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了让京城百姓喝上南水 已为此奋战了30本报记者 张晶/文 通讯员 王春艳/王雷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水碱少了口感好了。” 说到喝上南水的感 受时不少北京人都会用这句话来形容2014南水一路奔流 蜿蜒 1276 公里 来为北京 ”, 此后这5 年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均为京送水达10 亿立方米 70% 用于居民生活用水 超过1200 万人口直接受益让百姓喝上高品质 的放心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北京市水利规 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雷从1991 年起便参 与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工作若要讲述南 水进京的故事他无疑是很有发言权的南水北调是我们国家的百年工程1952泽东同志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 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一伟大构想历经50 年科 学论证和50多个方案的比选直到2002年确定最终 方案这中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心血。”雷说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后他的工作重心便全部 转移到了这上边初期任务重压力大彻夜加班成 了家常便饭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他和同 事们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我国水利史乃至世界 水利史上的工程技术难题多年后回忆起那段时 王雷用了光荣幸运两个词来形容他说能亲身参与到南水北调这工程中深感 光荣有用不奋斗才对得肩负的使命南水从丹江口出发进京达一 多公 在这过程中水质不受污染成为 有人最心的王雷介绍保障进京 南水水质工程设入城入厂 道防线发生水污染突发事故够及处理源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沿线两划定了 源保护区包括源保护区二级源保 护区 保护区内 行干 线生 态带建 同时 工程 沿 线 还建 成了水质 监测站 监测站等 时加水质监测。” 王雷告诉记者严密保护下5年多来丹江口水和中线线水水质一直定在类标准及以上南水进京后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 米提高到150立方米2035年时提高到 220立方米过这不难南水为北 京市民真正解了渴同时北京依然是一 座缺 水的为了保障社会和民生活的常运严峻水压力北京在1999 8 年间年都超采地下直到南水进京后资源严短缺困局才得地下水水明显效促进了水源地涵养修复根据 北京 市总 规划2016 -2035 》, 北京将增强资源略储备保障首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应急通 北部水 源保护 形成 调水和 本地 地表水和地下联合的多水源供格局王雷兴奋地对午报记者介绍目前南水进京 配套工程—— 兴支线河西支线亦庄节池 团九二等项目设工作经全面开展抓紧施配套工程提高北京市副 中心新机场及房山门头沟等新城保障能力多人喝上南水刘剑琼 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副主任 03 202066星期六 本报记者 马超 只要下雨,不管在哪里 都要返回岗位 北京劳动者 少了 沏茶香 。” 2014 底首批 南水进京以来 北京市民 真真切切 受到了南水北调 给普通老 百姓生活 变化 迄今 中线南水进京总调水 量已超过52亿立方米1200万北京民直接 受益 为了 保护好 珍贵 的南水 市水 系统 工为 之奋斗 水人有的是为水资源科学调殚精竭虑谋官”, 有的是为家万送放心水的水 厂职 有的是确 洁净而 日夜 的水 源保护者 有想方设 讲的 …… 刘剑琼今42 2005 年至15 年来 一直务南水北调工程他参与了工程 水后 他的工作 容为 管理 管理 不同 管理 有工期 管理则是日一日一年是要坚持。” 刘剑琼介绍刘剑琼告诉记者团城是南水北调中线工 程终点1200 公里水线最末端个水 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 刘剑琼必须把分水口和心里 ”。 团城 湖除 了南水北调 的水密云的水密云引100 公里距离虽远 隔几天 刘剑琼 问问 情况 责运5 年中括停修等正常工作均是事故刘剑琼北京要到们是一种考验工都成了一种习惯都立即返果雨 大家都部都视管 范围看看水的切关织排涝旦配套倒灌损坏以要 眼睛。” 2017 年的那一雨令刘剑琼印象深刻回忆说过程很北京发暴雨橙色 下午刚刚大家穿雨衣雨鞋去低洼位巡任务时然天黑雨特别外面涨速 着水 起来 节池 用水不能污染为了方便抢险员把雨衣脱掉抢险按照他们一 层码 沙袋 外面 应急 同时作 水不能流到调 节池 工们也 折腾 到夜 最终被挡住这时大家了一 这时 领导 部也不能放 领导 吃完 再轮换吃夜里聚一起急预还下该怎么大家都在谁累一起下午持续整整30 考验 我们牙扛来了。” 刘剑琼介绍据介绍在南水北调水中的事情并 不少年有很多发的状况24 分白天黑大家任5 年多来 刘剑琼 和他的同事的 团城节池事故

王雷 03 - ldwb.workerbj.cnldwb.workerbj.cn/content/1/2020-06/06/03/2020060603_pdf.pdf · 水进京的故事, 他无疑是很有发言权的。 “南水北调是我们国家的百年工程,1952年,毛

  • Upload
    others

  • View
    3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王雷 03 - ldwb.workerbj.cnldwb.workerbj.cn/content/1/2020-06/06/03/2020060603_pdf.pdf · 水进京的故事, 他无疑是很有发言权的。 “南水北调是我们国家的百年工程,1952年,毛

为了让京城百姓喝上南水已为此奋战了30年

□本报记者 张晶/文 通讯员 王春艳/摄

王雷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水碱少了, 口感好了。” 说到喝上南水的感受时, 不少北京人都会用这句话来形容。 2014年,南水一路奔流 , 蜿蜒1276公里 , 来为北京 “解渴”, 此后这5年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均为北京送水达10亿立方米 , 70%用于居民生活用水 ,超过1200万人口直接受益。 “让百姓喝上高品质的放心水, 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雷从1991年起, 便参与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工作, 若要讲述南水进京的故事, 他无疑是很有发言权的。

“南水北调是我们国家的百年工程,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一伟大构想,历经50年科学论证和50多个方案的比选,直到2002年确定最终方案,这中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心血。”王雷说,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后,他的工作重心便全部转移到了这上边,初期任务重、压力大,彻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他和同事们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我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工程技术难题。 多年后回忆起那段时光,王雷用了“光荣”和“幸运”两个词来形容,他说,能亲身参与到南水北调这样的世界级工程中,深感光荣。唯有用不懈的奋斗,才对得起肩负的使命。

南水从丹江口出发, 进京之路长达一千多公里, 在这过程中, 如何确保水质不受污染, 成为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 王雷介绍说, 为保障进京南水水质, 工程设置了 “入京、 入城、 入厂” 三道防线。 一旦发生水污染突发事故, 能够及时预警和处理, 确保水源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在干线沿线两岸划定了

水源保护区, 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和二级水源保护区, 在保护区内进行干线生态带建设, 同时,工程沿线还建成了水质监测站、 自动监测站等,实时加强水质监测。” 王雷告诉记者, 在严密的监测和保护下, 5年多来, 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一直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

南水进京后, 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 到2035年时, 更有望提高到约220立方米, 通过这组数字不难看出, 南水为北京市民真正解了渴, 但同时, 北京依然是一座缺水的城市。 曾经, 为了保障社会和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行, 在严峻的供水压力下, 北京在1999年之后8年间, 每年都超采地下水, 直到南水进京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困局才得以缓解, 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 有效促进了水源地的涵养修复。

根据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将增强水资源战略储备, 保障首都供水安全,用足南水北调中线, 开辟东线, 打通西部应急通道, 加强北部水源保护, 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

王雷兴奋地对午报记者介绍, 目前南水进京配套工程———大兴支线、 河西支线、 亦庄调节池扩容、 团九二期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开展,正在抓紧施工阶段, 配套工程将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 新机场以及房山、 大兴、 门头沟等新城的供水保障能力, 届时将有更多人喝上南水。

刘剑琼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副主任

03

劳动者周末

专题

2020年6月6日星期六

责任编辑

李婧

版式设计

王巍

版式校对

张旭

□本报记者 马超

只要下雨,不管在哪里都要返回岗位

北京劳动者之之歌

为了守护好每一滴南水

“水碱少了, 沏茶香了。” 自从2014年底首批南水进京以来, 北京市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南水北调给普通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迄今为止, 中线南水进京总调水量已超过52亿立方米, 1200万北京居民直接受益。 为了保护好这珍贵的南水, 本市水务系统的干部职工为之奋斗不休 。 这些“保水人” 当中, 有的是为水资源科学调配殚精竭虑的 “参谋官”, 有的是为千家万户输送放心水的水厂职工, 有的是确保 “大水缸” 洁净而日夜巡查的水源保护者, 还有想方设法为节省每一滴水而四处宣讲的节水员……

———南水北调“保水人”的故事 刘剑琼今年42岁, 从2005年至今, 他15年来

一直服务南水北调工程。 开始时, 他参与了工程建设 , 项目通水后 , 他的工作内容为保运行 。“运行管理和建设管理不同 , 建设管理有工期 、有节点, 运行管理则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关键是要坚持。” 刘剑琼介绍。

刘剑琼告诉记者, 团城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 1200公里输水线最末端, 负责给各个水厂分水 , 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节点 。 每天上班, 刘剑琼必须把分水口和闸站点看一遍, “只有看完了, 心里才踏实”。 团城湖除了南水北调的水, 还有密云水库的水。 密云引水渠100公里,距离虽远, 但隔几天, 刘剑琼就得去问问情况。他负责运行的5年中, 包括停水检修等正常工作,均是零事故。

刘剑琼说: “北京马上就要到汛期, 这对我们是一种考验。 所有职工都养成了一种习惯, 只要下雨, 不管在哪里, 都立即返回岗位。 如果雨大, 大家都守在岗位上。 中层干部都自觉巡视管辖的范围, 看看有没有漏水的或者被水泡的, 要密切关注水位差, 及时组织排涝。 一旦配套的通信、 电力管道被水倒灌, 就会造成损坏, 所以要睁大眼睛保水。”

2017年的那一场大雨令刘剑琼印象深刻。 他回忆说, 那场雨过程很长, 北京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 那天下午, 刚刚开始下雨点, 大家就都赶

到单位, 穿上雨衣和雨鞋, 去低洼部位巡查。 正布置任务时, 突然天黑了, 雨特别大, 外面水位上涨速度快 。 眼看着水涨起来 , 要往调节池里溢。 饮用水源绝不能被污染! 为了方便干活, 应急抢险人员把雨衣脱掉抢险。 按照预案, 他们一层一层码放沙袋, 把水挡在外面。 应急排水泵、排水车同时作业 , 保证雨水不能流到调节池里面 。 当天这场雨下到半夜 , 职工们也折腾到夜里, 最终, 雨水被挡住了。 这时, 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 吃上晚饭 。 “这时 , 领导干部也不能放松 。 主要领导干部留在现场 , 等其他职工吃完了, 再轮换吃饭。 夜里, 抢修人员聚一起讨论应急预案, 如果还下雨, 该怎么处理。 大家都在现场盯着, 谁累了就在车上睡。 就这样, 一起奋战到第二天下午, 持续了整整30个小时。 这场考验我们咬着牙扛下来了。” 刘剑琼介绍说。

据介绍, 在南水北调保水中, 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 这几年有很多突发的状况, 要保证24小时正常供水, 不分白天黑夜, 大家任何时候都得顶着。 这5年多来, 由于刘剑琼和他的同事的坚守, 确保了团城湖调节池零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