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象传》,即周易《象辞传》中针对各 卦卦象分别提出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 及“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 上帝,以配祖考”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 略的那部分内容。它和《小象传》即《象辞 传》中解读各卦爻辞的那部分内容,共同构 成了流传于世的《象辞传》。 《大象传》给后人留下一个非常费解而 十分有趣的谜题,即:对应 64 卦各卦所列举 的方略,其坚持或运用的主体,也就是句子 的主语却不尽相同,共有5个: “先王”:《比卦》等7卦,如“先王以建万 国,亲诸侯”; “上”:《剥卦》, “上以厚下安宅”; “君子”;《乾卦》等53卦,如“君子以自 强不息”; “大人”:《离卦》,“大人以继明照于四 方”; “后”:《泰卦》和《姤卦》,如“后以施命 诰四方”。 为什么同属于修身齐家、治国理政,以 及平定天下的方略,却有5个不同的主体主 语?这成了易学研究至今未能破解的千古 之谜。 通过小心求证,笔者认为,《大象传》的 5个不同主语或主体,意在表明这些政治方 略的思想理论创造成果权属不同。 周易是中华古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 晶。不过,对周易创立发展有重大贡献的 人,不会被圣贤忽略,不会被后人忘记,不 会被历史湮没。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 古”,说的就是周易的主要创立贡献者是伏 羲、周文王、孔子。 除了“三圣”,还有一位中华文化“元 圣”周公姬旦,对周易传承和发展居功至 伟。正是他,为语言古老生涩、义理隐晦深 奥的《易经》作了《大象传》《小象传》和《彖 辞传》,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推广了周易的 思想学说体系,并将其确立为周朝的文化 道统,使之成为其后近3000年中国社会的 主流意识形态。 《大象传》侧重于对《易经》卦象的政治 解读,对应着每一卦象, 提出一个具体方略。 《大 象 传》也 是 集 体 智慧的结晶,只不过其主 要贡献者是周公,其他贡献者包括周武王、 周成王、周召公和姜太公等。得出上述结 论的依据有二:首先是《大象传》的 5 个不同 主体或主语;其次是《大象传》的德治主旨。 原来,周公用“先王以”表明《比卦》等 7 卦的方略是周武王提出的。7个“先王以” 所对应的政治方略,都是帝王而非邦国君 主的权属,是指导帝王平定天下、王化天下 的政治方略,如“建万国、亲诸侯”“作乐崇 德”(武王即位第十二年推翻商纣,之后即 作著名的《大武乐》)“享于帝,立庙”和“省 方观民设教”等。 对于自己的创造成果,周公则用“君子 以”加以暗示。 《易 经》和《易 传》乃 至 于《诗 经》中 的 “君子”,是古文语境下的君子,而非今天一 般人格意义上的君子。前者有其特定的内 涵,那就是优秀的、完美的君主,成百上千 的邦国国君需要学习效法的榜样与楷模。 就当时而言,谁是真君子?当然首推 周公。这也是《诗经》的风始篇首为什么选 定《周南·关雎》的缘由所在。周南是周公 的封地采邑,《关雎》是那里的公卿士大夫 所创赞美周公的诗篇。 评价和衡量君子的主要标准又是什么 呢?那就是行德政,施德治。“德惟善政,政 在养民”,《乾文言》一语挑明,“君子以成德 为行”。唯有让君臣人民各得其所,致得成 德,方为真君子,好国君。而崇尚、倡导、施 行德治德政,是周公一贯的政治品格。据 《逸周书·大聚解》所载,武王胜殷之后,曾 与周公认真讨论总结殷政的教训,周公向 武王提出“教德”“和德”“仁德”“正德”“归 德”五点建议,强调“五德既明,民乃知 常”。不施行和弘扬这“五德”举措,民众是 不会认同并遵守统治秩序的。 那么“上”“后”和“大人”,又指代何许 人也? 只要仔细分析西周初期政治格局,就 应该不难得出结论:“上”即周公的今上,年 轻的周成王。凭着周公的忠诚和成王的聪 慧,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不能没有他的名 分和贡献。“后”即周召公姬奭,那位创造了 “甘棠之爱”佳话,主与周公“分陕而治”,共 同辅佐武王灭商、辅佐成王并一道平定“三 监之乱”的太保。而“大人”,无疑就是那位 赫赫有名的吕尚,姜太公姜子牙,先后辅佐 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基业,功高盖世受 封齐国可以享受天子礼乐待遇的太师。太 师吕尚、太傅周公姬旦、太保召公姬奭,周 初的三公全了! 关于“大人”,《易经》多次提及,具体语 境为“利现大人”“用见大人”“大人虎变” 等。其内涵外延,孔子所作《系辞传》则加 以进一步阐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真可谓神机妙算、德能超凡,心里既有人民 又有君王。柳宗元在《箕子碑文》中说,“凡 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 三曰化及民”。显然,唯有姜子牙、箕子这 样的人物,才能称得上是“大人”。对姜子 牙这位文王拜为太师的元勋,周公不能不 给他记上一笔。 至此,有人会说,这哪里是“表明”啊, 简直是设计了一个千古谜局!不错,这真 是一个谜局。可也要知道,《易经》以及《象 辞传》《彖辞传》,主要是指导帝王王化天 下、君主成子致圣、君主帝王致得成德的思 想理论武器,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 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见仁见智 见先王见君子就够了,至于君子、大人是否 确有所指,具体又是何人,周公或许并未奢 望后世觉悟有知。 而这,不也是周公通过发明“君子”一 词所倡导的君子 之风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究竟是谁的创造成果? —周易《大象传》中“君子以”等五个主体主语辨析 公田 CHANGCHUN DAILY 责编 常立志 版式 王曜宇 美编 刘丹阳 副刊·书香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德 加,舞蹈,素描》,是法国象征派大师 保尔·瓦雷里对德加的回忆性综述,其 中包括作者对德加艺术创作的感悟以及 由此引发的对于艺术的思考。读者从中 既能了解德加对艺术的态度,亦能窥见 其人格特征。该书还记录了德加的友人 或晚辈所讲述的他的趣闻轶事。瓦雷里 试图借助多位见证者,从多个方面尽可 能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德加“肖像”。 该书未就德加的某一具体作品进行 评论。虽然瓦雷里也曾为马奈、柯罗等 写过评论,但他始终认为:“只有从事 艺术的人才是(艺术品的)最好裁 判。”因此,本书那些即使以德加作品 中常见主题命名的篇章,如“论舞蹈” “马、舞蹈与照片”,也只是写了瓦雷里 对绘画主题本身的思考,或是分析德加 的大脑从眼睛观察描绘对象,到执笔将 其诉诸以形的整个过程中的活动状态。 与艺术史学家不同,瓦雷里的兴趣在于 探索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这一职业本身 的意义,他对处于作品成形之前,亦即 处于创作阶段的画家的脑部机制给予了 密切的关注。 (本报综合整理) 德加的“肖像” 原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 《金缕衣》 解读: 秋娘,是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白居 易《琵琶行》有“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 每被秋娘妒”,元稹 《吕二校书》 诗“共 占花园争赵辟,竞添钱贯定秋娘”。 这位杜秋娘,却不是寻常歌伎。 她的一生,简直是一部传奇剧。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錡 妾。后錡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 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 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 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杜 牧在 《杜秋娘诗》 里,如此为她作序。 歌伎、高官爱妾、皇帝宠妃、皇子傅 姆,职级节节高升, 身份步步转变。跳级般的发迹,在纸醉金 迷的名利场和波诡云谲的帝王家,只靠美 貌可实现不了,智慧和见识形成的魅力, 才是她脱颖而出的终极武器。 作这首 《金缕衣》 时,杜秋 15 岁。当 时她正入籍金陵妓乐司,接受歌舞器乐的 全盘调教。妓乐司是比较高大上的官方机 构,官妓们有编制,供吃住,只参加节日 庆典、饯行接风等政府级别的表演活动, 卑微又体面。对穷人家的女儿来说,是不 错的去处。杜秋的美貌和技艺已然不俗, 更难得她对诗词歌赋真心喜爱,这样的清 雅,是一种别样的竞争力,让她在一众同 行中,木秀于林。 皇室宗族李錡高价买下她,仍做府中 歌伎。杜秋不满足只表演别人编好的曲 目,自己写了一首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 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是用金线刺绣的华贵美服,白 居易《秦中吟·议婚》有“红楼富家女, 金缕绣罗襦”。贵重的衣服本应珍惜,诗 人却“劝君莫惜”,可见有比它更宝贵的 东西,以物起情,引人入胜。“劝君惜 取”,正面直述,否定肯定之间, 形成轻重、取舍的比较,又 以“堪折”“须折”“空 折”反复咏叹,“珍惜时 光”的主题呼之欲 出。陆昶在 《历代名 媛诗词》中评论此 诗“词气明爽,手 口相应,……层 层跌宕,读之不 厌,可称能事。” 一个 15 岁的 少女有这般才情 见地。李錡因此 诗对杜秋刮目相 看,遂纳其为妾 室,宠甚。 民间还有一个解 释,说金缕衣乃帝王专 属,秋娘以 《金缕衣》 为 题,表面上劝诫不要吝惜锦 衣丽服,要珍惜大好年华,其实 是在告诫李錡要安分守己,莫当乱 臣贼子。 李錡终究起兵造反。宪宗将其擒获。 杜秋被充为宫奴,这一年,她 17 岁。她不 知道,自己新的传奇人生,马上就要开 启。 而源头,还是这首 《金缕衣》。 当时的唐宪宗不到 30 岁,正是“劝君 惜取少年时”的奋斗年纪。诗中积极的进 取之意与淡淡的惆怅之思融合在一起,直 击这位年轻帝王的心灵深处。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秋娘对宪宗来说,既是解语花,又是 益友良师。 为了防止再度动乱,宪宗拟用严刑厉 法治理天下,秋娘说“王者之政,尚德不 尚刑,岂可舍成康之景,而效秦始皇父 子?”“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 的太平盛世,西周周成王、周康王在位时 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 “明德慎罚”的主张,使得国力强盛、天 下太平。秋娘的劝谏,宪宗熟思后,深以 为然,后予以采纳。 杜秋在宪宗身边陪伴了 13 年,用她聪 慧的才智、深远的见识和女性的柔爱,不 断融化着帝王的戾气锋芒。国家逐渐平定 昌盛,宰相李吉甫上疏宪宗“天下已平, 陛下宜为乐”,劝皇帝选佳丽充实后宫, 宪宗得意笑道:“我有一秋妃足矣!” 若我为秋娘,得此一句,亦是足矣。 至于宪宗亡故,秋娘托为皇子傅姆、 获罪牵连被贬谪,那是后话了。 秋娘的一生,从花街柳巷到王侯府 邸,从深宫御殿到秦淮故里,在繁华和贫 寒间转了数个来回。我曾经很想问问她, 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是该意兴阑珊、古 井无波,还是坐拥云起,红尘看破? 她早已用另一首诗,回答了我。 “秋风瑟瑟拂罗衣,长忆江南水暖 时。花谢花开缘底事,新梅重绽最高枝。”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 为机关干部) 劝君莫惜金缕衣 王艳 丰腴鲜美的河蟹,向来深受国人喜爱。 而《红楼梦》里的蟹宴吃出了情致,第 三十八回写道,史湘云做东、薛宝钗家埋 单,请贾府上下、老幼女眷,在大观园中吃 蟹、赏桂。大家在席间饮酒、谈笑,散席后 又举行诗社活动,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 事,四者俱全。 晋代的毕茂世曾感慨道:“得酒满数百 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 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晋人崇 尚通脱放达,难怪这位吏部小官渴望在螃 蟹和美酒的陪伴下,自在一世。 到了北宋初年,余杭人钱昆想去外地 做官,提出: “只要是有螃蟹、 无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 宋代的政治体系,决定了知 州和通判互相牵制,连文书, 都要有两者的批准,才得以 施行,钱昆不想被通判拘束 很自然。至于去螃蟹的产地 为官,一来是爱吃螃蟹;二 来,他是逊位的吴越王钱之子,身份敏感,自称胸无大 志的吃货,也是明哲保身之 道。 漫长的岁月中,螃蟹的 烹饪方法经历了诸多演变, 常见的有腌螃蟹、酿螃蟹、螃 蟹羹等。粗犷的,有北宋的 街头小吃“洗手蟹”,将生蟹 剁碎,用盐梅、椒橙一拌,洗 了手就能吃。精致的,有南 宋《山居清供》里的“蟹酿 橙”,把蟹粉和少量橙汁,酿 在大橙子里,用酒醋水蒸熟, 清新鲜美,“使人有新酒、菊 花、香橙、螃蟹之兴”。《金瓶 梅》中,常峙节为答谢西门 庆,特意让妻子做了“螃蟹 鲜”。四十个大蟹斗酿入蟹 肉, “外用椒料、姜蒜米儿,团 粉裹就,香油炸,酱油、醋造 过,香喷喷,酥脆好食”。就 着菊花酒,人人吃得赞不绝 口,西门庆的大舅子感叹道: “我空痴长了五十二岁,并不 知螃蟹这般造作,委的好 吃!” 新近在电视烹饪竞赛 中,一位新加坡名厨竟说: “在《红楼梦》里,曾经就有那 么一段全蟹宴”来例证螃蟹做法的多样性, 还说:“谁做了清蒸大闸蟹,就等于放弃了 比赛。” 名厨重视创意,认为清蒸大闸蟹过于 凡庸,配不上“高端”的《红楼梦》。殊不知, 在《红楼梦》创作年代,大闸蟹烹饪的创新 和本味之间,一场较量已持续多年。 嗜蟹如命的李渔坚信,螃蟹就应该整 只蒸熟。如果用蟹粉做羹、做脍,甚至于把 螃蟹对半剖开煎熟的,都会“使蟹之色、蟹 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分明是嫉妒螃蟹鲜 香美观,横加蹂躏。李渔还强调,螃蟹必须 自己边剥边吃才有味道,如果别人给剥了 吃,不光味如嚼蜡,简直就不是螃蟹了。才 子老饕袁枚也认为: “蟹宜独食,不宜搭配 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 妙。” 《红楼梦》那场水榭花香中的蟹宴上, 仅有清蒸河蟹。纵观全书,其他的螃蟹菜 点,也只有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厨房送上的 一道螃蟹饺子。可惜 众人酒足饭饱,爱吃螃 蟹的贾母见了,也嫌恶 地说:“这油腻腻的,谁 吃这个!” 想必曹公喜爱的, 就是原汁原味的清蒸 螃蟹。蟹宴上,凤姐就 吩咐下人:“螃蟹不可 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 里,拿十个来,吃了再 拿。”要尽最大程度保 留蟹的温度和美味。 养尊处优的薛姨妈,更 是婉拒了凤姐为她剥 的蟹肉,坚持说:“我自 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 让。”后来,薛姨妈这位 资深食客,果然也没吃 螃蟹饺子,而是选了清 甜的藕粉桂糖糕。 大观园中的少男 少女,吃罢螃蟹,又赋 诗咏蟹。宝钗的一句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 里春秋空黑黄”,以小 见大,以蟹喻人,用极 其辛辣的笔触,讽刺那 些霸道张扬、满腹心机 的禄蠹。向来内敛守 拙的宝钗,敢借螃蟹诗 小露锋芒,也是因为横 行的螃蟹,在民间谚语 中,早已是贪官污吏的 代名词。明代百姓痛 恨权臣严嵩,便用俗 语“常将冷眼看螃 蟹,看你横行得几 时”,诅咒他不得善终。 有趣的是,在东亚不同文化中,对这 种“横行”也有不同的解读。日本 18、19 世纪的僧人书画家仙义樊,就赋予了螃 蟹很高的禅性。他认为,螃蟹因为横行, 才可以在芦苇间自由穿行,超越了善与 恶。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刺 杀骑士团长》的简体中文版最近由上海 译文社推出。 在这本新书中,村上终于跳脱了小 我的情感,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展现更 大的东西。在各种尝试之后,他也终于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数,用一种更容易 被接受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世界观。 36 岁的画家“我”遭遇了中年困境: 肖像画事业遇到瓶颈、妻子离他而去,他 暂住在友人父亲雨田具彦位于乡间山顶 的私宅,无意中找到了身为名画家的雨 田具彦藏匿了多年的画作《刺杀骑士团 长》。作品技艺精湛,可以说是老人具有 突破意义的优秀作品,却从未对外公 布。在这幅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画作 中,被刺杀的骑士团长、目睹一切的旁观 者长面人等竟然在一系列奇异事件中出 现在“我”的面前,并引导“我”开始了一 段匪夷所思的历险。 从文学阅读的角度出发,《刺杀骑士 团长》的村上,还是读者熟悉的那个村 上。职业瓶颈、情感困局、对于前景的茫 然,这些中年人常见的人生话题构成了 《刺杀骑士团长》的写作切入点,也为后来 多个寻常人物的登场奠定了基础:背负家 族秘密的友人政彦、内心充满矛盾的白发 男子免色、满脑奇思妙想的女孩秋川真理 惠,八卦心理旺盛的女友……若不是围绕 着“我”发生的种种奇异事件,小说所刻写 的也就是一场寻常人生。可以说,在村上 笔下,对于寻常生活与暴力事件所揭晓的 内部世界的穿插描写,以及对于那个黑暗 世界中拟人化的“理念” “隐喻”和“双重隐 喻”的立体呈现,构成了这部小说如今的 丰富质地。 (本报综合整理) 村上的蜕变 稿稿[email protected] 2018 3 30 星期五 7

劝君莫惜金缕衣epaper.1news.cc/ccrb/pc/paper/att/201803/30/2374392a-cb9...易《琵琶行》有“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 每被秋娘妒”,元稹《吕二校书》诗“共

  • Upload
    others

  • View
    1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大象传》,即周易《象辞传》中针对各卦卦象分别提出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略的那部分内容。它和《小象传》即《象辞传》中解读各卦爻辞的那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流传于世的《象辞传》。

《大象传》给后人留下一个非常费解而十分有趣的谜题,即:对应64卦各卦所列举的方略,其坚持或运用的主体,也就是句子的主语却不尽相同,共有5个:

“先王”:《比卦》等7卦,如“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上”:《剥卦》,“上以厚下安宅”;“君子”;《乾卦》等53卦,如“君子以自

强不息”;“大人”:《离卦》,“大人以继明照于四

方”;“后”:《泰卦》和《姤卦》,如“后以施命

诰四方”。为什么同属于修身齐家、治国理政,以

及平定天下的方略,却有5个不同的主体主语?这成了易学研究至今未能破解的千古之谜。

通过小心求证,笔者认为,《大象传》的5个不同主语或主体,意在表明这些政治方略的思想理论创造成果权属不同。

周易是中华古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过,对周易创立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不会被圣贤忽略,不会被后人忘记,不会被历史湮没。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说的就是周易的主要创立贡献者是伏羲、周文王、孔子。

除了“三圣”,还有一位中华文化“元圣”周公姬旦,对周易传承和发展居功至伟。正是他,为语言古老生涩、义理隐晦深奥的《易经》作了《大象传》《小象传》和《彖辞传》,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推广了周易的思想学说体系,并将其确立为周朝的文化道统,使之成为其后近3000年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大象传》侧重于对《易经》卦象的政治解读,对应着每一卦象,提出一个具体方略。

《大象传》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只不过其主

要贡献者是周公,其他贡献者包括周武王、周成王、周召公和姜太公等。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有二:首先是《大象传》的5个不同主体或主语;其次是《大象传》的德治主旨。

原来,周公用“先王以”表明《比卦》等7卦的方略是周武王提出的。7个“先王以”所对应的政治方略,都是帝王而非邦国君主的权属,是指导帝王平定天下、王化天下的政治方略,如“建万国、亲诸侯”“作乐崇德”(武王即位第十二年推翻商纣,之后即作著名的《大武乐》)“享于帝,立庙”和“省方观民设教”等。

对于自己的创造成果,周公则用“君子以”加以暗示。

《易经》和《易传》乃至于《诗经》中的“君子”,是古文语境下的君子,而非今天一般人格意义上的君子。前者有其特定的内涵,那就是优秀的、完美的君主,成百上千的邦国国君需要学习效法的榜样与楷模。

就当时而言,谁是真君子?当然首推周公。这也是《诗经》的风始篇首为什么选定《周南·关雎》的缘由所在。周南是周公的封地采邑,《关雎》是那里的公卿士大夫所创赞美周公的诗篇。

评价和衡量君子的主要标准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行德政,施德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乾文言》一语挑明,“君子以成德为行”。唯有让君臣人民各得其所,致得成德,方为真君子,好国君。而崇尚、倡导、施行德治德政,是周公一贯的政治品格。据《逸周书·大聚解》所载,武王胜殷之后,曾与周公认真讨论总结殷政的教训,周公向武王提出“教德”“和德”“仁德”“正德”“归德”五点建议,强调“五德既明,民乃知常”。不施行和弘扬这“五德”举措,民众是不会认同并遵守统治秩序的。

那么“上”“后”和“大人”,又指代何许人也?

只要仔细分析西周初期政治格局,就应该不难得出结论:“上”即周公的今上,年轻的周成王。凭着周公的忠诚和成王的聪慧,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不能没有他的名分和贡献。“后”即周召公姬奭,那位创造了

“甘棠之爱”佳话,主与周公“分陕而治”,共同辅佐武王灭商、辅佐成王并一道平定“三监之乱”的太保。而“大人”,无疑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吕尚,姜太公姜子牙,先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基业,功高盖世受封齐国可以享受天子礼乐待遇的太师。太师吕尚、太傅周公姬旦、太保召公姬奭,周初的三公全了!

关于“大人”,《易经》多次提及,具体语境为“利现大人”“用见大人”“大人虎变”等。其内涵外延,孔子所作《系辞传》则加以进一步阐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真可谓神机妙算、德能超凡,心里既有人民又有君王。柳宗元在《箕子碑文》中说,“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显然,唯有姜子牙、箕子这样的人物,才能称得上是“大人”。对姜子牙这位文王拜为太师的元勋,周公不能不给他记上一笔。

至此,有人会说,这哪里是“表明”啊,简直是设计了一个千古谜局!不错,这真是一个谜局。可也要知道,《易经》以及《象辞传》《彖辞传》,主要是指导帝王王化天下、君主成子致圣、君主帝王致得成德的思想理论武器,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见仁见智见先王见君子就够了,至于君子、大人是否确有所指,具体又是何人,周公或许并未奢望后世觉悟有知。

而这,不也是周公通过发明“君子”一词所倡导的君子之风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究竟是谁的创造成果?

——周易《大象传》中“君子以”等五个主体主语辨析□ 公田

CHANGCHUN DAILY责编 常立志版式 王曜宇美编 刘丹阳副刊·书香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德加,舞蹈,素描》,是法国象征派大师保尔·瓦雷里对德加的回忆性综述,其中包括作者对德加艺术创作的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艺术的思考。读者从中既能了解德加对艺术的态度,亦能窥见其人格特征。该书还记录了德加的友人或晚辈所讲述的他的趣闻轶事。瓦雷里试图借助多位见证者,从多个方面尽可能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德加“肖像”。

该书未就德加的某一具体作品进行评论。虽然瓦雷里也曾为马奈、柯罗等写过评论,但他始终认为:“只有从事

艺术的人才是 (艺术品的) 最好裁判。”因此,本书那些即使以德加作品中常见主题命名的篇章,如“论舞蹈”

“马、舞蹈与照片”,也只是写了瓦雷里对绘画主题本身的思考,或是分析德加的大脑从眼睛观察描绘对象,到执笔将其诉诸以形的整个过程中的活动状态。与艺术史学家不同,瓦雷里的兴趣在于探索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这一职业本身的意义,他对处于作品成形之前,亦即处于创作阶段的画家的脑部机制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本报综合整理)

德加的“肖像”

□原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

□解读:

秋娘,是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白居易《琵琶行》有“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元稹《吕二校书》诗“共占花园争赵辟,竞添钱贯定秋娘”。

这位杜秋娘,却不是寻常歌伎。她的一生,简直是一部传奇剧。“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錡

妾。后錡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杜牧在《杜秋娘诗》里,如此为她作序。

歌伎、高官爱妾、皇帝宠妃、皇子傅姆,职级节节高升,

身份步步转变。跳级般的发迹,在纸醉金迷的名利场和波诡云谲的帝王家,只靠美貌可实现不了,智慧和见识形成的魅力,才是她脱颖而出的终极武器。

作这首《金缕衣》时,杜秋15岁。当时她正入籍金陵妓乐司,接受歌舞器乐的全盘调教。妓乐司是比较高大上的官方机构,官妓们有编制,供吃住,只参加节日庆典、饯行接风等政府级别的表演活动,卑微又体面。对穷人家的女儿来说,是不错的去处。杜秋的美貌和技艺已然不俗,更难得她对诗词歌赋真心喜爱,这样的清雅,是一种别样的竞争力,让她在一众同行中,木秀于林。

皇室宗族李錡高价买下她,仍做府中歌伎。杜秋不满足只表演别人编好的曲目,自己写了一首《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是用金线刺绣的华贵美服,白居易《秦中吟·议婚》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贵重的衣服本应珍惜,诗人却“劝君莫惜”,可见有比它更宝贵的

东西,以物起情,引人入胜。“劝君惜取”,正面直述,否定肯定之间,

形成轻重、取舍的比较,又以“堪折”“须折”“空折”反复咏叹,“珍惜时光 ” 的 主 题 呼 之 欲出。陆昶在《历代名媛诗词》中评论此诗“词气明爽,手口相应,……层层跌宕,读之不厌,可称能事。”

一个15岁的少女有这般才情见地。李錡因此诗对杜秋刮目相看,遂纳其为妾室,宠甚。

民间还有一个解释,说金缕衣乃帝王专

属,秋娘以《金缕衣》为题,表面上劝诫不要吝惜锦

衣丽服,要珍惜大好年华,其实是在告诫李錡要安分守己,莫当乱

臣贼子。李錡终究起兵造反。宪宗将其擒获。

杜秋被充为宫奴,这一年,她17岁。她不知道,自己新的传奇人生,马上就要开启。

而源头,还是这首《金缕衣》。当时的唐宪宗不到30岁,正是“劝君

惜取少年时”的奋斗年纪。诗中积极的进取之意与淡淡的惆怅之思融合在一起,直击这位年轻帝王的心灵深处。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秋娘对宪宗来说,既是解语花,又是

益友良师。为了防止再度动乱,宪宗拟用严刑厉

法治理天下,秋娘说“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之景,而效秦始皇父子?”“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周成王、周康王在位时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

“明德慎罚”的主张,使得国力强盛、天下太平。秋娘的劝谏,宪宗熟思后,深以为然,后予以采纳。

杜秋在宪宗身边陪伴了13年,用她聪慧的才智、深远的见识和女性的柔爱,不断融化着帝王的戾气锋芒。国家逐渐平定昌盛,宰相李吉甫上疏宪宗“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劝皇帝选佳丽充实后宫,宪宗得意笑道:“我有一秋妃足矣!”

若我为秋娘,得此一句,亦是足矣。至于宪宗亡故,秋娘托为皇子傅姆、

获罪牵连被贬谪,那是后话了。秋娘的一生,从花街柳巷到王侯府

邸,从深宫御殿到秦淮故里,在繁华和贫寒间转了数个来回。我曾经很想问问她,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是该意兴阑珊、古井无波,还是坐拥云起,红尘看破?

她早已用另一首诗,回答了我。“秋风瑟瑟拂罗衣,长忆江南水暖

时。花谢花开缘底事,新梅重绽最高枝。”(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

为机关干部)

劝君莫惜金缕衣□ 王 艳

丰腴鲜美的河蟹,向来深受国人喜爱。而《红楼梦》里的蟹宴吃出了情致,第

三十八回写道,史湘云做东、薛宝钗家埋单,请贾府上下、老幼女眷,在大观园中吃蟹、赏桂。大家在席间饮酒、谈笑,散席后又举行诗社活动,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俱全。

晋代的毕茂世曾感慨道:“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晋人崇尚通脱放达,难怪这位吏部小官渴望在螃蟹和美酒的陪伴下,自在一世。

到了北宋初年,余杭人钱昆想去外地做官,提出:“只要是有螃蟹、无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宋代的政治体系,决定了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连文书,都要有两者的批准,才得以施行,钱昆不想被通判拘束很自然。至于去螃蟹的产地为官,一来是爱吃螃蟹;二来,他是逊位的吴越王钱倧之子,身份敏感,自称胸无大志的吃货,也是明哲保身之道。

漫长的岁月中,螃蟹的烹饪方法经历了诸多演变,常见的有腌螃蟹、酿螃蟹、螃蟹羹等。粗犷的,有北宋的街头小吃“洗手蟹”,将生蟹剁碎,用盐梅、椒橙一拌,洗了手就能吃。精致的,有南宋《山居清供》里的“蟹酿橙”,把蟹粉和少量橙汁,酿在大橙子里,用酒醋水蒸熟,清新鲜美,“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金瓶梅》中,常峙节为答谢西门庆,特意让妻子做了“螃蟹鲜”。四十个大蟹斗酿入蟹肉,“外用椒料、姜蒜米儿,团粉裹就,香油炸,酱油、醋造过,香喷喷,酥脆好食”。就着菊花酒,人人吃得赞不绝口,西门庆的大舅子感叹道:

“我空痴长了五十二岁,并不知螃蟹这般造作,委的好吃!”

新近在电视烹饪竞赛中,一位新加坡名厨竟说:

“在《红楼梦》里,曾经就有那么一段全蟹宴”来例证螃蟹做法的多样性,还说:“谁做了清蒸大闸蟹,就等于放弃了比赛。”

名厨重视创意,认为清蒸大闸蟹过于凡庸,配不上“高端”的《红楼梦》。殊不知,在《红楼梦》创作年代,大闸蟹烹饪的创新和本味之间,一场较量已持续多年。

嗜蟹如命的李渔坚信,螃蟹就应该整只蒸熟。如果用蟹粉做羹、做脍,甚至于把螃蟹对半剖开煎熟的,都会“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分明是嫉妒螃蟹鲜香美观,横加蹂躏。李渔还强调,螃蟹必须自己边剥边吃才有味道,如果别人给剥了吃,不光味如嚼蜡,简直就不是螃蟹了。才子老饕袁枚也认为:“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

《红楼梦》那场水榭花香中的蟹宴上,仅有清蒸河蟹。纵观全书,其他的螃蟹菜点,也只有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厨房送上的

一道螃蟹饺子。可惜众人酒足饭饱,爱吃螃蟹的贾母见了,也嫌恶地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

想必曹公喜爱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清蒸螃蟹。蟹宴上,凤姐就吩咐下人:“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要尽最大程度保留蟹的温度和美味。养尊处优的薛姨妈,更是婉拒了凤姐为她剥的蟹肉,坚持说:“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后来,薛姨妈这位资深食客,果然也没吃螃蟹饺子,而是选了清甜的藕粉桂糖糕。

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吃罢螃蟹,又赋诗咏蟹。宝钗的一句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以小见大,以蟹喻人,用极其辛辣的笔触,讽刺那些霸道张扬、满腹心机的禄蠹。向来内敛守拙的宝钗,敢借螃蟹诗小露锋芒,也是因为横行的螃蟹,在民间谚语中,早已是贪官污吏的代名词。明代百姓痛恨权臣严嵩,便用俗语 “ 常 将 冷 眼 看 螃蟹 , 看 你 横 行 得 几

时”,诅咒他不得善终。有趣的是,在东亚不同文化中,对这

种“横行”也有不同的解读。日本18、19世纪的僧人书画家仙厓义樊,就赋予了螃蟹很高的禅性。他认为,螃蟹因为横行,才可以在芦苇间自由穿行,超越了善与恶。

红楼人

红楼人的蟹宴

的蟹宴

□戴萦袅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的简体中文版最近由上海译文社推出。

在这本新书中,村上终于跳脱了小我的情感,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展现更大的东西。在各种尝试之后,他也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数,用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世界观。

36岁的画家“我”遭遇了中年困境:肖像画事业遇到瓶颈、妻子离他而去,他暂住在友人父亲雨田具彦位于乡间山顶的私宅,无意中找到了身为名画家的雨田具彦藏匿了多年的画作《刺杀骑士团长》。作品技艺精湛,可以说是老人具有突破意义的优秀作品,却从未对外公布。在这幅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画作中,被刺杀的骑士团长、目睹一切的旁观者长面人等竟然在一系列奇异事件中出

现在“我”的面前,并引导“我”开始了一段匪夷所思的历险。

从文学阅读的角度出发,《刺杀骑士团长》的村上,还是读者熟悉的那个村上。职业瓶颈、情感困局、对于前景的茫然,这些中年人常见的人生话题构成了《刺杀骑士团长》的写作切入点,也为后来多个寻常人物的登场奠定了基础:背负家族秘密的友人政彦、内心充满矛盾的白发男子免色、满脑奇思妙想的女孩秋川真理惠,八卦心理旺盛的女友……若不是围绕着“我”发生的种种奇异事件,小说所刻写的也就是一场寻常人生。可以说,在村上笔下,对于寻常生活与暴力事件所揭晓的内部世界的穿插描写,以及对于那个黑暗世界中拟人化的“理念”“隐喻”和“双重隐喻”的立体呈现,构成了这部小说如今的丰富质地。 (本报综合整理)

村上的蜕变

本版组稿

李丽

投稿邮箱:ccrbfk@

126.com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版版7