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 · · · · · · · ·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大明王朝在经营西域问题上较之雄汉盛唐是一个相对内敛的朝 代。即使是在“龙飞淮甸,汛扫胡元” “定鼎中原,君临天下”的开国强势 之下,明朝师旅也是在朱元璋践祚 24 年之后才兵临哈密城下。继之以 明成祖“锐意通四夷”,设哈密卫,领西域职贡,自此哈密成为明朝西北 边陲之前哨,发挥了丝绸之路上的情报、接待和翻译的作用。可是好景 不长,仁、宣以降,郑和远洋的舰队逐渐扭转了“西域”和“西洋”在明人 心目中的地位,明朝在西域的积极政策一变而为消极,其政治触角伸至 哈密也就到了其迤西之极限。 然而,明朝虽然在西域没有封疆裂土、马踏绝域、犁庭扫穴的政治 大手笔,但却并不影响它以朝贡贸易手段继续保持在西域的巨大影响 力。换言之,明人将西域纳入到“天朝礼治体系”之中,看作是“华夷秩 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王者不治夷狄”和“慕化主义”的价值取向下, 明王朝在与西域东察合台汗国、瓦剌、帖木儿王朝等政治势力的博弈 中,始终秉持朝贡贸易政策, “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维护了明朝与西域 诸地面的交往关系,促进了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开创了 15 世纪古丝 绸之路上最后一段辉煌岁月。频繁奔走于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代各国 使者和商旅,在西风万里的瀚海古道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1 明代西域的范围与主要地名 “西域”概念最早出现在《史记》的《司马相如列传》和《大宛列传》 中。一般认为,历史上所谓的西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西域 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 1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大明王朝在经营西域问题上较之雄汉盛唐是一个相对内敛的朝

代。即使是在“龙飞淮甸,汛扫胡元”“定鼎中原,君临天下”的开国强势

之下,明朝师旅也是在朱元璋践祚 24 年之后才兵临哈密城下。继之以

明成祖“锐意通四夷”,设哈密卫,领西域职贡,自此哈密成为明朝西北

边陲之前哨,发挥了丝绸之路上的情报、接待和翻译的作用。可是好景

不长,仁、宣以降,郑和远洋的舰队逐渐扭转了“西域”和“西洋”在明人

心目中的地位,明朝在西域的积极政策一变而为消极,其政治触角伸至

哈密也就到了其迤西之极限。

然而,明朝虽然在西域没有封疆裂土、马踏绝域、犁庭扫穴的政治

大手笔,但却并不影响它以朝贡贸易手段继续保持在西域的巨大影响

力。换言之,明人将西域纳入到“天朝礼治体系”之中,看作是“华夷秩

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王者不治夷狄”和“慕化主义”的价值取向下,

明王朝在与西域东察合台汗国、瓦剌、帖木儿王朝等政治势力的博弈

中,始终秉持朝贡贸易政策,“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维护了明朝与西域

诸地面的交往关系,促进了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开创了 15 世纪古丝

绸之路上最后一段辉煌岁月。频繁奔走于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代各国

使者和商旅,在西风万里的瀚海古道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1 明代西域的范围与主要地名

“西域”概念最早出现在《史记》的《司马相如列传》和《大宛列传》

中。一般认为,历史上所谓的西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西域

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

1

Page 2: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西风万里交河道—

明代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旅研究

南及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而广义上的西域则泛指通过玉门关、

阳关以西所能到达的广袤地区,主要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地区,还包括

印度半岛北部、北非及东欧部分地区。

1.1.1 明代西域的范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中国中原王朝政治军事力量西及程度的不

同,西域的范围亦有伸缩。汉代西域的范围包括天山南北和中亚。《汉

书·西域传序》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

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魏晋南北朝

时期,西域继续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联系。《魏书·西域传》云:“西域自

汉武时五十余国,后稍相并。至太延中,为十六国,分其地为四域。自

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以南、月

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隋唐时期的西域沿袭了上

述范围,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北庭二都护府,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大大

超过前代。裴矩《西域图记》言:“从西顷以去,北海之南,纵横所亘,将

二万里。”当时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

襟带”。蒙元时期,通过三次大规模西征,打通欧亚,建立了钦察汗国、

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等四大汗国,西域范围最为辽远。

明代西域的范围,并非以传统的玉门关、阳关为标识,而是以嘉峪

关为界,嘉峪关以西统称为西域。明朝对中原以西地区的认识有两个

重要的范畴,一为西域,一为西番。《明会典》记载:“自陕西兰州渡河千

五百里,至肃州。肃州西七十里,为嘉峪关。嘉峪关外,并称西域。而

陕西以南并四川抵云南外徼,并称西番。”〔1〕明朝在嘉峪关以西的近边

地区,因俗为治,先后设立了七八个羁縻卫所来拱卫西北疆土,一般通

称为“关西七卫”,即哈密卫、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赤斤蒙古卫、沙州

卫(后沙州卫内迁,在其故地又设罕东左卫)、罕东卫,这些卫所如众星

拱月,环列西境,在中原与西域的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申时行等:《明会典》卷 107《朝贡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 579页。

2

Page 3: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1.1.2 明初西域政局的变迁

在传统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元末明初西域各地政局也发生了

较大变迁。自蒙古西征以后,“黄金家族”按照草原习俗分据了天山南

北及中亚地区,建立了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后来察合

台汗国吞并了窝阔台汗国,成为西域地区最为强大的一支政治势力。

14 世纪以后,随着非“黄金家族”蒙古诸部落的日益伊斯兰化和皇族内

部尖锐的斗争,察合台汗国逐渐衰落,西域政局变得汗权旁落,地面林

立,纷繁复杂,趋向混乱。1347年,察合台汗国的合赞汗被其臣子所弑,

汗国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察合台以阿母河(今阿姆河)和忽禅河(今锡尔河)之间的绿洲

为中心,确立了蒙古巴鲁剌思氏诸异密的统治,经过诸侯混战,最终建

立帖木儿王朝。帖木儿于 1364 年入主撒马尔罕,随之略定花剌子模,

征服波斯、阿尔明尼亚与乔治亚,陷凡城,灭伊斯法罕,雄踞中亚,气势

逼人。而此时,以伏尔加河和顿河为中心的钦察汗国,在帖木儿王朝的

打击之下,也趋向衰落。

天山以南的东部察合台主要处于蒙古朵豁剌惕氏贵族的统治之

下,他们以阿克苏为中心,控制着东至库车、轮台,西抵费尔干纳,北达

伊塞克湖,南连塔里木盆地南缘且末的广大地区。朵豁剌惕部诸异密

能够遵从蒙古的传统,扶立了察合台汗的后裔秃黑鲁帖木儿为汗,填补

了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在这一地区的权力真空,汉籍史料中称之为“别失

八里”或“亦力把里”地面,也有史籍称之为“蒙兀儿斯坦”。东察合台汗

国建立后,在秃黑鲁帖木儿的统治时期曾经一度强大,于 1360 年至

1361年两次西征,攻占了撒马尔罕,势力进入兴都库什山脉地区。秃黑

鲁帖木儿汗还在沙黑·扎马鲁丁和额什丁毛拉父子的劝解感召之下,亲

率 16万部众皈依了伊斯兰教。

另外,在早期东察合台汗国的东部地区,也就是今天吐鲁番以东、

嘉峪关以西的地区,还有许多地区割据势力,比如故元高昌王、故元肃

王、撒里畏兀儿、哈剌灰等。当时哈密的统治者是故元宗王察合台后裔

3

Page 4: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西风万里交河道—

明代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旅研究

兀纳失里(kunā shirin,又译作“纳忽里”)。兀纳失里的祖上出伯于元大

德八年(1304)受封威武西宁王,十一年进封豳王,以宗王身份领甘肃等

地军站事,节制河西诸地。兀纳失里袭祖上荫封统治哈密,所以才有

《明史·哈密传》“元末以威武王纳忽里镇之,寻改为肃王”的记载。〔1〕

而在天山以北、蒙古高原西北部的草原地区,还有一股强大的政治

势力,那就是故元外剌部,即斡亦剌惕部,也就是瓦剌。

1.1.3 明代西域主要地面考释

众所周知,明代西域地区绿洲星星点点,沿水源和交通要路分布,

政治势力林立,“土鲁番、天方国等称王号者百余人”〔2〕。如嘉靖十二年

(1533),“土鲁番称王者七十五人,天方国称王者二十七人,撒马儿罕称

王者五十三人”。〔3〕尽管《明会典》中有所谓“西域三十八国”的提法,但

实际上与明朝保持朝贡贸易关系的远不止 38 国,并且许多政治势力称

不上是国家,故而明人更愿意用“地面”一词来指代各地。

明代汉文史料中,关于西域诸地记载比较详细且研究价值较高的,

主要有陈诚《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和《陕西通志》(嘉靖)卷 10《西

域土地人物略》,另有张雨《边政考》、《肃镇华夷志》(嘉靖)、严从简《殊

域周咨录》、罗曰褧《咸宾录》等可资参考。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2002 年文博界新发现一幅明代中期手绘设色

绢本地图长卷,经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考证,该图为明嘉靖时期宫廷画

师所绘《蒙古山水地图》。〔4〕图上绘制了从明朝的嘉峪关到天方数千公

〔1〕关于兀纳失里源自察合台后裔出伯家族的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考证,今已成定

论。出伯为察合台第六子拜答儿之孙、阿鲁忽的次子。日本学者杉山正明利用帖木儿帝国时的

《穆伊兹·安萨布》对出伯家族的谱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出伯至少有 16子,亦里黑赤这一

支袭其封爵,而元末明初哈密统治者兀纳失里和安克帖木儿兄弟皆为亦里黑赤后人。参见杉山

正明:《豳王出伯及其世系——元明史料与〈穆伊兹·安萨布〉之比较》,载《史林》,1982年第 1期。

又见刘迎胜:《床兀儿及其家族的活动》,载《西域研究》,1993年第 3期;又见胡小鹏:《元代西北历

史与民族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 22-50页。

〔2〕《明世宗实录》卷 150,嘉靖十二年五月癸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校勘

本,1962年版。

〔3〕严嵩:《南宫奏议》卷 29《议处甘肃夷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0年版。

〔4〕林梅村:《蒙古山水地图》,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4

Page 5: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里线路上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并用汉语标注了 211 个由突厥、蒙

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腊、亚美尼亚语等音译而来的明代西域地名,

涉及了亚、欧、非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黎巴嫩、突尼斯、土耳其,堪称“明代丝绸之路地

图”。该图的重新发现和释读,对研究明代西域丝绸之路舆地和交通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叙述方便,兹将《明实录》、《明会典》、《明史·西域传》、《陕西通

志》(嘉靖)、《蒙古山水地图》和其他文献中出现的明代西域主要地面罗

列如下:

哈密(又作“哈梅里”)

安定卫(今青海尕斯茫崖一带)

阿端卫(初设于青海西部,《蒙古山水地图》有“阿丹”,在今甘

肃瓜州破城子村)

罕东卫(初在今青海西宁西北,后迁酒泉西南)

赤斤蒙古卫(今甘肃玉门西北赤金堡)

曲先卫(初在今青海天峻县苏里乡岗格尔肖合力山西北,后

迁大通河谷)〔1〕

沙州卫(今甘肃敦煌)

罕东左卫(今甘肃敦煌)

柳陈城(又作“鲁陈”,今新疆鄯善县鲁克沁)

火州(又作“哈喇火州”,今高昌故城)

土鲁番(明人称今新疆吐鲁番为“土鲁番”或“土尔番”)

哈烈(又作“黑鲁”“哈里”,今阿富汗赫拉特)

哈三(又作“哈山”,《蒙古山水地图》标其在“失剌思西马城”

[今伊朗设拉子]之南)〔2〕

〔1〕妥超群、刘铁程:《毕力术江考——明代曲先卫地望及相关地名新证》,载《民族研究》,

2011年第 6期。

〔2〕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 171页上。

5

Page 6: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西风万里交河道—

明代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旅研究

哈烈儿沙的蛮(《明会典》作“哈烈儿沙的蛮”,《明史·西域传》

则视为“哈烈儿”“沙的蛮”二地)

哈失哈儿(又作“哈实哈儿”,今新疆喀什)

哈的兰(今塔吉克斯坦南部库里亚布,见《明太宗实录》卷

126、卷 127;又作“葛忒郎”,见《明太宗实录》卷 81,永乐六年七月

丁未)

赛兰(又作“赛蓝”“赛夷”,今哈萨克斯坦希姆肯特东赛拉姆)

扫兰(又作“扫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之萨乌兰)

亦力把力(又作“亦力把里”“别失八里”,即蒙兀儿斯坦,明初

在今新疆吉木萨尔,永乐十二年迁至今新疆新源县一带)〔1〕

乜克力(又作“野乜克力”,在今新疆哈密以北巴里坤)

把丹沙(又作“把丹”,见《明会典》卷 107《朝贡三·西戎上》,或

即八答黑商)

把力黑(即“八剌黑”,今阿富汗巴尔赫)

俺力麻(见《明会典·西戎上》)

脱忽麻(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一带)

察力失(又作“察里什”,即哈喇沙尔,今新疆焉耆)

干失(见《明会典·西戎上》)

卜哈剌(又作“不花剌”“卜花儿”,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怕剌(见《明会典·西戎上》。疑即“帕拉布”,今哈萨克斯坦法

腊布?)

失剌思(又作“石罗子”,今伊朗设拉子。〔2〕但《蒙古山水地

图》标“失剌思”在撒马儿罕城东南,与陈诚所记“石剌思”同为一

个城址〔3〕)你沙兀儿(又作“你舍卜的”“你沙不儿”,今伊朗东北内沙

布尔)

〔1〕王继光:《〈西域行程记〉与别失八里西迁考》,载《西域研究》,2007年第 2期。

〔2〕张文德:《〈明史·西域传〉失剌思考》,载《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 3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84页。

6

Page 7: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克失迷儿(今克什米尔)

帖必力思(即“讨来思”,今伊朗大不里士)

果撒思(见《明会典·西戎上》)

火坛(见《明会典·西戎上》)

火占(又作“霍占”“虎帖”,今塔吉克斯坦北部苦盏)

苦先(《蒙古山水地图》标有“苦先新城”和“苦先旧城”,苦先

新城当在今新疆库车老城区,苦先旧城在今新疆库车城区之西皮

朗古城)〔1〕

沙鹿海牙(又作“沙鲁海牙”“白讷克特”,今塔什干以南班那

喀特故城)

牙昔(今哈萨克斯坦突厥斯坦市)

牙儿干(又作“鸭儿看”“叶尔羌”,今新疆莎车。但《蒙古山水

地图》标其地在“阿昔丁阿秃赤”[今新疆阿图什]的东北,或为今

新疆巴楚县托古孜沙莱古城)〔2〕

戎(见《明会典·西戎上》。《蒙古山水地图》“戎地面”在红海彼

岸,与天方隔海相望)〔3〕

白(见《明会典·西戎上》)

兀伦(见《明会典·西戎上》)

阿速(《西域土地人物图》作“阿速”,《蒙古山水地图》作“阿

赤”,标在“拜城”东北方向,今新疆拜城县西北喀剌苏河。〔4〕又有

“阿速即”,《蒙古山水地图》标其在台白列思与哈山之间,即今伊

朗大不里士与喀山之间。〔5〕)阿端(又作“阿丹”,《明史·西域传》云“西域阿端”与“阿端卫”

〔1〕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43页上至 145页上。苦先

地望学界多有分歧。一般认为,苦先是安定卫初辖四部(阿端、阿真、苦先、帖里)之一。亦有认为

苦先即“曲先”。参见钟兴麒:《西域地名考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 547页。

〔2〕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49页下。

〔3〕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78页上、178页下。

〔4〕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46页上。

〔5〕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71页下至 172页上。

7

Page 8: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西风万里交河道—

明代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旅研究

为两地。《蒙古山水地图》标“阿丹”在瓜州和苦峪之间,即今甘肃

瓜州县城和锁阳城之间,当为阿端卫驻地。该图又标有“西阿

丹”,在瓜州和沙州之间,应即西域阿端部落内迁驻地)〔1〕

耶思成(见《明会典》卷 107《朝贡三·西戎上》,疑“邪思城”

“牙思城”讹写,《明史·西域传》作“亦思把罕”,今伊朗伊斯法

罕?)〔2〕

坤城(见《明宣宗实录》卷 7、卷 35、卷 63、卷 65,疑即“昆都

思”,今阿富汗昆都士?〔3〕杨按:洪熙元年八月,坤城与肉迷、乞

儿蛮并入贡;宣德五年四月,坤城与瓦剌等入贡)

舍黑(见《明会典·西戎上》,疑为称号或人名)

摆音(见《明会典·西戎上》)

克癿(见《明太宗实录》卷 217,永乐十七年十月己丑。疑又

作“可脱癿”)

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鲁迷(今土耳其小亚细亚伊斯坦布尔)〔4〕

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麦加)

默德那国(又作“蓦底纳”,今沙特阿拉伯麦地那)

于阗国(今新疆和田)

日落国(又作“茶弼沙”,今意大利罗马梵蒂冈)

八答黑商(又作“巴达哈伤”,今阿富汗东北境之巴达克山)

俺都淮(今阿富汗北境之安德胡伊)

亦思弗罕(《明史·西域传》载:“亦思弗罕,地近俺的干。”)

黑娄(又作“黑楼”“哈喇”,即“哈烈”)〔5〕

额即癿(鞑靼回夷,见《明世宗实录》卷 135,嘉靖十一年二月

己丑)

〔1〕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25页上至 126页上。

〔2〕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70页下。

〔3〕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65页下至 166页上。

〔4〕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65页下至 166页上。

〔5〕张文德:《〈明史·西域传〉黑娄考》,载《西域研究》,2001年第 1期,第 25页。

8

Page 9: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怯迷(见严嵩《南宫奏议》卷 1《议处甘肃夷贡》,疑即“怯失迷

儿”)

怯失迷儿(即克什米尔,见《明英宗实录》卷 84,正统六年十月

辛卯)

阿即民(见严嵩《南宫奏议》卷 1《议处甘肃夷贡》,疑为“阿都

民”讹写,今叙利亚帕尔米拉?)〔1〕

沙密(又作“苫国”,今叙利亚大马士革)

把黑旦(疑今马格达)〔2〕

米昔儿(又作“密思儿”,今埃及开罗)

达失干(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养夷(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

渴石(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卡尔希,又一在阿富汗

北部)

迭里迷(又作“迭儿迷”,今塔吉克斯坦捷尔梅兹城)

卜花儿(又作“卜哈儿”“卡霞儿”,即蒲华城,今乌兹别克斯坦

布哈拉)

俺的干(今乌孜别克斯坦安集延)

火剌札(见《咸宾录》《明史·孝宗本纪》)

乞力麻儿(又作“乞力麻”,今伊朗濒临波斯湾之克尔曼)

白松虎儿(《咸宾录》谓旧称“速麻里儿”)

答儿密(《咸宾录》谓其“古丹眉流国”)

纳失者罕(又作“纳苏察罕”“纳实罕”,《蒙古山水地图》标其

在“马儿黑纳”之西,即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马尔吉兰,则

纳失者罕应在该国锡尔河畔)〔3〕

敏真(见《咸宾录》《明史·西域传》,疑作“敏珠儿”)

讨来思(旧称“陁婆离”,今伊朗大不里士)

〔1〕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79页下至 180页上。

〔2〕张文德:《〈明史·西域传〉黑娄考》,载《西域研究》,2001年第 1期,第 31页。

〔3〕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54页下。

9

Page 10: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西风万里交河道—

明代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旅研究

沙哈鲁(又作“撒黑”,今叙利亚阿勒颇西边。〔1〕又有“哈利

迷”,叙利亚阿勒颇西边的哈里木。〔2〕)

拂菻(又作“菲朗”,今土耳其小亚细亚)

盐泽(今新疆吐鲁番市艾丁湖乡也木什)

亦昔阔(又作“亦思宽”“亦息渴儿”,即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

伊塞克湖)

马儿哈兰(见《明太宗实录》卷 192,永乐十五年九月戊寅)

亦里吉思(见《明宣宗实录》卷 16,宣德元年四月壬申,疑为乞

儿吉思)

马绰儿(见《明宣宗实录》卷 35,宣德三年正月癸巳)

把答失罕(见《明宣宗实录》卷 35,宣德三年正月癸巳)

马儿绰(见《明英宗实录》卷 84,正统六年十月辛卯,疑与马绰

儿同)

怜真(见《明英宗实录》卷 84,正统六年十月辛卯。又作“懒

真”,今新疆鄯善县西连木沁乡)〔3〕

亦思罕(见《明宪宗实录》卷 239,成化十九年四月癸酉,疑即亦

思弗罕)

忽鲁谟斯(又译作霍乐木兹,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附近。多从

海路朝贡)

虎剌撒(今译为“呼罗珊”)

在《明实录》中还出现了几处西域地面的名称,因相关记载较少,姑

且存而不论,兹罗列如下:

火展的(《明太宗实录》卷 91,永乐七年闰四月甲寅。“火展的回

回哈麻满剌来朝贡马。”)

养斯儿(《明太宗实录》卷 96,永乐七年九月丁亥。“养斯儿回回

〔1〕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丝绸之路大地图》,中国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

司,2013年版,第 104页。

〔2〕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86页上、186页下。

〔3〕冯承钧:《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 58页。

10

Page 11: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亦剌马丹等来朝贡马及方物。”)

亦里吉思(《明宣宗实录》卷 16,宣德元年四月壬申。追记永乐

年间亦剌思往亦里吉思导其王子暖答石等来朝)

肉迷(《明宣宗实录》卷 7,洪熙元年八月上己巳;《明宣宗实录》

卷 24,宣德二年正月戊戌;《明宣宗实录》卷 99,宣德八年二月癸

丑;《明英宗实录》卷 128,正统十年四月戊午,皆提到肉迷朝贡事。

疑为迤西蒙古之部)

体儿迷(《明宣宗实录》卷 104,宣德八年八月甲午。“体儿迷使

臣晃咱答儿阿力阿可捌儿”)

脱火麻(《明英宗实录》卷 24,正统元年十一月辛酉。疑为迤西

蒙古之部)

失儿湾(《明英宗实录》卷 172,正统十三年十一月壬寅。“失儿

湾地面百户拜牙即”)

兀鲁木思(《明英宗实录》卷 300,天顺三年二月丙子)

陕西阿迷(《明宪宗实录》卷 224,成化十八年二月辛亥)

撒剌把失(《明孝宗实录》卷 69,弘治五年十一月癸酉)

在正统十三年(1448)四月,西域许多地面派遣使臣前来朝贡,除了

已经明确其方位的以外,还有一些不能明辨方位:阿剌木、舍兀失、石哈

牙、贴力、领真、鸦儿、弟儿、散竹、沙脱辛、昔儿勤、秃由、他替儿。〔1〕其

中,“阿剌木”在《陕西通志》(嘉靖)卷 10《西域土地人物略》之中出现,未

知是否为同一地。

另外,除了上述文献中记载的西域诸地面,《明史·西域传》还特别

提到了 11个不经过哈密贡路朝贡的西域地面,即:

乞儿麻(疑为起儿漫,地在中亚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之间的起儿

漫内。与伊朗境内克尔曼相区别)

米儿哈兰(疑为马儿哈兰)

可脱癿(疑为克癿)

〔1〕《明英宗实录》卷 165,正统十三年四月甲申。

11

Page 12: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西风万里交河道—

明代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旅研究

蜡烛(即腊竺,今新疆哈密西南五堡乡四堡村)〔1〕

也的干(疑为俺的干)

剌竹(腊竺又一译写,《蒙古山水地图》作“剌术”)

亦不剌因(疑为人名)

格失迷(即克什米尔)

乞儿吉思(即吉儿吉思)

羽奴思(疑为人名。若以指代西域地面论,则有“陕西阿迷等

处羽奴思王”,见《明宪宗实录》卷 224;“火失阿儿等处羽奴思王”,

见《明宪宗实录》卷 251;“羽奴思王子锁檀阿麻王复侵夺察力失等

四城”,见《明宪宗实录》卷 290)

哈辛(疑为人名。若以指代西域地面论,则只有“额即癿哈辛

王”,鞑靼回夷,见《明世宗实录》卷 135,嘉靖十一年二月己丑,又见

《明世宗实录》卷 157和卷 196)〔2〕

不难看出,在明代汉文史料中,关于西域诸地面的记载,有时将人名和

地名掺杂在一起,为史料释读带来了一定困难。比如,这 11 个地面,

《明史》言之凿凿称其“不由哈密”入贡,有的可能通过于阗道经沙州入

贡,有的可能经瓦剌入贡,亦可能与“不由哈密”的情况并不相符,但因

资料有限,个中缘由无法探知,只好暂付阙如了。

明朝与西域的交往关系,就是在同上述各势力诸地面的博弈过程

中建立起来的。很显然,明初与西域的往来,较多地继承了蒙元欧亚大

交通的余绪,西域在明初的对外关系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然而,非

常有意思的是,自 15 世纪初叶郑和七下西洋以后,“西洋”的概念和地

位在明人认识观念中愈发凸显,甚至达到了囊括西域的程度。〔3〕当时

明人还提出了“旱西洋”的概念以取代西域。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

载:“天顺七年二月十二日,兵部奏特旨,遣使臣下旱西洋,曰哈列地面,

〔1〕林梅村:《〈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载《蒙古山水地图》,第 131页下至 132页上。

〔2〕张文德:《〈明史·西域传〉失剌思考》,载《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 3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万明:《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 1期,第 170页。

12

Page 13: 1 明代西域舆地交通 - img.univs.cnimg.univs.cn/webfile/event/2015/4/20/293/1429495166978_3143072.pdf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曰撒马儿罕地面,曰哈失哈儿地面,曰阿速地面,曰土鲁番地面,曰哈密

地面,曰癿思兰处。”〔1〕“旱西洋”的出现恰恰从侧面印证了陆路丝绸之

路在经历了 15 世纪的辉煌以后,开始逐渐转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同

时,人类交往方式由陆路向海路的转变,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次重大

转折。这就是明朝与西域交往的宏大历史背景和面临的崭新历史

契机。

无论是丝路最后的辉煌〔2〕,还是由陆到海的转折,都改变不了明朝

与西域频繁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的历史事实。正如《明史·西域传》所

云:“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奔波在西域丝路上的

使者和商旅,无疑加强了中外联系,推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2 明代西域丝绸之路的走向

明代丝绸之路的整体走向虽然与汉唐时期没有较大的差别,但是

在东、中、西三段的具体线路上又有本时代的特点。

1.2.1 明代西域丝绸之路的东段

从传统上来看,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长安。那么,丝绸之路的东

段就是指从西安至敦煌这一区间的路程。在由汉至唐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东段逐渐形成三条线路,即:

东段北线——从西安至宝鸡,过陇县,翻六盘山,沿祖厉河,经靖远

渡黄河至武威,然后经河西走廊抵达敦煌,这一线路的特点是行程

较短;

东段南线——从西安沿渭河过陇关至天水,经临洮、临夏,由永靖

渡黄河达西宁,然后越扁都口至张掖,最后到敦煌,这一线路的特点是

沿途人口稠密,补给较好;

东段中线——从西安沿渭河越陇山至天水,经陇西到兰州,渡黄

〔1〕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 56页。

〔2〕王继光:《陈诚西使及洪永之际明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载《西域研究》,2004年第 1期,

第 27页。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