法rdquo构建有效消解机制做好ldquo乘法rdquo构建有效共建机制做好ldquo除法rdquo构建有效适

应机制由此实现将自上而下的方向把控与自下而上的参与有效的对接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有效联动确

保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86mdash06

2016年 10月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

设工作会议上指出ldquo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

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

lsquo根rsquo和lsquo魂rsquo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rdquo[1]

所谓ldquo独特优势rdquo就是要通过坚持和加强党对国

有企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党组织建设融入到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过程之中进而实现建立中

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实现以上目

标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ldquo全面解决党的领

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rdquo

那么如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ldquo四化rdquo难题

又如何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实现建立中国特色现代

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呢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

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文献探讨从具体问题到品牌建设

习近平明确了国有企业党建的ldquo四化rdquo难

题研究者大多就ldquo四化rdquo难题中的具体问题及

其化解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是国企党建具体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重

点探讨某一具体难题如李征认为国企党建ldquo边

缘化rdquo主要表现是党的组织在企业组织体系中的

地位难以保障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责任难以落实

和党务工作力量不足[2]朱珊珊提出存在ldquo两个不

到位rdquo即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不到

位[3] 陈民强从责任落实不到位基础管理不扎

实人员配备不充足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制约国企

党建活力的因素[4] 章治国分析了制约国企党建

【收稿日期】 2018-11-01

【作者简介】席军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西部国情研究中心专职教师政治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ldquo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新时代党建工作品牌研究rdquo课题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86

的四大瓶颈即思想认识障碍体制性障碍机

制性障碍和内生动力障碍[5]黄文生从思想认识

公司治理党建预生产融合党员能力干部职

工ldquo获得感rdquo等六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国企党建存

在的问题[6]

二是问题导向的国企党建解决思路研究潘

桂妹提出了ldquo双管齐下rdquo的创新思路即创新国

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国有企业党建

工作的内容载体[7]王新文则认为应结合自身特

点突出实践特色发挥制度驱动载体推动

典型带动党群互动等ldquo四动效应rdquo来增强党建

工作的执行力活力感召力和凝聚力[8] 陈民

强认为积极探索增强国企党建活力的有效途径主

要有提素质树正气增活力塑形象鼓干

劲[9] 黄文生提出从思想引领党的领导与完善

公司治理统一党建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稳定

的深入融合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

干部职工和社会大众有ldquo获得感rdquo时代创新等六

个方面进行强化[10] 于芳则提出从创建ldquo学习

型rdquoldquo创新型rdquoldquo活力型rdquo廉洁型rdquo党组织的角度

化解党建难题[11]刘宝增提出要在党组织发挥作

用ldquo组织化rdquoldquo制度化rdquoldquo具体化rdquoldquo制度化rdquo上下

功夫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

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12]

从当前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大都集中于

从问题的剖析中寻找国企党建发展的思路可以

认定为是以问题为统率的解决思路这些研究是

以问题为导向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很容易

陷入就问题研究问题的局面从而缺乏系统性的

思考同时国有企业发展上有着很强的ldquo经济

优先性rdquo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通常很难将党建与

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这显然难以适应国有企业发

展的要求时代呼唤一种新的党建工作模式来解

决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内在机

制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迫切

需要以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适应性的工作思路构

建新的国企党建发展模式以党建特色品牌为统

领的工作模式应运而生

首先党建品牌创建能够为国企党建工作注

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党对

国有企业的领导ldquo一以贯之rdquo同时又要ldquo紧紧围

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

化边缘化问题rdquo之所以会出现ldquo四化rdquo问题

就在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否能够不断适应企业

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适应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

领导的需要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命题国有企业党建

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现象应用符合国有企业

发展的新党建理念用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的思想代替旧有的理念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与时俱进党建品牌创建作为新的时代理念和工

作思路能够为国企党建注入新的活力也必然

能够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其次党建品牌创建能够成为新时代加强国

企党建的抓手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国有

企业制度的有效保证党建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

工程它既涉及到国企党建中一般问题的解决

而是更重要的是引入新的要素新的机制来实现

国企党建新的突破正所谓ldquo人叫人干人不干

机制催人人不闲rdquo在新时代党建品牌创建着力

于通过有效机制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治理实现有机

融合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现有机结

合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实现有效统合突破

ldquo党建乏力党建低效rdquo的困局由此它必然成

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国企的有力体现

也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目

标在企业的有效表现相比于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的党建工作思路品牌创建思路更具有战略性

系统性和发展性

二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基础保障

与推进要素

党建品牌创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

长期的建设过程不过如果国有企业能够形成

自身独特的党建品牌那么在推进新时代国有企

87

业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为国有企业党建品

牌的创建提供了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不

仅是必要的而且需要不断提升

(一)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必要保障

党委领导有力是品牌创建之ldquo心rdquo国企党建

品牌创建需要坚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核心其中党

委领导是新时代品牌创建之ldquo型rdquo坚强有力是新

时代党建品牌的ldquo魂rdquo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

新时代国企党建品牌创建中党委坚强有力的领

导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导上也体现在品牌创建全

过程的有效支持上 (如资源动员人力支持等

等)同时党建品牌创建有一个相应的过程这

不仅要求党委领导坚强有力也要持续用力这

就意味着保障品牌创建的成功必须紧紧依靠国

有企业党委来持续提供资源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红色挖掘有方是品牌创建之ldquo根rdquo习近平指

出ldquo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因

为其内在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

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是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要

让旧居旧址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把红

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

传承好rdquo国有企业要打造自身的党建品牌必须立

足于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其中ldquo红

色rdquo是内涵要发现能够体现国有企业所在区域

特色行业特色的红色资源这是把党建工作成

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前提基础ldquo挖掘rdquo是要

求不仅要了解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还要深度

挖掘红色资源的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在了解

ldquo表rdquo的基础上实现对ldquo里rdquo的把握真正明确红

色资源的厚度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将红色资源与

国有企业的业务发展实现有效对接

调查研究有度是品牌创建之ldquo法rdquo2013年 7月 23日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

会时强调ldquo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

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

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

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rdquo国企党

建品牌建设需要加强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在

形式上体现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在层次上体

现为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只有在对内上进行全

方位的深度调查才能明确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才

能真正将问题纳入到党建品牌创建中予以解决并

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只有在对外上进行多层面的

纵深调查才能明确本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亮点

和特色不至于ldquo人云亦云rdquo在经过深入对内

对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深度的研究才能有的放

矢也才能够确保创建的品牌符合企业所需时

代所要

制度保障有效是品牌创建之ldquo表rdquo在国有企

业党建品牌创建中除了党委的核心领导把握方

向和进度红色资源的有效挖掘作为核心内容

外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在一个时期内

能够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就需要在企业

内部建立或形成一种制度使品牌创建运转起

来首先需要有上下贯穿的有效组织体系执行

品牌创建工作党建品牌创建是一个系统性工

程涉及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要克服资源整

合的难点必须要组建执行有力的机构其次需

要赋予党建工作部门以有效的横向资源整合能

力国企党建工作虽不仅仅是党建工作部门的职

责但在同一个层级必须要由党建部门或党建专

干来组织党建工作交流内部支部间的党建联动

都需要党建部门来协商和组织同时对于公司

层面的党建工作部署都需要依靠党建工作部门

来有效落实最后需要有规划性的时间保障

这个时间保障必须要紧凑且有一定弹性空间过

于紧凑就难以提炼出特色亮点而变成任务性的申

报过于弹性则可能因为管理力度不够而陷入构

建无效的困境破除这两者需要国有企业在制度

上形成一种三年或五年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党

建工作目标将品牌建设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二)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可能条件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品牌创建的政治基础

8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ldquo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

中党是领导一切的rdquo[13] 20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

顺应时代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的

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ldquo长子rdquo

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形势下推进党建品牌创

建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企业发展

要求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个大势下国有企业

才有坚定的政治基础将党建工作切实转化为自身

的发展动力才能将党建工作真正融入到业务工

作中实现党建引领发展党建推动发展的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品牌创建的社会基

础习近平强调ldquo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

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rdquo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

要内容也将成为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社会

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庄严宣告

ldquo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

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rdquo[13]在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的时代背景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理念

指引下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迎来了新的ldquo东

风rdquo必须要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保

障人民共同利益的政治任务实践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要义

ldquo党建+rdquo项目是品牌创建的有效载体形式

党建品牌创建不是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由点到面

逐步推进的过程要把党建品牌创建的成本和风

险降到最低就需要借助有效的载体当前在

国有企业中广泛实行的ldquo党建+rdquo项目就是一种有

效载体首先ldquo党建+rdquo项目鼓励国有企业员工

努力结合自身支部部门特色进行ldquo党建+业务rdquo

的深度融合进而提炼出部门性局部性的亮

点是一种由下而上汲取智慧的有效方式也充

分激发了国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二ldquo党建+rdquo项目的推进不是封闭性的而是

开放的它强调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融合有

助于形成以部门为基础或以党建内容为基础的多

元联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调动多方力量与资

源实现党建有效目标的重要形式

三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

从理念上来说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过程既

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过程也是践行建立中国

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过程这就要求一方面

要将党建品牌做ldquo实rdquo只有ldquo做实rdquo才能实现党

的领导全面加强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将党建品

牌做ldquo活rdquo只有ldquo做活rdquo才能将党建特色优势转

化为国有企业发展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建立中国

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

ldquo实rdquo与ldquo活rdquo具有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ldquo实rdquo是ldquo活rdquo的前提

基础也是ldquo活rdquo发挥和发展的载体也就是说

ldquo实rdquo是ldquo活rdquo的根基所在如果没有党建品牌建

设的ldquo实rdquo那么就不会有党建品牌建设更好的

ldquo活rdquo而ldquo活rdquo能够更好地做好ldquo实rdquo也能够为

ldquo实rdquo助推动力为党建品牌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

蓝图创造活力党建魅力党建和辉煌党建如

果没有ldquo活rdquo那么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建设就很难

有更好的发展党建之ldquo实rdquo可能略显僵化缺乏

应有的生机与活力ldquo实rdquo与ldquo活rdquo的辩证关系

从实践上来说是要找到有效思路统筹党的全面领

导与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目标并将其体现

到公司治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要做好四ldquo法rdquo

(一)做好ldquo加法rdquo构建有效对接机制

国企党建工作从来就不是附属而是有效引

领力量在新时代的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建设上

需要牢固树立ldquo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

展rdquo的工作理念应当明确的是国企党建发展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方向性把控又需要自下而上

的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明确

在把握方向的基础上创造有利条件有效路径将

党员的能力发挥出来把党员的能量聚合出来

这是纵向关系层面对接机制的构建在横向关系

层面要打造党建与企业治理的有效对接机制

在国企党建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党建与生产经营

ldquo两张皮rdquo的现象以至于出现ldquo说得最重要干

得不重要忙得什么都不要rdquo的局面党建要真

89

正成为企业治理和发展的核心引领力不能靠硬

性的匹配而是要做柔性的对接应该说最重

要的是将确定的党建品牌核心要素引入到对国有

企业治理与发展的问题分析中在实践上要以问

题为统领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上的实用性意

蕴由此才能真正以党建工作实效推进业务工作

的落实具体来说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思

想上的融通将红色资源与企业服务宗旨卓越

企业文化相结合构建体现ldquo地方特色型发展指

向rdquo的党建精神增强企业以ldquo人民为中心rdquo的

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二是工作上的融

合推进党的建设与企业的组织领导运行管

理制度保障责任落实绩效考核等方面相结

合实现融入发展抓党建进入管理起作用三

是实践上的融汇谋求共产党员的先锋意识与普

通员工的职业规划结合坚持党员素质提高与企

业骨干培育相结合构建体现ldquo人的全面发展目

标rdquo的党建特色

(二)做好ldquo减法rdquo构建有效消解机制

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应是为了党建而党

建而应坚持直面问题的党建解决思路在新时

代党建品牌创建过程中必须直面国有企业面临

的ldquo弱化虚化边缘化和淡化rdquo问题构建有

针对性的消解机制一是构建党建弱化消解机

制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党委领导能力有限造成

的领导不力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弱等党建不力

问题在新时代以红色资源构建党建品牌过程

中要着力通过精神宣传实践感悟特色主体

活动等方式结合定期与不定期党建工作专业化

能力培训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着力破除企

业党的领导和建设ldquo弱化rdquo问题着力打造ldquo引

领式党建rdquo二是构建党建虚化消解机制针对党

建内容较虚党建工作ldquo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

要忙起来不要rdquo的困局要着力在ldquo软任务rdquo

上采取ldquo硬办法rdquo坚持ldquo虚工实做rdquoldquo虚事做

实rdquo的原则创新党建内容尤其是将红色资源

通过党员干部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工作方式作

为加强党建的载体打造ldquo接受性党建rdquo三是构

建边缘化消解机制针对国有企业党建中存在的

ldquo克服中心工作业务工作为主党建工作为辅rdquo

思维造成的党务工作形式化党组织工作行政化

现象必须明确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模

式呈现的不适应性导致的边缘化问题新时代国

有企业党建创建中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

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员工需要和红色党建资源进

行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工具践行网上

自主学习网上党性体检通过ldquo智慧型党建rdquo

破除边缘化难题四是构建淡化消解机制针对

部分国有企业对党建工作不上心党组织生活不

健全现象以及存在的ldquo无党员班组rdquoldquo有党员无

组织rdquo的问题必须明确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

领导解决党建淡化问题

(三)做好ldquo乘法rdquo构建有效共建机制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是ldquo闭门式rdquo党建而

是要紧紧围绕企业ldquo为人民服务rdquo的宗旨突破

党员家庭社区组织之间的界线将八小时

工作制内的工作与八小时工作外的生活结合起

来实现多元互动形成乘数效应实现有效共

建一是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

下切实明确国有企业为人民的宗旨以人民需

求为先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搭建起

人民群众与企业的良性服务关系模式二是在国

有企业工作中既需要明确党员的义务在急难

险重任务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需

要明确党员的权利尊重党员的权利从个人成

长上人文关怀上让党员充分感受到企业的ldquo温

度rdquo唯有如此才能迸发出党员对企业发展对

国企党建的真实认同三是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建

设中除了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之外更应强

调党组织之间的互动联创构建不同党支部能够

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有效制度机

制由此组织也就形成了集合效应从而能够

产生集合乘数推动党建品牌的形成发展和ldquo落

地生根rdquo

(四)做好ldquo除法rdquo构建有效适应机制

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

90

以采取上下循环提升的路径一是公司的统一品

牌应是在充分总结提炼各个党组织支部的党

建亮点或品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品牌二

是在公司提炼形成统一的党建品牌之后各个党

组织支部应在统一品牌体系之下进一步发展具

有自身党组织支部特色的子品牌并能及时根

据业务需要不断推动自身党建的发展如此需

要构建经常性的反馈提升机制即通过探索充分

发挥厂党组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交流平台通

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制度化互动

机制以破除ldquo有品牌无优势有党建特色

无品牌亮点rdquo等问题三是要着力构建差异化适

应机制针对国有企业老员工中年员工和青年

员工不同特点以差异化发展需求的满足来构筑

差异化的党建策略形成党建发展的强大支撑力

量充分把握老员工求ldquo安rdquo中年员工求

ldquo稳rdquo青年员工求ldquo进rdquo的不同需求制定有针

对性的发展计划如对青年员工要有明确的成长

轨迹图让青年员工在企业有盼头事业上有奔

头以有效的需求适应作为人文后盾再充分发

挥老员工的经验中年员工的能力和青年员工的

干劲形成老新相济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法

四是要着力构建有效的岗位适应机制党建工作

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最重要的是配备好党建

人才队伍一方面是真正选拔思想好能力强

热爱党建工作的企业员工从事党建工作而不是

强制性派任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

制即明确党建工作人员的晋升渠道并保障

ldquo能上能下能进能出rdquo如此才能有效破除党建

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确保党建工作由优秀人才

抓的局面

结 语

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适应了问题解决之

需时代发展所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品牌创

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

过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全员动员全程参与逐步

构建的品牌创建的过程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政

治任务而是自上而下的方向把控与自下而上的

参与有效的对接不仅是企业党员干部的内部动

员过程而是企业内外部有效联动的结果如

此不仅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ldquo弱

化虚化边缘化淡化rdquo的问题得到系统解

决而且以品牌创建过程对公司进行了有效动

员以品牌创建引领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将有助于国有企业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中国特色现

代国有企业制度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

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开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0-12

[2]李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边缘化问题探析[J]中共天津

市委党校学报2018(3)

[3]朱珊珊从问题入手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J]中国党

政干部论坛2018(4)

[4]陈民强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 前

线2018(1)

[5]章治国如何解决制约企业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J]中

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6)

[6]黄文生把国企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J]理论视野

2017(1)

[7]潘桂妹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J]湖南

社会科学2010(5)

[8]王新文发挥ldquo四动效应rdquo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青年记

者2013(8)

[9]陈民强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 前

线2018(1)

[10]黄文生 把国企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J] 理论视

野2017(1)

[11]于芳新常态下强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J]财经问题研

究2016(6)

[12]刘宝增推动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ldquo三化rdquo[J]中国

党政干部论坛2018(3)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 春】

(下转至第129页)

91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

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陈 曦

(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6)

【摘 要】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个人救赎与社会革命的共存在革命中被隐匿的性别问题让许多女性

在革命道路上寻求自身独立时不得不面对来自性别的焦虑被称之为ldquo革命祖母rdquo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向警予也因此陷入了革命工作ldquo男同志与女同志rdquo的性别分工以及婚恋与革命的双重女权焦虑之中基于

向警予女权焦虑的两个方面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中共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的文本梳理发现中共党内

妇女工作者一方面通过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争取妇女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党内男性主流话语建

构女性主体性身份另一方面以女性立场建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关系来消解婚姻家庭中的传统

性别角色塑造在中共妇女工作实践中建构了ldquo妇女群众rdquoldquo妇女事业rdquo等具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特色的话语体

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女权焦虑话语建构中共妇女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92mdash07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下20世纪 20年代的中国进入到近代社会思想最为激荡和变革

的时代期间中国思想革命从反封建伦理强

调个人价值的ldquo纲常革命rdquo到1923年转变为以集

体主义为导向的ldquo制度革命rdquo中国妇女运动目标

设计也从ldquo宜家善种rdquo的国民母家国同构的女

国民进入到反对纲常伦理呼唤个人情欲的觉

醒之后随着ldquo革命rdquo统领一切的集体主义兴

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唯物史观也随之进入

妇女解放运动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

国化进程尽管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妇女理论建

构总体上保持与中国社会变革同步但中国女性

主体性意识不断地自我觉醒并没有将两者合二为

一被称之为ldquo革命祖母rdquo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

命家向警予在女权道路上的ldquo焦虑rdquo映射出两

性在国家民族革命洪流中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述

说促使我们探究党内妇女工作者是如何在男性

主流革命话语中建构革命女性的主体身份并在

党内妇女工作实践中开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收稿日期】 2018-11-01

【作者简介】陈曦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ldquo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rdquo(项目编号

Y201840130)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92

一向警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

向警予牺牲后前夫蔡和森在悲痛中撰文

《向警予传》此文用极其精炼的文字描述了向警

予的革命生涯在革命语言的述说中树立了向警

予ldquo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女英雄rdquo的革命形象ldquo勇

敢rdquoldquo忠实rdquoldquo热情rdquoldquo无产阶级化rdquoldquo积极rdquo

ldquo战斗rdquo是文中对向警予革命者身份的颂扬即便

是对曾经亲密伴侣的怀念蔡和森的语言表达也

是与向警予的革命身份紧密相连ldquo伟大的警予

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

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

人rdquo[1] 344在热情颂扬中蔡和森也多次使用了

ldquo痛苦rdquo一词这痛苦不单是蔡和森对亡妻追忆的

痛苦更是蔡和森以一个男性革命者视角体认向

警予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痛苦在蔡和森的追忆

中向警予自 1922年积极投身革命以后往日

ldquo绝对的与一般娇弱女同学不相同rdquo的女学生的奋

争形象少了革命工作中的女权ldquo焦虑rdquo带来的

ldquo痛苦rdquo却日益增多

其一革命中的男同志和女同志在蔡和森

的眼里向警予是一个ldquo事业的野心家rdquo她经常

这样激励自己ldquo将来我如若做不出大事业我要

把自己粉碎起来烧成灰rdquo[1] 342 1920年12月赴法

勤工俭学期间尽管求学生活异常艰辛但向警

予在《给爹爹妈妈》的信中仍然显示出强烈的

ldquo野心rdquoldquo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

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

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rdquo[1] 304

1922年向警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

担任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从倡导国民教育的

女权先锋到处理各种妇女事务的共产党的女部

长向警予将身心完全投入革命事业但此时蔡

和森已觉察到ldquo她精神上常常感受到一种压迫

以为女同志的能力不如男同志在她看来仿佛

是lsquo奇耻大辱rsquordquo[1] 343 而且这种精神压迫并不因

工作受到肯定而减弱ldquo同志们愈说她是女同志中

最好的一个她便愈不满足rdquo[1] 343尽管她极力排

斥传统的女性形象不苟言笑衣着朴素革命

活动中与男性一样冲锋在前但同志们对她的尊

称ldquo革命老祖母rdquo仍然是与其性别身份相连向

警予焦虑于革命工作的男女有别纵然蔡和森认

为ldquo以向警予的能力来说本可担任一般党的工

作rdquo[1] 343但革命中的ldquo女同志rdquo被认定为从事

ldquo妇女rdquo工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勇敢走出封建家庭革命工作却依然是传统

性别分工性别敏感使ldquo她总是不甘于lsquo妇女rsquo

工作rdquo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抗拒和由此产

生的革命活动中的紧张和矛盾常使向警予陷入到

女权焦虑的痛苦之中

其二婚恋与革命向警予在常德女子师范

读书期间因目睹好友余曼贞备受封建家庭伦理

折磨的婚姻生活遂产生不婚的念头1918年

面对后母为攀附当地权贵而包办的婚姻向警予

毅然拒绝并立志ldquo以身许国致力教育终身

不嫁rdquo1920年向警予与蔡和森结为伉俪但二

人的婚姻模式却别具一格结婚纪念照是二人共

同捧读《资本论》并以ldquo同盟rdquo代替ldquo婚姻rdquo

这对于当时许多正处于批判旧式婚姻的年轻人来

说ldquo向蔡同盟rdquo无疑是一次婚姻模式的巨大革

新对此青年毛泽东曾在给罗学瓒的去信中大

为称赞并提议ldquo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

一个lsquo拒婚同盟rsquordquo[1] 323

婚姻改称为ldquo同盟rdquo称谓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

摆脱了传统家庭的性别角色和道德观念别人眼中

的ldquo蔡太太rdquo和母职身份不仅让她无法掩饰自己的

性别更增添了在工作中无法挣脱的自身性别局

限革命中创造的爱情同盟形式在现实中并不能挣

脱旧式家庭道德和情爱伦理的束缚由于向蔡二人

的感情变化在莫斯科的向警予情感生活处于极其

紧张的状态ldquo每当她个人或同着和森最痛苦的时

候她每每回转心肠咬紧牙齿这样的叫甚至这样的

写道lsquo只有为革命而死绝不为爱情死一点泪一

点血都应为我们的红旗而流为什么爱情而流呢

可耻rsquordquo[1] 343 蔡和森体会到了这种情感伦理的痛

苦但他坚信革命者的向警予必定是以革命的方式

93

来面对痛苦ldquo她纵然禁不住自己愈加痛苦起来同

时又愈加强固了自己只有为革命而死的决心rdquo[1]343

作为男性知识分子精英的蔡和森一贯持有国家民

族解放的性别隐喻他站在男权中心立场将向警予

的命运与国族命运相联系在革命洪流中的向警

予她的情欲理应被革命所取代

然而如果向警予仅是焦虑于革命与爱情的

不可兼得那么向警予和彭述之蔡和森和李

一纯之间的情感变化却似乎难以用革命与爱情

的取舍关系做注脚向警予勇敢地向蔡和森坦白

了自己的感情变化但仍无法逃离党内受制于传

统观念对女性的伦理约束ldquo向蔡同盟rdquo也无法摆

脱传统婚姻观念的窠臼五四运动对女性解放最

终的婚姻指向决定了觉悟女性的离家出走实现

个人独立后的最终归宿仍然是婚姻且除婚姻之

外别无它路可寻革命中的女性婚姻也仍是置

于传统婚姻框架内女性革命者与男性革命者迈

入婚姻殿堂就意味着成为辅佐丈夫革命事业的革

命伴侣这与妇女在传统婚姻家庭中对丈夫辅佐

和服从的两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相似性的

在向警予生命的最后两年女权焦虑和大革

命的失败让她陷入到极度痛苦中她以坚定ldquo只

有为革命而死的决心rdquo和加倍地忘我工作来缓解

痛苦直至牺牲无可否认男性知识分子倡导

了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启蒙尽管表象上是女性

被置于男性中心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下但向警予

的女权焦虑映射了女性主体性的觉醒和男女两性

对于社会改造的不同性别诉求也印证中国妇女

解放自晚清以来与中国社会变革相伴相生但又

独具自我延续的脉络自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成为这一脉络

中最为显著也最具实效的主体力量

二消解ldquo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

向警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

时党内男权思想的顽固性和觉悟女性在探索女性

主体性时的困惑以及妇女在国家民族语境中解

放自身争取主体独立性时的艰难同时向警

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也促使我们去探究中共早期从

事妇女运动的同志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

国妇女解放运动实际结合中去消解焦虑通过考

察20世纪20年代中共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

的相关文本本文从向警予ldquo女权焦虑rdquo的两个

方面革命中的性别角色塑造和革命与婚恋的关

系尝试探讨党内妇女工作者在建党初期对马克

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建构

(一)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中争取妇女

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男性主流话语建

构女性的主体身份

早期中共男性党员大多用阶级观点来分析妇

女问题将性别问题纳入阶级分析把妇女解放

等同于劳动妇女的解放进而等同于阶级解放

陈独秀认为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需要社会主义

来解决妇女问题在该过程中ldquo自然是连带发

生rdquo当时社会上所列举出的种种妇女问题不过是

经济问题ldquo经济不独立遂生出人格的不独立

因而生出无数痛苦的事情rdquo所以同属于弱者的

女子和劳动者ldquo除了社会主义没有别的办

法rdquo[2]陈望道把ldquo女人运动rdquo(妇女运动)分为

两类一是为恢复女子ldquo自由和特权rdquo 的ldquo女人

对男人的人权运动rdquo二是消除贫富不公的ldquo劳动

者对资本家的经济运动rdquo他认为前一种运动ldquo反

对男女差别rdquo其结果不过是有产者的平等并非

是人类的平等但后一种目的是ldquo驱穷rdquo获得人

类平等是男女合力的阶级解放运动[3] 这些观

点普遍认为阶级解放就是妇女解放不需要单独

的妇女解放运动

1923年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

放运动的全面开展在解决中国妇女运动所面临

的实际问题时较早具有性别觉悟的党员不再拘

泥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而是将马克思妇女

理论应用于中国的性别议题实际在阶级与革命

的话语体系中区隔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利用妇

女工作的性别优势在男性主流的阶级解放理论

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初步建构形

成了具有中国妇女运动经验的理论特色

94

1 建构了被压迫妇女从统治阶级手中ldquo取

回rdquo权力的理论从而论证了妇女解放具有的自

身特性和价值合理性肖楚女在《ldquo女子解放rdquo

底根本义》中提出中国妇女解放的两重要义的

内核第一摆脱传统文化中男性对女性的ldquo玩

具化rdquo形象塑造ldquo女性自身提高女性美rdquo第

二妇女解放的目标具有价值合理性是取回应

有权力而不是争夺他者的权利反对把女子解

放ldquo看作是女子对于社会的要求或者可以由社会

给予女子的事rdquo如果把女子解放放在ldquo待解放rdquo

的位置ldquo到底得不到解放rdquo[4] 98肖楚女把妇女解

放由ldquo争rdquo转为ldquo取rdquo无疑是从性别视角来看待

妇女解放通过对妇女解放的重新定义建构了

妇女解放的价值立场并尝试将社会性别视角与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视角的互补使用向警予《力

争妇女团体参加国民会议》也大声疾呼ldquo权利不

是支配阶级给予我们的恩赏物而是我们向支配

阶级手里夺回来的战利品rdquo[1] 224

2立足于劳动妇女立场认识国内妇女解放观

点的差异配合国民大革命的革命要求建构

ldquo妇女群众rdquo作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地位

恽代英在 《妇女运动》 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中

ldquo投机派男子rdquo假借妇女解放来求自身的解放一

旦目标达到便ldquo把一切社会问题都抛之脑后rdquo

ldquo少数所谓lsquo解放的妇女rsquordquo的中产阶级女权团体

也与这些ldquo投机派男子rdquo一样所以妇女的解

放是ldquo全妇女的解放rdquoldquo只有全体的解放没有

个人的解放rdquo[4] 290-292ldquo全体妇女的解放rdquo意味着

妇女群众的解放反对把妇女解放割裂为妇女内

部各阶层的解放

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分析了大革命时

期国内各派妇女运动的缺点归纳总结了各派的政

治思想分别为ldquo守旧的宗法社会见解rdquoldquo基督教

会式的lsquo欧化式rsquo妇女观rdquoldquo妇女主义者的妇女

观rdquo和ldquo国民革命妇女观rdquo她提出各派别应

ldquo抛弃自己政治上的特别用意rdquo以国民革命妇女观

为指导用ldquo妇女切身利益的总要求rdquo来建立中国

妇女运动的大联盟ldquo使妇女群众参加政治运动和

社会运动这样中国妇女才有男女平等的希望rdquo[5]

尽管 1928年中共六大《妇女运动决议案》认

为随着大革命失败ldquo妇女的联合战线rdquo已不具

有积极意义也将妇女群众等同于工农妇女但

党的妇女运动的群众化工作宗旨被保留下来这

就使ldquo妇女群众rdquo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

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

绝大数成员的总和妇女群众虽然在中国历史各

个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一切争取解放的妇女

都属于妇女群众这就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拓

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争取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3结合中国妇女运动阶级分化的实际和国民

革命的大背景把阶级解放运动转化为妇女运动

的实际工作以ldquo妇女事业rdquo作为中国妇女解放

实践经验的基本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中国化的实践特征杨之华在ldquo五卅惨案rdquo后总

结上海妇女运动经验认为五四之前的中国妇女

是以被压迫妇女的整体概念出现ldquo直到五四运

动一般女子才被新潮流冲动了自身的问题rdquo

原因在于ldquo五四运动之后所谓新文化运动之中便

开始阶级的分化妇女运动也是如此rdquo她以作

为全国妇运缩影的上海妇运为例对妇女运动中

的各派别进行了归类描述尽管各妇女团体代表

的利益不同但各派都在为中国妇女解放努力

面对强大的敌人唯有大家团结起来ldquo组织能

代表一切被压迫妇女做运动的团体rdquo[4] 309-313才

能获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向警予从实际出发

提出ldquo以社会主义的互助协进代替个人主义的自

由竞争rdquo的妇女解放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案较为

详细地介绍了宣传设计组织婚姻自觉联盟儿

童公育妇女教育经费借贷工读互助团等 6项

极具建设意义的措施[1] 11-21 从 1922年中共二大

通过的《妇女运动的决议》到 1928年中共六大的

《妇女运动决议案》短短 7年间中共中央通过

了十多份关于妇女运动的正式决议案早期从事

妇女运动的中共党员正是将妇女运动的实践经验

转化为中央的决议从而把妇女的性别话语纳入

95

主流话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把ldquo妇女

事业rdquo作为基本原则的妇女解放运动体现了早

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实践性特征

(二)以女性立场建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

情与革命的新型关系来消解传统社会对革命女性

的性别角色塑造

胡适在其日记中对近代中国思想的划分提

出以 1923年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ldquo维多利

亚思想时代从梁任公到《新青年》多是侧重个

人的解放rdquo二是ldquo集团主义时代1923年以后

无论为民族主义运动或共产革命皆属于反个

人主义的倾向rdquo[6] 277在革命宏大叙事下属于私

领域的爱情家庭都进入公领域革命是无私

的要先革命后恋爱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起源》和无政府主义成为当时党内情欲与革

命关系的主要思想来源施存统认为婚姻本质上

对感情和性专属于某一个人的要求让人无法忍

受[7]陈乔年甚至将革命者的情欲激进地表达为如

同ldquo同喝一杯水和抽一支香烟一样rdquo简单[8] 99

1927年 6月胡汉民发表对当时存在不同恋爱观的

态度时就明确以ldquo最讨厌无产阶级专政尚未成

功但痨病已到第三期rdquo[9]来嘲讽当时共产党人的

情爱观

革命的激进转化为对情欲的激进态度对传

统两性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男性来说两者并

无不妥无论是封建家庭伦理中性的ldquo保守rdquo还

是革命浪潮推动下性的ldquo解放rdquo男性总是基于男

性中心立场来要求女性女性在自由恋爱呼吁下

走出家门但最终却无奈地发现自由不过是选择

嫁给男人甲还是嫁给男人乙婚姻仍旧是女性唯

一的归属且两性关系依旧受传统家庭格局限

制在传统家庭礼教的框架下革命女性相较之

普通女性而言对于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紧

张体验更为明显

党内对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关系在感知上

的性别差异既反映出革命女性的性别敏感与革

命男权中心之间的紧张另一方面也促使具有性

别觉悟的党员通过党员活动和思想交流努力消

解传统文化的性别刻板印象ldquo使党组织不仅是一

个革命团体也成为一个变革传统性别关系挑

战传统文化的亚文化群rdquo[10] 304

1党内妇女工作者尝试以唯物史观来看待两

性关系并基于女性立场建构革命女性与性的关

系1920年沈雁冰以性道德为例批评社会对

待妇女问题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他认为男女

两性的性道德不平等是ldquo第一解放rdquo但ldquo解

放rdquo不是让女性效仿男性在传统关系上的霸权

而是创造两性共同遵守的新道德ldquo才是lsquo人rsquo的办

法不然便入兽的行为rdquo[11]沈雁冰以ldquo妇女问题

原是社会改造问题之一rdquo尝试将两性关系问题置

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用平等的两性新道

德来建构女性在此问题上的话语权

如果沈雁冰是尝试以唯物史观来看待两性关

系那么肖楚女则是希望不仅要用唯物史观挖掘

出女性在性别问题上不平等而且更需要在女性

立场上建构革命女性与性的新关系他在《ldquo女

子解放rdquo底根本义》开宗明义提出女性需要解

放ldquo性rdquo解放ldquo性rdquo就是改变性别刻板印象使

女子不能以ldquo女性特质rdquo成为男子的玩具他认

为导致女性ldquo玩具化rdquo的原因不单是文明进步

引发的ldquo人类底lsquo趣味刺激rsquordquo提高更在于

ldquo经济日益偏向男性中心rdquo因而对女性的尊重仍

停留在ldquo不是在尊敬lsquo女rsquo性的lsquo人rsquo而是在尊

敬lsquo美人rsquordquo的传统两性观念女性的生理性征

在两性世界里仍然是对女性的能指而人的ldquo意

思总是只指男人rdquo女子只有ldquo从自己解放自己做

起rdquo改变自身对女性ldquo柔弱的lsquo我是女人rsquordquo的

性别刻板印象否则男女就无法在心理上达到

ldquo性的平等rdquo对于如何激发革命女性主体能动

性进而改变对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肖

楚女提出ldquolsquo忘其所以rsquo的性解放rdquo所谓ldquo忘其

所以的性解放rdquo就是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异的前提

下用ldquo心理学的两性同观rdquo来进行社会性别建

构通过ldquo女性自身提高女性美rdquo并以ldquo和愉而

含刚健婀娜而现庄严者也rdquo的标准来建构女性

96

美[4] 99-101尽管受时代限制肖楚女对生理性别和

社会性别的区分仅表述为生理学的性和心理学的

性但俨然已触及了性别的社会建构问题更令

人佩服的是他提议抛弃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本

身就是动摇男性中心的性别塑造这是在女性立

场上对革命女性与性关系的建构与言说

2党内妇女工作者普遍接受革命高于爱情的

恋爱观但反对以革命或反传统的名义绑架爱

情呼吁革命女性在恋爱与婚姻中的主体能动

性年仅17岁的张若名在1919年《觉悟》创刊号

上撰写《ldquo急先锋rdquo的女子》文章高呼ldquo女子

解放从女子做起不要等着旁人解放rdquo号召具有

ldquo真心提携rdquoldquo牺牲精神rdquo和ldquo独身主义rdquo的ldquo急

先锋rdquo女子作为妇女运动的代表来引领中国妇

女解放运动[12]她的呼声代表了当时女性主体意

识日益觉醒的大多数革命女性对于革命与爱情关

系的基本看法只有不婚才能真心投入革命无

私地为革命牺牲倘若革命者必须面对爱情也

只有将两性之间的爱慕转化为共同的革命事业

恋爱成为ldquo革命同志爱rdquo似乎才是革命与爱情的

正解但当恋爱的私领域完全被革命的公领域代

替最终演变为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革命爱情的时

候个人的情爱标准就同质化为革命理想的一致

与否由于向警予和蔡和森的感情变故在党组

织的安排下二人不得不离开火热的国内革命前

线爱情影响了革命工作向警予焦虑于力争做

去性别化的革命家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女性情

欲ldquo当革命介入恋爱很可能解决不了恋爱的问

题但可以确定的是被扭曲的恋爱是可以反噬

革命的rdquo[8] 100

面对革命舍弃爱情这仅是五四之后革命

女性在婚姻爱情上所面对的一个场景而另一个

场景是以革命和反传统的名义绑架爱情1922年7月到 8月《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先后刊

登了两篇批评所谓新青年恋爱观的文章文章针

对某男青年曲解反传统婚姻恋爱观将自己的感

情以革命和反传统的名义强加于所爱慕的女子的

荒唐做法辛辣讽刺了当时男女青年在恋爱自由

上不对等的性别地位而文中的女子和文章的作

者就是中共妇女运动的卓越领袖杨之华

杨之华批评当时所谓的ldquo新rdquo青年把男女社

交与恋爱同质化的错误观点男子对女子社交的

鼓励不过是美化为爱情至上被暗恋女子必须

接受的ldquo单相思rdquo更有甚者把社交当做ldquo吊膀

子rdquo手段在杨之华看来打着ldquo新rdquo的名义用

社交绑架恋爱其结果不过是ldquo新新旧旧混合起

来竟比旧的还要旧比污浊的更污浊rdquo[13]她在文

中大声疾呼女子恋爱自由的前提必须是自由意

志对于求爱者把无产阶级的求爱方式当做ldquo吊

膀子rdquo的谬论她指出ldquo吊膀子rdquo实质是ldquo不生

产者虚伪的没廉耻的诱骗异性的专有名词rdquo用无

产阶级来掩饰ldquo两性间一种恶行为rdquoldquo简直污蔑

了纯洁的无产阶级rdquo[14] 174-177以革命和反传统名义

绑架爱情的荒唐做法让杨之华认识到即便在进

步青年中仍然存在两性间的不平等女性依旧被

简单地视为男性的对象男女社交也被狭义地定

义为两性出于吸引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完全将革

命女性走出家门进入公领域的社会革命贬低为

ldquo自由婚恋rdquo

反观五四社交公开的模式它内生于男女性

别权力秩序的等级社会中自由的婚恋是建立在

知识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想象基础之上男子决定

恋爱自由权婚姻基本形式仍是以男性传承为婚

姻关系的轴心两性性别塑造的社会机制仍牢固

不变女性如若不能改变在婚恋中的被动地位

婚恋自由不过是男性家长制的另一种表述罢了

对于这个问题杨之华认为婚恋自由一定要强调

离婚自由不仅受旧式婚姻制度压迫的婚姻可以

离婚自由恋爱的婚姻也可以离婚ldquo即使恋爱是

自由的自然地长期的也须得经过不满意的

过程rdquoldquo到了不得已的时候还是应该出于离婚

底一途rdquo这对于当时社会认为女性的婚姻不幸在

于被封建礼教迫害把新式婚姻作为妇女解放最

终归宿观点给予了有力的反驳文末她鼓励女

性勇敢摆脱婚姻的各种束缚尊重自己的自由意

志ldquo经济不能独立也不要紧只要身体强壮

97

终有生活可度一人有一人的天然力量何必定

要依靠别人别受一番痛苦呢rdquo[15]

除了杨之华强调的离婚自由党内妇女工作

者也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

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家务劳动社会化获得启

发提出用儿童公育等实际措施改变婚姻家庭中

女性的传统性别定位向警予在《女子解放与改

造的商榷》中把组织婚姻自觉联盟和儿童公育作

为女性全体解放的途径可以看出区别于当时

国内其他女权思想仅限于理论讨论中国共产党

不仅寻求妇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而且

更注重在实践中创造中国妇女解放的女性经验

结 语

早期在中共党内工作力量上占据优势的男

性尽管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但在

实际工作中仍部分延续了传统男权思想在语言上

的控制权以及机构上的支配权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向警予陷入了革命工作的ldquo男同志与女同

志rdquo性别分工婚恋与革命的双重女权焦虑之

中从向警予的女权焦虑出发本文通过对 20世纪 20年代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的文本梳

理发现党内早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同志尝试

通过理论探讨发动和组织妇女群众开展解放运

动并与残存于社会和党内的传统男权思想和行

为作斗争她们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中争

取妇女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男性主流

话语建构革命女性的主体身份并以女性立场建

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关系来消解

婚姻家庭中的传统性别角色塑造这种跻身主流

话语结构为女性解放赢得支持的做法也成为日

后中国妇女解放本土化实践中最典型的特质而

与此同时所建构的具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特色的

基本话语如ldquo妇女群众rdquoldquo妇女事业rdquo等日后

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女工作话语体系的建

构基石

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妇

女运动决议案这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最为详

尽的一份妇女文件议案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自大革

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的经验教训

肯定了妇女运动在革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今

后的妇女运动指示了方向与此同时1928年国民

党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的 《改组中央党部

案》以ldquo妨碍本党代表国民之利益rdquo为由取消

原中央党部的农民工人商民青年妇女五个

部另设民众训练委员会取代上述各部工作以传

统的贤妻良母形象来代替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女性形

象[16]20世纪20年代末国共两党对女性不同的态

度表明经过中国共产党早期倡导和从事妇女解放

运动同志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已经

开始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戴绪恭姚维斗编向警予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N]广东群报1921-01-13

[3]陈望道我想(二)[J]新妇女1920(4)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

动历史资料(1921mdash1927)[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J]女伴1926(12)

[6]沈卫威编胡适日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7]施存统解决婚姻问题的意见[J]觉悟1920(5)

[8]吕芳上无声之声(I)近代中国妇女与国家(1600-1950)

[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9]胡汉民青年的烦恼与出路[J]中央半月刊1927(6)

[10]张素玲 革命与限制mdashmdash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

(1921mdash1927)[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11]沈雁冰我们该怎么预备了去谈妇女解放问题[J]妇女

杂志1920(6)

[12]张若名ldquo急先锋rdquo的女子[J]觉悟1919(1)

[13]杨之华社交与恋爱[J]妇女评论1922(7)

[14]杨之华 对于ldquo争论lsquo社交和恋爱rsquordquo的争论[M]马纯

古章蕴回忆杨之华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15]杨之华离婚问题之我见[J]妇女评论1922(8)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汇编第五辑第

一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赵 春】

(下转至第107页)

98

ldquo组织起来rdquo是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根据地进行

农业集体生产的重要思路具体表现在组织民众

进行劳动互助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研究方法

和视角的涉入根据地农业互助运动研究出现新

趋势以陕甘宁边区为例黄正林从国家与乡村

互动角度出发将组建农业互助视为政府在整合

农业资源方面的努力周海燕从政权规训角度出

发分析包括集体化在内的边区大生产运动如何

成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① 这些研究利于我们重新

认识边区互助运动也促使笔者思考其一从

政权角度出发边区政府是出于何种考虑来转变

组织思路又是如何来向干部及民众解释组织思

路的转变其二从政策连贯性出发新式互助

与苏区互助民间传统三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其三就组织成效而言相对于抗战初期新式

互助成效的取得得力于哪些因素为此本文

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边区政府文件

报刊档案等史料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希

冀展现抗战时期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组织思路的转

变历程及边区整体环境与互助运动发展的关系

一互助的ldquo尴尬rdquo延续苏区

互助模式的失败

打破农民落后的分散经济实现农业合作化

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方针1932年 2月为

开展春耕运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要求各地在

领导春耕运动中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的困难组

织民众开展诸如人工耕牛等互助来保障耕种

的进行特别要注意发动民众帮助红军家属进行

农业生产[1]7月为在ldquo反围剿rdquo中保障农业生

产政府要求发动民众组织收获队割禾队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耿 磊

(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面对民众不适应政府提倡的互助反而自发互助生产边区政府调整组织思路注重民间传统互

助对民众集体生产的刺激性为让基层干部民众理解并接受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毛泽东通过《经济问题与

财政问题》《组织起来》等报告有效地将民间传统与苏区互助传统衔接起来强调二者在调剂劳动力方面的

同质性新式互助融合了民间传统形式及苏区互助内容凸显着边区政府的乡村建设思路其成效的取得得

力于此时边区整体动员氛围的形成和边区政府对新式互助实用性的注重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毛泽东群众动员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6) 06mdash0099mdash08

【收稿日期】 2018-07-12

【作者简介】耿磊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ldquo工作队与陕甘宁边区乡村动员研究rdquo(2016YB032)系列成果之一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99

在保障各自农活完成后帮助其他劳力较少的农

户进行收割尤其首先要保障红军家属的农业收

割[2]也就是说自中央苏区时期政府提倡农业劳

动互助开始就侧重于发动群众来解决红军家属

生产困难说明组建的生产互助具有政治经济

的双重意义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中共组建的劳

动互助中一直存在着义务耕田代耕等

为强调春耕运动的重要性和帮助红军家属进

行生产1933年博古强调为解决当前耕牛等

农业资源的短缺鼓励民众开展集体生产各级

苏维埃须努力鼓励民众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助生产

组织但首先要注意帮助红军家属的生产[3]组织

农民集体耕种组织犁牛站等来补偿农业资源

的缺乏22日《红色中华》发表社论《应该立刻

开始实行协助运动》在强调运动意义时首先指

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协助运

动就苏区而言集体化并非当前的主要任务

而是开展协助运动ldquo帮助实现我们目前的一切战

斗任务rdquo[4]随后苏维埃中央政府相继颁发《劳

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和《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

训令》指导乡村组织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

农业劳动互助组织进而形成苏区互助组织模

式即以合作社的形式来解决乡村劳动力生产

资料的不足组织农民集体互助生产

就苏区时期劳动互助的组织效果据学者研

究ldquo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

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

的积极性rdquo[5]32 但有资料表明当时运动还存在着

不足特别是基层政权的动员力度方面如苏维埃

政府在检查各地的春耕运动中认为各地政府对

于政府的训令执行很不充分ldquo缺乏动员群众的工作

以至不能成为群众的运动rdquo[6]王观澜指出当前组织

的劳动互助组织在民众动员方面ldquo非常不够rdquo且组

织效果ldquo还只限于那些先进区乡rdquo[7]由此来看虽

然政府出台相应的组织章程但由于基层政权对群

众的动员不够致使组织效果(除个别区域)并未

达到预设效果至于动员力度不足的原因除政府

乡村动员经验不足(与抗战时期相比)外还与当

时苏区面临ldquo反围剿rdquo压力无法致力于开展强大

的乡村动员有关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为促进农业生产

1936年土地部发布春耕运动训令认为ldquo组织

劳动互助社实行劳动力调剂也是一个好办

法rdquo[8] 52随后土地部颁布《劳动互助社暂行组

织纲要》规定只要民众(包含富农)自愿均

可参加劳动互助社互助社以乡为单位1至3个小村可组织互助小组[8] 61 由此可见政府延续了

苏区互助组织模式组建劳动互助社等组织只

是随着中日矛盾的升级组织思路发生了改变

如同意富农加入互助组织

此时的组织效果除代耕队外其余的互助

组织ldquo都不起什么作用rdquo[9] 22至于原因其一

互助组织的规定未能适应乡村实况如春耕运动

中曾规定ldquo没有牛的人借最好的牛耕一天以

后可补偿牛主三天人工次等的补偿两天rdquo[10]类

似这样的规定虽出于保障互助双方利益的考虑

但忽略了乡村习俗如两家属亲戚朋友不一定

把工还足靖边ldquo一个牛工要变七个人工rdquo绥德

ldquo一个驴工要变四个人工rdquo[9] 6如此群众对于政

府的互助规定未必能很好地去适应和接受其

二农业环境的恶化阻碍着互助的发展相对

于苏区而言边区大部分区域存在着土壤水利

等不利于农作物生产的因素[11] 25 且战乱加剧土地

荒芜如华池保安交界处的二家川仅有二三

十户人家甘泉县的傅村川延安的金盆湾等

地都几乎变成荒地 [12] 752 在这样的环境下

ldquo延安县安塞县等地过去每乡都有一两个札工

内战时期它们都绝迹了rdquo[9] 23 环境的恶化致使

民间传统互助都有所衰退更何况那些由政府倡

导与乡村习俗相左的苏区互助模式之组织

抗战爆发后伴随着国共关系的转变边区

农业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增强边区应对

危机的能力自 1939年开始政府号召开展大生

产运动随之政府加强对组织互助生产的领导

颁布《陕甘宁边区劳动互助社暂行组织规程》和

《陕甘宁边区义务耕田队条例》规定ldquo只要赞成

100

并能遵守本社一切规定rdquo的民众都可以参加劳

动互助社[13] 203说明在抗战前的组织基础上政

府进一步修正相关内容希冀以宽松的组织要

求来整合边区劳动力资源

理论上讲社会环境的平稳组织政策的宽

松应利于互助组织的发展但事实并未如此

到 1940年民众认为当前的劳动互助社等都属于

ldquo政府为了动员义务劳动的组织rdquo所以民众宁愿

自发组织起乡间原有的变工扎工等而不愿意

积极参与到政府所提倡的互助中去 另外在时

人看来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等互助组织

不但在乡村中没有发挥其作用反而阻碍了当前

的乡村生产ldquo因此须要取消的rdquo[14]政府提倡的

互助组织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ldquo阻

碍rdquo民众自发的互助生产政府提倡的互助处于

ldquo尴尬rdquo局面

笔者曾就基层干部组织本身农业形势三

个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民间为何会ldquo非正式rdquo地取

消政府提倡的互助组织[15]现在看来如将分析

视角转移到政权的组织思路上来原因还应包括

政府仍未突破苏区模式的组建思路组织动员力

度仍存在不足也就是说与其将原因解释为边

区延续苏区模式未能适应边区客观形势的发展

不如将视角放在此时政府仍未形成有效的组织思

路(包括构建相应的动员氛围)来保障互助组织

的有效性因为不论是抗战初期的延续苏区互助

模式还是 1942年之后组建新式互助其提倡

者主导者都是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

二化解ldquo尴尬rdquo政府ldquo组织起来rdquo

思路的形成

从抗战后期互助组织效果来说应是很大程度

上化解了 1940年左右出现互助组织的尴尬局面

从这一层面出发1940年起边区政府的互助组织思

路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就ldquo组织起来rdquo思路形

成的过程学界大多注意到 1943年作为边区互助

运动的分水岭很少注意 1941mdash1942 年的探索

期更忽略抗战后期边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对互助

运动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从而造成当前学界对

该问题研究的不足其一仅注意到毛泽东ldquo组

织rdquo思想在互助运动的核心作用未能系统地展现

出政府ldquo组织起来rdquo思路的形成过程其二只强

调互助运动在解决农业问题的作用却忽略了运动

中蕴含的乡村建设理念在此笔者首先就前者来

展开论述看看边区政府如何在化解尴尬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ldquo组织起来rdquo的思路

1941年 5月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

政纲领》就边区军事政策优抚政策ldquo三三

制rdquo政策农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系统地

确立了边区乡村社会整体发展方向至于经济方

面则要求切实进行民众动员解决乡村存在的

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结合当时国共

关系的紧张及边区财政经济的困境该纲领努力

解决农业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就被纳入到政府

的工作思路中

如将该纲领与 1941年边区互助的探索结合起

来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地方政府不

仅没有限制乡村旧有的变工等互助组织发生而

且还充分利用这些互助组织来调动民众生产的积

极性 因为在1940年底边区中央局编发的《边

区经济建设》强调过要努力发展集体生产一方

面加强对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的领导另一

方 面 可 采 用 乡 村 中 存 在 的 换 工 扎 工 等 方

式 [16] 499也就是说面对一边是上级要求设法解

决农业生产困难组织群众集体生产另一边是

群众自发互助生产为此部分地方就借用扎

工变工等来动员农民参与集体生产完成生产

任务既顺应乡村形势又符合上级的政策

至于为何仅部分地方在尝试运用这种方式

须从政府此时并未放弃延续苏区模式的角度来解

释因为《边区经济建设》虽提到注重扎工变

工等民间传统但这一ldquo注重rdquo只是配合着对原

有劳动互助社等组织的加强说明政府仍在尝试

通过加强或修正苏区模式来化解劳动互助存在

的尴尬如 1941年政府相继颁布《农业生产互

101

助小组暂行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优待抗属代

耕工作细则》等

1942年是抗战时期边区经济最困难时期严

峻的形势要求农业经济必须有所发展那么边

区政府原计划通过修正苏区互助模式来完善互助

组织的思路也就必须让位于如何迅速调整工作

思路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受 1941 年部分地方生产成绩的影响1942年 2 月 6 日西北局要求各级党委在春耕运动

中应更加注重采用变工扎工来组织民众进行

农业生产[17] 3716日《解放日报》发表《在春

耕运动的任务下》强调指出ldquolsquo按庄稼rsquolsquo调

份子rsquo等方式是政府所允许的赞成的扎工

和编工等方式是政府所拥护的并欢迎发展这

种劳动方式rdquo[18]从党委工作指示到报纸的宣传

强调均表明边区政府开始明确提倡并注重ldquo农

村中的互助精神即使这种互相帮忙的效果还不

大 但 它 的 影 响 和 刺 激 生 产 的 力 量 却 非 常

大rdquo[19]ldquo农村中的互助rdquo应指民间互助传统

也就印证了笔者的思考在中央看来即使民间

互助的效果比不上延续苏区互助的效果但因前

者对农民参与生产的刺激很大因此各地应给

予重视和充分利用

但就政府而言如何向农民宣传解释政府互

助组织思路的转变呢在 1942年西北高干会上

毛泽东在肯定延安县利用变工扎工等组织民众

集体生产的基础上强调指出乡村旧时存在着民

众农忙时进行互助帮助ldquo这个办法叫做劳动互

助从前江西苏区普遍实行的劳动互助社或耕田

队就是用这个办法组织起来的rdquo而当前边区部

分地区所组织的变工ldquo就是这种办法rdquo因此

各地ldquo应以大力组织劳动互助社大大地发展农

民的集体劳动rdquo而对于乡村存在的扎工ldquo也为

边区农民所欢迎其法不是劳动互助helliphellip亦能调

剂 劳 动 力 各 地 对 外 来 扎 工 应 予 以 帮

助rdquo[12] 771mdash772也就是说在毛泽东看来边区民

间传统的变工扎工与苏区时期组织的劳动互

助社义务耕田队本质上同属调剂劳动力的方

式即解决个体农业生产资源不足不同的只是

名称也就解释了为何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

提到ldquo无论叫什么名称无论每一单位的人数是

几个人的几十个人的几百个人的又无论单

是由全劳动力组成的或有半劳动力参加的又

无论实行互助的是人力畜力工具或者在农

忙时竟至集体吃饭住宿也无论是临时型的还

是永久性的总之只要是群众自愿参加(决不

能强迫)的集体互助组织就是好的rdquo[12] 896 这种

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阐释进一步避开了抗战初

期政府提倡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等存在的

问题在强调农民自愿的原则下糅合着政府提

倡的组织与民间传统互助的差异性在调剂劳动

力的层面上将二者等同起来

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在 1944年中共西北

局研究室编撰的《边区的劳动互助》中将抗战

以来边区政府组织的劳动互助发展历程只以 1943年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并将前期的组织情况描述

为ldquo是从内战时期就组织起rdquo因ldquo不是农民群

众自愿的组织而是自上而下地按乡村抄名单

式地组织起来的空架子rdquo在1940年之后都ldquo非正

式地取消了rdquo[9] 23-24 因为在西北局研究室看来

体现 1943年前后政府互助组织的不同应侧重于

农民的自愿程度和组织方式两个方面至于边区

政府在 1939年和 1941年颁发的相关互助组织规

定以及互助组织存在的问题则被归纳为延续

ldquo内战时期rdquo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就当时而言不

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愿意或能接受这样的解

释抗战初期边区政府在互助组织方面的努力

因此让位于此时政府宣传的需要即使前者也许

仅表现在制度设计层面

至于 1940年的尴尬局面的化解与否就涉及

到 1943年之后新式互助的组织效果对此以往

研究给予详细叙述不再累述笔者要强调的是

农民对新式互助的态度因为尴尬局面的形成

主要表现在农民宁愿自发组织起来而不去支持

政府所提倡的那么尴尬的化解与否更应从

农民的角度去考察

102

整体看相对于抗战初期农民更倾向于新

式互助据米脂县印斗区群众反映ldquo原初说要组

织变工有些人还是高低有些难意还半天家盘

算着吃亏不吃亏尔格你要拆也拆不散了(经验

介绍)而且还要更往美气里变呢rdquo[20] 512 曾在吴

家枣园进行过变工的农民反映ldquo这里的生活美

呢秋收以后我们要回家去多找些人来我们

那里地不够虽然已经减了租可是还有地

主我们比这里的老百姓穷但可不像以前国民

党统治时那样坏那时候村长和军队要什么我

们就得给什么不给就打你还有税什么东

西都抽税但是现在政府帮助我们啦rdquo[21] 74-75 移

民到固临县的河南难民说边区政府ldquo不但为俺

们找到了地种而且给俺们妇女找到了活做真

是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好政府俺们在河南连

赈款也领不到不得不去卖儿卖女并有无数的

人饿死了边区却是什么都给俺们预备好了rdquo[22]

在民众看来政府不但组织变工而且还帮助农

民ldquo找活rdquo(扎工)这是政府给农民ldquo预备rdquo好

了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

的困难因而都表现出乐意接受的姿态

三ldquo传统rdquo的扩大新式互助与

乡村社会的改造

农民为何积极参与新式互助以往研究从新

式互助利用农民所熟习的形式并改造了不合理成

份的角度进行解释并注意到边区政府的大力提

倡与领导但从政策连续性的角度出发同样是

政府所提倡与领导的农民为何在抗战初期表现

出不配合呢这样来看除尊重民间习俗外新

式互助还存在着吸引或影响民众参与的其他因

素即本文所要展现的另一重要问题即新式互

助的组织内容及边区此时的动员氛围

首先来看新式互助的组织内容如前所述

不论是民间互助还是苏区互助其性质均是保

障农业生产的经济组织但新式互助的性质有所

不同是融合着政府安置移难民拥军优抗文

化教育等乡村建设理念的综合组织

安置移难民方面政府要求民众协助解决移

难民的生产与生活而民众的协助主要体现在互

助方面如 1943年新宁县组织 581个劳力共

帮助移难民开荒 1480亩播种 310亩新正县一

区也组织起 177个牛工帮助移难民开荒 117亩

播种 321亩[20] 642 有效解决移难民的生产问题

另外在当地民众(老户)与移难民(新户)的

生产互助中老户对于新户的帮工大部分是没

有报酬即使有需要新户还工的也是较平常不

同如一般的牛工需要3个人工来偿还但新户仅

还2个人工[20] 642虽存在着政府的动员效果但如

此的劳动互助应切实解决了移难民的生产生

活等问题

拥军优抗方面以往工作中存在着诸如民众

ldquo只顾自己牲口少驮些带上细长的口袋使装不

下多的粮rdquo等现象[23] 影响着拥军工作的效果

但新式互助发挥组织优势从而保障拥军优抗的

组织性如新正县别岭村的唐将班子打柴送到区

政府帮助政府解决了生活问题[24] 淳耀县白塬

村在组织大变工的同时组织担架队负责对外送

公粮在 2天之内完成 32石的公粮运送任务另

外村里某抗属家的 30余亩地就是由村里组织

的搭工班子负责在半天之内完成了耕种[25]

文化教育方面李鼎铭曾指出劳动互助

ldquo是变工队又是识字组并且由此推动了其他工

作rdquo[26] 223组织农业集体生产的同时开展乡村教育

工作如志丹县某村的锄草队利用干活的休息

时间集体学习《群众报》不仅能趁机向民众进

行社会教育提升民众的政治文化认识而且还

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热忱最后该村的经验后被

县政府通令各区借鉴学习[27]

除此之外二流子改造环境卫生等也被融

合到新式互助如富县大义区的张德清因以前不

从事生产打架生事导致其在乡村民众中的印象

极坏后经过区政府的教育后回村参加互助生

产并用所得的工钱赎回其在以前出典的土

地[28]再如富县太乐区因地处高原存在着人畜

103

饮水困难区干部便组织民众变工打井利用3个月的时间不仅修整了 41孔旧井而且还打了 4孔新井修了 20个水窖有效地解决了全区民众

的吃水问题[29]

综上所述新式互助在继承苏区互助传统的

同时利用民间传统形式整合了乡村社会资

源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推动乡村文化乡

村改造等工作正如时人所说伴随着集体劳动

的普遍发展其内容形式也是在不断进步中

ldquo现在集体劳动已开始与锄奸拥军自卫教

育等联合起来rdquo[30]赛尔登也认为新式互助作为中

共在边区的一大创举ldquo是发现了将广大民众参与

的抗战活动与广泛的乡村改造运动紧密连结起来

的具体方法rdquo[31] 260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民众会对新

式互助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的生产生

活都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式互助的影响而这种

影响相对于抗战初期是促进着他们生活环境的

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互助组织氛围方面相对于抗战初

期在新式互助的组建过程中边区政府更注重

发挥政权的动员优势

新式互助组建方式的民众化民众化是指政

府在解决实际生产困难的基础上倡导由农民自

发组织劳动互助如边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扩

大民众生产基础陇东关中等地区ldquo即有不少

个农户因退租解决了吃粮和农具困难生产情绪

特别高自动组织起变工队rdquo[32]当区干部号召金

庄村组织变工时群众议论ldquo变工固然好但只

是一件忙烦事领工没好处就没有人愿成头rdquo

区干部建议群众到ldquo合作社借农贷到铁匠铺里

定打rdquo在得到干部帮助解决生产工具的保证后

该村民众便组织起变工队[33]

再者新式互助改变以往仅依靠基层行政组织

的方式充分利用农民出身的劳动英雄基层党员

等来引导民众参与互助任弼时曾指出乡村变工

队 的 队 长 必 须 是 ldquo 富 有 生 产 经 验 与 劳 动 热

忱rdquo[34] 49如在以前马家沟村民众因担心申长林

ldquo劳动好咱们抵不住rdquo不愿和他变工从 1942

年起在申长林的主动说服下全村 13个劳动力

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结果全村没有一垧地荒芜而

且民众也主动地提出ldquo老申干什么咱们也干什

么rdquo[35]当石明德提出在村里组织搭工组时村里

部分民众不愿意特别是自家生产资源不存在问题

的李德礼陈日顺等更是不同意参加后经石明

德的耐心解释这些户才最终答应参加[20]538 利用

民众熟悉的劳动英雄去动员用民众熟习的互助形

式去组织民众更容易接受和参与

边区形成干部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的氛围不

论是中央苏区时期还是抗战初期劳动互助的组

建均缺乏有力的群众动员到 1943年鉴于农业

在边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边区政府要求各级党组

织特别是乡村党支部要彻底地转变工作重心

重点ldquo放在领导群众生产上rdquo[36]支部还应把变

工扎工等组织ldquo加以扩大充实起来使得每个人

力畜力都能发挥他的最大效能rdquo[37]充分发挥

乡村支部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与领导农民

互助生产为互助组织的充实奠定坚实基础

再结合此时边区开展的ldquo建立一个在思想

方法和方向等方面都一致的统一政党rdquo的整风运

动之背景党的基层组织的力量得到很大程度的

凝聚那么经毛泽东及政府的大力提倡ldquo组织

起来rdquo的互助理念理应会在各级干部中形成一种

高度统一的动员氛围作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

部ldquo不能不rdquo去积极地组织与领导新式互助如

固临县庆元区的宣传科长谭守荣亲自在念曲村

组织起 14人的变工白虎乡乡长郝焕领导西岭村

组织起 10人的变工[38]另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延川县共有 2340人参加扎工其中党员占

343[39]1944年安塞县由党员直接参加领导的

变扎工占全县组织总数的457[40] 207 有人也

许会质疑这些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宣传性但试

想政府如此地大规模宣传恰好反映出当时政

府对基层干部参与组织互助的期望而这正好是

以往互助组织工作中所缺乏的

综上所述新式互助之所以能吸引农民参与

与其衔接着乡村各项工作有密切的关系新式互助

104

之所以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一方面在于政府改变组

建方式注重从解决生产困难树立劳模的倡导出

发另一方面通过整风运动和干部动员督促各级

干部积极投入到劳动互助组建工作中

余 论

以往学者之所以仅将新式互助的成效归结于

对民间传统形式的采用及毛泽东的大力提倡在

笔者看来其一以往在分析边区劳动互助时

主要依据西北局研究室编写的 《边区的劳动互

助》和毛泽东发表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

《组织起来》等文献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文献资

料的具体语境特别是从政府组织思路历程上去

分析其二在分析政府互助组建过程时学者

大都将 1940mdash1942年组建模式的探索简单归纳为

部分地方政府的尝试很少从边区政府组织思路

的连贯角度去考察因而就容易站在对比 1943年前后边区互助成效的基础上去分析新式互助的

成功因素忽略此时边区形成的动员氛围及所面

临的军事危机笔者认为这恰恰忽略政府组织

互助的主观性及组织效果产生的时景性

第一毛泽东一系列报告的目的在于促使边

区接受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因为从延续苏区模

式转变到利用民间传统基层干部或民众很难及

时适应更何况延续苏区的互助在民间被ldquo非正

式rdquo地取消了因此消除民众对以往互助的

ldquo不满rdquo及接受政府将要组织的新式互助这是边

区政府在解释政策时的首要目的作为对边区互

助运动的总结《边区的劳动互助》必定会遵循此

时政府的政策精神来阐述配合着政府对新式互

助的提倡

第二就新式互助成效的取得对民间传统

的利用和经毛泽东首倡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

因素但边区此时形成强大的动员氛围也是重要

的组织基础特别是相对于抗战初期来说政府

对农业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整风运动对干部服务

群众意识的形塑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互

助组织动员力度不足的问题正如学者所言ldquo在

整风运动中一些新的政策就是为了针对这些挑

战而制定的这些政策的核心是动员起来进行

经济建设与改造发展农业经济是实现其他目

标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rdquo[31] 202

第三面临的军事危机促使中共中央及边区

政府提升农业互助生产的重要性1943年 7月

国民党准备军事进攻边区虽该计划最终因中共

抗议而未能实施但促使中共重新定位与国民党

的政治关系同时使中共意识到要强化农业集体

生产来增强边区经济实力特别是注重劳动互助

组织的实用性因为是年 10月西北局高级干部会

议上毛泽东指出这次高干会ldquo就是准备打仗的

问题我们反对破裂反对内战但投降派煽起

破裂就要有办法对付rdquoldquo如果全体人民的劳动

都组织在集体互助劳动之中则全边区一千四百

万亩耕地的收获要增加一倍以上rdquo[41] 475-476 11月

29日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强调边

区ldquo遭受国民党的重重封锁rdquoldquo目前我们在经济

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rdquoldquo这是

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

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rdquo[12] 894- 896

ldquo组织起来rdquo不仅成为组织群众发展边区经济的

重要途径更是成为中共领导民众在ldquo反对势

力rdquo包围下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面临边区政府组织劳动互助不被

民众所接受为促进农业经济改善边区经济状

况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逐渐改变组织思路注

重并发挥民间旧有互助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

作用为解释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和大力推进农

业生产ldquo组织起来rdquo毛泽东糅合了苏区模式和民

间旧有互助的差异强调二者在调剂劳动力层面

的同质性从而为抗战后期乃至新中国初期农业

集体生产奠定思想基础而边区组建的新式互

助其主体内容是对苏区互助内容的延续和扩

大只是将民众不适应的ldquo劳动互助社rdquo等形

式改换成其所熟悉的变工扎工等传统形式

相对于抗战初期此时新式互助成效的取得不

仅得力于民间互助形式的采用及毛泽东的大力提

105

倡而且离不开此时新式互助与乡村社会的密切

联系和边区形成的动员氛围而ldquo组织起来rdquo工

作思路的转变更体现着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对

当时革命形势的重新审定

注释

①见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

合》《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周海燕《作为规训的生产

mdashmdash以大生产运动叙事为中心的话语考察》《开放时代》

2012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N] 红色中华

1932-02-10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N]红色中华

1932-07-21

[3]博古 为着布尔塞维克的春耕而斗争[N] 红色中华

1933-02-10

[4]亮平应该立刻开始实行协助运动[N]红色中华1933-

02-22

[5]魏本权曾耀荣民间互助合作运动革命策略中央苏

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再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2)

[6]人民委员会对于春耕中之耕牛粮食问题的决议[N]红

色中华1932-03-16

[7]王观澜 春耕检查与夏耕的任务[N] 红色中华1936-

05-06

[8]王观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7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望瑶市的春耕动员在热烈进行中[N]红色中华1936-

02-13

[11]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mdash1945)[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

[13]陕西省档案馆等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

[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14]边区建设厅农村劳动组织调查材料[B]庆阳市档案馆

藏陕甘宁边区政府卷

[15]耿磊探索中的转型1941mdash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农业

劳动互助[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2)

[16]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40mdash1941 年甲 2

[G]1994

[17]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2年甲2[G]1994

[18]在春耕运动的任务下[N]解放日报1942-02-16

[19]提高边区人民生产热忱[N]解放日报1942-03-20

[20]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2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1]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M] 李凤鸣译北京新华

出版社1987

[22]固临县府帮助下河南难民妇女参加纺织[N] 解放日

报1943-07-26

[23]曹德九农村中节省人力畜力的几个问题[N]解放日

报1943-03-25

[24]新正三区二乡别岭村唐将班子[N] 解放日报1943-

12-19

[25]石明德述鲁直记模范的白塬村[N]解放日报1943-

12-08

[2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

献汇辑[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7]志丹各区组织劳动力已锄地八千余亩某村休息时锄

草队变为读报组[N]解放日报1943-06-24

[28]任自强 富县二流子张德清转变揽工赎回三十亩地

[N]解放日报1943-11-18

[29]学习仝万明同志[N]解放日报1944-04-16

[30]丁冬放论集体劳动[N]解放日报1944-02-09

[31]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2]詹武云天劳动互助的一些经验[N]解放日报1945-

03-07

[33]莫艾一个札工队的诞生[N]解放日报1943-03-22

[34]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1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5]石毅申长林mdash党员的模范[N]解放日报1943-03-07

[36]赵志领导生产应成为农村支部的首要职责[N]解放

日报1943-01-25

[37]鲁直论农村支部在今年生产中的作用[N]解放日报

1943-02-02

[38]固临改良农作法克服天旱每亩地增产粮五合[N]解放

日报1943-11-04

[39]介绍陕甘宁边区组织集体劳动的经验[N]解放日报

1943-12-21

[40]中央档案馆等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5年 甲

6[G]1994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刘 滢】

106

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 ldquoldquoTo OrganizeTo Organizerdquordquo 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ENG LeiGENG Lei((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Lanzhou GansuGansu 73003073003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eoplersquos preference to the mutual aid production teams formed among themselvesinstead of the ones advoca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adjusted its thinking and turnedto the folk mutual aid tradition to mobilize the public in the collective produc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the governmentrsquo s thinking in organizing production among the officials and people at the primary level MaoZedong effectively linked the folk tradition with the mutual aid practice in the Soviet Area through a series ofspeech reports including ldquoO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ssuesrdquo and ldquoTo Organizerdquo etc stressing thehomogeneity of the two in regulating labor force The new mutual aid form incorporated into it the folk traditionsand the mutual aid practice in the Soviet Area highlighting the governmentrsquos vision for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the border region The achievements were attributable to the general mobiliz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 and theimportance the border government attached to the practicality of this new mutual aid form

Key Words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mutual ai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o Zedongmass mobilization

ldquoldquoFeminist AnxietyFeminist Anxietyrdquordquo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CHEN XiCHEN Xi(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310018))

AbstractAbstract In the 1920s personal salv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coincided in China Due to gender issueshidden in the revolution many women faced gender anxiety while they were seeking their independence on therevolutionary path Xiang Jingyu an early revolutionary known as ldquoRevolutionary Grandmardquo also suffered fromthe dual anxiety caused by the division of revolutionary work by ldquomale comrades and female comradesrdquo and thedilemma of marriage and revolution Focused on the two aspects of Xiangrsquos anxie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extson womenrsquos emancipation by the CPC revolutionaries in the 1920s and finds that women revolutionaries in theParty on the one hand strived for greater space for womenrsquos liberation in the grand context of the proletarianrevolution and meanwhile strategically took advantage of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men within the Party toconstruct womenrsquo s subjective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onstructed from womenrsquo s standpoin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sex love and revolution in the revolution to dissolve the traditional genderstereotypes in traditional marriage life As a result they succeeded in 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ystem includingsuch new words as ldquothe masses of women (妇女群众) and ldquowomenrsquos career (妇女事业)rdquo etc with the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womenrsquos liberation movement which opened up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Marxist theory on women in China

Key WordsKey Words feminist anxiet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Marxist theory on women Marxism in China

(上接第98页)

107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王明前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抗战前淮北区农村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依赖封建地租剥削存在着迫切的减租

减息斗争的社会要求淮北区党和政府根据淮北区地方实际探索适合本边区特点的减租减息政策逐渐实现

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一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更是群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体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减租减息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大贫雇农中农群众

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租减息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的高利贷现象但是减租后高

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村商品经济的正常借贷现象可以通过政府社会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关键词】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群众路线阶级性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08mdash12

淮北抗日根据地(以下简称淮北区)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八个战略区之一

淮北区东临运河南濒淮河北抵陇海线直接

控制津浦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党史学

界对淮北区减租减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

就① 但仍然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

先现有研究对抗战前淮北区农村存在的各种封

建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形式缺乏有机梳理特别是

对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的封建性缺乏本质认识从

而对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的社会基础估计不足

其次现有研究仍然把减租减息斗争仅仅定性为

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判断虽然合理但是没有

进一步深入认识到减租斗争在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实践中还具有政治斗争的内涵换言之减租

斗争不仅仅是经济斗争更是群众运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而体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

统一最后现有研究虽然肯定了减租减息斗争

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相对忽略作为生产关系

调整的减租减息其实也具有某种后遗症即它

不可能彻底消灭农村经济生活中的租佃和高利借

贷现象因此现有研究也就不能准确判断这种

现象是否属于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这客

观上影响到对减租斗争整体绩效的评价本文拟

以上述思路为线索全面考察淮北区的减租减息

政策以期增加中共党史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的学术认知

一减租减息斗争前淮北区农村

的租佃和高利贷剥削形式

抗战前淮北区农村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土

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依赖封建地

【收稿日期】 2018-12-08

【作者简介】王明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08

租剥削

淮北区土地占有状况总体而言ldquo江苏边境

比较分散安徽边境比较集中岗地比较分散

湖地比较集中两边比较分散当中又比较集

中rdquo具体到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土地占有状况占

总户数 5的地主占有 40mdash45的土地占户数

7的富农占有 20的土地占户数 40的中农占

有 30的土地占户数 50的贫农占有 10mdash15的土地占户数 8的雇工占有 1的土地[1] 47-50

从地主的经营方式看分租地主即主要依靠封建

地租剥削的地主比较经营地主占绝大多数[1] 52

剥削形式上ldquo一般的分租多于包租rdquo湖地分租

较多江苏沙地与稻田包租多分租有对半分

四六分三七分淮宝有一种估租是ldquo等庄稼

成熟时由地主或派分场先生去估然后照对半

数或四成交给地主rdquo包租租额从一斗到七斗不

等其中以大头佃即一季租最苛重ldquo一次交麦

租地租更重泗灵睢最高大头租有交六斗甚

至一石一亩的路西豫东一带的发种地ldquo佃户形同

雇工地主类似经营地主收粮食时倒二八倒三

七分工本一切是地主的所分粮食类似工资地

租形态ldquo一般是粮租有些园地瓜地有作钱租

的个别地方有给钱租的现在均改了实物地

租rdquo少数以劳力换地种额外剥削方面ldquo有打

杂差打官差年礼节礼估租请分场先生

种地要请上庄酒还有什么押板订田礼等规

矩rdquo[1] 53具体到豫皖苏边区各地土地占有关系

也呈现出地区差异ldquo土地苏北比较集中阶级分

化明显各处还可以见到封建时代庄园制的残

余rdquoldquo皖北土地集中程度次之rdquoldquo豫东土地分散

不集中小农自耕农占主要地位地主的剥削在

经济上还较其他地区稍轻rdquo[2]83再具体如涡北的曹

市乡全乡 900 多顷土地地主占有 250 至 300顷其中本集保佃农有 80多户占总户数一

半四里保共280户佃农占70户占14[1]130-132

淮北区高利贷剥削以淮宝县黄集区绥靖乡

为例大致包括以下形式首先是借钱计利有

春一四秋一二春一五秋一三春一六秋

一四等算法如ldquo春一四秋一二就是秋后或

春天借的债夏收后付利息四分还不起而延至

秋收后付款则将利息四分亦折成本钱按二分

一厘付息照这样计算春一四秋一二利率

即是两季付付息六分八厘rdquo其次是集头钱

ldquo每逢一集即加利二成rdquoldquo过一两集不还可以利上

加利rdquo月头钱ldquo按月加利二成有月不过五的

习惯过了五天即要多付一个月的利息rdquo再次

是借粮计利即ldquo所谓一个两个就是春天借一

斗粮麦后即要还二斗rdquo又称作ldquo五年三十

二rdquo即ldquo如果借五年不能偿还则本利即涨到三

十二倍rdquo最后是利用粮价涨落翻滚利钱即

ldquo粮价贱时便把钱算作粮食粮价贵时便把粮食

算作钱这即是所谓听涨不听落rdquo[3] 32-33高利贷

债主最毒辣的手段是所谓ldquo要人要地rdquo即ldquo当

农民无钱还债而又不愿押出或卖掉土地债主便

会逼迫你到他家里帮工抵债这是无偿劳动rdquo而

且ldquo所抵往往算作与每年的利息相抵消不能将

本抵掉rdquo[3][36]总之高利贷剥削呈现ldquo放债mdashmdash

取利mdashmdash押地mdashmdash兼并土地rdquo的趋势[3] 40 该乡债

主ldquo多是暴发户守财奴剥削的办法非常野

蛮落后直至可以任意剥夺债户的身体自由

或驱为奴仆rdquo这是因为该乡农村经济与岔河一

带ldquo封建的地主经济与商业资本密切联系着地

主富农往往兼作商人他们可以把游资投入借贷

关系取利rdquo也可以在ldquo生息不及经商取利多时rdquo

转为商业资本该乡高利贷ldquo是对农民劳动力财

力的剥夺榨取rdquo它不仅是ldquo一种农村剥削者用以

兼并农民土地的工具rdquo而且ldquo把大批劳动力驱为

己用大部并与生产过程分离开来rdquo其结果ldquo自

然就缩小农村的生产加深农村的经济的危机与

加速农民破产的过程并减低农民的生产情

绪rdquo[3] 49又如泗灵睢县ldquo农村经济为商业资本所

控制百分之八十的悬租均系从大李集放出地

租多系一季租大头租罚租等rdquo[4] 353 再如涡北

曹市乡的高利贷剥削有三种形式一为合子地

即整租ldquo借一千元每年给五斗六斗利利还不

清到第二年再折成本再加利rdquo二为转湾子钱

109

是流行于集镇上的一种短期放债ldquo借一千元每逢

集还五十元利rdquo三为ldquo听涨不跌rdquo[1]130-132

上述对淮北区农村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状况的

分析足以证明淮北区存在着迫切的减租减息斗

争的社会要求

二淮北区减租减息政策的逐渐

正规化与科学化

淮北区党和政府在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有关

ldquo二五rdquo减租指示的同时根据淮北区地方实际

及时调整政策探索适合本边区特点的减租减息

政策在艰苦的实践中淮北区减租减息政策逐

渐实现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一

淮北区开辟之初减租政策并未直接实现

ldquo二五rdquo减租而是在原租额基础上削减一般以

三七分租为原则

1941年 6月 22日刘瑞龙在总结泗县专署成

立一年来运西苏皖根据地施政成绩时提出ldquo对半

减二五四六减二成三七减一五一斗减一

升二斗减三升三斗减六升四斗减一斗租

金减租合粮算满收满缴半收半缴不收不

缴佃户必须缴租rdquo减息方面ldquo借钱还钱借

粮还粮低价还原筹借加一五价高加一半

年利一分半月利一分五rdquo[2] 152 9月 21日颁布的

《淮北行署施政纲领》宣布保护人权财权

ldquo对私人之土地房屋财产不分贫富一律加

以保护并保证出当承当买卖之自由rdquo在此

基础上ldquo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

间解除各种对渔民船户之不合理待遇rdquoldquo确

定佃农及债户有交租交息之义务rdquo[5] 7412月25日颁布的《淮北苏皖边区修正改善人民生活办法》

坚决贯彻减租减息精神减租方面对于分租

制规定ldquo对半改三五六五分四六分改三七

分三七改二五七五分原租过轻者不得再

减并规定满收满缴半收半缴rdquo对于包租制

规定ldquo一律减二成rdquo因法币贬值而导致钱租改

为粮租时办法规定ldquo由东佃双方商定但不得

超过三七分租原则rdquo同时宣布ldquo取消各种陋

规废除年礼节礼分场酒及额外劳役以后

地主要佃户做活一律照普遍工价给钱rdquo减息方

面规定ldquo借钱还钱分半付息月利一分半

每元月利一分五厘借粮还粮二成付息不论

去冬或今春借的粮食借粮一石还粮一石二

斗老债还本(民国二十九年以前者)利过本

停付利分期还本利停本停付利减半还

本rdquo对于当赎地根据抵押双方贫富状况分别规

定ldquo穷赎富满期回赎当价得分期归还过期

三年以上者半价赎回过期六年以上者出价

三分之一赎回过期九年以上者无价赎回青

苗回赎除种三七分rdquoldquo富赎贫满期原价回

赎青苗不准回赎在富人将地赎回如不自己

耕种原承当人有租佃优先权rdquo同时宣布ldquo废除

转当由原出当人向首先承当人盘价后再与最

后承当人直接发生关系rdquo[6] 82-85同日颁布的淮

北苏皖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宣布ldquo境内人民之

土地房屋债权及其它一切合法私有财产者

有营业证或契约者一律依法保障其所有权任何

人不得侵犯私有财产其私有主有自由使用支

配租佃当卖之权利其继承人有继承权非

罪大恶极之汉奸经边区行政公署批准没收其财

产者任何人不得对人民私有财产进行没收或危

害逃亡敌区之业主地主其家无人主持且未

指定代管人者得由当地区乡政府代管按照

规定交纳田赋公粮但必需经边区行政公署批

准待业主地主归来即行发还rdquo[5] 87

1942 年是淮北区减租减息全面铺开的一

年淮北区党和政府通过相关立法支持和配合

减租斗争的展开基本实现了减租减息政策的正

规化

1月 14日淮北苏皖边联救总会第一次扩大

会议决议案要求1942年度坚决贯彻减租法令

ldquo在基本地区从一九四一年午季起未经减租者

一律于今年夏季依照去年政府减租法令实行退

租减租之后应普遍发动主佃双方订立租佃合

同 (租佃时期五年以上)以保障佃权而利生

110

产rdquoldquo边区新区今年必须发动群众组织佃户

一律实行减租减息rdquo减息方面针对私人借贷性

质的高利贷决议提出ldquo借粮利息不超过五成

者照规定借约归还借粮lsquo听涨不听落rsquo者

农民吃亏太甚要求达到照春耕中等价扣算不

得照最高价lsquo头里跑rsquolsquo悬租rsquo及lsquo买青钱rsquo等

借钱之债以达到照银号春耕贷款定价扣算还粮

不还利为原则借钱还钱因麦初粮食变卖不出

可等粮食平稳时归还rdquo[7] 146- 148 6月 20日通过的

《淮北苏皖边区减租条例》分别地租种类确定具

体减租率条例规定分租ldquo原来对半分成者改

三五六五分四六改三七分三七改二五七五

分原租不到三七分者不减rdquo包租ldquo一律减二

五满收满缴半收半缴不收不缴rdquo钱租改粮

租ldquo由东佃双方协议根据土质好坏商定粮

租但不超过三七分租为原则rdquo淮宝地区仍实行

三七分租其次取消各种封建性陋规即额外剥

削ldquo废除年礼节礼分场酒等额外负担及无报

酬之劳役佃东如用佃户做工时一律照当时工

资付价rdquo最后《条例》坚决保护佃权规定

ldquo无永佃权之契约期满之地佃东有依约处理之自

由但不得出卖出当与伪区并须于退佃三个月

前通知佃户如因退佃而影响佃户生活时得由

政府调处之佃东出卖出当有永佃权或契约未满

之土地原佃户有继续佃种之权如原约未满

不得转佃他人佃东在契约期满出卖出当与转佃

土地时原佃户有以同等条件承买承当承典之优

先权rdquo[7] 162-163 同日颁布的《边区当地押地赎地办

法》同样以维护贫苦农民的基本生产权利为宗

旨办法规定ldquo承当人或出当人为贫苦烈属

抗属与鳏寡孤独之贫户专以此地为生在赎地

时政府得以优待抗属烈属救济贫困之原则斟

酌情形处理之rdquoldquo当地人将地赎回因缺乏劳动

力出卖出租转当他人者原承当人及贫苦抗

属烈属有依同等条件承买承当承租之优先

权rdquoldquo高利贷性质之押地按月利分半付息还

本将地抽回原约作废以至下年收益百分之

三十计利过本停息还本利倍本者本利不

付无利之押地以当地论rdquoldquo高利贷性质之恶

租按原本分半行息另立契约原约作废利

过本停息还本利倍本本利停付rdquo[7] 165 同日通

过的《淮北苏皖边区救灾借贷办法》专门用于调

整1941年冬季至1942年春季救灾期间的农村借贷

关系办法规定ldquo借粮还粮借粗还粗借细还

细利加二成借粗还细一斗还一斗rdquoldquo借粮

时以款代粮者以借粮论rdquoldquo借钱或借粮折钱

者依照原定契约付息还本rdquoldquo借粮借钱无

力归还者得由双方协议以工折还按当时市

价折合粮钱计算rdquo[7] 166 为充分保障人权和财

权维护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统一战线1942年 10月刘瑞龙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做报告指出

ldquo凡地主在敌区土地在我地区者可以收粮收

租并带一定限度的粮食出外向边区内放债

只要不是过高的利息尽可以来收债政府予以

保障rdquo[5] 147鉴于1942年至1943年边区农村社会

ldquo因法币跌价一般的借钱比较少中心区高利贷

形式多是借粮听涨不跌也有少数特殊高利贷

如 悬 租 麦 坠 子 账 边 缘 区 则 普 遍 是 借 悬 租

账rdquo[5] 355 的情况为有效抑制高利贷淮北区采

取ldquo借钱还钱麦息改为钱息三成午秋两季还

本明年付息借户一律不准将粮食运输出境

以免影响根据地内之民食rdquo的办法对付根据地内

的高利贷采用ldquo以清还集体借贷来影响私人利

贷rdquoldquo由农救会组织群众照集体借贷归还rdquo私人

借贷ldquo对特别高利贷如边区悬租等照边境区高

利贷减息办法还rdquo的办法对付根据地内外之间

的高利贷[5] 357总之1942年是淮北区减租斗争的

奠基之年这一年淮北区灵活贯彻中央ldquo二

五rdquo减租原则结合地方习惯ldquo规定对半分改三

五六五分四六分改三七分三七分改二五

七五分并把钱租改粮租废除陋规减租后订

立新契约规定减租和交租办法调整了东佃关

系rdquo减息方面根据利息不超过五分的原则

ldquo对高利贷即所谓大头利政府不予保障保障普

通利贷奖励低利借贷rdquo[5] 131-132 实践证明淮北

区没有刻板执行中共中央的ldquo二五rdquo减租要求

111

而是根据地方实际以ldquo三七分租rdquo作为心理定

位采取逐级削减地租租额的办法恰恰体现了

其决策的务实性和科学性

随着减租斗争的逐渐深入淮北区党和政府

一方面及时根据各地反馈的情况调整政策对各

地减租工作适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

进一步修正减租减息法令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

1943 年 5 月 17 日淮北区党委指示泗南县

委在春耕工作中ldquo必须贯彻减租退租发动借

贷减轻高利贷对农民之剥削这是与提高生产

不能分离的rdquo[3] 81 5月 27日通过的《淮北苏皖边

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ldquo一律减二成五满收满

交半收半交不收不交rdquo分租ldquo原来对半分

者改三五六五分四六分者改三七分三七分

者改二五七五分原租不到三七分三七分者改

二五七五分原租不到三七分者酌减rdquoldquo已实

行三七分租之地区(如淮宝)仍照三七分租rdquo

条例保障公平交租权利规定ldquo交租使用当地通

用之斗禁止大斗收租小斗交租rdquoldquo承租人如

遭受疾病死亡被盗等意外无力清交地租时得

与出租协商还期交纳之出租人对欠租不得作

价行息rdquoldquo钱租改粮租由双方协议根据土质

好坏商定粮租以不超过三七分为原则rdquo《条

例》为保障佃权促进生产发展特规定ldquo出租

人于典卖其租地于他人时原承租人依同一价

格有承典承买之优先权出租典卖其土地于他

人时承买承典若非自耕或雇人耕种者原承租

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权租佃契约期满出租人

仍将土地出租时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

权rdquoldquo出租人收回自种之土地三年内再行出租

时原承租人有承租之优先权rdquoldquo承租人如在租

地上进行耕地改良出租人不得反对并应给予

帮助和鼓励rdquo[8] 121-124 6月1日淮北苏皖边区行署

要求在夏收工作中首先坚决贯彻减租做到

ldquo本地区内一律彻底减租新地区减租不能少于二

成rdquo同时坚决保障佃权ldquo佃东不得借故抽地

若佃东较佃户贫苦而抽地自耕者须依本署颁布

的土地租佃条例办理rdquo其次要求坚决限制高利

贷对所谓ldquo听春价rdquoldquo其借粮价格不得照当时

最高价作价应照年后麦前中等价作价还粮rdquo对

于ldquo头里跑rdquoldquo借一百元还一百元另外利息最

多三十元不还麦利rdquo[8] 130-131鉴于ldquo农村中有一

种借粮名lsquo听涨不听跌rsquo的高利贷如麦前借粮

一斗不论借时价格如何但择其涨至最高的粮价

计算麦后归还时适值粮价跌低以其低跌之粮

价折钱还粮或钱这样春天借一斗经过一个月

或两个月的功夫还时要付四斗至五斗rdquo以及

ldquo另一种高利贷叫青麦账又叫lsquo头里跑rsquo又相似

悬租如麦前借钱一千元麦后除一千元外另加

二石至三石的利息rdquo6月 7日淮北苏皖边区参

议会与各县参议长联席会议决议提出ldquolsquo听涨不

听跌rsquo不能以春天最高粮价付还也不便以最低

粮价付还(以顾全债权人得到相当的利息)则从

旧历年后麦收前之中等粮食价格或平均价格折

标归还lsquo青麦账rsquo应依政府借钱办法利率最多不

超过三成实在贫苦而无力一次付清者分期清

还rdquo[6] 379-380 10月20日淮北区党委关于冬春两季

工作的总计划提出ldquo贯彻减租减息政策实行查

租适当解决因减租后所发生的土地纠纷实行

土地复查rdquo[9] 108 11月22日刘玉柱在邳睢铜秋季

群众运动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减租减息

的具体政策在巩固中提高斗争成绩减租方

面在坚决贯彻ldquo二五rdquo减租原则的同时在边

区ldquo为了照顾东佃双方的困难减租率可减至二

成rdquo减息方面ldquo地坯子(指地纳租)秋季可减

息四分之一即二斗给五升麦季可二分之一退

即二斗息退回一斗rdquo此外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盐

金高利贷可灵活掌握政策尺度ldquo在政府无专门

贷款前不主观定减息办法是可以的但应在社

会上造成一种舆论制裁以求稍减利率rdquo对于转

佃地ldquo佃富农的租地可转佃贫农但须尽可能

采取说服办法中农租地一般不转佃自愿让给

贫农者例外绝不能强迫rdquo[7] 332-334

随着抗战胜利形势的日趋明朗淮北区党和

政府逐渐把减租斗争引导向促进生产发展和巩固

农民既得成果方面上来减租日益和保佃退租

112

倒粮打击地主阶级恶意对抗减租等政治斗争结

合起来日益注重社会效益

1944 年 2 月 17 日淮北区党委指示春耕工

作要求通过进一步贯彻减租减息来促进生产

一方面ldquo彻底查租退租调整东佃关系在

查租退租中保障佃权解决种子对粪柴草诸

问题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解决生产基金rdquo

另方面ldquo调剂借贷关系实行借贷自由实行公

平借贷奖励低利借贷高利贷不予保障实行

借粮还粮借钱准许按借钱时市价折粮还rdquo[8] 187

1944年 5月淮北苏皖边区行署训令要求在夏收

中坚决贯彻减租要求ldquo退租自民国三十年开

始一般未减租者以债务论除退还原租外

加年利二成以单利算如系以威胁利诱办法

过去未减租者以欺诈取财论一切悬租按照借

贷关系借钱折粮算加年利二成归还rdquo[8] 205

1944年的夏收工作淮北区党和政府特别针对减

息问题号召群众一方面ldquo继续举办积谷防止

灾荒rdquo另方面ldquo提倡私人自由借贷rdquoldquo并提出

在各合作社举办小本借贷所rdquo[5] 3579 月 24 日

邓子恢致函泗灵睢县委ldquo减新租查旧租要真

正做到没有一个不减不退的地主没一个不得到

实际利益的佃户同时在今秋的减查退过程中

必须联系到为今冬扩军运动的准备工作rdquo[10] 177

12月 7日淮北区党委指示路西群众工作首先

要求在减租方面ldquo仍以实行二五减租原则为适

宜rdquo为解决明年春荒ldquo减租时间一律从今年秋

季减起rdquo其次在减息方面要求做到ldquo对老债

主要是利过本停利还本利倍本停利战后还

本分本还息rdquo

1945年 1月 11日淮北边区各界人士联席会

议决议提出调整租佃关系的原则应该是ldquo一方

面保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另一方面保护佃户的

土地使用权rdquo在此基础上ldquo适当解决地主生活上

的困难问题和保护佃户的基本生活不能有所

偏废rdquo决议首先规定有正式租佃契约且已满期

者依租佃条例处理即ldquo出租人于典卖其租地

与他人时原承租人依同一价格有承典或承卖之

优先权出租人典卖其土地与他人时承卖承典

人若非自耕或雇人耕种者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

之优先权租佃契约期满出租人仍将土地出租

时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权出租人收回

自种之土地三年内再行出租时原承租人有承

租之优先权rdquo租佃契约未满或无契约者如果地

主生活确实困难需要抽回一部分土地出卖出

当或自种决议规定ldquo地主生活确实发生困难

其抽回部分又不影响佃户基本生活者可商同佃

户抽回一部分抽回土地的数量丘位应与佃户

协商解决如发生争议由政府和农救会适当调

处rdquo[2] 194-195 3月 20日淮北路西第二次群众工作

会议春季工作决议案要求在 1945年午收前继续

贯彻减租具体而言要求ldquo肖宿永在午收

前实行二成减租午收后改二五减租其他各县

均实行二五减租rdquo包租ldquo实行除旱涝rdquoldquo将秫

秫豆子杂粮分开计算年成rdquo对于地主的涨租行

为要分别情形处置ldquo因对抗减租而涨租者从

去年秋季起涨额不算仍照原租额减租rdquoldquo在

年前曾实行减租回来因地主逼迫退回并加重

租额者减租数目仍退还佃户rdquo租额过重即减

租后仍超过 375的情况ldquo可双方协商改变租

额或待午收后更改rdquo关于欠租的情况ldquo减租

前农民欠地主地租可予免交减租后实行交

租rdquo减租与保佃相结合ldquo减租后应强调保障佃

权改订租约rdquo减租斗争应首先ldquo组织减租小

组 用 集 体 减 租 方 法 并 选 出 积 极 分 子 带 头

减rdquo[1] 181-182 6月淮北区党委指示夏秋两季查减

租工作要求重点做好减退包租的工作即ldquo按

原租额二五减未减者退租rdquoldquo地主因减租增加

包租额者除将增加部分退佃户外仍照原租额

二五减租比率计算退回应减之租rdquoldquo原包租额

过高应行降低地主所得最高不得超过土地收

获量百分之三十五rdquoldquo游击区已成为根据地者

应即依法减租原来实行让租地区未让之租

应按过去让租成数实行退租rdquoldquo自减租后应由地

主负担之公粮公草田赋河工路工等粮

款而由佃户代出者应全部归还佃户利加二

113

成减租后如有地主应对粪而未对粪者得按

原对粪成数偿还佃户rdquo对地主非法无理抽地对抗

减租者指示要求ldquo地主自耕者交出一部或全

部仍归原佃户耕种地主将抽回之地转佃给其

他佃户者如新佃户比原佃户富者应退还一部

或全部归原佃户耕种如新佃户很穷原佃户

能维持生活而地主亦无土地出租者不变rdquo减租

与保佃结合鼓励租佃双方订立长期租约ldquo原来

规定租期者可延长五年以上原来未规定租期者

照旧新契约一经订立旧契约应即交出作

废rdquo[1] 281-285

淮北区各地党和政府在执行边区减租法令的

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减租办法

1943年 1月宿东县委在反思减租斗争的经

验教训时首先认识到ldquo我们同志只看到包租

制的剥削感觉非让租不可而未看到分租制的

剥削感觉对半分租倒还公道不知道不管包租

也好分租也好通通都是地主不劳而获的封建

剥削均应削弱减轻rdquo其次他们在分析社会经

济状况时认识到ldquo在宿东也包括着土地比较分

散与土地比较集中的两种地区rdquo土地集中地

区ldquo地主较大地质较好收获较多租额较

高rdquo土地分散地区ldquo地主较小地质较坏收

获较少租额较低rdquo因此在土地分散地区的

减租斗争ldquo让租率可以提得低一点灵活一

点能按百分之十让也是好的rdquo[7] 206-208最后

他们认为游击区的减租斗争一般地ldquo应强调政

府法令通过乡保甲行政系统来传达推行rdquo但

是也ldquo不应把直接劝让当作一般的主要的方法

而应尽可能发动群众作斗争rdquo[7] 2101945年 3月

21日泗灵睢县委致函邓子恢刘瑞龙谢邦

志表示泗灵睢县在减租工作中首先在查退租

方面ldquo按包租减二五满收满缴半收半缴

不收不缴之法令照退rdquo在查佃权方面ldquo一切非

法无理抽佃户租种土地者应在地主自种地中补

还或酌予赔偿损失rdquo查租额方面ldquo秋增租额

一律并且按原租照退并照未加前二五减

租rdquo其次在减息方面针对较为流行的悬租

形式即ldquo前年六百元一亩去年一千五百元

每亩付利三斗有的规定清明后不许赎有的拿

刀收麦也赎放的人是富裕中农富农集镇商

人专门高利贷者也有个别雇农贫农rdquo的现

象规定悬租ldquo利息仍照减半付还rdquo另针对

ldquo去年是借一百元麦后给一斗小麦rdquo的ldquo麦青rdquo

高利贷形式泗灵睢县委提出ldquo借粮还粮借

钱折当年粮利不过五成rdquo再针对ldquo听涨不听

掉rdquo形式县委提出ldquo战前旧账借钱还钱

利倍本停付利还本利二倍于本本利停

付rdquo[1] 186-1875月 2日淮北二分区党委要求各地

在夏收群众工作中普遍实行减租包租ldquo一律

实行二五减租法令rdquoldquo凡经二五减租后其租额

过重者可由东佃双方协议降低租额重订新契

约但其租额不得超过全收获量千分之三百七十

五rdquoldquo普遍收成在六成以上者不除旱涝rdquoldquo一季

租(纯麦)或大头小尾巴租(麦多秋少)一律

改为两季租麦季各半秋粮缴秫秫豆子各

半rdquoldquo麦前减租未退者如系地主有粮蓄意拖延

未退者麦后依去年减租率除旱涝从午季租中

扣除rdquoldquo佃户接地租时种旱秋(秫秫谷子)

者缴满季租种早秋者缴半季租rdquo分租ldquo过去

对半分者改为三五六五分过去四六分者改为

三七分rdquoldquo租二八者改三七分租三七者改四六

分rdquo游击区或二面三面敌占区ldquo可实行一成

五到二成减租rdquo学田庙地及其它所谓ldquo公

产rdquoldquo按二五减租后重订租约其租额不超过

全收获量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rdquo[1] 233- 234在夏

邑雪商亳这样的边缘区ldquo强调减新租对退

旧租不过于强调rdquo[1] 240减息方面ldquo过去旧债

利过本者停利还本利倍本者本利停付rdquoldquo当地

三周年为限当青赎青当白赎白地价皆折法

币计算rdquoldquo合子地(即摇当地)付两次利以上

本利停付付一次利者停利付本数年而未付

一次利者可付一次利还付本但还不起者可分

期还或少还不还rdquoldquo新债一律按粮计算借

钱可折粮利息二成到五成由双方协议自

定rdquo[1] 2356月 8日淮北三地委 1945年夏秋发动

114

群众的决议提出在减租工作中对于包租

ldquo我一面地区一律实行二五减租多面地区按照

具体情况实行二成至一成减租或让租各地能种

两季者原夏季大头租改为两季租夏秋各

半只能种一季者仍为一季租rdquo对于分租

ldquo我一面地区主佃对种(或除种)者实行三

五六五减租烂种者(地主出种)实行四六

分租多面地区实行四六或四五五五分租草

随粮分rdquo在退租工作中ldquo未减租者即按照各

年各季减租租数退租一律加息二成rdquo决议坚

决打击地主为减租而恶意涨租要求ldquo原为我

中心区者除降低到原租额再照二次减租外应

将所涨租数加息二成退还原佃户rdquo已转变为根

据地的原敌占区ldquo自本季起降低到原租额

再实行二五减租所涨租数可不退还rdquoldquo地主有

意将地亩数加多者应查实按地亩交租自颁布

减租法令后应将多交地租数退还原佃户rdquo为

保障佃权决议要求ldquo订立租约由主佃双方

自由订立租期不得低于五年期满后双方重新

协商续订新约或解约在订约期间地主照规

定成数减租rdquoldquo在租约期期满以前未商得佃户

同意地主不得擅自出卖出当或转佃rdquo减息

方面决议要求新利债ldquo按一般规定月利不

超过二分至五分年利不超过二成至五成rdquo旧

利债ldquo抗战前之旧债借钱还钱利倍于本

停利还本利二倍于本本利停付rdquo悬租ldquo在

邳睢铜三县利息是四减三在灵宿萧铜四县

是减半付息延期还本rdquo借粮还粮ldquo利息不超

过五成青麦账亦可照当时价折粮rdquo借烟土

ldquo除本减半付息rdquo借银元ldquo还银元不付利

息或按当时粮价折粮还亦可rdquo[1] 298- 2991945年涡北的减租政策分种地ldquo三五六五分

缴一斗退三升rdquo课地ldquo看年成豆子不收不

缴秫秫杂粮算六成算过年成有一斗再减二

升五rdquo减租与保佃相结合ldquo佃户有佃权不能

乱抽田rdquo减息方面对最恶毒的合子地ldquo年利

算二成利过本钱止利还本利过两倍本利

不还退回文书rdquo[1] 134

三减租减息斗争中群众路线

和阶级路线的统一

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仅是生产关系领

域的变革更是一场在不损害农村抗日统一战线

前提下的政治斗争是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淮北区的减租减息斗争体

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

淮北区党和政府始终强调党组织应该在减租

斗争中充分启发引导群众的斗争觉悟最终

使减租成为群众自觉参与的政治斗争实践经验

证明淮北区减租工作大体经历了ldquo不强调发动

群众只运用工作队与保甲长来减租rdquo的ldquo法令

减租rdquo阶段ldquo由上而下的号召与由下而上的配合

起来干部领着群众干rdquo的ldquo农救减租rdquo阶段

ldquo中心区减租继续深入边区各地也进行了减租

其最大特点是采取了攻势防卫的策略rdquo特别是

ldquo由佃户自己组织佃户小组用自己集体行动进行

减租普遍采取斗争的方法rdquo的ldquo集体减租rdquo阶

段随着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到1944年ldquo减租

已成为一种制度rdquo[5] 355

1943年 5月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在指示夏收

工作中要求各地贯彻减租减息斗争减租方面

要求在基本区ldquo今年必须彻底肃清明减暗不减

现象未减者一律退租同时发动佃户与地主订

立租佃合同订立租期以保护佃权rdquo在边区

新区ldquo今年须一律实行减租rdquo但是可以ldquo在方

式上缓和一些注意协商求让方式rdquo为发动群众

参加减租一方面ldquo废止分场委员会一类组织

避免代替包办现象rdquo另方面ldquo农救会必须积极领

导农民组织佃户集体讨论集体决议一致

行动以求达到目的rdquo减息方面指示要求既要

克服ldquo由政府以一纸布告来规定利息限制粮

价rdquo的ldquo左rdquo的想法也要纠正ldquo让我们基本群

众辗转于高利贷的骨髓敲剥之下而不能自拔rdquo的

ldquo右rdquo的错误指示要求首先ldquo应利用银号贷款

集体借贷及私人借贷低利还付者广为宣传造

115

成一种舆论的攻势与压力以达减息之目的rdquo其

次ldquo召集农民地主士绅举行还债会议以

农民之优势及动员开明士绅使生救会规定的利

息得到双方满意通过rdquo再次ldquo动员农救会员

研究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关系直接与债主交

涉以达到减息目的对个别顽固分子实行拖

的办法rdquo最后ldquo由政府颁布改善借贷关系文

件表示某种程度之高利贷不予以法律保护作

为各地根据rdquo其中关键是ldquo依靠于农民之团结

及生救会与士绅之劝解rdquo[7] 231-23211月 22日刘

玉柱在邳睢铜秋季群众运动会议上总结指出为

继续深化减租斗争的成绩首先要注意当群众的

斗争情绪尚不高涨时ldquo党和群众团体应先选择一

个对象发动斗争使之当场兑现并提高群众

情绪采取打一儆百兴奋群众震动全局办法rdquo

其次要贯彻保障佃权认识到ldquo减租退租保障

佃权都要采取群众集体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彻

底rdquo的道理做到ldquo东佃立约规定年限反对

地主强拿地rdquo以提高群众减租斗争的决心[7] 332

1944年10月刘瑞龙在总结淮北五年来群众工作

时指出虽然地主阶级总体上对抗减租但具体

而言ldquo大地主抵抗最力一下子打不垮中小地

主社会力量不大容易打垮rdquo因此减租斗争应

贯彻群众路线ldquo强调群众的自觉斗争rdquo[1] 63这需

要党政军民密切结合党组织ldquo是领导减租的中

心执行与掌握减租政策布置重要减租斗争rdquo

政府ldquo公开号召减租出布告举行士绅座谈

会召集各行政人员动员做减租的模范制裁明

减暗不减适当处理东佃纠纷rdquo群众团体ldquo公

开出面领导群众减租rdquo为打击地主阶级破坏减

租ldquo实行查退租保障佃权是贯彻减租的主要保

证rdquo同时还要处理好佃农与自耕农的统一战线问

题既要坚持ldquo在一切改善民生斗争中以减租

为主rdquo也要抓住自耕农的要求如春荒救济减

息等以更好地发动农民群众在减租斗争达到

高潮时一方面要ldquo控制减租发展不要超过中

央所指示的程度rdquo另方面在纠正过火行动时ldquo不

能泼冷水要保持群众热气rdquo对具体的租佃形式

要具体分析决定对策如ldquo个别地方包租租额原

订过高即使减租也还是高了因此决定减后地

主收租额不得超过全收获量千分之二百七十五

大头租可改为两季租租额与种类双方协商

棉地烟地按二八分租或按当地粮食收获量改

交粮租rdquo彻底减租后要首先解决部分中小地主

生活下降要求抽地自种的问题做到一方面要

ldquo在减租未彻底实行以前要强调保障佃权不应

随便抽地以免影响佃户不敢减租rdquo又要ldquo允许

中小地主在不影响佃户生活条件下抽回一部分土

地自种rdquo当然这要在佃农生活真正得到改善即

佃农ldquo必然要将余资买牛买肥改良土地增

加生产最后要购买土地rdquo之时其次解决贫

农要求对大地主匀地的问题他认为ldquo个别地方

提出调剂佃地发动贫农向大佃户斗争甚至转移

中农佃户土地这是完全不对的rdquo而应该ldquo主动

劝告群众从提高原有耕地生产设法个别经农救

会协商在大佃农自愿又不影响大佃农原来生活

的原则下酌匀一小部分土地调剂给抗烈属及赤

贫的民兵队员rdquo但是ldquo必须要经过说服教育协

商办法进行rdquo[1] 64-6812月 7日淮北区党委指示

路西群众工作要求在减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

线ldquo主要群众自己起来斗争才能贯彻减租减息

增资至于说服地主自愿及行政协助干部模范

作用只能是辅助的rdquo[11] 455

1945年2月赵敏总结涡北地区减租斗争经验

指出新地区减租ldquo先由佃户小组集体减租但

到一定的时候发生困难必须组织较大规模的斗

争打击地主威势rdquo斗争成功与否ldquo主要是靠农

民的自发自觉和我们有组织的领导rdquo[1]1473月20日吴芝圃在路西群众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ldquo为

普遍的发动群众为解决灾荒中的口粮问题与维持

春耕生产必须以普遍减租即减的地区要补漏

洞未减的要广泛减为第一个重要武器rdquo为此

ldquo必须善于打破群众对减租的顾虑必须针对群众

的心理来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rdquo必须ldquo从实际出

发决定最适合最有效的方针不是被动也不是单

纯热情的盲动而是有根据有步骤的争取主动改

116

造现实rdquo[1] 1753月23日淮北区委致函泗灵睢县

委ldquo斗争纲领应将重心放在贯彻查租减租上这

是基本群众政治优势确立的基本关键rdquo[1] 198 5月4日刘瑞龙在指导春季生产时指出查租经验证

明ldquo必须经过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和耐心工作必

须加深群众和干部中的阶级教育必须抓住佃户中

的积极分子并推动佃户组织rdquo[1] 201 6月5日狄克

东在总结泗阳县春季查租工作时指出ldquo查租能否

彻底首先建立在佃户自觉自愿的思想基础上真

正教育佃户提高佃户觉悟解除佃户思想上各种

顾虑是减租彻底的基本保证rdquo而争取佃户中的

落后分子是减租成功与否的关键泗南县采取两

种办法一种是ldquo耐心说服长期教育rdquo另一种是

开佃户家庭会议rdquo这种会议ldquo不仅可以打通佃户

本人思想而且可以提高佃户全家的阶级觉

悟rdquo[3]258-260 6月淮北区党委要求在夏秋两季查减

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首先ldquo在领导上抓住一

点rdquo其次ldquo在力量的组织上尽量避免采取工作

队形式而把突击力量充实到群众团体中去rdquo

最后要充分发动群众先深入调查研究ldquo帮助佃

户做庄稼活取得佃户的友谊与信任rdquo之后

ldquo在接触谈话中要注意发现与教育积极分子rdquo再

通过他们ldquo团结组织和教育广大的佃户群众成立

或扩大佃户小组使他们敢于面对面的向地主作斗

争rdquo[1] 2857月江风提出农民抽条子赎地赎物

是ldquo带着打击高利贷性质rdquo的经济斗争尽管这一

斗争尚是ldquo防御性的以攻为守的rdquo但是ldquo经过

抽条子斗争的群众已经敢于并迫切要求清算清

算明白才能提高他们的革命情绪与觉悟rdquo同

时他提出反高利贷斗争应该做到在不妨碍发挥群

众积极性的同时ldquo不致使债主丧失生存条

件rdquo[3]50总之不管地方社会情况如何复杂统一

战线的巩固与群众路线的贯彻并不矛盾

随着抗战胜利的日益临近淮北区党和政府

更加强调阶级路线在减租斗争中的贯彻这也是

切实保护减租后广大基本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3月 20日吴芝圃在路西群众工作会议上提

出应突出减租斗争的阶级性他指出ldquo农村中是

有阶级的这阶级就是地主与农民地主与农民

的主要关系是建立在租佃关系上地主对农民的

主要剥削是地租的剥削rdquo因此ldquo在发动群众

时固然应从经济利益上着眼但同时要从阶级

利益上着眼应当以减租为发动群众的中心口

号rdquo他因此建议通过集体减租办法因为ldquo群众

集体起来之后他的情绪心理便有很大的不

同rdquo[5] 370-3713月23日邓子恢刘瑞龙指示泗灵

睢县委普遍开展查租一方面ldquo主要干部要亲

自下手打破干部中减租不成问题的思想rdquo另方

面ldquo要进行阶级教育要使大家了解减租是艰苦

斗争rdquo[1] 1945月 4日刘瑞龙在指示春季生产工

作时指出ldquo生产工作的重心应即转入查租互助

上去一般是中心地区以互助为主查租为辅

边区以查租为主互助为辅rdquo查租工作应贯彻阶

级教育ldquo必须加深群众和干部中的阶级路线必

须抓住佃户中的积极分子并推动佃户组织必须

适当的组织群众的说理斗争必须抓紧时机即

查即算即算即退rdquo[3] 246-247

四减租减息斗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减租减息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

大贫雇农中农群众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

和经济效益

1943年11月22日刘玉柱在邳睢铜秋季群众

运动会议上总结指出减租斗争取得了显著的社

会效果地主阶级ldquo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被冲垮

了他们在群众压迫之前政治上变得开明些

了自然他们经济上的削弱也是很大的rdquo[7] 316富

农ldquo经济上一般是没什么大变动的只有一些带

封建性的富农被斗后经济上受到部分损失社会

地位也就削弱了些另有一些因工资一增再增

生产情绪表现消极rdquo中农贫农是减租斗争的受

益者ldquo不少的中贫农大都得到了许多实际的现成

利益许多参加了群众团体一天天的觉悟起

来rdquo[7] 320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总

体上看ldquo从思想上言论上有意无意的为地主

封建势力服务的知识分子的主流在斗争过程

117

中已转向工农群众rdquo尽管ldquo还不能说是完全属

于工农群众rdquo但这一变化已说明ldquo知识分子争取

与改造的第一步已经收到了初步成绩rdquo[7] 32012月赵敏总结边区第二届农救会对 10个县的调查

指出雇工ldquo因得到增加工资春荒借贷与免除

负担的好处极大部分上升为贫农rdquo贫农ldquo得

到减租减息春荒借贷政府生产贷款的利益

特别是佃贫农获得减租利益更大一般地多上

升为中农rdquo中农ldquo一部分得到政府借贷其中

佃户中农又得减租利益一般地也向富裕的中农

方向发展rdquo即便是剥削者地主富农也ldquo加强

了劳动观点参加生产改造了自己使过去的

寄生生活逐渐改变过来rdquo[7] 3461944 年 10 月 22日刘瑞龙在总结五年来淮北区减租斗争成绩时指

出总体上讲ldquo地主下降以中小地主为最显

著最迅速大地主在减租之后 下降得还不甚

显著在农民方面佃农比自耕农上升得快多向

富农发展富农本身是没有什么发展的雇工向贫

农上升贫农向中农发展rdquo[5]343 减息方面总体而

言由于 1944年政府加大生产贷款力度使得

ldquo法币价格猛跌中心区借高利贷的很少rdquo[5]355

洪泽湖区的减租斗争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1941年11月张孑夫总结了洪泽湖区减租斗争的

经验首先从分析生产关系入手总结出湖区各

种剥削形式包括封建性的剥削形式割苇子打

鸡头包簖钱打莲子奴隶性的头子钱和商业

性的行佣大称结果减租斗争ldquo目前割苇子三

七分了限制了剥削包簖钱取消了头子钱取

消了鸡头莲子实行政府管理行佣大称

各乡大半有了合作社代替了鱼鸭各行rdquo从而实

现了ldquo不经过私人占有就转入社会主义经

济rdquo[7] 113的良性发展轨道

但是减租减息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

的高利贷现象经过减租斗争的边区农村社会

ldquo随着群众生活改善而变化的借贷关系是比较复

杂的rdquo债权人ldquo中农多富农次之地主又次

之少数工人贫农也放债rdquo债务人ldquo贫农最

多中农次之少数地主(破落)也借债rdquo借贷

用途ldquo借作口粮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rdquo借贷手

续ldquo大都是私人自由借贷集体借贷只占百分之

十rdquo总之边区农村借贷关系出现了ldquo目前边区

各中心地区地主老富农借的很少而农民与工

人之间借贷关系较多甚至有些地主与老富农借

穷人账的rdquo[1] 72-73 新趋势以泗阳县颜圩乡为例

减租地主后私人高利贷仍有借粮借钱两种形

式借粮又有ldquo听春价rdquoldquo头里跑rdquoldquo顺风长rdquo

等形式如ldquo顺风长rdquoldquo借山芋干子一斗午季

还小麦一斗借草本季草价只三十元一担一

担有五十个还时按一元三角五一个二倍多

利rdquo借钱ldquo最多四分利大部无利麦收后即

还麦rdquo借债方面贫农ldquo多半是吃rdquo中农ldquo吃

与干旁的事约各占一半rdquo富农地主ldquo很少是

没有吃而借账的rdquo可见贫农中农借债的原因

主要是生产生活所迫放债方面中农贫

农雇农也逐渐参与放债这一现象说明农民在

减租斗争中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说明这

种高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村商品经济的

正常借贷现象如雇农ldquo放债的多半是家中有几

亩地而自己去雇工人少吃不完将余粮放

出还是在增加工资后的一种现象rdquo中农ldquo放账

的多了这说明中农的经济状况上升了rdquo[7] 257-258

针对上述新现象刘瑞龙在1944年10月22日的一次群众工作总结发言中指出减息工作应该

相应地转变到ldquo改善群众生活提高生产政府发

放贷款继续举办积谷于合作社的小本借贷于

麦前麦后平粜粮价在这种条件下再提倡私

人自由借贷rdquo[1] 73 的方向上来换言之可以通过

政府社会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抗战前淮北区农村生产关系主

要表现为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

依赖封建地租剥削淮北区存在着迫切的减租减

息斗争的社会要求淮北区党和政府在坚决贯彻

中共中央有关ldquo二五rdquo减租指示的同时根据淮

北区地方实际及时调整政策探索适合本边区

特点的减租减息政策在艰苦的实践中淮北区

减租减息政策逐渐实现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

118

一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仅是生产关系领

域的变革更是一场在不损害农村抗日统一战线

前提下的政治斗争是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淮北区的减租减息斗争体

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减租减息

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大贫雇农中

农群众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减租减息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的高利贷现

象但是减租后高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

村商品经济的正常借贷现象可以通过政府社会

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注释

①相关研究参见马洪武主编《华中抗日根据地史》当代

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欧远方童天星《淮北抗日根据地

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朱超南等编《淮北抗日

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李柏林

《减租减息与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抗日

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等

参考文献

[1]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2册(群众运动部分)[G]1984

[2]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1册(武装斗争部分)[G]1985

[3]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5辑(财政经济部分)[G]1985

[4]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2册(武装斗争部分)[G]1985

[5]淮北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

[6]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第1册(政权建设部分)[G]1985

[7]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1册(群众运动部分)[G]1984

[8]安徽省财政厅合肥安徽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

经史料选二[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9]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4辑(党的建设部分)[G]1985

[10] 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

根 据 地 史 料 选 辑 第 2 辑 第 2 册(政 权 建 设 部 分)

[G]1985

[11]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G]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

【责任编辑 刘 滢】

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WANG MingqianWANG Mingqian

((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361005))AbstractAbstract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land in Huaibei (region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a few landlords whose mode of operation was dependent highl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land rentHence arose an urgent social demand to reduce land rent and interest on loans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e Partyand Government in the region explored to set up policy to reduce land rent and interest rates suitable for localconditions and improved it steadily to make it sound and regular The campaign to reduce rent and interest inHuaibei Region was both a reform in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mass movement embodying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mass line and the class line The campaign brought about marked changes beneficial to thepoor peasants farm labourers and the middle- class peasant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social and economicbenefits Rent and interest reduction did not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high-interest loans in rural communitiesof the region but the usury-type credit after the movement became the normal borrow-and-loan practice in therural commodity economy which can be solved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Key Words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mass line class nature

119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

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鹿锦秋 赵 璐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构建家庭性别公正伦理是有效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石家庭伦理发展诉求

从两性平权趋向性别公正反映了对我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对西方女性主义平等观的借鉴随之

性别公正对新时代我国家庭伦理建设的意义更为凸显但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及性别角色认知状况

制约着家庭性别伦理公正性的实现应对这些挑战要以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策体系为根本

以夯实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及倡导家庭性别公正理念为依托以家庭成员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道德实践为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性别公正现代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D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20mdash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号召推进家庭

文明建设提出ldquo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

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

我国妇女事业发展具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rdquo[1]强

调要ldquo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rdquo[2]

构建家庭ldquo性别公正rdquo伦理正是有效推进家庭文

明建设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夯实社会公正

的重要基石尽管伴随新时代男女平等理论与实

践的深入推进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已取

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经济社会转型影响及父权

制传统性别文化规范制约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缺失现象依旧普遍因此立足性别公正视

域深入探讨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

问题对于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公正以

及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ldquo性别公正rdquo在我国当代家庭

伦理建设中的提出背景

习近平指出ldquo长期以来男女平等尊重妇

女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针对妇女的歧视

依然存在rdquo[2]对于曾经深受ldquo男尊女卑rdquo陈规陋

习束缚的中国来说强调现代语境中的ldquo性别公

正rdquo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家庭伦理视域

下的ldquo性别公正rdquo作为表征男女家庭成员性别关

【收稿日期】 2018-10-10

【作者简介】鹿锦秋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赵璐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ldquo当代西方左翼女性主义正义理论研究rdquo(项目编号14YJA710017)山东省高

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ldquo当前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rdquo(项目编号J15WA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20

系平衡性和恰当性的重要范畴其核心意涵是主

张在家庭性别伦理建设中应秉承男女ldquo价值无

差别rdquo活动ldquo领域无限制rdquo的性别平等理念在

尊重两性生理及社会文化差异基础上以ldquo不偏

不倚一视同仁rdquo为核心要求以尊重两性ldquo自

由选择rdquo意愿为原则对男女两性的家庭社会

角色以及ldquo权利与义务rdquoldquo贡献与回报rdquo等资源

按一定比例公平合理分配并在必要情况下进行

适度补救性调节以达成ldquo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rdquo使男女家庭成员都ldquo得其所

应得rdquo的理念原则制度法律政策状态

和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女性对家庭伦理的

诉求从ldquo两性平权rdquo到ldquo性别公正rdquo的趋势日益

明显这既反映了对新中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其实

践的反思和深化又与西方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理论的引进与借鉴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前依据传统马克思主义建构的

ldquo男女平等rdquo法律政策明确规定我国女性在各领

域享有与男性平等权利极力倡导女性走出家

庭积极投身社会生产向男性看齐的ldquo铁姑

娘rdquo受到大力追捧尽管这对增强我国女性独立

性和翻身解放对颠覆ldquo男主外女主内rdquo传统

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及文化观念贡献巨大但这种

女性解放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安排女性虽以

男性基准进入生产领域但未跻身国家公共话语

生产领域同时男性也未在家庭中承担起相应的

家务劳动这种将女性解放等同于女性就业片

面追求与男性等同性的男女平等理念忽视了两

性生理差异许多就业女性因劳动强度增加而身

心受损实则是形式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

等对女性而言显然不公正

20世纪80年代一贯受到国家保护的女性地

位及其就业等保障遭遇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

猛烈冲击女性下岗生活难男女收入差距大

女性家庭地位降低打工妹问题凸显等女性受歧

视问题频发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困惑

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开始质疑和挑战ldquo男女平

等rdquo这一传统女性解放意识形态重新反思新时

代下ldquo女性解放rdquo的应有意涵呼吁中国女性意

识的觉醒应ldquo使lsquo妇女rsquo成为一个与lsquo阶级rsquo并

行的独立的范畴rdquo[3] 96-97通过削弱性别与阶级之

间的关联女性解放理论与ldquo性别差异rdquo挂钩

与原先男性基准的ldquo男女平等rdquo理念脱钩两性

自然差异的因素被重新强调这种ldquo分离rdquo需求

随着经济转型愈加强烈1988年中国妇女六大召

开后全国妇联审时度势及时号召女性在家庭

及社会中要ldquo自尊自信自立自强rdquo男女

平等话语开始转向突出女性特点的ldquo自我发展rdquo

口号但进入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推进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差

距拉大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使阶层

分化加大男女间男性内部及女性内部的不平

等关系愈加明显和复杂性别不公正现象增多

这种社会剧变必然要求ldquo男女平等rdquo分析重新考

虑阶层或阶级区域城乡民族等因素女性

诉求也就从单纯追求对家庭及社会利益分配的

ldquo两性平权rdquo发展到既要尊重ldquo两性差异rdquoldquo女性

间差异rdquo又要关注ldquo相互交叉的多元差异rdquo以

保障任何女性的家庭及社会处境都比ldquo平等的最

初安排rdquo有所改善的性别公正话语针对这一诉

求2018年中国妇女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婚姻

家庭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各项政策法规必须要ldquo充

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在保

障和改善民生中关注妇女需求让尊重和关爱妇

女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rdquo[4]习

近平在会上强调要ldquo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最普通

的妇女特别是困难妇女身上格外关心贫困妇

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为她们做

好事解难事办实事rdquo[4]由上可见我国家

庭伦理从ldquo两性平权rdquo到追求ldquo两性差异rdquo和

ldquo妇女间差异rdquo的ldquo性别公正rdquo的发展趋势正

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男女平等理论中阶级与性别

平等与公正群体与个体等诸多范畴内在矛盾不

断反思重建和深化的结果而这一过程又与当

代西方社会性别理念及女性主义平等观演进逻辑

121

相吻合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前秉承自由资本主义性别平等观的第一

波女性主义在极力反对主流政治思想男性偏

见积极追求两性法权平等的同时不得不面对

这种普遍主义正义伦理造成的两性事实上的不平

等和忽视两性差异的本质主义困境二战后对国

家资本主义父权制发起挑战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转

而追求承认男女差异的平等明确提出标示男性

统治女性不平等权力结构的ldquo社会性别rdquo概念

要求重新评估女性特质及其价值并予以肯定ldquo平

等与差异rdquo议题由此被提上论辩日程二十世纪

90年代以来信奉后现代主义的第三波女性主义进

而认识到女性内部客观存在的种族阶级宗

教文化差异使女性难以作为一个群体统一行

动因而在指责社会性别概念ldquo忽略阶级种族

及文化的冲击及影响rdquo的同时强调在基本权利

平等的基础上赋予性别平等ldquo既强调性别差异

又强调女性间差异rdquo意蕴追求一种基于差异性

的合理的正当的平等而这种动态差异平等观

通常趋向于诉求ldquo性别正义rdquo或ldquo性别公正rdquo进

行表达但这种观点由于过分追求ldquo弃同求异rdquo

而被视为ldquo女性主体性被彻底摧毁而不利于女性

解放rdquo因而目前这种性别公正观又逐渐呈现出一

种ldquo在顾及女性内部差异基础上寻求女性团结路

径rdquo的辩证女性主义新趋向

总体而言由于当代西方社会性别理念及性

别平等观的演进逻辑与我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其实

践有不谋而合之处有助于解答我国学者对性别

平等理论及实践的困惑因而汲取西方社会性别

理念及性别平等思想精华也就成为发展我国性别

平等理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以 1995年北京世妇

会为标志我国正式将西方社会性别观点纳入决

策主流并作为发展战略广泛推行这一时期引进

的社会性别理念核心是旨在规定差异而非追寻平

等的ldquo承认差异rdquo思想正是受此影响我国主

流话语开始强调男女性别差异和分化并将马克

思主义女性理论阐释为运用性别观点分析女性问

题原先ldquo集体性别无意识rdquo的男女平等概念逐

渐为被承认差异的性别平等概念所取代同时

面对我国社会分化及性别分层西方关注女性内

部差异的性别平等观及正义理论也为国内学者探

究女性分层及性别公正问题提供了借鉴本世纪

初女性学界明确提出要建设一种强调基于差异

的平等以性别公正为核心价值诉求以建构和

谐性别关系为目标的先进性别文化其实质是倡

导ldquo一种需要接受基于不可更改的生物属性的自

然差异而导致的事实lsquo不平等rsquo之上的正义价值

的评价与规导的制度安排和行动准则rdquo[5] 67近年

来伴随ldquo公平正义rdquo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战略构想的基本条件ldquo公正rdquo被纳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ldquo公平正义rdquoldquo公正rdquo作为国家主导

性权威话语从此进入囊括家庭性别伦理学在内的

妇女性别研究领域ldquo男女平等rdquo到ldquo性别公

正rdquo的发展诉求日趋凸显总之这一趋向不是

性别ldquo差异性rdquo完全取代性别ldquo同质性rdquo的过

程而是将二者辩证融合实现两性之间普遍性

公正和差异性平等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性别公

正是实现男女平等的手段其目标归根结底是达

致实质性的男女平等

二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

建设的影响因素

伴随经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

我们应当看到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男女两性

在城乡家庭经济政治婚恋情感及思想观念中

的性别角色所处地位及对各领域ldquo权利与义

务rdquoldquo贡献与回报rdquo资源的享有和分配更加趋向

平等公正但ldquo男强女弱rdquoldquo男多女少rdquoldquo男高

女低rdquoldquo男主女从rdquo的不平等传统家庭性别伦理

仍旧存在甚至凸显笔者认为涵盖收入职

业教育情感等建构要素的夫妻间相对资源禀

赋的性别结构以及家庭性别角色及夫妻权力规范

意识是直接制约当前我国家庭性别伦理公正性实

现程度的两大主要因素

(一)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对家庭

122

性别公正的影响

ldquo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rdquo范畴表征

的是基于对比夫妻双方各自拥有的资源获取能力

及实际占有量的性别差异夫妻之间收入及职

业受教育程度情感投入等要素的相对资源禀

赋差异对我国家庭经济政治婚恋情感及性别

观念的公正伦理建构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夫妻间经济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经济关系是家庭伦理建设之根

ldquo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rdquo[6] 286

因此夫妻经济收入及对家庭经济贡献的差异无

疑对家务劳动承担家庭事务决策权个人事务

自主权及性别观念的公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第一夫妻经济收入及家庭经济贡献的差异

对夫妻家务劳动时间影响显著研究显示工作

收入稳定的已婚女性比无收入已婚女性的能源获

取并占有的能力更强承担的家务更少家务劳

动时间更短[7] 而丈夫经济贡献更多的家庭妻

子家务劳动时间显著高于经济贡献差不多的家

庭可见夫妻中拥有资源优势的一方可能会减

少或避免家务劳动而相对ldquo劣势rdquo的一方可能

承担更多家务第二夫妻之间家庭收入从事

职业及社会地位的相对资源禀赋差异对双方权力

关系家庭地位平等程度及个人自主权大小影响显

著家庭经济贡献能增加丈夫家庭权力和影响

力同样也能提高妻子在家庭各项事务上的话语

权和决定权第三夫妻之间家庭收入从事职

业及社会地位的相对资源禀赋差异对夫妻确立公

正性别观念影响显著性别观念与人们在劳动实

践中形成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刘爱玉佟新等

许多学者认为婚前家庭经济地位越低家庭经

济贡献及职业地位小于丈夫的妻子其性别分工

观念相对传统和落后而婚前家庭经济地位越

高婚后对家庭经济贡献及职业地位与丈夫差不

多或大于丈夫的妻子其性别分工观念则呈现更

为进步和平等的态势[8] 232235

2夫妻间教育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第一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家务平等分担

具有重要的独立影响大多实证研究认为相对

资源论的ldquo教育资源优势有助于降低个人承担的

家务劳动量rdquo这一论断具有较强解释力牛建林

指出ldquo夫高妻低rdquo的教育匹配不利于打破ldquo男外

女内rdquo固化模式和实现家务分工平等化而ldquo夫

妻相同rdquoldquo夫低妻高rdquo的教育匹配则能不同程度地

推动男性平等分担家务[9] 这表明提高女性受教

育程度是推动家务性别分工公正化的最直接力

量第二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家庭性别政治

地位的平等建构有一定影响教育程度同于或高

于丈夫的女性由于更有能力获取社会参与途径及

资源因而她们对丈夫及家庭不再存有强大依附

性同时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助于她们形成更为独

立的自主意识和平等诉求并有能力获得更为平

等的家庭地位及更为积极的主观感受

3夫妻间情感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夫妻在家庭生活中情感投入大小及其差异对

家务劳动承担及家庭权力分配平衡性密切相关

也是制约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实现程度不可忽视的

重要因素第一夫妻情感投入与家务劳动分担

之间关系显著情感资源如同收入教育资源

也对夫妻家务劳动承担相对独立地发挥影响可

以说家务劳动应被视为体现夫妻契约关系情感

本质和维系发展夫妻情感关系的一种情感劳

动而非纯粹简单的理性劳动付出或者是全然

根据物质经济及教育资源状况而理性精明算计的

结果第二相对情感资源与家庭权力获得也具

有一定关系婚姻需求和依赖理论认为夫妻中

情感付出更多更重视婚姻的一方往往因更担

心配偶变心而更易不惜失去权力去顺从对方而

付出较少感情或对婚姻缺乏兴趣的一方往往可以

更自由更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

在婚姻关系中占据优势权力地位传统女性通常

将婚姻视为终生归宿婚后经济和感情上则更多

依赖丈夫更需要坚守家庭因此放弃权力或接

受配偶支配的概率更大

(二)传统性别角色及规范对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的影响

123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观念的

增强ldquo男尊女卑rdquoldquo男强女弱rdquo等不平等性别角

色观念及规范已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但近十年来

由于社会转型期国家就业模式的更新市场竞争

的加剧及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助推等因

素[9]的综合作用传统性别角色意识不但未衰

落反而呈更加定型化态势这种传统性别文化

ldquo回潮rdquo趋势的凸显对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

理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1传统性别角色及规范对家务劳动承担及工

作mdash家庭冲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对家庭经济贡献越大受教育程

度越高的女性家务劳动承担越少但研究表明

对此不能一概而论妻子的相对高收入虽能减少

其家务劳动但相对收入增幅超过一定范围时

反而会增加妻子家务劳动这种逆转实则由性别

观念造成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浓厚的人习惯于固

化男女气质与家庭性别分工之间联系对ldquo男外

女内rdquo分工合理性深信不疑所以当传统性别观

念浓厚的妻子比其丈夫对家庭经济贡献更大时

就会将自己视为违背这种传统分工规范的ldquo女强

人rdquo如果其丈夫也具有这种传统性别分工观念

就会因其未能全面担负养家责任而自卑内疚正

是为了弥补这种ldquo性别角色偏差rdquo妻子才力求多

做家务来体现其女性特征以维持家庭的稳定而

拥有现代化性别平等观念的妻子则不会因为成为

家庭经济支柱而与ldquo男外女内rdquoldquo贤妻良母rdquo

ldquo相夫教子rdquo性别角色期待有强烈违和感因而她

们并不刻意强求自己多做家务以平衡夫妻关系

因此夫妻家务劳动时间的多寡既与二者收入

职业地位教育情感时间等相对资源禀赋

差异相关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性别角色

及规范这一独立因素影响的深浅体现了夫妻相

对资源对比及性别角色意识的共同作用

2家庭性别角色及规范对当前我国家庭政治

性别公正的影响

目前不论是家庭财产基础教育及健康

营养等供养和支持家庭成员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源

分配还是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个人事务自主

权及家庭实权感等家庭权力的分配男女两性总

体上仍不够均衡公正女性相比男性仍处边缘状

态伴随当前社会转型及ldquo夫为妻权rdquo向ldquo夫妻

平权rdquo的过渡我国个人社会性别角色态度出现

了ldquo传统型rdquo与ldquo现代型rdquo的分化对男性而

言许多ldquo男尊女卑rdquoldquo男主女从rdquo的父权制传

统性别意识浓厚的男性仍将自己视为当仁不让的

ldquo一家之主rdquo仍将ldquo三从四德rdquo视为衡量贤妻良

母的标准因而在家庭财产教育及健康等资源

分配上往往ldquo重男轻女rdquo而且在家庭重大事务处

理上常不顾妻子平等权力而自己说了算致使一

些女性即使经济收入学历职位比丈夫更高

也经常受制于或听命于丈夫目前我国父权制文

化和传统性别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平等夫

妻权力关系的构建相比男性性别观念因素以

及性别化的行为选择对女性家庭权力的影响更

大因此帮助女性确立现代平等性别观念是

实现家庭政治性别公正的关键

3传统性别观念回潮对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理念的影响

尽管当前我国男女两性对性别公正观认同程

度存在性别差异但调查发现近十年来无论男

女对性别平等观念总体却趋向淡化和倒退对

ldquo男外女内rdquoldquo女子无才便是德rdquo等诸多不平等传

统性别文化规范的认同率反而有所提高传统性

别观念在当今我国各群体中普遍趋向回潮已是学

界共识和不争事实原因有其一与我国女性

在当前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的处

境及遭遇密切相关女性进入职场后因受制于

各种性别歧视规则而比男性更难晋升更易失

业尤其当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因时间精力和生

理等因素限制而难以兼顾倍感无奈时就会不

得不为维持家庭生存保障重拾ldquo男主外女主

内rdquo的传统性别角色放弃事业回归家庭其

二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正观念淡化直接源于传

统性别观念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复归近年来出

于为中国市场经济强劲发展寻找文化动力归因的

124

目的传统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性别

文化被重新审视并在政府学界民间及市场中

蓬勃回归在学术界许多新儒学学派将儒家传

统的男权性别文化和家庭观念神话本质化对

当今许多人的性别观念回归传统产生了思想和理

论助推力传统性别观念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复

归则是导致当前我国男女家庭性别公正观念回落

的最直接原因它对男女个体现代性家庭性别公

正观念的建构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尤其是使男

女个体对ldquo男主外女主内rdquoldquo丈夫的发展比妻

子更重要rdquoldquo干得好不如嫁得好rdquo等传统性别观

念的认同率明显升高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传统性别观念复归并非

是向父权制男权社会的彻底倒退而是向着实现

性别公正之路前进的漫长过程中暂时的曲折因

为这种复归的基础不再以土地财产私有和父系

继承为基础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及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涵盖女性在内的当代中国

各群体已在阶层城乡性别族裔等多种维度

上高度分化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及家庭观

显然缺乏统领女性全部生活的能力

三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

建设的推进路径

有效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既需要国家建立

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也需要社会工作及服务机

构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家庭性别公正理念的有效

推进还需要家庭成员个体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

道德实践需要的推动

(一)以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

策体系为根本

ldquo家庭政策rdquo是指包括法律在内的由国家以及

政府各部门所制定的旨在推进家庭性别公正建

设有助于女性家庭地位提升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主导下的政策规定自 1995年社会性别视角逐渐

被纳入我国社会发展各领域主流以来在对建国

后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已有法律政策

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同时我国又陆续制定了诸多

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法律政策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越来越强但迄今为止由于我国社会政策体系

对家庭功能及其性别视角的忽视其中关于家庭

性别公正伦理和提高女性家庭地位方面的政策法

规较少与家庭公正相关的其它领域的政策法规

也存在诸多性别盲视和短视现象即使有关家庭

性别公正的政策法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仍以

男性标准作为提高女性家庭地位的标准而缺乏真

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别平等精神内容表述宽泛笼

统原则性太强实际可操作性差而且内容分

散零碎不够系统化总体实效性较低鉴于家

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对有效推进我国家庭文明建

设实现社会公正及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

性因此充分履行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应尽职责

积极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策体系对

加强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极具必要性

1增强政府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家庭性别公正

理念是前提

理念决定政策政策承载理念明确社会

性别主流化和家庭性别公正理念是家庭政策决

策的依据目前我国许多政策制定者决策者

及执行者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及家庭性别公

正问题存在盲视或短视不同程度地缺乏敏感

度甚至有人不知ldquo男女平等rdquo是基本国策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家庭政策本身的性别敏感

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性别公正政策的制定

与执行效果因而要推进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

设无疑首先要通过国家倡导教育培训工

作实践评估考核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尤其是

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的带头和垂范作用努力提

升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政策

制定者和执行者的社会性别理论素养及实践能

力增强他们的性别敏感意识和性别歧视现象

的分辨能力使他们既要认识社会公共领域消

除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与偏见落实贯彻男女平

等国策的必要性也要重视家庭内部女性地位

提升及男女平等实现程度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

125

重要影响唯有将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提高

到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层面使性别公正意识纳

入到家庭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决策主流才有可能

提升相关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的性别敏感度

将习近平ldquo对严重侵犯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要坚

决依法打击对错误言论要及时予以批驳rdquo[2]的

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办法

增强全体民众的性别敏感度力求让家庭性别公

正理念深入人心达到消除家庭性别不公现象

提升女性家庭地位建构和谐家庭的目的

2建构向女性倾斜的发展性家庭政策是核心

当前我国ldquo男高女低rdquoldquo男强女弱rdquo的性别

公正伦理格局显然向男性倾斜而对女性不够公

正女性是维系家庭发展的中坚力量而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又以家庭健康发展为基础如果女性

受到家庭制约而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势必对

家庭及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效推进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就要制定一系列ldquo关爱

家庭rdquoldquo以人为本rdquo的基于支持女性发展改善

女性福利的家庭政策

第一提高女性自身资源占有量并推动女性

在社会领域的发展加强抵御传统性别文化规范

消极影响的意识及能力应结合实际及时调整

补充和完善相关政策重点加强女性受教育就

业及生育保障为女性获取经济政治等社会资

源提升社会地位增强社会竞争力创造公平环

境不断扩大受保护女性范围尤其要明确规定

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权利使更多女性享有就业

保障用人单位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处罚规定

应更具体对为女性提供工作和照顾家庭便利的

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设立奖项等激励措施通过

法律手段确立弹性工作制度并设法防止企业以

此制度为幌子侵害职业女性权益政府为只参与

家务劳动而未能就业的妇女提供社会保险参保费

用补贴并对那些承担家庭责任的女性劳动者提

供哺乳误工费国家给予生育保险资金支持将

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

围以维护女性生育权益不被侵害加大对女

性尤其是低学历女性和农村女性参与技能培训

和继续教育的投资设立贫困地区女童教育专项

资金扩大ldquo两免一补rdquo政策覆盖面提高农村

贫困家庭女孩入学率等

第二政府要确立旨在促进性别公正的发展

性家庭政策家务劳动及儿童照料方面政府应

在《婚姻法》等法律政策中对家务劳动的经济及

社会价值予以高度肯定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明

确家务劳动付出者(不只是女性)的权益保障原

则以消除家务劳动女性化的刻板印象并对家

务劳动付出者因家务劳动及家庭照料造成的损失

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应将婚姻期间夫妻一方获得

的文凭资格执照等产生的利益(包括预期利

益)纳入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以补偿另一方的支

持投入和贡献通过设立父亲假开展ldquo他为

她rdquo活动等方式打破照顾责任女性化的设定

强调男性家庭责任鼓励男性主动参与共同分

担家务劳动为减轻家庭养育孩子的负担可适

当延长女性产假并将丈夫陪产假统一立法同时

增加生育补贴育儿津贴和学前教育补贴还应

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在企业内部提

供托儿设施加大公共幼托服务投入家庭财产

继承方面应采用多种方法保障所有继承人无论

男女均有平等地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财产资源

分配方面应建立并完善体现性别公正的夫妻财

产登记制度夫妻对共同财产应ldquo享有平等地占

有使用管理收益及处分的权利helliphellip夫妻个

人财产由其本人享有占有管理使用收益及

处分的权利rdquo[10]针对农村女性土地权利保障问

题男女参与村民大会决策的人数比例应大体平

衡保证女性土地权益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决策

权还要将保护女性土地权益的原则性规定细

化具体化保障出嫁他乡的女性及留在娘家的

出嫁女的娘家土地继承权丧偶女性在迁入地的

土地权无地或丧失土地女性的权益补偿除发

包方(集体)外侵犯妇女土地权利的个人及组

织也应给予司法救济[11]等等婚姻关系方面

因欺诈胁迫而结婚的或因其他原因非自愿结婚

126

的以及虚假婚姻应作为可撤销婚姻以保护受害

人婚姻权益对实施家庭暴力侵害家庭成员人身

权利的违法行为人受害人可请求人民法院依法

追究民事责任[10] 201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

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确立了告诫人身安

全保护裁定撤销监护制度等家暴处置新机制而

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将ldquo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

互尊重rdquo原则性条款具体化比如明确忠实义

务请求权的概念明确规定并完善ldquo第三者rdquo侵

害配偶权之民事责任等以维护婚姻的严肃性和

权威性促进夫妻婚姻情感公正

(二) 以夯实女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

倡导家庭性别公正理念为依托

实现家庭内的性别平等既需要政府政策支

持也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合作联动及对家庭

性别公正理念的广泛认可和大力倡导

1建立和完善补救性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

合的女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应对当前婚姻家庭

及男女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各种挑战我国女

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从最初各类民间组织提供

相关服务到妇联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展开实务

再到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广泛介入已经初步

形成妇联主导依托社区专业机构参与的工作

模式[12]但针对当前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中的

现存问题首先需要各级妇联ldquo主动作为哪里

的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妇联组织就要

站出来说话依法依规为妇女全面发展营造环

境扫清障碍创造条件rdquo[2]其次还要不断拓展

社区现有服务领域继续推进和完善补救性预

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女性及家庭社

会工作实务工作加大对家政服务公共托幼和

养老机构的投入打破以家庭为主体的固有照料

模式减少家务劳动对女性就业的冲击缓解职

业女性家庭mdash工作之间的冲突组织相关活动帮

助女性开发资源获取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对

夫妻间亲子间婆媳间及兄弟姐妹间的误解

摩擦分歧和矛盾专业人员应及时提供调解服

务对歧视女性及侵害女性权益等现象要积极

为受害女性维权广泛设立专门服务平台运用

ldquo先维情再维权rdquo理念通过提供情感调解和法

律援助服务干预离婚危机优化夫妻情感营造

婚姻幸福采用有效举措健全多方资源协同救助

的反家暴社会工作机制以多种形式定期组织普

及社会性别理论知识宣传家庭及社会各领域性

别平等理念及政策的教育培训提升民众性别敏

感度及对各种性别不公现象的识别力及应对力

对单亲特困失业等特殊女性群体提供专业社

工服务项目为其组建关爱档案给其以心理

道义经济及法律支持助其树立自信并实现自

立提倡将公共服务人员纳入政府公职人员行

列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和业务考核以增强队伍

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构建并完善农村女性社会工

作服务模式积极宣传性别平等理念帮助女性

参与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力促农村女性就业创

业增加收益尤其要为留守妇女提供生活就

业创收情感心理等全方位帮助

2大力提倡相互关爱共担责任的家庭性别

文化风尚

家庭是父权制性别文化最难攻破的隐蔽ldquo堡

垒rdquo要推进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必须采取强

有力措施充分利用全社会各方舆论和大众传媒

工具大力倡导和推广相互尊重共担责任的家

庭性别公正理念及文化风尚最大限度消除性别

歧视和男权文化的不利影响为实现男女在家庭

领域的全方位平等提供不可或缺的良好社会氛

围充分发挥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龙头培训

教育作用通过各种深入民众的喜闻乐见的活动

宣传家庭性别平等理念扎实推进家庭性别公正

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影响将男女平

等国策及家庭性别平等公正理念贯穿于党校

大中小学常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开设社会性

别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课程剔除课程内

容及教育理念中隐含的性别歧视素材并严格规

范教师言行杜绝旧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在报

纸广播电视电影新闻期刊及网络新媒体

127

等各大众传媒领域建立家庭性别平等监管机制

禁止控制隐含家庭性别歧视的文化宣传积极

发挥新闻传播工具的正向影响力并通过各种形

式大力维护女性家庭权益深度展示女性自尊

自信自立自强风采积极倡导夫妻共担家

务同步发展理念将家庭性别平等理念贯穿大

众传媒各领域媒体宣传全过程大力强化倡导

家庭性别平等尊重女性的社会舆论环境努力

推动公众尤其是男性文化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三)以家庭成员个体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道

德实践需要为动力

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推进离不

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社会力量的协同推动及家庭

性别公正理念的文化氛围等外部客观条件但外

因须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效力要推进全社会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深入发展必须通过多种

渠道和方式让家庭男女成员个体自觉形成性别公

正伦理道德实践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男女家庭

成员高度重视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对促进个

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

相关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倡导的社会性别平等理

念力求在生活学习实践及社会教育中提升对

男权主义传统性别文化和先进的性别平等理念的

辨识力自觉抵制ldquo男强女弱rdquoldquo男尊女卑rdquo的

传统性别角色规范及家庭暴力婚外恋等不利于

婚姻幸福的性别不公行为形成男女相互尊重

共担家务权利平衡遇事协商互敬互爱地

位平等的性别公正道德意识并自觉实践其中

女性要提高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金钱观和婚姻观树立终身学习终身

受益的观念不断充实提升自己遇到家庭资源

分配不公夫妻权力不平等家暴婚外遇等性

别不公现象要敢于运用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维护

自己的正当权益而男性则要重新定位对女性的

认识打破传统的ldquo男外女内rdquo传统观念主动

承担家务劳动同时抛弃传统性别规范贴在女性

身上的ldquo弱者rdquo标签对女性独立生活和工作的

能力予以认可和肯定在处理家庭重大事务问题

上杜绝一言堂等独断专横的家庭作风要给予

女性更多的人格尊重和情感关爱总之全面推

进我国新时代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需要男女

两性齐心合力共同努力

综上彻底消除家庭内部男女不平等的种种

传统观念和行为切实保障女性平等拥有各项家

庭资源平等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平等享有家庭

发展成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

能一蹴而就只有政府社会及个人全方位多

角度协同合作和并肩作战才能积极推进新时代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最终实现两性和谐发展

和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妇女工作金句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和梦想[EBOL][2018-10-29](2018-11-01)httpcpc

peoplecomcnn120181029c164113-30367608html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 组织动员妇女走在

时代前列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18-11-03

[3]林春刘伯红金一虹试析中国女性主义学派[A]邱

仁宗主编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C]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黄晓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

旗帜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mdashmdash在中

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妇女

报2018-10-31

[5]李兰芬编性别和谐与女性发展[A]女性发展与城市

性格[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李超海家务劳动时间家务决策权与妇女社会地位关

系探讨mdashmdash以第3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例

[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李文女性家庭经济贡献与其性别分工观念及家务承担

[A]谭琳姜秀花编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牛建林夫妻教育匹配对男性平等分担家务的影响[J]

人口与经济2017(2)

[10]陈苇婚姻法修改及其完善[J]现代法学2003(4)

[11]宋健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政策[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8

[12]孔海娥陈文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妇女婚姻家庭社会

工作实务述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5(4)

【责任编辑 赵 春】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

LU Jinqiu ZHAO LuLU Jinqiu ZHAO Lu((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255049))

AbstractAbstract Building family gender justice ethics is a cornerstone for effective promotion of family civilizationand social justice The demands for family ethics in China today tend to shift from gender equality to genderjustice embodying an introspection on the theory and realities of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and the absorption ofWestern feminist visions on gender equity Gender justice is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ignificance in constructinggender ethic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factors such as the gender structure of the relativeresource endowment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gender role cognition etc have restricted the realization ofjustice in family gender ethics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family policy system dominatedby the mainstream gender justice strengthen social work on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and advocate the outlook onfamily gender justice and heighten family membersrsquo consciousness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gender justic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gender ethics

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XI JunliangXI Junliang((Center for West China Studies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Center for West China Studies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rsquoan Yanan Yanrsquorsquoan Shaanxian Shaanxi 716000716000))AbstractAbstract The key to establishing a modern state-owned enterpri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es in

strengthening overall Party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ing Party building strength into the development strength Theidea of creating a distinctive Party building brand can solve theldquofour stereotypesrdquo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 forParty building and inject vitality and impetu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 To create aParty building brand for a state- 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it is important to handle well the dialecticalrelationship betweenldquomaking concrete effortsrdquo andldquodoing it creativelyrdquo To be specific it is important todevelop a set of mechanisms for effective connection dis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adaptation so as to achieve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op- down direction- steering and bottom- up participation efficient coordination of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of the enterprise and hence create successively a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state-owned enterprise Party building brand practical mechanism

(上接第91页)

129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王 瑜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村研究院北京 海淀 100084)

【摘 要】浙江丽水在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标准和动态统一管理帮扶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出保险保障金融助

力城乡互通的减贫防贫与发展模式在相对贫困瞄准协同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城乡一体等共性问题和

前瞻性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主要经验和启示一是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

宜及时延伸帮扶对象范围二是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实现多部门的政策瞄准协同三是注重防范贫困风

险创新机制增进防贫脱贫的稳定性四是完善帮扶手段措施激活困难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五是协调推进

各项改革增进城乡减贫与发展的一体化

【关键词】扶贫改革相对贫困统一认定互助金融城乡一体

【中图分类号】D601F3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30mdash07

浙江丽水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

开发任务重工作基础较好地区也是国务院扶

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3年确立的全国 3个首批国家

级扶贫改革试验区①之一在 5年来的扶贫改革试

验中丽水地区在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标准和动态

统一管理帮扶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出保险保障

金融助力城乡互通的减贫防贫与发展模式积

累了经验对破解当前我国扶贫领域中的相对贫

困瞄准协同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城乡一体

等新形势下的贫困议题具有借鉴意义

一因地因时制定帮扶标准

贫困识别相对化

贫困标准是确定帮扶对象制定扶贫措施

考核脱贫成果的重要尺度是实施精准识别的前

提条件[1]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

创举2014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范围内

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

电子信息档案并通过定期核查实现贫困认定

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在全国性建档立卡之

前浙江省率先于 2008年建立了低收入农户数据

库在全国最早开始了实践精准扶贫动员各方

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

的大扶贫格局十年来浙江省因地因时制定帮

扶标准一是在 2012mdash2015年实施符合浙江省实

际的 4600元绝对贫困标准二是在消灭绝对贫困

后帮扶标准锁定相对贫困②的低收入农户

(一)4600元绝对贫困标准阶段(2012mdash2015年)

2011年国家制定 2300元(2010年不变价)

【收稿日期】 2018-10-11

【作者简介】王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7CGL030)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7M610933)的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30

的扶贫标准后浙江省从农民收入和生活成本的

实际出发于2012年出台了4600元(2010年不变

价)的扶贫标准虽然浙江省的扶贫标准在数额

上是全国的两倍但4600元之于浙江省与2300元之于全国相比是水平相近的绝对贫困标准

4600元的浙江扶贫标准占同期浙江省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11303元2010年)的 407而

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占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5919元2010年)的389

(二)新一轮低收入农户扶持阶段(2016年以来)

2015年底浙江省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

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率先完成脱

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16年以来扶持对象为新

一轮低收入农户以具有当地户籍共同生活的

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为认定的主要依据一般按

当地(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作

为低收入农户的认定标准线凡家庭人均年收入

低于该标准线的均应纳入低收入农户范围新一

轮低收入农户由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和

ldquo4600rdquo低收入农户巩固扶持对象(系指如无巩固

帮扶措施年均收入极易滑入 4600元以下的农

户) 组成其总量按 2014 年农村人口的 5计

算③其中低保对象与低保边缘对象按 1∶1测算

在景宁县的低收入农户中低保对象人数占

480低保边缘对象人数占 479其他经济困

难人数占41

二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

政策瞄准协同化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财政投

入不足且ldquo碎片化rdquo困境[2]而不同部门之间政策

自成体系ldquo多龙治水rdquo的局面是帮扶对象识别

标准不统一帮扶资源投入难平衡的主要原因

为逐步实现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的ldquo两

线合一rdquo需要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识别方

案[3]因此实现各部门对困难群体的统一认定

是帮扶资源和政策瞄准协同的基础在统一认定

识别方面浙江省的实践走在了前沿

(一)首推低收入农户统一认定标准

2016年以来浙江省④首推低收入农户⑤统一

认定标准⑥有效解决了以往因标准不一而导致的

ldquo救助rdquo(民政部门主管)与ldquo扶贫rdquo(扶贫部门主

管)两项政策之间识别与瞄准之间的矛盾过

去低保家庭与低收入农户由民政部门和扶贫部

门以不同的收入财产认定标准分别认定帮扶资

源投入不统筹在实践中容易产生识别矛盾和帮

扶失衡例如理论上低保对象也应是低收入农

户但实际上低收入农户未完全覆盖低保户对

于同时为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农户的群体则因不

同部门帮扶可能同时享受两套帮扶政策低收

入农户的统一认定机制则由多部门统一认定低

收入农户收入财产标准有效实现了识别和瞄准

的衔接不同部门帮扶的统筹平衡对当前我国

低保与扶贫衔接问题提供了实践案例

(二)建立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机制

新建立的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机制以 2013年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和原ldquo4600rdquo为基础开展

了动态管理统一和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工作为

实现部门资源共享机制增强基础在统一认定

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帮扶对象分类

施策低保边缘户将作为一般贫困户同绝对贫

困户(即低保户五保户)和特殊贫困户(因病

等返贫户)分类落实专项扶贫社会救助等帮扶

政策有效实现了信息共享政策协同资源统

筹与此同时继丽水云和莲都两县于 2015年和 2016年率先实现城乡低保统一标准以后2018年开始丽水全市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

一体化政策 ⑦ 为进一步的城乡一体化减贫机制

奠定了基础

三保险护航降低脆弱风险

防贫成效稳定化

重大疾病意外伤残等重大支出项是家庭陷

入贫困的主要风险[4]和直接诱因[5]无论从全国

131

性数据还是地方性数据来看贫困户致贫原因

主要包括疾病伤残缺少劳动力子女上学

等[67]从机制措施设计上系统性地降低脆弱风

险和防范贫困已成为现阶段贫困治理的新任务

(一)防贫重在降低脆弱性和返贫风险

贫困群体贫困边缘群体和刚刚脱离贫困的

群体防范风险的能力弱脆弱性高极易因疾

病升学自然灾害冲击等刚性支出剧增而陷入

贫困在景宁县新一轮认定的低收入农户(8658户16209 人) 中因病致贫的占 563 (4878户)因残致贫的占 214(1850户)因学致贫

的占 35 (306 户)因灾致贫的占 06 (49户) ⑧针对当地低收入农户的贫困特征为促进

减贫成效稳定可持续丽水景宁县于 2018年创新

推出精准扶贫救助责任保险 (俗称ldquo脱贫保rdquo

ldquo防贫保rdquo)实行分类分级保险救助使帮扶对

象免于因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而致贫返

贫其中ldquo脱贫保rdquo针对新一轮低收入农户

(2017年)保险赔付标准更高ldquo防贫保rdquo针对上

一轮低收入农户(2013年)中刚脱离贫困线但需

防止返贫的人员⑨

(二)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的防贫机制

主要做法是利用政府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资源

配置优势构建ldquo政保rdquo合作平台⑩通过政府在保

险费率支出上给予财政支持保险公司运用其专

业优势参与社会扶贫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

和社会管理功能为正处于贫困状态人员和刚脱

离贫困线人员在疾病救助自然灾害助学金等

方面拉一条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救助带防止

困难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而致贫返贫ldquo脱贫

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通过精准对接到户到人补齐困

难群众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短板形成了防御风

险降低脆弱和稳定脱贫的新机制目前ldquo脱贫

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的项目合作期限为 3年104877810486491048659共安排

浙江省ldquo两山rdquo建设财政专项激励资金 620万元

截至调研时点景宁县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已

签署保险金额2064万元针对低收入群众以及刚

脱离贫困线群众共 52026人进行精准扶贫救助保

险防止低收入群众因病因灾致贫返贫2018年3月因暴雨风灾造成自家香菇棚受损的5户低收

入农户获得保险理赔资金共计12000元2名生病

住院的低收入农户获得了医疗补助共约5000元

四普惠金融造血助力发展

脱贫动力内生化

经验研究表明金融普惠有助于降低农村家

庭的贫困脆弱性[8]但现实中ldquo三农rdquo融资难

银行不敢贷是农户缺乏发展资金农村金融供给

不足的现实困境也是限制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能

力和帮扶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约束丽水市

近年来通过创新信息对接方式抵押担保模式

有效复原了普惠金融造血功能增强了贫困地区

发展能力和帮扶对象内生动力

(一)创新信息对接方式化解信息不对称对

小农户的信贷约束

在授信信息上精准建档授信全面开展农

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

库覆盖所有低收入农户实现了批量信用等级

评定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行政村信用评

价全覆盖在信贷产品上精准匹配需求通过

村居化管理定期走访等形式全面掌握低收入

群体易地搬迁升学转学等特定资金需求信息

量身定制ldquo移民安居贷rdquoldquo生源地助学贷款rdquo等

特色信贷产品积极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如遂昌

联社对接民政部门收集移民信息建立数据库创

新推出ldquo移民经商贷rdquo可一次授信随用随借

循环使用利率较普通贷款下浮 20有效助力

移民易地搬迁后经商致富截至 2017年末已累

计发放贷款 1032户金额 13亿元在银政联动

上精准扶持创业银行机构与当地扶贫办旅

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

制共享农家乐民宿来料加工农村电商等

重点创业领域贫困群体名录重点支持经部门推

荐的创业贫困村贫困户截至 2017年末丽水

地区累计发放创业扶贫贷款8635万元

132

(二)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弥补农户抵押担保

缺失的短板

在抵押担保方面丽水结合该地区 90以上

地域为山地丘陵林地是当地农民手上最重要资

产的实际从 2006年开始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建

立起从林权评估登记抵押担保到发生不良贷

款处置的一整套配套制度形成了林权抵押的

ldquo丽水模式rdquo在担保方面通过政府担保深化政

银联动推进ldquo政银保rdquo小额贷款贴息项目

2014年景宁县在第一轮实施的基础上推出了

第二轮ldquo政银保rdquo合作小额贴息贷款项目政银

保由政府以每万元150元的年保险费全额出资为低

收入农户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全年保费约为450万元根据贷款银行统计从 2014年实施ldquo政银

保rdquo项目以来截止2017年12月底景宁县已累

计向低收入农户发放贷款 9565笔金额 476亿

元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方面

发挥了积极的效果

(三)深化农村金融村社化在地化发挥村

级互助组织效能优势

以景宁县为例村级资金互助会目前充分发

挥了多种组织资源的优势一是村级资金互助会

由省级扶贫资金出资作为初始资金池(一般每村

20万元)实现扶贫资金农村金融的村社化在地

化解决了农户难以自发形成资金互助的困境

二是资金互助会由村级成立(同时设理事会监

事会)在村庄内封闭运行有需求农户参股104877810486491048660成

为会员(规模 30mdash50户同时对低收入农户有比

例要求)互相担保借贷104877810486491048661并在期末根据参股额

不同享受利息分红104877810486491048662发挥了村级自治组织现有的

组织资源和熟人社会的网络资源优势降低了资

金使用管理成本和监管成本三是利用第三方组

织机构的专业优势规范了资金管理包括农商

银行提供资金的管理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

审查审计服务等2008年至今景宁县下达村级

资金互助组织104877810486491048663组建计划共计 59个104877810486491048664覆盖景宁县

行政村数量的232为方便农户小额借贷促进

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以鹤溪街道双后

岗村为例该村农户以香菇种植山林经营为

主2013年开始运行村级资金互助会入股会员

50户(其中 17户为低收入农户)占该村农户数

510会员单户借贷一般以 1万元或 2万元104877810486491048665为

主一年一贷主要用于肥料使用用工投入等

袋料香菇投入由于产业收益稳定每万元贷款

可以为农户增收 125mdash15万元对农户尤其是低

收入农户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起到了助推作

用并且会员逐渐积累起了生产发展资金目

前该村 40的会员实际上不再需要此项贷款预

期近几年内互助资金会将在该村完成助力发展的

使命而由会员大会解散

五城乡改革打通双向渠道

减贫发展一体化

ldquo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rdquo是当前城乡

关系中市民化难题和农村就业增收困境的普遍写

照已有调查研究表明即便是具有强烈市民化

意愿的农民工也并不愿意以ldquo双放弃rdquo(放弃承

包地和宅基地)来换取城镇户籍[9]丽水云和县以

户籍管理农村产权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一系列

改革为基础通过农民进城和农村资源盘活两端

发力打通了城乡互通ldquo双向渠道rdquo实现了城乡

融合利民普惠的减贫发展一体化

(一)畅通进城安居通道让农民融得进城

在农民进城方面云和县通过异地搬迁安

置户籍管理改革社区服务革新等一系列措

施畅通农民进城安居融合的通道一是大

力扶持异地搬迁安置让更多农民ldquo进得来rdquo通

过整合资金加大农民异地搬迁扶持力度104877810486491048666统筹水

源保护目标扩大搬迁范围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

垦土地综合整治以增强搬迁用地和资金保障

自 2001年以来先后在县城建成 5个农民异地搬

迁安置小区累计安置20574人推动了农村人口

向县城集聚实现当前 74的人口925的学

生95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居住就学和发展

二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上农村配套政策体

133

系让进城农民ldquo安下心rdquo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

农户口性质及其衍生户口类型划分104877810486491048667的同时原农

民户籍转换为居民后按ldquo就高不就低自由选

择不重复享受rdquo的原则可凭社员证享受相关

涉农政策和权益或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和待遇破除了农民带资进城落户障碍三是推

进社区管理服务方式创新让进城农民ldquo融得

好rdquo实行随居定籍以合法稳定住所或者合法稳

定职业为基本条件按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

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新建社

区直选主任契合需求的方式强化服务促进

异地搬迁进城人员融入城镇

(二)厘定农村资源受益权属让农民安心离乡

在农村权益方面云和县通过多项产权改革

厘定权属盘活资源释放红利打通农村资源受

益通道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厘定权

益农村集体产权方面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的基础上云和县于 2014年 8月全面完成村经济

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户为

单位折股量化到人发放股权证同时赋予农

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收益抵押担保等权益

农村土地房屋方面继续推动农村土地104877810486501048658房

产104877810486501048659确权发证二是搭建平台拓宽流转范围规

范流转交易在权属清晰基础上建立县农村产

权流转交易中心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资

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融资和流转交易开

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在ldquo用途管制规划

控制rdquo和ldquo自愿公开公平rdquo的原则下放开

宅基地使用权社内流转限制允许本县农村村民

(户籍改革到位后持有社员证居民)在县城规划区

范围之外跨社流转宅基地使用权 104877810486501048660对ldquo有房rdquo和

ldquo空闲rdquo两种宅基地类型可分别采取村民自主流

转和村集体公开挂牌竞标方式进行流转 104877810486501048661截至

2018 年 4 月底云和县已跨社 (跨村跨乡跨镇)流转有房宅基地 1268平方米(13宗)空闲

宅基地 3200平方米(37宗)三是推进空闲农房

ldquo二次创业rdquo畅通资本下乡资源创收渠道在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体系下通过租赁空闲农房或

者将闲置农房征收为国有公开出让的方式由市

民或企业用于自身养生休闲对外经营既让闲

置农房发挥效益增加进城农民收益又让市民

直接参与乡村发展根据云和县对适合发展农家

乐民宿经济空闲农房的调查摸底全县适合进行

ldquo二次创业rdquo的空闲农房达 1115余幢已成功租

赁农村空闲农房 100余幢为农民直接创收 400余万元

六浙江丽水扶贫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浙江丽水地区的扶贫改革试验在精准识别帮

扶对象统一认定协同瞄准防范贫困风险激

发内生动力城乡减贫发展一体化等关乎扶贫开

发全局性重大问题全国性共性问题和新时代前

瞻性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扶贫改革的实现机

制具有五方面的重要经验

(一)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宜及时延伸

帮扶对象范围

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进程中要重视临界贫困

和相对贫困问题逐步实现贫困对象识别瞄准

的延伸和动态管理在现有建档立卡基础上既

要立足当前也要谋划长远及时摸清临界贫困

人群贫困现状着手调查研究对贫困人群的分类

分级登记管理浙江省结合地区实际按当地

(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15倍作为低

收入农户的认定标准线并在低收入农户中以1∶1比例认定低保对象与低保边缘对象及时将贫困

脆弱性较高的边缘群体纳入了帮扶对象范围

(二)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实现多部门的

政策瞄准协同

实现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

效衔接关键在于统一认定标准以此为基础实

现信息共享政策协同资源统筹浙江省实施

低收入农户(相对贫困人口)的统一认定标准

在统一认定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帮

扶对象分类施策有效平衡了帮扶资源避免在

各类不同困难群众之间形成政策鸿沟和悬崖效应

(三)注重防范贫困风险创新机制增进防贫

134

脱贫的稳定性

脱贫攻坚在预期时间内整体消除绝对贫困之

后脱贫群众的脆弱性问题和返贫风险将依然存

在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和治理返贫将成为新的

工作重心丽水景宁县探索的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

保rdquo模式通过ldquo政保rdquo合作开辟了对低收入农

户的分类分级保险救助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

理与补偿功能形成了稳定脱贫和防贫的新机制

(四)完善帮扶手段措施激活困难群众的内

生发展动力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

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

实现长久脱贫的关键激发内生动力重点是要

完善扶贫手段措施避免单一化的给钱给物帮扶

手段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

培养丽水市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发挥了政府的服

务功能通过增进信息对称抵押担保激活了

普惠金融的造血功能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和帮扶对象内生动力

(五)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增进城乡减贫与发

展的一体化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城镇化困境农村

贫困问题以及逐渐凸显的农民工贫困问题等需

要协调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

革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等领域一系列改革缩小

城乡福利差距实现农民带资进城安居落户确

保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让体制改革释放普惠

福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减贫与发展一体化

注 释

①其他2个扶贫改革试验区分别是辽宁阜新广东清远参

见国务院扶贫办201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

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复函》(国开发〔2013〕1 号)

httpwwwcpadgovcnart20151123art_701_41434

html

②一般而言相对贫困标准是以收入低于中位数(例如50

或60)来衡量贫困虽然浙江省以当地(县市区)最低

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来作为认定线依然是一个绝对贫

困线的概念但相比于国家贫困线县市区的最低生活

保障标准具有相对化的特征同时其贫困总量按农村人

口的比例计算实际上也具有相对化的特征只不过当前

这个相对标准不是一般意义上较高水平的相对值

③其中丽水衢州温州台州金华的低收入农户总量可

高于当地农村人口5

④具体参见浙江省农办扶贫办民政厅《关于印发〈浙江

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认定机制及动态管理办法〉并开

展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及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浙农

办〔2016〕82号)《关于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复核及动

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浙农办〔2017〕52号)和浙江省

农办《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操作细则(试行)》

⑤根据《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认定机制及动态管理

办法》低收入农户是指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人均可支

配收入在当地农村居民中明显偏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认定的经济困难农户主要包括民政部门认定的最低

生活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对象和扶贫办认定的

其他扶贫建档立卡对象

⑥具体涵盖了对低收入农户的定义认定标准和认定机制

⑦丽水市政府《关于全市实行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的通知》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行

⑧另有其他原因致贫的占182(1575户)

⑨不包括本轮依然被认定为低收入农户的

⑩为保证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和保险部门双方在友

好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精准扶贫救助

责任保险项目实施方案》其目标任务合作内容运行机

制已较为清晰

104877810486491048659初期运行的保险期限为2018年1月mdash2020年12月

104877810486491048660每个会员参股不超过2000元

104877810486491048661低收入农户参股额不同但享受的借贷额度无差异

104877810486491048662资金互助会利息收入的40用作管理费30用于会员分

红40存留在资金池

104877810486491048663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互助组织共30个620万元省级

特扶资金互助组织共29个580万元

104877810486491048664目前实际注册运行为34家其中1家已申请退出并将补

助资金退回国库(20万元)根据调研部分村级因村内

就业结构人员流动而不适合运行互助资金(比如外出务

工经商为主)部分村因农户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需

要互助资金这些情形自然形成了资金量较小需在村内

封闭运行互助担保的村级互助资金的退出

104877810486491048665限制条件是单户一次不超过3万元

104877810486491048666云和县异地搬迁补助标准从原来的 5000 元人mdash17500

元人最高提高到60000元人

135

1048778104864910486672014年12月15日云和县的户口性质统一转换为ldquo居民

户口rdquo

104877810486501048658云和县原土地证发证率93新一轮土地确权进度在丽水

地区属于倒数第二慢计划2018年8月之前完成

104877810486501048659截至2018年4月云和县农村房产证发证率不到30发

证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农村的违章违建问题较普遍在宽

容范围(5)之外的违章部分不处理则无法发证因而农

民往往宁可不要证

104877810486501048660在县城规划区1022平方公里范围以内允许协调安置置

换宅基地在县城规划区1022平方公里范围以外允许跨

社流转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只需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批准同意即可对外跨社流转

104877810486501048661政府同时制定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指导价和最低

保护价维护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稳定

参考文献

[1]徐鑫如何对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识别[J]中国统计2017

(5)

[2]辜胜阻李睿杨艺贤等推进ldquo十三五rdquo脱贫攻坚的对

策思考[J]财政研究2016(2)

[3]朱梦冰李实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mdashmdash农

村低保政策的瞄准效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7(9)

[4]周君璧施国庆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与扶贫对象精准

确定[J]贵州社会科学2017(9)

[5]田北海王连生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贫困表征生成机制与

治理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6]汪三贵王瑜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分析研究报

告[D]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2015

[7]胡联王艳汪三贵等精准扶贫的成效分析mdashmdash基于

安徽省12县(区)调研数据的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学报2017(1)

[8]张栋浩尹志超金融普惠风险应对与农村家庭贫困脆

弱性[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

态势与战略取向[J]改革2011(5)

【责任编辑 赵 春】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WANG YuWANG Y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 100084100084))AbstractAbstract Lishui a poor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set up a standard for poverty assistance and a dynamic

unifie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targeted poor population in light of its local conditions And on this basis Lishuihas developed a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combining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ffort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ncorporates insurance protection cooperative financial support and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They madeexplorations and innovations in several common and forward- looking issues including relative poverty targetedcollaboration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deavors endogenous impetus to eliminating poverty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from Lishuirsquos endeavor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a) identify accurately the poor group and adjust the poverty line timely in light of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cover allthe targeted b) ascertain the targets of poverty assistance in a dynamic and unified manner to achieve multi-sectoral policy targeting synergy c) guard against poverty risks and innovate the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results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deavors d) improve the assistance means and measures to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the people in need and e) coordinate and advance reforms in different fronts to promote rural-urban integration for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reform relative poverty unified identification cooperative financ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136

Page 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学报学报主管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编委会主任

李国喜

编委会副主任

靳 铭 赵耀宏 韩东晖 贾 波

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广荣 师晨旭 杨志和

李国喜 赵耀宏 贾 波

曹长青 韩东晖 靳 铭

主 编

赵耀宏

执行主编

张海波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叶 敏 5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张艳娥 16

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郭海龙 2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卢德友 罗 涛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覃正爱 41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林俊德 49

党的建设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遐见 67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施新州 75

目 录

学报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编 辑曹祖明

刘 滢

赵 春

艺术总监于 多

英文翻译李俏梅

编 辑 部

特别声明

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

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

授给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使用费已包含在本刊所付一次性稿酬中作者不再许可他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作品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

部分内容或者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欢迎国内外各类二次文献和报刊转载本刊发表的作品但请注明出处和责任编辑

姓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席军良 86

中共党史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陈 曦 9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耿 磊 99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明前108

国情研究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鹿锦秋 赵 璐120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 瑜130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ZHONGGUO YANrsquoAN GANBU XUEYUAN XUEBAO

学报学报主管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编委会主任

李国喜

编委会副主任

靳 铭 赵耀宏 韩东晖 贾 波

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广荣 师晨旭 杨志和

李国喜 赵耀宏 贾 波

曹长青 韩东晖 靳 铭

主 编

赵耀宏

执行主编

张海波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叶 敏 5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张艳娥 16

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郭海龙 2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卢德友 罗 涛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覃正爱 41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林俊德 49

党的建设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遐见 67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施新州 75

目 录

学报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编 辑曹祖明

刘 滢

赵 春

艺术总监于 多

英文翻译李俏梅

编 辑 部

特别声明

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

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

授给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使用费已包含在本刊所付一次性稿酬中作者不再许可他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作品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

部分内容或者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欢迎国内外各类二次文献和报刊转载本刊发表的作品但请注明出处和责任编辑

姓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席军良 86

中共党史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陈 曦 9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耿 磊 99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明前108

国情研究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鹿锦秋 赵 璐120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王 瑜130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总第66期)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Vol 11 No6 November 2018

Table of Contents

Looking Back on the 40-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YE Min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rsquos Proposition about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ZHANG Yanrsquoe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

mdashmdashA Critique of Laskirsquos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GUO Hailong

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

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

LU Deyou LUO Tao

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IN Zhengrsquoai

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 4 of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from 1949 to 1976)

LIN Junde

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

WANG Xiajian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

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 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SHI Xinzhou

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XI Junliang

ldquoFeminist Anxietyrdquo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 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CHEN Xi

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ldquoTo Organizerdquo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ENG Lei

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WANG Mingqian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

LU Jinqiu ZHAO Lu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

WANG Yu

改革开放40年回望中国发展奇迹的多视角解读叶 敏

(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徐汇 200237)

【摘 要】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成功和有效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ldquo认识自己的过去rdquo对正在走的道

路建立清晰的认知坚定ldquo四个自信rdquo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发展奇迹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视

角进行了解释和探讨概括提炼共识性见解包括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

学而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西方经济学照搬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的有效作为中国发展奇迹的

取得离不开ldquo前三十年rdquo的积累中国发展奇迹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展因子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奇迹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05mdash11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逐步走上了ldquo快车

道rdquo国民经济制造能力和人民生活得到长足的

进步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827122亿元

从 2010年之后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根据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预测到 2022年中国占世界产值的

份额预计将从 1990年的 4升至 212018年的

《财富》世界 500强榜单新鲜出炉中国公司达到

了 120家已经非常接近美国(126家)远超第

三位的日本(52家)根据 2017年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发布《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从 1978年

到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 293810元(约为现价 4800美元)2014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了 0727在 188个国

家(地区)中列第 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

国家组报告同时显示1978mdash2010年参考国

际扶贫标准中国共减少了 66亿农村贫困人口

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 70以上为世界减贫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 1980年的 679岁提高到了 2010年的 748岁上海居民

预期寿命达到8026岁

对于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国际上逐步形成

了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和ldquo中国奇迹

论rdquo三种论调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认为中国的发展和

增长不可持续并终将崩溃比如美籍华裔律师

章家敦 2001 年 7 月出版的 《中国即将崩溃》 一

书[1]2007年之后另一位美国学者谢淑丽写了

一本《中国脆弱的强权》[2]与ldquo中国崩溃论rdquo

不同的是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认为中国发展成就有目

共睹但是对西方世界却是一种威胁比如

1995 年美国学者詹姆斯middot哈克特 ( James

【收稿日期】 2018-10-21

【作者简介】叶敏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硕士生

导师

5

Hackett) 在 《敢撄怒龙之逆鳞》 一文中说道

ldquo在苏联解体五年之后一个新的邪恶帝国正在出

现它的名字叫中国rdquo[3] ldquo中国威胁论rdquo已经在

西方右翼和民粹势力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ldquo中

国奇迹论rdquo则被西方一些学者所讨论有人认为

ldquo中国找到了一条更少痛苦地摆脱lsquo马尔萨斯陷阱rsquo

的道路rdquo[4]甚至有外国人率先提出了与ldquo华盛顿

共识rdquo相对的ldquo北京共识rdquo[5]国内学者和华人学

者则对中国发展奇迹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著名经

济学家张五常曾一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大惑不

解但又认为其中必有取胜之道他说ldquo我可以

在一个星期内写成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然

而在那么多的不利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

续了那么久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helliphellip中国一

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情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

奇迹那是为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rdquo[6]

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有效解释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ldquo认识自己的过去rdquo坚定ldquo四个自信rdquo

同时解释是一种国际话语权如果在解释中国

的发展奇迹中出现ldquo失声rdquoldquo失语rdquo那么中国的

发展成就就很容易被ldquo移花接木rdquo到歪曲的理论

和观点之上在国际和国内混淆视听对中国发

展奇迹的解释还有助于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广

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一定经验本文旨

在从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文化视角

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性观点

并试图梳理和总结出其中的共识性见解

一中国式市场机制的魔力效应

经济视角的解释

经济学与经济发展有天然的亲近性所以在

解释中国发展奇迹时经济视角和经济学家提供

的文献和观点也最为值得重视总体而言经济

视角和经济学家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主要有五

种观点分别从市场效应改革开放经济模

式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累积效应等角

度呈现不同的见解经济学家较为集中的观点认

为中国的发展奇迹是因为市场机制的魔力经济

学家吴敬琏指出ldquo市场制度的建立解放了被制度

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rdquo[7]而张维迎则强调市场和

私营企业家群体的贡献ldquo我们中国只是在过去30年里边真正开始市场化的改革取得的经济增长

成就在世界上被称为一个奇迹rdquo中国企业家群

体举足轻重ldquo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大的经济发

展都与企业家群体的成长有关rdquo[8] 4-31新制度主

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

ldquo中国大陆的复兴是伴随着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并

转向更包容的经济制度而来的在农业和工业中

的市场激励以及随之而来的外国投资和技术

使中国走向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道路rdquoldquo中国能够

增长首先是因为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已经进行的一

些基本改革走向了包容性经济制度只要中国

经济制度一直还在更加包容的道路上发展增长

就会一直持续尽管可能步伐会慢一些中国还

从大量供应的廉价劳动力及获得的外国市场资

本和技术中大大受益rdquo[9] 313-320

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视角出发的学者则更

加关注中国经济的转型机制而不仅仅认为市场

机制会自动发生作用中国的发展逻辑实际上说

明对市场力量的释放是由国家的改革措施和开

放战略来完成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ldquo中国

改革所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或进化式改革包

括做大蛋糕增量改革试验推广非激进改

革rdquo同时林毅夫强调经济改革改变了原来中

国错配的比较优势ldquo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

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

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

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

制 使 所 具 有 的 资 源 比 较 优 势 能 够 发 挥 出

来rdquo[10] 264-271289 周其仁指出ldquo虽然不少观察家以

为lsquo廉价劳动力rsquo是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法宝但

我认为更切合实际的答案是改革激发了中国人

发展经济的诱因开放则降低了中国人的学习成

本结合起来早已存在的要素低成本改革开

6

放显著降低了的制度费用以及中国人力资本的

迅速积累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综合成本竞争

力其中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是中国奇迹的真

正秘密rdquo[11]

另有一些经济学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供了

解释中国发展的中层机制理论他们反思为什么

中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下得以

起飞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性

质以及地方政府竞争对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不

少国内外学者都注意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特

别是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性质的行为逻

辑发生的变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指引下地方政府和基层政权总体上呈现出ldquo厂

商化rdquo的趋向比如苏南乡镇集体的崛起过程

乡镇政权及其有效作为弥补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

性仍然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1213]中国的

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国形成了行政集权和经济分

配的中央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有着做大GDP和税

源的巨大激励形成了一种ldquo市场维护rdquo的财政

联邦主义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14] 149-185 张军认

为ldquo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力量有竞争

产生的能量这么强大没有任何竞争有地方lsquo为

增长而竞争rsquo对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么重

要rdquo[15]ldquo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是地方政府追逐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结

果而分税制驱动了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最大

化追逐rdquo[16] 355-356 张五常则将地方政府竞争聚焦到

县一级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ldquo中国在困

难的九十年代还有急速发展的主要原因rdquo周黎安

试图找到地方政府竞争的官员激励机制他提出

了著名的ldquo政治晋升锦标赛rdquo理论ldquo以经济增长

为基础的晋升锦标赛结合了中国政府体制和经济

结构的独特性质在政府官员手中拥有巨大的行

政权力和自由处置权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具有

中国特色的激励地方官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治

理方式rdquo[17]

乡镇企业的ldquo异军突起rdquo是改革开放之后发

生的一件大事这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取得

发展成就的中间机制有学者认为农村工业的发

展对于中国成功地启动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文

一认为ldquo国家笼统扶持的高投资率和引进一些国

外现代企业是无法引爆工业革命的rdquo因为市场是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有机发育而形成的农村工

业是一种ldquo原始工业化过程就地利用了农村剩

余劳动力而不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哺育了农业

劳动人口的专业化技能和社会分工催化了农村

商业繁荣和农产品商业化多样化提升了广大

基层民众的购买力和工资水平发酵和深化了城

乡市场rdquoldquo也就是说在原始工业化急剧扩张和

整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资金与技术积累最终

会使得规模化生产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有机可

乘有利可图因而在十多年lsquo含辛茹苦rsquo的

高速农村工业发育和城乡商业革命之后中国终

于在1990年前后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rdquo[18] 6275 在

讨论中国集体企业发展的根源时裴小林指出农

村工业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获得发展关键之处

在于改革ldquo扭转了改革前农业剩余从农民流向国

家财政的历史趋势使农业剩余从国家财政反向

回流到农民手中因此他们有了购买重工业的投

资品和填补轻工业投资空白的资金rdquoldquo农业剩余

的反向回流就是乡镇企业投资迅猛扩张的资金供

给来源也是启动了中国经济大转轨和经济起飞

的具体改革项目rdquo[19] 1-48 王永钦和李明关注到乡

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基层政权的积极作为形成的

ldquo互联的关系型合约rdquo的重要性在市场缺失和不

完美的情况下ldquo关系型合约rdquo的存在确保了乡镇

企业社区和政府自身的合作发展克服了土

地劳动力和信贷市场的缺失这个问题极大地

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20]

与纯市场观点形成辩论的另外一种观点认

为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保障中

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高粱认为社会主

义最基本原则是追求最大的社会公平在资本主

义全球化的环境中在我国人均资源高度紧张和

社会差距巨大的情况下走ldquo完全市场经济rdquo道

路势必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分裂节

7

制资本权力的过渡膨胀更多关注劳动大众利

益是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社会

主义的历史合理性还在于ldquo以政权力量挣脱列强

控制消灭买办官僚资本建设了自主工业科技

体系告别了百年积弱rdquo[21] 59-80 鲁品越认为由

于国际体系的存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存在

事实上的剥削结构发展中国家无法在发达国家

控制的国际体系中实现工业化积累也必然成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最终承担者因而

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国必须

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三

十年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建构立国之本而后三十

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出场以我为

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而兼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包容与引导民营资本共同发

展[22] 陈平认为中国的发展奇迹在于走上一条

ldquo混合经济rdquo道路ldquo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条经

验是混合经济的健康发展远胜过东欧的全面

私有化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国有企

业的竞争能力中国非盈利事业的学习能力构

成中国经济兼有市场经济下的技术更新活力以

及社会主义经济下的稳定性rdquo[23]

比强调政府积极作为的观点走得更远一些

学者认为对中国的发展奇迹的解释仅仅强调后

三十年的贡献是有失公允的实际上从更长的视

野出发中国的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发挥

着重要的累积和铺垫作用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

阿里吉认为ldquo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是这些劳动

力在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上的高素质再

加上他们在中国国内生产性流动的供需环境迅速

扩大此外二者并不是外资创造的而是基于

当地传统的发展进程创造的其中包括缔造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革命传统rdquo[24] 354 德怀特middot帕金

斯提出ldquo中国自 1978年以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和

结构变化并非凭空出现的在 1978年以前中

国为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付出了一个世纪的努

力 这 些 努 力 为 中 国 的 现 代 经 济 搭 建 了 基

石rdquo[25] 3 俄罗斯经济学家波波夫强调ldquo中国在

1949mdash1979年期间的发展也比世界其他大多数国

家好得多这种发展为中国改革之后极其突出的

成功奠定了基础rdquo[4]

二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政治视角的解释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经济视角解释提供了不少

的洞见但是经济视角的解释往往容易忽视政治

上的前置条件即便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已经在尽

力结合政治上的因素也仅仅涉及政治对经济体

制的改革效应而对中国发展奇迹的透视政治

视角和政治学者也有一套值得重视的观点在解

释中国发展奇迹的思路上政治视角侧重于关注

中国政权的性质以及政权运作对于经济发展产生

的制度红利潘维认为中国之所以取得发展成

功背后隐藏的政权密码是一种民本的ldquo中华政

体rdquo其基本特征包括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

制先进无私团结的执政集团独特的政府

分工制衡纠错机制[26] 3-85 同样是基于对中国当下

政治体制的历史传承性的重视贝淡宁认为中国

是一种ldquo贤能政治rdquo体制政权的特征是基层民

主中间实验和高层尚贤基层民主是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中间实验是中

央与地方在政策制定过程的协调高层尚贤是通

过考试制度干部选拔制度使德能兼备的领导人

产生[27] 164-178 朱云汉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读认为

除了中国规模之ldquo大rdquo的优势和ldquo后发优势rdquo之

外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造就了中国政府非凡的

社会动员能力这种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

的动员能力成为中国发展的政治推动力政治社

会学者赵鼎新也认为中国发展部分原因在于中国

国家的性质ldquo中国直到90年代仍然保持着革命政

权的大部分组织和动员能力所以国家还有很强

的能力领导这样一场改革并能够在发展经济方

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这种政权结构非常有利于经

济发展rdquo[28] 113

8

从政治视角说明中国发展奇迹之所以可能的

第二个思路是关注操盘中国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

政党性质及其作为能力张维为认为中国共产

党应该被看做是一个ldquo国家型政党rdquo也就是代表

一个国家整体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还是继承

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基本上建立了一个选贤任能

的干部制度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种全面改良的

ldquo新型民主集中制rdquo能够更加充分实现民主与集

中之间的平衡他指出ldquo中国的重大决策如五

年计划制定基本上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在社会

各个层面进行成千上万次的磋商和咨询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几上几下最后才形成共

识作出决定在中央政府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

中往往会向数以千计的智库政府机构高

校学者专业人员征询意见甚至会从微博等

社交媒体的激烈讨论中吸取有用的建议rdquo[29]政治

学者任剑涛也认可中国式ldquo以党建国rdquoldquo以党治

国rdquo的ldquo政党国家rdquo对于发展的贡献指出ldquo这

是中共创制的政党国家所凸显的经济发展奇迹

再次证明政党国家与经济发展并不直接冲突而

且能构成二者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这对唯有

民主政体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理论论说绝对

是一种挑战rdquoldquolsquo以党建国rsquo在政治上促使国家

迅速统一lsquo以党治国rsquo在经济上促使国家经济总

量疾速增长尽管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后者为

前者提供支持rdquo[30]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宏观性理论观点的长处在

于可以呈现整体上的论断和画面感但是不足之

处则在于可能会成为一种很难被打开的ldquo黑

箱rdquo所以一些学者也试图从中观层面和政治角

度对中国发展奇迹提供更加具体化的解释俞可

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

于ldquo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以治理改革为主体内容的

政治改革rdquo其内容包括ldquo从中央与地方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依

法治国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社会

治 理 政 府 问 责 政 府 透 明 基 层 自 治

等rdquo[31]胡鞍钢认为ldquo五年计划是理解中国发展

奇迹的一把钥匙也是成为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

手段发挥着提供公共服务调控发展模式促

进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的重要职能rdquo [32]王

绍光等人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决策模式是一种ldquo集

思广益型rdquo决策模式保证了中国各类重要决策

的理性智慧和质量他们以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编

制过程为例解读了这种ldquo集思广益型rdquo决策模式

的运作模式ldquolsquo十二五rsquo规划编制历时两年

多经历了基本思路研究党中央编制正式编

制《纲要》三轮的lsquo集思广益rsquo过程每一轮都

包括屈群策(发散思维)集众思(集中智慧)

广纳言(征求意见)合议决(集体商定)告四

方(传达贯彻)五个环节rdquo[33]德国学者韩博天

从ldquo政策试验rdquo角度解读了中国的发展成功之

道指出ldquo中国在大范围内持续进行的松散

制度化的lsquo分级制试验rsquo可以被看作是经济腾飞

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策制定机制rdquoldquo政策

试验是指把来自基层的建议和地方积累的经验注

入国家政策的一种机制这常被视为促进制度创

新的有力手段和避免因情况不明而导致改革震荡

的有效方法rdquo[34]瑞典学者罗斯坦则关注了中国

特色的ldquo干部制rdquo对经济发展的贡献ldquo相比西

方传统中以韦伯式官僚体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的核心而言lsquo干部制rsquo这种中国特色的政府

管理模式在公共行政中所起到的作用常被学者所

忽略不同于韦伯式官僚体制备受规则制度的桎

梏干部制则能够集中精力去执行具体的政策方

针所以中国的干部组织避免了韦伯式官僚的

授权问题能够更为有效地执行社会经济发展政

策rdquo[35]在分析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一系列赶超的

原因时周建明强调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塑造了一

种发展产业和攻克核心技术的ldquo协同攻关机

制rdquoldquo中国许多重大项目的开发成功都离不开

协同攻关回顾建国以来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协

同攻关并不依赖计划经济体制也不依赖市场经

济体制最重要的是依赖于党统揽全局协调四

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能够有效进行统筹协调的

体制rdquo[36]

9

三中国社会对发展的韧性支撑

社会视角的解释

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经济视角较为关注

资源配置及其决定机制政治视角则提醒关注中

国发展的政治前置条件以及国家的主动作为能

力社会视角和社会学家在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

释也有值得关注的观点他们主要侧重从人口结

构社会制度社会资本等角度提供了中国发展

的社会视野在社会视角的分析中一些学者关

注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规模和中国人的品性

对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社会学家李培林认为中

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代价高昂但是也为中国

发展赢得了人口上的优势ldquo在这一政策的执行

中农村中也发生过一些粗暴的过火做法并因

此受到国际上一些舆论的批评但 30多年持续地

实行低生育率政策却使中国避免了可能的人口

灾难中国因这一政策少生了3亿多人节省了近

30万亿的抚养费用rdquoldquo人口的控制使中国获得了

发展的机会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切实收益rdquo[37]温铁

军从更大历史视野强调了中国人口规模和社会文

化对中国发展潜在作用ldquo中国由于地处lsquo远东rsquo

殖民化的成本太高原住民人口过于庞大不仅

没有被殖民者及其后裔所替代而且在近现代的

国家政治建设中维护了自身传统并形成了能够

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机制这样的机制使中国比

那些西方殖民社会具备了更快更易于进入工业

化的条件这也正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并且维持经

济持续增长的真正的lsquo比较优势rsquo之所在rdquo[38]政

治学者徐勇认为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中国的ldquo农民理性rdquoldquo要理解lsquo中国奇迹rsquo必须

理解中国农民要理解农民必须理解农民理

性长期日常农业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农民理性

在农业社会内部的功效是有限的主要是生存理

性而这种理性以其惯性进入工商业社会后会形

成扩张势态产生一种农民理性与工业社会优势

结合的lsquo叠加优势rsquo释放出其在传统农业社会和

现代工商业社会都未有的巨大能量rdquo中国的ldquo农

民理性rdquo包括的要素有ldquo勤劳勤俭算计互

惠人情求稳好学忍耐rdquo[39]

从社会制度层面一些社会学家指出了中国

特色的农民工制度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

元结构制度土地公有制制度对中国发展的积极

支撑作用农民工的准确含义是保留家乡小块土

地的进城务工者农民工在许多国家的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中都出现过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

度安排中国的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

采取ldquo半耕半农rdquo的代际合作模式来组织家庭生

活赚取工业和农业上的两块收入这不仅使得

国家和农民更有能力承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失业风

险而且农民工也可以承受相比失地农民更低的

工资农民工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获得

了巨大的社会韧性和回旋空间中国计划经济年

代形成的以户籍制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广

受批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

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保

护农民和农村贺雪峰认为ldquo城乡二元结构是在

特定历史时期为了从农村汲取用于工业化的原

始资本积累而采用的城乡相对分割的制度安排

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快速完成工业化建立完整

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短期内将中国由一个农业国

建成工业国起到了巨大作用rdquo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限制了农民的进城同时也保护了农民返乡的权

利ldquo农民可以返回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让进城

失败农民在城市贫民窟和农村家乡之间做出选

择选择就是权利农民可以选择返乡的权力

这是他们基本的人权rdquo[40]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提供

了巨大的优势曹锦清认为现在的中国地权是公

有制同时又存在一定的模糊性ldquo正因为中国这

样的土地制度再加上这个土地征用法确保了中

国政府的土地征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

以低成本高速推进而后使得地方招商引资发

展工业城市化成为可能中国的这一轮工业

化就是工业资本和土地的结合大体上叫做零

10

地租helliphellip中国的产品一旦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就把同类产品的价格通常降低30mdash50降低那

么多这个降低使中国的产品从正面讲不可战

胜我们运用马克思当年讲英国的产品把全世界

打败的那句话廉价的产品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

的重炮rdquo[41]与一些土改失败的国家相比李昌平

认为现行的中国土地制度至少有两大优势一

个农民集体所有制优势这为ldquo改善社区公共生

活和维持社区自治rdquo提供了基础中国土地制度

的第二大优势是农民可以在ldquo大农业rdquo框架下

自主改变土地用途ldquo这有利农民适用市场变化调

整生产结构 也有利农民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发

展机会和选择机会rdquo[42] 社会学家李强也指出

ldquo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使得我国的城镇化能

够大规模快速地推进rdquo[43]还有人强调了基于中

国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ldquo土地财政rdquo对于中国

发展的贡献ldquo中国城市伟大成就背后的真正秘

密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

础的制度mdashmdashlsquo土地财政rsquo可以说没有这一伟

大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是一句

空话rdquo[44]

社会视角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读还有一个重

要的思路是强调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

用李少敏等学者认为中国人较高的人际信任

水平可以充当非正式制度的一部分从而减轻正

式制度中的腐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中国ldquo关

系rdquo网络不仅可能成为滋生腐败与从属关系的温

床而且也可以作为保障经济交易诚信的非正式

制度[45] 129-154倪志伟(Victor Nee)对中国长三角

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的观察发现在市场不完善

和政策不利于的情况下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网络

和社会规范极为重要正是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之

间的网络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维护确保了企业

家的生意特别是解决了资本积累问题声誉机

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dquo公平的交易可

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不公平的交易违约或者

有意的赖账等行为不仅威胁企业和现有合作伙

伴之间的商业关系还可能招致地方性商业网络

中其他成员严厉的制裁rdquo[46] 244-245

四中国文化对发展的铺垫作用

文化视角的解释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

要话题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的重要根源韦伯的ldquo文化决定论rdquo传统被许多

人所继承著名学者兰德斯认为ldquo文化会使局面

完全不一样rdquo[47] 47-49不过虽然感觉到文化的重要

作用但是对于文化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的逻辑

关系仍然存在重大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对

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难以衡量的比如管理学大

师迈克尔middot波特认为ldquo文化在经济进步中起作

用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怎样做到在兼顾其他

有影响的因素的情况下来诠释文化的作用而

且把文化的影响单独提出来却相当不容易rdquo因

为ldquo源于文化的行为与经济体制所促成或强化

的行为是很难分开的rdquo[48] 60-73 萨克斯也认为

ldquo如果说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那么与更广

泛的地理和政治经济因素相比它看来是起辅助

作用的rdquo[49] 74-87

不过韦伯主义对经济发展的思路在解释亚

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时却存在较大理论鸿沟需要

填平东亚经济在二战之后的发展被称为东亚奇

迹而东亚并不存在韦伯意义上的新教伦理而

是处于儒家文化圈的笼罩之中但是顺着韦伯的

思路一些研究者认为文化和价值观对日本和

ldquo亚洲四小龙rdquo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是值得重视

的虽然韦伯本人对儒家文化持批判态度但是

儒家文化仍被许多人用来解释东亚的发展米策

泽尔在《走出困境》一书中对韦伯的理论假设

进行了批评与修正他认为韦伯误解了儒家文化

的ldquo精神rdquo因为朱熹的新儒家思想并不是缺乏活

力的和静止的儒家文化不一定成为社会经济发

展的障碍[50]美国学者弗兰克middot吉伯尼基于日本

所创造的ldquo经济奇迹rdquo在《设计的奇迹》中提出

来的他认为儒家劳动道德传统是日本成功的决

11

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他提出日本是不同于西方

资本主义的ldquo儒家资本主义rdquo[51] 243 在中国近代曾

行走中国的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对中国人节俭能

力和达观心态印象深刻并且认为这是中国的竞

争优势ldquo中国人超乎寻常的节俭能力和面对逆境

的达观态度会使他们获益匪浅只要中国人能转

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再轻视物质利益将他们

无疑是十分杰出的聪明才智用于推动科学进步

我们就不难看到中国人将会在与其他民族的经济

竞争中取得胜利中国人在以往的历史中所取得

的成就使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判断rdquo[52] 74

在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中儒家文化所起

的作用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奇

迹看来并非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毫无关系但是另

一方面长久以来儒家文化又被普遍地认为对

经济发展只会产生压制和禁锢的作用历史学家

黄仁宇指出ldquo在农业社会的中央集权官僚管理和

货币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体制方面的不

兼容性rdquoldquo的确官僚制国家有它自己的推动

力如果对社会稳定的渴求超过了经济增长或普

遍繁荣我们就不妨说维持一个基本的农业社

会结构比从事甚至允许任何形式的商业或工业

发展更有利于朝廷和官僚士大夫rdquo[53] 18虽然儒

家文化中有ldquo重农抑商rdquo的思想但是也有学者

认为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

因子并且儒家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

种元素的传承和添加余英时认为中国传统宗

教的世俗化倾向在宋代就已经导致了商人精神的

觉醒[54] 289金耀金指出日本和亚洲ldquo四小龙rdquo

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勤恳耐劳和奉行

节俭的儒家文化是这些经济实现赶超的原因[55]

国外学者帕金斯关注儒家文化的ldquo重教传统rdquo对

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潜在作用他指出ldquo以增长

为导向的政策同样受益于中国从 19世纪末期甚至

更早的年代开始就打下的坚实基础例如中国

所具有的产生大量世界级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能

力是建立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的重视教育的传

统之上的rdquo[25] 28

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从文化角度解释中国

的发展奇迹的观点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疑问比

如赵鼎新指出ldquo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

大革命对传统儒家文化传承的破坏作用rdquo既然儒

家文化发生了ldquo中断rdquo又何从谈起儒家文化对经

济发展的积极影响[28] 113 林毅夫则质疑ldquo处于儒

家文化圈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在16世纪17世纪率

先实现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此外同样受到儒家

文化影响的许多其他国家并没有实现同样的经济

成功而许许多多与儒家文化无缘的国家却更早

地实现了经济现代化rdquo[10] 103

结语与讨论

从上述观点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发展奇

迹的解释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经济

视角政治视角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每一种

视角都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要点分析尺度和学理

洞见虽然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发展奇迹的

解释总体上呈现ldquo分rdquo的趋向但也能够发现国

内外学者相关解释隐含的共识性见解

第一对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中

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而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西

方经济学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无从解释中国的

发展奇迹因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并不建立在西方

经济学所要求的完善产权体系和市场规则之上

而是在一种混合产权和市场规则逐步形成的情态

下实现的增长

第二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的

有效作为无论是经济视角的解释抑或是基于

政治视角的解释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中国政府

是经济发展的ldquo操盘手rdquo国家主动启动的经济体

制改革地方政府的公司化ldquo为增长的竞争rdquo

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主义ldquo政治晋升锦标赛rdquo等

一系列理论观点都说明国家政府高度介入中国

的经济发展过程并且做对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

ldquo关节点rdquo政治视角提供的中华政体政党型国

家贤能政治政策试验五年规划集思广益

式决策协同攻关体制同样指出中国的政权机

12

构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以获取经济增长和

社会进步的发展理性

第三中国发展奇迹的取得离不开ldquo前三十

年rdquo的积累社会视角的一些学者提供了大量观

点说明ldquo前三十年rdquo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

之后的中国经济起飞提供了巨大的共享无论人

力资本素质的培育土地公有制城乡二元结

构农民工制度都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

国际竞争中占据着相当的竞争优势ldquo前三十年rdquo

打下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ldquo遗产rdquo并不是改

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ldquo负资产rdquo而是中国

取得非凡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中国发展奇迹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

展因子作用社会视角和文化视角的讨论说明

一国之发展与一国之历史人口规模和文化具有

相当的关联性社会和文化视角提出的中国的人

口规模儒家文化对ldquo经世致用rdquo性质中国的

农民理性重教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必要条

件支撑着中国发展

虽然存在一系列共识性见解但是国内外学

者对于中国发展奇迹的ldquo成色rdquo和前景仍然具有

分歧性意见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发展奇迹的

ldquo成色rdquo很足例如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

认为ldquo我们可以这样定位过去 30年或整个 20世

纪后半叶的中国有人把它叫做lsquo奇迹rsquo认为是

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持续性经济增长因为它增

长的速度事实上超过了lsquo亚洲四小龙rsquo的记录

超过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也超过了美国南北

战争以后的快速崛起过程更超过了 19世纪德国

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其他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

现代化速度不仅如此它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

范围的工业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

能以这种速度在那么大的规模与地理范围内进

行 快 速 工 业 化 这 是 史 无 前 例 空 前 绝 后

的rdquo[56] 122

比较谨慎的观点认为中国发展奇迹的ldquo成

色rdquo最好不应被过分高估丁学良指出ldquo目前中

国的再崛起只是经济上的再崛起而不是全面的

崛起因为中国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不仅仅是

给世界提供最多的产品而是同时为人类提供多

种多样的软力量要素这些软力量要素包括政治

制度法律制度行政体系乃至科学文化艺

术和语言rdquo[57] 4而赵鼎新认为ldquo我们既不能像五

四运动时期或者lsquo河殇rsquo时代的知识分子仅仅

因为中国在军事冲突和经济竞争上处于一时的下

风就把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贬低得一无是处也不

应该像今天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官员和文化保

守主义者因为中国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就开始飘

飘然他们中有的误把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巨

大的财富当作中国的强大不知道中国在创新能

力高端市场的主导能力关键性技术和文化软

实力等方面和许多国家相比都还有质上的巨大差

距有的以为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

道路殊不知中国的成功主要就在民族国家建构

和市场建构的成功而这正是西方世界得以兴起

的两大支柱或者说是现代化的核心rdquo[28]

对于中国发展奇迹的延续性问题乐观的观

点认为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很低经济增长仍然

有较大的空间比如林毅夫就认为与日本台

湾地区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和人均GDP增长相

参照中国 2008年之后仍然有 20年平均每年 8的经济增长率潜力林毅夫乐观地预测ldquo到

2030 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的人均收入应

该至少可以达到美国的 50经济的总体规模是

美国的两倍届时我国就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体rdquo[58]不过林毅夫的乐观预测没有把国际上大国

竞争的因素放进来考虑特别是还是以ldquo自由贸

易世界rdquo为前提而近几年世界发展形势说明这

一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Gordon G Chan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M] New YorkRandom HouseInc2001

[2]SHIRK Susan L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James HackettldquoBetween Dragon and Wrathrdquo[N] 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41995

13

[4]弗拉基米尔middot波波夫广阔视野下的中俄转型比较[J]陈

弘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1)

[5]乔舒亚middot库珀middot雷默北京共识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

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背景共识[C]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7]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8]张维迎什么改变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middot罗宾逊李增刚译国家为

什么会失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0]林毅夫等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1]周其仁制度变迁驱动经济增长[J]新经济导刊2010

(5)

[12]OiJC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The China Quarterly1995

(144)

[13]WalderAG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101(2)

[14]Yingyi Qian amp Barry R Weingast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J]The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2)

[15]张军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J]东岳论

丛2005(4)

[16]张军自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17]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

研究2007(7)

[18]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mdashmdash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

原理批判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9]裴小林中国经济转轨的真实起源[C]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第11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0]王永钦李明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互联合约的视角

[J]管理世界2008(10)

[21]高粱 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C]玛雅主编 道路自

信中国为什么能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2]鲁品越国际体系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mdashmdash

立足唯物史观对ldquo中国奇迹rdquo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

究2014(10)

[23]陈平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J]红旗文稿2010(4)

[24]乔万尼middot阿里吉亚当middot斯密在北京mdashmdash21世纪的谱系

[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

[25]帕金斯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C]

林毅夫姚洋编中国奇迹回顾与展望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

[26]潘维当代中华体制mdashmdash中国模式的经济政治社会

解析[C]潘维主编 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

6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7]贝淡宁贤能政治mdashmdash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

适合中国[M]吴万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8]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mdashmdash前现代中西模式的

比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9]张维为中国成功的五个原因[EBOL](2014-03-07)

[2018- 09- 01]httpwwwguanchacnzhang- wei-

wei2014_03_07_211566shtml

[30]任剑涛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J]江

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3)

[31]俞可平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J]武汉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2]胡鞍钢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mdashmdash以五年计划转

型为例(从ldquo六五rdquo到ldquo十一五rdquo)[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1(1)

[33]王绍光鄢一龙胡鞍钢中国中央政府ldquo集思广益型rdquo

决策模式mdashmdash国家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的出台[J]中国软科

学2014(6)

[34]韩博天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J]石磊

译开放时代2008(5)

[35]博middot罗斯坦 经济增长与政府质量的中国式悖论mdashmdash

ldquo韦伯式rdquo科层制与中国特色ldquo干部制rdquo[J]臧雷振译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

[36]周建明超越经济视角看产业政策mdashmdash对林毅夫张维

迎之争的评论[J]文化纵横2017(3)

[37]李培林改革和发展的ldquo中国经验rdquo[J]甘肃社会科学

2010(4)

[38]温铁军ldquo中国经验rdquo与ldquo比较优势rdquo[J]开放时代2008

(5)

[39]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ldquo中国奇迹rdquo的创造主体分析对

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中国社会

科学2010(1)

[40]贺雪峰农民有退路国家才有出路[J]同舟共济2015

(3)

14

[41]曹锦清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城市化[J]中国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2]李昌平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之优越性mdashmdash与越南之

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3]李强中国城镇化ldquo推进模式rdquo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12(7)

[44]赵燕菁 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J] 城市发展研

究2014(1)

[45]LiShaomin MJudy J Wu Why Some Countries

Thrive Despite Corruption The Role of Trust in

the Corruption-Efficiency Relationship[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017(1)

[46]倪志伟欧索菲自下而上的变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7]戴维middot兰德斯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C]塞缪

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

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程克雄译 北京新华出版

社2001

[48]迈克尔middot波特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

学[C]塞缪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

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程克雄译 北

京新华出版社2001

[49]杰弗里middot萨克斯 对新的经济发展社会学的几点看法

[C]塞缪尔middot亨廷顿劳伦斯middot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

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

[50] TA Metzger 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

Confucian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

[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51]吴建华 东亚现代化与中国[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4

[52]古德诺解析中国[M]蔡向阳李茂增译北京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998

[53]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

[54]余英时 内在超越之路[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2

[55]金耀金东亚经济发展的一个文化诠释[J]信报财经月

刊1987(11)

[56]朱云汉 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M] 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7]丁学良中国经济再崛起mdashmdash国际比较的视野[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8]林毅夫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将延续[J]求是2012(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Looking Back on theLooking Back on the 4040-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Year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coding China Miracle fromMultiple PerspectivesMultiple Perspectives

YE MinYE Min((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hui Shanghai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hui Shanghai 2003720037))AbstractAbstract The success and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will help us better

ldquoappreciate our pastrdqu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 we are on and 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in the pathsystem theory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ecoded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come to consensu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should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simply copying Western economics the key to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lies in theeffective role of the state Chinarsquos development miracle is indispensable from the achievements gained in the

ldquoprevious 30 yearsrdquo and it cannot do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Key Words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velopment miracle summarize experience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 95周年大会的讲话

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的接续发展视角

提出党要具备ldquo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rdquo坚定ldquo自

我革命的勇气rdquo[1]等重大命题在2017年2月省部

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

题研讨班的讲话中习近平深入阐述了ldquo党必须

勇于自我革命rdquo的问题2018年1月5日在省部

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开班式讲话中

他进一步提出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

贯之进行下去rdquoldquo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

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

命rdquo[2]等一系列重要论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ldquo伟

大社会革命rdquo的思想习近平关于ldquo伟大社会革

命rdquo的重要论断回归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本真

在整体社会革命的视域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来路与前程澄清了一些重大认识误区在科

学社会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下推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刻理论意

蕴和重大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革命观的

整体性意蕴

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革

命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范畴其本意和地位与实践

范畴是同义相通的意指人的一切ldquo改变客观世

界rdquo和ldquo改变现存事物rdquo的活动ldquo哲学家们只是

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张艳娥

(西安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无论是对理解马克思

主义理论本身还是对推进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

进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相关思想做了系统阐述澄明了ldquo社会革命rdquo绝不局限于ldquo政治革命rdquo和ldquo阶级斗争rdquo

改革开放不是要盲目ldquo告别革命rdquo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执政中必须保持革命性等重大问题阐明了坚守革命的

ldquo人民中心rdquo原则坚持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在回归马克思主义整体革命观的同时揭示了

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时代性内涵实现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整合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革命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16mdash09

【收稿日期】 2018-09-02

【作者简介】张艳娥西安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ldquo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内在逻辑研究(16XKS007)rdquo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6

用 不 同 的 方 式 解 释 世 界 问 题 在 于 改 变 世

界rdquo[3] 136 改变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也是革命

性活动ldquo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

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

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rdquo[3] 155 在ldquo使现存世界革

命化rdquo的实际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理论

重心始终集中在ldquo对社会历史领域的现存事物与

现存状态的改变或革命化rdquo上其逻辑内涵主要

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展现出来集

中表现为整体性的社会革命总结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

想的片面性理解割裂性解读是造成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出现挫折的深层原因我们曾

有一度将社会革命的内涵和外延窄化为政治革命

与阶级斗争认为ldquo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

表现helliphellip社会革命不是经济斗争也不是思想

斗争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指夺取政权

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

反动阶级的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

里rdquo[4] 408这种窄化理解将社会革命完全等同于政

治革命特别是暴力革命以至于在和平建设时

期谈革命色变要革命就要搞阶级斗争为纲给

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巨大危害割裂性理解的另一

种情形是ldquo告别革命rdquo论的一度盛行将革命与

改革相对立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对

立将执政党与革命党完全割裂和对立等不一

而足否定了ldquo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rdquo的错

误论调真的就要彻底消解共产党的革命性吗

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还要不要继续革命可以

说围绕着全面把握科学革命观所产生的问题都

是在根本上决定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大问

题而回归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整体性本真是进行

理论与思想整合的关键

(一)社会革命是包括政治革命在内的整体性

社会变革

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解决的

活动都具有革命的性质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

解决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形式来解决并不必

然都表现为剧烈的阶级对抗方式政治革命是革

命的一种最主要形式但不代表社会革命的全

部不应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归结为一般意义

上的政治革命特别是不能把其完全等同于暴力

革命恩格斯晚年高度重视和平长入新社会的可

能性和必要性在《一八九一年德国社会民主党

纲领草案批判》中指出ldquo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

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

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

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长入新社会比如法国和

美 国 那 样 的 民 主 共 和 国 英 国 那 样 的 君 主

国rdquo[5] 293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政治革命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无产阶级要首先通

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但社会革命还需要在政治革命基础上通过消

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

系来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变革旧的社会关系和

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共

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过

程是包括政治革命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革一

般来说宏观的社会革命首先会在经济生产领

域发生然后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到并引发思想文

化领域继而政治领域的变革

(二)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的

根本改变

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社会观历史观和

革命观是有机统一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

功不是简单将受压迫阶级提升到统治地位从

而实现对另一些人的统治而是包括实现经济

文化意识等领域的整体革新性发展是社会形

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马克思主

义的革命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政治范畴或

社会学范畴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意涵的哲学范

畴革命性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

属性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ldquo同传统的所有制关

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

展 进 程 中 要 同 传 统 的 观 念 实 行 最 彻 底 的 决

裂rdquo[3] 421革命所追求的是ldquo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

17

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rdquo[3] 422

(三)社会革命是一个开放性的历史进程是

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在系统总结欧洲 1848年革命经验基础上马

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阐述了他们的ldquo不断革命rdquo思

想ldquo民主派小资产者只不过希望实现了上述要

求便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

却是要不断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

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

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

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

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

些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生 产 力 集 中 到 了 无 产 者 手

中rdquo[3] 557马克思把不断革命同无产阶级专政与共

产主义运动直接联系起来认为革命的社会主义

就是要ldquo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

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

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

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

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

过渡阶段rdquo[3] 532由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实

现国际联合到ldquo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

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rdquoldquo四

个达到rdquo的论断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

和任务层次的递进性ldquo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将

以共产主义原则的实现而告终rdquo[6] 624-626同时

不断革命的进程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又有其阶

段性的目标任务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把握好革

命的历史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做到在ldquo各个发展

阶 段 上 共 产 党 人 始 终 代 表 整 个 运 动 的 利

益rdquo[3] 413在革命的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统一

中努力实现阶段性革命任务不能盲目冒进

因为ldquo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

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

提rdquo[7] 338 坚持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相统一

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无产

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战略指导实践的理论

基础

二习近平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论

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创新发展

(一)从整体革命的视角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性质前途及历史方位

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

去rdquo[2]ldquo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

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

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

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rdquo[2]只有在推进人类解

放的不断革命历史大视野下才能准确定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位及前进方向习近平从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革命观的整体视角把握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廓清了一系列认识的迷雾

一是在理论和精神深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ldquo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

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

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的科学社会主义rdquo[8] 2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质

表现为革命理想主义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在已

有的研究和政策的把握上我们对作为科学制度

规范的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关注较多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原则

的强调比较充分但对科学社会主义中革命理想

主义的价值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

要性关注不足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

革命理想主义承继发展所取得成果的系统研究不

够习近平关于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论断倡扬革

命理想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有助于我们

在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内在规律的认识

18

二是明确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

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

别的什么主义在价值目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与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民主社会主义ldquo最终目标是

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rdquo的信条一度对我们

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走ldquo老路

邪路rdquo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最

低纲领与最高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统一中牢固树立ldquo四个

自信rdquo而重申整体革命观重塑目标信仰在其中

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dquo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

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

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

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

斗终身rdquo[9]

三是重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价

值与现代性意蕴考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不难

发现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不同的社会主义

运动模式间的分歧直接或间接都与对马克思主义

革命观的不同理解相关如何对待不断革命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ldquo三大对立rdquo①论争产

生的重要根源探究ldquo社会革命在西方世界何以

可能rdquo成为卢卡奇葛兰西卢森堡等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西方马克思主

义者批评斯大林模式将马克思丰富的革命观狭义

化为政治革命乃至暴力革命阉割了其总体性和

深刻性而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尖锐指出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往往离开政治革命和无产阶级

专政的制度前提来谈论文化革命和人的解放未

免流于空谈争论对话的关键在于回归马克思主

义的整体性回归对科学革命观的整体性把握

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旗帜会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搭建起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模式间进

一步沟通对话的桥梁纽带增强中国模式科学社

会主义的ldquo底色rdquo拓展其世界性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

彰显出整体性特征越来越具备对自身的理论与

实践逻辑进行整体自洽性自证和说明的充要条

件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

视角以理论的彻底性和使命信仰为主要抓手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进行了整合深入阐

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逻辑由十八大

后多次强调正确处理ldquo前后两个三十年rdquo的关系

到不断强调共产党人的ldquo革命初心rdquo从着力扭转

意识形态领域松软散局面到强调巩固意识形

态领导权管理权从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到突出政治建设为统领的

全面从严治党系统布局都凸显着马克思革命思

想在其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习近平对ldquo伟大社

会革命rdquo的系统论述更是在马克思总体革命观的

视域中对以往认识进行了完整阐述将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

革命的光谱之中来加以把握实现了对理论与实

践的高度凝练概括

(二)在革命历史性与发展阶段性的统一中把

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新时代伟大社会革

命的任务目的

社会革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实质是通过改变落

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完善先进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的客观运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同社会形态

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基础和源

泉而社会主要矛盾又是基本矛盾的具体性表

现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表现为革命历史性与

发展阶段性的统一其转化为路线方针就是准确

把握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90多年的

历史不难看到什么时候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比

较符合国情实际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就能取得伟

19

大成就而一旦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失误和偏

差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发生严重失误党的八大

曾经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社会主要矛盾做

出正确的判断但在不久就放弃了这一正确认

识转而重提阶级斗争造成发展方向走向

ldquo左rdquo的泥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社会

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ldquo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rdquo[10] 842《决议》在理论上完整明确的回

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革命的问题ldquo我们坚决

纠正lsquo文化大革命rsquo中所谓的lsquo一个阶级推翻一

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rsquo口号的错

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

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不但

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

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

差别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

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

产主义的实现rdquo[10] 844-845 这些思想为在整体革命视

野中把握改革的性质方向定下了总的基调邓小

平关于改革是ldquo第二次革命rdquo的论断与《决议》

上述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

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

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指明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

命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人民需要出现了许多新

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

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一系列ldquo软需

要rdquo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社会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已经进

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而主要制约既来自科学技术等先进生产力发

展的短板也来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不

完善不健全如收入分配法治建设生态建

设等领域存在的短板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新

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在以往革命的基础上呈现出

许多新的时代特征首先是全面性整体性新时

代社会革命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

系和完善上层建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

包含经济生产领域的革命内容也包含在经济基

础上的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革命要求涉

及经济科技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制度治理

体系等方方面面其次是阶段重点性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

求新时代的社会革命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

证统一中贯彻落实好ldquo以人民为中心rdquo的ldquo五大

发展rdquo理念在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领

域协调推进ldquo四个全面rdquo战略布局在整个革命

进程中统揽ldquo四个伟大rdquo进程

(三)在坚持革命彻底性的前提下重申和塑立

ldquo人民中心rdquo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历史观的彻底运用是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

法在社会领域的展现正如列宁所说ldquo即把社会

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

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

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

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rdquo[11] 416 真正的革命性

要求理论的彻底性即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

一ldquo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

护rdquoldquo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

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rdquo[3] 411马克思主义的

革命性根本上源于其人民性体现在其鲜明的党

性和阶级性原则之中鲜明的党性原则和立足人

民大众的阶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那

种刻意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质消解其革

命性精神实质模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诸多

意识形态界限的做法不仅失之偏颇而且也是一

种信念动摇和方向迷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和决定性力量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和决定性力

20

量习近平ldquo以人民为中心rdquo的思想进一步回答

了伟大革命的价值归宿主体担当和效果评价等

问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历史主体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价值旨归的当代追求夯实了马克思

革命思想由理论落地为实践状态的中间环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社会革命

的成果和继续必须坚守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前

提在阶级社会政治革命始终是社会革命的中

心环节和关键所在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

命事业的最根本保障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ldquo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

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

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

主rdquo[12] 35-36 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

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是保持革命性的基本动力无

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解放全人类才

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

权后继续保持革命性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既得利

益的藩篱ldquo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

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rdquo[12] 44-45 不断

革命就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始终做到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推进

伟大革命的主要形式和根本动力改革就是革

命要ldquo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

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rdquo[13]同时把群众路线

作为行动方针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革命的力量

源泉不断的社会革命是人民群众自身的解放事

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尊

重人民首创精神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群众路

线反映了革命彻底性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

把人民史观与实践观相结合转化为工作方法的成

功典范也是形成正确理论政策保障革命正确

方向的重要机制

(四)在深入把握社会主义革命规律基础上坚

持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

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思想内含着深厚

的党建维度他们认为新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

改变世界上是内在一致的ldquo哲学把无产阶级当

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

作自己的精神武器rdquo[3] 16 无产阶级要实现改造世

界的目标必须组织成为政党在 《共产党宣

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一

个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共同纲领

并进一步阐明不断革命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

观同时也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历史使

命的重要思想ldquo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

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

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

裂rdquo[3] 421ldquo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

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

运动的未来rdquo[3] 434 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

后列宁多次重申并强调布尔什维克的先进性

纯洁性建设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是实现

社会革命的基本支撑条件ldquo党是阶级的先进部

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

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这些目的可能被每天的

日常工作暂时遮蔽起来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

失掉作为斗争着的无产阶级的指路明灯的意

义rdquo[14] 337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性和无产

阶级政党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党的

建设的伟大工程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极端重要

性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

ldquo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

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

党rdquo[15] 602毛泽东从哲学高度回答了党的思想建

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纲领性原则要求为

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增添了新内容填补了薄弱

环节在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的自身建设作为推进和实现

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和核心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对于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社会

革命内在统一的机制条件等问题都进行了一系

列新的思考做出一系列新的判断形成了ldquo关

21

键在党rdquo的高度政治共识

习近平首次阐明的ldquo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rdquo的重要论断

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蕴

含深刻的理论与实践逻辑首先ldquo两个革命相协

同rdquo思想从新的视角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

验革命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事业不断推进社会

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社会实践的主

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自身建设作

为推进一切事业的根本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

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

素确保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成为社会

革命的指路明灯和中流砥柱ldquo勇于自我革命是

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

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

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rdquo[16] 589 其次ldquo两个革命相

协同rdquo的思想立足新时代来把握不断革命的新要

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继续推进社会

革命必须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

勇于自我革命是应对新时代执政考验的关键所

在因为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坚持全面深化改

革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内容要求中国

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

革命党要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执政党必须首先

进行自我革命继续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勇于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

制要ldquo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rdquo[17] 92再

次ldquo两个革命相协同rdquo的思想从新高度总结了社

会主义社会治理规律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

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能解决得很好社会主

义国家ldquo以党建国rdquoldquo以党建制rdquo的内在逻辑决

定了政党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

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

命是必然结论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

的统一中统揽ldquo四个伟大rdquo

(一)筑牢伟大事业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

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

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决定我们事业全局的根本

问题ldquo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

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

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rdquo中华文明5000多年

的传承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90多年的

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 70年的持续探索和

改革开放 40年的伟大实践共同奠立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实践根基和理论基础在不断解决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的ldquo伟大社会革命rdquo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

动力与必然归宿坚定推进伟大革命是一以贯之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准确

理解和把握伟大社会革命思想能从根本上筑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基础其实质

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革命的历史

性与阶段性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中准

确把握每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地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

标前进

(二)增强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

推进新时代伟大革命必须有效应对重大挑

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集

中表现为消除体制机制的僵化清除政治生态的

腐化破除利益格局的固化摆脱意识形态的软

化整体国家安全态势的强化以及防止生态环境

的恶化等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斗争是长期复杂而

艰巨的这需要我们增强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

总结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进行新时代伟大斗争

22

要求我们立稳人民价值立场广泛发动人民力

量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保持党的先进

性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力坚持不断革

命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不断ldquo改变世

界rdquo的革命性本质是进行ldquo伟大斗争rdquo的理论依

据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斗争必胜的保障在马

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广阔视野中才能全面把握住新

时代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的根源所在树立必胜

的信心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来看随着改革

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出现的历史虚

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

冲击商品交换原则不断侵蚀党员干部和社会公

众的精神家园信仰缺失精神迷失的问题呈日

益加重之势这些问题的应对归根到底需要在马

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树立科学革命

观廓清迷雾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属

性对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继续保持革命性这

一问题必须做出坚定回答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

施只有树立科学革命观才能理解社会革命是一

个历史必然性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进行伟大

斗争的战略定力和自觉性

(三)指明伟大梦想的路径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过程也是从政

治解放到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过

程是不断社会革命在东方大国的具体展现过

程也是世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伟大梦

想的接续奋斗也进入了新阶段踏上了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民族复兴的梦想

与社会主义的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同时赋予

中国梦以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双重维度一方面中

国梦与近代以来解决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内在统

一承载着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福的渴望另一方面中国梦也是世界历史进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探寻构建新现代性模式

的重要价值在实践中中国梦的民族性与现代

性逻辑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阶段递进性现代

性诉求寓于民族性任务和民族性形式之中社会

主义现代性的展现需要依托民族国家的复兴和发

展中国梦的实现能更好的为解答一些人类共性

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

(四)夯实伟大工程的根基屏障

中国共产党既是长期执政的党也是马克思

主义革命党在执政的历史方位中保持革命性是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勇于自

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

势不断自我革命就是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

一致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过程是马克思主

义政党彻底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要求和体现新

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强化革命意识与革命精神教

育思想建设是培养自我革命精神的基础用马

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牢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党团结统一

的基础筑牢精神支柱对于执政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而言ldquo革命理想高于天rdquo只有保持矢志不

渝的革命精神才能从根本上保持自身先进性和

纯洁性丧失革命精神放弃不断革命的立场

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也就消失了ldquo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

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rdquo[2]同

时要加强党的自我革命能力建设首先将政治

建设摆在首位讲政治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

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

疫力的根本途径其次加强党的组织机制和纪

律制度建设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必先有更加

坚定的自我革命意志和行动自觉抵制商品交换

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

治生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

战斗性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提高自我革命的能力

水平再次抓住关键少数发挥上行下效的带

动作用党的主要领导干部需要首先做到信念过

硬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ldquo在开展批评

和自我批评方面为全党作表率做勇于自我革命

的战士rdquo[18] 190

23

注释

①ldquo三大对立rdquo一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ldquo人道

主义的马克思rdquo与ldquo科学主义的马克思rdquo的ldquo对立论rdquo马克

思与恩格斯的ldquo对立论rdquo以及ldquo青年马克思rdquo与ldquo老年马克

思rdquo的ldquo对立论rdquo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8-01-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

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8-05-05

[1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

[1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人民日报

2018-04-11

[1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8

[1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6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责任编辑 曹祖明】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Value in Xi Jinpingrsquorsquos Proposition abouts Proposition aboutthethe ldquo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rdquo

ZHANG YanZHANG Yanrsquorsquoee(School of Marxism Xi(School of Marxism Xirsquorsquo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rsquorsquoan Shaanxian Shaanxi 710100710100))

AbstractAbstract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features of Marxism is evolutionary Since the Partyrsquos 18th National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iterated the ldquorevolutionary spiritrdquo and the ldquooriginal aspirationand missionrdquo and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on advancing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in the new era Xirsquosexpositions on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have clarified some major issues including that the ldquosocialrevolutionrdquo is by no means confined toldquopolitical revolutionrdquo and ldquoclass strugglerdquo reform and opening updoesnrsquot mean ldquodone with revolutionrdquo and a proletarian party must keep to its revolutionary nature in the courseof its long-term governance He has also put forth a series of important ideas such as the necessity to adhering tothe principle of ldquopeople-centeredrdquo revolution and to the ldquosynergy of the two revolutionsrdquo While retrieving aholistic revolutionary viewpoint from Marxism these expositions have shed light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dquogreat social revolutionrdquo These expositions advocate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revolutionary idealismand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Party to advance the Great Project while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people incarrying out the Great Struggle advancing the Great Cause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Dream

Key WordsKey Words Xi Jinping social revolution Marxist view on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or a new era

24

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和大趋势

mdashmdash拉斯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评析

郭海龙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 海淀 100032)

【摘 要】《〈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一书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议题这些议题深入分析起来就

是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难题以及社会主义的大趋势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是统一战线和

革命策略问题社会主义的理论难题主要是如何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吸收其进步和合理的一面使得

社会主义具备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克服其弊端从而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大趋势是社会

主义新文明将在东方达到新的高度而一切理论都有适用范围不可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社会主义

的新高度一定能塑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新文明

【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大趋势

【中图分类号】D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25mdash10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共产党宣

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 170周年以这一

重要的时间节点以此为契机《〈共产党宣

言〉社会主义的里程碑》(以下简称 《里程

碑》)中译本得以问世《宣言》所具有的重要意

义已经被历史所证明而《里程碑》为我们了解

西方社会主义者如何看待《宣言》提供了一个独

特的视角

《里程碑》一书是1948年拉斯基受英国工党委

托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00周年而撰写

的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显然带有拉斯基本人思

想的特点和时代烙印从《里程碑》一书可以

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

的思考对理论困境的探索以及时代变迁对拉斯

基的影响使其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了风格多

变色彩斑斓的特征该书由中国政法大学的青

年才俊吴韵曦翻译并作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编辑学者程王刚先生策划的拉斯基系列丛书的

第一本著作付梓这对于深入开展拉斯基和相关

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了解《宣言》所处的那

个时代以及写作过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重要史

料该书的价值会在学者们以后的研究中得到显

现目前从该书中可以管窥到《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些基本的现实问

题(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团结一致开展斗争实现复

兴)和理论困境(社会主义如何看待自由主义和

【收稿日期】 2018-11-02

【作者简介】郭海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ldquo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国际价值rdquo(项目编号17C01)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25

资本主义)以及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涉及的社

会主义大趋势(革命时机和理论适用边界问题)

一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前随着 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

持续影响世界各种力量面临着大调整资本的

力量从苏东剧变以来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经初步改

观然而社会主义力量却四分五裂难以形成

合力去推倒资本主义这堵ldquo朽墙rdquo(列宁语)

《里程碑》一书提到了团结一致用合法或密

谋手段开展斗争的问题

(一)统一战线方面应当减少内耗联合各

方面的正义和进步力量平衡和遏制资本的力量

《里程碑》一书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致

力于工人阶级的团结ldquo自从巴贝夫密谋尤其是

1830年法国革命以来出现了诸多争论而阐明

一种源于这场争论的学说取代各种竞争的流

派从而把混乱的思想整合为团结工人力量奠

定行动基础的哲学正是宣言的目的之一rdquoldquo无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批判不同于他们的其他社

会主义流派工人阶级力量的团结都是他们最关

注的事情这一点在他们事业的起步阶段就显现

出来了rdquo[1] 3140ldquo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

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rdquo[2] 66在第一

国际成立大会上面对圣马丁教堂的与会者马

克思说道ldquo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

helliphellip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

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

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的经验

证明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该存在的兄弟团结

忽视那应该鼓励他们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

战的兄弟团结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mdashmdash使他

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helliphellip工人阶级的解

放helliphellip要求工人们兄弟般的合作rdquo[3] 13-14

然而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却四分五裂在马

克思时代就存在封建社会主义ldquo真正的rdquo社会

主义布朗基派蒲鲁东派巴枯宁派等众多派

别后来马克思主义占据了上风在马克思主义

内部最早的分裂源于修正主义的出现到了一

战爆发之时大部分修正主义者放弃了国际主

义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参与一战这种ldquo护

国主义rdquo与打算ldquo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rdquo

使国际主义反战立场出现了尖锐的对立致使第

二国际解体一战后随着第三国际和伯尔尼国

际维也纳国际的分别出现东西方社会主义出

现了第一次重大的历史分野一直延续至今这

一分野就像基督教 1054年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一样给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划分了界线此后

在东方托派和斯大林派的分裂以及第四国际的

成立是第二次重大分裂冷战期间中苏论战

使得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毛派运动这是第

三次重大分裂而2017年从1951年成立的社会

党国际中分裂出ldquo进步联盟rdquo也是一次重大的分

裂事件

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分化是客观形势使

然但这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ldquo全世界无

产者联合起来rdquo的初衷不过客观形势变化

导致的分裂并不意味着左翼政党之间应当像两

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势同水火致使法西斯势力

渔翁得利各左翼政党虽然有差异但应当对彼

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持开放态度在政治上求大

同存小异彼此团结联合起来壮大社会正义

力量这方面存在一些良好的迹象比如二

战后法国社会党和法国共产党之间就在竞选中

长期合作2018年尼泊尔共产党(毛)和尼泊

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之间合并后主宰了尼泊

尔政局198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党国际

互派观察员参加对方的一些大型会议这些都是

左翼政党之间加强国际联合的积极现象

冷战结束以来在国际范围内资强社弱

西强东弱的局面一直没有根本改观全球权力格

局严重失衡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西方尤

其是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压

力2018年中美贸易战就是其中极端的一例以

往借助经济危机得势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等西方

左翼政党如今却在 2008年开始的全球危机中表

26

现不佳相反以极右翼为代表的民粹主义却借

机填补了政治真空烜赫一时这是对左翼政党

的一个新挑战要想在整体不振的情形下壮大左

翼力量还需要各种类型的左翼党派摒弃门户之

见形成共同纲领携手共进以在当今全球金

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ldquo资本无国界rdquo的形势

下维护ldquo没有祖国rdquo(《宣言》用语)的工人等

劳动者的整体利益

(二)在革命策略方面密谋与合法是斗争的

两手要因地制宜

在《里程碑》一书中拉斯基提到了《共产

党宣言》之所以用《宣言》这个说法是为了纪

念法国大革命中涌现出的巴贝夫等革命先驱巴

贝夫曾以密谋组织著称布朗基主义魏特琳的

主张则是对巴贝夫主义的新发展俄国类似主张

的有特卡乔夫主义这些密谋组织发动的起义或

者暗杀行动若成功获得政权的必然是这些密

谋组织而为了维持政权将形成一种少数人统

治多数人的局面这样就不得不维持高压统治

这样形成了一种类似克伦威尔专政拿破仑独裁

的局面这种路线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反

对的

魏特林和马克思恩格斯在方法问题上存在

严重的分歧马克思希望社会主义者的品性无可

挑剔做到理论的分析能力和实际的鼓动组织能

力相结合他强调以唤起资产阶级善意作为变

革源泉的任何社会主义学说都是荒唐的而魏特

林坚持认为坚决果断的领导人加上巧妙利用的

流氓无产者可以随时发动革命[1] 18巴贝夫布

朗基特卡乔夫的主张和魏特林的主张异曲同工

当然马克思和列宁又在策略上存在不同之

处有人认为列宁后来的主张与巴贝夫布朗

基魏特林和特卡乔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

实两者则截然不同因为基础完全不一样列

宁吸取了马克思的主张并根据俄国的特点进行

了创造正如拉斯基在《里程碑》一书所言列

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非常注意把自己的观

点区别于布朗基列宁主张的必要条件包括首

先政权掌握的军队不再效忠于统治者他认

为必须打碎国家机器工人阶级必须出现以示

威和罢工为标志的大规模革命骚乱必须要有团

结可靠的工人阶级力量(working-class power)来

领导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在这些条件下工人阶

级的胜利才有真正的希望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列宁所考虑的是政府机器彻底崩溃将开辟新方向

前景的那些条件列宁相当清楚而正确地坚称

基于普选权的ldquo民主共和国rdquo是资产阶级社会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后壁垒[1] 49-50

而容易使得布朗基主义和列宁主义混淆的内

容主要表现在布尔什维克的发展逻辑中在列宁

的领导下1903年布尔什维克诞生之后采取了

符合沙俄没有民主警察恐怖统治盛行条件下的

组织形式mdashmdash职业革命家集团和民主集中制这

一独特的主张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沿着这一

逻辑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当时组织最为严密

权力最集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党派并且在二月

革 命 十 月 革 命 和 内 战 构 成 的 ldquo 俄 国 大 革

命rdquo[4] 176结束后的 1921年作为不得已的临时措

施执政的俄共(布)中央明确提出取消党内派

别活动这一禁令影响和塑造了整个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总的来说这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

响积极的一面是党内公开的对立和分歧减少

了有助于团结一致解决紧急问题在民主发展

不充分的国家有助于壮大自己的声势消极的一

面也比较明显取消派别活动缺乏制衡就会太依

赖英明的领导人一旦领导人平庸或者使坏整

个政党都要跟着倒霉比如苏联共产党的戈尔巴

乔夫正是这样的领导人而按照这种建党原则建

立起来的中国国民党也同样毁在了当时大权在握

的李登辉手中

正如《里程碑》一书所言值得一提的是和

列宁同为左派都反对第二国际中派和右派议会

路线的罗莎middot卢森堡并不赞同列宁的集中制原

则并预言集中制将导致苏联出现官僚化现象

卢森堡主张的是工人阶级的自发性原则即依靠

工人阶级觉悟自发参与革命斗争革命成功后

27

的政权是自下而上的自治政权卢森堡的主张

是比较契合公社原则的即实现工人阶级集体自

我管理这一无产阶级专政的ldquo初心rdquo而不是执政

党代替或者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但是这一主张

在 20世纪初却非常不合时宜相比之下卢森堡

的主张无疑更加接近马克思的阐述然而理性

的思考是一套逻辑现实的发展是另一套逻辑

这是因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

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行政独大

迈进权力日益集中于行政而脱胎于专制制度

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在传统专制残余和现实

集权需求(肃清国内外反对者外部诱压型现代

化)的双重作用下权力由相对集中向高度集中

演进这也是后来同罗莎middot卢森堡有类似主张的

托洛茨基和陈独秀在政治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

因可以说正是列宁吸收马克思卢森堡的主

张并进行创造性改造才解决了俄国无产阶级

政党革命的策略问题要是没有列宁的创造性改

造俄国革命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会在

黑暗中摸索很多年列宁的创新充分体现了一句

话ldquo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rdquo

当然至于苏联忽视了民主集中制是民主的集中

制mdashmdash这种集中制要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和前

提mdashmdash而走向了官僚化则是后话也是现实社

会主义需要加以克服的弊端

对此可以考虑用列宁的主张解决列宁当初

提出集中制所导致的上述问题列宁认为ldquo无

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lsquo打碎rsquo这个机器(资产

阶级国家机器mdashmdash笔者注)即摧毁这个机器

在下面即地方上实行最完全的自治而在上面用

武装的无产阶级的直接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来代

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rdquo[5] 147简而言之就是

在高层实行集权在基层取消委任任命的官

吏实行民众自我管理即自治制度对于中国

而言鉴于从英美法俄等国家政府首脑集

权的现象总结出来的ldquo集权铁律rdquo我国可以在

地市级以上(含地市)仍旧权力集中同时在

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基层根据具体条件尝试因

地制宜地逐步扩大自治直到实现孙中山当年论

述过的ldquo县自治rdquo[6]

二社会主义面临的理论难题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本来是对资本主义

和自由主义的继承和超越但是由于十月革命

以来两个制度之间的对峙现实社会主义甚至

反对诸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资本主义和自由

主义合理和进步的事物走到了资本主义和自由

主义的对立面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在理论

上予以澄清这样才能打破苏联模式留下的教

条开拓社会主义新的高度《里程碑》在论述

《宣言》的时候也提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自由主义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在思想谱系方面20世纪初新的自由主

义比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

关于拉斯基的思想谱系《里程碑》译者在序

言中坦言偏于激进的拉斯基与偏于保守的哈耶

克分别影响了 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的自由主

义从选择拉斯基到选择哈耶克思想性格从激

进转向保守思想内容从观念为主转向制度为

主正是中国自由主义发展深入的表现[7] 41-6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环境渐渐走向开放

多样包容各类思潮学派纷纷涌现在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拉斯基在伦

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同事兼论敌哈耶克获得了更多

青睐哈氏代表作纷纷在国内出版影响遍及哲

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在哈耶克声

名日隆之际拉斯基的学说在国内思想界却难以

恢复昔日影响[1]译者序20

在译者看来哈耶克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

义而拉斯基代表的是激进的自由主义此说涉

及到拉斯基思想的定位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对自由主义的各个流派进行简单的梳理

自由主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封建贵族同国王

的斗争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源头奠定宪政基础

的 1215 年 《大宪章》(Magna CartaGreatGrandChapter) 便是这种斗争的产物ldquo封建主义孕育

28

了个人自由主义rdquo[8] 14自由主义真正成型是在工

业革命开展之际英国著名的思想家亚当middot斯密

以及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

卢梭狄德罗阐述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自由主

义英国的小约翰middot密尔(又译作穆勒)是自由

主义的集大成者而小约翰middot密尔已经表现出了

向社会主义靠拢的若干新倾向[9] 15-19 这些新倾

向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即

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由于这种新倾向

吸收了社会主义的因素因而被称作社会自由主

义 其 早 期 代 表 人 物 有 霍 布 豪 斯 (LeonardTrelawney Hobhouse) 霍 布 森 (John AtkinsonHobson)等人二战前后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约

翰middot凯恩斯威廉middot贝弗利奇而新的自由主义

与社会民主主义基本趋同并最终为社会民主主

义所吸纳这典型地体现在一战后英国政党政治

格局中工党的崛起和自由党的衰落成为这一趋

势的标志性事件二战后随着新的自由主义与

民主社会主义联合推出ldquo三十年 (1945-1979)共识政治rdquo的壮大以建设福利国家为代表的社

会自由主义(即新的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社会市场模式即莱茵模

式不过随着福利国家带来了ldquo滞胀危机rdquo等

消极影响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

主义(neo-liberalism)开始批判公有制和福利国

家并随着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上台而成为ldquo显

学rdquo在英美形成了盎格鲁-萨克逊模式风靡

全球且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吸收了其中有用的部

分推出了ldquo第三条道路rdquo而今随着 2008年

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肆虐新自由主义似乎

开始巅峰之处遭遇挫折走上了下坡路这样

1979年体现新的自由主义理念的莱茵模式失去

魅力2008年体现新自由主义理念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折戟沉沙这暗自契合了康德拉季耶

夫的ldquo长波理论rdquo(生产每过 30年左右会经历一

个长周期)而这带来的则是社会思潮随之风云

变幻

相对于社会自由主义(即新的自由主义)强

调公平和福利属于中左道路新自由主义更强

调效率和责任因而是更激进的变革更加偏

右在谱系上拉斯基是接近社会自由主义的社

会民主主义政党工党的领导人属于中左阵营

而哈耶克则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右翼政

治理论家

(二)两制关系在扬弃中超越

《里程碑》一书提到ldquo《共产党宣言》早就

过了需要大加颂扬的阶段每一位严肃的社会研

究者都会承认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政治文献之

一它产生的影响堪比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和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rdquo[1] 30-31这一说法指

出在人类历史上和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一样《共产党宣言》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 1789年法国《人

权宣言》标志着以ldquo平等自由博爱rdquo为格言

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而 1848年《共产党宣

言》则标志着以经济平等社会公正为核心内容

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两者之间虽然相距 60年左右却显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到来这样的

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是像十月革命之后帝国主义

对待苏维埃政权甚至二战后对苏联集团发动

ldquo冷战rdquo那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死敌抑或

是两者还有另一种关系

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死敌证据也十分

充足例如《里程碑》一书指出《共产党宣

言》ldquo旨在揭开那些现存秩序资产阶级基础的面

纱其掩盖方式之一是资本主义文明对被当作奴

隶的工人隐藏了真实目的它之所以这样抨击

还在于防止工人被其他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学说所

欺骗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这些学说想要使

工人放弃废除阶级剥削社会建立无阶级社会的

重要任务rdquo[1] 31 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确以取代

或者ldquo埋葬rdquo(赫鲁晓夫语)资本主义为己任

然而社会主义的初衷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

的弊端而提出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的经

济危机以及由基本矛盾引发的资产阶级与无产

29

阶级的对抗使得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mdashmdash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mdashmdash的

学说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在资产

阶级革命实现政治民主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民

主和公有制的主张这使自由主义从政治领域

发展到了经济领域即政治自由的实现之后

要实现经济自由这也是社会自由主义 (新的

自由主义积极的自由主义 [10] 5) 和社会民主

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共同追求的经济目标

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们实质上是对古典自由主

义 (消极的自由主义) 理论中自由概念的继承

和延伸把自由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

域因此社会主义是对自由主义即资本主

义政治自由的继承和超越

这种继承和超越还有新的拓展20世纪90年代面对苏联东欧剧变对ldquo社会主义rdquo一词造成

的消极影响民主社会主义重新启用社会民主主

义一词但按照其新的理论解释这一词汇已经

不是二战前的社会民主主义而是主张ldquo社会民

主rdquo的主义[11] 6 这样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社

会民主主义不仅把自由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

领域更是扩展到了社会领域这代表了社会主

义理论探索的新领域至于绿党等生态主义者提

出的ldquo生态民主rdquo即物种之间的平等虽然把自

由扩大到了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拓展了自由的

范畴但是和社会主义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以

及科学社会主义)所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

这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但其对资本主义弊

端持批判态度是左翼的同盟军

这样社会主义应当在看待与资本主义的关

系上进一步理顺思路对于资本主义进步的文明

成果如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应当毫不迟疑

地拿来使用并创造出更好的发展模式对于资

本主义的弊端如经济危机拜金主义与享乐主

义等文化颓废现象应继续持批判态度在自身

发展中加以克服从而在扬弃中实现对资本主义

的超越而不是ldquo把孩子同洗澡水一起倒掉rdquo(马

克思语)

三社会主义的大趋势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东方成功虽然不符合

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却验证了历史上新制度

产生于旧制度薄弱环节的规律即ldquo文明钟摆周

期律rdquo这进一步涉及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东西

方社会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各自的理论只有在对方

社会本土化才能行得通否则各种带有ldquo弥赛

亚rdquo(Messiah)救世主义情结的理论只会在对方社

会中碰壁这在《里程碑》一书中也有所体现

(一)在革命时机方面由于文明钟摆周期律

的作用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东方成功

《里程碑》一书认为恩格斯晚年显然希望

社会主义的和平力量不断发展以致构成私有制

势力的威胁他预言这种威胁将导致私有制势

力自己去破坏宪法届时社会民主党就能获得

捍卫自己的自由在他看来那正是革命斗争的

开端[1] 44ldquo世界历史的讽刺把一切都颠倒了过

来我们是lsquo革命者rsquolsquo颠覆者rsquo但是我们用合

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

成就多得多那些自称为秩序党的党派却在它

们自己所造成的合法状态下走向崩溃helliphellip只要我

们不糊涂到任凭这些党派把我们骗入巷战那么

它们最后只有一条出路自己去破坏这个致命的

合法性rdquo[12] 552 这实际上蕴含着革命时机方面的辩

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是世界革命同时胜利ldquo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

在一个国家发生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

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

革命rdquo[13] 241 ldquo同时rdquo不是指同一天同一时刻而

是指革命形势革命进程相差时间不远构成共

同潮流ldquo胜利rdquo的标志不是夺取政权的政治胜

利而是社会主义作为全面社会变革的最终胜

利生产力发展水平无疑是衡量社会主义革命的

物质前提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却是

另外情形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财富积累

30

和改革工人阶级生活改善获得了一些政治权

利社会不再ldquo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

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rdquo [14]28而是工人阶级上

层日益白领化这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革命可能

性大为降低甚至罗莎middot卢森堡提倡的促进革命精

神的总罢工也被视为ldquo(总)胡闹rdquo[15]489

同时沙俄形势独特列宁依据ldquo相互补

充rdquo原理提出世界革命战略并逐渐形成了一国

政治革命首先胜利进而引发世界革命的策略

以此为指南十月革命获得了成功然而并未引

发世界革命但列宁从未改变推进世界革命战略

的初衷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时列宁仍在动

员ldquo如果这一点(学习)做到了我深信世界

革命的前途不但是美好的而且是非常美好

的rdquo[16] 729 总之列宁的ldquo一国首先胜利rdquo论是

指俄国无产阶级能首先夺取政权即政治革命的

胜利俄国社会主义全面变革的最终胜利即社

会革命的胜利还需要世界革命尤其是西欧革

命的支援而列宁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一战造成的

革命机会通过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农民和士

兵一举取得了成功从而以实践突破了马克思

恩格斯设想的ldquo同时胜利论rdquo

这看似偶然实际充满了必然性《里程碑》

一书提到ldquo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时候英国

已经具备资本主义特性最成熟的表现rdquo[2] 34 而撰

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ldquo社会革命的发源地如

他们(马克思和恩格斯mdashmdash本文注)所料一定是

德国rdquo[1] 32拉斯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ldquo极大

高估了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渗透到德国工人阶级的

程度rdquo[1] 32这其实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马克思

和恩格斯意识到英国资本主义最先进的情况下

仍然认为德国是革命发源地甚至马克思晚年

意识到俄国的重要性[1] 35 认为ldquo俄国已是欧洲革

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rdquo[14]序10

这种对资本主义先进的英国不抱社会主义革

命的希望反倒寄希望于落后的德国甚至更落

后的俄国的看法其实立足的是唯物史观ldquo俄国

的资产阶级非常少城市工人阶级相比广大农民

要弱小得多俄国还存在邪恶暴政和普遍愚昧的

悠久传统西方民主国家并不存在这样的状况

如果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之后试图通过民主方

式进行统治那么即使他们击退了外国干涉平

息了内战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也会由于主

要关心土地个人占有的农民的反对而变得不堪重

负只有按照赫尔岑把共产主义形容为lsquo颠倒过

来的沙皇专制制度rsquo时对于专政的定义赋予国

家政权以专政的特性他们才能在俄国推行社会

主义rdquo[1] 105-106

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就是ldquo文明钟摆

周期律rdquo在人类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现象欧洲

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时东方国家曾长期光辉灿

烂而近代欧洲成为了世界的中心时东方则暗

淡了下来如今世界又面临权势向东方转移的问

题[17] 19-22 无独有偶在社会主义历史上也存在

类似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

设想的那样首先爆发在资本主义发达的欧美国家

并ldquo同时胜利rdquo而且欧美迄今没有社会主义革命

的迹象而在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主义革命则

在俄国中国等国家开花结果出现了ldquo一国首

先胜利rdquo的状况并以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文明形

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上述高度文明在世界东西

方犹如钟摆那样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情况可称作

文明钟摆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大历史

话题 ②在同一文明链条上的粗笨之处即相对薄

弱的环节往往容易产生社会变革从而演化出新

的文明形态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制度变革往

往发生在旧制度的薄弱地区从而使得落后地区

因制度变革而后来者居上促使世界文明中心在

东西方之间摆动就像钟摆一样在两端之间周期

性摆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文明钟摆的概念制

度革新往往先发生在旧制度薄弱的环节且变革

比较彻底这样旧制度的薄弱环节往往成为新

制度的诞生地借助新制度优势旧制度薄弱环

节的区域后来者居上成为新文明的巅峰之地

表现出来就是人类历史上不同制度最高程度的文

明有规律地依次在东西方周期性交替出现形成

31

了ldquo文明钟摆周期律rdquo[18]

(二) 适用范围问题ldquo文化相对主义rdquo比

ldquo弥赛亚rdquo更科学地揭示了理论的边界

《里程碑》不止一次提到苏联把马列主义教

条化ldquo实际上毫不夸张地说在苏联共产党的

领导下存在一种为了只接受莫斯科领导和指引

的那些人而捍卫宣言威望的企图声称它离开了

先是由列宁后来是斯大林先后运用和阐释过的

正统学说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可以更进一步

认为谁要是不接受这套学说就会遭受莫斯科

派追随者的强烈愤慨就像当初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待lsquo真正的rsquo社会主义者一样rdquo[1] 70

不过《里程碑》也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其实不是这么做的ldquo没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和

恩格斯认为政权从资产阶级政党转到工人阶级

政党手中会产生一种僵化的专政而这种专政

确立一种结构严谨的正统学说对自己成员的凌

驾并不亚于其他公民批评这种学说将被视为最

大的叛逆同样没有证据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

经论证过非辩证唯物主义者就不能服务于社会

主义事业或者曾经认真争辩过因为共产党员是

辩证唯物主义者所以只能指望他们来认识科

学自然和社会的进程他们俩都是论战的猛将

(fierce controversialists)习惯于施予和承受沉重

的打击但是他们从未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正

确有权建立实质上的宗教法庭来强制实行他们

的教义rdquo[1] 100-101

这种苏共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差异如果仅

仅认为是苏共倾向于集权导致的则显得过于主

观化应该看到苏共的做法与古希腊柏拉图

曾经论证的ldquo哲学王rdquo观点颇为相似这既是东

方国家的某些特性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客观形

势在塑造着苏共

如前所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最初是知识分

子类型的革命家集团组成的群体在当时相对落

后的东方国家知识分子的作用犹如带领古犹

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那样的ldquo先知rdquo(prophet)

普列汉诺夫更是被列宁誉为ldquo教育了整整一代

人rdquo列宁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承担了一个在落

后的俄国为广大知识水平不高的大众提供指路明

灯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先锋队的作用列宁

曾指出在落后的俄国不是社会主义意识控制

人们的头脑就是资产阶级意识控制人的头脑

为了树立社会主义意识需要对广大群众尤其是

工人群众ldquo灌输rdquo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动员他

们参与革命革命胜利后列宁曾一度想按照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让工人接管资本家的企

业并试行了一段时间发现管理混乱而且大

多缺乏自觉为社会主义为国家奉献的意识再

加上内战逼近布尔什维克不得不采取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把企业收归国家管理这一放一

收显示的是无产阶级的大多数不具备集体自我

管理能力时的无奈

这种经济上的一放一收对应在政治上就

是俄国实施的无产阶级专政与马克思的设想存

在极大的差别《里程碑》一书指出马克思和恩

格斯所说的ldquo无产阶级专政rdquo指一种社会组织形

式(an organisation of society)由工人阶级掌握政

权并且使用一切必要力量防止曾经掌权的阶级

重新夺回政权他们认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将运

用政权改造生产关系压制任何妨碍这种改变的

企图但是恩格斯把巴黎公社视为无产阶级专

政显然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要以多数人支持

为基础采用普选的方式承认人民有权经常选

举有权罢免代表这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

参与专政的工作此外马克思关于公社是立法

和行政议行合一的说法显然否认了权力分立的

合理性并且假设专政通过公众选举服从公众

意愿的民选机构来实施通过每一个选区对任何

选出代表的罢免权来实行马克思写道ldquo如果用

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

不过的rdquo [3] 156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不容忽

视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认为无产阶级专政

意味着共产党对于社会其他部分的专政那就相

当于政权集中到一个单独的政党通过暴力将其

意志强加给全体党外公民[1] 75

32

显然拉斯基对苏联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描述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比较惋惜的甚至是持抨

击态度的

不 过 要 是 从 文 化 相 对 主 义 (culturalrelativism)[19] 250-254 的视角来了解这一差别则显

得更容易理解文化相对主义是一个文化哲学术

语核心是承认和尊重各种文化差异并在平等

基础上进行交流例如GDH柯尔承认苏联是社

会主义但认为苏联模式只适合东方国家GDH柯尔明确把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适用范围限制在西

欧[20] 20 对当时的殖民地柯尔等人认为它们尚未

发展到自主的程度一时难以独立被称作ldquo时

机未到rdquo结构(not-yet structure即他们希望殖民

地能够自治和民主地参与政治但是时机未

到)[21] 303304 柯尔的这种看法相对于拉斯基则

清醒和理智得多拉斯基在这里和很多动辄以普

世价值要求他国的西方人士一样怀有某种ldquo弥

赛亚rdquo救世主义情结这其实并没有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不符合辩证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

念文化相对主义则更符合唯物史观不过他

们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未必懂辩证法

在这种语境下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高度

一定能塑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新文明对

此我们要有高度的理论自信但是面对这种

自信我们不可犯西方人和苏联人曾经犯过的错

误mdashmdash带着ldquo弥赛亚rdquo救世主义情结盲目推广自

己的模式我们要有理论上的自知之明不要重

蹈苏联当年强行在东欧推广自己模式甚至不惜

把南斯拉夫联邦开除出情报局的覆辙也不要步

冷战后西方的后尘(在苏东剧变之后西方盲目

向全世界兜售ldquo华盛顿共识rdquo导致一些国家尤其

是拉美国家陷入了ldquo中等收入陷阱rdquo在这些国

家底层对社会的不满诱发了民粹主义反过来

传播到了西方影响了西方的发展和进步)实际

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只是提供一种借鉴和

参考他国不应照搬照抄这方面周恩来同志

的做法值得赞赏他曾经劝非洲朋友要根据自身

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要急着实

行社会主义是啊ldquo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

则为枳rdquo世界上没有ldquo放之四海而皆准rdquo的ldquo灵

丹妙药rdquo只有根据自身国情自身实践不断总结

和创新的理论才能对本国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

作用在当代中国这一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变化着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

展并臻于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迄今为止从 1615年英国的托马斯middot莫尔发

表《乌托邦》一书以来社会主义已经走过500年了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也

走过了170年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世界社会主

义发生了沧桑巨变在曲折中前进只有在社会主

义大趋势显示的历史大框架下认真面对和解决社

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理论困境才能真正在战

略上和策略上促进社会主义的复兴从而为全人类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人的解放奠定基础

注释

①正如《国家与革命》第一版序言明确指出的那样列宁写

道ldquo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

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践的意义了rdquo

②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大历史话题是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跨度时间长动辄上百年的跨度主要以社会制

度的更替为考察对象二是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而是

对一个文明的宏观因素进行客观观察

参考文献

[1]拉斯基《共产党宣言》mdashmdash社会主义的里程碑[M]吴韵

曦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盛发从ldquo十月革命rdquo到ldquo俄国大革命rdquomdashmdash俄罗斯修改

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J]观察与交流2017(176)

[5]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郭海龙社会主义民主的ldquo大一统rdquomdashmdash在政治哲学方面

融合马中西的一种尝试[C]第十三届中国青年政治

学论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7]张世保ldquo拉斯基rdquo与ldquo哈耶克rdquomdashmdash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中

的激进与保守[C]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Sidney PainterFeudalism and Liberty Baltimore John

33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1

[9]梁利锋 密尔的ldquo自由社会主义rdquo思想研究[D] 北京大

学2003

[10]Isaiah BerlinTwo Concepts of LibertyAn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before University of Oxford on

31October1958 OxfordClarendon Press1959

[11]托马斯middot迈尔 社会民主主义导论[M] 殷叙彝译 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4]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卡尔middot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第一

册群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AF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Ledger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8]郭海龙文明钟摆过度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未来[C]

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2018

[19]AWWrightGDHCole and Socialist Democracy

[20]郭海龙自由人的联合mdashmdashG D H柯尔的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21]迪佩什middot查卡拉巴提作为可能性的滞后再谈庶民历

史[C]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曹祖明】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and the General Trend Facing World SocialismmdashmdashmdashmdashA Critique of LaskiA Critique of Laskirsquorsquoss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GUO HailongGUO Hailong(Central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aidian Beijing(Central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aidian Beijing 100032100032))

AbstractAbstract Laskirsquos work Communist Manifesto Socialist Landmark deals with some important issues coveringsom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facing socialism as well as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ism The problemsfacing socialism concern mainly the united front and revolutionary strategy The theoretical dilemma facingsocialism lies in how to absorb the advanced and rational elements of capitalism while rejecting its drawbacks so asto succeed the achievements of capitalistic civilization and overcome its demerits and as a result surpasscapitalism in every dimension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ism is that the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ll reach a newheight in the East but as all theories have their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y should not be abused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s a new height of socialist theory which will shape a new civilization moreadvanced than capitalism

Key WordsKey Words world socialism realistic problems theoretical dilemma general trend

34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质疑与回应卢德友 罗 涛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 要】在多元思潮的暗流涌动中马克思主义正遭受三种质疑解释力弱化的ldquo过时论rdquo宏大叙事的

ldquo无实证rdquo以及单一贫困的ldquo决定论rdquo依据关涉现实的理论自觉对此做出有力回应需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

敞开的时代感超越经验的实证性以及面向实践的方法论从而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现实中迸发

出的强大生命力与解释力以及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张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实社会生命力时代感实证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35mdash06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多样性的复杂图

式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似乎逐渐加深

这些质疑总体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马克思

主义作为 19世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恐无力解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复杂现

实言外之意即是马克思主义ldquo过时了rdquo二是声

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阐释呈现出一种

宏大叙事难以从微观视角去审视当代社会发展

的具体问题弦外之音是马克思主义ldquo无实证rdquo

三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依循一种单向的线性逻辑来

探讨社会历史无法全面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多

样性状况意在指责马克思主义是贫困的ldquo决定

论rdquo总体而言这些质疑可谓诸说蜂起但都共

同反映出一个关键问题mdashmdash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当

下社会发展的现实相对接在当今社会发展复杂

多样各种思潮暗流涌动的背景下阐明马克思

主义的时代感实证性与方法论显得尤为紧迫

这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存在因由

更事关其理论价值的时代展现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

敞开的时代感

当前在人们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喧嚣声

中ldquo马克思主义过时了rdquo好像是是最为ldquo理直气

壮rdquo的一种论调不少人声称无论从社会历史

基本状况的变迁还是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

锋芒来看马克思主义都已然失去目标所指而成

为ldquo过去式rdquo一时间为了ldquo挽救rdquo马克思主义

即将失去的生命力对其进行ldquo重建rdquoldquo拆解rdquo

与ldquo移植rdquo等成为时髦之举难道马克思主义真

的已成为明日黄花显然不是

【收稿日期】 2018-09-10

【作者简介】卢德友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罗涛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受南京理工大学ldquo特色应用型文科建设计划(AE91319006)rdquo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

育点ldquo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rdquo资助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35

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所澄明的普遍真

理在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中非但没有丝毫弱

化反而更加保持自身对于时代问题的强烈关

注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ldquo我们时代唯一不可

超越的哲学rdquo事实反复证明退潮的不是马克思

主义而是那些喧嚣一时的理论遑论马克思主

义ldquo过时rdquo无非基于这么两点貌似合理的推定

一是当今的社会状况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可同

日而语故马克思主义无法解答现实社会的诸多

新问题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这一科学理论

的价值指向是唤起无产阶级打碎自身的枷锁而

获得解放但今天的无产阶级已被整合进资本主

义的国家之中阶级的革命意志和反抗精神已然

消退这导致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目标所指

任何时代都有适应自身的时代精神而哲学就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大

踏步向前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类社会ldquo机器大工

业时代rdquo的场境直指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处的社会

问题由商品经济开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资

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在促进社会分工的同时也导

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

的无产阶级作为变革这一不合理社会的现实力

量在埋葬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解放自身与全人类

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马克思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

力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矛盾形式人民群众的

主体力量等观点一一阐明出来这构成马克思主义

重要的科学结论并始终在指导世界无产阶级解放

自身的革命运动中保持强烈在场

其一纵然社会历史发生巨大变迁也难以

越出马克思主义划定的基本框架与动物不同的

是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了自由创造的存在尺

度它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而哲学无

疑是其ldquo澄明者与守护者rdquo[1] 3-9正如自然科学存

在可资运用的ldquo公式rdquoldquo定律rdquo以及政治学中存

在公认的ldquo公理rdquo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存在普遍

有效的ldquo框架rdquo这种ldquo框架rdquo是分析社会历史问

题的基本维度譬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

本动力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作用

社会形态划分的主要依据等等无论针对何种

社会形态都可以运用这一基本框架获得科学解

释而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现实顶多是为这个

框架填充丰富的内容而已诚然当今的社会状

况较之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确实有巨大差异以至

于曾经激烈冲突的两大阶级也暂时缓和了矛盾

资产阶级调整了自身的统治方式无产阶级遭受

的压迫显得更为隐蔽生存处境有所改善然

而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丝毫未变甚至其阶级

统治正在不断的精致改进中得到加强所以我

们决不能轻率地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那些

普遍真理以及内含其中的革命意蕴黯然失色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思索仍

有重大的理论解释力与思想穿透力它所揭示的

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从未ldquo过时rdquo对此阿

兰middot巴迪欧的见地可谓切中肯綮如果我们抱以

严谨的态度就不会草率地ldquo宣布什么东西lsquo终

结了rsquo完成了或陷于彻底的死局rdquo[2] 8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间总是面向变

化着的社会现实敞开有别于黑格尔哲学沉醉于

理性的思想建构从而呈现出封闭式的抽象逻辑

怪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锋芒总是持续地戳进现

实尽管共产主义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社

会形态但这并非意味着ldquo历史的终结rdquo相反

届时正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真正启程可见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点人们之所以刻意唱衰马

克思主义多是出于资本主义制度一直腐而不

朽垂而不死的尴尬实情特里middot伊格尔顿一语

中的ldquo让马克思主义者失去信心的是这样一个事

实即资本主义制度仍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行并

没有进行任何改进rdquo[3] 12然而只要资本主义制

度一息尚存其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就无法越出

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发展路向也定然摆脱不了被

更优越社会制度取代的终局因此马克思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仍未失效在这方面

我们从未ldquo失去信心rdquo马克思就曾指出ldquo社会

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rdquo[4] 60 在具体实践活动中

36

思考和解决新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展现时代性

和生命力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无

时无刻不在介入现实社会并在其中丰富和完善

自身的理论形态这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之所

在以时过境迁和社会变革为由妄称马克思主

义陈旧过时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和历史

的态度它既是对一百多年以来共产主义运动持

续开展的历史事实忘却殆尽更是对人类社会普

遍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置若罔闻如果单纯依据

理论创立的时间来判定其是否过时的话那我们

大可不必研究孔孟之道古希腊哲学了历史

正如爱德华middotHmiddot卡尔提及的那样ldquo就是现在与

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rdquo[5] 115

因此正像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

学者特里middot伊格尔顿认为的那样无论是柏拉

图笛卡尔还是黑格尔他们的思想空间如何深

邃理论体系如何宏大以他们的思想理论所指

导的现实运动却在ldquo历史上从未出现过rdquo[3] 前言 2

但《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却真正做到了在理论

与现实之间我们常常抱以一种奇怪的思维定式

mdashmdash过时的一定是理论绝非现实但我们又何曾

想过ldquo或许过时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资

本主义本身呢rdquo[3] 14

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超越

经验的实证性

按照罗素关于人类理智形态的划分哲学是

处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一块飞地介于信仰与科

学之间并受两者影响19世纪后期以来自然科

学获得的巨大发展推动理性的实证思维方式向

哲学领地大举进军不断冲击着哲学与实证科学

之间的界限由于经验实证被奉若圭臬不仅一

般的哲学理论被打上实证科学的印迹就连马克

思主义理论也难逃此命运

不少人就声称马克思主义根本缺乏实证

它给出的仅仅是一些不言自明未经验证贴上

ldquo客观rdquo标签的普遍原理再套上辩证法的外壳使

人难以推翻由于缺乏经验实证这种ldquo科学的精

神rdquo马克思主义就呈现为主观武断的ldquo宏大叙

事rdquo以所谓的ldquo客观规律rdquo来掩盖社会历史发展

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人们尊崇实证科学的背景

下这一荒唐无知的论调似乎大有市场然而

纯粹的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事实真相视而

不见的选择性无知

首先从理论创生的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的

产生具有自然科学意义上的ldquo实证rdquo众所周知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的唯物史观过程中留下了无论

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令人惊讶的笔记手稿与摘

要构成他全面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第一手资料一是深入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甚至是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派等这些都构成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二是对包括物理学化学

天文学生物学甚至是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具有深

刻把握熟练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博大精深的知

识海洋三是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的关注mdashmdash如俄

国中国以及印度等的研究mdashmdash而做出丰富翔实的

人类学笔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路径探寻现实突

破最后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

济运行的全面考察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剖析了

使用价值价值货币地租利润等形式最后

发现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秘密以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这在成就《资

本论》作为不朽经典的同时也成就了马克思作为

资本主义社会ldquo病理学家rdquo的地位时至今日西

方社会仍承认马克思是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第一

人倘若这些都不是实证研究还到哪里去找真正

的实证研究

其次从理论原则的高度来看马克思主义

超越了自然科学中的经验ldquo实证rdquo自然科学中的

经验实证方法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归

纳而得出一般性结论相比之下历史唯物主义

关注ldquo现实的人rdquo及其生活过程以揭示社会发

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超越自然科学中的经

37

验实证方法马克思认为以实证方式对现实进

行经验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它

充其量只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最一

般的结论但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

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就

以ldquo实证rdquoldquo实证哲学rdquo指代ldquo神的启示rdquo并将

之视为历史学派坦率而天真的无所顾忌的方

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证

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去研究

问题以反对那种从思辨出发的ldquo虚假的实证主

义rdquo《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抛弃先验的

抽象原则转而从真正的实证立场mdashmdash从社会生

活的事实本身出发去研究问题马克思认为描

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科学就是真正

的实证科学至此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达到一

个新高度即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不以任何理论原

则为根据而是以现实本身作为思维真理性的最

高标准倘若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从事物的现

象直接通达其本质那么ldquo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

的了rdquo[6] 923正如马克思所领悟到的那样历史并

非一些僵死的事实堆积而是ldquo现实的人rdquo的活

动展开的实际生活过程

再次马克思还建立了真正的ldquo实证科学rdquo

即ldquo历史科学rdquo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了

消灭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ldquo思辨哲学rdquo马克思

以现实作为研究对象将ldquo历史科学rdquo的存在范畴

界划出来之所以说ldquo历史科学rdquo就是马克思所要

建立的ldquo真正的实证科学rdquo乃是由于自然科学专

注于通过客观的经验实证认识事物造成一种见物

不见人的结果试想过度地专注于经验实证再

严谨的科学研究也会迷失在无法穷尽的经验材料

中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将失去目标只能如波

普尔那样以不断的ldquo试错rdquoldquo证伪rdquo去开展ldquo社会

零星工程rdquo相比较之下马克思主义借用经验实

证却又能从中超拔而出旨在将人自然与社会统

一起来还原科学以属人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指

出ldquo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

学rdquo[4]66 如果忘却哲学的现实土壤即使是对现实

进行实证研究也势必导致抽象思辨因此ldquo历史

科学rdquo关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恰恰是对

ldquo思辨哲学rdquo的终止ldquo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

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rdquo[4]73-74

马克思不是一位经院派的学者而是一位躬

身现实革命运动的思想家正如海德格尔曾领悟

到的那样ldquo生存问题总是只有通过生存活动本身

才能弄清楚rdquo[6] 15 在马克思运用实证分析的事实

背后还耸立着一个更大的价值目标所以在

马克思那里实证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马克思曾

以ldquo关于自由活动的空谈rdquo来批评海尔曼middot泽米

希的ldquo无条件的无前提的自由rdquo[7] 549就意在挑

明理论一旦脱离和忘却现实生活的基础只能是

虚幻的空中楼阁与无根的流动浮萍

三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面向

实践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遵从客观规律的

总体进程它以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为依据将社会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种必

然社会形态最终达致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

景然而一股强大的质疑声认为这是十足的

ldquo历史主义rdquo甚至是ldquo贫困的历史决定论rdquo即马

克思主义依靠单一的线性逻辑认定人类历史发

展存在的某种客观ldquo铁律rdquo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

史选择对此变得毫无意义始终在ldquo俄狄浦斯效

应rdquo面前无能为力

历史主义 (historicism)指一种强调历史发

展具有普遍规律和既定目的的理论倾向历史主

义的观念早已有之其基本原则可追溯到古希腊

的朴素辩证法古希腊思想家赫西俄德曾明确探

讨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未来趋势在启蒙运动

以后的欧陆哲学中理性受到推崇并被推向历史

领域认为历史的进步在于那种普遍的形而上学

理性的推动它与自然科学人的社会活动无

关为此维科试图将历史重新拉回到人类的社

38

会活动即ldquo新科学rdquo要关注民政世界从而形

成历史主义的基本精神这一点受到马克思的高

度评价历史主义的典型代表当属黑格尔黑格

尔将世界视为绝对精神外化和实现自身的过程

历史的进步与人的作用始终无法逃脱ldquo理性的狡

计rdquo如此一来思维的逻辑被移入历史进程在

思维的逻辑推演中重构客观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阵营内部卢卡奇与葛兰西

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主义的超越阿

尔都塞也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贴上历史主义的标签

然而在大多数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马克

思主义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纯粹的历史主义如施特

劳斯鲍德里亚波普尔等在施特劳斯看来包

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理论流派都热衷于探讨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相信今胜于昔并创造出各种

虚无的ldquo历史观念rdquo这在促使理论本身走向歧途

的同时也使整个西方思想陷入ldquo现代性的危

机rdquo鲍德里亚也指出马克思只是以唯物主义的

方式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已他与黑格尔在本

质上并无二致深受黑格尔式思维的影响历史主

义是在对历史进行ldquo理论追溯rdquo和逻辑重构以形

成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单线发展逻辑

相比之下波普尔的批评更具有冲击性他

认为任何宣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都是

一种不切实际的历史决定论未被证明的乌托

邦马克思主义所呈现的宏观整体性成为历史

决定论的典型因为它指出历史发展必然沿着预

定的道路进行在波普尔看来柏拉图黑格尔

与马克思都是历史主义的代表因为他们都试图

对历史进行ldquo规律性的预演rdquo波普尔受到休谟关

于归纳问题探讨的启发认为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的做法在逻辑上是一种徒劳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更是枉然而李凯尔特等新康德主义者对于ldquo文

化科学rdquo的阐述更使波普尔对此深信不疑在

波普尔的视野里社会历史问题不存在一般性的

规律只是一连串事件的连续和堆砌倘若非要

从中找出所谓一般性规律只能使得理论本身走

向贫困的决定论所以波普尔仿效自然科学中

的方法提出ldquo试错rdquo与ldquo证伪rdquo原则无论多

么科学严谨的理论都可以被检验和推翻就算是

牛顿那样光辉的理论也是如此当他将这一原则

运用到社会科学决定论的历史观就顺理成章地

受到批判就马克思主义而言波普尔承认其在

创始人的表述中是可检验的但马克思的后继者

们为避免它被事实推翻而做的解释使这一理论

本身的科学性受到侵蚀破坏与此同时马克思

主义被理论家们做出教条化的庸俗理解加之苏

联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巨大失误都为波普尔否

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了重要口实据此

波普尔自然将历史决定论与专制极权的ldquo封闭

社会rdquo等同视之正如他在 《开放社会及其敌

人》中宣称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ldquo纯粹的历史

主义rdquo因为它的ldquo方法是十分贫乏的rdquo[8] 145-146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历

史主义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似乎成为

基本共识即马克思主义继承而又超越了历史主

义因为它以实践辩证法作为本体论基础展示出

面向实践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唯心

主义历史观的合理内核mdashmdash辩证法并扬弃费尔巴

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造性地形成科学的唯物史

观以此马克思认为不应将历史视为精神与理

念现实化的过程而应从人的感性活动去加以理

解马克思主要关注人在历史中的现实处境意识

到历史并不具有某种特殊的人格它不过是ldquo追求

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rdquo由此马克思认同

维科将ldquo新科学rdquo聚焦于民政世界的做法但它更

强调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统一的视角来看待历史

因为脱离人及其实践活动的历史无非是ldquo不涉及

现实rdquo的ldquo超历史rdquo以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既

摆脱了黑格尔形而上学性又克服了早期历史主义

的虚无主义普遍主义倾向探索出一条强调实践

的全新历史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基于马克思研究资本

主义社会和指导工人阶级革命过程的深邃洞见与

其他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无意于在头脑中进行理性

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深厚的实践

39

底蕴从马克思青年时期投身的政治实践开始无

论是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考察东方社

会马克思都在躬身指导无产阶级运动中据守着实

践的方法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列宁

才得以通过ldquo十月革命rdquo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甚至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尤其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无不是在厚重的历史实

践中展开可以说ldquo实践rdquo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核

心命题马克思主义正是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以

生产资料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调整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揭示出来最终指向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马克

思到底是不是一个乌托邦思想家呢如果ldquolsquo乌托

邦思想家rsquo意味着预见未来将远远好于现实那马

克思就是rdquo[3] 10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我们留下的

思想遗产需要在现代社会加以据守诚如人们确

信的那样ldquo马克思首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全

部现代社会生活的可信的框架rdquo[9]280

要言之当前马克思主义遭受的三种质疑

道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实情mdashmdash马克思在当代社

会并没有被认真阅读诚如德里达所指认的那

样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ldquo将永远

都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

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rdquo[10] 14-15

在历史唯物主义所迸发的强大生命力面前

任何对理论交锋与实践发展的视而不见都将是一

种懈怠之举而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时代感实

证性与方法论需要在具体的时代处境中加以阐

明我们身处不断变革的伟大时代要努力坚持

马克思主义使其在关注社会现实中迸发强大的

生命力与解释力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杨晓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J]哲学研究2011

(3)

[2]阿兰middot巴迪欧哲学宣言[M] 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14

[3]特里middot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李杨等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EH 卡尔 历史是什么[M] 陈恒译 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汤姆middot洛克曼杨学功等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10]雅克middot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 何一译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Appreciating the Up-to-Date Nature of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Challenges and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RefutationConcerning the Realities of Society

LU Deyou LUO TaoLU Deyou LUO Tao((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210094))

AbstractAbstract With the upsurge of pluralist ideologies Marxism is challenged for three accounts ie being tooldquooutdatedrdquo to hold a convincing explanatory power being too grand and theoretical to offer any ldquoconcreteevidencerdquo and being a simplistic and poor theory of ldquodeterminismrdquo To refute these accusations with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concerning the re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elucidate three dimensions it concerns socialrealities including its openness to the times empirical nature beyon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rientedmethodology Only to connect it with social realities and readily embrace the theoretical legacy of Marxism can wemake it display great vitality and explanatory power and greater theoretical space

Key WordsKey Words Marxism social realities vitality sense of the times empirical methodology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同中国当代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并

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大理论成果之一的毛泽

东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哲学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毛泽东哲学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成熟的哲学理论自邓

小平以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在毛泽东哲学

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分析和处理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所

用的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都闪烁着毛泽东哲学

思想的光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虽然进行了一些哲学探索但其系统的纯粹

的哲学探索并不多其哲学基础没有离开毛泽东

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涵盖了唯物论辩证

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哲学

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

成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ldquo三中全会以后我

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

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

本点还是那些rdquo[1] 300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些

ldquo基本点rdquo主要就是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

唯物论以矛盾学说为主体的辩证法以实践理

论为中心的认识论和以群众史观为代表的历史

观正是这些ldquo基本点rdquo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一实事求是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基本理论

为了反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探覃正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其中实事求是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矛盾

学说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法基础实践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群众史观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观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41mdash08

【收稿日期】 2018-07-17

【作者简介】覃正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湘潭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省

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41

主观主义方法与学风毛泽东对中国古代的实事

求是范畴进行了哲学的改造与提升ldquolsquo实事rsquo就

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lsquo是rsquo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lsquo求rsquo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

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

周 围 事 变 的 内 部 联 系 作 为 我 们 行 动 的 向

导rdquo[2] 801毛泽东用中国话语ldquo实事求是rdquo阐述马

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就告诉我们所

谓实事求是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

合唯此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大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偏离当时的中国实际仿

效俄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致使革命遭

受巨大的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在革命的危急关头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现状

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中国应该走农

村包围城市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而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终的胜利延安整风运

动后实事求是开始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并成

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

(二)实事求是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中的地位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创

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邓小平曾

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他说ldquo我读的书并

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

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

个rdquo[3] 382ldquo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

就是lsquo实事求是rsquo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

想的精髓rdquo[3] 6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领导

集体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形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首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新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提出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实事求是的内容进行了

深化和拓展在邓小平看来要真正坚持党的思

想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并指出ldquo解放思想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符合主观

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rdquo[4] 364 解放思想是

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勤

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坚持创新才能彻底摆脱本

本主义的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实事

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就会出现错误的倾向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认为ldquo只

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

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

论才能顺利发展rdquo[4] 143 可见邓小平关于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

坚持和发展

其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新

的时代特征出发强调与时俱进并将党的思想路

线概括为ldquo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rdquo与

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

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的发展永无

止境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与时俱

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

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行动的指南要从新的实际

出发不断地探索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创新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从本质上讲与时俱进和实事

求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强调从实际出

发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再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

出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 2004年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克服

党员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虚假浮夸以权谋

私与民争利脱离群众等问题必须大力弘扬

求真务实精神在胡锦涛看来ldquo求真务实是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

42

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

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rdquo具体

地说所谓求真务实就是要ldquo求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

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

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

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

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rdquo[5]由此不

难看出求真务实就是强调在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勇于实践做到知

与行的辩证统一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

学世界观的本质要求

最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

用ldquo三严三实rdquo来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ldquo实

事求是rdquo是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也是一种科学

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但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

ldquo实事求是rdquo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弄

虚作假主观随意却屡禁不止呢关键还是要解

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ldquo总开关rdquo问题习

近平提出党员干部要ldquo三严三实rdquo即ldquo既严以修

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

实做人要实rdquoldquo三严三实rdquo 既是对中华民族优

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总结也是对践行

ldquo实事求是rdquo提出的更高要求体现了改造主观世

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古人云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目前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

的换挡期和爬坡过坎的紧要期ldquo险滩rdquo必须去

涉ldquo硬骨头rdquo必须去啃因此更加需要党员干

部ldquo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

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rdquoldquo三严三实rdquo对于更

好地践行ldquo实事求是rdquo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历程来看实事求是

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

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对实事求

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按客观规律

办事ldquo三严三实rdquo则是对践行ldquo实事求是rdquo提出

的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实事求是反对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则和立场的前提下一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从而推动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二矛盾学说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辩证法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

矛盾学说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矛盾思想的基础

上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思想并结

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创立了富有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矛盾学说

毛泽东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来阐述他的矛盾

学说首先辩证法的宇宙观和形而上学的宇宙

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以及内外因在事

物发展中的地位在毛泽东看来ldquo事物内部的这

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

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

因rdquo[6] 301 换言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

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其次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

盾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

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其特

点因此在分析矛盾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

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即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绝对的个性

是相对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是

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再次不同的矛盾和

43

矛盾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复杂的事

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

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事物的性质是由取

得支配地位的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最

后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根本属性斗

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

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

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分析矛盾斗争性中

毛泽东强调对抗是矛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

的形式要具体地研究矛盾不能套用对抗性矛

盾的解决方法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学说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也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方法论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党根据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

革命的方针和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就是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走出了与苏联不同

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这

种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得

到解决并且提出了统筹兼顾处理ldquo十大关系rdquo

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这一系列的矛盾

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

(二)矛盾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

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之

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结合可以说毛泽东的矛盾学

说功不可没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运用毛泽东

矛盾学说的产物在传统理论看来计划与市场

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制度搞计划就不能有市

场搞市场就不能有计划邓小平认为市场和

计划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只是不同的发展经

济的手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区分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人

们关于计划与市场不相容的思想枷锁对市场经

济有了全新的认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具

有矛盾的统一性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发展市

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有力手段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对毛泽东矛

盾学说的具体运用毛泽东认为ldquo在社会主义社

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rdquo[7]这

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得到

解决邓小平以毛泽东这一基本矛盾思想为基

础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出要通

过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

化教育体制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

条件中国的发展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

路充分调动国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扩

大开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一切有益的文明成

果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活力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运用毛泽

东矛盾学说的产物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它以

对抗或非对抗的方式存在处理矛盾的方式具

有多样性人们可以用对抗的方式或非对抗的

方式处理矛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毛泽

东只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忽视矛盾的同一性

但纵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毛泽东不

仅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且强调矛盾的同一

性例如毛泽东就特别强调统一战线和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

性的有机统一实质上就是强调和谐因为和

谐是矛盾各方面处于平衡的状态是矛盾的一

种非对抗的存在形式胡锦涛提出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以此为核心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就是以毛泽东的矛盾

44

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

盾而是社会的各种矛盾达到动态的平衡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

理论典范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

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地处理好主

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任务胡锦涛在邓

小平ldquo发展才是硬道理rdquo江泽民ldquo发展是党执政

兴国的第一要务rdquo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

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

是根本方法从而把毛泽东矛盾学说的运用提高

到一个新水平

第五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

要矛盾的认识是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最新成

果在习近平看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人民的美好生

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

重大的判断正因为主要矛盾变了所以经济社

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也要发生变化例如ldquo五大发

展rdquo理念就是主要矛盾变化之后需要处理的具体

矛盾其中创新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创新与守旧的

矛盾协调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均衡与非均衡之间

的矛盾绿色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可持续与不可持

续之间的矛盾开放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开放与封

闭之间的矛盾共享发展需要处理的是公平与效

率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新常

态下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与社会局势的稳定

三实践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实践理论的主要内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创

新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通过吸收

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观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

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形式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正确地揭示

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实践理论

毛泽东的实践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

实践的基本形式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

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ldquo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rdquo此外阶

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二

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实

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

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ldquo不入虎穴焉

得虎子rdquoldquo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rdquo[6] 288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经过实践

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的落脚点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判断认识是否符合真理是依客观上社会实

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三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毛泽东认

为ldquo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必须表现于

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rdquo[6] 292 认识

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部事物是处在低级的感

性认识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加工制

造是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理性认识阶段

认识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

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

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

跃只有实现这一飞跃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把革命的理论转化为革命的实践也就是

说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与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ldquo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rdquo[6]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的

辩证发展规律

45

(二)实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毛泽东以实践为核心的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有效地指导中国

革命取得胜利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文化

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受ldquo两个凡是rdquo的影响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止步不前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前夕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由于坚

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为党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

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

决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空谈误国实

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这个不争论

就体现了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敢闯敢试的决心和勇气江泽民胡锦涛

习近平等继续坚持和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的

精神ldquo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

子rdquo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党充分尊重和发挥人

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实践和勤于思

考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和

发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ldquo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rdquo的认

识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

发展的理论论据毛泽东说ldquo马克思列宁主义并

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

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

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dquo[6]] 296- 297 的

确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向前

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也要不断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

发首次提出ldquo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dquo的

科学论断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描绘了蓝图江泽

民在新形势下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

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想在实践中推动了党的建设

的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胡锦涛总结

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

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无止境

认识也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

放的必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四群众史观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历史观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此要坚决依靠人民

群众和相信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毛泽东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又吸收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

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包括深刻的群众观点一

以贯之的群众路线为人称道的群众作风和行之

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在内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群众

史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

历史观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

观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是指导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毛泽东指

出ldquo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力rdquo[2] 1031 而人民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国

家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为了便于分

清敌友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用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的范畴进行科学的界

定从量上讲人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从质

上说人民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新中

国建立后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范畴有了新的界

定认为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

围其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ldquo在

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

46

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dquo[2] 899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深入群众的实践中去体察

民情集中民智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更好

地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

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ldquo全

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

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

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rdquo[2] 1094-1095 再次

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能

否处理好党群关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

固要处理好党群关系一是要一切为了人民群

众 要 对 人 民 负 责 全 心 全 意 为 人 民 服

务[2] 1095-1096 二是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

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是社会实

践的主体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

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三是要向人民群众

学习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要向人民群众

学习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尾

巴主义等在内的不良作风

(二)群众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

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得到丰富和发展

首先邓小平提出ldquo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

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rdquo[4] 368

为此邓小平要求恢复和发扬毛泽东关于群众路

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

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

群众一是对人民群众的范畴有了新的界定指

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丰富了人民范畴的内涵二是尊重人

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ldquo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

答应rdquo作为新时期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与否

的根本标准三是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向人民群众

学习的观点要先当学生再当先生虚心学

习广纳民意才能找到正确的施政方向实现

正确的领导

其次江泽民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

政治优势江泽民认为ldquo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

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

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rdquo[8] 262

一是在对人民群众范畴的界定上江泽民强调民

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

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

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都是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这是对毛泽东人民范畴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二是强调党的各项事业的裁决者是人

民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深刻地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三

是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

想的本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不断加

强党自身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展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做最

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再次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胡锦涛

认为ldquo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

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

护 和 发 展 人 民 群 众 的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权

益rdquo[9] 646 一是在对人民范畴的定义上强调以人

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ldquo人rdquo是以劳动者为主

体包含各个社会阶层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

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全体社会成员负责满足人

民多样性需求的执政理念是对毛泽东关于人民

范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在对人民群众的地

位和作用认识上胡锦涛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建设主体是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推动力量要坚持人

47

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三是在处

理党群关系上胡锦涛特别强调毛泽东的ldquo两个

务必rdquo思想坚持ldquo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rdquo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的

成果

第四习近平运用毛泽东群众史观提出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

主体地位在习近平看来ldquo人民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dquo[10]因为

ldquo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

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rdquo[11]二是强调中国梦

的实质是人民的梦习近平指出ldquo中国梦归根到

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

不断为人民造福rdquo[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实现中国梦就是为

了增进人民的福祉三是通过扎实开展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群众史观习近平认为要把

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

创造历史伟业因此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群众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

贯彻到党的思想和行动中去集中解决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ldquo四风rdquo问

题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这

与毛泽东的群众史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胡锦涛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继

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

2004-01-1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5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8-10-27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12]习近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

民来实现[N]人民日报2013-03-18

【责任编辑 曹祖明】

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A New Probe into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IN ZhengQIN Zhengrsquorsquoaiai((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Committee Changsha Huna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Committee Changsha Hunan 410006410006))

AbstractAbstract What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is a major theoretical issue The foundation lies in Mao Zedongrsquos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which the theory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onstitutes its materialistic basis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ions its dialectical basis thetheory of practice the basis of its epistemology the people-based view of history the basis of its view of history

Key WordsKey Words Mao Zed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hilosophical basis

48

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mdashmdash学习《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4卷的体会

林俊德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这一卷《年谱》着重记录毛泽东主席为战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作出的艰

苦努力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是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承担错误责任制定建设计划必须从实

际出发留有余地注意综合平衡要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大办

粮食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来确定人民公社体制不得刮ldquo共产风rdquo不得搞浮

夸和强迫命令瞎指挥社会主义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遵循其规律才能健康发展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

步掌握所有这些不仅对于当时战胜挫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年谱》社会主义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49mdash18

《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 第 4 卷记载

的是 1959 年 4 月至 1961 年 6 月毛泽东主席的主

要活动这是我们党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遇到重大挫折社会主

义事业遭到诸多损失的时期毛泽东最早察

觉 到 党 的 指 导 方 针 的 偏 差 和 从 中 央 到 省

地县公社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中的失误及

其 严 重 后 果 以 巨 大 的 勇 气 和 毅 力 予 以 纠

正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艰难而顽强地前

进这一卷 《年谱》 着重反映毛泽东为纠错

所作的艰苦努力所采取的许多既解决当时

问题又具有长远意义的措施

一认真总结经验用正反两方面经验

指导工作开辟道路

这一时期毛泽东把总结经验摆在非常突出的

地位这既是因为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已十年之

久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前所未有的事业

创造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加以总结

必将有助于全党看清这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哪

些事情做得好是怎样做好的哪些事情做得不

好或不够好原因何在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提

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也是因为 1958年提出社

【收稿日期】 2018-07-10

【作者简介】林俊德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原顾问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49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推广人民

公社以来出现了许多没有料到的问题发生了

相当大的困难很需要通过总结经验弄清症结

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途径以便

掌握主动权扭转被动局面毛泽东在1959年11月底的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回顾中国

共产党近四十年的历史说明ldquo不断总结经验是

重要的rdquo[1] 1031他率先垂范对这几年工作的经验

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或者系统或者片断的

总结1959年4月5日他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

作题为ldquo工作方法rdquo的讲话共十六个问题就

是对近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如ldquo多谋善断rdquo

ldquo留有余地rdquoldquo波浪式地前进rdquoldquo观察形势rdquoldquo当

机立断rdquoldquo与人通气rdquoldquo解除封锁rdquoldquo注意个别

人的反对意见rdquo等等是从1958年8月在北戴河

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ldquo北戴河会

议rdquo)到 1959年 3月底至 4月初在上海举行的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 (史称

ldquo上海会议rdquo)这段时间正反两面的实践获得的

重要认识ldquo客观事物是在实践中间逐步认识

的rdquo[2] 10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逐步认识客观事物

的过程4月 29日他写给省地县社生

产队生产小队六级干部的信谈了当时影响农

业生产的六个关键问题即包产问题密植问

题节约粮食问题播种面积要多的问题机械

化问题讲真话问题都是针对大跃进以来农业

方面的一些不成功的做法而提出的贯穿一个中

心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

要求出发反对瞎指挥反对违背群众的意愿作

决定这是从总结反面经验中获得真知的典范

信末说ldquo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

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

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

什么叫自由自由是必然的认识rdquo[2] 35他从探讨

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是非得失中揭示了通过实

践积累经验通过总结经验掌握客观规律的科学

认识事物的路径有感于领导层对 1959年钢产量

和粮食产量从超越条件的高指标调整为比较适当

的指标经历了数次艰难转弯的情况他说ldquo世界

上的人自己不碰钉子没有经验总是不转

弯rdquo[2] 70道出了反面经验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

性7月2日在庐山召开的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各

协作区主任会议上他总结近几年经济工作的经

验提出ldquo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

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过去是重

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

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

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helliphellip要把衣

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

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建设同时

国家也可以多积累rdquo[2] 84-85他着重指出ldquo大跃进

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在整

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

才能有群众路线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

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

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

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rdquo[2] 85-86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认识实际上提出

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指导方

针他对1958年工作的估计是ldquo有伟大成绩有

不少问题前途是光明的缺点只是一二三

个指头的问题许多问题是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

看得出来的rdquo[2] 86-87 这种估计源于他的一个根深蒂

固的认识ldquo党领导下的一切人民事业成绩都是

主要的而缺点错误则是第二位的不过十个指

头中的一个指头而已rdquo[2] 133 这个论断显示了他的

至诚的人民情怀但从历史上看有相当的片面

性应该说只有在党的路线正确人民忠实执

行党的路线的情况下人民事业的成绩才是主要

的一旦党的路线出偏差或者人民离开了党的

正确路线人民事业就可能收效甚微乃至一败

涂地这已为他领导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事实所证明然而他没有估计到他领导的党的

路线也会出偏差的情况亦不承认他付出巨大心

血希望以此迅速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总体上不成功的事实始终用这

50

样的观点观察形势认识问题他认为1958年的大跃进虽然出了许多乱子但是最大的成绩是

从北戴河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注意搞经济了包

括工业农业商业[2] 71 他尤其看重大办钢铁运

动的作用ldquo从局部短期看大办钢铁好像是吃

了亏但是从整体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值得

的因为经过大办钢铁的运动把我国整个经济

建设的局面打开了在全国建立了很多新的钢铁

基地和其他工业的基地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大

大加快建设速度rdquo[2] 288 他说1958年ldquo人们的热

情是宝贵的只是工作中有些盲目性在大跃进

形势中包含着某些错误某些消极因素现在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包含着有益的积极因

素去年 (指 1958年mdashmdash引者注) 形势本来很

好但是带有一些盲目性只想好的方面没有

想到困难rdquo[2] 84这里阐述了ldquo祸兮福所倚福兮

祸所伏rdquo的辩证法真理1958年的好形势中潜伏

着危机由于头脑不清醒盲目乐观终于酿成

灾难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包含着有益的积极因

素只要认真对待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出现

更好的形势他用这一思想激励全党同志增强信

心克服困难使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他提

出ldquo我们要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认识规

律helliphellip要从成绩和错误缺点两方面来认识rdquo[2] 97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1959年 8月 11日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他在

总结 1958年以来的工作时指出存在诸多反面的成

绩提醒全党注意这些问题特别是认识其教育

意义ldquo去年一年今年这半年不但有正面的成

绩而且有反面的成绩比如lsquo共产风rsquo浮夸之

风吹遍全国强迫命令否定商品交换等价交

换价值法则还有比例失调市场紧张引起

城乡各阶级紧张这大为教育了我们的同志学

会什么叫价值法则什么叫等价交换这是个大

学校在大跃进中放了许多假lsquo卫星rsquo报纸上

登了许多这些东西势必要走向反面浮夸之风

就走到实事求是helliphellip反面的东西变成一种有益

于我们的教材rdquo[2] 143-144他告诫全党ldquo路线正确与

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要有时

间从实践的结果来证明我们对建设应该说还

没有经验至少还要十年rdquo[2] 98这期间他在会

见外宾的谈话中不仅总结了近几年的工作还进

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年的工作10 月 5日在会见十七个拉美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时

他说ldquo在过去十年内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是有成就的可以说革命和建设是同时进行的

头八年我们的精力放在革命放在为社会主义

建设扫清道路上后两年我们的全部精力放在

建设方面今后十年或二十年内我们的主要精

力将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rdquo[2] 199-200 10月 14日

在会见波兰党政代表团时他说ldquo新中国成立

后头三年我们一点经验也没有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只能抄苏联的一九五六年我们开始想

多快好省的问题就在这一年提出了这个

口号一九五八年形成了党的总路线并且在党

代表大会上通过了helliphellip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需要

两年完成的现在只需要一年甚至更少的时间

时间缩短了一半投资也节省三分之一但质量

和过去一样人民公社是群众创造的中央只是

总结经验并把它推广在中国的条件下不搞公社

不行中国有很多天灾每年都有没有大规模

的组织就不能抵抗灾害公社成立后过去不能

利用的资源现在也能利用了rdquo[2] 211-212 10月 25日在会见巴西共产党代表团时他说ldquo十年

来我们在工作中得到很大的成就将来要在主

要工业产品的生产上超过英国这是好事但这

点不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英国只有五千万

人口中国有六亿五千万人口我们一定要在按

人口计算的生产上同英国比赶上或超过以后才

能说解决了问题要这样做不是几年或十几年时

间的事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五十年helliphellip有

了和平的环境在国内政策上不犯大错误在这

样条件下可以达到上述目的错误是免不了的

认识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如你们认识巴西

也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要同自然界斗争要搞

技术革命是新的东西就是不懂好的是有苏

51

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但不能全抄他们

的一部分可以抄一部分不能抄中国还是中

国历史条件不同rdquo[2] 224-225 在 1959年 12月 10日

至 1960年 2月 9日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过程中他对

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把关于

我国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提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来总结从而更

系统更严谨更深刻1960年 6月 18日他写

的《十年总结》对1956年以来党的工作的成败得

失作了梳理从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

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灿烂而艰难曲折

的历程既肯定ldquo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

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rdquo[3] 216又自觉ldquo我们对

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

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rdquo提出ldquo我们要以第二个

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

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

命和建设服务rdquo[2] 420 这篇短文从事实出发揭示

了我们党通过反复实践逐渐认识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规律的过程既不隐讳党的失误也不隐

讳自己的失误将过去十年特别是 1958年以来

的重大决策哪些是正确的有效的哪些有缺

陷出了问题采取什么措施予以解决解决到

什么程度等等一一列举他说ldquo我们过去十

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这样一

个过程中间经过许多错误的认识逐步改正这

些错误以归于正确rdquo由此得出结论ldquo真理不

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rdquoldquo自由是必然

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

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

的rdquo[2] 420 12月30日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听取东

北小组华北小组讨论情况汇报后他专门讲了

总结经验的问题ldquo这几年说人家思想混乱首先

是我们自己思想混乱总结经验前后不要矛盾

才行过去一个时期一方面纠正lsquo共产风rsquo纠

正瞎指挥风另一方面又来了几个大办助长

了lsquo共产风rsquo这不是矛盾吗helliphellip一九六〇年有

天灾又有人祸敌人的破坏尚且不说我们工作

上是有错误的突出的是大办水利大办工业

调劳动力过多三年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

助要真正地好好地总结三年经验把这几年的

经验总结起来接受过来就可以把消极因素转

化为积极因素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看来就是缩

短工业战线大办农业大办粮食rdquo[2] 511-512 这篇

讲话既讲了总结经验的正确方法又讲了总结三

年经验将它接受过来的意义还讲了他总结的

这三年的基本经验为科学总结经验提供了重要

依据总结经验就是实行领导也是重要的领

导方法毛泽东指出ldquo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

者的任务rdquo[4] 369 他通过总结经验用规律性的认

识指明前进方向用具体的经验提示各级干部

哪些是可以汲取和借鉴的哪些是必须防范和摒

弃的切实负起领导的责任

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党的指导方针

的偏差和实际工作的错误以巨大

的勇气和毅力予以纠正努力把党

的工作引导到正确的轨道

毛泽东历来注意中央决策是否落到实处落

下去后结果如何的问题这卷《年谱》涉及的年

代是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大决策全面实施的时期毛泽东以迫

不及待的心情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了

解全国各地的有关情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

《毛泽东传》(1949mdash1976)第二十七章ldquo大兴调

查研究之风rdquo(上)叙述了1961年1月20日至2月22日毛泽东围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问题运

用多种形式调查研究的情况可看作这 33天毛泽

东调查研究的路线图也是这个时期毛泽东为解

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

别具一格的调查研究的缩影很能反映毛泽东工

作的特色ldquo这次调查的显著特点是真实调查组

52

不带框框实际情况是怎样就是怎样调查获得

的材料和调查组的意见如实报告毛泽东毛泽东

获得的是比较真实的情况rdquo[1] 1118-1133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认识

到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

题相当严重他在 1959年 7月 10日于庐山召开的

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有关人员会议上作了概括性的

评述ldquo去年北戴河会议的时候人心高涨但埋

伏了一部分被动不论谁批评都要承认当时有

一部分缺点错误简单来说就是三千万吨钢

基本建设一千九百项粮食增产一倍办公社中

刮lsquo共产风rsquo这四件事搞得很被动特别是公布

了四大指标(指钢煤粮棉生产指标mdashmdash引

者注)自己设个菩萨自己拜对农业生产的确估

计过高并且据此安排生活有浪费工业基本

建设是搞多了金木水火土分散了工业生产指

标过高缺乏综合平衡为了三千万吨钢引起

了各方的不满helliphellip跃进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夸

大helliphellip人民公社叫大合作社或者说基本上还

是高级合作社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是把公社

看得太高了rdquo[2] 96 这里指出了工农业生产的ldquo高

指标rdquo和公社化中的ldquo共产风rdquo两大问题这确

实是当时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是牵动全局

引发其他许多问题的问题

关于高指标毛泽东在1959年7月2日于庐山

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各协作区主任开会时说

ldquo去年做了一件蠢事就是要把好几年的指标在一

年内达到像粮食的指标一万零五百亿斤恐怕

要到一九六四年才能达到rdquo[1] 962 他认为工业生

产的高指标特别是规定了脱离实际的钢产指

标大大破坏了各方面的平衡ldquo过去就是片面

性只注意高炉平炉的生产设备能力煤的账

不算焦炭的账不算矿石的账不算容积也不

算运输也不算真正一算从前那么高的指标

就不行不晓得讲了多少年的有计划按比例发

展就是不注意不是综合平衡各个工业部门

的联系工业部门跟农业部门的联系重轻

农的联系就没有顾到rdquo[2] 71 农业生产的高指

标尤其是规定了超出客观可能的粮食生产指

标导致严重后果浮夸弄虚作假以及随之

而来的难以完成又不得不完成的高征购结果就

是粮荒饿死人毛泽东了解这种情况他除了

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六次会议上戳穿一些地方搞

ldquo并拢rdquo(禾秧要熟的时候把许多亩并到一亩)造

亩产几万斤水稻的神话[2] 20 外还在同外宾的谈

话中批评这类浮夸现象1959年 5月 22日他在

会见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时说ldquo我们的口号

(指ldquo多快好省rdquomdashmdash引者注)提出来以后有许

多好的新气象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浮夸

的现象想入非非想到天上去了不切实际

胡思乱想这是不好的方面helliphellip办事要认真

不是吹一口气吹出来的我们教育干部教育群

众指出不切实际的夸大的作风后果是不好

的rdquo[2] 55 4月 17日他看了国务院秘书厅四月六

日关于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五省缺粮

情况及处理办法给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并总理

副总理的报告和中央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四月九

日关于十五省春荒情况的统计表当即批示周恩

来ldquo总理此件我已全部看了建议(一)将

此件(实为两件一件是十五省的表一件是五

省缺粮情况及处理办法)立刻印三十份以十五

份在三日内用飞机送到十五省委第一书记手

收请他们迅即处理以救二千五百一十七万人

的暂时(两个月)紧急危机helliphelliprdquo[2] 22 此后全

国各地缺粮情况越来越严重直至大出毛泽东所

料他在 6月 13日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无奈地说

ldquo许多问题是料不到的helliphellip粮食去年大丰收今

年大紧张也没有料到rdquo[2] 71

关于ldquo共产风rdquo毛泽东认为ldquo共产风rdquo是办

公社过程中不管价值法则等价交换导致的主

要内容有三条一是贫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

义务劳动太多三是ldquo共rdquo各种ldquo产rdquoldquo即是

说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

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rdquo[1] 916ldquo共产风rdquo又带来

了强迫命令风和瞎指挥风这几股歪风破坏了农

村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恶化了农民之间

53

的关系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

生产力毛泽东在 6月 22日外出考察途中的专列

上同河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说ldquo去年大家头脑

热上上下下一起热一热就充公helliphellip这个教

训大啦公社教训粮食教训农业教训工业

教训公社教训就是群众路线的问题脱离群

众刮lsquo共产风rsquo哪一件事情触怒了群众呢就

是刮lsquo共产风rsquordquo[2] 75

高指标和ldquo共产风rdquo等错误是一种超越客

观条件不能为而硬要为的ldquo左rdquo的倾向毛泽

东意识到这一点6月 25日他特地与陪同外出

考察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人谈起开始创

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政策很ldquo左rdquo的情况包括他

自己过激的举动指出ldquo去年刮lsquo共产风rsquo也

是一种lsquo左rsquo的错误rdquo[2] 79 7月 20日庐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他在庐山住处听取中央办

公厅负责人汇报各组讨论情况时说ldquo有些气就是

要泄浮夸风瞎指挥贪多贪大这些气就是要

泄rdquoldquo我准备和那些lsquo左派rsquo就是那些不愿意承

认错误也不愿意听别人讲他错误的人那些不

愿意认真总结去年经验教训的人谈一谈让他们

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rdquo[2] 108 所以从第一次郑州

会议①以来至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把注意力放

在纠ldquo左rdquo上庐山会议后期由于错误地判断

彭德怀等同志对党的工作所作批评的性质错误

地开展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并且将它延

伸到地方县以下纠ldquo左rdquo行动中断此后一段

时间ldquo左rdquo的错误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泛滥

导致严重后果毛泽东只好重新进行纠ldquo左rdquo的

工作他在1961年3月5日于广州召开的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上对这一曲折过程作了反思颇有些

懊恼的意味ldquo在庐山会议之前我们对情况的了

解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在庐山会议之后就不大清

楚了因为庐山会议之后一反右有人讲真实

话讲困难讲存在的问题讲客观实际情况等

等都被认为是右的东西结果造成一种空气

不敢讲真实情况了相反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情

绪不讲实际了例如河南本来粮食产量只有二

百四十亿斤他们说有四百多亿斤这都是反右

反出来的郑州会议(指第二次郑州会议②)的召

开是为了反lsquo左rsquohelliphellip从三月到六月只反了四

个月的lsquo左rsquo如果继续反下去那就好了谁知

道彭德怀在中间插了一手我们就反右helliphellip但

是带来一个高估产高征购高分配这个教训

值得我们吸取这件事也教育了我们反lsquo左rsquo

中间插了一个反右在群众中间一反结果就反

出一个浮夸风庐山会议反右这股风把我们原来

的反lsquo左rsquo割断了rdquo[2] 547-548

毛泽东纠错的努力着重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承担中央领导工作所犯错误的责任

1959年 6月 24日毛泽东在外出考察途中对王任

重说ldquo决策错了领导人要承担责任不能片面

地责备下面领导者替被领导者承担责任这是

取得下级信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rdquo[2] 78他就是

这样做的自从认识到 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存在

许多问题他在各种场合多次作自我批评1959年 4月 5日他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说ldquo北戴

河会议以后我们的计划工作一直被动毫无主

动武昌会议③是被迫由三千万吨钢搞成两千万吨

的北戴河会议决议是大会通过的通过之后我

看了一下我也有责任没有提出意见我那个

时候也在高潮越多越好rdquo[2] 9 7月20日他在庐

山住处对中办负责人说ldquo欠债是要还的不能出

了错误一推了之去年犯了错误每个人都有责

任首先是我rdquo[2] 108 7月 23日在庐山召开的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ldquo去年八月以前主

要精力放在革命方面对建设根本外行在西楼

开会时曾经讲过不要写lsquo英明领导rsquo管都没

管还说什么英明但是同志们一九五八

年一九五九年主要责任在我身上应该说

我helliphellip大办钢铁的发明权是柯庆施还是我我

说是我helliphellip一个是一〇七〇万吨钢是我建议

的我下的决心其次是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

权有推广之权北戴河决议是我建议写的还

有总路线是虚的我们现在的经济工作helliphellip

没有完全失败也不是大部分失败是一部分失

54

败如果讲责任helliphellip第一个责任是我rdquo[2] 114-115

1960年 6月 18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闭幕会上他在讲话中提到两件事语气很

重ldquo我在北戴河同意一九五九年完成三千万吨

钢不是发疯吗再一个例子一九五九年三月

第二次郑州会议我主张对lsquo一平二调rsquo的账可以

不算要算账还是不要算账这是关系广大群众

的利益问题关系公社的所有制能不能巩固能

不能发展的问题rdquo[2] 422 其实毛泽东对于他提出

的ldquo账可以不算rdquo的主张很快就意识到不妥

并作了纠正1959年4月3日他在审阅一位中央

领导同志关于各省的六级干部会议和县的五级干

部会议情况的信时写的批语说ldquo就算账这个问题

来说郑州说的是一般不算应翻过来一般要

算rdquo[2] 3随后他又两次讲到这个问题特别强调了

算账的重大意义1960年 8月 10日在北戴河召

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他说

ldquo秋种要尽可能种多一点种好一点从前我有一

个时候偏在一面就是武昌会议那个时期赞成

一些同志的建议叫做少种多收后头看起来不

行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少种多收就是搞

丰产方二是要广种薄收rdquo[2] 441 这一偏颇他在

一年多以前写给从省到生产小队六级干部的信中

已作了更正如今他又在众多高官面前曝光

1961年 3月 23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

上他恳切地表示ldquo这几年出现的高指标等问

题总的责任当然是我负因为我是主席rdquo[2] 567

6月8日在京召开的有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参加的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他对几年来党的一

些决策违反客观规律遭惩罚之事作了检讨ldquo违反

客观事物的规律硬去实行要受惩罚受了惩

罚就要检讨现在我们受惩罚土地人牲

畜瘦了lsquo三瘦rsquo不是受惩罚是什么helliphellip现在的

lsquo三瘦rsquo主要是中央和我负责我负主要责

任rdquo[2] 597-598 毛泽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检讨自

己认识和工作中的失误全然不顾及是否有损面

子也不担心自己的某些见解主张遭到否定

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于是否有利于国家建设

事业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凡是与此相违背

的哪怕是自己提出的或者自己推崇的统统

去除此举表现了他的坦荡胸襟彰显了他对人

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品格这不仅没有损害他

的威信反而使他赢得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充分的

信任从而凝聚起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其次调整过高的工农业生产指标稳定以

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体制毛泽东

清醒地认识到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是当时经济工

作的突出问题他召开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会

议同经济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反复协商并且做

通了一些主张生产指标越高越好的领导人的工

作对 1959年工农业生产指标作了压缩比较注

意各方面的比例关系钢的计划指标是焦点

1959年 4月初的八届七中全会将它从武昌会议确

定的 2000万吨调整为 1800万吨(洋钢为 1650万

吨)与此相适应变动了一些其他主要工业产品

的指标粮食棉花武昌会议已经公布的数字

(粮食 10500亿斤棉花 1亿担)不变其他一些

农产品产量指标则都有一些降低[2] 5 到了 6月 13日召开的研究工业农业和市场问题的会议上

又把钢的计划指标降到 1300万吨基本建设项目

也作了较大幅度的压缩粮食指标农业部门负

责人说现在包下去的是六千亿斤左右毛泽东

说ldquo我的意思是包五千亿斤就差不多了今年只

比去年增产两百亿斤日子过得紧一点不要放

开肚皮吃饭明年日子会比今年好一万零五百

亿斤是一九六四年的事粮食有五千亿斤就好

了不要按五千亿斤安排按四千五安排本来

是一些好事因为一些指标一高每天处于被

动工业指标农业指标有一部分主观主义

对客观必然性认识不足那么高的指标吹了

不要了什么两千万吨钢多少万担棉花根本

不理农业以后不要公布产量了工业明年的

指标切记不可高我看大体就是今年的指标低

一点也可以搞一个马鞍形嘛rdquo[2] 69-70 1960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对第二个

五年计划后三年(1960mdash1962年)补充计划的十

55

四项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降低[2] 410 他坦言

ldquo过去的雄心太大了其志可嘉就是办不

到rdquo[2] 76 鉴于一年多来经济工作冒进及其恶果的

教训(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提到那时ldquo事实上

就是反冒进只是不公开讲rdquo还说ldquo反冒进的司

令就是我rdquo[2] 105)他强调要坚持ldquo留有余地rdquo的

原则把它看作一个政治问题一个马克思主义

的方法问题他在八届七中全会上说ldquo成都会

议④就讲留有余地后头不留有余地了我们过去

打仗是三倍四倍五倍六倍以至七倍的兵

力来包围敌人这是留了很大的余地不打无准

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而现在我们搞工业很

多是打没有把握之仗没有准备之仗不晓得多

谋善断留有余地这是个政治问题这是个马

克思主义的方法问题rdquo[2] 9后来他又说ldquo不是纸

头上口头上留有余地而是实际上真正留有余

地这个气就可以鼓干劲有鼓的余地不然干

劲就鼓不上去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rdquo[2] 416他还

提出要注意综合平衡问题ldquo搞社会主义建设很

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比如社会主义建设

需要钢铁等种种东西缺一样就不能综合平

衡农业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

副渔五个方面rdquo[2] 68

与此同时毛泽东用很多时间很大精力解

决公社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次郑州会

议以来他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制定一系列文

件规定了人民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相应的政

策如实行按劳分配社员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

和存款仍归社员所有实行三级(公社大队

生产队)所有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

既要生产自己食用的产品也要生产用于同其

他公社和国家交换的商品要遵守价值法则进

行等价交换不得刮ldquo共产风rdquo等等但是推行

起来并不顺利更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主要表

现在相当多地方坚持大队基本所有制还有一

些地方急着向公社基本所有制过渡实行生产队

基本所有制的地方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生产队

的自主权极其有限社员的生产活动和家庭生活

都受到诸多限制ldquo共产风rdquo没能刹住有些地方

刮得更猛社队干部强迫命令瞎指挥现象严

重公共食堂不能满足需要社员不愿意参加

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人民公社的体制不适合

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觉悟程度引起的

即如毛泽东所说ldquo把公社看得太高了rdquo因此他

着重抓了人民公社体制规模的调整(或落实)

和社队干部作风的整顿等问题1959年 4月初

他在一些地方和中央有关方面领导人报送的材

料信件上写批语肯定一些地方认真解决ldquo一

平二调三收款rdquo问题的做法指出ldquo县社两级

该退还的迅速地退还给生产队了一身清净

然后进而解决队与社员的矛盾公社就可以大大

地发展起来rdquoldquo县社要向生产队算清过去几个

月大调大抓的账解决大集体与小集体间的矛

盾这当然是要首先解决的还有一个必须随着

解决的矛盾生产队干部与生产小队干部全体

社员群众间的矛盾小集体与社员的矛盾rdquo[2] 23

4月4日他修改中央政治局一九五九年四月上海

会议纪要 《关于人民公社的十三个问题 (修正

稿)》申明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确定ldquo要按

群众的迫切要求办事rdquo将修正稿说的ldquo要由生产

队基本所有制公社部分所有制改变为公社基本

所有制生产队部分所有制rdquo所需时间从ldquo三

四年五六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rdquo改为

ldquo要许多时间rdquo并指出ldquo这种改变在经济上不

能使任何一个生产队生产小队和任何一个个人

吃亏而只能使他们较之以前更有益处rdquo将修改

稿所提将来由生产队基本所有制改变为公社基本

所有制的条件从一项改为两项即除了要有社

员群众自愿这一政治条件还要具备一定的物质

条件[2] 7- 8ldquo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

队rdquo后来写进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

案)》作为人民公社制度的重要内容规定了下

来修正稿提出上级规定增产技术措施时必须

充分考虑各地情况不同使下面能够因地制宜

毛泽东在修改这一条时加写ldquo不管当地情况的区

别由上面强制规定的所谓增产技术措施例如

56

强制规定种植的密度是很危险的rdquo[2] 7鲜明地表

达了反对某些领导机关无视各地实际情况强制

推行自以为是的生产措施的瞎指挥作风的态度

1961年3月7日他在广州同王任重谈话时又讲到

反对农业生产上的瞎指挥问题ldquo农村跟城市总有

区别农业跟工业总有不同农业就不能像工业

那样来指挥生产农业更不能用通电话的办法来

指挥生产农村常开电话会议布置任务实际

就是死命令这可害死人我看领导生产这方

面就要搞消极一点helliphellip总之不要瞎指挥rdquo[2] 551

1959年 4月 14日他在外出途中同河北省委和天

津市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抓紧时间整社ldquo对

作风极端恶劣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惩办要撤

换一批不执行党的政策的干部整社要搞三条

一落实基本核算单位基本核算单位主要应该

是生产队二彻底算账先算公社同生产队

的后算生产队同生产小队的三包产根本

不管指标不指标就是按去年的实际产量搞增产

指标包产以后要使群众有产可超这样他的

积极性就大了让群众有产可超要落实公社

党委和公社各级领导机构都要选举都搞委员

会公社选举时要把生产队有经验的干部选上

公社决定大事情一定叫生产队长小队长参

加否则就是冒险现在人们胆子太大了不谋

于群众不谋于基层干部不考虑反面意见也

不听上级的就是他一人能断实际上是少谋武

断rdquo[2] 16 这里谈的是办公社过程中产生和存在

的一些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所提对策有很强

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能真正付诸实施将使

人民公社得到比较健康的发展5月7日中央发

出《关于农业的五条紧急指示》和《关于分配私

人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鸡鹅鸭问题》两个文件出

台了两项重要政策明确家畜家禽ldquo实行公养私

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rdquo恢复社员的自留地规定

ldquo仍然按照原高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自留地不超

过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百分之五rdquo毛泽东在审定

前一个文件稿时加写了一句话强调恢复自留地

的必要性ldquo没有自留地不能大量发展私人喂养的

猪鸡鹅鸭不能实行公养私养两条腿走路的方

针rdquo[2] 3940 6月 11日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

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这个文件是

毛泽东同邓子恢李先念廖鲁言三人商好后

由廖邓起草的ldquo指示rdquo除重申五月七日ldquo五条

紧急指示rdquo中关于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和

恢复社员的自留地两项规定外还提出鼓励社

员利用零星空闲时间把零星闲散土地充分利用起

来收获由个人自由支配屋前屋后的零星树木

(包括竹木果树)仍然归还社员私有并且奖励社

员利用屋前屋后和其他废弃土地种竹木水果谁

种谁有ldquo指示rdquo说上述这种大集体当中的小私

有在一个长时期内是必要的有利于生产的发

展和人民生活的安排允许小私有实际是保护

社员在集体劳动时间以外的劳动成果并不是什

么ldquo发展资本主义rdquohelliphellip经验证明禁止搞这些

家庭副业一切归公的简单办法是有害的也

是行不通的[2] 66-67后来1961年初毛泽东在听

取一些地方对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

案)》(简称ldquo六十条rdquo)的反映时对人民公社

的特点[5] 425 和活动准则作了新的表述ldquo社队

都要有点积累将来定个比例lsquo一大二公rsquo公

就表现在社队有点积累rdquoldquo基本原则是两个一

个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个是价值法则等

价交换我看在两三年内新的公社不要去搞积累

了万万不要再平调了那末公社干什么事呢

就去搞政治领导搞lsquo六十条rsquo中规定的公社管

的那些事我看就是要恢复一九五七年那个时候

的评工记分多劳多得那一套rdquo[2] 573-574

农村公共食堂虽然早在办公社之前的一九

五六年河北就有办的但是在全国普遍办起来

还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期间毛

泽东非常看重这件事认为这是个ldquo极端重要rdquo

的问题[2] 341 他可能以为办公共食堂有利于节约

劳动力能够把农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妇女从家

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

组织集体劳动和各种群众性活动也有利于培养

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以满腔热情予以扶

57

持以极大耐心加以引导在本卷《年谱》涉及

的两年零三个月几乎在所有会议上毛泽东都

讲到公共食堂就办食堂的意义方式原则等

问题发表了意见还对各地报送的有关报告材

料作出批示写下批语罕有哪一件事情像公共

食堂那样受到毛泽东如此的重视为之说了那么

多的话写下那么多的文字1959年年中以前

他的态度是积极办好形式多样自愿参加ldquo不

愿意参加可以不参加rdquo也不要一哄而散ldquo保持

百分之二十也好rdquo[2] 7086 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春他对办好食堂充满信心提出公共食堂普遍

化全民化的要求1959年8月5日他看了中共

湘潭地委工作组七月一日整理的《平江谈岑公社

稻竹大队食堂散伙和恢复情况》的材料将其题

目改为《湖南省平江县谈岑公社稻竹大队几十个

食堂散伙又恢复的情况》并写了长篇批示其中

说ldquo此件很值得一看一个大队的几十个食堂

一下子都散了过一会又都恢复了教训是

不应当在困难面前低头像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

这一类的事情是有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的一

风吹是不应当也不可能的某些食堂可以一风

吹掉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乃至大部分人又要

办起来或者在几天之后或者在几十天之后

或者在几个月之后或者在更长时间之后总之

又要吹回来的rdquo[2] 133134 1960年3月15日他看了

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三份材料即《八个省农村

公共食堂情况》《河南省农村公共食堂情况》《一

九五九年年底全国农村公共食堂情况》十分高

兴当即代中央起草了转发这三份材料的批语

还在这三份材料中为中央加写了一些指示性的断

语在《八个省农村公共食堂情况》材料说到农

村公共食堂认真执行按人定量凭票吃饭节余

归己处加写了一大段话其中说ldquo就全国说

来能够争取占全体农村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人到

食堂吃饭就很好了像河南湖南四川云

南贵州上海安徽七个省市争取了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人到食堂吃饭当然更好rdquo[2] 341 他希望

很快实现公共食堂普遍化也是这一年的三月中

旬他看了黑龙江省委农工部三月五日关于农村

公共食堂情况的电话汇报记录此汇报记录列举

若干具体事实说明该省ldquo大多数食堂办得较好rdquo

并说ldquo目前常年的劳动力食堂是我省农村食堂

的主要形式全民食堂是部分的但发展趋势是

向全民食堂过渡rdquo随即提笔写了以下批语ldquo加

强领导全民食堂猪菜丰富计划用粮指标

到户粮食到堂以人定量凭票吃饭节余归

己按月算账明明白白账单上墙生产生

活两样都强人心振奋rdquo[2] 346347 这个用整齐文

字构成的批语充分肯定了公共食堂这项制度全

面概括了一些办得好的食堂的成功经验明确指

出了办全民食堂的方向这应该是他关于农村公

共食堂的比较完整的构想过了一年随着各地

报送的有关食堂问题的材料越来越多加上他派

出的调查组提供的有关食堂的情况和普通群众的

反映他对食堂的蔽端有了比较多的了解1961年 3月 13日在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及所属

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即三

南会议)上毛泽东说ldquo有些食堂难以为继广

东有个大队总支书记说办食堂有四大坏处一

是破坏山林二是浪费劳力三是没有肉吃(因

为家庭不能养猪)四是不利于生产这个同志提

出的问题值得注意这些问题不解决食堂非散

伙不可今年不散伙明年也得散伙勉强办下

去办十年也还得散伙没有柴烧把桥都拆了

还扒房子砍树这样的食堂是反社会主义的

看来食堂要有几种形式一部分人可以吃常年食

堂大部分人吃农忙食堂北方冬季食堂非散伙

让 大 家 回 家 吃 饭 不 可 因 为 有 个 取 暖 的 问

题rdquo[2] 556这里对办食堂的要求放得很宽了他转

述的广东那个大队总支书记对食堂的评价几乎

全盘否定了食堂这一事物毛泽东对这样的言论

居然能够容忍甚至基本赞同这与 1959年 7月

23日他在庐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对中

国科学院赴河北昌黎调查组否定食堂言论的严厉

批评(指责该调查组ldquo说食堂没有一点好处攻

其一点不及其余rdquo[2] 114)形成鲜明的对照458

月 9日他在长沙同湖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

ldquo食堂的确存在几个问题用工太多浪费劳动力

嘛浪费柴火破坏森林嘛还有浪费粮食再

一个就是社员不能养猪还得两头搞一头是搞

食堂一头是家里开伙rdquo[2] 573 5月 14日他在天

津同河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提出食堂散得越快

越好政策出自于调查研究[2] 586 食堂问题到此

有了结论5月 21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

议上他说ldquo食堂原来都说是群众要求办说

群众如何热烈欢迎现在看群众实际是不欢迎

的是反对的rdquo[2] 590 看来这是他下决心让食堂自

生自灭的根本原因

以上一系列举措使人民公社不仅在实际上

恢复了高级社的规模 (就作为基本核算单位而

言)也部分地恢复了高级社的某些政策并且开

始注意解决如何发挥集体和社员个人两个积极性

的问题

这个时期毛泽东纠错的行动是真诚的努力

的也是有成效的在一些重要方面刹住了

ldquo左rdquo的思潮的泛滥使经济混乱的情况有所改

变然而那些错误的根源在于建设指导方针的

偏差就是建设事业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上急

于求变核心是一个ldquo快rdquo字当年宣传社会主

义建设总路线虽然说的是ldquo多快好省rdquo

实际上着力点在多快好省一带而过强调

ldquo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rdquo尽管毛泽东比其他领导

人冷静理智不像某些领导人那样不着边际

想入非非但是他也希望并且相信能够在不太长

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直至过渡到共产主义他的思想中同样有不

少脱离实际超越条件的因素所以对于高速

度早转变这类计划和意愿他是发自内心的赞

同高速度前述他的自我批评的相关部分表达

得淋漓尽致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思想倾

向在1960年4月的一次会议上他说ldquo实力政

策实力地位在世界上没有不搞实力的手中

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我们处在被轻视的地

位就是钢铁不够要继续跃进憋口气有好

处十年搞一亿吨钢卫星上天人家能做到的

你也应该做到人能也我亦能也你这么一点

钢年产才一千三百多万吨看不起你是应该

的等我们年产一亿吨钢看得起的看得起看

不起的也要看得起其实这一肚子气早已有了

一百多年来人家说我们是lsquo东亚病夫rsquordquo[2] 373-374

他就是要争这口气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早转

变应该指出毛泽东是中共领导集体中最早认

识到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建立后要实现ldquo两个

过渡rdquo的领导人所谓两个过渡就是由社会主

义的目前阶段到完成阶段的过渡由社会主义的

全民所有制到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而社

会主义的目前阶段又要实现两个过渡即由小集

体所有制(基本队有)到大集体所有制(基本社

有) 的过渡由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过

渡实际上存在着三个过渡毛泽东清晰地勾画

了这整个过程无疑是一大贡献但是他设想的

三个过渡的时间都太短了在《年谱》第3卷涉及

的年代他认为实现第一个过渡只需三五年

最多七年第二个过渡需要十几一二十年第

三个过渡大概需要三四十年在本卷时间段

也看得很容易想得很短暂1959年 11月 16日

他为转发华东协作区会议纪要致信周恩来彭

真信中说ldquo华东此次会议的纪要共五件我

已看过觉得可行建议中央予以批准rdquo华东协

作区会议讨论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ldquo关于

农业生产和人民公社一九六〇年要力争更大的

跃进人民公社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由基本队有

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rdquo[2] 239 12月 2日在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ldquo我在武汉讲过我们不

要先于苏联进入共产主义等也可以但是从集

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等十年犹可再等

就不利了对生产不利了rdquo[2] 244 1960 年 3 月 4日他为转发贵州省委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

况的报告代中央起草的批语肯定贵州省委的报

告ldquo写得很好rdquoldquo是一个科学总结rdquoldquo可以使我

们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事业中在五

年至十年内跃进一大步rdquo[2] 333334 这里断言当时

59

我国已经处在ldquo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rdquo的

进程中实在太离谱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是

不可能彻底纠正大跃进以来的种种错误的他也

不允许触动那个ldquo底rdquo即以ldquo快rdquo为中心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总方针这就是他不能容

忍彭德怀等人在庐山会议上对党的工作中某些带

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所作批评的原因在他看

来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的九个月间

中央一直在纠正错误ldquo左rdquo的倾向扭转了ldquo共

产风rdquo不刮了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制指标逐步

落实ldquo问题都解决了或者剩下尾巴很快就解

决情况好转了rdquo在这个时候彭德怀等人站

出来批评这指责那就是ldquo要攻击这个总路

线想要破坏这个总路线rdquo[2] 129151-152 于是开

展了波及面很广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不

仅中断了纠错的行动而且使已经纠正的错误思

想行为重新抬头甚至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使

日后要用更大的气力才能纠正过来毛泽东后来

也意识到这一点1961年 3月 19日他在广州同

几位同志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第二稿修改问题时说ldquo农村问题在一九五九

年即已发生庐山会议反右使问题加重一九

六〇年更严重rdquo[2] 564

再次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困难与人民

同甘共苦战胜困难由于党的领导工作出现严

重失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极度混乱由于

连年大范围多种类的自然灾害粮食和其他农

作物产量骤降家禽家畜大量减少加上苏联背

信弃义撕毁合同召回全部专家终止援建项

目影响了我们各方面的工作还追讨欠它的

粮油肉蛋四种农产品和外贸欠债 16亿卢

布还有我国自 1959年起发生重大困难突出表

现在粮食不足副食品短缺许多地方发生饿

病逃荒死现象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毛

泽东一方面忧心如焚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既

为人民群众蒙受的灾难而焦虑也为党的工作的

过失而歉疚另一方面从容淡定冷静对待精

心谋划发挥党中央的集体智慧动员组织全党

的力量为战胜灾害克服困难而艰苦奋斗

最重要的是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站在一

起共渡难关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

民是毛泽东从事任何工作遵循的根本原则也

是他克敌制胜的重大法宝面对严重的困难他

更加执着地坚持这一原则他深信ldquo靠老百姓就

有出路rdquo[2] 352ldquo人民是最靠得住的rdquo[2] 516相信群

众就要同群众在一起ldquo我们要和人民站在一

起干部同群众是联系起来的rdquo[2] 448ldquo要适合群

众的要求要反映群众合情合理的要求rdquo[2] 549

ldquo凡是不适合群众要求的事都不办rdquo[2] 541ldquo什么是

上帝人民就是上帝helliphellip团结人民的大多数才

有前途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政党领袖只能是

人民的代表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要倒台了人

民中间最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主要的基本的是

团结工人和农民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代表他们

的意志rdquo[2] 391相信群众就要依靠群众从群众

中汲取智慧和力量ldquo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同

群众合作不要脱离他们要得到群众的同意

经济建设路线也好理论也好总是发动人民群

众同群众合作从群众那里发源如工厂一

样他们供给我们原料rdquo[2] 571-572他把战胜困难的

基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相信人民群众有决心也

有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同时他把自己看作人民

群众的一员视人民群众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

他采取了一个至今令无数正直人士动容的举动

不吃肉只吃素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

他从1960年10月开始吃素不吃肉了他对护士

长说ldquo国家有困难了我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节

约跟老百姓共同渡过难关不要给肉吃省下

来换外汇吃素不要紧rdquo护士长怕他营养不够

影响健康每天都给他计算摄入食物的热量身

材高大的毛泽东的体重这时下降到七十五公

斤[1] 1098 这一举动使亿万人民真切地感受到领袖

同他们身贴身心连心从而极大地教育和感动

了他们激励他们同心同德以泰山压顶不弯腰

的气概面对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战胜

困难

60

如何战胜困难当时最大的问题在农村毛

泽东认为需要从坚决纠正ldquo共产风rdquo和集中劳

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下手

关于纠正ldquo共产风rdquo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毛

泽东作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没有触及产生

ldquo共产风rdquo的根源mdashmdash急于过渡相反各地都在

竞相搞过渡试点且有扩大之势加上几个大

办大办食堂大办县社工业大办土铁路

大办水利大办养猪等等更加助长了一平二调

的ldquo共产风rdquo到了1960年10月ldquo共产风rdquo和其

他几股歪风对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对农村

经济以及人民正常生活造成的极大破坏和严重后

果大量地暴露出来问题已到了非彻底解决不

可的时候了10月下旬毛泽东召集会议讨论如

何纠正和堵塞ldquo共产风rdquo的问题中央委托周恩

来主持起草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

急指示信》经毛泽东审定后于 11月 3日发出

这份紧急指示信规定了十二条政策(简称ldquo十二

条rdquo)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

的根本制度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

误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坚持生产小队的

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

规模的家庭副业少扣多分尽力做到百分之九

十的社员增加收入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

原则供给部分和工资部分三七开从各方面节

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安排好粮食

办好公共食堂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活跃农村经济认真实行劳逸结合放手发动群

众整风整社[1] 1101 这个重要文件的贯彻执行和

随后一些相关规定的出台特别是 1961年春制定

和实施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有

效地遏制了ldquo共产风rdquo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

极性为战胜灾害克服困难奠定了牢固的基

础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ldquo一平

二调rdquo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是从十一月发出ldquo十

二条rdquo指示开始的[2] 601

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主要是确立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按农轻重为序安排经

济建设计划毛泽东说ldquo现在讲挂帅第一应该

是农业第二是工业rdquo[2] 85ldquo不是重轻农而是农

轻重rdquoldquo农业布局问题主要是粮食还有其他

经济作物rdquo[2] 347ldquo要真正以农业为基础rdquo[2] 428这

是从 1958年经济工作的教训中获得的重要认识

是我们党探索有别于苏联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

重要成果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众多农民占大

多数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并

非权宜之计只不过在当时的形势下有着更加紧

迫的意义按照这一要求党中央于 1960年 8月

10日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的指示》要举全党之力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

产搞上去这也是针对现实情况mdashmdash最大的困难

是缺粮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作出的决策毛

泽东就此讲过很多话作过很多批示包括粮食

的极端重要性(ldquo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条rdquo

粮食是ldquo宝中之宝rdquoldquo没有粮食吃会死人rdquo)如

何多种多产粮食和吃法收法管法用法以

及如何征购销售都涉及了为粮食行业提供

了根本遵循1959年7月5日他为印发粮食部副

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〇年度粮食分

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和李先念为报

送这个报告给他的信写了题为《粮食问题》的

长篇批语共五条将涉及粮食的诸多问题都讲

清楚了很完整很透彻且很精彩很生动

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为解决粮食问题是如何地煞费

苦心其中两条是这样的ldquo(三)多产粮是上

策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

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恢复私

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rdquoldquo(四)好好地精

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

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

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

得较多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

气洋洋rdquo[2] 92 那几年粮食产量锐减除自然灾害

外就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放在工业上挤了

农业毛泽东在1960年7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

常委扩大会议上说ldquo农业被挤了十年一挤劳动

61

力二挤设备运输力rdquo[2] 428 为此1961年 1月中旬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一九六一年全国

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

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

方针加强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支援尽最大努力

争取农业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轻工业部门应当

努力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增加生产尽可能地保

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应当适当缩小基本建

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采取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2] 524-525 5月下旬至 6月中旬举行

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二

千万以上本年内减少一千万[2] 589中央机关率先

行动在很短时间中央各部门在京单位从 24万人减少至 12万人精简了百分之五十[2] 607这一

举措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增加了大批劳动力又相

应地减少了城镇商品粮和副食品的供应量对渡

过困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1961年4月7日同农垦部部长王震谈

话时说ldquo在农村中真正将所有制问题改正过来

生产队之间的生产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

义问题解决了上面的瞎指挥完全改正过来真

正搞好了形势有的一年就可以转过来有的要

二三年rdquo[2] 573事实正如他所预言的由于采取上

述果断措施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各级干

部的紧张劳作调整工作较快取得成效到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业生产开始回

升国家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市场商品供应的紧

张状况有所缓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也略有上升

三认定社会主义是艰难而光明的

事业只要遵循其固有规律不懈

奋斗必能成功

这是毛泽东从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年的

实践和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获得的

认识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必须经过

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毛泽东虽

然从总体上肯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大决策坚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设

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然而他毕竟是善于观察问

题思考问题的思想家是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

位置以人民意志和愿望为决策唯一根据的政治

家195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挫折

人民群众受到的损失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的

他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尽管他对挫折损失

的估计不像其他人那样严重更同实际情况有较

大差距并且他总是能够从挫折损失中看到积

极的有益的因素但损失终归是损失包括饿

死了许多人这样的惨重的损失这不能不促使他

作深入的反思经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年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特别

是对 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回顾和思

索同时研究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终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了比较

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认识到在我们这样的底子很

薄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决不是短时间轻而易

举能够成功的他说ldquo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提高

经济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

化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提出了lsquo多

快好省rsquo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

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rdquo[2] 67

ldquo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变成近代化的工农业国

家要人民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化需要几十年的

时间rdquo[2] 212ldquo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

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

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

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

过早了rdquo[2] 270ldquo现在看来建设只能逐步搞恐

怕要搞半个世纪rdquo[2] 510ldquo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

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

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

展rdquo[2] 523 这两次谈话都说ldquo现在看来rdquo即是说

以前不是这样看的这是反思的结果这些认识

同我们党如今对于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比起

来还有不小距离但是较之于初始对社会主义

62

的认识则前进了一大步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速度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实现国家工业化是

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使之立于牢固

之地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显示其强

大威力的必然要求而经济文化落后既使这种

要求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又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和

延缓了它的进程于是工业化速度就成为一个

尖锐的问题ldquo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

尖锐rdquo[2] 259 1959年5月 毛泽东在向兄弟党领导

人介绍我国的现实情况时说ldquo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靠人

力靠手工生产效率很低特别是在农村要

机械化工业也好农业也好要有一个过

程rdquo[2] 54他在读前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有关段落时联系我国实际说ldquo就lsquo保证社会主

义胜利所必需的生产力的发展rsquo来说我们的钢

最少需要一二亿吨rdquo[2] 249 钢产量是经济实力的重

要标志要达到年产一二亿吨的目标必须作出

艰苦的努力他还提出要在世界上站住脚必

须搞尖端技术ldquo国防尖端这个东西要切实抓一

下现在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好像就不是一个

国家人家就不理你rdquo[2] 304ldquo机械化半机械

化自动化半自动化这个技术革命至少搞十

年嘛十年以后还要化就是这么化下去化一

万年再讲不说死了rdquo[2] 388

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巨大的

优越性毛泽东说ldquo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

家好我们要懂得这个原则根本的问题是制度

问题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rdquo[2] 321 社会

主义国家以人民大众为主人一切依靠人民一

切为了人民有关民生的事一定能够比资本主义

国家做得好ldquo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定可以做

到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鱼吃有菜牛

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我们应当

有志气有决心做到这一项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

伟大意义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应当有信心做到这

一项事情rdquo[2] 89 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

人民创造财富人民享有财富有着强大的凝聚

力和号召力能够举全国全民之力办那些关系

全局关系长远的大事因而在国家建设上也一

定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搞得好能够创造资本主

义国家未曾有过的奇迹ldquo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

级统治的三百年是一个大跃进资产阶级能够实

现大跃进无产阶级为什么不能实现大跃进为

什么中国共产党二十三年的历史 (到一九七二

年)不能超过他们呢rdquo[2] 304ldquo中国人人都充满干

劲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五十年后中国

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rdquo[2] 424 据此他坚信

ldquo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大发展在中国这是毫无

疑义的rdquo[2] 247

社会主义建设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遵循其

规律才能健康发展毛泽东指出ldquo事物是按照

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的helliphellip人们必须在自己的

实践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

自己主观地臆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

反映到主观的规律亦即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

理 就 可 以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实 现 人 们 的 理

想rdquo[2] 417 社会主义建设是十月革命之后才开始的

崭新事业对于它的规律我们还知之不多知

之不深要真正掌握它正确运用它来推进社会

主义事业还需经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多次胜利

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毛泽东在阅读上述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根据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建

设的一些规律性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具有重大

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下论述特别值得注

意ldquo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

再生产的共同规律helliphellip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

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

举rdquo[2] 277 要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建立重工业就要

求人民在初期忍受一点牺牲ldquo但是只要我们能够

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

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

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

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

63

展是不利的rdquo[2] 258-259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为避

免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涌到城市里来使城市

人口过分膨胀ldquo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

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helliphellip每个公

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

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

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

一 些 农 村 的 人 口 就 不 会 再 向 城 市 盲 目 流

动rdquo[2] 260ldquo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

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增

加农产品的生产rdquo[2] 315 这里提出了防止多余的

农业人口涌入城市的根本措施实际是缩小工农

差别城乡差别的根本措施历史证明是正确

的可行的是否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哪些企

业由谁去管是有关建设的重大问题ldquo中央不

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还必须同时依靠地方的积

极性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

性rdquo[2] 259ldquo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

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

发展的动力rdquo[2] 266ldquo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

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

浪式发展rdquo[2] 281这是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方

法坚持这样的方法就不会因为社会主义事业

不可避免地遇到某些困难遭到某些挫折而惊慌

失措甚至悲观失望而是能够冷静对待振奋

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意志将社会主义事

业推向前进ldquo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首先就是

劳动者有没有权利来克服各种敌对势力和它们的

影响的问题像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这类东

西掌握在谁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是属于权

利的问题人民内部有各个派别有党派性一

切国家机关一切部队一切企业一切文化教

育事业掌握在哪一派手里对于保证人民的权利

问题关系极大总之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

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够把

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

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

会保险等等权利rdquo[2] 267 社会主义民主的首要问题

是人民自己管理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机关部队

和文化教育舆论等等)以便克服各种敌对势

力及其影响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意义

所作的从未有过的深刻精辟的论述把对于社

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推进到崭新的高度为实现社

会主义民主提供了根本指针ldquo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

lsquo既得利益集团rsquo的问题每一个时期总会有

这样一部分人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

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

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

立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不能只有建设没

有 破 坏 要 破 坏 就 会 引 起 一 部 分 人 的 抵

触rdquo[2] 267-268 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极

其深刻极富远见的认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ldquo既得利益集团rdquo的问题社会的改革进步将

阻力重重举步维艰ldquo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

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

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

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

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

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

命rdquo[2] 275ldquo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

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

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

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helliphellip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

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lsquo边rsquo的helliphellip建成社会

主义也有一个lsquo边rsquo要有笔账例如工业

占多大比重生产多少钢人民生活水平多么

高等等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lsquo边rsquo

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

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

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

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

64

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

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rdquo[2] 263-264 这两

段议论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论述了社会

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

件指出到了共产主义还要继续发展还要经过

许多阶段并非一成不变止步不前了在社会

主义思想史上只有列宁谈到社会主义的阶段问

题但极为简略远不如毛泽东的相关论述清

晰明确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对

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有重要启示

这是运用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的原理和不断革命

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互关系的原理观察社会进

程的范例坚持这样的观点就既能够不懈奋

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又能

够在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使社会从一个阶段向

另一个阶段转变而不会不作艰苦的努力坐等

社会阶段的转变或者混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

界限把将来才能做的事勉强放在现时来做

ldquo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

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

民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

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

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

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rdquo[2] 326 艰

苦奋斗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是共产党

人的政治优势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条件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还有一点值得提出毛泽东始终把世界各国人

民的革命事业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事业看作自己的事业

把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看作人类进步事业的

一部分这期间他会见了许多国家特别是亚

非拉美国家的众多友好人士热情支持他们的正

义斗争真诚感谢他们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支

持和帮助1959年 5月 15日他在会见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和代表时

说ldquo你们来我们国家访问是看得起我们是一种

友谊rdquo[2] 50 同一天在会见智利政界人士时他

说ldquo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是友好的helliphellip

整个拉丁美洲二十个国家见了这些国家的人我

就高兴我感到平等还有非洲人也是一样黑非

洲的人皮肤颜色同我们的不一样是漆黑的但我

见到他们仔细看他们觉得他们很美黑得出

油我们见到他们是兄弟一样rdquo[2] 51 1960年5月8日在会见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工会代表团和各界

著名人士时他说ldquo古巴的人民拉丁美洲的人

民全世界的人民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rdquo[2]390 5月17日在会见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时他

说ldquo你们的斗争支持了我们你们牵制了很大一部

分帝国主义力量你们在北大西洋的后方开了一个

战场rdquo[2] 395 11月 3日在会见南非共产党代表团

时他说ldquo中国人民支持亚非拉以及全世界一

切反帝斗争的人民这句话只讲了一半还有一

半亚非拉人民支持了我们哪一半多我看

后一半多rdquo[2]475 在同外国朋友交往中有一件事很令

人感动1960年5月10日毛泽东会见了古巴军队

总督察加尔维斯少校和夫人并共进午餐交谈

中加尔维斯提出毛主席同志是否可以写一封信

给卡斯特罗(指菲德尔middot卡斯特罗时任古巴临时

政府总理mdashmdash原书注)向他表示支持并写信向

古巴人民问候以毛主席在国际上具有的威望这

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毛泽东爽快地答应可

以就托你带回去转交[2] 392 几天后他给卡斯特

罗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古巴人民的民族民主

革命斗争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坚决的支持[2]406 7月23日他会见古巴工人联合会代表团客人们又提

出请他写一封给古巴人民的信以鼓舞古巴人民

他说上次托加尔维斯少校已带去了一封给卡斯特

罗总理的信如果还需要的话我可以再写如果

那封已经可以了那就不用写了吧古巴客人齐声

说非常需要毛主席的鼓励希望有一封给古巴人

民的信毛泽东说只要对古巴有利的事我都愿意

做好吧我再写一封信给你们带回去会见后

毛泽东又写了一封给卡斯特罗的信由我全国总工

会负责人交古巴工人联合会代表团团长带回[2] 435

ldquo只要对古巴有利的事我都愿意做rdquo这就是一位伟

65

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境界他在上述给卡斯

特罗的信中满怀信心地说ldquo只要各国革命领导核心

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依靠最广大人民

群众坚持不懈地斗争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

阻止人民前进rdquo[2]406 6月7日他在会见阿尔巴尼亚

议会代表团时豪迈地表示ldquo世界的进步是注定了

的我对世界是乐观的rdquo[2]409

注释

①1958 年 11 月 2 日至 10 日在郑州召开的有部分中央领导

人大区负责人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

②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

③1958年党中央在武昌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即11月21日

至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1月28日至12月10

日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④1958年3月9日至26日在成都召开的有中共中央领导人

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

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

参考文献

[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mdash1976)下册 [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 4 卷 [M] 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3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6

[4]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年谱(1949mdash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刘 滢】

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Advancing Socialism in Overcoming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on Reading Volume 44 ofof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rsquos Lifes Life (from(from 19491949 toto 19761976))

LIN JundeLIN Junde((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jian Committee Fuzhou Fujian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jian Committee Fuzhou Fujian 350001350001))

AbstractAbstract Volume 4 of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focuses on Maorsquos endeavors to overcome the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in advancing socialism in China which include mainly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umming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onducting in- depth investigations and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rrors andwrongs making plans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meanwhile allowing for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 paying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balance prioritiz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order of agriculture light industry and heavyindustry with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attaching foremost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peoplersquos commun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s well as on the wills and demand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asants opposing and stopping resolutely the trends of

ldquogoing communismrdquo boasting and exaggerating achievements and giving arbitrary and impracticable directionsHe asserted that socialism had its own inherent laws and only by following its laws can we develop soundly Hepointed out that as we did not know much about the law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we had to go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experience both victories and failures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m in-depths before wecould learn about and grasp these laws These measures and approach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overcoming the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at that time but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long- term and healthy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Key Words A Chronicle of Mao Zedongrsquos Lif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

66

论新时代党政干部权力观王遐见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领导干部腐败问题的产生直接原因是对权力的贪欲和对权力边界意识的模糊根本原因是权力

边界制度的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级党政机构应运用底线思维适度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方

式界定机关及干部的权力适用范围加强权力监督完善权力岗位责任制度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组织机构

和社会资源的权力配置和职能领导干部应加强对权力来源权力边界及其分类的理解掌握适度用权方法论

原则自觉践行融科学性法治性与德治性于一体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权力观权力边界党政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67mdash08

正像一切事物均有其度的范围一样权力亦

有其度的边界授权机构法规制度及监督机

构能否对一定权力准确定位和有效监管掌权者

能否对权力来源权力边界及其分类准确理解

以及权力的掌控或使用是否得当决定着权力实

施的成败得失亦即决定其是产生正能量还是负

能量由权力来源限度与边界的意识规定及

适当用权的方法构成科学的权力观体系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党政干

部要ldquo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

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

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

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和廉洁操守rdquo[1] 391在反腐败斗争法规制度建设

上ldquo要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环节合理确定

权力归属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明确

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强化权力流程控

制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杜绝各种暗箱操作把

权力运行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最大

限度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rdquo[2] 189 这为权力边界的

合理定位理性分析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基本遵

循和研究思路

一权力由来及其边界定位

权力运行规律与权力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

的遵循客观的权力运行规律是领导者正当发挥

【收稿日期】 2018-10-19

【作者简介】王遐见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苏省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重大招标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体系

整体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8VSJ005)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研

究》(项目编号16ZD004)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按社会要素贡献分配机制研究》(项目编

号16ZHB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67

权力能动作用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

及其职责范围掌握好权力的度的边界才能确

保权力应用的正确方向和正能量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条件下只有由人民选举

产生代表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人民代表

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力才是正当有

效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产生的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的权力也都是通过立

法的形式加以规定的领导者的权力通常直接或

间接地由群众选举产生或者由上级机关任命

上级机关任命的职权本质上也是在代表人民根

本利益的共产党领导下授予在体现人民共同意

志和人民共同认可的合法情况下才能正式生效

按能力资历和绩效考核的晋升或应聘在得到

所在工作单位大多数员工认可下才能有效实施

因而领导干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权力

最终来源于人民合理定位自己在历史舞台上扮

演的主要角色准确把握角色规范对人民负

责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事业负责我国宪法明

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

样ldquo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

力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

根基永远坚如磐石rdquo[1] 27

对权力合理定位至关重要辩证法大师黑格

尔曾对权力限度作出精辟的论断认为凡一切人

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

等皆有其确定的限度超越这限度就会招致

毁灭习近平高度重视权力的制度构建与安排

强调ldquo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

性长期性rdquo[1] 391-392只有通过制度对不同角色不

同职级的权力合理定位使当权者在政治生态系

统历史坐标系中明确自己的角色规范和职权限

度才有可能把握好权力的分寸份量只有构建

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

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从制度上根

本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定的权力必须规定其有限的职责范围马

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均有保持自己

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即都有质和量相统

一的度事物度的两端或涵容的边界线是判断量

变还是质变的关节点或临界线要求我们凡事都

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遵守基本的政治规矩对于

权力而言所谓适度就是指权力掌控者的认知

和行为要同权力职责范围的度相适应一切权力

均有度失度必然失误我们决不能ldquo置之度

外rdquo要防止过或不及贪得无厌急于求成欲

速则不达甚至可能导致ldquo物极必反rdquo的负效

应量的准备不足不成熟就急于促成事物质

变结果可能导致权力正效用的流产或产生畸形

的负效用

正确运用权力的关键是明确权力的临界点或

边界线正像国界是由若干个界碑所连成的边界

线一样权力的边界也是由若干个规范条例所组

成形成权力发挥的限度运用权力首先应当

把握它的边界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使用权

力权力是有限的国家只是权力的象征权力

只能在授予的范围内自由裁量当权力应用符合

历史规律和社会利益并在道德纪律和法律规

定的范围内使用时权力越大应用得越充分

发挥的正能量也越大相反当权力应用违背历

史规律和社会利益以致突破道德纪律和法律

的底线时权力就滥用得越严重产生的负能量

也越大正如列宁在强调真理相对性时所指出的

那样ldquo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

走了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rdquo[3] 211

二权力边界类别及其界限划分

ldquo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

人心rdquo[1] 385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类型不

同类型的职权具有不同的边界限度不同权力的

边界差别决定着不同的责任担当与能量效应一

个掌权者要想用好权必须在明确人民委托和赋

予的公共权力基础上弄清楚和把握好职责边界

经济边界政治边界道德边界和文化边界从

68

而尽量发挥正能量效应防止和克服负能量危害

权力的职责边界是指履行一定职务所应承

担的基本的职能与责任范围其边界线包括上限

与下限权力履职的边界上限是按照最高标准

圆满完成岗位的目标和任务其正能量便是在职

务分工内通过正当行使职权尽心尽力做好的各项

事务及其绩效职务工资是对其职责绩效的回

报是在完成基本工作量基础上所应得的劳动报

酬奖金则是履职超常发挥形成突出贡献的奖

励权力履职的边界下限是基本的岗位责任和

义务若突破此边界限度采取非正当手段未

能正常行使职权没有做好份内事务或做了不该

做的违规行为便会招致恶性的负能量效应党

纪党法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刑罚等是对权

力使用者失职行为严重后果的必要惩处

权力的经济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经济边际

限度权力经济边界的上限应是权力效用最大

化的极限是职权潜能充分发挥达到经济效益

的最高程度其正能量表现为绩效显著经济利

益最大化经济潜力最大限度发挥等最有利的经

济价值权力的经济边界下限是法律容忍的经

济犯罪量刑的底线突破此底线产生的负能量

表现为逾越一定限额或基本经济法则的贪污受贿

行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盗窃经济情报违背

商业诚信原则违反合同串通垄断哄抬物

价污染环境乱砍滥伐滥捕滥猎等经济犯罪

现象

权力的政治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政治极

限通常是由国家宪法法律地方法规和党纪党

法所规定的政治规矩权力政治边界的上限应

是对实现政治统治最有利的手段和最高法则其

正能量表现为勤政为民对党忠诚报效祖国

廉洁奉公伸张正义等崇高义举权力政治边界

的下限是国家宪法法律地方法规和党纪党法

所限制的政治犯罪量刑底线突破此底线产生的

负能量诸如违背基本政治法则的结党营私排

斥异己打击报复胡作非为违法乱纪抵制

政策分裂祖国泄漏国家机密等政治犯罪现象

权力的道德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道德极

限权力的道德边界上限是利用权力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的公德善

行其正能量表现为德隆望尊舍己为公刚正

不阿襟怀坦白恪尽职守等高尚品行具有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

神权力道德边界的下限是道德规范所容忍的

最低底线越过基本的道德底线从而违反基本

的职业操守和岗位职责违背基本的民意道义

和良心丧失起码的人格其后果势必触犯法

律其负能量体呈现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阿

谀奉承唯利是图等不良品性和不端行为

权力的文化边界是指权力运用的人文极

限权力文化边界的上限是利用权力尽可能地

激发民众智力斗志凝聚力精神动力的最高

精神境界其正能量便是使民众表现出斗志昂

扬激情满腔忘我精神奋不顾身等精神极

限权力的文化边界下限是一定民族长期形成

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突

破此限度即违反地方民族惯习的基本规矩由

此释放的负能量定是伤风败俗低级趣味庸俗

粗陋弄虚作假装腔作势等丑陋现象

三权力边界的扭曲

领导者的权力是否超出职权的度的边界是

判断权力是否正当使用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权

力能否产生正能量的基本尺度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有人曲解权力的边界以致由于滥用职权而

产生负能量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害

一是越权越位超出职务职权的边界而过度

地用权就是越权或越位如下级干部僭越职权

冒用上级领导的名义发号施令行政领导人突破

职权类型和办事程序用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程

序上级领导违背岗位职责分工越级干涉不属

于自己分管的具体事务对此2013年习近平在

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

调ldquo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

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

69

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rdquo[1] 388 领导干部就应当

严守本分不擅权越位对下对上协调好关系

恪尽职守做好该做的份内工作

二是错权错位把本属于其它单位或个人的

权力拿来加以使用则错权或错位如一些公益属

性的国有企业将生产或储藏的公共产品变成市场

化营利品完全按市场原则拍卖或定价将主营

公共产品承担公共服务的业务责任同附带次要

的营利性业务活动相混淆主次不分甚至颠倒

是非也有一些微观领域的供求关系买卖行

为贸易活动等经济关系本应主要由作为市场

主体的企业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调节的活动

却由政府大包大揽本应属于政府间接调控的权

限范畴却变成了直接干预对此习近平在十八

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ldquo加大政府职能转变

力度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又认真负责管

好该管的事从lsquo越位点rsquo退出把lsquo缺位点rsquo

补上rdquo[4] 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采取

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全面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的

举措体现为纠正权力错位的实际行动已产生

并将进一步产生深远效果

三是失职缺位表现为未履行岗位责任放

弃丧失正当权力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亦即由

主观偏见造成人为的失权或缺位近年来一些

国有企业领导为了能够顺利地嫁接改造在改制

中将公司财产大幅贬值处理把公司股份廉价

地转让给外商或私营企业主以及高管导致国有

资产严重缩水贬值流失使国资控股能力下

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玩忽职守也是一种失职

行为它跟乱权一样会导致渎职比如借口

集体领导而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以

致办事效率低下延误时机酿成难以挽回的苦

果列宁说过ldquo借口集体管理而无人负责是最

危险的祸害rdquo[5] 347

四是专权专行此即独断专行的权力膨胀行

为表现为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将单位中

的大权独揽高度集权一把手说了算一支笔

签字决定单位的审批项目报销项目人事安排

或重要决策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ldquo要按照程

序进行决策特别是涉及资金项目用人等重

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不搞个人专权rdquo[6] 99

表明对部分领导干部胆大妄为独断专行的专权

现象强烈不满并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决策程序

发挥集体领导效能的主张

五是公权私用此即假公济私以权谋私

获取不正当利益如用行政权谋取经济权搞钱

权交易权力ldquo寻租rdquo把职务权当作个人权利

胡做非为ldquo搭便车rdquo把单位法人权当作个人产

权任意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集体财产损

公肥私中饱私囊阳奉阴违随意曲解或变通

上级政策等习近平对此严厉指出领导者要明

确自己手中职权范围把握好权力限度要明确

公款公权的性质ldquo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

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

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

公严格自律rdquo[1] 394

四权力滥用的根源

权力使用是一个主观与客观自身素质与外

在环境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过程权力使

用失当既有主观及行为失误的原因也会有客

观历史根源和现实制约因素习近平指出ldquo面对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

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

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

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为形式

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lsquo四风rsquo

上rdquo[1] 36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源发

于社会存在权力误用滥用的根源是多方面

的是主客观若干原因的集中发酵

一是认识根源对权力的理解和使用存在着

认识误区亦即误用的盲区以为独揽大权才能

提高权力使用的效率权势越大越有威望权力

越ldquo民主rdquo越好权力是上级领导授予的只要

对上负责对下敷衍即可只要传达文件学习

理解上级政策精神即尽职了蒙混过关即可把

70

具体落实政策看成是ldquo自找麻烦rdquoldquo增加负担rdquo

以为ldquo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dquo等等其主要思想根

源在于权力边界模糊权力及岗位的责任淡

薄对公权公职的定位存在误解贪慕虚荣急

功近利权力意识膨胀

二是历史根源除了同历史上的官僚主义有

共同点以外就是受长期存在的权力高度集中的

管理体制局限1980年邓小平在批评当时领导机

关的弊端时客观地分析道ldquo我们的各级领导机

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

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

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

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

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

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

病根rdquo[7] 288 究其症结ldquo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

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

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

统有关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

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

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

权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

次都没有涉及到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

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rdquo[7] 289 对此

习近平也一针见血地指出ldquo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

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

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

实际rdquo[8] 75

三是经济根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影响

(1)单位影响如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政

企不分盈亏不自负许多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

任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体制不完善不少

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未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

(2)个人影响如自身经济利益驱动家庭经济

压力驱动做生意搞经济的收益高于从政的利

益反差等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要争取的

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 社会环境影响

如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反差大价值判断的利益取

向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小农经济

思想浮夸风行贿受贿请客送礼公款吃喝

等不良风气(4)经济体制影响正如邓小平指

出的ldquo经济领域中的某些lsquo官工rsquolsquo官商rsquolsquo官农rsquo

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

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

壑有时两个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地区办起

交涉来会发生完全不应有的困难helliphelliprdquo[7] 294

(5)新旧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制度漏洞如市场经

济发育不健全非法交易不公平竞争腐败的

成本较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等处罚

较轻费用报销的机会多财务预决算审核和监

督失灵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经济法规

不健全执法不严经济政策不配套调适组织

不健全宏观调控失灵暗箱操作信息不对

称垄断结盟非法经营监管不严等

四是政治根源制度失范造成政治体制转换

的真空地带或盲区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

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权超越司法权行政干

预过多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缺乏民主监督

行政监督制度约束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

致以党代政行政权干预经济过多存在权势过

大的官本位体制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

际形成独断专行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家长

制作风基层组织涣散无章可循的自由散漫行

为等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

出ldquo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

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

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

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rdquo[7] 287

五是文化根源消极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影响如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迷信活动官僚主

义专制主义个人特权思想趋炎附势陋习

重情轻法等思维定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讲

排场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率实际速

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社会关系

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因循守旧墨守

71

成规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事物的小生产习惯

势力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轻视科学和教育

的现象西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享

乐主义思想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

围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弊端

六是心理根源个别领导干部个性好强心理

预期过高欲望过大任意妄为唯我独尊急

功近利好走极端由于心理素质差从而自私

心理重政治免疫力差抵御腐蚀的意志薄弱

以致在ldquo钱权色rdquo三关面前经不住考验

五正当用权的方法论原则

掌权者只有在掌握领导科学规律前提下明

确权力基本适用范围和岗位职责才能确保权力

运行恰到好处只有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

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担当意识宗旨意

识从而具备良好素质的条件下公正无私地采

用科学方法才能实现权力使用的正当有效

(一)领导者必须树立权力边界限度与权力民

主监督意识

必须作风端正坚守信念党政干部要端正

工作作风ldquo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

牢 记 党 的 性 质 和 宗 旨 牢 记 党 对 干 部 的 要

求rdquo[1] 394只有坚守信念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

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坚持德才兼备的好

干部标准选拔领导干部必须体现时代发展要

求习近平提出ldquo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

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rdquo力求

ldquo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

人民群众信得过rdquo[1] 412应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将组

织培养与自身练内功相结合ldquo成长为一个好干

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rdquo[1] 416 要树立

权力边界意识赏罚分明对奖惩制度要弄清是

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奖励个人还是奖励集体

奖金来源是上级下达还是部门创收贯彻上级政

策还是另行制定对策的权限边界范畴否则会

走向两个极端或者保守落后助长懒惰或者

好大喜功欲速则不达其结果均可能导致违法

乱纪扰乱人心适得其反应当常修ldquo为政之

德rdquo孔子说过ldquo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拱之rdquo从政应当讲究政德以德润

身习近平指出ldquo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

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

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

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rdquo[1] 394并且要发挥

表率作用ldquo领导干部要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

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

管rdquo[1] 168心底无私天地宽政德端正的干部才

会经常有效地释放正能量要敢于接受群众监

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

督既要像洛克和孟德斯鸠倡导的那样用法律

约束限制行政权力以行政权力制约行政权

力又要像列宁倡导的那样发挥ldquo人民的权

利rdquo对国家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正如习近

平要求的那样ldquo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

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

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

督rdquo[1] 388在监督机制上ldquo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

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

保证权力正确行使rdquo[1] 395只有政务公开保障人

民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并让人民群众公开选举

一切公职人员和拥有罢免权让群众骨干和知识

分子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才能真正实现权

力制约和民主监督只有ldquo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

机制rdquo[9] 56才能有效避免滥用职权现象

(二)权力掌控应坚持宏观适度调控与微观适

当放开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ldquo要强化权力制约科学配置权

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rdquo[1] 395在十

九大报告中他代表党中央具体提出权力配置

策略要求ldquo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

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

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

家机构组织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

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

72

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

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

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

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

离rdquo[9] 59这为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提

出了重要方略我们应当认识到权力掌控在属

于全局和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层面事务上要坚持

一般原则基本原理上级政策及路线方针的主

导作用发挥整体协调优化组合适度调整

必要控制的功能而在属于具体个人的班组

的局部的战术性层面事务上应当适当地放开

政策灵活机动地处理个别特殊问题允许各个

体利用开放性的平台自由自主地发挥自身特长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呈现多样性发展形成各个

体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实现模式在保持

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

系统有序运行的规章制度和日常纪律范围内维

护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在动态平衡中

实现全面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使权力运用在有

收有放有利有节中发挥最佳效能

(三)权力职责应当坚持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权力适当集中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企业改

制资产重组乃至社会动乱战争危险等非常

态情况下为确定和实施重大决策进行重大改

革和重大变动需要发挥权力集中的效率但在

和平的社会常态下权力过于集中则易于形成

权欲膨胀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等现象分权恰

当实行分工负责制在各个环节上能够专人负

责堵塞漏洞在一个较大规模的单位中领导

班子要分工负责同时一些可以由具体部门负责

的事务可以下放权力强化子系统目标责任制和

自组织能力调动基层单位和员工民主自治的积

极性提高其运作效率诚如邓小平指出的

ldquo各级都要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rdquoldquo上下都

要讲究工作效率rdquo[7] 246-247当然也要注意权力

不能过于分散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形成整体合

力应当在合理分权放权过程中仍然要保持正

常有序的集中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

样ldquo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报告工

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

围内的工作rdquo[1] 396

(四)权力享用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ldquo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rdquo[1] 164一定的权力

规定了应当享有的由实际效用带来的一定利益

在职责允许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所获得的经济

政治精神等方面利益是正当的同时在社会

政治舞台上法律和道德也对一定的社会角色作

了相应的规范客观要求权力拥有者承担相应的

义务责任在权责明晰的情况下权力拥有者既

要依法办事依职务章程规定的岗位责任制做好

业务同时由于权力的位能势能高层社会关系

资本和条件的优越上层渠道通畅及惯性力作用

等优势往往可以发挥超常的功效能够解决一

般群众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权力拥有者在不违

背政治原则不增加权力使用公共成本的情况

下除了恪尽职守干好基本的份内之事外还

应当力所能及地为民分忧解难使权力的正能量

最大化应按习近平要求的那样ldquo各级领导干部

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

督当好人民公仆rdquoldquo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

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

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

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dquo[9] 23

(五)权力实施应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它要

求在选拔干部或选举人大代表时发扬民主权利加

以选举同时将群众选举的结果及提出的意见加

以集中处理形成由多数人公意公权所决定的结

果我们应当ldquo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

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相 结 合 既 充 分 发 扬 民 主 又 善 于 集 中 统

一rdquo[9] 61-62相反如果只强调民主凡事均由多数

73

人的意见决定则是一种泛民主主义最终趋向

于保守落后平均主义只强调集中凡事由个

别领导人决定也会独断专行主观武断违背

民意以致难以服众只有在民主与集中有机结

合的基础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统一才

能使选举或表决方式的最终结果获得上下一致的

认同并合乎规律地产生正效应

总之唯物辩证法关于适度原则以及习近平

倡导的权力观思想是探索领导权规律的哲学依

据党政机构依据权力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规

律完善权力职责范围的制度体系优化领导权

力的空间结构划定人权和产权保护的红线构

建科学合理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公民

权产权格局以及具体权力清单是确保权力行

为主体正当用权的先决条件领导干部明确权力

根本来源于人民增强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

感把握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正确用

权的思想前提和政治保证当权者只有牢固树立

权力边界意识遵纪守法地掌握权力上限与下限

的边界和阈限才能有节有序地适当用权避免

滥用职权只有坚持法治与德治并行底线思维

与辩证思维共用自律与他律融通标与本兼

治才能实现决策谋略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

性最大限度地释放权力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

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

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

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

方正出版社2016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

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9]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 春】

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On the Approach to Power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New EraWANG XiajianWANG Xiajian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210023))AbstractAbstract The cause for official corruption lies directly in the greed for power and vague awareness of limits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which is fundamentally attributable to the imperfect power boundary institutions A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Party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shouldthink about worst-case scenarios adopt a moderate and dialectical approach to thinking define clearly the scopesof power for the institutions and the officials strengthen oversight over the exercise of power improve the system of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and the duties of each post and the system of the list ofpower and designate properly the powers and functions for state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resources Leading officialsshould appreciate better the source limi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power master the principles of moderate useof power and consciously practice institutional norms and mechanisms for the exercise of power that integratesound governanc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approach to power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Xi Jinping

74

党组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

mdashmdash兼论对《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改的建议

施新州

(国家法官学院 行政审判与综合理论教研部北京 西城 100070)

【摘 要】党组是国家各机关中的领导核心因其所在国家机关在组织属性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上的不

同而在角色与功能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或差异性《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主要在共性方面进行了规定

党组需结合实际情况增加自身适应性在《条例》修订时注意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客观要求一是明确不同国

家机关中党组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明确对人才政治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并重原则二是明确授权党组制定党内

法规权限及其效力位阶为其进行自我管理的下位法规制定提供依据三是明确党组职责及党组会议的议事内

容与范围议事程序规则与方法

【关键词】党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依规治党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75mdash11

政党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中国共产党

作为具有长期领导和执政地位的政治组织还是

实现国家各机关之间协调统一的枢纽作为党的

派出机构党组则是实现这一枢纽功能的重要组

织设置也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的重要关节点体现了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

特功能及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为

了进一步完善党组制度提高党组工作的制度

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015年 5月 29日党的第十

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

组工作条例 (试行)》(以下简称 《党组条

例》)是关于党组工作的一部基础主干性质的中

央党内法规①2018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

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 (2018mdash2022年)》(以下简称《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其中涉及修订 《党组条

例》本文通过对党组功能的梳理结合《党组条

例》文本内容期望对其功能定位及功能实现方

式(议事规则等)方面的修订提出建议鉴于论

题所限及论述方便行文中的党组主要是指中央

国家机关中的党组

一角色与功能

党组作为重要关节点的一般分析

作为党的派出机构党组就是在国家各机关

【收稿日期】 2018-11-08

【作者简介】施新州国家法官学院行政审判与综合理论教研部教授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党内法

规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75

中党的小组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于小组成员

皆为该国家机关中的领导成员而且是其核心领

导成员客观上使党组成为国家各机关中的领导

核心因此它在组织机构目标任务运行方

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与党委和其他党组织有着很

大不同其关键性作用体现在其对人大政府

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诸国家机关重大事项具有

决定权党组在基本功能上的共性与在具体功能

上的个性[1]统一于党组在国家各机关中领导和执

政的具体实践因此党组是实现依法治国与依

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关节点所谓关节点从一般

意义上说就是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依规治

党是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托从党的领导和执政角

度来说ldquo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

障rdquo党组ldquo是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

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rdquo[2]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ldquo凡是有党员领导

成员3人以上的经批准可以设立党组rdquo[3]《党组

条例》第5条第2款也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设立党组的范围即包括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

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应当

设立党组同时还规定了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机

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可以设立机关党组代

表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这是党组在角色与功能上的共性体现然

而党组的差异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是基于其

所在单位作为国家机关不同构成部分在组织属

性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上的不同因此各党组

在工作属性工作内容和领导方式上亦有很大差

异性即在其角色与功能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

我们不妨以中央国家机关中的党组为例进行分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党组是党的中央委

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设立的领

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角色和功能一方

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一般政治性质所决

定另一方面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最高权力机

关工作属性决定的就全国人大常委会而言根

据宪法第 57条规定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mdashmdash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宪法第 67条规定

了其 22项职权其中包括ldquo撤销省自治区直

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

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rdquo的权力同时具

有ldquo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

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rdquo

等权力党组作为党中央派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

机构并起到领导核心作用目的是在保证党的

政治领导和人大工作政治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保

障全国人大工作正常有效运转实现其既定工作

目标这就需要党组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同时遵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关于国家立法

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派生权力的

监督权等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这自

然就构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之个性方面

国务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国务院设立

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角色和功能

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一般政治性质

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国务院的行政管理属性决

定的国务院就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在国家政权组织中执行国

家法律从事国家政务机关内部事务和社会公

共事务管理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宪法第 89条规

定了其 18项职权其中包括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

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服从国

务院的领导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党组是党中

央派驻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党组织同样起着领

导核心的作用国务院党组同样需要遵循其政府

管理与行政运行之基本规律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最高

人民法院设立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其角色和功能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的

政治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法工作属性决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

76

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

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

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

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的运行

同样需要遵循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工作规律和特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在最

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的领导机构并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其角色和功能一方面由其作为党中央派出机

构的政治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检察

院的检察工作属性决定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

督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

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检察

院是最高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

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

责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则要遵循法律监督机关的基

本规律和特点开展工作

可见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

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而言它们各自属于不

同性质的国家机关履行着不同的国家职能②因

此在其中建立的党组自然会在工作内容和工作

方式上存在差异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会

导致党组在结构功能上的差异性mdashmdash所在单位上

各自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家

机关中与其下属机关之间的关系状况也会引起党

组的这种差异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立法

机关地方人大常委会之间并无直接的领导与被

领导关系而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下级机

关之间明确存在着直接领导的上下级关系但

是最高人民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则是审级的指

导监督关系并不存在行政层级上的领导关系

那么其各自党组所面临的工作属性工作内容

和范围以及上下级党组之间的工作关系等必然也

存在着个性化差异当然在同一系统单处于不

同层级的党组之间是不发生直接领导与被领导关

系的这一原则早已确定 ③ 事实上《中国共产

党章程》(以下简称ldquo党章rdquo)第15条规定了上级

领导机关一般不干预下级组织的原则 ④之所以实

行不干预的限定是充分考虑到下级党组织所面

临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并使其保持相对的适应

性上下级党组之间更是如此但其职责的范

围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还是会因这种层级关系

的差异性产生各自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上的差异性

二共性与个性

党组功能差异性的规范分析

党组功能是指党组的职责或党组的职能和责

任由其具体角色(即其地位)所决定《党组条

例》在第 3章共 9条对党组的功能进行了明确规

定[3]基本上包括五项内容(1)关于政治领导

职责(2) 关于本单位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

(3)关于干部队伍建设(4)关于对本单位统战

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领导

(5)关于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的职责这些职责

描述了国家各机关党组在功能上共性方面的规定

性我们可以称之为ldquo一般功能rdquo即指作为党的

中央委员会指派的组织机构所承载的基本功能

根据前述规定具体包括政治领导功能重大事

项的决策功能干部管理功能领导群团工作功

能党的建设等自我管理功能等五个方面

党组的政治领导功能是指党组代表党的中

央委员会在所在国家机关中的领导和执政功能

《党组条例》第 3条规定了党组工作的原则其中

第4个原则就是ldquo坚持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本

单位领导班子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相统一把党

的主张通过法定民主程序转化为本单位领导班

子的决定rdquo[3]具体表现为(1)党组将党的指导

思想与所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实际有机结合明确

其工作目标和方向能够完成党在本领域所提出

的目标和任务(2)在政治领导过程中形成能够

集中反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符合所在

国家机关工作规律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和工作

77

方法(3)在所在国家机关工作实践中不断检验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总结经验并充实完

善这一功能集中体现了党组功能的共性特征

党组的重大事项决策功能是指党组作为决

策主体对所在国家机关重大事项作出最后决定的

权力和职责目的是保障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

贯彻落实和所在国家机关具体功能的实现正确

的决策能够引导所在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

开展促进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各自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比较而言党组的此项

功能在不同国家机关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具体

表现在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等各层面

党组的管理干部功能是指党组作为管理主

体对所在国家机关重要干部进行管理的权力和职

责目的是保障党管干部原则的实现和促进所在

国家机关干部队伍的优化干部是任何组织实现

其功能的重要组织者领导者党的干部是党的

事业的骨干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干部队

伍在素质能力上的提升和队伍构成梯队建设等

各方面的最优化因为国家各机关对干部的专业

性上有不同的要求党组的干部管理功能也呈现

出相应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通用型干部和专业

型干部的配备使用和培养等诸方面

党组领导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的功能是指

党组作为领导者对所在国家机关的统战工作和工

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管理权力和职

责这一功能是为了保障所在国家机关目标和任

务的实现也旨在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加强党群

关系但客观而言国家机关本身的行政层级设

置及其管理上层级性设置及其运行原则要求在相

当程度上遮蔽了其初衷

党组关于党的建设等在内的自我管理功能

是指党组作为责任主体对所在国家机关党组织的

建设及其具体管理的权力和职责《党组条例》第

3条规定的党组工作原则之第二条就是ldquo坚持全面

从严治党依据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开展工作

落实党组管党治党责任rdquo[3]国家各机关党组自然

都会按照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⑤来加

强此项功能这也是党组功能共性方面的内容

但在具体管理方式上有相应的差异性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党组条例》关于党

组的职责规定是党组较为共性方面的功能党组

的功能根本上在于体现党在国家机关中的领导和

执政地位正如党章总纲中所指出的ldquo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

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rdquo[4]这是由当

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但是共

性中又包含着个性差异国家各机关中的党组功

能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而具有差异性第一因

国家各机关政治地位不同其政治功能也有所不

同例如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全

国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

间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职责其他国家各机关

是其派生机关行使不同权力并向其负责因此

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这种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决定

了其功能上的差异性第二是国家各机关权力

属性不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

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行使着不同的国家权

力在权力的保障行使等方面存在不同要求

因而各自党组会相应发挥不同的功能以满足这种

要求第三是国家各机关的工作目标工作属

性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及工作方法不同第

四是国家各机关的权力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或相

互制约关系这种差异性促使党组在行使自身权

力实现其功能时需要相应遵循不同的规则或方

式这也是国家政治在法治化转型过程中所要求

的亦如党章总纲中所指出的ldquo党必须保证国家

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

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

致地工作rdquo[4]这就对党组提出了基本的政治要

求要满足这种要求就必须通过各党组具体功

能的个性化差异来实现并保障

党组功能上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其

功能的扩展这种差异性也会相应增强党的十九

大修订通过的党章在第 48条规定了党组的七项任

78

务⑥与之前的规定相比增加了两项内容一是

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

责任二是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

党员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同时对于机关和直

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由过去的ldquo指导rdquo改为ldquo领

导rdquo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所在国家机关中党组的领

导责任和管理权限这在突出党组共性功能的同

时因国家机关工作属性的不同而突显了其个性差

异尤其是在不同领域上下级国家机关党组之间的

关系上根据《党组条例》第 15条第 1款规定

ldquo实行垂直管理或者实行双重领导并以上级单位领

导为主的单位党组可以讨论决定本系统工作规划

部署机构设置干部队伍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

重要事项rdquo[3]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之

间不存在行政层级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其上下

级党组在具体功能上与其他国家机关党组就存在很

大不同而国务院及其相应部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在本系统中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其党组就具有决定

本系统工作规划部署机构设置干部队伍管理

党风廉政建设等重要事项的职责法院系统在层级

上仅有审级上的指导监督关系而不存在领导关

系上下级党组之间的关系就与前者大为不同

了⑦上述各种差异性对党组功能的实现方式也提

出了相应要求

三功能转型

党组的发展历程及其法治化要求

党组功能的实现决定着国家政治的整体效

能其功能实现方式的科学性则反映着国家政治

运行的规范化程度当代中国政治实现法治化转

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以党内法治化带动国家法

治化[5] 而党组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

为它是中国共产党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各环节中一

个独特的组织存在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形成了

以党组为中轴的ldquo双重嵌套rdquo的政治整合结

构[6] 因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首先要求实现党组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优化

即其在自身组织结构设置的科学化与在履行职责

行为上的法治化当前的这一要求当然是相对

于过去而言的为充分说明这种法治化和科学化

要求的现实性还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党组及其功

能实现方式的历史演进

党组的前身是党团最早出现在党的四大通

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中明确规定

ldquo吾党在国民党及其他有政治性质的重要团体中

应组织党团从中支配该党和该团体的活动此

种团体应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志合组之按其性

质隶属于各级执行委员会rdquo[7]党的五大通过的

《对于组织问题议决案》要求ldquo在党面前将来

又有一个问题即集中各方面的指导在工会

在农会在国民党及其他团体为着这个必须

明显组织党团严密服从党的指导rdquo同时党的

第五届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

次修正章程决案》在第十章专门规定了党团的两

项功能一是扩大党的影响二是推行党的政

策另外《关于组织问题草案之决议》也明确要

求ldquo地方支部应在工农群众组织中组织党团以

联结这些组织rdquo同时指出ldquo支部是群众中的核

心党团是受支部指导在群众中发生核心作用的

组织rdquo党的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

规定了党团组织问题党团的目的是ldquo争取该组

织内的大多数分子在自己影响之下rdquo同时要求

ldquo一切党团工作必须在各该非党的劳动群众组织章

程与决议范围之内进行rdquo⑧这就提出了党团与非

党的劳动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处理原则即党

团的工作不能超然于所在的群众组织之上党的

六大通过的党章专门规定了党团进一步明确了

其具体任务即ldquo加强党的影响实行党的政

策并监督党员在非党组织中之工作rdquo这就扩展

了党团的功能即加强对非党组织中党员的管

理当然党团的任务决定了党团的工作原则

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除了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党团的结构与

功能及其具体运行方式还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客

79

观影响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党在恶

劣环境中形成了一元化领导方式其基本点是

ldquo党的中央局及地方党委为各该地区的最高领导机

关统一各地方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中央局及

各级党委的决定指示同级政府的党团(后为

党组)军队的军政委员会以及民众团体的党团及

党员均须无条件地执行rdquo[7]这就决定了其职责

的履行完全是行政命令式的到了党的七大党

在局部执政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党团的运

行方式也要相应变化在名称上党团改为党

组七大通过的党章在第九章专门规定了《党外

组织中的党组》对党组设立的条件和范围进行了

规定对党组的任务则表述为ldquo在各该组织的领

导机关中指导党员为加强党的影响实现党的政

策而工作rdquo⑨ 事实上又恢复到党的五大时的规

定更加强调党组的领导功能而非其管理功能

了同时对于如何处理党组与相关党的支部的

关系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作了

进一步说明明确了党组任务的特殊性并指出

在ldquo必要时并得指导该机关中的党的支部动

员该机关中一切党员来协助自己的工作rdquo⑩可

见当时党组的工作方式是按照党内传统和惯例

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实现全面执政为了尽快

建立国家政治体系并克服各种困难中央在 1949年 11月作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

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

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要求ldquo国家各机关

的领导人员中包括许多非党民主人士按照党组

系统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通过党组在政府部

门实现党的政策和决定并加强党员干部和非党

干部的团结rdquo[8] 174首次在全国政权机关中设置党

组客观上促进了新生政权的成长和发展随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ldquo五四宪法rdquo的

颁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掀开了新的篇

章同时新生政权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官僚主

义等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克服这需要党组的任

务及其工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八大党章在第九章

专门规定了《党外组织中的党组》其中第59条规

定了党组的五项任务104877810486491048659把ldquo巩固党和国家的法

律rdquo作为党组的任务表明党组在履行职责时开

始在治国理念上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历史挫折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在第

九章专门规定了党组的设立地位构成和任

务 104877810486491048660其中第46条规定了党组的任务ldquo主要是负

责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

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党组织的工

作rdquo[4]关于党组的设立规定ldquo在中央和地方国

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或其他

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rdquo到党的十三大

修改党章时修改为ldquo可以成立党组rdquo即将这一强

制性规定改为建议性规定原因在于党的十三大

报告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其中核心思想

是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并提出ldquo党应当保

证政权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应当充分尊重而不是

包办群众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rdquo为此明

确ldquo政府各部门现有的党组各自向批准它成立的

党委负责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统一和效能要逐

步撤销rdquo[9]其本义是希望通过抛开党组织传统运

行习惯和方式来实现国家各机关自身工作的规范

化和科学化但是这显然是削弱了党的领导原

则不仅不符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要

求也客观制约了国家机关功能的实现于是在

1989年之后党组又陆续得到恢复在此基础

上党组又经历了一个不断加强和完善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其功能的不断增强和领导核心作用的

强化1992 年党的十四大修改的党章恢复了十二

大党章对党组的规定对党组的任务增加了两项

内容一是ldquo负责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

群众rdquo二是ldquo指导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rdquo并

明确ldquo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工作

部门可以建立党委rdquo[4]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强

调了ldquo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rdquo同时强调了党组

管理干部的职能104877810486491048661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修改的党

章沿用了十六大党章的表述

8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

略部署和具体实施规划极大促进了党组在结构

与功能上的优化(即其科学化与法治化)因为

ldquo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

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

义法治全会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lsquo三统一rsquolsquo四善于rsquo并做

出了系统部署rdquo[10] 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重要关

节点的党组在目标任务结构功能运行原则和

行为方式上都需要进一步法治化于是《党组条

例》应运而生第一次用基础主干性中央党内法

规的形式对党组的设立职责组织原则议事

决策和责任追究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初步满足了

党组及其运行法治化与科学化的规范性要求党

的十九大修改的党章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的功能

在新时代对党组提出了新要求也体现了对《党

组条例》进行修改的紧迫性

四功能定位及其依据

对《党组条例》修订的建议

优化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目的是实现党的

目标和任务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当

然面对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具体条件党组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因此《党

组条例》在修订时应注意到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

两方面的客观要求据前述分析党组的功能是

由其作为党组织体系(党中央)派出组织和所在

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一双重角色所决定的党

组功能定位就需要建立在党组织运行原则和所在

国家机关运行原则基础之上因而党组作为党

中央的派出机关在外代表党中央不折不扣地贯

彻执行党中央业已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

作为所在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首先要确保所在

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既定目标的实

现并遵循所在国家机关工作属性所决定的工作

原则和基本规律基于此修订《党组条例》时

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不同国家机关党组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党组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

则党组的组织执行力和运行状况直接体现着党

在各领域的领导形象和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

的领导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

力就要加强党组建设并提升其工作效能为

此党组就要结合所在领域实际运行情况和基本

特点及其要求有效开展工作既要将党的大政方

针路线政策贯彻到位又要保障本单位本部门工

作目标的实现如前所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

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分别履

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包括立法权任免权决

定权等)行政权和司法权等不同权力遵循着立

法行政和司法等不同工作规律因而其工作运

行机制亦不同 104877810486491048662 相应地党组要发挥领导核心

功能就需要结合其所在领域或部门的工作实际

及其规律要求开展工作明确自身职责范围总

结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工作内容和方法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在领

导人大工作政府工作和司法工作以及群团工作

和社会工作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人大

工作规律政府工作规律和司法工作规律等有了

深刻认识应该在总结这些规律认识和工作经验

的基础上对不同党组的工作规定出各自具体的

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

因此党组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是由其工

作内容决定的它们所要决定的若干重大问题分

属于不同工作类型并具有不同工作性质其解决

方式也就存在不同的原则要求这些原则要求要

体现在党组会议与所在单位工作会议的关系处理

上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处理好党组会

议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之间的关系委

员长会议由常务委员会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

书长组成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104877810486491048663而

党组的领导和执政功能直接体现在对这些重要日

常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上国务院党组最

高人民法院党组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都要通过

81

处理好党组会议和机关业务工作会议的关系来展

现其领导地位能力和水平就二者的关系而

言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原则做好本职工作是

基本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为了做到这一点党

组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应在对第 10条第(二)

项所规定的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

安排等进行专业化区分进而明确规定专业化而

且针对性的决定方式哪些需要按照党内民主集

中制原则哪些需要多数原则哪些需要党组进

行决策哪些需要扩大范围进行决策这就需要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处理好党组会议与相关

工作会议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建议在《党组条

例》第 3条增加一项内容即ldquo坚持实事求是

尊重本单位工作所遵循的基本规律rdquo

(二)明确授权党组制定党内法规权限及其效

力位阶

上述党组所制定的规则规定办法细则

当然属于党内法规范畴但是它们在效力等级

上究竟是属于哪个层级的党内法规呢在具体类

型上又属于哪一类型的党内法规呢例如在现

实政治生活中2016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曾颁

布 《中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规则 (试

行)》对最高检党组的工作职责原则制度

程序监督责任和党组自身建设作出了明确规

定这是ldquo最高检全面系统规范党组工作的首个文

件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4全国人大设立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党组和全国人大机关党组其机关党组也于

2017年6月28日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全国人大机关党建工

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实施办法》

等根据其基本属性它们当然属于党内法规范

畴但若问它们是否属于中央党内法规这就首先

需要明确中央党内法规的内涵与外延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以下

简称《制定条例》)第 2条对党内法规的概念界

定104877810486491048665党内法规可以分为三个效力层级即中央

党内法规中纪委和各部门党内法规以及地方党

内法规构成了ldquo1+4rdquo 纵向上的效力位阶[11]

可见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党的中央组织以

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

区直辖市党委而中央党内法规制定主体就是

党的中央组织因此要搞清楚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等各党组所制定的党内法规是否属于中央党

内法规就要搞清楚党组本身是否可以称为党的

中央组织根据党章第3章的规定党的中央组织

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中

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党的中央军

事委员会而第2章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其中第

13条第3款规定ldquo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可

以派出代表机关rdquo上述各党组属于党的中央委员

会的派出代表机关形式之一它们在具体结构与

功能上显然不能与党的中央委员会相提并论并

不具有中央党内法规制定主体资格因此上述

任何一部党内法规也自然不属于中央党内法规

但是上述各党组工作所辐射的领域则是全

方位的其党内法规的实际约束力在范围上又是

全覆盖的鉴于党组制度直接关乎党的领导执政

方式及其能力水平这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以

保障党组的领导核心功能及其实现因此应明

确授权党组制定自我管理和所属领域党内法规的

权限建议《党组条例》第 10条增加一项内容

即ldquo可根据单位工作属性规律和特点制定符合

党组织建设需要的党内法规rdquo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为党组制定自身范围内的党内法规提供直接依

据当然此类党内法规既不属于中央党内法

规也不属于中纪委和中央各部门诸如中央组织

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央对

外联络部中央政法委等中央部委机构所制定的

党内法规更不是地方党内法规我们可以称之

为ldquo派出机构党内法规rdquo其效力仅限于其派出机

构及其所在单位系统之内这一点可以在《制定

条例》修订时呼应一下

(三)明确党组职责及党组会议的议事内容与

范围议事程序规则与方法

82

党组的职责包括总的政治领导责任和其他具

体职责两部分因为党组是中央设立的领导机构

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首要职责当然是履行好

政治领导责任即ldquo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

落实的重要作用rdquo[3]同时《党组条例》第 10条

至第 16条所规定的具体职责诸如领导并加强人

才队伍建设领导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领导从

严治党的职责等等都是其共性方面的要求

而忽略了其个性化差异我们以党管干部原则和

人事任免决定权的关系为例《党组条例》第11条强调党管干部原则第24条第2款规定ldquo党组讨

论决定人事任免事项应当严格按照《党政领导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执行rdquo[3]尽管现有规定

隐含着关于ldquo人才rdquo的专业化要求但在部分领

域的具体实践中对其专业性的要求往往会因各种

原因被忽略掉了这与专业化分工的现实工作需

要是相背离的如何在坚持干部管理的政治原则

时还能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要

求这一点需要在《党组条例》中进行明确国

家各机关相应的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和司法工作

都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对其工作者也就有了专

业性限制鉴于此建议在《党组条例》第 11条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定中明确对人才的政

治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并重原则将党管干部原

则和专业化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党组条例》在第5条第6条第7条规定了

党组的设立和对党组书记的要求第 17条则对党

组书记职责进行了规定从上述规定的具体内容

来看对党组书记这一ldquo关键中的关键rdquo角色仅

规定了一般性要求而缺乏基于相应工作和职务

专业属性上的限定性要求诸如在工作经历知

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定为有利于所在单位开展工

作及其工作目标的实现建议在第7条增加如下内

容即ldquo党组书记应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阅历和

教育背景rdquo

党组是所在单位的决策中枢讨论并决定所

在单位重大问题党组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就

显得十分重要尽管《党组条例》对此也进行了

规定例如第23条至第27条规定了议事决策的基

本程序和原则然而这些规定也仅是总体性要

求忽略了党组在立法工作行政工作执法工

作和司法工作中决策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在相

应条规中增加如下表述ldquo根据具体工作的基本属

性规律和特点要求进行科学决策rdquo以保障其单

位工作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建议在第

10条增加一款ldquo对于不同类型的重大问题应采

取不同的讨论和决定方式rdquo这样就可以兼顾到党

组决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以适应其功能实

现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要求

综上所述党组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优化需

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党组条

例》 的制定本身就是这一优化过程的阶段性成

果不仅促进了党组在领导和执政方式上科学化

和法治化还增强了其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和水

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ldquo依法治国与依

规治党有机统一rdquo并要求ldquo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

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rdquo[12]我

们知道《党组条例》既属于党的建设(主要是党

的组织建设)方面的中央党内法规又属于党的

领导法规制度因此对 《党组条例》 进行修

改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政治在实现法治化转型的

过程性要求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础性支

撑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党组建设进而推进党内民

主和党内法治的要求为实现依规治党提供制度

性保障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统一于当代中国政

治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法治化进程之中

注 释

①《党组条例》规定了党组设立的条件范围原则和职责等

内容是党组设立和运行的总依据总遵循其中第2条界

定了党组的概念即ldquo党组是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

导机关中设立的领导机构在本单位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载《人民日

报》2015年6月17日第2版

②另外还有在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组其角色

和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也充分体现着党的领导功能

本文仅讨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党组

83

③例如邓小平曾在《党和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指出ldquo上

下级党团不发生关系rdquo参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

④具体表述是ldquo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

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在通常情况下要征求下级组织的

意见要保证下级组织能够正常行使他们的职权凡属

应由下级组织处理的问题如无特殊情况上级领导机关

不要干预rdquo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载《人

民日报》2017年10月29日第1版

⑤ldquo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

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rdquo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

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第1版

⑥第 48 条规定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

从严治党责任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

管理工作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党员

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团结党外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

家交给的任务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中

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

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

29日第1版

⑦但是关于人财物省级统管司法改革就要求上下级法院

的省内垂直管理高级法院的党组就有了相应类似的职

责同时当前司法改革正在攻坚阶段上下级法院的关

系还应根据改革需要在不同工作领域进行细致划分

⑧ldquo党团乃是隶属于各该级党部的一种组织受各该级党部

的指导机关指挥他没有自己组织的系统和指挥系统上

级机关中党团决不能直接指挥同一团体中下级机关的党

团(如铁总的党团决不能直接指挥各铁路工会的党团全

总的党团不能指挥各省总各全国产总的党团等)但决不

因此而妨碍工农会的独立的组织和指挥系统就是说工

农会上级机关可以受该党团的影响而指挥下级工农会

然并不能由上级党团直接出面指挥下级党团同时下级

党部对于其所管辖的党团指导必须根据于上级党部对

各项工作的方针使其能与上级党团的行动相合rdquo参见

《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党的六大通过)

⑨七大党章第60条规定ldquo在政府工会农会合作社及其他

群众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凡有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三人以

上者即成立党组党组的任务是在各该组织的领导机关

中指导党员为加强党的影响实现党的政策而工作rdquo

⑩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一九四五年五月在中国共

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明确指出ldquo各级政府

机关及其他机关中党的支部应直接由同级党的委员会来

领导这种机关支部不应该代替党组的工作党章规定

这种机关中的党组由在该机关中负责的党员来组织有其

特殊的为党的机关支部所不能代替的任务党组在实现自

己的任务有必要时并得指导该机关中的党的支部动员该

机关中一切党员来协助自己的工作rdquo

104877810486491048659《中国共产党章程》(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国共产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第59条规定ldquo在这些组织中负

责实现党的政策和决议加强同非党干部的团结密切同群

众的联系巩固党和国家的法律同官僚主义作斗争rdquo

104877810486491048660党的九大和十大在党章中取消了党组的规定直到党的

十一大通过的党章才重新恢复了关于党组的规定第14

条第2款规定ldquo在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中应设立党组

中央一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党组成员由党中央指

定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党组成员由相当的

党委指定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八日通过)

104877810486491048661第四十六条规定ldquo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

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

立党组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

工作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rdquo见《中国共产党章

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2

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04877810486491048662另外在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组其角色和功

能也有不同的要求

104877810486491048663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处理的常务委员会重要日常工作包括

四项(一)决定常务委员会每次会议的会期拟定会议议

程草案(二)对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和质询案决定

交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

议审议(三)指导和协调各专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四)

处理常务委员会其他重要日常工作参见《中华人民共

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载中国人大网http

wwwnpcgovcnwxzlwxzl2000- 1206content_4425

htm2018年8月29日最后浏览

104877810486491048664《中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规则(试行)》专章明确了

更合党组工作要求和内容的7项工作制度细化了议事决

84

策决策执行决策复议事项督办文稿审签5个方面的

工作程序规范了更具最高检特色的及时备案监督党组

集体监督领导亲自监督建立台账监督群众评议监督

等 5 个方面的工作监督参见《最高检颁布党组工作规

则 党组职责范围内事项个人无权决定》载《法制日报》

2016年5月19日第1版

104877810486491048665《制定条例》第2条规定ldquo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

规章制度的总称rdquo见《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

(中共中央2012年5月26日印发)载《中国共产党党内法

规选编(2007-2012)》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陈尤文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运作模式与机制建设

[J]社会科学2005(11)

[2]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

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5-29

[3]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

06-17

[4]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

[5]施新州当代中国政治体法治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基本

特征[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6)

[6]吴晓林郭慧玲党组政治研究ldquo双重嵌套rdquo的政治整合

结构[J]探索2016(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1921mdash1949)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2 卷

(1949mdash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

[11]宋功德坚持依规治党[J]中国法学2018(2)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责任编辑 赵 春】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Party Leadership Group The Key to Combining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mdashmdashmdashmdash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mendment to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mendment to RegulationsRegulations

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HI XinzhouSHI Xinzhou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nd Theory National Judges College(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nd Theory National Judges CollegeXicheng BeijngXicheng Beijng 100070100070))

AbstractAbstract Party leadership groups are the leadership cores in state institutions They differ in roles andfunction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features purposes and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As the Regulations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inly makes provisions in terms ofcommona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amendments to it First clarify the work principles that different Partyleadership groups should follow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mphasis on both political and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personnel should be added to Article 11 on provisions of strengthening personneldevelopment so as to combine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supervising officials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fessionalismSecond empower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to formulate internal rules and clarify its effectiveness level so as toprovide the basis for it in formulating lower rules of self-supervi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be explicitly authorized to establish the ldquointraparty regulations for the resident agencyrdquo in provisions on thebasis for formulating lower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self-supervision Third define clearl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and specify the contents scopes procedures and methods of the meetings

Key WordsKey Words Party Leadership group Regulations on the Work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Group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rule-based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85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席军良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关键是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

色党建品牌创建思路不仅能解决传统党建模式ldquo四化rdquo问题而且为国有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打造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关键是要处理好ldquo做实rdquo与ldquo做活rdquo的辩证关系具体体现在做好ldquo加法rdquo构建有

效对接机制做好ldquo减法rdquo构建有效消解机制做好ldquo乘法rdquo构建有效共建机制做好ldquo除法rdquo构建有效适

应机制由此实现将自上而下的方向把控与自下而上的参与有效的对接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有效联动确

保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86mdash06

2016年 10月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

设工作会议上指出ldquo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

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

lsquo根rsquo和lsquo魂rsquo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rdquo[1]

所谓ldquo独特优势rdquo就是要通过坚持和加强党对国

有企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党组织建设融入到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过程之中进而实现建立中

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实现以上目

标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ldquo全面解决党的领

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rdquo

那么如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ldquo四化rdquo难题

又如何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实现建立中国特色现代

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呢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

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文献探讨从具体问题到品牌建设

习近平明确了国有企业党建的ldquo四化rdquo难

题研究者大多就ldquo四化rdquo难题中的具体问题及

其化解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是国企党建具体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重

点探讨某一具体难题如李征认为国企党建ldquo边

缘化rdquo主要表现是党的组织在企业组织体系中的

地位难以保障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责任难以落实

和党务工作力量不足[2]朱珊珊提出存在ldquo两个不

到位rdquo即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不到

位[3] 陈民强从责任落实不到位基础管理不扎

实人员配备不充足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制约国企

党建活力的因素[4] 章治国分析了制约国企党建

【收稿日期】 2018-11-01

【作者简介】席军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西部国情研究中心专职教师政治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ldquo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新时代党建工作品牌研究rdquo课题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86

的四大瓶颈即思想认识障碍体制性障碍机

制性障碍和内生动力障碍[5]黄文生从思想认识

公司治理党建预生产融合党员能力干部职

工ldquo获得感rdquo等六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国企党建存

在的问题[6]

二是问题导向的国企党建解决思路研究潘

桂妹提出了ldquo双管齐下rdquo的创新思路即创新国

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国有企业党建

工作的内容载体[7]王新文则认为应结合自身特

点突出实践特色发挥制度驱动载体推动

典型带动党群互动等ldquo四动效应rdquo来增强党建

工作的执行力活力感召力和凝聚力[8] 陈民

强认为积极探索增强国企党建活力的有效途径主

要有提素质树正气增活力塑形象鼓干

劲[9] 黄文生提出从思想引领党的领导与完善

公司治理统一党建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稳定

的深入融合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

干部职工和社会大众有ldquo获得感rdquo时代创新等六

个方面进行强化[10] 于芳则提出从创建ldquo学习

型rdquoldquo创新型rdquoldquo活力型rdquo廉洁型rdquo党组织的角度

化解党建难题[11]刘宝增提出要在党组织发挥作

用ldquo组织化rdquoldquo制度化rdquoldquo具体化rdquoldquo制度化rdquo上下

功夫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

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12]

从当前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大都集中于

从问题的剖析中寻找国企党建发展的思路可以

认定为是以问题为统率的解决思路这些研究是

以问题为导向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很容易

陷入就问题研究问题的局面从而缺乏系统性的

思考同时国有企业发展上有着很强的ldquo经济

优先性rdquo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通常很难将党建与

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这显然难以适应国有企业发

展的要求时代呼唤一种新的党建工作模式来解

决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内在机

制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迫切

需要以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适应性的工作思路构

建新的国企党建发展模式以党建特色品牌为统

领的工作模式应运而生

首先党建品牌创建能够为国企党建工作注

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党对

国有企业的领导ldquo一以贯之rdquo同时又要ldquo紧紧围

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

化边缘化问题rdquo之所以会出现ldquo四化rdquo问题

就在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否能够不断适应企业

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适应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

领导的需要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命题国有企业党建

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现象应用符合国有企业

发展的新党建理念用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的思想代替旧有的理念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与时俱进党建品牌创建作为新的时代理念和工

作思路能够为国企党建注入新的活力也必然

能够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其次党建品牌创建能够成为新时代加强国

企党建的抓手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国有

企业制度的有效保证党建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

工程它既涉及到国企党建中一般问题的解决

而是更重要的是引入新的要素新的机制来实现

国企党建新的突破正所谓ldquo人叫人干人不干

机制催人人不闲rdquo在新时代党建品牌创建着力

于通过有效机制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治理实现有机

融合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现有机结

合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实现有效统合突破

ldquo党建乏力党建低效rdquo的困局由此它必然成

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国企的有力体现

也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目

标在企业的有效表现相比于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的党建工作思路品牌创建思路更具有战略性

系统性和发展性

二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基础保障

与推进要素

党建品牌创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

长期的建设过程不过如果国有企业能够形成

自身独特的党建品牌那么在推进新时代国有企

87

业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为国有企业党建品

牌的创建提供了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不

仅是必要的而且需要不断提升

(一)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必要保障

党委领导有力是品牌创建之ldquo心rdquo国企党建

品牌创建需要坚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核心其中党

委领导是新时代品牌创建之ldquo型rdquo坚强有力是新

时代党建品牌的ldquo魂rdquo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

新时代国企党建品牌创建中党委坚强有力的领

导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导上也体现在品牌创建全

过程的有效支持上 (如资源动员人力支持等

等)同时党建品牌创建有一个相应的过程这

不仅要求党委领导坚强有力也要持续用力这

就意味着保障品牌创建的成功必须紧紧依靠国

有企业党委来持续提供资源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红色挖掘有方是品牌创建之ldquo根rdquo习近平指

出ldquo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因

为其内在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

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是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要

让旧居旧址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把红

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

传承好rdquo国有企业要打造自身的党建品牌必须立

足于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其中ldquo红

色rdquo是内涵要发现能够体现国有企业所在区域

特色行业特色的红色资源这是把党建工作成

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前提基础ldquo挖掘rdquo是要

求不仅要了解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还要深度

挖掘红色资源的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在了解

ldquo表rdquo的基础上实现对ldquo里rdquo的把握真正明确红

色资源的厚度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将红色资源与

国有企业的业务发展实现有效对接

调查研究有度是品牌创建之ldquo法rdquo2013年 7月 23日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

会时强调ldquo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

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

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

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rdquo国企党

建品牌建设需要加强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在

形式上体现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在层次上体

现为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只有在对内上进行全

方位的深度调查才能明确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才

能真正将问题纳入到党建品牌创建中予以解决并

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只有在对外上进行多层面的

纵深调查才能明确本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亮点

和特色不至于ldquo人云亦云rdquo在经过深入对内

对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深度的研究才能有的放

矢也才能够确保创建的品牌符合企业所需时

代所要

制度保障有效是品牌创建之ldquo表rdquo在国有企

业党建品牌创建中除了党委的核心领导把握方

向和进度红色资源的有效挖掘作为核心内容

外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在一个时期内

能够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就需要在企业

内部建立或形成一种制度使品牌创建运转起

来首先需要有上下贯穿的有效组织体系执行

品牌创建工作党建品牌创建是一个系统性工

程涉及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要克服资源整

合的难点必须要组建执行有力的机构其次需

要赋予党建工作部门以有效的横向资源整合能

力国企党建工作虽不仅仅是党建工作部门的职

责但在同一个层级必须要由党建部门或党建专

干来组织党建工作交流内部支部间的党建联动

都需要党建部门来协商和组织同时对于公司

层面的党建工作部署都需要依靠党建工作部门

来有效落实最后需要有规划性的时间保障

这个时间保障必须要紧凑且有一定弹性空间过

于紧凑就难以提炼出特色亮点而变成任务性的申

报过于弹性则可能因为管理力度不够而陷入构

建无效的困境破除这两者需要国有企业在制度

上形成一种三年或五年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党

建工作目标将品牌建设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二)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可能条件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品牌创建的政治基础

8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ldquo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

中党是领导一切的rdquo[13] 20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

顺应时代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的

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ldquo长子rdquo

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形势下推进党建品牌创

建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企业发展

要求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个大势下国有企业

才有坚定的政治基础将党建工作切实转化为自身

的发展动力才能将党建工作真正融入到业务工

作中实现党建引领发展党建推动发展的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品牌创建的社会基

础习近平强调ldquo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

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rdquo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

要内容也将成为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社会

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庄严宣告

ldquo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

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rdquo[13]在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的时代背景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理念

指引下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迎来了新的ldquo东

风rdquo必须要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保

障人民共同利益的政治任务实践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要义

ldquo党建+rdquo项目是品牌创建的有效载体形式

党建品牌创建不是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由点到面

逐步推进的过程要把党建品牌创建的成本和风

险降到最低就需要借助有效的载体当前在

国有企业中广泛实行的ldquo党建+rdquo项目就是一种有

效载体首先ldquo党建+rdquo项目鼓励国有企业员工

努力结合自身支部部门特色进行ldquo党建+业务rdquo

的深度融合进而提炼出部门性局部性的亮

点是一种由下而上汲取智慧的有效方式也充

分激发了国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二ldquo党建+rdquo项目的推进不是封闭性的而是

开放的它强调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融合有

助于形成以部门为基础或以党建内容为基础的多

元联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调动多方力量与资

源实现党建有效目标的重要形式

三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

从理念上来说国企党建品牌创建的过程既

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过程也是践行建立中国

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过程这就要求一方面

要将党建品牌做ldquo实rdquo只有ldquo做实rdquo才能实现党

的领导全面加强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将党建品

牌做ldquo活rdquo只有ldquo做活rdquo才能将党建特色优势转

化为国有企业发展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建立中国

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

ldquo实rdquo与ldquo活rdquo具有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ldquo实rdquo是ldquo活rdquo的前提

基础也是ldquo活rdquo发挥和发展的载体也就是说

ldquo实rdquo是ldquo活rdquo的根基所在如果没有党建品牌建

设的ldquo实rdquo那么就不会有党建品牌建设更好的

ldquo活rdquo而ldquo活rdquo能够更好地做好ldquo实rdquo也能够为

ldquo实rdquo助推动力为党建品牌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

蓝图创造活力党建魅力党建和辉煌党建如

果没有ldquo活rdquo那么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建设就很难

有更好的发展党建之ldquo实rdquo可能略显僵化缺乏

应有的生机与活力ldquo实rdquo与ldquo活rdquo的辩证关系

从实践上来说是要找到有效思路统筹党的全面领

导与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目标并将其体现

到公司治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要做好四ldquo法rdquo

(一)做好ldquo加法rdquo构建有效对接机制

国企党建工作从来就不是附属而是有效引

领力量在新时代的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建设上

需要牢固树立ldquo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

展rdquo的工作理念应当明确的是国企党建发展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方向性把控又需要自下而上

的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明确

在把握方向的基础上创造有利条件有效路径将

党员的能力发挥出来把党员的能量聚合出来

这是纵向关系层面对接机制的构建在横向关系

层面要打造党建与企业治理的有效对接机制

在国企党建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党建与生产经营

ldquo两张皮rdquo的现象以至于出现ldquo说得最重要干

得不重要忙得什么都不要rdquo的局面党建要真

89

正成为企业治理和发展的核心引领力不能靠硬

性的匹配而是要做柔性的对接应该说最重

要的是将确定的党建品牌核心要素引入到对国有

企业治理与发展的问题分析中在实践上要以问

题为统领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上的实用性意

蕴由此才能真正以党建工作实效推进业务工作

的落实具体来说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思

想上的融通将红色资源与企业服务宗旨卓越

企业文化相结合构建体现ldquo地方特色型发展指

向rdquo的党建精神增强企业以ldquo人民为中心rdquo的

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二是工作上的融

合推进党的建设与企业的组织领导运行管

理制度保障责任落实绩效考核等方面相结

合实现融入发展抓党建进入管理起作用三

是实践上的融汇谋求共产党员的先锋意识与普

通员工的职业规划结合坚持党员素质提高与企

业骨干培育相结合构建体现ldquo人的全面发展目

标rdquo的党建特色

(二)做好ldquo减法rdquo构建有效消解机制

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应是为了党建而党

建而应坚持直面问题的党建解决思路在新时

代党建品牌创建过程中必须直面国有企业面临

的ldquo弱化虚化边缘化和淡化rdquo问题构建有

针对性的消解机制一是构建党建弱化消解机

制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党委领导能力有限造成

的领导不力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弱等党建不力

问题在新时代以红色资源构建党建品牌过程

中要着力通过精神宣传实践感悟特色主体

活动等方式结合定期与不定期党建工作专业化

能力培训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着力破除企

业党的领导和建设ldquo弱化rdquo问题着力打造ldquo引

领式党建rdquo二是构建党建虚化消解机制针对党

建内容较虚党建工作ldquo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

要忙起来不要rdquo的困局要着力在ldquo软任务rdquo

上采取ldquo硬办法rdquo坚持ldquo虚工实做rdquoldquo虚事做

实rdquo的原则创新党建内容尤其是将红色资源

通过党员干部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工作方式作

为加强党建的载体打造ldquo接受性党建rdquo三是构

建边缘化消解机制针对国有企业党建中存在的

ldquo克服中心工作业务工作为主党建工作为辅rdquo

思维造成的党务工作形式化党组织工作行政化

现象必须明确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模

式呈现的不适应性导致的边缘化问题新时代国

有企业党建创建中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

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员工需要和红色党建资源进

行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工具践行网上

自主学习网上党性体检通过ldquo智慧型党建rdquo

破除边缘化难题四是构建淡化消解机制针对

部分国有企业对党建工作不上心党组织生活不

健全现象以及存在的ldquo无党员班组rdquoldquo有党员无

组织rdquo的问题必须明确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

领导解决党建淡化问题

(三)做好ldquo乘法rdquo构建有效共建机制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是ldquo闭门式rdquo党建而

是要紧紧围绕企业ldquo为人民服务rdquo的宗旨突破

党员家庭社区组织之间的界线将八小时

工作制内的工作与八小时工作外的生活结合起

来实现多元互动形成乘数效应实现有效共

建一是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

下切实明确国有企业为人民的宗旨以人民需

求为先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搭建起

人民群众与企业的良性服务关系模式二是在国

有企业工作中既需要明确党员的义务在急难

险重任务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需

要明确党员的权利尊重党员的权利从个人成

长上人文关怀上让党员充分感受到企业的ldquo温

度rdquo唯有如此才能迸发出党员对企业发展对

国企党建的真实认同三是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建

设中除了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之外更应强

调党组织之间的互动联创构建不同党支部能够

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有效制度机

制由此组织也就形成了集合效应从而能够

产生集合乘数推动党建品牌的形成发展和ldquo落

地生根rdquo

(四)做好ldquo除法rdquo构建有效适应机制

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

90

以采取上下循环提升的路径一是公司的统一品

牌应是在充分总结提炼各个党组织支部的党

建亮点或品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品牌二

是在公司提炼形成统一的党建品牌之后各个党

组织支部应在统一品牌体系之下进一步发展具

有自身党组织支部特色的子品牌并能及时根

据业务需要不断推动自身党建的发展如此需

要构建经常性的反馈提升机制即通过探索充分

发挥厂党组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交流平台通

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制度化互动

机制以破除ldquo有品牌无优势有党建特色

无品牌亮点rdquo等问题三是要着力构建差异化适

应机制针对国有企业老员工中年员工和青年

员工不同特点以差异化发展需求的满足来构筑

差异化的党建策略形成党建发展的强大支撑力

量充分把握老员工求ldquo安rdquo中年员工求

ldquo稳rdquo青年员工求ldquo进rdquo的不同需求制定有针

对性的发展计划如对青年员工要有明确的成长

轨迹图让青年员工在企业有盼头事业上有奔

头以有效的需求适应作为人文后盾再充分发

挥老员工的经验中年员工的能力和青年员工的

干劲形成老新相济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法

四是要着力构建有效的岗位适应机制党建工作

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最重要的是配备好党建

人才队伍一方面是真正选拔思想好能力强

热爱党建工作的企业员工从事党建工作而不是

强制性派任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

制即明确党建工作人员的晋升渠道并保障

ldquo能上能下能进能出rdquo如此才能有效破除党建

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确保党建工作由优秀人才

抓的局面

结 语

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适应了问题解决之

需时代发展所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品牌创

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

过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全员动员全程参与逐步

构建的品牌创建的过程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政

治任务而是自上而下的方向把控与自下而上的

参与有效的对接不仅是企业党员干部的内部动

员过程而是企业内外部有效联动的结果如

此不仅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ldquo弱

化虚化边缘化淡化rdquo的问题得到系统解

决而且以品牌创建过程对公司进行了有效动

员以品牌创建引领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将有助于国有企业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中国特色现

代国有企业制度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

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开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0-12

[2]李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边缘化问题探析[J]中共天津

市委党校学报2018(3)

[3]朱珊珊从问题入手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J]中国党

政干部论坛2018(4)

[4]陈民强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 前

线2018(1)

[5]章治国如何解决制约企业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J]中

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6)

[6]黄文生把国企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J]理论视野

2017(1)

[7]潘桂妹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J]湖南

社会科学2010(5)

[8]王新文发挥ldquo四动效应rdquo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青年记

者2013(8)

[9]陈民强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增强国企党建活力[J] 前

线2018(1)

[10]黄文生 把国企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J] 理论视

野2017(1)

[11]于芳新常态下强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J]财经问题研

究2016(6)

[12]刘宝增推动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ldquo三化rdquo[J]中国

党政干部论坛2018(3)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dashmdash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 春】

(下转至第129页)

91

ldquo女权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

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陈 曦

(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6)

【摘 要】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个人救赎与社会革命的共存在革命中被隐匿的性别问题让许多女性

在革命道路上寻求自身独立时不得不面对来自性别的焦虑被称之为ldquo革命祖母rdquo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向警予也因此陷入了革命工作ldquo男同志与女同志rdquo的性别分工以及婚恋与革命的双重女权焦虑之中基于

向警予女权焦虑的两个方面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中共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的文本梳理发现中共党内

妇女工作者一方面通过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争取妇女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党内男性主流话语建

构女性主体性身份另一方面以女性立场建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关系来消解婚姻家庭中的传统

性别角色塑造在中共妇女工作实践中建构了ldquo妇女群众rdquoldquo妇女事业rdquo等具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特色的话语体

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女权焦虑话语建构中共妇女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092mdash07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下20世纪 20年代的中国进入到近代社会思想最为激荡和变革

的时代期间中国思想革命从反封建伦理强

调个人价值的ldquo纲常革命rdquo到1923年转变为以集

体主义为导向的ldquo制度革命rdquo中国妇女运动目标

设计也从ldquo宜家善种rdquo的国民母家国同构的女

国民进入到反对纲常伦理呼唤个人情欲的觉

醒之后随着ldquo革命rdquo统领一切的集体主义兴

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唯物史观也随之进入

妇女解放运动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

国化进程尽管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妇女理论建

构总体上保持与中国社会变革同步但中国女性

主体性意识不断地自我觉醒并没有将两者合二为

一被称之为ldquo革命祖母rdquo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

命家向警予在女权道路上的ldquo焦虑rdquo映射出两

性在国家民族革命洪流中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述

说促使我们探究党内妇女工作者是如何在男性

主流革命话语中建构革命女性的主体身份并在

党内妇女工作实践中开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收稿日期】 2018-11-01

【作者简介】陈曦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ldquo建党初期妇女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建构rdquo(项目编号

Y201840130)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92

一向警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

向警予牺牲后前夫蔡和森在悲痛中撰文

《向警予传》此文用极其精炼的文字描述了向警

予的革命生涯在革命语言的述说中树立了向警

予ldquo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女英雄rdquo的革命形象ldquo勇

敢rdquoldquo忠实rdquoldquo热情rdquoldquo无产阶级化rdquoldquo积极rdquo

ldquo战斗rdquo是文中对向警予革命者身份的颂扬即便

是对曾经亲密伴侣的怀念蔡和森的语言表达也

是与向警予的革命身份紧密相连ldquo伟大的警予

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

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

人rdquo[1] 344在热情颂扬中蔡和森也多次使用了

ldquo痛苦rdquo一词这痛苦不单是蔡和森对亡妻追忆的

痛苦更是蔡和森以一个男性革命者视角体认向

警予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痛苦在蔡和森的追忆

中向警予自 1922年积极投身革命以后往日

ldquo绝对的与一般娇弱女同学不相同rdquo的女学生的奋

争形象少了革命工作中的女权ldquo焦虑rdquo带来的

ldquo痛苦rdquo却日益增多

其一革命中的男同志和女同志在蔡和森

的眼里向警予是一个ldquo事业的野心家rdquo她经常

这样激励自己ldquo将来我如若做不出大事业我要

把自己粉碎起来烧成灰rdquo[1] 342 1920年12月赴法

勤工俭学期间尽管求学生活异常艰辛但向警

予在《给爹爹妈妈》的信中仍然显示出强烈的

ldquo野心rdquoldquo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

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

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rdquo[1] 304

1922年向警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

担任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从倡导国民教育的

女权先锋到处理各种妇女事务的共产党的女部

长向警予将身心完全投入革命事业但此时蔡

和森已觉察到ldquo她精神上常常感受到一种压迫

以为女同志的能力不如男同志在她看来仿佛

是lsquo奇耻大辱rsquordquo[1] 343 而且这种精神压迫并不因

工作受到肯定而减弱ldquo同志们愈说她是女同志中

最好的一个她便愈不满足rdquo[1] 343尽管她极力排

斥传统的女性形象不苟言笑衣着朴素革命

活动中与男性一样冲锋在前但同志们对她的尊

称ldquo革命老祖母rdquo仍然是与其性别身份相连向

警予焦虑于革命工作的男女有别纵然蔡和森认

为ldquo以向警予的能力来说本可担任一般党的工

作rdquo[1] 343但革命中的ldquo女同志rdquo被认定为从事

ldquo妇女rdquo工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勇敢走出封建家庭革命工作却依然是传统

性别分工性别敏感使ldquo她总是不甘于lsquo妇女rsquo

工作rdquo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抗拒和由此产

生的革命活动中的紧张和矛盾常使向警予陷入到

女权焦虑的痛苦之中

其二婚恋与革命向警予在常德女子师范

读书期间因目睹好友余曼贞备受封建家庭伦理

折磨的婚姻生活遂产生不婚的念头1918年

面对后母为攀附当地权贵而包办的婚姻向警予

毅然拒绝并立志ldquo以身许国致力教育终身

不嫁rdquo1920年向警予与蔡和森结为伉俪但二

人的婚姻模式却别具一格结婚纪念照是二人共

同捧读《资本论》并以ldquo同盟rdquo代替ldquo婚姻rdquo

这对于当时许多正处于批判旧式婚姻的年轻人来

说ldquo向蔡同盟rdquo无疑是一次婚姻模式的巨大革

新对此青年毛泽东曾在给罗学瓒的去信中大

为称赞并提议ldquo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

一个lsquo拒婚同盟rsquordquo[1] 323

婚姻改称为ldquo同盟rdquo称谓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

摆脱了传统家庭的性别角色和道德观念别人眼中

的ldquo蔡太太rdquo和母职身份不仅让她无法掩饰自己的

性别更增添了在工作中无法挣脱的自身性别局

限革命中创造的爱情同盟形式在现实中并不能挣

脱旧式家庭道德和情爱伦理的束缚由于向蔡二人

的感情变化在莫斯科的向警予情感生活处于极其

紧张的状态ldquo每当她个人或同着和森最痛苦的时

候她每每回转心肠咬紧牙齿这样的叫甚至这样的

写道lsquo只有为革命而死绝不为爱情死一点泪一

点血都应为我们的红旗而流为什么爱情而流呢

可耻rsquordquo[1] 343 蔡和森体会到了这种情感伦理的痛

苦但他坚信革命者的向警予必定是以革命的方式

93

来面对痛苦ldquo她纵然禁不住自己愈加痛苦起来同

时又愈加强固了自己只有为革命而死的决心rdquo[1]343

作为男性知识分子精英的蔡和森一贯持有国家民

族解放的性别隐喻他站在男权中心立场将向警予

的命运与国族命运相联系在革命洪流中的向警

予她的情欲理应被革命所取代

然而如果向警予仅是焦虑于革命与爱情的

不可兼得那么向警予和彭述之蔡和森和李

一纯之间的情感变化却似乎难以用革命与爱情

的取舍关系做注脚向警予勇敢地向蔡和森坦白

了自己的感情变化但仍无法逃离党内受制于传

统观念对女性的伦理约束ldquo向蔡同盟rdquo也无法摆

脱传统婚姻观念的窠臼五四运动对女性解放最

终的婚姻指向决定了觉悟女性的离家出走实现

个人独立后的最终归宿仍然是婚姻且除婚姻之

外别无它路可寻革命中的女性婚姻也仍是置

于传统婚姻框架内女性革命者与男性革命者迈

入婚姻殿堂就意味着成为辅佐丈夫革命事业的革

命伴侣这与妇女在传统婚姻家庭中对丈夫辅佐

和服从的两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相似性的

在向警予生命的最后两年女权焦虑和大革

命的失败让她陷入到极度痛苦中她以坚定ldquo只

有为革命而死的决心rdquo和加倍地忘我工作来缓解

痛苦直至牺牲无可否认男性知识分子倡导

了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启蒙尽管表象上是女性

被置于男性中心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下但向警予

的女权焦虑映射了女性主体性的觉醒和男女两性

对于社会改造的不同性别诉求也印证中国妇女

解放自晚清以来与中国社会变革相伴相生但又

独具自我延续的脉络自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成为这一脉络

中最为显著也最具实效的主体力量

二消解ldquo焦虑rdquo与话语建构

向警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

时党内男权思想的顽固性和觉悟女性在探索女性

主体性时的困惑以及妇女在国家民族语境中解

放自身争取主体独立性时的艰难同时向警

予的ldquo女权焦虑rdquo也促使我们去探究中共早期从

事妇女运动的同志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

国妇女解放运动实际结合中去消解焦虑通过考

察20世纪20年代中共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

的相关文本本文从向警予ldquo女权焦虑rdquo的两个

方面革命中的性别角色塑造和革命与婚恋的关

系尝试探讨党内妇女工作者在建党初期对马克

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建构

(一)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中争取妇女

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男性主流话语建

构女性的主体身份

早期中共男性党员大多用阶级观点来分析妇

女问题将性别问题纳入阶级分析把妇女解放

等同于劳动妇女的解放进而等同于阶级解放

陈独秀认为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需要社会主义

来解决妇女问题在该过程中ldquo自然是连带发

生rdquo当时社会上所列举出的种种妇女问题不过是

经济问题ldquo经济不独立遂生出人格的不独立

因而生出无数痛苦的事情rdquo所以同属于弱者的

女子和劳动者ldquo除了社会主义没有别的办

法rdquo[2]陈望道把ldquo女人运动rdquo(妇女运动)分为

两类一是为恢复女子ldquo自由和特权rdquo 的ldquo女人

对男人的人权运动rdquo二是消除贫富不公的ldquo劳动

者对资本家的经济运动rdquo他认为前一种运动ldquo反

对男女差别rdquo其结果不过是有产者的平等并非

是人类的平等但后一种目的是ldquo驱穷rdquo获得人

类平等是男女合力的阶级解放运动[3] 这些观

点普遍认为阶级解放就是妇女解放不需要单独

的妇女解放运动

1923年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

放运动的全面开展在解决中国妇女运动所面临

的实际问题时较早具有性别觉悟的党员不再拘

泥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而是将马克思妇女

理论应用于中国的性别议题实际在阶级与革命

的话语体系中区隔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利用妇

女工作的性别优势在男性主流的阶级解放理论

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初步建构形

成了具有中国妇女运动经验的理论特色

94

1 建构了被压迫妇女从统治阶级手中ldquo取

回rdquo权力的理论从而论证了妇女解放具有的自

身特性和价值合理性肖楚女在《ldquo女子解放rdquo

底根本义》中提出中国妇女解放的两重要义的

内核第一摆脱传统文化中男性对女性的ldquo玩

具化rdquo形象塑造ldquo女性自身提高女性美rdquo第

二妇女解放的目标具有价值合理性是取回应

有权力而不是争夺他者的权利反对把女子解

放ldquo看作是女子对于社会的要求或者可以由社会

给予女子的事rdquo如果把女子解放放在ldquo待解放rdquo

的位置ldquo到底得不到解放rdquo[4] 98肖楚女把妇女解

放由ldquo争rdquo转为ldquo取rdquo无疑是从性别视角来看待

妇女解放通过对妇女解放的重新定义建构了

妇女解放的价值立场并尝试将社会性别视角与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视角的互补使用向警予《力

争妇女团体参加国民会议》也大声疾呼ldquo权利不

是支配阶级给予我们的恩赏物而是我们向支配

阶级手里夺回来的战利品rdquo[1] 224

2立足于劳动妇女立场认识国内妇女解放观

点的差异配合国民大革命的革命要求建构

ldquo妇女群众rdquo作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地位

恽代英在 《妇女运动》 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中

ldquo投机派男子rdquo假借妇女解放来求自身的解放一

旦目标达到便ldquo把一切社会问题都抛之脑后rdquo

ldquo少数所谓lsquo解放的妇女rsquordquo的中产阶级女权团体

也与这些ldquo投机派男子rdquo一样所以妇女的解

放是ldquo全妇女的解放rdquoldquo只有全体的解放没有

个人的解放rdquo[4] 290-292ldquo全体妇女的解放rdquo意味着

妇女群众的解放反对把妇女解放割裂为妇女内

部各阶层的解放

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分析了大革命时

期国内各派妇女运动的缺点归纳总结了各派的政

治思想分别为ldquo守旧的宗法社会见解rdquoldquo基督教

会式的lsquo欧化式rsquo妇女观rdquoldquo妇女主义者的妇女

观rdquo和ldquo国民革命妇女观rdquo她提出各派别应

ldquo抛弃自己政治上的特别用意rdquo以国民革命妇女观

为指导用ldquo妇女切身利益的总要求rdquo来建立中国

妇女运动的大联盟ldquo使妇女群众参加政治运动和

社会运动这样中国妇女才有男女平等的希望rdquo[5]

尽管 1928年中共六大《妇女运动决议案》认

为随着大革命失败ldquo妇女的联合战线rdquo已不具

有积极意义也将妇女群众等同于工农妇女但

党的妇女运动的群众化工作宗旨被保留下来这

就使ldquo妇女群众rdquo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

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

绝大数成员的总和妇女群众虽然在中国历史各

个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一切争取解放的妇女

都属于妇女群众这就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拓

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争取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3结合中国妇女运动阶级分化的实际和国民

革命的大背景把阶级解放运动转化为妇女运动

的实际工作以ldquo妇女事业rdquo作为中国妇女解放

实践经验的基本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中国化的实践特征杨之华在ldquo五卅惨案rdquo后总

结上海妇女运动经验认为五四之前的中国妇女

是以被压迫妇女的整体概念出现ldquo直到五四运

动一般女子才被新潮流冲动了自身的问题rdquo

原因在于ldquo五四运动之后所谓新文化运动之中便

开始阶级的分化妇女运动也是如此rdquo她以作

为全国妇运缩影的上海妇运为例对妇女运动中

的各派别进行了归类描述尽管各妇女团体代表

的利益不同但各派都在为中国妇女解放努力

面对强大的敌人唯有大家团结起来ldquo组织能

代表一切被压迫妇女做运动的团体rdquo[4] 309-313才

能获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向警予从实际出发

提出ldquo以社会主义的互助协进代替个人主义的自

由竞争rdquo的妇女解放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案较为

详细地介绍了宣传设计组织婚姻自觉联盟儿

童公育妇女教育经费借贷工读互助团等 6项

极具建设意义的措施[1] 11-21 从 1922年中共二大

通过的《妇女运动的决议》到 1928年中共六大的

《妇女运动决议案》短短 7年间中共中央通过

了十多份关于妇女运动的正式决议案早期从事

妇女运动的中共党员正是将妇女运动的实践经验

转化为中央的决议从而把妇女的性别话语纳入

95

主流话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把ldquo妇女

事业rdquo作为基本原则的妇女解放运动体现了早

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实践性特征

(二)以女性立场建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

情与革命的新型关系来消解传统社会对革命女性

的性别角色塑造

胡适在其日记中对近代中国思想的划分提

出以 1923年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ldquo维多利

亚思想时代从梁任公到《新青年》多是侧重个

人的解放rdquo二是ldquo集团主义时代1923年以后

无论为民族主义运动或共产革命皆属于反个

人主义的倾向rdquo[6] 277在革命宏大叙事下属于私

领域的爱情家庭都进入公领域革命是无私

的要先革命后恋爱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起源》和无政府主义成为当时党内情欲与革

命关系的主要思想来源施存统认为婚姻本质上

对感情和性专属于某一个人的要求让人无法忍

受[7]陈乔年甚至将革命者的情欲激进地表达为如

同ldquo同喝一杯水和抽一支香烟一样rdquo简单[8] 99

1927年 6月胡汉民发表对当时存在不同恋爱观的

态度时就明确以ldquo最讨厌无产阶级专政尚未成

功但痨病已到第三期rdquo[9]来嘲讽当时共产党人的

情爱观

革命的激进转化为对情欲的激进态度对传

统两性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男性来说两者并

无不妥无论是封建家庭伦理中性的ldquo保守rdquo还

是革命浪潮推动下性的ldquo解放rdquo男性总是基于男

性中心立场来要求女性女性在自由恋爱呼吁下

走出家门但最终却无奈地发现自由不过是选择

嫁给男人甲还是嫁给男人乙婚姻仍旧是女性唯

一的归属且两性关系依旧受传统家庭格局限

制在传统家庭礼教的框架下革命女性相较之

普通女性而言对于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紧

张体验更为明显

党内对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关系在感知上

的性别差异既反映出革命女性的性别敏感与革

命男权中心之间的紧张另一方面也促使具有性

别觉悟的党员通过党员活动和思想交流努力消

解传统文化的性别刻板印象ldquo使党组织不仅是一

个革命团体也成为一个变革传统性别关系挑

战传统文化的亚文化群rdquo[10] 304

1党内妇女工作者尝试以唯物史观来看待两

性关系并基于女性立场建构革命女性与性的关

系1920年沈雁冰以性道德为例批评社会对

待妇女问题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他认为男女

两性的性道德不平等是ldquo第一解放rdquo但ldquo解

放rdquo不是让女性效仿男性在传统关系上的霸权

而是创造两性共同遵守的新道德ldquo才是lsquo人rsquo的办

法不然便入兽的行为rdquo[11]沈雁冰以ldquo妇女问题

原是社会改造问题之一rdquo尝试将两性关系问题置

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用平等的两性新道

德来建构女性在此问题上的话语权

如果沈雁冰是尝试以唯物史观来看待两性关

系那么肖楚女则是希望不仅要用唯物史观挖掘

出女性在性别问题上不平等而且更需要在女性

立场上建构革命女性与性的新关系他在《ldquo女

子解放rdquo底根本义》开宗明义提出女性需要解

放ldquo性rdquo解放ldquo性rdquo就是改变性别刻板印象使

女子不能以ldquo女性特质rdquo成为男子的玩具他认

为导致女性ldquo玩具化rdquo的原因不单是文明进步

引发的ldquo人类底lsquo趣味刺激rsquordquo提高更在于

ldquo经济日益偏向男性中心rdquo因而对女性的尊重仍

停留在ldquo不是在尊敬lsquo女rsquo性的lsquo人rsquo而是在尊

敬lsquo美人rsquordquo的传统两性观念女性的生理性征

在两性世界里仍然是对女性的能指而人的ldquo意

思总是只指男人rdquo女子只有ldquo从自己解放自己做

起rdquo改变自身对女性ldquo柔弱的lsquo我是女人rsquordquo的

性别刻板印象否则男女就无法在心理上达到

ldquo性的平等rdquo对于如何激发革命女性主体能动

性进而改变对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肖

楚女提出ldquolsquo忘其所以rsquo的性解放rdquo所谓ldquo忘其

所以的性解放rdquo就是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异的前提

下用ldquo心理学的两性同观rdquo来进行社会性别建

构通过ldquo女性自身提高女性美rdquo并以ldquo和愉而

含刚健婀娜而现庄严者也rdquo的标准来建构女性

96

美[4] 99-101尽管受时代限制肖楚女对生理性别和

社会性别的区分仅表述为生理学的性和心理学的

性但俨然已触及了性别的社会建构问题更令

人佩服的是他提议抛弃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本

身就是动摇男性中心的性别塑造这是在女性立

场上对革命女性与性关系的建构与言说

2党内妇女工作者普遍接受革命高于爱情的

恋爱观但反对以革命或反传统的名义绑架爱

情呼吁革命女性在恋爱与婚姻中的主体能动

性年仅17岁的张若名在1919年《觉悟》创刊号

上撰写《ldquo急先锋rdquo的女子》文章高呼ldquo女子

解放从女子做起不要等着旁人解放rdquo号召具有

ldquo真心提携rdquoldquo牺牲精神rdquo和ldquo独身主义rdquo的ldquo急

先锋rdquo女子作为妇女运动的代表来引领中国妇

女解放运动[12]她的呼声代表了当时女性主体意

识日益觉醒的大多数革命女性对于革命与爱情关

系的基本看法只有不婚才能真心投入革命无

私地为革命牺牲倘若革命者必须面对爱情也

只有将两性之间的爱慕转化为共同的革命事业

恋爱成为ldquo革命同志爱rdquo似乎才是革命与爱情的

正解但当恋爱的私领域完全被革命的公领域代

替最终演变为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革命爱情的时

候个人的情爱标准就同质化为革命理想的一致

与否由于向警予和蔡和森的感情变故在党组

织的安排下二人不得不离开火热的国内革命前

线爱情影响了革命工作向警予焦虑于力争做

去性别化的革命家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女性情

欲ldquo当革命介入恋爱很可能解决不了恋爱的问

题但可以确定的是被扭曲的恋爱是可以反噬

革命的rdquo[8] 100

面对革命舍弃爱情这仅是五四之后革命

女性在婚姻爱情上所面对的一个场景而另一个

场景是以革命和反传统的名义绑架爱情1922年7月到 8月《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先后刊

登了两篇批评所谓新青年恋爱观的文章文章针

对某男青年曲解反传统婚姻恋爱观将自己的感

情以革命和反传统的名义强加于所爱慕的女子的

荒唐做法辛辣讽刺了当时男女青年在恋爱自由

上不对等的性别地位而文中的女子和文章的作

者就是中共妇女运动的卓越领袖杨之华

杨之华批评当时所谓的ldquo新rdquo青年把男女社

交与恋爱同质化的错误观点男子对女子社交的

鼓励不过是美化为爱情至上被暗恋女子必须

接受的ldquo单相思rdquo更有甚者把社交当做ldquo吊膀

子rdquo手段在杨之华看来打着ldquo新rdquo的名义用

社交绑架恋爱其结果不过是ldquo新新旧旧混合起

来竟比旧的还要旧比污浊的更污浊rdquo[13]她在文

中大声疾呼女子恋爱自由的前提必须是自由意

志对于求爱者把无产阶级的求爱方式当做ldquo吊

膀子rdquo的谬论她指出ldquo吊膀子rdquo实质是ldquo不生

产者虚伪的没廉耻的诱骗异性的专有名词rdquo用无

产阶级来掩饰ldquo两性间一种恶行为rdquoldquo简直污蔑

了纯洁的无产阶级rdquo[14] 174-177以革命和反传统名义

绑架爱情的荒唐做法让杨之华认识到即便在进

步青年中仍然存在两性间的不平等女性依旧被

简单地视为男性的对象男女社交也被狭义地定

义为两性出于吸引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完全将革

命女性走出家门进入公领域的社会革命贬低为

ldquo自由婚恋rdquo

反观五四社交公开的模式它内生于男女性

别权力秩序的等级社会中自由的婚恋是建立在

知识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想象基础之上男子决定

恋爱自由权婚姻基本形式仍是以男性传承为婚

姻关系的轴心两性性别塑造的社会机制仍牢固

不变女性如若不能改变在婚恋中的被动地位

婚恋自由不过是男性家长制的另一种表述罢了

对于这个问题杨之华认为婚恋自由一定要强调

离婚自由不仅受旧式婚姻制度压迫的婚姻可以

离婚自由恋爱的婚姻也可以离婚ldquo即使恋爱是

自由的自然地长期的也须得经过不满意的

过程rdquoldquo到了不得已的时候还是应该出于离婚

底一途rdquo这对于当时社会认为女性的婚姻不幸在

于被封建礼教迫害把新式婚姻作为妇女解放最

终归宿观点给予了有力的反驳文末她鼓励女

性勇敢摆脱婚姻的各种束缚尊重自己的自由意

志ldquo经济不能独立也不要紧只要身体强壮

97

终有生活可度一人有一人的天然力量何必定

要依靠别人别受一番痛苦呢rdquo[15]

除了杨之华强调的离婚自由党内妇女工作

者也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

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家务劳动社会化获得启

发提出用儿童公育等实际措施改变婚姻家庭中

女性的传统性别定位向警予在《女子解放与改

造的商榷》中把组织婚姻自觉联盟和儿童公育作

为女性全体解放的途径可以看出区别于当时

国内其他女权思想仅限于理论讨论中国共产党

不仅寻求妇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而且

更注重在实践中创造中国妇女解放的女性经验

结 语

早期在中共党内工作力量上占据优势的男

性尽管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但在

实际工作中仍部分延续了传统男权思想在语言上

的控制权以及机构上的支配权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向警予陷入了革命工作的ldquo男同志与女同

志rdquo性别分工婚恋与革命的双重女权焦虑之

中从向警予的女权焦虑出发本文通过对 20世纪 20年代党内革命家对妇女解放思想的文本梳

理发现党内早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同志尝试

通过理论探讨发动和组织妇女群众开展解放运

动并与残存于社会和党内的传统男权思想和行

为作斗争她们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中争

取妇女解放的革命空间策略性地运用男性主流

话语建构革命女性的主体身份并以女性立场建

构革命中的女性与性爱情与革命的关系来消解

婚姻家庭中的传统性别角色塑造这种跻身主流

话语结构为女性解放赢得支持的做法也成为日

后中国妇女解放本土化实践中最典型的特质而

与此同时所建构的具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特色的

基本话语如ldquo妇女群众rdquoldquo妇女事业rdquo等日后

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女工作话语体系的建

构基石

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妇

女运动决议案这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最为详

尽的一份妇女文件议案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自大革

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的经验教训

肯定了妇女运动在革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今

后的妇女运动指示了方向与此同时1928年国民

党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的 《改组中央党部

案》以ldquo妨碍本党代表国民之利益rdquo为由取消

原中央党部的农民工人商民青年妇女五个

部另设民众训练委员会取代上述各部工作以传

统的贤妻良母形象来代替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女性形

象[16]20世纪20年代末国共两党对女性不同的态

度表明经过中国共产党早期倡导和从事妇女解放

运动同志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已经

开始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戴绪恭姚维斗编向警予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N]广东群报1921-01-13

[3]陈望道我想(二)[J]新妇女1920(4)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

动历史资料(1921mdash1927)[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J]女伴1926(12)

[6]沈卫威编胡适日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7]施存统解决婚姻问题的意见[J]觉悟1920(5)

[8]吕芳上无声之声(I)近代中国妇女与国家(1600-1950)

[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9]胡汉民青年的烦恼与出路[J]中央半月刊1927(6)

[10]张素玲 革命与限制mdashmdash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

(1921mdash1927)[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11]沈雁冰我们该怎么预备了去谈妇女解放问题[J]妇女

杂志1920(6)

[12]张若名ldquo急先锋rdquo的女子[J]觉悟1919(1)

[13]杨之华社交与恋爱[J]妇女评论1922(7)

[14]杨之华 对于ldquo争论lsquo社交和恋爱rsquordquo的争论[M]马纯

古章蕴回忆杨之华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15]杨之华离婚问题之我见[J]妇女评论1922(8)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汇编第五辑第

一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赵 春】

(下转至第107页)

98

ldquo组织起来rdquo是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根据地进行

农业集体生产的重要思路具体表现在组织民众

进行劳动互助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研究方法

和视角的涉入根据地农业互助运动研究出现新

趋势以陕甘宁边区为例黄正林从国家与乡村

互动角度出发将组建农业互助视为政府在整合

农业资源方面的努力周海燕从政权规训角度出

发分析包括集体化在内的边区大生产运动如何

成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① 这些研究利于我们重新

认识边区互助运动也促使笔者思考其一从

政权角度出发边区政府是出于何种考虑来转变

组织思路又是如何来向干部及民众解释组织思

路的转变其二从政策连贯性出发新式互助

与苏区互助民间传统三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其三就组织成效而言相对于抗战初期新式

互助成效的取得得力于哪些因素为此本文

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边区政府文件

报刊档案等史料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希

冀展现抗战时期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组织思路的转

变历程及边区整体环境与互助运动发展的关系

一互助的ldquo尴尬rdquo延续苏区

互助模式的失败

打破农民落后的分散经济实现农业合作化

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方针1932年 2月为

开展春耕运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要求各地在

领导春耕运动中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的困难组

织民众开展诸如人工耕牛等互助来保障耕种

的进行特别要注意发动民众帮助红军家属进行

农业生产[1]7月为在ldquo反围剿rdquo中保障农业生

产政府要求发动民众组织收获队割禾队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ldquo组织起来rdquo再研究耿 磊

(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面对民众不适应政府提倡的互助反而自发互助生产边区政府调整组织思路注重民间传统互

助对民众集体生产的刺激性为让基层干部民众理解并接受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毛泽东通过《经济问题与

财政问题》《组织起来》等报告有效地将民间传统与苏区互助传统衔接起来强调二者在调剂劳动力方面的

同质性新式互助融合了民间传统形式及苏区互助内容凸显着边区政府的乡村建设思路其成效的取得得

力于此时边区整体动员氛围的形成和边区政府对新式互助实用性的注重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毛泽东群众动员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6) 06mdash0099mdash08

【收稿日期】 2018-07-12

【作者简介】耿磊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ldquo工作队与陕甘宁边区乡村动员研究rdquo(2016YB032)系列成果之一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99

在保障各自农活完成后帮助其他劳力较少的农

户进行收割尤其首先要保障红军家属的农业收

割[2]也就是说自中央苏区时期政府提倡农业劳

动互助开始就侧重于发动群众来解决红军家属

生产困难说明组建的生产互助具有政治经济

的双重意义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中共组建的劳

动互助中一直存在着义务耕田代耕等

为强调春耕运动的重要性和帮助红军家属进

行生产1933年博古强调为解决当前耕牛等

农业资源的短缺鼓励民众开展集体生产各级

苏维埃须努力鼓励民众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助生产

组织但首先要注意帮助红军家属的生产[3]组织

农民集体耕种组织犁牛站等来补偿农业资源

的缺乏22日《红色中华》发表社论《应该立刻

开始实行协助运动》在强调运动意义时首先指

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协助运

动就苏区而言集体化并非当前的主要任务

而是开展协助运动ldquo帮助实现我们目前的一切战

斗任务rdquo[4]随后苏维埃中央政府相继颁发《劳

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和《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

训令》指导乡村组织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

农业劳动互助组织进而形成苏区互助组织模

式即以合作社的形式来解决乡村劳动力生产

资料的不足组织农民集体互助生产

就苏区时期劳动互助的组织效果据学者研

究ldquo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

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

的积极性rdquo[5]32 但有资料表明当时运动还存在着

不足特别是基层政权的动员力度方面如苏维埃

政府在检查各地的春耕运动中认为各地政府对

于政府的训令执行很不充分ldquo缺乏动员群众的工作

以至不能成为群众的运动rdquo[6]王观澜指出当前组织

的劳动互助组织在民众动员方面ldquo非常不够rdquo且组

织效果ldquo还只限于那些先进区乡rdquo[7]由此来看虽

然政府出台相应的组织章程但由于基层政权对群

众的动员不够致使组织效果(除个别区域)并未

达到预设效果至于动员力度不足的原因除政府

乡村动员经验不足(与抗战时期相比)外还与当

时苏区面临ldquo反围剿rdquo压力无法致力于开展强大

的乡村动员有关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为促进农业生产

1936年土地部发布春耕运动训令认为ldquo组织

劳动互助社实行劳动力调剂也是一个好办

法rdquo[8] 52随后土地部颁布《劳动互助社暂行组

织纲要》规定只要民众(包含富农)自愿均

可参加劳动互助社互助社以乡为单位1至3个小村可组织互助小组[8] 61 由此可见政府延续了

苏区互助组织模式组建劳动互助社等组织只

是随着中日矛盾的升级组织思路发生了改变

如同意富农加入互助组织

此时的组织效果除代耕队外其余的互助

组织ldquo都不起什么作用rdquo[9] 22至于原因其一

互助组织的规定未能适应乡村实况如春耕运动

中曾规定ldquo没有牛的人借最好的牛耕一天以

后可补偿牛主三天人工次等的补偿两天rdquo[10]类

似这样的规定虽出于保障互助双方利益的考虑

但忽略了乡村习俗如两家属亲戚朋友不一定

把工还足靖边ldquo一个牛工要变七个人工rdquo绥德

ldquo一个驴工要变四个人工rdquo[9] 6如此群众对于政

府的互助规定未必能很好地去适应和接受其

二农业环境的恶化阻碍着互助的发展相对

于苏区而言边区大部分区域存在着土壤水利

等不利于农作物生产的因素[11] 25 且战乱加剧土地

荒芜如华池保安交界处的二家川仅有二三

十户人家甘泉县的傅村川延安的金盆湾等

地都几乎变成荒地 [12] 752 在这样的环境下

ldquo延安县安塞县等地过去每乡都有一两个札工

内战时期它们都绝迹了rdquo[9] 23 环境的恶化致使

民间传统互助都有所衰退更何况那些由政府倡

导与乡村习俗相左的苏区互助模式之组织

抗战爆发后伴随着国共关系的转变边区

农业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增强边区应对

危机的能力自 1939年开始政府号召开展大生

产运动随之政府加强对组织互助生产的领导

颁布《陕甘宁边区劳动互助社暂行组织规程》和

《陕甘宁边区义务耕田队条例》规定ldquo只要赞成

100

并能遵守本社一切规定rdquo的民众都可以参加劳

动互助社[13] 203说明在抗战前的组织基础上政

府进一步修正相关内容希冀以宽松的组织要

求来整合边区劳动力资源

理论上讲社会环境的平稳组织政策的宽

松应利于互助组织的发展但事实并未如此

到 1940年民众认为当前的劳动互助社等都属于

ldquo政府为了动员义务劳动的组织rdquo所以民众宁愿

自发组织起乡间原有的变工扎工等而不愿意

积极参与到政府所提倡的互助中去 另外在时

人看来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等互助组织

不但在乡村中没有发挥其作用反而阻碍了当前

的乡村生产ldquo因此须要取消的rdquo[14]政府提倡的

互助组织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ldquo阻

碍rdquo民众自发的互助生产政府提倡的互助处于

ldquo尴尬rdquo局面

笔者曾就基层干部组织本身农业形势三

个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民间为何会ldquo非正式rdquo地取

消政府提倡的互助组织[15]现在看来如将分析

视角转移到政权的组织思路上来原因还应包括

政府仍未突破苏区模式的组建思路组织动员力

度仍存在不足也就是说与其将原因解释为边

区延续苏区模式未能适应边区客观形势的发展

不如将视角放在此时政府仍未形成有效的组织思

路(包括构建相应的动员氛围)来保障互助组织

的有效性因为不论是抗战初期的延续苏区互助

模式还是 1942年之后组建新式互助其提倡

者主导者都是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

二化解ldquo尴尬rdquo政府ldquo组织起来rdquo

思路的形成

从抗战后期互助组织效果来说应是很大程度

上化解了 1940年左右出现互助组织的尴尬局面

从这一层面出发1940年起边区政府的互助组织思

路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就ldquo组织起来rdquo思路形

成的过程学界大多注意到 1943年作为边区互助

运动的分水岭很少注意 1941mdash1942 年的探索

期更忽略抗战后期边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对互助

运动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从而造成当前学界对

该问题研究的不足其一仅注意到毛泽东ldquo组

织rdquo思想在互助运动的核心作用未能系统地展现

出政府ldquo组织起来rdquo思路的形成过程其二只强

调互助运动在解决农业问题的作用却忽略了运动

中蕴含的乡村建设理念在此笔者首先就前者来

展开论述看看边区政府如何在化解尴尬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ldquo组织起来rdquo的思路

1941年 5月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

政纲领》就边区军事政策优抚政策ldquo三三

制rdquo政策农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系统地

确立了边区乡村社会整体发展方向至于经济方

面则要求切实进行民众动员解决乡村存在的

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结合当时国共

关系的紧张及边区财政经济的困境该纲领努力

解决农业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就被纳入到政府

的工作思路中

如将该纲领与 1941年边区互助的探索结合起

来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地方政府不

仅没有限制乡村旧有的变工等互助组织发生而

且还充分利用这些互助组织来调动民众生产的积

极性 因为在1940年底边区中央局编发的《边

区经济建设》强调过要努力发展集体生产一方

面加强对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的领导另一

方 面 可 采 用 乡 村 中 存 在 的 换 工 扎 工 等 方

式 [16] 499也就是说面对一边是上级要求设法解

决农业生产困难组织群众集体生产另一边是

群众自发互助生产为此部分地方就借用扎

工变工等来动员农民参与集体生产完成生产

任务既顺应乡村形势又符合上级的政策

至于为何仅部分地方在尝试运用这种方式

须从政府此时并未放弃延续苏区模式的角度来解

释因为《边区经济建设》虽提到注重扎工变

工等民间传统但这一ldquo注重rdquo只是配合着对原

有劳动互助社等组织的加强说明政府仍在尝试

通过加强或修正苏区模式来化解劳动互助存在

的尴尬如 1941年政府相继颁布《农业生产互

101

助小组暂行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优待抗属代

耕工作细则》等

1942年是抗战时期边区经济最困难时期严

峻的形势要求农业经济必须有所发展那么边

区政府原计划通过修正苏区互助模式来完善互助

组织的思路也就必须让位于如何迅速调整工作

思路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受 1941 年部分地方生产成绩的影响1942年 2 月 6 日西北局要求各级党委在春耕运动

中应更加注重采用变工扎工来组织民众进行

农业生产[17] 3716日《解放日报》发表《在春

耕运动的任务下》强调指出ldquolsquo按庄稼rsquolsquo调

份子rsquo等方式是政府所允许的赞成的扎工

和编工等方式是政府所拥护的并欢迎发展这

种劳动方式rdquo[18]从党委工作指示到报纸的宣传

强调均表明边区政府开始明确提倡并注重ldquo农

村中的互助精神即使这种互相帮忙的效果还不

大 但 它 的 影 响 和 刺 激 生 产 的 力 量 却 非 常

大rdquo[19]ldquo农村中的互助rdquo应指民间互助传统

也就印证了笔者的思考在中央看来即使民间

互助的效果比不上延续苏区互助的效果但因前

者对农民参与生产的刺激很大因此各地应给

予重视和充分利用

但就政府而言如何向农民宣传解释政府互

助组织思路的转变呢在 1942年西北高干会上

毛泽东在肯定延安县利用变工扎工等组织民众

集体生产的基础上强调指出乡村旧时存在着民

众农忙时进行互助帮助ldquo这个办法叫做劳动互

助从前江西苏区普遍实行的劳动互助社或耕田

队就是用这个办法组织起来的rdquo而当前边区部

分地区所组织的变工ldquo就是这种办法rdquo因此

各地ldquo应以大力组织劳动互助社大大地发展农

民的集体劳动rdquo而对于乡村存在的扎工ldquo也为

边区农民所欢迎其法不是劳动互助helliphellip亦能调

剂 劳 动 力 各 地 对 外 来 扎 工 应 予 以 帮

助rdquo[12] 771mdash772也就是说在毛泽东看来边区民

间传统的变工扎工与苏区时期组织的劳动互

助社义务耕田队本质上同属调剂劳动力的方

式即解决个体农业生产资源不足不同的只是

名称也就解释了为何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

提到ldquo无论叫什么名称无论每一单位的人数是

几个人的几十个人的几百个人的又无论单

是由全劳动力组成的或有半劳动力参加的又

无论实行互助的是人力畜力工具或者在农

忙时竟至集体吃饭住宿也无论是临时型的还

是永久性的总之只要是群众自愿参加(决不

能强迫)的集体互助组织就是好的rdquo[12] 896 这种

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阐释进一步避开了抗战初

期政府提倡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等存在的

问题在强调农民自愿的原则下糅合着政府提

倡的组织与民间传统互助的差异性在调剂劳动

力的层面上将二者等同起来

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在 1944年中共西北

局研究室编撰的《边区的劳动互助》中将抗战

以来边区政府组织的劳动互助发展历程只以 1943年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并将前期的组织情况描述

为ldquo是从内战时期就组织起rdquo因ldquo不是农民群

众自愿的组织而是自上而下地按乡村抄名单

式地组织起来的空架子rdquo在1940年之后都ldquo非正

式地取消了rdquo[9] 23-24 因为在西北局研究室看来

体现 1943年前后政府互助组织的不同应侧重于

农民的自愿程度和组织方式两个方面至于边区

政府在 1939年和 1941年颁发的相关互助组织规

定以及互助组织存在的问题则被归纳为延续

ldquo内战时期rdquo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就当时而言不

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愿意或能接受这样的解

释抗战初期边区政府在互助组织方面的努力

因此让位于此时政府宣传的需要即使前者也许

仅表现在制度设计层面

至于 1940年的尴尬局面的化解与否就涉及

到 1943年之后新式互助的组织效果对此以往

研究给予详细叙述不再累述笔者要强调的是

农民对新式互助的态度因为尴尬局面的形成

主要表现在农民宁愿自发组织起来而不去支持

政府所提倡的那么尴尬的化解与否更应从

农民的角度去考察

102

整体看相对于抗战初期农民更倾向于新

式互助据米脂县印斗区群众反映ldquo原初说要组

织变工有些人还是高低有些难意还半天家盘

算着吃亏不吃亏尔格你要拆也拆不散了(经验

介绍)而且还要更往美气里变呢rdquo[20] 512 曾在吴

家枣园进行过变工的农民反映ldquo这里的生活美

呢秋收以后我们要回家去多找些人来我们

那里地不够虽然已经减了租可是还有地

主我们比这里的老百姓穷但可不像以前国民

党统治时那样坏那时候村长和军队要什么我

们就得给什么不给就打你还有税什么东

西都抽税但是现在政府帮助我们啦rdquo[21] 74-75 移

民到固临县的河南难民说边区政府ldquo不但为俺

们找到了地种而且给俺们妇女找到了活做真

是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好政府俺们在河南连

赈款也领不到不得不去卖儿卖女并有无数的

人饿死了边区却是什么都给俺们预备好了rdquo[22]

在民众看来政府不但组织变工而且还帮助农

民ldquo找活rdquo(扎工)这是政府给农民ldquo预备rdquo好

了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

的困难因而都表现出乐意接受的姿态

三ldquo传统rdquo的扩大新式互助与

乡村社会的改造

农民为何积极参与新式互助以往研究从新

式互助利用农民所熟习的形式并改造了不合理成

份的角度进行解释并注意到边区政府的大力提

倡与领导但从政策连续性的角度出发同样是

政府所提倡与领导的农民为何在抗战初期表现

出不配合呢这样来看除尊重民间习俗外新

式互助还存在着吸引或影响民众参与的其他因

素即本文所要展现的另一重要问题即新式互

助的组织内容及边区此时的动员氛围

首先来看新式互助的组织内容如前所述

不论是民间互助还是苏区互助其性质均是保

障农业生产的经济组织但新式互助的性质有所

不同是融合着政府安置移难民拥军优抗文

化教育等乡村建设理念的综合组织

安置移难民方面政府要求民众协助解决移

难民的生产与生活而民众的协助主要体现在互

助方面如 1943年新宁县组织 581个劳力共

帮助移难民开荒 1480亩播种 310亩新正县一

区也组织起 177个牛工帮助移难民开荒 117亩

播种 321亩[20] 642 有效解决移难民的生产问题

另外在当地民众(老户)与移难民(新户)的

生产互助中老户对于新户的帮工大部分是没

有报酬即使有需要新户还工的也是较平常不

同如一般的牛工需要3个人工来偿还但新户仅

还2个人工[20] 642虽存在着政府的动员效果但如

此的劳动互助应切实解决了移难民的生产生

活等问题

拥军优抗方面以往工作中存在着诸如民众

ldquo只顾自己牲口少驮些带上细长的口袋使装不

下多的粮rdquo等现象[23] 影响着拥军工作的效果

但新式互助发挥组织优势从而保障拥军优抗的

组织性如新正县别岭村的唐将班子打柴送到区

政府帮助政府解决了生活问题[24] 淳耀县白塬

村在组织大变工的同时组织担架队负责对外送

公粮在 2天之内完成 32石的公粮运送任务另

外村里某抗属家的 30余亩地就是由村里组织

的搭工班子负责在半天之内完成了耕种[25]

文化教育方面李鼎铭曾指出劳动互助

ldquo是变工队又是识字组并且由此推动了其他工

作rdquo[26] 223组织农业集体生产的同时开展乡村教育

工作如志丹县某村的锄草队利用干活的休息

时间集体学习《群众报》不仅能趁机向民众进

行社会教育提升民众的政治文化认识而且还

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热忱最后该村的经验后被

县政府通令各区借鉴学习[27]

除此之外二流子改造环境卫生等也被融

合到新式互助如富县大义区的张德清因以前不

从事生产打架生事导致其在乡村民众中的印象

极坏后经过区政府的教育后回村参加互助生

产并用所得的工钱赎回其在以前出典的土

地[28]再如富县太乐区因地处高原存在着人畜

103

饮水困难区干部便组织民众变工打井利用3个月的时间不仅修整了 41孔旧井而且还打了 4孔新井修了 20个水窖有效地解决了全区民众

的吃水问题[29]

综上所述新式互助在继承苏区互助传统的

同时利用民间传统形式整合了乡村社会资

源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推动乡村文化乡

村改造等工作正如时人所说伴随着集体劳动

的普遍发展其内容形式也是在不断进步中

ldquo现在集体劳动已开始与锄奸拥军自卫教

育等联合起来rdquo[30]赛尔登也认为新式互助作为中

共在边区的一大创举ldquo是发现了将广大民众参与

的抗战活动与广泛的乡村改造运动紧密连结起来

的具体方法rdquo[31] 260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民众会对新

式互助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的生产生

活都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式互助的影响而这种

影响相对于抗战初期是促进着他们生活环境的

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互助组织氛围方面相对于抗战初

期在新式互助的组建过程中边区政府更注重

发挥政权的动员优势

新式互助组建方式的民众化民众化是指政

府在解决实际生产困难的基础上倡导由农民自

发组织劳动互助如边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扩

大民众生产基础陇东关中等地区ldquo即有不少

个农户因退租解决了吃粮和农具困难生产情绪

特别高自动组织起变工队rdquo[32]当区干部号召金

庄村组织变工时群众议论ldquo变工固然好但只

是一件忙烦事领工没好处就没有人愿成头rdquo

区干部建议群众到ldquo合作社借农贷到铁匠铺里

定打rdquo在得到干部帮助解决生产工具的保证后

该村民众便组织起变工队[33]

再者新式互助改变以往仅依靠基层行政组织

的方式充分利用农民出身的劳动英雄基层党员

等来引导民众参与互助任弼时曾指出乡村变工

队 的 队 长 必 须 是 ldquo 富 有 生 产 经 验 与 劳 动 热

忱rdquo[34] 49如在以前马家沟村民众因担心申长林

ldquo劳动好咱们抵不住rdquo不愿和他变工从 1942

年起在申长林的主动说服下全村 13个劳动力

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结果全村没有一垧地荒芜而

且民众也主动地提出ldquo老申干什么咱们也干什

么rdquo[35]当石明德提出在村里组织搭工组时村里

部分民众不愿意特别是自家生产资源不存在问题

的李德礼陈日顺等更是不同意参加后经石明

德的耐心解释这些户才最终答应参加[20]538 利用

民众熟悉的劳动英雄去动员用民众熟习的互助形

式去组织民众更容易接受和参与

边区形成干部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的氛围不

论是中央苏区时期还是抗战初期劳动互助的组

建均缺乏有力的群众动员到 1943年鉴于农业

在边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边区政府要求各级党组

织特别是乡村党支部要彻底地转变工作重心

重点ldquo放在领导群众生产上rdquo[36]支部还应把变

工扎工等组织ldquo加以扩大充实起来使得每个人

力畜力都能发挥他的最大效能rdquo[37]充分发挥

乡村支部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与领导农民

互助生产为互助组织的充实奠定坚实基础

再结合此时边区开展的ldquo建立一个在思想

方法和方向等方面都一致的统一政党rdquo的整风运

动之背景党的基层组织的力量得到很大程度的

凝聚那么经毛泽东及政府的大力提倡ldquo组织

起来rdquo的互助理念理应会在各级干部中形成一种

高度统一的动员氛围作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

部ldquo不能不rdquo去积极地组织与领导新式互助如

固临县庆元区的宣传科长谭守荣亲自在念曲村

组织起 14人的变工白虎乡乡长郝焕领导西岭村

组织起 10人的变工[38]另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延川县共有 2340人参加扎工其中党员占

343[39]1944年安塞县由党员直接参加领导的

变扎工占全县组织总数的457[40] 207 有人也

许会质疑这些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宣传性但试

想政府如此地大规模宣传恰好反映出当时政

府对基层干部参与组织互助的期望而这正好是

以往互助组织工作中所缺乏的

综上所述新式互助之所以能吸引农民参与

与其衔接着乡村各项工作有密切的关系新式互助

104

之所以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一方面在于政府改变组

建方式注重从解决生产困难树立劳模的倡导出

发另一方面通过整风运动和干部动员督促各级

干部积极投入到劳动互助组建工作中

余 论

以往学者之所以仅将新式互助的成效归结于

对民间传统形式的采用及毛泽东的大力提倡在

笔者看来其一以往在分析边区劳动互助时

主要依据西北局研究室编写的 《边区的劳动互

助》和毛泽东发表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

《组织起来》等文献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文献资

料的具体语境特别是从政府组织思路历程上去

分析其二在分析政府互助组建过程时学者

大都将 1940mdash1942年组建模式的探索简单归纳为

部分地方政府的尝试很少从边区政府组织思路

的连贯角度去考察因而就容易站在对比 1943年前后边区互助成效的基础上去分析新式互助的

成功因素忽略此时边区形成的动员氛围及所面

临的军事危机笔者认为这恰恰忽略政府组织

互助的主观性及组织效果产生的时景性

第一毛泽东一系列报告的目的在于促使边

区接受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因为从延续苏区模

式转变到利用民间传统基层干部或民众很难及

时适应更何况延续苏区的互助在民间被ldquo非正

式rdquo地取消了因此消除民众对以往互助的

ldquo不满rdquo及接受政府将要组织的新式互助这是边

区政府在解释政策时的首要目的作为对边区互

助运动的总结《边区的劳动互助》必定会遵循此

时政府的政策精神来阐述配合着政府对新式互

助的提倡

第二就新式互助成效的取得对民间传统

的利用和经毛泽东首倡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

因素但边区此时形成强大的动员氛围也是重要

的组织基础特别是相对于抗战初期来说政府

对农业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整风运动对干部服务

群众意识的形塑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互

助组织动员力度不足的问题正如学者所言ldquo在

整风运动中一些新的政策就是为了针对这些挑

战而制定的这些政策的核心是动员起来进行

经济建设与改造发展农业经济是实现其他目

标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rdquo[31] 202

第三面临的军事危机促使中共中央及边区

政府提升农业互助生产的重要性1943年 7月

国民党准备军事进攻边区虽该计划最终因中共

抗议而未能实施但促使中共重新定位与国民党

的政治关系同时使中共意识到要强化农业集体

生产来增强边区经济实力特别是注重劳动互助

组织的实用性因为是年 10月西北局高级干部会

议上毛泽东指出这次高干会ldquo就是准备打仗的

问题我们反对破裂反对内战但投降派煽起

破裂就要有办法对付rdquoldquo如果全体人民的劳动

都组织在集体互助劳动之中则全边区一千四百

万亩耕地的收获要增加一倍以上rdquo[41] 475-476 11月

29日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强调边

区ldquo遭受国民党的重重封锁rdquoldquo目前我们在经济

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rdquoldquo这是

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

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rdquo[12] 894- 896

ldquo组织起来rdquo不仅成为组织群众发展边区经济的

重要途径更是成为中共领导民众在ldquo反对势

力rdquo包围下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面临边区政府组织劳动互助不被

民众所接受为促进农业经济改善边区经济状

况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逐渐改变组织思路注

重并发挥民间旧有互助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

作用为解释政府组织思路的转变和大力推进农

业生产ldquo组织起来rdquo毛泽东糅合了苏区模式和民

间旧有互助的差异强调二者在调剂劳动力层面

的同质性从而为抗战后期乃至新中国初期农业

集体生产奠定思想基础而边区组建的新式互

助其主体内容是对苏区互助内容的延续和扩

大只是将民众不适应的ldquo劳动互助社rdquo等形

式改换成其所熟悉的变工扎工等传统形式

相对于抗战初期此时新式互助成效的取得不

仅得力于民间互助形式的采用及毛泽东的大力提

105

倡而且离不开此时新式互助与乡村社会的密切

联系和边区形成的动员氛围而ldquo组织起来rdquo工

作思路的转变更体现着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对

当时革命形势的重新审定

注释

①见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

合》《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周海燕《作为规训的生产

mdashmdash以大生产运动叙事为中心的话语考察》《开放时代》

2012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N] 红色中华

1932-02-10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N]红色中华

1932-07-21

[3]博古 为着布尔塞维克的春耕而斗争[N] 红色中华

1933-02-10

[4]亮平应该立刻开始实行协助运动[N]红色中华1933-

02-22

[5]魏本权曾耀荣民间互助合作运动革命策略中央苏

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再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2)

[6]人民委员会对于春耕中之耕牛粮食问题的决议[N]红

色中华1932-03-16

[7]王观澜 春耕检查与夏耕的任务[N] 红色中华1936-

05-06

[8]王观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7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望瑶市的春耕动员在热烈进行中[N]红色中华1936-

02-13

[11]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mdash1945)[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

[13]陕西省档案馆等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

[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14]边区建设厅农村劳动组织调查材料[B]庆阳市档案馆

藏陕甘宁边区政府卷

[15]耿磊探索中的转型1941mdash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农业

劳动互助[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2)

[16]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40mdash1941 年甲 2

[G]1994

[17]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2年甲2[G]1994

[18]在春耕运动的任务下[N]解放日报1942-02-16

[19]提高边区人民生产热忱[N]解放日报1942-03-20

[20]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2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1]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M] 李凤鸣译北京新华

出版社1987

[22]固临县府帮助下河南难民妇女参加纺织[N] 解放日

报1943-07-26

[23]曹德九农村中节省人力畜力的几个问题[N]解放日

报1943-03-25

[24]新正三区二乡别岭村唐将班子[N] 解放日报1943-

12-19

[25]石明德述鲁直记模范的白塬村[N]解放日报1943-

12-08

[2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

献汇辑[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7]志丹各区组织劳动力已锄地八千余亩某村休息时锄

草队变为读报组[N]解放日报1943-06-24

[28]任自强 富县二流子张德清转变揽工赎回三十亩地

[N]解放日报1943-11-18

[29]学习仝万明同志[N]解放日报1944-04-16

[30]丁冬放论集体劳动[N]解放日报1944-02-09

[31]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2]詹武云天劳动互助的一些经验[N]解放日报1945-

03-07

[33]莫艾一个札工队的诞生[N]解放日报1943-03-22

[34]陕西省档案馆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

史料摘编第1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5]石毅申长林mdash党员的模范[N]解放日报1943-03-07

[36]赵志领导生产应成为农村支部的首要职责[N]解放

日报1943-01-25

[37]鲁直论农村支部在今年生产中的作用[N]解放日报

1943-02-02

[38]固临改良农作法克服天旱每亩地增产粮五合[N]解放

日报1943-11-04

[39]介绍陕甘宁边区组织集体劳动的经验[N]解放日报

1943-12-21

[40]中央档案馆等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5年 甲

6[G]1994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刘 滢】

106

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A Further Study on the Call ldquoldquoTo OrganizeTo Organizerdquordquo 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Agriculture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ENG LeiGENG Lei((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Lanzhou GansuGansu 73003073003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eoplersquos preference to the mutual aid production teams formed among themselvesinstead of the ones advoca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adjusted its thinking and turnedto the folk mutual aid tradition to mobilize the public in the collective produc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the governmentrsquo s thinking in organizing production among the officials and people at the primary level MaoZedong effectively linked the folk tradition with the mutual aid practice in the Soviet Area through a series ofspeech reports including ldquoO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ssuesrdquo and ldquoTo Organizerdquo etc stressing thehomogeneity of the two in regulating labor force The new mutual aid form incorporated into it the folk traditionsand the mutual aid practice in the Soviet Area highlighting the governmentrsquos vision for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the border region The achievements were attributable to the general mobiliz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 and theimportance the border government attached to the practicality of this new mutual aid form

Key Words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mutual ai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o Zedongmass mobilization

ldquoldquoFeminist AnxietyFeminist Anxietyrdquordquo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Outlook on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Women in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CHEN XiCHEN Xi(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310018))

AbstractAbstract In the 1920s personal salv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coincided in China Due to gender issueshidden in the revolution many women faced gender anxiety while they were seeking their independence on therevolutionary path Xiang Jingyu an early revolutionary known as ldquoRevolutionary Grandmardquo also suffered fromthe dual anxiety caused by the division of revolutionary work by ldquomale comrades and female comradesrdquo and thedilemma of marriage and revolution Focused on the two aspects of Xiangrsquos anxie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extson womenrsquos emancipation by the CPC revolutionaries in the 1920s and finds that women revolutionaries in theParty on the one hand strived for greater space for womenrsquos liberation in the grand context of the proletarianrevolution and meanwhile strategically took advantage of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men within the Party toconstruct womenrsquo s subjective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onstructed from womenrsquo s standpoin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sex love and revolution in the revolution to dissolve the traditional genderstereotypes in traditional marriage life As a result they succeeded in 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ystem includingsuch new words as ldquothe masses of women (妇女群众) and ldquowomenrsquos career (妇女事业)rdquo etc with the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womenrsquos liberation movement which opened up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Marxist theory on women in China

Key WordsKey Words feminist anxiet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Marxist theory on women Marxism in China

(上接第98页)

107

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研究王明前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抗战前淮北区农村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依赖封建地租剥削存在着迫切的减租

减息斗争的社会要求淮北区党和政府根据淮北区地方实际探索适合本边区特点的减租减息政策逐渐实现

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一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更是群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体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减租减息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大贫雇农中农群众

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租减息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的高利贷现象但是减租后高

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村商品经济的正常借贷现象可以通过政府社会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关键词】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群众路线阶级性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08mdash12

淮北抗日根据地(以下简称淮北区)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八个战略区之一

淮北区东临运河南濒淮河北抵陇海线直接

控制津浦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党史学

界对淮北区减租减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

就① 但仍然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

先现有研究对抗战前淮北区农村存在的各种封

建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形式缺乏有机梳理特别是

对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的封建性缺乏本质认识从

而对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的社会基础估计不足

其次现有研究仍然把减租减息斗争仅仅定性为

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判断虽然合理但是没有

进一步深入认识到减租斗争在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实践中还具有政治斗争的内涵换言之减租

斗争不仅仅是经济斗争更是群众运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而体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

统一最后现有研究虽然肯定了减租减息斗争

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相对忽略作为生产关系

调整的减租减息其实也具有某种后遗症即它

不可能彻底消灭农村经济生活中的租佃和高利借

贷现象因此现有研究也就不能准确判断这种

现象是否属于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这客

观上影响到对减租斗争整体绩效的评价本文拟

以上述思路为线索全面考察淮北区的减租减息

政策以期增加中共党史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的学术认知

一减租减息斗争前淮北区农村

的租佃和高利贷剥削形式

抗战前淮北区农村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土

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依赖封建地

【收稿日期】 2018-12-08

【作者简介】王明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08

租剥削

淮北区土地占有状况总体而言ldquo江苏边境

比较分散安徽边境比较集中岗地比较分散

湖地比较集中两边比较分散当中又比较集

中rdquo具体到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土地占有状况占

总户数 5的地主占有 40mdash45的土地占户数

7的富农占有 20的土地占户数 40的中农占

有 30的土地占户数 50的贫农占有 10mdash15的土地占户数 8的雇工占有 1的土地[1] 47-50

从地主的经营方式看分租地主即主要依靠封建

地租剥削的地主比较经营地主占绝大多数[1] 52

剥削形式上ldquo一般的分租多于包租rdquo湖地分租

较多江苏沙地与稻田包租多分租有对半分

四六分三七分淮宝有一种估租是ldquo等庄稼

成熟时由地主或派分场先生去估然后照对半

数或四成交给地主rdquo包租租额从一斗到七斗不

等其中以大头佃即一季租最苛重ldquo一次交麦

租地租更重泗灵睢最高大头租有交六斗甚

至一石一亩的路西豫东一带的发种地ldquo佃户形同

雇工地主类似经营地主收粮食时倒二八倒三

七分工本一切是地主的所分粮食类似工资地

租形态ldquo一般是粮租有些园地瓜地有作钱租

的个别地方有给钱租的现在均改了实物地

租rdquo少数以劳力换地种额外剥削方面ldquo有打

杂差打官差年礼节礼估租请分场先生

种地要请上庄酒还有什么押板订田礼等规

矩rdquo[1] 53具体到豫皖苏边区各地土地占有关系

也呈现出地区差异ldquo土地苏北比较集中阶级分

化明显各处还可以见到封建时代庄园制的残

余rdquoldquo皖北土地集中程度次之rdquoldquo豫东土地分散

不集中小农自耕农占主要地位地主的剥削在

经济上还较其他地区稍轻rdquo[2]83再具体如涡北的曹

市乡全乡 900 多顷土地地主占有 250 至 300顷其中本集保佃农有 80多户占总户数一

半四里保共280户佃农占70户占14[1]130-132

淮北区高利贷剥削以淮宝县黄集区绥靖乡

为例大致包括以下形式首先是借钱计利有

春一四秋一二春一五秋一三春一六秋

一四等算法如ldquo春一四秋一二就是秋后或

春天借的债夏收后付利息四分还不起而延至

秋收后付款则将利息四分亦折成本钱按二分

一厘付息照这样计算春一四秋一二利率

即是两季付付息六分八厘rdquo其次是集头钱

ldquo每逢一集即加利二成rdquoldquo过一两集不还可以利上

加利rdquo月头钱ldquo按月加利二成有月不过五的

习惯过了五天即要多付一个月的利息rdquo再次

是借粮计利即ldquo所谓一个两个就是春天借一

斗粮麦后即要还二斗rdquo又称作ldquo五年三十

二rdquo即ldquo如果借五年不能偿还则本利即涨到三

十二倍rdquo最后是利用粮价涨落翻滚利钱即

ldquo粮价贱时便把钱算作粮食粮价贵时便把粮食

算作钱这即是所谓听涨不听落rdquo[3] 32-33高利贷

债主最毒辣的手段是所谓ldquo要人要地rdquo即ldquo当

农民无钱还债而又不愿押出或卖掉土地债主便

会逼迫你到他家里帮工抵债这是无偿劳动rdquo而

且ldquo所抵往往算作与每年的利息相抵消不能将

本抵掉rdquo[3][36]总之高利贷剥削呈现ldquo放债mdashmdash

取利mdashmdash押地mdashmdash兼并土地rdquo的趋势[3] 40 该乡债

主ldquo多是暴发户守财奴剥削的办法非常野

蛮落后直至可以任意剥夺债户的身体自由

或驱为奴仆rdquo这是因为该乡农村经济与岔河一

带ldquo封建的地主经济与商业资本密切联系着地

主富农往往兼作商人他们可以把游资投入借贷

关系取利rdquo也可以在ldquo生息不及经商取利多时rdquo

转为商业资本该乡高利贷ldquo是对农民劳动力财

力的剥夺榨取rdquo它不仅是ldquo一种农村剥削者用以

兼并农民土地的工具rdquo而且ldquo把大批劳动力驱为

己用大部并与生产过程分离开来rdquo其结果ldquo自

然就缩小农村的生产加深农村的经济的危机与

加速农民破产的过程并减低农民的生产情

绪rdquo[3] 49又如泗灵睢县ldquo农村经济为商业资本所

控制百分之八十的悬租均系从大李集放出地

租多系一季租大头租罚租等rdquo[4] 353 再如涡北

曹市乡的高利贷剥削有三种形式一为合子地

即整租ldquo借一千元每年给五斗六斗利利还不

清到第二年再折成本再加利rdquo二为转湾子钱

109

是流行于集镇上的一种短期放债ldquo借一千元每逢

集还五十元利rdquo三为ldquo听涨不跌rdquo[1]130-132

上述对淮北区农村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状况的

分析足以证明淮北区存在着迫切的减租减息斗

争的社会要求

二淮北区减租减息政策的逐渐

正规化与科学化

淮北区党和政府在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有关

ldquo二五rdquo减租指示的同时根据淮北区地方实际

及时调整政策探索适合本边区特点的减租减息

政策在艰苦的实践中淮北区减租减息政策逐

渐实现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一

淮北区开辟之初减租政策并未直接实现

ldquo二五rdquo减租而是在原租额基础上削减一般以

三七分租为原则

1941年 6月 22日刘瑞龙在总结泗县专署成

立一年来运西苏皖根据地施政成绩时提出ldquo对半

减二五四六减二成三七减一五一斗减一

升二斗减三升三斗减六升四斗减一斗租

金减租合粮算满收满缴半收半缴不收不

缴佃户必须缴租rdquo减息方面ldquo借钱还钱借

粮还粮低价还原筹借加一五价高加一半

年利一分半月利一分五rdquo[2] 152 9月 21日颁布的

《淮北行署施政纲领》宣布保护人权财权

ldquo对私人之土地房屋财产不分贫富一律加

以保护并保证出当承当买卖之自由rdquo在此

基础上ldquo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

间解除各种对渔民船户之不合理待遇rdquoldquo确

定佃农及债户有交租交息之义务rdquo[5] 7412月25日颁布的《淮北苏皖边区修正改善人民生活办法》

坚决贯彻减租减息精神减租方面对于分租

制规定ldquo对半改三五六五分四六分改三七

分三七改二五七五分原租过轻者不得再

减并规定满收满缴半收半缴rdquo对于包租制

规定ldquo一律减二成rdquo因法币贬值而导致钱租改

为粮租时办法规定ldquo由东佃双方商定但不得

超过三七分租原则rdquo同时宣布ldquo取消各种陋

规废除年礼节礼分场酒及额外劳役以后

地主要佃户做活一律照普遍工价给钱rdquo减息方

面规定ldquo借钱还钱分半付息月利一分半

每元月利一分五厘借粮还粮二成付息不论

去冬或今春借的粮食借粮一石还粮一石二

斗老债还本(民国二十九年以前者)利过本

停付利分期还本利停本停付利减半还

本rdquo对于当赎地根据抵押双方贫富状况分别规

定ldquo穷赎富满期回赎当价得分期归还过期

三年以上者半价赎回过期六年以上者出价

三分之一赎回过期九年以上者无价赎回青

苗回赎除种三七分rdquoldquo富赎贫满期原价回

赎青苗不准回赎在富人将地赎回如不自己

耕种原承当人有租佃优先权rdquo同时宣布ldquo废除

转当由原出当人向首先承当人盘价后再与最

后承当人直接发生关系rdquo[6] 82-85同日颁布的淮

北苏皖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宣布ldquo境内人民之

土地房屋债权及其它一切合法私有财产者

有营业证或契约者一律依法保障其所有权任何

人不得侵犯私有财产其私有主有自由使用支

配租佃当卖之权利其继承人有继承权非

罪大恶极之汉奸经边区行政公署批准没收其财

产者任何人不得对人民私有财产进行没收或危

害逃亡敌区之业主地主其家无人主持且未

指定代管人者得由当地区乡政府代管按照

规定交纳田赋公粮但必需经边区行政公署批

准待业主地主归来即行发还rdquo[5] 87

1942 年是淮北区减租减息全面铺开的一

年淮北区党和政府通过相关立法支持和配合

减租斗争的展开基本实现了减租减息政策的正

规化

1月 14日淮北苏皖边联救总会第一次扩大

会议决议案要求1942年度坚决贯彻减租法令

ldquo在基本地区从一九四一年午季起未经减租者

一律于今年夏季依照去年政府减租法令实行退

租减租之后应普遍发动主佃双方订立租佃合

同 (租佃时期五年以上)以保障佃权而利生

110

产rdquoldquo边区新区今年必须发动群众组织佃户

一律实行减租减息rdquo减息方面针对私人借贷性

质的高利贷决议提出ldquo借粮利息不超过五成

者照规定借约归还借粮lsquo听涨不听落rsquo者

农民吃亏太甚要求达到照春耕中等价扣算不

得照最高价lsquo头里跑rsquolsquo悬租rsquo及lsquo买青钱rsquo等

借钱之债以达到照银号春耕贷款定价扣算还粮

不还利为原则借钱还钱因麦初粮食变卖不出

可等粮食平稳时归还rdquo[7] 146- 148 6月 20日通过的

《淮北苏皖边区减租条例》分别地租种类确定具

体减租率条例规定分租ldquo原来对半分成者改

三五六五分四六改三七分三七改二五七五

分原租不到三七分者不减rdquo包租ldquo一律减二

五满收满缴半收半缴不收不缴rdquo钱租改粮

租ldquo由东佃双方协议根据土质好坏商定粮

租但不超过三七分租为原则rdquo淮宝地区仍实行

三七分租其次取消各种封建性陋规即额外剥

削ldquo废除年礼节礼分场酒等额外负担及无报

酬之劳役佃东如用佃户做工时一律照当时工

资付价rdquo最后《条例》坚决保护佃权规定

ldquo无永佃权之契约期满之地佃东有依约处理之自

由但不得出卖出当与伪区并须于退佃三个月

前通知佃户如因退佃而影响佃户生活时得由

政府调处之佃东出卖出当有永佃权或契约未满

之土地原佃户有继续佃种之权如原约未满

不得转佃他人佃东在契约期满出卖出当与转佃

土地时原佃户有以同等条件承买承当承典之优

先权rdquo[7] 162-163 同日颁布的《边区当地押地赎地办

法》同样以维护贫苦农民的基本生产权利为宗

旨办法规定ldquo承当人或出当人为贫苦烈属

抗属与鳏寡孤独之贫户专以此地为生在赎地

时政府得以优待抗属烈属救济贫困之原则斟

酌情形处理之rdquoldquo当地人将地赎回因缺乏劳动

力出卖出租转当他人者原承当人及贫苦抗

属烈属有依同等条件承买承当承租之优先

权rdquoldquo高利贷性质之押地按月利分半付息还

本将地抽回原约作废以至下年收益百分之

三十计利过本停息还本利倍本者本利不

付无利之押地以当地论rdquoldquo高利贷性质之恶

租按原本分半行息另立契约原约作废利

过本停息还本利倍本本利停付rdquo[7] 165 同日通

过的《淮北苏皖边区救灾借贷办法》专门用于调

整1941年冬季至1942年春季救灾期间的农村借贷

关系办法规定ldquo借粮还粮借粗还粗借细还

细利加二成借粗还细一斗还一斗rdquoldquo借粮

时以款代粮者以借粮论rdquoldquo借钱或借粮折钱

者依照原定契约付息还本rdquoldquo借粮借钱无

力归还者得由双方协议以工折还按当时市

价折合粮钱计算rdquo[7] 166 为充分保障人权和财

权维护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统一战线1942年 10月刘瑞龙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做报告指出

ldquo凡地主在敌区土地在我地区者可以收粮收

租并带一定限度的粮食出外向边区内放债

只要不是过高的利息尽可以来收债政府予以

保障rdquo[5] 147鉴于1942年至1943年边区农村社会

ldquo因法币跌价一般的借钱比较少中心区高利贷

形式多是借粮听涨不跌也有少数特殊高利贷

如 悬 租 麦 坠 子 账 边 缘 区 则 普 遍 是 借 悬 租

账rdquo[5] 355 的情况为有效抑制高利贷淮北区采

取ldquo借钱还钱麦息改为钱息三成午秋两季还

本明年付息借户一律不准将粮食运输出境

以免影响根据地内之民食rdquo的办法对付根据地内

的高利贷采用ldquo以清还集体借贷来影响私人利

贷rdquoldquo由农救会组织群众照集体借贷归还rdquo私人

借贷ldquo对特别高利贷如边区悬租等照边境区高

利贷减息办法还rdquo的办法对付根据地内外之间

的高利贷[5] 357总之1942年是淮北区减租斗争的

奠基之年这一年淮北区灵活贯彻中央ldquo二

五rdquo减租原则结合地方习惯ldquo规定对半分改三

五六五分四六分改三七分三七分改二五

七五分并把钱租改粮租废除陋规减租后订

立新契约规定减租和交租办法调整了东佃关

系rdquo减息方面根据利息不超过五分的原则

ldquo对高利贷即所谓大头利政府不予保障保障普

通利贷奖励低利借贷rdquo[5] 131-132 实践证明淮北

区没有刻板执行中共中央的ldquo二五rdquo减租要求

111

而是根据地方实际以ldquo三七分租rdquo作为心理定

位采取逐级削减地租租额的办法恰恰体现了

其决策的务实性和科学性

随着减租斗争的逐渐深入淮北区党和政府

一方面及时根据各地反馈的情况调整政策对各

地减租工作适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

进一步修正减租减息法令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

1943 年 5 月 17 日淮北区党委指示泗南县

委在春耕工作中ldquo必须贯彻减租退租发动借

贷减轻高利贷对农民之剥削这是与提高生产

不能分离的rdquo[3] 81 5月 27日通过的《淮北苏皖边

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ldquo一律减二成五满收满

交半收半交不收不交rdquo分租ldquo原来对半分

者改三五六五分四六分者改三七分三七分

者改二五七五分原租不到三七分三七分者改

二五七五分原租不到三七分者酌减rdquoldquo已实

行三七分租之地区(如淮宝)仍照三七分租rdquo

条例保障公平交租权利规定ldquo交租使用当地通

用之斗禁止大斗收租小斗交租rdquoldquo承租人如

遭受疾病死亡被盗等意外无力清交地租时得

与出租协商还期交纳之出租人对欠租不得作

价行息rdquoldquo钱租改粮租由双方协议根据土质

好坏商定粮租以不超过三七分为原则rdquo《条

例》为保障佃权促进生产发展特规定ldquo出租

人于典卖其租地于他人时原承租人依同一价

格有承典承买之优先权出租典卖其土地于他

人时承买承典若非自耕或雇人耕种者原承租

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权租佃契约期满出租人

仍将土地出租时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

权rdquoldquo出租人收回自种之土地三年内再行出租

时原承租人有承租之优先权rdquoldquo承租人如在租

地上进行耕地改良出租人不得反对并应给予

帮助和鼓励rdquo[8] 121-124 6月1日淮北苏皖边区行署

要求在夏收工作中首先坚决贯彻减租做到

ldquo本地区内一律彻底减租新地区减租不能少于二

成rdquo同时坚决保障佃权ldquo佃东不得借故抽地

若佃东较佃户贫苦而抽地自耕者须依本署颁布

的土地租佃条例办理rdquo其次要求坚决限制高利

贷对所谓ldquo听春价rdquoldquo其借粮价格不得照当时

最高价作价应照年后麦前中等价作价还粮rdquo对

于ldquo头里跑rdquoldquo借一百元还一百元另外利息最

多三十元不还麦利rdquo[8] 130-131鉴于ldquo农村中有一

种借粮名lsquo听涨不听跌rsquo的高利贷如麦前借粮

一斗不论借时价格如何但择其涨至最高的粮价

计算麦后归还时适值粮价跌低以其低跌之粮

价折钱还粮或钱这样春天借一斗经过一个月

或两个月的功夫还时要付四斗至五斗rdquo以及

ldquo另一种高利贷叫青麦账又叫lsquo头里跑rsquo又相似

悬租如麦前借钱一千元麦后除一千元外另加

二石至三石的利息rdquo6月 7日淮北苏皖边区参

议会与各县参议长联席会议决议提出ldquolsquo听涨不

听跌rsquo不能以春天最高粮价付还也不便以最低

粮价付还(以顾全债权人得到相当的利息)则从

旧历年后麦收前之中等粮食价格或平均价格折

标归还lsquo青麦账rsquo应依政府借钱办法利率最多不

超过三成实在贫苦而无力一次付清者分期清

还rdquo[6] 379-380 10月20日淮北区党委关于冬春两季

工作的总计划提出ldquo贯彻减租减息政策实行查

租适当解决因减租后所发生的土地纠纷实行

土地复查rdquo[9] 108 11月22日刘玉柱在邳睢铜秋季

群众运动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减租减息

的具体政策在巩固中提高斗争成绩减租方

面在坚决贯彻ldquo二五rdquo减租原则的同时在边

区ldquo为了照顾东佃双方的困难减租率可减至二

成rdquo减息方面ldquo地坯子(指地纳租)秋季可减

息四分之一即二斗给五升麦季可二分之一退

即二斗息退回一斗rdquo此外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盐

金高利贷可灵活掌握政策尺度ldquo在政府无专门

贷款前不主观定减息办法是可以的但应在社

会上造成一种舆论制裁以求稍减利率rdquo对于转

佃地ldquo佃富农的租地可转佃贫农但须尽可能

采取说服办法中农租地一般不转佃自愿让给

贫农者例外绝不能强迫rdquo[7] 332-334

随着抗战胜利形势的日趋明朗淮北区党和

政府逐渐把减租斗争引导向促进生产发展和巩固

农民既得成果方面上来减租日益和保佃退租

112

倒粮打击地主阶级恶意对抗减租等政治斗争结

合起来日益注重社会效益

1944 年 2 月 17 日淮北区党委指示春耕工

作要求通过进一步贯彻减租减息来促进生产

一方面ldquo彻底查租退租调整东佃关系在

查租退租中保障佃权解决种子对粪柴草诸

问题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解决生产基金rdquo

另方面ldquo调剂借贷关系实行借贷自由实行公

平借贷奖励低利借贷高利贷不予保障实行

借粮还粮借钱准许按借钱时市价折粮还rdquo[8] 187

1944年 5月淮北苏皖边区行署训令要求在夏收

中坚决贯彻减租要求ldquo退租自民国三十年开

始一般未减租者以债务论除退还原租外

加年利二成以单利算如系以威胁利诱办法

过去未减租者以欺诈取财论一切悬租按照借

贷关系借钱折粮算加年利二成归还rdquo[8] 205

1944年的夏收工作淮北区党和政府特别针对减

息问题号召群众一方面ldquo继续举办积谷防止

灾荒rdquo另方面ldquo提倡私人自由借贷rdquoldquo并提出

在各合作社举办小本借贷所rdquo[5] 3579 月 24 日

邓子恢致函泗灵睢县委ldquo减新租查旧租要真

正做到没有一个不减不退的地主没一个不得到

实际利益的佃户同时在今秋的减查退过程中

必须联系到为今冬扩军运动的准备工作rdquo[10] 177

12月 7日淮北区党委指示路西群众工作首先

要求在减租方面ldquo仍以实行二五减租原则为适

宜rdquo为解决明年春荒ldquo减租时间一律从今年秋

季减起rdquo其次在减息方面要求做到ldquo对老债

主要是利过本停利还本利倍本停利战后还

本分本还息rdquo

1945年 1月 11日淮北边区各界人士联席会

议决议提出调整租佃关系的原则应该是ldquo一方

面保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另一方面保护佃户的

土地使用权rdquo在此基础上ldquo适当解决地主生活上

的困难问题和保护佃户的基本生活不能有所

偏废rdquo决议首先规定有正式租佃契约且已满期

者依租佃条例处理即ldquo出租人于典卖其租地

与他人时原承租人依同一价格有承典或承卖之

优先权出租人典卖其土地与他人时承卖承典

人若非自耕或雇人耕种者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

之优先权租佃契约期满出租人仍将土地出租

时原承租人有继续承租之优先权出租人收回

自种之土地三年内再行出租时原承租人有承

租之优先权rdquo租佃契约未满或无契约者如果地

主生活确实困难需要抽回一部分土地出卖出

当或自种决议规定ldquo地主生活确实发生困难

其抽回部分又不影响佃户基本生活者可商同佃

户抽回一部分抽回土地的数量丘位应与佃户

协商解决如发生争议由政府和农救会适当调

处rdquo[2] 194-195 3月 20日淮北路西第二次群众工作

会议春季工作决议案要求在 1945年午收前继续

贯彻减租具体而言要求ldquo肖宿永在午收

前实行二成减租午收后改二五减租其他各县

均实行二五减租rdquo包租ldquo实行除旱涝rdquoldquo将秫

秫豆子杂粮分开计算年成rdquo对于地主的涨租行

为要分别情形处置ldquo因对抗减租而涨租者从

去年秋季起涨额不算仍照原租额减租rdquoldquo在

年前曾实行减租回来因地主逼迫退回并加重

租额者减租数目仍退还佃户rdquo租额过重即减

租后仍超过 375的情况ldquo可双方协商改变租

额或待午收后更改rdquo关于欠租的情况ldquo减租

前农民欠地主地租可予免交减租后实行交

租rdquo减租与保佃相结合ldquo减租后应强调保障佃

权改订租约rdquo减租斗争应首先ldquo组织减租小

组 用 集 体 减 租 方 法 并 选 出 积 极 分 子 带 头

减rdquo[1] 181-182 6月淮北区党委指示夏秋两季查减

租工作要求重点做好减退包租的工作即ldquo按

原租额二五减未减者退租rdquoldquo地主因减租增加

包租额者除将增加部分退佃户外仍照原租额

二五减租比率计算退回应减之租rdquoldquo原包租额

过高应行降低地主所得最高不得超过土地收

获量百分之三十五rdquoldquo游击区已成为根据地者

应即依法减租原来实行让租地区未让之租

应按过去让租成数实行退租rdquoldquo自减租后应由地

主负担之公粮公草田赋河工路工等粮

款而由佃户代出者应全部归还佃户利加二

113

成减租后如有地主应对粪而未对粪者得按

原对粪成数偿还佃户rdquo对地主非法无理抽地对抗

减租者指示要求ldquo地主自耕者交出一部或全

部仍归原佃户耕种地主将抽回之地转佃给其

他佃户者如新佃户比原佃户富者应退还一部

或全部归原佃户耕种如新佃户很穷原佃户

能维持生活而地主亦无土地出租者不变rdquo减租

与保佃结合鼓励租佃双方订立长期租约ldquo原来

规定租期者可延长五年以上原来未规定租期者

照旧新契约一经订立旧契约应即交出作

废rdquo[1] 281-285

淮北区各地党和政府在执行边区减租法令的

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减租办法

1943年 1月宿东县委在反思减租斗争的经

验教训时首先认识到ldquo我们同志只看到包租

制的剥削感觉非让租不可而未看到分租制的

剥削感觉对半分租倒还公道不知道不管包租

也好分租也好通通都是地主不劳而获的封建

剥削均应削弱减轻rdquo其次他们在分析社会经

济状况时认识到ldquo在宿东也包括着土地比较分

散与土地比较集中的两种地区rdquo土地集中地

区ldquo地主较大地质较好收获较多租额较

高rdquo土地分散地区ldquo地主较小地质较坏收

获较少租额较低rdquo因此在土地分散地区的

减租斗争ldquo让租率可以提得低一点灵活一

点能按百分之十让也是好的rdquo[7] 206-208最后

他们认为游击区的减租斗争一般地ldquo应强调政

府法令通过乡保甲行政系统来传达推行rdquo但

是也ldquo不应把直接劝让当作一般的主要的方法

而应尽可能发动群众作斗争rdquo[7] 2101945年 3月

21日泗灵睢县委致函邓子恢刘瑞龙谢邦

志表示泗灵睢县在减租工作中首先在查退租

方面ldquo按包租减二五满收满缴半收半缴

不收不缴之法令照退rdquo在查佃权方面ldquo一切非

法无理抽佃户租种土地者应在地主自种地中补

还或酌予赔偿损失rdquo查租额方面ldquo秋增租额

一律并且按原租照退并照未加前二五减

租rdquo其次在减息方面针对较为流行的悬租

形式即ldquo前年六百元一亩去年一千五百元

每亩付利三斗有的规定清明后不许赎有的拿

刀收麦也赎放的人是富裕中农富农集镇商

人专门高利贷者也有个别雇农贫农rdquo的现

象规定悬租ldquo利息仍照减半付还rdquo另针对

ldquo去年是借一百元麦后给一斗小麦rdquo的ldquo麦青rdquo

高利贷形式泗灵睢县委提出ldquo借粮还粮借

钱折当年粮利不过五成rdquo再针对ldquo听涨不听

掉rdquo形式县委提出ldquo战前旧账借钱还钱

利倍本停付利还本利二倍于本本利停

付rdquo[1] 186-1875月 2日淮北二分区党委要求各地

在夏收群众工作中普遍实行减租包租ldquo一律

实行二五减租法令rdquoldquo凡经二五减租后其租额

过重者可由东佃双方协议降低租额重订新契

约但其租额不得超过全收获量千分之三百七十

五rdquoldquo普遍收成在六成以上者不除旱涝rdquoldquo一季

租(纯麦)或大头小尾巴租(麦多秋少)一律

改为两季租麦季各半秋粮缴秫秫豆子各

半rdquoldquo麦前减租未退者如系地主有粮蓄意拖延

未退者麦后依去年减租率除旱涝从午季租中

扣除rdquoldquo佃户接地租时种旱秋(秫秫谷子)

者缴满季租种早秋者缴半季租rdquo分租ldquo过去

对半分者改为三五六五分过去四六分者改为

三七分rdquoldquo租二八者改三七分租三七者改四六

分rdquo游击区或二面三面敌占区ldquo可实行一成

五到二成减租rdquo学田庙地及其它所谓ldquo公

产rdquoldquo按二五减租后重订租约其租额不超过

全收获量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rdquo[1] 233- 234在夏

邑雪商亳这样的边缘区ldquo强调减新租对退

旧租不过于强调rdquo[1] 240减息方面ldquo过去旧债

利过本者停利还本利倍本者本利停付rdquoldquo当地

三周年为限当青赎青当白赎白地价皆折法

币计算rdquoldquo合子地(即摇当地)付两次利以上

本利停付付一次利者停利付本数年而未付

一次利者可付一次利还付本但还不起者可分

期还或少还不还rdquoldquo新债一律按粮计算借

钱可折粮利息二成到五成由双方协议自

定rdquo[1] 2356月 8日淮北三地委 1945年夏秋发动

114

群众的决议提出在减租工作中对于包租

ldquo我一面地区一律实行二五减租多面地区按照

具体情况实行二成至一成减租或让租各地能种

两季者原夏季大头租改为两季租夏秋各

半只能种一季者仍为一季租rdquo对于分租

ldquo我一面地区主佃对种(或除种)者实行三

五六五减租烂种者(地主出种)实行四六

分租多面地区实行四六或四五五五分租草

随粮分rdquo在退租工作中ldquo未减租者即按照各

年各季减租租数退租一律加息二成rdquo决议坚

决打击地主为减租而恶意涨租要求ldquo原为我

中心区者除降低到原租额再照二次减租外应

将所涨租数加息二成退还原佃户rdquo已转变为根

据地的原敌占区ldquo自本季起降低到原租额

再实行二五减租所涨租数可不退还rdquoldquo地主有

意将地亩数加多者应查实按地亩交租自颁布

减租法令后应将多交地租数退还原佃户rdquo为

保障佃权决议要求ldquo订立租约由主佃双方

自由订立租期不得低于五年期满后双方重新

协商续订新约或解约在订约期间地主照规

定成数减租rdquoldquo在租约期期满以前未商得佃户

同意地主不得擅自出卖出当或转佃rdquo减息

方面决议要求新利债ldquo按一般规定月利不

超过二分至五分年利不超过二成至五成rdquo旧

利债ldquo抗战前之旧债借钱还钱利倍于本

停利还本利二倍于本本利停付rdquo悬租ldquo在

邳睢铜三县利息是四减三在灵宿萧铜四县

是减半付息延期还本rdquo借粮还粮ldquo利息不超

过五成青麦账亦可照当时价折粮rdquo借烟土

ldquo除本减半付息rdquo借银元ldquo还银元不付利

息或按当时粮价折粮还亦可rdquo[1] 298- 2991945年涡北的减租政策分种地ldquo三五六五分

缴一斗退三升rdquo课地ldquo看年成豆子不收不

缴秫秫杂粮算六成算过年成有一斗再减二

升五rdquo减租与保佃相结合ldquo佃户有佃权不能

乱抽田rdquo减息方面对最恶毒的合子地ldquo年利

算二成利过本钱止利还本利过两倍本利

不还退回文书rdquo[1] 134

三减租减息斗争中群众路线

和阶级路线的统一

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仅是生产关系领

域的变革更是一场在不损害农村抗日统一战线

前提下的政治斗争是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淮北区的减租减息斗争体

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

淮北区党和政府始终强调党组织应该在减租

斗争中充分启发引导群众的斗争觉悟最终

使减租成为群众自觉参与的政治斗争实践经验

证明淮北区减租工作大体经历了ldquo不强调发动

群众只运用工作队与保甲长来减租rdquo的ldquo法令

减租rdquo阶段ldquo由上而下的号召与由下而上的配合

起来干部领着群众干rdquo的ldquo农救减租rdquo阶段

ldquo中心区减租继续深入边区各地也进行了减租

其最大特点是采取了攻势防卫的策略rdquo特别是

ldquo由佃户自己组织佃户小组用自己集体行动进行

减租普遍采取斗争的方法rdquo的ldquo集体减租rdquo阶

段随着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到1944年ldquo减租

已成为一种制度rdquo[5] 355

1943年 5月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在指示夏收

工作中要求各地贯彻减租减息斗争减租方面

要求在基本区ldquo今年必须彻底肃清明减暗不减

现象未减者一律退租同时发动佃户与地主订

立租佃合同订立租期以保护佃权rdquo在边区

新区ldquo今年须一律实行减租rdquo但是可以ldquo在方

式上缓和一些注意协商求让方式rdquo为发动群众

参加减租一方面ldquo废止分场委员会一类组织

避免代替包办现象rdquo另方面ldquo农救会必须积极领

导农民组织佃户集体讨论集体决议一致

行动以求达到目的rdquo减息方面指示要求既要

克服ldquo由政府以一纸布告来规定利息限制粮

价rdquo的ldquo左rdquo的想法也要纠正ldquo让我们基本群

众辗转于高利贷的骨髓敲剥之下而不能自拔rdquo的

ldquo右rdquo的错误指示要求首先ldquo应利用银号贷款

集体借贷及私人借贷低利还付者广为宣传造

115

成一种舆论的攻势与压力以达减息之目的rdquo其

次ldquo召集农民地主士绅举行还债会议以

农民之优势及动员开明士绅使生救会规定的利

息得到双方满意通过rdquo再次ldquo动员农救会员

研究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关系直接与债主交

涉以达到减息目的对个别顽固分子实行拖

的办法rdquo最后ldquo由政府颁布改善借贷关系文

件表示某种程度之高利贷不予以法律保护作

为各地根据rdquo其中关键是ldquo依靠于农民之团结

及生救会与士绅之劝解rdquo[7] 231-23211月 22日刘

玉柱在邳睢铜秋季群众运动会议上总结指出为

继续深化减租斗争的成绩首先要注意当群众的

斗争情绪尚不高涨时ldquo党和群众团体应先选择一

个对象发动斗争使之当场兑现并提高群众

情绪采取打一儆百兴奋群众震动全局办法rdquo

其次要贯彻保障佃权认识到ldquo减租退租保障

佃权都要采取群众集体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彻

底rdquo的道理做到ldquo东佃立约规定年限反对

地主强拿地rdquo以提高群众减租斗争的决心[7] 332

1944年10月刘瑞龙在总结淮北五年来群众工作

时指出虽然地主阶级总体上对抗减租但具体

而言ldquo大地主抵抗最力一下子打不垮中小地

主社会力量不大容易打垮rdquo因此减租斗争应

贯彻群众路线ldquo强调群众的自觉斗争rdquo[1] 63这需

要党政军民密切结合党组织ldquo是领导减租的中

心执行与掌握减租政策布置重要减租斗争rdquo

政府ldquo公开号召减租出布告举行士绅座谈

会召集各行政人员动员做减租的模范制裁明

减暗不减适当处理东佃纠纷rdquo群众团体ldquo公

开出面领导群众减租rdquo为打击地主阶级破坏减

租ldquo实行查退租保障佃权是贯彻减租的主要保

证rdquo同时还要处理好佃农与自耕农的统一战线问

题既要坚持ldquo在一切改善民生斗争中以减租

为主rdquo也要抓住自耕农的要求如春荒救济减

息等以更好地发动农民群众在减租斗争达到

高潮时一方面要ldquo控制减租发展不要超过中

央所指示的程度rdquo另方面在纠正过火行动时ldquo不

能泼冷水要保持群众热气rdquo对具体的租佃形式

要具体分析决定对策如ldquo个别地方包租租额原

订过高即使减租也还是高了因此决定减后地

主收租额不得超过全收获量千分之二百七十五

大头租可改为两季租租额与种类双方协商

棉地烟地按二八分租或按当地粮食收获量改

交粮租rdquo彻底减租后要首先解决部分中小地主

生活下降要求抽地自种的问题做到一方面要

ldquo在减租未彻底实行以前要强调保障佃权不应

随便抽地以免影响佃户不敢减租rdquo又要ldquo允许

中小地主在不影响佃户生活条件下抽回一部分土

地自种rdquo当然这要在佃农生活真正得到改善即

佃农ldquo必然要将余资买牛买肥改良土地增

加生产最后要购买土地rdquo之时其次解决贫

农要求对大地主匀地的问题他认为ldquo个别地方

提出调剂佃地发动贫农向大佃户斗争甚至转移

中农佃户土地这是完全不对的rdquo而应该ldquo主动

劝告群众从提高原有耕地生产设法个别经农救

会协商在大佃农自愿又不影响大佃农原来生活

的原则下酌匀一小部分土地调剂给抗烈属及赤

贫的民兵队员rdquo但是ldquo必须要经过说服教育协

商办法进行rdquo[1] 64-6812月 7日淮北区党委指示

路西群众工作要求在减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

线ldquo主要群众自己起来斗争才能贯彻减租减息

增资至于说服地主自愿及行政协助干部模范

作用只能是辅助的rdquo[11] 455

1945年2月赵敏总结涡北地区减租斗争经验

指出新地区减租ldquo先由佃户小组集体减租但

到一定的时候发生困难必须组织较大规模的斗

争打击地主威势rdquo斗争成功与否ldquo主要是靠农

民的自发自觉和我们有组织的领导rdquo[1]1473月20日吴芝圃在路西群众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ldquo为

普遍的发动群众为解决灾荒中的口粮问题与维持

春耕生产必须以普遍减租即减的地区要补漏

洞未减的要广泛减为第一个重要武器rdquo为此

ldquo必须善于打破群众对减租的顾虑必须针对群众

的心理来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rdquo必须ldquo从实际出

发决定最适合最有效的方针不是被动也不是单

纯热情的盲动而是有根据有步骤的争取主动改

116

造现实rdquo[1] 1753月23日淮北区委致函泗灵睢县

委ldquo斗争纲领应将重心放在贯彻查租减租上这

是基本群众政治优势确立的基本关键rdquo[1] 198 5月4日刘瑞龙在指导春季生产时指出查租经验证

明ldquo必须经过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和耐心工作必

须加深群众和干部中的阶级教育必须抓住佃户中

的积极分子并推动佃户组织rdquo[1] 201 6月5日狄克

东在总结泗阳县春季查租工作时指出ldquo查租能否

彻底首先建立在佃户自觉自愿的思想基础上真

正教育佃户提高佃户觉悟解除佃户思想上各种

顾虑是减租彻底的基本保证rdquo而争取佃户中的

落后分子是减租成功与否的关键泗南县采取两

种办法一种是ldquo耐心说服长期教育rdquo另一种是

开佃户家庭会议rdquo这种会议ldquo不仅可以打通佃户

本人思想而且可以提高佃户全家的阶级觉

悟rdquo[3]258-260 6月淮北区党委要求在夏秋两季查减

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首先ldquo在领导上抓住一

点rdquo其次ldquo在力量的组织上尽量避免采取工作

队形式而把突击力量充实到群众团体中去rdquo

最后要充分发动群众先深入调查研究ldquo帮助佃

户做庄稼活取得佃户的友谊与信任rdquo之后

ldquo在接触谈话中要注意发现与教育积极分子rdquo再

通过他们ldquo团结组织和教育广大的佃户群众成立

或扩大佃户小组使他们敢于面对面的向地主作斗

争rdquo[1] 2857月江风提出农民抽条子赎地赎物

是ldquo带着打击高利贷性质rdquo的经济斗争尽管这一

斗争尚是ldquo防御性的以攻为守的rdquo但是ldquo经过

抽条子斗争的群众已经敢于并迫切要求清算清

算明白才能提高他们的革命情绪与觉悟rdquo同

时他提出反高利贷斗争应该做到在不妨碍发挥群

众积极性的同时ldquo不致使债主丧失生存条

件rdquo[3]50总之不管地方社会情况如何复杂统一

战线的巩固与群众路线的贯彻并不矛盾

随着抗战胜利的日益临近淮北区党和政府

更加强调阶级路线在减租斗争中的贯彻这也是

切实保护减租后广大基本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3月 20日吴芝圃在路西群众工作会议上提

出应突出减租斗争的阶级性他指出ldquo农村中是

有阶级的这阶级就是地主与农民地主与农民

的主要关系是建立在租佃关系上地主对农民的

主要剥削是地租的剥削rdquo因此ldquo在发动群众

时固然应从经济利益上着眼但同时要从阶级

利益上着眼应当以减租为发动群众的中心口

号rdquo他因此建议通过集体减租办法因为ldquo群众

集体起来之后他的情绪心理便有很大的不

同rdquo[5] 370-3713月23日邓子恢刘瑞龙指示泗灵

睢县委普遍开展查租一方面ldquo主要干部要亲

自下手打破干部中减租不成问题的思想rdquo另方

面ldquo要进行阶级教育要使大家了解减租是艰苦

斗争rdquo[1] 1945月 4日刘瑞龙在指示春季生产工

作时指出ldquo生产工作的重心应即转入查租互助

上去一般是中心地区以互助为主查租为辅

边区以查租为主互助为辅rdquo查租工作应贯彻阶

级教育ldquo必须加深群众和干部中的阶级路线必

须抓住佃户中的积极分子并推动佃户组织必须

适当的组织群众的说理斗争必须抓紧时机即

查即算即算即退rdquo[3] 246-247

四减租减息斗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减租减息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

大贫雇农中农群众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

和经济效益

1943年11月22日刘玉柱在邳睢铜秋季群众

运动会议上总结指出减租斗争取得了显著的社

会效果地主阶级ldquo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被冲垮

了他们在群众压迫之前政治上变得开明些

了自然他们经济上的削弱也是很大的rdquo[7] 316富

农ldquo经济上一般是没什么大变动的只有一些带

封建性的富农被斗后经济上受到部分损失社会

地位也就削弱了些另有一些因工资一增再增

生产情绪表现消极rdquo中农贫农是减租斗争的受

益者ldquo不少的中贫农大都得到了许多实际的现成

利益许多参加了群众团体一天天的觉悟起

来rdquo[7] 320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总

体上看ldquo从思想上言论上有意无意的为地主

封建势力服务的知识分子的主流在斗争过程

117

中已转向工农群众rdquo尽管ldquo还不能说是完全属

于工农群众rdquo但这一变化已说明ldquo知识分子争取

与改造的第一步已经收到了初步成绩rdquo[7] 32012月赵敏总结边区第二届农救会对 10个县的调查

指出雇工ldquo因得到增加工资春荒借贷与免除

负担的好处极大部分上升为贫农rdquo贫农ldquo得

到减租减息春荒借贷政府生产贷款的利益

特别是佃贫农获得减租利益更大一般地多上

升为中农rdquo中农ldquo一部分得到政府借贷其中

佃户中农又得减租利益一般地也向富裕的中农

方向发展rdquo即便是剥削者地主富农也ldquo加强

了劳动观点参加生产改造了自己使过去的

寄生生活逐渐改变过来rdquo[7] 3461944 年 10 月 22日刘瑞龙在总结五年来淮北区减租斗争成绩时指

出总体上讲ldquo地主下降以中小地主为最显

著最迅速大地主在减租之后 下降得还不甚

显著在农民方面佃农比自耕农上升得快多向

富农发展富农本身是没有什么发展的雇工向贫

农上升贫农向中农发展rdquo[5]343 减息方面总体而

言由于 1944年政府加大生产贷款力度使得

ldquo法币价格猛跌中心区借高利贷的很少rdquo[5]355

洪泽湖区的减租斗争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1941年11月张孑夫总结了洪泽湖区减租斗争的

经验首先从分析生产关系入手总结出湖区各

种剥削形式包括封建性的剥削形式割苇子打

鸡头包簖钱打莲子奴隶性的头子钱和商业

性的行佣大称结果减租斗争ldquo目前割苇子三

七分了限制了剥削包簖钱取消了头子钱取

消了鸡头莲子实行政府管理行佣大称

各乡大半有了合作社代替了鱼鸭各行rdquo从而实

现了ldquo不经过私人占有就转入社会主义经

济rdquo[7] 113的良性发展轨道

但是减租减息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

的高利贷现象经过减租斗争的边区农村社会

ldquo随着群众生活改善而变化的借贷关系是比较复

杂的rdquo债权人ldquo中农多富农次之地主又次

之少数工人贫农也放债rdquo债务人ldquo贫农最

多中农次之少数地主(破落)也借债rdquo借贷

用途ldquo借作口粮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rdquo借贷手

续ldquo大都是私人自由借贷集体借贷只占百分之

十rdquo总之边区农村借贷关系出现了ldquo目前边区

各中心地区地主老富农借的很少而农民与工

人之间借贷关系较多甚至有些地主与老富农借

穷人账的rdquo[1] 72-73 新趋势以泗阳县颜圩乡为例

减租地主后私人高利贷仍有借粮借钱两种形

式借粮又有ldquo听春价rdquoldquo头里跑rdquoldquo顺风长rdquo

等形式如ldquo顺风长rdquoldquo借山芋干子一斗午季

还小麦一斗借草本季草价只三十元一担一

担有五十个还时按一元三角五一个二倍多

利rdquo借钱ldquo最多四分利大部无利麦收后即

还麦rdquo借债方面贫农ldquo多半是吃rdquo中农ldquo吃

与干旁的事约各占一半rdquo富农地主ldquo很少是

没有吃而借账的rdquo可见贫农中农借债的原因

主要是生产生活所迫放债方面中农贫

农雇农也逐渐参与放债这一现象说明农民在

减租斗争中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说明这

种高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村商品经济的

正常借贷现象如雇农ldquo放债的多半是家中有几

亩地而自己去雇工人少吃不完将余粮放

出还是在增加工资后的一种现象rdquo中农ldquo放账

的多了这说明中农的经济状况上升了rdquo[7] 257-258

针对上述新现象刘瑞龙在1944年10月22日的一次群众工作总结发言中指出减息工作应该

相应地转变到ldquo改善群众生活提高生产政府发

放贷款继续举办积谷于合作社的小本借贷于

麦前麦后平粜粮价在这种条件下再提倡私

人自由借贷rdquo[1] 73 的方向上来换言之可以通过

政府社会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抗战前淮北区农村生产关系主

要表现为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地主经营方式高度

依赖封建地租剥削淮北区存在着迫切的减租减

息斗争的社会要求淮北区党和政府在坚决贯彻

中共中央有关ldquo二五rdquo减租指示的同时根据淮

北区地方实际及时调整政策探索适合本边区

特点的减租减息政策在艰苦的实践中淮北区

减租减息政策逐渐实现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统

118

一淮北区减租减息斗争不仅仅是生产关系领

域的变革更是一场在不损害农村抗日统一战线

前提下的政治斗争是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淮北区的减租减息斗争体

现着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的有机统一减租减息

引起淮北区农村社会发生有利于广大贫雇农中

农群众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减租减息并不能彻底消灭淮北区农村的高利贷现

象但是减租后高利贷性质的农村信贷属于农

村商品经济的正常借贷现象可以通过政府社会

支持的办法加以解决

注释

①相关研究参见马洪武主编《华中抗日根据地史》当代

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欧远方童天星《淮北抗日根据地

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朱超南等编《淮北抗日

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李柏林

《减租减息与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抗日

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等

参考文献

[1]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2册(群众运动部分)[G]1984

[2]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1册(武装斗争部分)[G]1985

[3]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5辑(财政经济部分)[G]1985

[4]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2册(武装斗争部分)[G]1985

[5]淮北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

[6]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第1册(政权建设部分)[G]1985

[7]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第1册(群众运动部分)[G]1984

[8]安徽省财政厅合肥安徽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

经史料选二[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9]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

据地史料选辑第4辑(党的建设部分)[G]1985

[10] 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

根 据 地 史 料 选 辑 第 2 辑 第 2 册(政 权 建 设 部 分)

[G]1985

[11]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G]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

【责任编辑 刘 滢】

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On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WANG MingqianWANG Mingqian

((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361005))AbstractAbstract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land in Huaibei (region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a few landlords whose mode of operation was dependent highl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land rentHence arose an urgent social demand to reduce land rent and interest on loans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e Partyand Government in the region explored to set up policy to reduce land rent and interest rates suitable for localconditions and improved it steadily to make it sound and regular The campaign to reduce rent and interest inHuaibei Region was both a reform in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mass movement embodying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mass line and the class line The campaign brought about marked changes beneficial to thepoor peasants farm labourers and the middle- class peasant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social and economicbenefits Rent and interest reduction did not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high-interest loans in rural communitiesof the region but the usury-type credit after the movement became the normal borrow-and-loan practice in therural commodity economy which can be solved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Key Words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mass line class nature

119

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

影响因素与推进路径鹿锦秋 赵 璐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构建家庭性别公正伦理是有效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石家庭伦理发展诉求

从两性平权趋向性别公正反映了对我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对西方女性主义平等观的借鉴随之

性别公正对新时代我国家庭伦理建设的意义更为凸显但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及性别角色认知状况

制约着家庭性别伦理公正性的实现应对这些挑战要以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策体系为根本

以夯实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及倡导家庭性别公正理念为依托以家庭成员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道德实践为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性别公正现代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D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20mdash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号召推进家庭

文明建设提出ldquo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

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

我国妇女事业发展具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rdquo[1]强

调要ldquo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rdquo[2]

构建家庭ldquo性别公正rdquo伦理正是有效推进家庭文

明建设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夯实社会公正

的重要基石尽管伴随新时代男女平等理论与实

践的深入推进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已取

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经济社会转型影响及父权

制传统性别文化规范制约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缺失现象依旧普遍因此立足性别公正视

域深入探讨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

问题对于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公正以

及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ldquo性别公正rdquo在我国当代家庭

伦理建设中的提出背景

习近平指出ldquo长期以来男女平等尊重妇

女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针对妇女的歧视

依然存在rdquo[2]对于曾经深受ldquo男尊女卑rdquo陈规陋

习束缚的中国来说强调现代语境中的ldquo性别公

正rdquo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家庭伦理视域

下的ldquo性别公正rdquo作为表征男女家庭成员性别关

【收稿日期】 2018-10-10

【作者简介】鹿锦秋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赵璐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ldquo当代西方左翼女性主义正义理论研究rdquo(项目编号14YJA710017)山东省高

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ldquo当前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rdquo(项目编号J15WA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20

系平衡性和恰当性的重要范畴其核心意涵是主

张在家庭性别伦理建设中应秉承男女ldquo价值无

差别rdquo活动ldquo领域无限制rdquo的性别平等理念在

尊重两性生理及社会文化差异基础上以ldquo不偏

不倚一视同仁rdquo为核心要求以尊重两性ldquo自

由选择rdquo意愿为原则对男女两性的家庭社会

角色以及ldquo权利与义务rdquoldquo贡献与回报rdquo等资源

按一定比例公平合理分配并在必要情况下进行

适度补救性调节以达成ldquo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rdquo使男女家庭成员都ldquo得其所

应得rdquo的理念原则制度法律政策状态

和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女性对家庭伦理的

诉求从ldquo两性平权rdquo到ldquo性别公正rdquo的趋势日益

明显这既反映了对新中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其实

践的反思和深化又与西方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理论的引进与借鉴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前依据传统马克思主义建构的

ldquo男女平等rdquo法律政策明确规定我国女性在各领

域享有与男性平等权利极力倡导女性走出家

庭积极投身社会生产向男性看齐的ldquo铁姑

娘rdquo受到大力追捧尽管这对增强我国女性独立

性和翻身解放对颠覆ldquo男主外女主内rdquo传统

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及文化观念贡献巨大但这种

女性解放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安排女性虽以

男性基准进入生产领域但未跻身国家公共话语

生产领域同时男性也未在家庭中承担起相应的

家务劳动这种将女性解放等同于女性就业片

面追求与男性等同性的男女平等理念忽视了两

性生理差异许多就业女性因劳动强度增加而身

心受损实则是形式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

等对女性而言显然不公正

20世纪80年代一贯受到国家保护的女性地

位及其就业等保障遭遇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

猛烈冲击女性下岗生活难男女收入差距大

女性家庭地位降低打工妹问题凸显等女性受歧

视问题频发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困惑

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开始质疑和挑战ldquo男女平

等rdquo这一传统女性解放意识形态重新反思新时

代下ldquo女性解放rdquo的应有意涵呼吁中国女性意

识的觉醒应ldquo使lsquo妇女rsquo成为一个与lsquo阶级rsquo并

行的独立的范畴rdquo[3] 96-97通过削弱性别与阶级之

间的关联女性解放理论与ldquo性别差异rdquo挂钩

与原先男性基准的ldquo男女平等rdquo理念脱钩两性

自然差异的因素被重新强调这种ldquo分离rdquo需求

随着经济转型愈加强烈1988年中国妇女六大召

开后全国妇联审时度势及时号召女性在家庭

及社会中要ldquo自尊自信自立自强rdquo男女

平等话语开始转向突出女性特点的ldquo自我发展rdquo

口号但进入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推进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差

距拉大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使阶层

分化加大男女间男性内部及女性内部的不平

等关系愈加明显和复杂性别不公正现象增多

这种社会剧变必然要求ldquo男女平等rdquo分析重新考

虑阶层或阶级区域城乡民族等因素女性

诉求也就从单纯追求对家庭及社会利益分配的

ldquo两性平权rdquo发展到既要尊重ldquo两性差异rdquoldquo女性

间差异rdquo又要关注ldquo相互交叉的多元差异rdquo以

保障任何女性的家庭及社会处境都比ldquo平等的最

初安排rdquo有所改善的性别公正话语针对这一诉

求2018年中国妇女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婚姻

家庭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各项政策法规必须要ldquo充

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在保

障和改善民生中关注妇女需求让尊重和关爱妇

女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rdquo[4]习

近平在会上强调要ldquo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最普通

的妇女特别是困难妇女身上格外关心贫困妇

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为她们做

好事解难事办实事rdquo[4]由上可见我国家

庭伦理从ldquo两性平权rdquo到追求ldquo两性差异rdquo和

ldquo妇女间差异rdquo的ldquo性别公正rdquo的发展趋势正

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男女平等理论中阶级与性别

平等与公正群体与个体等诸多范畴内在矛盾不

断反思重建和深化的结果而这一过程又与当

代西方社会性别理念及女性主义平等观演进逻辑

121

相吻合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前秉承自由资本主义性别平等观的第一

波女性主义在极力反对主流政治思想男性偏

见积极追求两性法权平等的同时不得不面对

这种普遍主义正义伦理造成的两性事实上的不平

等和忽视两性差异的本质主义困境二战后对国

家资本主义父权制发起挑战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转

而追求承认男女差异的平等明确提出标示男性

统治女性不平等权力结构的ldquo社会性别rdquo概念

要求重新评估女性特质及其价值并予以肯定ldquo平

等与差异rdquo议题由此被提上论辩日程二十世纪

90年代以来信奉后现代主义的第三波女性主义进

而认识到女性内部客观存在的种族阶级宗

教文化差异使女性难以作为一个群体统一行

动因而在指责社会性别概念ldquo忽略阶级种族

及文化的冲击及影响rdquo的同时强调在基本权利

平等的基础上赋予性别平等ldquo既强调性别差异

又强调女性间差异rdquo意蕴追求一种基于差异性

的合理的正当的平等而这种动态差异平等观

通常趋向于诉求ldquo性别正义rdquo或ldquo性别公正rdquo进

行表达但这种观点由于过分追求ldquo弃同求异rdquo

而被视为ldquo女性主体性被彻底摧毁而不利于女性

解放rdquo因而目前这种性别公正观又逐渐呈现出一

种ldquo在顾及女性内部差异基础上寻求女性团结路

径rdquo的辩证女性主义新趋向

总体而言由于当代西方社会性别理念及性

别平等观的演进逻辑与我国男女平等理论及其实

践有不谋而合之处有助于解答我国学者对性别

平等理论及实践的困惑因而汲取西方社会性别

理念及性别平等思想精华也就成为发展我国性别

平等理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以 1995年北京世妇

会为标志我国正式将西方社会性别观点纳入决

策主流并作为发展战略广泛推行这一时期引进

的社会性别理念核心是旨在规定差异而非追寻平

等的ldquo承认差异rdquo思想正是受此影响我国主

流话语开始强调男女性别差异和分化并将马克

思主义女性理论阐释为运用性别观点分析女性问

题原先ldquo集体性别无意识rdquo的男女平等概念逐

渐为被承认差异的性别平等概念所取代同时

面对我国社会分化及性别分层西方关注女性内

部差异的性别平等观及正义理论也为国内学者探

究女性分层及性别公正问题提供了借鉴本世纪

初女性学界明确提出要建设一种强调基于差异

的平等以性别公正为核心价值诉求以建构和

谐性别关系为目标的先进性别文化其实质是倡

导ldquo一种需要接受基于不可更改的生物属性的自

然差异而导致的事实lsquo不平等rsquo之上的正义价值

的评价与规导的制度安排和行动准则rdquo[5] 67近年

来伴随ldquo公平正义rdquo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战略构想的基本条件ldquo公正rdquo被纳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ldquo公平正义rdquoldquo公正rdquo作为国家主导

性权威话语从此进入囊括家庭性别伦理学在内的

妇女性别研究领域ldquo男女平等rdquo到ldquo性别公

正rdquo的发展诉求日趋凸显总之这一趋向不是

性别ldquo差异性rdquo完全取代性别ldquo同质性rdquo的过

程而是将二者辩证融合实现两性之间普遍性

公正和差异性平等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性别公

正是实现男女平等的手段其目标归根结底是达

致实质性的男女平等

二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

建设的影响因素

伴随经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

我们应当看到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男女两性

在城乡家庭经济政治婚恋情感及思想观念中

的性别角色所处地位及对各领域ldquo权利与义

务rdquoldquo贡献与回报rdquo资源的享有和分配更加趋向

平等公正但ldquo男强女弱rdquoldquo男多女少rdquoldquo男高

女低rdquoldquo男主女从rdquo的不平等传统家庭性别伦理

仍旧存在甚至凸显笔者认为涵盖收入职

业教育情感等建构要素的夫妻间相对资源禀

赋的性别结构以及家庭性别角色及夫妻权力规范

意识是直接制约当前我国家庭性别伦理公正性实

现程度的两大主要因素

(一)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对家庭

122

性别公正的影响

ldquo夫妻间相对资源禀赋的性别结构rdquo范畴表征

的是基于对比夫妻双方各自拥有的资源获取能力

及实际占有量的性别差异夫妻之间收入及职

业受教育程度情感投入等要素的相对资源禀

赋差异对我国家庭经济政治婚恋情感及性别

观念的公正伦理建构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夫妻间经济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经济关系是家庭伦理建设之根

ldquo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rdquo[6] 286

因此夫妻经济收入及对家庭经济贡献的差异无

疑对家务劳动承担家庭事务决策权个人事务

自主权及性别观念的公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第一夫妻经济收入及家庭经济贡献的差异

对夫妻家务劳动时间影响显著研究显示工作

收入稳定的已婚女性比无收入已婚女性的能源获

取并占有的能力更强承担的家务更少家务劳

动时间更短[7] 而丈夫经济贡献更多的家庭妻

子家务劳动时间显著高于经济贡献差不多的家

庭可见夫妻中拥有资源优势的一方可能会减

少或避免家务劳动而相对ldquo劣势rdquo的一方可能

承担更多家务第二夫妻之间家庭收入从事

职业及社会地位的相对资源禀赋差异对双方权力

关系家庭地位平等程度及个人自主权大小影响显

著家庭经济贡献能增加丈夫家庭权力和影响

力同样也能提高妻子在家庭各项事务上的话语

权和决定权第三夫妻之间家庭收入从事职

业及社会地位的相对资源禀赋差异对夫妻确立公

正性别观念影响显著性别观念与人们在劳动实

践中形成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刘爱玉佟新等

许多学者认为婚前家庭经济地位越低家庭经

济贡献及职业地位小于丈夫的妻子其性别分工

观念相对传统和落后而婚前家庭经济地位越

高婚后对家庭经济贡献及职业地位与丈夫差不

多或大于丈夫的妻子其性别分工观念则呈现更

为进步和平等的态势[8] 232235

2夫妻间教育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第一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家务平等分担

具有重要的独立影响大多实证研究认为相对

资源论的ldquo教育资源优势有助于降低个人承担的

家务劳动量rdquo这一论断具有较强解释力牛建林

指出ldquo夫高妻低rdquo的教育匹配不利于打破ldquo男外

女内rdquo固化模式和实现家务分工平等化而ldquo夫

妻相同rdquoldquo夫低妻高rdquo的教育匹配则能不同程度地

推动男性平等分担家务[9] 这表明提高女性受教

育程度是推动家务性别分工公正化的最直接力

量第二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家庭性别政治

地位的平等建构有一定影响教育程度同于或高

于丈夫的女性由于更有能力获取社会参与途径及

资源因而她们对丈夫及家庭不再存有强大依附

性同时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助于她们形成更为独

立的自主意识和平等诉求并有能力获得更为平

等的家庭地位及更为积极的主观感受

3夫妻间情感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

夫妻在家庭生活中情感投入大小及其差异对

家务劳动承担及家庭权力分配平衡性密切相关

也是制约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实现程度不可忽视的

重要因素第一夫妻情感投入与家务劳动分担

之间关系显著情感资源如同收入教育资源

也对夫妻家务劳动承担相对独立地发挥影响可

以说家务劳动应被视为体现夫妻契约关系情感

本质和维系发展夫妻情感关系的一种情感劳

动而非纯粹简单的理性劳动付出或者是全然

根据物质经济及教育资源状况而理性精明算计的

结果第二相对情感资源与家庭权力获得也具

有一定关系婚姻需求和依赖理论认为夫妻中

情感付出更多更重视婚姻的一方往往因更担

心配偶变心而更易不惜失去权力去顺从对方而

付出较少感情或对婚姻缺乏兴趣的一方往往可以

更自由更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

在婚姻关系中占据优势权力地位传统女性通常

将婚姻视为终生归宿婚后经济和感情上则更多

依赖丈夫更需要坚守家庭因此放弃权力或接

受配偶支配的概率更大

(二)传统性别角色及规范对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的影响

123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观念的

增强ldquo男尊女卑rdquoldquo男强女弱rdquo等不平等性别角

色观念及规范已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但近十年来

由于社会转型期国家就业模式的更新市场竞争

的加剧及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助推等因

素[9]的综合作用传统性别角色意识不但未衰

落反而呈更加定型化态势这种传统性别文化

ldquo回潮rdquo趋势的凸显对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

理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1传统性别角色及规范对家务劳动承担及工

作mdash家庭冲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对家庭经济贡献越大受教育程

度越高的女性家务劳动承担越少但研究表明

对此不能一概而论妻子的相对高收入虽能减少

其家务劳动但相对收入增幅超过一定范围时

反而会增加妻子家务劳动这种逆转实则由性别

观念造成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浓厚的人习惯于固

化男女气质与家庭性别分工之间联系对ldquo男外

女内rdquo分工合理性深信不疑所以当传统性别观

念浓厚的妻子比其丈夫对家庭经济贡献更大时

就会将自己视为违背这种传统分工规范的ldquo女强

人rdquo如果其丈夫也具有这种传统性别分工观念

就会因其未能全面担负养家责任而自卑内疚正

是为了弥补这种ldquo性别角色偏差rdquo妻子才力求多

做家务来体现其女性特征以维持家庭的稳定而

拥有现代化性别平等观念的妻子则不会因为成为

家庭经济支柱而与ldquo男外女内rdquoldquo贤妻良母rdquo

ldquo相夫教子rdquo性别角色期待有强烈违和感因而她

们并不刻意强求自己多做家务以平衡夫妻关系

因此夫妻家务劳动时间的多寡既与二者收入

职业地位教育情感时间等相对资源禀赋

差异相关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性别角色

及规范这一独立因素影响的深浅体现了夫妻相

对资源对比及性别角色意识的共同作用

2家庭性别角色及规范对当前我国家庭政治

性别公正的影响

目前不论是家庭财产基础教育及健康

营养等供养和支持家庭成员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源

分配还是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个人事务自主

权及家庭实权感等家庭权力的分配男女两性总

体上仍不够均衡公正女性相比男性仍处边缘状

态伴随当前社会转型及ldquo夫为妻权rdquo向ldquo夫妻

平权rdquo的过渡我国个人社会性别角色态度出现

了ldquo传统型rdquo与ldquo现代型rdquo的分化对男性而

言许多ldquo男尊女卑rdquoldquo男主女从rdquo的父权制传

统性别意识浓厚的男性仍将自己视为当仁不让的

ldquo一家之主rdquo仍将ldquo三从四德rdquo视为衡量贤妻良

母的标准因而在家庭财产教育及健康等资源

分配上往往ldquo重男轻女rdquo而且在家庭重大事务处

理上常不顾妻子平等权力而自己说了算致使一

些女性即使经济收入学历职位比丈夫更高

也经常受制于或听命于丈夫目前我国父权制文

化和传统性别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平等夫

妻权力关系的构建相比男性性别观念因素以

及性别化的行为选择对女性家庭权力的影响更

大因此帮助女性确立现代平等性别观念是

实现家庭政治性别公正的关键

3传统性别观念回潮对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

正理念的影响

尽管当前我国男女两性对性别公正观认同程

度存在性别差异但调查发现近十年来无论男

女对性别平等观念总体却趋向淡化和倒退对

ldquo男外女内rdquoldquo女子无才便是德rdquo等诸多不平等传

统性别文化规范的认同率反而有所提高传统性

别观念在当今我国各群体中普遍趋向回潮已是学

界共识和不争事实原因有其一与我国女性

在当前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的处

境及遭遇密切相关女性进入职场后因受制于

各种性别歧视规则而比男性更难晋升更易失

业尤其当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因时间精力和生

理等因素限制而难以兼顾倍感无奈时就会不

得不为维持家庭生存保障重拾ldquo男主外女主

内rdquo的传统性别角色放弃事业回归家庭其

二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正观念淡化直接源于传

统性别观念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复归近年来出

于为中国市场经济强劲发展寻找文化动力归因的

124

目的传统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性别

文化被重新审视并在政府学界民间及市场中

蓬勃回归在学术界许多新儒学学派将儒家传

统的男权性别文化和家庭观念神话本质化对

当今许多人的性别观念回归传统产生了思想和理

论助推力传统性别观念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复

归则是导致当前我国男女家庭性别公正观念回落

的最直接原因它对男女个体现代性家庭性别公

正观念的建构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尤其是使男

女个体对ldquo男主外女主内rdquoldquo丈夫的发展比妻

子更重要rdquoldquo干得好不如嫁得好rdquo等传统性别观

念的认同率明显升高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传统性别观念复归并非

是向父权制男权社会的彻底倒退而是向着实现

性别公正之路前进的漫长过程中暂时的曲折因

为这种复归的基础不再以土地财产私有和父系

继承为基础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及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涵盖女性在内的当代中国

各群体已在阶层城乡性别族裔等多种维度

上高度分化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及家庭观

显然缺乏统领女性全部生活的能力

三新时代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

建设的推进路径

有效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既需要国家建立

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也需要社会工作及服务机

构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家庭性别公正理念的有效

推进还需要家庭成员个体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

道德实践需要的推动

(一)以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

策体系为根本

ldquo家庭政策rdquo是指包括法律在内的由国家以及

政府各部门所制定的旨在推进家庭性别公正建

设有助于女性家庭地位提升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主导下的政策规定自 1995年社会性别视角逐渐

被纳入我国社会发展各领域主流以来在对建国

后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已有法律政策

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同时我国又陆续制定了诸多

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法律政策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越来越强但迄今为止由于我国社会政策体系

对家庭功能及其性别视角的忽视其中关于家庭

性别公正伦理和提高女性家庭地位方面的政策法

规较少与家庭公正相关的其它领域的政策法规

也存在诸多性别盲视和短视现象即使有关家庭

性别公正的政策法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仍以

男性标准作为提高女性家庭地位的标准而缺乏真

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别平等精神内容表述宽泛笼

统原则性太强实际可操作性差而且内容分

散零碎不够系统化总体实效性较低鉴于家

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对有效推进我国家庭文明建

设实现社会公正及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

性因此充分履行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应尽职责

积极建构社会性别主流化主导下的家庭政策体系对

加强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极具必要性

1增强政府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家庭性别公正

理念是前提

理念决定政策政策承载理念明确社会

性别主流化和家庭性别公正理念是家庭政策决

策的依据目前我国许多政策制定者决策者

及执行者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及家庭性别公

正问题存在盲视或短视不同程度地缺乏敏感

度甚至有人不知ldquo男女平等rdquo是基本国策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家庭政策本身的性别敏感

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性别公正政策的制定

与执行效果因而要推进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

设无疑首先要通过国家倡导教育培训工

作实践评估考核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尤其是

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的带头和垂范作用努力提

升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政策

制定者和执行者的社会性别理论素养及实践能

力增强他们的性别敏感意识和性别歧视现象

的分辨能力使他们既要认识社会公共领域消

除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与偏见落实贯彻男女平

等国策的必要性也要重视家庭内部女性地位

提升及男女平等实现程度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

125

重要影响唯有将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提高

到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层面使性别公正意识纳

入到家庭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决策主流才有可能

提升相关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的性别敏感度

将习近平ldquo对严重侵犯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要坚

决依法打击对错误言论要及时予以批驳rdquo[2]的

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办法

增强全体民众的性别敏感度力求让家庭性别公

正理念深入人心达到消除家庭性别不公现象

提升女性家庭地位建构和谐家庭的目的

2建构向女性倾斜的发展性家庭政策是核心

当前我国ldquo男高女低rdquoldquo男强女弱rdquo的性别

公正伦理格局显然向男性倾斜而对女性不够公

正女性是维系家庭发展的中坚力量而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又以家庭健康发展为基础如果女性

受到家庭制约而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势必对

家庭及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效推进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就要制定一系列ldquo关爱

家庭rdquoldquo以人为本rdquo的基于支持女性发展改善

女性福利的家庭政策

第一提高女性自身资源占有量并推动女性

在社会领域的发展加强抵御传统性别文化规范

消极影响的意识及能力应结合实际及时调整

补充和完善相关政策重点加强女性受教育就

业及生育保障为女性获取经济政治等社会资

源提升社会地位增强社会竞争力创造公平环

境不断扩大受保护女性范围尤其要明确规定

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权利使更多女性享有就业

保障用人单位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处罚规定

应更具体对为女性提供工作和照顾家庭便利的

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设立奖项等激励措施通过

法律手段确立弹性工作制度并设法防止企业以

此制度为幌子侵害职业女性权益政府为只参与

家务劳动而未能就业的妇女提供社会保险参保费

用补贴并对那些承担家庭责任的女性劳动者提

供哺乳误工费国家给予生育保险资金支持将

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

围以维护女性生育权益不被侵害加大对女

性尤其是低学历女性和农村女性参与技能培训

和继续教育的投资设立贫困地区女童教育专项

资金扩大ldquo两免一补rdquo政策覆盖面提高农村

贫困家庭女孩入学率等

第二政府要确立旨在促进性别公正的发展

性家庭政策家务劳动及儿童照料方面政府应

在《婚姻法》等法律政策中对家务劳动的经济及

社会价值予以高度肯定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明

确家务劳动付出者(不只是女性)的权益保障原

则以消除家务劳动女性化的刻板印象并对家

务劳动付出者因家务劳动及家庭照料造成的损失

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应将婚姻期间夫妻一方获得

的文凭资格执照等产生的利益(包括预期利

益)纳入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以补偿另一方的支

持投入和贡献通过设立父亲假开展ldquo他为

她rdquo活动等方式打破照顾责任女性化的设定

强调男性家庭责任鼓励男性主动参与共同分

担家务劳动为减轻家庭养育孩子的负担可适

当延长女性产假并将丈夫陪产假统一立法同时

增加生育补贴育儿津贴和学前教育补贴还应

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在企业内部提

供托儿设施加大公共幼托服务投入家庭财产

继承方面应采用多种方法保障所有继承人无论

男女均有平等地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财产资源

分配方面应建立并完善体现性别公正的夫妻财

产登记制度夫妻对共同财产应ldquo享有平等地占

有使用管理收益及处分的权利helliphellip夫妻个

人财产由其本人享有占有管理使用收益及

处分的权利rdquo[10]针对农村女性土地权利保障问

题男女参与村民大会决策的人数比例应大体平

衡保证女性土地权益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决策

权还要将保护女性土地权益的原则性规定细

化具体化保障出嫁他乡的女性及留在娘家的

出嫁女的娘家土地继承权丧偶女性在迁入地的

土地权无地或丧失土地女性的权益补偿除发

包方(集体)外侵犯妇女土地权利的个人及组

织也应给予司法救济[11]等等婚姻关系方面

因欺诈胁迫而结婚的或因其他原因非自愿结婚

126

的以及虚假婚姻应作为可撤销婚姻以保护受害

人婚姻权益对实施家庭暴力侵害家庭成员人身

权利的违法行为人受害人可请求人民法院依法

追究民事责任[10] 201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

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确立了告诫人身安

全保护裁定撤销监护制度等家暴处置新机制而

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将ldquo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

互尊重rdquo原则性条款具体化比如明确忠实义

务请求权的概念明确规定并完善ldquo第三者rdquo侵

害配偶权之民事责任等以维护婚姻的严肃性和

权威性促进夫妻婚姻情感公正

(二) 以夯实女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

倡导家庭性别公正理念为依托

实现家庭内的性别平等既需要政府政策支

持也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合作联动及对家庭

性别公正理念的广泛认可和大力倡导

1建立和完善补救性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

合的女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应对当前婚姻家庭

及男女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各种挑战我国女

性及婚姻家庭社会工作从最初各类民间组织提供

相关服务到妇联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展开实务

再到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广泛介入已经初步

形成妇联主导依托社区专业机构参与的工作

模式[12]但针对当前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中的

现存问题首先需要各级妇联ldquo主动作为哪里

的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妇联组织就要

站出来说话依法依规为妇女全面发展营造环

境扫清障碍创造条件rdquo[2]其次还要不断拓展

社区现有服务领域继续推进和完善补救性预

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女性及家庭社

会工作实务工作加大对家政服务公共托幼和

养老机构的投入打破以家庭为主体的固有照料

模式减少家务劳动对女性就业的冲击缓解职

业女性家庭mdash工作之间的冲突组织相关活动帮

助女性开发资源获取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对

夫妻间亲子间婆媳间及兄弟姐妹间的误解

摩擦分歧和矛盾专业人员应及时提供调解服

务对歧视女性及侵害女性权益等现象要积极

为受害女性维权广泛设立专门服务平台运用

ldquo先维情再维权rdquo理念通过提供情感调解和法

律援助服务干预离婚危机优化夫妻情感营造

婚姻幸福采用有效举措健全多方资源协同救助

的反家暴社会工作机制以多种形式定期组织普

及社会性别理论知识宣传家庭及社会各领域性

别平等理念及政策的教育培训提升民众性别敏

感度及对各种性别不公现象的识别力及应对力

对单亲特困失业等特殊女性群体提供专业社

工服务项目为其组建关爱档案给其以心理

道义经济及法律支持助其树立自信并实现自

立提倡将公共服务人员纳入政府公职人员行

列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和业务考核以增强队伍

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构建并完善农村女性社会工

作服务模式积极宣传性别平等理念帮助女性

参与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力促农村女性就业创

业增加收益尤其要为留守妇女提供生活就

业创收情感心理等全方位帮助

2大力提倡相互关爱共担责任的家庭性别

文化风尚

家庭是父权制性别文化最难攻破的隐蔽ldquo堡

垒rdquo要推进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必须采取强

有力措施充分利用全社会各方舆论和大众传媒

工具大力倡导和推广相互尊重共担责任的家

庭性别公正理念及文化风尚最大限度消除性别

歧视和男权文化的不利影响为实现男女在家庭

领域的全方位平等提供不可或缺的良好社会氛

围充分发挥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龙头培训

教育作用通过各种深入民众的喜闻乐见的活动

宣传家庭性别平等理念扎实推进家庭性别公正

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影响将男女平

等国策及家庭性别平等公正理念贯穿于党校

大中小学常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开设社会性

别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课程剔除课程内

容及教育理念中隐含的性别歧视素材并严格规

范教师言行杜绝旧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在报

纸广播电视电影新闻期刊及网络新媒体

127

等各大众传媒领域建立家庭性别平等监管机制

禁止控制隐含家庭性别歧视的文化宣传积极

发挥新闻传播工具的正向影响力并通过各种形

式大力维护女性家庭权益深度展示女性自尊

自信自立自强风采积极倡导夫妻共担家

务同步发展理念将家庭性别平等理念贯穿大

众传媒各领域媒体宣传全过程大力强化倡导

家庭性别平等尊重女性的社会舆论环境努力

推动公众尤其是男性文化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三)以家庭成员个体自觉的性别公正伦理道

德实践需要为动力

当前我国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的推进离不

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社会力量的协同推动及家庭

性别公正理念的文化氛围等外部客观条件但外

因须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效力要推进全社会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深入发展必须通过多种

渠道和方式让家庭男女成员个体自觉形成性别公

正伦理道德实践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男女家庭

成员高度重视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对促进个

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

相关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倡导的社会性别平等理

念力求在生活学习实践及社会教育中提升对

男权主义传统性别文化和先进的性别平等理念的

辨识力自觉抵制ldquo男强女弱rdquoldquo男尊女卑rdquo的

传统性别角色规范及家庭暴力婚外恋等不利于

婚姻幸福的性别不公行为形成男女相互尊重

共担家务权利平衡遇事协商互敬互爱地

位平等的性别公正道德意识并自觉实践其中

女性要提高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金钱观和婚姻观树立终身学习终身

受益的观念不断充实提升自己遇到家庭资源

分配不公夫妻权力不平等家暴婚外遇等性

别不公现象要敢于运用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维护

自己的正当权益而男性则要重新定位对女性的

认识打破传统的ldquo男外女内rdquo传统观念主动

承担家务劳动同时抛弃传统性别规范贴在女性

身上的ldquo弱者rdquo标签对女性独立生活和工作的

能力予以认可和肯定在处理家庭重大事务问题

上杜绝一言堂等独断专横的家庭作风要给予

女性更多的人格尊重和情感关爱总之全面推

进我国新时代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需要男女

两性齐心合力共同努力

综上彻底消除家庭内部男女不平等的种种

传统观念和行为切实保障女性平等拥有各项家

庭资源平等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平等享有家庭

发展成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

能一蹴而就只有政府社会及个人全方位多

角度协同合作和并肩作战才能积极推进新时代

家庭性别公正伦理建设最终实现两性和谐发展

和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妇女工作金句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和梦想[EBOL][2018-10-29](2018-11-01)httpcpc

peoplecomcnn120181029c164113-30367608html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 组织动员妇女走在

时代前列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18-11-03

[3]林春刘伯红金一虹试析中国女性主义学派[A]邱

仁宗主编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C]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黄晓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

旗帜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mdashmdash在中

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妇女

报2018-10-31

[5]李兰芬编性别和谐与女性发展[A]女性发展与城市

性格[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李超海家务劳动时间家务决策权与妇女社会地位关

系探讨mdashmdash以第3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例

[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李文女性家庭经济贡献与其性别分工观念及家务承担

[A]谭琳姜秀花编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牛建林夫妻教育匹配对男性平等分担家务的影响[J]

人口与经济2017(2)

[10]陈苇婚姻法修改及其完善[J]现代法学2003(4)

[11]宋健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政策[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8

[12]孔海娥陈文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妇女婚姻家庭社会

工作实务述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5(4)

【责任编辑 赵 春】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dvanc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in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Age

LU Jinqiu ZHAO LuLU Jinqiu ZHAO Lu((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255049))

AbstractAbstract Building family gender justice ethics is a cornerstone for effective promotion of family civilizationand social justice The demands for family ethics in China today tend to shift from gender equality to genderjustice embodying an introspection on the theory and realities of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and the absorption ofWestern feminist visions on gender equity Gender justice is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ignificance in constructinggender ethic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factors such as the gender structure of the relativeresource endowment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gender role cognition etc have restricted the realization ofjustice in family gender ethics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family policy system dominatedby the mainstream gender justice strengthen social work on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and advocate the outlook onfamily gender justice and heighten family membersrsquo consciousness of gender justice ethics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gender justic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gender ethics

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On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a Party Building Brand in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XI JunliangXI Junliang((Center for West China Studies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Center for West China Studies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rsquoan Yanan Yanrsquorsquoan Shaanxian Shaanxi 716000716000))AbstractAbstract The key to establishing a modern state-owned enterpri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es in

strengthening overall Party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ing Party building strength into the development strength Theidea of creating a distinctive Party building brand can solve theldquofour stereotypesrdquo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 forParty building and inject vitality and impetu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 To create aParty building brand for a state- 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it is important to handle well the dialecticalrelationship betweenldquomaking concrete effortsrdquo andldquodoing it creativelyrdquo To be specific it is important todevelop a set of mechanisms for effective connection dis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adaptation so as to achieve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op- down direction- steering and bottom- up participation efficient coordination of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of the enterprise and hence create successively a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Key Words new era state-owned enterprise Party building brand practical mechanism

(上接第91页)

129

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机制创新经验与启示王 瑜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村研究院北京 海淀 100084)

【摘 要】浙江丽水在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标准和动态统一管理帮扶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出保险保障金融助

力城乡互通的减贫防贫与发展模式在相对贫困瞄准协同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城乡一体等共性问题和

前瞻性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浙江丽水扶贫改革试验的主要经验和启示一是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

宜及时延伸帮扶对象范围二是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实现多部门的政策瞄准协同三是注重防范贫困风

险创新机制增进防贫脱贫的稳定性四是完善帮扶手段措施激活困难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五是协调推进

各项改革增进城乡减贫与发展的一体化

【关键词】扶贫改革相对贫困统一认定互助金融城乡一体

【中图分类号】D601F3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 1674mdash0351(2018) 06mdash0130mdash07

浙江丽水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

开发任务重工作基础较好地区也是国务院扶

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3年确立的全国 3个首批国家

级扶贫改革试验区①之一在 5年来的扶贫改革试

验中丽水地区在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标准和动态

统一管理帮扶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出保险保障

金融助力城乡互通的减贫防贫与发展模式积

累了经验对破解当前我国扶贫领域中的相对贫

困瞄准协同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城乡一体

等新形势下的贫困议题具有借鉴意义

一因地因时制定帮扶标准

贫困识别相对化

贫困标准是确定帮扶对象制定扶贫措施

考核脱贫成果的重要尺度是实施精准识别的前

提条件[1]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

创举2014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范围内

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

电子信息档案并通过定期核查实现贫困认定

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在全国性建档立卡之

前浙江省率先于 2008年建立了低收入农户数据

库在全国最早开始了实践精准扶贫动员各方

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

的大扶贫格局十年来浙江省因地因时制定帮

扶标准一是在 2012mdash2015年实施符合浙江省实

际的 4600元绝对贫困标准二是在消灭绝对贫困

后帮扶标准锁定相对贫困②的低收入农户

(一)4600元绝对贫困标准阶段(2012mdash2015年)

2011年国家制定 2300元(2010年不变价)

【收稿日期】 2018-10-11

【作者简介】王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7CGL030)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7M610933)的研究成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rsquoan

2018年11月

第11卷第6期

November2018Vol11No6

130

的扶贫标准后浙江省从农民收入和生活成本的

实际出发于2012年出台了4600元(2010年不变

价)的扶贫标准虽然浙江省的扶贫标准在数额

上是全国的两倍但4600元之于浙江省与2300元之于全国相比是水平相近的绝对贫困标准

4600元的浙江扶贫标准占同期浙江省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11303元2010年)的 407而

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占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5919元2010年)的389

(二)新一轮低收入农户扶持阶段(2016年以来)

2015年底浙江省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

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率先完成脱

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16年以来扶持对象为新

一轮低收入农户以具有当地户籍共同生活的

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为认定的主要依据一般按

当地(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作

为低收入农户的认定标准线凡家庭人均年收入

低于该标准线的均应纳入低收入农户范围新一

轮低收入农户由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和

ldquo4600rdquo低收入农户巩固扶持对象(系指如无巩固

帮扶措施年均收入极易滑入 4600元以下的农

户) 组成其总量按 2014 年农村人口的 5计

算③其中低保对象与低保边缘对象按 1∶1测算

在景宁县的低收入农户中低保对象人数占

480低保边缘对象人数占 479其他经济困

难人数占41

二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

政策瞄准协同化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财政投

入不足且ldquo碎片化rdquo困境[2]而不同部门之间政策

自成体系ldquo多龙治水rdquo的局面是帮扶对象识别

标准不统一帮扶资源投入难平衡的主要原因

为逐步实现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的ldquo两

线合一rdquo需要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识别方

案[3]因此实现各部门对困难群体的统一认定

是帮扶资源和政策瞄准协同的基础在统一认定

识别方面浙江省的实践走在了前沿

(一)首推低收入农户统一认定标准

2016年以来浙江省④首推低收入农户⑤统一

认定标准⑥有效解决了以往因标准不一而导致的

ldquo救助rdquo(民政部门主管)与ldquo扶贫rdquo(扶贫部门主

管)两项政策之间识别与瞄准之间的矛盾过

去低保家庭与低收入农户由民政部门和扶贫部

门以不同的收入财产认定标准分别认定帮扶资

源投入不统筹在实践中容易产生识别矛盾和帮

扶失衡例如理论上低保对象也应是低收入农

户但实际上低收入农户未完全覆盖低保户对

于同时为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农户的群体则因不

同部门帮扶可能同时享受两套帮扶政策低收

入农户的统一认定机制则由多部门统一认定低

收入农户收入财产标准有效实现了识别和瞄准

的衔接不同部门帮扶的统筹平衡对当前我国

低保与扶贫衔接问题提供了实践案例

(二)建立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机制

新建立的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机制以 2013年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和原ldquo4600rdquo为基础开展

了动态管理统一和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工作为

实现部门资源共享机制增强基础在统一认定

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帮扶对象分类

施策低保边缘户将作为一般贫困户同绝对贫

困户(即低保户五保户)和特殊贫困户(因病

等返贫户)分类落实专项扶贫社会救助等帮扶

政策有效实现了信息共享政策协同资源统

筹与此同时继丽水云和莲都两县于 2015年和 2016年率先实现城乡低保统一标准以后2018年开始丽水全市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

一体化政策 ⑦ 为进一步的城乡一体化减贫机制

奠定了基础

三保险护航降低脆弱风险

防贫成效稳定化

重大疾病意外伤残等重大支出项是家庭陷

入贫困的主要风险[4]和直接诱因[5]无论从全国

131

性数据还是地方性数据来看贫困户致贫原因

主要包括疾病伤残缺少劳动力子女上学

等[67]从机制措施设计上系统性地降低脆弱风

险和防范贫困已成为现阶段贫困治理的新任务

(一)防贫重在降低脆弱性和返贫风险

贫困群体贫困边缘群体和刚刚脱离贫困的

群体防范风险的能力弱脆弱性高极易因疾

病升学自然灾害冲击等刚性支出剧增而陷入

贫困在景宁县新一轮认定的低收入农户(8658户16209 人) 中因病致贫的占 563 (4878户)因残致贫的占 214(1850户)因学致贫

的占 35 (306 户)因灾致贫的占 06 (49户) ⑧针对当地低收入农户的贫困特征为促进

减贫成效稳定可持续丽水景宁县于 2018年创新

推出精准扶贫救助责任保险 (俗称ldquo脱贫保rdquo

ldquo防贫保rdquo)实行分类分级保险救助使帮扶对

象免于因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而致贫返

贫其中ldquo脱贫保rdquo针对新一轮低收入农户

(2017年)保险赔付标准更高ldquo防贫保rdquo针对上

一轮低收入农户(2013年)中刚脱离贫困线但需

防止返贫的人员⑨

(二)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的防贫机制

主要做法是利用政府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资源

配置优势构建ldquo政保rdquo合作平台⑩通过政府在保

险费率支出上给予财政支持保险公司运用其专

业优势参与社会扶贫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

和社会管理功能为正处于贫困状态人员和刚脱

离贫困线人员在疾病救助自然灾害助学金等

方面拉一条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救助带防止

困难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而致贫返贫ldquo脱贫

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通过精准对接到户到人补齐困

难群众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短板形成了防御风

险降低脆弱和稳定脱贫的新机制目前ldquo脱贫

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的项目合作期限为 3年104877810486491048659共安排

浙江省ldquo两山rdquo建设财政专项激励资金 620万元

截至调研时点景宁县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保rdquo已

签署保险金额2064万元针对低收入群众以及刚

脱离贫困线群众共 52026人进行精准扶贫救助保

险防止低收入群众因病因灾致贫返贫2018年3月因暴雨风灾造成自家香菇棚受损的5户低收

入农户获得保险理赔资金共计12000元2名生病

住院的低收入农户获得了医疗补助共约5000元

四普惠金融造血助力发展

脱贫动力内生化

经验研究表明金融普惠有助于降低农村家

庭的贫困脆弱性[8]但现实中ldquo三农rdquo融资难

银行不敢贷是农户缺乏发展资金农村金融供给

不足的现实困境也是限制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能

力和帮扶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约束丽水市

近年来通过创新信息对接方式抵押担保模式

有效复原了普惠金融造血功能增强了贫困地区

发展能力和帮扶对象内生动力

(一)创新信息对接方式化解信息不对称对

小农户的信贷约束

在授信信息上精准建档授信全面开展农

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

库覆盖所有低收入农户实现了批量信用等级

评定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行政村信用评

价全覆盖在信贷产品上精准匹配需求通过

村居化管理定期走访等形式全面掌握低收入

群体易地搬迁升学转学等特定资金需求信息

量身定制ldquo移民安居贷rdquoldquo生源地助学贷款rdquo等

特色信贷产品积极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如遂昌

联社对接民政部门收集移民信息建立数据库创

新推出ldquo移民经商贷rdquo可一次授信随用随借

循环使用利率较普通贷款下浮 20有效助力

移民易地搬迁后经商致富截至 2017年末已累

计发放贷款 1032户金额 13亿元在银政联动

上精准扶持创业银行机构与当地扶贫办旅

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

制共享农家乐民宿来料加工农村电商等

重点创业领域贫困群体名录重点支持经部门推

荐的创业贫困村贫困户截至 2017年末丽水

地区累计发放创业扶贫贷款8635万元

132

(二)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弥补农户抵押担保

缺失的短板

在抵押担保方面丽水结合该地区 90以上

地域为山地丘陵林地是当地农民手上最重要资

产的实际从 2006年开始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建

立起从林权评估登记抵押担保到发生不良贷

款处置的一整套配套制度形成了林权抵押的

ldquo丽水模式rdquo在担保方面通过政府担保深化政

银联动推进ldquo政银保rdquo小额贷款贴息项目

2014年景宁县在第一轮实施的基础上推出了

第二轮ldquo政银保rdquo合作小额贴息贷款项目政银

保由政府以每万元150元的年保险费全额出资为低

收入农户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全年保费约为450万元根据贷款银行统计从 2014年实施ldquo政银

保rdquo项目以来截止2017年12月底景宁县已累

计向低收入农户发放贷款 9565笔金额 476亿

元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方面

发挥了积极的效果

(三)深化农村金融村社化在地化发挥村

级互助组织效能优势

以景宁县为例村级资金互助会目前充分发

挥了多种组织资源的优势一是村级资金互助会

由省级扶贫资金出资作为初始资金池(一般每村

20万元)实现扶贫资金农村金融的村社化在地

化解决了农户难以自发形成资金互助的困境

二是资金互助会由村级成立(同时设理事会监

事会)在村庄内封闭运行有需求农户参股104877810486491048660成

为会员(规模 30mdash50户同时对低收入农户有比

例要求)互相担保借贷104877810486491048661并在期末根据参股额

不同享受利息分红104877810486491048662发挥了村级自治组织现有的

组织资源和熟人社会的网络资源优势降低了资

金使用管理成本和监管成本三是利用第三方组

织机构的专业优势规范了资金管理包括农商

银行提供资金的管理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

审查审计服务等2008年至今景宁县下达村级

资金互助组织104877810486491048663组建计划共计 59个104877810486491048664覆盖景宁县

行政村数量的232为方便农户小额借贷促进

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以鹤溪街道双后

岗村为例该村农户以香菇种植山林经营为

主2013年开始运行村级资金互助会入股会员

50户(其中 17户为低收入农户)占该村农户数

510会员单户借贷一般以 1万元或 2万元104877810486491048665为

主一年一贷主要用于肥料使用用工投入等

袋料香菇投入由于产业收益稳定每万元贷款

可以为农户增收 125mdash15万元对农户尤其是低

收入农户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起到了助推作

用并且会员逐渐积累起了生产发展资金目

前该村 40的会员实际上不再需要此项贷款预

期近几年内互助资金会将在该村完成助力发展的

使命而由会员大会解散

五城乡改革打通双向渠道

减贫发展一体化

ldquo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rdquo是当前城乡

关系中市民化难题和农村就业增收困境的普遍写

照已有调查研究表明即便是具有强烈市民化

意愿的农民工也并不愿意以ldquo双放弃rdquo(放弃承

包地和宅基地)来换取城镇户籍[9]丽水云和县以

户籍管理农村产权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一系列

改革为基础通过农民进城和农村资源盘活两端

发力打通了城乡互通ldquo双向渠道rdquo实现了城乡

融合利民普惠的减贫发展一体化

(一)畅通进城安居通道让农民融得进城

在农民进城方面云和县通过异地搬迁安

置户籍管理改革社区服务革新等一系列措

施畅通农民进城安居融合的通道一是大

力扶持异地搬迁安置让更多农民ldquo进得来rdquo通

过整合资金加大农民异地搬迁扶持力度104877810486491048666统筹水

源保护目标扩大搬迁范围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

垦土地综合整治以增强搬迁用地和资金保障

自 2001年以来先后在县城建成 5个农民异地搬

迁安置小区累计安置20574人推动了农村人口

向县城集聚实现当前 74的人口925的学

生95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居住就学和发展

二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上农村配套政策体

133

系让进城农民ldquo安下心rdquo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

农户口性质及其衍生户口类型划分104877810486491048667的同时原农

民户籍转换为居民后按ldquo就高不就低自由选

择不重复享受rdquo的原则可凭社员证享受相关

涉农政策和权益或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和待遇破除了农民带资进城落户障碍三是推

进社区管理服务方式创新让进城农民ldquo融得

好rdquo实行随居定籍以合法稳定住所或者合法稳

定职业为基本条件按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

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新建社

区直选主任契合需求的方式强化服务促进

异地搬迁进城人员融入城镇

(二)厘定农村资源受益权属让农民安心离乡

在农村权益方面云和县通过多项产权改革

厘定权属盘活资源释放红利打通农村资源受

益通道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厘定权

益农村集体产权方面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的基础上云和县于 2014年 8月全面完成村经济

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户为

单位折股量化到人发放股权证同时赋予农

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收益抵押担保等权益

农村土地房屋方面继续推动农村土地104877810486501048658房

产104877810486501048659确权发证二是搭建平台拓宽流转范围规

范流转交易在权属清晰基础上建立县农村产

权流转交易中心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资

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融资和流转交易开

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在ldquo用途管制规划

控制rdquo和ldquo自愿公开公平rdquo的原则下放开

宅基地使用权社内流转限制允许本县农村村民

(户籍改革到位后持有社员证居民)在县城规划区

范围之外跨社流转宅基地使用权 104877810486501048660对ldquo有房rdquo和

ldquo空闲rdquo两种宅基地类型可分别采取村民自主流

转和村集体公开挂牌竞标方式进行流转 104877810486501048661截至

2018 年 4 月底云和县已跨社 (跨村跨乡跨镇)流转有房宅基地 1268平方米(13宗)空闲

宅基地 3200平方米(37宗)三是推进空闲农房

ldquo二次创业rdquo畅通资本下乡资源创收渠道在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体系下通过租赁空闲农房或

者将闲置农房征收为国有公开出让的方式由市

民或企业用于自身养生休闲对外经营既让闲

置农房发挥效益增加进城农民收益又让市民

直接参与乡村发展根据云和县对适合发展农家

乐民宿经济空闲农房的调查摸底全县适合进行

ldquo二次创业rdquo的空闲农房达 1115余幢已成功租

赁农村空闲农房 100余幢为农民直接创收 400余万元

六浙江丽水扶贫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浙江丽水地区的扶贫改革试验在精准识别帮

扶对象统一认定协同瞄准防范贫困风险激

发内生动力城乡减贫发展一体化等关乎扶贫开

发全局性重大问题全国性共性问题和新时代前

瞻性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扶贫改革的实现机

制具有五方面的重要经验

(一)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宜及时延伸

帮扶对象范围

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进程中要重视临界贫困

和相对贫困问题逐步实现贫困对象识别瞄准

的延伸和动态管理在现有建档立卡基础上既

要立足当前也要谋划长远及时摸清临界贫困

人群贫困现状着手调查研究对贫困人群的分类

分级登记管理浙江省结合地区实际按当地

(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15倍作为低

收入农户的认定标准线并在低收入农户中以1∶1比例认定低保对象与低保边缘对象及时将贫困

脆弱性较高的边缘群体纳入了帮扶对象范围

(二)动态统一认定帮扶对象实现多部门的

政策瞄准协同

实现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

效衔接关键在于统一认定标准以此为基础实

现信息共享政策协同资源统筹浙江省实施

低收入农户(相对贫困人口)的统一认定标准

在统一认定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帮

扶对象分类施策有效平衡了帮扶资源避免在

各类不同困难群众之间形成政策鸿沟和悬崖效应

(三)注重防范贫困风险创新机制增进防贫

134

脱贫的稳定性

脱贫攻坚在预期时间内整体消除绝对贫困之

后脱贫群众的脆弱性问题和返贫风险将依然存

在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和治理返贫将成为新的

工作重心丽水景宁县探索的ldquo脱贫保rdquoldquo防贫

保rdquo模式通过ldquo政保rdquo合作开辟了对低收入农

户的分类分级保险救助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

理与补偿功能形成了稳定脱贫和防贫的新机制

(四)完善帮扶手段措施激活困难群众的内

生发展动力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

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

实现长久脱贫的关键激发内生动力重点是要

完善扶贫手段措施避免单一化的给钱给物帮扶

手段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

培养丽水市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发挥了政府的服

务功能通过增进信息对称抵押担保激活了

普惠金融的造血功能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和帮扶对象内生动力

(五)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增进城乡减贫与发

展的一体化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城镇化困境农村

贫困问题以及逐渐凸显的农民工贫困问题等需

要协调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

革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等领域一系列改革缩小

城乡福利差距实现农民带资进城安居落户确

保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让体制改革释放普惠

福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减贫与发展一体化

注 释

①其他2个扶贫改革试验区分别是辽宁阜新广东清远参

见国务院扶贫办201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

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复函》(国开发〔2013〕1 号)

httpwwwcpadgovcnart20151123art_701_41434

html

②一般而言相对贫困标准是以收入低于中位数(例如50

或60)来衡量贫困虽然浙江省以当地(县市区)最低

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来作为认定线依然是一个绝对贫

困线的概念但相比于国家贫困线县市区的最低生活

保障标准具有相对化的特征同时其贫困总量按农村人

口的比例计算实际上也具有相对化的特征只不过当前

这个相对标准不是一般意义上较高水平的相对值

③其中丽水衢州温州台州金华的低收入农户总量可

高于当地农村人口5

④具体参见浙江省农办扶贫办民政厅《关于印发〈浙江

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认定机制及动态管理办法〉并开

展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及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浙农

办〔2016〕82号)《关于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复核及动

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浙农办〔2017〕52号)和浙江省

农办《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操作细则(试行)》

⑤根据《浙江省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认定机制及动态管理

办法》低收入农户是指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人均可支

配收入在当地农村居民中明显偏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认定的经济困难农户主要包括民政部门认定的最低

生活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对象和扶贫办认定的

其他扶贫建档立卡对象

⑥具体涵盖了对低收入农户的定义认定标准和认定机制

⑦丽水市政府《关于全市实行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的通知》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行

⑧另有其他原因致贫的占182(1575户)

⑨不包括本轮依然被认定为低收入农户的

⑩为保证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和保险部门双方在友

好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精准扶贫救助

责任保险项目实施方案》其目标任务合作内容运行机

制已较为清晰

104877810486491048659初期运行的保险期限为2018年1月mdash2020年12月

104877810486491048660每个会员参股不超过2000元

104877810486491048661低收入农户参股额不同但享受的借贷额度无差异

104877810486491048662资金互助会利息收入的40用作管理费30用于会员分

红40存留在资金池

104877810486491048663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互助组织共30个620万元省级

特扶资金互助组织共29个580万元

104877810486491048664目前实际注册运行为34家其中1家已申请退出并将补

助资金退回国库(20万元)根据调研部分村级因村内

就业结构人员流动而不适合运行互助资金(比如外出务

工经商为主)部分村因农户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需

要互助资金这些情形自然形成了资金量较小需在村内

封闭运行互助担保的村级互助资金的退出

104877810486491048665限制条件是单户一次不超过3万元

104877810486491048666云和县异地搬迁补助标准从原来的 5000 元人mdash17500

元人最高提高到60000元人

135

1048778104864910486672014年12月15日云和县的户口性质统一转换为ldquo居民

户口rdquo

104877810486501048658云和县原土地证发证率93新一轮土地确权进度在丽水

地区属于倒数第二慢计划2018年8月之前完成

104877810486501048659截至2018年4月云和县农村房产证发证率不到30发

证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农村的违章违建问题较普遍在宽

容范围(5)之外的违章部分不处理则无法发证因而农

民往往宁可不要证

104877810486501048660在县城规划区1022平方公里范围以内允许协调安置置

换宅基地在县城规划区1022平方公里范围以外允许跨

社流转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只需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批准同意即可对外跨社流转

104877810486501048661政府同时制定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指导价和最低

保护价维护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稳定

参考文献

[1]徐鑫如何对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识别[J]中国统计2017

(5)

[2]辜胜阻李睿杨艺贤等推进ldquo十三五rdquo脱贫攻坚的对

策思考[J]财政研究2016(2)

[3]朱梦冰李实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mdashmdash农

村低保政策的瞄准效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7(9)

[4]周君璧施国庆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与扶贫对象精准

确定[J]贵州社会科学2017(9)

[5]田北海王连生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贫困表征生成机制与

治理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6]汪三贵王瑜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分析研究报

告[D]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2015

[7]胡联王艳汪三贵等精准扶贫的成效分析mdashmdash基于

安徽省12县(区)调研数据的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学报2017(1)

[8]张栋浩尹志超金融普惠风险应对与农村家庭贫困脆

弱性[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

态势与战略取向[J]改革2011(5)

【责任编辑 赵 春】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Innovations in Reform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y LishuiWANG YuWANG Y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 100084100084))AbstractAbstract Lishui a poor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set up a standard for poverty assistance and a dynamic

unifie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targeted poor population in light of its local conditions And on this basis Lishuihas developed a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combining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ffort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ncorporates insurance protection cooperative financial support and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They madeexplorations and innovations in several common and forward- looking issues including relative poverty targetedcollaboration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deavors endogenous impetus to eliminating poverty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from Lishuirsquos endeavor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a) identify accurately the poor group and adjust the poverty line timely in light of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cover allthe targeted b) ascertain the targets of poverty assistance in a dynamic and unified manner to achieve multi-sectoral policy targeting synergy c) guard against poverty risks and innovate the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results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deavors d) improve the assistance means and measures to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the people in need and e) coordinate and advance reforms in different fronts to promote rural-urban integration for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reform relative poverty unified identification cooperative financ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136

Page 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2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3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4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5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6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7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8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9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0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1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2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4: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5: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6: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7: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8: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39: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40: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41: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42: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
Page 143: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本刊地址 中国延安市枣园路 邮政编码 716000 电话 0911-2196629 219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