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中華民國107年12月31日 1教育論壇 第98期 發行:國立清華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發 行 人:林紀慧 本期主編:朱如君 執行編輯:林怡汝 林冠宇 蔡宛真 一、簡介 最早時,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源於19 世紀,不少歐美學者認為高等教育中的學術 科目太過於專業,導致知識被嚴重分割,在 此背景下,期待學生能將不同知識融會貫 通,並且對不同學科有所認識,更重要的是 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於是通識教育便被創 造出來並且普及於高等教育中。近代通識教 育課程旨在施行「全人教育」以及培養負責 任的人,成為良好的公民,具有多元學習, 並且能彌補專業教育的不足。而大至各國, 小至各校,對於通識教育制度都有不同的設 定,本期將會舉清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為 例,並且討論通識教育之實行狀況,最後將 尋找博雅教育與通識課程的關聯。 二、清華通識教育課程簡介及發展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前身為「共 同學科」,為一組織較鬆散的教學研討會, 1992年起經過一連串改制,並於105學年 度推行清華大學核心通識六向度課程。清華 大學通識教育旨在發揚清華大學之核心價值 與時代精神,依此清大通識教育中心訂定出 六大項通識多元核心能力:(1)自我瞭解與 溝通表達;(2)邏輯推理與批判思考能力; (3)科學思維與反思;(4)藝術與人文涵養; (5)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與(6)多元觀點與 社會實踐,依此作為各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及教學實踐的指南。清華大學的通識教育課 程可分為:(1)核心通識課程,6大向度中任 4向度,並於此4向度各修習1門課;(2)修通識課程,擁有三大領域(自然科學、社 會科學、人文學),依照就讀科系不同有不 同選修規定,例如理工背景的學生於社會科 學領域及人文學領域至少必須修習2學分。 目前清華大學通識課程持續以通識課程為平 台,推動包含實作課程、服務學習與校內相 關資源之整合,接軌在地社區與接觸社會環 境,讓學生能透過通識學習進而體驗真實社 會脈動與培養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 決問題之能力,結合各界平台,培養學生面 對在地與全球急遽變遷的新視界與多元能 力,以傳達博雅教育之精神。清大通識教育 中心也積極拓展師資來源,並且組織教學師 團,透過跨領域的對話,增加課程廣度,融 合不同領域的學術內容,以呼應時代與社會 需求,透過師生與校友綜合回饋來使課程設 計更能符合社會期待,提升教學效益與學習 品質。 三、通識教育的實行狀況 簡茂發(1995)指出大學通識教育的主 要功能在於:「避免大學課程過份地分化和 專精的現象,消除科系、院所間的壁壘分 明,藉由統整的知識培養統整的人格。」通 識教育欲促進知識的統整性、綜合性和連貫 性,而不著重鑽研知識的枝微末節。前清華 大學校長梅貽琦於「大學一解」一文中亦提 及:「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看法,並指 出「社 會 所 需 要 者,通 才 為 大,而 專 家 次 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 為新民,而為擾民」。而普遍各地的通識教 育之理念與實踐方式雖略有不同,但其價值 不外乎皆是期待學生能在主修專業科目之 餘,還能接受跨領域知識之薰陶,使其能落 實全人教育,增廣視野,培養自主思考之能 力。我國學生大多認同通識教育課程,惟仍 有多數視之為營養學分,至今仍難真正落實 於大學教育中。我國通識教育雖歷經30餘年 之發展,卻因政治、經濟、社會各面向之影 響,再加上各校所發展的模式與重點皆不 同,以致在實施的過程中也產生許多問題。 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1994)即指出,在 台灣實踐通識教育遠比討論通識教育困難, 而其原因有:「沒有人願意去管、沒有教授 願意去教、沒有學生肯花精神去聽」。 且 另 外,在 研 究 者 劉 阿 榮(1999)於 博雅教育之路-談通識教育 期刊中也提及,於學生方面,台灣學習文化以功利導 向為主,充斥著考試引導教學的氛圍,此風氣影響學 生選課時以「分數寬鬆、少作業」作為學生選課的主 要考量,較有深度或高要求的課程則不易受青睞;於 教師方面,許多教師雖口頭上認同通識教育之重要 性,心中卻否認其地位與價值,認為通識教育將影響 學生專業科目之學習,因此大多視之為營養學分;於 制度方面,各校所設立之通識教育中心,雖能將通識 教育理念傳播至各系所,然師資間之專業背景差異頗 大,難以與其他領域教師溝通,因此導致全校通識教 育發展不易深入。綜觀以上原因,可以知道大多數師 生將大學視為「高級職業訓練所」,其深受資本主義 之影響,有待教育高層與學校共尋最佳解。然這並非 宣告通識教育已失敗,相反地,近年來,通識教育意 涵已逐漸被釐清,其重要性與理念也逐漸被重視,部 分學校更建立相關制度,以具體行動將學校教育邁向 全人教育的理想,與專業教育並駕齊驅,相信若能持 之以恆、精益求精,將會對大學教育產生一些實質上 的進步。 四、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聯 古希臘羅馬時代中,博雅教育意指一個自由城 市公民所應學習的基本學科。文法、修辭與邏輯, 被稱為三藝。至中古時代,範圍擴及算數、幾何 學、音樂以及天文學,又稱為四藝,三藝四藝合稱 人文七藝。 現代社會中,博雅教育則被視為一種通才教 育,不同於專業教育。於東方,此種傳統可追溯至 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以及漢朝後的儒家教育;六藝 教育注重綜合知識與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 人文素質。以現代觀點來看,博雅教育相對於職業 或實用教育而言,透過幾種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 身心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發展一種豐富的健康人 生。 國內諸多學者(江宜樺,2005;紀博棟,2006;許 安琦,2007;陳幼慧,2009;鄭美華,2006;鄒川雄, 2006;鍾怡慧,2007;薛曉華,2006)皆普遍同意通識 教育的起源需追溯古希臘羅馬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博雅 教育。 博雅教育可說是通識教育的前身,博雅教育強調的 是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反思能力,深切瞭解自我,透過自 身所處環境的任何探索及表達或是行動中,展現出我們 對人世狀態的瞭解,重視做人道理、安身立命的態度與 精神的培養,意即我們所說的「全人教育」。 教育部國語字典中對於通識教育的定義,通識教 育是:「一種求博求通的教育。其目標是透過廣泛的傳 授,教導學生生活於現代社會所需的各門知識,以拓寬 心靈、視野和知識領域,而培育出一個能全面觀照現代 知識的發展,且能在現代社會善知自處的現代人…使學 生了解自身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關連,培養了解生活 的現代知識分子。其設置理念源於西方大學教育理念, 其課程設計則不限科系、使之能與各科系專業課程相對 而成。亦稱為『通才教育』。」 根據政治大學政大書院季淳教授的演講中,因為 博雅教育及通識教育之定義皆有提及全人教育此點,因 此他將兩者的差別在實用面上做了些區分。在美國大學 中,博雅教育普遍被視為是一種價值觀,是以一種「大 學」的形式存在,至於專業科目學術則留至研究所階段 再加以鑽研,這也驗證了博雅教育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 智力與想像力去瞭解他們作為群體和個人可能會遇到的 種種問題,藉以培養學生發現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學科能 力。事實上,他們將博雅教育函貫了該大學的整體屬 性,不以學程或開課中心的形式存在;而台灣現行實施 的通識教育仍以學系專業課程為主,並且擁有特定必修 學分的規定,透過教育學生「通才教育」來使學生「補 其不足」之知識,例如理工系必須修習人文相關學程, 但美國博雅教育並不以「補其不足」為教育主軸,而是 強調學生應先學會做人,再學習專業知識。因此,現行 的通識教育可說是博雅教育的一個範疇,通識教育並不 一定全然擁有博雅教育的精神,但博雅教育卻有機會透 過通識教育來實踐。 五、結語 綜觀台灣現行通識教育可見,隨著時代進步,正與 博雅教育產生脫軌現象。通識教育應以「非知識層面」 之方式去提升學生「學習知識之能力與態度」,更重要 的是培養「如何作為一個人」。而台灣式的「通識教 育」常常會被人詬病,便是因為其缺少了博雅教育的價 值觀,並且淪為「知識大雜燴」,常以「概論」的方式 呈現。無可否認的是,除了學習專業科目外,培養自己 的價值觀是迫切需要的,大學不該被視為是「職業訓練 所」,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對改變世界的熱情、從錯誤 中學習的能力、和努力的態度。慶幸的是,現代多數大 學已發覺通識教育的角色地位及重要性,諸如清華大學 針對通識教育這一塊,近年來便十分強調自身與地方社 區之間的連結,也透過行動去實際學習,從中瞭解問題 並且體驗真實社會脈動。而這是通識教育目前所欠缺, 並且台灣教育目前迫切需要的改革的正面力量。 六、主要參考資料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http://cge.gec.nthu.edu.tw/ Medium。https://medium.com/tedxtaipei/liz-coleman-s-call-to- reinvent-liberal-arts-education-25c349cb5635 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https://sites.google.com/site/ nouctldepaper/5-1/boyajiaoyuyutongshijiaoyu? fbclid=IwAR2DELb5dsHfUw3nS7ApRwm0zz1N9BB1Wl-vY- 52xUnCVcZ6-b-yaNg06EU 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 id=695&nid=7820 陳秋蘭 (2016)。通識教育的現況與發展:以臺北市立 大學為例 。人文藝術學院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 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 ,台北。 (撰稿:林怡汝)

博雅教育之路 談通識教育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cfte.site.nthu.edu.tw/var/file/275/1275/img/173851538.pdf · 2019. 12. 17. · 社會實踐,依此作為各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博雅教育之路 談通識教育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cfte.site.nthu.edu.tw/var/file/275/1275/img/173851538.pdf · 2019. 12. 17. · 社會實踐,依此作為各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中華民國107年12月31日 1教育論壇

第98期

發行:國立清華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發 行 人:林紀慧

本期主編:朱如君

執行編輯:林怡汝

林冠宇

蔡宛真

一、簡介

最早時,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源於19

世紀,不少歐美學者認為高等教育中的學術

科目太過於專業,導致知識被嚴重分割,在

此背景下,期待學生能將不同知識融會貫

通,並且對不同學科有所認識,更重要的是

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於是通識教育便被創

造出來並且普及於高等教育中。近代通識教

育課程旨在施行「全人教育」以及培養負責

任的人,成為良好的公民,具有多元學習,

並且能彌補專業教育的不足。而大至各國,

小至各校,對於通識教育制度都有不同的設

定,本期將會舉清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為

例,並且討論通識教育之實行狀況,最後將

尋找博雅教育與通識課程的關聯。

二、清華通識教育課程簡介及發展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前身為「共

同學科」,為一組織較鬆散的教學研討會,

於1992年起經過一連串改制,並於105學年

度推行清華大學核心通識六向度課程。清華

大學通識教育旨在發揚清華大學之核心價值

與時代精神,依此清大通識教育中心訂定出

六大項通識多元核心能力:(1)自我瞭解與

溝通表達;(2)邏輯推理與批判思考能力;

(3)科學思維與反思;(4)藝術與人文涵養;

(5)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與(6)多元觀點與

社會實踐,依此作為各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及教學實踐的指南。清華大學的通識教育課

程可分為:(1)核心通識課程,6大向度中任

選4向度,並於此4向度各修習1門課;(2)選

修通識課程,擁有三大領域(自然科學、社

會科學、人文學),依照就讀科系不同有不

同選修規定,例如理工背景的學生於社會科

學領域及人文學領域至少必須修習2學分。

目前清華大學通識課程持續以通識課程為平

台,推動包含實作課程、服務學習與校內相

關資源之整合,接軌在地社區與接觸社會環

境,讓學生能透過通識學習進而體驗真實社

會脈動與培養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

決問題之能力,結合各界平台,培養學生面

對在地與全球急遽變遷的新視界與多元能

力,以傳達博雅教育之精神。清大通識教育

中心也積極拓展師資來源,並且組織教學師

團,透過跨領域的對話,增加課程廣度,融

合不同領域的學術內容,以呼應時代與社會

需求,透過師生與校友綜合回饋來使課程設

計更能符合社會期待,提升教學效益與學習

品質。

三、通識教育的實行狀況

簡茂發(1995)指出大學通識教育的主

要功能在於:「避免大學課程過份地分化和

專 精 的 現 象,消 除 科 系、院 所 間 的 壁 壘 分

明,藉由統整的知識培養統整的人格。」通

識教育欲促進知識的統整性、綜合性和連貫

性,而不著重鑽研知識的枝微末節。前清華

大學校長梅貽琦於「大學一解」一文中亦提

及:「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看法,並指

出「社 會 所 需 要 者,通 才 為 大,而 專 家 次

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

為新民,而為擾民」。而普遍各地的通識教

育之理念與實踐方式雖略有不同,但其價值

不外乎皆是期待學生能在主修專業科目之

餘,還能接受跨領域知識之薰陶,使其能落

實全人教育,增廣視野,培養自主思考之能

力。我國學生大多認同通識教育課程,惟仍

有多數視之為營養學分,至今仍難真正落實

於大學教育中。我國通識教育雖歷經30餘年

之發展,卻因政治、經濟、社會各面向之影

響,再加上各校 所發展的 模式與重點皆不

同,以致在實施的過程中也產生許多問題。

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1994)即指出,在

台灣實踐通識教育遠比討論通識教育困難,

而其原因有:「沒有人願意去管、沒有教授

願意去教、沒有學生肯花精神去聽」。

且 另 外,在 研 究 者 劉 阿 榮(1999)於

博雅教育之路-談通識教育

期刊中也提及,於學生方面,台灣學習文化以功利導

向為主,充斥著考試引導教學的氛圍,此風氣影響學

生選課時以「分數寬鬆、少作業」作為學生選課的主

要考量,較有深度或高要求的課程則不易受青睞;於

教師方面,許多教師雖口頭上認同通識教育之重要

性,心中卻否認其地位與價值,認為通識教育將影響

學生專業科目之學習,因此大多視之為營養學分;於

制度方面,各校所設立之通識教育中心,雖能將通識

教育理念傳播至各系所,然師資間之專業背景差異頗

大,難以與其他領域教師溝通,因此導致全校通識教

育發展不易深入。綜觀以上原因,可以知道大多數師

生將大學視為「高級職業訓練所」,其深受資本主義

之影響,有待教育高層與學校共尋最佳解。然這並非

宣告通識教育已失敗,相反地,近年來,通識教育意

涵已逐漸被釐清,其重要性與理念也逐漸被重視,部

分學校更建立相關制度,以具體行動將學校教育邁向

全人教育的理想,與專業教育並駕齊驅,相信若能持

之以恆、精益求精,將會對大學教育產生一些實質上

的進步。

四、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聯

古希臘羅馬時代中,博雅教育意指一個自由城

市公民所應學習的基本學科。文法、修辭與邏輯,

被 稱 為 三 藝。至 中 古 時 代,範 圍 擴 及 算 數、幾 何

學、音樂以及天文學,又稱為四藝,三藝四藝合稱

人文七藝。

現代社會中,博雅教育則被視為一種通才教

育,不同於專業教育。於東方,此種傳統可追溯至

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以及漢朝後的儒家教育;六藝

教育注重綜合知識與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

人文素質。以現代觀點來看,博雅教育相對於職業

或實用教育而言,透過幾種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

身心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發展一種豐富的健康人

生。

國內諸多學者(江宜樺,2005;紀博棟,2006;許

安琦,2007;陳幼慧,2009;鄭美華,2006;鄒川雄,

2006;鍾怡慧,2007;薛曉華,2006)皆普遍同意通識

教育的起源需追溯古希臘羅馬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博雅

教育。

博雅教育可說是通識教育的前身,博雅教育強調的

是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反思能力,深切瞭解自我,透過自

身所處環境的任何探索及表達或是行動中,展現出我們

對人世狀態的瞭解,重視做人道理、安身立命的態度與

精神的培養,意即我們所說的「全人教育」。

教育部國語字典中對於通識教育的定義,通識教

育是:「一種求博求通的教育。其目標是透過廣泛的傳

授,教導學生生活於現代社會所需的各門知識,以拓寬

心靈、視野和知識領域,而培育出一個能全面觀照現代

知識的發展,且能在現代社會善知自處的現代人…使學

生了解自身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關連,培養了解生活

的現代知識分子。其設置理念源於西方大學教育理念,

其課程設計則不限科系、使之能與各科系專業課程相對

而成。亦稱為『通才教育』。」

根據政治大學政大書院季淳教授的演講中,因為

博雅教育及通識教育之定義皆有提及全人教育此點,因

此他將兩者的差別在實用面上做了些區分。在美國大學

中,博雅教育普遍被視為是一種價值觀,是以一種「大

學」的形式存在,至於專業科目學術則留至研究所階段

再加以鑽研,這也驗證了博雅教育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

智力與想像力去瞭解他們作為群體和個人可能會遇到的

種種問題,藉以培養學生發現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學科能

力。事實上,他們將博雅教育函貫了該大學的整體屬

性,不以學程或開課中心的形式存在;而台灣現行實施

的通識教育仍以學系專業課程為主,並且擁有特定必修

學分的規定,透過教育學生「通才教育」來使學生「補

其不足」之知識,例如理工系必須修習人文相關學程,

但美國博雅教育並不以「補其不足」為教育主軸,而是

強調學生應先學會做人,再學習專業知識。因此,現行

的通識教育可說是博雅教育的一個範疇,通識教育並不

一定全然擁有博雅教育的精神,但博雅教育卻有機會透

過通識教育來實踐。

五、結語

綜觀台灣現行通識教育可見,隨著時代進步,正與

博雅教育產生脫軌現象。通識教育應以「非知識層面」

之方式去提升學生「學習知識之能力與態度」,更重要

的是培養「如何作為一個人」。而台灣式的「通識 教

育」常常會被人詬病,便是因為其缺少了博雅教育的價

值觀,並且淪為「知識大雜燴」,常以「概論」的方式

呈現。無可否認的是,除了學習專業科目外,培養自己

的價值觀是迫切需要的,大學不該被視為是「職業訓練

所」,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對改變世界的熱情、從錯誤

中學習的能力、和努力的態度。慶幸的是,現代多數大

學已發覺通識教育的角色地位及重要性,諸如清華大學

針對通識教育這一塊,近年來便十分強調自身與地方社

區之間的連結,也透過行動去實際學習,從中瞭解問題

並且體驗真實社會脈動。而這是通識教育目前所欠缺,

並且台灣教育目前迫切需要的改革的正面力量。

六、主要參考資料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http://cge.gec.nthu.edu.tw/

Medium。https://medium.com/tedxtaipei/liz-coleman-s-call-to-

reinvent-liberal-arts-education-25c349cb5635

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https://sites.google.com/site/

nouctldepaper/5-1/boyajiaoyuyutongshijiaoyu?

fbclid=IwAR2DELb5dsHfUw3nS7ApRwm0zz1N9BB1Wl-vY-

52xUnCVcZ6-b-yaNg06EU

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

id=695&nid=7820

陳秋蘭 (2016)。通識教育的現況與發展:以臺北市立

大學為例 。人文藝術學院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

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 ,台北。

(撰稿:林怡汝)

Page 2: 博雅教育之路 談通識教育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cfte.site.nthu.edu.tw/var/file/275/1275/img/173851538.pdf · 2019. 12. 17. · 社會實踐,依此作為各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中華民國107年12月31日

通識有約-學生座談會活動回顧

此次活動為清大通識教育中心於2018年12月10日

舉辦的「通識有約-學生座談會」,提供清大關心通識

課程的師生參加,內容主軸可以分為兩大主題:主題

一為核心通識課修課狀況以及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主

題二為清華人需要何種核心通識教育課程。

核心通識課修課狀況以及學生學習成效分析

關於主題一的部分,通識中心翁主任報告提到,

目前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共分為六個向度,學生的畢業

門檻為至少要修習四個向度的通識教育課程,由於有

些學生反映目前修習通識課遇到的困境,例如開課不

足、限制多、營養學分等等,因此主任針對105學年度

清大核心通識課的研究報告,概述各系修課情況、人

數分布、修課傾向與成績表現等,做出整體的分析與

觀察反思。

清大通識課六個向度的內容分別為:向度一為思

維方式、向度二為生命之探索、向度三為藝術與文

學、向度四為社會與文化脈動、向度五為科學、技術

與社會、向度六為歷史分析。其中每個向度修課的情

況不太相同,例如向度一主要講求的是邏輯思維、知

識價值的培養等學術思維之訓練,可以發現到學生的

修課傾向以生科系選修居多,而計財系與理學院學士

班的修課率偏低,此現象值得追蹤觀察;另外像是向

度四為較偏向公民社會、文化、經濟的課程,其中以

化工系學生選修課程最多、其次是工工、科管學士、

經濟、物理、數學等科系的學生,可以看到理工學生

選修偏向這類的課程居多,可能是與自身專業達成互

補的功能;而像是向度六的課程,以工工系選修最

多,其次以物理系、化工系等,能夠發揮跨領域的學

習效果。

觀察與反思

綜觀從這些各系的修課傾向後,翁主任也針對這

些內容提出觀察與反思,主要分為五個部分:

(一)除向度三之外,同學選修核心向度仍有專業相

近之跡象

清華學生-通識課程問與答

貳、訪談清華學生

這次也訪談了清華大學兩位學生在清大修習通識課

的經驗與想法,訪談內容如下:

電資院學士班大二 林同學

1、請問你通常在選擇通識課的時候會納入哪些考量?

答:選課時主要會以「負擔不重」為優先,其次才是

「能學習新知」,就我而言,本科專業科目的課業相當

重,因此希望能在不干擾主科學習時間的前提下,能夠

修得課外知識或者增進技能層面外的能力,因此最理想

的 通 識 課 程 是 課 程 要 求 不 會 太 多,課 堂 上 便 完 成

loading,意即沒有所謂的回家作業。

2、整體而言,你認為通識課對你有什麼幫助或啟發?

答:能在主科之餘,還能跨領域地學習各界知識與能

力,而我所選的課的負擔又不會太重,因此也算是拓展

自己視野一塊很重要的部分。因為我滿認同這是個多元

學習的時代,所以我相信通識課帶給我的幫助是可以在

自己的所見所聞下多方面薰陶,充實自己的內在涵養與

外在能力。

3、你有修過哪堂覺得很有收穫的通識課嗎?

答:腦與心智,教授會以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例子,並且

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講解腦神經科學知識,上課時,也

會用有趣的實驗來讓我們親身感受大腦的奧妙,這堂課

對我來說的收穫,是將腦部科學的知識以簡單具體的語

言與小實驗呈現出來,增廣了我對於腦部科學的知識。

人社院學士班大四 葉同學

(由於訪談題目與前面一致,在此省略)

1、答:基本上,會以時間和課程的主題為主要考

量。因為排課還是以本科系的課程為主,在和本科

系的課程不衝堂為前提下,才會將通識課排入,另

外,會優先參考課程大綱來選擇較比較有興趣的通

識課程。

2、答:比較能接觸到本科系和專業領域外的知

識,像是曾修過通識課「數理思維」,學到了一些

平常不會接觸的數學和物理的知識。

3、答:最印象深刻的通識課,應該是羅志仲老師

開設的「三國演義選讀」,老師除了帶我們閱讀三

國演義的經典篇章外,還透過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了故事的角色和創作的內涵,覺得很有收穫。

4、答:還算滿意,但是有些受歡迎的課程真的很

難選到。

5、答:改進的建議,大致有二,一是可以多增加

在週五的通識課,感覺週五,特別是週五下午的通

識課程選擇較少;其二,希望能協調比較受歡迎的

通識課教授能夠盡量接受加簽,以免有學生修不到

想修的通識課。

質,而修課學生也以專業領域相近或偏向重思考的學生

為主;向度三以以理工學院居多,因此有互補之傾向;

向度四以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領域為主,以類似領

域的科管院向對比其他向度修讀最多;向度五為科學方

面也以理工學生為主;向度六的歷史課程以人社院學生

較多。因此,大致來說,學生修習通識多以自己熟悉的

領域為修課方向,如何透過通識達到人文與科技之平衡

是未來重要的評估與努力之處。

(二)部分科系的學生成績表現不佳,如生科、原科院

學士班、數學、物理、化學系的分數低於3值得注意

像是向度一的生科、原科院學士班;向度五的數學

系;向度六的生科、原科院學士班與數學、物理、化學

的GPA低與3,此現象是否與學生興趣、能力或授課

老師的教學情況有關,值得後續追蹤探討。

(三)向度六歷史分析相對其他向度來說,學生表現較

低,修課人數最少,一門課平均修課人數亦最少

此現象可能反映出課程規劃的專業度偏高與成績之

評量較為嚴謹,若學習內容教為艱澀,可能會導致修課

意願降低,而此向度以人社院學生人數較多。

(四)各向度每堂課平均修課人數多寡與成績之間沒有

顯著相關

整理而言,通識課選修人數主要集中在向度一二三

四,而向度二、三的平均GPA稍較其他向度略高,而

向度六則相對略低,但是透過皮爾森相關來看,證明兩

者之間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因此各科系修習課程較

集中在某一向度之現象,值得後續深入追蹤分析。

(五)學院學生間對修習核心通識課意願的落差

由數據的統計來看,生科院修習核心通識的比例高

於全校的比例,表示生科院學生較喜愛修習核心通識課

程,可能與學生興趣、該院排課時間、該院教授支援通

識課程、自由學分數較多等有關;反之電資院修習通識

的比例低於全校之比例,可能與學生心態(以滿足門檻

即可)、衝堂或過多的專業必修學分有關。

清華人需要何種核心通識教育課程

關於主題二的部分,是採取師生之間提出各種想

法互相交流意見,在此將師生的對話歸納出兩個面

向來說明:

(一)關於課程設計

在課程設計上,某些學生提出希望課程能夠融

入更多實作課程,認為從做中學更能夠將知識應用

出來,實作的過程會讓學習的收穫更加深刻;有老

師提到關於增加實作課程,例如校外教學、探訪活

動等內容,立意雖然良好且過去有不少學生感到興

趣,但若增加實作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付出更多

額外的時間與金錢,整體考量之下是否會造成學生

的負擔而導致修課的意願下降;有老師也提出認為

核心通識課應該是學生跨領域認識不同學科最基礎

與精華的理論,課生的學習仍需要考量知識承載

度,理論的扎根過程將會比實作更優先在大學的課

堂中學習,至於實作應該是學生利用課餘的時間去

應用為佳。

(二)關於選課制度

在選課制度上清華大學的核心通識分為六個向

度,在畢業前至少要修習完畢四個向度的課程,此

立意是希望學生除了在自己的專業上有足夠的能力

外,在跨領域學門都具有基礎概念,在討論的過程

提及學生選修通識課考量的原因有很多,包含成

績、興趣、排課時間是否衝堂、課業負擔、選課制

度等,都可能導致學生不一定修到最適合的通識

課,有時可能會違背選課的初衷,因此在制度上的

限制是否要這樣設定,也需考量到選課自由度與學

生跨領域學習的平衡。另外,修課的時間是否只侷

限於平日周一到周五的時間,抑或是能夠拓展到假

日或寒暑假?如此學生更容易修習到適合自己的通

識課。然而這些問題或許該回應到最根本的源頭,

清華人需要什麼樣的核心通識能力?有待深究。

4、請問你對現在清華通識課程的選課制度滿意嗎?原

因是?

答:不滿意,我認為學校不應強硬規定選修通識應該

怎麼分配學分,舉理工科學生來說,人文學領域與社

會科學領域都應至少選2學分,自然科學領域則沒硬

性規定,我認為學校應該以別種方式來達到所謂的

「多元學習」,選修通識也是通識課的範疇,應該讓

學生去自由選擇想要修習的課程才對。

5、請問你認為現在清華的通識課程有什麼部分可以做

得更好?

答:通識課上課制度上應該要做很大的修改,但最根

本的問題仍是清華大學依舊較注重專業科目之修習,

目前有許多通識課之所以被視為是營養學分,是因為

學校沒有適當的政策,可使專業科目與通識課取得微

妙的平衡,因此在注重專業科目的氛圍下,我認為減

少通識課的課後loading或許是更好的做法,讓學生在

上課時便可以將知識與技能吸收,減少回家作業或紙

筆考試的loading,如此一來,相信學生能更專注自己

本業也能享受通識課帶來的樂趣。

(撰稿:林怡汝)

2通識教育

Page 3: 博雅教育之路 談通識教育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cfte.site.nthu.edu.tw/var/file/275/1275/img/173851538.pdf · 2019. 12. 17. · 社會實踐,依此作為各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用畫筆說自己的故事───超越自己,幸福繪愛

全國學習障礙者聯合畫展

學習障礙孩子的另一片天空 12 月 3 日到 12 月 11 日的南大校區藝術走廊很繽紛,由中華學民學習障礙協會、新竹市學習障礙教育協進會及本校特殊教育中心辦理的學習障礙聯合畫展正在這裡精

采呈現!張榮華理事長說,舉辦這個畫展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讓看畫者透過一幅幅的畫作了解學習障礙者的心路歷程,另一方面也讓學習起來比一般學生辛苦的學障學生

們,能夠透過畫筆紓解心情,找到自己的另一片天空。每年,中華民國學習障礙者協會會舉辦畫作徵選,全國的學障學生們投稿後由協會評比選出優良的畫作參展。

(撰稿:蔡宛真)

(撰稿:林子寧 /校閱:蔡宛真)

中華民國107年12月30日

(圖: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畫展,蔡宛真攝)

3校園時事分享

興趣分享與自我鼓勵 吳俊廷同學讓熱愛研讀古生物及文明的神秘世界,他的畫作多以恐龍為主

題,以鮮豔的色彩與我們分享他所看到的神秘世界。一幅色彩豐富的「跳躍人

生」,呼應了他樂觀正向的精神,「學習路上的跌跌撞撞,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交織,不妥協的跳躍,夢想因我而來」!徐宜廷的畫作「孤(lonely)」訴說著他

在隱性的障礙之下,徬徨無助的他,遙望著高聳的 101 與都市的人們,她告訴

自己只要堅強的面對,努力克服困難,美好的未來就在前方等著他!第一眼看

到這幅畫也許會覺得很灰暗無助,但是狐蒙仰望的眼神中,其實充滿了堅定的

意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今年度的畫展在本校展出後,接下來將到彰師大展出,之後會在臺師大長

期展出,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觀賞這些學生們的精彩畫作!

學習與生活觀點展現 余宗霖同學的「我自學(I Self Study)」這幅畫,巧妙訴說了升高二時他申

請自學,他腦袋裡所曾經歷的世界,各科的素材,和帶著眼鏡,眼神無助的自

己。時值推甄入學的時候,這幅畫在畫展的其中一天,也被他帶去面試,相信

讓評審委員更了解獨特的他。擺在宗霖畫作旁邊的是弟弟余紀德的作品「滑世

代(Sliding generation」,他用生動的畫作描述對於現代人沉迷手機的想法:「我

們這一代人都是從手機裡生出來的,每天都在滑滑滑。」描繪得既貼切又有趣。

(圖: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畫展,蔡宛真攝)

(圖: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畫展,蔡宛真攝)

(左上圖:余宗霖同學-我自學、右上圖::余紀德同學-滑世代

左下圖:徐宜廷同學-孤、右下圖:吳俊廷同學-跳躍人生,蔡宛真攝)

Page 4: 博雅教育之路 談通識教育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cfte.site.nthu.edu.tw/var/file/275/1275/img/173851538.pdf · 2019. 12. 17. · 社會實踐,依此作為各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藝術即生活───吳望如校長訪談

吳校長所從事的藝術教育

吳校長畢業於新竹師院美術教育研究所,曾任米倉國小校長。校長帶領新北市藝術與人文領域輔導團,並任教於本校藝設系教美勞教材教法。校長從事藝術教育的初

衷,是源自於當年在竹師美術科求學的時候,老師提到,大四的時候,大家都希望畢業後能夠成為畫家,但當年老師卻鼓勵他們先從事藝術教育再當畫家,因為如果真的

喜歡畫畫,在從事從事藝術教育之餘也可以創作,且這份興趣可以一直延續到退休之後再畫都來得及。老師畢業後,到學長姐開的畫室工作,發覺到會畫畫與會教美術是

兩回事,教學技巧的磨練相當重要,而老師再後來也回到本校擔任老師,希望讓本校的學弟妹們,即使不是科班出身,也能會教美勞,因為唯有老師正確的教學與引導,

中華民國107年12月31日 4藝術教育

有什麼方法能夠引導,幫助學生將藝術融入生活呢?

其實不是將藝術融入生活中,而是從生活中去探索藝術。生活當中處處都

是藝術,比如說每天的穿著、背的背包、戴的飾品,假想像這些是自己手做

的話,你怎麼去看待它們的顏色、線條和造型? 在選擇的時候都是在做藝術的

比較,就像一個人喜歡的顏色和個性有什麼關係,其實每個人有他的屬性。

又如大自然中,山巒有很多顏色,從淺藍、深藍到灰藍,為什麼會這樣?而顏

色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又如我們每天戴在手上的手錶,你會想選擇怎樣的款

式? 每天用得到的器具,如杯子的選擇,都是在生活當中去比較的過程,有

設計過和沒有設計過的,有保留原味和沒有保留原味的,每一種都各有特

色,都不一樣。也可以帶領學生透過生活去體驗、探索傳統的東西,如以前

的鍋碗瓢盆,以前的磚塊,比較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之美。其實仔細欣賞,

傳統建築有它的漂亮之處,現在建築有現代建築鋼構的美感或是玻璃帷幕的

美,都各不相同。這些種種藝術眼光,都是從生活中出發的,所以要帶孩子

從很多生活當中去找美的東西出來,老師曾到許多縣市去講美感教育, 常

拿出我們的每天用的鈔票,讓聽講者與他國的鈔票比較,鈔票也是一種版

畫,我們可以從中去欣賞裡面的藝術。

STEAM 融合技術工程數學科學,舉例來說要讓孩子了解,21*13 如果用印

度的算法,把交叉的點都圈起來,分區塊、畫線條就可以找到答案,將所畫

的曲線延伸,每一個區塊塗上顏色,就跟蒙德里安色塊的搭配融合,也可做

數學的巧板,老師也隨手拿出A4紙摺線說明1比根號2的關係,講起幾何的關

係,也可用紙做結構變成立體的東西,變成公共藝術,外國的steam多半是從

工程出發,但老師認為是藝術中運用了什麼科學和科技,融合的重點在於老

師本身具備跨領域的知識,而不是只有教育專業,老師要懂得比以前更多。

外文好的學生可以多列外文的書籍,看看國外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帶入教

學,老師退休後也沒有閒下來,繼續和其他老師一直開發STEAM教材,而要

跟著世界的脈動走 。

校長眼中藝術教育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

關於藝術教育,有兩派學說,一派是本質論,認為學藝術就是為了藝術而學,是屬於比較狹義的藝術教育。另一派是工具論,認為藝術的學習是可以協助各科發展,校

長認為成功的藝術教育並不是要培養畫家,而是要培養懂得欣賞美、會看美的人,這是廣義的藝術教育是要培養懂得看畫的人,而不只是畫家或藝術家。藝術教育是要培養

孩子欣賞藝術的能力,能夠把藝術貼近生活中,對美有基本的鑑賞能力,校長舉例:在日本,餐廳當中所掛的畫都是名畫之作,而且舉辦畫展,人民都蜂擁而至,有搶票的

風潮。除了藝術展覽之外,最接近我們的藝術就是大自然,懂得與環境共處,並欣賞大自然之美,也是藝術教育的一環。而臺灣的藝術教育近年也在進步當中,近年來,我

們可以發現校園或街道邊,動物們都離我們很近,這是在三十年前所沒有的景象,由此可見我們美的素養正一點一滴的進步當中,這也是藝術教育真善美的展現。

對一般科的師培生進入職場前,可以如何做好藝

術教育的事前準備?老師的建議是?

首先,老師提到從事藝術並教育必須先從老師本身做起,自身需先對於藝

術有興趣,並要積極地自我增能,不斷的學習,無論畢業後是已經拿到教師證

或尚未拿到,是否已經成為正式教師,都要持續學習,以前美術科系的老師要

上五年的課,以前的普通科也需要上好幾門跟美術有關的課,現在則是選修兩

學分而已,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因此老師要鼓勵非美術科的老師要

自己多利用時間,找機會進修,可以多去探索、多去嘗試不同的藝術課程,或

是參加相關研習或教師專業發展社群。老師也鼓勵大家想當老師:「不是專業

畫家?沒關係!但是要會教!」因此,好好修習美勞教材教法,並且自我充實

自我的教學專業之能是相當重要的。例如:在國小高年級的時候配合學生的認

知發展要多讓他們動手做,才不會因為畫得越來越不像而漸漸喪失對藝術的興

趣,許多的教材也是這樣一步一步被開發出來的。

對想成為藝術領域專業老師的師培生,老師的期

許和期待是?

老師希望美術科系的師培生要比一般生來得更加專業,對藝術的了解要更

深入,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被綁住了,在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是我們去研發出

新的東西出來,而不是會做版畫,就會教學生創作。在教材教法的課程中,要

更認真去學習怎麼教,因為會畫和會教是兩回事。希望美術科系的同學在教學

的時候,要比一般科更加的精緻,更深入、更大膽,且創意思考要展現出來,

並且不斷的在經驗中學習。普通科的老師因本身不是科班出身,以能夠指導引

導學生發揮創意為主,而美術科系的老師,畢業之後可能會擔任美術老師,必

須要更熟悉美術教材教法,並要研發教材、用創新、實驗性的教材去帶領孩子

們。老師以自己本身為例,因為和幾位同學在畢業前受到老師的鼓勵,而積極

的推動美術教育,希望能提升台灣藝術教育的水平,在新北辦了許多的比賽,

諸如皮影戲、學生美展等等。期許藝術教育能夠傳承下去,並讓臺灣的的藝術

教育越來越好。

關於藝術與其他學科結合教學,老師們可以怎麼做?

STEAM教學將藝術融合了技術、工程、數學、科學,老師拿起筆畫了起

來,一邊舉例說明,要讓孩子了解乘法的原理,如果用印度的算法,把交叉

的點都圈起來,分區塊、畫線條就可以找到答案。進一步再將所畫的線條延

伸,每一個區塊塗上顏色,就跟荷蘭畫家-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色

塊的搭配融合在教學中。

此外,也可做數學的巧板,老師隨手拿出A4紙,摺了一條斜線,說明1比根

號2的關係,就這樣講起幾何的關係,另外,也可用摺紙創造結構,變成立體

的東西,再放大變成讓大家欣賞的公共藝術。

國外的STEAM多半是從工程、科技出發,但老師認為更可以是從藝術出

發,看從中運用了什麼樣的科學和科技。藝術教育與各科融合的重點在於,

老師本身須具備跨領域的知識,而不是只有教育專業,老師要懂得比以前更

多。並且也要與時俱進,多多涉獵各樣的讀物,包括外文書籍,汲取國外新

的教學方法優點,帶入教學。就像吳老師退休後也沒有閒下來,還一直繼續

和其他老師一起開發新的教材,跟著世界的脈動走,持續為教育努力奉獻的

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撰稿:蔡宛真)

Page 5: 博雅教育之路 談通識教育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cfte.site.nthu.edu.tw/var/file/275/1275/img/173851538.pdf · 2019. 12. 17. · 社會實踐,依此作為各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Q1 :看到您在投影片的一張照片中,將自己名字中的其中一字加入,並創了一項教學法

叫做瑋式教學法,如此的教學想法是源自於何處,希望透過瑋式教學法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

答:其實我在設計當下沒有思考太多,只是一份很單純的緣起跟契機。我同時任教國中和高中班級,許多學生都是國中畢業後直升上高中部,可以說是有六年都被我一

路帶著長大。當時我遇到一個很有趣的狀況是,我手上同時有一批國中生跟高中生他們被同一個班導師帶過,但是國中部的學弟妹卻覺得自己比前一屆學長姐更了不起,

卻似乎總是得不到班導師的肯定,這讓他們感到十分不服氣。而升上高中部的學長姐則是時常讓我感到氣餒,覺得他們升上了高中後似乎少了做夢的能力。於是我便有

了一個想將他們湊在一起上課的想法。

如果真要說有什麼學理在做支撐的話,我想大概是 Vykotsky 的近側發展區吧!我希望透過這種跨年級合班教學的方式,讓已經具備共同先備知識的國、高中生學生,

能夠彼此觀摩互相學習對方在思考上的特點。我的作法是這樣,我在兩個年級都上過基礎憲法之後,把他們關在一起針對我拋出的議題進行討論。學生跟了我很久,對

我這種上課方式很習慣,公民課不討論是不行的,誰都不可以逃避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最初兩個群體之間有些隔閡,但慢慢的不用我引導也能很自然的進行互動討論。

一如我所想,國中生充分展現出他們的狂妄和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信念,而這種作夢的能力(我稱之為年輕的本錢)就是我希望高中生可以一直放在心裡的動力。高

中生的確比較世故一點,面對挑戰體制這類的議題他們會去思考現實的難處跟個人的定位和考量,這是我希望國中生可以慢慢學習的部分。

中華民國107年12月31日 5專題訪談

Q2 :在台灣,過度強調解決問題的思維,有時卻

忽略了發想新問題與找出自身問題的能力,

問題發想能力以及找出自身問題的能力除了

精進自己外,更能替目前的自己破除思維上

的框架,找出一個全新的議題面向。在「認真

檢討一下」的這一頁投影片中,您羅列了四項

目前遭遇的問題: 1、是否欠缺專業思考,2、

實質教學成效? 3、改進空間太多,4、學校

定位間的衝突。請問您是怎麼樣培養自己問

題發想能力以及破除盲點,找出自身目前有

的問題呢?

答: Gardner 的多元智能論裡面提到人的其中一項能力叫做

內省能力,這部分我好像從小就開發得蠻好的。我從小就是個

別人會覺得我活得很緊繃的人,對於自己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和對事情有通盤的了解就必須做決定這件事,我會感到十分不

安,而且我很懶又很討厭輸,如果事情不能照我的計畫進行一

次就達到目的我會很崩潰。所以我習慣隨時檢視自己的處境,

修正自己的計畫,一步步調整步伐直到達到目的為止。我想大

概是這種心態養成了我很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不過這種生活

方式真的太緊繃了,我個人雖然很享受,卻常拖累身邊的人叫

苦連天,所以我其實也在調整跟修正,希望能找到一個共好的

方式讓我和身邊的人相處能更圓融自在。

不一樣又何妨:一段非典型教師的私校經歷分享

Q3 :在自我與學校定位之間的衝突過程中,大多數的人選擇隨波逐流,

去適應學校的體制,您與他人不同,選擇走自己的路,想請問您在這

段衝突對抗時,是秉持著什麼原則,讓妳能決定哪些事情可以妥協,

哪些事情是需要堅持?

答:我是老師,老師唯一要負責的對象就是學生,不是家長,也不是學校,是眼前一個個獨立

的個體,我就只有這一個想法,再沒別的了。所以我在做所有的教學計畫的時候,我會考慮的

只有「這個我的學生需要嗎?」、「這個對他們有幫助嗎?」,而我不會一頭熱的把我覺得好

的事情全部丟給他們。我把學生當成是獨立個體,我希望他們能夠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

他們跟我說他們需要什麼,我希望那是出於他們的自由意志,而不是盲目的跟從他人。所以我

一直在刻意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如果覺得我的意見不好,我鼓勵他們在課堂上直接跟我反應。

我會在學期初跟他們說我這個學期有什麼計畫,我打算要對他們做什麼教學活動,如果他們覺

得我規劃的活動不好,我們就討論彼此都能接受的作法。但是我必須承認我跟學校上級的關係

並不好,因為我對上級的立場就像我對學生的期望一樣,如果一個政策我覺得很明顯違反學生

利益優先的原則,甚至是不公平、不合理,我會提出來並表達我的看法。更年輕的時候我還會

直接在會議中表達我對政策的不認同,然後被請去辦公室喝咖啡(如果不是有很照顧我的組長

在幫我善後,我大概待沒有一年就被趕出學校了)。我覺得做一個老師就該是這樣,我們負責

的對象是學生,事情就是那麼簡單。

在12/3的教育概論專題講座中,邀請到之前任教於光復中學公民科老師的許之瑋學姐來替大家演講。許之瑋學姐是清華大學人社系畢業,研究所也是在清華大學的人類

學研究所畢業,目前則在清華大學學科所就讀。此次演講的題目為不一樣又何妨:一段非典型教師的私校經歷分享。許之瑋學姐與我們分享了自己在私立學校一路上教學

的點點滴滴,由自身個性開始,學經歷、選擇私校擔任老師的理由,還有教學、班經與行政的內容外,最重要的是在展現了如何在自身價值觀與私立學校定位這兩者的衝

突當中取得一個平衡,走出與眾不同的自我風格的過程。本期的清華教育將會針對她的演講內容,與本人訪談,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圖一:許之瑋老師

(撰稿:許之瑋、林冠宇/校稿:林冠宇)

Page 6: 博雅教育之路 談通識教育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cfte.site.nthu.edu.tw/var/file/275/1275/img/173851538.pdf · 2019. 12. 17. · 社會實踐,依此作為各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

<師培業界導師計畫執行說明> 自 107 學年度起,師培中心規劃「師培業界導師」實施計畫,共邀請 15 所國小優秀校長指導本校新進師資生,透過優秀校長的帶領,我們

期望業界導師執行之目標為:(一)運用業師專業實踐場域的觀點,厚植師資培育學生實務教學能力。(二)活化師培導師制度,有效運用多

元教學模式,豐富課程內容,提升師培生學習成效。(三)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縮短師培教育與業界人才需求之距離。107 學年度上學期感

謝協助帶領師資生之國小校長們,無論是參訪學校、觀課;抑或是焦點座談等等,都讓本校初次成為師資生的同學們獲益良多,相信透過豐富

的師生交流與見習,必能使師資生更能了解教學現場,相信在未來成為正式教師的過程中也更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知能。

中華民國107年12月31日 6重要訊息

107學年度新進師資生學程導師名單如下:

(圖:內壢國小李安邦校長與觀課同學)

(圖:竹仁國小吳明珠校長與觀課同學)

(圖:興隆國小徐發斌校長與觀課同學)

新竹縣竹北市竹仁國民小學 吳明珠校長

新竹縣竹北市興隆國民小學 徐發斌校長

新竹縣竹北市十興國民小學 張奕財校長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國民小學 蔡孟翰校長

苗栗縣苗栗市福星國民小學 巫明璋校長

苗栗縣竹南鎮照南國民小學 邱廷岳校長

苗栗縣銅鑼鄉銅鑼國民小學 謝美桃校長

桃園市平鎮區新勢國民小學 葉春櫻校長

桃園市中壢區內壢國民小學 李安邦校長

桃園市楊梅區楊心國民小學 鄧秀蓁校長

新竹市東區龍山國民小學 陳彩文校長

新竹市東區東門國民小學 李阿丹校長

新竹市北區民富國民小學 胡如茵校長

新竹縣新埔鎮北平國小 王紹先校長

(圖:新勢國小葉春櫻校長與觀課同學) (圖:光明國小蔡孟翰校長與觀課同學)

(圖:銅鑼國小謝美桃校長與觀課同學)

(資料來源:師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